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与齐王的这段对话
孟子故事文言文翻译
孟子见齐宣王,王曰:“先生何为至此?”孟子对曰:“臣闻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臣愿为大王陈其本末。
”王曰:“愿闻其详。
”孟子曰:“大王之国,土地千里,人民众多,财赋丰饶。
然而,大王之好战,何也?”王曰:“吾好战,以安天下也。
天下不安,吾欲使之安。
”孟子曰:“然则大王之好战,其如尧、舜何?尧、舜之时,天下太平,百姓安乐,大王何不效法之?”王曰:“尧、舜之世,吾未能至也。
吾欲使今之天下,如尧、舜之世。
”孟子曰:“大王之欲使今之天下,如尧、舜之世,其道何在?”王曰:“吾欲以仁政,使天下归心。
”孟子曰:“大王之仁政,其如齐桓公何?齐桓公好战,而能以仁政服天下。
大王何不效法之?”王曰:“吾欲行仁政,而民不归心,吾将何如?”孟子曰:“大王之仁政,必先正其身,然后民从之。
身不正,虽欲为仁政,民不从也。
”王曰:“吾欲正其身,而民不从,吾将何如?”孟子曰:“大王之正身,必先正其心。
心不正,虽欲正其身,身不正也。
”王曰:“吾欲正其心,而民不从,吾将何如?”孟子曰:“大王之正心,必先正其言。
言不正,虽欲正其心,心不正也。
”王曰:“吾欲正其言,而民不从,吾将何如?”孟子曰:“大王之正言,必先正其行。
行不正,虽欲正其言,言不正也。
”王曰:“吾欲正其行,而民不从,吾将何如?”孟子曰:“大王之正行,必先正其志。
志不正,虽欲正其行,行不正也。
”王曰:“吾欲正其志,而民不从,吾将何如?”孟子曰:“大王之正志,必先正其德。
德不正,虽欲正其志,志不正也。
”王曰:“吾欲正其德,而民不从,吾将何如?”孟子曰:“大王之正德,必先正其道。
道不正,虽欲正其德,德不正也。
”王曰:“吾欲正其道,而民不从,吾将何如?”孟子曰:“大王之正道,必先正其仁。
仁不正,虽欲正其道,道不正也。
”王曰:“吾欲正其仁,而民不从,吾将何如?”孟子曰:“大王之正仁,必先正其义。
义不正,虽欲正其仁,仁不正也。
”王曰:“吾欲正其义,而民不从,吾将何如?”孟子曰:“大王之正义,必先正其礼。
孟子劝谏齐宣王原文
孟子劝谏齐宣王原文
孟子劝谏齐宣王原文是:
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
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孟子对曰:“有。
人不得,则非其上矣。
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昔者齐景公问于晏子,曰:‘吾欲观于转附、朝儛,遵海而南,放于琅邪。
吾何修而可以比于先王观也?’晏子对曰:‘善哉问也!天子适诸侯曰巡狩。
巡狩者,巡所守也。
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
述职者,述所职也。
无非事者。
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
’夏谚曰:‘吾王不游,吾何以休?吾王不豫,吾何以助?一游一豫,为诸侯度。
’今也不然。
师行而粮食饥者弗食劳者弗息睊睊胥谗民乃作慝方命虐民饮食若流。
流连荒亡,为诸侯忧。
从流下而忘反谓之流,从流上而忘反谓之连,从兽无厌谓之荒,乐酒无厌谓之亡,先王无流连之乐,荒亡之行,惟君所行也。
’景公说。
大戒于国,出舍于郊,于是始兴发补不足。
召大师曰:‘为我作君臣相说之乐!’盖《徵招》《角招》是也。
其诗曰:‘畜君何尤?’畜君者,好君也。
”。
《王顾左右而言他》阅读答案
《王顾左右而言他》阅读答案
【原文】
王顾左右而言他
《孟子》
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
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
王曰:“弃之。
”
曰:“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
王曰:“已之。
”
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
王顾左右而言他。
【问题】
8、孟子是儒家的代表人物,而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则是【】。
(2分)
9、对文中画线句翻译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A.有个托付他的妻子给朋友,(自己)到楚国去游历的人。
B.有个把妻子儿女托付给他的朋友,(自己)到楚国去游历的人。
C.有个托付妻子儿女给朋友,(自己)来楚国游历的人。
D.有个把妻子托付给他的朋友,(自己)来楚国游历的人。
10、孟子三问层层推进,意在使齐宣王【】。
“王顾左右而言他”生动传神地写出了齐宣王【】的样子,齐宣王这么做是想要【】。
(5分)
【参考答案】
8.(2分)孔子
9.(2分)B
10.(5分)认识到治理好国家是自己对百姓应负的责任(2分)
尴尬(窘迫、难堪)(1分)
离开话题,避而不答(2分)。
《王顾左右而言他》原文翻译及释义
《王顾左右而言他》原文翻译及释义《王顾左右而言他》原文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
比其反也,则冻馁(něi)其妻子,则如之何?”王曰:“弃之。
”曰:“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王曰:“已之。
”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王顾左右而言他。
《王顾左右而言他》原文翻译孟子对齐宣王说:“大王的臣子,将妻子儿女托付给朋友,自己到楚国去游历。
到了他回来的时候,他的朋友却使他的妻子儿女挨饿、受冻,那么对他怎么办?”齐宣王说:“和他绝交。
”孟子说:“司法官不能管理好他的下属,那么对他怎么办?”齐宣王说:“罢免他。
”孟子说:“一个国家不能好好治理,那么对他怎么办?”齐宣王环顾周围的大臣,开始说其它的事情。
《王顾左右而言他》注释1.托:托付。
2.其:代王之臣。
3.于:介词,给。
4.游:游历。
5.比:等,等到。
6.反:回来。
7.妻子:妻子儿女。
8.冻馁:使...受冻挨饿。
9.如之何:对他怎么办?10.弃:断绝,抛弃,绝交。
11.“士师”句:士师,古代的司法官,典狱官(士师之下有乡士、遂士等属官。
后一个“士”当指士师的下属。
)12.治:管理得好,太平,与“乱”相对。
13.已:停止,这里指罢免。
14.四境:国家。
境:疆界15.不治:治理不好。
16.顾:环顾。
17.右:身边的近臣,侍卫18.言:说19.他:其他的事20.则:那么《王顾左右而言他》释义“王顾左右而言他”今日已是一个成语,比喻对方不正面回答问题,而故意扯些不相干的事,或与对方交流时,有意离题,说别的事情去了。
形容这类情况,就常常引用“王顾左右而言他”这句话,或者说作“顾左右而言他”。
这是一段非常精彩的小品。
尤其是最后“王顾左右而言他”一句,真是生动传神,成为了大家常用的名言。
孟子采用的是层层推进的论证法,从生活中的事情入手,推论到中层干部的行为,再推论到高级领导人的身上。
逼齐宣王毫无退路尴尬不已,也就只有“王顾左右而言他”的份了。
齐桓晋文之事原文及翻译
齐桓晋文之事原文及翻译齐桓晋文之事原文及翻译语文课本中有很多经典的文学作品,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必须认真进行阅读,这样才能提高阅读水平,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齐桓晋文之事原文及翻译,欢迎阅读参考!齐桓晋文之事全文阅读:出处或作者:《孟子》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无以,则王乎?”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
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
”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
”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
”’不识有诸?”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
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
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夫子之谓也。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则王许之乎?”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
’是诚不能也。
孟子见诸侯文言文翻译
孟子见诸侯,首访齐国。
时齐国国君齐宣王,雄才大略,欲称霸天下。
孟子拜访齐宣王,与其论道。
孟子曰:“君王,仁政者,天下归心;暴政者,民怨沸腾。
君王欲称霸,必先施行仁政,方能服众。
”齐宣王听后,深以为然,遂采纳孟子建议,实行仁政,齐国国势日盛。
孟子次访魏国。
魏惠王,喜好文学,喜好孟子之仁政思想。
孟子与魏惠王论道,曰:“君王,仁政之道,在于爱民如子。
君王若能以民为本,爱民如子,必能得民心,国家方能长治久安。
”魏惠王深受启发,采纳孟子建议,推行仁政,魏国逐渐繁荣昌盛。
孟子又访楚国。
楚怀王,英明神武,却因宠信奸臣,导致国家政治混乱。
孟子见楚怀王,直言其非,曰:“君王,治国之道,在于选贤与能。
君王若能选拔贤能,远离奸佞,国家方能繁荣昌盛。
”楚怀王听后,虽然心有不服,但鉴于孟子之言有理,开始重视选拔贤能,楚国政治逐渐好转。
孟子见诸侯,最后访问赵国。
赵武灵王,英明果断,但国内政事繁多,难以分身。
孟子与赵武灵王论道,曰:“君王,治国之道,在于以德服人。
君王若能以德服人,国家方能长治久安。
”赵武灵王深受启发,采纳孟子建议,推行仁政,赵国国势日盛。
孟子见诸侯,历经千辛万苦,游说各国,虽未能使所有诸侯国都采纳仁政,但其所言仁政思想,已深入人心。
孟子见诸侯之行,虽未能改变战国乱世之局面,但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思想财富,对我国古代政治、文化、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孟子见诸侯,历时数载,行程万里。
他秉持仁政思想,游说各国诸侯,虽未能实现天下太平,但其所倡导的仁政思想,已成为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孟子见诸侯之行,彰显了其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风范,值得我们永远怀念和学习。
文王之囿(古文详解)
文王之囿(古文详解)——《孟子•梁惠王下》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
”曰:“若是其大乎!”曰:“民犹以为小也。
”曰:“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
民以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敢入。
臣闻郊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则是方四十里,为阱于国中。
民以为大,不亦宜乎?”现在我们说起孟子,家长们心中浮现出来的,往往都是这段话:“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是家长们的心灵鸡汤,那个时代,大家真的很苦。
读书苦,考试苦,好不容易考上个大学,毕业了找工作苦,然后结婚买房苦,生儿育女苦,一路苦过来,一苦就念叨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就这样来安慰苦逼的自己。
我们今天为什么要读孟子?孟子老先生又是一个什么样的老人家?其实,孟子不会总是一副愁眉苦脸的模样,他老人家可神气着呢!孟子生活的年代,在东周的战国时期,当时的周天子对诸侯国失去了控制,地方上的诸侯各自为政,称霸一方。
大的国家有秦、楚、齐、燕、赵、魏、韩,历史上把它们称为战国七雄。
它们不停地攻占吞并小国家,又互相攻打。
孟子是邹国人,他看到天下大乱,老百姓活得很苦,于是他想通过从政,来改变世界格局。
他说,五百年必有王者兴,意思是说,每五百年,就会出来一个特别厉害的人物,统一天下,造福百姓。
从周朝建立开始,到由盛转衰,再到现在,已经过去七百多年啦,天下大乱是时候要结束了。
他说,我应该当仁不让地站出来。
于是他去了很多国家,去见他们的王,希望施展自己的政治才能,来拯救这个世界。
《孟子》这本书,就是一本维护世界和平的秘笈,是孟子一生智慧的结晶。
你,想看吗?文章精讲先读一段原文: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优秀教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课教材选用自《孟子·公孙丑下》中的一段著名论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该章节主要讲述了孟子在游说各国君主时,所提出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思想。
具体内容涉及到孟子在齐国的经历,以及他与齐王的对话。
通过这段对话,孟子表达了他的政治理念和道德观念,强调了仁政的重要性。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含义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
2. 通过学习孟子与齐王的对话,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及哲学思想的兴趣,提高古典文学素养。
3. 引导学生从孟子的政治理念中,认识到仁政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含义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
难点:分析孟子与齐王的对话,理解孟子的政治理念和道德观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以一则现实生活中的新闻事件为例,讲述一个国家或政府在推行某项政策时,因为得道多助,得到了广泛的支持和帮助,而另一个国家或政府因为失道寡助,导致政策推行困难重重。
引导学生思考“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内涵。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含义,并思考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运用这一原理。
3. 课堂讲解:讲解孟子与齐王的对话,分析孟子的政治理念和道德观念,强调仁政的重要性。
4. 例题讲解:以古代和现代的例子为例,讲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在实际政治、社会生活中的运用。
a. 请简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含义。
b. 请举例说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
c. 从孟子的政治理念中,你得到了哪些启示?6.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心得,互相交流,互相学习。
六、板书设计板书《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板书内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含义孟子与齐王的对话仁政的重要性七、作业设计1. 请结合教材内容和课堂讲解,简要阐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含义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
孟子见齐宣王文言文翻译
孟子曰:“君王之国,地大物博,民富国强,然犹有忧民之志,何也?”齐宣王曰:“寡人忧民者,以其不得其所也。
民不得其所,则怨声载道,国家不安。
”孟子曰:“然则君王欲使民得其所,当如何?”齐宣王曰:“寡人愿闻其说。
”孟子曰:“君王欲使民得其所,必先自正其身。
身正,然后民从之。
身不正,虽欲民从之,民不从也。
君王若欲正其身,请先省己之过,修己之德。
”齐宣王曰:“寡人闻之,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人皆见之。
寡人愿闻己之过,以便改之。
”孟子曰:“君王之过,非日月之食可比。
日月之食,不过数尺,而天下皆知之。
君王之过,则天下皆知之,而君王不知也。
是以君子之过,人皆见之,而君王不知也。
夫君子之过,如影之随形,身正则影正,身不正则影不正。
君王若欲正其身,必先自省其过,然后民从之。
”齐宣王曰:“寡人愿闻己之过,以便改之。
”孟子曰:“君王之过,有如社稷之重,不可轻举。
愿君王自省其过,如日之照影,如水之映月,无所遁形。
君王若能自省其过,则民亦将自省其过,国家自安。
”孟子又曰:“君王欲安民,必先知民之所欲。
民之所欲者,不过饮食男女,衣服宫室而已。
君王若能知民之所欲,而供之,则民自安矣。
然则君王何以知民之所欲?”齐宣王曰:“寡人欲知民之所欲,而未能也。
”孟子曰:“君王欲知民之所欲,请先视其饮食,听其歌谣。
饮食足则民安,歌谣乐则民乐。
君王若能视其饮食,听其歌谣,则民之所欲,可得而知矣。
夫民之所欲,不过饮食男女,衣服宫室而已。
君王若能供之,则民自安矣。
”齐宣王曰:“寡人愿闻其说。
”孟子曰:“君王之国,地大物博,民富国强,然犹有忧民之志,何也?以民之不得其所也。
君王若能安民,必先自正其身,知民之所欲,然后供之。
如此,则民自安矣。
”孟子又曰:“君王欲安民,必先正其政。
政不正,则民不安。
政之不正,有如水之不流,火之不燃。
君王若能正其政,则民自安矣。
夫政之不正,有如木之不植,水之不流。
君王若能正之,则民自安矣。
”齐宣王曰:“寡人愿闻其说。
孟轲智谏齐宣王-中国上下五千年
孟轲智谏齐宣王-中国上下五千年孟轲就是孟子,孟子是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齐宣王想要一统天下,那么孟子是怎么跟齐宣王纳谏的呢?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孟轲智谏齐宣王-中国上下五千年吧!孟轲智谏齐宣王战国时的齐宣王一心想称霸于天下。
一天,他问孟子:“像我这样的人能不能统一天下?”孟子觉得眼下人民生活很是困苦,应该批评齐宣王一番。
但齐宣王是个爱听奉承话的国君,如果说他不爱护老百姓,准会被他轰出王宫,因此孟子不动声色地说:“在我回答大王的这个问题之前,我想先问大王一件事,行吗?”“什么事呀?”齐宣王好奇地问。
“我听说,有一回新钟铸成,准备杀牛祭钟,您因为看见好好的一头牛,无罪而被杀,感到不忍,结果没杀那头牛,是有这么一回事吧?”齐宣王想,这孟老夫子还记得他的这件善事呢,心里当然很高兴,忙回答说:“是呀!是有这么一回事。
”孟子说:“大王,这就是恻隐之心哪!凭你这副善心肠,便可以行王道,统一天下!”齐宣王更乐了:“对,您接着说下去。
”孟子又说:“问题是您肯不肯干罢了。
比如有人说:‘我力能举起千斤东西,但却举不起一根羽毛;眼睛能看得清毫毛,但却看不见满车的柴禾。
’您相信这话是真的吗?”齐宣王不禁哑然失笑:“哈!我怎么能相信这种话呢?”孟子也笑道:“这就对啦!所以如果有人说,大王您能用好心对待牛,却不能用这种好心去爱护百姓,这也同样叫人不能相信。
这就和不肯举一根羽毛和看不见一车柴禾一个样。
现在,老百姓所以流离失所不能安居乐业,这是您根本不去关心的缘故,而不是能不能干的问题。
所以我说,您能行王道,能统一天下。
问题是您不干,不是不能啊!”孟子以奉承做批评的陪衬,使之相得益彰,浑然一体。
在这样的气氛下,齐宣王就没有对孟子产生恶感,于是欣然接受了他的批评。
孟子一心想向齐宣王宣讲施行仁义的主张,但他知道齐宣王喜爱音乐、喜爱勇武、喜爱财物、喜爱女色,一下子是不可能接受他的主张的,对齐宣王只能因势利导。
一天,孟子谒见齐宣王,问:“您曾经告诉庄暴说您爱好音乐,有这么回事吗?”齐宣王不好意思地承认说:“是的,我说过,我不爱好古代音乐,只爱好一般流行的乐曲罢了。
《庄暴见孟子》孟子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庄暴见孟子》孟子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作品简介:《庄暴见孟子》是《孟子》中的经典段落,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下》,内容以庄暴和孟子的对话为形式,阐述孟子想要告诉君主仁君应“与民同乐”、实行“仁政”的基本儒家思想。
作品原文:庄暴①见孟子,曰:“暴见于王②,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
”曰:“好乐③何如?”孟子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④乎!”他日,见于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王变乎色⑤,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⑥好世俗之乐耳。
”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今之乐犹古之乐也。
”曰:“可得闻与?”曰:“独乐乐⑦,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
”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众。
”“臣请为王言乐。
今王鼓⑧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⑨之音,举⑩疾首蹩頞(11)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12)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
’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⑨疾首蹩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
’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
“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今王田猎(13)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14)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
“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字词注释:①庄暴:人名,即下文提到的的庄子。
②见(xiàn)于王:被齐王召见或朝见齐王。
③乐(yuè):《说文》:“五声八音总名。
”《易》曰:“雷出地奋豫,先王以作乐崇德。
”《礼记·乐记》:“先王之所以饰喜也”“天地之和”“德之华也”。
可见,古代的乐是为了身心合德而作。
音乐是道德感情的心声,也是回归天地万物和谐境界的途径。
④庶几:差不多。
这里指“差不多治理好了,有希望了“。
孟子齐宣王牛文言文翻译
孟子对曰:“王何必试之?百姓所以不仁者,以其不习于仁也。
王如欲仁,于仁者何难?”王曰:“吾闻君子之礼也,若敬天神。
吾未之见也。
吾将试之。
”孟子对曰:“王何必试之?百姓所以不敬者,以其不习于敬也。
王如欲敬,于敬者何难?”王曰:“吾闻君子之信也,若信天地。
吾未之见也。
吾将试之。
”孟子对曰:“王何必试之?百姓所以不信者,以其不习于信也。
王如欲信,于信者何难?”王曰:“吾闻君子之智也,若知天时。
吾未之见也。
吾将试之。
”孟子对曰:“王何必试之?百姓所以不知者,以其不习于智也。
王如欲智,于智者何难?”王曰:“吾闻君子之勇也,若赴汤蹈火。
吾未之见也。
吾将试之。
”孟子对曰:“王何必试之?百姓所以不勇者,以其不习于勇也。
王如欲勇,于勇者何难?”王曰:“吾闻君子之贤也,若居仁由义。
吾未之见也。
吾将试之。
”孟子对曰:“王何必试之?百姓所以不贤者,以其不习于贤也。
王如欲贤,于贤者何难?”王曰:“吾闻君子之孝也,若慈孝父母。
吾未之见也。
吾将试之。
”孟子对曰:“王何必试之?百姓所以不孝者,以其不习于孝也。
王如欲孝,于孝者何难?”王曰:“吾闻君子之悌也,若敬长兄。
吾未之见也。
吾将试之。
”孟子对曰:“王何必试之?百姓所以不悌者,以其不习于悌也。
王如欲悌,于悌者何难?”王曰:“吾闻君子之忠也,若尽忠事君。
吾未之见也。
吾将试之。
”孟子对曰:“王何必试之?百姓所以不忠者,以其不习于忠也。
王如欲忠,于忠者何难?”王曰:“吾闻君子之廉也,若廉清自守。
吾未之见也。
吾将试之。
”孟子对曰:“王何必试之?百姓所以不廉者,以其不习于廉也。
王如欲廉,于廉者何难?”王曰:“吾闻君子之让也,若谦让他人。
吾未之见也。
吾将试之。
”孟子对曰:“王何必试之?百姓所以不让者,以其不习于让也。
王如欲让,于让者何难?”王曰:“吾闻君子之宽也,若宽容待人。
吾未之见也。
吾将试之。
”孟子对曰:“王何必试之?百姓所以不宽者,以其不习于宽也。
王如欲宽,于宽者何难?”王曰:“吾闻君子之和也,若和谐相处。
王顾左右而言他的译文
王顾左右而言他的译文《王顾左右而言他》出自《孟子·梁惠王下》原文: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
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王曰:“弃之。
”曰:“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王曰:“已之。
”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王顾左右而言他。
译文:孟子对齐宣王说:“大王您有个臣子,把他的老婆孩子托付给他的朋友,自己去楚国游玩。
等他回来的时候,发现他的老婆孩子在挨饿受冻。
您说,对这个朋友该怎么办?”齐宣王说:“和他绝交!”孟子接着说:“要是掌管刑罚的长官不能管理好他手下的官员,那该怎么办?”齐宣王说:“撤他的职!”孟子又说:“要是一个国家的内政搞不好,那又该怎么办?”嘿,这时候齐宣王可就尴尬啦,他瞅瞅左边,又瞅瞅右边,然后扯起别的话题。
咱来好好说道说道这事儿。
您瞧,孟子多聪明啊,一步一步地追问齐宣王,就想让他明白治理国家的道理。
那个把老婆孩子托付给朋友,结果朋友没照顾好的,那这朋友肯定不靠谱,得绝交。
掌管刑罚的长官管不好手下的人,那这长官也不行,得撤职。
那一个国家要是没治理好,您这当大王的是不是也得承担责任啊?可齐宣王呢,他心里估计也明白这个理儿,但又不想承认自己的问题,所以就只能左看看右看看,故意不回答孟子的问题,想把这话题岔开。
这就好像咱平常和人聊天,说到自己不想面对的事儿,就赶紧找个别的话头,免得尴尬。
您说这齐宣王是不是有点耍赖皮呀?不过从这故事也能看出来,当领导的可不能像齐宣王这样,遇到问题就想逃避。
得有担当,得想办法解决问题,不然老百姓可就受苦啦。
咱平常过日子也是这样,遇到难题不能躲,得正面刚,才能把日子过好,您说是不?总之,这故事挺有意思,告诉咱们要勇于面对问题,可别学齐宣王顾左右而言他哟!。
孟子与齐宣王谈话的主要内容
孟子与齐宣王谈话的主要内容1. 引言说到孟子,那可是个不得了的人物,他的智慧可以说是横扫千军,连齐宣王这样的皇帝也不例外。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他和齐宣王的那些有趣对话,听起来就像是茶馆里老百姓的闲聊,轻松又带劲儿。
2. 孟子与齐宣王的初次见面2.1 初见印象第一次见面,齐宣王一脸威严,问孟子:“你来这儿干嘛?”孟子可没被吓到,他一边端起茶杯,一边说:“我来是为了让您更懂得如何治国。
”哎哟,这话说得可真有意思,让人忍不住想笑。
谁能想到,孟子这小子一开口就把齐宣王的威风给打了个稀巴烂。
2.2 对话的趣味接下来的对话可真是热闹,孟子用简单明了的比喻解释治国的道理,比如“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这句话说得齐宣王直点头,心里可能在想:“这个孟子,不简单!”就这样,两人有说有笑,气氛轻松得像是朋友聚会。
3. 孟子的治国理念3.1 仁政的重要性孟子强调的第一个重点就是“仁政”。
他说,统治者要有爱心,像父亲对待孩子那样,才能赢得百姓的心。
齐宣王一听,这不就是个“爱心大使”的角色吗?他想了想,表示赞同,毕竟谁不想当个受欢迎的皇帝呢?3.2 对百姓的关注接下来,孟子还提到,要关注民生,比如粮食、教育之类的。
他用的词儿简直能让人笑出声:“不让百姓挨饿,才是真正的王道。
”齐宣王心里一阵暖洋洋,心想:“这孟子真会说话,听着就像是在为我出谋划策。
”4. 启发齐宣王的智慧4.1 知人善用孟子还告诉齐宣王,要善于用人。
他说:“就像挑选好粮食,才能做出美味的饭菜。
”这比喻真是形象,把治国之道和生活琐事联系起来,齐宣王顿时眼前一亮,意识到要重视人才。
4.2 宽容与包容他还强调宽容的重要性,提到:“治理国家就像做生意,少一些斤斤计较,多一些包容,才能把事情做好。
”齐宣王听后,可能心里琢磨着:“哎,这说得真对,不能总想着小利。
”5. 对话的收尾最后,孟子的这番话让齐宣王感受到了一种久违的轻松,仿佛从严峻的国政中解放出来。
他似乎明白了,治理国家其实也可以是件快乐的事情。
孟子与齐宣王对话文言文
孟子与齐宣王对话文言文
孟子见齐宣王曰:“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
王无亲臣矣,昔者所进,今日不知其亡也。
”王曰:“吾何以识其不才而舍之?”曰:“国君进贤,如不得已,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
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
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
故曰,国人杀之也。
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
”
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
”曰:“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
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
以上两段文言文都选自《孟子·梁惠王下》。
第一段文言文中,孟子告诉齐宣王如何识别和选拔贤能之士;第二段文言文中,齐宣王询问孟子关于汤放桀、武王伐纣等历史事件的看法,孟子给出了自己的观点。
公孙丑下(十)—《孟子》原文、译文及评析
公孙丑下(十)—《孟子》原文、译文及评析官场与商场中的垄断现象原文:孟子致为臣而归①。
王就见孟子,曰:“前日愿见而不可得;得侍同朝,甚喜;今又弃寡人而归,不识可以继此而得见乎?”对曰:“不敢请耳,固所愿也。
”他日,王谓时子②曰:“我欲中国③而授孟子室,养弟子以万钟,使诸大夫国人皆有所矜式⑤。
子盍为我言之?”时子因陈子⑥而以告孟子,陈子以时子之言告孟子。
孟子曰:“然,夫时子恶知其不可也?如使予欲富,辞十万而受万,是为欲富乎?季孙⑦曰:‘异哉子叔疑⑧!使己为政,不用,则亦已矣,又使其子弟为卿。
人亦孰不欲富贵?而独于富贵之中有私龙断⑨焉。
’古之为市也,以其所有易其所无者,有司者治之耳。
有贱丈夫@焉,必求龙断而登之,以左右望,而罔市利。
人告以为贱,故从而征之。
征商自此贱丈夫始矣。
”注释:①致为臣而归:指孟子辞去齐宣王的客卿而归故乡。
致,在古代有“致仕”、“致禄”、“致政”等多种说法,其中的“致”都是“归还”的意思。
②时子:齐王的巨子。
③中国:在国都中,指临淄城。
“中”在这里是介词,“国”即国都。
④万钟:钟,古代量器。
齐国量器有豆、区、釜、钟四种。
每豆四升,每区四斗,每釜四区,每钟十釜。
万钟为六万四千石。
⑤矜式:敬重,效法。
⑥陈子:即孟子的学生陈臻。
⑦季孙:赵歧注为孟子的弟子,朱熹则认为“不知何时人”。
⑧子叔疑:人名,与季孙一样不可考。
⑨龙断:即“垄断”。
原意是名词,指高而不相连属的土墩子,后逐渐引申为把持、独占。
⑩丈夫;对成年男子的通称。
译文:孟子辞去齐国的官职准备回乡。
齐王专门去看孟子,说:‘从前希望见到您而不可能;后来终于得以在一起共事,我感到很高兴;现在您又将抛弃我而归去了,不知我们以后还能不能够相见?”孟子回答说:“我不敢请求罢了,这本来就是我的愿望。
”过了几天,齐王对臣下时子说:‘我想在都城中拨一所房子给孟子,再用万钟粮食供养他的学生,使我们的官吏和人民都有所效法。
您何不替我向孟子谈谈呢?”时子便托陈子把这话转告给孟子。
《孟子》第七篇离娄章句下: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孟⼦》第七篇离娄章句下:君之视⾂如⼟芥,则⾂视君如寇仇如果不懂得管理你的上级,你就做不好⼯作原⽂孟⼦告齐宣王⽈:“君之视⾂如⼿⾜,则⾂视君如腹⼼;君之视⾂如⽝马,则⾂视君如国⼈;君之视⾂如⼟芥,则⾂视君如寇仇。
”(孟⼦告诉齐宣王说:“君主看待⾂⼦如同看待⾃⼰的⼿⾜,⾂⼦就会把君主看常⼈(路⼈);君主看待⾂⼦如同尘⼟草芥,⾂待如同⼼腹;君主看待⾂⼦如同⽝马,⾂⼦就会把君主看待如同常⼈⼦就会把君主看待如同强盗仇敌。
”)注释1.雠:为仇的异体字,同“仇”。
《诗·邶风·⾕风》:“反以我为雠。
”《左传》:“祁⼤夫外举不弃雠,内举不失亲。
”《楚辞·惜诵》:“⼜众兆之所雠。
”《⼀切经⾳义》引《三苍》:“怨偶⽈雠。
”这⾥⽤为仇恨、仇怨之意。
读解统治者对被统治者,被统治者对统治者之间都有各种各样的⾏为⽅式,选择什么样的⾏为⽅式,则决定着统治的成败。
因此孟⼦强调,君主的这三种不同的⾏为⽅式,就有三种不同的回报,这就是孔⼦所说的“对等原则”。
⼈与⼈之间是对等的,并不因为地位的⾼低不同⽽不对等,⼈与动物,⼈与⾃然也是对等的,采⽤了什么样的⾏为⽅式,就会得到什么样的回报。
所以,孟⼦对齐宣王的劝说,就是希望齐宣王采⽤最佳⾏为⽅式。
华杉详解《论语?⼋佾》中,定公问⽈:“君使⾂,⾂事君,如之何?”孔⼦对⽈:“君使⾂以礼,⾂事君以忠。
”君⾂之间的关系,不是⽆条件的,⽽是相互的。
国君对我好,我就在这⼉⼲;国君对我⾔不听计不从,也不尊重我,我就到别的国家去了。
孟⼦也说了这个问题:“要让⾂忠于君,那也得看君王对⾂下如何。
如果君王对⾂下,能隆之以礼貌,推之以⾄诚,⾔听计从,情投意合,看他就似⼿⾜⼀般,⼀刻也离不开,如此则为⾂者莫不感恩图报,⽮志尽忠。
⼀定会爱养君德,使之愈加清澈明亮;保护君⾝,使之愈加强健坚固。
就像腹⼼⼀般,与君王相依为命,终⾝休戚与共。
这是上下⼀体的恩义兼隆,明良相遇。
“相反,如果⼈君待⾂下,就像⽝马⼀般,只是豢养他,让他奔⾛效劳⽽已,那么⼈⼈都会疏远他,不和他亲近,也没什么怨恨,就像对不相⼲的路⼈⼀般,只是⼲活挣钱⽽已。
孟子望见齐王之子原文
孟子望见齐王之子原文
孟子望见齐王之子原文:
孟子自范之齐,望见齐王之子,喟然叹曰:“居移气,养移体,大哉居乎!夫非尽人之子与?”孟子曰:“王子宫室、车马、衣服多与人同,而王子若彼者,其居使之然也,况居天下之广居者乎?鲁君之宋,呼于垤泽之门。
守者曰:‘此非吾君也,何其声之似我君也?’此无他,居相似也。
”
——《<孟子.尽心章句.上凡>四十六章》
注释:
(1)自范之齐:范,地名,故城在今河南范县东南,是从梁(魏)到齐的要道。
(2)夫:彼,那人。
(3)广居:指仁,见《滕文公下》第二章。
(4)垤泽之门:宋东城南门;垤,音dié。
翻译:
孟子从范邑到齐都,远远望见了齐王的儿子,长叹一声说:“环境改变气度,营养改变身体,环境真是重要哇!那人不也是人的儿子吗?〔为什么就显得特别不同了呢?〕”又说:“王子的住所、车马和衣服多半和别人相同,为什么王子却像那样呢?是因为他的环境使他这样的;更何况是住在‘仁’的广厦中的人呢?鲁君到宋国去,在宋国的东南城门下呼喊,守门的说:‘这不是我的君主哇,为什么他的声音像我们的君主呢?’这没有别的缘故,环境相似罢了。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学习目标:1.了解选文的思想内容,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特殊的文言句式。
2.把握孟子“乐民之乐,忧民之忧”的思想及其现代意义,正确理解作者的观点态度。
3.学习对比描写在说理中的作用。
二、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阅读正文,参考注释,完成如下内容。
1、为下列字注音。
(1)王语暴( ) (2)庶几( ) (3)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4)直好世俗之乐( )(5)举首蹙頞()(6)羽旄之美( ) (7)放于琅琊( ) (8)秋省敛而助不给( )(9)睊睊( ) (10)慝()(11)徵招( )2、解释下列词语在文章中的意思:①王语暴以好乐(语:。
好:。
)②王变乎色曰(色:。
)③今王鼓乐于此(今:。
)④经之营之(经、营:。
)⑤庶民攻之(攻:。
)⑥遵海而南(遵:。
)⑦秋省敛而助不给(省:。
给:。
)⑧为诸侯度(度:。
)⑨民乃作慝(慝:。
)⑩师行而粮食(师:。
)⑾人不得,则非其上(非:。
)3、找出通假字并解释词义。
①今之乐由古之乐(“由”通“ ”,如同。
)②可得闻与(“与”通“ ”,语气词。
)③直好世俗之乐耳(“直”通“ ”,。
)④时日害丧(“害”通“ ”,何。
)⑤予及女偕亡(“女”通“ ”,你。
)4、归纳词类活用现象。
①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乐:名词活用为词,娱乐。
)②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少、众:形容词活用为词,少数人、多数人)③今王鼓乐于此(鼓:。
)④吾王庶几无疾病与(疾病:名词活用为词,患病、得疾病。
)⑤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王:名词活用为动词,。
)⑥庶民子来(子:名词作状语,像一样。
)⑦而民欢乐之(欢乐:形容词意动用法,。
)⑧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
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忧:形容词动用法,以……为欢乐,以……为忧愁。
)⑨出舍于郊(舍:名词活用为词,居住。
)5、分类列举本文出现的文言句式并写出正常语序。
①宾语前置句:好乐何如何以能鼓乐也何以能田猎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吾何修而可以比于先王之观也吾王不游,吾何以休?吾王不豫,吾何以助?②介词短语后置(状语后置)句:王语暴以好乐王尝语庄子以好乐今王鼓乐于此今王田猎于此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乐以天下,忧以天下吾欲观于转附、朝儛③被动句:暴见于王他日,见于王曰6、翻译下列语句。
(1)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
(2)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3)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
(4)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5)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6)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
⑺人不得,则非其上矣。
⑻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
⑼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
⑽吾王不豫,吾何以助?⑾于是始兴发而补不足。
7、梳理课文内容:第一则记录了孟子与、的两次谈话。
第二次谈话的主要内容有:①②③从对比手法的运用方面来看,第三则选文有着怎样的特点?8、简要概括一、二、三两则的主旨(主要意思)。
9、合作探究:(1)孟子是如何调控与齐王谈话的气氛的?(2)孟子与齐王谈话中的两层铺垫在哪里?它的作用是什么?(3)孟子描绘了人民个个“疾首蹙頞”“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的悲惨图景和人人都“欣欣然有喜色”,祝福国君身体健康的太平景象这两幅画面,其作用是什么?(二)精彩展示1.分组展示学习成果,朗读课文,串通文意,落实文言基础知识。
2.请两位同学分饰孟子、齐王,把孟子与齐王的这段对话用现代汉语演绎一遍,要求逼真地读出人物的特点。
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
”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
今之乐犹古之乐也。
”曰:“可得闻与?”(三)测评、反馈*做达标训练35页高效评估部分习题并完成以下练习。
(一).模仿示例归纳本文的一词多义现象以:①暴未有以对也(连词,来。
) ②王尝语庄子以好乐(介词,)③以啮人,无愈之者(表假设,)④无以,则王乎(同“已”,副词,)⑤不推恩无以保妻子(连词,)⑥以若所为,求若所欲(介词,)见:①庄暴见孟子(拜见)②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见)③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见)④居有日,扁鹊复见(见)⑤诚恐见欺于秦(被)直:①直好世俗之乐耳(同“只”,只是。
)②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直)③系向牛头充炭直(同“值”,)④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直)(二).分析思想内容;1.“王变乎色”的原因,正确的一项是()A.齐王有不悦之色,认为孟子不该问自己好乐的事。
B.齐王有愠怒之色,认为庄暴不该把齐王好乐的事告诉孟子。
C.齐王显出愉悦之色,认为孟子提到好乐的事,令人高兴。
D.齐王有羞愧之色,认为自己不该好乐。
2.孟子规劝齐王“与民同乐”很有说服力,对其原因分析不当的一项是()A.孟子抓住齐王心理,顺水推舟,步步深入,因此能够为齐王接受。
B.孟子在论证中善于用比喻,用欣赏音乐和打猎为喻,形象生动,易于接受。
C.孟子是有影响,有地位的人,齐王敬仰他。
D.孟子在论证中,善用对比,把百姓对国君取乐两种不同态度对比,很有说服力。
(三).翻译下面的文段。
为民父母国君进贤,如不得已,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
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
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
故曰国人杀之也。
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
(《梁惠王下》)(四).出自《孟子》的成语很多,请你根据下列的成语的释义,写出对应的成语及近义词和反义词。
1.原形容人目光敏锐,任何小的事物都能看得很清楚;后多形容人能洞察事理,该成语为(),其近义词为()。
2.形容房屋或钱财非常宽裕、用不完,该成语是(),其反义词为()。
3.用一杯水去救一车着了火的柴草,比喻力量太小,解决不了问题,该成语为(),其反义词为()。
(五)本课三则文字使用了大量的对比手法,请结合文章说一说对比手法的好处三、有关资料:《乐民之乐,忧民之忧》译文(一)庄暴进见孟子,说:“我朝见大王,大王和我谈论喜好音乐的事,我没有话应答。
”接着问道:“喜好音乐怎么样啊?”孟子说,“大王如果非常喜好音乐,那齐国恐怕就很不错了!”几天后,孟子在进见宣王时问道:“大王曾经和庄暴谈论过爱好音乐,有这回事吗?”宣王脸色变得不好意思他说:“我并不是喜好先王的音乐,只不过喜好世俗的音乐罢了。
”孟子说,“大王如果非常喜好音乐,那齐国恐怕就很不错了!在这件事上,现在的音乐与古代的音乐差不多。
”宜王说:“能让我知道是什么道理吗?”孟子说:“独自一人娱乐,与和他人一起娱乐,哪个更快乐?”宣王说:“不如与他人一起娱乐更快乐。
”孟子说:“和少数人一起娱乐,与和多数人一起娱乐,哪个更快乐?”宣王说:“不如与多数人一起娱乐更快乐。
”孟子说,“那就让我来为大王讲讲娱乐吧!假如大王在奏乐,百姓们听到大王鸣钟击鼓、吹萧奏笛的音声,都愁眉苦脸地相互诉苦说:‘我们大王喜好音乐,为什么要使我们这般穷困呢?父亲和儿子不能相见,兄弟和妻儿分离流散。
’假如大王在围猎,百姓们听到大王车马的声音,见到旗帜的华丽,都愁眉苦脸地相互诉昔说:‘我们大王喜好围猎,为什么要使我们这般穷困呢,父亲和儿子不能相见,兄弟和妻儿分离流散。
’这没有别的原因,是由于不和民众一起娱乐的缘故。
假如大王在奏乐,百姓们听到大王鸣钟击鼓、吹萧奏笛的音声,都眉开眼笑地相互告诉说:‘我们大王大概没有疾病吧,要不怎么能奏乐呢,’假如大王在围猎,百姓们听到大王车马的声音,见到旗帜的华丽,都眉开眼笑地相互告诉说:‘我们大王大概没有疾病吧,要不怎么能围猎呢?’这没有别的原因,是由于和民众一起娱乐的缘故。
倘若大王与百姓一起娱乐,那么就会受到天下人的拥戴!”(二)孟子拜见梁惠王。
梁惠王站在池塘边上,一面顾盼着鸿雁麋鹿,等飞禽走兽,一面说:“贤人也以此为乐吗?”孟子回答说:“正因为是贤人才能够以此为乐,不贤的人就算有这些东西,也不能够快乐的。
《诗经》说:‘开始规划造灵台,仔细营造巧安排。
天下百姓都来干,几天建成速度快。
建台本来不着急,百姓起劲自动来,国王游览灵园中,母鹿伏在深草丛。
母鹿肥大毛色润,白鸟洁净羽毛丰。
国王游览到灵沼,满池鱼儿欢跳跃。
’ 周文王虽然用了老百姓的劳力来修建高台深池,可是老百姓非常高兴,把那个台叫做‘灵台’,把那个池叫做‘灵沼’,以那里面有麋鹿鱼鳖等珍禽异兽为快乐。
古代的君王与民同乐,所以能真正快乐。
相反,《汤誓》说:‘你这太阳啊,什麽时候毁灭呢?我宁肯与你一起毁灭!’老百姓恨不得与你同归于尽,即使你有高太深池、珍禽异兽,难道能独自享受快乐吗?”(三)齐宣王在别墅雪宫里接见孟子。
宣王说:“贤人也有在这样的别墅里居住游玩的快乐吗?”孟子回答说:“有。
人们要是得不到这种快乐,就会埋怨他们的国君。
得不到这种快乐就埋怨国君是不对的;可是作为老百姓的领导人而不与民同乐也是不对的。
国君以老百姓的忧愁为忧愁,老百姓也会以国君的有愁为忧愁。
以天下人的快乐为快乐,以天下人的忧愁为忧愁,这样还不能这样还不能够使天下归服,是没有过的。
“从前齐景公问晏子说:‘我想到转附、朝舞两座山去观光游览,然后沿着海岸向南行,一直到琅邪。
我该怎样做才能够和古代圣贤君王的巡游相比呢?’“晏子回答说:‘问得好呀!天子到诸侯国家去叫做巡狩。
巡狩就是巡视各诸侯所守疆土的意思。
诸侯去朝见天子叫述职。
述职就是报告在他职责内的工作的意思。
没有不和工作有关系的。
春天里巡视耕种情况,对粮食不够吃的给予补助;秋天里巡视收获情况,对歉收的给予补助。
夏朝的谚语说:“我王不出来游历,我怎么能得到休息?我王不出来巡视,我怎么能得到赏赐?一游历一巡视,足以作为诸侯的法度。
”现在可不是这样了,国君一出游就兴师动众,索取粮食。
饥饿的人得不到粮食补助,劳苦的人得不到休息。
大家侧目而视,怨声载道,违法乱记的事情也就做出来了。
这种出游违背天意,虐待百姓,大吃大喝如同流水一样浪费。
真是流连荒亡,连诸侯们都为此而忧虑。
什么叫流连荒亡呢?从上游向下游的游玩乐而忘返叫做流;从下游向上游的游玩乐而忘返叫做连;打猎不知厌倦叫做荒;嗜酒不加节制叫做亡。
古代圣贤君王既无流连的享乐,也无荒亡的行为。
至于大王您的行为,只有您自己选择了。
’“齐景公听了晏子的话非常高兴,先在都城内作了充分的准备,然后驻扎在郊外,打开仓库赈济贫困的人。
又召集乐官说:‘给我创作一些君臣同乐的乐曲!’这就是《徴招》、《角招》。
其中的歌词说:‘畜君有什么不对呢?’‘畜君’,就是热爱国君的意思。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学习导航答案(一)自主学习:1、为下列字注音。
(1)王语暴(yù) (2)庶几(shù jǐ) (3)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lè)(4)直好世俗之乐(zhǐ))(5)举首蹙頞(cù è)(6)羽旄之美(máo) (7)放于琅琊(fǎng yá) (8)秋省敛而助不给(xǐng jǐ)(9)睊睊( juàn) (10)慝(tè)(11)徵招(zhǐ sháo )2、解释下列词语在文章中的意思:①王语暴以好乐(语:告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