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课程标准

合集下载

中药学教学大纲

中药学教学大纲

中药学教学大纲(中药学、市场营销专业本科使用)中药学教研室中药学教学大纲(供中药学、市场营销专业本科使用)学分数:4.5 周学时:5课程性质:中药学专业本科生必修课程,市场营销专业本科生A类选修。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掌握中药的性能(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中药的配伍及用药禁忌等基本理论;掌握或了解约350种常用中药的分类、性能、功效、临床应用及用法用量;了解药材采集及炮制知识;为学习方剂学及其他学科打下基础。

基本内容:教学内容分为总论、各论两部分。

总论以讲授药性理论为重点,并简要介绍中药的起源和发展概况、产地、采集、炮制、配伍、用药禁忌、用量用法等基本知识。

各论则收载药物538种左右,按中药功效的不同分为二十一大类,课堂讲授约350种,其余药物供学生参考。

教学方式:教学的具体方式以课堂讲授为主,引入多媒体技术及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

同时采用观看药材标本、布置作业、组织讨论,或以个别章节进行自学为主,教师适当辅导的方法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注意实施启发式教学法,内容可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自浅入深,循序渐进。

教学内容:总论系统地介绍了中药学基本理论,包括中药、中药学的含义,中药的起源和发展,其中重点阐述各个历史时期中药学发展的特点及主要本草著作;中药的产地与采集,介绍产地、采集与药效的关系,道地药材的含义,以及在保证药效的前提下如何发展道地药材生产和适时采集中药的一般知识;中药炮制介绍炮制的含义、目的与方法;药性理论是总论的核心,主要阐明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等的含义及中药治病的基本原理;中药的配伍阐明中药配伍应用的目的、原则和药物“七情”的含义、中药配伍应用规律;用药禁忌着重介绍证候禁忌、配伍禁忌、妊娠用药禁忌、服药时的饮食禁忌的含义及主要内容;用药剂量与用法介绍剂量与疗效的关系,确定剂量的依据及中药煎服法等内容。

各论共收载全国各地常用中药538味,按主要功效分列为二十一章介绍。

中药学-教学大纲

中药学-教学大纲

《中药学》教学大纲《中药学》是介绍中药的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和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本课程对于中药学专业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在学习了中医基础理论之后,通本课程的学习,为进一步学习方剂学奠定基础,并为其他中药学科以性效为核心进行现代研究提供依据。

学习本课程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要求是:掌握中药的性能理论、应用知识,各类药物的功效主治、性能特点、配伍应用、使用注意以及81味常用(或有代表性)中药的分类归属、性能、功效、应用、特殊用法、用量及使用注意等内容。

熟悉中药的用法、用量,各类药物有关功效的含义以及88味药物的分类归属、功效、主治病证、特殊用法、用量及使用注意等内容;了解中药的形成与发展、产地、采收与炮制,各类药物的含义以及57味药物的分类归属、功效与特殊用法、用量及使用注意等内容.本课程理论课30学时,于专科二年级第二学期开设。

考核形式:考试。

具体分配如下:期末成绩: 占总成绩的70%期中成绩: 占总成绩的20%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10%总成绩: 100%评分办法:采用百分制总论一、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绪言部分的学习,应掌握中药、中药学的含义,了解中药与中药学的区别、中药学与本草的联系。

二、主要课程内容和考核内容中药、中药学、本草的含义。

第一章中药知识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一、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中药知识的起源、中药知识的积累过程,秦汉以来各历史时期本草学发展的主要成就;熟悉历代重要本草的成书时代、作者、主要特点及学术价值。

二、主要课程内容和考核内容中药学的发展概况。

自秦汉以来各个历史时期的本草成就.主要考核:1。

《神农本草经》、《本草经集注》、《雷公炮炙论》、《新修本草》、《本草拾遗》、《证类本草》、《本草纲目》、《本草纲目拾遗》的成书时代、作者(《神农本草经》除外)、主要特点。

2.《食疗本草》、《海药本草》、《滇南本草》、《中国药学大辞典》的主要特点。

3.《神农本草经》、《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本草纲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的主要价值。

03《中药学》教学目的要求和内容

03《中药学》教学目的要求和内容

《中药学》教学目的要求和内容第一章中药的起源与中药学的发展【目的要求】1.掌握中药、本草、中药学的含义。

2.了解或掌握历代主要本草著作的作者、成书年代、收载药数、主要学术成就。

【教学内容】历代主要本草简介。

第二、三章中药的产地、采集、储藏与炮制【目的要求】1.掌握中药炮制的目的。

道地药材的含义。

2.熟悉道地药材、中药炮制的的含义。

3.了解中药的产地与药效的关系。

4.了解植物药采集季节与药效的关系,以及不同药用部位的一般采集原则。

5.了解中药炮制的方法。

【教学内容】中药的产地、采集与炮制。

第四章中药的性能【目的要求】1.掌握中药性能的含义、中药治病的基本作用和基本原理。

2.掌握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的含义,所表示药物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

3.掌握中药毒性的含义,如何正确对待中药的毒性。

4.熟悉影响升降浮沉的主要因素。

【教学内容】中药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与毒性。

第五、六、七章中药的配伍、用药禁忌、剂量与用法【目的要求】1.掌握中药配伍的含义,常见的配伍关系及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

2.掌握配伍用药禁忌、妊娠用药禁忌,了解证候用药禁忌,服药饮食禁忌。

3.掌握中药剂量的含义及确定剂量的依据。

4.熟悉中药的特殊煎法和服法。

【教学内容】中药的配伍、用药禁忌、剂量与用法。

第八章解表药【目的要求】1.掌握解表药的含义、性能、功效、适应范围。

2.掌握药物13味,熟悉药物9味,了解药物1味(掌握是指掌握药物的性能、功效、主治、特殊的用法用量及特殊的使用注意;熟悉是指熟悉药物的功效、主治、特殊的用法用量及特殊的使用注意;了解是指了解药物的功效、特殊的用法用量及特殊的使用注意;以下皆同,从略)。

3.掌握相似药物功效、应用的异同点。

4.熟悉解表药的分类,发散风寒药与发散风热药的性能特点。

5.了解解表药的配伍方法及使用注意。

【教学内容】1.发散风寒药:掌握:麻黄桂枝紫苏叶荆芥防风羌活白芷熟悉:生姜香薷细辛藁本苍耳子辛夷2.发散风热药:掌握:薄荷牛蒡子桑叶菊花柴胡葛根熟悉:蝉蜕蔓荆子升麻了解:淡豆豉第九章清热药【目的要求】1.掌握清热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

中药学课程教学大纲

中药学课程教学大纲

《中药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药学课程类型:选修课总学时:36 讲课学时:36 学分:2学分适用对象: 制药工程专业先修课程:中医学基础一. 课程的性质和任务中药学是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类中药性能及应用知识的一门学科。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为了增加学生对中药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使学生掌握中药学的基本理论、应用配伍知识及现代研究,为今后应用及开发中草药奠定基础。

教材重点包括总论部分的第四章中药的性能和第五章中药的配伍;各论各章节的药物功效、适用范围及配伍方法。

二、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中药基本理论和常用中药的性能,为将来从事中药教学、研究及生产等项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课程的重点和难点:第一章中药的起源与中药学的发展重点:中药、中药学的概念第二章与第三章中药的产地、采集、贮藏与中药的炮制重点:中药炮制的目的,中药的产地、采收季节与药效的关系。

难点:常用的炮制方法,不同药用部分的一般采收原则。

第四章中药的性能重点:四气五味的概念,升降浮沉的概念,归经的概念。

难点: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理论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

第五章中药的配伍重点:中药配伍的目的难点:中药配伍用药的原则第六章中药的用药禁忌重点:十八反,十九畏难点:中药配伍禁忌第七章中药的剂量与用法重点:用药剂量与药效的关系,剂量大小的确定依据。

难点:中药的煎煮时间与方法(包括先煎、后下、包煎、另煎、烊化等不同要求)。

第八章解表药重点:解表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配伍方法难点:麻黄等重点药物的性能、功效与应用,相似药物功效、应用的异同点。

第九章祛风湿药重点:祛风湿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配伍方法难点:防风等重点药物的性能、功效与应用,相似药物功效、应用的异同点。

第十章清热药重点:清热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配伍方法难点:金银花等重点药物的性能、功效与应用,相似药物功效、应用的异同点,寒凉伤阳、苦寒败胃、苦燥伤津、甘寒助湿等药物副作用的含义。

《中药学》教学大纲

《中药学》教学大纲

《中药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介绍(一)课程目标及地位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和临床应用等知识的学科,是中医药各专业的专业基础学科,是祖国医药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医基础学科与中医临床学科之间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使理、法、方、药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对于中医临床专业学生,它是安全有效使用中药的必备知识;对于中药专业学生,它是开展中药药学服务和中药应用研究的前提与基础;对于其它医药相关专业,它是培养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复合型人才的特色理论支撑。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中药的基本理论和常用中药的性能、功效、应用等理论知识及技能,为学习中医药各相关专业课程奠定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1.思想道德与职业素质目标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为国家富强、民族昌盛、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志向和责任感。

促使学生热爱中医事业,积极运用中医药理论、方法与手段,将预防疾病、祛除病痛、关爱患者与维护民众的健康利益作为自己的职业责任。

具有敬业爱岗、遵纪守法、团结合作的品质,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

尊重生命,尊重同事和其他卫生保健专业人员,具有团队合作精神。

在应用所学理论知识去追求准确的诊断或改变疾病的进程时,能够充分考虑患者及家属的利益并发挥中医药卫生资源的最大效益。

2.知识目标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要能够在《中药学》:1)总论部分:掌握“中药”、“本草”、“中药学”的含义,性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炮制目的、配伍关系、用药禁忌等中药学基本理论知识。

熟悉本学科的发展概况、主要的炮制方法、用量、用法。

了解中药的起源、产地、采集及其它炮制方法。

2)各论部分:掌握约85味常用中药(或有代表性)的分类、药性特点、功效、主治、配伍(指基本配伍规律和特殊意义者)及某些特殊方法;了解其来源(指同一药味因品种来源不同而效用有异者);某些特殊的炮制意义、用量、用法及使用注意。

熟悉约70味常用药物的分类、功效和主要应用、某些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意。

中药学教学大纲

中药学教学大纲

《中药学》教学大纲Chinese Material Medicine一、课程教学目标1.任务和地位: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和临床应用的学科。

本课程是继中医基础理论课程之后的基础课之一.是中医药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必修基础课。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中药的基本理论和常用中药的性能、应用理论知识及技能,为学习方剂学及中药各专业课奠定基础。

2、知识要求:通过本学科的学习,可使同学们(1)掌握“中药”、“本草”、“中药学”的含义,性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炮制目的、配伍关系、用药禁忌等中药学基本理论知识。

(2)掌握各类药物的含义、性能特点、功效、主治、配伍应用和使用注意。

(3)熟悉本学科的发展概况。

(4)了解中药的起源、产地、采集及其主要的炮制方法。

(5)通过饮片和原药用植物的辨认,掌握80种重点药物的形态特征、生态环境、主要功效及应用。

熟悉80种次重点药物的形态特征、主要功效。

了解100种一般药物的形态特征。

在本院中药标本室和药物植物园进行。

3、能力要求:通过本学科的学习,可使同学们掌握80种常用中药的分类、药性特点、功效、主治、典型配伍 (指基本规律和特殊意义者)及临床应用;某些特殊用法;并了解其来源(指一味药因品种来源不同而效用有异者);某些特殊炮制的意义、用量、用法及使用注意。

熟悉80种常用药物的分类、功效和主要应用、某些药的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意。

了解120种较常用药物的功效、某些药的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意。

余药仅作参考.附药视具体情况由任课教师作具体要求.具备识别常用中药饮片的一般知识。

二、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和学时分配1、各章学时分配2、各章具体要求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目的要求】1。

掌握中药、本草、中药学的概念;2.熟悉历代主要本草著作等内容;3.了解中药的起源。

【教学内容】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重点难点】中药、本草、中药学的概念;历代主要本草著作等内容;【教学方法】讲述、提要。

最新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课程教学大纲

最新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课程教学大纲

《中药学》课程教学大纲(供中医专业五年制使用)课程名称:中药学学时:108(90/18)学分:6一、课程的性质与目的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和临床应用的学科。

本课程授课对象为中医学专业五年制学生。

本课程是中医药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中药的基本理论和常用中药的性能、功效、应用等理论知识及技能,为学习方剂学及中医药各专业课奠定基础。

学习本课程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要求如下:(1)掌握“中药”、“本草”、“中药学”的含义,性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炮制目的、配伍关系、用药禁忌等中药学基本理论知识。

熟悉本学科的发展概况、主要的炮制方法、用量、用法。

了解中药的起源、产地、采集及其它炮制方法。

(2)掌握133种常用中药的分类、药性特点、功效、主治、配伍(指基本配伍规律和特殊意义者)及某些特殊方法;了解其来源(指同一药味因品种来源不同而效用有异者);某些特殊的炮制意义、用量、用法及使用注意。

熟悉93种常用药物的分类、功效和主要应用、某些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意。

了解97种常用药物的功效、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意事项。

余药仅作参考,学生以课外自学为主。

附药视具体情况由任课教师作具体要求。

(3)具备识别常用中药饮片的一般知识。

二、教学的内容与要求总论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2学时)掌握中药学的概念;了解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概况,其中重点了解各个时期学术发展特点及主要本草著作。

重点:历代本草代表作的书名、作者、成书年代、载药数目、分类、主要内容及学术价值。

第二章中药的产地与采集(1学时)了解中药的产地与药效的关系,以及在保证药效的前提下如何发展道地药材生产以适应临床用药的需要;了解植物药采集季节与药效的关系,以及不同药用部位的一般采收原则。

重点:形成道地药材的原因,如何正确理解道地药材的涵义。

第三章中药的炮制(1学时)掌握中药炮制的目的;熟悉常用或特殊的炮制方法;了解其余的炮制方法。

重点:中药炮制的目的,现代常用炮制法分类。

中药学教学大纲

中药学教学大纲

中药学教学大纲一、课程背景与目标中药学是中医药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旨在培养学生系统地掌握和理解中药的基本理论、应用技术和医学价值,为学生日后从事中医药临床、研究和管理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教学大纲旨在规范中药学课程的内容与教学目标,确保教学质量。

二、课程内容1. 中药学概述- 中药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 中药学与中医学的关系- 中药学的分类与特点2. 中药基础- 中药鉴定与质量控制- 中药炮制与保存- 中药配方与制药工艺3. 中药材- 常用中药材的来源、性味归经- 中药材的采集、贮藏与加工- 中药材的化学成分及其药理作用4. 中药制剂- 中药煎剂与汤剂- 中药丸剂与丸剂的制备- 中药膏剂、散剂、颗粒剂的制作5. 中药药效学- 中药药理学基础- 中药药效物质的分离与鉴定- 中药活性成分的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6. 中药配伍学- 中药相互作用与药物配伍- 中药的药物代谢与药物相互作用- 中药配伍规律及其应用7. 中药临床应用- 常见中药的临床应用和禁忌症- 中药治疗常见病与慢性病的原则和方法 - 中药的预防保健作用三、教学目标1. 知识与理解- 熟悉中药学的基本概念、理论体系和发展历程- 掌握中药学中常用中药材的来源、性味归经等基本知识- 理解和熟悉中药的药理学基础和药效物质的分离与鉴定方法2. 技能与能力- 能够进行中药材的鉴定和质量控制- 掌握中药的炮制、配伍和制剂制备技术- 具备基本的中药配方和中药制剂的制备能力3. 分析与综合- 能够理解中药的临床应用原则和慢性病治疗方法- 具备中药的预防保健知识和应用能力四、教学方法与手段为达到以上教学目标,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 课堂讲授:通过系统的课堂教学,科学地传授基本概念、理论和技术知识。

- 实验教学:组织学生参与中药材的鉴定、制剂制备和药效物质的分离与鉴定的实验操作,提高实践能力。

- 临床实习:安排学生参与中医临床实习,亲身体验中药在临床上的应用与疗效。

《中药学》教案完整版

《中药学》教案完整版

《中药学》教案完整版教案标题:中药学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中药学的基本概念和内容;2.了解中药学的历史渊源与发展;3.掌握中药鉴定、提取、分离、纯化等基本方法;4.了解中药药理学的基本知识;5.培养学生对中药药材的种植、采集、制备和贮藏等基本技能。

二、教学内容:1.中药学的基本概念和内容介绍(1课时)A.中药学的定义与范畴;B.中药学的基本内容包括:药材学、中药化学、中药药理学、中药制剂学、中药分析与检验等。

2.中药学的历史渊源与发展(1课时)A.中药学的起源;B.中药学在古代的发展与应用;C.中药学在现代的发展与应用。

3.中药鉴定方法(2课时)A.中药鉴别的目的和意义;B.中药鉴定的基本方法:宏观鉴定、显微鉴定、理化鉴定等;C.中药鉴定的实践操作。

4.中药的提取、分离与纯化(3课时)A.中药提取的目的和意义;B.中药常见提取方法:浸提、沥滤、蒸馏、萃取等;C.中药分离与纯化方法:薄层色谱、柱层析、凝胶过滤、逆流色谱等。

5.中药药理学基础知识(3课时)A.中药药理学的定义和作用;B.中药药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C.中药药理学的基本原理:活性成分、作用机制等;D.中药药理学的临床应用。

6.中药药材的种植、采集、制备与贮藏(3课时)A.中药药材的种植技术;B.中药药材的采集与处理;C.中药药材的制备方法;D.中药药材的贮藏与保鲜技术。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介绍中药学的基本概念和内容,阐述中药学的历史渊源与发展,讲解中药鉴定、提取、分离、纯化等基本方法,讲解中药药理学的基本知识,讲解中药药材的种植、采集、制备和贮藏等基本技能。

2.实践操作:通过实验室实践操作中药鉴定、提取、分离、纯化等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3.讨论与案例分析:引导学生讨论和分析中药鉴定、提取、分离、纯化等实践操作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四、教学评估:1.平时作业:布置学生完成中药鉴定、提取、分离、纯化等实践操作报告;2.期中考试:笔试形式,考察学生对中药学基本概念、内容和基本方法的理解掌握程度;3.期末考试:笔试形式,考察学生对整个中药学课程的理解与掌握程度。

中药学专业教学标准

中药学专业教学标准

中药学专业教学标准中药学是一门研究中药的药学学科,它研究的内容包括中药的来源、生长环境、采集加工、化学成分、药理作用、药物制剂等。

中药学的教学标准是教育部根据社会需求和专业特点制定的教育标准,旨在确保中药学专业的教育质量和培养合格的中药学人才。

一、中药学专业教学目标中药学专业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培养学生掌握中药学基本理论和知识,了解中药药用资源的特点和质量评价方法;2. 培养学生具备中药的质量控制和药物制剂的制备技术;3. 培养学生具备中药鉴定、药理作用评价和药用价值的判断能力;4. 培养学生掌握中药的临床应用和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与评价;5. 培养学生具备科学研究和创新能力,能够进行中药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开发工作。

二、中药学专业教学内容中药学专业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 中药学基础理论:包括中药起源、发展历史、药用植物学、中药品质评价、药剂学等;2. 中药资源与药用植物:包括中药材的采集、鉴定、加工和储藏技术,药用植物的分类、特征和药用价值;3. 药物化学与分析:包括中药的化学成分分析方法、中药提取和纯化技术;4. 药理学与药物作用:包括中药的药理作用机制、中药对疾病的治疗作用以及药物相互作用;5. 药物制剂学:包括中药的制剂技术、剂型设计和质量控制;6. 中药临床应用:包括中药的处方设计、临床评价和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7. 中药市场乱象:包括中药市场中存在的假冒伪劣药品、不合格药材等问题的防控措施。

三、中药学专业教学方法中药学专业教学方法主要包括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和实践教学三个方面:1. 理论教学:通过课堂讲授,介绍中药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2. 实验教学: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分析能力;3. 实践教学:包括临床实习、药学实习等,让学生接触实际工作环境,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四、中药学专业教材和参考书目中药学专业教学中使用的主要教材包括《中药学》、《中药学实验技术》、《中药与天然药物化学》等。

中药学课标2

中药学课标2

3.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手段(1)教学内容根据中医学工作过程的要求,课程教学紧扣中医学专业的工学结合培养高素质技能型职业特长人才目标,实施课堂内容学习与临床工作中的较好结合。

以解表药,泻下药,清热药,祛风湿药,化湿药,利水渗湿药,温里药,理气药,补益药,消食药,驱虫药,止血药,活血化瘀药,化痰止咳平喘药,平肝熄风药为主要教学任务,教学中结合标本,培养学生直接识记的能力;提高对立体构象的思维能力和识别能力。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变被动的、乏味的机械性记忆为主动的、积极的识记;积极制作课件,并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参考使用,使单调的记忆变得具体化、形象化,从而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

(2)教学方法与手段运用对比法,举例法,图示法进行教学。

强调“学,记,用”一体化。

在教学过程中,应立足于加强学生记忆能力的培养,采用现场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重视对基本功效用法的理解,增强学生运用所学中药与日常生活所见疾病的对应使用能力,采用参与式教学方法,让学生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之中,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

同时,应用多媒体、挂图、标本实物等教学资源辅助教学,其中进行标本的辨认是十分重要的教学方法。

在这种教学方法中,注重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学,记,用”一体化的理念,让学生在课堂上首先学会听课,理解教学内容,在分析中真正掌握。

有不理解的地方同学间或是老师询。

在真正的理解后课后更为重要,中药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很多东西都需要记忆,学生应该寻找出一套适合自己的记忆方法,或者对比记忆,互相提问式记忆,或者自编口诀记忆等。

同一章节中中药与中药之间功效,药性相近,但各有各的独特之处,只有记忆清楚书面知识才能成为自己的知识。

“用”是学习的目的,如果学生真正掌握中药的各类知识,在没有学习中医其他临床课时也能简单应用与生活。

学习中药以后掌握常用单味药的用途,比如菊花泡水清肝明目,决明子泡水通便明目,金银花涂抹热肿处可清热解毒等等。

(三)考核评价要求1.评价理念知识与能力的双重考查。

《中药学》教学大纲..doc

《中药学》教学大纲..doc

《中药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介绍(一)课程目标及地位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和临床应用等知识的学科,是中医药各专业的专业基础学科,是祖国医药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医基础学科与中医临床学科之间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使理、法、方、药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对于中医临床专业学生,它是安全有效使用中药的必备知识;对于中药专业学生,它是开展中药药学服务和中药应用研究的前提与基础;对于其它医药相关专业,它是培养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复合型人才的特色理论支撑。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中药的基本理论和常用中药的性能、功效、应用等理论知识及技能,为学习中医药各相关专业课程奠定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1. 思想道德与职业素质目标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为国家富强、民族昌盛、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志向和责任感。

促使学生热爱中医事业,积极运用中医药理论、方法与手段,将预防疾病、祛除病痛、关爱患者与维护民众的健康利益作为自己的职业责任。

具有敬业爱岗、遵纪守法、团结合作的品质,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

尊重生命,尊重同事和其他卫生保健专业人员,具有团队合作精神。

在应用所学理论知识去追求准确的诊断或改变疾病的进程时,能够充分考虑患者及家属的利益并发挥中医药卫生资源的最大效益。

2. 知识目标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要能够在《中药学》:1)总论部分:掌握“中药”、“本草”、“中药学”的含义,性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炮制目的、配伍关系、用药禁忌等中药学基本理论知识。

熟悉本学科的发展概况、主要的炮制方法、用量、用法。

了解中药的起源、产地、采集及其它炮制方法。

2)各论部分:掌握约 85 味常用中药 ( 或有代表性 ) 的分类、药性特点、功效、主治、配伍(指基本配伍规律和特殊意义者)及某些特殊方法;了解其来源(指同一药味因品种来源不同而效用有异者);某些特殊的炮制意义、用量、用法及使用注意。

《中成药学》课程标准(石利利

《中成药学》课程标准(石利利

《中成药学》课程标准一、概述(一)课程性质本课程是高等职业教育药学专业的主干课程,是医药类其他专业的选修课程,不仅具有较强的理论性,更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从事药学服务工作必需的中成药用药咨询与合理用药指导的基本知识,能对病推介中成药,能指导病人合理使用中成药。

(二)课程基本理念1.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依据,确定课程性质和目标。

依据药学及医药类其它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本课程任务,确定课程的性质、定位和目标要求。

2.以职业能力为依据,组织课程内容。

知识的掌握服务于能力的构建。

要围绕职业能力的形成组织课程内容,以药房、药店中常见的对病推介中成用药和用药咨询工作任务为中心来整合相应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3.以典型任务为载体,设计教学活动。

按照工作过程设计学习过程。

以药房、药店中典型的药学服务工作为载体来设计教学活动、组织教学,建立工作任务与知识、技能的联系,增强学生的直观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课程设计思路(课程框架结构、学分和学时分配、对学生选课的建议等)1.按照“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让学生在职业实践活动的基础上掌握知识,增强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相关性,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2.学习项目主要以在药房和药店工作中常见的用药咨询与指导服务为依据,确定常见病病种,按病种设计课程框架,每一系统疾病为一个学习领域,每一种疾病为一个学习模块,学生通过一个学习模块的学习,能够掌握一种疾病的基本知识与合理用药技能。

具备对该疾病进行用药咨询服务和合理用药指导的能力。

3.依据各学习项目的内容总量以及在该门课程中的地位分配各学习项目的课时数。

4.学习程度用语主要使用“了解”、“理解”、“能”、“会”等用语来表述。

“了解”用于表述事实性知识的学习程度,“理解”用于表述原理性知识的学习程度,“能”或“会”用于表述技能的学习程度。

二、课程目标(一)总体目标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具备药学及相关专业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所必需的用药咨询服务及合理使用中成药指导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学》课程标准课程编号:G4000063 适用专业:中药学培养层次:三年制专科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修课方式:必修课教学时数:72课时(60理论:12实验)总学分数:4 开设学期:第二学期一、课程定位和设计思路(一)课程定位1.课程简介:《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性能和临床应用等基本知识的一门学科,是中医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

《中药学》的主要任务是,运用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和辨证思维方法阐述中药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阐明各章药物的含义、性能功效、适应证、分类、配伍原则及使用注意;阐明各节药物的性能特点,各种中药的来源、处方用名、性味、归经、功效、临床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等。

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方剂学》及中药学专业核心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2.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3.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是中药各专业的基础学科之一,为后续学习方剂学,中成药学及中药调剂学奠定基础。

4.课程作用:通过学习引导学生新药研发的思路,为今后从事中成药生产、经营、管理、使用及后续课程的学习和能力的发展奠定理论基础。

(二)设计思路1.课程设计理念通过教与学,使学生掌握必需的中药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具备自主学习的方法能力;具备团结协作、沟通交流的社会能力;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

使学生真正成为能适应中药产业化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

本课程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科学精神、协作精神的培养。

主张以研究性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等方法开展自主学习,使学生不仅学到必备的专业知识,更要学会学习的方法,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课程设计思路中药学课程是依据《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而设置,在理论为实践服务、重点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理念指导下,结合中药行业现状、我校现有条件以及高职中药专业学生学习特点,制定该课程标准。

本课程标准的每一项目下的工作任务又分为具体模块。

其内容确定以掌握各类药材的性味特点,功效及临床应用为出发点,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具备辩证配伍应用药物的能力。

同时要求对常见中药材的形态有初步认识的能力。

课程内容的选取按照满足职业能力培养要求的原则,紧紧围绕各知识点进行,同时又充分考虑了高等职业教育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需要,融合了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

本课程在第二学期开设,共计72学时,学分为4分。

二、课程目标(一)知识目标1.总论部分掌握中药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炮制目的及部分常用炮制方法、配伍、用药禁忌、剂量及用法等基本理论;了解中药的起源、中药学的发展概况、中药的来源、产地及采集等知识。

2.各论部分掌握22类中药的含义、性能特点、功效、适用范围、分类、配伍原则和使用注意:掌握153味药物的性味、归经、功效、临床应用、重要配伍、性能特点、特殊的炮制意义、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及某些药物因品种来源不同而存在的功用差异;熟悉159味药物的性味、归经、功效、临床应用、某些特殊用法用量及使用注意;熟悉性能功效及应用相似药物的异同;了解123味较常用药物的主要功用特点、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意;了解49味附药与主药性能功用的联系等。

(二)能力目标具有《中药学》中药基本理论知识和各种中药临床应用的能力。

具有运用中医药理论分析各章药物的性能特点、功效、适应证、分类、配伍原则、使用注意的能力;分析各节药物的性能特点的能力;分析各种药物的功效,以功效联系主治、性能特点及用法用量的能力;具有辨证配伍应用药物的能力;具有能用归纳比较法区别性能功效及应用相似药物的能力;能在老师的指导和辅助下完成各章节药物小结;对常用中药的形态有初步认识等能力。

具有一定的就业、创业能力和继续学习的能力。

(三)素质目标1.专业思想巩固,热爱中医事业。

2.具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有关心病人,勇于献身的良好职业道德风尚。

3.具有认真求实、勤奋好学、刻苦钻研、勇于实践、善于自主学习和创新学习的优秀品质。

三、课程内容和要求按照专业课程目标和涵盖的工作任务要求,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相应职业资格标准确定课程教学内容(学习情境),明确学习目的和教学基本要求,重点和难点分析。

1.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对所有学习情境的学习目标进行描述。

知识要求1.掌握泻下药、祛风湿药、化湿药的含义、功效、适应症、配伍应用和使用注意2.掌握相似药物的功效应用的异同点能力要求1.掌握常用中药的功效与应用2.具有对常见中药进行分析的能力素质要求1.明确职业定位,热爱中药专业2.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科学工作态度、严谨细致的专业学风学习内容1.泻下药3.祛风湿药4.化湿药学习性工作任务1.掌握泻下药、祛风湿药、化湿药的含义、功效、适应症、配伍应用和使用注意2.掌握相似药物的功效应用的异同点教学方法一任务驱动法、讲授法、案例教学法、实训作业法教学流程图课前布置任务(常见的风湿疼痛症状及常用药物)一课堂讨论一得出讨论结果一引入课堂内容,讲授一课堂练习教学条件《中药学》杨德全,人民卫生出版社,2019年第四版多媒体课件中药饮片考核方式课堂考核+实训考核四、课程教学实施建议(一)教学基本要求1.教学团队专任教师要求中医学学或中药学相关专业毕业,本科及以上学历,具有高校教师资格证和初级中药师及以上职称。

鼓励积极参加实践锻炼,每两年不少于一个月。

具有扎实的中药学理论知识及技能操作能力,能独立担任理论或实践教学。

师德高尚、工作责任心强、团结协作精神好。

2.教学场地、设施要求本课程的教学需配套普通实验室、理实一体实验室和实验设备较完善,实验配套药品较齐全,以满足学生实验的基本需求。

常用的实验设备应包括:L足够的中药饮片药材;2.足够的中成药包装盒;校外实训基地及条件要求,如社会药房或医院中药房等。

网络资源建设,如中药学精品课程网站,网络课程资源。

(二)教学建议1.教学模式在教学中,以岗位需要为前提,定位明确,注重针对性,突出实用性,力求体现“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发展技能为核心”的职业教育理念,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原则,合理取舍,实践训练着重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

理论课教学中应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与方法,充分运用启发性教学,理论讲授和课堂讨论相结合,突出知识特点,减少知识的抽象性、多采用实物、多媒体等直观教学的形式,增加学生的感性认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实践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实际的基本操作技能,着重培养学生分析中药的能力,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中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毕业后能够胜任中药相关工作。

2.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教学法、分组讨论法、任务驱动法等3.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实物演示、案例分析等(三)教材与教学资源1.推荐教材《中药学》,杨德全,人民卫生出版社,2019年第四版2.教学参考资料①《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一部,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5.06②《2018执业药师考试中药学专业知识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执业药师资格认证中心主编,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8.01,第一版3.信息化教学资源①实训操作视频②课程标准、教案、课件、实验指导和大纲、云课堂。

③中药学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四)课程评价1.评价原则对学生的评价考核突出过程性考核与终末性考核相结合,不仅关注学生的分数,也要看学生学习的动机、行为习惯、意志品质等。

过程性考核主要考核学生的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及阶段性专业能力,包括学生学习状态、知识掌握度、团队合作能力、交流表达能力等内容;终结性考核为理论和技能考试,重在对专业能力的考核。

2.评价方式课程考核内容包括平时考核、实验(实训)、期末考试四部分。

平时考试满分为100分,占总评成绩的30%;实验(实训)满分为100分,占总评成绩的30%;期末考试采用闭卷笔试的方式,满分为100分,占总评成绩的40%。

考核要点平时考核:占课程总成绩的30%,包括①学习状态15%:根据理论和实验课堂表现评分。

包括出勤情况、学习积极性、实践能力等。

要求听课认真、思维活跃、参与教学活动积极,实验态度严谨、操作认真、观察仔细、思考积极;迟到、早退一次扣2分,旷课一次扣3分,旷课三次取消本项成绩,履行请假者不扣分。

②知识掌握度10%:根据课后网络题目测试的正确率计分。

考核课堂知识的学习和阐述能力,每题2分。

要求在规定时间内按时按量完成。

③逻辑表达、交流合作、独立分析问题等能力5%:根据独立完成及团队合作完成作业的情况计分。

要求按时按量上交、记录准确真实、分析逻辑清楚、结论简洁明了、文字布局清楚合理,鼓励提出自己的思考和见解。

④知识应用、描述解决问题、理论联系实际、自主学习等能力5%:根据每教学单元结束时的综合案例分析的答题情况评分。

要求答题思路清晰、语言组织流畅、分析要点明确、知识应用灵活。

技能考核:占课程总成绩的30%依据技能大赛模块一饮片识别及功效来制定,根据学生实际操作的过程来计算评分。

统一评分标准,依次考核,逐个进行操作。

期末考核:占课程总成绩的40%根据期末统一闭卷笔试的答题情况评分。

考核学生对本课程主要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从试卷库中抽题。

按照本课程要求的学习目标进行考核,重点考查学生的对中药基本理论知识和各类中药材有关知识点的记忆、理解、分析和应用能力。

试题类型有填空题(着重考核学生对基本知识点的理解程度)、名词解释(着重考核学生对概念的掌握程度)、选择题(着重考核学生对知识的识别程度)、判断题(着重考核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简答题(着重考查学员对知识的阐述和理解程度)。

针对于工学结合的学习领域课程,采用企业评价、教师评价和学生互评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