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江红秋瑾原文及赏析

合集下载

秋瑾《满江红》原文、译文及赏析

秋瑾《满江红》原文、译文及赏析

秋瑾《满江红》原文、译文及赏析秋瑾(1871年-1907年),清末民主女性活动家。

她的音容笑貌,嫣然一笑,便能吸引人眼球。

但她不仅仅是美丽的外表,更重要的是她的家国情怀,义不容辞的责任感,推动了她一生的奋斗事业。

秋瑾曾经写下许多反清的诗歌,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满江红》。

《满江红》原文塞上黄沙百战地,天下谋定而后动。

战士神舟去长安,万里长征人未还。

更闻坠泪辞九重,剑外忽传收蓟北。

都下文武昭红霄,祖宗遗诏训后人:中华思――千载一时――终忍泪下沾衣!《满江红》译文地势险峻的边疆上,黄沙漫天飞舞,百战不殆。

天下事宜谋定然后作为,士兵们乘着神舟踏上去长安的征途,千里长记,人们盼他们无论胜败都快快归来。

可是后来我们听见了战士哭泣的声音,哭泣着要告别九重天,他们忽然接到了收复蓟北的消息。

都下的文官武将,他们清楚它们的责任是什么:为了凝聚祖宗辈出的梦想,为了满足后代的心愿,他们必须不断地思考往事,思考未来!中华民族啊,千载难逢的机会就在此刻,我们要忍住悲伤,把我们梦中想过的圆梦变为现实吧!《满江红》赏析秋瑾的《满江红》感性地表达了自己对中国这个文明古国悠久传统的千年的感情认同,深深地将其内化为个人的情感。

她用精巧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充分地表现出了中国民族的忧患与衷肠。

文章充满爆发力,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完成了动人的倾向性。

诗歌第一句“塞上黄沙百战地,天下谋定而后动。

”,语气庄重,是对中国传统智慧的回归,饱含中国人民几千年来抗击奴隶主、封建主、帝国主义一切侵略者的革命传统和民族奋斗精神。

第二句“战士神舟去长安,万里长征人未还。

”,突显出了中国人的理性与阅历。

在这里,长征是用理性的方式来表现人的历程。

长征本身是一个长久的过程,体现了对未来的无限信任与期望。

第三句“更闻坠泪辞九重,剑外忽传收蓟北。

”,深表对民族深情厚爱。

秋瑾通过耐心的讲述,为读者营造了一种强烈的动情态度。

第四句“都下文武昭红霄,祖宗遗诏训后人:中华思――千载一时――终忍泪下沾衣!”则余音袅袅。

(完整word版)秋瑾《满江红》原文、译文及赏析

(完整word版)秋瑾《满江红》原文、译文及赏析

1、满江红·小住京华-【作者简介】秋瑾(1875-1907),近代民主革命志士,原名秋闺瑾,字璇卿,号旦吾,乳名玉姑,东渡后改名瑾,易字(或作别号)竞雄,自称“鉴湖女侠”,笔名秋千,曾用笔名白萍,祖籍浙江山阴(今绍兴),生于福建闽县(今福州),其蔑视封建礼法,提倡男女平等,常以花木兰、秦良玉自喻,性豪侠,习文练武,曾自费东渡日本留学。

积极投身革命,先后参加过三合会、光复会、同盟会等革命组织,联络会党计划响应萍浏醴起义未果。

1907年,她与徐锡麟等组织光复军,拟于7月6日在浙江、安徽同时起义,事泄被捕。

7月15日从容就义于绍兴轩亭口。

秋瑾出生在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自幼虽然受到封建礼教的束缚,但她性格豪放,秉性聪慧,少时就喜舞剑,善骑马,蔑视封建礼教,具有反抗精神。

秋瑾18岁时,嫁给湖南人王子芳。

王子芳,名子芳,字廷钧,是一个暴发户的浮荡子弟。

1898年前后王子芳用钱捐了个户部主事的小京官,秋瑾跟随丈夫到了北京,词中“小住京华”指的是这回事。

在寓京期间她接受了新思想、新文化,并在当时的革命形势影响下,立志要挽救国家民族的危亡,要求妇女独立与解放。

1903年中秋节,秋瑾与丈夫王子芳发生冲突,从家出走,寓居北京阜城门外泰顺客栈。

秋瑾下决心冲破家庭牢笼,投身革命,不久即东渡日本留学。

这首《满江红》作者是秋瑾,她在词中说自己“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这年秋瑾三十岁,有感于民族危机,抛家别子,女扮男装,东渡日本,去追求另样的人生,去寻求民族振兴的道路。

这是她在1903年中秋节的述怀之作,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和雄心壮志的开阔胸怀。

2满江红·小住京华原文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

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独思浙。

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夫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

秋瑾《满江红》赏析

秋瑾《满江红》赏析

秋瑾《满江红》赏析秋瑾是我国近代杰出的民主革命家、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

自费留学日本,积极参加反对清朝封建统治的革命活动,并加入同盟会,创办《白话报》,提倡男女平权。

下面为你整理了秋瑾《满江红》赏析,希望能帮到你!满江红秋瑾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

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四面歌残终破楚①,八年风味独思浙②。

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夫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

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秋瑾(1875-1907),浙江绍兴人,别署鉴湖女侠。

自费留学日本,积极参加反对清朝封建统治的革命活动,并加入同盟会。

回国后创办《中国女报》,宣传革命。

后回绍兴组织光复会,与徐锡麟分头准备皖浙两省起义,事发后被捕,坚贞不屈,六月六日就义于绍兴古轩亭口。

【注释】①四面歌残终破楚:此处用《史记·项羽本纪》中汉军破楚的故事,来比喻说明自己终于冲破家庭牢笼。

②八年风味独思浙:应为“独思浙八年风味”的倒装。

指作者在浙江时过的貌似贵妇的生活,实则处于被奴役的地位。

(1)满江红:詞牌名。

唐朝名《上江虹》,后改今名。

(2)小住京华:到京不久。

小住,暂时居住。

京华,京城的美称,这里指北京。

(3)四面歌残终破楚:列强逼近,中国前途危殆。

此处用《史记·项羽本纪》“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故事。

(4)八年风味徒思浙:八年来空想着故乡浙江的风味。

八年,作者光绪二十二年(1896)在湖南结婚,到作詞时恰好八年。

徒,空,徒然。

(5)蛾眉:美女的代称,这里指女子。

(6)殊未屑:仍然不放在心上。

殊,还,仍然。

未,不。

屑,顾惜,介意。

(7)烈:刚正,不轻易屈服。

(8)因人常热:为别人而屡屡激动。

热,激动。

(9)末路:路途的终点,比喻失意潦倒或没有前途的境地。

(10)莽:广大。

(11)青衫湿:失意伤心。

用唐白居易《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诗义。

满江红秋瑾原文及赏析

满江红秋瑾原文及赏析

满江红秋瑾原文及赏析《满江红·小住京华》是妇女解放运动先驱秋瑾所写的一首词。

下面是关于满江红秋瑾原文及赏析的内容,欢迎阅读!满江红·小住京华清代:秋瑾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

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

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徒思浙一作:独思浙,蛾眉一作:娥眉)身不得,男儿列。

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

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

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俗子一作:俗夫,磨折一作:折磨)注释满江红:词牌名。

唐朝名《上江虹》,后改今名。

小住京华:到京不久。

小住,暂时居住。

京华,京城的美称,这里指北京。

秋容如拭:秋色明净,就像刚刚擦洗过一般。

四面歌残终破楚:列强逼近,中国前途危殆。

此处用《史记·项羽本纪》“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故事。

八年风味徒思浙:八年来空想着故乡浙江的风味。

八年,作者光绪二十二年(1896)在湖南结婚,到作词时恰好八年。

徒,空,徒然。

苦将侬:苦苦地让我。

蛾眉:美女的代称,这里指女子。

殊未屑:仍然不放在心上。

殊,还,仍然。

未,不。

屑,顾惜,介意。

烈:刚正,不轻易屈服。

因人常热:为别人而屡屡激动。

热,激动。

末路:路途的终点,比喻失意潦倒或没有前途的境地。

莽(mǎng):广大。

青衫湿:失意伤心。

用唐白居易《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诗义。

青衫,唐代文官八品、九品服以青,为官职最低的服色。

赏析“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这四句是深入浅出的鉴湖女侠的自我写照,一幅巾帼英雄的形象,生动地在我们眼前展开,她运用“身与心、列与烈”两句四字谐音和意义不同的显著变化,来表达她的抱负、志向和思想感情的转变,正是上接“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这两句进一步的思想发展。

紧接着表明她是一个“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的富有感情的人,但不幸偏遇着这么一个庸夫俗子的丈夫,她为了穿着男装独自去看了一次戏,竟遭丈夫的辱打,不由她不发出“俗夫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

秋瑾《满江红·小住京华》诗歌鉴赏及译文

秋瑾《满江红·小住京华》诗歌鉴赏及译文

秋瑾《满江红·小住京华》诗歌鉴赏及译文这首《满江红》作者是秋瑾,她在词中说自己“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这年秋瑾三十岁,有感于民族危机,抛家别子,女扮男装,东渡日本,去追求另样的人生,去寻求民族振兴的道路。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希望能帮助到大家!《满江红·小住京华》近现代:秋瑾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

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

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徒思浙一作:独思浙,蛾眉一作:娥眉)身不得,男儿列。

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

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

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俗子一作:俗夫,磨折一作:折磨)《满江红·小住京华》译文我在京城小住时日,转眼间就又到了中秋佳节。

篱笆下面的菊花都已盛开,秋色明净,就像刚刚擦洗过一般。

四面的歌声渐歇,我也终如汉之破楚,突破了家庭的牢笼,如今一个人思量着在浙江时那八年的生活况味。

他们苦苦地想让我做一个贵妇人,其实,我是多么的不屑啊!今生我虽然不能身为男子,加入他们的行列。

但是我的心,要比男子的心还要刚烈。

想想平日,我的一颗心,常为别人而热。

那些俗人,心胸狭窄,怎么能懂我呢?英雄在无路可走的时候,难免要经受磨难挫折。

在这莽莽红尘之中,哪里才能觅到知音呢?眼泪打湿了我的衣襟。

《满江红·小住京华》注释满江红:词牌名。

唐朝名《上江虹》,后改今名。

小住京华:到京不久。

小住,暂时居住。

京华,京城的美称,这里指北京。

秋容如拭:秋色明净,就像刚刚擦洗过一般。

四面歌残终破楚:列强逼近,中国前途危殆。

此处用《史记·项羽本纪》“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故事。

八年风味徒思浙:八年来空想着故乡浙江的风味。

八年,作者光绪二十二年(1896)在湖南结婚,到作词时恰好八年。

徒,空,徒然。

苦将侬:苦苦地让我。

蛾眉:美女的代称,这里指女子。

殊未屑:仍然不放在心上。

2024年《满江红·小住京华》原文及赏析

2024年《满江红·小住京华》原文及赏析
今生我虽然不能身为男子,加入他们的行列。但是我的心,要比男子的心还要刚烈。想想平日,我的一颗心,常为别人而热。那些俗人,心胸狭窄,怎么能懂我呢?英雄在无路可走的时候,难免要经受磨难挫折。在这莽莽红尘之中,哪里才能觅到知音呢?眼泪打湿了我的.衣襟。
创作背景
秋瑾18岁时,嫁给湖南人王廷钧。王廷钧是一个暴发户的浮荡子弟。1898年前后王廷钧用钱捐了个户部主事的小京官,秋瑾跟随丈夫到了北京,在寓京期间她接受了新思想、新文化,并在当时的革命形势影响下,立志要挽救国家民族的危亡,要求妇女独立与解放。
这是她在1903年中秋节的述怀之作,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和雄心壮志的开阔胸怀。
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这四句是深入浅出的鉴湖女侠的自我写照,她运用“身与心、列与烈”两句四字谐音和意义不同的显著变化,来表达她的抱负、志向和思想感情的转变,正是上接“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这两句进一步的思想发展。紧接着表明她是一个“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的富有感情的人,但不幸偏遇着这么一个庸夫俗子的丈夫,因她穿着男装独自去看了一次戏,竟遭丈夫的辱打,不由她不发出“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这样的浩叹。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这四句是深入浅出的鉴湖女侠的自我写照,一幅巾帼英雄的.形象,生动地在我们眼前展开,她运用“身与心、列与烈”两句四字谐音和意义不同的显著变化,来表达她的抱负、志向和思想感情的转变,正是上接“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这两句进一步的思想发展。紧接着表明她是一个“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的富有感情的人,但不幸偏遇着这么一个庸夫俗子的丈夫,她为了穿着男装独自去看了一次戏,竟遭丈夫的辱打,不由她不发出“俗夫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这样的浩叹。

满江红秋瑾(原文、译文及赏析)

满江红秋瑾(原文、译文及赏析)

满江红秋瑾(原文、译文及赏析)(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小学作文、初中作文、高中作文、体裁作文、作文素材、作文指导、好词好句、读后感、观后感、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elementary school essays, middle school essays, high school essays, genre essays, essay materials, essay guidance, good words and sentences, reading feedback, observation feedback,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满江红秋瑾(原文、译文及赏析)满江红[清]秋瑾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

秋瑾《满江红》原文、译文及赏析

秋瑾《满江红》原文、译文及赏析

1、满江红·小住京华-【作者简介】秋瑾(1875-1907),近代民主革命志士,原名秋闺瑾,字璇卿,号旦吾,乳名玉姑,东渡后改名瑾,易字(或作别号)竞雄,自称“鉴湖女侠”,笔名秋千,曾用笔名白萍,祖籍浙江山阴(今绍兴),生于福建闽县(今福州),其蔑视封建礼法,提倡男女平等,常以花木兰、秦良玉自喻,性豪侠,习文练武,曾自费东渡日本留学。

积极投身革命,先后参加过三合会、光复会、同盟会等革命组织,联络会党计划响应萍浏醴起义未果。

1907年,她与徐锡麟等组织光复军,拟于7月6日在浙江、安徽同时起义,事泄被捕。

7月15日从容就义于绍兴轩亭口。

秋瑾出生在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自幼虽然受到封建礼教的束缚,但她性格豪放,秉性聪慧,少时就喜舞剑,善骑马,蔑视封建礼教,具有反抗精神。

秋瑾18岁时,嫁给湖南人王子芳。

王子芳,名子芳,字廷钧,是一个暴发户的浮荡子弟。

1898年前后王子芳用钱捐了个户部主事的小京官,秋瑾跟随丈夫到了北京,词中“小住京华”指的是这回事。

在寓京期间她接受了新思想、新文化,并在当时的革命形势影响下,立志要挽救国家民族的危亡,要求妇女独立与解放。

1903年中秋节,秋瑾与丈夫王子芳发生冲突,从家出走,寓居北京阜城门外泰顺客栈。

秋瑾下决心冲破家庭牢笼,投身革命,不久即东渡日本留学。

这首《满江红》作者是秋瑾,她在词中说自己“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这年秋瑾三十岁,有感于民族危机,抛家别子,女扮男装,东渡日本,去追求另样的人生,去寻求民族振兴的道路。

这是她在1903年中秋节的述怀之作,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和雄心壮志的开阔胸怀。

2满江红·小住京华原文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

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独思浙。

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夫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

(完整word版)秋瑾《满江红》原文、译文及赏析

(完整word版)秋瑾《满江红》原文、译文及赏析

1、满江红·小住京华-【作者简介】秋瑾(1875-1907),近代民主革命志士,原名秋闺瑾,字璇卿,号旦吾,乳名玉姑,东渡后改名瑾,易字(或作别号)竞雄,自称“鉴湖女侠”,笔名秋千,曾用笔名白萍,祖籍浙江山阴(今绍兴),生于福建闽县(今福州),其蔑视封建礼法,提倡男女平等,常以花木兰、秦良玉自喻,性豪侠,习文练武,曾自费东渡日本留学。

积极投身革命,先后参加过三合会、光复会、同盟会等革命组织,联络会党计划响应萍浏醴起义未果。

1907年,她与徐锡麟等组织光复军,拟于7月6日在浙江、安徽同时起义,事泄被捕。

7月15日从容就义于绍兴轩亭口。

秋瑾出生在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自幼虽然受到封建礼教的束缚,但她性格豪放,秉性聪慧,少时就喜舞剑,善骑马,蔑视封建礼教,具有反抗精神。

秋瑾18岁时,嫁给湖南人王子芳。

王子芳,名子芳,字廷钧,是一个暴发户的浮荡子弟。

1898年前后王子芳用钱捐了个户部主事的小京官,秋瑾跟随丈夫到了北京,词中“小住京华”指的是这回事。

在寓京期间她接受了新思想、新文化,并在当时的革命形势影响下,立志要挽救国家民族的危亡,要求妇女独立与解放。

1903年中秋节,秋瑾与丈夫王子芳发生冲突,从家出走,寓居北京阜城门外泰顺客栈。

秋瑾下决心冲破家庭牢笼,投身革命,不久即东渡日本留学。

这首《满江红》作者是秋瑾,她在词中说自己“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这年秋瑾三十岁,有感于民族危机,抛家别子,女扮男装,东渡日本,去追求另样的人生,去寻求民族振兴的道路。

这是她在1903年中秋节的述怀之作,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和雄心壮志的开阔胸怀。

2满江红·小住京华原文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

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独思浙。

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夫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

秋瑾《满江红》赏析

秋瑾《满江红》赏析

秋瑾《满江红》赏析秋瑾是我国近代优秀的民主革命家、妇女解放运动的前驱。

自费留学日本,踊跃参加反对清代封建统治的革命活动,并加入联盟会,创立《白话报》,倡导男女平权。

下边为你整理了秋瑾《满江红》赏析,希望能帮到你!满江红秋瑾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

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四周歌残终破楚①,八年风味独思浙②。

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身不得,男儿列 ;心却比,男儿烈 ! 算一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夫胸怀谁识我英豪末路当磨折。

莽红尘,哪处觅知己,青衫湿!秋瑾 (1875-1907),浙江绍兴人,别署鉴湖女侠。

自费留学日本,踊跃参加反对清代封建统治的革命活动,并加入联盟会。

归国后创立《中国女报》,宣传革命。

后回绍兴组织收复会,与徐锡麟分头准备皖浙两省起义,事发后被捕,刚毅不屈,六月六日就义于绍兴古轩亭口。

【说明】①四周歌残终破楚:此处用《史记·项羽本纪》中汉军破楚的故事,来比喻说明自己终于打破家庭牢笼。

②八年风味独思浙:应为“独思浙八年风味”的倒装。

指作者在浙江时过的貌似贵妇的生活,实则处于被奴役的地位。

(1)满江红:詞牌名。

唐朝名《上江虹》,后改今名。

(2)小住京华:到京不久。

小住,临时居住。

京华,京城的美称,这里指北京。

(3)四周歌残终破楚:列强迫近,中国前程危殆。

此处用《史记·项羽本纪》“夜闻汉军四周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故事。

(4)八年风味徒思浙:八年来幻想着故土浙江的风味。

八年,作者光绪二十二年(1896)在湖南成婚,到作詞时恰巧八年。

徒,空,陡然。

(5)蛾眉:美女的代称,这里指女子。

(6)殊未屑:仍旧不放在心上。

殊,还,仍旧。

未,不。

屑,顾惜,介怀。

(7)烈:刚直,不轻易折服。

(8)因人常热:为他人而每每激动。

热,激动。

(9)末路:路程的终点,比喻失落落魄或没有前程的境地。

(10)莽:广大。

(11)青衫湿:失落悲伤。

用唐白居易《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诗义。

秋瑾《满江红》原文及译文

秋瑾《满江红》原文及译文

秋瑾《满江红》原文及译文秋瑾《满江红》原文及译文古籍,是指未采用现代印刷技术印制的书籍。

图书在古代称作典籍,也叫文献,兼有文书、档案、书籍三重意义。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秋瑾《满江红》原文及译文,欢迎大家分享。

【原诗】小住京华①,早又是,中秋佳节。

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四面歌残终破楚②,八年风味独思浙③。

苦将侬,强派作蛾眉④,殊未屑!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⑤!算平生肝胆⑥,因人常热,俗夫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

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⑦!【作者简介】秋瑾(1875—1907),浙江绍兴人,别署鉴湖女侠。

自费留学日本,积极参加反对清朝封建统治的革命活动,并加入同盟会。

回国后创办《中国女报》,宣传革命。

后回绍兴组织光复会,与徐锡麟分头准备皖浙两省起义,事发后被捕,坚贞不屈,六月六日就义于绍兴古轩亭口。

【注释】①京华:京城之美称。

因京城是文物、人才汇集之地,故称为京华。

②四面歌残终破楚:此处用《史记·项羽本纪》中汉军破楚的故事,来比喻说明自己终于冲破家庭牢笼。

③八年风味独思浙:应为“独思浙八年风味”的倒装。

指作者在浙江时过的貌似贵妇的生活,实则处于被奴役的地位。

④娥眉:漂亮的女人,美女。

指作者当时的贵妇人身份。

⑤烈:刚烈。

⑥肝胆:指真诚的心。

⑦青衫湿:唐白居易《琵琶行》中有“江州司马青衫湿”句,指眼泪打湿了衣服。

【翻译】我在京城小住时日,转眼间就又到了中秋佳节。

篱笆下面的菊花都已盛开,秋色明净,就像刚刚擦洗过一般。

四面的歌声渐歇,我也终如汉之破楚,突破了家庭的牢笼,如今一个人思量着在浙江时那八年的生活况味。

他们苦苦地想让我做一个贵妇人,其实,我是多么的不屑啊!今生我虽然不能身为男子,加入他们的行列。

但是我的心,要比男子的心还要刚烈。

想想平日,我的一颗心,常为别人而热。

那些俗人,心胸狭窄,怎么能懂我呢?英雄在无路可走的时候,难免要经受磨难挫折。

在这莽莽红尘之中,哪里才能觅到知音呢?眼泪打湿了我的衣襟。

满江红(秋瑾)拼音版注音、翻译赏析

满江红(秋瑾)拼音版注音、翻译赏析

满江红(秋瑾)拼音版注音、翻译赏析满江红(秋瑾)拼音版注音:xiǎo zhù jīng huá ,zǎo yòu shì ,zhōng qiū jiā jié 。

我住在首都,转眼间就到了中秋节。

wèi lí xià ,huáng huā kāi biàn ,qiūróng rú shì 。

栅栏下的菊花盛开,秋色分明,就像刚刚擦洗过一样。

sì miàn gē cán zhōng pò chǔ ,bā niánfēng wèi tú sī zhè 。

宋四方终破楚,八年味如浙。

kǔ jiāng nóng ,qiáng pài zuò é méi ,shū wèi xiè !他们拼命想让我成为淑女,其实我是多么不屑一顾啊!shēn bù dé ,nán ér liè 。

身不得,男儿列。

xīn què bǐ ,nán ér liè !心却比,男儿烈!suàn píng shēng gān dǎn ,yīn rén cháng rè 。

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

sú zǐ xiōng jīn shuí shí wǒ ?yīng xióng mò lù dāng mó zhé 。

那些俗人,小心眼,你怎么能理解我?当英雄无路可走的时候,遭遇挫折是必然的。

mǎng hóng chén ,hé chù mì zhī yīn ?qīng shān shī !在这茫茫红尘中,哪里能找到知音?泪水打湿了我的眼角。

(完整word版)秋瑾《满江红》原文、译文及赏析

(完整word版)秋瑾《满江红》原文、译文及赏析

(完整word版)秋瑾《满江红》原文、译文及赏析1、满江红·小住京华-【作者简介】秋瑾(1875-1907),近代民主革命志士,原名秋闺瑾,字璇卿,号旦吾,乳名玉姑,东渡后改名瑾,易字(或作别号)竞雄,自称“鉴湖女侠”,笔名秋千,曾用笔名白萍,祖籍浙江山阴(今绍兴),生于福建闽县(今福州),其蔑视封建礼法,提倡男女平等,常以花木兰、秦良玉自喻,性豪侠,习文练武,曾自费东渡日本留学。

积极投身革命,先后参加过三合会、光复会、同盟会等革命组织,联络会党计划响应萍浏醴起义未果。

1907年,她与徐锡麟等组织光复军,拟于7月6日在浙江、安徽同时起义,事泄被捕。

7月15日从容就义于绍兴轩亭口。

秋瑾出生在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自幼虽然受到封建礼教的束缚,但她性格豪放,秉性聪慧,少时就喜舞剑,善骑马,蔑视封建礼教,具有反抗精神。

秋瑾18岁时,嫁给湖南人王子芳。

王子芳,名子芳,字廷钧,是一个暴发户的浮荡子弟。

1898年前后王子芳用钱捐了个户部主事的小京官,秋瑾跟随丈夫到了北京,词中“小住京华”指的是这回事。

在寓京期间她接受了新思想、新文化,并在当时的革命形势影响下,立志要挽救国家民族的危亡,要求妇女独立与解放。

1903年中秋节,秋瑾与丈夫王子芳发生冲突,从家出走,寓居北京阜城门外泰顺客栈。

秋瑾下决心冲破家庭牢笼,投身革命,不久即东渡日本留学。

这首《满江红》作者是秋瑾,她在词中说自己“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这年秋瑾三十岁,有感于民族危机,抛家别子,女扮男装,东渡日本,去追求另样的人生,去寻求民族振兴的道路。

这是她在1903年中秋节的述怀之作,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和雄心壮志的开阔胸怀。

2满江红·小住京华原文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

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独思浙。

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夫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

秋瑾《满江红》原文、译文与赏析

秋瑾《满江红》原文、译文与赏析

1、满江红·小住京华-【作者简介】秋瑾(1875-1907),近代民主革命志士,原名秋闺瑾,字璇卿,号旦吾,乳名玉姑,东渡后改名瑾,易字(或作别号)竞雄,自称“鉴湖女侠”,笔名秋千,曾用笔名白萍,祖籍浙江山阴(今绍兴),生于福建闽县(今福州),其蔑视封建礼法,提倡男女平等,常以花木兰、秦良玉自喻,性豪侠,习文练武,曾自费东渡日本留学。

积极投身革命,先后参加过三合会、光复会、同盟会等革命组织,联络会党计划响应萍浏醴起义未果。

1907年,她与徐锡麟等组织光复军,拟于7月6日在浙江、安徽同时起义,事泄被捕。

7月15日从容就义于绍兴轩亭口。

秋瑾出生在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自幼虽然受到封建礼教的束缚,但她性格豪放,秉性聪慧,少时就喜舞剑,善骑马,蔑视封建礼教,具有反抗精神。

秋瑾18岁时,嫁给湖南人王子芳。

王子芳,名子芳,字廷钧,是一个暴发户的浮荡子弟。

1898年前后王子芳用钱捐了个户部主事的小京官,秋瑾跟随丈夫到了北京,词中“小住京华”指的是这回事。

在寓京期间她接受了新思想、新文化,并在当时的革命形势影响下,立志要挽救国家民族的危亡,要求妇女独立与解放。

1903年中秋节,秋瑾与丈夫王子芳发生冲突,从家出走,寓居北京阜城门外泰顺客栈。

秋瑾下决心冲破家庭牢笼,投身革命,不久即东渡日本留学。

这首《满江红》作者是秋瑾,她在词中说自己“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这年秋瑾三十岁,有感于民族危机,抛家别子,女扮男装,东渡日本,去追求另样的人生,去寻求民族振兴的道路。

这是她在1903年中秋节的述怀之作,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和雄心壮志的开阔胸怀。

2满江红·小住京华原文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

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独思浙。

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夫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

《满江红·小住京华》秋瑾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满江红·小住京华》秋瑾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满江红·小住京华》秋瑾原文注释翻译赏析秋瑾,原名秋闺瑾,字璇卿,号旦吾,乳名玉姑,东渡后改名瑾,字(或作别号)竞雄,自称“鉴湖女侠”。

她祖籍浙江山阴(今绍兴),生于福建厦门。

秋瑾蔑视封建礼法,提倡男女平等,常以花木兰、秦良玉自喻,性豪侠,习文练武,曾自费东渡日本留学。

她积极投身革命,先后参加过三合会、光复会、同盟会等革命组织,联络会党计划响应萍浏醴起义未果。

1907 年,她与徐锡麟等组织光复军,拟于 7 月 6 日在浙江、安徽同时起义,事泄被捕。

同年 7 月 15 日,秋瑾从容就义于绍兴轩亭口。

《满江红·小住京华》作于 1903 年。

这一年,秋瑾与丈夫王子芳发生冲突,离家出走,寓居北京阜城门外泰顺客栈。

后虽由吴芝瑛出面调解,但秋瑾决心冲破家庭牢笼,投身革命。

不久便东渡日本留学。

这首词是她在中秋节的述怀之作。

词的上片写与王子芳结婚八年,表面上过着富贵人的生活,实际上是“奴仆不如”的生活,如今与其决裂,突破家庭束缚,实现了“求自立”的愿望。

“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描写了秋瑾初到北京时的所见所感。

篱笆下面的菊花都已盛开,秋色明净,就像刚刚擦洗过一般。

词人通过描写自然景物,烘托出一种清新、宁静的氛围。

“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这两句词用典贴切,感慨深沉。

“四面歌残”化用了《史记·项羽本纪》中“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的故事,暗示了当时中国四面受敌、民族危机深重的现实;“八年风味徒思浙”则表达了词人对故乡浙江的思念之情,同时也暗示了她在家庭中的痛苦和无奈。

“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进一步说明表面上过着贵妇人的生活,实则奴仆不如的“八年风味”。

“殊未屑”表明作者对贵妇人的生活,并不留恋,相反加以蔑视。

上片主要表达了作者自己初离家庭时的矛盾心情,别具匠心。

词的下片写词人虽有凌云壮志,但知音难觅,不觉泪湿衣襟。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这四句是深入浅出的鉴湖女侠的自我写照,她运用“身与心、列与烈”两句四字谐音和意义不同的显著变化,来表达她的抱负、志向和思想感情的转变,正是上接“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这两句进一步的思想发展。

秋瑾满江红原文译文及赏析

秋瑾满江红原文译文及赏析

1、满江红·小住京华-【作者简介】秋瑾(1875-1907),近代民主革命志士,原名秋闺瑾,字璇卿,号旦吾,乳名玉姑,东渡后改名瑾,易字(或作别号)竞雄,自称“鉴湖女侠”,笔名秋千,曾用笔名白萍,祖籍浙江山阴(今绍兴),生于福建闽县(今福州),其蔑视封建礼法,提倡男女平等,常以花木兰、秦良玉自喻,性豪侠,习文练武,曾自费东渡日本留学。

积极投身革命,先后参加过三合会、光复会、同盟会等革命组织,联络会党计划响应萍浏醴起义未果。

1907年,她与徐锡麟等组织光复军,拟于7月6日在浙江、安徽同时起义,事泄被捕。

7月15日从容就义于绍兴轩亭口。

秋瑾出生在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自幼虽然受到封建礼教的束缚,但她性格豪放,秉性聪慧,少时就喜舞剑,善骑马,蔑视封建礼教,具有反抗精神。

秋瑾18岁时,嫁给湖南人王子芳。

王子芳,名子芳,字廷钧,是一个暴发户的浮荡子弟。

1898年前后王子芳用钱捐了个户部主事的小京官,秋瑾跟随丈夫到了北京,词中“小住京华”指的是这回事。

在寓京期间她接受了新思想、新文化,并在当时的革命形势影响下,立志要挽救国家民族的危亡,要求妇女独立与解放。

1903年中秋节,秋瑾与丈夫王子芳发生冲突,从家出走,寓居北京阜城门外泰顺客栈。

秋瑾下决心冲破家庭牢笼,投身革命,不久即东渡日本留学。

这首《满江红》作者是秋瑾,她在词中说自己“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这年秋瑾三十岁,有感于民族危机,抛家别子,女扮男装,东渡日本,去追求另样的人生,去寻求民族振兴的道路。

这是她在1903年中秋节的述怀之作,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和雄心壮志的开阔胸怀。

2满江红·小住京华原文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

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独思浙。

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夫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

满江红秋瑾原文及赏析

满江红秋瑾原文及赏析

满江红秋瑾原文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古诗文、作文大全、教学资料、试题大全、条据书信、公文素材、方案报告、演讲致辞、合同协议、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ancient poems, essays, teaching materials, test questions, letter letters, official documents, project reports, speeches, contract agreement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 want to know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 and writing styles of sample essays!满江红秋瑾原文及赏析满江红秋瑾原文及赏析《满江红·小住京华》是妇女解放运动先驱秋瑾所写的一首词。

近代-秋瑾《满江红 小住京华》原文、译文及注释

近代-秋瑾《满江红 小住京华》原文、译文及注释

近代-秋瑾《满江红小住京华》原文、译文及注释题记:《满江红·小住京华》是秋瑾在1903年中秋节的述怀之作,值八国联军入侵后不久,她决心献身救国事业,而其丈夫无心国事。

中秋节,秋瑾与丈夫王廷均发生冲突,离家出走,寓居北京阜城门外泰顺客栈。

后虽由吴芝瑛出面调解,但秋瑾下决心投身革命。

东渡日本留学。

这首词是她在中秋节的述怀之作。

《满江红·小住京华》是妇女解放运动先驱秋瑾所写的一首词。

该词作于1903年。

词的基调高昂,语言刚健清新。

通过层层表述,曲折地反映了革命者参加革命前的复杂矛盾的心情,真切感人。

原文:满江红·小住京华近代-秋瑾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

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

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身不得,男儿列。

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

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

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翻译: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

我在北京住了一段时间,转眼间又到了中秋节。

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篱笆下的菊花盛开了,秋天很干净,就像刚刚擦洗过一样。

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

四面八方的歌声渐渐休息,我终于突破了家庭的笼子,现在独自思考了浙江八年的生活。

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他们试图让我成为一个女士,事实上,我是多么蔑视啊!身不得,男儿列。

虽然我今生不能成为一个男人,但我加入了他们的行列。

心却比,男儿烈!但我的心比男人的心更坚强。

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

想想工作日,我的心,经常为别人而热。

俗子胸襟谁识我?那些外行,心胸狭窄,怎么能理解我呢?英雄末路当磨折。

当英雄无路可走时,他们不可避免地会遭受磨难和挫折。

莽红尘何处觅知音?在这个鲁莽的世界里,我们在哪里可以找到知己呢?青衫湿!眼泪打湿了我的裙子。

注释:选自《秋瑾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满江红,词牌名。

秋瑾(1875—1907),字璿(xuán)卿,号竞雄,别署鉴湖女侠,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中国民主革命烈士。

《满江红-小住京华》原文、译文及注释

《满江红-小住京华》原文、译文及注释

《满江红·小住京华》原文、译文及注释题记:《满江红·小住京华》是秋瑾在1903年中秋节的述怀之作,值八国联军入侵后不久,她决心献身救国事业,而其丈夫无心国事。

中秋节,秋瑾与丈夫王廷均发生冲突,离家出走,寓居北京阜城门外泰顺客栈。

后虽由吴芝瑛出面调解,但秋瑾下决心投身革命。

东渡日本留学。

这首词是她在中秋节的述怀之作。

《满江红·小住京华》是妇女解放运动先驱秋瑾所写的一首词。

该词作于1903年。

词的基调高昂,语言刚健清新。

通过层层表述,曲折地反映了革命者参加革命前的复杂矛盾的心情,真切感人。

原文:满江红·小住京华清代-秋瑾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

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

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身不得,男儿列。

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

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

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对照翻译: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

我在京城小住时日,转眼间就又到了中秋佳节。

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篱笆下面的菊花都已盛开,秋色明净,就像刚刚擦洗过一般。

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

四面的歌声渐歇,我也终如汉之破楚,突破了家庭的牢笼,如今一个人思量着在浙江时那八年的生活况味。

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他们苦苦地想让我做一个贵妇人,其实,我是多么的不屑啊!身不得,男儿列。

今生我虽然不能身为男子,加入他们的行列。

心却比,男儿烈!但是我的心,要比男子的心还要刚烈。

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

想想平日,我的一颗心,常为别人而热。

俗子胸襟谁识我?那些俗人,心胸狭窄,怎么能懂我呢?英雄末路当磨折。

英雄在无路可走的时候,难免要经受磨难挫折。

莽红尘何处觅知音?在这莽莽红尘之中,哪里才能觅到知音呢?青衫湿!眼泪打湿了我的衣襟。

注释:〔满江红〕词牌名。

又名“上江虹”“念良游”“伤春曲”等。

此词双调九十三字,上阕八句四仄韵,下阕十句五仄韵。

〔小住京华〕到京不久。

秋瑾《满江红》原文、译文及赏析

秋瑾《满江红》原文、译文及赏析

1、满江红·小住京华-【作者简介】秋瑾(1875-1907),近代民主革命志士,原名秋闺瑾,字璇卿,号旦吾,乳名玉姑,东渡后改名瑾,易字(或作别号)竞雄,自称“鉴湖女侠”,笔名秋千,曾用笔名白萍,祖籍浙江山阴(今绍兴),生于福建闽县(今福州),其蔑视封建礼法,提倡男女平等,常以花木兰、秦良玉自喻,性豪侠,习文练武,曾自费东渡日本留学。

积极投身革命,先后参加过三合会、光复会、同盟会等革命组织,联络会党计划响应萍浏醴起义未果。

1907年,她与徐锡麟等组织光复军,拟于7月6日在浙江、安徽同时起义,事泄被捕。

7月15日从容就义于绍兴轩亭口。

秋瑾出生在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自幼虽然受到封建礼教的束缚,但她性格豪放,秉性聪慧,少时就喜舞剑,善骑马,蔑视封建礼教,具有反抗精神。

秋瑾18岁时,嫁给湖南人王子芳。

王子芳,名子芳,字廷钧,是一个暴发户的浮荡子弟。

1898年前后王子芳用钱捐了个户部主事的小京官,秋瑾跟随丈夫到了北京,词中“小住京华”指的是这回事。

在寓京期间她接受了新思想、新文化,并在当时的革命形势影响下,立志要挽救国家民族的危亡,要求妇女独立与解放。

1903年中秋节,秋瑾与丈夫王子芳发生冲突,从家出走,寓居北京阜城门外泰顺客栈。

秋瑾下决心冲破家庭牢笼,投身革命,不久即东渡日本留学。

这首《满江红》作者是秋瑾,她在词中说自己“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这年秋瑾三十岁,有感于民族危机,抛家别子,女扮男装,东渡日本,去追求另样的人生,去寻求民族振兴的道路。

这是她在1903年中秋节的述怀之作,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和雄心壮志的开阔胸怀。

2满江红·小住京华原文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

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独思浙。

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夫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满江红秋瑾原文及赏析
满江红秋瑾原文及赏析
《满江红·小住京华》是妇女解放运动先驱秋瑾所写的一首词。

下面是关于满江红秋瑾原文及赏析的内容,欢迎阅读!
满江红·小住京华
清代:秋瑾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

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

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徒思浙一作:独思浙,蛾眉一作:娥眉)
身不得,男儿列。

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

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

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俗子一作:俗夫,磨折一作:折磨)
注释
满江红:词牌名。

唐朝名《上江虹》,后改今名。

小住京华:到京不久。

小住,暂时居住。

京华,京城的美称,这里指北京。

秋容如拭:秋色明净,就像刚刚擦洗过一般。

四面歌残终破楚:列强逼近,中国前途危殆。

此处用《史记·项羽本纪》“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故事。

八年风味徒思浙:八年来空想着故乡浙江的风味。

八年,作者光绪二十二年(1896)在湖南结婚,到作词时恰好八年。

徒,空,徒然。

苦将侬:苦苦地让我。

蛾眉:美女的代称,这里指女子。

殊未屑:仍然不放在心上。

殊,还,仍然。

未,不。

屑,顾惜,介意。

烈:刚正,不轻易屈服。

因人常热:为别人而屡屡激动。

热,激动。

末路:路途的终点,比喻失意潦倒或没有前途的境地。

莽(mǎng):广大。

青衫湿:失意伤心。

用唐白居易《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诗义。

青衫,唐代文官八品、九品服以青,为官职最低的服色。

赏析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这四句是深入浅出的鉴湖女侠的自我写照,一幅巾帼英雄的形象,生动地在我们眼前展开,她运用“身与心、列与烈”两句四字谐音和意义不同的显著变化,来表达她的抱负、志向和思想感情的转变,正是上接“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这两句进一步的思想发展。

紧接着表明她是一个“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的富有感情的人,但不幸偏遇着这么一个庸夫俗子的丈夫,她为了穿着男装独自去看了一次戏,竟遭丈夫的辱打,不由她不发出“俗夫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

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这样的浩叹!本来她还想得到丈夫的谅解,志同道合,做一番事业的。

但这一打,却打醒了她的痴梦,她再也忍受不住这种封建囚笼的生活,于是她下决心于1904年春,离开了共同生活8年的丈夫,把儿女送回绍兴她娘家母亲照养,她自己只身独自东渡日本,在日本她结识了陈天华等进步人士,并参加了同盟会,得到孙中山的器重,后来派她回国策动推翻满清封建王朝的革命工作。

她和安庆徐锡林等人共谋行动,不幸失败,惨遭满清政府的逮捕杀害,死时年仅33岁,她是我国辛亥革命最杰出的一位女革命家。

拓展:《满江红》教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全词,把握作者的情感。

2、从历史背景中理解词作的思想内容,感受词作悲壮豪迈的风格。

3、体会岳飞的英雄气概和爱国思想,培养爱国主义情操。

【教学重点】
从历史背景理解体会词中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以读促学,赏析词的意境。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同学们,知道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课题叫什么?(齐读课题)
1、介绍满将红
《满江红》为词牌名,风格古朴、激昂、大气。

这首词是谁写的呢?
2、介绍岳飞
PPT展示岳飞图片:岳飞,抗金名将,精忠报国
3.PPT展示学习目标,学生齐读
二.学习新课
(一)初读词作,读准字音
发、冠、车、缺、血、朝、阙
(二)再读词作,知人论世,读出节奏
1.了解作者PPT展示
岳飞:字鹏举,北宋相州汤阴县人。

从小天资聪悟,爱读《左氏春秋》,《孙吴兵法》。

臂力超人,十一岁随刀枪手陈广学武艺,成为一县无敌的枪手。

后拜周同为师学射箭,练就了能挽弓三百斤,左右开弓箭无虚发的本领。

二十岁,首次从军,带兵首战告捷,活捉贼首。

二十四岁,转入开封宗泽部,带兵一战汜水关,二战竹芦渡,清水亭一仗杀得金兵横尸十五里,斩获金军大小军将首一百七十五颗,在建康南面的牛头山设下伏兵痛击金兵,斩首三千余,生俘三百余,收复了大片国土,岳家军威名大振,人民感恩岳飞,为他建了生祠祭祀。

绍兴三年春,岳家军已达一万八千人。

同年九月九日,高宗在临安召见岳飞父子,并赐“精忠岳飞”锦旗,授江州建置制置使司等官职。

岳飞在江州写下了振铄千古的《满江红》词。

绍兴五年(1135年)岳飞奉命平定了洞庭杨幺,仅用八天时间,一举获胜,收编六万降军入岳家军,扩充了抗金力量。

并在顺昌、郾城大捷中粉碎了金“拐子马”、“铁浮图”不可战胜的神话,朱仙镇大捷,威振敌胆、金兀术叹呼“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正当岳飞所向披靡,抗金取得节节胜利之际,宋高宗于绍兴十年七月十七日连下十二道金牌,强令岳飞班师。

绍兴十一年(1141年)四月二十四日,秦桧为剪除和谈障碍,诬篾一贯主战的岳飞“谋反”,收买王俊作假证,将岳飞父子和部将张宪关进杭州大理寺。

后以“莫须有”的谋反罪名,将岳飞父子和张宪诬害。

岳飞宁死不屈,临刑前挥笔写下“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八个大字。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驰骋在抗金战场上的主帅岳飞,就这样被秦桧一伙奸臣夺去了年青而宝贵的生命。

2.了解了作者的生平,再读词作,读出节奏
(三)三读词作,了解诗意,读出感情
自由朗读,谈一谈《满江红》的上阕和下阕分别表现了作者什么情感?
学生讨论,PPT展示
1.怒发冲冠
胸中的怒火好似火山一样爆发,词人独自凭栏眺望,想到中原,山河破碎,二帝被掳,生灵涂炭。

于是按不住心头之恨而怒发冲冠。

一句“仰天长啸”,道出了精忠报国的急切心情。

2.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回顾过去
“三十功名尘与土”,回首往昔,当下的功名事业如同尘土,微不足道
展望前程
“八千里路云和月”,展望抗金斗争,任重道远,须披星戴月,日夜奋战,长期斗争才能获得胜利。

3.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这是千古名句,既是作者自勉,又用来激励抗金将士,明确指出,抗金不能再等了,等到须发白了,就来不及了,这是对坚持抗金救国的广大军民的巨大鼓舞和鞭策。

上阕小结
抒写作者渴望为国杀敌立功的情怀和抱负
4.靖康耻,犹未雪。

臣子恨,何时灭。

靖康,是宋钦宗的.年号。

其父宋徽宗,得知金兵入侵的消息,吓的急忙将皇位传给太子(钦宗),想南下避难。

钦宗即位,改号靖康。

就在这一年底,金兵攻入,掠夺宋宫廷、国库和民间的金银财帛后,于靖康二年四月俘虏徽、钦二帝北撤,北宋自此灭亡。

这就是岳飞说的“靖康耻”。

岳飞认为,靖康大耻至今未雪,臣子之恨,何时泯灭?用反问句,以加强语气,表现了与敌人的仇恨不共戴天
5.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带领军队,直捣敌人巢穴
6.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壮志饥餐”和“笑谈渴饮”都是岳飞的激愤之语,夸张手法的运用进一步表达了对金人蹂躏中原,涂炭生灵的切齿之恨和战胜强敌的决心。

7.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以此收尾,既表达“精忠报国”的思想,同时也再次强调了收复失地的坚定决心,情调激昂,感人肺腑
下阕小结
抒发作者雪耻复仇,重整乾坤的豪情壮志!
三:归纳总结
1.总结:这首词,通篇贯穿了岳飞精忠报国的精神和气壮山河的英雄主义气概。

如果说苏轼的词豪放,那岳飞的词则是雄壮。

它表现了一个爱国将士的凛然正气和崇高境界。

有了这种正气和境界,才能写出这种千百年传唱不衰的好作品来。

2.三读《满江红》,读出感情
3.根据PPT提示,试背全词
四:板书设计
初读:读准字音
再读:读出节奏
三读:读出感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