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语习得中的语言输出研究
二语习得中的输入、吸收和输出
二、 语言的“ 输入假设”teIp t y oh s ) (h n u p tei H s
言输入 不能使学 习者保 证准确 且流利地 使用语 言 , 从 而达到理想 的交 际 目的 。一个成功 的二语 习得者在 接
早在上 世纪 8 年代 , rse 提 出 了语 言 的输 入假 0 K ah n 设, 在外语教 学领域产生 了广泛 而深远 的影 响。“ 输入
言输入与输 出互动 的双向过程 , 在这个过程 中 , 言输 语 入只是 一种手段 , 出才是语言习得的 目的。 输 三、 语言的“ 出假设” teOup t y/ h s ) 输 ( tu t tei h H o s S a 1 8年提 出了可理解性输出假设 :尽 管可理 w i 96 n 解输入对语言学 习是 必不可少 的,但它不是学生所 需 要的唯一手段 。她认为二语 的习得 仅依靠可理解 的语
二语 习得过程 中具有 同样重要 的作 用。吸收是介 于 目标语输入和学 习者 中介语规则 系统之 间的一 个有选择性的 过程 , 被理解的语言输入 并不等 同于吸收 , 对语言输入的深加工有利于将其更好地转化为吸收。本 文拟 用信 息加
工理论 的学习流程对二语 学习环节 中的输入 、 吸收和输 出做 出阐释 , 分析其在二语 习得 中的作 用。
关键词 : 输入 ; 收 ; 出 ; 息加 工理 论 吸 输 信 中 图分 类 号 : 6 2 G4. 4
一
文献 标 志 码 : A
文 章 编 号 :64 92 (02 o — 1 5 0 17 — 二语 习得过程 中, 输入 、 吸收和输 出是其 必要 的 关键环节 。 目前对 于二语学 习中输 入和输 出环节的研 究很 多 , 且大都集 中在学习者 的心理认知方 面 , 讨论它 们对 于外语 教学 的指 导性作用 ( 高翔 ,0 5 20 ;顾 琦一 , 20 ) 而 , 二语学 习过程 中 , 0 6 。然 在 如何更多 的将语言输 入转化为 吸收 , 促进 语言输 出的准确度和流利 度 , 在反 馈 中使学 习者发现 与 目标语 的差 异 ,从而更好 地感知 理解语言输人 ,提 高将语言输入转 化为 吸收的可能也
二语习得中语言输入与语言输出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o lanrS r r” fe re’ Er s开始 。0 o 3 多年来 国外学者对此进行了大 量
的研究, 从早期的旨在改进二语教学 的研究, 到后期的探讨 二 语 知识 的大脑表征和语 言习得机制等研究, 的热点在转 研究 换 研 究 的领域在扩展 。现在二语 习得 已经 发展 成为一门诸
号O giic e i u t d) n se o 后对其做 出反应 。如果所做 出的反应适 当,
收 稿 日期 :0 9 0 — 6 20 — 2 0
作者简介 : 杜磊(9 8 — ) 17— ,男, 东省沂水人 , 岛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助教 , 山 青 主要研 究方 向: 第二语言习得及英语教 学
则 强 调语 言输 出对 学 习 的最 终 结 果 所 产 生 的 积 极 影 响
(wi, 9 本文将借 助第 二语 言习得领域 的一些研究成 S a 1 3o n 9
果 以及本人对该 学科 的理解分别对语 言输入和输 出与第 二
外界 的刺激不 断做 出反应的结果 ( 蒋祖 康 ,99 。故此,刺 l9 ) “
言。
( t l g aeOtu)亦是 研究 者们 一 直争 论 的一个 问题 。 ie a ug Up I nr n
K ahn 18 ) 提 出 的 “ 理 解 性 语 言 输 入 ”empee s r e (9 2 所 s 可 ( o rhni —
语言输入与母语 习得之 间关 系的研究在初期 阶段借鉴 了心理学领域行为 主义流派(e airm 的学说 。作为心理 bh v i ) os 学流派, 为主义 的代表人 物包括:al , t n hmdk 行 P v v s 和T o i o Wa o e 等 。在语 言习得研究领域 的行为主义 代表 人物是Bom e l fl oi d
二语习得者语言输出中的变异表征及成因研究
其次 , 口语仍存在范 围狭窄 , 表达手段仅局 限于过去所学 的词汇 和 句型 , 语言的使用上还存在着错误反 复出现 的现象 , 书面语 中的长句往 往迁移到 口语 交际中。例如 :
( )h slita te aeb e o gtru hh rsistew oe 3 T er utsh th yhv engi og adhp h h l e n h leb t a e ete me o n ryt e jyte v s h nte aemo 一 i u v i r i r eg no i l e e yh v n f h n h t n e o h ri w h
英语专业研究生 的中介语 已经很接近 目的语 ,但其 中有些学 习者 没有把知识及 时转化为产 出技能 , 存在程度不 同的非 目标语现象。 首先 , 在语用表达 方面 , 在相 同的语 境中 , 他们表现 出与本 族语者 不 同的言语行为。据 B roiHal dH rod 19 ) adv— rg n at r(9 3 调查 , ia f 学英语 的 学 生 和 英语 本 族 语 者 采 取 的 行 为 是 不 同 的 。英 语 本 族 语 者 选 择 “ 议 ” 建 较多 , 而学英语 的学生采取“ 否定” 较多。 英语专业研究生这样 的非 目标 语 行 为 也并 不 少见 。例 如 :
( I n ikn dgv a dt ertre hlrn 1) lhn igwe’ ieah n t ead dc i e . a t oh d
( )’ a a e h ud ’tr bideettertd dci rn b t 2 Im ri w o ln tun l y a e l e, u f d s a n oh e r hd
关于二语习得中输入、输出与互动研究的文献综述
输出的始作俑者。然而作者认为 ,该假说相当粗糙 ,许多说 法尤其是关 断提高 .同时 自始至终他们 的参与热情都很高涨
于普遍语法与二语 习得的关系的诸多论 断.纯粹是 主观臆断 。20世纪
从以上 的研究 至少 可以得 出两点启 示 :第一 ,任 何的输入和互 动
90年代樊伯顿提 出的语 码加工理论借鉴 了认知心理 学和语 言学 的许 都是需要设 计的 第二 .任务 型的学 习方式是有一定 的督促性 和效果
入假说包括语 码类型 、语码吸 收等概念 ,在外语 教育界引起 巨大震动 , 解 :4)语言学习 :5)学习者用英语 交流 的动力 。研究表 明 ,不断重复的
认为克拉 申是 当今学界有关 语码质量 、语 码输入如何 变成吸收 、语码 相同 的任务 同时改变了教师的输入和学生 的输 出 学习者 的理解力不
戴炜栋 (2006)在《语码输入 、语码吸收和语 码输 出研究新进展 》中 另一个实验 .在 五周的时间里把相 同的任务 向孩 子重复九次 ,以此来
分析 了 2O世纪 80年代初 由美 国应用 语言学家克拉 申提出的语码输 检验 五项 内容 :1)教师 的输入 ;2)学 习者词 汇 的产 出 :3)学习者 的理
Science& Technology Vision
科 技视 界
科技·探索·争鸣
关于二语习得中输入、输出与互动研究的文献综述
王丹 杰 、-2 于绍 玲 、 (1.新疆 大 学 外 国语学 院 ,新疆 乌 鲁木 齐 830046; 2.新疆医科大学语言文化学院 公共英语教研室,新疆 乌鲁木齐 830054)
多理论 .描述 了语码 加工 的具体 过程 .对克拉 申的理论做 了实质性修 性 的 这提 醒了很 多教授低龄语言学习者的教师 .重复不代表无计划
现代语言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参考二语习得中的语言输入与语言输出研究
现代语言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参考二语习得中的语言输入与语言输出研究一、引言二语习得一直是语言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其中语言输入和语言输出作为习得的两个重要环节,一直备受关注。
本文旨在探讨二语习得中的语言输入与语言输出,并通过对相关研究进行综述,为现代语言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提供参考。
二、语言输入与语言输出的定义与作用语言输入指的是学习者从外部环境中获取到的语言材料,包括听、读、观察等形式。
语言输出则是学习者通过口头或书面表达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意见。
语言输入和输出在二语习得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学习者的语言能力的提高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三、语言输入对二语习得的影响1. 语言输入的丰富性与多样性对二语习得的促进作用语言输入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可以增加学习者获取语言信息的机会,提供更多的语言模型和语言样本,从而促进学习者掌握语言结构、词汇和语言规则的能力。
2. 语言输入的可理解性对二语习得的影响语言输入的可理解性指的是学习者能够对输入的语言材料理解的程度。
可理解的输入有助于学习者自主构建语言系统,更好地掌握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并且能够激发学习者的自主学习兴趣。
四、语言输出对二语习得的影响1. 语言输出对语音习得的促进作用语言输出有助于学习者加强对语音语调的训练,提高语音表达的准确性,培养流利的口语能力。
2. 语言输出对词汇习得的促进作用通过语言输出,学习者可以巩固所学的词汇,提高词汇的掌握程度和使用能力,增加词汇的长时记忆和运用效率。
3. 语言输出对语法习得的促进作用语言输出能够帮助学习者反思和纠正自己的语法错误,增加语法的准确性和流利度。
五、二语习得中的语言输入与输出策略1. 创设语言输入环境提供丰富的语言输入资源,包括听音、阅读、观察等活动,创设真实场景和情景,帮助学习者接触到真实的语言使用情景。
2. 促进有效的语言输出通过交流、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等方式,鼓励学习者进行实践,提供反馈和指导,帮助学习者形成正确的语言使用习惯。
探析成人二语习得过程中语言输出的途径
文章编号 : 1 0 0 8 — 7 1 0 9 ( 2 0 1 3 ) 0 1 — 0 1 0 7 — 0 6
、
语 言 输 入 和 语 言 输 出理 论
在 二语 习得 的理论 研 究 中 , 语 言输 入和语 言 输 出都是 研究 的重 点 。K r a s h e n提 出的可 理解 输入 假设
因素 。 ( 二) S w a i n的 “ 输 出假设 ” 理 论 在 研究 语 言 输 出 的理论 中 , 最 重要 的就 是 S w a i n提 出 的 “ 可理 解 输 出 假设 ” ( c o m p r e h e n s i b l e o u t p u t h y p o t h e s i s ) ,作 为对 K r a s h e n输 入 理 论 的补 充 和完 善 。S w a i n在 研 究 “ 法语的沉浸式教学( i mm e r s i o n
和 略 高 于 自己现有 水 平 ( “ l ” ) 的语 言 形 式或 功能 的输入 , 便 会在 不 知 不 觉 中习 得 新 的语 言 知 识 点 , 不 断 获得 进 步 。因此 , “ 可理 解 输 入 ” 也可 以简单 用 公 式 “ i + l ” 表示 。在 学 习者 接触 适 合 自己水平 的 “ i + 1 ” 形式 的语 言输 入 中 , K r a s h e n还 进 一 步诠 释 了语 言 输入 中有效 输 入 ,即在 保 证 足够 的 语 言输 入 摄人 量 时, 语 言输 入 还要 具 备 可理 解 性 , 趣 味性 或 恰 当性 , 非语 法 程序 等 特 点 。 足 够 的语 言输 入 量这 一 特 点对 于那 些 非 自然 环 境 中的语 言 学 习者来 说 , 仅有 课 堂 的教 学很 明显 是不 够 的 , 还要 帮 助 学 习者 课 外 获得 更 多 的语 言输 人 。 除 此之 外 , 学 习 者 的学 习 动机 、 情绪 、 态 度 等情 感 因素 也 是 习得 过程 中的需 要 关 注 的
二语习得研究与外语教学
二语习得研究与外语教学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外语教学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二语习得研究作为外语教学的重要理论基础,对于提高外语教学质量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二语习得研究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并探讨其对于外语教学的启示和应用。
二语习得研究: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二语习得研究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旨在探索第二语言学习的本质和过程。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二语习得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这些成果揭示了二语习得的诸多规律,包括学习者个体差异、学习环境、母语迁移等因素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
未来的二语习得研究将进一步深入探究学习者的大脑机制,以及二语习得过程中的心理、社会和认知因素。
二语习得研究与外语教学实践外语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根据二语习得研究的理论来优化教学方法。
教师需要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风格、兴趣和需求,以便因材施教。
合理利用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语言输入和输出机会,促进语言技能的发展。
教师还应母语迁移的影响,充分利用正迁移,同时帮助学生克服负迁移。
二语习得研究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二语习得研究对于外语教学的应用广泛且具有实际意义。
以下是一些具体的应用:任务型教学法:根据二语习得研究,任务型教学法通过设计真实、有意义的语言使用场景,让学生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学习和掌握语言,从而提高语言交际能力。
语言输入与输出:二语习得研究揭示了语言输入和输出的重要性。
在外语教学中,教师应提供丰富、高质量的语言输入和输出机会,以帮助学生发展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
学习策略:二语习得研究揭示了各种有效的学习策略,如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和社交策略等。
教师可以通过培训和指导,帮助学生掌握这些策略,提高学习效率。
自主学习:二语习得研究强调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外语教学中,教师应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方法,使他们能够主动、有效地进行课外自主学习。
教师角色:在二语习得研究中,教师被认为是重要的角色。
他们需要提供适当的指导、反馈和评估,同时创造一个积极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复述在二语习得中的输入和输出作用
复述在二语习得中的输入和输出作用在二语习得中,输入和输出是相互作用的两个重要方面。
输入指的是学习者从外部环境中获取的语言信息,包括听力和阅读;而输出则是学习者产生的语言表达,包括口语和写作。
输入和输出的作用可以互相促进和增强,对于二语习得具有重要的影响。
首先,输入对于二语习得起到了重要的激活和启发作用。
通过接收来自外部环境的语言信息,学习者能够对于新的语言形式、词汇、语法结构等有所了解和认识。
输入可以激发学习者对于语言的兴趣,增加对语言学习的动力,使学习者主动去寻找并掌握语言知识。
输入还可以引发学习者的思考,激发他们进行思维的活跃。
在听力中,学习者能够通过接受大量的语音输入,提高自己的听力理解能力。
在阅读中,学习者可以通过接触各种文章和文本,拓宽自己的词汇量,了解语言的用法和语境。
其次,输出在二语习得中起到了巩固和应用的作用。
通过输出,学习者能够将自己所学到的语言知识进行实践,通过写作和口语的练习来巩固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输出可以让学习者在实践中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更好地改进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写作输出可以帮助学习者提高自己的语法和拼写能力,提高自己对语言用法的敏感度。
口语输出可以让学习者更好地掌握发音和语调,增加对于口语交流的流畅性和自信心。
通过输出,学习者还可以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的情境中,培养语言的实践能力。
输入和输出之间还存在着相互促进和增强的作用。
输入能够为输出提供丰富的语言素材,提供了学习者学习和模仿的范例。
通过观察和模仿输入中的语言形式和语言用法,学习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语言的规则和特点。
输入还可以为输出提供语言输入的反馈,学习者可以通过输入对于自己的输出进行矫正和改进。
通过不断地输出,学习者可以加深对于输入的理解和记忆,更好地掌握所学的语言知识和技能。
在二语习得中,输入和输出的平衡也是十分重要的。
过多地强调输入而忽视输出,会导致学习者只是被动地接受语言信息,而无法真正掌握和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
二语习得中的输入与输出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卷 第2期JOURNAL OF GUANGZHOU UNIVERSITY Vol.2 No.2 2003年 2月(SOCIAL SCIE NCE EDITION)Feb.2003二语习得中的输入与输出郑银芳(零陵学院外语系,湖南宁远 425006)摘 要:输入和输出是外语学习的两个终端行为,文章在客观地介绍了Krashen的输入假说和Swain的输出假说后,着重探讨了两者的相关本质及对我国英语教学的启示。
关键词:输入假说;可理解输入;输出假说;沉默期;沉浸式教学法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394X(2003)02-0067-03一、 引言美国语言学家克拉申(krashen)教授在80年代初期提出的 语言输入说(Input Hypothesis)把语言学理论和语言教学实践连接起来,在外语教学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这一理论认为语言是通过理解信息,即通过接收可理解输入而产生的。
然而 输入假说将语言习得完全归功于语言输入,归功于对语言系统的理解,从而忽视和排除输出,这一观点未免过于片面。
80年代后期,不少研究者为补充完善这一理论,开始关注并研究输出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形成了另一些相关理论。
Swain提出的输出假说就是其中理论之一。
输出假说明确阐明了语言输出有助于语言学习者准确流利地使用语言。
本文拟从介绍国外同行在输入假说和输出假说方面的研究开始,着重讨论输入和输出的相关本质及其对我国英语教学的几点启示。
二、 Krashen的输入假说在克拉申的二语习得理论的五个假说中!!! 输入(Input Hypothesis)假说可以说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
这一假说与过去的外语教学法的理论大相径庭。
以前的结构主义语言学家提倡先学句子结构(句型)然后再运用这些句型去交际。
他们认为这样就可以培养学生流畅准确说外语的能力。
[1]而克拉申的输入假说认为:语言习得是通过接收大量可理解输入而产生的。
语言学学科中的二语习得研究与教学实践
语言学学科中的二语习得研究与教学实践引言:语言学学科中的二语习得研究与教学实践是一门横跨多学科的学科,探究人类在学习第二语言时的认知、语言习得以及教学方法的理论与实践。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学习第二语言已经成为一个越来越重要的技能。
本文将对二语习得研究与教学实践的重要性、主要研究领域以及一些教学实践方法进行探讨。
二语习得研究的重要性:二语习得研究是语言学学科中的重要一环,它对于理解人类语言能力、认知过程以及教学方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学习第二语言涉及到词汇、语法、发音等多个层面,而二语习得研究则关注个体在学习过程中的认知与习得。
了解二语习得的原理和过程,可以帮助教师制定更科学的教学方案,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学习第二语言。
主要研究领域:1. 语言习得过程:二语习得研究关注学习者习得第二语言的过程。
这包括输入、内化、输出等各个阶段。
学者通过观察学习者的语言表现、分析他们的错误类型,来揭示学习者是如何从母语转向第二语言的。
通过对这些研究的深入了解,可以为二语教学提供指导。
2. 个体差异:学习第二语言的人有着不同的学习方式和速度。
二语习得研究关注个体差异对习得过程和教学效果的影响。
研究表明,年龄、性别、学习经历、认知能力等因素都可能对第二语言习得产生影响。
了解个体差异可以帮助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3. 语言输入与输出:学习者接收到的语言输入对于二语习得的质量和速度有着重要的影响。
二语习得研究探讨学习者如何通过与母语者的互动、阅读、听力等多种途径获取语言输入,并将其转化为自己的语言能力。
同样,学习者的语言输出也是习得的一个重要检验。
研究者通过分析学习者的语法错误、发音问题等,了解学习者在输出语言时可能出现的困难。
教学实践方法:1. 沉浸式教学法:沉浸式教学法是一种让学习者置身于语言环境中,通过沉浸来学习第二语言的方法。
例如,学生可以参加语言学习营地、参观全英文的讲座等。
这种方法通过让学生暴露于真实的语言环境中,促进了语言输入和输出的平衡。
输入-互动-输出在二语习得的重要性
输入-互动-输出在二语习得的重要性发布时间:2022-08-29T06:44:57.403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2年4月第8期作者:刘闻楚[导读] 第二语言习得(SLA)理论是语言教学的基础。
本文通过分析第二语言学习中输入、互动和输出的刘闻楚惠州市华罗庚中学 516005摘要:第二语言习得(SLA)理论是语言教学的基础。
本文通过分析第二语言学习中输入、互动和输出的影响,指出这三者都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第二语言习得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同时,也将反映英语教学的挑战。
关键词:语言输入;互动;语言输出;第二语言习得随着国际交流越来越频繁,全球第二语言学习的趋势日益增长。
为了促进第二语言学习,教育领域的研究人员几十年来一直在发展SLA理论,并探索有效的学习方法,如:Gass和Mackey(2006)认为语言习得是一个从输入到输出的语言过程,语言输入、交互和语言输出是SLA过程中的三个关键部分,并强调了第二语言学习在输入、交互和输出中的重要性。
因此,课程改革对培养学习者第二语言习得能力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如加强对学习者的语言投入。
接下来,本文从理论和课堂实践的角度探讨输入、互动和输出在第二语言学习中的重要性。
一、输入是第二语言学习的基础在行为理论的影响下,Krashen提出了完整的SLA系统,而输入假设是他的理论的核心。
Krashen(1982)强调,语言习得是隐式学习而不是教学的结果。
足够的可理解的输入将促进自然语言的习得。
可理解的输入意味着学习者阅读或听到的语言应该略高于他们当前的语言水平。
如果将学习者的当前级别定义为“i”,则输入必须处于“i+1” 级别,以便学习者能够通过增加复杂性获得新的语言知识。
同时,他还描述了可理解的输入促进语言习得的方式。
虽然缺乏语言资源,但学习者可以依靠语境和教师提供的简化输入来促进习得。
学习者可以用来增强理解上下文信息的能力包括语言外知识、世界知识和语言能力。
二语习得的研究进展及应用
二语习得的研究进展及应用二语习得作为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已经在过去数十年中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关注。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和外语教育的普遍开展,对于二语习得的研究和应用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于二语习得的研究进展及应用进行探讨。
一、二语习得的定义和研究方法二语习得是指一个母语已经形成的人学习并掌握另一个语言的过程。
与出生后自然习得的母语不同,二语习得是一种有意识的、有目的的学习过程。
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需要通过多种途径获得语言输入,比如通过教师的教学、听说读写的训练等。
同时,二语习得也是一个渐进的、逐步积累的过程,需要经过反复的练习和修正。
现代二语习得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两种:实验研究和自然观察研究。
其中实验研究主要通过实验室环境下的语言输入和反应测量来探究二语习得问题,比如通过听力测试、句子接龙任务等探究学习者的语言处理能力和学习效果。
而自然观察研究则主要关注在学习者日常生活中的语言使用与交互,通过开展问卷调查、实地观察等方式来探究学习者的语言输入和使用情况。
二、二语习得的关键问题二语习得的研究领域具有广泛的深度和广度,但总体来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关键问题:语言输入、语言处理、语言输出、语言破坏因素和语言形式。
1. 语言输入语言输入是二语习得的前提和基础,如果学习者没有足够的语言输入,很难达到学习的目的。
因此,学习者如何获得足够的语言输入成为了二语习得中一个重要的问题。
研究发现,在二语学习者中,所获得的语言输入与其学习效果有着密切的关系。
因此,教师如何有组织地提供学习者所需的语言输入对于二语学习的效果至关重要。
2. 语言处理语言处理是指二语学习者在接受语言输入时对于信息的处理和理解。
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需要进行语言解码、语义理解、概念组织等多个方面的工作。
因此,语言处理能力的水平也直接影响到学习者的学习效果和语言能力提高的速度。
3. 语言输出语言输出是指学习者通过口头或书面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和知识的过程。
二语习得研究的四个理论模式和发展趋势
二语习得研究的四个理论模式和发展趋势二语习得是指人们在学习第二外语时所经历的过程。
二语习得研究已经成为应用语言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
本文将介绍二语习得研究的四个理论模式,包括行为主义模型、知觉-学习模型、自然语言处理模型和认知心理学模型,并探讨其发展趋势。
行为主义模型行为主义模型认为习得语言的过程是通过被动模仿模式、反复练习和引导来实现的。
这个模型强调语言输入和输出之间的相互作用。
其典型代表是斯金纳的提出的“操作条件反射”理论。
他认为在重复的语言环境中进行输入和输出交互作用,将逐渐构建出语言知识和语言结构。
知觉-学习模型知觉-学习模型提出音位、词汇、句子等语言结构的学习是通过观察、分析和归纳的方式实现的。
这个模型认为语言系统中的规律性和模式性是语言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代表如Chomsky提出的的语法翼式和Krashen提出的的输入假设等。
自然语言处理模型自然语言处理模型强调人类二语学习的自然属性,认为二语习得是对人类认知、推理和记忆能力的挑战。
这个模型通过计算机前端和后端的结合来研究人类语言学习能力,并且试图用计算机进行二语学习辅助。
认知心理学模型认知心理学模型强调个体对外在语言输入进行理解和组织的能力。
他认为语言是由思维的产物,并且构建语言结构需要有认知基础。
其中有注意力、记忆、语言推理等认知过程被视为影响人们习得语言的因素。
其代表如阿姆斯特朗等人提出的多知觉道路理论和曼尼内提出的经验论。
四种理论模式涉及到的研究方向都各不相同。
行为主义模型重视语言环境,知觉-学习模型重视语言规律,自然语言处理模型注重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认知心理学模型注重强调语言背后的认知作用。
这些模型的发展趋势是相互融合,各种理论深度渗透,致力于建立更为科学、全面、复杂的二语习得理论。
在未来,二语习得研究将面临更加繁琐复杂的领域。
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也许可以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推动二语习得研究取得更大的突破。
输出在二语习得中的功能研究
更是 为这种 观点提供 了理论 上 的支持 。 与此相 反 。 输 出的作用则 没 有得 到人们 的重 视 在K ah n rse 的二语
习得 理论 中 . 出 只是第 二 语 言 习得发 生 的一 个标 输
出具有提 供反馈 。 形成 自动化 , 从意 义加工 转 向句法
加 工 .优 化语 言输人 以及 培养 话语技 能 和发展个 人
是一 种 口语 流利 性 训练 活 动 . 意味着 说 话者 为 了 这
识 。 ro e (9 1 17 指 出 .输 出在 第 二语 言发 展 C ok s 19 : 1 ) “
中 的 作 用 被 极 大 地 忽 略 或 者 说 是 否 定 了 ” S an 。w i (9 3 19 以加拿大 沉浸式语 言教学 项 目中的儿童 1 9 :5 ) 为研究对 象 , 出 了输 出假设 。 提 该假设 的思想 概 括起 来。 即通过 产 出语 言 。 论 是 I头 的还 是 书面 的 。 无 2 1 语 言习得 可 以发 生 。 她认 为输 出具 有 以 下功 能 : 1 导 ()
练习者数次重复同一材料 的内容可使他们在 流利性和
准确性 的表现超出平时所 能达到 的水准 。有意义 的重 ”
致 更 有效 的输 入 ;2 促 进 句法 处 理 ; 3 检验 假设 ; () ()
() 4 培养 自然 、 流畅的语 言表达 ;5 培 养语篇 会话 能 () 力 ;6 培养 个 人语 言风 格 。 六大 功 能充 分说 明了 () 这
复输 出可 以促使知识 的程序化 (rc d rlain和语 poe ua zt ) i o
言提取 的 自动化 (uo ai t)从而 增进流利性 。流 atm t i , cy “ 利性是一种通过训练可 以获得的技 能 ”
关于二语习得中输入、输出与互动研究的文献综述
科技视界Science &Technology VisionScience &Technology Vision 科技视界0总体概述输入、输出与互动的研究作为二语习得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吸引了国内外学者的注意,徐海铭(2009)在对《二语习得理论》这本书进行介绍时,特别提到了二语习得中的输入、互动和输出在二语习得中的重要作用和对语言教学的重要意义。
1国内研究综述肖英(2002)在《近十年国外第二语言习得中输入与输出研究述评》一文中回顾了近十年来国外有关输入与输出的一些重要的理论性和实证性的研究成果,并作了评价,得出的结论是:Krashen 的可理解输入假设与Swain 的可理解输出假设在某种程度上得到了证实。
文章指出,预先调整的输入、互动型调整的输入和互动型调整的输出都有利于第二语习得,而所谓一种学习形式绝对好于另一种形式的说法是没有道理的。
戴炜栋(2006)在《语码输入、语码吸收和语码输出研究新进展》中分析了20世纪80年代初由美国应用语言学家克拉申提出的语码输入假说包括语码类型、语码吸收等概念,在外语教育界引起巨大震动,认为克拉申是当今学界有关语码质量、语码输入如何变成吸收、语码输出的始作俑者。
然而作者认为,该假说相当粗糙,许多说法尤其是关于普遍语法与二语习得的关系的诸多论断,纯粹是主观臆断。
20世纪90年代樊伯顿提出的语码加工理论借鉴了认知心理学和语言学的许多理论,描述了语码加工的具体过程,对克拉申的理论做了实质性修正。
作者认为语码加工理论不仅综合了以往的研究成果,而且建立在大量的实证研究基础之上,具有很强的操作性。
该理论在我国外语教育领域的应用前景有待我国语境下进行的实证研究作进一步验证。
在文章《影响互动性交际中意义磋商的主要因素》中,马冬梅(2004)从语言学习认知法、外语学习心理角度出发,就意义磋商过程考察了影响意义磋商的主要因素。
这些主要因素有:交际背景知识、交际者之间的关系、交际策略、交际任务类型、自信心、性格特征和学习动机等。
语言输入和语言输出假说的研究
目录
01 一、语言输入假说
02 二、语言输出假说
03
三、对语言学习和语 言教育的启示
04 四、结论
05 参考内容
内容摘要
语言是人类社会交流和思考的主要工具,因此语言的输入和输出在语言习得 和语言使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语言输入假说和语言输出假说,是语言习得理 论中的两个主要概念。本次演示旨在探讨这两个假说的研究现状及其对语言学习 和语言教育的启示。
2、监视假说(Monitor Hypothesis)
2、监视假说(Monitor Hypothesis)
克拉申认为,学习者在二语习得过程中会使用两种不同的监控功能:一种是 “编辑”,即学习者对语言输入进行编辑和修改,以确保其准确性;另一种是 “监控”,即学习者在输出语言时对语言的正确性进行监控。
参考内容
内容摘要
克拉申(Krashen)的语言输入假说是克拉申假说(Krashen’s Input Hypothesis)的核心内容,该假说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这个假 说的主要观点是,学习者通过接触和理解略高于他们当前水平的语言输入(即 “可理解的语言输入”),可以促进他们的二语习得。
二、可理解的语言输入
2、可理解的语法和语义:除了难度适中之外,语言输入还必须具有清晰的语 法结构和语义信息。这样,学习者才能正确地理解并记忆这些语言材料。
三、输出与反馈
三、输出与反馈
尽管输入假说强调了输入的重要性,但克拉申也意识到输出和反馈在二语习 得中的重要作用。学习者需要机会将他们新学的语言知识付诸实践,通过输出语 言来检验他们的理解和表达。当他们的输出被他人正确地理解和回应时,他们会 得到反馈,这将有助于他们进一步巩固和提升他们的语言技能。
外语教育领域中的二语习得和语言测试研究
外语教育领域中的二语习得和语言测试研究随着世界范围内的交流和国际化的推进,外语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
在这个领域中,二语习得和语言测试研究是两个重要的方面。
本文将从二语习得的基础架构、二语习得的理论和实践角度以及语言测试研究的脉络和趋势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二语习得的基础架构语言学家对二语习得的研究始于上世纪70年代。
其中,Chomsky提出的语言习得的基因本能论和Krashen提出的“语言输入假设”是二语习得的两个重要理论。
语言习得的基因本能论认为语言习得是与生俱来的,是人类的本能反应;而“语言输入假设”认为,完整、可理解的语言输入对于二语习得至关重要。
二语习得的基础架构包括语言输入和语言输出两个方面。
语言输入是学习者获取第二语言的过程,包括听、读和观察等方式。
语言输出是学习者使用第二语言的过程,包括说、写等方式。
在语言输入和输出的过程中,学习者需要与教师和其他学习者进行互动,以获得语言环境和语言反馈。
二、二语习得的理论和实践角度二语习得的理论包括认知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函数主义语言学等。
认知心理学认为,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习得遵循相同的认知机制和规律;社会心理学关注学习者的社会和情感需求,认为学习环境和个人的心理状态对二语习得具有重要影响;函数主义语言学则强调使用语言的功能和需求,提出语言习得的目标应当以实际的交际需求为导向。
理论研究与实践密不可分。
方法和环境是二语习得中的重要因素。
例如,教学方法、学习资源、辅助工具等都会对二语习得产生影响。
此外,跨文化交流和学习也是二语习得的重要方面。
学习者需要了解社会文化和语境,以便积极参与到语言使用中。
因此,二语习得应当以跨文化和交际需求为导向。
三、语言测试研究的脉络和趋势语言测试一般分为课堂内测试和外部认证测试。
课堂内测试一般由教师开展,旨在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以便调整教学策略。
外部认证测试则通常由第三方机构开展,主要用于证明学生的语言能力,如托福、雅思等。
二语习得中的输入与输出AReviewofInputandOutputinSecon_英语教学论文
二语习得中的输入与输出A Review of Input and Output in Secon_英语教学论文Abstract:Input and output are the two important concepts in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 process. This paper first reviews Krashen’s Input Hypothesis and Swain’s Output Hypothesis, then focuses on their enlightenments to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Key words: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input hypothesis; comprehensible input; output hypothesisI.Introduction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is a process of adopting a language (not the native language) by conscious or unconscious learning under natural conditions or guidance (Ellis, 1900). Researchers into the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or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began in the 1950s. From the 1980s, researchers gradually turned their attention to the effect of the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or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Among many theories, the Input Hypothesis by Krashen and the Output Hypothesis by Swain are the most famous. They made great contributories to people’s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or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II.Input HypothesisIn the early 1980’s, the burgeoning field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was dominated by the concept of input. Stephen D. Krashen, an American famous linguists, has put forward one of the world’influential “Language Acquisition Theory”. This theory contains five hypotheses, Krashen believes that the input hypothesis is the most important one among them as it touches upon directly the most fundamental question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According to Krashen, “Second-language acquisition theory provides a very clear explanation as to why immersion works. According to current theory, we acquire language in only one way: when we understand messages in that language, when we receive comprehensible input.”(Krashen, 1985). Based on the hypothesis, he introduces the concept of comprehensible input, namely, language acquisition conforms to the pattern of “i+1”, that is, language acquisition shall take place if and only if the comprehensible input is just slightly higher than the learner’s current language ability. Krashen emphasized that language is acquired by understanding the language information. That is to say, language acquisition can be attained by achieving the comprehensible input.However, this Input Hypothesis exaggerated the importance of language input. It also simplified the process of language learning. What’s more, Input Hypothesis ignored people’s initiative and the individual difference. In order to complete and supplement the theory, Swain put forward the “Output Hypothesis” in 1980s, and later the role of output transformed from being ignored to being accepted by everyone.III. Output hypothesisThe output hypothesis claims that the act of producing language (speaking or writing) constitutes, under certain circumstances, part of the process of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Merrill Swain (2005: 471) argued that output, by its nature, is not the end of production, but rather a process of the language learning. Therefore, output, if carefully taken care of, can also contribute to the language learning. In order to prove this, she has outlined three functions conducive to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a) the noticing and triggering function, b) the hypothesis-testing function and c) the metalinguistic function.IV. The implications of input and output in English teachingIn China, many students are used to and quite good at passively receiving language items that might later be used to communication. But regretfully, they are not well trained with the ability to retrieve those stored language items in communication, which is actually quite vital for them. They are good at grammar, but it’s difficult for them to express themselves freely.Language learners in China generally aim to achieve four major skills: listening, reading, speaking and writing. The first two skills are receptive ones, mainly concerned with input, while the last two are productive ones, closely connected with output, which is the emphasis of this part. Therefore, what is refe rred to as “the balance between input and output” should be put as “the balance between the training of receptive skills and productive skills”.In English class, the new words and phrases in the textbook are supposed to be finely-tuned input, so are most of the exercises. Most of the time in class, teachers are always busy with the input: explaining the new words, analyzing sentence structure, introducing grammar rules, and so on. V ery limited time in class is left for students to have some independent, autonomous practice out, let alone the communication output. In a word, input exceeds output greatly in traditional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classes in China.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input and output are very necessary. Thus, nowadays, ma ny linguists and language teachers turn to the communicative approach, which “pay systematic attention to functional as well as structural aspects of language” (William Littlewood, 1981).V. ConclusionThe balance between language input and output plays an indispensible rol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Once teachers and students notice this, they will become more efficient in language learning. In language class, teachers must attach more importance on language output in order to maintain the balance between language input and output, and they can adopt various teaching method so that the students can have an all-round development capability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Bibliography[1] Ellis, R. 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00.[2] Guy Cook, Barbara Seidlhofer. 应用语言学的原理与实践[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3] Krashen S. D.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Oxford: Pergamon Press, 1982.[4] Littlewood W.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An Introduction.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1.[5] Merrill Swain, Y ang Luxin. Output Hypothesis:Its History and Its Future.[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08 (1).[6] Zoltan Dornyei 著, 宋孔尧译. 实践中的Krashen 输入假说和Swain 输入假说:设计i + 1 教学技巧[ J] . 国外外语教学, 1994, ( 1) .[7] 郑银芳. 二语习得中的输入与输出[J]. 广州大学学报,2003(2).作者简介:陈小峥(1984- ),女,广东湛江人,广东行政职业学院外语系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应用语言学,英语教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语习得中的语言输出研究
二语习得研究的是人们在掌握第二种语言过程中的心理、认知和社会等因素。
在这个领域中,语言输出研究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语言输出不仅能反映学习者的语言能力,还能促进学习者语言使用的流利度和准确性。
本文将探讨二语习得中语言输出的研究背景和意义,阐述语言输出的定义和特点,分析二语习得中的语言输出研究,以及探讨语言输出对二语习得的影响和未来发展方向。
语言输出是指学习者使用目标语言进行表达的过程,包括语音、词汇、句法等方面的表现。
语言输出具有以下特点:
互动性:语言输出是在交际过程中实现的,需要与他人进行互动交流。
复杂性:语言输出涉及语音、词汇、句法等多个层面的知识,具有复杂性。
动态性:语言输出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随着学习者语言能力的提高,输出质量也会不断变化。
在二语习得中,语言输出形式多样,包括口语表达、书面表达、口语与书面语结合等。
研究发现,语言输出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检测理解和产出能力:语言输出可以帮助学习者检测自己对目标语言的的理解和产出能力,从而有针对性地提高自己的语言水平。
促进知识自动化:通过反复练习和不断纠正,语言输出有助于巩固学习者的语言知识,提高语言使用的自动化程度。
激发学习者积极性:语言输出要求学习者主动参与,有利于激发学习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语言输出对二语习得具有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影响。
积极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提高语言流利度:通过大量的语言输出实践,学习者可以熟练掌握目标语言的词汇、句法等知识,提高语言使用的流利程度。
促进自我纠正:当学习者发现自己的语言输出存在错误时,他们往往会尝试自我纠正,从而更好地掌握目标语言。
培养学习信心:成功的语言输出经历可以增强学习者的自信心,使他们更愿意主动地参与目标语言的交际活动。
然而,语言输出也可能对二语习得产生消极影响,如过度依赖母语、产生语言石化现象等。
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应注重目标语言
的使用,减少对母语的依赖,同时遵循适度原则,避免过度使用目标语言。
虽然语言输出研究已经取得了许多成果,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对学习者个体差异的不足、缺乏生态化的研究方法等。
未来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个体差异与语言输出:探讨学习者个体因素如学习风格、动机、焦虑等如何影响语言输出效果,以便为二语习得提供更具针对性的建议。
生态化研究方法:将来的研究可以尝试将语言输出置于更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真实语境中的语言使用,从而更好地解释二语习得现象。
语料库建设与研究:通过建设大型的二语习得语料库,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学习者的语言输出状况,挖掘隐藏在数据背后的规律和趋势。
语言输出研究在二语习得中具有重要意义。
未来研究需要不断拓展和深化这一领域,以期为二语习得的理论和实践提供更多有益的启示。
二语词汇习得中的跨语言迁移:语言类型分析的重要性
在第二语言(二语)学习中,词汇习得是一个关键环节。
学习者需要通过有效的方式理解和记忆新词汇,以丰富他们的语言表达。
其中,
跨语言迁移是一种对二语词汇习得有重要影响的学习策略。
本文将探讨跨语言迁移的语言类型分析在二语词汇习得中的重要性,以期为二语习得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跨语言迁移的语言类型分析有助于提高二语词汇习得的效率。
跨语言迁移是指学习者在二语学习中借用了母语(一语)的某些特征。
这种迁移现象在词汇、语法和发音等方面都有所体现。
语言类型分析主要不同语言的语法、词汇和语音系统,以及这些系统在不同语言中的相互关系。
通过对语言类型进行分析,学习者可以更好地了解母语与二语之间的差异,从而在二语词汇习得中做出调整。
跨语言迁移的语言类型分析在二语词汇习得中的应用
在二语词汇习得中,跨语言迁移的语言类型分析主要有以下应用:(1)帮助学习者辨析语言差异。
通过对比母语和二语的词汇系统,学习者可以发现两者之间的差异,从而有意识地避免母语干扰,提高二语词汇的正确使用。
(2)促进学习者利用母语的正迁移。
语言类型分析有助于学习者发现母语和二语之间的相似之处,充分利用正迁移效应,降低二语词汇学
习的难度。
(3)辅助学习者理解和记忆二语词汇。
通过将二语词汇与母语词汇进行对比和,学习者可以更好地理解二语词汇的含义和用法,从而加深记忆。
跨语言迁移的语言类型分析在二语词汇习得中的重要性
相关研究已经证明,跨语言迁移的语言类型分析在二语词汇习得中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一项研究发现,通过对比分析中文和英文的词汇特征,二语学习者能够更有效地理解和记忆英语词汇(李红,2017)。
另一项研究显示,二语学习者在掌握目标语言词汇时,运用语言类型分析策略可以显著提高学习效率(赵军,2019)。
跨语言迁移的语言类型分析在二语词汇习得中的作用机制
跨语言迁移的语言类型分析在二语词汇习得中的作用机制主要有以
下几个方面:
(1)帮助学习者辨析语言差异,从而更好地适应目标语言的词汇系统。
(2)促进学习者利用母语的正迁移,提高二语词汇学习的效率和准确性。
(3)辅助学习者将二语词汇与母语词汇建立,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目标语言的词汇。
跨语言迁移的语言类型分析在二语词汇习得中的优劣势
跨语言迁移的语言类型分析在二语词汇习得中的优势主要包括:(1)帮助学习者更快地掌握目标语言的词汇。
(1)如果过度依赖母语,可能会阻碍二语词汇的准确性和流利度。
(2)如果两种语言的词汇系统差异较大,可能会增加学习难度。
如何有效地运用跨语言迁移的语言类型分析来提高二语词汇习得的效率
为了有效运用跨语言迁移的语言类型分析来提高二语词汇习得的效率,学习者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增强对两种语言系统差异的敏感度。
学习者应通过对比分析母语和目标语言的词汇、语法和发音系统,了解两者之间的异同点。
(2)正确引导学习者利用母语的正迁移。
学习者需要有意识地运用母语与目标语言之间的,促进学习过程中的正迁移效应。
(3)鼓励学习者积极探索和总结语言规律。
学习者需要不断总结经验,发现并运用语言规律,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二语习得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中语言迁移现象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语言迁移是指学习者在二语习得过程中,借助于母语的语言规则、语法和词汇等来表达思想、情感和观点的现象。
本文将从语言迁移现象、第二语言习得、语言能力、认知发展、社会文化因素等方面,深入探讨二语习得过程中语言迁移现象的本质。
语言迁移现象是指在二语习得过程中,学习者将母语的语言规则、语法和词汇等应用到第二语言中。
这种现象在二语习得过程中十分常见,既可以促进学习者的语言习得,也可能干扰学习者的语言发展。
语言迁移现象通常包括正迁移和负迁移。
正迁移是指母语规则与第二语言规则相似或相同,对二语习得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而负迁移则是指母语规则与第二语言规则不同,甚至相互矛盾,对二语习得产生干扰和阻碍。
第二语言习得是指学习者通过各种方式和手段,掌握母语之外的第二种语言的过程。
这个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学习者的年龄、认知能力、学习动机、学习环境等。
第二语言习得的最终目标是使学习者能够熟练使用第二语言进行交流、阅读和写作等。
在第二语言习
得过程中,语言迁移现象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语言能力是指学习者掌握语言规则、语法和词汇等的能力。
在二语习得过程中,语言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语言迁移现象的发生。
通常,学习者的语言能力越高,就越能够准确地区分母语和第二语言的规则和用法,从而避免语言迁移的干扰。
相反,如果学习者的语言能力较低,就难以准确地掌握第二语言的规则和用法,从而更容易受到语言迁移的干扰。
认知发展是指学习者在二语习得过程中,对语言规则、语法和词汇等的理解和运用能力的发展。
认知发展对语言迁移现象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通常,学习者的认知能力越高,就越能够灵活地运用第二语言进行交流、阅读和写作等,从而避免语言迁移的干扰。
相反,如果学习者的认知能力较低,就难以灵活地运用第二语言,从而更容易受到语言迁移的干扰。
社会文化因素是指学习者在二语习得过程中,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对学习者产生的影响。
社会文化因素对语言迁移现象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通常,学习者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与第二语言的文化背景越接近,就越有利于学习者的语言习得,从而避免语言迁移的干扰。
相反,如果学习者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与第二语言的文化背景相差较大,就难以
避免语言迁移的干扰。
语言迁移现象在二语习得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本质。
它是影响学习者掌握第二语言的关键因素之一,既可以促进学习者的语言习得,也可能干扰学习者的语言发展。
因此,在二语习得过程中,学习者应注重提高自身的语言能力、认知能力和社会文化素养,从而更好地避免语言迁移的干扰,提高自身的二语习得水平。
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如何通过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更好地引导学习者在二语习得过程中克服语言迁移的干扰,提高学习者的二语习得效果。
研究还可以如何根据不同学习者的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案,以充分挖掘学习者的潜力,提高他们的二语习得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