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全全文及解释
成语三字经全文释义
成语三字经全文释义
三字经全文释义如下:
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解释】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解释】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
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解释】仅仅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亲的过错。
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解释】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
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能有什么用呢?
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解释】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
【解释】做儿女的,从小时候就要亲近老师和朋友,以便从他们那里学习到许多为人处事的礼节和知识。
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
【解释】东汉人黄香,九岁时就知道孝敬父亲,替父亲暖被窝。
这是每个孝顺父母的人都应该实行和效仿的。
融四岁,能让梨。
弟于长,宜先知。
【解释】汉代人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吃,这种尊敬和友爱兄长的道理,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的。
三字经释义全文
三字经释义全文《三字经》全文原文+逐句翻译: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人刚刚出生时,禀性本身都是善良的。
天性也都相差不多,只是后天所处的环境不同和所受教育不同,彼此的习性才形成了巨大的差别。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遭到破坏。
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致志地去教育孩子。
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让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
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割断织布机的布来教育孟子。
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
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仅仅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亲的过错。
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
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
如果一个人小时候不好好学习,那么到老的时候能有什么作为呢?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玉不打磨雕刻,就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如果不学习,就不会懂礼仪,不能成才。
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
做儿女的,从小时候就要亲近老师和朋友,以便从他们那里学习到许多为人处事的礼节和知识。
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
东汉有个叫黄香的人,九岁时就懂得孝敬父母,替父母暖被窝。
这是每个孝顺父母的人都应该实行和效仿的。
融四岁,能让梨,悌于长,宜先知。
汉代人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吃。
这种尊敬和友爱兄长的道理,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的。
首孝悌,次见闻。
知某数,识某文。
一个人首先要学的是孝敬父母和友爱兄弟的道理,接下来是学习看到和听到的知识。
并且要知道基本的算术,认识文字,阅读文学。
一而十,十而百。
百而千,千而万。
我国采用十进位算术方法:一到十是基本的数字,然后十个十是一百,十个一百是一千,十个一千是一万……一直变化下去。
三才者,天地人。
三光者,日月星。
三字经全文及解释
三字经全文及解释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
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
融四岁,能让梨。
弟于长,宜先知。
首孝弟,次见闻。
知某数,识某文。
一而十,十而百。
百而千,千而万。
三才者,天地人。
三光者,日月星。
三纲者,君臣义。
请教解:人的本性都是善良的,在开始的时候都是相似的,通过学习的方式,性格会有所不同。
如果不进行教育,性格就会发生改变。
教育的方式要以专注为贵。
孟母是孟子之母,选择了优秀的邻居来居住。
她的儿子不学习就断织机。
窦燕山是有行义之人。
教育五个儿子,名声都很好。
没有教育的结果是父亲的过错。
教育不严格,是教师的懒散。
儿子不学习是不应该的,年轻时不学习,老了就会后悔。
玉石不经过琢磨就无法成为器物,人不学习就不懂得道义。
做为人子,虽然年幼,要尊敬师长和朋友,学习礼仪。
九岁的时候,就能为长辈暖床。
对亲人要孝顺,这是应该坚持的。
融四岁的时候就能让果子给别人吃。
对待兄长要尊重和顺从,应该提前知道这些。
首先要孝敬父母和尊敬兄长,其次是要学习知识和见多闻多。
要知道某个数字,识别某种文字。
从一到十,从十到百,从百到千,从千到万。
三才是指天、地、人,三光是指太阳、月亮、星星,三纲是君臣、父子和义务。
三字经全文及解释
三字经全文及解释三字经全文及解释《三字经》自宋朝以来,已有七百多年历史,共一千多字,可谓家喻户晓,脍炙人口。
下面是精心整理的三字经全文及解释,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1、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解释】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每个人都是一张白纸,不知害人,既为善。
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
2、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解释】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
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3、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解释】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
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折断了织布的机杼来教育孟子。
4、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解释】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5、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解释】仅仅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母的过错。
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
6、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解释】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
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能有什么用呢?7、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解释】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8、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
【解释】做儿女的,从小时候就要亲近老师和朋友,以便从他们那里学习到许多为人处事的礼节和知识。
9、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
【解释】东汉人黄香,九岁时就知道孝敬父亲,替父亲暖被窝。
这是每个孝顺父母的人都应该实行和效仿的。
10、融四岁,能让梨,悌于长,宜先知。
【解释】汉代人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吃,这种尊敬和友爱兄长的道理,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的。
“弟”通“悌”,尊敬友爱。
11、首孝悌,次见闻。
知某数,识某文。
少儿国学宝典《三字经》全文解释
【导语】《三字经》,是中国的传统启蒙教材。
在中国古代经典当中,《三字经》是最浅显易懂的读本之⼀,下⾯就和⼀起来欣赏下《三字经》的全⽂解释,欢迎阅读! 1、⼈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解释】⼈⽣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每个⼈都是⼀张⽩纸,不知害⼈,既为善。
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
2、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解释】如果从⼩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
为了使⼈不变坏,最重要的⽅法就是要专⼼⼀致地去教育孩⼦。
3、昔孟母,择邻处。
⼦不学,断机杼。
【解释】战国时,孟⼦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有个好的学习环境。
⼀次孟⼦逃学,孟母就折断了织布的机杼来教育孟⼦。
4、窦燕⼭,有义⽅。
教五⼦,名俱扬。
【解释】五代时,燕⼭⼈窦禹钧教育⼉⼦很有⽅法,他教育的五个⼉⼦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5、养不教,⽗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解释】仅仅是供养⼉⼥吃穿,⽽不好好教育,是⽗母的过错。
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师的懒惰了。
6、⼦不学,⾮所宜。
幼不学,⽼何为。
【解释】⼩孩⼦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
⼀个⼈倘若⼩时候不好好学习,到⽼的时候既不懂做⼈的道理,⼜⽆知识,能有什么⽤呢? 7、⽟不琢,不成器。
⼈不学,不知义。
【解释】⽟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8、为⼈⼦,⽅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
【解释】做⼉⼥的,从⼩时候就要亲近⽼师和朋友,以便从他们那⾥学习到许多为⼈处事的礼节和知识。
9、⾹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
【解释】东汉⼈黄⾹,九岁时就知道孝敬⽗亲,替⽗亲暖被窝。
这是每个孝顺⽗母的⼈都应该实⾏和效仿的。
10、融四岁,能让梨,悌于长,宜先知。
【解释】汉代⼈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的梨让给哥哥吃,这种尊敬和友爱兄长的道理,是每个⼈从⼩就应该知道的。
“弟”通“悌”,尊敬友爱。
11、⾸孝悌,次见闻。
《三字经》的原文及注释解析
【导语】《三字经》与《百家姓》、《千字⽂》并称为三⼤国学启蒙读物。
《三字经》是我国古代的⼉童识字课本,是中国传统的⼉童启蒙读物,下⾯⽆忧考就给⼤家详细介绍下《三字经》的原⽂及注释解析,欢迎阅读! 《三字经》原⽂ ⼈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不学,断机杼。
窦燕⼭,有义⽅,教五⼦,名俱扬。
养不教,⽗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不学,⾮所宜。
幼不学,⽼何为。
⽟不琢,不成器。
⼈不学,不知义。
为⼈⼦,⽅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
融四岁,能让梨。
弟于长,宜先知。
⾸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
⼀⽽⼗,⼗⽽百,百⽽千,千⽽万。
三才者,天地⼈。
三光者,⽇⽉星。
三纲者,君⾂义,⽗⼦亲,夫妇顺。
⽈春夏,⽈秋冬,此四时,运不穷。
⽈南北,⽈西东,此四⽅,应乎中。
⽈⽔⽕,⽊⾦⼟,此五⾏,本乎数。
⼗⼲者,甲⾄癸。
⼗⼆⽀,⼦⾄亥。
⽈黄道,⽇所躔。
⽈⾚道,当中权。
⾚道下,温暖极。
我中华,在东北。
⽈江河,⽈淮济。
此四渎,⽔之纪。
⽈岱华,嵩恒衡。
此五岳,⼭之名。
⽈⼠农,⽈⼯商。
此四民,国之良。
⽈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
地所⽣,有草⽊,此植物,遍⽔陆。
有⾍鱼,有鸟兽,此动物,能飞⾛。
稻梁菽,麦⿉稷,此六⾕,⼈所⾷。
马⽜⽺,鸡⽝⾗,此六畜,⼈所饲。
⽈喜怒,⽈哀惧,爱恶欲,七情具。
青⾚黄,及⽩⿊,此五⾊,⽬所识。
酸苦⽢,及⾟咸,此五味,⼝所含。
膻焦⾹,及腥朽,此五臭,⿐所嗅。
匏⼟⾰,⽊⽯⾦,丝与⽵,乃⼋⾳。
⽈平上,⽈去⼊,此四声,宜调协。
⾼曾祖,⽗⽽⾝,⾝⽽⼦,⼦⽽孙。
⾃⼦孙,⾄⽞曾,乃九族,⼈之伦。
⽗⼦恩,夫妇从。
兄则友,弟则恭。
长幼序,友与朋。
君则敬,⾂则忠。
此⼗义,⼈所同。
当顺叙,勿违背。
斩齐衰,⼤⼩功。
⾄缌⿇,五服终。
礼乐射,御书数,古六艺,今不具。
唯书学,⼈共遵,既识字,讲说⽂。
有古⽂,⼤⼩篆,⾪草继,不可乱。
三字经全文注释(整理版)
《三字经》全文解释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启示〗人生下来原本都是一样,但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
所以,人从小就要好好学习,区分善恶,才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译文】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启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教育是头等重要的大事。
要想使孩子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必须时刻注意对孩子的教育,专心一致,时时不能放松。
【译文】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
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启示〗孟子所以能够成为历史上有名的大学问家,是和母亲的严格教育分不开的。
做为孩子,要理解这种要求,是为了使自己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才。
【译文】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
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割断织机的布来教子。
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启示〗仅仅教育,而没有好的方法也是不行的。
好的方法就是严格而有道理。
窦燕山能够使五个儿子和睦相处,都很孝敬父母、并且学业上都很有成就,是和他的教育方法分不开的。
【译文】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启示〗严师出高徒,严格的教育是通往成才之路的必然途径。
对孩子的严格要求虽然是做父母和老师的本份,但做子女的也应该理解父母和老师的苦心,才能自觉严格要求自己。
【译文】仅仅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亲的过错。
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
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启示〗一个人不趁年少时用功学习,长大后总是要后悔的。
每位小朋友都记住这样一句话:“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要趁视自己生命的黄金时刻。
【译文】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
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能有什么用呢?玉不琢,不成器。
三字经全文翻译注释(译文)
三字经全文翻译注释(译文)一、天地玄黄,宇宙洪荒。
解释:天地起初是玄黄色的,是一片混沌的状态。
宇宙最初的时候是一片混乱无序的状态。
二、日月盈昃,辰宿列张。
解释:太阳和月亮交替显现和消失,恒星一圈一圈地绕着地球分布。
三、寒来暑往,秋收冬藏。
解释:四季更替,寒冷的冬天过去,炎热的夏天来临,然后是秋天的收获和冬天的储藏。
四、闰余成岁,律吕调阳。
解释:如果一年有闰月,那么多余的这个月就是闰余。
律调谐,音乐调整阴阳平衡。
五、云腾致雨,露结为霜。
解释:云腾而上,使天空产生雨水,露水结成霜。
六、金生丽水,玉出昆冈。
解释:金子出产于美丽的水中,美玉出产于高山昆冈之间。
七、剑销磨砺,枪破氛光。
解释:剑经过磨砺才能变得锋利,枪经过打磨才能破坏敌人的氛围。
八、曲突徙薪,泽流福长。
解释:曲折地穿过突起的障碍来搬运柴薪,水流会一直向下,福气也会一直流向那些善行之人。
九、江河载舟,阴阳定陈。
解释:江河可以载船,阴阳之道可以使世界保持平衡。
十、品茗山品,道德书弦。
解释:品味着茶山的茶叶,修道和研究道德的书躺在琴弦上。
十一、可贵巧言,久要可缺。
解释:巧妙的言辞能够得到别人的珍视,长久的需求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人。
十二、失言有责,安言无忧。
解释:说错话会担负责任,安全的言辞则没有忧虑。
十三、和气致祥,祸因恶积。
解释:和蔼的行为能成就吉祥,祸患来自恶意的积累。
十四、善福无疆,罪孽深重。
解释:善行所得福报是无边无际的,罪孽会使人负重道行。
十五、龙德而隐,猛气则隆。
解释:龙是德行高尚而不显露的,只有当它发怒时才显得威猛。
十六、敏捷以遍,文以载道。
解释:动作敏捷可以应对各种情况,文章用来载道德的教导。
十七、知过必改,得能莫忘。
解释:知道自己犯了错误必须改正,知道了能力就不要忘记。
十八、罔谈彼短,靡恃己长。
解释:不去谈论别人的缺点,也不要依赖自己的长处。
十九、信使可复,器欲难量。
解释:信使之字可以反复写得清楚,的价值难以衡量。
二十、墨悲丝染,诗赞羔羊。
《三字经》全文解释
《三字经》全文解释〖启示〗人生下来原本都是一样,但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
所以,人从小就要好好学习,区分善恶,才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译文】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
〖启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教育是头等重要的大事。
要想使孩子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必须时刻注意对孩子的教育,专心一致,时时不能放松。
【译文】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
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启示〗孟子所以能够成为历史上有名的大学问家,是和母亲的严格教育分不开的。
做为孩子,要理解这种要求,是为了使自己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才。
【译文】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
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割断织机的布来教子。
〖启示〗仅仅教育,而没有好的方法也是不行的。
好的方法就是严格而有道理。
窦燕山能够使五个儿子和睦相处,都很孝敬父母、并且学业上都很有成就,是和他的教育方法分不开的。
【译文】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启示〗严师出高徒,严格的教育是通往成才之路的必然途径。
对孩子的严格要求虽然是做父母和老师的本份,但做子女的也应该理解父母和老师的苦心,才能自觉严格要求自己。
【译文】仅仅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亲的过错。
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
〖启示〗一个人不趁年少时用功学习,长大后总是要后悔的。
每位小朋友都记住这样一句话:“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要趁视自己生命的黄金时刻。
【译文】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
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能有什么用呢?〖启示〗一个人的成才之路如同雕刻玉器一样,玉在没有打磨雕琢以前和石头没有区别,人也是一样,只有经过刻苦磨练才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译文】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三字经的全文解释
三字经的全文解释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解释:人刚出生的时候,本性都是善良的。
这个善良的本性大家都差不多,只是在成长过程中,由于后天的环境和学习习惯不同,差异就越来越大了。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解释: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
教育最重要的方法就是专心致志、持之以恒。
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解释:从前孟子的母亲,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三次搬家选择邻居。
孟子逃学,孟母就割断织布机上的布来教育他。
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解释:五代时的窦燕山,他教育儿子有好的方法。
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解释:仅仅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亲的过错。
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
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解释: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
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能有什么用呢?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解释:玉石不经过打磨雕刻,就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
解释:做儿女的,从小时候就要亲近老师和朋友,以便从他们那里学习到许多为人处事的礼节和知识。
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
解释:东汉人黄香,九岁时就知道孝敬父亲,替父亲暖被窝。
这是每个孝顺父母的人都应该实行和效仿的。
融四岁,能让梨。
弟于长,宜先知。
解释:汉代人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吃。
这种尊敬和友爱兄长的道理,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的。
首孝悌,次见闻。
知某数,识某文。
解释:一个人首先要学的是孝敬父母和兄弟友爱的道理,接下来是学习看到和听到的知识。
并且要知道基本的算术和高深的数学,以及认识文字,阅读文学。
一而十,十而百。
百而千,千而万。
解释:我国采用十进位算术方法:一到十是基本的数字,然后十个十是一百,十个一百是一千,十个一千是一万……一直变化下去。
《三字经》的全文解释
《三字经》的全⽂解释《三字经》的全⽂解释 《三字经》取材典范,包括中国传统⽂化的⽂学、历史、哲学、天⽂地理、⼈伦义理、忠孝节义等等,⽽核⼼思想⼜包括了“仁,义,诚,敬,孝。
下⾯,⼩编为⼤家分享《三字经》的全⽂解释,希望对⼤家有所帮助! 1、⼈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解释】⼈⽣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每个⼈都是⼀张⽩纸,不知害⼈,既为善。
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
2、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解释】如果从⼩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
为了使⼈不变坏,最重要的⽅法就是要专⼼⼀致地去教育孩⼦。
3、昔孟母,择邻处。
⼦不学,断机杼。
【解释】战国时,孟⼦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有个好的学习环境。
⼀次孟⼦逃学,孟母就折断了织布的机杼来教育孟⼦。
4、窦燕⼭,有义⽅。
教五⼦,名俱扬。
【解释】五代时,燕⼭⼈窦禹钧教育⼉⼦很有⽅法,他教育的五个⼉⼦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5、养不教,⽗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解释】仅仅是供养⼉⼥吃穿,⽽不好好教育,是⽗母的过错。
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师的懒惰了。
6、⼦不学,⾮所宜。
幼不学,⽼何为。
【解释】⼩孩⼦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
⼀个⼈倘若⼩时候不好好学习,到⽼的时候既不懂做⼈的道理,⼜⽆知识,能有什么⽤呢? 7、⽟不琢,不成器。
⼈不学,不知义。
【解释】⽟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8、为⼈⼦,⽅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
【解释】做⼉⼥的,从⼩时候就要亲近⽼师和朋友,以便从他们那⾥学习到许多为⼈处事的礼节和知识。
9、⾹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
【解释】东汉⼈黄⾹,九岁时就知道孝敬⽗亲,替⽗亲暖被窝。
这是每个孝顺⽗母的⼈都应该实⾏和效仿的。
10、融四岁,能让梨,悌于长,宜先知。
【解释】汉代⼈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的梨让给哥哥吃,这种尊敬和友爱兄长的道理,是每个⼈从⼩就应该知道的。
三字经全文及释义
三字经全文及释义1、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解释】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
2、三字经: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解释】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
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3、三字经: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解释】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
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割断织机的布来教子。
4、三字经: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解释】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5、三字经: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解释】仅仅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亲的过错。
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
6、三字经: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解释】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
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能有什么用呢?7、三字经: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解释】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8、三字经: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解释】做儿女的,从小时候就要亲近老师和朋友,以便从他们那里学习到许多为人处事的礼节和知识。
9、三字经: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解释】东汉人黄香,九岁时就知道孝敬父亲,替父亲暖被窝。
这是每个孝顺父母的人都应该实行和效仿的。
10、三字经:融四岁,能让梨。
弟于长,宜先知【解释】汉代人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吃,这种尊敬和友爱兄长的道理,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的。
11、三字经:首孝悌,次见闻。
知某数,识某文【解释】一个人首先要学的是孝敬父母和兄弟友爱的道理,接下来是学习看到和听到的知识。
并且要知道基本的算术和高深的数学,以及认识文字,阅读文学。
三字经全文及详细解释
人之初,性本善。
昔孟母,择邻处,养不教,父之过。
玉不琢,不成器。
香九龄,能温席。
首孝悌,次见闻,三才者,天地人。
曰春夏,曰秋冬,曰水火,木金土,曰黄道,日所踱。
曰江河,曰淮济。
曰士农,曰工商。
地所生,有草木,稻粱菽,麦黍稷,曰喜怒,曰哀惧,酸苦甘,及辛咸,匏土革,木石金,高曾祖,父而身,父子恩,夫妇从。
此十义,人所同。
礼乐射,御书数,有古文,大小篆,性相近,习相远子不学,断机杼教不严,师之惰人不学,不知义孝于亲,所当执知某数,识某文三光者,日月星此四时,运不穷此五行,本乎数曰赤道,当中权此四渎,水之纪。
此四民,国之良。
此植物,遍水陆。
此六谷,人所食。
爱恶欲,七情具。
此五味,口所含。
丝与竹,乃八音。
身而子,子而孙。
兄则友,弟则恭。
当顺叙,勿违背。
古六艺,今不具。
隶草继,不可乱。
三字经苟不教,性乃迁。
窦燕山,有义方,子不学,非所宜。
为人子,方少时,融四岁,能让梨。
一而十,十而百,三纲者,君臣义,曰南北,曰西东,十干者,甲至癸。
赤道下,温暖极。
曰岱华,嵩恒衡。
曰仁义,礼智信,有虫鱼,有鸟兽,马牛羊,鸡犬豕,青赤黄,及白黑,膻焦香,及腥朽,曰平上,曰去入,自子孙,至玄曾,长幼序,友与朋。
斩齐衰,大小功。
唯书学,人共遵,若广学,惧其繁,教之道,贵以专。
教五子,名俱扬。
幼不学,老何为。
亲师友,习礼仪。
弟于长,宜先知。
百而千,千而万。
父子亲,夫妇顺。
此四方,应乎中。
十二支,子至亥。
我中华,在东北。
此五岳,山之名。
此五常,不容紊。
此动物,能飞走。
此六畜,人所饲。
此五色,目所识。
此五臭,鼻所嗅。
此四声,宜调协。
乃九族,人之伦。
君则敬,臣则忠。
至缱麻,五服终。
既识字,讲说文。
但略说,能知源。
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明句读。
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
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
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
作中庸,子思笔,孝经通,四书熟,有连山,有归藏,我周公,作周礼,曰国风,曰雅颂,三传者,有公羊,五子者,有荀杨,自羲农,至黄帝,夏有禹,商有汤,汤伐夏,国号商,周辙东,王纲坠,嬴秦氏,始兼并,光武兴,为东汉,宋齐继,梁陈承,迨至隋,一土宇,二十传,三百载,炎宋兴,受周禅,舆图广,超前代,迨成祖,迁燕京,清世祖,膺景命,道咸间,变乱起,革命兴,废帝制,中不偏,庸不易。
《三字经》解释
《三字经》解释三字经全文解释(转载)1、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解释】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每个人都是一张白纸,不知害人,既为善。
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
2、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解释】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
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3、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解释】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
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折断了织布的机杼来教育孟子。
4、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解释】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5、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解释】仅仅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母的过错。
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
6、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解释】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
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能有什么用呢?7、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解释】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8、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
【解释】做儿女的,从小时候就要亲近老师和朋友,以便从他们那里学习到许多为人处事的礼节和知识。
9、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
【解释】东汉人黄香,九岁时就知道孝敬父亲,替父亲暖被窝。
这是每个孝顺父母的人都应该实行和效仿的。
10、融四岁,能让梨,悌于长,宜先知。
【解释】汉代人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吃,这种尊敬和友爱兄长的道理,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的。
“弟”通“悌”,尊敬友爱。
11、首孝悌,次见闻。
知某数,识某文。
【解释】人生急当首务者,莫大于孝悌,故人事亲事长,必要尽其孝悌。
孝悌乃一件大事。
其次一等,多见天下之事,以广其所知,多闻古今之理,以广其所学。
《三字经》全文与译文
《三字经》全⽂与译⽂《三字经》全⽂与译⽂第1⽂启蒙教⼈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
⼦不学,断机杼。
窦燕⼭,有义⽅。
教五⼦,名俱扬。
养不教,⽗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不学,⾮所宜。
幼不学,⽼何为。
⽟不琢,不成器。
⼈不学,不知义。
【译⽂】:⼈⽣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
如果从⼩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
为了使⼈不变坏,最重要的⽅法就是要专⼼⼀致地去教育孩⼦。
战国时,孟⼦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有个好的学习环境。
⼀次孟⼦逃学,孟母就割断织机的布来教⼦。
五代时,燕⼭⼈窦禹钧教育⼉⼦很有⽅法,他教育的五个⼉⼦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仅仅是供养⼉⼥吃穿,⽽不好好教育,是⽗亲的过错。
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师的懒惰了。
⼩孩⼦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
⼀个⼈倘若⼩时候不好好学习,到⽼的时候既不懂做⼈的道理,⼜⽆知识,能有什么⽤呢?⽟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第2⽂礼孝爱为⼈⼦,⽅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
⾹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
融四岁,能让梨。
悌于长,宜先知。
⾸孝悌,次见闻。
知某数,识某⽂。
【译⽂】:做⼉⼥的,从⼩时候就要亲近⽼师和朋友,以便从他们那⾥学习到许多为⼈处事的礼节和知识。
东汉⼈黄⾹,九岁时就知道孝敬⽗亲,替⽗亲暖被窝。
这是每个孝顺⽗母的⼈都应该实⾏和效仿的。
汉代⼈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的梨让给哥哥吃,这种尊敬和友爱兄长的道理,是每个⼈从⼩就应该知道的。
⼀个⼈⾸先要学的是孝敬⽗母和兄弟友爱的道理,接下来是学习看到和听到的知识。
并且要知道基本的算术和⾼深的数学,以及认识⽂字,阅读⽂学。
第3⽂常识⼀⽽⼗,⼗⽽百。
百⽽千,千⽽万。
三才者,天地⼈。
三光者,⽇⽉星。
三纲者,君⾂义。
⽗⼦亲,夫妇顺。
⽈春夏,⽈秋冬。
此四时,运不穷。
⽈南北,⽈西东。
三字经全文解释
三字经全文解释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启示〗人生下来原本都是一样,但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
所以,人从小就要好好学习,区分善恶,才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译文】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启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头等重要的大事。
要想使孩子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必须时刻注意对孩子的教育,专心一致,时时不能放松.【译文】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启示〗孟子所以能够成为历史上有名的大学问家,是和母亲的严格教育分不开的。
做为孩子,要理解这种要求,是为了使自己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才。
【译文】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
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割断织机的布来教子。
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启示〗仅仅教育,而没有好的方法也是不行的.好的方法就是严格而有道理。
窦燕山能够使五个儿子和睦相处,都很孝敬父母、并且学业上都很有成就,是和他的教育方法分不开的。
【译文】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启示〗严师出高徒,严格的教育是通往成才之路的必然途径。
对孩子的严格要求虽然是做父母和老师的本份,但做子女的也应该理解父母和老师的苦心,才能自觉严格要求自己.【译文】仅仅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亲的过错。
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
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启示〗一个人不趁年少时用功学习,长大后总是要后悔的。
每位小朋友都记住这样一句话:"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要趁视自己生命的黄金时刻.【译文】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
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能有什么用呢?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启示〗一个人的成才之路如同雕刻玉器一样,玉在没有打磨雕琢以前和石头没有区别,人也是一样,只有经过刻苦磨练才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字经全全文及解释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人刚生出来的时候,性情本质都是很善良的,而这种善良的本性,每个人并没有多大的差别,后来因为学习环境及所受的教育不同,长大后性情就相差得月来越远了。
如果在小的时候,没有好好的教育孩子,他们善良的本质就会受环境的影响而改变,所以教导的方法最重要的就是要专心一致,才能让善良的本质发挥出来。
从前,孟母知道环境的好坏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很大的,所以选择好的环境来居住。
有一次,年幼的孟子贪玩不想读书,母亲知道后非常生气,就拿出剪刀把织布机上的布匹剪断,让孟子了解,读书就像织布一样不可半途而废。
五代的时候,在『燕山』这个地方,有一个『窦禹均』的人,对孩子有一套很好的教导方式,他的五个孩子在他的调教之下,个个都很有成就,也因此得了好名声。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如果父母将子女生下来,只知道养活他们,而不去教育他们的话,这就是为人父母的过错。
同样的,做老师的对于学生的教育,若没有尽力教导,这就是老师偷懒没有尽到为人师的责任。
为人子女的,不学习如何友爱兄弟姊妹孝顺父母,这是很不应该的。
小时候在求学的时期,不好好的学习接受教育,等到年纪大了,又能够有什么作为呢?『玉』如果没有经过玉匠琢磨,是不可能成为玉器。
就好比一个人若不肯勤奋求学,就不会懂得礼义道德了。
为人子弟的,应该在年少时,多亲近好的老师,多结交好的朋友,从中学习做人的礼义道德。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首孝弟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黄香九岁的时候,每天晚上睡觉前,都会先睡进父亲的棉被里,用身体温热被子,再请父亲去睡。
像黄香这种孝顺父母的行为,是我们为人子女应当要做到的。
孔融四岁的时候,就知道把大的梨子让给哥哥吃,这种恭敬兄长的行为,也是我们为人子弟应该最先知道的。
做人先要学习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其次是学习知识,及知道算数和认识文字,阅读各种文章。
一到十是基本数字,采十进制的方法,十个十是一百,十个一百是一千,十个一千是一万,一直到无穷尽的数字。
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曰南北曰西东此四方应乎中什么叫做『三才』三才就是指天、地、人。
什么叫『三光』,三光就是指太阳、月亮、星星。
什么叫做『三纲』三纲就是君主与臣子之间要讲「义」,父亲与子女之间要有亲情之爱,夫妻之间要彼此和睦相处。
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而这四个季节春去夏来,秋去冬来,循环不已,永不停止。
四个方位是指东、西、南、北,而这四个方向都必须以中央为基准,才能决定正确方位。
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数十干者甲至癸十二支子至亥曰黄道日所躔曰赤道当中权赤道下温暖极我中华在东北【五行】,就是指金、木、水、火、土。
这五行是用来表示万物的基本数量组合。
【十干】是指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十二支』是指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又叫『地支』;这些都是古代计时的符号。
地球每天绕着太阳不停的转动,而太阳也绕着银河转动,太阳行经的这条轨道叫做黄道。
地球的中央有一条赤道,把地球分为南、北半球。
靠近赤道地带的气候最为炎热。
而我国的位置是在地球的东北方。
曰江河曰淮济此四渎水之纪曰岱华嵩恒衡此五岳山之名曰士农曰工商此四民国之良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在中国地理的版图上,河流直信道大海的有长江、黄河、淮河和济水,这四条河流可以说是我国河流的主要代表。
在高山方面,我国有五座著名的大山,称为「五岳」,而这五岳就是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
读书人、农人、工人和商人,这些安分守己的良民,都是国家不可缺少的基本成员。
如果每个人都以仁、义、礼、智、信这五常,作为自己处世的标准,而这五个法则,不可混乱是我们应该遵守的。
地所生有草木此植物遍水路有虫鱼有鸟兽此动物能飞走稻粱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大地是生命的根源,它使生物成长,有花草、树木,而这些植物它们遍布于水中和陆地各个地方。
地球上除了有植物,还虫、鱼、鸟、兽等动物,这些动物有的能在空中飞,有的能在地上走。
【六谷】是指稻子、小米、豆类、小麦、黄米和高梁,而这六谷都是人类以维生不可缺乏的主要粮食。
【六畜】是饲养来挤乳,生蛋和供人观赏用的,什么是六畜呢?就是马、牛、羊、鸡、狗和猪等六种牲畜。
它们本来都生长在野外,后来才被人类饲养在家中。
曰喜怒曰哀惧爱恶欲七情具青赤黄及黑白此五色目所识酸苦甘及辛咸此五味口所含膻焦香及腥朽此五臭鼻所嗅每一个人都有一种相当奇妙的感觉,有内心很愉快的喜;有很生气的怒;有很悲伤的哀;有很害怕的惧;有很喜欢的爱;有很讨厌的恶;有内心贪恋的欲。
这喜、怒、哀、惧、爱、恶、欲,我们称之为七情。
我国古代还有所谓的五色,这五色是古人所说的正统的颜色,包括青色、红色、黄色、黑色及白色。
我们的眼睛很容易把这五种颜色认出来。
酸苦甜辣和咸味是我们平常所吃食物的五种味道,都能够用嘴巴分辨出来。
而羊骚味、烧焦味、香味、鱼腥味和腐臭味是五种基本的味道,也是我们的鼻子所能嗅得出的气味。
匏土革木石金丝与竹乃八音曰平上曰去入此四声宜调协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孙自子孙至玄曾乃九族人之伦古时候有八音之说,是我国古代八种乐器所发出来的声音。
什么是八音呢?它包括由紫竹制成笙器----匏;由粘土制成的瓦器----土;由皮革制成的鼓----革;由木块制成的祝歌----木;由玉器制成的磬----石;由铁制成的钟----金;由韧线制成的弦----丝;由竹制成的萧管----竹。
说到语言的音调,也有四声之说,即分平上去入等四种声音。
这四种声必须得到调和,听起来才感到合谐。
从高祖父生曾祖父,从曾祖父生祖父,再从祖父生父亲,父亲生我自己,我自己生儿子,儿子生孙子,就这样一代一代的传递下去。
从自己的儿子、孙子一直传到曾孙和玄孙,就是古人所说的九族。
这就是人们尊卑长幼的秩序,绝对不可混杂越礼。
来源:/user/showuser.php?uid=953021344&tab=journal&view=single&journal id=164465父子恩夫妇从兄则友弟则恭长幼序友与朋君则敬臣则忠此十义人所同当顺叙勿违背斩齐衰大小功至缌麻五服终父亲与儿子之间彼此要注重慈爱与孝顺的恩情;夫妻之间必须和睦相处,夫唱妇随;身为兄长的人必须友爱弟妹;而身为弟妹的要恭爱兄长。
年长的人和年幼的人一起相处,必须注重长幼尊卑的次序,不可越礼;朋友之间必须以诚相待,相互照顾;一国之君必须必须尊重他的臣民,爱护他的百姓,如能做到这一点,臣民们自然会对他效忠。
我国古代非常注重十义,认为是每个人都要遵从不可忽地事。
什么是「十义」呢?父慈、子孝、夫和、妇从、兄友、弟恭、朋谊、友信、君敬、臣忠等十种美德。
对丧礼也应该遵守五服,什么是「五服」呢?就是当父母亲去世时,必须穿斩衰的丧服;伯、叔父去世时,必须穿小功的丧服;表兄弟去世时,必须穿缌麻的丧服。
礼乐射御书数古六艺今不具惟书学人共遵既识字讲说文有古文大小篆隶草继不可乱若广学惧其繁但略说能知原孔子讲究六艺,认为每个读书人都该精通六艺,所谓六艺就是礼节、音乐、射箭、驾车、书法、数学等六种技艺,本来古代精通六艺的人很多,现在已经不多见了。
只有书法这门学问,直到现在还是每个读书人必须修习的课程。
只有先识字,才能去研究东汉许慎所着的说文解字,进而研究高深的学问。
我国古代的文字种类很多,有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和草书,在学习时,一定要把这些文字认清楚,以免混淆不清。
在整个宇宙里,知识实在太丰富了,如果你想要广泛的去学习,那是很不容易也无从学起的事情。
不过,如果能够大略的做个研究,还是能够了解其中基本的道理的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明句读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凡是教导纲读书识字的学童,必须正确的讲解义理,考究事实,不可以马虎从事。
首先必须让他们了解每个字的意义,接着再教他们了解句读,使他们懂得如何断点及朗诵。
研究学问一定有起头的地方,把小学读完了,便可以开始念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四书了。
论语这本书共有二十篇,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或是孔子弟子曾说过的善言善语,记载编辑而成的。
而孟子这本书,共有七篇,整本书的主旨是在谈道德仁义的道理。
作中庸乃孔伋中不偏庸不易作大学乃曾子自修齐至平治四书熟孝经通如六经始可读诗书易礼春秋号六经当讲求【中庸】这本书的作者是孔子的孙子---孔伋,孔伋就是子思;「中」的意思是不偏,而「庸」的意思是不改变。
它是一本人生哲学的书。
『大学』这本书是曾参所作,内容则是从修身齐家到治国平天下的道理把孝经和四书研习得十分熟透之后,便可以开始去研究六经了。
什么是【六经】呢?便是诗、书、易、礼、乐、和春秋等六部经典,记载着各种常识,我们应该仔细的研究、理解。
有连山有归藏有周易三易详有典谟有训诰有誓命书之奥我周公作周礼着六官存治体迨至隋一土宇不再传失统绪唐高祖起义师除隋乱创国基二十传三百载梁灭之国乃改梁唐晋及汉周称五代皆有由杨坚,兴兵灭了南朝的陈国,天下就通一了,是为隋高祖。
传到儿子时,为隋炀帝,因荒乱无道,天下大乱,整个国家已失去了纲纪,最后就灭亡了。
李渊,因为眼见天下大乱,民不聊生,于是起兵,来平定隋朝的荒乱。
他的儿子,叫做世民,因为帮助高祖平乱有功,没有多久,唐高祖废了恭帝,在长安把国号改做唐。
唐朝从高祖李渊平定隋乱,得了天下,创立唐朝的基业以后,传位给太宗、高宗…等共二十个君主,总计二百八十九年。
后来,朱温消灭了唐朝篡位,把国号改为后梁,唐朝就灭亡了。
过了唐朝以后,就叫做五代。
五代有:一是后梁,共有十七年,后来被后唐消灭。
后唐,从庄宗传到明帝、闵帝、废帝,只有四代,共十五年,之后被晋消灭。
后晋,从唐高祖传到出帝,只有两代,共十年,之后被契丹消灭。
一是后汉,从唐高祖传到隐帝,只有两代,共有四年,被后周消灭。
后周,从太祖传到世宗、恭帝,只有十年就亡国了。
炎宋兴受周禅十八传南北混辽与金皆称帝元灭金绝宋世舆图广超前代九十年国祚废太祖兴国大明号洪武都金陵宋太祖是后周的官,恭帝让位给宋太祖。
建都在汴梁,改国号为宋。
之后历经太宗、真宗..等九世,都是以河南为建都地。
但是到了钦宗时期,金人进攻到汴京,把徽宗和钦宗。
掳走当人质。
后来宋高宗即位,在杭州建都,改称南宋。
之后又将王位传位给孝宗、光宗…共九世,两宋家起来共有十八世,计三百三十年契丹是位在北方的国家,国号称为辽,共传了九世,后来是被金人给消灭了,共计有二百零九年。
还有西辽,共传了四代,共计有七十七年,辽就亡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