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骼肌动作电位的特点
骨骼肌的动作电位概念
![骨骼肌的动作电位概念](https://img.taocdn.com/s3/m/0c529263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82e594f.png)
骨骼肌的动作电位概念骨骼肌的动作电位是指在骨骼肌细胞上产生的电位变化,它是一种电生理现象,用于传递神经信号到骨骼肌细胞,并引发肌肉收缩。
动作电位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式使神经系统与肌肉系统之间的信息传递实现。
在骨骼肌中,动作电位起源于神经肌肉接头(neuromuscular junction),接受来自运动神经元的神经冲动。
当运动神经元的动作电位到达神经肌肉接头时,它会通过释放神经递质乙酰胆碱(acetylcholine),将信号传递给骨骼肌细胞。
骨骼肌细胞表面有大量的乙酰胆碱受体,这些受体能够与乙酰胆碱结合,形成一个电生的化学梯度。
当乙酰胆碱结合到乙酰胆碱受体时,细胞内外的电荷差异快速改变,由此产生了一个电位变化,即动作电位。
动作电位的形成遵循通用的电生理原理,即膜电位的变化。
在静息状态下,骨骼肌细胞的膜电位维持在一个负值,称为静息电位。
当动作电位到来时,它会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导致离子通道的开闭。
主要涉及到钠、钾和钙离子的流动。
当动作电位到达,先是钠离子的电流进入细胞内,在此过程中,细胞内的电位逐渐变正,形成了一个暂时的电位峰。
这被称为上升期。
随后,在钠通道关闭的同时,钾通道打开,钾离子从细胞内流出,使细胞内的电位变得更加负,称为复极期。
复极期之后,细胞膜的电位会略微超出静息电位,形成一个短暂的过极超极化。
这个过程是由于复极过程中钾通道的延迟关闭所导致的。
过极超极化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动作电位的单向传导以及频率调节。
动作电位的形成和传导非常迅速,通常仅持续1-2毫秒。
在骨骼肌细胞中,动作电位的传导速度约为3-5米/秒。
传导速度取决于许多因素,包括离子通道的密度和位置以及膜电位的大小。
动作电位不仅在神经肌肉接头处产生,还在骨骼肌细胞中的横纹肌纤维上产生。
这是由于横纹肌纤维是多核的细胞,其中每个核能够产生和传导动作电位。
这使得横纹肌纤维能够实现快速而协调的收缩。
总之,骨骼肌的动作电位是一种电生理现象,用于传递神经信号到骨骼肌细胞,并引发肌肉收缩。
简述动作电位的特点
![简述动作电位的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1e7c0834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11274e6.png)
简述动作电位的特点动作电位是神经细胞在兴奋过程中产生的电活动之一,是神经信号传递的重要基础。
动作电位具有以下特点:1.万事起头难:动作电位的形成需要达到一定的阈值,即细胞膜内外的电位差超过了一定的值,以触发神经细胞的兴奋。
在此之前,细胞处于静息状态,维持一个负的静止膜电位。
2.一发不可收拾:一旦动作电位的阈值达到,那么细胞会迅速产生大量的离子通道的打开或关闭,从而导致离子的内外迁移,进而影响细胞膜的电位变化。
动作电位呈现出明显的“一发不可收拾”的特点,即一旦触发,就会持续传导。
3.全还原:动作电位的过程中,细胞膜内外的电位差会迅速反转,从负的静息膜电位转变为正的峰电位,然后迅速恢复到静息膜电位。
这个反转和恢复的过程被称为“全还原”。
4.非线性:细胞膜的兴奋过程中,动作电位呈现非线性的特点。
即动作电位的幅度不随刺激强度的增大而线性增大,而是在超过了阈值之后,幅度基本保持不变。
5.一刺激一动作电位:对于神经细胞来说,在短时间内的刺激只能引发一次动作电位,而在动作电位传导完成之前的刺激并不会产生任何响应。
6.具有传导性:动作电位是通过神经细胞的轴突传导的。
在传导过程中,动作电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减弱,同时会遇到细胞膜的障碍,使得传导速度减慢。
7.频率可变性:动作电位的形成和传导速度与刺激的强度有关。
当刺激强度逐渐增大时,动作电位的阈值会降低,产生的频率也会增加。
8.可逆性:一旦动作电位的传导完成,细胞会通过离子泵蛋白等机制将离子重新调整为静息状态,细胞膜的静息膜电位也会恢复到原来的水平。
总结起来,动作电位是神经细胞在兴奋过程中产生的电活动。
它具有阈值、一发不可收拾、全还原、非线性、一刺激一动作电位、具有传导性、频率可变性和可逆性等特点。
了解动作电位的特点对于理解神经信号传递和神经系统的功能非常重要。
【实验报告】骨骼肌的单收缩与复合收缩及神经干动作电位、神经冲动传导速度、神经干不应期的测定
![【实验报告】骨骼肌的单收缩与复合收缩及神经干动作电位、神经冲动传导速度、神经干不应期的测定](https://img.taocdn.com/s3/m/a9157ee80975f46527d3e181.png)
实验二:骨骼肌的单收缩与复合收缩及神经干动作电位、神经冲动传导速度、神经干不应期的测定实验人:同组人:【实验目的】✧了解肌肉收缩过程的时相变化✧观察刺激强度和频率对骨骼肌收缩形式的影响✧掌握离体神经干动作电位的细胞外记录法及其基本波形的判断和测量。
✧掌握神经干动作电位传导速度及其不应期的测定方法。
【实验原理】✧骨骼肌的单收缩与复合收缩肌肉兴奋的外在表现是收缩。
当其受到一个阈上强度的刺激时,爆发一次动作电位,迅速发生一次收缩反应,叫单收缩。
单收缩曲线分为潜伏期、收缩期、舒张期三个时期。
在一定范围内,肌肉收缩的幅度随刺激强度的增加而增大。
当相继受到两个以上同等强度的阈上刺激时,因频率不同,下一次刺激可能落在前一刺激所引起的单收缩的不同时期内,造成:✓几个分离的单收缩:频率低于单收缩频率,间隔大于单收缩时间✓收缩的总和(强直收缩):不完全强直收缩:后一收缩发生在前一收缩的舒张期完全强直收缩:后一收缩发生在前一收缩的收缩期内,各收缩不能分开,肌肉维持稳定的收缩状态。
✧神经干动作电位、神经冲动传导速度、神经干不应期的测定⏹神经干是由许多神经纤维组成的,神经兴奋的标志是动作电位。
在一定范围内神经干动作电位的幅度随刺激强度的增加而增大,这是由于各神经纤维兴奋性的不同,虽然每条纤维动作电位产生都遵守“全或无”的方式,但神经干动作电位记录到的是多个兴奋阈值、传导速度和振幅各不相同的动作电位的总和,为一个复合动作电位,所以不存在阈强度,也不表现为“全或无”的特征。
根据引导方法的不同(双极引导或单极引导),可分别得到双相、单相动作电位。
⏹动作电位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有一定的速度。
不同类型的神经纤维其传导速度各不相同,主要取决于神经纤维的直径、有无髓鞘、环境温度等因素。
蛙类坐骨神经干传导是速度约为35-40 m/S, 神经纤维在一次兴奋过程中,其兴奋性可发生周期性变化,包括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和低常期。
⏹为了测定神经一次兴奋之后兴奋性的变化,可先给神经施加一个条件性刺激,引起神经兴奋,然后再用一个检验性刺激在前一兴奋过程的不同时相给予刺激,检查神经对检验性刺激反应的兴奋阈值,以及所引起的动作电位的幅度变化,来判断神经组织兴奋性的变化。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课后习题答案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课后习题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bb6d192d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982ad3c.png)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课后习题答案人体及动物生理学课后题答案第二章和第三章第二章细胞膜动力学和跨膜信号转导1.哪些因素影响可通透细胞膜两侧溶质的流动?①脂溶性越高,扩散通量越大。
②易化扩散:膜两侧的浓度梯度或电势差。
由载体介导的易化扩散:载体的数量,载体越多,运输量越大;竞争性抑制物质,抑制物质越少,运输量越大。
③原发性主动转运:能量的供应,离子泵的多少。
④继发性主动转运:离子浓度的梯度,转运①单纯扩散:膜两侧物质的浓度梯度和物质的脂溶性。
浓度梯度越大蛋白的数量。
⑤胞膜窖胞吮和受体介导式胞吞:受体的数量,ATP的供应。
⑥胞吐:钙浓度的变化。
2.离子跨膜扩散有哪些主要方式?①易化扩散:有高浓度或高电势一侧向低浓度或低电势一侧转运,不需要能量,需要通道蛋白介导。
如:钾离子通道、钠离子通道等。
②原发性主动转运:由低浓度或低电势一侧向高浓度或高电势一侧转运,需要能量的供应,需要转运蛋白的介导。
如:钠钾泵。
③继发性主动转运:离子顺浓度梯度形成的能量供其他物质的跨膜转运。
需要转运蛋白参与。
3.阐述易化扩散和主动转运的特点。
①易化扩散:顺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转运过程中需要转运蛋白的介导,通过蛋白的构象或构型改变,实现物质的转运,不需要消耗能量,属于被动转运过程。
由载体介导的易化扩散:特同性、饱和现象和合作性抑制。
由通道介导的易化扩散:速度快。
②主动转运: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由转运蛋白介导,需要消耗能量。
原发性主动转运:由ATP直接提供能量,经由过程蛋白质的构象或构型改变实现物质的转运。
如:NA-K泵。
继发性主动转运:由离子顺浓度或电位梯度产生的能量供其他物质逆浓度的转运,直接地消耗ATP。
如:NA-葡萄糖。
4.原发性主动转运和继发性主动转运有何区别?试举例说明。
前者直接使用ATP的能量,后者间接使用ATP。
①原发性主动转运:NA-K泵。
过程:NA-K泵与一个ATP结合后,暴露出NA-K泵上细胞膜内侧的3个钠离子高亲结合位点;NA-K泵水解ATP,留下具有高能键的磷酸基团,将水解后的ADP游离到细胞内液;高能磷酸键释放的能量,改变了载体蛋白的构型。
骨骼肌动作电位的特点
![骨骼肌动作电位的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aedc2ebf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12be812.png)
骨骼肌动作电位的特点骨骼肌动作电位是指骨骼肌在运动过程中产生的电信号。
它是由神经元向肌肉纤维发送的电信号,用以激活肌肉纤维收缩。
骨骼肌动作电位具有以下特点:1. 电信号的产生:骨骼肌动作电位是由神经元释放的神经递质(乙酰胆碱)在神经-肌肉接头处与肌肉纤维上的乙酰胆碱受体结合,导致离子通道开放,使细胞内外的电荷差产生变化,从而产生电信号。
2. 电信号的传导:骨骼肌动作电位是沿着神经-肌肉连接的轴突传导的。
当神经元兴奋时,电信号从神经元细胞体沿轴突传导到轴突末梢,再通过神经-肌肉接头传导到肌肉纤维,最终激活肌肉收缩。
3. 电信号的形态:骨骼肌动作电位通常表现为特定形态的波形。
根据波形特征,可以将骨骼肌动作电位分为三个阶段:上升期、平台期和下降期。
上升期为电信号逐渐增大的过程,平台期为电信号保持稳定的过程,下降期为电信号逐渐减小的过程。
4. 电信号的幅度:骨骼肌动作电位的幅度可以通过电极记录和放大器放大后进行测量。
幅度大小反映了神经元激活肌肉的强度,即肌肉的收缩力。
通常情况下,骨骼肌动作电位的幅度越大,肌肉的收缩力越强。
5. 电信号的频率:骨骼肌动作电位的频率指的是单位时间内电信号发生的次数。
频率高表示神经元对肌肉的激活速度快,肌肉收缩快速而有力。
频率低则表示神经元对肌肉的激活速度慢,肌肉收缩缓慢而无力。
6. 电信号的传播速度:骨骼肌动作电位的传播速度取决于神经元轴突的直径和髓鞘的厚度。
神经元轴突直径越大、髓鞘越厚,传导速度越快。
因此,不同神经纤维的传导速度存在差异,而且较粗的神经纤维的传导速度通常更快。
总结起来,骨骼肌动作电位是由神经元释放的电信号,在神经-肌肉接头传导到肌肉纤维,激活肌肉收缩。
它的特点包括电信号的产生、传导、形态、幅度、频率和传播速度。
这些特点对于研究肌肉运动和神经-肌肉系统的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生理学 第04章 自测
![生理学 第04章 自测](https://img.taocdn.com/s3/m/bda47dcb58f5f61fb736665e.png)
一、单选题(共40 题,每题 1 分)1.下述形成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离子基础,哪一项是错误的?A.0期主要是Na+内流B.1期主要是Cl-外流C.2期主要是Ca2+内流与K+外流D.3期主要是K+外流E.4期有K+内流正确答案:B2.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与骨骼肌细胞动作电位的主要区别是:A.前者去极化速度快B.前者有较大的幅度C.前者复极化时间短D.前者持续时间较长E.前者有超射现象正确答案:D3.区别心室肌细胞与浦肯野细胞动作电位的主要依据是:A.0期去极化的速度和幅度B.1期复极化的速度C.平台期形成的机制D.3期复极化的机制E.4期自动去极化的有无正确答案:E4.在心室肌细胞的相对不应期内:A.无论多强的刺激均不能使心室肌细胞产生任何反应B.无论多强的刺激均不能使心室肌细胞产生动作电位C.高于阈强度的刺激能使心室肌细胞产生动作电位D.低于阈强度的刺激也能使心室肌细胞产生动作电位E.等于阈强度的刺激就能使心室肌细胞产生动作电位正确答案:C5.心动周期中,在下列哪个时期左心室容积最大?A.等容舒张期末B.快速充盈期末C.快速射血期末D.心房收缩期末E.减慢充盈期初正确答案:D6.房室瓣开放见于:A.等容收缩期末B.心室收缩期初C.等容舒张期初D.等容收缩期初E.等容舒张期末正确答案:E7.在减慢射血期的后期:A.房内压>室内压>主动脉压B.房内压<室内压>主动脉压C.房内压=室内压>主动脉压D.房内压<室内压≤主动脉压E.房内压>室内压<主动脉压正确答案:D8.在正常心动周期的减慢充盈期中:A.房内压>室内压>主动脉压B.房内压<室内压>主动脉压C.房内压=室内压>主动脉压D.房内压<室内压<主动脉压E.房内压>室内压<主动脉压正确答案:E9.在正常心动周期的快速充盈期中:A.房室瓣关,动脉瓣开B.房室瓣开,动脉瓣开C.房室瓣关,动脉瓣关D.血液从静脉和心房流入心室E.心室腔容积不变正确答案:D10.第二心音的产生主要是由于:A.心室收缩时,血液冲击动脉瓣引起的振动B.心室舒张时,动脉管壁弹性回缩引起的振动C.心室收缩,动脉瓣突然开放时的振动D.心室舒张,动脉瓣迅速关闭时的振动E.心室收缩时,血液射入大动脉时冲击管壁的振动正确答案:D11.关于第一心音,以下哪项是正确的?A.主要由动脉瓣关闭引起B.主要由动脉瓣开放引起C.主要由房室瓣开放引起D.标志着心室收缩的开始E.标志着心室舒张的开始正确答案:D12.心指数等于:A.每搏输出量/体表面积B.每搏输出最×体表面积C.心输出量×体表面积D.心率×体表面积/心输出量E.心率×每搏输出量/体表面积正确答案:E13.心室肌的前负荷可以用下列哪项来间接表示?A.心室收缩末期容积或压力B.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或压力C.心室等容收缩期容积或压力D.心室等容舒张期容积或压力E.心室舒张末期动脉压正确答案:B14.其他因素不变时,心室肌前负荷对心脏每搏输出量的影响,以下哪项是错误的?A.心室肌的前负荷可以用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或压力来间接表示B.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或压力在一定的范围内增加时,心脏的每搏输出量随之增加C.心室肌前负荷的高低由静脉回心血量的多少决定D.平时安静时,心室肌的前负荷正好是其最适前负荷E.正常时,前负荷超过最适前负荷时,心脏每搏输出量的减少不明显正确答案:D15.其他因素不变时,心室肌后负荷对心脏每搏输出量的影响,以下哪项是错误的?A.心室肌的后负荷可以用心大动脉血压来表示B.大动脉血压在一定的范围内升高时,通过异长调节,可使搏出量保持在正常水平C.大动脉血压升高时,心室的等容收缩期将延长D.大动脉血压升高时,心室的射血速度将更快E.长期持续的大动脉血压升高,可引起心肌肥厚正确答案:D16.阻力血管主要是指:A.大动脉B.小动脉及微动脉C.毛细血管D.小静脉E.大静脉正确答案:B17.动脉舒张压相当于心动周期中哪个时刻的大动脉血压?A.心室等容收缩期末B.心室快速射血期中期C.心室快速充盈期中期D.心室减慢充盈期初E.心房收缩期初正确答案:A18.下列关于中心静脉压的叙述,哪一项是错误的?A.是指胸腔内大静脉和右心房的血压B.其正常值变动范围为4~12mmHg(0.53~1.60kPa)C.可反映心脏的射血功能D.可作为临床控制输液速度和量的参考指标E.外周静脉广泛收缩时中心静脉压升高正确答案:B19.肌肉运动时,参与运动的骨骼肌组织的血流量增加,这主要是由于:A.交感缩血管纤维紧张性活动减弱B.毛细血管主动舒张C.相邻不活动肌肉的血管收缩D.肌肉收缩时,局部代谢产物增多E.动脉血压升高正确答案:D20.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的高低取决于:A.动脉血压和外周阻力之间的相对关系B.心输出量和外周阻力之间的相对关系C.血量和循环系统容量之间的相对关系D.心输出量和动脉血压之间的相对关系E.回心血量和心脏射血能力之间的相对关系正确答案:C21.关于动脉血压的叙述,下列哪一项是正确的?A.心室收缩时,血液对动脉管壁的侧压,称为收缩压B.平均动脉压是收缩压和舒张压的平均值C.主动脉血压和左心室内压的变动幅度是相同的D.其他因素不变时,心率加快可使脉搏压增大E.其他因素不变时,外周阻力降低可使脉搏压增大正确答案:E22.关于下列因素对动脉血压的影响,哪项是错误的?A.外周阻力增加,舒张压升高B.心率加快,脉搏压减小C.大动脉硬化,脉搏压减小D.搏出量增加,脉搏压增大E.循环血量增加,脉搏压增大正确答案:C23.能反映血管外周阻力大小的是:A.收缩压B.舒张压C.脉搏压D.中心静脉压E.平均动脉压正确答案:B24.心迷走神经对心肌的作用效应是:A.减慢心率,减慢房-室传导速度,减弱心房肌收缩力B.减慢心率,减慢房-室传导速度,增强心房肌收缩力C.减慢心率,加快房-室传导速度,减弱心房肌收缩力D.加快心率,减慢房-室传导速度,减弱心房肌收缩力E.减慢心率,加快房-室传导速度,增强心房肌收缩力正确答案:A25.心交感神经对心肌的作用效应是:A.减慢心率,减慢房-室传导速度,减弱心肌收缩力B.减慢心率,减慢房-室传导速度,增强心肌收缩力C.加快心率,加快房-室传导速度,增强心肌收缩力D.加快心率,减慢房-室传导速度,减弱心肌收缩力E.减慢心率,加快房-室传导速度,增强心肌收缩力正确答案:C26.交感缩血管纤维末梢释放的递质是:A.肾上腺素B.去甲肾上腺素C.乙酰胆碱D.5-羟色胺E.组胺正确答案:B27.心交感神经末梢释放的递质是:A.肾上腺素B.去甲肾上腺素C.乙酰胆碱D.5-羟色胺E.组胺正确答案:B28.人工增加颈动脉窦区内的压力时可使:A.窦神经传入冲动减少B.心迷走神经传出冲动减少C.心交感神经传出冲动增加D.交感缩血管神经传出冲动增加E.动脉血压降低正确答案:E29.下列哪种情况可使心输出量增加?A.心迷走神经兴奋时B.动脉血压升高时C.由直立位转变为平卧位时D.颈动脉窦区内的压力升高时E.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减小时正确答案:C30.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0期去极化:A.因Cl- 内流而产生B.因Ca2 +内流而产生C.因Na+内流而产生D.因K+内流而产生E.因K+外流而产主正确答案:C31.传导速度最快的是:A.窦房结B.心房肌C.房-室交界D.浦肯野纤维E.心室肌正确答案:D32.心室肌细胞在绝对不应期时:A.无论多么强的刺激都不能引起反应B.需要阈上刺激才能产生反应C.不能产生动作电位反应D.阈下刺激也可诱发反应E.不给刺激也能自发地产生活动正确答案:A33.代表两心室去极化电变化的是:A.人体心电图的P波B.人体心电图的QRS波群C.人体心电图的T波D.人体心电图的PR间期E.人体心电图的ST段正确答案:B34.代表两心室复极化电变化的是:A.人体心电图的P波B.人体心电图的QRS波群C.人体心电图的T波D.人体心电图的PR间期E.人体心电图的ST段正确答案:C35.心率与每搏心输出量的乘积称为:A.每搏心输出量B.每分心输出量C.心指数D.射血分数E.心力贮备正确答案:B36.每搏心输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比称为:A.每搏心输出量B.每分心输出量C.心指数D.射血分数E.心力贮备正确答案:D37.从功能上说,真毛细血管属于:A.弹性贮器血管B.容量血管C.交换血管D.毛细血管前阻力血管E.毛细血管后阻力血管正确答案:C38.舒张压+1/3脉搏压称为:A.收缩压B.舒张压C.脉搏压D.平均动脉压E.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正确答案:D39.血液停止循环后血液对血管壁的侧压称为:A.收缩压B.舒张压C.脉搏压D.平均动脉压E.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正确答案:E40.具有物质交换功能的血管是:A.主动脉B.微动脉C.真毛细血管D.微静脉E.静脉正确答案:C二、多选题(共10 题,每题 1 分)41.心脏的自律细胞具有:A.兴奋性B.传导性C.自律性D.收缩性E.紧张性收缩正确答案:ABC42.和骨骼肌相比,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特征是:A.动作电位时程长B.动作电位的幅度高C.存在明显的平台期D.参与活动的离子的种类多E.有效不应期长正确答案:ACDE43.决定和影响心肌细胞兴奋性的因素有:A.阈电位水平B.钠通道的性状C.静息电位水平D.钙通道的性状E.细胞直径的大小正确答案:ABCD44.第一心音:A.由房室瓣关闭引起B.在等容收缩期初出现C.在等容舒张期初出现D.标志着心室收缩的开始E.标志着心室舒张的开始正确答案:ABD45.下列情况中,可促进静脉回流的有:A.在胸腔积液时B.肌肉运动时C.憋气时D.从站立位变为平卧位时E.平卧位下肢抬高时正确答案:BDE46.影响组织液生成的因素有:A.毛细血管静脉端压力B.毛细血管动脉端压力C.毛细血管壁通透性D.血浆胶体渗透压E.淋巴回流正确答案:ABCDE47.促使下肢静脉血液向心脏回流的动力有:A.心脏泵血B.呼吸运动C.肌肉运动D.小动脉收缩E.微动脉收缩正确答案:ABC48.肌肉运动时,参与运动的肌肉的血流量增加是通过:A.交感舒血管纤维兴奋B.运动肌肉的微静脉收缩C.肾上腺素分泌增加D.血管升压素分泌增加E.运动肌肉的局部代谢产物增加正确答案:ACE49.当人体从平卧位转变为直立位时,心血管活动的改变包括:A.下肢静脉被动扩张B.动脉血压降低C.心输出量减少D.心率减慢E.颈动脉窦、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加强正确答案:ABC50.在下列哪些情况下冠状动脉的血流量增多?A.动脉舒张压升高B.体循环外周阻力增大C.心室舒张期延长D.心率加快E.静脉回心血量减少正确答案:ABC。
生理学动作电位肌肉收缩原理
![生理学动作电位肌肉收缩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11ac1f00195f312b3069a582.png)
第二信使学说
第一信使+R
G蛋白-GDP G蛋白-GTP
蛋白激酶 及其他
第二信使
第二信使前体 细胞功能改变
效应器酶
1 第一信使:激素、递质等 2 效应器酶:腺苷酸环化酶、磷酯酶C等 3 第二信使:cAMP、IP3、DG
①受体-G蛋白-AC途径: cAMP ② 受体-G蛋白-PLC途径: IP3、DG
意义:是细胞处于兴奋状态的标志。 阈电位:能触发动作电位的膜电位临界值 。阈电位大约比
正常静息电位的绝对值小10~20mV 。
动作电位的产生条件:静息电位去极化达到阈电位水平。
神经纤维AP
心肌细胞AP
动作电位的特点
⑴动作电位呈“全或无”现象:动作电位一旦产生 就达到它的最大值,其变化幅度不会因刺激的加 强而增大;
由受体完成的跨膜信号传递
受体:细胞中能与某些化学物质特异性结合,引发细胞 特异生物学效应的特殊结构。
受体本质:蛋白质或酶 受体特征: ①特异性
②饱和性 ③可逆性
第二信使学说:激素+受体→第二信使→酶激活
激素的作用机制:
1、通过膜受体传递调控信息: 第二信使学说
2、通过胞内受体传递调控信息: 基因表达学说
主动转运
被动转运
需由细胞提供能量 逆电-化学势差 使膜两侧浓度差更大
不需外部能量 顺电-化学势差 使膜两侧浓度差更小
(四)入 胞 和 出 胞
第二节 细胞的跨膜信号转导功能
跨膜信号转导方式分为三类: ① 离子通道介导的信号转导。 ② G蛋白耦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③ 酶耦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每类都通过各自不同的细胞信号分子完成信号转导。
⑶ 能影响肌肉收缩效果的肌肉内部功能状态。
神经纤维、骨骼肌细胞生物电的特点
![神经纤维、骨骼肌细胞生物电的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a5077ce4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b351b36.png)
神经纤维、骨骼肌细胞生物电的特点神经纤维和骨骼肌细胞是人体内重要的组织结构,它们具有生物电活动,这对于人体的正常运动和生理功能至关重要。
本文将分别描述神经纤维和骨骼肌细胞的生物电特点,并对其进行进一步的扩展描述。
神经纤维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组成单位,负责传递神经冲动和信息的传递。
神经纤维内部存在着离子的电荷差异,这种差异形成了神经纤维的静息电位。
静息电位是指神经纤维内外两侧的电位差,通常为-70mV,是维持神经纤维正常生物电活动的基础。
当神经纤维受到刺激时,离子通道会打开,离子通道内的离子会流动,导致电位发生变化,形成动作电位。
动作电位是神经纤维内部电位的短暂反转,通常为+30mV。
动作电位的产生和传导是神经纤维信息传递的基础,它沿着神经纤维的轴突传播,通过刺激下一个神经元或靶组织,实现信息传递和神经调控。
神经纤维的生物电活动具有以下特点:1. 兴奋性:神经纤维具有兴奋性,当受到足够的刺激时,会产生动作电位,从而传递信息。
神经纤维的兴奋性是由于离子通道的开放和关闭,导致离子的流动和电位的变化。
2. 传导性:动作电位在神经纤维内部的轴突上传导,并通过突触传递给下一个神经元或靶组织。
神经纤维的传导速度取决于轴突直径和髓鞘的存在与否,髓鞘的存在可以提高传导速度。
3. 可塑性:神经纤维的生物电活动可以通过神经调节和学习记忆等机制发生可塑性改变。
例如,长期的刺激可以导致神经纤维的兴奋性增加或减少,从而影响信息传递。
骨骼肌细胞是人体内最常见的肌肉组织,负责骨骼运动和姿势维持。
骨骼肌细胞具有特殊的细胞结构和生物电活动。
骨骼肌细胞内部存在着丰富的肌原纤维,肌原纤维是肌肉收缩的基本单位。
肌原纤维内部存在着一种叫做肌原纤维的蛋白质,在肌原纤维收缩时,肌原纤维中的肌原纤维蛋白会与钙离子相互作用,从而引起肌原纤维的收缩。
骨骼肌细胞的生物电活动具有以下特点:1. 肌原纤维的电位变化:肌原纤维在收缩时,内部的电位会发生变化。
当神经冲动到达肌肉纤维时,神经递质乙酰胆碱会释放到神经肌接头,激活肌原纤维膜上的钙离子通道,导致钙离子进入肌原纤维内部,引起电位的变化。
肌电控制简介
![肌电控制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951f4482b9d528ea81c7795f.png)
(3)模数转换卡 (A/D卡) 通常技术指标有 分辨率; 最高采样频率; 模入通道数; 模入范围; 其他特性。 (4) 应变仪 使用拉力、压力传感器时,需选配适当的应变仪。 (5) 记录设备 选用多导记录仪,磁带记录仪,磁盘记录器 (6)显示器 (7)专用分析软件
生物电测试分析的仪器设备
传感器部分 肌电电极 心电电极 脑电电极 压力传感器 张力传感器 关节角度仪
2012-5-28
28
0.05-3.5mV 0.001-1mV 0.01-1mV 0.01-3mV
频率范围 0.05-100Hz 0.1-100Hz DC-10kHz
DC-50Hz 0.1-200Hz DC-1Hz 0.01-1Hz 0.005-2kHz 0.1-60Hz DC_40Hz DC-60Hz 0.1-10Hz DC-10Hz DC-30Hz
③适用于测量运动时的肌电变化。因此用表面电极来测 量肌电的方法被广泛应用于体育科学研究中。
不足是: ①引导出的肌电是许多运动单位电位的综合电位,波形
复杂,不便分析;②不能来自细致地反映肌肉内部某部位或某一运动单位的 肌电变化情况; ③由于皮肤的电阻较大,用表面电极所记录到的肌电会 有所减弱。
3 肌电的处理与分析
y
dx
x
Ⅱ、中心频率(CF或FC) 在能量谱中将能量谱的总能量一分为二的频率为中心频率。其 计算公式为:
FC=∫FsFc S2 (f)df=∫FcFe S2 (f)df
Fc:被处理信号的中心频率 Fs:被处理信号的起始频率 Fe:被处理信号的终止频率
4.肌电的应用
(1)医学、体育 利用肌电图测定神经的传到速度; 通过肌电变化研究肌肉疲劳; 肌力与肌电的关系; 肌纤维类型与肌电的关系; 肌肉不同形式收缩与肌电变化间的关系; 等。
生理学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生理学复习题及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2d0f6c50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f1a7616.png)
生理学复习题及参考答案中南大学网络教育课程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生理学一、填空题:1.反射包括和两种。
2.细胞膜的物质转运方式有、、、和。
3.骨骼肌细胞产生动作电位后其兴奋性分别经过、、和期。
4.动作电位的特点有、和。
5.局部电位的特点有、和。
6.生理性止血的步骤有、和。
7.血浆胶体渗透压主要取决于的浓度,其主要作用是影响的内外水的移动。
8.血液凝固的基本步骤有、和。
9.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有、、和。
10.减压反射的感受器包括和。
11.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有、、、和。
12.O2和CO2在血液中运输的主要形式分别为和。
13.影响肺部气体交换的因素有、、、、、和。
14.胃运动的形式有、和。
15.盐酸的生理作用有、、、和。
16.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有、、、和。
17.突触传递兴奋的特征有、、18.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有、、和。
19.突触后抑制包括和。
20.中枢抑制包括和。
21.视近物时眼的调节有、和。
22.腺垂体分泌的激素有、、、、、和。
二、选择题:1.凝血过程的内源性与外源性激活的区别在于 ( )A.凝血酶形成过程不同B.纤维蛋白形成过程不同C.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的过程不同D.因血小板因子是否参加而不同E.因钙离子是否起作用而不同2.神经细胞浸浴液中Na+浓度升高时 ( )A.去极减慢B.动作电位幅度加大C.静息电位增大D.复极加速E.膜电位增加3.最能反映内环境状况的部分是 ( )A.房水B.组织液C.淋巴液D.细胞内液E.血浆4.下列哪项不属于反射弧的基本环节? ( )A.缝隙连接B.感受器D.中枢E.外周神经5.骨骼肌细胞收缩和舒张的基本功能单位是 ( )A.肌小节B.肌原纤维C.肌纤维D.粗肌丝E.细肌丝6.大量出汗后尿量减少的原因是 ( )A.血压升高B.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C.肾小管毛细血管压降低E.肾小球滤过增加 E.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7.可兴奋细胞兴奋的共同标志是 ( )A.神经冲动B.反射活动C.肌肉收缩D.腺体分泌E.锋电位8.关于钠泵活动的描述,错误的是 ( )A.建立势能储备B.直接触发动作电位C.维持细胞内高钾D.防止细胞水肿E.维持细胞外高钠9.呆小症发生与下列哪种激素的缺乏有关 ( )A.VitD3B.甲状旁腺激素C.甲状腺激素E.糖皮质激素10.心指数是指下列哪项计算的心输出量 ( )A.单位体重B.单位身高C.单位年龄D.单位体表面积E.单位能量消耗率11.在一个心动周期中,动脉血压最高的时期是 ( )A.等容舒张期B.等容收缩期C.快速射血期D.快速充盈期E.心房收缩期12.反映心脏健康程度最好的指标是 ( )A.每搏量B.心输出量C.心力贮备D.射血分数E.心指数13.条件反射属于 ( )A.前馈调节B.正反馈调节C.非自动控制D.负反馈调节E.自身调节14.原尿中的K+浓度 ( )A.高于血浆B.与血浆相同C.低于血浆D.高于肾小管液E.低于终尿15.神经纤维动作电位下降支的形成主要是由于细胞膜对 ( )A.Ca2+ 通透性增高B.K+ 通透性增高C.Na+ 通透性增高D.Mg2+ 通透性增高E.Cl- 通透性增高16.静脉滴注去甲肾上腺素引起动脉血压显著升高的主要作用机制是 ( )A.心率加快B.心肌收缩力增强C.外周阻力增加D.血流速度加快E.循环血量增加17.骨骼肌兴奋-收缩耦联的结构基础是 ( )A.肌浆网B.终末池C.横管D.三联管E.肌细胞膜18.在一个心动周期中,动脉血压最低的时期是 ( )A.等容舒张期B.等容收缩期C.快速射血期D.快速充盈期E.心房收缩期19.关于内脏痛的描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 )A.定位准确B.对刺激的分辨力差C.常为慢痛D.对牵拉刺激敏感E.常伴有牵涉痛20.下列哪种激素是腺垂体合成的 ( )A.肾上腺素B.甲状腺激素C.黄体生成素D.雌激素E.催产素21.使肾小球滤过增加的因素是 ( )A.肾小球毛细血管压升高B.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C.血浆胶体渗透压升高D.原尿胶体渗透压升高E.肾小囊内压升高22.红细胞沉降率增加可能是由于 ( )A.血浆白蛋白增多B.红细胞比容降低C.血浆卵磷脂增多D.血浆纤维蛋白原减少E.血浆球蛋白增多23.影响气道阻力最主要的因素是 ( )A.气流形式B.气流速度C.吸入气中O2含量D.气道口径E.呼吸时相24.下列哪种物质既是体内供能物质又是储能物质 ( )A.葡萄糖B.二磷酸腺苷C.三磷酸腺苷D.脂肪酸E.蛋白质25.侏儒症的发生与下列哪种激素的缺乏有关 ( )A.VitD3B.糖皮质激素C.甲状旁腺激素D.生长激素E.甲状腺激素26.下列哪项CO2 分压最高 ( )A.静脉血液B.组织细胞内C.动脉血液D.毛细血管血液E.肺泡气27.人体从蹲位到直立位时维持动脉血压稳定的原因是 ( )A.外周血管舒张B.静脉回流减少C.心率减慢D.降压反射减弱E.心肌收缩力减弱28.在一个心动周期中室内压下降最快的时期是 ( )A.快速射血期B.缓慢射血期C.等容舒张期D.等容收缩期E.缓慢充盈期29.关于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形成的离子基础的叙述,错误的是 ( )A.0期主要由Na+内流形成B.1期主要由Cl-内流形成。
骨骼肌动作电位形成机制_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骨骼肌动作电位形成机制_概述说明以及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d81df016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ec3d8f0.png)
骨骼肌动作电位形成机制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 引言1.1 概述骨骼肌动作电位形成机制是指在骨骼肌收到神经冲动后,产生并传导肌动电位的过程。
这个过程涉及多个层面的机制,包括神经冲动的传递、神经-肌肉接头的功能和特点,以及肌纤维的收缩和舒张步骤等。
了解这些机制对于理解和研究运动控制以及相关疾病的发生有着重要意义。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五个部分进行探讨。
首先,在引言部分我们将对骨骼肌动作电位形成机制进行简要介绍,包括相关概念和文章内容结构。
接下来,在第二部分,我们将详细讨论骨骼肌和动作电位的概念,并阐释形成机制的基本原理。
在第三部分中,我们将重点关注传递神经冲动至肌纤维的过程、神经-肌肉接头功能与特点,以及肌纤维收缩和舒张等步骤与机制的解析。
在第四部分,我们将阐述影响骨骼肌动作电位形成的因素,包括肌纤维类型、神经冲动频率及强度以及点状刺激引起旁遮挡效应的解释和例子说明。
最后,在结论与展望部分中,我们将对研究结果进行总结和分析,并提出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展望未来研究时需要关注的方向。
1.3 目的本文旨在系统地介绍和解释骨骼肌动作电位形成机制,深入探讨神经冲动传递、神经-肌肉接头功能与特点以及肌纤维收缩和舒张等相关步骤和机制。
通过对影响骨骼肌动作电位形成的因素进行分析,我们希望进一步理解运动控制的基础过程,并为未来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启示。
此外,通过本文对实际应用和进一步研究意义的讨论,我们也希望为临床治疗以及运动性能优化等方面提供有益建议。
2. 骨骼肌动作电位形成机制2.1 骨骼肌概述骨骼肌是人体中最常见的肌肉类型,也被称为条索状肌。
它由许多束状的肌纤维组成,这些纤维在运动时产生力量。
骨骼肌负责我们身体的运动和姿势控制,并对外界刺激产生反应。
2.2 动作电位概念动作电位是指神经元和肌纤维等细胞在兴奋传导过程中产生的电信号。
当神经冲动到达神经末梢与肌纤维接触点时,会引起阈值以上的膜电位变化,形成一个快速而短暂的脉冲信号。
骨骼肌的收缩形式及其生理学特点
![骨骼肌的收缩形式及其生理学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06c9f620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f60e42d.png)
骨骼肌的收缩形式及其生理学特点骨骼肌是人体内最常见的肌肉类型,它们连接到骨骼上,通过收缩产生力量和运动。
骨骼肌的收缩形式分为等长收缩和等张收缩,每种收缩形式都具有其独特的生理学特点。
等长收缩是指骨骼肌在收缩时保持长度不变。
在等长收缩状态下,肌肉产生的力量可以克服外部阻力,但没有实际的运动。
这种收缩形式常见于保持姿势的肌肉,如站立时维持身体的平衡。
等长收缩时,肌肉中的肌纤维被激活,肌头和肌尾之间的距离缩短,但整体长度保持不变。
这种收缩形式可以保持肌肉的张力,使人体能够保持姿势和姿态。
等张收缩是指骨骼肌在收缩时缩短长度。
这种收缩形式常见于肌肉产生实际运动的情况下,如抬举重物或进行运动。
在等张收缩时,肌纤维中的肌头和肌尾之间的距离缩短,导致肌肉整体缩短。
这种收缩形式产生的力量可以推动骨骼和产生运动。
等张收缩是通过肌肉中的肌纤维收缩产生的,这些肌纤维由肌原纤维组成,每个肌原纤维又由肌原节构成。
当肌原节受到刺激时,肌原纤维收缩,导致肌纤维收缩,最终引起整个肌肉的收缩。
骨骼肌的收缩是由神经系统的控制和调节的。
当神经系统向肌肉发送信号时,神经末梢释放神经递质,刺激肌原节产生动作电位。
动作电位传播到肌原纤维上,触发肌原纤维中的肌球蛋白和肌凝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导致肌纤维收缩。
这种神经-肌肉传递过程被称为神经肌肉连接。
骨骼肌的收缩具有一些重要的生理学特点。
首先,骨骼肌的收缩是快速的。
当神经系统向肌肉发送信号时,肌肉可以迅速响应并产生力量。
这使得骨骼肌非常适合进行迅速而精确的运动,如打击和奔跑。
其次,骨骼肌的收缩是有力的。
骨骼肌可以产生强大的力量,使人体能够进行各种日常活动和运动。
这种力量的产生是通过肌纤维中肌球蛋白和肌凝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
最后,骨骼肌的收缩是疲劳的。
当骨骼肌长时间进行重复收缩时,肌肉会逐渐疲劳并失去力量。
这是因为肌纤维中的能量供应和废物清除速度无法满足高强度持续运动的需求。
总的来说,骨骼肌的收缩形式包括等长收缩和等张收缩,每种收缩形式都具有其独特的生理学特点。
西医综合(血液循环)模拟试卷1(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西医综合(血液循环)模拟试卷1(题后含答案及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507d83fcaf45b307e87197f6.png)
西医综合(血液循环)模拟试卷1(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题型有:1. A1型题1.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与骨骼肌细胞动作电位的主要区别是A.形成去极相的离子流不同B.静息电位水平不同C.形成复极相离子流不同D.超射值不同正确答案:C解析:心室肌细胞静息电位的形成机制与骨骼肌和神经细胞的类似,即静息电位的数值与静息时细胞膜对不同离子的通透性和离子的跨膜浓度差有关。
心室肌细胞0期去极化的离子机制与骨骼肌和神经细胞的类似(Na+内流),所以超射值也相似。
但心室肌复极化过程复杂得多,包括动作电位的1期:由K+负载的Ito是心室肌细胞1期复极化的主要原因;2期:称为平台期,该期间外向电流(K+外流)和内向电流(主要是Ca2+内流)同时存在,是心室肌区别于骨骼肌和神经细胞动作电位的主要特征;3期:是由于L型Ca2+通道失活关闭,内向离子流终止,而外向K+流(IK)进一步增加所致。
知识模块:血液循环2.与骨骼肌和神经细胞相比,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最大的特点是A.有0期去极化B.有平台期C.有快速复极初期D.有快速复极末期正确答案:B解析: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主要特征是有平台期(2期),历时100~150ms,这是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持续时间较长的主要原因。
知识模块:血液循环3.心肌细胞分为快反应细胞和慢反应细胞的主要依据是A.静息电位的水平B.O期去极化的速率C.平台期的长短D.动作电位时程长短正确答案:B解析:快反应细胞(如心房肌、心室肌及普肯耶细胞等)0期去极化由快Na+通道开放引起,Na+通道激活的速度快,又有再生性循环出现,所以心室肌细胞0期去极化速度快、动作电位升支陡峭。
慢反应细胞(如窦房结细胞和房室交界区细胞)0期去极化由慢Ca2+通道开放引起,Ca2+通道的激活和失活都较缓慢,故慢反应细胞的O期去极化过程比较缓慢,持续时间较长。
知识模块:血液循环4.心室肌细胞平台期的主要跨膜离子流是A.Na+内流、K+外流B.Na+内流、Ca2+外流C.Ca2+外流、K+内流D.Ca2+内流、K+外流正确答案:D解析:平台期的形成是由于该期间外向电流(K+外流)和内向电流(主要是Ca2+内流和少量的Na+)同时存在。
动作电位的传导特点
![动作电位的传导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32ce954c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7fc5073.png)
动作电位的传导特点动作电位是指可兴奋细胞受到刺激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产生的可扩布的电位变化过程。
动作电位由峰电位(迅速去极化上升支和迅速复极化下降支的总称)和后电位(缓慢的电位变化,包括负后电位和正后电位)组成。
峰电位是动作电位的主要组成成分,因此通常意义的动作电位主要指峰电位。
1、动作电位ap⑴概念:可以激动非政府或细胞受阈上提振时,在静息电位基础上出现的快速、可以爆冷、可以传播的细胞膜两侧的电变化。
动作电位主要成分就是峰电位。
⑵形成条件:①细胞膜两侧存在浓度梯度差;②细胞膜在不同状态下对不同离子的通透性不同;③可以激动非政府或细胞受阈上提振。
⑶形成机制:动作电位上升支--na+内流所致;动作电位下降支--k+外流所致。
⑷动作电位特征:①产生和传播都就是“全或无”式的;②传播的方式为局部电流,传播速度与细胞直径成正比;③动作电位就是一种快速、对称的电变化;④动作电位期间na+、k+离子的跨膜中转就是通过地下通道蛋白展开的。
2、动作电位产生的原理。
(1)锋电位的下降支:细胞受惊时,膜对na+的通透性忽然减小,由于细胞膜外高na+,且膜内静息电位时原已保持着的负电位也对na+内流有著迎合促进作用--na+快速内流—先是导致膜内负电位的快速消失,但由于膜外na+的较为高浓度势能,na+稳步内安远,发生烟板。
故锋电位的下降九支na+快速内流导致的。
动力就是承电-化学梯度;天津市膜对na+电导的快速减小,吻合于na+的均衡电位。
(2)锋电位的下降支:由于na+通道激活后迅速失活,na+电导减少;同时膜结构中电压门控性k+通道开放,k+电导增大;在膜内电-化学梯度的作用下,k+迅速外流。
故锋电位的下降支是k+的外流所致。
(3)后电位:负后电位通常指出就是在复极时快速外流的k+蓄积在膜外侧附近,暂时制约了k+的外流所致。
正后电位通常指出就是生电性钠泵促进作用的结果。
3、简述坐骨神经-腓肠肌变笨收到阈刺激后所经历的生理反应过程。
1 骨骼肌机能
![1 骨骼肌机能](https://img.taocdn.com/s3/m/1967c7c54028915f804dc260.png)
结论:RP的产生主要是K+向膜外扩散的结果
RP=K+的平衡电位
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
可扩布的电位变化
AP)
概念: 当可兴奋细胞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内外产生的
动作电位的变化过程
+30 0
反极化
峰电位 去极相
复极相
-90
静息相
后电位
静息电位
AP或锋电位的产生是细胞兴奋的标志
动作电位的产生原理
去极化达到一定幅度(阈电位) 肌细胞膜爆发动作电位 骨骼肌细胞兴奋
神经-肌肉接头处的兴奋传递特征
1.化学化学性传递 N末梢AP→ACh+受体→肌膜AP 2.具1对1的关系: 3.单向传递 4.时间延搁 5.易受化学和环境其它因素影响
骨骼肌兴奋—收缩耦联
骨骼肌兴奋—收缩耦联 --把从肌细胞膜的电变化为特征的兴奋过程与肌丝滑行为基 础的收缩过程联系起来的中介过程,叫兴奋—收缩耦联. 兴奋—收缩耦联过程 动作电位通过横管系统传向肌细胞深部 三联管部位的信息传递 肌质网对Ca2+的释放和再积聚 Ca2+是兴奋-收缩耦联的关键 物
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生物电:一切活的组织细胞都存在电活动,这种电活 动称为生物电.
静息电位
动作电位
细胞间的兴奋传递
静息电位(resting
potential, RP)
概念: 细胞在安静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 --跨膜电位
哺乳动物的肌肉和神经细胞膜内电位为-70~-90mv 静息时细胞膜两侧保持外正内负的状态---膜的极化状态
骨骼肌收缩的形式和力学表现
骨骼肌的收缩形式
骨骼肌收缩的力学表现
运动单位的动员
骨骼肌的收缩形式
1-骨骼肌2
![1-骨骼肌2](https://img.taocdn.com/s3/m/097d9e04bb68a98271fefa95.png)
(二)神经-肌肉接头的兴奋传递
兴奋传递 失活
兴奋冲动经过运动终板传递过程示意图
兴奋由神经传送给肌肉(神经肌肉传递)
运动神经末梢去极化 Ca2+进入末梢 神经膜通透性改变 突触小泡破裂 Ach释放 产生EPP(终板电位) 发放动作电位 Ach扩散至终膜 终膜去极化 兴奋收缩耦联 R-Ach形成 肌纤维收缩
第二节 骨骼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一、静息电位
二、动作电位 三、动作电位的传导
四、细胞间的兴奋传递 五、肌 电
三、动作电位的传导
神经冲动(动作电位)的传导
第二节 骨骼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一、静息电位
二、动作电位 三、动作电位的传导
四、细胞间的兴奋传递 五、肌 电
细胞间兴奋传递
神经与神经之间的兴奋传递
五、肌电
• 骨骼肌在兴奋时,会由于肌纤维动作电位的传导和 扩布而发生电位变化,这种电位变化称为肌电。用 适当的方法将骨骼肌兴奋时发生的电位变化引导、 放大并记录所得到的图形,称为肌电图。
• 轻度用力时用针电极 从20个不同部位记录 到的正常人肱二头肌 的运动单位电位
不同程度收缩时骨骼肌肌电 图(表面电极引导)
• 很早就发现,肌肉做退 让工作时容易引起肌肉 酸疼和损伤。近来研究 表明,大负荷肌肉离心 收缩比向心收缩更容易 引起肌肉酸疼和肌纤维 超微结构以及收缩蛋白 代谢的变化 。
离心收缩、等长收缩和向心收缩后 的肌肉酸疼之比较 离心收缩导致的肌肉酸疼最明显, 向心收缩导致的肌肉酸疼最不明显
二、骨骼肌收缩的力学表现 (一)绝对力量与相对力量 • 绝对肌力:某一块肌肉做最大收缩时所产生的张力。肌肉 的绝对肌力和肌肉的横断面大小有关,肌肉的横断面越大, 其绝对肌力越大。 • 相对肌力:肌肉单位横断面积(一般为l平方厘米肌肉横断 面积)所具有的肌力。 • 绝对力量:在整体情况下,一个人所能举起的最大重量。 在一般情况下,体重越大绝对力量越大。 • 相对力量:如果将某人的绝对力量除以他的体重,即每公 斤体重的肌肉力量。
骨骼肌细胞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
![骨骼肌细胞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https://img.taocdn.com/s3/m/45919427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98f41f3.png)
骨骼肌细胞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骨骼肌细胞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是一系列复杂的生物化学和生物物理过程的综合结果。
在这个过程中,多种离子通道的开放和关闭以及离子通道特异性的渗透和扩散参与了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
以下是关于骨骼肌细胞动作电位产生机制的详细阐述。
骨骼肌细胞是由多个细胞融合形成的多核细胞。
每个骨骼肌细胞中有许多细胞膜的葡萄糖瓣,称为横纹。
在横纹内部,有一组钙离子充足的肌小管(SR)。
在骨骼肌细胞内部,有细胞器如高尔基体、线粒体等。
骨骼肌细胞动作电位的产生始于神经冲动。
神经冲动通过神经肌肉接头到达骨骼肌纤维的末梢,并导致细胞膜上的钠离子通道开放。
这使得细胞膜内部的负电压降低,导致膜内正电位的增加。
这个过程称为细胞膜的去极化。
当细胞膜去极化达到一个阈值,它会引发一系列复杂的生物化学和生物物理反应。
这些反应包括细胞器内的离子运输以及细胞膜上各种离子通道的开放和关闭。
首先,在细胞膜上的钠离子通道开放,大量的钠离子迅速进入细胞内部。
这进一步增加了细胞内的正电位,导致膜的去极化继续。
接下来,钠离子通道迅速关闭,同时细胞膜上的钾离子通道开始开放。
这允许大量的钾离子离开细胞,减少膜内的正电位。
这个过程称为复极化。
然后,在复极化过程中,细胞膜内的钾离子通道关闭,同时钠离子-钾离子泵开始工作。
钠离子-钾离子泵负责将细胞内的钠离子排出,同时将细胞外的钾离子吸收进入细胞。
这个过程帮助恢复细胞膜的静息状态。
此外,钙离子在骨骼肌细胞动作电位产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当细胞膜去极化时,钙离子从钙离子充足的肌小管释放到细胞质中。
钙离子与一种叫做钙调素的蛋白质结合,激活肌浆网上的钙离子感受器。
这个过程进一步激活了一系列蛋白激酶和蛋白酶,引发肌肉收缩。
当细胞膜复极化时,钙离子重新被肌小管重新吸收,肌小管中的钙离子浓度迅速降低。
这导致肌肉收缩结束。
总的来说,骨骼肌细胞动作电位的产生涉及到多种离子通道的开放和关闭以及离子通道特异性的渗透和扩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骨骼肌动作电位的特点
骨骼肌动作电位是指在肌肉收缩过程中产生的电信号。
它是通过肌肉细胞内部的电活动和细胞膜上的离子流动所产生的。
骨骼肌动作电位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 触发电位:在肌肉收缩的起始阶段,神经冲动到达肌肉纤维的终板部分,引起肌肉细胞内部的电活动。
这个电活动称为触发电位,它是骨骼肌动作电位产生的起点。
2. 上升阶段:触发电位引起肌肉细胞内部的离子流动,导致细胞膜内外的电位差发生变化。
在上升阶段,细胞膜内部的电位逐渐增加,直到达到一个峰值。
这个过程称为上升阶段。
3. 峰值:峰值是骨骼肌动作电位的最高点,它代表了肌肉细胞内部电位的最大变化。
峰值通常在0.3-1.2毫秒之间,具体数值取决于肌肉的类型和大小。
4. 下降阶段:在峰值之后,骨骼肌动作电位开始下降。
在下降阶段,细胞膜内部的电位逐渐恢复到静息状态。
这个过程通常比上升阶段要长一些,持续时间约为1-3毫秒。
5. 肌肉收缩:骨骼肌动作电位的产生是肌肉收缩的前提条件。
当骨骼肌动作电位达到峰值时,它将触发肌肉纤维内部的一系列生化反应,最终导致肌肉收缩。
肌肉收缩的力量和持续时间取决于骨骼肌
动作电位的大小和持续时间。
总的来说,骨骼肌动作电位是肌肉收缩过程中产生的电信号,它具有触发电位、上升阶段、峰值、下降阶段和肌肉收缩等特点。
通过研究骨骼肌动作电位的特点,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肌肉收缩的机制,并在运动训练和临床医学中应用相关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