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流动儿童研究综述
关于流动儿童群体的研究综述
211 年 1月 ( ) 3口 上
{占 I 缸金 ; I
关于流动儿童群体的研究综述
刘 震
摘 要 本文从 社会 学 的角度 出发 , 通过 对我 国流动 儿童社 会 学研 究方 面的文章 进行梳 理 , 简述 了不 同时期的研 究特 点 ,
或辍学 状态 , 能及 时入 学 的适龄流 动儿童 接近半 数。 不 。近 年来 转 变为 原因分析 的解释 性研 究 。如关颖 在 其关于 天津 流动 人 口
屡 屡发 生流 动人 口子女 的身体 、 精神受 到伤 害的案件 。 公安部公 布 的信 息显示 , 打击拐 卖妇 女儿童 的工作 掌握 的总体数 据中 , 在
注 日益 增多 , 者通 过 中国期刊全 文数据 库 的网上搜 索, 过文 遇 , 出的相应解 决措施 也涉及 到 了问题 的根本所 在 。 笔 通 提 。
献 研究 的方式 , 对现存 的学术 论文 、 查报 告等参考 文献从 社会 调 第三个 阶段是 20 03年至今 , 流动儿 童研 究成 熟与泛 化阶 是
子女家庭教育状 况的调 查中 , 对流 动儿童 家庭 环境 发热变迁 及家
庭教 育对流 动适龄 儿童 在流 入地就 学和 个体 发展 的影 响进行 了
流 动儿童 是被 拐卖儿 童 中人数最 多的群 体 , 其次是 留守儿童 。 详尽 的分析 。孙红玲在 文章 中就明确 指 出: 。 出现这 一 问题的根本 深 圳公安 部 门资料显 示 : 居住 在外来 打工人 员集 中的 出租屋 、 工 原因 在于现 行教育 结构 的变迁 滞后 于整个 社会 、经 济 结构 的变 棚或 临 时住所 里的 流动儿 童 占深圳青 少年 犯罪 总数 的百分之 六 迁 。 慈勤英 、 李芬指 出正是流 动儿童 在生 理上 以及社 会上 的双重 十 以上 。 近 年来 , 多研究 领域 的研究者 对流动 儿童 问题 的关 弱势地 位导致 了其在 流入 地就 学中遭 到种种 不 公平不 合理 的待 。 诸
流动儿童文化融合教育实践研究的文献综述
流动儿童文化融合教育实践研究的文献综述流动儿童是指在城乡流动中的儿童,他们由于家庭背景复杂,常常面临教育的困境。
为了促进流动儿童的文化融合,各地方政府和教育机构已经开展了一系列的实践研究。
本文将综述流动儿童文化融合教育实践研究的相关文献。
一、理论基础流动儿童文化融合教育实践的理论基础主要有社会融合理论、儿童权利理论和跨文化教育理论。
社会融合理论认为每个儿童都应该享受平等的权利和机会,无论他们的家庭背景如何。
儿童权利理论强调儿童的权利受到法律保护,包括接受教育的权利。
跨文化教育理论认为,在多元文化社会中,教育应该以尊重和包容不同文化的方式进行。
二、实践研究方法流动儿童文化融合教育实践研究采用了多种方法,包括问卷调查、访谈、实地观察和实验研究。
这些研究方法可以提供不同的数据,从而更好地理解流动儿童的教育需求和特点。
实践研究结果表明,流动儿童文化融合教育实践可以有效提升流动儿童的学习成绩和社会适应能力。
一项研究发现,通过丰富的教育资源和多样化的教育方式,可以帮助流动儿童建立自信心,增加对学习的兴趣,并提高学业成绩。
另一项研究表明,在跨文化教育的环境中,流动儿童可以更好地适应多元文化社会,并培养出更加开放和包容的思维方式。
四、实践研究的挑战和反思实践研究也面临一些挑战和反思。
由于流动儿童的背景复杂多样,他们的教育需求各不相同。
如何针对不同的流动儿童制定个性化的教育方案是一个难题。
流动儿童文化融合教育需要各方合作,包括政府、学校、家庭和社区。
如何实现各方的协同配合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五、未来展望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索流动儿童文化融合教育的实践策略和效果评估方法。
还可以深入研究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和社会适应问题。
研究者还可以探索如何在教育机构和社区之间建立更加密切的联系,以促进流动儿童的全面发展。
六、结论流动儿童文化融合教育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也是一个复杂的教育问题。
通过实践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流动儿童的特点和需求,制定相应的教育策略,促进他们的文化融合和发展。
流动儿童文化融合教育实践研究的文献综述
流动儿童文化融合教育实践研究的文献综述近年来,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流动儿童的数量和影响力日益增大。
流动儿童由于家庭原因或者其他特殊情况,无法像普通儿童一样在一个城市长久生活和接受教育,他们在不同城市之间流动,成为了当前社会中的一支特殊群体。
在不同城市间的流动,使得这个群体的文化和教育问题具有了独特的挑战和特点,因此针对流动儿童的文化融合教育实践研究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本文将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对流动儿童文化融合教育实践进行综述,旨在全面了解目前相关研究的进展和存在的问题,为未来的研究工作提供参考。
一、流动儿童的基本情况及教育问题流动儿童在中国的数量众多,根据中国教育报告统计,中国的流动儿童已经超过2000万,而根据《中国流动儿童发展报告》,流动儿童的人数还在不断增加。
流动儿童由于家庭原因或者其他特殊情况,无法像普通儿童一样在一个城市长久生活和接受教育,他们在不同城市之间流动,成为了当前社会中的一支特殊群体。
而流动儿童的流动性使他们在接受教育上面临诸多挑战。
流动儿童的家庭条件一般较为困难,家庭环境对于他们的教育有着重要的影响。
流动儿童在不同城市之间的流动,会导致他们在校学习的连续性受到影响,学业进度和学习环境都有可能受到影响。
二、流动儿童文化融合教育的研究进展1. 流动儿童的文化融合教育现状及存在问题在当前社会中,流动儿童的文化融合教育问题日益受到关注。
流动儿童由于在不同城市之间的流动性,使得他们在接受教育时面临着文化差异的问题。
不同城市的文化背景和教育模式有所不同,而在流动的过程中,流动儿童需要适应不同的文化环境和教育模式。
流动儿童的文化融合教育问题成为了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
一方面,流动儿童需要保持本土文化的传承,他们也需要适应新环境的文化和教育。
这就需要寻求一种既能保持传统文化的传承,又能适应新环境的文化和教育模式的融合教育模式。
目前国内外对于流动儿童文化融合教育的研究还相对较少,流动儿童文化融合教育的具体实践模式和效果研究还不够深入。
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
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一、引言近年来,随着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和家庭结构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全国范围内农村留守儿童和城乡流动儿童问题日益突出。
这一问题对儿童的身心健康以及全社会的稳定与可持续发展带来具有深远的影响。
因此,深入了解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和城乡流动儿童的状况,探究其问题根源和影响因素,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具有现实的意义。
二、调研方法与过程本次研究采用了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首先,在全国范围内选择了若干农村地区进行抽样调查,共发放了1000份调查问卷,其中500份针对农村留守儿童,500份针对城乡流动儿童。
同时,研究组还走访了多个农村地区的相关单位和儿童家庭,对有关方面的专家进行了访谈,以便获得更加客观的研究数据。
三、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查结果通过对农村留守儿童的调查发现,他们普遍存在着家庭教育资源匮乏、家庭关系疏远、心理健康问题突出等状况。
在教育方面,超过70%的留守儿童因为缺乏监护人的指导而无法得到良好的学习环境,学业成绩普遍较差。
在家庭关系方面,超过60%的留守儿童因长期和父母分离而与其家庭关系冷漠,沟通交流不畅。
此外,超过40%的留守儿童存在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个别案例中甚至出现了自残行为。
四、城乡流动儿童状况调查结果对于城乡流动儿童的调查也揭示出一系列令人担忧的问题。
与留守儿童相比,他们更加面临学校入学难、教育资源不足等困境。
调查结果显示,近50%的城乡流动儿童由于长期外出打工的父母无法提供稳定的居住和学习环境,容易受到同龄人的排斥和歧视。
同时,超过60%的城乡流动儿童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难以接受高质量的教育,生存和发展压力较大。
五、问题分析与政策建议农村留守儿童和城乡流动儿童问题的存在,主要是由于农村劳动力外迁、家庭结构变化以及教育资源的分布不均等诸多原因引起的。
针对这一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几点政策建议:1.加强农村教育资源的投入和配置,在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所在地建设优质学校和活动场所,改善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环境;2.加强农村家庭教育指导,鼓励留守儿童与父母保持良好的亲子关系,提供心理健康辅导服务;3.加强社会组织和相关部门的合作,建立健全城乡流动儿童救助机制,为他们提供必要的生活、教育等服务;4.加强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为农村家庭提供更好的生活保障条件,减少农村流动儿童的形成。
流动儿童调研报告
流动儿童调研报告流动儿童调研报告引言:流动儿童是指随父母或其他成人长期迁徙生活的儿童,由于他们常年在不同的地方居住,面临着许多特殊的困境和挑战。
本报告旨在对流动儿童的情况进行调研,分析他们的生活环境和需求,为改善他们的生活提供参考。
一、流动儿童的数量和分布根据我们的调查数据显示,目前中国流动儿童的数量约为5000万人,占全国儿童总人口的15%。
这些流动儿童主要分布在一、二线城市和沿海地区,其中大部分是随父母外迁的农民工子女。
二、流动儿童的主要问题1. 教育问题:由于流动儿童的长期迁徙,他们面临着接受教育的难题。
很多流动儿童无法稳定就读一所学校,频繁的搬家和转学对他们的学习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2. 社交问题:流动儿童缺乏稳定的社交圈,很难与其他儿童建立起牢固的友谊关系。
这对他们的心理发展和成长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3. 身心健康问题:流动儿童常年在陌生的环境中生活,许多人缺乏足够的照顾和关爱。
缺乏良好的饮食和卫生条件使得他们更容易生病,身心健康问题成为他们生活中的重要挑战。
4. 安全问题:由于流动儿童常年在陌生环境中居住,他们更容易成为受到侵害的对象。
缺乏稳定的住所和监护,使得他们更容易成为受虐待和剥削的儿童。
三、改善流动儿童生活的建议1. 政府和社会支持: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为流动儿童提供更多的教育机会和资源,包括建立流动儿童教育基金,提供免费的学费和学杂费等。
同时,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应积极参与流动儿童关爱活动,提供帮助和支持。
2. 家庭教育:父母应加强对流动儿童的教育意识,为他们提供稳定的家庭环境和爱心关怀。
父母也应积极参与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建立起稳定的家庭教育制度。
3. 学校支援:学校应积极关注流动儿童的特殊需求,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教育帮助和资源支援。
学校也可以与其他学校建立合作关系,为流动儿童提供更多交流和学习机会。
4. 心理咨询:流动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着很多心理问题,需要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提供帮助和支持。
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
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摘要:随着中国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村留守儿童和城乡流动儿童问题逐渐引起广泛关注。
本文通过对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和城乡流动儿童的状况进行研究,分析了其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以期改善他们的生活状况,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引言:农村留守儿童和城乡流动儿童是指由于父母外出务工或其他原因,长期寄居在农村家乡而与父母分离的儿童。
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着许多困境:缺乏父母关爱、教育资源匮乏、心理健康问题等。
农村留守儿童和城乡流动儿童问题牵动着全社会的心,需要借助政府、家庭和社会力量共同关注和解决。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了文献综述的方法,收集了大量的相关文献资料,并对其进行了梳理和分析。
同时,还参与了一些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和城乡流动儿童的调研,通过面对面的访谈,联系实际情况,了解他们的真实状况和需求。
研究结果: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和城乡流动儿童的状况存在以下问题:1. 教育问题:农村留守儿童和城乡流动儿童的教育资源有限,缺乏优质的学校和教师队伍。
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他们常常面临着学习成绩下降、辍学等问题。
2. 心理健康问题:长期与父母分离,农村村留守儿童和城乡流动儿童容易产生孤独、焦虑、自卑等心理问题,给他们的健康成长带来负面影响。
3. 安全问题:由于长期缺乏家长的照顾,农村留守儿童和城乡流动儿童容易受到欺负、虐待、性侵等安全问题的困扰。
4. 社会融入问题:农村留守儿童和城乡流动儿童在城市往往面临社会融入困难,缺乏朋友和正常的社交环境。
政策建议: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和城乡流动儿童问题,我们应该采取以下政策措施:1. 加强教育投入:增加农村地区的学校数量,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改善教育资源不均衡现象,为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
2. 创建心理支持机制:建立心理辅导中心,为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提供心理健康服务,配备专业心理咨询师,帮助他们克服心理困扰,提高自信心。
流动儿童状况调研报告总结
流动儿童状况调研报告总结流动儿童状况调研报告总结本次调查旨在了解和分析流动儿童的现状,以便采取相应的干预和支持措施。
调查结果显示,流动儿童面临着多种困境和挑战,需要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帮助。
首先,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值得关注。
调查发现,大部分流动儿童无法正常接受教育,其中一些甚至从未上过学。
这主要是由于他们的家庭经济情况困难,迁移频繁,缺乏稳定的居住和学习环境。
这些因素限制了他们的学习机会和资源获取,影响了他们的学习成绩和发展潜力。
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对流动儿童的教育支持,提供他们稳定的学习环境和资源,确保他们能够平等地接受教育。
其次,流动儿童的健康问题也需要引起重视。
调查结果显示,流动儿童普遍存在营养不良、患病率高和医疗资源不足等问题。
由于他们多数来自贫困家庭,无法获得良好的营养和医疗照顾,导致身体和心理健康受到威胁。
因此,我们应该提供流动儿童健康教育和相关服务,加强他们的营养和医疗保障,以保障他们的身心健康。
此外,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也不容忽视。
调查发现,由于长时间的离乡背井、稳定性和情感支持缺失等原因,流动儿童普遍面临着情绪不稳定、焦虑和抑郁等问题。
这对他们的健康成长和社会适应力产生了负面影响。
因此,我们应该提供心理咨询和支持服务,帮助他们解决心理困扰,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最后,社会的关注和政府的支持也是改善流动儿童状况的关键。
流动儿童是社会的弱势群体,他们需要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扶持。
政府应该制定相关政策,加大对流动儿童的投入和支持,提供他们稳定的生活和发展环境。
同时,社会各界也应该加强对流动儿童的关注和支持,提供更多的机会和资源,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实现自身的发展。
综上所述,流动儿童面临着诸多问题和困境,需要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
我们应该加强对他们的教育、健康和心理支持,同时社会各界也应该加大对流动儿童的关注和投入,为他们提供更好的发展机会和条件,使他们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
流动儿童心理状况研究综述论文
流动儿童心理状况研究综述论文摘要:摘要:随着农村劳动力持续流向城市,流动儿童的相关问题日益突出,为了全面了解流动儿童的心理状况,对流动儿童心理状况的最新研究摘要:随着农村劳动力持续流向城市,流动儿童的相关问题日益突出,为了全面了解流动儿童的心理状况,对流动儿童心理状况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分析。
总的来看,流动儿童的心理素质状况不如非流动儿童,主要表现在社会适应、自尊水平、歧视知觉、情绪问题、行为问题五方面。
也有学者认为,流动儿童与其他儿童的心理素质没有显著性差异。
因此,需辩证地对待流动儿童群体,用积极的方式助其发展,使之成为未来社会更强大的主人。
关键词:流动儿童心理状况研究综述1998年教育部颁布的《流动儿童少年就学暂行办法》指明,流动儿童是指6-14岁(或7-15岁)跟随着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在流入地暂时居住半年以上有学习能力的儿童少年。
由于城乡生活环境的差异,被动流入城市的流动儿童,较多会遭遇一些困境与挫折,产生困难体验,使心理适应的难度加重,心理素质发展受阻,其心理症状检出率高于非流动儿童,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复原力水平较其他儿童差。
他们获得的心理资源和支持较少,对外部环境的参与度也相对较少,成为心理虐待与忽视的高危群体。
根据陈玉凤的研究,湘西少数民族地区常住儿童的心理健康要优于流动儿童,在情绪障碍、品德缺陷、学习障碍、不良习惯、社会适应等方面都有显著差异。
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差于常住儿童,主要表现在歧视知觉强、身份认同危机,以及自卑、焦虑等消极情绪。
陈雷音的研究证明流动儿童存在焦虑、抑郁情绪,社交情况不良,社会能力不足等心理问题。
流动儿童心理健康水平普遍较低,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自尊水平较低。
流动儿童的自尊水平比城市常住儿童低,积极人格特征项目的得分也较低,自信心相对不足,在自尊受损时往往表现出失落情绪,并有较强的自卑感,他们心智尚未成熟,往往会用别人的眼光来看待自己。
这种自尊受损的经历容易导致较低的自我意识水平,不利于其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
流动儿童文化融合教育实践研究的文献综述
流动儿童文化融合教育实践研究的文献综述流动儿童是指由于父母工作需要或其他原因,随父母或监护人在不同地点居住,且不能在一个地点连续居住一年以上的儿童。
流动儿童教育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他们往往面临着不稳定的生活环境和教育资源匮乏的问题。
针对流动儿童的特殊教育需求,相关研究者提出了文化融合教育的概念,旨在通过将流动儿童的传统文化与当地文化相融合,提供更加立体化、多元化的教育体验。
本文将对流动儿童文化融合教育实践进行综述,总结目前相关研究的进展和成果,为未来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一、流动儿童文化融合教育的理论框架文化融合教育是指将不同文化的要素进行整合和融合,使之成为一种新的文化形态。
针对流动儿童的文化融合教育,研究者们提出了一些理论框架,从不同角度探讨了文化融合教育的实践路径。
有学者从跨文化教育的角度提出了文化认同对流动儿童文化融合教育的重要性,认为教育者应该重视流动儿童的文化认同,尊重并包容他们的传统文化,从而促进他们更好地融入当地文化。
也有学者从文化资源整合的角度提出了文化融合教育的理论框架,强调教育者应充分调动当地文化资源,为流动儿童提供多姿多彩的教育体验。
二、流动儿童文化融合教育的实践模式在理论框架的指导下,各地的教育实践者纷纷尝试各种文化融合教育的实践模式。
在中国,一些地方政府和学校尝试将流动儿童的传统文化融入课堂教学,通过歌曲、舞蹈等形式传承流动儿童的文化传统。
在国外,一些学校引入多元文化教育课程,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文化背景,增进跨文化交流,从而促进流动儿童与当地学生之间的文化融合。
三、流动儿童文化融合教育的成效评估对于文化融合教育的实践成效,相关研究者进行了一些评估和总结。
研究结果表明,文化融合教育有助于增强流动儿童的文化认同感和自尊心,促进他们更好地适应当地文化,融入当地社会。
文化融合教育还能够促进当地学生对流动儿童的理解和接纳,减少文化冲突,营造和谐的校园氛围。
四、流动儿童文化融合教育的问题与挑战在实际实践中,虽然文化融合教育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与挑战。
近10年来我国流动儿童心理研究综述论文
近10年来我国流动儿童心理研究综述论文流动儿童是伴随着社会转型所产生的群体,是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特殊历史时期的产物。
怎样使流动儿童受到正常、健全、完善的教育,让他们和同龄人一样健康快乐地成长,已经成为一个非常紧迫且急需解决的问题。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精心准备的:近10年来我国流动儿童心理研究综述相关论文。
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近10年来我国流动儿童心理研究综述全文如下:摘要:近年来,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越来越受到研究者们的关注,从儿童发展的角度来看,心理健康状况是儿童健康成长最大的问题。
基于国内关于流动儿童的心理研究文献的基础上,本文将从流动对儿童的影响,影响流动儿童适应和身心健康的因素这两个主题对目前国内流动儿童的心理研究做回顾和梳理,并总结出以下两点不足:一,研究应用贫乏;二,研究方法单一。
1.引言我国目前正在经历着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从改革开放初期至今,流动人口总量已从不足200万人增加到2.21亿。
与此同时,学者们也注意到了,我国流动人口在结构发生了非常重要的变化,流动人口家庭化是最为显著的结构变化之一,主要指某些家庭中由单个成员流动或变成夫妻双方流动或变为整个家庭流动,学龄儿童跟随着身为流动人口的父母流动,成为流动儿童。
1988年,教育部和公安部联合颁布了《流动儿童少年就学暂行办法》,指出流动儿童是指6-14岁(或7-15岁)随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在流入地暂时居住半年以上的儿童(流动儿童课题组,2006)。
现在通常指的则是随外出打工父母离开家乡到城市生活的孩子。
马润生(2008)认为流动儿童是指户籍在农村,年龄在6-14周岁,在农村生活过一段时间后随父母迁入城市并正在城市学校接受九年义务教育,尚未取得城市户口的在城务工农民工子女[1]。
不同的学者在关于流动儿童的研究中对流动儿童有不同的界定,尽管如此,流动儿童这一特殊群体已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他们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我国的社会和谐和持续发展。
流动儿童情况调研报告
流动儿童情况调研报告一、研究背景流动儿童,是指随着父母从一个地方迁移到另一个地方(通常是在城市间流动),或在一个地方定居的流动人口中的未成年儿童。
由于其特殊的身份,流动儿童在教育、医疗、安全等方面面临许多困境和挑战。
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流动儿童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因此了解他们的生存现状,针对性地开展相关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次调研的目的,就是为了深入了解流动儿童在城市化进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在具体的调查中,我们以深圳市民乐社区的流动儿童为例,开展了一系列数据收集和分析工作。
二、数据收集与分析1. 调查对象本次调查的对象为,来自深圳市民乐社区的流动儿童及其家长。
我们共向该社区的400位流动儿童及其家长发放了调查问卷,并对其中的320份有效问卷进行了数据收集与分析。
2. 调查内容本次调查问卷涵盖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基本情况•调查对象的年龄、性别、民族、教育水平等基本信息;•因何原因来到深圳以及在深圳的居住时间等信息。
2)生活状况•调查对象父母的职业和收入情况;•家庭成员的医疗、住房及日常生活条件等。
3)教育状况•调查对象的学校类型及就读情况;•对于没有在正规学校就读的儿童,其受教育情况如何。
3. 数据分析1)样本基本情况经过统计分析,调查样本的基本情况如下表所示:年龄段人数占比0-6岁37 11.56%7-12岁99 30.94%13-18岁184 57.5%性别人数占比男172 53.75%女148 46.25%根据表格数据呈现出的结果,我们可以看到调查对象主要集中在13-18岁的儿童,其次是7-12岁的儿童。
在性别上,男女比例大体持平。
2)生活状况调查结果显示,流动儿童的父母多数从事于生产性工作,收入相对较低,家庭条件也相对较差。
其中,以服务业和建筑业为主要就业行业。
同时,大部分流动儿童在深圳的居住环境比较差,缺少基本的医疗、住房和日常生活条件。
以下为详细数据:父母职业人数占比生产性工作282 88.13%服务业54 16.88%建筑业46 14.38%家庭月收入人数占比2000元以下89 27.81%2001-5000元159 49.69%5001-8000元45 14.06%8000元以上27 8.44%3)教育状况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流动儿童在深圳并未入学,且未拥有任何学籍。
流动儿童文化融合教育实践研究的文献综述
流动儿童文化融合教育实践研究的文献综述流动儿童,即指在全国各地流动居住的儿童,也叫做进城务工子女。
流动儿童教育问题一直备受关注,因为他们面临着诸多困难,包括教育机会不足、求学困难、文化融合问题等。
针对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各地开展了一系列的教育实践和研究,流动儿童文化融合教育实践研究尤为重要。
本文通过对流动儿童文化融合教育实践研究的文献综述,旨在全面了解前沿研究的进展和现状,并对流动儿童文化融合教育实践提出一些见解和建议。
流动儿童的文化融合教育是指在城市中心学校中,对流动儿童进行文化融合的教育。
由于流动儿童来自不同的地区,其文化背景和习惯存在较大差异,如何进行文化融合教育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流动儿童的文化融合教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流动儿童进行语言和文化背景的教育,使他们能够融入到城市中心学校的教学和生活中;二是对流动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他们能够在城市生活中适应和融入;三是对流动儿童进行职业教育,使他们能够在城市中心学校中学到一技之长,为将来的就业做准备。
通过对流动儿童文化融合教育实践研究的文献综述,可以得出一些启示。
一是文化融合教育需要尊重和包容不同的文化,而不是强行统一化,应该在尊重流动儿童文化多样性的基础上进行融合教育;二是文化融合教育需要从多方面着手,包括语言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职业教育等,要全面培养流动儿童的能力和素养;三是需要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对文化融合教育实践进行全面的评估和改进,以保证教育实践的有效性和健康发展。
四、进一步研究的方向结语通过对流动儿童文化融合教育实践研究的文献综述,可以看出相关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存在很多不足和问题。
未来的研究可以从更深入的角度对流动儿童文化融合教育实践进行研究,为推动流动儿童文化融合教育实践的改进和完善提供更为具体的理论和实践指导。
也可以引导和推动更多的相关研究和实践,为改善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做出更为积极的贡献。
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
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地区的就业机会和生活条件改善,吸引了大量农民工从农村迁往城市。
然而,这一现象也导致了农村留守儿童和城乡流动儿童的增加。
本文将对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和城乡流动儿童状况进行研究,探讨他们所面临的问题和需要解决的挑战。
首先,留守儿童是指农村父母离乡务工而留在农村的未成年子女。
根据统计数据,全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已超过6000万。
这些孩子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缺乏家庭关爱和监护,面临着心理和情感上的孤独感。
大部分留守儿童都生活在贫困地区,他们的生活条件较差,教育和医疗资源匮乏,面临着营养不良、缺乏安全保障和教育机会有限等问题。
其次,城乡流动儿童指的是家庭跟随父母外出打工所带来的子女。
他们通常与父母一起生活在城市,但由于在城市的落户政策限制,他们无法享受城市公共服务,包括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
与农村留守儿童相比,城乡流动儿童的生活条件相对较好,但仍然面临很多问题,如缺乏稳定的教育资源、家庭关爱不足、适应城市生活的压力等。
针对这些问题,政府和社会各界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改善农村留守儿童和城乡流动儿童的状况。
首先,加大对农村教育和医疗资源的投入,提高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质量。
此外,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援助,帮助他们缓解孤独和焦虑情绪。
同样地,为城乡流动儿童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和社会保障,确保他们得到应有的权益。
此外,政府还需要推动落户政策和城乡融合,改善城乡流动儿童的生活条件。
然而,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和城乡流动儿童问题仍然面临着许多挑战。
首先,贫困和落后地区的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庞大,改善他们的生活状况需要大量的资源投入和社会支持。
其次,农村留守儿童和城乡流动儿童的教育状况普遍较差,需要推动公平教育政策和资源的均衡配置。
再次,父母外出打工也造成了家庭分离和亲子关系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农民工及其家庭的关爱和支持。
国内流动儿童受教育问题研究综述
本科课程考查(论文)专用封面 作业(论文)题目: 国内流动儿童受教育问题研究综述 所修课程名称: 教育研究方法 修课程时间: 2011 年 2 月至 2011 年 6 月 完成作业(论文)日期: 2011 年 6 月 评阅成绩: 评阅意见: 评阅教师签名: 年 月 日 _______教育科学_________学院___2010______级___小学教育_____专业姓名__苟玉娟_____学___2010050404________………………………………(密)………………………………(封)………………………………(线)………………………………国内流动儿童受教育问题研究综述目录一、摘要二、关键词三、前言四、流动儿童概念的界定五、国内流动儿童教育问题的现状六、国内流动儿童受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七、国内流动儿童教育问题产生的表现八、国内流动儿童教育问题产生的影响九、综述展望一、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进城务工农民人数越来越多,跟随父母进城的流动儿童也越来越多,由此引发的流动儿童教育问题也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专家和学者对流动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流动儿童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对等方面。
这些研究虽然为解决流动儿童教育问题提供了帮助,但是要彻底地解决流动儿童的受教育问题却仍然存在着很多的不足。
本文对城市外来人口子女受教育的问题、现状、表现、影响等进行了分析,对解决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关键词:流动儿童教育问题研究综述三、前言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人口流动的规模和结构也发生巨大的变化。
流动人口的数量在不断增加, 结构也从个体流动发展到举家迁移, 这样就产生了流动人口子女这样一个数量庞大的特殊群体。
而这些孩子正处于接受义务教育的法定年龄, 但是在跟随父母进入城市后, 他们的受教育状况却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
近年来众多学者分别从教育制度、财政制度、教育公平、心理健康、管理体制、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等角度对流动人口子女的受教育问题进行了研究。
新闻标题我国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现状研究综述
新闻标题:我国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现状研究综述新闻出处:济宁华扬盛世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新闻内容: 我国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现状研究综述 随着中国社会的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儿童心理测试仪形成了迄今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人口转移,即“民工潮”( P.2)。
上亿农村务工人员由于独特的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和与之相联系的户籍制度,只能在城市与农村之间往返流动,也因此产生了庞大的流动儿童群体。
1998 年国家教委、公安部发布的《流动儿童少年就学暂行办法》提出流动儿童少年,是指 6 至 14 岁( 或 7 至 15 岁) 随父母或随其他监护人在流入地暂时居住半年以上的少年儿童,或称作“流动人口子女”。
现在通常指的则是父母外出打工而随父母离开家乡到城市生活的孩子。
马润生( 2010) 认为流动儿童是指户籍在农村,年龄在 6 ~14 周岁,在农村生活过一段时间后随父母迁入城市并正在城市学校接受九年义务教育、尚未取得城镇户口的在城务工农民工子女。
这一群体是自20 世纪80 年代以来,伴随着大量农民工涌入城市而出现的,但切实受到关注是在2004 年以后,受到新闻媒体、学术团体、政府机关等广泛的关注,使流动儿童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一大热点。
尤其是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更是受到国家、社区、学校等的关注,国家通过制定相应政策,试图改善流动儿童的各方面现状。
本文通过对当前国内关于流动儿童的文献进行研究,指出流动儿童现阶段存在的一些心理健康状况问题,并提出一些建议。
二、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现状 1. 总体水平。
目前国内对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结果比较一致,即基本认为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较差,且要差于城市当地儿童。
例如,朱丽娜( 2008) 有关进城农民工子女的调查显示,在心理健康水平上,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整体上低于城市少年儿童。
蔺秀云等的研究表明,流动儿童、北京儿童和农村儿童在心理健康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
韩煊等关于深圳市流动儿童的研究显示,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差于常住儿童。
流动儿童积极品质和人格特点地研究综述
流动儿童积极品质和人格特点的研究综述摘要在中国快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就业和生活,形成了大规模的进城农民工群体。
一些经济收入较高、就业相对稳定的进城农民工,开始将受教育阶段的子女带到城市就学,这些跟随家人在城市学习和生活的农村儿童就被称为“流动儿童”。
本文着重研究流动儿童身上所具备的积极品质和其人格特点对其生活的影响,包括其形成因素和对自身发展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
主要探讨流动儿童的自身性格特点对其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对其自身身份认同、对其心理健康状况等方面的作用。
关键词:流动儿童;积极特点;人格特征AbstractIn china rapid industrialization and city in the process, a large number of surplus rural labor transfer to the city of employment and life, forming a large-scale migrant workers groups. Some higher economic income,employment is relatively stable for migrant workers, will start stage of education children brought to the city school, these follow family in rural children' learning and life of the city known as the "floating children". Floating children are with the Chinese Migrant Worker of second waves of migration to the cities.With its special life experience, facing the unfair education, social support network foundation is weak,social integration difficulties. The school is an important place for migrant children live and grow up, has an important influence on the formation of their personality and character.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study of impact on the floating children who possess the positive quality the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ife, including the positive impact the formation factors and to their own development and the negative effect. Discussed the influence, its character of migrant children on the subjective well-being of its own identity, on the mental health conditions of the.Keywords: migrant children; positive characteristics;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流动儿童积极品质和人格特点的研究综述一引言 (3)二流动儿童的积极心理品质 (3)三流动儿童的积极心理品质对其城市适应生活的影响 (5)四流动儿童的人格特点对主观幸福度的影响 (7)五参考文献 (8)六附录 (8)流动儿童积极品质和人格特点的研究综述一引言近年来,农民工流动家庭化已经成为农村人口流动的突出特点,进城务工农民工随迁子女也成为了一个规模庞大的儿童群体。
我国流动儿童心理研究现状述评
2、完善学校教育:学校应加强对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有针对性 的辅导和帮助。同时,教师应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消除歧视和偏见,营造良好 的班级氛围。
3、优化社会环境:政府应完善相关政策法规,保障流动儿童的合法权益。 例如,改革户籍制度,降低流动儿童的入学门槛;加大对流动儿童的财政投入, 提高公共服务的覆盖面和质量;加强对学校周边环境的整治,为孩子营造一个安 全、健康的成长环境。此外,社会各界应加强对流动儿童的和关爱,为他们提供 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在解决流动儿童问题的过程中,社区、学校、家庭等各个方面都应该发挥自 己的作用。社区可以为流动儿童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和支持,学校可以加强对流 动儿童的教育和心理辅导,家庭可以增强对流动儿童的关爱和支持。只有全社会 共同努力,才能真正解决流动儿童问题,让他们过上幸福健康的生活。
一、摘要
本次演示对国内流动儿童心理研究进行了系统回顾,探讨了流动儿童心理适 应、心理发展特点、教育公平及社会支持等方面的问题。通过对现有研究的梳理 和评价,本次演示发现当前研究主要集中在心理适应和教育公平方面,而对心理 发展特点和社会支持的研究相对较少。在此基础上,本次演示提出了未来研究的 方向和展望,以期为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的促进和教育公平的推进提供参考。
从多角度研究流动儿童的心理问题及其影响因素;四是探索多元化的干预措 施和教育模式,提高流动儿童心理健康水平。总之,通过深入研究和有效干预, 我们应努力为流动儿童创造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参考内容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我国流动人口数量不断增多,这 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其中流动儿童教育问题尤为突出。流动儿童在城市 中面临着入学难、适应城市生活环境困难等问题,他们的教育水平和未来发展也 受到一定的影响。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流动儿童教育问题的文献研究,深入了解该 问题的现状、原因和解决方案,为政策制定和社会各界提供参考。
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文献综述-精选教育文档
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文献综述-精选教育文档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文献综述一、引言目前社会流动的规模愈来愈大,社会流动的主要形式是从贫穷的农村流到现代化的城市,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开始大规模地向城市转移。
然而由于他们割舍不下对孩子成长的关心或者在家乡找不到合适的能够对孩子行使监护责任的监护人等,所以不得不将自己的孩子也带到他们打工的城市,从而造就了一个新的弱势群体―流动儿童的产生。
流动儿童是处于成长关键时期的未成年人,他们的成长关系到我国未来的国民素质。
流动儿童的成长和发展不仅影响到我国人力资本的积累,而且关系到社会均衡及其结构的合理化,同时也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然而,虽然这些儿童依然跟父母生活在一起,表面上来看在生活、学习上得到了父母的照顾,但是由于受到父母工作环境、生存环境和所在城市教育政策制度的限制,这些流动儿童并未能像普通孩子那样受到应有的公平教育。
基于此,本研究对已有的流动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文献进行了梳理,探讨流动儿童教育问题研究的新思路,以期能对流动儿童教育问题的解决有所贡献,为该问题的更深入研究抛砖引玉。
二、文献回顾流动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已经取得了比较丰富的成果,学者们从不同的方面对流动儿童教育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名方面都有所涉猎,并得出了众多有益的结论。
纵观各方学者的研究,大致是从以下几个角度分析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一)以流动儿童的教育政策为切入点:以“两为主”为原则,王小聪、李丽萍(2008)对相关政策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他们提出,不仅要因地制宜在“城中村”地区建立公立学校,并指出要着力鼓励公办学校提出更加丰富多彩的教学管理形式,以提高流动儿童对新的教育环境的适应性。
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指导下,周国华(2012)从已有的社会实践和政策目标出发,探讨性地提出流动儿童教育权利、教育经费、学籍管理、教育监督和教育教学五大保障制度,从而促进目前的流动儿童教育制度从二元化走向一元化。
雷万鹏从教育需求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审视流入地政府责任和流动儿童教育政策的理论架构,并指出流入地政府应该采取不同策略、分担不同责任,以满足流动儿童多元化教育的需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流动儿童研究综述
摘要
本文旨在系统梳理和总结我国流动儿童的研究成果,以期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流动儿童问题提供参考。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搜集、整理和分析,发现我国流动儿童研究已经取得了一系列进展,但也存在不足和空白之处。
本文将从流动儿童的概念、现状、教育、健康和社会融入等方面进行综述。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我国流动人口数量不断增加,流动儿童问题也日益凸显。
流动儿童是指在城市务工人员的子女,由于父母工作的不稳定,他们常常需要随父母在不同城市之间流动。
研究流动儿童问题对于解决城市化进程中的一系列挑战具有重要意义,如教育公平、社会融入等。
本文将综述我国流动儿童研究的主要成果和不足。
文献综述
1、流动儿童的概念与现状
流动儿童是指因父母工作原因而在城市暂居或流动的儿童。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截至2020年底,我国流动人口约为2.4亿人,其中义务教育阶段流动儿童约1800万人。
这些儿童大多来自农村地区,跟
随父母来到城市谋求更好的发展机会。
然而,由于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限制,他们面临着教育、医疗等方面的挑战。
2、流动儿童的教育
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备受。
研究显示,虽然义务教育阶段流动儿童入学率较高,但他们在城市的就学过程中仍然面临着教育资源不均等问题。
此外,由于父母工作的不稳定,流动儿童的学习时间和质量也难以保证。
针对这些问题,一些研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如加大对流动儿童教育的投入、加强学校管理、提高教师素质等。
3、流动儿童的健康
流动儿童的健康状况是研究的另一个重点。
由于生活环境和医疗条件的限制,流动儿童在健康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流动儿童的营养不良和传染病发病率较高,而心理健康状况也不容忽视。
针对这些问题,研究者提出了一些应对策略,如加强健康教育、改进医疗保障制度等。
4、流动儿童的社会融入
社会融入是流动儿童面临的又一挑战。
由于语言、文化和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差异,流动儿童在城市生活中可能会受到歧视和排斥。
研究显
示,流动儿童的社会融入状况不容乐观,他们往往缺乏对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为改善这一状况,研究者提出应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和社交需求,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
我国流动儿童研究已经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存在不足和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未来研究应继续流动儿童面临的教育、健康和社会融入等问题,深入探讨其影响因素和解决策略。
同时,还应加强跨学科合作,从多角度研究流动儿童问题,以期为城市化和教育公平提供更为丰富的理论和实践支持。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越来越多的农村儿童成为流动人口,进入城市生活和学习。
然而,面对陌生的城市环境和社会关系,流动儿童面临着诸多适应性问题。
如何帮助这些儿童尽快适应城市生活,提高他们的城市适应性,成为当前社会工作的重要议题。
本研究旨在探讨社会工作介入对流动儿童城市适应性的影响。
通过对流动儿童在城市生活中的社会融入、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等方面的研究,分析社会工作介入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在文献综述中,我们发现前人对流动儿童的研究多集中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心理健康等方面,而社会工作介入的研究相对较少。
然而,已有的研究结果表明,社会工作介入能够有效提高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
本研究将在此基础上,进一
步探讨社会工作介入对流动儿童城市适应性的影响。
本研究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首先通过问卷调查,收集流动儿童及其家长、教师对社会工作介入的需求和看法。
其次,结合个案访谈和参与式观察,了解流动儿童在城市生活中的真实处境和需求。
根据收集的数据,运用统计软件进行描述性分析和回归分析,探讨社会工作介入与流动儿童城市适应性之间的关系。
研究结果表明,社会工作介入能够有效提高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
同时,家长和教师也普遍认为社会工作介入对流动儿童的成长和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然而,研究结果也显示,社会工作介入的效果受流动儿童自身特点、家庭支持、学校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本研究从多个角度探讨了社会工作介入对流动儿童城市适应性的影响。
然而,由于研究时间和资源的限制,未能对所有流动儿童进行深入的个案研究和跟踪调查。
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拓展样本范围,对不同性别、年级、家庭背景的流动儿童进行长期的跟踪调查,深入了解他们城市适应的过程和特点。
此外,还可以加强与其他领域的跨学科合作,例如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
通过跨学科的交流和合作,可以引入更多有益的研究方法
和理论视角,共同推进流动儿童城市适应研究的深入发展。
社会工作介入对流动儿童城市适应性的影响具有积极作用。
然而,这一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复杂多样,需要更多深入细致的研究来探讨。
未来的研究可以从不同角度拓展和深化这一领域的研究,为提高流动儿童的城市适应性、推动城市社会的和谐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流动人口数量不断增加。
在这一背景下,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
本文旨在探讨流动儿童教育融入及治理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期为后续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指导和建议。
首先,需要明确阐述流动儿童、教育融入和治理等概念及其重要性。
流动儿童是指跟随父母在城市居住、生活的儿童,他们往往来自农村或其他地区。
教育融入是指流动儿童在城市学校接受教育,并逐渐适应城市生活的过程。
治理是指政府、学校、社会等多方参与,共同推进流动儿童教育融入的过程。
当前,流动儿童教育融入存在一些问题和原因。
首先,流动儿童面临着入学难、适应慢等问题。
其次,城市学校对流动儿童存在一定的排斥现象,这导致流动儿童在城市学校中难以获得公平的教育机会。
此外,家庭教育意识不足也是导致流动儿童教育融入困难的原因之一。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出以下治理对策:
1、教育政策调整。
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保障流动儿童接受义务教
育的权利。
同时,要加强对民办学校的扶持力度,提高其教学质量和水平,为流动儿童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
2、学校治理改革。
城市学校应积极接纳流动儿童,并为其提供公平
的教育机会。
此外,学校还应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管理,提高教师对流动儿童的教育教学能力。
3、家庭教育意识提升。
家长应加强对子女的教育重视程度,子女在
城市学校的生活和学习情况。
同时,要注重与子女的沟通和交流,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城市生活。
为了进一步说明治理对策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本文选取了某城市的流动儿童教育案例进行分析。
该城市在治理流动儿童教育融入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建立流动儿童教育基金、推行积分入学制度、开展“阳光助学”行动等。
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该城市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流动儿童教育融入难的问题,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
流动儿童教育融入及治理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不言而喻。
只有政府、
学校、社会等多方共同努力,才能真正实现流动儿童在城市接受公平、优质的教育,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城市生活,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