《慢性意识障碍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要点
2023心血管疾病与认知障碍管理中国专家共识

2023心血管疾病与认知障碍管理中国专家共识认知障碍是一种以获得性、持续性认知功能损害为核心,并导致患者日常生活和工作能力减退、行为改变的综合征。
心血管疾病的一些可调控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吸烟、血脂异常等,会增加认知障碍的发病风险。
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和管理对预防认知障碍和减缓轻度认知障碍(MCI)向痴呆转化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表1认知障碍的类型遗忘型MCI非变性病痴呆主要包括血管性痴呆(VaD)认知障碍的治疗1 .药物治疗胆碱酯酶抑制剂及离子型谷氨酸受体拮抗剂是治疗AD、改善认知功能的一线药物。
Aβ靶向治疗药物仑卡奈单抗(IeCanemab)有望成为治疗早期认知障碍的新型药物。
离子型谷氨酸受体拮抗剂(如美金刚等)能阻断谷氨酸钠浓度病理性升高导致的神经元损伤,从而改善认知状况,对中至重度认知障碍疗效较为肯定。
2 .认知干预认知干预包括认知训练、认知刺激与认知康复3种方式,应针对不同患者及认知障碍程度制定相应的认知干预方案。
3 .运动训练运动可改善认知障碍患者的整体认知功能,美国神经病学学会发表的MCI 指南推荐体育锻炼作为MCI的干预手段。
推荐意见:认知训练和运动干预可用于改善轻度认知障碍患者的认知功能(适合)。
注:推荐等级一一适合:合理,获益多或争议少);不确定:有一定合理性或部分获益,但尚需更多证据;不适合:不一定合理,无获益或争议多。
心血管疾病合并认知障碍的治疗1 .改善生活方式认知障碍与心血管疾病存在共同的危险因素,通过对共同危险因素的干预,有助于降低痴呆发生风险。
饮食控制:高钠饮食与脑血管疾病和痴呆的风险增加独立相关。
地中海饮食和DASH饮食可以降低认知功能损害,降低发生AD的风险。
体育活动/体育锻炼:有氧运动可改善认知功能。
推荐隔日1次,每次30min o 运动方式包括慢走和踏车等有氧运动,运动强度根据心肺功能运动试验测得的无氧阈水平制定,运动强度控制在无氧阈水平心率士5次/min。
《中国老年人认知障碍诊治流程专家建议》(2014)要点要点

《中国老年人认知障碍诊治流程专家建议》(2014要点一、老年人认知功能障碍的概述认知是大脑接收处理外界信息从而能动地认识世界的过程。
认知功能涉及记忆、注意、语言、执行、推理、计算和定向力等多种区域。
认知障碍指上述区域中的一项或多项功能受损,它可以不同程度影响患者的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严重时甚至导致患者死亡。
到本世纪中叶,我国老年人口将超过4亿,约占全国总人口的30%,因此老年人认知功能障碍的患者也会增多。
认知功能障碍不仅是单纯的医学问题,也是严峻的社会问题。
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心脑血管疾病、营养代谢障碍(特别是糖尿病、感染、外伤、肿瘤、药物滥用等多种原因均可导致认知功能障碍。
常见的认知障碍主要有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ild cognitionimpairment,MCI和痴呆两类。
MCI是认知功能处于正常与痴呆间的一种过渡状态MCI的干预对延缓痴呆的发生、发展至关重要。
老年期痴呆是以认知障碍表现为核心,伴有精神行为症状,导致日常生活能力下降的一组疾病。
按病因分为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 VaD、额颞叶痴呆(FTD、路易体痴呆(DLB和其他类型痴呆等,其中AD最为常见。
二、老年人认知功能障碍的筛查与诊断(一老年人认知功能障碍的诊断与筛查原则1. 老年人认知功能障碍的筛查与评估流程:见图1。
2.常用的评估工具:(1 认知功能评估:①痴呆自评8项问卷;②迷你认知评估量表;③简明精神状态检查量表;④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⑤记忆与执行筛查量表(2 精神行为症状:①神经精神症状问卷;②老年抑郁量表(3 日常和社会功能:日常生活能力量表3.辅助检查:(1常规体液检查:血液中血常规、红细胞沉降率、电解质、血糖、肝肾功能、同型半胱氨酸、甲状腺功能、B族维生素、叶酸、梅毒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等检测。
有条件者可以进一步检测:脑脊液常规、生化、细胞学、Tau蛋白、Aβ42检测、基因检测、脑组织活检等。
中国防治认知功能障碍专家共识(全文)

中国防治认知功能障碍专家共识(全文)关键词:MCI 痴呆动脉粥样硬化脑卒中高血压冠心病房颤血脂异常糖尿病编者按:中国防治认知功能障碍专家共识专家组制定的防治认知功能障碍共识主要介绍认知功能障碍与痴呆的基本概念、中国认知功能障碍的防治现状及发展方向、认知功能障碍和痴呆的诊断等内容。
一.认知功能障碍与痴呆的基本概念1. 认知功能与认知功能障碍认知是人类心理活动的一种,是指个体认识和理解事物的心理过程。
包括从简单的对自己与环境的确定、感知、注意、学习和记忆、思维和语言等。
执行功能指的是有效地启动并完成自己决定的、有目的的活动的能力。
执行功能是种复杂的过程,含有计划、启动、有效地进行有目的的活动以及自我调整等内容,涉及到计划、启动、顺序、运行、反馈、决策和判断等。
认知功能由多个认知域组成,包括记忆、计算、时空间定向、结构能力、执行能力、语言理解和表达及应用等方面。
临床实践中,可以通过问讯了解个体以上各方面的情况,有时还需要通过对其照料者的问讯补充和核实有关情况。
通过各种神经心理学检查和测查可以量化地评估个体的总体认知功能和特异的认知域状况,还可以发现某些日常生活中难以觉察的认知功能损害。
认知功能障碍泛指各种原因导致的各种程度的认知功能损害(cognitive impairments),从轻度认知功能损害到痴呆。
认知功能障碍又称为认知功能衰退、认知功能缺损或认知残疾。
2. 轻度认知功能损害(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MCI)及其分型指有记忆障碍和(或)轻度的其他认知功能障碍,但个体的社会职业或日常生活功能未受影响,亦不能由已知的医学或神经精神疾病解释,是介于正常老化与轻度痴呆之间的一种临床状态。
MCI的早期定义是指与Alzheimer病(AD)相似的、进行性的记忆损害,强调的是疾病状态,特指AD的临床前期。
此外,MCI也可有语言、注意和时空间能力损害等。
然而,当MCI被认为是正常老化与痴呆的过渡阶段后,它就不再仅仅是代表了AD前的状态。
2020慢性意识障碍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要点

2020慢性意识障碍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要点意识障碍(disorders of consciousness,DoC)是指各种严重脑损伤导致的意识丧失状态,如昏迷、植物状态(vegetative state,VS)和微意识状态(minimally conscious state,MCS)。
慢性意识障碍(prolonged DoC,pDoC)是指意识丧失超过28 d 的意识障碍。
本专家共识旨在梳理近年来pDoC领域的重要进步,对于使用混乱的名称、诊断及治疗方法,建立相对统一的认识、评价与实施标准,以利于pDoC 临床及研究工作的规范化。
由于pDoC 涉及领域较多,本共识仅就该领域专家已达成一致的部分予以总结,之后将完善和更新共识的范围及内容。
本文对pDoC的诊治要点进行总结。
pDoC的诊断与评估1. 临床诊断推荐意见:正式的病案系统及法律文书中,建议统一使用ICD-10 诊断,即“持续性植物状态”。
一般性医学文件及学术交流中,建议使用意识状态+时间,如:MCS 3 月,VS 6 月等。
2. 临床评估推荐意见:采用CRS-R 作为pDoC 检查与评估的标准临床量表。
使用CRS-R 作为预后评估首选工具,GOS-E作为预后评估的辅助量表。
3. 神经影像与电生理评估推荐意见:由CRS-R 量表、多模态脑成像技术及神经电生理技术联合的综合评估体系可减少临床误诊,提高预后预判。
必须进行的评估项目包括多次的CRS-R量表评分、头部MRI、EEG;应该进行的评估项目为fMRI、MMN、qEEG;对提高诊断准确性有帮助的评估项目为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CT)、MRI、TMS-EEG、ABR、SEP。
pDoC的治疗pDoC 目前缺乏确切而有效的治疗方法。
尽管缺乏系统性研究及足够的循证医学证据,但鉴于大量的pDoC 患者人群及巨大的治疗需求,临床对pDoC治疗的研究与尝试一直在进行。
1. 药物治疗目前尚无足够的证据支持使用药物能提高pDoC患者的意识水平。
《中国认知障碍患者照料管理专家共识》要点

《中国认知障碍患者照料管理专家共识》要点认知是大脑接收处理外界信息从而能动地认识世界的过程。
认知功能涉及记忆、注意、语言、执行、推理、计算和定向力等多种区域。
认知障碍指上述区域中的一项或多项功能受损,它可以不同程度影响患者的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严重时甚至导致患者死亡。
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心脑血管疾病、营养代谢障碍、感染、外伤、肿瘤、药物滥用等多种原因均可导致认知功能障碍,认知障碍按严重程度分为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和痴呆两个阶段。
MCI是认知功能处于正常与痴呆间的一种过渡状态,65岁及以上老年人群中患病率为10%~20%,超过一半的MCI 患者在5年内会进展为痴呆。
MCI较健康老年人发生痴呆的比例高10倍,因此,MCI的干预对延缓痴呆的发生、发展至关重要。
痴呆是以认知障碍为核心,伴有精神行为症状,导致日常生活能力下降的一组疾病,按病因分为阿尔茨海默病(AD)、血管性痴呆、额颞叶痴呆、路易体痴呆和其他类型痴呆等,其中AD最为常见,约占所有痴呆类型的30%~50%。
2015年世界痴呆人数已达4680万,预计至2050年,痴呆人数将达1.3150亿。
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2015年已达14%,2050年老年人群比例将高达33%,未来40年60岁及以上人群将有4.3%患痴呆,2015年中国痴呆人数已居世界第1位,给社会及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
因此,照料问题已成为痴呆诊疗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痴呆照料者主体包括痴呆患者的直接照料者及陪伴者,如配偶、子女、居家服务人员、医师、护士、养老护理员、社区服务人员及社会工作者,适宜的照料管理模式可以延缓痴呆患者病情进展、改善生活质量,从而延长生命并减轻照料者压力。
目前发达国家已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痴呆照料模式,加速推进适合我国国情的痴呆照料管理模式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痴呆照料管理模式主要有居家和机构照料两种。
我国大部分痴呆患者采用居家照料模式,照料者以家庭成员及近亲属为主。
中国痴呆与认知障碍的诊治指南

中国痴呆与认知障碍的诊治指南CC1.证据分级:a随机、盲法b.主要观察指标明确c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明确d脱失率低,不会造成结果的偏倚e明确描述人群基线期的特征,而且基线期的特征在治疗组和对照组匹配。
Ⅱ级:前瞻性的、匹配的队列研究,人群具有代表性,结果评价明确可靠,符合以上Ⅰ级证据中的a-e点;或者一个随机、对照研究,人群具有代表性,但不符合a-e中的某一条件。
III级:其他对照研究(包括描述明确的自然病程对照研究或自身对照研究)人群具有代表性。
IV级:非对照研究,病例分析,个例报道,专家意见。
2.推荐强度:A级(结果确定):至少1个有说服力的Ⅰ级证据,或者至少两个结论一致的、有说服力的Ⅱ级证据B级(结果很可能):至少1个有说服力的Ⅱ级证据,或大量的III 级证据C级(结果可能):至少2个有说服力的III级证据。
专家共识:不符合上述推荐标准,但与临床治疗紧密相关的研究结论3.诊断思路a.明确痴呆,排除意识障碍,谵妄,排除假性痴呆(抑郁等所致)以及短暂的意识混乱和智能下降(药物、毒物等导致)等后方可确立诊断。
b.痴呆类型(病因诊断):皮质性特征还是皮质下特征有无多发性缺血发作特征有无运动障碍有无明显情感障碍有无脑积水c.根据临床表现,日常能力受损情况,认知评估等确定痴呆的严重程度。
常用临床痴呆评定量表(CDR)或总体衰退量表(GBS)做出严重程度的诊断。
补充:进行性核上性麻痹-临床表现多发生于51~60岁男性,隐袭起病,逐渐加重,于发病后2~3年内出现下列症状。
1.精神症状:逐渐出现性格改变,记忆力减退,智能衰退,很少至严重痴呆。
2.核上性眼球运动障碍:主要表现为对称性眼球垂直运动障碍。
最早为向下注视障碍,继则发生上视运动困难,最后不能水平运动,眼球同定于正中位,瞳孔多缩小,对光反射存在。
辐辏反射障碍,呈玩偶眼现象。
3.锥体外系症状:颈部肌张力障碍为本病重要症状。
出现颈部过伸、仰脸、下颏突出的特殊姿势。
《中国神经外科重症管理专家共识(2020版)》主要内容(全文)

《中国神经外科重症管理专家共识(2020版)》主要内容(全文)神经外科重症医学是一门综合了神经外科学、重症医学、神经内科学、急诊医学、重症护理学、重症康复学等的交叉学科。
时隔七年,中国神经外科重症管理协作组组织相关专家对2013版共识的结构与内容进行修订,形成《中国神经外科重症管理专家共识(2020版)》。
关于神经外科重症并发症的治疗,共识主要涉及以下内容。
中枢神经系统细菌感染的治疗原则(1)留取相关标本进行细菌涂片或培养后,及时开始经验性抗菌药物治疗。
后期根据病原学及药敏结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2)选择易透过血脑屏障的抗菌药物。
(3)建议使用说明书允许的最大药物剂量静脉途径用药以及可能的长疗程治疗。
(4)经验性抗菌药物治疗>72 h无疗效不佳者,考虑调整治疗方案。
(5)脑室内或腰穿鞘内注射抗菌药物为治疗途径之一,建议审慎使用。
(6)明确颅内感染后,要对有关联的病灶进行必要的外科干预控制。
原则上要彻底清除伤口等感染灶以及污染的人工植入物,并采取必要的脑脊液引流措施。
脑损伤继发性癫痫的预防和治疗(1)颅脑创伤后抽搐发作(PTS)的处理预防性使用抗癫痫药物(AED)对于晚期癫痫的发生率无任何预防作用,不建议常规采用AED预防晚期癫痫。
但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伤后尽早静脉途径预防性AED治疗可减少伤后早期痫性发作(7 d内)的风险。
(2)颅脑创伤后癫痫(PTE)的处理①药物治疗:PTE的患者(包括非惊厥性癫痫),应该采用规范化药物治疗。
常用药物包括:苯妥英钠、丙戊酸钠、卡马西平、巴比妥、拉莫三嗪、左乙拉西坦、奥卡西平、托吡酯等。
根据癫痫发作的次数和性质,选择单一药物治疗、两种或多种药物联合治疗。
苯二氮䓬类药物是立即控制任何类型癫痫发作的首选药物,如果二线药物无效,则通常将治疗升级为麻醉药物。
治疗持续时间通常为2年。
应定期监测患者血清AED的浓度,同时关注药物不良反应及毒性。
②外科手术:病程2年以上、两种AED正规治疗无效、每月1 次以上发作,诊断为药物难治性PTE。
中国痴呆与认知障碍诊治指南(五):轻度认知障碍的诊断与治疗(全文)

中国痴呆与认知障碍诊治指南(五):轻度认知障碍的诊断与治疗(全文)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MCI)是指记忆力或其他认知功能进行性减退,但不影响日常生活能力,且未达到痴呆的诊断标准[1]。
MCI诊断标准最早由Petersen等于1999年提出,该标准得到了广泛认可和应用。
但该标准对MCI的诊断过于局限,主要是遗忘型MCI 的诊断。
2003年国际工作组对MCI诊断标准进行了修订,这也是目前广泛应用的MCI诊断标准。
该标准将MCI分为4个亚型,即单认知域遗忘型MCI、多认知域遗忘型MCI、单认知域非遗忘型MCI和多认知域非遗忘型MCI[2]。
除此之外,该标准还对MCI病因进行了更全面的阐述,如阿尔茨海默病、脑小血管病、路易体病、额颞叶变性等缓慢起病的痴呆类型在临床症状达到痴呆前,轻度的病理变化均可引起MCI。
而脑外伤、脑炎、营养缺乏等可导致持久的MCI。
虽然美国国立老化研究所(NIA)2011年标准和阿尔茨海默病协会(ADA)2011年标准、2013年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5)分别就阿尔茨海默病所致的MCI及MCI的诊断标准进行了更新,但其基本内容均与2003年MCI诊断标准一致[3]。
MCI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4点[2]:(1)患者或知情者报告,或有经验的临床医师发现认知的损害;(2)存在一个或多个认知功能域损害的客观证据(来自认知测验);(3)复杂的工具性日常能力可以有轻微损害,但保持独立的日常生活能力;(4)尚未达到痴呆的诊断。
2011年美国国立老化研究所(NIA)和阿尔茨海默病协会(ADA)制订的阿尔茨海默病所致的MCI的诊断标准,在上述MCI诊断标准的基础上增加了生物标志物的内容,包括Aβ沉积的生物标志物和神经元损伤的生物标志物。
但该内容只用于临床或基础研究,并不是临床诊断所必需。
以上标准只是MCI的一般标准,实际操作中如何对认知障碍但是没有达到痴呆程度进行界定,目前没有统一的标准。
《慢性意识障碍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0)要点

《慢性意识障碍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0)要点意识障碍(DoC)是指各种严重脑损伤导致的意识丧失状态,如昏迷、植物状态(VS)和微意识状态(MCS)。
慢性意识障碍(pDoC)是指意识丧失超过28d的意识障碍。
脑外伤是pDoC的首位病因,非外伤病因主要包括脑卒中和缺氧性脑病(如心肺复苏后、中毒等)。
pDoC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十分清楚,一般认为丘脑-皮层和皮层-皮层连接的破坏是主要原因。
中央环路假说提出丘脑-额叶-顶、枕、颞叶感觉皮质的连接是意识的基本环路,该环路完整性的破坏将导致pDoC。
pDoC患者存活时间一般为2~5年,其中VS患者意识恢复较困难,MCS患者有较好恢复潜力。
近年来,对于DoC残存意识的检测、病理机制特征、临床诊断、预后判断及治疗等领域均出现了较多进展。
一、pDoC的诊断与评估(一)诊断定义pDoC包括VS和MCS。
VS指保存脑干基本反射及睡眠-觉醒周期,有自发睁眼或刺激睁眼,但无意识内容的状态。
MCS指严重脑损伤后患者出现具有不连续和波动性的明确意识征象;MCS指临床上出现视物追踪、痛觉定位、有方向性的自主运动,但无法完成遵嘱活动;MCS+指出现了眼动、睁闭眼或肢体的稳定遵嘱活动,但仍无法完成与外界功能性交流,或不能有目的地使用物品。
【推荐意见】:正式的病案系统及法律文书中,建议统一使用ICD-10诊断,即“持续性植物状态”。
一般性医学文件及学术交流中,建议使用意识状态+时间,如:MCS 3月,VS 6月等。
(二)临床行为评估pDoC患者评定要点是通过鉴别对刺激的反应是反射性,还是来自部分觉知能力参与的主动行为,来确定患者的意识水平。
1. pDoC 程度评定量表:2. pDoC 结局评定量表:【推荐意见】:采用CRS-R作为pDoC 检查与评估的标准临床量表。
使用CRS-R作为预后评估首选工具,GOS-E作为预后评估的辅助量表。
(三)神经影像学评估1. MRI:2.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四)神经电生理评估1. 标准脑电分析:2. 经颅磁刺激联合脑电图:3. 诱发电位:【推荐意见】:由CRS-R量表、多模态脑成像技术及神经电生理技术联合的综合评估体系可减少临床误诊,提高预后预判。
最新:中国急诊成人镇痛、镇静与谵妄管理专家共识重点内容

最新:中国急诊成人镇痛、镇静与澹妄管理专家共识重点内容2023年12月6日,由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危重症学组、中国急诊成人镇痛、镇静与澹妄管理专家共识组撰写的《中国急诊成人镇痛、镇静与谱妄管理专家共识》在《中华急诊医学杂志》正式发表,本共识是目前国内首部综合性的急诊疼痛、躁动、澹妄评估与处理的共识,针对急诊成人患者在院前急救、急诊诊室、抢救室、留观室、急诊病房、院内转运/检查、院际转诊中等环境下(除外ICU ),可能遇到的疼痛、躁动、谑妄评估与处理的共性问题进行讨论,旨在为急诊医护人员提供相应的参考与指导。
1.1疼痛与镇痛评估结果:O=放松、舒服;1 ~3分=轻微不适;4~6分=中度疼痛;7~10 分=严重疼痛、不适或两者兼有疼痛干预的截点:≥6分推荐意见1:能言语表达且无认知障碍的急诊成人患者建议采用数字评分法(numeric rating scale, NRS );无法言语或有认知障碍的成人清醒患者建议采用FLACC(face legs activity cry consolability, FLACC )量表; 昏迷或意识不清的患者建议采用疼痛量表(behavioral pain scale, BPS ∖(2级,强烈推荐)推荐理由:在选择疼痛评估方法时应综合考虑患者的各项条件,包括认知、情感、语言和文化背景等等。
目前常用的评估方法有:数字评分法(NRS , 附表1 ), FLACC量表(附表2 ), BPS量表(附表3 \对于无认知障碍的成人患者采用NRS ,该量表可以口头或书面形式提供,要求患者根据O 分(无疼痛)到10分(可想象的最严重疼痛)对疼痛强度进行评分。
轻度疼痛的评分为1 ~3分,中度疼痛评分为4~6分,重度疼痛评分≥7分。
NRS相较于其他量表更容易让患者理解,并且评估快速有效,不需要患者提供其他复杂的信息,但是语言以及文化背景可能会对评估造成影响。
因此,对于无法言语表达或有认知障碍的成人,FLACC量表评估可能更有效。
意识障碍的诊断鉴别诊断及处理PPT课件

1 意识觉醒障碍 (脑干上行激 活系统) 嗜睡 昏睡 浅昏迷 昏迷 中昏迷
深昏迷 过深昏迷
2 意识内容障碍 (大脑皮层) 谵妄状态 持续性植物状 态
3 意识范围障碍 (脑干上行激 活系统和大脑 皮层) 朦胧状态 漫游性自动症
4 特殊类型障碍 无动性缄默 去大脑皮质状 态
7
三、意识障碍的分类及病因
28
四、意识障碍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病因的鉴别诊断
五大脏器:脑、心、非、肝、肾 五大腺体:甲状腺、垂体、肾上腺、甲状旁腺、胰腺 五大因素:糖、盐、毒、酸、血压
29
四、意识障碍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鉴别诊断--假性昏迷
1 2 3
癔病性不 反应状态
木僵状态
闭锁综合征
30
四、意识障碍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癔病性不反应状态
13
无动性缄默:患者可表现为 睁眼凝视,对外界刺激无意 识反应,四肢不动。无锥体 束征,无目的的睁眼和眼球 运动。睡眠觉醒周期保留, 可伴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 表现。脑电图呈广泛的慢波。
三、意识障碍的分类及病因
意识障碍的病因分类
1 2 3
颅内疾病
代谢性脑病 中毒性脑病
14
三、意识障碍的分类及病因
尿蛋白(+)
尿毒症 合并的单纯肾及膀胱损害
肝性昏迷
尿胆素强 阳性
急性感染 合并肝损害 肝性昏迷
25
尿胆红素阳性
四、意识障碍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实验室检查—血糖
高血糖
若酮体(-)提示糖尿病非 27.8mmol/L 酮症酸中毒 22.2mmol/L 酮症酸中毒性糖尿病昏迷 16.7mmol/L 合并糖尿病 肝功能障碍
35
《中国脑梗死急性期康复专家共识》要点

《中国脑梗死急性期康复专家共识》要点脑卒中目前已成为我国居民的第一位致残和致死原因。
脑梗死是最常见的脑卒中类型,占全部脑卒中的70%,它是由各种原因所致的局部脑组织血液供应障碍,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性病变坏死,进而产生相应的神经功能缺失表现。
我国脑梗死后70%~80%的患者因为残疾而不能独立生活。
目前医学界比较公认的导致脑梗死高致残率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忽视脑梗死急性期的康复治疗。
因为脑梗死急性期患者病情轻重程度不同,且部分患者还会出现神经功能体征恶化,所以康复难度大。
目前尚无统一的康复操作规范和共识。
一、概述(一)脑梗死急性期康复现状1. 时间划分:国内外对于脑梗死急性期时间划分尚不统一,我国指南建议脑梗死急性期指发病后2周内。
2. 康复干预开始时间和方式:脑梗死患者发病后即应开始康复干预,脑梗死发病后早期有效的康复治疗能够减轻患者功能残疾,加速恢复进程。
此时干预重点包括康复护理、意识水平及吞咽功能的管理、病床上良肢位摆放、体位转换、保持关节活动度和躯体被动活动等。
早期康复干预是指当临床症状稳定后24~72h可以给予部分离床康复干预,并鼓励患者逐渐增加康复治疗的主动参与成分。
极早期康复干预是指脑卒中24h内给予的部分离床康复干预。
3. 康复干预禁忌:合并严重脑水肿、神经功能恶化、颅内压增高、频发癫痫、严重心肺功能不全者。
(二)脑梗死急性期康复的安全性1. 适度康复干预是安全的:2. 过早期和较高强度的离床康复干预影响康复疗效:研究发现,会降低发病后3个月时预后良好患者的比例。
(三)确保脑梗死急性期康复有效性的措施1. 加强各学科人员康复意识:2. 重视患者及照料者的健康宣教:3. 确保康复治疗的有效延续:(四)脑梗死急性期康复个体化原则应根据脑梗死的病因分型和发病机制制订个体化的康复治疗计划。
特别是心源性脑梗死的患者,早期康复应充分考虑其发病机制。
专家建议:①对无禁忌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康复治疗是有益的;②脑梗死急性期患者康复治疗是安全的,早期宜采用较低强度的离床康复治疗;③加强各学科人员康复意识,重视健康宣教,确保康复治疗的有效延续;④根据患者卒中病因分型、发病机制制订个体化康复治疗方案。
中国卒中后认知障碍防治研究专家共识(2020完整版)

中国卒中后认知障碍防治研究专家共识(2020完整版)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显示,2010年,全球卒中患病率为502.3/10万,年发病率为257.96/10万,病死率为88.41/10万,而我国卒中患病率为1114.8/10万,年发病率为246.8/10万,病死率为114.8/10万,且卒中已成为我国首位致死性疾病。
卒中等脑血管病常导致认知损害,血管性认知障碍(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VCI)成为仅次于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的第二大痴呆原因。
PSCI特指卒中后发生的认知功能下降,是VCI的一个重要亚型,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及生存时间。
同AD等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引起的痴呆相比,PSCI有其自身特点,如斑片状认知缺损、病程波动性等,其中可预防和可治疗性是PSCI的一个重要特点。
2015世界卒中日宣言明确提出“卒中后痴呆是卒中医疗不可或缺的一部分”,2016年的国际卒中大会(International Stroke Conference)也倡导将卒中和痴呆整合的干预策略。
在过去30年间,国内外学者通过对VCI的临床研究,制定了一系列相关诊疗指南,如我国学者编写的《中国痴呆与认知障碍诊治指南》、《中国痴呆诊疗指南》、《中国血管性认知障碍诊疗指导规范》、《卒中后认知障碍管理专家共识》(2017、2019)等。
当前对我国PSCI的研究有诸多问题需要进行探讨。
本次中国卒中学会圆桌会议召集从事卒中和认知障碍的同行,对我国PSCI的流行病学、发生机制、诊断标准、生物标志物、预防和治疗等方面的未来探索重点进行商讨,推动实现PSCI可防可治的目标。
1我国卒中后认知障碍的流行病学现状和挑战我国脑血管病和痴呆的疾病负担沉重,患病率均呈上升趋势,65岁以上老年人群中,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aD)的患病率为1.50%,是仅次于AD的第二大常见痴呆类型。
中国呼吸重症康复治疗技术专家共识》要点

中国呼吸重症康复治疗技术专家共识》要点前言:随着呼吸系统疾病的不断增加,重症呼吸系统疾病也随之增加。
这些疾病会对气体吸入、肺部气体交换和气体转运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导致心肺功能障碍,增加死亡率或延长住院时间。
因此,呼吸重症康复显得尤为重要,旨在提高患者的存活率和生活质量。
1.概述1.1 概念:呼吸重症康复是基于全面评估的个性化治疗方案,包括锻炼、教育和行为改变等,旨在改善呼吸道疾病患者的生理和心理状况,促进健康行为。
1.2 流行病学:急慢性呼吸衰竭是呼吸重症和重症医学中最常见、最重要的问题。
COPD急性加重期合并呼吸衰竭、肺性脑病是老年患者主要死因之一。
长期呼吸机辅助机械通气是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病死率高的一个重要因素。
1.3 目标:1.3.1 改善通气状况和维护现有功能:呼吸功能训练、呼吸肌有氧训练和整体运动康复训练是改善肺功能的关键。
早期采取腹式呼吸训练、呼吸肌训练、缩唇呼吸训练、咳嗽训练、放松训练、体位引流等方法,有利于改善肺功能。
此外,重症肺炎和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是ICU患者的常见疾病或并发症,早期康复治疗有利于痰液排出和肺部炎症控制,有利于预防VAP的发生。
1.3.2 早日促进身体功能恢复:不能进行有效锻炼的患者,可使用经皮神经肌肉电刺激,促进骨骼肌生长、增强肌肉力量和耐力。
这种方法适用于短期内改善重症患者骨骼肌代谢、保持肌肉功能的COPD和充血性心衰患者。
心肺康复是以功能恢复为基础。
1.3.3 预防并发症:①严重的肌萎缩和肌无力。
②关节僵直、挛缩。
③内分泌系统改变。
④深静脉血栓(DVT)。
⑤预防肺炎和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发生。
1.4 基本原则:①多学科合作,进行心肺功能评估。
②保证管线正常运转,注意输液管、导管的放置、呼吸机管道管理、关注心率、血压、氧饱和度及患者反应。
③治疗方案要循序渐进。
④保护自己及患者,防止传染。
⑤关节活动训练与肌力训练。
⑥呼吸康复与心脏康复并重。
1.5 康复介入及暂停时机:1.5.1 康复介入时机:康复介入应该在血流动力学和呼吸功能稳定后立即开始。
中国神经外科重症患者感染诊治专家共识(最全版)

中国神经外科重症患者感染诊治专家共识(最全版)中国神经外科重症患者感染诊治专家共识(最全版)神经外科是危重症患者较多的专业之一,而细菌感染是神经外科重症患者临床诊治的难点及重点,尤其是神经外科重症患者的医院获得性感染是影响临床治疗效果以及患者预后的重要原因之一。
据文献报道,我国各___获得性感染总体发生率约为6%~12%,主要类型有医院获得性肺炎(HAP)、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及手术切口感染(SSI),此外,还包括重症患者常见感染,如尿路感染、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消化道感染及压疮等。
______院士牵头统计资料表明,我国神经外科伴有开放性颅骨骨折、头皮裂伤的脑外伤或头皮裂伤超过4h的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率为10%~25%;清洁-污染手术包括进入鼻旁窦或乳突的手术、修补开放性颅骨骨折或无菌技术有明显缺陷者,感染发生率为6.8%~15%;清洁手术感染率为2.6%~5%。
在细菌的流行病学方面,主要是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及肠球菌等。
神经外科重症患者的感染预防及早期诊断、治疗是影响整体预后的关键,选择合理的抗菌药物、用药途径及疗程对临床结局至关重要。
2012年___及___联合发表了《神经外科感染抗菌药物应用专家共识(2012)》,2015年国家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发文再次强调抗菌药物的应用管理。
中国神经外科重症患者感染诊治专家共识(2017)(以下简称本共识)主要针对神经外科重症患者医院获得性细菌性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肺部感染等,参考国际国内最新循证医学证据,提供了相关感染的预防、诊断及治疗等推荐意见,供相关专业的临床医护人员参考使用,本共识适用于成人神经外科重症患者,本共识内容不作为法律依据。
一、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一)流行病学特点神经外科手术及各种操作易引起医院获得性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一旦发生,会进一步加重神经外科重症患者的病情,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归因病死率可高达15%~30%。
意识障碍的诊断与治疗

无反应 听不清 无动作无目的 只有呻吟 无 不知道 不识人 全不知道 全无季节概念 不能运算 不能说出 不能说出 无
• Glasgow评分表 检查项目 临床表现
A、睁眼反应
昏迷程度评定
评分(总分15分)
4 3 2 1
自动睁眼 呼之睁眼 疼痛引起睁眼 不睁眼
B、言语反应
言语正常(回答正确)言语不当 (回答错误) 言语错乱 言语难辩 不语
脑休克
指脑受到急性病理性损伤时出现脑细胞功 能紊乱或无反应状态。脑休克时间不应超 过30天。
目前一般不作脑休克的诊断,但需与植物 状态鉴别。
脑死亡诊断标准
•
脑死亡(Brain death,BD)
• 脑死亡是指脑的功能完全丧失,大脑、小脑、脑干 的神经组织全部处于不可逆状态.且应该具备如下 条件:
Glasgow-Liege评分是将脑干反射的状态与格拉斯哥昏迷量表结合起来 的一种评分。从这个评分可以估计病人结局的概率。
最大评分=最大GCS+最大BSRS=15+12=27 最小评分=最小GCS+最小BSRS=3+0=3
格拉斯哥结局评分 Glasgow Outcome Scale(GOS)
分级 描述 死亡 植物状态 无意识,有心跳和呼吸,偶有睁眼、吸允、哈欠等局部度换气 3分
4.不规则/低换气 5.无
2分 1分
Glasgow-Pittsberg昏迷量表说明
1、最大得分35分,预后最好
2、最小得分7分,预后最差
3、用于准确评定患者的昏迷程度
Edinburgh昏迷量表
( Edinburgh Coma Scale1973、1978修订)
Glasgow-Pittsberg昏迷量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慢性意识障碍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要点
慢性意识障碍是一种临床症状,常见于患有脑损伤、脑卒中、脑瘤等疾病的患者。
《慢性意识障碍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旨在提供对慢性意识障碍的诊断和治疗的指导,以下是其主要要点。
一、定义与分类
慢性意识障碍是指持续超过一周的昏迷、意识模糊或混乱状态,无明显好转或恶化的情况。
根据意识水平的丧失程度,分为濒临昏迷、昏迷和持续性昏迷三个级别。
二、诊断标准
根据患者病史、体格检查和相关实验室检查,结合神经系统影像学检查,可判断是否存在慢性意识障碍。
同时还需区分自发性或继发性昏迷、药物中毒、精神病性昏迷等不同病因。
三、评估与监测
慢性意识障碍患者的评估需包括意识水平、感知、认知、行为和情绪等方面的综合评估,以及病因、临床特点、依赖程度等方面的监测。
四、治疗目标
治疗慢性意识障碍的目标是改善患者的意识水平、认知功能和行为表现,促进功能恢复和生活质量提高。
五、治疗方法
治疗方法主要包括病因治疗、药物治疗和康复治疗。
病因治疗针对慢性意识障碍的原发疾病,如手术治疗脑瘤、抗凝治疗脑卒中等。
药物治疗
主要用于改善慢性意识障碍的症状和促进神经损伤修复。
康复治疗包括物
理治疗、职能康复和心理支持等,旨在提高患者的生活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六、预后评估与管理
预后评估包括对慢性意识障碍的预后进行判断,包括潜在的可逆因素、危险因素和预后指标的评估。
管理方面主要包括进行预后教育、优化治疗
方案、提供社会支持等。
七、临床路径与质控
制定慢性意识障碍的临床路径和质控措施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和生活质量,并减少医疗误诊和延误。
总结起来,《慢性意识障碍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提出了对慢性
意识障碍的定义、分类、诊断标准、评估与监测、治疗目标、治疗方法、
预后评估与管理以及临床路径与质控等方面的要点。
这些要点为临床医生
提供了有效的指导,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诊断和治疗慢性意识障碍患者,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