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怎样做到“形神共养”

合集下载

《黄帝内经》说“形与神俱”,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形神俱养”?

《黄帝内经》说“形与神俱”,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形神俱养”?

《黄帝内经》说“形与神俱”,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形神俱养”?在《黄帝内经》里,有一句和健康养生非常有名的话,那就是《素问.上古天真论》:“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这里面有一个很清晰的条理,那就是只有做到“形与神俱”,才能“尽终其天年”。

意思就是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我们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长寿的梦想。

但想要健康地长寿,就得“形与神俱”。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达到“形与神俱”的境界呢?或者说,我们该怎么做,才有可能实现“形与神俱”呢?在传统养生里,一贯就提倡形神共养,也就是不仅要注意形体上的养护,也不能忽视精神上的调摄。

唯有在形体健壮的同时,还有一种充沛的精神状态,两者相得益彰,才能获得健康长寿。

所以,中医养生理论虽然繁杂,但归纳起来,无非就是养神和养形两个流派。

用养生家的术语来说,一种是“守神全形”,另一种是“保形全神”。

我们先说说守神全形。

在形神这对密不可分的关系里,“神”占主要的主导作用。

中医认为“神明则形安”,养生必须充分注重对“神”的调养,才有可能“全形”。

如何守神,大概有如下几个方面:1、清静养神:就像内经里所说的“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一个人唯有保持精神情志的淡泊宁静,减少对人外界名利和物欲的奢望,协调好自身的七情活动,让自己处于一种平和的状态,这就是清净养神;2、四气调神:一年有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每个季节都有不同的阴阳顺序,人也应该“顺”着四季的阴阳调变之理,才能保证精神活动、以及五脏六腑和整体阴阳的协调;3、练气养神:通过调身、调心、调息这些基本环节,练气以养神,气定则神闲;4、节欲养神:中医认为,过度贪欲无疑是耗损精神的,而节欲则可以避免伤精耗神,还能保精全神;5、修性怡神: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修身养性”,其实也是一种养神。

如传统的琴棋书画茶,都能陶冶一个人的情操,从而调摄神志;总而言之,所谓守神全形,就是从“调神”入手,提高机体的心理健康水平,从而促进形体的强健,最终达到调神和强身的统一。

中医养生竟可以做到“形神共养”【医学健康养生常识】

中医养生竟可以做到“形神共养”【医学健康养生常识】

中医养生竟可以做到“形神共养”
文章导读
形神共养,即不仅要注意形体的保养,而且还要注意精神的摄养,使得形体健壮,精力
充沛。

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从而使身体和精神都得到均衡统一的发展。

中医养生的
方法很多,但从本质上看,归纳起来,不外“养神”与“养形”两大部分,即所谓“守神全形”和
“保形全神”。

1.守神全形在形神关系中,“神”起着主导作用。

“神
明则形安”,故中医养生观是以“调神”为第一要义,养生必须充分重视“神”的调养,调神摄
生的内容很丰富,可以从多方面入手。

①清静养神:精神情志保持淡泊宁静
状态,减少名利和物质欲望,和情畅志,协调七情活动,使之平和无过极;
②四气调神:顺应一年四季阴阳之变调节精神,使精神活动与五脏四时阴阳关系相协调;。

中医养生保健的基本原则—形神共养

中医养生保健的基本原则—形神共养

形神共养,养神为先
3.练功养神
通过调理身心、调摄呼吸等方法, 以达到对养神的自我锻炼目的。
形神共养
形神共养,养神为先
4.修性怡神
通过琴棋书画及养花、垂钓、旅游等多种 形式,培养自己的情趣爱好,陶治情感, 从而起到移情养性、调神健身的作用。
形神共养
思考题
1 如何理解形神共养,养神为先。 2 调神摄生主要从哪些方面入手?
静以养神,动以养形
定义
形神共养

形即形体,包涵人体中的脏腑、肌肉、血脉、筋骨等器 官和组织,与精、气、津、液等共同组成了形体结构。

狭义的神即情志、意识、思维等; 广义的神是指生命活动的全部外在表现。
形神共养
体现了形态与功能、精神与物质、本质与现象的相互协 调的养生统一整体观。
形神共养
静以养神,动以养形
形神共养,养神为先
定义
形神共养

形即形体,包涵人体中的脏腑、肌肉、血脉、筋骨等器 官和组织,与精、气、津、液等共同组成了形体结构。

狭义的神即情志、意识、思维等; 广义的神是指生命活动的全部外在表现。
形神共养
体现了形态与功能、精神与物质、本质与现象的相互协 调的养生统一整体观。
形神共养
形神共养,养神为先


意识
物质
形神共养
形神共养,养神为先
1.清静养神
《素问・上古天真论篇》曰:“恬淡虚无, 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素问・生气通天论篇》中谓:“清静则肉 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
形神共养
2.四气调神
顺应一年四时阴阳变化, 使精神活动与四时阴阳相协调。
形神共养,养神为先

道家养生心要--形神相守形神合一--谈传统养生

道家养生心要--形神相守形神合一--谈传统养生

道家养生心要--形神相守形神合一--谈传统养生道家养生心要——形神相守道家有诗云:道法三千六百门,人人各执一苗根;可怜些子玄关窍,不在三千六百门。

道法核心,究竟何在?前贤有“丹经万卷,不如在宥一篇”之说。

道法要枢就在庄子《在宥》中广成子向黄帝开示的要道——形神相守。

兹录此节如下:“……广成子南首而卧,黄帝顺下风,膝行而进,再拜稽首而问曰:“闻吾子达于至道,敢问,治身奈何而可以长久?”广成子蹶然而起,曰:“善哉问乎!来!吾语女至道。

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

无视无听,抱神以静,行将至正。

必静必清,无劳女形,无摇女精,乃可以长生。

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女神将守形,形乃长生。

慎女内,闭女外,多知为败。

我为女遂于大明之上矣,至彼至阳之原也。

为女入于窈冥之门矣,至彼至阴之原也。

天地有官,阴阳有藏;慎守女身,物将自壮。

我守其一以处其和,故我修身千二百岁矣,吾形未常衰。

”黄帝再拜稽首,曰:“广成子之谓天矣!”下面还引用二位近代道家之大师级人物对此的评述。

中国前道教协会会长陈撄宁夫子评论:这段文章,把长生不死的道理,和盘托出,玄妙无伦。

凡后世丹经所言,炼己筑基,周天火候之说,无不在此。

黄帝为道家之祖,而广成子又是黄帝之师,其言如此显露,如此切实。

奈何后世学道者,不于此寻一个出路,反去东摸西撞,七扯八拉,真所谓盲人骑瞎马,愈来愈错,越弄越糟。

(摘自《口诀钩玄录(初集)、第四章口诀之来源》)清末民初修道大家海印山人徐颂尧评注:此篇妙文,语虽短,而药物、火候、真土、采取、温养之功,长生久视之理,罔不兼赅。

明·陆西星著《南华副墨》谓:“看千卷丹书,不如读《在宥》一段”,洵属知音。

此道家养生之要素,长生久视之玄枢也。

(摘自《天乐集》)如何“形神相守”?形神相守的次第如何?分述如下。

首先,我们要了解什么是神?从现象界的生活来看(在此的论述当然不是佛陀的心物一元的究竟见地,只是就一般人现实生活的经验来加以说明),人同时生活在二个世界——客观的世界与主观的世界(或称为心理世界)。

中医养生形神合一理解 -回复

中医养生形神合一理解 -回复

中医养生形神合一理解-回复题目:中医养生形神合一理解引言在现代社会中,人们越来越重视身体健康与心灵的平衡。

众所周知,中医养生讲究形神合一,即身体的健康与心灵的和谐是不可分割的。

本文将深入探讨中医养生中形神合一的理解,从中医理论角度阐述其重要性,并提供一些实际的养生方法。

一、形神合一的基本概念形神合一是中医学提出的一个重要理念,形指的是人的肉体和器官,神指的是人的心智和精神。

形神合一即是指人的身体和心灵之间的相互关联和相互影响。

在中医的观念中,人体是一个整体,即使出现了某种疾病或不适,也要从身体与心理两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和治疗。

二、形神合一的重要性1. 形神合一与身体健康中医认为,形体健康是保持人体机能正常的基础。

当人的体内机能失调时,往往会出现各种身体病症。

而形神合一可以通过调整心理状态来改善身体的健康状况。

心理压力过大、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会影响到身体的正常功能,甚至导致一些慢性病的发生。

因此,保持心灵的平衡和积极的心态对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2. 形神合一与心理健康中医认为,人体的形体和心灵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

当人身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时,心灵会产生相应的情绪和心态。

同时,人的心理状态也会影响到身体的反应和疾病的发生。

例如,长期的愤怒、担忧、恐惧等不良情绪会导致内分泌系统紊乱,从而诱发身体的一系列疾病。

因此,保持心理的健康与平衡对于预防和治疗疾病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实际养生方法1. 调养饮食中医强调饮食养生,认为合理的饮食可以调整体内气血的平衡,改善身体的免疫力。

同时,饮食也与心态密切相关。

中医提倡饮食宜淡,不宜过饱过饥,食物应选择新鲜、多样化的天然食材。

此外,中医也注重饮食的节制,避免暴饮暴食,避免过度依赖油炸食物和甜食等。

2. 注重运动与调节心态适度的运动对身体的健康至关重要。

中医推崇适合自己的体育锻炼,如太极拳、气功等。

这些运动方式可以舒缓身体的紧张状态,提升心态的平衡。

此外,中医还提倡定期进行深呼吸和冥想,以舒展身体,调节情绪,达到形神合一的状态。

中医形神合一理念如何帮助我们实现身心平衡

中医形神合一理念如何帮助我们实现身心平衡

中医形神合一理念如何帮助我们实现身心平衡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身心失衡似乎成为了许多人的常态。

我们时常感到疲惫、焦虑、抑郁,身体也容易出现各种疾病。

而中医的形神合一理念,犹如一盏明灯,为我们指引了一条通往身心平衡的道路。

形神合一,简单来说,就是认为人的身体和精神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一个整体。

身体的健康状况会影响精神状态,而精神的变化也会反映在身体上。

从身体方面来看,中医强调“形”的养护。

这包括合理的饮食、充足的睡眠、适度的运动以及避免过度劳累。

比如,饮食上,中医讲究五味调和,根据不同的体质和季节选择适宜的食物。

在炎热的夏季,多食用一些清热解暑的食物,如绿豆、西瓜等;而在寒冷的冬季,则适当增加温热性食物,如羊肉、桂圆等。

睡眠对于身体的恢复和调整至关重要,中医认为,晚上应该顺应天时,早睡早起,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和良好的睡眠质量。

适度的运动能够促进气血流通,增强身体的机能。

但过度劳累则会损伤身体,导致气血不足、脏腑功能失调。

精神方面,中医注重“神”的调养。

保持平和的心态,避免过度的情绪波动,是养生的重要一环。

中医认为,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绪如果过度或持续时间过长,都会对身体造成伤害。

比如,过度的愤怒会导致肝气上逆,出现头晕、头痛等症状;长期的忧愁思虑则会损伤脾胃,影响消化功能。

因此,我们要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遇到事情不急躁、不焦虑,以平和的心态去面对。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一些中医的方法来实现形神合一,达到身心平衡。

比如,冥想和深呼吸练习。

冥想能够帮助我们放松身心,排除杂念,使内心平静。

深呼吸则可以调整呼吸节奏,促进气血运行,缓解紧张情绪。

此外,中医的按摩、针灸等疗法,不仅可以缓解身体的疼痛和不适,还能够调节神经系统的功能,改善精神状态。

工作压力大是现代社会中导致身心失衡的一个重要因素。

长时间的高强度工作,容易让人身心俱疲。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更应该运用中医形神合一的理念来调整自己。

比如,合理安排工作时间,避免连续长时间工作,适当休息和放松。

形神合一话养生

形神合一话养生

形神合一话养生中医养生方法很多,但从其本质上来看,不外乎“养神”与“养形”,即“守神全形”和“保形全神”。

这两者是“形神合一”对立统一规律在养生学中的运用,可以使人达到“形与神俱,颐养天年”之目的。

形神合一宜共养“形神合一”的生命观,为中医养生学奠定了非常坚实的理论基础,并且为现代科学进一步弄清生命的本质,提供了可贵的帮助。

“形神合一”是指心理与生理、精神与物质的对立统一。

“形”是指形体,包括肌肉、筋骨、脏腑、血脉等,这些组织器官是物质基础;“神”是指情志、意识、思维等心理活动现象,以及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是功能和作用。

二者之间是相互依存和相互影响的辨证关系。

神生于形,依附于形而存在;形是神的物质基础,神为形的主宰。

现代研究表明,社会心理因素并不是人类情绪变化的唯一刺激因素,自然现象的变化同样可以引起情绪方面的变化,如四时交替、月之圆缺以及颜色、气味、声音、食物等,进而影响人体的生理活动。

这就说明了人体的生理、心理活动是能够互相转化、相互影响和有机统一的。

形神共养就是说不仅要注意形体的保养,还要注意精神的调摄;形体健壮,精神充足,相辅相成,才能使人健康长寿。

守神全形以调神为第一要务人的生命活动是非常复杂的,脏腑的生理活动及相应的精神活动(意识、思维、情感等)的协调统一,都是在“心神”主导作用下完成的。

神明则形安,所以中医的养生观以“调神”为第一要务。

调神养生的内容很丰富,可以从多方面入手。

例如清静养神是使情志保持淡泊宁静的状态,减少物欲,调畅情志,协调七情活动,使之平和不过极;四气调神是顺应一年四季阴阳之变化,调养精神,使精神活动和五脏四时阴阳关系相协调;气功养神是通过对身、心、息的调节,对精神、脏腑进行锻炼;节欲养神是说纵欲过度会伤精耗神,节欲可以保精全神;修性怡神是指通过有意义的活动,如绘画、练书法、听音乐等,让精神有所寄托,并能陶冶情操,起到移情养性强身的作用。

保形全神重在保养精血形体是生命赖以存在的基础,有生命才能产生精神活动以及生理功能。

中医养生怎样做到“形神共养”

中医养生怎样做到“形神共养”

中医养生怎样做到“形神共养”形神共养,即不仅要注意形体的保养,而且还要注意精神的摄养,使得形体健壮,精力充沛。

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从而使身体和精神都得到均衡统一的发展。

中医养生的方法很多,但从本质上看,归纳起来,不外“养神”与“养形”两大部分,即所谓“守神全形”和“保形全神”。

形神共养,即不仅要注意形体的保养,而且还要注意精神的摄养,使得形体健壮,精力充沛。

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从而使身体和精神都得到均衡统一的发展。

中医养生的方法很多,但从本质上看,归纳起来,不外“养神”与“养形”两大部分,即所谓“守神全形”和“保形全神”。

1.守神全形在形神关系中,“神”起着主导作用。

“神明则形安”,故中医养生观是以“调神”为第一要义,养生必须充分重视“神”的调养,调神摄生的内容很丰富,可以从多方面入手。

①清静养神:精神情志保持淡泊宁静状态,减少名利和物质欲望,和情畅志,协调七情活动,使之平和无过极;②四气调神:顺应一年四季阴阳之变调节精神,使精神活动与五脏四时阴阳关系相协调;③气功练神:通过调身、调心、调息三个主要环节,对神志、脏腑进行自我锻炼;④节欲养神:虽说性欲乃阴阳自然之道,但过度则伤精耗神,节欲可保精全神;⑤修性怡神:通过多种有意义的活动,如绘画、书法、音乐、下棋、雕刻、种花、集邮、垂钓、旅游等,培养自己的情趣爱好,使精神有所寄托,并能陶冶情操,从而起到移情养性、调神健身的作用。

总之,守神而全形,就是从“调神”入手,保护和增强心理健康以及形体健康,达到调神和强身的统一。

2.保形全神形体是人体生命存在的基础,有了形体,才有生命,有了生命才能产生精神活动和具有生理功能。

因此,保养形体是非常重要的。

如何做好保形全神呢?人体形体要不断地从自然界获取生存的物质,进行新陈代谢,维持人体生命活动。

“保形”重在保养精血,《景岳全书》说:“精血即形也,形即精血。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

中医养生文化的基本内容-PPT

中医养生文化的基本内容-PPT
• 流通气血得理论不但适用于针灸、按摩、气功及 各种体育疗法,也适用于内、外、儿、妇、五官、 骨伤各科疾患得药物治疗,达到通调经络,流通气血, 康复养生得目得。
六、动静适宜中与为度就是养生得一个原 则
• 不论体力劳动,脑力劳动,还就是体育锻炼,都要适 度运动,动静适宜,量力而行,中与为度。
• 经络学说与脏腑学说,就是中医学理论体系得核心, 也就是中国养生学最基本得理论依据。《灵枢》 说:“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 经络与脏腑有着不可分割得关系,两者结合,相互补 充,才能完整地反映人体生理病理得基本特点。
• 按摩、针灸与形体运动等,就是常用而有效 得通调经络方法。
• 运用这些方法促使经络通调,气血流通,某些阴滞现 象得以改善,使经络与脏腑活动重归于平衡协调。 对保健医疗具有重要作用。
• 能养心调神则有利于健康长寿,神气对于生命得 作用就是不容忽视得。
• 养心调神,不仅就是使心神本身获得健康,更 为重要得就是通过养心调神而有利于调养 整个形体。
• 《素问》指出:“心主神明”,为“君主之官”。 “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所谓“百体从 心”,“主身者神”。说明心神能统率五脏六腑、 五官七窍、四肢百骸而为一身之主宰。
• 肝主疏泄喜条达,若升发有余,过亢上逆则面红目
赤、性情急躁、眩晕头痛甚至昏厥等;
• 心阳不能下交于肾,肾阴不能上济于心,心肾不交,
则表现虚烦不眠,心悸健忘、头晕耳鸣、咽干、腰 膝酸软、遗精、潮热盗汗等症;
• 肺主呼气,肾主纳气,若肾虚不能摄纳,则致呼多吸
少、喘促短气、声低气怯,动则尤甚。
• 综上所述,气机得运行就是否正常关系到全身 得病变,所以养生必须调与气机,才能维持正 常得生命活动。
• 神对形得作用,一就是神能协调脏腑、气血、阴阳 得变化维持人体内环境得平衡,二就是神能协调形 体使之主动适应外界变化,从而维持人体与外环境 得平衡。

中医的养生原则 中医养生原则

中医的养生原则 中医养生原则

中医的养生原则中医养生原则中医的养生原则中医养生原则,我为大家汇聚了一些健康知识和日常养生的文章,今天给大家带来的是中医的养生原则中医养生原则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中医的养生原则一、顺应自然天人相应,是中医整体观念的集中体现。

自然界是人类生命的源泉,人以“天地之气,四时之法成”,因此必须顺应天时。

春天保肝、夏天养心、长夏健脾、秋季润肺、冬季护肾——天人合一。

这种根据四时气候变化而保健调摄的方法,就是天人相应,顺乎自然养生原则的体现。

二、形神共养中医养生学主张静以养神,动以养形。

静以养神,就是通过清净养神、修性怡神,气功练神等方法,以保持神气的宁静和“恬淡虚无”的精神境界,即摒除一切有害的情绪波动,保持乐观安静、心平气和的精神状态,正如《千金要方·养性序》所说:“善养性者,则治未病之病,是其义也。

”动以养形是指通过形体锻炼、劳动、散步、引导、按摩等,以运动形体,疏通经络,促进气血流畅。

中医养生原则三、调养脾胃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故脾胃强弱是决定人之健康和寿夭的重要因素。

明代医学家张景岳认为:“土气为万物之源,胃气为养生之主。

胃强则强,胃弱则弱,有胃则生,无胃则死,是以养生家当以脾胃为先”。

其中调养脾胃的关键是饮食调节,做到寒热适中,饥饱有度,营养全面,清洁卫生,既保护脾胃功能不受侵害,又保证人体所需营养物质充足平衡。

此外,还可以通过药物调理、精神调摄、针灸推拿等方法来健运脾胃,调养后天,以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四、保精护肾精是构成人体和促进人体生长发育的基础。

精、气、神乃人身“三宝”,精化气,气生神,神御形,精是气、形、神的基础,为健康长寿的基本,也是养生保健的关键。

要做到劳逸适度。

比如:运动保健,食疗补肾、按摩益肾、导引固肾、药物调养等。

通过这些方法,达到养精护肾,延年益寿的目的。

总之先天之本在肾,后天之本在脾。

个人需要健康,家庭更需要健康,健康关系到每个家庭的幸福和谐。

中医养生学——天人相应、形神合一

中医养生学——天人相应、形神合一

中医养生学——天人相应、形神合一天人相应人生天地之间,宇宙之中,一切生命活动与大自然息息相关,这就是“天人相应”的思想。

一、生气通天人与自然具有相通、相应的关系,不论四时气候,昼夜晨昏,还是日月运行,地理环境,各种变化都会对人体产生影响。

(一)四时变化与人体的关系自然界四时气候变化对生物和人体的影响食最大的,而且是多方面的。

1、四时与情志人的情志变化是与四时变化密切相关的。

所以《素问》有“四气调神”之论。

《黄帝内经直解》指出:“四气调神者,随着春夏秋冬四时之气,调肝心脾肺肾五脏之神志也”。

这就明确告诉人们,调摄精神,要遵照自然界生长收藏的变化规律,才能达到阴阳的相对平衡。

2、四时与气血《素问·八正神明论》说:“天温日明,则人血津液而卫气浮,故血易泻,气易行,天寒日阴,则人血凝泣而卫气沉”。

《灵枢·五癃津液别篇》说:“天暑腠理开故汗出……无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留于膀胱,则为溺与气”。

这说明,春夏阳气发泄,气血易趋向于表,故皮肤松弛,疏泄多汗等;秋冬阳气收藏,气血易趋向于里,表现为皮肤致密少汗多溺等。

3、四时与脏腑经络自然界四时阴阳与人体五脏在生理和病理上有密切关系。

故《内经》有“肝旺于春”,“心旺于夏”,“脾旺于长夏”、“肺旺于秋”,“肾旺于冬”之治。

《素问·四时刺逆从论》又指出:“春气在经脉,夏气在孙络,长夏在肌肉,秋气在皮肤,冬气在骨髓中”。

说明经气运行随季节而发生变化。

所以,要根据四时变化,五行生克制化之规律,保养五脏,进行针灸保健治疗。

4、四时与发病四时气候有异,每一季节各有不同特点,因此除了一般疾病外,还有些季节性多发病。

例如。

春季多温病,秋季多疟疾等。

《素问·金匮真言论》说:“故春善病鼽衄,仲夏善病胸胁,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风疟,冬善病痹厥”。

此外,某些慢性宿疾,往往与季节变化和节气交换发作或增剧。

例如,心肌梗塞、冠心病、气管炎、肺气肿等常在秋末冬初和气候突变时发作,精神分裂症易在春秋季发作,青光眼好发于冬季等。

中医学“养生的基本原则”——形神共养

中医学“养生的基本原则”——形神共养

中医学“养生的基本原则”——形神共养中医养生学认为,衰老是长期的阴阳失调、脏腑精气虚衰以及痰瘀毒侵害的结果。

善于养生者,为防止衰老,健康生存,尽享天年,应当掌握顺应自然、形神共养、保精护肾、调养脾胃的原则和方法,以达到健身延年之目的。

一、“形神共养”指形体与精神的协调统一,身心和谐的养生原则,不仅要注意形体的保养,而且要注意精神的调摄,使形体强健,精神充沛,身体和精神得到协调发展,才能保持生命的健康长寿。

二、中医学认为,人的形体与精神活动具有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密切关系。

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形为神之基,神为形之主;无形则神无以生,无神则形不可活。

这种“形神合一”或称“形与神俱”的生命观,是“形神共养”养生原则的理论依据。

中医养生的方法很多,总而言之,不外“静神”与“动形”两端,即所谓“守神全形”和“养形全神”。

形神共养,神为首务,神明则形安。

神为生命的主宰,宜于清静内守,而不宜躁动妄耗。

通过清静养神、四气调神、积精养神、修性怡神、气功练神等,以保持神气的清静,加强精神修养,使寿命得以延长。

三、形体是生命的基础,神依存于形,有了形体,才有生命,有了生命方能产生精神活动,并具有生理功能。

形盛则神旺,形衰则神衰,形谢则神灭。

形体的动静盛衰,关系着精、气、神的兴衰存亡。

四、中医养生学主张动以养形,以形劳而不倦为度。

通过劳动、舞蹈、散步、导引、按摩等,以运动形体、调和气血、疏通经络、通利九窍、健身延年。

动以养形,静以养神,动静结合,只有形神共养,刚柔相济,达到调神与强身的统一,才符合生命活动的客观规律,有益于健康和长寿。

中国传统养生法中的神养、行养及食养

中国传统养生法中的神养、行养及食养

中国传统养生法中的神养、行养及食养现代研究者一般认为,健康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中医认为还需考虑顺应自然,包括对天时、地理的适应。

老子《道德经》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养生之道即是对自然法则的遵循。

中国传统养生倡导积极养生保健观,认为必须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才能健身全神。

笔者试对中国传统养生方法中的神养、行养、食养等方面浅析如下,请专家和同道指正。

1 神养神养即道德情志养生,是中国传统养生保健的核心和关键。

神养包括德之养、情之养、趣之养,以道德品质修养为根本、精神心理调养为主干、情趣爱好培养为枝叶[1].1. 1 德之养国人自古将神养置于养生诸法之首,而德之养又居于神养的中心地位。

明代养生家吕坤认为:“仁可长寿,德可延年,养德尤养生之第一要也。

”《淮南子·诠言训》所论:“君子行正气,小人行邪气。

内便于性,外合于义,循理而动,不系于物者,正气也。

重于滋味,淫于声色,发于喜怒,不顾后患者,邪气也。

”意指人之养,必先养“天地之浩然正气”也。

具体的德养之法,孔子提出“三戒”“九思”之说:“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论语·季氏》)又云:“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曾子也说:“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人们不断反思自己的言行,通过学习和自省塑造理想人格,以期达到道德健康。

1. 2 情之养《道德经·河上公章句》指出:“修身于道,爱气养神,益寿延年,其德如是,乃为真人。

”情之养方法很多,古人多奉行淡泊宁静、知足内守、克戒节制之道等,强调内敛节制的处世态度,维持情志的稳定。

1. 2. 1 淡泊宁静《道德经·二十九章》提出圣人“三去”论---“去甚、去奢、去泰”,即摆脱极端的、奢侈的和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不良状态。

如何养神?

如何养神?

如何养神?形体是心理活动的物质基础,心理活动是形体的功能体现,形体与精神相互依存。

中医养生,重视形神兼顾。

《内经》是中医的经典,《内经》中即有关于如何形与神兼顾的养生方法,通过践行养生之道,达到形与神俱,形与神的协调统一,就是养生的成功。

《内经》明言,“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关于养形,可以从调节饮食、起居、运动等入手。

而养神,则另外有方法。

养神原则人不但要养形,更要养神,养神包括调养精神和意志。

《内经》反复强调的养神原则包括以下几点:恬淡虚无、精神内守、顺时调神、德全不危、形与神俱。

1养神的中心思想《内经》中早已提出了精神调养的中心思想。

经文明言:“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简单分析,“恬淡虚无,精神内守”,这八个字可谓是《内经》精神调养的中心思想。

意指思想上安闲清净,没有杂念,不被外物耗散心神。

若能这样,就可以精气调和,精神充沛。

“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指志意安闲,欲望减少,心情处于安逸状态,不被外物干扰,容易心理满足,常感顺心顺意。

2以德为本中医重视养德,认为“淳德全道”,这不但符合养生之道,而且,道家与儒家也支持这种理念。

《大学》讲“德者,本也”,意指修德既能让我们健康,还能让我们人生顺利,避免危险。

3顺应四时人禀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四时是万物生长化收藏之根本,所以只有顺应四时阴阳消长变化节律,才能健康无病。

养形要顺应四时,养神亦离不开顺应四时。

养神方法养神的方法很多,此处重视提出以下几点,包括移情、顺志、少欲、节制、守神、顺应四时等。

这些方法都源于经典,并且,也完全适用于当前。

1移情法所谓移情,即通过转移注意力来达到调理精神的效果。

当我们遇到挫折与痛苦时,心里存有怨恨恼怒烦等负面情绪,即可用移情法来排除排除不良刺激的干扰,将精神转移到情感以外的事物上。

国医大师张灿玾谈养生:形神兼养,顺其自然

国医大师张灿玾谈养生:形神兼养,顺其自然

国医大师张灿玾谈养生:形神兼养,顺其自然养生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

它包括养形与养神两个方面,而养神尤为重要。

神虽寄于形,然形常随神而动。

故神伤者,形难健。

故必寓养于生活、工作、学习之中,凡事顺其自然,衣食温饱而足,适寒暑,节哀乐,劳逸适度,动静结合,再辅之以必要的锻炼身体的方法,则长生虽不可及,而长寿亦能有望。

——摘自国医大师张灿玾《养生琐谈》国医释读张灿玾教授认为,养生的关键在于将其融入生活、工作、学习各个方面,不能专门为了养生而养生,换句话说,既是“无养生”,又是“随处养生”,这主要体现在一种生活态度与习惯上。

就张教授本人来讲,他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实践了自己的生活养生法:1 勤于读书能养神张教授认为,读书不仅是知识的积累,也是智慧的源泉,同时,也是养神的良策。

作为一个现实的人,要想解除诸般烦恼,莫过于求知,而读书是求知的重要途径之一。

有了知识,就可以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能够妥善解决生活、工作、学习中的各种矛盾,减少思想上一些不必要的烦恼,精神上自能得到一定的宽松和安慰,起到不养而养的作用。

2多多培养爱好张教授爱看戏,爱听音乐,并且学京胡、二胡、笙管、笛子、唢呐、小提琴、口琴以及锣鼓等多种乐器。

除此之外,他还不断发展了多种爱好,如书法、绘画、诗词、篆刻等,均有涉猎。

他不断利用这些爱好,使精神负担得到缓解,减少疲劳,使大脑得到适当休息。

3顺应气候的变化张教授在日常生活中十分注意气候变化,随时调整衣着,尤其注意保暖,如遇感冒,立即服药。

所以,每当外出时,他必随身带着足够的衣物和防治感冒的药。

4生活适度不贪求张教授饮食以清淡为主,五谷杂粮皆用,饮食以蔬菜为主。

他青年时期虽饮酒,但不成癖。

很少饮茶,以凉白开为主。

不偏食,不贪食,不吃零食。

衣着不求华美,只求四时可更换为足。

在市内一般不搭车,坚持骑自行车,既可锻炼身体,又可以活动关节。

住处不求豪华,只在工作方便。

保持简朴,唯行俭约,既不丧志,又可养形。

如何做到“形神合一

如何做到“形神合一

如何做到“形神合一“形神合一”:心理养生追求的最高境界中国人都爱好养生,中医养生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其内容也是博大精深、丰富多彩。

“形神合一”、“形与神俱”,是中医养生的重要观念,其主旨在于强调形体运动与精神调摄的统一,这是中医养生的主要特色。

《黄帝内经》里,岐伯答黄帝说“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这种通过科学的生活方式追求“形神合一”的思想是健康养生的最高境界。

这里的形呢,大家都知道,是身体的外在表现,是神存在的物质根底。

神是什么呢?从心理学上来说,神不仅包括了人的意识、思维,也包括了人的生命的内在表现,即性格、心理、精神活动、情绪反响、睡眠等,属于功能作用。

它们的关系很好理解:神为形主,是我们一切生命活动的主宰,它既能协调脏腑、气血阴阳的变化来维持人体内环境的平衡,又能调节脏腑等组织使之主动适应自然界的变化,缓冲由外部因素引起的情志刺激,从而维持人体内环境与外环境的平衡。

没有神,形也就没有了生命。

我们经常说一个人“无精打采的,像死人一般”,就是因为形如果离开了神,形也灰飞烟灭了,生命也就结束了。

一个人只有形,而没有神,是万万不行的。

现在不少朋友为了双眼皮,为了漂亮的鼻子,不惜花费成千上万元去做一些像隆鼻、割双眼皮、隆胸等整形手术。

当然,爱美之心并没有错,谁不爱美呢,只怪自己从娘胎里出来的时候,上帝有点偏心了。

外在的美其实只要适当地打扮自己就可以了。

依我看,如果超过一定的范围,像整形美容、不惜动刀子来改变自己,实在是没有必要了。

因为一个人的外在美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你的内在精神财富是否富有,是否美。

你是否也有这样的体会:留神情舒畅的时候,做起事来得心应手,不易疲劳,人也精神飞扬,神采奕奕。

因为人在精神舒畅的时候,生理功能也处于最正确状态。

反之,留神理有压力或某些因素影响使得心情很糟糕的时候,做起事来心不在焉、无精打采、效率不高而又容易出过失,人的气色也不好,时间长了,人还会因为压力而出现种种身心疾病。

中医养生的四大原则

中医养生的四大原则

中医养生的四大原则
中医是传承于我们中国的医术,它的博大精深是超乎我们想象的,有些国外无法医治的病状却能够通过中医进行简单的完全治疗,可见中医的传神。

今天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下中医四大基本原则。

顺应自然:在“天人合一”的整体观思想指导下,《素问·宝命全形论》提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人类生存于自然界中,人的生命活动与自然界息息相关。

《灵枢·邪客》称之为“人与天地相应”。

在自然界的变化中,存在着以四时、朔望、昼夜为标志的年月日周期性节律变化。

形神共养:形,指形体,即脏腑身形;神,指以五神、五志为特征的心理活动。

形神共养,是以形神统一的生命观为其理论基础。

一方面,形体为生命的基础,形具而神生,五脏及其所藏的精气是产生“五神”活动的物质基础。

《灵枢·天年》说:“血气已和,荣卫已通,五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

惜精固本:精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有形精微物质,是生命之源,具有促进生长发育和生殖繁衍、化生血液、抗御邪气等多方面的作用,在人体生命活动中居于重要地位。

综合调养:中医养生方法众多,不同的方法作用于人体不同的系统、层次,具有不同的效能。

如顺时摄养重在协调人体机能活动与外环境的关系;调摄精神主要是通过对神调养以保养精气;慎起居、防劳伤以养生,可使脏腑功能协调。

养生的原则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去关注的,它关系到我们身体的健康。

因此中医注重的养生并不是没有道理,正因为如此,注重养生的人才更加健康,更加长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形神共养,即不仅要注意形体的保养,而且还要注意精神的摄养,使得形体健壮,精力充沛。

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从而使身体和精神都得到均衡统一的发展。

中医养生的方法很多,但从本质上看,归纳起来,不外“养神”与“养形”两大部分,即所谓“守神全形”和“保形全神”。

形神共养,即不仅要注意形体的保养,而且还要注意精神的摄养,使得形体健壮,精力充沛。

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从而使身体和精神都得到均衡统一的发展。

中医养生的方法很多,但从本质上看,归纳起来,不外“养神”与“养形”两大部分,即所谓“守神全形”和“保形全神”。

1.守神全形
在形神关系中,“神”起着主导作用。

“神明则形安”,故中医养生观是以“调神”为第一要义,养生必须充分重视“神”的调养,调神摄生的内容很丰富,可以从多方面入手。

①清静养神:
精神情志保持淡泊宁静状态,减少名利和物质欲望,和情畅志,协调七情活动,使之平和无过极;
②四气调神:
顺应一年四季阴阳之变调节精神,使精神活动与五脏四时阴阳关系相协调;
③气功xx:
通过调身、调心、调息三个主要环节,对神志、脏腑进行自我锻炼;
④节欲养神:
虽说性欲乃阴阳自然之道,但过度则伤精耗神,节欲可保精全神;
⑤修性怡神:
通过多种有意义的活动,如绘画、书法、音乐、下棋、雕刻、种花、集邮、垂钓、旅游等,培养自己的情趣爱好,使精神有所寄托,并能陶冶情操,从而起到移情养性、调神健身的作用。

总之,守神而全形,就是从“调神”入手,保护和增强心理健康以及形体健康,达到调神和强身的统一。

2.保形全神
形体是人体生命存在的基础,有了形体,才有生命,有了生命才能产生精神活动和具有生理功能。

因此,保养形体是非常重要的。

如何做好保形全神呢?人体形体要不断地从自然界获取生存的物质,进行新陈代谢,维持人体生命活动。

“保形”重在保养精血,《xx》说:
“精血即形也,形即精血。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
“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

”阳气虚损,要温补阳气,阴气不足者,要滋养精血。

可用药物调养,以保养形体。

此外,人体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一个组成部分。

因此,保养身体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做到生活规律、饮食有节、劳逸适度、避其外邪、坚持锻炼等,才能有效地增强体质,促进健康。

养神和养形有着密切的关系,二者不可偏废,要同时进行。

“守神全形”和”保形全神”,是在"形神合一”论推导下,在对立统一规律在养生学中的运用下,达到“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