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关于地球上的大气的专题练习和答案
2024_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三章地球上的大气测评含解析湘教版必修第一册

第三章测评(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读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完成第1~3题。
1.下列关于对B层的叙述,错误的是( )A.气温随着海拔的增加而上升B.大气运动以平流运动为主C.靠臭氧吸取紫外线而增温D.能反射无线电波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减弱作用中,反射作用最强,这种作用主要发生在( )A.A层B.B层C.C层D.B和C层3.图中A层主要的干脆热源是( )A.太阳辐射B.大气逆辐射C.地面辐射D.大气反射1题,B层温度随着海拔的增加而上升;大气运动以平流运动为主;靠臭氧吸取紫外线而增温;能反射无线电波的是C层中的电离层。
第2题,对太阳辐射起反射作用的主要是大气中的云层和较大颗粒的尘埃,而云层和尘埃主要集中在对流层中,所以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主要发生在对流层,对应图中A层。
第3题,图中A层是对流层,大气主要的干脆热源是地面辐射,干脆吸取的太阳辐射很少。
2.A3.C读北半球1月份和7月份气温(单位:℃)随纬度和高度的变更图,完成第4~6题。
4.关于对流层气温分布规律的叙述,正确的是( )A.气温随纬度的增加而上升B.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上升C.顶部极地气温比热带地区低D.南北温差冬季大于夏季5.在平流层底部,冬季最高气温出现的区域为( )A.10°~20°B.40°~60°C.30°~40°D.70°~90°6.对流层上部气温的垂直递减率远比下部高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纬度位置B.大气环流条件C.下垫面性质D.热量来源和空气密度4题,图中横坐标表示纬度和月份,左侧纵坐标表示高度,右侧纵坐标表示气压,从图中可看出对流层气温随纬度的增加而降低;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顶部极地气温比热带地区高;南北温差冬季大于夏季,D项正确。
第5题,北半球1月表示冬季,从图中可以看出平流层底部40°~60°处冬季气温最高,B项正确。
地球上的大气 高中地理-参考答案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D2.C【解析】第1题,大气垂直分层的依据是温度、运动状况和密度,不同大气层温度的变化不同,距地面20 km 处气压不到地面的1/10。
第2题,对流层厚度与纬度呈负相关,冬季易出现辐射逆温;平流层升温是因为臭氧吸收紫外线;平流层天气晴朗,大气以平流运动为主,有利于飞行。
3.D4.A【解析】第3题,云雨现象主要分布在对流层,原因包括上冷下热,易发生对流现象,A包括。
水汽、杂质含量多,凝结核多,B包括。
对流旺盛,水汽上升过程中易凝结成雨,C包括。
与二氧化碳含量多无关,D不包括。
第4题,“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说明对流层气温分布特点是随高度上升,气温降低,A对,B错。
对流层大气的热量主要直接来自地面辐射,C错。
对流层大气的热量主要来自对地面辐射的吸收,D错。
5.C6.D【解析】第5题,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是地面长波辐射,故C对。
第6题,与诗句中“秋阴不散”导致“霜飞晚”密切相关的是大气逆辐射,故D正确。
7.A8.A【解析】第7题,飘浮在大气中的火山灰能使①增强,即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增强。
第8题,青藏高原的纬度比云贵高原高,但年太阳辐射总量比云贵高原大,其原因主要与图中的①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的数值大小有关。
9.A10.B【解析】第9题,机动车尾气排放到大气中,会增加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含量,会改变大气的组成成分,A正确。
第10题,从图中可以看出,M 方向的辐射由大气指向地面,为大气逆辐射,汽车排放的大气污染物减少,大气吸收地面辐射的能力下降,大气逆辐射减弱,故选B。
11.D12.A【解析】第11题,从表中可知,干洁空气中氮气的体积和质量所占比例均>70%,故选D。
第12题,燃烧煤、石油等矿物燃料会导致二氧化碳增多,大气逆辐射增强,形成温室效应。
13.C14.B【解析】第13题,图中显示,地球辐射的纬度变化比太阳辐射小,A错误。
图中显示,高纬度地区接受的太阳辐射比损失能量少,B错误。
部编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带答案必须掌握的典型题

(名师选题)部编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带答案必须掌握的典型题综合题1、读某年3月20日20时与21日20时亚洲局部地区海平面气压(单位:hPa)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
(1)3月20日20时,图示A、B两地的风向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
(2)说明图示时段北京雾霾加重的自然原因。
(3)3月20日20时,①地的天气最可能是________(填“晴朗”或“阴雨”),说明判断理由________。
(4)简述3月20日20时到21日20时图示②岛屿的天气变化情况,并分析其原因。
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古代社会有许多充满科学气息的诗文,充分体现了先民的智慧,下图为“大气热力作用示意简图”。
(1)图中所示,近地面大气的热量主要来自____(填名称)。
(2)“本以正身,惟德温温,如冬之日,如夏之云”(陈恬《程伯淳赞》),“夏之云”令人舒适是因为____(填序号)代表的____(填名称)增强。
(3)“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对于“霜飞晚”起主要作用的是____(填序号)。
(4)“凡五果,花盛时遭霜,则无子……放火作煴(燃烧不旺的火堆),少得烟气,则免于霜矣”(贾思勰《齐民要术》),是因为“烟气”可以____增强/减弱)____(填名称),从而防止农作物受到冻害。
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地理学习应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地理实验是学习地理的重要方法之一。
材料一:图甲为某模拟实验示意图,图乙为某海岸近地等压面示意图材料二:海陆风是滨海地区在一天之中,风向以一天为周期随昼夜交替而转换的现象。
某地理兴趣小组记录了某天的海陆气温变化,如下图。
(1)从图甲中观察到的该模拟实验结果,烟的运动方向呈____(填“顺时针”或“逆时针”)循环;其模拟的自然地理过程是____;若实验模拟的是夜晚的海陆风,则热水代表的是____(填“陆地”或“海洋”);若实验模拟的是白天山坡与谷地之间的环流,则冰块代表的是____(山地或谷地)。
高中地理:地球上的大气练习(含答案)

高中地理:地球上的大气练习(含答案)1.下图为地球大气的垂直分层图(部分).读图回答下题.(1)①②③④四条曲线中,正确表示图示大气层气温垂直分布情况的是( )A.①B.②C.③D.④(2)影响该大气层气温垂直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地面辐射B.二氧化碳C.臭氧D.人类活动(3)下列关于该大气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A.有电离层,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B.天气晴朗,对流旺盛,有利于高空飞行C.上部冷、下部热,空气以对流运动为主D.顶部与底部的气温相差约50℃2.在平静无风的海面、大江江面、湖面、雪原、沙漠(或戈壁)等处偶尔会在空中或“地下”出现高大楼台、城郭、树木等幻景,这种现象被称为海市蜃楼.当底层空气密度高、上层密度低时,在实际景物上方的远处出现它的影像,即“上现蜃景”;当底层空气密度低、上层密度高时,在实际景物下方的远处出现它的倒影,即“下现蜃景”.据此完成下题.(1).下列关于蜃景的说法,合理的是( )A.夏季的湖面可能出现"下现蜃景"B.夏季的沙漠可能出现"上现蜃景"C.冬季的暖流上空可能出现"下现蜃景"D.夏季的柏油路面可能出现"上现蜃景"(2).当“上现蜃景”出现时,底层空气( )A.对流运动强盛B.易出现逆温层C.等压面下凹D.水平气压梯度力大3.2013年11月18日,印度尼西亚的两座火山先后爆发,其中一座喷出的火山灰高达8000米.据已学知识完成下列两题.(1)依据材料可知,这次火山灰物质飘浮在大气的垂直分层中的( )A.对流层B.平流层C.高层大气D.电离层(2)该层的主要特征有( )①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②天气复杂多变③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④厚度基本相同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4.2014年7月17日23时左右,马来西亚MH17航班,在乌克兰靠近俄罗斯边界坠毁.机上载有283名乘客与15名机组人员,298人全部遇难.据此完成下列两题.(1)一般认为飞机在平流层中飞行是较为安全的,那么该客机在飞行中的安全高度为( ) A.10千米以内 B.13千米以上 C.50千米以上 D.3000千米以上(2)据统计,多数失事飞机基本上发生在对流层,以下解释最可能正确的是( )A.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B.这一层集中了整个大气质量的3/4,空气密度最大C.该层天气现象复杂多变,导致飞行环境不稳定D.该层大气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5.飞行航向是指飞机在空中所在位置的经线由北端顺时针测量至飞机纵轴前方延长线之间的夹角.下图为北京时间2020年2月5日22时43分某国际航班从我国北京大兴国际机场飞往该国首都的飞行信息实况记录图(空中飞行航向总体在180°-220°之间).据此完成下题.(1).推测该国的首都国际机场可能是( )A.马来西亚吉隆坡国际机场B.加拿大渥太华国际机场C.澳大利亚堪培拉国际机场D.俄罗斯莫斯科国际机场(2).该国际航班飞行到甲地上空后迅速上升的主要原因最可能是( )A.改变飞行航线B.提高机舱温度C.遭遇云雨天气D.防止飞机失重6.“冷岛效应”指地球上干旱地区的绿洲、湖泊,其夏季昼夜气温比附近沙漠、戈壁低,温差最大可达30℃左右,这是由于周围戈壁沙漠的高温气流在大气的平流作用下,被带到绿洲、湖泊上空,形成了一个上热下冷的大气结构,形成一种温润凉爽的小气候.读图,据此完成下题.(1).“冷岛效应”会使绿洲地区( )A.空气对流增强B.热量交换变缓C.水汽蒸发加快D.地面风速增强(2).图中甲、乙、丙、丁四地,“冷岛效应”最显著的是( )A.甲地B.乙地C.丙地D.丁地7.近年来,滑翔伞运动成为国内年轻人追捧的极限运动之一.滑翔伞需要借助自然上升气流达到滑翔与滞空目的,下左图示意了滑翔伞运动的部分自然动力原理,右图是我国某大型滑翔伞训练基地(30°N,120°E附近)地形图.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1).如左图所示,在右图中甲、乙两地驾滑翔伞滑翔和滞空需要借助不同的上升气流,其中( )A.乙地上升气流白天比夜晚强烈B.甲地气流不会受人类活动影响C.在乙地主要借助热气流上升D.在甲地主要借助山脊气流上升(2).图中滑翔伞训练基地的自然条件特别适合这项运动,因其( )①起飞场位于山谷,地形较低平开阔②三面环山,风向较稳定③起飞场高度适中,与山麓落差约370米④全年气候暖湿适合训练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8.读“实际大气中的风向图”,回答下列问题.(1)①与等压线的关系是________,其方向是________.(2)若无④,只受①③影响,则②与等压线的关系是________,①与③的关系是________.(3)实际大气中的②与等压线的关系是________.此图表示的地区在________半球.(4)图中M、N两地相比,风力较大的是________地,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1)A;(2)C;(3)D.解析:(1)图中大气层高度位于12km—50km之间,可知该大气层为平流层,该层大气温度随高度升高而升高.该层大气的下层气温随高度变化很小,但在30km以上,气温随高度增加而迅速上升.只有①曲线符合.故选A.(2)结合上题及所学知识可知,平流层中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是因为臭氧吸收紫外线.故选C.(3)电离层位于高层大气;平流层上部热、下部冷,空气以平流运动为主,无对流运动.排除A、B、C项.读图分析①曲线可知其顶部与底部的气温相差约50℃.故选D.2.答案:(1).C;(2).B解析:(1).本题考查大气受热过程的相关知识.C项,冬季暖流底层气温高,密度低,上层气温低,密度高,可能出现“下现蜃景”.A项,夏季白天湖面气温较低,密度高,上层气温略高,密度低,可能出现“上现蜃景”.故A项错误.B项,夏季的沙漠底层气温高,密度低,上层气温低,密度高,可能出现“下现蜃景”.故B项错误. D项,夏季的柏油路面底层气温高,密度低,上层气温低,密度高,可能出现“下现蜃景”.故D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C.故选C.(2).本题考查大气受热过程的相关知识.当“上现蜃景”出现时,底层空气密度高、上层密度低.B项,此时上层空气可能气温高于底层空气,形成逆温层.故B项正确.A项,此时底层空气密度高,对流运动弱.故A项错误.C项,底层空气密度高,气温低,等压面上凸.故C项错误.D项,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同一水平面气压差.故D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B. 故选B.3.答案:(1)A;(2)A解析:(1)对流层的平均厚度为12千米,在低纬度对流层的厚度为17~18千米,中纬厚度为10~12千米,高纬厚度8~9千米.由材料分析可知,喷出的火山灰高达8000米,由此判断火山灰主要分布在对流层,故选A.(2)在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这主要是因为对流层大气的热量主要直接来自地面,因此离地面愈高的大气,受热愈少,气温愈低.对流层上部冷下部热,有利于空气的对流运动,该层的对流运动显著.近地面的水汽和固体杂质通过对流运动向上空输送,在上升过程中随着气温的降低,容易成云致雨,因此对流层天气复杂多变.对流层的厚度与纬度有关,不同纬度,对流层的厚度不同.因此①②正确,③④错误.故选A.4.答案:(1)B;(2)C解析:(1)平流层大气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天气晴朗,利于飞机飞行,中纬度地区对流层的高度范围为10~12千米.故选B.(2)对流层因对流运动显著,天气现象复杂多变,因此不利于飞机飞行,故选C.5.答案:(1).A;(2).C解析:(1).本题考查对飞机飞行航向的判断,同时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图文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通常飞机起飞后多在平流层飞行,飞机到达平流层前需要穿越对流层.由于对流层在不同的纬度带高度不同,一般而言,低纬度地区对流层平均高度最高,中纬度地区次之,高纬度地区最低,并且夏季高于冬季.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位于中纬度地区,对流层厚度在10-12km,在飞行的后半程飞行高度不断升高,且超过12km,说明这架航班的目的地应位于低纬度地区,再结合该航班空中飞行航向总体在180°-220°之间,飞机向西南方向飞行,所以可推测该国首都国际机场最可能是马来西亚吉隆坡囯际机场.故选A.(2).本题考查大气运动对飞机飞行产生的影响,同时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图文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读图可知,该国际航班在到达甲地上空后飞行高度迅速上升主要是由于甲地区上空的前方对流云团厚,为避免遭到云雨天气的干扰,给飞机造成安全隐患,飞机被迫爬升到云层上部.故选C.6.答案:(1).B;(2).B解析:(1).“冷岛效应”形成了一个上热下冷的大气结构,大气结构稳定,会使绿洲地区热量交换变缓,B对. 气流稳定,年降水量减少,地面风速减弱, A、D错.下面温度低,水汽蒸发减慢,C错.故选B.(2).读图,图中甲、丁、丙三地的绿洲面积小,“冷岛效应”不明显,A、C、D错.乙地位于图示西部地区,绿洲面积大,“冷岛效应”最显著, B对.故选B.7.答案:(1).A;(2).C解析:(1).从图示可知,甲地为平地,只能借助热气流上升,乙地可以借助山脊气流上升.甲地为平地多为耕地,容易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乙地为山地,白天吹山风,上升气流比夜晚强.故A 正确, BCD错误.故选A.(2).滑翔运动要求大气稳定,起飞高度要适中.练基地的自然条件应该在大气稳定地区安全,高度适中,不一定全年适合,起飞点应位于高处.由图可知,图中滑翔伞起飞点海拔高度是410米,山麓地带的海拔高度是50米左右,其落差大约是370米.故C正确,ABD错误.故选C.8.答案:(1)垂直;由高压指向低压(2)平行;大小相等,方向相反(3)成一夹角;北(4)N;N地等压线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大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摩擦力、地转偏向力与风向、风速之间的关系.图中①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应为水平气压梯度力;②与等压线成一夹角,从高压指向低压,应是风向;③与风向垂直,应为地转偏向力;④与风向方向相反,应是使风速减小的摩擦力.。
高中地理学考复习5地球上的大气练习含答案

训练5地球上的大气一、单项选择题为缓解全球气候变暖,我国承诺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碳排放的最高点),力争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实现CO2“零排放”),图1为对流层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图2为1960—2021年全球大气CO2浓度变化图。
据此完成1~2题。
图1图21.图中属于长波辐射的是()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2.下列描述正确的是()A.大气的直接热源是①B.深秋时节北方经常出现霜冻的主要原因是③强C.地面的直接热源是②D.新疆瓜果颜色特别鲜艳的主要原因是④相对较强(2023·浙江嘉兴期末)冬季,东北的商场、菜场等门口总会挂着厚重的帘子,厚重的门帘总会大幅度飘向一侧。
下图为门帘飘动的照片。
据此完成3~4题。
3.此生活现象所体现的地理原理是()A.逆温现象B.阳伞效应C.热力环流D.保温作用4.下列表示门两侧气压与气流,正确的是()有人在朋友圈晒了一张客机飞行时的照片,深色为蓝天,白色为云。
据此完成5~6题。
5.飞机大部分时间飞行在大气层中的某一层,对该层的描述,正确的是()A.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B.大气以对流运动为主C.与人类的关系最为密切D.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6.飞机尾气中含有大量二氧化碳气体,该气体()A.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B.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红外线C.是成云致雨的必要物质D.是大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2022·浙江嘉兴期末)甲、乙分别位于高原和平原,丙位于乙上空,甲与丙同高度、同纬度。
据此完成7~8题。
7.丙地气温低于乙地的主要原因是()A.吸收太阳辐射少B.吸收大气逆辐射少C.吸收地面辐射少D.大气削弱作用弱8.甲地出产的蔬菜品质较好,是因为()①光照充足②土壤肥沃③热量丰富④日温差大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读某区域海陆分布示意图、陆地某观察点气温变化图、海洋某观察点气温变化图,完成9~10题。
9.关于图中M地风向及成因的说法,正确的是()A.1时海洋气温高于陆地,M地吹陆风B.12时海洋气温高于陆地,M地吹陆风C.1时海洋气温低于陆地,M地吹陆风D.12时海洋气温低于陆地,M地吹陆风10.海水温度有时间和空间变化,一般情况下()A.南部温度高于北部B.正午温度高于夜晚C.1月温度高于7月D.海洋边缘高于中部在距离地面400千米左右的轨道上绕地飞行183天后,神舟十四号飞船返回舱于2022年12月4日20时09分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3名宇航员平安回到地球家园。
人教版高一地理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检测题及答案(含两套题)

…○………………内………………○………………装………………○………………订………………○………………线………………○…………………○………………外………………○………………装………………○………………订………………○………………线………………○………………… 学校: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教版高一地理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检测题及答案(满分:100分 时间:90分钟)题号 一 二 总分 分数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下图是大气垂直分层高度、温度和气压变化图。
读图,完成1~2题。
1.下列关于图中内容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大气垂直分层的依据是高度、温度和气压的变化B .随高度增加气温渐高,气压渐低C .距地面20 km 处气压降为地面的一半D .对流层垂直方向上温度变化范围大致是-60~20 ℃ 2.关于图中①②两层大气的正确叙述是( )A .①层大气厚度随纬度增加而增大B .②层因氧原子吸收紫外线而增温C .中纬度大陆地区冬季夜间①层大气易出现逆温现象D .②层复杂的天气现象不利于飞行地球大气中进行着各种不同的物理过程,产生着高天流云、风霜雨雪等异彩纷呈的自然现象。
运用所学知识回答3~4题。
3.云雨现象主要分布在对流层,原因不包括( )A .上冷下热B .水汽、杂质含量多C .对流旺盛D .二氧化碳含量多4.“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说明( )A .对流层气温分布特点是随高度上升,气温降低B .对流层空气上热下冷,空气不稳定C .对流层大气的热量直接来自太阳辐射D .对流层大气的热量主要来自对太阳辐射的吸收 下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完成5~6题。
部编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带答案考点专题训练

(名师选题)部编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带答案考点专题训练综合题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读“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和“大气受热过程简图”,“某地的气压状况图P”,图P是图N中A层的某地,该地位于北半球。
(1)图甲中表示对流层的字母是____。
其直接热源是____,该层气温变化特点____,原因是____。
(2)B层空气以____运动为主。
利于高空飞行的是____层(填字母),天气现象复杂多变的是____层(填字母),电离层所在的是____层(填字母)。
(3)在图乙中,如果A层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上升,会使____(填数字)增强,由此产生的全球性环境问题是____。
(4)图P中甲、乙两处气温较高的是____处,气压较高的是____处。
(5)若图P表示海滨地区晴热白天的热力环流图,则甲地为____(海洋或陆地);若表示城市和郊区之间的热力环流,则乙地为____(城市或郊区)。
(6)若图P表示中纬度某平原地区,则甲、乙两地之间的风向为____。
2、地理学习应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地理实验是学习地理的重要方法之一。
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图甲为某地理原理示意图,图乙某时刻海陆等压面示意图。
材料二:海陆风是滨海地区在一天之中,风向以一天为周期随昼夜交替而转换的现象。
某地理兴趣小组记录了某天的海陆气温变化,如下图。
(1)从图甲中观察到的该模拟实验结果,烟的运动方向呈____(填“顺时针”或“逆时针”)循环;其模拟的自然地理原理是____;若实验模拟的是夜晚的海陆风,则冰块代表的是____(填“陆地”或“海洋”);若该实验模拟城郊之间的热力环流,那么代表城市的是____。
(2)为了更好地观察到实验现象,请就强化实验现象的角度提出改进建议。
(两项即可)(3)据图乙中等压面分布所知,①、②、③、④四地的气压从高到低依次为:____;M、N两地气压较高的是____;①、②两地降水概率较大的是____,昼夜温差较大的是____。
高中地理《地球上的大气》练习题(附答案解析)

高中地理《地球上的大气》练习题(附答案解析)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一、单选题1.读“我国某地某时段气温变化示意图”,回答下题。
经过该地该时段的天气系统可能是( )A.冷锋B.暖锋C.台风D.寒潮下图为“大气垂直分层高度、温度和气压的变化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关于图中内容的叙述,正确的是()A.大气垂直分层的依据是高度、温度和气压的变化B.随高度增加气温渐高,气压渐低C.距地面20千米处气压降为地面的一半D.对流层垂直方向上温度变化范围是-60~20℃3.关于图中①②层大气的正确叙述是()A.①层大气厚度随纬度增加而增厚B.②层因氧原子吸收紫外线而增温C.①层大气与人类关系最密切D.②层复杂的天气现象不利于飞行4.近地面大气的热量主要直接来自()A.太阳辐射B.大气辐射C.地面辐射D.大气逆辐射下图是某区域形成风的各种力的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关于图中四个箭头代表含义正确的是A.a-风向B.b-摩擦力C.c-地转偏向力D.d-水平气压梯度力6.关于影响风的几个力的叙述,正确的是A.水平气压梯度力只影响风速,不影响风向B.摩擦力只影响风速,且大小与地转偏向力相等C.地转偏向力只影响风向,不影响风速D.在三个力共同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平行7.某同学在图示区域背风而立,高压区域在他的A.右前方B.左前方C.右后方D.左后方8.有关风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大气的运动即是风B.地面的冷热不均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C.风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D.风向就是风吹来的方向下图为俄罗斯年均气温分布图。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9.与圣彼得堡相比,奥伊米亚康年均温明显偏低的原因是()①盆地地形,冷空气易聚集②深居内陆,冬季低温时间长③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小④受千岛寒流影响大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10.作为人类最冷的永久定居点,下列对奥伊米亚康的描述不可信的是()A.由于纬度较高,夏季的夜晚非常短B.气温年较差非常大,气温日较差却很小C.为防止室内热气融解冻土地基,该地民居多建在深埋于地下的木桩上D.由于气温低,全年降水中的大部分是固态降水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为验证二氧化碳对温室效应的增强作用,用玻璃瓶设计了以下实验(图a)并获了相关数据(图b)。
高中地理关于地球上的大气的专题练习和答案

高中地理关于地球上的大气的专题练习和答案高中天文关于地球上的大气的专题练习一、选择题(2021·山东济南高三期末考试)以下图表示地球大气受热进程。
读图,回答下题。
1.〝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主要是由于此时( )A.①强B.②弱C.③弱D.④强解析诗句的意思是连日天气阴霾,孕育着雨意,所以霜也下得晚了。
由于阴天,大气逆辐射强,大气D对。
诗人庆幸留下了枯槁的荷叶,可以听到雨打荷叶的声响,与图示内容有关。
①是太阳辐射,②是云层的反射作用,③是空中辐射,对霜来的晚无影响,A、B、C错。
答案 D(2021·山东济宁3月一模)贝加尔湖是世界上最深和蓄水量最大的海水湖。
俄国作家契诃夫曾描写道:〝湖水清澈透明,透过水面就像透过空气一样,一切都浮光掠影,令人赏心顺眼……〞。
下面甲图为贝加尔湖位置表示图,乙图为某年5月贝加尔湖遥感影像。
读图完成2~4题。
甲乙2.贝加尔湖〝湖水清澈、温顺碧绿〞的主要缘由,不包括( )A.水量大,自净才干强B.湖中藻类植物繁衍快C.流域内植被掩盖率高D.湖泊周围人类活动少3.贝加尔湖区与周边地域的气温存在较为清楚的差异。
贝加尔湖与周边水域相比( )A.结冰期早,化冰期早B.结冰期早,化冰期晚C.结冰期晚,化冰期早D.结冰期晚,化冰期晚4.贝加尔湖周围地域夏季平均气温约为-38℃,而冰层以下的水温与夏季接近,其缘由是( )A.湖底地壳运动生动,释缩小量热能B.终年冰冷,湖水温度变化小C.夏季阳光透过冰层,构成〝温室效应〞D.夏季冰雪融水注入解析第2题,〝湖中藻类植物繁衍快〞会使湖水变绿,影响湖水清澈透明水平。
第3题,贝加尔湖面积较大,热容量大,与周边(小块)水域相比,升温慢,降温慢,故其结冰期晚,化冰期也晚。
第4题,冰层起到〝玻璃温室〞的作用,使得冰层以下的水温较高。
答案 2.B 3.D 4.C(山东省潍坊市2021届高三第一次模拟)湖陆风包括湖风(出湖风)和陆风(24小时为周期的中央性风。
高中地理--地球上的大气 练习(含答案)

高中地理--地球上的大气练习(含答案)1.“东北雾霾,孩子问是世界末日吗;长沙雾霾呛得辣眼睛;天津雾霾袭城……”成为热门词汇.据此回答下题.(1)雾霾天气发生时,当地大气中物质含量大幅度增加的是( )A.二氧化碳B.固体杂质C.氧气D.氮气(2)下列行为不易使雾霾天气加重的是( )A.北方大面积燃烧秸秆B.北方冬季燃煤供暖C.汽车尾气大量排放D.农村兴建沼气池2.气球作为探空的工具已被广泛使用.下图示意一探空气球由地面上升至100km高空处.据此回答下题.(1)该探空气球记录的随高度升高气温变化的规律可能是( )A.递减→递增B.递增→递减C.递增→递减→递增→递减D.递减→递增→递减→递增(2)该探空气球探测到水汽集中分布的层应是( )A.对流层B.平流层C.高层大气D.电离层(3)该探空气球上升至某一高度时,与基站的通信发生异常,该高度可能处于( )A.臭氧层B.电离层C.对流层D.平流层3.读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回答下题.(1)图中适宜飞机飞行的是( )A.甲层B.乙层C.丙层D.甲层和乙层(2)下列关于乙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气温随着高度的升高而升高B.大气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C.臭氧吸收紫外线而使大气增温D.能反射无线电波4.在低层大气中,大气成分所占的比例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据此回答下题.(1)在大气中含量虽然很少,但在天气变化中扮演重要角色的物质是( )A.二氧化碳和臭氧B.氩和氖C.水汽和杂质D.氮和氧(2)人类活动造成的大气污染,已导致大气中一些成分比例发生明显变化,主要表现在( )A.臭氧增多B.氧气增多C.水汽增多D.二氧化碳增多5.下图是干洁空气成分的体积分数(25千米以下)图.读图回答下题.(1)干洁空气的成分中,体积分数约占78%的是( )A.氮气B.氧气C.二氧化碳D.稀有气体(2)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干洁空气中体积分数约占21%的是( )A.二氧化碳B.氮气C.氧气D.稀有气体(3)干洁空气中有极少的二氧化碳和臭氧,下列关于两者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二氧化碳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B.二氧化碳吸收太阳辐射,使气温升高C.臭氧能吸收太阳光中的紫外线D.近些年来,高纬地区易出现“臭氧空洞”现象6.下图为某地近地面垂直方向气温、气压分布示意图(图中虚线为等温面、实线为等压面).完成下列问题.(1).若该地位于我国西北沙漠地区,则其成因和空气垂直运动正确的是( )A.动力辐合上升B.热力辐合上升C.动力下沉辐散D.热力下沉辐散(2).易形成这种大气物理状况的是( )A.夏季白天的内陆湖面B.冬季晴朗夜晚的谷底C.夏季晴朗白天的郊区D.冬季暖流流经的海面7.如图为近地面等压面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1).若该地等压面弯曲是由近地面冷热不均导致的,则下面描述正确的是( ) A.A地温度高,气压低 B.垂直方向气流:A处上升,B处下沉C.B地温度低,气压高D.水平方向气流:由A流向B(2).若A位于海洋,B位于陆地,则此时( )A.为白天,吹海风B.为白天,吹陆风C.为夜晚,吹海风D.为夜晚,吹陆风8.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1)该图反映的是_____纬度大气的垂直分层,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A层天气现象复杂多变的原因: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C层中有_______________层._______________爆发时,会引起该层的扰动,此时传播的_______________信号会被部分或全部吸收.(4)人类活动目前主要使__________层、__________层的大气成分比例发生变化.(5)A→B→C大气密度变化的趋势是_______________.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1)B;(2)D.解析:(1)雾霾是指空气中因悬浮着大量颗粒物而形成的混浊天气现象.雾霾天气发生时,当地大气中固体杂质大幅度增加.二氧化碳、氧气、氮气是气体,与雾霾天气的发生关系不大.故选B.(2)农村兴建沼气池,有利于减少污染气体排放,不易使雾霾天气加重,D项正确.北方大面积燃烧秸秆、北方冬季燃煤供暖、汽车尾气大量排放会增加固体颗粒物的排放量,加重雾霾天气,A、B、C项错误.故选D.2.答案:(1)D;(2)A;(3)B.解析:(1)气球上升至100km高空处,说明其从地面往上依次经过了对流层、平流层,到达高层大气.对流层的气温随着高度增加而降低,平流层的气温随着高度增加而上升,高层大气的气温会随着高度增加先递减再递增.故选D.(2)水汽主要集中在对流层,该探空气球探测到水汽集中的层应是对流层,故选A.(3)电离层大气在太阳紫外线和宇宙射线的作用下,处于高度电离状态,能反射无线电波,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故该高度可能处于电离层,故选B.3.答案:(1)B;(2)D.解析:(1)根据大气垂直分层,适宜飞机飞行的是平流层,平流层空气以水平运动为主,分布高度约12—50千米,对应图中乙层,B项正确.甲层是对流层,空气以对流运动为主,A、D项错误.丙层是高层大气,空气稀薄,不适宜飞行,C项错误.故选B.(2)乙层的气温随着高度的升高而升高,大气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臭氧吸收紫外线而使大气增温.能反射无线电波的是丙层,即高层大气中的电离层.故选D.4.答案:(1)C;(2)D.解析:(1)水的相变能产生云、雨、雾、雪等一系列天气现象,大气中的杂质作为凝结核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故选C.(2)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量化石燃料的使用以及森林的破坏,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明显增加.人类使用氯氟烃化合物会消耗臭氧.氧气含量相对稳定,水汽也处于平衡状态.故选D.5.答案:(1)A;(2)C;(3)B.解析:(1)干洁空气中,氮气约占总体积的78%.故选A.(2)干洁空气中,氧气约占总体积的21%.故选C.(3)二氧化碳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吸收地面辐射,使气温升高,故B项叙述错误.臭氧能吸收太阳光中的紫外线.近些年来,南极地区出现“臭氧空洞”现象.故选B.6.答案:(1).B; (2).D解析:(1).由图中近地面垂直方向气温、气压分布情况可知,气温中间高,四周低,气压中间低,四周高,若该地位于我国西北沙漠地区,则其是受热力作用,空气辐合上升,B正确,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2).由图中近地面垂直方向气温、气压分布情况可知,气温中间高,四周低,气压中间低,四周高.冬季,暖流流经的海域,对沿岸具有增温、增湿的作用,易形成这种大气物理状况.D正确,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7.答案:(1).D; (2).A解析:(1).等压面分布的一般规律:高压处等压面向上凸,低压处等压面向下凹;故判断A处气压较B处高,判断A处盛行下沉气流,B处盛行上升气流,故判断A处气温较B处低.故水平方向气流由高压流向低压,即由A流向B.故选D.(2).结合上题分析,A为海洋,气压高,气温较低,B位于陆地,气压较低,气温较高,故判断为白天,风由高压指向低压,为海风.点评: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抓住等压面的分布规律,进一步判断热力环流和海陆风.故选A.8.答案:(1)中;该地对流层的高度为12千米,而对流层在低纬为17~18千米,在高纬为8~9千米(2)该层集中了大气中几乎全部的水汽和杂质;空气对流显著(3)电离;太阳活动(耀斑);无线电波(4)对流;平流(5)随着高度的上升,大气的密度逐渐变小解析: (1)对流层的厚度因纬度而异,低纬度为17~18千米,高纬度为8~9千米,图示高度为12千米,可以判定该图反映的是中纬度大气的垂直分层.(2)对流层天气复杂多变的原因有二:一是该层集中了大气中几乎全部的水汽和杂质;二是空气的对流运动显著,气流上升时,气温下降,容易成云致雨.(3)太阳活动时,会对电离层产生扰动,导致无线电波被部分或全部吸收.(4)人类活动目前主要是改变了CO2和O3这两种大气成分的比例,其中CO2集中在对流层,O3集中在平流层.(5)由于大气层越高,地球引力越小,大气密度也越小.。
2024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3 地球上的大气(含答案解析)

(3)地球上的大气下图示意大气垂直分层及高度、温度和气压的变化。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能够保护地球上的生物免受过多紫外线伤害的物质主要分布于()A.①B.②C.③D.④2.关于图中②层的叙述,正确的是()A.空气对流运动显著B.适宜飞机飞行C.天气现象复杂多变D.气温随海拔升高递减下图为2019年4月8日14时我国局部等压线分布图(单位:百帕)。
完成下面小题。
3.控制图中降水的主要天气系统是()A.低压槽B.高压脊C.冷锋D.暖锋4.此时乙地风向为()A.东北风B.东南风C.西北风D.西南风5.未来银川的天气变化是()A.气温降低B.气压降低C.连续性降水D.风力减小伊兹密尔是土耳其伊兹密尔省省会,年平均降水量约700mm,远多于塞浦路斯首都尼科西亚440mm的年平均降水量。
2020年某月,持续一夜的强降雨(约占年降水量的18%),导致了该地区严重的洪涝灾害。
下图示意伊兹密尔市位置,读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此次伊兹密尔地区的强降雨天气可能出现在()A.2月B.6月C.8月D.10月7.造成伊兹密尔和尼科西亚降水量不同的根本原因是()A.距海远近不同B.沿岸洋流不同C.西风带控制时间不同D.地势起伏差别大为了研究大城市土地利用/土地覆被(LU/LC)变化及其对城市热岛和城市舒适度的影响,研究人员从不同途径获得了各种研究数据,并运用地理信息技术进行分类处理得到印度德里1991~2018年土地利用/土地覆被(LU/LC)变化数据(下表)。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A.遥感(RS)B.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C.虚拟现实(VR)D.地理信息系统(GIS)9.关于印度德里的土地利用/土地覆被(LU/LC)变化说法正确的是()①城区面积扩大了一倍多②绿地面积逐年减少③田地、水体面积均减少④德里的土地总面积减少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10.表中数据表明,印度德里()A.热岛强度增大,舒适度增强B.热岛强度减小,舒适度减弱C.热岛强度增大,舒适度减弱D.热岛强度减小,舒适度增强读某区域两个时刻等压线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高一地理《地球上的大气》练习题含答案

高一地理《地球上的大气》练习题含答案下图是“地球大气的垂直分层图(部分)”,完成下面小题。
1.①②③④四条曲线中,正确表示图示大气层气温垂直分布情况的是()A.①B.②C.③D.④2.影响该大气层气温垂直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地面辐射B.气体C.臭氧气体D.人类活动3.有关该大气层的正确叙述有()A.有电离层,对无线电通讯有重要作用B.天气晴朗,对流旺盛,有利于高空飞行C.上部冷下部热,空气以平流运动为主D.顶部与底部的气温相差约50℃左右乘坐飞机出行是人们常见的行为方式(下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人们出行坐飞机时,飞机最可能在()A.平流层顶部飞行B.平流层中部飞行C.平流层底部飞行D.平流层任意高度飞行5.平流层适合飞机飞行的主要原因是()①平流层大气气温上热下冷,以平流运动为主②平流层大气气温下热上冷,以平流运动为主③水汽和杂质含量少,无云雨现象,能见度好④水汽和杂质含量少,少云雨现象,能见度好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2018年12月22日,中国航天科工集团“虹云工程”首颗卫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低轨宽带通信卫星系统建设迈出实质性一步。
“虹云工程”计划发射156颗卫星,这些卫星将充当“太空路由器”角色,在距离地面1 000千米的低空轨道上组网围绕地球运行。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6.“虹云工程”首颗卫星从发射到进入预定轨道,依次经过的是()A.对流层中间层高层大气B.高层大气平流层对流层C.平流层高层大气对流层D.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7.“虹云工程”首颗卫星从发射到进入预定轨道,气温的垂直变化规律是()A.降低—升高—降低—升高B.升高—降低—升高—降低C.降低—升高—降低D.升高—降低—升高地膜覆盖是一种现代农业生产技术,进行地膜覆盖栽培一般都能获得早熟增产的效果,其效应体现在增温、保温、保水、保持养分、增加光效和防除病虫害等几个方面。
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8.我国华北地区在春播时进行地膜覆盖,可有效地提高地温,保障了农作物的正常发芽生长,其主要原理是()A.减弱了地面辐射B.增强了大气逆辐射C.增强了太阳辐射的总量D.增强了对太阳辐射的吸收9.山东胶东的一些果农夏季在苹果树下覆盖地膜,其主要的作用是()A.减弱地面辐射,保持地温B.反射太阳辐射,降低地温C.反射太阳辐射,增加光效D.吸收太阳辐射,增加地温电视剧《闯关东》中有这样的场景:“主人公为了避免所种的庄稼遭受霜冻危害,在深秋的夜晚带领全家人及长工们在田间地头点燃了柴草……”结合“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高中地理-地球上的大气专题强化训练(解析版)

高中地理-地球上的大气专题强化训练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a层的特点叙述正确的是A.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增B.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C.水汽、杂质含量极少,云、雨现象近于绝迹D.厚度随纬度和季节而变化2.有关大气中各主要成分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A.臭氧能大量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B.氮、氧、二氧化碳是干洁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成分C.二氧化碳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D.氧气对地面起保温作用3.海上的风力往往比陆地上的风力大,是由于A.海上的温度高于陆地B.海上气压梯度大于陆地C.海上摩擦力小于陆地D.海上水平气压梯度力大于陆地4.下图中同纬度A、B、C、D四处昼夜温差最大的是()A.A B.B C.C D.D5.2016年10月15日前后,北方多地遭遇严重雾霾天,空气污染严重,能见度低,民众戴口罩在户外活动。
初冬时节北京等地区时有大雾的原因是()A.昼夜温差减小,水汽易凝结,但风力微弱,水汽不易扩散B.昼夜温差减小,水汽不易凝结,直接悬浮于大气中C.昼夜温差较大,水汽不易凝结,直接附着在地面上D.昼夜温差较大,水汽易凝结,且该季节晴朗天气多,有利于扬尘产生下图甲为地球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
人们通过对地球大气受热过程原理的研究,可以解释地球上许多自然地理现象并将其原理应用于人们日常的生产生活之中,如图乙(塑料或玻璃大棚)。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6.用图甲可解释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是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增多。
二氧化碳增多()A.吸收①的能量增加B.使①的作用减弱C.使①的作用增强D.使①的作用减弱7.人们在日常生产、生活中建设的塑料(玻璃)大棚运用的地理原理是()A.大气对太阳辐射具有削弱作用B.大气具有保温作用C.大气中水汽和杂质可形成降水D.大气可为土壤提供养分8.读“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下列有关地球圈层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有()A.A层天气现象复杂多变的原因主要是该层大气稳定B.B层大气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先降低再升高C.C层存在的臭氧层,被称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D.该图反映的是中纬度大气的垂直分层尘卷风是由地面局部受热不均成的,也是在近地面大气层中产生的一种尺度很小的旋风,可以把尘土和一些细小的物体卷扬到空中,形成一个小尘柱。
专题05 地球上的大气(专题提升卷)-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知识速递专题进阶提升卷(解析版)

【一轮复习·必刷卷】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知识速递+专题进阶提升卷专题05地球上的大气专题提升卷(考试时间:75分钟,试卷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024·全国·模拟预测)低空急流是一种发生在对流层低层强而窄的气流带。
“在塔里木盆地东部存在一支低空偏东风急流,被称为“塔里木东风低空急流”(简称东风急流)。
东风急流是导致塔里木盆地暴雨的重要因素之一。
近年来,5月份东风急流发生的频率在下降,风速在增大。
下图示意东风急流不同季节的风速变化。
完成下面小题。
1.春季,东风急流导致塔里木盆地暴雨频率高的原因是()A.风速大,从太平洋带来充足水汽B.东风急流与其他气流相遇辐合上升C.春季气温高,蒸发旺盛,水汽充足D.带来暖湿气流沿山地地形抬升冷却2.近年来,5月份东风急流的变化对塔里木盆地降水的影响表现在()A.降水总量变少B.降水频率升高C.极端降水量减少D.降水强度增大3.春季,东风急流给塔里木盆地除了带来暴雨外,还可能带来()A.沙尘暴B.泥石流C.滑坡D.寒潮【答案】1.B 2.D 3.A【解析】1.塔里木盆地深居内陆,从太平洋带来的水汽十分有限,难以在塔里木盆地形成暴雨,A错误;东风急流与来自西部的气流相遇,不同性质的气流相遇后辐合上升,冷却致雨,形成暴雨,B对;春季,塔里木盆地气候干旱,地表水短缺,可蒸发水汽少,C错误;塔里木盆地地势低平,山地少,D错误。
故选B。
2.根据材料中“近年来,5月份东风急流发生的频率在下降,风速在增大”可知,由于东风急流发生的频率下降,降水频率也随之下降,B错;风速增大会导致降水强度增大,极端降水量增加,降水总量可能增加,D正确,AC错误。
故选D。
3.本在春季东风急流与其他气流相遇时,如果其他气流水分条件不足,易发生沙尘暴天气;滑坡和泥石流主要发生在山区;东风急流不是寒潮形成的条件。
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第2章 地球上的大气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人教版高中地理单元测试学校 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2小题每题3分共计36分)1.(1)此时中国主要受哪个气压控制()1.(2)与此时相反的季节印度半岛盛行风风向的主要影响因素是()A. 亚洲低压B. 印度低压C. 亚洲高压D. 北太平洋高压【答案】C【解析】【答案】C【解析】2.以下说法正确的有()①从气候上看甲是温带大陆性气候乙是亚热带季风气候②从植被上看甲是温带荒漠乙是温带落叶阔叶林③从地形区上看甲位于内蒙古高原乙位于东北平原④山脉东西两侧的差异显示了季风区和非季风的差异A. ①④B. ②④C. ③④D. ②③【答案】C【解析】略3.(1)图中霜冻界线在M处比N处纬度高主要影响因素是()3.(2)N地界线向北凸起的原因是()3.(3)图中D地某农民欲用熏烟的方法抗御霜冻原理是什么此时该方法是否可行()A. 距海远近B. 太阳高度C. 下垫面D. 洋流【答案】A【解析】(1)由图可知图中M地位于山东省 N地位于甘肃省南部霜冻界线在M处比N处纬度高主要原因是M地距离海洋近受海洋影响海洋性强气温下降幅度小而N地位于内陆地区大陆性强降温幅度大太阳高度、下垫面和洋流不是导致霜冻界线在M 处比N处纬度高的原因 A符合题意故选A【答案】B【解析】(2)由图可知 N地界线向北凸起说明该地霜冻界线南侧气温较高其原因是四川省北部的秦岭阻挡了冬季风在冬季风的背风侧温度较高 B符合题意故选B【答案】D【解析】(3)烟雾使大气中的尘埃和二氧化碳等浓度增加吸收地面辐射增多进而使大气逆辐射增强减少地面辐射的热量损失从而起到防冻害的作用但D地此时大风会将烟雾吹散所以此时熏烟不可行 D符合题意故选D4.(1)图示季节导致Q地与H地气压差异较大的主要因素是()4.(2)此季节 P地与H地相比()A. 地形B. 海陆分布C. 植被D. 太阳辐射【答案】B【解析】(1)如图示意为沿31°N纬线上P、Q、H三地的海平面气压分布图结合图中经度判断 Q地位于70°E附近位于亚欧大陆气压低 H处在150°E附近位于太平洋气压高因此导致两地气压差异较大的主要因素是海陆位置故选B【答案】D【解析】(2)图示季节亚洲大陆的气压比两侧海洋低北半球是夏季根据经纬度 H位于太平洋 P位于地中海沿岸与H地相比 P地正值夏季此季节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炎热干燥白天气温更高 D对 P地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风力弱 A错此季节P地气候炎热干燥晴天多夜晚大气保温作用弱昼夜温差更大 B错此季节P地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降水少 C错故选D5.节目拍摄过程中队员感觉当地昼夜温差明显较大其合理的解释是()A. ②弱、③强B. ①强、③弱C. ②强、④强D. ②强、④弱【答案】D【解析】读图可知①为太阳辐射、②为达到地面的太阳辐射、③为地面辐射、④为大气逆辐射节目拍摄过程中队员感觉当地昼夜温差明显较大其合理的解释是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晚上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强6.如图为某气象站1月的气象资料判断该地的天气系统是()A. 冷锋B. 暖锋C. 气旋D. 反气旋【答案】A【解析】由题中图可以看出该天气系统过境导致气温下降、气压上升出现阴雨天气可推测为是冷锋天气过境7.(1)影响该科研小组进行湖陆风观测的主要因素是()7.(2)统计图风向随高度变化情况的大致时间可能是()7.(3)纳木错湖区湖陆风环流的高、低空风过渡地带大致位于相对高度()A. 交通不便B. 地质灾害多发C. 天气多变D. 牧业活动干扰【答案】C【解析】(1)如果是交通不便的原因那么就不会有此次观测 A错误材料信息没有明确指出此地地质灾害多发并且此处并非山区或者地质灾害多发区 B错误纳木错位于青藏高原海拔较高地面升温、降温较快尤其在湖陆交界地区湖泊和陆地比热容不同升温和降温幅度不同因此天气多变可能导致缺乏风向资料 C正确没有明确材料信息可以判断牧业活动干扰 D错误故选C【答案】A【解析】(2)根据图示信息可知该观测研究站观测到的近地面(海拔50~100m)风向为180°左右对应图a可以看出180°左右风向对应的是偏南风即该地风是从陆地吹向湖泊两地存在热力性质差异可以得出此时陆地近地面气压高气温低为夜晚故选A【答案】B【解析】(3)读图可知纳木错湖区的低空风是从陆地吹向湖泊(90°~180°)高空风是从湖泊吹向陆地(270°~360°)因此高、低空风过渡地带大致位于相对高度2000米左右(180°~270°)故选B8.如图为气压带、风带移动示意图两图反映的时间与季节表述正确的是()A. 甲表示3月份、春季B. 乙表示7月份、夏季C. 甲表示9月份、秋季D. 乙表示1月份、冬季【答案】B【解析】读图分析如下①从甲乙两图中M、N两个气压带的分布来看 M、N分别是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赤道低气压带②从甲图气压带的分布来看 M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位于北回归线附近 N气压带(赤道低气压带)消失说明赤道低气压带南移到赤道以南根据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规律(北半球夏季北移冬季南移)判断甲图此时表示北半球的1月份、冬季③从乙图气压带分布来看 M(副热带高气压带)和N(赤道低气压带)北移根据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规律(北半球夏季北移冬季南移)判断乙图此时表示北半球的7月份、夏季故选B9.(1)此时水库附近等压线与等温线的分布是()9.(2)①②③④四地的风向是()A. ①③B. ①④C. ②④D. ②③【答案】B【解析】(1)根据图中等温线分布可知水库地区气温低于周边地区则气压高于周边地区结合等温线和等压线的弯曲原理可知水库地区等压线上凸等温线下凹符合条件的是图①和图④ B正确故选B【答案】C【解析】(2)结合材料”该时刻该地区天气相对较稳定风向主要受热力环流影响”可知风向受气温的影响湖区气压高形成湖风并在向右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形成①地北部为低温中心即其北部为高压则①地吹东北风②地东南部为高压中心则②地吹偏南风③地南部为高压中心则③地吹西南风④地西部为高压则④地吹偏北风 C正确故选C10.引起下图示环境问题的主要人为原因是()A. 过度开采矿产资源B. 过度排放酸性气体C. 大量使用化肥、农药D. 大量使用化石燃料【答案】D【解析】11.(1)“北极放大效应”现象的形成机制是()11.(2)受“北极放大效应”的影响下列北极地区的现象中首现日期推迟的是A. 受高气压带控制晴朗天气多B. 极昼时间长海水热量收入多C. 周边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剧增D. 海冰消融海面的反射率下降【答案】D【解析】(1)由于全球变暖海冰消融无覆盖条件下月蒸发量相比有覆盖条件下月蒸发量大故海面的反射率下降 D项正确故选D【答案】C【解析】(2)受“北极放大效应”的影响北极地区气温偏高则沿海港口的封冻期会推迟故C项正确苔原植物的花期会提前故A项错误北极鸭的北迁日期提前故B项错误入海河流的汛期提前故D项错误故选C12.(1)图中()12.(2)据图推断未来几天内()A. 台风“山竹”自西向东移动B. 台风眼附近气压低、风速小C. 6级风的地区降水强度最大D. 风区气流呈逆时针方向旋转【答案】D【解析】台风是一种气旋(中心气压低周围气压高)北半球台风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其热带风暴为逆时针方向辐合【答案】A【解析】由图可知在未来几天内台风中心要经过琼州海峡附近因此琼州海峡会出现风大浪高现象二、解答题(本大题共计4小题每题10分共计40分)13.(1)结合热力环流的原理分析甲乙之间夏季多西北风的原因13.(2)从地形特征的角度分析甲地多大风的主要原因13.(3)从当地气候条件角度说明乙地夏季利用荫房晾制葡萄干的理由【答案】下垫面性质不同甲地以绿洲分布为主由于热力性质差异乙地沙漠夏季增温校绿洲快甲地形成冷高压风从甲地吹向乙地【解析】【答案】甲地位于两山之间的谷地且谷地为西北﹣东南走向风进入谷地风速加快【解析】【答案】该地深居内陆降水稀少太阳高度较大)荫房四壁的孔洞既便于通风【解析】14.(1)说出博斯腾湖湖陆风最弱的季节并分析原因14.(2)分析夏半年陆风转湖风的时间比冬半年早的原因【答案】(1)冬季原因离冬季风源地近冬季风强劲湖陆风不显著冬季博斯腾湖面积小、水量最小湖陆热力性质差异最小冬季湖面结冰反射率大获得太阳辐射量较小【解析】(1)博斯腾湖湖陆风最弱的季节为冬季原因是离冬季风源地近冬季风强劲湖陆风不显著冬季博斯腾湖面积小、水量最小湖陆热力性质差异最小冬季湖面结冰反射率大获得太阳辐射量较小【答案】(2)夏季日出较冬季早陆地升温时间早正午太阳高度角较冬季大白昼时间长获得的太阳辐射量多陆地升温快湖泊面积、水量较冬季大湖面升温慢所以陆风转湖风时间早【解析】(2)夏半年陆风转湖风的时间比冬半年早的原因夏季日出较冬季早陆地升温时间早正午太阳高度角较冬季大白昼时间长获得的太阳辐射量多陆地升温快湖泊面积、水量较冬季大湖面升温慢所以陆风转湖风时间早15.(1)简述当图中标志塔处立竿不见影时全球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15.(2)当该处正午竿影最长时说出北半球昼夜长短的空间分布规律15.(3)某日当地正午时分太阳高度为66°34′ 说出此时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和节气名称【答案】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南半球各纬度【解析】【答案】北半球各纬度昼最短夜最长昼越短北极圈及其以北各纬度出现极夜现象【解析】【答案】太阳直射点坐标(2° 116°35′E)【解析】16.(1)在图中注出各风带的风向箭头并把气压带或风带的名称填在下面 B________ C________ D________16.(2)从大气运动与降水的关系来看空气上升易形成降水下沉则不易形成降水由此判断上图中降水较多的气压带有________和________16.(3)由于气压带和风带的南北有规律移动在气压带和风带的过渡地带可以形成特殊的气候类型如C和D交替控制的地区形成的气候类型为________16.(4)简述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形成原因16.(5)简述副极地低气压带形成原因【答案】(1)东北信风带 , 副热带高气压带, 西风带【解析】(1)风向主要从高压向低压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B处于低纬度地区介于赤道低气压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之间是信风带 C位于副热带地区气体以下调为主是副热带高压带 D位于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之间处于中纬度地区是西风带【答案】(2)赤道低压带 , 副极地低压带【解析】(2)空气上升易形成降水下沉则不易形成降水赤道低压带和副极地低压带空气与上升为主降水较多【答案】(3)地中海气候【解析】(3)C是副热带高气压带 D是西风带处于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的地区属于地中海气候【答案】(4)副热带高气压带是赤道上空空气受地转偏向力影响不能前进在30°附近上空堆积产生下沉气流形成的高气压带【解析】(4)根据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分析副热带高气压带是因为来自赤道地区高空的气流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在30°附近上空堆积下沉形成的动力高压【答案】(5)北极及其附近时高纬度地区太阳辐射少空气遇冷下沉形成高气压带从极地高气压带向南流出的气流(北风)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形成东北风称为极地东风在北纬60°处与较暖的盛行西风相遇暖气团轻在上形成副极地上升气流上升气流到高空又分别流向副热带和极地上空从而形成了中纬度与高纬度环流圈由于副极地上升气流到高空即向南北方向流走致使北纬60°附近的地面气压降低形成副极地低气压带【解析】(5)副极地低气压带是当副热带高气压与极地高气压的空气相遇时暖而轻的气流爬升到冷而重的气流之上于是又形成了一个上升气流空气上升空气就减少气压自然降低进而形成低压带。
2024高考地理真题分类汇编——专题03 地球上的大气

专题03 地球上的大气(2024·广东)下图为珠穆朗玛峰南坡某冰川区暖季上、下气流运动状况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热力环流及的应用)若暖季上、下行气流常在图中P地附近交汇,则该地()A.大气下沉气流增强B.冰面的流水作用减弱C.局地降水概率增加D.下行风焚风效应减弱2.(影响降水和气温的因素)近30年来,该地区暖季午间下行气流势力呈现增强趋势,由此可引起P地附近()A.年均气温趋于降低B.冰川消融加快C.年降水量趋于增加D.湖泊效应增强【答案】1.C 2.A【解析】1.由材料“若暖季上、下行气流常在图中P地附近交汇”可知,暖季时高海拔地区的冷空气吹向下方,与低海拔地区暖湿气流在图中P地附近交汇,冷暖气流交汇,暖气流上升,气流在上升过程中,海拔升高,气温降低,水汽易凝结形成降水,致使局地降水概率增加,C正确;由题干关键词“若暖季”可知,暖季时气温相对较高,大气下沉气流减弱,上升气流增强,A错误;该地位于珠穆朗玛峰南坡,是阳坡,暖季时气温较高,冰川融化导致冰面的流水作用增强,B错误;下行风指空气从上向下流动,焚风效应是气流在背风坡下沉过程中温度升高,湿度降低形成的干热风,综上,下行风会导致焚风效应增强,D错误。
故选C。
2.由题干“近30年来,该地区暖季午间下行气流势力呈现增强趋势”可知,更强的下降风将高海拔地区的冷空气吹向下方,由此可能引起P地附近年均气温趋于降低,这种区域降温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冰川的融化,导致冰川消融减慢,A正确,B错误;更强的下降风也降低了区域风辐合的高度,从而减少了P地附近的降水量,导致P地附近年降水量趋于减少,C错误;湖泊效应指水库(人造湖泊)对气候的作用,由于水体巨大的热容量和水分供应,可使水库附近的平均气温升高,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变小,更强的下降风引起的区域降温会导致湖泊效应减弱,D错误。
故选A。
(2024·广东)有效辐射为下垫面向上长波辐射与大气逆辐射的差值。
高考地理《地球上的大气》经典题型含答案

高考地理《地球上的大气》经典题型含答案一、选择题[2024·湖北卷]某科研小组利用多套测风系统,观测记录了敦煌绿洲边缘某年沙漠风和绿洲风的风速、风向与频次,并对表层沙粒采样分析。
结果发现,当地冬季白天以沙漠风为主,晚上沙漠风和绿洲风频次相当;自沙漠向绿洲方向风速呈减小趋势,绿洲风风速衰减幅度比沙漠风小。
如图示意采样点及其沙粒分选系数。
据此完成1~3题。
1.沿采样点1至9方向,沙粒()A.分选性由好变差B.平均粒径由细到粗C.分选性由差变好D.平均粒径由粗到细答案:D解析:结合图例可知,沙粒分选系数反映了沙粒的粒径差异程度,分选系数数值越小,沙粒粒径差异越小,分选性越好。
图中采样点1到9沙粒分选系数先增大后减小,说明沙粒的分选性先变差再变好,A、C错误;从沙漠到绿洲,主导风风力逐渐减弱,风速逐渐减小,风力搬运能力减弱,大颗粒的沙粒先沉积,小颗粒的沙粒后沉积,因此沿采样点1至9方向,沙粒的平均粒径逐渐减小,整体上由粗到细,B错误,D正确。
2.关于当地冬季昼夜主要风向成因的说法,合理的是()A.冬季白天,绿洲“冷岛效应”显著B.冬季白天,绿洲“热岛效应”显著C.冬季夜晚,绿洲“冷岛效应”显著D.冬季夜晚,绿洲“热岛效应”显著答案:B解析:材料表明,当地冬季白天以沙漠风为主,说明白天沙漠温度低于绿洲,绿洲温度较高,不会出现“冷岛效应”,A错误;绿洲温度高于沙漠,绿洲“热岛效应”显著,B正确;引起沙漠和绿洲小区域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沙漠温度高和绿洲温度低,晚上沙漠风和绿洲风频次相当,说明夜晚沙漠和绿洲的温度差异较小,绿洲“热岛效应”和“冷岛效应”均不显著,C、D错误。
3.绿洲风对当地绿洲生态环境改善明显,是因为绿洲风有利于()A.降低绿洲居住区噪音污染B.给绿洲地区带来丰富的降水C.沙物质从绿洲运移回沙漠D.增加绿洲地区阳光照射强度答案:C解析:绿洲风是从绿洲吹向沙漠的风。
绿洲风与降低绿洲居住区噪声污染无关,A错误;绿洲风是从绿洲吹向沙漠,不会给绿洲带来丰富的降水,B错误;绿洲风从绿洲吹向沙漠,且绿洲风风速衰减幅度比沙漠风小,绿洲风可挟带绿洲区沙物质向绿洲外输送,有利于沙物质从绿洲运移回沙漠,从而改善绿洲的生态环境,C正确;绿洲风主要影响物质迁移,与阳光照射强度无关,D错误。
专题02 地球上的大气(解析版)-2023年高考地理真题题源解密(全国通用)

专题二地球上的大气目录:2023年真题展现真题呈现真题解密近年真题对比典型真题回顾三年考情分析名校模拟探源核心考点速记1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北京卷5-6题、8-9题)暴雨引发的洪水携带泥沙进入湖泊后,沉积形成砂质纹层。
某地湖泊中砂质纹层出现频次与厄尔尼诺事件频次正相关。
推算的厄尔尼诺事件频次如图所示。
读图完成下面1-2小题。
1.由图可知()A.距今1200年左右该地气候较稳定B.距今3500年该地河流侵蚀作用强C.厄尔尼诺事件导致该地暴雨频发D.全球气温下降引发厄尔尼诺现象2.该地最可能位于()A.印度洋沿岸B.大西洋西岸C.亚欧大陆东部D.南美洲西部图为亚洲局部地区海平面气压分布图(图中为北京时间),读图完成下面3-4小题。
3.最可能在钓鱼岛见到日出的是()A.①B.②C.③D.④4.①中的洋流()A.使所经海面及附近地区气温偏高B.扰动海水导致渔业资源种类少C.促使厦门至高雄的轮船航速加快D.降低台湾岛西侧沿海空气湿度【答案】1.C 2.D 3.B 4.A【解析】1.根据图上信息分析可知,距今1200年左右厄尔尼诺事件频次高,气象灾害较多,气候不稳定,A错误。
根据图上信息分析可知,距今3500年厄尔尼诺事件频次低,所以暴雨出现频率低,河流流量较少,河流侵蚀作用弱,B错误。
根据材料“暴雨引发的洪水携带泥沙进入湖泊后,沉积形成砂质纹层。
某地湖泊中砂质纹层出现频次与厄尔尼诺事件频次正相关”分析可知,厄尔尼诺与砂质纹层出现呈正相关,因为砂质纹层是暴雨引发的洪水沉积形成的,所以厄尔尼诺事件导致该地暴雨频发,C正确。
全球气温下降与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无法判断具有相关性,D错误。
故选:C。
2.厄尔尼诺现象是发生在热带太平洋海温异常增暖的一种气候现象,赤道地区东部大范围热带太平洋增暖,会造成全球气候的变化。
厄尔尼诺事件导致全球降水量比正常年份明显增多,这导致太平洋中东部及南美太平洋沿岸国家洪涝灾害频繁,同时印度、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一带则严重干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地理关于地球上的大气的专题练习和答案地理是一门非常实用的学科,想要学好地理需要多做题,下面查字典地理网的小编将为大家带来高中地理关于地球上的大气的专题练习的介绍,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高中地理关于地球上的大气的专题练习一、选择题(2021山东济南高三期末考试)以下列图示意地球大气受热过程。
读图,答复下题。
1.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主要是因为此时( )A.①强B.②弱C.③弱D.④强解析诗句的意思是连日天气阴霾,孕育着雨意,所以霜也下得晚了。
因为阴天,大气逆辐射强,大气D对。
诗人庆幸留下了枯槁的荷叶,可以听到雨打荷叶的声音,与图示内容无关。
①是太阳辐射,②是云层的反射作用,③是地面辐射,对霜来的晚无影响,A、B、C错。
答案 D(2021山东济宁3月一模)贝加尔湖是世界上最深和蓄水量最大的淡水湖。
俄国作家契诃夫曾描写道:湖水清澈透明,透过水面就像透过空气一样,一切都历历在目,令人赏心悦目。
下面甲图为贝加尔湖位置示意图,乙图为某年5月贝加尔湖遥感影像。
读图完成2~4题。
甲乙2.贝加尔湖湖水清澈、温顺碧绿的主要原因,不包括( )A.水量大,自净才能强B.湖中藻类植物繁殖快C.流域内植被覆盖率高D.湖泊周围人类活动少3.贝加尔湖区与周边地区的气温存在较为显著的差异。
贝加尔湖与周边水域相比( )A.结冰期早,化冰期早B.结冰期早,化冰期晚C.结冰期晚,化冰期早D.结冰期晚,化冰期晚4.贝加尔湖周围地区冬季平均气温约为-38℃,而冰层以下的水温与夏季接近,其原因是( )A.湖底地壳运动活泼,释放大量热能B.终年寒冷,湖水温度变化小C.冬季阳光透过冰层,形成温室效应D.夏季冰雪融水注入解析第2题,湖中藻类植物繁殖快会使湖水变绿,影响湖水清澈透明程度。
第3题,贝加尔湖面积较大,热容量大,与周边(小块)水域相比,升温慢,降温慢,故其结冰期晚,化冰期也晚。
第4题,冰层起到玻璃温室的作用,使得冰层以下的水温较高。
答案 2.B 3.D 4.C(山东省潍坊市2021届高三第一次模拟)湖陆风包括湖风(出湖风)和陆风(24小时为周期的地方性风。
图1示意洞庭湖与岳阳市之间一天中某时刻测得的湖陆风垂直构造,图2示意洞庭湖东北部的岳阳市某日6~14时的气温与湿度变化。
据此完成5~7题。
5.图1所示时刻( )A.①处为陆风B.②处更易形成降水C.③处风力小于①D.④处盛行上升气流6.图2所示日期( )A.6:00~7:00B.7:30~8:30C.10:00~11:00D.13:00~14:007.关于岳阳市与湖陆风互相影响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 )A.岳阳市地面硬化使湖陆风减弱B.围湖造陆使湖陆风增强C.湖陆风使岳阳市昼夜温差减小D.湖陆风使岳阳市降水减少解析第5题,从图中可以看出,①处风向从湖水面吹向陆地,是湖风,左图气流运动为逆时针方向。
②D正确。
第6题,由于湖陆热力性质的差异,湖风湿度较大且温度变化小,而陆风正好相反。
由图可直观看出二者转化时刻在10:00~11:00。
第7题,城市地面硬化,加剧城市的热岛效应,使得湖陆风加强,湖陆风将潮湿的空气带入城市,使城市湿度加大,缩小城市昼夜温差,城市规模扩大,湖水位下降,湖陆间热力差异减弱,使湖陆风减弱,所以C正确。
答案 5.D 6.C 7.C(2021河南洛阳市高三期中测试)霾的形成与程度方向的静风现象、垂直方向的逆温现象、悬浮颗粒物的增加有关。
当大气湿度增加时,霾可以转化为雾,因此霾与雾常常相伴而生,统称雾霾。
在我国雾霾天气分布的一般规律是,中西部地区少东部地区多,乡村少城市多,春夏季节少秋冬季节多。
据此答复8~9题。
8.以下列图所示天气状况容易出现严重雾霾的是( )A.①B.②C.③D.④9.雾霾天气对以下相关产业,直接影响最大的是( )A.果林园艺及乳畜业B.旅游业及交通运输业C.钢铁及汽车制造业D.环境保护及文教事业解析第8题,注意材料中介绍霾的形成与程度方向的静风现象、垂直方向的逆温现象、悬浮颗粒物的增加有关。
①图在垂直方向约1千米以下出现逆温现象,空气稳定,容易形成雾霾天气。
第9题,出现雾霾天气时,大气透明度差,空气质量不好,直接影响的是交通运输和旅游业。
答案8.A 9.B(2021湖南长沙高三年级教学质量检测)气流由陆面经湖面时,速度会持续增强。
以下列图示意某锋面系统过境后的风速等值线分布(单位米/秒)状况。
读图完成10~11题。
10.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 )A.此时甲测站的风向为西北风B.此时丁测站的风向为东南风C.此时四测站中风速最大的为丙D.此时四测站中风速最大的为乙11.关于图中信息解读正确的选项是( )A.纬度低气温高导致甲测站风速大B.摩擦力变化导致甲、乙两测站间风速变化C.天气系统过境时丙测站大风、增温、降水D.天气系统过境后丁测站气压降低解析第10题,由图可知,该湖为太湖,从风速等值线图上判断出风从太湖西北岸至东南岸速度持续增强,最大风力在东南部甲处,由题干可知气流由陆面经湖面时,因摩擦力减小,速度会持续增强所以甲处的风向是由西北部经过湖泊吹向东南部的,所以甲测站为西北风。
选AB错;甲处是风力最大处,C、D错。
第11题,甲处风力较大是因为气流由陆面经湖面时,因摩擦力减小,速度会持续增大的缘故,摩擦力的大小,会产生风力大小的差异,A错,B对;由上题判断,该地吹的为西北风,故该锋面应为冷锋天气系统,而冷锋过境后一般会出现大风、降温、气压上升等现象,C错;冷锋过境后,天气转晴,气温降低,气压升高,丁处气压应该升高,D项错。
此题选B项。
答案10.A 11.B二、非选择题12.(2021四川成都调研)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其形成原理是掌握其他大气运动的根底,某教师为使学生更加直观、深化地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进展了下面的实验。
请结合实验报告,完成以下各题。
(1)在下面图中用线条和箭头画出该实验中的纸片和灰烬的运动过程。
由此总结出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是:热量差异________同一程度面上的____大气________热力环流。
(2)假设以下列图中的虚线表示不同高度上纸屑点燃前的等压面,请用实线表示出纸屑点燃后的等压面。
由此得出气压上下与等压面弯曲之间的关系规律是:低压处等压面________弯曲,高压处等压面________弯曲。
(3)上图中纸屑点燃后一段时间,A、B、C、D四处中,气压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__。
由此可总结出不同高度上气压分布的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
(4)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现象都利用了热力环流原理,你能说出一个生活实例吗?解析此题通过实验现象总结考察热力环流的形成及相关知识。
热力环流形成的根本原因在于地表冷热不均,因此要严密结合冷热差异对气压的影响进展分析,就气压分布和变化规律而言,注意区分不同高度上的气压变化及近地面与高空绝对气压值的差异。
(1)如以下列图。
空气上升或下降气压差异程度运动(2)如以下列图所示。
向下向上(3)BDC 海拔越高,气压越低;近地面与相应高空气压上下相反(4)房间内的暖气装在下部,空调冷风口装在上部。
创新导向题命题角度一大气受热过程(对接2021新课标,37)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通过多年冻土区约552 km,对多年冻土区路基的防护成为青藏铁路建立施工的重点,片石通风路基是冻土区常用的路基防护措施。
以下列图示意青藏铁路片石通风路基横断面。
据此完成1~2题。
1.片石通风路基散热效果最显著的季节是( )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2.专家建议青藏铁路东西走向路段路基两侧增加片石护坡层,且南坡厚度要大于北坡,其目的是( )A.进一步降低路基的温度B.保持路基两侧降温一致C.降低南坡风力侵蚀强度D.增加北坡路基散热效率解析第1题,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通过多年冻土区约552 km,对多年冻土区路基的防护成为青藏铁路建立施工的重点,片石通风路基是常用的冻土区防护措施片石通风路基是一种控制热量传输过程的工程措施。
观察片石通风路基横断面获知,片石层由较大的砾石组成,砾石之间有较大的孔隙,孔隙充满空气。
根据大气受热原理分析,夏季,外界气温高于路基内部温度,形成温度梯度,外界热空气不易进入片石通风路基内部,阻止了路基与外界的热交换,2题,根据以上分析,选B。
答案 1.D 2.B命题角度二等压线与风(对接2021江苏地理卷,5~6)以下列图示意2021年某日亚洲局部地区天气状况。
读图完成3~5题。
3.这一天最有可能是( )A.10月12日B.9月21日C.12月31日D.5月22日4.对该日天气形势分析符合实际的是( )A.西安(34N,109E)风力等于北京B.台北晴,偏北风C.首尔阴雨,西南风D.东京阴雨,偏东风5.假设图示天气状况保持稳定,北部各天气系统略有东移,那么对次日天气推断可信的是( )A.北京大风降温B.我国东北地区天气晴好C.香港大风降温D.东京日均温下降解析第3题,从亚欧大陆上高压权利较强可知这一天最有可能是12月31日。
第4题,由图可知台北受高压脊控制,天气晴朗,盛行偏北风。
第5题,北部天气系统略有东移,北京的等压线更加密集,风力加大,受来自冷高压中心气流的影响,气温降低。
答案 3.C 4.B 5.A命题角度三热力环流6.(对接2021全国卷,9~10)阅读图文资料,答复以下问题。
拉萨位于宽阔的拉萨河谷地北侧,有日光城的美誉,独特的高原风光,日趋便捷的交通,使拉萨成为新兴避暑旅游城市。
以下列图为拉萨位置图、7月降水量日平均变化图。
拉萨位置图拉萨7月降水量日平均变化图(1)描绘图示区域地形特征。
(2)推测拉萨的气温日较差特征,并简述原因。
(3)说明拉萨作为避暑旅游城市的自然条件。
解析第(1)题,结合图中等高线分布特点进展描绘,主要从地势上下、地形类型等方面进展描绘。
等高线在500米以上,说明地形以高原为主;西北部有高山分布,海拔高,东南部海拔低;南局部布有宽阔的河谷。
第(2)题,拉萨的气温日较差较大,主要从天气状况、白天大气对太阳3)题,拉萨作为避暑城市的自然条件主要从气温、光照、湿度等方面分析。
拉萨海拔较高,夏季气温较低,感觉凉爽;位于雅鲁藏布江谷地,濒临拉萨河,夏季夜雨较多,空气湿度适中;白天晴天多答案(1)以高原为主,在高原中部、南局部布着宽阔河谷,西北部有高山分布,地势西北高,东南低。
(答出两点即可)(2)气温日较差大。
海拔高,空气稀薄,水汽、杂质相对较少。
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量大,气温较高 ; 晚上大气逆辐射弱,气温较低,气温日较差较大。
[河谷地形白天热量不易散发,夜晚有沿坡下沉的冷空气(山风),增大了气温日较差。
](3)有利条件:海拔高,夏季凉爽;濒临拉萨河,夏季夜雨多,湿度适中;空点击下页查看更多高中地理关于地球上的大气专题2练习题高中地理关于地球上的大气专题2练习题一、选择题(2021河南洛阳高三期中测试)以下列图为某地区1月、7月等温线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