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公共艺术中的“公共性”
论公共艺术功能性与审美性的平衡
论公共艺术功能性与审美性的平衡在形式上,虽然雕塑与绘画仍然占据主导地位,但同时,大量的新兴艺术也随着科技的发展随即而来。
在这个提倡发展技术与全民美育的时期,如何平衡公共艺术功能性与审美性,将成为大众热议的话题。
在城市公共艺术建设中,需要兼具功能性与审美性,既不能因为审美目的而忽视公共艺术的功能性,也不能只考虑实用性而缺乏美感。
一,公共艺术特有的前提——公共性公共艺术作为放置于公共空间的艺术创作,具有区别于其他艺术的公共性,对民众的思想道德教育具有引导作用,且承担着一定的社会责任。
因此,公共艺术的设计者所作出的创作与表达不仅仅属于个人的情感宣泄,更是一种城市的印记与向导。
古希腊众多的公共雕塑就是很好的例子,他们不仅利用公共雕塑来强调当时的社会道德风尚,讲述战争中的英勇故事,更是运用公共雕塑来强调被大众所认可的生活理想与精神向往。
例如被视为是古希腊公共艺术的巅峰之作的位于雅典卫城的帕特农神庙,其雕塑等装饰的实际目的也是向公众传达信息,在《论作为西方文明的帕特农神庙形象之构建》一文中指出“从图像学的角度分析,帕特农神庙的雕像其实是希波战争以来雅典取得的各场战役胜利的凯旋纪念碑。
遍布帕特农神庙内外的浮雕装饰主题,意在向外邦人反复传递一种有关雅典往昔辉煌胜利的信息。
”其佐证了从古希腊时期起,公共艺术就承担着面向大众传递信息的作用。
2再者,公共艺术的公共性也体现在对民众的督促,以及引发社会大众的思考上。
譬如在对残障人士赖以生存的公共基础设施进行公共艺术设计,以艺术设计的角度出发,既能满足残障人士的独立生活的生理需求,又增加趣味性,在心理上剥离残障人士的羞耻感。
公共艺术是难得的面对人民群众的传话筒,如果能够正确引导,良好运用,在不远的未来将可以成为避免说教且引人深思的宣传手段。
二,公共艺术的功能性公园与广场等公共场所的空间组成是公共艺术功能性的首要体现。
对公共空间的规划布局,引导标识的使用,都是公共艺术服务于民众的具体表现。
关于公共艺术设计的特征及其制作原则分析
关于公共艺术设计的特征及其制作原则分析公共艺术设计是指在公共场合中为公众所创造的艺术品或艺术设施。
这种艺术形式是由政府部门、城市规划机构、文化组织等提供的,目的是为城市和公共场所添加美感和文化内涵,同时也增加了市民的文化体验和生活质量。
公共艺术设计具有独特的特征和制作原则,具体如下:一、特征1. 具有公共性。
公共艺术设计是为了满足公众文化生活需求而创作的,作品需要在公共场所或公共区域中展示,供所有人共同欣赏。
2. 具有艺术性。
公共艺术设计是一种艺术形式,作品需要具有一定的美学价值、审美意义和思想内涵。
3. 具有时代性。
公共艺术设计需要紧跟时代发展,作品需要体现当代文化特征和社会价值观念。
4. 具有功能性。
公共艺术设计需要满足公共场所的实际需要,作品的设计和材料应该符合实用性和安全性的要求。
二、制作原则1. 考虑环境因素。
公共艺术设计需要考虑周围环境的风障、气候、光照等因素,以便作品能够在环境中协调、协调地展现。
2. 合理地选材。
公共艺术设计需要关注材质的安全性、使用寿命、保养难度等因素,以确保作品能够长期维护和使用。
3. 符合场所特征。
公共艺术设计需要考虑场所的特点,包括场所的历史意义、文化氛围、人流、空间尺寸等,使作品与场所相得益彰。
4. 体现文化特色。
公共艺术设计需要注重展现本地文化特色和精神内涵,帮助市民更好地了解自己所在的城市和文化。
5. 考虑安全因素。
公共艺术设计的作品需要满足人们的使用需求,特别是需要考虑儿童和老年人的安全问题,以确保作品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总之,公共艺术设计是一种以公共空间和公共需求为出发点的艺术形式,它的设计理念和执行原则需要综合考虑艺术性、实用性、文化性和安全性等因素,以创造出富有创意和内涵的艺术作品,为城市的发展和市民的文化体验做出贡献。
公共艺术的公共性研究
公共艺术的公共性研究摘要:人们在现代生活中,公共艺术品无处不在,公共艺术的设计创作就是以满足大众的审美需求,服务大众为目的,只有得到了大众的认可与接受,才能真正体现公共艺术的价值。
作为艺术家的作品必然渗透着艺术家的思想情感,它反映了艺术家的审美情趣和艺术追求。
而欣赏者也不仅仅是被动接受艺术作品,而是主动进行情感探索并影响作品的艺术表达。
那公共艺术品的公共性如何理解,本文从公共艺术的公共性着手,探讨其隐身内涵。
关键词:公共艺术;公共性;互动性公共艺术设计是指在开放性的公共空间中进行的艺术创造与相应的环境设计。
这类空间包括街道、公园、广场、车站、机场、公共大厅等室内外公共活动场所。
所以,公共艺术设计的关键词在于“公共”二字。
公共艺术设计的“公共性”是公共艺术设计基于“公共要素”制约而形成的固有属性,是大多数人所认同或认可的社会和文化属性。
共公共艺术设计的“公共性”是与私有性、私密性等相对的,指公共艺术设计不是艺术家或设计师个人纯粹的情感体验和个体行为,而是与公共大众、公共环境和公共社会等“公共要素”紧密相关的物态化和精神化相融合的产物,是公众得以承受、接纳并参入和与之进行对话的产物,是公众融入“公共领域”在艺术上的必然反映和结果。
一、公共艺术的公共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公共艺术设计受到公共环境的内在制约公共艺术设计受到公共环境的内在制约,制约正是它的艺术特点。
它区别于个人自由发挥的纯粹绘画或是架上雕塑。
不同功能的公共环境对公共艺术设计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在评价的标准上不可一概而论。
一般而言,在纪念性、象征性、宏大的公共场所,宜有庄严、雄壮、厚重的风格,如在“中华世纪坛”周围设计“米老鼠”形象之物或是在美国的“越战纪念碑”公园设置“高迪式”的围栏都是不合时宜的。
而在休闲性的、娱乐性的、生活性的公共场所,则宜有轻松的、恢谐的、闲适的、柔美的风格和情调。
因而法国雕塑大师凯撒别具一格的作品《大拇指》就能与拉德芳斯广场相融相生,恰到好处,成为巴黎一景。
1 公共艺术作品有哪些特点2
1 .公共艺术作品有哪些特点?第一:公共性公共艺术是存在于不属于个人空间的艺术作品,人们的认同与接受在长期传播过程被化为公众审美意趣的东西,形成了艺术作品的公共性。
城市是公众最大的集合体,也是人类文化最大的集合地,社会性在城市中得到集中体现,从古到今,城市也是人类社会活动和文化创造最主要的环境,特别是现代的城市,城市规模大、人口数量多,社会关系愈来愈复杂,多元化和特色化成为城市发展的主轴,城市需要更多元、更开放的方式去营造一种公共空间环境,促使城市社会形成一个多种文化包容的公共文化,艺术便应该成为城市公共文化的融合剂,这种融合剂可以带来社会的反响和公众的共鸣,公共艺术就显现出很强的社会性。
认知环境公共群体的文化特征和精神价值是公共艺术创作前提,独幅艺术品的创作者考虑的问题主要是自己对社会、对事物的个体思考,要解决的只是作品本身范围内的问题,包括艺术形式、艺术语言等,它无需思考作品周围的环境问题,也不用顾及观众审美取向和文化背景,而公共艺术家所面临的不仅仅是上述艺术家需要应对的问题,还要使自己的自身体验带来的个性与公众需求的共性产生沟通,还要将艺术创作与环境空间、公众文化产生共融性,更重要的是使作品能体现出一种文化含义。
这种文化含义在充分表达环境身份的同时,应使其成为公众交流的平台,这样才能在一个公共环境中落地生根。
所以,任何一件公共艺术必须是由艺术形态和社会文化形态构成,以此演化出愉悦感和文化解读,若没有这两个重要元素,公共艺术的公共性就大打折扣。
公共艺术创作的前提必须是尊重公众为基础,公众是公共空间的主人,大到一个城市、市民就是城市主人,小到一个社区、社区百姓就是社区主人,公众是公共空间中首先有资格享用公共艺术的权利人,如果公共艺术品不能使公众产生共鸣,公共艺术就失去存在公共空间的意义。
艺术家抱着“艺术高于一切”或“为艺术而艺术”的自恋心态,是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公共艺术家,公共艺术家不但要意识到空间环境的公共性,还要在艺术手段上形成公共的开放性,塑造出公众接受的语言形式,更重要的是公共艺术家必须与公共社会建立联系,使作品传达出社会公共价值。
埃菲尔铁塔的启示——公共艺术的“公共性”之再探讨
文化的意象。
现在,我们既能看到高楼林立、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世界性城市,也能够看到仍处于原始生活状态的、愚昧落后的偏僻农村。
所以说从农民向城市市民转换是新时期中国城市化的必然过程,这也使得公共艺术的发展具有其现实意义,城市的市民和乡村的农民都可以成为欣赏艺术的个体,但是城乡二元差异也十分鲜明地凸显出来,城乡之间、沿海和内陆之间、东部和西部之间的经济、文化、教育差别很大,反映到社会层面就是市民和农民的差异。
农民工在大城市中占据相当大的比例,同时他们是这个城市的建设者,也可能是城市公共艺术的参与者,而他们考虑得更多的是经济收入,对于艺术审美、艺术教育没有过多的感触,显然与公共艺术建设的受众——市民相比较,民工属于弱势群体,而很难以真正的市民的身份参与公共艺术,融入城市生活中。
可见,城乡之间的差异体现在人上,因此,中国现阶段的公共艺术发展处在一种城市与乡村之间艺术混杂的状态,这也是城市化发展中公共艺术家必须面对的问题。
二、公共艺术邂逅人文环境公共艺术就是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路径与场景,是通过物化的精神引导人们熟悉、了解自己城市的文化坐标。
公共艺术在营造新的城市公共空间与环境景观的同时,也创造着城市的新文化。
它凝结了一个民族的审美习惯、审美理想和价值观。
公共艺术的审美价值体现在通过艺术的欣赏使公众在获得审美愉悦的同时培养审美能力,塑造审美境界,陶冶心灵性情。
大众的审美情趣一方面是通过审美教育进行提升,另一方面通过优秀的艺术作品来提升。
用人文精神滋润我们的生活,这种城市文化的精神已经成为城市风格的助推器。
而现在受污染的环境已经成为公共艺术发展的一大障碍,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车辆乱停乱放现象严重;无论是市民还是农民,随地吐痰现象依旧存在。
即使有好的公共艺术进入整个社会空间中,公共艺术本身所具有的审美性也会大打折扣。
所以说公众的道德素质、修养和审美意识决定了城市的大环境,也成为解决城市与乡村中作为人的每个个体能够真正了解公共艺术,并且融入公共艺术中,从而享受公共艺术的关键所在。
公共艺术的“公共性”
浅议公共艺术的“公共性”【摘要】本文对公共艺术进行了概述,从公共艺术的核心—“公共性”入手,论述了“公共性”的含义、内容以及表现。
指出公共艺术主要表现在:艺术的当代性;空间的共享性;民主的决策性;主题的关怀性、平民化;审美的互动性。
【关键词】公共艺术;公共性;空间共享;审美互动;关怀性主题一、公共艺术概述艺术源于生活,但最终要回归生活,这是艺术发展的趋势和规律。
公共艺术属于当代艺术的范畴,它与古典艺术、现代主义艺术有所区别。
它不是一种艺术形式,也不是一种流派或风格,而是一种意识形态的东西,它具有边界的不确定、非主义、非流派的特性,是一种带有社会属性的艺术主张。
严格意义上看,公共艺术不仅包括视觉范畴的造型艺术(建筑、雕塑、绘画、摄影、书法、园林景观小品、公共设施、地景艺术、装置艺术、影像艺术、高科技艺术、行为艺术、表演艺术等),也包含了诸如音乐、戏剧、舞蹈、影视及其他综合媒体的公开的艺术表演形式。
二、公共艺术的核心——“公共性”1、公共性的含义公共艺术是以大众需要为前提的艺术创作活动,是在政府、部门及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开展的大众文化运动。
它包含艺术创作、公共空间和大众参与三项要素。
所谓“公共性”是指艺术要发挥社会作用——既要解决包括审美问题,也要解决社会民主、大众权利等问题。
简单来说就是在公共领域解放艺术,让艺术进入公共平台,让每一个人都享有创造权、决定权和分享权,让艺术更好的回归生活,走向大众。
2、“公共性”的内容公共艺术的核心观念是对于“公共性”的诉求——让大多数人更自由、平等的分享艺术成果,它也是艺术历史发展的延伸。
按照德国思想家哈贝马斯的理论,公共性即意味着公共领域、公共论域、公共空间的三者结合。
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是相对立的,它讨论的是公共的事物。
同时,它与权力机构也是相对立的。
公共领域说到底是公共舆论领域。
例如故宫、龙门石窟是公共领域,但不是公共艺术。
公共空间是指公众共同打造,平等享有的自由聚集的共享空间,它与私有空间相对立。
艺术的“公共性”
艺术的“公共性”在社会学的意义上,18 世纪启蒙主义所带来的思想解放使更多的市民向古老的权威和贵族特权提出挑战,这个时期“公共性”“公共领域”的概念为公共艺术将来的出现做了思想上的铺垫,但是在这个时期,艺术的中心课题是建立独立的、审美的艺术体系和规范;它所考虑的问题是划清艺术与社会生活的边界,它的中心任务是强调艺术的独立,强调艺术不同于生活的特殊性;强调专业的艺术家与公众的区别。
而公共艺术要解决的问题恰好相反,它是艺术向生活的回归,艺术家向公众的回归。
因此,这个时期不可能出现公共艺术。
而正是由于后现代主义文化的出现,给西方艺术带来了转折性的变化,才直接催生出当代意义上的公共艺术。
但是,在我国,人们对“公共艺术”的概念的理解是多层面的;有的强调公共艺术的“公共性”,即公民权利和公众意识的尊重与表达,认为它不是那种被简单理解的“公共场所的艺术品”,它更多的是一种态度、一种理念,公共艺术作品应该是一种“公共精神”的物化形式。
当代中国公共艺术在观念、形式、价值取向上的多样性根植于多元的大众文化,与现代社会的民主意识有着直接的内在联系。
有的在强调它是公共环境中现代形态的艺术构造,它本身就面对公众人群,不一定非要以大众生活或大众口味来赢得大众,而对载体的研究可能比概念讨论更有意义等。
在笔者看来,“公共性”是实现公共艺术与人文价值的核心部分,也是衡量其社会价值的重要标尺。
“公共性”既是对艺术品物质存在的开放性以及设置空间公共性的描述,同时也界定了公共艺术的服务对象,即面对大众、服务大众。
审美的权利和主体是广大市民。
公共艺术与大众和大众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一方面,它必须尊重占人口大多数的普通民众所持有和认同的文化形态,包括文化观念和审美态度;另一方面还必须面对随着中国市场经济、城市化、商品化的发展而崛起的大众文化。
因此,在当代背景下,公共艺术更加致力于融合不同文化、不同阶层的审美理想,以期得到最广泛的、多层次的认同,充分体现其“公共性”。
关于公共艺术设计的特征及其制作原则分析
关于公共艺术设计的特征及其制作原则分析公共艺术设计是指在公共场所或社会空间中用来装饰或彰显文化艺术的设计。
它具有独特的特征,其制作原则也是与众不同的。
本文将从特征和制作原则两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一、公共艺术设计的特征1. 具有公共性公共艺术设计是针对公共场所或社会空间的,与私人艺术设计不同,其作品面向整个社会大众。
这就要求公共艺术设计作品不仅要表达一定的审美意义,还要能够引导社会文化和普及艺术知识。
2. 融入环境公共艺术设计的作品通常要融入环境,与周围的自然和人文环境相互融合,不显突兀不伦。
它要能够与建筑、景观、城市规划等相互配合,使整体呈现出一种和谐的视觉效果。
3. 多元文化融合公共艺术设计作品的创作要尊重多元的文化背景,体现多样化的文化特色。
这也是公共艺术设计能够传播文化、促进文化多样性和文化交流的重要特征之一。
4. 具有交互性公共艺术设计的作品通常要能够与公众产生互动,引发观众对作品的思考和体验。
它要具备一定的参与性,能够激发公众的兴趣和积极参与。
5. 具有社会意义公共艺术设计在设计理念上要具有社会意义,要能够传达一定的社会理念、人文关怀或环保意识等。
公共艺术设计的作品通常是为了服务于社会、为了提升公共空间的品质、为了促进城市与社会的发展。
6. 融合艺术与工程公共艺术设计作品的制作需要有一定的工程技术支撑,既要考虑艺术效果,又要保证作品的稳固性和安全性。
1. 充分调研在公共艺术设计作品的制作之前需要对所处环境进行全面的调研。
了解环境的自然风貌、人文历史、文化特色等,以此为基础确定设计方向。
2. 体现环境融合在设计制作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环境因素,使作品与周围环境相协调、相融合。
材料的选择、颜色的搭配都要与环境相协调,考虑作品与环境的整体效果。
3. 强调实用性公共艺术设计的作品通常是为了服务社会、美化公共空间的。
因此在制作过程中要考虑作品的实用性,保证作品的功能性。
4. 尊重历史文化在制作公共艺术设计作品时要尊重所在地的历史文化,将地方文化融入作品中,体现地域特色。
公共艺术感悟心得体会(3篇)
第1篇在我国,公共艺术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化现象,近年来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公共艺术不仅仅是一种视觉上的审美体验,更是一种精神文化的传递。
作为一名公共艺术的爱好者,我有幸参与并欣赏了众多公共艺术作品,下面是我对这些作品的感悟和心得体会。
一、公共艺术的内涵公共艺术,顾名思义,是指那些在公共空间中呈现的艺术作品。
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公共性:公共艺术面向的是整个社会,其受众范围广泛,不受地域、年龄、性别等因素的限制。
2. 开放性:公共艺术作品在公共空间中展示,易于人们观赏和互动,具有很高的开放性。
3. 互动性:公共艺术作品往往需要观众参与其中,通过互动来体验作品所传达的思想和情感。
4. 社会性:公共艺术作品往往关注社会问题,传递正能量,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二、公共艺术的魅力公共艺术具有以下几方面的魅力:1. 提升城市形象:公共艺术作品作为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提升城市形象,彰显城市特色。
2. 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公共艺术作品为人们提供了欣赏和体验艺术的平台,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
3. 促进文化交流:公共艺术作品在公共空间中展示,为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提供了交流的平台。
4. 培养审美观念:公共艺术作品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能够培养人们的审美观念,提高审美能力。
三、公共艺术的感悟1. 美学价值:公共艺术作品在美学上具有较高的价值,它们通过独特的造型、色彩、构图等手法,给人们带来视觉上的享受。
2. 情感价值:公共艺术作品往往具有强烈的情感表达,它们能够触动人们的心灵,引发共鸣。
3. 社会价值:公共艺术作品关注社会问题,传递正能量,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
4. 创新价值:公共艺术作品在形式、内容、材料等方面具有创新性,为艺术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路。
四、公共艺术的心得体会1. 欣赏公共艺术作品要用心去感受:公共艺术作品并非简单的视觉享受,而是需要用心去体会其中的内涵和情感。
2. 参与公共艺术活动:参与公共艺术活动,不仅可以近距离欣赏作品,还可以与艺术家交流,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
对公共艺术的认识
对公共艺术的认识
公共艺术是指艺术作品在公共场所展示和创作的一种艺术形式。
公共艺术具有强烈的社会性和公共性,它不仅能够满足人们艺术审美的需求,还能够反映社会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提升城市品位和形象。
公共艺术的形式多样,包括雕塑、壁画、装置艺术、景观艺术等。
这些作品在公共空间中,通过艺术形式展现出城市的历史文化、自然景观、社会价值观念等。
公共艺术对于城市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能够提升城市形象,增加城市的文化氛围,让城市更加人性化。
同时,公共艺术也可以促进城市旅游业的发展,为城市带来经济效益。
公共艺术的发展需要政府、社会和艺术家的共同努力。
政府需要加大对公共艺术的扶持和投入,建立公共艺术管理机构,规范公共艺术的创作和管理。
社会需要提高公共艺术的认识和理解,积极参与公共艺术的创作和推广。
艺术家需要在公共艺术的创作中,注重作品对社会的反映和影响,创作出更具有社会价值的艺术作品。
总之,公共艺术是一种具有社会责任和文化价值的艺术形式,它需要政府、社会和艺术家的共同努力,推动公共艺术的发展,为城市文化建设和社会进步做出贡献。
- 1 -。
浅谈关于城市公共艺术的思考
浅谈关于城市公共艺术的思考城市公共艺术是指在城市公共空间中展示的艺术作品,它不仅具有艺术美感,更重要的是承载着城市文化和精神内涵。
公共艺术作为城市建设的一部分,通过艺术作品的展示,丰富了城市的文化底蕴,为市民提供了一个艺术与生活相融合的空间,成为城市文化建设的一种重要方式。
在城市公共艺术的建设中,艺术家们通过各种艺术形式,将现代意识、城市精神融入从而实现了对城市文化的传承和继承。
本文将从城市公共艺术的重要性、现状与问题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思考。
城市公共艺术在城市建设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一个城市的文化底蕴和精神气质往往可以从其公共艺术作品得到体现。
公共艺术作为城市景观的一部分,可以极大地丰富城市的文化品位。
它不仅可以美化城市环境,更重要的是可以提升市民的审美情趣,形成城市独特的文化氛围。
城市公共艺术也成为了城市的代表性文化符号,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增加城市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目前城市公共艺术在我国的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是公共艺术作品的更新换代不足,大部分城市公共艺术作品还停留在传统的雕塑、壁画等形式上,缺乏现代艺术的感染力。
其次是城市公共艺术作品的地域性过强,缺乏国际化的视野。
城市公共艺术的国际交流与合作还远远不够,导致城市公共艺术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不足。
城市公共艺术作品的创作过程中,很多作品缺乏社会性和文化性,导致其与城市环境的融合度不高。
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城市公共艺术在城市文化建设中的发挥作用受到限制。
急需我们从多个角度去思考和探讨如何完善城市公共艺术的发展。
那么,未来城市公共艺术应该朝着哪个方向发展呢?在我看来,未来城市公共艺术的发展应该是多元化、国际化和具有社会性的。
城市公共艺术作品的形式应该更多元化,不仅局限于传统的雕塑、壁画等形式,可以多样化的艺术形式与城市空间相结合,例如数字艺术、新媒体艺术等,从而更好地满足市民多样化的审美需求。
城市公共艺术作品应该具有国际化的视野,与国际艺术界进行更多的交流合作,从而为城市带来更多的国际化艺术元素,提升城市公共艺术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关于公共艺术设计的特征及其制作原则分析
关于公共艺术设计的特征及其制作原则分析公共艺术设计是指以提升城市环境品质和文化内涵为目的,以广场、公园、购物中心、公共建筑等为载体,通过雕塑、壁画、装置、景观等形式展示在公共空间的艺术作品。
公共艺术设计旨在为市民创造美好的生活环境,丰富城市的文化内涵,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和竞争力。
在公共艺术设计中,有一些特征和制作原则是必须遵循的,下面我们就来详细分析一下。
一、特征分析1. 公共性公共艺术设计的首要特征就是公共性,它是为了公众所创造和展示的艺术作品。
公共艺术设计应当面向广大市民,而不是仅仅局限于艺术家或者少数人的欣赏。
因此在设计时需要考虑到观众的需求和感受,力求做到大众喜爱和接受,使其成为城市的一部分,融入城市的生活和环境之中。
2. 开放性公共艺术设计是一种开放的艺术形式,不同于传统的画廊和博物馆所呈现的作品,它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够与观众进行更为直接的互动和交流。
公共艺术设计不仅是一种展示,更是一种参与和体验,它能够让市民在日常生活中与艺术产生更为密切的联系,增强其对艺术的认知和理解。
二、制作原则分析1. 独特性公共艺术设计作品应当具有独特的艺术性和表现力,能够吸引人们的目光,产生深刻的印象。
这种独特性不仅体现在艺术作品的外观上,更应当体现在其所表达的内涵和情感上。
独特的艺术作品往往能够激发人们的兴趣和好奇心,使他们愿意停下脚步,去欣赏和思考。
2. 互动性公共艺术设计需要具有一定的互动性,能够吸引观众的参与和体验。
互动可以是观众与艺术作品之间的互动,也可以是观众之间的互动。
可以设计一些雕塑和装置作品,让观众可以触摸和拍照,从而增加他们与艺术作品的亲密感和互动性。
互动性能够使公共艺术作品更具生命力,更加贴近人们的生活。
3. 可持续性公共艺术设计作品应当具有一定的可持续性,能够在不同的时间和环境中保持其艺术性和观赏性。
在选择制作材料和艺术形式时需要考虑其抗风化性和耐久性,使作品能够经受得住环境的风吹雨打和时间的考验。
公共艺术理论总结范文
一、引言公共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近年来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快速发展。
公共艺术理论作为指导公共艺术实践的理论体系,对于推动公共艺术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对公共艺术理论进行总结,以期为我国公共艺术事业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二、公共艺术理论的核心内容1. 公共艺术的定义公共艺术是指在城市、乡村、社区等公共空间中,以艺术的形式表达社会文化内涵,旨在提升公共空间品质、丰富居民文化生活、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艺术活动。
公共艺术具有公益性、开放性、互动性等特点。
2. 公共艺术的功能(1)提升公共空间品质:公共艺术通过美化公共空间,增强城市文化内涵,提升城市形象。
(2)丰富居民文化生活:公共艺术为居民提供丰富的文化体验,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
(3)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公共艺术通过促进文化交流、增强社会凝聚力,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3. 公共艺术的原则(1)以人为本:公共艺术应以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为出发点,关注人的全面发展。
(2)开放包容:公共艺术应尊重多元文化,包容不同艺术形式,促进文化多样性。
(3)可持续发展:公共艺术应注重资源的合理利用,推动公共艺术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4. 公共艺术的实践路径(1)加强政策引导: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加大对公共艺术事业的投入和支持。
(2)完善公共艺术规划:合理规划公共艺术项目,确保公共艺术与城市环境相协调。
(3)培养专业人才:加强公共艺术教育,培养一批具有专业素养的公共艺术人才。
(4)创新艺术形式:鼓励艺术家探索创新,丰富公共艺术的表现形式。
三、我国公共艺术理论的发展现状1. 公共艺术理论研究逐渐深入:我国学者对公共艺术理论的研究日益深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
2. 公共艺术实践蓬勃发展:我国公共艺术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果,公共艺术项目遍布全国各地。
3. 公共艺术事业逐步规范化:政府逐步加强对公共艺术事业的监管,确保公共艺术事业的健康发展。
四、结论公共艺术理论作为指导公共艺术实践的理论体系,对于推动我国公共艺术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公共艺术概念的理解
公共艺术概念的理解
公共艺术是指在公共空间中创作、展示或参与的艺术形式。
它通过艺术作品的创作和展览,以及艺术家与观众之间的互动,为社会提供了一种共享和参与的体验。
公共艺术的概念强调艺术作品的公共性。
它是以公共空间为展示场所,主要面向公众观众。
与传统的艺术展览不同,公共艺术不限于画廊或博物馆等特定的艺术展示场所,而是可以出现在任何公共场所,如街头、公园、广场、建筑物等。
公共艺术也强调与观众之间的互动和参与。
艺术家通常会考虑观众的角度和参与度,通过艺术作品的设计和布置,创造一种与观众进行互动的体验。
观众可以欣赏、思考、参与到艺术作品中,从而产生对艺术的共鸣和情感共鸣。
公共艺术还强调了对社区和公众生活的影响。
艺术作品的创作和展示可以拓宽公众的审美眼界,丰富社区的文化生活,促进人们的交流和互动。
公共艺术作品也可以通过探讨社会问题、表达社会意识或传递信息来引发观众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总之,公共艺术是一种面向公众、强调公共性和互动性,同时具有社会影响力的艺术形式。
它通过创作和展示,使观众可以参与其中并从中获得共鸣,对社区文化和社会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论我国城市公共艺术设置中的“公众性”缺席
Ab t a t:n t e p o e so r a z to o o nt y’ blca t r nd s r c I h r c s fu b nia i n, urc u r spu i r sa e e owe t n a lr u o pe — d wih a l— o nd pr s r iy. we r t e a e c f“ ublc c r c e ”,he f da e alc nfi thi de e n he r pi e e— t Ho ve , h bs n e o p i ha a t r t un m nt o lc d n b hi d t a d d v l o me s e po e I sma nl mbo i d a olo p ntwa x s d. ti i y e d e s f l ws:he i or n eofde p e pl r to nt he s iiu t gn a c e x o a i n i o t p rt - a n ulu a e d fu ba e i n swih t e ul fa lc f e o i a e o n e t o f r t 1a d c t r ln e s o r n r sde t t he r s to a k o “ m ton lr s na c ”;hec n o miy o he e c e tv t l s a ln o d mon t a e t p rt o h iy; he o c t f t e i in— ki ft s r a i e s y e f ii g t e s r t he s ii f t e ct t pa iy o he d cso ma ng me ha s a d is e vion e e o i e a e nd c r na e, t .,n i h h s nc f pub i c nim n t n r m nt ne d t nt gr t a oo di t e c i wh c t e ab e e o lc c r c e ke u ba blca t o ume e r usr s ur e t ha a t r ma s o rur n pu i r sc ns no mo e o c s wihou e f r i g t i o ilr e tp r o m n he rs c a un —
公共艺术的观念
公共艺术的观念一般认为,“公共艺术”概念的正式出现,是在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
这个概念在中国的使用,大约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
公共艺术在中国最常见的使用办法,就像过去人们对待前代的佛像那样,用“公共艺术”为“城市雕塑”、“景观艺术”、“环境艺术”重塑金身。
很多人使用公共艺术这个概念,不过是为了替上述概念换一个比较体面的说法而已。
一公共艺术这个概念针对的不仅是公共空间的审美问题,它更重要的是针对公共空间的权力问题。
如果仍然停留在传统艺术,或者美化环境、装饰空间的思维习惯中打转,那么,这种变化中的概念游戏对中国公共空间状态的改善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意义。
公共艺术的基本观念之一是公共性。
公共性的提出,在促使公共空间的权力秩序发生变化的同时,也将同时唤醒公众对公共空间的参与意识,提升公众关于公共艺术的素养。
公众的参与热情和参与水平,决定了公共艺术的实现程度和成熟程度。
因此,在中国,公共性的问题有它的双向性,一方面它表现为对公众权利的尊重,表现为公众权力的实现,同时,它又是公众自身素质的提高,公众文化艺术水平普及的一个重要手段;公共艺术在中国实现的过程也是对于中国公众启蒙的过程。
公共性的诉求还表现在公众在对公共艺术参与的过程中,调整与艺术家的相互关系。
公众和艺术家之间在公共艺术上应该是以交往为基础的互动过程,即相互之间进行良性的交流、沟通、选择、影响。
这种互动的主体是平行的,公众的意志和看法甚至可能修改甚至推翻艺术家的构思和设想。
互动是公共艺术的延伸,也是公共艺术的组成部分。
观众对于作品的接受程度和反馈意见,将是检验公共艺术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指标。
公共性诉求的意义还表现在,公共艺术的结果是开放的,它的检验方式是在互动中完成的,公共艺术不同于一般的物质产品,在进入消费以前就可以评定出好坏优劣;公共艺术与一般的精神生产的产品在评判也有区别,以传统绘画为例,一个画家过去的名气,作品的技术指标,批评家的介入的程度都会对作品评价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关于公共艺术设计的特征及其制作原则分析
关于公共艺术设计的特征及其制作原则分析公共艺术设计是指在公共空间中展示的艺术作品,它不仅是装饰和美化公共环境的手段,更是城市精神文明的结晶,是人们精神生活的一种重要体现。
公共艺术设计要考虑到公共环境的特殊性,需要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和实用性,同时还要符合公共空间的功能和情境,才能更好地融入城市的生活中。
在公共艺术设计中,有着一些特征和制作原则,下面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一、特征1. 艺术性强:公共艺术设计作为城市的艺术雕塑,需要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可以体现出作者的个性和风格,在空间中给人以审美愉悦和情感共鸣。
2. 公共性强:公共艺术设计是为了社会大众服务的,它的观赏对象是广大市民,因此在设计时需要考虑到大众的审美需求,不能过于独特或是太过奢华。
3. 体现时代特征:公共艺术设计需要反映出当代社会、文化和精神面貌,具有时代感和现代性,能够与城市环境相互呼应。
4. 与环境融合:公共艺术设计与城市环境相互作用,需要考虑周围的建筑、景观、人流等因素,使得作品与环境相协调,相互衬托。
5. 符合功能需求:公共艺术设计既要具有艺术性,也需要符合实际的功能需求,如座椅、雕塑等可以供市民休憩、观赏等。
二、制作原则1. 突出艺术性:在公共艺术设计的制作中,需要突出艺术性的表现,可以通过材料、造型、色彩等方面来展现出设计师的艺术构想。
2. 强调空间感:公共艺术设计需要考虑到空间的特性,强调作品与环境的空间关系,使得艺术作品能够更好地融入同时又能够创造出独特的空间氛围。
4. 反映社会意义:公共艺术设计应当反映社会意义和价值,例如可以通过艺术作品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对历史、人文、自然等方面的关怀和热爱。
5. 保持持久性:在公共艺术设计的制作中,需要考虑到其持久性,如材料的耐久性、抗风化能力等,保证作品能够长期稳定地展示在公共空间中。
6. 融合当代元素:在公共艺术设计的制作过程中,需要融合当代元素,反映出城市的现代化和时尚感,使得作品更具有活力和时代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公共艺术中的“公共性”
[摘要] 公共艺术诞生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大约于上世纪70年代末出现在我国,经历了约40多年的快速发展,其数量和表现形式已大大超过了出现之初,但仍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公共性”作为公共艺术的主要特征,正是我们需要研究和把握的主旨之一。
[关键词] 公共艺术公共性
一、什么是公共艺术
公共艺术,就是指以人为核心,以城市公共传播、公共环境、公共设施、普通民众为主要对象,运用综合现代设计手段,创造生活空间美、生活方式美和信息传情达意的一种艺术设计行为。
公共艺术正是从满足公众需求出发,对城市公共环境进行的具有艺术性和文化性的规划和设计,以及在城市公共环境和公共空间中设置具有一定文化性、地域性、形式美的艺术品。
它要求体现作品与环境空间的关系、作品与公众审美情趣的沟通关系、作品现代性与民族性及历史承袭性的关系、也要注重作品本身所传达的意义与意义的载体,即传达意义所需要的手段与形式;还需考虑到如何协调好艺术家在作品中表达公众审美意识的同时,体现出自身的艺术理想和追求。
二、公共艺术的沿革
现代公共艺术的缘起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
从它的诞生到现在不到一百年的时间。
从20世纪公共艺术的重要发源地之一的美国,可以较明确的体现公共艺术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文化理念。
3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在美国为了度过经济危机,实行了罗斯福新政,其实质就是在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加大了政府干预的力度,其中也包括艺术行业,罗斯福新政使美国迈入了由政府大力度赞助公共艺术的最初时代。
其在客观上于全社会大大推动了艺术的普及和深化。
使艺术家和艺术走近了大众,使艺术成为公众生活关注的对象。
公共艺术真正走入人们的视野是在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
公共艺术大规模的实施及其基本概念的形成,以1965年美国国家基金会实行“公共艺术计划”,直接赞助公共艺术的实施为标志的。
此后,逐渐兴起于欧洲及亚洲一些国家。
80年代以来尤其是随着电脑和互联网的普及,公共艺术有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一方面与各种新兴的艺术与设计风格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另一方面,各种新材料、新技术的出现,即改变了公共艺术的创作途径,也反过来,不断影响着人们的观点与意识,很多新的艺术形式,如视听艺术、行为艺术等纷纷进入了人们的视野。
公共艺术的范畴在逐步扩大与其他艺术门类之间的交融也在随之加剧。
在我国,公共艺术概念是伴随着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及全民文化素质的
提高、文化艺术的普及而产生的。
其演进经历了当代的工业化、城市化、世俗化、民主化、多元化、商业化等过程。
我国真正意义上的当代公共艺术初步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末,以北京首都机场壁画为主要标志。
80年代改革开放后公共艺术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在当代中国,随着经济飞速发展,国际经济交流的频繁,世界文化格局的多元化,以及对环境的日益重视,文化艺术的发展越来越被看作是一项提高国民素质和国家形象的长久国策。
重视和推动公共艺术事业的进展日益与社会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紧密相关。
艺术家们以前所未有的热忱从事着公共艺术作品的创作与实施。
正是在这样一个时机下,公共艺术得以轰轰烈烈的展开。
三、公共艺术的“公共性”
公共艺术作为一个新兴的艺术门类,我想,了解它的实质是非常重要的,公共艺术的定义,概括起来说就是指“放置在公共空间中的艺术品”,那么很多人这个时候只关注了公共艺术的范畴,认为放置在公共空间中的雕塑、壁画、景观、装置等艺术品就是公共艺术了。
诚然这些应当划分在公共艺术领域,但我想,公共艺术并不只是包含这些,公共艺术在不断地演化中,只要带有“公共性”的艺术表现形式都应当归于公共艺术的范畴。
公共艺术其含义重点突出了它的“公共性”,“公共”不仅指艺术作品设置场所的公开性,更包括艺术品服务于公众,反映公众精神的社会公共性。
艺术作品的“公共性”是指一些艺术作品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积淀下来的一种特性,通过艺术家个人化的表现反映出一定时代的意识形态、生活方式、审美标准、价值取向等公共精神。
这些作品一般陈列于博物馆、美术馆等公共场所中,供人们参观,它们从而获得了公共的属性,在人们的观看中逐渐了解到作品背后的信息,艺术作品的这些特性正是其“公共性”之所在。
而公共艺术则是指从满足公众需求出发,对城市公共环境进行的具有艺术性和文化性的规划和设计,以及在城市公共环境和公共空间中设置具有一定文化性、地域性、形式美的艺术品。
包括城市雕塑、壁画、室内外环境艺术设计,还包括信息传达设计,以及带有一定功能的公共设施设计等等。
公共艺术从一开始就带着一种满足公共需求、反映公共精神的特定意图,“公共性”是其中的核心原则和首要目的。
关于这一点,我的理解重点在两个方面:第一、空间上的公共性。
既然是公共艺术,它必然是放置在公共环境中的,可以被一部分民众所共同欣赏与感受的艺术品,它所放置的环境应当是一个公共环境,属于次级领域与公共领域的范畴,私密性较弱,而开放性与公共性较强,在空间形态上属于外向型空间。
试想一下,一个人放置在自己家或者是自己办公室这类私密性较强的私人空间中艺术品,即使它的艺术价值在高,它的欣赏者也只能是那固定的几个人,它所放置的空间也不是一个“公共空间”,这样的艺术品,我们是不能将其纳入“公共艺术”的范畴的。
第二、民众参与的公共性。
这个问题,我想从几点来阐述我的理解。
(1)、民众的参与程度。
作为一件公共艺术品,普通民众对它要有很高的参与性,从它的主题选择、造型设计、色彩配置、制作时的尺度比例、放置的具体位置朝向等等,应当是集大家的智慧来共同实现的,或者说它应当反映了普通大众的大部分人的集体意愿,而不应当是设计师或者主管部门一个人或者某几个人的主观意志的体现。
作为公共艺术创意来源地设计师应当在公众审美意识与个人的艺术理解与表
现中需求到一个合适的支点。
我觉得这一点非常重要,这一点在当下,也是制约我国公共艺术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2)、艺术品体裁和表现主题的一种公共性。
作为一件公共艺术品,它需要能够唤起普通大众共同的一种兴趣,它所表现的主题与体裁应当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众所周知的,应当能够唤起普通老百姓的一致感受,这样的公共艺术才是成功的。
艺术品有教化世人、启迪心灵的作用,公共艺术品在很多时候应当弘扬真、善、美,鞭笞假、恶、丑,帮助世人树立正确的、向上的、积极的世界观,这一点,在现今的我国,在提倡“和谐社会”的现代,显得尤为重要。
一件公共艺术作品,如果只是一味的“假、大、空”,选择一些很空洞的主题,使用一些简单、空泛的表达手段,那么它所表现出来的艺术成就也必将是低下的,最终也必将沦为一件“应景之作”,变成了一件形式上的作品,而不会有很多的民众对它有所观注,丧失了作为一件艺术品尤其是公共艺术作品所应有的价值体现。
参考文献:
[1] 张苏卉,《包林谈公共艺术》,《雕塑》总第48期,2005年第4期.
[2] 蔡强,《公共诉求与公共艺术》,《雕塑》,2004年2月.
[3] 易英,《公共艺术与公共性》.
[4] 钟远波,《公共艺术的概念形成与历史沿革》.
[5]马钦忠,《公共艺术的价值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