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仪列传》“陈轸者,游说之士”阅读答案和原文翻译

合集下载

古代汉语:判断句

古代汉语:判断句
(1)曹公,豺虎也。《赤壁之战》 (2)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荀子·王霸》
(二)因果判断 用判断句的形式表达了因果关系复句的内容,主语说明事情的结果,谓语说明产生的原因。 翻译时应加上“是因为”。
(3)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庄子·养生主》 (4)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论语·宪问》
判断句谓语前,出现的“即、皆、必、则、维、乃、素”等,都
是副词,用来修饰判断谓语,虽然可以按照“是”来翻译,但不能认
定为判断词。
(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史记·陈涉世家》 (2)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3)身非木石。《报任安书》 (4)梁父即楚将项燕。《史记·项羽本纪》
“乃”“即” 常用在判断句的主语与谓语之间,是副词起加强肯定语气的作用,与现代汉语 中的“就”完全相同。
汉语基础课题组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属性、情况以及事物之间的关系作出肯定或否
定判断的句子,表示主语是什么,或不是什么;从形式上看,判断句
的主语和谓语一般都是名词性成分。
(1)南冥者,天池也。《庄子·逍遥游》 (2)是皆秦之罪也。《苏秦以连横说秦》 这里的:“是”为指示代词。
现代汉语判断句一般用判断动词“是”,例“我是中国人”。 古汉语判断句则不用判断动词“是”,靠判断句主语与谓语的语义关 系进行判断。有时在主语后加代词“者”,复指主语,引出谓语。在 谓语后加语气词“也”,表达判断语气,帮助判断。
判断句的表达功能: 一是表示归类、等同是判断句中常见的语义关系,表示比喻也可以归入这种 类型。 二是还常用来解释原因,这样的判断句在翻译时,常要加进跟说明原因有关 的词语,而不能简单地翻译成“是”。 三是用来对有关的事实加以评议,这种句子的主语是评议的对象,谓语则是 评议的内容。

《陈轸者,游说之士》阅读理解答案翻译

《陈轸者,游说之士》阅读理解答案翻译

《陈轸者,游说之士》阅读理解答案翻译陈轸者,游说之士。

与张仪俱事秦惠王,皆贵重,争宠,张仪恶陈轸于秦王曰:“轸重币轻使秦、楚之间,将为国交也。

今楚不加善于秦而善轸者,轸自为厚而为王薄也。

且轸欲去秦而之楚,王胡不听乎?”王谓陈轸曰:“吾闻子欲去秦之楚,有之乎?”轸曰:“然。

”王曰:“仪之言果信矣。

”轸曰:“非独仪知之也,行道之士尽知之矣。

昔子胥忠于其君而天下争以为臣,曾参孝于其亲而天下愿以为子。

故卖仆妾不出闾巷而售者,良仆妾也;出妇嫁于乡曲者,良妇也。

今轸不忠其君,楚亦何以轸为忠乎?忠且里弃,轸不之楚何归乎?”王以其言为然,遂善待之。

居秦期年,秦惠王终相张仪,而陈轸奔楚。

楚未之重也,而使陈轸使于秦。

过梁,欲见犀首。

犀首者,魏之阴晋人也,与张仪不善。

犀首谢弗见。

轸曰:“吾为事来,公不见轸,轸将行,不得待异日。

”犀首见之。

陈轸曰:“公何好饮也?”犀首曰:“无事也。

”曰:“吾请令公厌事可乎?”曰:“奈何?”曰:“田需约诸侯从亲,楚王疑之,未信也。

公谓于王曰:‘臣与燕、赵之王有故,数使人来,曰“无事何不相见”,愿谒行于王。

’王虽许公,公请毋多车,以车三十乘,可陈之于庭,明言之燕,赵。

”燕、赵客闻之,驰车告其王,使人迎犀首。

楚王闻之犬怒,曰:“田需与寡人约,而犀首之燕、赵,是欺我也。

”怒而不听其事,齐闻犀首之北,使人以事委焉,犀首遂行,三国相事皆断于犀苜。

轸遂至秦。

1.对下列中加点的的解释,正确的—项是( )A. 张仪恶陈轸于秦王曰恶;厌恶B.不出闾巷而售者售:买入C. 吾请令公厌事可乎厌事:担任很多的事D.行道之士尽知之矣行道:推祟道义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古今相同的一项是( )A.与张仪俱事秦惠王,皆贵重,争宠B. 昔子胥忠于其君而天下争以为臣C. 犀首者,魏之阴晋人也,与张仪不善D. 臣与燕、赵之王有故,数使人来,曰“无事何不相见”3.下列各项中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今楚不加善于秦而善轸者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B.犀首见之君将哀而生之乎C. 愿谒行于王此所谓战胜于朝廷D. 吾为事来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4.下列各项中全都表现陈轸游说才能的一项是( )①与张仪俱事秦惠王,皆贵重,争宠。

【2018最新】史记张仪列传阅读答案-范文模板 (12页)

【2018最新】史记张仪列传阅读答案-范文模板 (12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史记张仪列传阅读答案篇一:高一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张仪)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文后问题。

张仪者,魏人也。

始尝与苏秦俱事鬼谷先生,苏秦自以不及张仪。

张仪已学,而游说诸侯。

尝从楚相饮,已而楚相亡璧,门下意张仪,曰:“仪贫无行,必此盗相君之璧。

”共执张仪,掠笞数百,不服,释之。

其妻曰:“嘻!子毋读书游说,安得此辱乎?”张仪谓其妻曰:“视吾舌尚在不?”其妻笑曰:“舌在也。

”仪曰:“足矣。

”苏秦已说赵王而得相约从亲,然恐秦之攻诸侯,念莫可使用于秦者,乃使人微感张仪曰:“子始与苏秦善,今秦已当路,子何不往游,以求通子之愿?”张仪于是之赵,求见苏秦。

苏秦乃诫门下人不为通。

已而见之,坐之堂下,赐仆妾之食。

数让之曰:“以子之材能,乃自令困辱至此。

吾宁不能言而富贵子,子不足收也。

”张仪之来也,自以为故人,反见辱,怒,念诸侯莫可事,独秦能苦赵,乃遂入秦。

苏秦已而告其舍人曰:“张仪,天下贤士,吾殆弗如也。

今吾幸先用,而能用秦柄者,独张仪可耳。

然贫,无因以进(来自:WwW. : 史记张仪列传阅读答案 )。

吾恐其乐小利而不遂,故召辱之,以激其意。

子为我阴奉之。

乃言赵王,发金币车马,使人微随张仪,与同宿舍,稍稍近就之,奉以车马金钱,所欲用,为取给,而弗告。

张仪遂得以见秦惠王。

惠王以为客卿,与谋伐诸侯。

苏秦之舍人乃辞去。

张仪曰:“赖子得显,方且报德,何故去也?”舍人曰:“臣非知君,知君乃苏君。

苏君忧秦伐赵败从约,以为非君莫能得秦柄,故感怒君,使臣阴奉给君资,尽苏君之计谋。

今君已用,请归报。

”张仪曰:“嗟乎,此在吾术中而不悟,吾不及苏君明矣!吾又新用,安能谋赵乎?为吾谢苏君,苏君之时,仪何敢言。

且苏君在,仪宁渠能乎!”张仪既相秦,为文檄告楚相曰:“始吾从若饮,我不盗而璧,若笞我。

若善守汝国,我顾且盗而城!”(《史记张仪列传》节选)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已而楚相亡璧:丢失.B.因而数让之曰:谦让.C.始吾从若饮:你.D.我顾且盗而城:你的.2.下列各项加点字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A.苏秦自以不及张仪/敢以烦执事..B.此在吾术中而不悟/青出于蓝而青于蓝..C.知君乃苏君/今其智乃反不能及..D.张仪之来也/蚓无爪牙之利..3.下列各项中对原文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楚相怀疑张仪并拷打他,张仪并没有怀恨在心,反而提醒他应该注意防范秦国进攻他的国家。

[史记张仪传阅读答案]史记阅读题及答案

[史记张仪传阅读答案]史记阅读题及答案

张仪已学,而游说诸侯。

尝从楚相饮,已而楚相亡璧,门下意张仪,曰:“仪贫无行,必此盗相君之璧。

”共执张仪,掠笞数百,不服,释之。

其妻曰:“嘻!子毋读书游说,安得此辱乎”张仪谓其妻曰:“视吾舌尚在不”其妻笑曰:“舌在也。

”仪曰:“足矣。

” 苏秦已说赵王而得相约从亲,然恐秦之攻诸侯,念莫可使用于秦者,乃使人微感张仪曰:“子始与苏秦善,今秦已当路,子何不往游,以求通子之愿” 张仪于是之赵,求见苏秦。

苏秦乃诫门下人不为通。

已而见之,坐之堂下,赐仆妾之食。

数让之曰:“以子之材能,乃自令困辱至此。

吾宁不能言而富贵子,子不足收也。

”张仪之来也,自以为故人,反见辱,怒,念诸侯莫可事,独秦能苦赵,乃遂入秦。

苏秦已而告其舍人曰:“张仪,天下贤士,吾殆弗如也。

今吾幸先用,而能用秦柄者,独张仪可耳。

然贫,无因以进。

吾恐其乐小利而不遂,故召辱之,以激其意。

子为我阴奉之。

乃言赵王,发金币车马,使人微随张仪,与同宿舍,稍稍近就之,奉以车马金钱,所欲用,为取给,而弗告。

张仪遂得以见秦惠王。

苏秦之舍人乃辞去。

张仪曰:“赖子得显,方且报德,何故去也”舍人曰:“臣非知君,知君乃苏君。

苏君忧秦伐赵败从约,以为非君莫能得秦柄,使臣阴奉给君资,尽苏君之计谋。

今君已用,请归报。

”张仪曰:“嗟乎,此在吾术中而不悟,吾不及苏君明矣!吾又新用,安能谋赵乎”张仪遂相秦。

《史记张仪传》阅读题目 4.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子何不往游游:游学 B.赖子得显显:显贵的地位 C.子不足收也收:录用 D.张仪遂相秦相:任秦国宰相 5.下列句子与“张仪之来也,自以为故人,反见辱”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B.项王曰:沛公安在 C.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 D.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 )(3分) A.张仪和苏秦一起师事鬼谷子,苏秦暗中派人让张仪前往赵国,张仪也希望苏秦能推荐,以实现自己的理想。

《张仪列传》“陈轸者,游说之士”阅读答案和原文翻译

《张仪列传》“陈轸者,游说之士”阅读答案和原文翻译

《张仪列传》“陈轸者,游说之士”阅读答案和原文翻译《张仪列传》“陈轸者,游说之士”阅读答案和原文翻译陈轸者,游说之士。

与张仪俱事秦惠王,皆贵重,争宠。

张仪恶陈轸于秦王曰:“轸重币轻使秦楚之间,将为国交也。

今楚不加善于秦而善轸者,轸自为厚而为王薄也。

且轸欲去秦而之楚,王胡不听乎?”王谓陈轸曰:“吾闻子欲去秦之楚,有之乎?”轸曰:“然。

”王曰:“仪之言果信矣。

”轸曰:“非独仪知之也,行道之士尽知之矣。

昔子胥忠于其君而天下争以为臣,曾参孝于其亲而天下愿以为子。

故卖仆妾不出闾巷而售者,良仆妾也;出妇嫁于乡曲者,良妇也。

今轸不忠其君,楚亦何以轸为忠乎?忠且见弃,轸不之楚何归乎?”王其言为然,遂善待之。

居秦期年,秦惠王终相张仪,而陈轸奔楚。

楚未之重也,而使陈轸使于秦。

轸遂至秦。

韩魏相攻,期年不解。

秦惠王欲救之,问于左右。

左右或曰救之便,或曰勿救便,惠王未能为之决。

陈轸适至秦,惠王曰:“子去寡人之楚,亦思寡人不?”陈轸对曰:“王闻夫越人庄舄乎?”王曰:“不闻。

”曰:“越人庄舄仕楚执珪,有顷而病。

楚王曰:‘舄故越之鄙细人也,今仕楚执珪,贵富矣,亦思越不?’中谢对曰:‘凡人思故,在其病也。

彼思越则越声,不思越则楚声。

’使人往听之,犹尚越声也。

今臣虽弃逐之楚,岂能无秦声哉!”惠王曰:“善。

今韩魏相攻,期年不解,或谓寡人救之便,或曰勿救便,寡人不能决,愿子为子主计之馀,为寡人计之。

”陈轸对曰:“亦尝有以夫卞庄子刺虎闻于王者乎?庄子欲刺虎,馆竖子止之,曰:‘两虎方且食牛,食甘必争,争则必斗,斗则大者伤,小者死,从伤而刺之,一举必有双虎之名。

’卞庄子以为然,立须之。

有顷,两虎果斗,大者伤,小者死。

庄子从伤者而刺之,一举果有双虎之功。

今韩魏相攻,期年不解,是必大国伤,小国亡,从伤而伐之,一举必有两实,此犹庄子刺虎之类也。

臣主王何异也?”惠王曰善卒弗救大国果伤小国亡秦兴兵而伐大克之此陈轸之计也。

(选自《史记·张仪列传》,有删改)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张仪恶陈轸于秦王曰恶:厌恶B.仪之言果信矣信:真实C.故卖仆妾不出闾巷而售者售:嫁出去D.卞庄子以为然,立须之须:等待6.填入下列句子“ ”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①王其言为然,遂善待之②凡人思故,在其病也③臣主王何异也?A.①以②所③为 B.①以②之③与C.①于②之③与 D.①于②所③为7.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惠王曰/善/卒弗救大国/果伤小国/亡/秦兴兵而伐/大克之/此陈轸之计也B.惠王曰/善/卒弗救/大国果伤/小国亡/秦兴兵而伐/大克之/此陈轸之计也C.惠王曰善/卒弗救大国/果伤/小国亡/秦兴兵而伐/大克之/此陈轸之计也D.惠王曰/善/卒弗救/大国果伤小国/亡/秦兴兵而伐/大克之/此陈轸之计也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张仪在秦惠王前说陈轸打算离开秦国,投靠楚国。

陈轸者游说之士全文翻译

陈轸者游说之士全文翻译

《陈轸者游说之士》是西汉文学家刘向创作的一篇散文。

这篇文章通过陈轸以机智游说挽救国家危亡的故事,表现了陈轸的智谋和口才。

以下是全文的翻译:
陈轸,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游说之士。

他起初在齐国为官,后来因为得罪了权贵,便离开齐国,游历了各个国家。

在每个国家,他都以机智和口才,成功地游说了君主,使这些国家避免了战争和危机。

在游历到楚国时,楚王对他十分赏识,任命他为楚国的大臣。

当时,秦国想要攻打楚国,陈轸便以他的智谋和口才,成功地阻止了秦国的进攻,使楚国免于战乱。

后来,他又游历到韩国,成功地游说了韩王,使韩国避免了内乱。

他的智谋和口才,使他在各个国家都受到了尊重和重用。

陈轸的游说,使各个国家都避免了一场大灾难。

他的智谋和口才,使他成为了一个令人敬佩的游说之士。

陈轸者游说之士全文翻译

陈轸者游说之士全文翻译

陈轸者游说之士全文翻译
摘要:
1.陈轸的身份和背景
2.陈轸的游说对象和目的
3.陈轸的游说策略和技巧
4.陈轸游说对历史的影响
正文:
陈轸,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游说之士。

他出生在一个世代为游说的家族,从小就接受了严格的游说技能培训。

在他成年之后,他开始了自己的游说生涯,成为了当时各国争相拉拢的人才。

陈轸的游说对象主要是各国的君主和贵族,他的目的是通过说服他们接受自己的主张,以达到自己的利益诉求。

他经常以自己的知识和智慧,去解析当时的政治形势,为各国的决策者提供决策的参考。

陈轸的游说策略和技巧多样,他善于利用各种资源,包括自己的知识、口才、人际关系等,去达到自己的目的。

他经常运用类比、推理、辩论等手法,去说服他的对手。

他也善于察言观色,根据对方的性格和心理,去制定自己的游说策略。

陈轸的游说对当时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成功地说服了齐宣王接受他的“合纵连横”策略,使得齐国成为了战国时期的一大强国。

他也通过游说,使得魏国和韩国结成了盟友,共同对抗强大的秦国。

判断句

判断句

大约从战国末期开始, 大约从战国末期开始,“是”有时被当作判断 词使用,但在多数情况下仍作代词。 词使用,但在多数情况下仍作代词。 “是”作判断词,是从复指前文的指示代词发 作判断词, 展而来; 的复指功能逐渐减弱、 展而来;当“是”的复指功能逐渐减弱、帮助 判断的作用逐渐加强, 判断的作用逐渐加强,便最终由指示代词变为 判断动词了。 判断动词了。
在判断句中,有时候是对一件前面已经叙述过 在判断句中, 的事情进行判断;这时候,经常用代词“ 的事情进行判断;这时候,经常用代词“是”、 来复指该事,使判断对象更加明白。 “此”来复指该事,使判断对象更加明白。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知也。 论语·为政 为政》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 为政》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 寡人之过也。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左 僖公三十年》 传·僖公三十年》 僖公三十年 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 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 为客者逐……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李 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为客者逐 谏逐客书》 斯《谏逐客书》 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 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 飞之至也。 庄子·逍遥游 逍遥游》 飞之至也。 《庄子 逍遥游》
三、判断句的活用
一般而言, 一般而言,判断句的主语和谓语所表示的事 物必须属于同一类别。 物必须属于同一类别。 但在古汉语中, 但在古汉语中,有些判断句的主语和谓语并 不是同一事物或同一类别。这种判断句, 不是同一事物或同一类别。这种判断句,是 正常判断句的活用形式。 判断句的活用, 正常判断句的活用形式。 判断句的活用,主 要有三种类型: 要有三种类型:
4、主语+谓语 主语+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史记张仪传》原文及翻译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史记张仪传》原文及翻译

《史记·张仪传》原文及翻译史记原文:张仪者,魏人也。

始尝与苏秦俱事鬼谷先生,苏秦自以不及张仪。

张仪已学,而游说诸侯。

尝从楚相饮,已而楚相亡璧,门下意张仪,曰:“仪贫无行,必此盗相君之璧。

”共执张仪,掠笞数百,不服,释之。

其妻曰:“嘻!子毋读书游说,安得此辱乎?”张仪谓其妻曰:“视吾舌尚在不?”其妻笑曰:“舌在也。

”仪曰:“足矣。

”苏秦已说赵王而得相约从亲,然恐秦之攻诸侯,念莫可使用于秦者,乃使人微感张仪曰:“子始与苏秦善,今秦已当路,子何不往游,以求通子之愿?”张仪于是之赵,求见苏秦。

苏秦乃诫门下人不为通。

已而见之,坐之堂下,赐仆妾之食。

数让之曰:“以子之材能,乃自令困辱至此。

吾宁不能言而富贵子,子不足收也。

”张仪之来也,自以为故人,反见辱,怒,念诸侯莫可事,独秦能苦赵,乃遂入秦。

苏秦已而告其舍人曰:“张仪,天下贤士,吾殆弗如也。

今吾幸先用,而能用秦柄者,独张仪可耳。

然贫,无因以进。

吾恐其乐小利而不遂,故召辱之,以激其意。

子为我阴奉之。

乃言赵王,发金币车马,使人微随张仪,与同宿舍,稍稍近就之,奉以车马金钱,所欲用,为取给,而弗告。

张仪遂得以见秦惠王。

苏秦之舍人乃辞去。

张仪曰:“赖子得显,方且报德,何故去也?”舍人曰:“臣非知君,知君乃苏君。

苏君忧秦伐赵败从约,以为非君莫能得秦柄,使臣阴奉给君资,尽苏君之计谋。

今君已用,请归报。

”张仪曰:“嗟乎,此在吾术中而不悟,吾不及苏君明矣!吾又新用,安能谋赵乎?”张仪遂相秦。

译文:张仪是魏国人。

当初曾和苏秦一起师事鬼谷子先生,苏秦自认为才学比不上张仪。

张仪完成学业,就去游说诸侯。

他曾陪着楚相喝酒,席间,楚相丢失了一块玉璧,门客们怀疑张仪,说:“张仪贫穷,品行鄙劣,一定是这个人偷去了宰相的玉璧。

”于是,大家一起把张仪拘捕起来,拷打了几百下。

张仪始终没有承认,只好释放了他。

他的妻子说:“唉!您要是不读书游说,又怎么能受到这样的屈辱呢?”张仪对他的妻子说:“你看看我的舌头还在不在?”他的妻子笑着说:“舌头还在呀。

“陈轸者,游说之士”阅读答案及翻译原文及翻译

“陈轸者,游说之士”阅读答案及翻译原文及翻译

“陈轸者,游说之士”阅读答案及翻译原文及翻译“陈轸者,游说之士”阅读答案及翻译原文及翻译文言文阅读(17分)陈轸者,游说之士。

与张仪俱事秦惠王,皆贵重,争宠,张仪恶陈轸于秦王曰:轸重币轻使秦、楚之间,将为国交也。

今楚不加善于秦而善轸者,轸自为厚而为王薄也。

且轸欲去秦而之楚,王胡不听乎?王谓陈轸曰:吾闻子欲去秦之楚,有之乎?轸曰:然。

王曰:仪之言果信矣。

轸曰:非独仪知之也,行遒之士尽知之矣。

昔子胥忠于其君而天下争以为臣,曾参孝于其亲而天下愿以为子。

故卖仆妾不出闾巷而售者,良仆妾也;出妇嫁于乡曲者,良妇也。

今轸不忠其君,楚亦何以轸为忠乎?忠且见弃,轸不之楚何归乎?王以其言为然,遂善待之。

居秦期年,秦惠王终相张仪,而陈轸奔楚。

楚未之重也,而使陈轸使于秦。

过梁,欲见犀首。

犀首者,魏之阳晋人也,与张仪不善。

犀首谢弗见。

轸曰:吾为事来,公不见轸,轸将行,不得待异曰。

犀首见之。

陈轸曰:公何好饮也?犀首曰:无事也。

曰:吾请令公厌事可乎?曰:奈何?曰:田需约诸侯从亲,楚王疑之,未信也。

公谓于王曰:臣与燕、赵之王有故,数使人来,曰无事何不相见,愿谒行于王。

王虽许公,公请毋多车,以车三十乘,可陈之于庭,明言之燕,赵。

燕、赵客闻之,驰车告其王,使人迎犀首。

楚王闻之大怒,曰:田需与寡人约,而犀首之燕、赵,是欺我也。

怒而不听其事,齐闻犀首之北,使人以事委焉,犀首遂行,三国相事皆断于犀首。

轸遂至秦。

4.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3分)()A.①今楚不加善于秦而善轸者②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B.①犀首见之②齐闻犀首之北C.①愿渴行于王②此所谓战胜于朝廷D.①吾为事来②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5.下列各项中全都表现陈轸游说才能的一项是(3分)()①与张仪俱事秦惠王,皆贵重,争宠。

②且轸欲去秦而之楚,王胡不听乎?③今轸不忠其君,楚亦何以轸为忠乎?④王以其言为然,遂善待之。

⑤楚未之重也,而使陈轸使于秦。

⑥吾为事来,公不见轸,轸将行,不得待异日。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战国策-魏策-陈轸为秦使于齐》(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战国策-魏策-陈轸为秦使于齐》(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战国策-魏策-陈轸为秦使于齐》(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陈轸为秦使于齐,过魏,求见犀首①。

犀首谢.陈轸。

陈轸曰:“轸之所以来者,事也。

公不见轸,轸且行,不得待异日矣。

”犀首乃见之。

陈轸曰:“公恶事乎?何为饮食而无事?”犀首曰:“衍不肖,不能得事焉,何敢恶事?”陈轸曰:“请移天下之事于公。

”犀首曰:“奈何?”陈轸曰:“魏王使李从以车百乘使于楚,公可以居其中而疑之。

公谓魏王曰臣与燕赵故矣数令人召臣也曰无事必来今臣无事请谒而往无久旬五之期王必无辞以止公公得行,因自言于廷曰:‘臣急使燕、赵,急约车为行具。

’”犀首曰:“诺。

”谒魏王,王许之,即明言使燕,赵。

诸侯客闻之,皆使人告其王曰:“李从以车百乘使楚,犀首又以车三十乘使燕,赵。

”齐王闻之,恐后天下得魏,以事属犀首,犀首受齐事。

魏王止其行使。

燕、赵闻之,亦以事属犀首。

楚王闻之,曰:“李从约寡人,今燕、齐、赵皆以事因犀首,犀首必欲寡人,寡人欲之。

”乃倍.李从,而以事因犀首。

魏王曰:“所以不使犀首者,以为不可。

令四国属.以事,寡人亦以事因焉。

”犀首遂主天下之事,复相魏。

张仪欲穷陈轸②,令魏王召而相之,来将梏之。

将行,其子陈应止其公之行,曰:“物之湛者,不可不察也。

夫魏欲绝楚、齐,必重迎公。

郢中不善公者,欲公之去也,必劝王多公之车。

公至宋,道称疾而毋行,使人谓齐王曰:‘魏之所以迎我者,欲以绝齐、楚也。

’”齐王曰:“子果无之魏而见寡人也,请封子。

”因以鲁侯.之车迎之。

(节选自《战国策·魏策一》)【注】①犀首:战国魏官名。

公孙衍曾为此官,故借称公孙衍。

②陈轸此时在楚国做事,说话很有分量。

以往张仪游说楚王时,曾遭陈轸反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公谓魏王曰/臣与燕赵故矣/数令人召/臣也曰无事必来/今臣无事请/谒而往/无久/旬五之期/王必无辞以止公/B.公谓魏王曰/臣与燕赵故矣/数令人召/臣也曰无事必来/今臣无事/请谒而往/无久/旬五之期/王必无辞以止公/C.公谓魏王曰/臣与燕赵故矣/数令人召臣也/曰无事必来/今臣无事/请谒而往/无久/旬五之期/王必无辞以止公/D.公谓魏王曰/臣与燕赵故矣/数令人召臣也/日无事必来/今臣无事请/谒而往/无久/旬五之期/王必无辞以止公/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犀首谢陈轸”中的“谢”是谢绝,与《孔雀东南飞》中“多谢后世人”的“谢”相同。

《张仪列传》原文及译文赏析

《张仪列传》原文及译文赏析

《张仪列传》原文及译文赏析陈轸者,游说之士。

与张仪俱事秦惠王,皆贵重,争宠。

张仪恶陈轸于秦王曰:“轸重币轻使秦楚之间,将为国交也。

今楚不加善于秦而善轸者,轸自为厚而为王薄也。

且轸欲去秦而之楚,王胡不听乎?”王谓陈轸曰:“吾闻子欲去秦之楚,有之乎?”轸曰:“然。

”王曰:“仪之言果信矣。

”轸曰:“非独仪知之也,行道之士尽知之矣。

昔子胥忠于其君而天下争以为臣,曾参孝于其亲而天下愿以为子。

故卖仆妾不出闾巷而售者,良仆妾也;出妇嫁于乡曲者,良妇也。

今轸不忠其君,楚亦何以轸为忠乎?忠且见弃,轸不之楚何归乎?”王其言为然,遂善待之。

居秦期年,秦惠王终相张仪,而陈轸奔楚。

楚未之重也,而使陈轸使于秦。

轸遂至秦。

韩魏相攻,期年不解。

秦惠王欲救之,问于左右。

左右或曰救之便,或曰勿救便,惠王未能为之决。

陈轸适至秦,惠王曰:“子去寡人之楚,亦思寡人不?”陈轸对曰:“王闻夫越人庄舄乎?”王曰:“不闻。

”曰:“越人庄舄仕楚执珪,有顷而病。

楚王曰:‘舄故越之鄙细人也,今仕楚执珪,贵富矣,亦思越不?’中谢对曰:‘凡人思故,在其病也。

彼思越则越声,不思越则楚声。

’使人往听之,犹尚越声也。

今臣虽弃逐之楚,岂能无秦声哉!”惠王曰:“善。

今韩魏相攻,期年不解,或谓寡人救之便,或曰勿救便,寡人不能决,愿子为子主计之馀,为寡人计之。

”陈轸对曰:“亦尝有以夫卞庄子刺虎闻于王者乎?庄子欲刺虎,馆竖子止之,曰:‘两虎方且食牛,食甘必争,争则必斗,斗则大者伤,小者死,从伤而刺之,一举必有双虎之名。

’卞庄子以为然,立须之。

有顷,两虎果斗,大者伤,小者死。

庄子从伤者而刺之,一举果有双虎之功。

今韩魏相攻,期年不解,是必大国伤,小国亡,从伤而伐之,一举必有两实,此犹庄子刺虎之类也。

臣主王何异也?”惠王曰善卒弗救大国果伤小国亡秦兴兵而伐大克之此陈轸之计也。

(选自《史记·张仪列传》,有删改)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张仪恶陈轸于秦王曰恶:厌恶B.仪之言果信矣信:真实C.故卖仆妾不出闾巷而售者售:嫁出去D.卞庄子以为然,立须之须:等待6.填入下列句子“”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①王其言为然,遂善待之②凡人思故,在其病也③臣主王何异也?A.①以②所③为B.①以②之③与C.①于②之③与D.①于②所③为7.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惠王曰/善/卒弗救大国/果伤小国/亡/秦兴兵而伐/大克之/此陈轸之计也B.惠王曰/善/卒弗救/大国果伤/小国亡/秦兴兵而伐/大克之/此陈轸之计也C.惠王曰善/卒弗救大国/果伤/小国亡/秦兴兵而伐/大克之/此陈轸之计也D.惠王曰/善/卒弗救/大国果伤小国/亡/秦兴兵而伐/大克之/此陈轸之计也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张仪在秦惠王前说陈轸打算离开秦国,投靠楚国。

楚王使魏逐张仪的阅读答案(共10篇)

楚王使魏逐张仪的阅读答案(共10篇)

楚王使魏逐张仪的阅读答案(共10篇)篇1:楚王使魏逐张仪的阅读答案楚王使魏逐张仪的阅读答案楚王使魏逐张仪①。

陈轸②曰:“王何逐张子?”曰:“为臣不忠不信。

”曰:“不忠,王无以为臣;不信,王勿与为约。

且魏臣不忠不信,于王何伤?忠且信,于王何益?逐而听则可,若不听,是王令困也。

且使万乘之国免其相,是城下之事也。

”①张仪:战国时期纵横家、外交家、谋士,魏国国相。

②陈轸(zhěn):战国时期纵横家、谋士,楚国谋士。

1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4分)(1)为臣不忠不信(2)于王何益()12.陈珍认为楚王想让魏国驱逐仗仪的后果是(用自己的'话回答)(4分)13.从文中看,陈珍是个、的人。

(4分)答案11、(1)讲信用(2)好处(2﹢2分)12、如果魏王不听从楚王,会让楚王处于困境,如果魏王听从楚王,会让魏国蒙受耻辱。

(4分)13、敢于进谏(2分)、善于进谏/考虑周全/善于分析利弊篇2:《战国策楚三·楚王逐张仪于魏》原文及翻译《战国策楚三·楚王逐张仪于魏》原文及翻译原文:楚王逐张仪于魏。

陈轸曰:“王何逐张子?”曰:“为臣不忠不信。

”曰:“不忠,王无以为臣;不信,王勿与为约。

且魏臣不忠不信,于王何伤?忠且信,于王何益?逐而听则可,若不听,是王令困也。

且使万乘之国免其相,是城下之事也。

”文言文翻译:楚怀王让魏国驱逐张仪。

陈轸说:“大王为什么要驱逐张仪?”楚王说:“他作为臣下不忠诚不讲信用。

”陈轸说:“不忠诚,大王不要把他作为臣子;不讲信用,大王不要跟他订立盟约。

况且魏国的臣子不忠不信,对于大王有什么损害?尽忠并且守信,对于大王又有什么益处呢?您想驱逐张仪,魏王听从,那是可以的',如果不听,这是大王的命令不能在诸侯中实行,而使自己处于困境。

况且让拥有万辆兵车的魏国罢免相国,这是让魏国蒙受城下之盟的耻辱。

”篇3:《张仪者,魏人也》阅读及答案参考《张仪者,魏人也》阅读及答案参考张仪者,魏人也。

《史记—张仪列传》“张仪者,魏人也”文言文阅读理解

《史记—张仪列传》“张仪者,魏人也”文言文阅读理解

《史记—张仪列传》“张仪者,魏人也”文言文阅读理解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仪者,魏人也。

始尝与苏秦俱事鬼谷先生,学术..,苏秦自以不及张仪。

张仪已学,游说诸侯。

尝从楚相饮,已而楚相亡璧,门下..意张仪,曰:“仪贫无行,必此盗相君之璧。

”共执张仪,掠笞数百,不服,醳①之。

其妻曰:“嘻! 子毋读书游说,安得此辱乎?”张仪谓其妻曰:“视吾舌尚在不?”其妻笑曰:“舌在也。

”仪曰:“足矣。

”苏秦已说赵王而得相约从亲,然恐秦之攻诸候,败约后负,念莫可使用于秦者,乃使人微感张仪曰:“子始与苏秦善,今秦已当路,子何不往游,以求通子之愿?”张仪于是之赵,上谒求见苏秦。

苏秦乃诫门下人不为通,又使不得去者数日。

已而见之,坐之堂下,赐仆妾之食。

因而数让之曰:“以子之材能,乃自令困辱至此。

吾宁不能言而富贵子,子不足收也。

”谢去之。

张仪之来也自以为故人求益反见辱怒念诸侯莫可事独秦能苦赵乃遂入秦。

苏秦已而告其舍人曰:“张仪,天下贤士,吾殆弗如也。

今吾幸先用,而能用秦柄者,独张仪可耳。

然贫,无因以进。

吾恐其乐小利而不遂,故召辱之,以激其意。

子为我阴奉之。

”乃言赵王,发金币车马,使人微随张仪,与同宿舍,稍稍近就之,奉以车马金钱,所欲用,为取给,而弗告。

张仪遂得以见秦惠王。

惠王以为客卿,与谋伐诸候。

苏秦之舍人乃辞去。

张仪曰:“赖子得显,方且报德,何故去也?”舍人曰:“臣非知君,知君乃苏君。

苏君忧秦伐赵败从约..,以为非君莫能得秦柄,故感怒君,使臣阴奉给君资,尽苏君之计谋。

今君已用,请归报。

”张仪曰:“嗟乎,此在吾术中而不悟,吾不及苏君明矣!吾又新用,安能谋赵乎?为吾谢苏君,苏君之时,仪何敢言。

且苏君在,仪宁渠能乎!”张仪既相秦,为文檄..告楚相曰:“始吾从若饮,我不盗而璧,若笞我。

若善守汝国,我顾且盗而城!”(节选自《史记·张仪列传》) [注①]醳:(shì) 通“释”,释放。

1.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文字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张仪之来也/自以为故人/求益/反见辱/怒/念诸侯莫可事/独秦能苦/赵乃遂入秦B.张仪之来也/自以为故人/求益/反见/辱怒/念诸侯莫可事/独秦能苦赵/乃遂入秦C.张仪之来也/自以为故人/求益/反见辱/怒/念诸侯莫可事/独秦能苦赵/乃遂入秦D.张仪之来也/自以为故人/求益/反见/辱怒/念诸侯莫可事/独秦能苦/赵乃遂入秦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学术,学习治国之术,此处指师从鬼谷子学习谋略。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战国策-秦策-陈轸去楚之秦》(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战国策-秦策-陈轸去楚之秦》(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战国策·秦策·陈轸去楚之秦》(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陈轸去楚之.秦。

张仪谓秦王曰“陈轸为王臣,常以国情输楚。

仪不能与从事..,愿王逐之。

即复之楚,愿王杀之。

”王曰:“轸安敢之楚也。

”王召陈轸告之曰:“吾能听子言,子欲何之?请为子车约。

”对曰:“臣愿之楚。

”王曰:“仪以子为之楚,吾又自知子之楚。

子非楚,且安之也!”轸曰:“臣出,必故之楚,以顺王与仪之策,而明臣之楚与.不也。

楚人有两妻者,人誂其长者,詈之;其少者,少者许之。

居无几何,有两妻者死。

客谓誂者曰:‘汝取长者乎?少者乎?’‘取长者。

’客曰:‘长者詈汝,少者和汝,汝何为取长者?’曰:‘居彼人之所,则欲其许我也。

今为我妻,则欲其为我詈人也。

’今楚王明主也,而昭阳贤相也。

轸为人臣,而常以国输楚王,王必不留臣,昭阳将不与臣从事矣。

以此明臣之楚与不。

”轸出,张仪入.问王曰:“陈轸果安之?”王曰:“夫轸,天下之辩士也,孰视寡人曰:‘轸必之楚。

’寡人遂无奈何也。

寡人因问曰:‘子必之楚也,则仪之言果信矣。

’轸曰:‘非独仪之言也,行道之人皆知之。

昔者子胥忠其君,天下皆欲以为臣;孝己爱其亲,天下皆欲以为子。

故卖仆妾不出里巷而取者良仆妾也出妇嫁于乡里着善妇也臣不忠于王楚何以轸为忠尚见.弃,轸不之楚,而何之乎?’”王以为然,遂善待之。

(《战国策·秦策一》)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故卖仆妾不出/里巷而取者/良仆妾也/出妇嫁/于乡里者善妇也/臣不忠于王/楚何以轸为/B.故卖仆妾不出/里巷而取者/良仆妾也/出妇嫁于乡里者/善妇也/臣不忠于王/楚何以轸为/C.故卖仆妾不出里巷而取者/良仆妾也/出妇嫁于乡里者/善妇也/臣不忠于王/楚何以轸为/D.故卖仆妾不出里巷而取者/良仆妾也/出妇嫁/于乡里者善妇也/臣不忠/于王楚何以轸为/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陈轸去楚之秦”与“迩之事父,远之事君”(《论语·阳货》)两句中的“之”字含义与用法不同。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战国策秦策二》含答案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战国策秦策二》含答案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战国策秦策二》含答案(2022全国甲卷,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 4题。

齐助楚攻秦,取曲沃。

其后秦欲伐齐,齐、楚之交善,惠王患之,谓张仪曰:“吾欲伐齐,齐、楚方欢,子为寡人虑之,奈何?”张仪曰:“王其为臣约车..并币,臣请试之。

”张仪南见楚王,曰:“今齐王之罪其于敝邑之王甚厚,敝邑欲伐之,而大国与之欢。

大王苟能闭关绝齐,臣请使秦王献商于之地,方六百里。

若此,则是北弱齐,西德于秦,而私商于之地以为利也,则此一计而三利俱至。

”楚王大说,宣言..之于朝廷曰:“不穀得商于之田,方六百里。

”群臣闻见者毕贺,陈轸后见,独不贺。

楚王曰:“不穀不烦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陈轸对曰:“臣见商于之地不可得,而患必至也。

”王曰:“何也?”对曰:“夫秦所以重王者,以王有齐也。

今地未可得而齐先绝,是楚孤也,秦又何重孤国..?且先绝齐,后责地,必受欺于张仪。

是西生秦患,北绝齐交,则两国兵必至矣。

”楚王不听,曰:“吾事善矣!子其弭口无言,以待吾事。

”楚王使人绝齐。

张仪反,秦使人使齐,齐、秦之交阴合..。

楚因使一将军受地于秦。

张仪知楚绝齐也,乃出见使者曰:“从某至某,广从六里。

”使者反报楚王,楚王大怒,欲兴师伐秦。

陈轸曰:“伐秦,非计也。

王不如因而赂之一名都,与之伐齐,是我亡于秦而取偿于齐也。

”楚王不听,遂举兵伐秦。

秦与齐合,楚兵大败于杜陵。

故楚之土壤士民非削弱,仅以救亡者,计失于陈轸,过听于张仪。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二》)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B )A. 不穀不烦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B. 不穀不烦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C. 不穀不烦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D. 不穀不烦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解析]“不烦一兵”和“不伤一人”句式一致,且“商于之地六百里”作“得”的宾语,故应在“不伤一人”后断开,据此排除A、D两项;“子”在这里是对陈轸的尊称,作“独不贺”的主语,两者之间不能断开,据此排除C项。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史记张仪传》原文及翻译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史记张仪传》原文及翻译

《史记·张仪传》原文及翻译史记原文:张仪者,魏人也。

始尝与苏秦俱事鬼谷先生,苏秦自以不及张仪。

张仪已学,而游说诸侯。

尝从楚相饮,已而楚相亡璧,门下意张仪,曰:“仪贫无行,必此盗相君之璧。

”共执张仪,掠笞数百,不服,释之。

其妻曰:“嘻!子毋读书游说,安得此辱乎?”张仪谓其妻曰:“视吾舌尚在不?”其妻笑曰:“舌在也。

”仪曰:“足矣。

”苏秦已说赵王而得相约从亲,然恐秦之攻诸侯,念莫可使用于秦者,乃使人微感张仪曰:“子始与苏秦善,今秦已当路,子何不往游,以求通子之愿?”张仪于是之赵,求见苏秦。

苏秦乃诫门下人不为通。

已而见之,坐之堂下,赐仆妾之食。

数让之曰:“以子之材能,乃自令困辱至此。

吾宁不能言而富贵子,子不足收也。

”张仪之来也,自以为故人,反见辱,怒,念诸侯莫可事,独秦能苦赵,乃遂入秦。

苏秦已而告其舍人曰:“张仪,天下贤士,吾殆弗如也。

今吾幸先用,而能用秦柄者,独张仪可耳。

然贫,无因以进。

吾恐其乐小利而不遂,故召辱之,以激其意。

子为我阴奉之。

乃言赵王,发金币车马,使人微随张仪,与同宿舍,稍稍近就之,奉以车马金钱,所欲用,为取给,而弗告。

张仪遂得以见秦惠王。

苏秦之舍人乃辞去。

张仪曰:“赖子得显,方且报德,何故去也?”舍人曰:“臣非知君,知君乃苏君。

苏君忧秦伐赵败从约,以为非君莫能得秦柄,使臣阴奉给君资,尽苏君之计谋。

今君已用,请归报。

”张仪曰:“嗟乎,此在吾术中而不悟,吾不及苏君明矣!吾又新用,安能谋赵乎?”张仪遂相秦。

译文:张仪是魏国人。

当初曾和苏秦一起师事鬼谷子先生,苏秦自认为才学比不上张仪。

张仪完成学业,就去游说诸侯。

他曾陪着楚相喝酒,席间,楚相丢失了一块玉璧,门客们怀疑张仪,说:“张仪贫穷,品行鄙劣,一定是这个人偷去了宰相的玉璧。

”于是,大家一起把张仪拘捕起来,拷打了几百下。

张仪始终没有承认,只好释放了他。

他的妻子说:“唉!您要是不读书游说,又怎么能受到这样的屈辱呢?”张仪对他的妻子说:“你看看我的舌头还在不在?”他的妻子笑着说:“舌头还在呀。

战国策秦策一翻译答案(文档5篇)

战国策秦策一翻译答案(文档5篇)

战国策秦策一翻译答案(文档5篇)以下是网友分享的关于战国策秦策一翻译答案的资料5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就爱阅读感谢您的支持。

第1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5题。

秦欲伐齐,齐、楚之交善,惠王患之。

张仪曰:王其为臣约车并币,臣请试之。

张仪南见楚王,曰:弊邑之王所说甚者,无大大王;唯仪之所甚愿为臣者,亦无大大王。

弊邑之王所甚憎者,无大齐王;唯仪甚憎者,亦无大齐王。

今弊邑欲伐之,而大国与之欢,是以弊邑之王不得事令,而仪不得为臣也。

大王苟能闭关绝齐,臣请使秦王献商、於之地,方六百里。

若此,齐必弱,齐弱则必为王役矣。

则是北弱齐,西德于秦,而私商、於之地以为利也,则此一计而三利俱至。

楚王大说,宣言之于朝廷,曰:不谷①得商、於之田,方六百里。

群臣闻见者毕贺,陈轸后见,独不贺。

陈轸曰:臣见商、於之地不可得,而患必至也,故不敢妄贺。

楚王曰:何也?对曰:夫秦所以重王者,以王有齐也。

今地未可得而齐先绝,是楚孤也,秦又何重孤国?且先出地后绝齐秦计必弗为也先绝齐后责地且必受欺于张仪。

受欺于张仪,王必惋之。

是西生秦患,北绝齐交,则两国兵必至矣。

楚王不听,曰:吾事善矣!子其弭口无言,以待吾事。

楚王使人绝齐,使者未来,又重绝之。

张仪反,秦使人使齐,齐、秦之交阴合。

楚因使一将军受地于秦。

张仪至,称病不朝。

楚王曰:张子以寡人不绝齐乎?乃使勇士往詈齐王。

张仪知楚绝齐也,乃出见使者曰:从某至某,广从六里。

使者曰:臣闻六百里,不闻六里。

仪曰:仪固以小人,安得六百里?使者反报楚王,楚王大怒,欲兴师伐秦。

陈轸曰:伐秦非计也,王不如因而赂之一名都,与之伐齐。

是我亡于秦而取偿于齐也。

楚国不尚全乎?王今已绝齐,而责欺于秦,是吾合齐、秦之交也,国必大伤。

楚王不听,遂举兵伐秦。

秦与齐合,韩氏从之。

楚兵大败于杜陵。

(摘编自《战国策•秦策二》)[注]①不谷:古代诸侯自称的谦辞。

2.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齐弱则必为王役矣役:役使B.使者未来,又重绝之重:加重C.乃使勇士往詈齐王詈:辱骂D.楚国不尚全乎全:保全3.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张仪狡诈的一组是(3分)①王其为臣约车并币,臣请试之②弊邑之王所说甚者,无大大王③臣请使秦王献商、於之地,方六百里④夫秦所以重王者,以王有齐也⑤张仪至,称病不朝⑥仪固以小人,安得六百里A.①③⑤B.①④⑥C.②③⑤D.②④⑥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张仪自荐出使楚国,他的目的是离散齐楚联盟,为秦国攻打齐国扫清障碍。

判断句第四节被动句

判断句第四节被动句
“惟(维)”不仅在名词谓语的前面可以用,在形容词或动词谓语的前面也可以用。如: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诗经·大雅·文王》) 百工维时。(《尚书·皋陶谟》) 蚩尤维始作乱。(《尚书·吕刑》) 3 乃、即、必 是乃狼也。(《左传·襄公八年》) 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史记·项羽本纪》)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史记·鸿门宴》) “乃、即”在句中起加强肯定语气的作用,“必”表示事物的必然性,是副词 。
完全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判断词“是”。如: 余为伯鯈,余,而祖也。(《左传·宣公三年》) 注意:这种情况在古代汉语中极少 ,我们在阅读古书时,不要轻易地把带“为”字的句子当作判断句来理解。 惟(维) 我马惟骐。(《诗经·小雅·皇皇者华》) 尔惟旧人。(《尚书·大诰》) 惟(维)是句中语气词,起引出谓语和加强语气的作用。
由指示代词向判断词转化。如: 巫妪、弟子,是女子也。《史记·西门豹治邺》
判断“是”是否用作判断词的条件
“是”前有代词 余是所嫁妇人之父也。(《论衡·死伪篇》)
“是”前有副词修饰 若枯即是荣,荣即是枯,则应荣时凋零,枯时结实。 (范缜《神灭论》)
STEP4
STEP3
STEP2
STEP1
判断句是判断事物属性的句子,主语和谓语在逻辑上应构成同一或类属的关系。判断句的基本作用是谓语对主语进行解释或分类。如:
1
至入人栏厩取人马牛者,其不义又甚攘人犬豕鸡豚。此何故也?” (同上)
2
日月星辰瑞历,是禹桀之所同也。《荀子·天论》
3
繁启蕃长于春夏,畜积收藏于秋冬,是又禹桀之所同也。(同上)
4
在先秦,“是”最重要的语法作用之一,就是这种复指前文的方式。
5
汉代,《史记》中出现的判断词多了一些,一共有六次。例如:

2019年《张仪》阅读附答案word版本 (2页)

2019年《张仪》阅读附答案word版本 (2页)

2019年《张仪》阅读附答案word版本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张仪》阅读附答案张仪张仪者,魏人也。

始尝与苏秦俱事鬼谷先生,学术,苏秦自以不及张仪。

张仪已学,游说诸侯。

尝从楚相饮,已而楚相亡璧,门下意张仪,曰:“仪贫无行,必此盗相君之璧。

”共执张仪,掠笞数百,不服,释之。

其妻曰:“子毋读书游说,安得此辱乎?”张仪谓其妻曰:“视吾舌尚在不?”其妻笑曰:“舌在也。

”仪曰:“足矣。

”苏秦已说赵王而得相约从亲,然恐秦之攻诸侯,败约后负,念莫可使用于秦者,乃使人微感张仪曰:“子始与苏秦善,今秦已当路,子何不往游,以求通子之愿?”张仪于是之赵,上谒求见苏秦。

苏秦乃诫门下人不为通,又使不得去者数日。

已而见之,坐之堂下,赐仆妾之食。

因而数让之曰:“以子之材能,乃自令困辱至此。

吾宁不能言而富贵子,子不足收也。

”谢去之。

张仪之来也,自以为故人,求益,反见辱,怒,念诸侯莫可事,独秦能苦赵,乃遂入秦。

(《史记.张仪列传》节选)小题1:下列句中的“之”与“张仪于是之赵”中的“之”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张仪之来也,B.以求通子之愿C.无御之者D.辍耕之垄上小题2:下列各项中对原文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楚相怀疑张仪偷盗了玉璧并拷打他,张仪毫不在意,坚持游说诸侯。

B.苏秦和张仪是老同学,苏秦为了保住“合从”的结果,想帮助张仪求得秦国的职位。

C.张仪求见苏秦,可苏秦却不以礼相待,并多次责备他,于是张仪愤而离去。

D.张仪认为自己是苏秦的老朋友,求他提拔栽培,反而被他羞辱,想到秦国可能接受他的政治理论,于是就到秦国去了。

小题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仪列传》“陈轸者,游说之士”阅读答案和原文翻译
陈轸者,游说之士。

与张仪俱事秦惠王,皆贵重,争宠。

张仪恶陈轸于秦王曰:“轸重币轻使秦楚之间,将为国交也。

今楚不加善于秦而善轸者,轸自为厚而为王薄也。

且轸欲去秦而之楚,王胡不听乎?”王谓陈轸曰:“吾闻子欲去秦之楚,有之乎?”轸曰:“然。

”王曰:“仪之言果信矣。

”轸曰:“非独仪知之也,行道之士尽知之矣。

昔子胥忠于其君而天下争以为臣,曾参孝于其亲而天下愿以为子。

故卖仆妾不出闾巷而售者,良仆妾也;出妇嫁于乡曲者,良妇也。

今轸不忠其君,楚亦何以轸为忠乎?忠且见弃,轸不之楚何归乎?”王其言为然,遂善待之。

居秦期年,秦惠王终相张仪,而陈轸奔楚。

楚未之重也,而使陈轸使于秦。

轸遂至秦。

韩魏相攻,期年不解。

秦惠王欲救之,问于左右。

左右或曰救之便,或曰勿救便,惠王未能为之决。

陈轸适至秦,惠王曰:“子去寡人之楚,亦思寡人不?”陈轸对曰:“王闻夫越人庄舄乎?”王曰:“不闻。

”曰:“越人庄舄仕楚执珪,有顷而病。

楚王曰:‘舄故越之鄙细人也,今仕楚执珪,贵富矣,亦思越不?’中谢对曰:‘凡人思故,在其病也。

彼思越则越声,不思越则楚声。

’使人往听之,犹尚越声也。

今臣虽弃逐之楚,岂能无秦声哉!”惠王曰:“善。

今韩魏相攻,期年不解,或谓寡人救之便,或曰勿救便,寡人不能决,愿子为子主计之馀,为寡人计之。

”陈轸对曰:“亦尝有以夫卞庄子刺虎闻于王者乎?庄子欲刺虎,馆竖子止之,曰:‘两虎方且食牛,食甘必争,争则必斗,斗则大者伤,小者死,从伤而刺之,一举必有双虎之名。

’卞庄子以为然,立须之。

有顷,两虎果斗,大者伤,小者死。

庄子从伤者而刺之,一举果有双虎之功。

今韩魏相攻,期年不解,是必大国伤,小国亡,从伤而伐之,一举必有两实,此犹庄子刺虎之类也。

臣主王何异也?”惠王曰善卒弗救大国果伤小国亡秦兴兵而伐大克之此陈轸之计也。

(选自《史记·张仪列传》,有删改)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仪恶陈轸于秦王曰恶:厌恶
B.仪之言果信矣信:真实
C.故卖仆妾不出闾巷而售者售:嫁出去
D.卞庄子以为然,立须之须:等待
6.填入下列句子“ ”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①王其言为然,遂善待之
②凡人思故,在其病也
③臣主王何异也?
A.①以②所③为 B.①以②之③与
C.①于②之③与 D.①于②所③为
7.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惠王曰/善/卒弗救大国/果伤小国/亡/秦兴兵而伐/大克之/此陈轸之计也
B.惠王曰/善/卒弗救/大国果伤/小国亡/秦兴兵而伐/大克之/此陈轸之计也
C.惠王曰善/卒弗救大国/果伤/小国亡/秦兴兵而伐/大克之/此陈轸之计也
D.惠王曰/善/卒弗救/大国果伤小国/亡/秦兴兵而伐/大克之/此陈轸之计也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仪在秦惠王前说陈轸打算离开秦国,投靠楚国。

秦惠文王一听,立刻找来陈轸,问是否有这回事。

B.陈轸面对秦王的质问,肯定张仪的说法,以退为进,然后引事例、打比方,使秦惠王深信不疑,并进而善待他。

C.陈轸跟张仪争宠,秦惠王最终拜张仪为相,陈轸便去了楚国。

楚国重视他,还让他出使秦国。

D.陈轸用卞庄子刺虎的故事让秦惠王明白:韩魏相争,就像是两头老虎打架,他们两败俱伤时才是秦国出兵的最佳时机。

9.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

(10分)
⑴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7分)
①今楚不加善于秦而善轸者,轸自为厚而为王薄也。

(4分)
②忠且见弃,轸不之楚何归乎?(3分)
⑵从文章中找出能体现陈轸“游说才能”的两个事例。

(要求自己概括)(3分)
参考答案
5. 【答案】A【解析】恶:诋毁
6. 【答案】B【解析】以,动词,认为;之,助词,无义;与,连词,和
7. 【答案】B
8. 【答案】C【解析】“楚未之重也”, 楚国不重视他。

9.(1)①现在楚国对秦国不友好而对陈轸很好的原因,就在于陈轸为自己打算多而替大王着想少。

(判断句式1分,“善”1分,“厚”“薄”1分,句意1分)
②忠于国君尚且被弃用,我陈轸不去楚国又到哪里去呢?
(“且”1分,“见弃”被动句1分,句意1分)
(2)①陈轸面对张仪的诋毁,秦王的质问,肯定张仪的说法,以退为进,然后引事例、打比方,使秦惠王深信不疑,并进而善待他。

②韩魏相攻,期年不解。

秦惠王向陈轸征求意见前,想知道陈轸是否还愿意帮他,陈轸用庄舄病中说越语的故事打消了秦惠王的疑虑,放心听取他的建议。

③陈轸用卞庄子刺虎的故事让秦惠王明白:韩魏相争,就像是两头老虎打架,他们两败俱伤时才是秦国出兵的最佳时机。

果真,韩魏两败俱伤,秦国才出兵,大获全胜。

(1点2分,2点3分。

答到三点中任意两点均可。


【参考译文】
陈轸,是个游说的辩士。

跟张仪一起侍奉秦惠王,都受到敬重,因而互争宠幸。

张仪在秦王面前诋毁陈轸说:“陈轸带着丰厚的礼物轻便快捷地来往于秦国和楚国之间,本该替国家的外交事务出力。

现在楚国对秦国不友好而对陈轸很好的原因,就在于陈轸为自己打算多而替大王着想少。

况且陈轸想要离开秦国到楚国去,大王为什么不随他的便呢?”秦惠王对陈轸说:“我听说您想离开秦国到楚国去,有这回事吗?”陈轸说:“有。

”秦惠王说:“张仪的话果然是真的。

”陈轸说:“不仅张仪知道这回事,而且路过的人都知道这回事。

从前伍子胥忠于他的国君,天下的君主便都争着要他做臣子;曾参孝敬他的父母,天下的父母因而都希望要他做儿子。

所以被贩卖的奴仆、侍妾,不出里巷就卖掉了的,是好奴仆、好侍妾;被遗弃的妇女能嫁在本乡本土的,是好妇女。

如果陈轸不忠于他的君主,楚国又凭什么认为陈轸是忠臣呢?忠于国君还要被弃用,我陈轸不到楚国去到哪里去呢?”秦惠王认为陈轸的话是对的,就友好地对侍他。

陈轸在秦国逗留了一年,秦惠王终于让张仪做了宰相,而陈轸就投奔到楚国。

楚国没有重用他,却派遣陈轸出使秦国。

陈轸于是到秦国去。

韩国与魏国相互攻打,打了整整一年。

秦惠王想劝救,向文武大臣询问。

有的说劝救有利,有的说劝救不利。

秦惠王一时之间下不了决定。

陈轸刚好到了秦国,秦惠王问他:“你离开我,去了楚国,有思念寡人没有?”陈轸回答说:“大王听过越人庄舄吗?”秦惠王说:“没有。

”陈轸说:“他在楚国当了大官,不久生病了。

楚王说:‘庄舄是越国的微贱之人,现在在楚国做了大官,尊贵富有了,也思念越国不?’身边的'侍从人员回答说:‘一般人生病时最容易泄露自己对故土的思念之情。

他思念越国就会说越语,不想念越国就会说楚语。

’让人去听他说话,果然还是说越语。

现在我虽然被弃用被赶到了楚国,怎么会不说秦话了!秦惠王说:“好!韩国与魏国相互攻打,打了整整一年。

有的对我说劝救有利,有的对我说劝救不利。

我下不了决定。

希望你为你的主子谋划之余,能帮我谋划这件事。

”陈轸回答说:“应该也有人讲过卞庄子刺虎的故事给您听吧?卞庄子想杀老虎,客馆里的佣人劝他:说‘两只老虎在吃一头牛,牛好吃他们就必然会争起来,争起来他们就会打起来,打起来强大的一方就会受伤,弱小的一方就会死。

您趁机上去刺那只受了伤的,一举而有杀两头老虎的名声。

’卞庄子认为他说得对,就站在一旁看着两虎相斗。

不一会,两只老虎果然打起来,强大的那只老虎受伤了,弱小的那只老虎死了。

卞庄子趁机上去刺那只受伤的,果然一举而有拿下两只老虎之功。

现在韩魏相争,打了整一年还停不下来,这一定会导致两国中强大的一方受损伤,弱小的一方灭亡,到时候趁机去讨伐受伤的那个国家,必然一举而拿下两国。

这不就像是卞庄子刺虎吗?(为自己的利害得失而选择立场),我为自己的国君出主意与为大王您出主意有什么不同呢?秦惠王说:“好。

”最终不去劝救。

最后韩魏两国果然强大的一方受损伤,弱小的一方灭亡了。

秦国这才出兵讨伐,大获全胜。

这是陈轸的计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