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人教版九年级全一册历史与社会笔记
人教九年级历史与社会第一单元知识点整理
![人教九年级历史与社会第一单元知识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96c44da4852458fb770b56fe.png)
九上社会背诵资料1第一课《世界的格局与第一次世界大战》一、《20世纪初的世界格局》1、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走上对外扩张之路的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在一系列新的科学理论和技术创新的推动下,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迅速发展。
2、世界殖民体系的确立:为获得更多的殖民地,列强进行了疯狂的瓜分。
到20世纪初,世界基本被瓜分完毕。
3、欧洲列强军备竞赛:(1)原因:为了瓜分世界和夺取霸权,(2)表现:英德的军备竞赛引人注目。
(3)特点:工业革命中的科技成果被应用到武器研制上,具有杀伤力的新式武器不断研发。
注:这些国家相互联合的原因:瓜分世界与争夺霸权根本原因: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三、《凡尔赛体系下的“和平”》1、巴黎和会和《凡尔赛和约》(1)巴黎和会相关知识①会议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如何建立世界新秩序成为解决的问题。
各国人民都热切盼望签署一项真正的和平协定。
②会议时间、地点:1919年1-6月,法国巴黎。
③会议的操纵国:英、法、美。
④会议的性质:列强的重新瓜分世界的分赃会议。
⑤会议的特点(历史地位):历史上第一次具有世界规模的缔结和约的会议。
⑥与会国的意图:A美:借战争发横财,利用德国制约英国与法国,削弱竞争对手。
B英:反对过分削弱德国,让法德相互牵制。
C法:以最严厉的手段处置德国,肢解德国,确立在欧洲大陆的霸主地位。
D日本:确认大战期间所占的全部土地包括中国的山东的权益合法化。
⑦会议焦点问题:对德问题;重点问题:中国山东问题。
(2)《凡尔赛和约》2、凡尔赛体系(1)概念:以《凡尔赛和约》为核心的一系列条约构成的战后欧洲国际关系的新体系,称为凡尔赛体系。
(2)影响:①暂时确立了列强在欧亚非统治的新秩序,欧洲获得了暂时的稳定,列强在欧洲的矛盾基本上等到协调。
利于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②奥匈帝国解体,波兰等一批新兴国家独立。
③但是列强间的矛盾并未消除,加剧了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矛盾。
第二课《中国的时局与辛亥革命》一、20世纪初的中国局势1、20世纪初中国面对的局势政治上:控制清政府,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上:加紧对中国的掠夺,企图全面控制中国经济。
初三社会知识点整理
![初三社会知识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de7f62d650e2524de5187e6b.png)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全一册知识点整理班级_______姓名_________ 掌握情况____________1.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历史的一个伟大转折是1978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这次会议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邓小平成为中共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中国从此进入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
新时期的鲜明特点是改革开放。
2.改革首先在农村展开,既是改革的内容,也被称为“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的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改革在城市的主要内容(基本经济制度)是由单一的公有制转变为公有制为基础,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开放首先在沿海地区推行。
对外开放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动力,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除此之外,我国的基本国策还有计划生育、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保护和科学利用资源)、一国两制。
3.我国奉行的外交政策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953年,周恩来总理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奠定了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基础。
4.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外交活动进入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主动、最有利、最活跃的时期,提出了不与任何大国结盟的新战略。
新世纪我国又举行了迄今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多边外交活动——2001年上海APEC会议;同时成立了第一个以中国城市命名的国际组织——上海合作组织,它加强了我国与周边国家的联系。
5.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总体和平,局部战乱是当今世界的基本态势;和平问题的原因有民族矛盾的激化、不同宗教之间的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南北贫富差距的扩大;恐怖主义;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新的表现(根本原因、根源)。
6.发展问题突出表现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关系问题,造成这一现象的历史原因(源于、历史根源)是西方殖民者对亚非拉广大地区实行殖民侵略,根本原因(根源)是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
“冷战”结束后的南北关系总体趋向缓和7.我国最基本的国情是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体达到的小康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不平衡的小康。
新人教版九年级历史(全一册)知识点【新整理】
![新人教版九年级历史(全一册)知识点【新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445fef7e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77f814f.png)
新人教版九年级历史(全一册)知识点【新
整理】
本文档旨在为九年级学生提供新人教版九年级历史全一册的知识点汇总,帮助学生系统地研究历史知识。
第一章:大航海时代与文艺复兴
- 人类历史的几个重要标志
- 大航海时代的背景和意义
- 文艺复兴的起源与特点
第二章:近代中国的变革
- 鸦片战争及其影响
- 近代中国的社会矛盾与康有为、梁启超的变法思想
- 戊戌变法的失败与义和团运动
第三章:近代中国的民主与科技
- 辛亥革命及其影响
- 宪政与民主运动的发展
- 近代科技的变革与发展
第四章:第一次世界大战与俄国十月革命-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原因与影响
- 俄国十月革命及其对世界的影响
第五章:二战与中国抗战
-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与全球影响
- 中国抗战的背景、进程与意义
第六章: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 中国的成立与党的基本路线
- 中国领导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斗争
- 中国革命的胜利与新中国的诞生
第七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
-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与基本特点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建设
以上是新人教版九年级历史全一册的知识点概述,希望能对学生们的学习有所帮助。
请大家根据章节内容进行深入学习,巩固和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九年级社会知识点精典版(人教版)
![九年级社会知识点精典版(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78fcdeb484868762caaed5c7.png)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复习资料一、战后世界的新格局1.两极格局的形成:“北约”和“华约”两大集团的出现,标志着东西方对峙格局的形成。
杜鲁门主义——冷战开始的标志。
2.20世纪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标志冷战结束,世界朝多极化发展。
二、共和国的风雨历程3.新中国巩固政权措施:抗美援朝(1950-1953)、肃清反革命、西藏和平解放、土地改革。
4.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三大改造: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5.失误与挫折:1)“大跃进”运动;2)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3)“文化大革命”。
6.两弹一星:1964年,原子弹;1967年,氢弹;1970年,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7.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8.外交成就:1)1971年,恢复联合国席位;2)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
三、十一届三中全会和改革开放9.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中国历史的一个伟大转折。
中国进入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
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就是改革开放。
10.改革开放:1)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
A.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由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开放:首先从沿海地区推行。
A.1980年,我国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设立经济特区; B.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 C.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WTO),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进入了新阶段。
3)对外开放的作用:吸收外国资本,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扩大对外贸易。
四、“一国两制”和台湾问题11.一国两制1)含义: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一个国家”,指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必须完整,不容分割,“两种制度”,指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维持原有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九年级 历史与社会 五、六单元最强复习笔记
![九年级 历史与社会 五、六单元最强复习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5258b8f2f90f76c661371a8b.png)
第五单元当代国际社会(中考考点)1、当今世界基本特征: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
2、国际组织:欧盟(EU)、联合国(UN)、世贸组织(WTO)。
3、“一超多强”格局的出现?(或多极化的表现?)美国(唯一超级大国);俄罗斯(军事强国---恢复中的骆驼);中国正在崛起;欧盟一体化;日本:经济强国。
4、世界多极化的作用: (世界多极化是好事还是坏事?)1)是时代进步要求,符合各国人民的利益;2)推动多种力量和谐并存;3)有利于遏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抑制单边主义;4)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5)有利于实现各国人民对和平、稳定、繁荣的新世界的美好的追求。
5、中国如何应对多极化?1)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各国发展友好外交;2)积极参与国际事物,提高国际地位;3)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恐怖主义;4)增强国防和军事力量;5)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
欧洲联盟(简称:欧盟)(EU):(1)概况:前身是1967年成立的欧洲共同体,1993年成立欧盟;全称:欧洲联盟。
(2)功能转变:单纯的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发展。
(3)欧盟一体化的表现:A、经济上:扩充和完善共同市场,发行欧元(共同的货币),建立货币联盟;B、外交上:推行共同外交政策和防御计划;C、政治上:签署欧洲宪法,不断扩大规模。
(4)性质:当今世界中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区域政治、经济组织。
(5)作用:在国际舞台上努力用一个声音说话,影响越来越大。
(6)欧盟东扩的影响(理解):1)政治上:将平衡多极世界格局和抑制单边主义,提高欧盟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
2)经济上:巩固其世界第一大贸易集团的地位,在货币上将巩固欧元与美元抗衡的重要货币地位,改变欧美经济实力的对比,经济与美国并驾齐驱。
(7)成员国:12个创始国---27个成员国。
联合国和《联合国宪章》1、联合国(UN):(1)总部在纽约;(2)性质:制定世界规则,是世界上最大的国际政治组织。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笔记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96c56bae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1d23d7b.png)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笔记人教版九年级历史笔记应由本人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书写,以下仅供参考,请您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撰写。
一、古代史部分1. 古代埃及文明:约公元前3100年,初步统一的古埃及国家建立起来。
公元前15世纪,古埃及进入鼎盛时期。
2. 古代罗马文明:公元前509年,罗马建立奴隶制共和国。
公元前27年,罗马帝国建立。
罗马帝国地跨欧亚非三洲,成为古代世界上最庞大的帝国之一。
3. 古代中国文明:夏朝约公元前2070年建立,商朝约公元前1600年建立,西周约公元前1046年建立,东周约公元前771年建立。
秦朝于公元前221年建立,汉朝于公元前206年建立。
二、中世纪史部分1. 中世纪欧洲的封建制度:中世纪欧洲的封建制度是一种以封建领主或国王对土地和农民进行统治的政治制度。
在这种制度下,封建领主或国王拥有土地和农民的人身支配权,而农民则被束缚在土地上,必须为领主或国王耕种土地并承担各种义务。
2. 中世纪欧洲的城市发展:中世纪欧洲的城市发展始于10世纪,随着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城市逐渐兴起。
城市的兴起促进了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同时也带来了文化和教育的繁荣。
3. 中世纪的宗教改革:中世纪的宗教改革是指16世纪欧洲的宗教改革运动,旨在改革罗马天主教会的教义和组织。
这场运动由马丁·路德发起,最终导致了新教的出现和罗马天主教会的分裂。
三、近代史部分1. 文艺复兴:文艺复兴是指14世纪到16世纪欧洲的文化和艺术复兴运动。
这场运动以人文主义为核心思想,强调人的自由、理性和情感,反对神学教条和权威主义。
2. 工业革命:工业革命是指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的一系列技术革新和产业革命,其中最重要的标志是蒸汽机的广泛应用。
工业革命带来了生产力的极大提高和社会生产方式的巨大变革,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9年纪上册知识点梳理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9年纪上册知识点梳理](https://img.taocdn.com/s3/m/ecce2d345901020207409c26.png)
新教材九年级上册主要事件梳理中国历史:1894年11月,孙中山在夏威夷的檀香山成立中国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振兴中华的意思)此后,各地革命团体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
革命一词源于邹容的《革命军》1905年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孙中山被选为总理。
中国同盟会是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革命组织,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革命纲领。
后在《民报》中,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简称“三民主义”。
◎“三民主义思想”在国民党一大中变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思想。
同盟会边宣传革命的理论与主张,边发动武装起义。
主要的起义有:1911.4黄花岗起义,1911.10.10武昌起义。
辛亥革命——1911年以武昌起义为标志的资产阶级革命。
它是20世纪初的中国发生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
意义: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制国家;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阀门,为中华民族进步探索了道路。
1912年1月1日,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共和制政府——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宣告成立。
这是共和政体在中国的尝试,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政府还颁布了具有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共和政体是仿效美、法等国,所有辛亥革命是制度的变革。
1912年2.12,清朝最后一个皇帝——溥仪退位,清灭。
1912.3月,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不久,他将临时政府迁到北京,强迫过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
中国开始进入北洋政府统治时期。
(北洋政府统治时期为1912——1927共计15年)1927南京国民政府统一全国。
1915年袁世凯称帝。
随后爆发声势浩大的护国运动。
1916年袁世凯撤销帝制,不久死去,中国开始进入军阀混战割据的时期。
由于辛亥革命后多数中国人的精神面貌并没有根本改变。
1915年陈独秀在北京创办《新青年》宣传民主科学思想,掀起了新文化运动,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让军阀混战中的中国响起了思想启蒙的声音。
人教历史与社会中考复习提要(九年级全一册)
![人教历史与社会中考复习提要(九年级全一册)](https://img.taocdn.com/s3/m/88875c212f60ddccda38a0dd.png)
第三部分我们面对的机遇与挑战第一单元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考试要点】第一课战后世界新格局一、政治上的重大变化1、“两极”格局与“冷战”(1)两极格局指以美苏为首的东西方两大集团对峙的格局。
从时间上来说存在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以1990年两德统一为终点。
(2)从历史原因来说,与1945年2月建立在美苏实力均势基础上的雅尔塔协定有关。
(3)北约和华约两大政治军事集团的形成,标志着东西方对峙格局的形成。
(4)两极格局下美苏对立的最主要的表现形式是“冷战”。
含义:是指美国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除军事进攻以外的一切手段的敌对行动。
“冷战”是美苏争霸的主要形式。
表现:①政治上-1947年,美国提出杜鲁门主义(标志着冷战的开始)。
②军事上-北约和华约的建立;柏林墙危机;古巴导弹危机(美苏争霸的极端体现);美苏军备竞赛;侵越战争。
2、殖民体系的瓦解(1)20世纪40年代,亚洲首先掀起了民族解放运动的浪潮。
越南北部、朝鲜和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印度作为最大的殖民地国家,印度的独立对帝国主义殖民体系产生了巨大冲击。
(2)亚非会议:1955年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召开。
这次会议是独立后的亚非国家第一次在没有殖民国家参加的情况下,讨论亚非地区重大问题的国际会议。
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已成为世界上许多国家公认的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原则。
(3)五六十年代,非洲仅1960年就有17个国家独立,这一年被称为“非洲独立年”。
(4)1990年纳米比亚的独立,标志着殖民时代的终结。
二、经济上:各国的现代化追求(1)二战后,在新的科技革命的推动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出现了一个迅速发展的时代。
这一时期持续了近二十年,被称为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黄金时代”。
(2)六七十年代,新加坡、韩国、中国台湾和香港(亚洲四小龙)经济的高速发展,成为落后国家与地区现代化的突出事例。
(3) 1964年,七十七国集团建立,要求改变不平等的国际经济秩序。
人教九年级历史笔记
![人教九年级历史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3e69bfb0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b736d48.png)
人教九年级历史笔记一、古代亚非文明1. 古埃及文明- 尼罗河的赠礼:古埃及位于非洲东北部的尼罗河流域。
尼罗河就像古埃及的老妈子,每年定期泛滥,带来肥沃的土壤。
这土壤肥沃得不像话,种啥长啥,所以古埃及农业发达得很。
- 金字塔:这可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
那些法老们,觉得自己老厉害了,死了也要住豪华大墓。
金字塔那建造工程可不得了,巨大的石块,当时也没有啥起重机之类的高科技,全靠人力,那些古埃及劳动人民可真是被压榨得够呛。
不过金字塔也显示了古埃及高超的建筑技术和数学知识,比如怎么计算角度让金字塔那么稳固。
- 象形文字:古埃及人用来记录的文字,看起来像一幅幅小画。
这种文字很难写,也很难懂,就像现在我们看天书一样。
不过它可是人类最早的文字之一呢。
2. 古巴比伦文明- 两河流域(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这两条河中间的地方就像个大摇篮,孕育了古巴比伦文明。
这里土地也很肥沃,大家都在这儿种地、建城邦。
- 楔形文字:用芦苇杆在泥板上刻出来的文字,形状像楔子,所以叫楔形文字。
这种文字可广泛用于记录商业、法律等各种事务。
3. 古印度文明- 印度河和恒河流域:这两条河滋润的土地也是文明的发源地。
古印度文明那也是相当有特色。
- 种姓制度:把人分成四个等级,婆罗门(僧侣贵族,地位最高,掌管祭祀)、刹帝利(军事贵族和行政贵族,负责打仗和管理国家)、吠舍(普通劳动者,比如农民、商人)、首陀罗(被征服者、奴隶等,地位最低下)。
这制度可严格了,不同种姓之间不能通婚,职业也是世袭的。
就像给人打了个死标签,生在哪个种姓就一辈子干那个种姓的事。
- 佛教的诞生:古印度可是佛教的发源地。
乔达摩·悉达多(释迦牟尼)看到世间的苦难,就坐在菩提树下思考,最后悟出了佛教的教义。
佛教主张众生平等,这在种姓制度森严的古印度可是相当叛逆的思想。
它后来传播到亚洲很多地方,影响可大了。
二、古代欧洲文明1. 古希腊文明- 海洋文明:古希腊的地理位置很特别,到处是岛屿和半岛,周围都是海。
人教版 历史与社会 九年级 知识要点
![人教版 历史与社会 九年级 知识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9e991d90dd88d0d233d46a73.png)
雅尔塔会议:1945年2月,美、苏、英三国领导人在苏联雅尔塔召开会议,经过激烈的争论,达成了雅尔塔协定。
主要内容:(1)苏、美、英三国分区占领德国,以消灭德国法西斯主义及其重新发动战争的一切条件。
(2)欧洲战争结束后三个月,苏联参加对日作战。
(3)在即将建立的联合国中,中、美、苏、英、法为安全理事会常任国,并拥有对安理会决议的否决权。
影响:对尽快结束战争起到了重要作用,对战后世界格局的形成产生了深刻影响。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1949年4月,以美国为首的12个西方国家签订了《北大西洋公约》,建立了针对苏联的军事政治集团——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
特点:集体防御,主要集中在西欧、南欧,针对东欧社会主义国家。
目的:美国和加拿大联合西欧一些国家共同与苏联抗衡。
华沙条约组织:1955年6月,苏联和7个东欧国家在华沙签订了《友好合作互助条约》,称为“华沙条约”。
依据华沙条约,建立了抗衡北约的军事政治集团,简称“华约”。
目的:既用来同北约抗衡,也可以此进一步控制东欧。
特点:主要集中在东欧和苏联,针对西欧资本主义国家。
“冷战”:背景:苏联成为美国称霸世界的障碍。
含义: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除军事进攻(直接武装进攻)以外的一切手段和敌对行动,以遏制共产主义,这种政策被称为“冷战”政策。
条件:(1)二战以后,德、意、日战败,英、法严重削弱,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
(2)军事上,美国除拥有庞大的陆海空军外,还垄断了生产原子弹的技术。
(3)经济上,美国的经济实力在资本主义世界中占压倒的优势。
表现:(1)政治上——推行“杜鲁门主义”(1947)。
(2)经济上——实施“马歇尔计划”(1948)。
(3)军事上——建立“北约”组织(1949)。
后果:形成两大阵营严重对峙局面。
美苏争霸:主要形式:“冷战”。
表现:(1)军备竞赛。
大力发展军事工业,特别是核武器,双方均拥有大批核弹头。
(2)1961年8月柏林墙的出现。
人教版历史社会九年级上册全册中考复习提纲知识点汇总整理
![人教版历史社会九年级上册全册中考复习提纲知识点汇总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e18a6594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c1ed480.png)
人教版历史社会九年级上册全册中考复习提纲知识点汇总整理九年级(上)第2课157.汉谟拉比法典背景:公元前 18 世纪,古巴比伦王国的国王汉谟拉比统一了两河流域,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奴隶制国家。
目的:为了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巩固中央集权。
地位:世界上现存的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
实质: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反映了古巴比伦王国奴隶主专政的实质。
影响(意义):法典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古巴比伦的社会情况,说明了古巴比伦王国奴隶主专政的实质。
第3课 158.伯利克里改革(公元前 5 世纪后半期,希腊—雅典)内容:①(政治方面)扩大公民的权利,很多公民担任了政府公职。
全体成年男性公民可以参加最高权力机构公民大会,决定内政、外交、和平、战争等重大问题,他们在行政和司法机构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②(文化方面)鼓励学术研究,发展文艺,重视教育。
b5E2RGbCAP 影响:伯利克里当政期间,雅典达到全盛,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奴隶主民主政治发展到古代世界的高峰。
西方文明之源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摇篮评价:伯利克里改革是奴隶主民主政治,本质上仍然是少数奴隶主对广大奴隶的专政。
启示:改革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能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第4课159.日本大化改新亚洲封建国家的建立背景:六七世纪时,日本国内的阶级矛盾十分尖锐,大贵族奴隶主势力强大,政局混乱。
时间、天皇:7 世纪中期,孝德天皇颁布改新诏书,大化改新开始。
内容:①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封建国家,废除贵族世袭制,以才选官;②经济上,把很多贵族土地收归国有,部民转为公民;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
p1EanqFDPw 影响(意义):大化改新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
评价:大化改新是古代日本以学习和模仿古代中国隋唐的政治和经济制度为主要内容的一场改革。
改革打击了奴隶主贵族势力,形成了以天皇为首的中央集权国家,使日本社会环境稳定,经济发展。
初三历史全册知识点总结(人教版九年级)
![初三历史全册知识点总结(人教版九年级)](https://img.taocdn.com/s3/m/c5f61d5e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7c64d41.png)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复习提纲初三历史全册知识点总结1、古代埃及建立在尼罗河流域,埃及人创造的是象形文字。
建筑杰作是金字塔。
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统一两河流域。
汉谟拉比法典是历史上已知的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
它的性质是保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
古代西亚两河流域人创造的楔形文字。
2、欧洲文明的起源地是古代希腊。
雅典的民主政治是古希腊最重要的民主成果。
公元前6世纪罗马共和国建立。
公元前2世纪,罗马共和国成为地中海的霸主。
公元前27年,屋大维建立元首制,建立了罗马帝国。
公元2世纪,罗马帝国地跨亚、欧、非三洲。
地中海成为它的内湖。
395年罗马帝国分为东西两部分。
476年,西罗马帝国被日耳曼人废除,西罗马帝国灭亡。
西欧的奴隶制也随着西罗马帝国的灭亡而崩溃。
3、646年,大和参照唐朝的封建改革内政,实行中央集权史称大化改新。
它标志着日本封建社会的开端。
4、古代印度人发明了0到9的记数符号,后由阿拉伯人传到欧洲,称阿拉伯数字。
5、佛教产生的时间是公元前6世纪,地点印度,首创人释迦牟尼,公元前3世纪阿育王在位时得到发展。
基督教产生的时间:1世纪,地点:巴勒斯坦,首创人耶稣,欧洲最大的封建主是教会,后来基督教分为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的东政教,以罗马为中心的天主教。
6、7世纪穆罕默德创建伊斯兰教,他号令人们信仰真主安拉,地点麦加(或者阿拉伯半岛),622年,穆罕默德在麦地那建立政教合一的国家。
7、古希腊的文学作品是《伊索寓言》、《荷马史诗》,阿拉伯的文学名着是《天方夜谭》。
8、843年,查理曼的3个孙子在凡尔登缔结条约,三分帝国。
此条约奠定了法兰西、意大利和德意志基础,它们加上英吉祥王国,成为西欧的主要封建国家。
9、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先驱是但丁,他的作品是《神曲》,达·芬奇的作品有《蒙娜丽莎》和《最后的晚餐》。
第10课资本主义时期的曙光一、文艺复兴运动1.时间:最早兴起于14世纪意大利,15至16世纪扩大到欧洲其他地方。
人教历史与社会中考复习提要(九年级全一册)
![人教历史与社会中考复习提要(九年级全一册)](https://img.taocdn.com/s3/m/c3f6fde7fd0a79563c1e7294.png)
1、对外政策:建国初期我国外交三原则P29;1953年,周恩来总理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奠定了新中国外交事业的基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对外政策的重大发展(不与任何大国结盟,赋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以新的内容)
2、我国外交工作取得的成就:到2002年已与160多个国家建交;1971年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9年中美建交;2001年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及相关会议在上海成功举行,这是迄今为止我国举行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多边外交活动;2001年,第一个以中国城市命名的国际组织“上海合作组织”建立,进一步加强了我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4)改革开放的影响:使中国经济得到了持续、稳定、快速的发展,也使中国人民的生活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提高。
二、“一国两制”与统一大业
1、“一国两制”的提出者和含义(P26)
2、“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
(1)香港、澳门回归的时间:1997年6月30日;1999年12月20日。
(2)香港、澳门回归的意义
3、当今的台湾问题现状(P26):两岸的交流;阻碍统一的因素。
(2)抗美援朝取得胜利的原因:中朝军队的英勇战斗;抗美援朝战争是正义的反侵略战争;党的英明决策和正确指挥;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
(3)结果:美国被迫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中朝人民取得了反侵略战争的胜利。
(4)美国将军认为美国在朝鲜进行的战争是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同错误的对手,打一场错误的战争”。
2、其他措施:①肃清国民党残余武装和土匪,实现西藏的和平解放;②建立各地各级人民政府,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③实行土地改革,彻底消灭封建土地制度(1952年底)。
二、进入社会主义
1、进入社会主义的标志: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1956年底),标志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九年级上册历史人教版笔记
![九年级上册历史人教版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b4a4be51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faa1742.png)
九年级上册历史人教版笔记第一单元古代亚非文明。
第1课古代埃及。
1. 尼罗河与古埃及文明。
- 地理位置:古埃及位于非洲东北角,世界上最长的河流尼罗河贯穿埃及南北。
- 尼罗河的影响:- 每年定期泛滥,带来了肥沃的土壤,使古埃及成为了农业发达的地区。
- 尼罗河孕育了古埃及文明,古埃及文明被称为“尼罗河的赠礼”。
2. 古埃及文明的发展历程。
- 兴起:约从公元前3500年开始,在尼罗河下游陆续出现了若干个小国家。
- 统一:公元前3100年左右,古埃及初步实现了统一,之后经历了古王国时代、中王国时代和新王国时代。
- 强盛:新王国时代法老图特摩斯三世统治时期,埃及成为强大的军事帝国,版图向北延伸至叙利亚和小亚细亚交界处,以及幼发拉底河上游,向南扩展到尼罗河“第四瀑布”。
- 衰落:公元前525年,波斯帝国吞并古埃及;后来,亚历山大帝国和罗马帝国先后占领古埃及。
古埃及文明没有延续下去。
3. 古埃及的文明成就。
- 金字塔。
- 用途:是古埃及法老的陵墓,是权力的象征。
- 代表:胡夫金字塔是最大的金字塔,它的修建反映了古埃及国王的无限权力,也体现了古埃及人高超的建筑艺术和卓越的智慧。
- 象形文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由表意符号、表音符号和限定符号组成。
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
1. 两河流域文明的诞生地。
- 地理位置:“两河”指西亚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两河流域又称“美索不达米亚”,大体上是以今天伊拉克首都巴格达为中心的狭长地带。
2. 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发展历程。
- 兴起:约从公元前3500年起,两河流域南部逐渐产生了一些以城市为中心的小国。
- 统一:公元前2400年左右,两河流域实现了初步统一。
- 强盛:古巴比伦王国时期(公元前1894 - 前1595年),国王汉谟拉比统一了两河流域中下游地区,建立了统一、强大的奴隶制国家。
- 制定者: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
- 目的:为了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加强中央集权。
- 内容:- 法典刻在一块黑色石柱上,除前言外,正文共有282条,内容十分广泛,从中可以清晰地了解古巴比伦社会。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总结(全册)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总结(全册)](https://img.taocdn.com/s3/m/20505f5e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1a.png)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总结(全册)第一单元人类文明的开端第1课人类的形成一、人类的出现过程:古猿→正在形成中的人(南方古猿)→完全形成中的人(四种,其中现代人的特征出现在晚期智人时期)1、现代人类从非洲南方古猿进化而来(属“正在形成中的人”)。
2、“完全形成的人”:分为早期猿人→晚期猿人(元谋人、北京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山顶洞人)3、三大人种(即黄种、白种、黑种人)形成的原因: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等众多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
二、氏族社会(血缘关系)1、原始社会经历了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氏族社会。
(1)特点:母系——群婚制,“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妇女在社会中占主导地位;财产公有,生产和分配都以集体为基础。
(2)特点:父系——婚姻关系相对固定,“既知其母,又知其父”,男子在社会占主导地位。
母系氏族父系氏族相都是按一定血缘关系结合在一起的群体;同都是原始社会的基本单位;点人民共同劳动,共同消费。
不生产活动妇女收罗为主男子处置农业和畜牧业同社会地位妇女占主导地位男子占主导地位点血缘关系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知母又知父,子女按父系确定血统2、父系氏族取代母系氏族的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与发展3、国家的产生:父系氏族后期,生产力提高,私有制出现,阶级和国家产生。
父系氏族后期,生产力提高→剩余产品→私有财产→私有制→奴隶制→军队,监狱、法庭→国家,奴隶社会逐渐取代原始社会第2课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摇篮(奴隶社会----人类进入文明时期)1、四大文明古国: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古中国。
这四个古国被称为世界文明的摇篮,因为它们最先由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
(发源于河流)名称古埃及非洲尼罗河公元前公元前金字塔(法老的坟墓)是古代埃及人勤劳和伶俐的结晶,也是古3500年3000年代统治者压迫、奴役人民的见证古巴西亚的幼发拉底公元前公元前《汉谟拉比法典》天下现存的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比伦河和底格里斯河3500年18世纪法典(维护奴隶主利益)古印度南亚印度河和恒公元前种姓制度激化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对印度后来的社河2500年会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
历史与社会九年级_全册_知识点
![历史与社会九年级_全册_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5fa3781c03d8ce2f0066234d.png)
九年级全一册知识点目标1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长历程与现代世界的发展中,认清我们面对的机遇与挑战第一课战后世界新格局1-3 以“冷战”的形成和结束为线索,描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全球格局的变化。
5-3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区域性战争的实例中,找出导致区域性冲突的多种因素。
“两极与冷战”1、雅尔塔会议时间:1945年2月4日;参加国和领导人:苏、美、英三国领导人斯大林、罗斯福和丘吉尔;这次会议建立在美苏实力均势基础上,对战后世界格局产生深刻影响。
会议讨论了关于击败法西斯德国,德国的占领与管制,德国的赔偿等问题。
并决定德国的赔偿总额为200亿美元,其中50%归苏联。
2、阅读:P6页图1-2①上图是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集团的对峙,由此看出:东西方对峙格局(两极格局)形成②形成这种格局的原因是:美苏推行霸权主义政策③对世界格局的影响:两极对立格局的出现,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不同社会制度的长期对立.④掌握两大阵营的国家:北约:1949年,以美为首的12个西方国家签订《北大西洋公约》华约:1955年,苏联和7个东欧国家在华沙签订《友好合作互助条约》:苏联、波兰、民主德国、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没有参加两个组织的国家有:芬兰、瑞典、爱尔兰、瑞士、奥地利、南斯拉夫3、冷战:除军事进攻以外的一切手段的敌对行动,如政治干涉、经济援助、文化渗透等等冷战开始的重要标志:铁幕演说与杜鲁门主义冷战时期(美苏争霸时期):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末(四十年)表现:①成立对抗的军事、政治集团(北约和华约的成立); ②柏林墙修建(东、西德问题由来)、③军备竞赛、④古巴导弹危机、⑤爆发局部战争(侵越战争、朝鲜战争) 、⑥政治宣传、⑦停止各种形式的交流(如互不参加对方国家的举行的奥运会)等4、冷战时没有发生世界大战的原因有:①东西方两大集团实力相当,谁都不敢轻易动武;②美苏两国都储存了大量核弹头,彼此相互威慑;③世界各国人民渴望和平,反对战争。
初中人教版九年级全一册历史与社会笔记
![初中人教版九年级全一册历史与社会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ba70f43816fc700abb68fc80.png)
九年级社会思品笔记整理社会部分第一单元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第一课战后世界新格局一、“两极”与“冷战”1、“两极”:美、苏。
2、“冷战”:①1945-1991(苏联解体),采取除军事进攻以外一切手段的敌对行动。
②表现:⑴东西柏林墙:东德:民主德国(华约);西德:联邦德国(北约)。
⑵美苏军备竞赛(核威慑)。
⑶古巴导弹危机:美总统肯尼迪下令载有核弹头的美军轰炸机进入古巴上空,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下令停建导弹发射场。
⑷侵越战争:美国历史上历时最长、损失最大的一次战争。
3、《雅尔塔协定》:确立五大常任理事国:苏、美、英、中、法。
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经济、军事实力空前膨胀,成为世界头号强国。
5、1949年,以美为首的12个西方国家签订《北大西洋公约》,建立了针对苏联的军事集团——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
6、1955年,苏联和7个东欧国家在华沙签订了《友好合作互助条约》,通称《华沙条约》。
根据《华沙条约》,建立了抗衡北约的军事集团,简称华约。
7、北约和华约两大集团的出现,标志着东西方对峙格局的形成。
8、1946年3月,英国前首相丘吉尔访问美国期间发表的演说,被称为“铁幕演说”。
“铁幕演说”拉开了冷战的序幕。
9、1947年3月,杜鲁门在国会发表国情咨文,阐述了“杜鲁门主义”。
“杜鲁门主义”是冷战开始的重要标志。
10、冷战后,世界向政治多极化发展。
二、殖民体系的瓦解与各国的现代化追求1、1990年纳米比亚的独立,标志着殖民时代的终结。
2、亚洲四小龙崛起:新加坡、韩国、中国台湾和香港。
3、亚非会议(万隆会议):1955年,印尼。
4、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①1953年,周恩来总理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亚非会议上,周恩来总理引申和发展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②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③意义:为新中国的外交事业奠定了基础,成为世界上许多国家公认的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原则。
人教版2024部编新版九年级历史全一册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2024部编新版九年级历史全一册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a146821f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547a14c.png)
人教版2024部编新版九年级历史全一册知识点总结引言九年级历史课程是学生了解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重要阶段。
本册书涵盖了从古代文明的起源到近现代历史的重大事件和人物。
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复习和掌握这些知识,本文将对九年级历史全一册的主要知识点进行系统总结,提供一个清晰的复习框架,帮助学生在学习中更有效地掌握历史知识。
第一章:古代文明的起源与发展1.1 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人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数百万年前,早期人类的生活方式主要以狩猎和采集为主。
随着农业的出现,人类开始定居,形成了最初的村落和部落。
农业革命是人类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它使得人类能够生产更多的食物,从而支持更大的人口和更复杂的社会结构。
人类的演变:了解人类从猿人到智人的演变过程,掌握早期人类的生活习惯和社会组织。
文明的起源:认识到文明的起源与农业、定居生活的关系,探讨早期文明的特征。
1.2 古代四大文明古代四大文明分别是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古埃及文明、印度河流域文明和古代中国文明。
每一种文明都有其独特的地理环境、社会结构和文化成就。
美索不达米亚文明:位于两河流域,发展出早期的城市国家,创造了楔形文字和法律体系。
古埃及文明:依赖尼罗河的灌溉农业,形成了强大的中央集权,创造了金字塔和象形文字。
印度河流域文明:以哈拉帕和摩亨佐达罗为中心,拥有先进的城市规划和排水系统。
古代中国文明:黄河流域的早期文化,形成了以农业为基础的社会结构,发展出文字和青铜器。
第二章:古代中国的政治与文化2.1 夏、商、周三代的兴衰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三个朝代是夏、商、周。
每个朝代都有其独特的政治制度和文化成就。
夏朝: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建立了部落联盟,形成了早期的王权。
商朝:以青铜器文化和甲骨文著称,商朝的政治制度较为成熟,宗教信仰也相对复杂。
周朝:周朝的封建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礼乐文化的兴起为中国传统文化奠定了基础。
2.2 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型期,社会动荡,思想活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社会思品笔记整理社会部分第一单元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第一课战后世界新格局一、“两极”与“冷战”1、“两极”:美、苏。
2、“冷战”:①1945-1991(苏联解体),采取除军事进攻以外一切手段的敌对行动。
②表现:⑴东西柏林墙:东德:民主德国(华约);西德:联邦德国(北约)。
⑵美苏军备竞赛(核威慑)。
⑶古巴导弹危机:美总统肯尼迪下令载有核弹头的美军轰炸机进入古巴上空,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下令停建导弹发射场。
⑷侵越战争:美国历史上历时最长、损失最大的一次战争。
3、《雅尔塔协定》:确立五大常任理事国:苏、美、英、中、法。
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经济、军事实力空前膨胀,成为世界头号强国。
5、1949年,以美为首的12个西方国家签订《北大西洋公约》,建立了针对苏联的军事集团——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
6、1955年,苏联和7个东欧国家在华沙签订了《友好合作互助条约》,通称《华沙条约》。
根据《华沙条约》,建立了抗衡北约的军事集团,简称华约。
7、北约和华约两大集团的出现,标志着东西方对峙格局的形成。
8、1946年3月,英国前首相丘吉尔访问美国期间发表的演说,被称为“铁幕演说”。
“铁幕演说”拉开了冷战的序幕。
9、1947年3月,杜鲁门在国会发表国情咨文,阐述了“杜鲁门主义”。
“杜鲁门主义”是冷战开始的重要标志。
10、冷战后,世界向政治多极化发展。
二、殖民体系的瓦解与各国的现代化追求1、1990年纳米比亚的独立,标志着殖民时代的终结。
2、亚洲四小龙崛起:新加坡、韩国、中国台湾和香港。
3、亚非会议(万隆会议):1955年,印尼。
4、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①1953年,周恩来总理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亚非会议上,周恩来总理引申和发展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②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③意义:为新中国的外交事业奠定了基础,成为世界上许多国家公认的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原则。
第二课共和国的风雨历程一、巩固新生政权1、新中国成立的意义:①对内: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使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完成了“三民主义”中的“民族”);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时期)。
②对外: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格局,壮大了世界爱好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激励和鼓舞了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斗争。
2、抗美援朝:①性质:一场正义的反侵略战争。
②时间:1950年10月-1953年7月。
③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
中国人民志愿军于10月开赴朝鲜前线抗击侵略者。
④结果:侵略军被逐退到战前的位置,美国被迫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中朝人民取得了反侵略战争的胜利。
⑤胜利原因:党的英明决策和正确指挥。
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
志愿军和朝鲜军民的英勇战斗。
⑥意义:⑴国际:打击了美帝国主义,保卫了朝鲜的独立和中国的安全,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
⑵国内:进一步巩固了新中国政权,为即将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准备了条件。
⑦四个“错误”: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错误的对手、错误的战争。
3、巩固新生政权:①军事上:取得了抗美援朝的胜利。
②政治上:建立了各地各级人民政府。
肃清了国民党旧政权留在大陆的残余武装和土匪。
和平解放西藏。
③经济上: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
完成土地改革。
4、西藏和平解放:标志着中国大陆全部解放。
5、加强对西藏管理的措施:驻藏大臣,金瓶掣签制,达赖、班禅册封制度。
6、土地改革:①时间:1952年底。
②内容:近三亿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到了七亿亩土地和大量的农具、牲畜和房屋等。
③意义:农民真正获得了解放。
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土地制度被彻底消灭了。
农业生产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④所有制变化:地主阶级的私有制变为农民的私有制(完成了“三民主义”中的“民生”)。
二、进入社会主义1、1956年底,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进入社会主义。
2、社会主义三大改造:①农业:自愿,农业生产合作社。
②手工业:自愿,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③资本主义工商业:公私合营,出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
④意义:表明中国建立起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
3、“一五”计划:①时间:1953年-1957年。
②意义:中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③原因:党的正确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广大劳动者的主人翁态度和高度热情。
④与三大改造完成的关系: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创造新生活的热情。
⑤重点对象:工业、交通运输业。
⑥成就:⑴1953年底,中国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鞍山钢铁公司恢复并扩建。
⑵1956年,中国第一辆国产汽车诞生。
⑶1956年,中国试制成功第一批喷气式飞机。
⑷1957年,第一座铁路公路两用大桥——武汉长江大桥建成(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⑸修建成康藏公路、青藏公路、新藏公路。
三、失误与挫折1、新中国发展的良好开端: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和中共八大正确路线的制定。
2、失误原因: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认识不足,对建设社会主义缺少经验,又急于求成,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中经历了很大曲折。
3、“大跃进”运动:①时间:1958年。
②表现: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放卫星,土法炼钢。
③后果:毁掉不少山林,还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4、人民公社化运动:①时间:1958年。
②表现:生产资料收归集体;公共食堂。
③后果:损害了群众利益,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5、“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①后果: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给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造成重大损失。
②启示:经济建设必须遵循客观规律,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6、文化大革命:①时间:1966年-1976年。
②原因:毛泽东过分严重地估计了我国的阶级斗争形势,又采取了“大民主”的错误方法。
③性质:是一场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了严重灾难的内乱。
④表现:破四旧、贴大字报、开批斗会。
⑤后果:使中国的传统文化遭到破坏,中国的民主和法制遭受严重践踏,广大干部和知识分子深受迫害。
⑥启示:必须坚持党和民主集中制,防止个人崇拜,同时要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
四、成长的骄傲:“两弹一星”精神永驻1、英雄模范人物:黄继光、王进喜、雷锋、焦裕禄。
2、两弹一星:①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意义:中国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为维护世界和平做出了重要贡献。
②1964年6月,我国自行设计的中近程地对地导弹试验成功。
③1966年10月,装有核弹头的地对地导弹点火发射,实现了核爆炸。
④197年,我国用长征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1号,成为继苏联、美国、法国、日本之后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3、民族精神:①革命时期:五四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
②建设时期:孟泰精神、雷锋精神、铁人精神、“两弹一星”精神。
③核心:爱国主义。
第三课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一、改革开放的年代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①时间:1978年。
②内容(拨乱反正):⑴思想上:重新确立马克思路线: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⑵组织上:邓小平成为中国共产党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
⑶政治上(最根本):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
③意义:中国历史的一次伟大转折,中国的发展从此进入了历史新时期,即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就是改革开放。
2、改革开放:①改革:⑴农村(首先):安徽凤阳小岗村:1979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包干),公有制,“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
意义:极大地激发起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迅速发展,使中国很快解决了十多亿人口的温饱问题,为城市改革奠定了基础。
⑵城市: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由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成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②开放:1980年,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设立经济特区。
目的:以多种形式吸收外国资本,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扩大对外贸易。
2019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③意义:使中国经济得到了持续、稳定、快速的发展,使中国综合国力日益增强,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提高,也使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
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活力源泉。
3、国内生产总值:生产力水平、经济建设水平;世界排名: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外汇储备:对外贸易;人均可支配收入:人民生活水平。
4、取得成就原因:①政治上: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社会主义制度优越。
②经计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
坚持对外开放,加强与地区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③文化上:广大人民群众发扬了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
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发展了科技。
发展了教育事业,提高了人口素质。
5、近现代中国社会的三次历史性巨变:①1911年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②1949年新中国成立和1956年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③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领导人民实行改革开放,走上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6、近现代中国社会的三次革命:①辛亥革命②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③改革开放。
二、“一国两制”与统一大业1、一国两制:①首先为解决台湾问题提出,在香港、澳门得到了成功实践。
保证港澳的稳定与繁荣。
②“一国”:一个中国:前提、基础、原则。
③“两制”:在一个中国的原则下,祖国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和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2、港澳回归:①2019年7月1日,中国正式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②2019年12月20日,中国正式恢复对澳门香港行使主权。
③意义:香港和澳门的回归,是中国人民洗雪百年国耻的盛事,也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进程中的重要一步。
按照“一国两制”的方针,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3、三通:通商、通邮、通航。
三通实现原因(说明了什么):①使两岸人民彼此的感情更融洽、合作更深化,有利于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②有利于两岸接触对话,相互了解、增进共识,增强民族认同感。
③两岸三通符合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④三通有利于两岸共同发展。
⑤当今世界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
4、两岸交流意义:①使两岸人民彼此的感情更融洽、合作更深化,有利于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②有利于两岸接触对话,相互了解、增进共识,增强民族认同感。
③有利于解决台湾问题,促进祖国和平统一,遏制台独分裂势力。
④缩短两岸空间距离、心灵距离,符合两岸人民的共同心愿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5、特别行政区:除外交、军事外一切由港澳负责。
6、台湾:除外交外一切由台湾负责。
7、台湾问题:①不利因素:台独分裂分子、国际反华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