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人版-语文-高二-高中语文第9课《垓下之战 》教案 鲁人版选修《史记》
鲁人版高二史记选读垓下之战第二课时教案

鲁人版高二《〈史记〉选读》《垓下之战》第二课时教案教材分析本文节选于《项羽本纪》,描写了楚汉战争的最后一仗,通篇气势磅礴,情节起伏,脉落清晰,展现了西楚霸王项羽英雄末路的悲壮,让后人具体感受到战争的宏伟气势和激烈程度。
作者以一种对悲剧性人物个性化的体验和感觉,运用生动具体的细节描写,使文章极具生动形象、贴近人性的艺术感染力。
我们已经学过了诸如廉颇、蔺相如、韩信、孙膑等人物,但这些人物都不如项羽有争议,找这样一个典型的人物做重点案例来学习,让学生在讨论和争辩中加深对人物的性格特点的了解,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
学习目标1.深层体悟,把握项羽性格。
2.制作卡片,归纳知识重点。
重点难点1.历代对项羽的评价。
2.一词多义中的虚词。
教学方法1.拓展视野,深入理解。
2.精选问题,以点代面。
3.教师引导,学生探究。
教学过程一.复习回顾1.检查背诵“霸王别姬”部分。
2.回顾课文结构内容:第一部分(1--2段):战前形势。
第二部分(3--5段):战争经过。
①第三段:霸王别姬②第四段:东城快战③第五段:乌江自刎第三部分(第6段):战后局势。
二.新课教学(一)深层体悟项羽不是帝王,但司马迁却把他编在“本纪”之中,从中可以看出司马迁对于项羽的推崇和敬慕,但项羽在历史上是一个有争议的英雄人物,选取本课提到的几个经典场面,我们来开一个小讨论会。
通过讨论让我们更加走近这个人物的内心。
(这个环节中学生肯定有很多种说法,现列出学生最有可能想到的说法)1.论项羽将他兵败的原因归结为:“此天亡我,非战之罪也”你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说法1:项羽英勇善战,战无不胜,这里这样说虽然不是全对,但反映了他有不甘的心态,死到临头不服输的英雄之气。
说法2:这里表现了项羽死不悔改,恃勇自负的特点,项羽的失败是自己一手造成的。
司马迁说过:“项羽舍弃关中之地,思念楚国建都彭城,放逐义帝,自立为王,而又埋怨诸侯背叛自己,想成大事可就难了。
他自夸战功,竭力施展个人的聪明,却不肯师法古人,认为霸王的功业,要靠武力征伐诸侯治理天下,结果五年之间终于丢了国家,身死东城,仍不觉悟,也不自责,实在是太错误了。
鲁人选修《史记选读》课件第9课《垓下之战》

项羽凭借强大的军事实力,自封 为“西楚霸王”,并分封诸侯王。
刘邦则采取联合诸侯、积蓄力量 的策略,逐步壮大自己的实力。
垓下之战发生原因
项羽在彭城之战中大败刘 邦,但未能彻底消灭汉军 主力。
刘邦采纳韩信的建议,采 取迂回包抄的战术,成功 将项羽围困在垓下。
刘邦的成功不仅在于他的个人才能和 智慧,更在于他能够顺应历史潮流、 把握民心所向。
在楚汉战争中,刘邦运用高超的谋略 和灵活的战术,最终击败了项羽,建 立了汉朝。
韩信:用兵如神,决胜千里
韩信是汉初三杰之一,具有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战略眼光。他善于运用兵 法、出奇制胜,曾在井陉之战、潍水之战等战役中以少胜多、大破敌军。
项羽在垓下陷入困境,粮 草匮乏,士气低落,急需 一场胜利来扭转战局。
战争过程及结果
战争初期,项羽凭借勇猛的个人武力 和精锐的骑兵部队,多次突破汉军的 包围圈。
最终,项羽在垓下被汉军重重包围, 身边只剩下二十八骑。面对绝境,项 羽选择自刎而死,楚汉相争以刘邦的 胜利告终。
刘邦采纳张良的建议,利用四面楚歌 的计策,瓦解了项羽军队的士气。
彭城之战
刘邦趁项羽攻打齐国之际,联合诸侯军队占领项羽都城彭城。项羽闻讯后迅速回师,大败刘 邦联军,收复失地。此战是楚汉战争中一次重要战役,也是项羽军事生涯的巅峰之作。
垓下之战
经过四年的楚汉战争,刘邦逐渐扭转战局。在垓下之战中,刘邦利用四面楚歌的计策,瓦解 了项羽军队的斗志,最终项羽兵败自刎。此战标志着楚汉战争的结束和汉朝的建立。
双方战略布局分析
楚军
项羽采取分兵策略,一路由自己率领 主力进攻荥阳,另一路由龙且率领进 攻齐国,以期分散汉军兵力,以期达 到各个击破的目的。
垓下之战(鲁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垓下之战(鲁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学习要求:知识与能力:点出一些重要的文言词语和文言特殊句式的形式和特点,以提高学生文言文的阅读鉴赏能力;过程与方法:以学生之间的相互讨论为主,教师点拨评价为辅,来讨论项羽的作为,通过对这样一个有争议人物的事迹发表评论,来培养学生思辩能力和创新思维;情感与价值观:主要通过课上的讨论让学生课后以小作文的方式表达出个性化的想法,使学生以项羽为鉴获得有意的人生启示。
■学习重难点1. 常见的文言词语及句式。
2、讨论评价项羽的所作所为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
■学习时数两课时■学习过程【课前预习】1、读准字音垓下之战()阳夏()骏马名骓()歌数阙()田父绐曰()斩将、刈旗()辟易数里()乌江亭长船()2、内容概括汉四年,楚汉鸿沟划界后,项羽领兵东归,刘邦也欲西还。
刘邦听从张良等人的建议,追击项羽军队。
汉五年,刘邦一面派使者联络各地诸侯王,约定共同灭楚,一面亲自率军追击项羽。
十二月,项羽败逃至垓下,已兵少食尽,而被汉军及诸侯兵重重围困,夜间又闻汉军四面皆唱楚歌,以为楚地已为汉军占领,不觉泣下,左右也皆泣。
项羽于是乘黑夜率领壮士八百余人乘马突围。
天明,汉军发觉,以五千骑追之。
项羽渡淮时,跟随他的已只剩百余骑。
至阴陵迷道问路,被农民所骗,陷大泽中,为汉兵追及,项羽复向东逃,已只余二十八骑,自忖无法脱逃,与部下再战。
最后,项羽败至乌江。
乌江亭长备船岸边要送他过江,项羽拒绝,遂下马步战,杀汉军数百,身被十余创,自刎身亡。
3、阅读文本,粗知文章内容本文描绘了垓下之战的哪几个场面?【解疑答惑,合作探究】一、议读文本,把握文意。
二、语言积累1. 通假字楚兵罢食尽辟易数里3. 一词多义君王能与共天下尽与韩信君王能自陈以东傅海以与彭越以舒屠六以故汉追及之乃分其骑以为四队乃引兵解而东归汉军乃觉之乃有二十八骑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以故汉追及之及其死,鲁最后下君王能自陈以东傅海项王自度不得脱使各自为战为之奈何愿为诸君快战期山东为三处今独臣有船籍独不愧于心乎若非吾故人乎故分其地为五其不至固宜今日固决死乃引兵解而东归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楚兵且破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7. 特殊句式此天亡楚之时也君王能与共天下使各自为战三、拓展交流,提升能力。
山东省淄川般阳中学高中语文鲁人版课件 选修《史记》第9课《垓下之战》教学

初步感知
垓下突围 东城快战 乌江自刎
用四字短语概括出课文共写了几个场面
语句翻译 : 1.项王已约,乃引兵解而东归。
2. 汉有天下太半,而诸侯皆附之。楚 兵罢食尽,此天亡楚之时也,不如因其 机而遂取之。
3. 汉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 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
同年二月,项羽裂土分封18个诸侯王,恢复 封建割据,自立为西楚霸王,定都彭城。封 刘邦为汉中王,定都南郑,将关中分为三部, 封秦降将分别为王,企图将刘邦困锁在边险 地。 刘邦采纳萧何建议,还定三秦,东向以争天 下的方略,忍忿前往汉中,途中烧毁所过栈 道,并借此表示无东向之意,以麻痹项羽。
垓 下 悲 歌 说 项 羽
题乌江亭
唐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辱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
杜牧诗句针对项羽兵败事实,批评他不能忍辱负重, 不能做到能屈能伸,致使英雄大业失败。
叠题乌江亭
北宋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衰, 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弟子今虽在, 肯为君王卷土来? 王安石认为项羽没有必要过江东,项羽中原 一败,已经丧失了元气,东山再起已经很困难了 这是客观事实,即使过了江东,江东弟子还会不 会在追随他,也很难说
四年九月,项羽遵约东撤,刘邦遂背约,向楚军突 然发起战略追击,五年十月,刘邦追击楚军至河南 太康南,因韩信、彭越按兵不动,未如期会师,遭 楚军击,大败,被迫坚壁自守。刘邦从张良计,分 别给韩、彭割地封王。 十二月,调集各路大军40万人,将10万楚军包围于 垓下。楚军兵少食尽,屡战不胜,夜闻楚歌四起, 军心瓦解。项羽率800骑突围南逃,刘邦派兵追击, 项羽至乌江兵败自刎。
鲁人版高二《史记选读》第9课《垓下之战》课件 (49张PPT)

肆 知人论世,以史为鉴
了解历史人物的经历可以帮助我们认识生 活,也可以为我们的写作提供素材。
内 容 简 介
垓下之战是汉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十二月,在楚汉 战争中,楚汉两军在垓下(今安徽省灵璧县东南沱河北岸)进 行的一场战略决战。
本文选自《项羽本纪》,通篇文章气势磅礴,情节起伏, 场面壮阔,脉络清楚,疏密相间,语言生动,成为我国文学史 上的一篇不朽佳作。 文中四面楚歌、乌江自刎等故事,早已家 喻户晓,历代传诵。
学 习 目 标
壹 通过古文了解历史人物
了解项羽的性格特点,获得有益的人生启 示
贰 通过阅读增强文言语感
鉴赏精彩的场面、细节描写。了解各种特 殊句式的形式和特点,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叁 积累文言词汇
进一步梳理积累文言知识,掌握重点实词 “引、壁、举、诣、期、顾”的意义和用法, 以及“乃、为、而、以、及”等虚词的用 法。
精
读
原
【第四段】
文
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 “吾起兵至今 八岁矣,
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
天下。然今卒困于此, 此天之亡我, 非战之罪也。今
日固决死, 原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
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 乃分
其骑以为四队,四向。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
垓下之战,汉军适时发起战略追击,积极调集援兵,一天 不到的时间便全歼十万楚军,创造了中国古代大规模追击战的 成功战例。垓下之战,是楚汉相争中决定性的战役,它既是楚 汉相争的终结点,又是汉王朝繁荣强盛的起点,更是中国历史 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转折点,它结束了秦末混战的局面,统一 了中国,奠定了汉王朝四百年基业。
“吾为公取彼一将。”
高中语文 第五单元 英雄悲歌 9 垓下之战学案 鲁人版选修《史记选读》

9 垓下之战英雄残阳如血,如血的却不仅仅是残阳。
天边最后一抹斜晖掠过阴霾流连在垓下早已因战火而焦黑的土地上。
断箭和长戈零落遍地,死亡的气息弥漫,让每一个生还的楚军将士战栗。
除了他——西楚霸王,江东项藉。
手抚乌骓略显失色,目光在江东的山水迷雾中游移,他坚信,即使山下是淮阴侯的十万铁骑,他也能够杀出重围,再开一片天地,他坚信。
回想当年少年意气,一句“彼可取而代也”,石破天惊!巨鹿之战怒斩宋义,破釜沉舟,身先士卒,大破秦军,各路诸侯,辕门低首,叩关入秦,自号西楚霸王,封赏天下,何其壮哉!起兵至今,他从来没有怀疑过自己,难道这垓下一役,前功尽弃!他更承受不了的是虞姬如此沉重的话语:“霸王,你可知兵败势孤,原因在你自己。
巨鹿大胜,你却活埋降卒二十万;称霸咸阳,你却火烧阿房三百里;定都彭城,赐死子婴、黥布……亚父极力反对,你却执迷不悟,一意孤行,霸王啊,你可知西楚早已失尽民心!”是夜楚歌四起,士卒离散,各谋生计,可怜虞姬,香魂一缕,随风而息——他相信自己,相信自己可以不去听从那些文臣武士们的妙计。
可是他错了,横亘在面前的是浩浩荡荡横无际涯的乌江,而步步紧逼的是势如压城的千万铁骑。
远方的冠盖是汉王,一阵得意的欢笑震荡四野:“项王,你可知你为何败于我手?你自命天纵英才,可凭一己之力平四海,你错了!我求贤若渴,用人不疑,夜追韩信;你一不知人,二不善任,气走范增。
如此,你众叛亲离,我渐丰羽翼。
不纳人言,你不见幽王烽火戏诸侯,代价是戎狄胡马摧雕楼;始皇奢掠黔首,代价是诛秦族万年遗臭。
你一意孤行,我则充分听取臣子意见。
函谷关前,范增劝你强攻,你按兵不动;鸿门宴上,张良让我谢罪,我以身脱险。
项王啊项王,由此看来,只该我大汉并吞八荒,横扫六合,包举宇内,席卷天下。
”霸王怔怔地笑了,充满着苦涩与无奈,不知此刻,是对过分自信的怅惘,对未能听取意见的悔悟,还是那无奈的“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残阳如火,如火的不仅仅是残阳,喷薄而出的,还有霸王颈中的一腔热血。
鲁人版史记选读第五单元第9课垓下之围教案..doc

垓下之围一、教学设计说明:近儿年高考对鉴赏类题目的要求越越高,有必要使学生对此早日有所准备。
选择垓下之围是因为项羽的悲剧英雄形象深入人心,学生对此人有较深的了解,较易于展开评论。
同时通过这一悲剧形象,结合司马迁的不幸遭遇从而使学生能够引磨难为奋斗,化逆境为动力。
找准目标,勇敢前行。
二、教学目标:依托《垓下之围》通过对项羽的人物形象的鉴赏,学习人物鉴赏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概括人物鉴赏的方法四、教学重点如何进行人物形象的鉴赏五、教学步骤(一)、导入课文(放《十面埋伏》音乐)刚才的这首乐曲同学们都很熟悉吧。
(琵琶曲《十面埋伏》)这是根据历史上哪个事件改编的?(幻灯片)《十面埋伏》又名《淮阴平楚》表现的是处汉战争最后一-战一一垓下之战的情景,着重渲染了刘邦军队得胜之姿态,渲染了西楚霸王英雄之末路。
大屏幕显示:声动天地,瓦屋若飞坠。
徐而察Z,有金声、鼓声、剑弩声、人马辟易声;久Z有怨而难明者为楚歌声;凄而壮者为项王悲歌慷慨之声、别姬声;陷大泽有追骑声;至乌江有项王自刎声、余骑蹂践争项王声。
使闻者始而奋,既而怒,终而涕泪之无从—《四照堂文集》(幻灯片)这是明代学者王猷定在听了《十面埋伏》后在他的《四照堂文集》留下的一段文字。
(陈丽舟读一下。
)在这段文字浓缩了整个《垓下之围》的故事,一共有哪几个场景?(霸王别姬、垓下突围、乌江自刎)(幻灯片)上节课我们进行了文字的疏通工作,这节课通过对项羽人物形象地分析,学习并掌握人物形象鉴赏的方法。
(幻灯片)(二)、深入阅读课文带问题阅读课文:你最欣赏哪个场景的项羽?在这个场景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项羽?作者是如何塑造这个人物形象的?1、霸王别姬我喜欢霸王别姬的项羽,因为……展现了霸王多情的一面:面对虞姬唱《垓下歌》慷慨悲凉,既展示了霸王多情的一面,同时也将霸王有心保护爱人却乂无可奈何的痛苦表现得淋漓尽致。
“泣”逝去的霸业、江山、美人、乌雄马……多情自古伤离别,何况别的又是最爱、江山、美人、霸业、英名等,崛起于城亩、拔山扛鼎、破釜沉舟、征战八载未尝一败的四楚霸王此时的心情应是极其复杂的,文的一个“泣”字极其传神地表现了这种难言的情感。
鲁人版】高中语文选修 《史记选读》之《垓下之战》教案

垓下之战教案文本解读一. 《项羽本纪》秦二世的残暴腐朽,给人民造成了无穷无尽的灾难。
大泽乡陈胜揭竿而起,各地纷纷响应,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的烈火迅猛地燃遍全国。
项羽,就是在这场轰轰烈烈的农民大起义中涌现出来的一位英雄,一个悲剧式的英雄。
他勇猛善战,叱咤风云,显赫一时,在击败秦军,推翻秦王朝的过程中建立了巨大的功绩;但在推翻秦朝统治以后,他目光短浅,策略错误,企图恢复春秋、战国时代的封建贵族政治,加之烧杀破坏,终于丧失民心,军败身亡。
《项羽本纪》就是通过秦末农民大起义和楚汉之争的宏阔历史场面,生动而又深刻地描述了项羽一生。
他既是一个力拔山、气盖世、“近古以来未尝有”的英雄,又是一个性情暴戾、优柔寡断、只知用武不谙机谋的匹夫。
司马迁巧妙地把项羽性格中矛盾的各个侧面,有机地统一于这一鸿篇巨制之中,虽然不乏深刻的挞伐,但更多的却是由衷的惋惜和同情。
《项羽本纪》以描绘项羽这一人物的形象、刻画这一人物的性格为主,同时也生动地叙写了战争。
披卷读之,既可以闻见战场上的血腥,听到战马的嘶鸣和勇士们的猛吼,又可以看见项羽披甲持戟,嗔目而叱,大呼驰下,溃围,斩将,刈旗的神态与身影。
《项羽本纪》正是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下写人,在写人的过程中写战争,二者相得益彰。
战争因人物而生动、壮观,人物因战争而更显生动、奇伟。
《项羽本纪》在刻画人物性格方面,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
项羽少时的粗疏学浅,长大以后的勇力过人,只是略略几笔带过,直到消灭秦军主力、扭转战局的巨鹿大战,破釜沉舟,威震诸侯,也还只是从侧面用笔,通过写诸侯军的观望、恐惧、畏服,把一个铁骨铮铮的八尺大汉顶天立地地展现在读者眼前。
在进行粗线条的勾勒,有意地夸张了整体之后,司马迁便抓住了几个点睛处,工笔细描,刻意求精。
鸿门宴场面的极力铺排,垓下之围悲剧气氛的纵笔渲染,乌江自刎时神态的精雕细刻,都写得活灵活现,有形有神,有言有情,形与神、言与情融合一体。
《项羽本纪》是《史记》传记中最精彩的一篇,达到了思想和艺术的高度统一。
鲁人版选修 《史记选读》之《垓下之战》课件 (25张PPT)

垓下之战
垓下之战
⑥项王已死,楚地皆降汉,独(只有)鲁不下(名作 动,被攻下)。汉乃引(带领)天下兵欲屠之,为(连词, 因为)其守礼义,为主死节(为了主人,用生命来固守节 操),乃持项王头视(通“示”,给……看)鲁,鲁父兄 乃(副词,才)降。始,楚怀王初封项籍为鲁公,及(介 词,等到)其死,鲁最后下 ( 被 动 句 ) ,故(所以 ) 以 (介词,用)鲁公礼葬项王(于)穀城(省略句)。
垓下之战
观点: ①“天之亡我,非战之罪”的宿命归因是其悲剧的思想根源。四面楚歌中诀
别虞姬,让项羽顿然意识到,无可挽回的失败已经降临到头上,但他不明白,昔 日的威力为什么失灵了呢?此时天地间一个无形的超人的主宰在他头脑中默默地 出现了——“此天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为了证明这一点,他在突围的路上特 意大奋神威,上演了东城快战大戏,来作为自己辉煌人生的落幕。
垓下之战
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古今异义词,有德行的人)。吾骑此马五岁,所当 (对阵)无敌,尝(曾经)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代词,它),以(之)赐公 (省略句)。”乃(副词,于是)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兵器 )接战。独 (单独、独自)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自身)亦被(遭受)十余创 (chuāng)。顾(回头)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代词,你)非吾故人 ( 旧 相 识 )乎?”马童面之(面对他),指 ( 指 给 … 看 ) 王翳曰:“此项王也 (判断句)。”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悬赏)我头(以)千金,邑万户(省略 句),吾为(动词,送给)若德(恩德,此译作,好处)。乃自刎而死。
以上课文主要写汉王和张良的谋划和行动,出现在《项羽本纪》中有什么作用? ①在人物塑造上,用张良的智谋反衬出项羽的有勇无谋,预示人物命运。 ②在情节发展上,写项王众叛亲离,处于孤立无援的地步,这是他走向衰弱的开 始。
鲁人选修史记选读《垓下之战》教学课件 (共65张PPT)

耳。名虽为霸,实失天下心。”
项羽作战目的同汉军目的有何差别?
为什么不决一死战?
决战有胜负之分、一决雌雄的意思, 哀 赞
也就是还有求胜的想法,快战则只 求痛快于一时,不过逞匹夫之勇而 已,完全不计后果。 东城突围,项 羽兵剩无几,面对失败,他认输但 不服气,认为此是天意而非自己的
1、只要有坚强的意志力,就自然而然地会有能耐、机灵和知识。2、你们应该培养对自己,对自己的力量的信心,百这种信心是靠克服障碍,培养意志和锻炼意志而获得的。 3、坚强的信念能赢得强者的心,并使他们变得更坚强。4、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5、有百折不挠的信念的所支持的人的意志,比那些似乎是无敌的物质力量有更强大 的威力。6、永远没有人力可以击退一个坚决强毅的希望。7、意大利有一句谚语:对一个歌手的要求,首先是嗓子、嗓子和嗓子……我现在按照这一公式拙劣地摹仿为:对 一个要成为不负于高尔基所声称的那种“人”的要求,首先是意志、意志和意志。8、执着追求并从中得到最大快乐的人,才是成功者。9、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0、发现者,尤其是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发现者,需要勇气才能无视他人的冷漠和怀疑,才能坚持自己发现的意志,并把研究继续下去。11、我的本质不是我的意志的结果, 相反,我的意志是我的本质的结果,因为我先有存在,后有意志,存在可以没有意志,但是没有存在就没有意志。12、公共的利益,人类的福利,可以使可憎的工作变为可 贵,只有开明人士才能知道克服困难所需要的热忱。13、立志用功如种树然,方其根芽,犹未有干;及其有干,尚未有枝;枝而后叶,叶而后花。14、意志的出现不是对愿 望的否定,而是把愿望合并和提升到一个更高的意识水平上。15、无论是美女的歌声,还是鬓狗的狂吠,无论是鳄鱼的眼泪,还是恶狼的嚎叫,都不会使我动摇。16、即使 遇到了不幸的灾难,已经开始了的事情决不放弃。17、最可怕的敌人,就是没有坚强的信念。18、既然我已经踏上这条道路,那么,任何东西都不应妨碍我沿着这条路走下 去。19、意志若是屈从,不论程度如何,它都帮助了暴力。20、有了坚定的意志,就等于给双脚添了一对翅膀。21、意志坚强,就会战胜恶运。22、只有刚强的人,才有神 圣的意志,凡是战斗的人,才能取得胜利。23、卓越的人的一大优点是:在不利和艰难的遭遇里百折不挠。24、疼痛的强度,同自然赋于人类的意志和刚度成正比。25、能 够岿然不动,坚持正见,度过难关的人是不多的。26、钢是在烈火和急剧冷却里锻炼出来的,所以才能坚硬和什么也不怕。我们的一代也是这样的在斗争中和可怕的考验中 锻炼出来的,学习了不在生活面前屈服。27、只要持续地努力,不懈地奋斗,就没有征服不了的东西。28、立志不坚,终不济事。29、功崇惟志,业广惟勤。30、一个崇高 的目标,只要不渝地追求,就会居为壮举;在它纯洁的目光里,一切美德必将胜利。31、书不记,熟读可记;义不精,细思可精;惟有志不立,直是无着力处。32、您得相 信,有志者事竟成。古人告诫说:“天国是努力进入的”。只有当勉为其难地一步步向它走去的时候,才必须勉为其难地一步步走下去,才必须勉为其难地去达到它。33、 告诉你使我达到目标的奥秘吧,我唯一的力量就是我的坚持精神。34、成大事不在于力量的大小,而在于能坚持多久。35、一个人所能做的就是做出好榜样,要有勇气在风 言风语的社会中坚定地高举伦理的信念。36、即使在把眼睛盯着大地的时候,那超群的目光仍然保持着凝视太阳的能力。37、你既然期望辉煌伟大的一生,那么就应该从今 天起,以毫不动摇的决心和坚定不移的信念,凭自己的智慧和毅力,去创造你和人类的快乐。38、一个有决心的人,将会找到他的道路。39、在希望与失望的决斗中,如果 你用勇气与坚决的双手紧握着,胜利必属于希望。40、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41、生活的道路一旦选定,就要勇敢地走到底,决不回头。42、生命里最重 要的事情是要有个远大的目标,并借助才能与坚持来完成它。43、事业常成于坚忍,毁于急躁。我在沙漠中曾亲眼看见,匆忙的旅人落在从容的后边;疾驰的骏马落在后头, 缓步的骆驼继续向前。44、有志者事竟成。45、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46、意志目标不在自然中存在,而在生命中蕴藏。47、坚持意志伟大的事业需要始终不渝的精神。 48、思想的形成,首先是意志的形成。49、谁有历经千辛万苦的意志,谁就能达到任何目的。50、不作什么决定的意志不是现实的意志;无性格的人从来不做出决定。我终 生的等待,换不来你刹那的凝眸。最美的不是下雨天,是曾与你躲过雨的屋檐。征服畏惧、建立自信的最快最确实的方法,就是去做你害怕的事,直到你获得成功的经验。 真正的爱,应该超越生命的长度、心灵的宽度、灵魂的深度。生活真象这杯浓酒,不经三番五次的提炼呵,就不会这样可口!人格的完善是本,财富的确立是末能力可以慢 慢锻炼,经验可以慢慢积累,热情不可以没有。不管什么东西,总是觉得,别人的比自己的好!只有经历过地狱般的折磨,才有征服天堂的力量。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 出世间的绝唱。对时间的价值没有没有深切认识的人,决不会坚韧勤勉。第一个青春是上帝给的;第二个的青春是靠自己努力的。不要因为寂寞而恋爱,孤独是为了幸福而 等待。每天清晨,当我睁开眼睛,我告诉自己:我今天快乐或是不快乐,并非由我所遭遇的事情造成的,而应该取决于我自己。我可以自己选择事情的发展方向。昨日已逝,
鲁教版选修《垓下之战》word说课稿

《垓下之战》说课稿长清一中段晓玉分析教材: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史记》选读中第五单元第九课《垓下之战》。
《垓下之战》是《史记》中写得最动情也最富文学色彩的一幕。
本文语言平易,精练传神,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光彩照人,情感壮美,动人心魄。
鉴于本文文字障碍少,文章容易把握,我将重点放在诵读,品味及人物评析方面,而将文言文知识的梳理效果,疏通文章,放在预习环节,主要以展示,交流,检查为主,设定的目标如下:1、结合注释,疏通文意,并积累整理文言知识,如实词“引,举,期,顾,诣”及虚词“以,为,而,之”的意义及用法。
2、反复诵读品味精彩句段。
3、赏析项羽的性格特征,从中获得人生启示。
学习重点:通过分析细节及场景描写来品评人物。
计划为两课时:第一课时的设计思路为:提前发下导学案,让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并借助《基础训练》主动探究,自我理解,自我发现,这样既能让学生自行扫除文字障碍走进文本,又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然后在课上小组交流展示疑难之处,小组内讨论。
教师巡视并点拨,最后当堂检测本课的重要知识点以巩固所学。
下面我主要说一下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第一个环节是课前活动:为了让学生增加语言积累,提高诗文鉴赏能力,我一直坚持课前古诗文的背诵和简要赏析。
针对本课的学习内容,我设计的课前活动是背诵李清照的《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
”和毛泽东的《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钟山风雨起仓黄。
”形式为上黑板前板书、口头背诵及简要分析他们对项羽的态度(时间为五分钟)第二个环节为导入新课,为了让学生对项羽的性格有个初步印象,我的导语是:有一位英雄,铁血柔情;有一位英雄,勇冠三军;有一位英雄,豪爽仁义。
尽管他失败了,他的一生,也是一首可歌可泣的失败英雄的史诗。
这位英雄就是西楚霸王项羽,今天我们来学习项羽英雄末路,悲歌诀别虞姬的一章《垓下之战》(时间为两分钟)第三个环节是初步感知。
为了让学生尽快理清思路,对全文有一个整体性的认识,我设计了两个问题:1、快速浏览课文,思考:本文描绘了垓下之战的哪几个场景?(时间为六分钟)(此问题由学生回答,不准确之处,由教师适时点拨引导,教师最后明确)。
高中语文鲁人版精品教案《山东人民出版社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 9 垓下之战》

垓下之战(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复习文言知识。
2品读场景,分析项羽悲剧英雄的形象。
3评价项羽的性格,从中获得人生启示。
教学重难点:重点:反复诵读,通过鉴赏场面描写,分析项羽的悲剧英雄形象。
难点:评价项羽的性格,从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
教学过程:一.导入:《史记》百三十篇中《项羽本纪》是最富文学色彩的篇章之一。
其中有关“鸿门、垓下”的记述,清代郭嵩焘称赞为“自是史公《项羽本纪》中聚精会神,极得意文字”。
高一时,我们学习了《鸿门宴》,鸿门宴上,项羽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垓下之战记述了项羽人生最后的历程,是《项羽本纪》中最悲剧性的一幕。
从中我们又将读到一个怎样的项羽呢?二.活动一:复习巩固过渡语:上节课,我们梳理了文章结构;积累了文言知识,落实了文言翻译。
请大家回顾一下,我们进入第一个学习活动:巩固复习。
1古今异义(1)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2)吾起兵至今八岁矣。
(3)今日固决死。
2实虚词(1)骑能属者百余人耳(2)项王身被十余创(3)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4)乃自刎而死3重点句(1)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2)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
三.活动二:品读场景,分析形象过渡语:通过情节梳理,我们了解到,“垓下之战”最为精彩的部分是“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三个场景的描写。
司马迁非常善于在典型的场景中塑造人物形象。
接下来我们进入第二个学习活动:品读场景,分析形象。
下面我们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品读这三个场景,使文中项羽的形象丰满起来。
我们一共是六个小组1、2小组负责“垓下之围”3、4小组负责“东城快战”剩下的三个小组负责“东城快战”。
要求:1找出相应的词句或语段揣摩体会。
先组内交流,然后形成小组共识。
2小组发言,按“我们从读出一个项羽”的形式。
3指出使用的刻画人物的方法。
(一)垓下之围预设动作描写——“泣”,极其传神地表现项羽内心难言的情感。
男儿有泪不轻弹,更何况是西楚霸王?“泣数行下”,这是司马迁笔下霸王唯一一次落泪、最后一次落泪,渲染出英雄末路的悲凉。
鲁人版高二史记选读垓下之战第一课时教案

鲁人版高二《〈史记〉选读》《垓下之战》第一课时教案教材分析本文节选于《项羽本纪》,描写了楚汉战争的最后一仗,通篇气势磅礴,情节起伏,脉落清晰,展现了西楚霸王项羽英雄末路的悲壮,让后人具体感受到战争的宏伟气势和激烈程度。
作者以一种对悲剧性人物个性化的体验和感觉,运用生动具体的细节描写,使文章极具生动形象、贴近人性的艺术感染力。
我们已经学过了诸如廉颇、蔺相如、韩信、孙膑等人物,但这些人物都不如项羽有争议,找这样一个典型的人物做重点案例来学习,让学生在讨论和争辩中加深对人物的性格特点的了解,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
学习目标1.翻译重点语句。
2.划分课文结构。
3.文本内容解读重点难点1.重点语句翻译。
2.诗歌对比赏析。
教学方法1.反复阅读培养语感。
2.结合注释翻译课文。
3.师生互动探讨分析。
课前准备:学生预习课文,了解文章大意,熟练翻译课文。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蒲松龄有一副励志名联,下联是“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讲的是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那么上联是什么,说的又是谁的事情呢?上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讲的是西楚霸王项羽“破釜沉舟”,带领义军灭亡暴秦的故事。
但当项羽实现大志,登上功业的巅峰,获得人生的极度辉煌。
但鸿门宴之后,形势急转而下,他很快就由一颗耀眼的巨星转化为急速消逝的流星,被他的对手刘邦取而代之。
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下面我们就通过学习《垓下之战》,来一探究竟。
二.相关资料1.人物简介项籍(前232-前202),字羽,下相(今江苏宿迁)人。
楚国名将项燕之孙,中国古代起义领袖,著名军事家、战略家。
中华史上的战神。
中国军事思想“勇战”派代表人物。
人称西楚霸王。
大泽乡起义不久,项羽在江东崛起,举兵反秦。
三年,征伐九州,一统天下。
率军入关中,以五诸侯灭暴秦,威震四海,分裂天下,册封十八诸侯,大政皆由羽出,号为“霸王”,权同皇帝。
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
他的出现,为中国的历史掀起了一场风云,写下了一段神话。
2024年度鲁人版高二《史记选读》第9课《垓下之战》课件

张良、陈平等人足智多谋,为刘邦出 谋划策,制定了许多高明的战略和战 术。他们善于分析形势,洞察敌情, 为战争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
武将
韩信、彭越等人勇猛善战,为刘邦冲 锋陷阵,立下了赫赫战功。他们善于 运用兵法,指挥若定,使刘邦的军队 在战场上所向披靡。
2024/3/24
23
对现代军事思想的启示
通过学习垓下之战,学生可以了解古代战争的背景、经过和影响,培养历史意识和战略思维 。
垓下之战所体现的英雄气概、忠诚精神和智慧谋略等,对于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人文素质 具有积极作用。
2024/3/24
27
如何将历史文化融入现代教育
01
挖掘历史文化的教育价值
通过深入研究历史文化,挖掘其中蕴含的教育资源和价值,为现代教育
项羽率领十万楚军奋力突围,但 终因寡不敌众,全军覆没,项羽
自刎于乌江。
2024/3/24
5
参战双方及主要人物
参战双方
楚军(项羽)与汉军(刘邦)。
主要人物
项羽,楚国名将,勇猛善战,有“西楚霸王”之称;刘邦,汉朝开国皇帝,善 于运用策略,知人善任。
2024/3/24
6
02 战争过程与关键 事件
2024/3/24
2024/3/24
17
楚汉战争时期的历史背景
楚汉战争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内战之 一,发生在汉朝建立前夕。
楚汉战争时期,中国社会经济处于崩 溃边缘,人民生活困苦,社会动荡不 安。
2024/3/24
楚汉战争的背景是秦朝灭亡后,项羽 和刘邦两大势力为争夺天下而展开的 殊死搏斗。
18
垓下之战在历史上的地位
11
战争结果和影响
战争结果
楚汉战争以汉军的胜利告终, 刘邦建立汉朝,成为中国历史
垓下之战-鲁人版《史记》教案

垓下之战-鲁人版《史记》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垓下之战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2.了解《史记》的特点和价值,了解鲁人版《史记》的出版背景和目的;3.培养学生的历史理解和文献阅读能力。
二、教学内容1.垓下之战的历史背景和过程;2.鲁人版《史记》的出版背景和目的;3.《史记》的特点和价值。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PPT或黑板等形式,介绍垓下之战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以及《史记》的特点和价值。
2.分组讨论法: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分别担任某个历史人物的角色,进行“对话式”讨论,模拟当时的情景,以更好地理解当时的历史事件。
3.阅读分析法:让学生阅读鲁人版《史记》中关于垓下之战的篇章,并进行分析和讨论,以了解鲁人版《史记》的出版背景和目的。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垓下之战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以及《史记》的特点和价值。
教学难点:如何通过讨论和阅读等方式,深入理解当时的历史事件和《史记》中的篇章。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教师介绍垓下之战的历史背景和过程,并提供相关图片和地图等资料,引发学生的兴趣。
2.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模拟当时历史人物的对话,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政治情况。
3.教师介绍《史记》的特点和价值,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这部经典文献的历史意义。
第二课时1.学生阅读鲁人版《史记》中关于垓下之战的篇章,并进行分析和讨论,了解鲁人版《史记》的出版背景和目的。
2.教师引导学生将所阅读的篇章与历史事件进行对比和分析,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
3.学生进行总结,重点掌握垓下之战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以及《史记》的特点和价值。
六、教学评价1.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垓下之战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2.学生能够了解《史记》的特点和价值,了解鲁人版《史记》的出版背景和目的;3.学生能够进行历史人物的模拟对话、阅读分析等活动,提高历史理解和文献阅读能力。
4.学生进行课程总结,掌握垓下之战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以及《史记》的特点和价值。
鲁人版高中语文教案 选修《史记选读》第五单元 英雄悲歌 《垓下之战》

《垓下之战》教学设计【设计说明】高二选修《史记》之前我们已经粗略地学过了诸如廉颇、蔺相如、韩信、孙膑等人物,但这些人物都不如项羽有争议,找这样一个典型的人物做重点案例来学习,让学生在讨论和争辩中加深对人物的性格特点的了解,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
此次授课的设计思路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考虑:(1)在教学过程方法上,以学生之间的相互讨论为主,教师点拨评价为辅,来讨论项羽的人物形象,通过对这样一个有争议人物的事迹发表评论,来培养学生思辩能力和创新思维;(2)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主要通过课上的讨论让学生课后以小作文的方式表达出个性化的想法,使学生以项羽为鉴获得有意的人生启示。
并搜集优秀片段在全班展示,以巩固和扩大教学成果。
【教学目标】1:通过诵读文本,体悟人物的情感思想。
2:通过研读文本,学会全面深入的分析人物形象,探讨项羽的悲剧原因,获得人生启迪。
【教学重点】讨论评价项羽的人物性格,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自古以来项羽一直是个让人爱恨交织的人物,有人称他为失败的英雄,有人认为它是自取灭亡,大家的看法又是什么呢?(借助传统的看法,激发学生对项羽人物的兴趣,使学生对追寻项羽真实性格产生疑问,设置悬念。
)二、本文通过那几个场面描写来再现项羽的?(让学生理清文章思路概括情节要点)1、霸王别姬2、东城快战3、乌江自刎三、文本分析1、先看第一个场面:霸王别姬,?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项羽?(提示学生逐句解读垓下歌,并让学生注意本段对项羽动作的描写)力拔山兮气盖世:回忆往昔辉煌,自信,孔武有力。
时不利兮骓不逝:英雄末路的惆怅,不知自省。
骓不利兮可奈何:面对人生的惋惜无奈。
虞兮虞兮奈若何:无法保护心爱之人的无奈。
闻四面楚歌,项王夜起身,饮帐中:忧心忡忡,夜不能寐。
2、再来赏析第二个场面:东城快战。
表现了项羽什么样的性格?明确:突围失道—轻信农夫陷于大泽之中,表现其有勇无谋,只顾眼前。
鲁人版-语文-高二-鲁人版史记选读学案 第五单元9 垓下之战

英雄的最大悲剧就在于:英雄不但在其成长的过程中需要别人鲜血的喂养,而且在其走上末路之际还会裹挟许多人成为殉葬品。
其实,每一个生活在现实中的人都有自己的成长过程,英雄也不例外。
他们并非神话世界的神仙,他们也曾面对困境,面对利益的选择,也会做错事、傻事。
英雄往往会失去最有价值的东西——生命,这难道不是一种悲剧吗?然而,失去生命的人太多,但并非都是英雄,而他们之所以被认为是或能称得上是英雄,或是因为他们在毁灭自身生命时所表现出来的原始生命的强大的张力,或是因为其人性中那超于流俗的霸气、勇力或侠义刚性,或是因为他们所表现出来的高洁的品格和为了正义、为了大众而勇于献身的精神,而这些恰恰是他们死的价值所在,也正是他们的个体产生震撼力的根本所在。
9垓下之战项羽(前232~前202),秦末农民起义军领袖。
名籍,字羽,下相(今江苏宿迁西南)人。
出身楚国贵族。
秦二世元年(前209),从叔父项梁在吴(今江苏苏州)起义。
项梁战死后,秦将章邯围赵,项羽率兵破釜沉舟渡漳水救赵,在巨鹿之战中摧毁秦军主力。
秦亡后,自立为西楚霸王,并大封诸侯王。
在楚汉战争中,被刘邦击败。
最后从垓下(今安徽灵壁南)突围到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自刎身亡。
司马迁《史记》中的《项羽本纪》,是《史记》人物传记中写得最富文学色彩的篇章之一。
全文依次描述了起义反秦、巨鹿之战、坑杀秦卒、鸿门宴、杀义帝、封诸侯、楚汉纷争、垓下之围和乌江自刎等一系列重要场景,记录了项羽一生的主要事迹,情节生动,形象鲜明。
本文所节选的是《项羽本纪》的最后几个章节。
一、字音垓.下(ɡāi)阳夏.(jiǎ)深堑.(qiàn)穀.城(Gǔ)乌骓.(zhuī)阕.(què)绐.曰(dài) 刈.旗(yì) 辟.易(bì)舣.船(yǐ)披靡.(mǐ)瞋.目(chēn)王翳.(yì)二、通假字①楚兵罢.食尽 罢,通“疲”,疲惫 ②君王能自陈以东傅.海 傅,通“附”,附着,靠近 ③辟.易数里 辟,同“避”,退避 三、一词多义(1)乃⎩⎪⎨⎪⎧①乃.分其骑以为四队 副词,于是,就②汉军乃.觉之 副词,才③乃.有二十八骑 副词,只,仅仅(2)及⎩⎪⎨⎪⎧①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连词,和,与②以故汉追及.之 动词,赶上,追上③及.其死,鲁最后下 介词,到,至 (3)为⎩⎪⎨⎪⎧①使各自为.战 介词,给、替②为.之奈何 介词,对③愿为.诸君快战 介词,替④期山东为.三处 动词,作为 (4)独⎩⎪⎨⎪⎧①今独.臣有船 副词,唯独,仅仅②籍独.不愧于心乎 副词,难道,表反问 (5)故⎩⎪⎨⎪⎧①若非吾故.人乎 形容词,旧,原来的②故.分其地为五 连词,所以 (6)固⎩⎪⎨⎪⎧①其不至固.宜 副词,固然②今日固.决死 副词,必定 (7)且⎩⎪⎨⎪⎧①楚兵且.破 副词,即将,将要②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 连词,况且 (8)与⎩⎪⎨⎪⎧①君王能与.共分天下 介词,跟②尽与.韩信 动词,给 (9)自⎩⎪⎨⎪⎧①君王能自.陈以东傅海 介词,从②项王自.度不得脱 代词,自己(10)以⎩⎪⎨⎪⎧①君王能自陈以.东傅海介词,用在方位词前,表空间上的界限②以.与彭越 介词,拿③以.舒屠六 介词,用④以.故汉追及之 介词,因为⑤乃分其骑以.为四队 介词,把四、古今异义①期山东..为三处 古义:山的东面。
高中语文第五单元英雄悲歌9垓下之战学案鲁人版选修《史记选读》

9 垓下之战学生用书[P92~P93]一、积存运用1.以下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为哪一项( )A.左.,乃陷大泽中B.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C.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D.江东虽小,地址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
解析:选C。
A、B、D三项均为名词作动词,C项为名词作状语。
2.以下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汉军围之数.重寡者百数.B.骑能属.者百余人耳乃属.其子于齐鲍牧C.项王乃复引.兵而东汉乃引.天下兵欲屠之D.所当.者破当.室者死解析:选C。
A项,几;人数。
B项,跟从;嘱托。
C项,率领。
D项,招架;掌管。
3.以下句中加点的“之”字与“此天之.亡我”中的“之”字用法完全相同的一句是 ( )A.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B.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C 而之.燕,燕人谓之荆卿D.专诸之.刺王僚,彗星袭日解析:选D。
A项,结构助词,的;B项,定语后置的标志;C项,动词,到、去、往;D项,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4.以下句子中与“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句式完全相同的一句是( )A.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B.不忍杀之,以赐公C.项王那么夜起,饮帐中D.有美人名虞,常幸从解析:选C。
省略句,省略介词“于”。
二、课内阅读阅读课文,完成5~8题。
5.以下句中加点的词语说明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有美人名虞,常幸.从幸:侥幸B.然今卒.困于此卒:终于C.亡.其两骑耳亡:损失D.吾为假设德.德:恩德解析:选A。
A项,应为“被君王宠幸”的意思。
6.下面句子别离编为四组,全数说明“项羽英勇无敌”的一组是( )①直夜溃围南出②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③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④骑皆伏曰:如大王言⑤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⑥天之亡我,我何渡为A.①②③ B.②③⑤C.①④⑥ D.③④⑥解析:选B。
①写了项羽被围于垓下半夜突围;⑥写了项羽的知耻之责。
7.以下对文意的表达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项羽被围垓下,四面楚歌,形式弥留,气氛悲凉,与虞姬诀别时“泣数行下”更是慷慨悲凉,表现英雄末路多情却又无奈的心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9课《垓下之战》教案【教学目标】1、学会鉴赏人物形象2、进一步学习积累文言知识,掌握重点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3、了解各种特殊句式的形式和特点,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感受古代仁人志士的刚毅品格和浩然之气。
【教学重点】1、进一步学习积累文言知识,掌握重点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了解各种特殊句式的形式和特点,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教学难点】感受古代仁人志士的刚毅品格和浩然之气。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鲁迅说过“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在他们身上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刚毅品格和浩然之气。
《陋室铭》中所表现的安贫乐道的情操,《岳阳楼记》所展现的以天下为己任的价值取向,《捕蛇者说》流露的对民生疾苦的同情,《出师表》呈现的对国家的耿耿忠诚……这些所学过的古代优秀作品无一不给我们以精神滋养,人格启迪,可以说,古代文学作品就是我们中华民族大人格,大魅力的一个载体。
我们通过这个载体感受古代仁人志士的人格魅力,传承中华民族的浩然之气。
今天,我们通过《垓下之战》去感受项羽的浩然之气。
二、作者、背景简介:司马迁(约前145-前86?),宇子长,阳夏龙门(今陕西韩城县北)人,我国古代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其父司马谈,汉武帝时作太史令。
司马迁10岁时,就在父亲的指导下诵读古文,曾向儒学大师董仲舒、孔安国学习。
青年时代曾两次漫游祖国,走遍大江南北、黄河上下,足迹几遍全国。
他饱览名山大川,收集传说史迹,考察风土人情,接触下层人民,积累了珍贵的史料。
父死后,承袭父职任太史令,开始《史记》的写作。
五年后,因替李陵辩护,被捕入狱,遭受腐刑。
三年后被赦,担任中书令,他发愤著书,经十几年艰苦努力,终于完成了《史记》这部不朽的著作。
《史记》记述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约三千年的历史。
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全书130篇,有12本纪(记载历代最高统治者的政绩),30世家(是先秦各诸侯国和汉代有功之臣的传记)、70列传(为历代有影响人物的传记,另外还有少数列传为国史和少数民族史),10表(是多个历史时期的大事记),8书(是关于天文、历法、水利、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专史),计52万多字,不论在文学还是史学方面,司马迁都给我们留下了巨大的财富。
宋人郑樵评曰:“使百代而下,史官不能易其法,学者不能舍其书。
六经之后,唯有此作。
”鲁迅评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项羽本纪》是《史记》中最精美的一篇。
全文主要描写了三大战役,巨鹿之战,勇冠三军,成为天下注目的英雄;鸿门宴上,坐失良机,埋了悲剧的种子;垓下之围,慷慨悲歌,留下末路英雄之悲怆。
课本节选了第三战役的部分文字。
三、写作背景项羽(前232—前202),秦末农民起义军领袖。
名籍,字羽,下相(今江苏宿迁西南)人。
出身楚国贵族。
秦二世元年(前209),从叔父项梁在吴(今江苏苏州)起义。
项梁战死后,秦将章邯围赵,项羽率兵破釜沉舟渡漳水救赵,在巨鹿之战中摧毁秦军主力。
秦亡后,自立为西楚霸王,并大封诸侯王。
在楚汉战争中,被刘邦击败。
最后从垓下(今安徽灵璧南)突围到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自杀。
司马迁《史记》中的《项羽本纪》;是《史记》人物传记中写得最富文学色彩的篇章之一。
全文依次描述了起义反秦;巨鹿之战、坑杀秦卒、鸿门宴、杀义帝、封诸侯、楚汉纷争、垓下之围和乌江自刎等一系列重要场景,记录了项羽一生的主要业迹,情节生动,形象鲜明;本文所节选的,是《项羽本纪》的最后几个章节。
四、鉴赏人物形象(一)出示京剧脸谱图片,引出“悲剧英雄”师:这是京剧中的项羽形象,这是项羽的脸谱。
京剧中的脸谱象征人物的性格,品质,表现人物的忠,奸,善,恶。
项羽是黑色花三块瓦脸,寿字立眉和如斗星目掩盖不了眉宇间的愁肠百结。
我们看他的脸谱带有哭相,同时又表现出超凡脱俗的伟力和气质。
这个脸谱特别符合项羽在人们的心目中的形象,那就是悲剧英雄。
(二)鉴赏形象1、人物是立体的,多侧面的,作为悲剧英雄的项羽一生战绩累累,他兴于巨鹿之战,转折于鸿门宴败于垓下之围。
作者在不同的阶段塑造的项羽是有所侧重的。
思考:①请同学结合三个场面看司马迁笔下垓下之围中的项羽是怎样的人?②作者是如何刻画的?(学生选取不同的场面讨论研究,回答,教师引导)2、三个场面要点说明:东城快战(1)语言描写A、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活用“亡”,使动用法,他认为是天要使之灭亡,是时运不济,而非自己作战无能,又用了一个肯定的判断句,强调责任在天,又用了一个否定的判断句指出并非自己无能,这种不服气的表现尽管有些自负,无奈的成分,但却反映了他心有不甘的心态。
死到临头不服输,恰恰是英雄之气的表现。
B、“愿为诸君快战,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吾为公取彼一将”“何如”体现了英雄的本色,临死还陶醉在宁死犹勇的自我满足中,宁死也要保住大丈夫的浩然之气,一方面印证了他的霸王之称,见证了他的勇猛无畏,同时这也是他豪爽,刚直性格的表现。
(2)动作描写“大呼驰下,斩,复斩,嗔目叱之,自刎”——树英雄形象。
(3)侧面烘托“项羽嗔目叱之,赤全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把西楚霸王的巨大声威表露无疑这一场面,侧重展露英雄勇猛善战的英姿。
把一个勇猛无畏,豪爽刚直,气盖一世的大英雄形象树立读者的面前。
乌江自刎(1)语言描写A、“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籍独不愧于心乎”王:使动用法,拥我为王,做了一个假设,又用了一个反问句,表达了无颜见江东父老的羞愧之情,这说明他心里装着江东父老,深感自己责任重大。
这是他知耻重义,纯朴率真的表现。
这更是他浩然之气的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独……乎:难道……吗反问句,加强反问语气,强调羞愧之情。
B、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何……为:固定句式,“还要……干什么”“为什么……呢”,更坚定地表达了自己不渡江的意志。
思考:为何不渡?①上天注定。
“天之亡我”说明项羽对时局有着清醒的认识,他知道自己已无力回天,英雄霸业一去不复返。
他不是不能渡江,渡江以后他可以活下来,但,认为没有了英雄霸业,那是苟活,他要堂堂正正地活,光明磊落地活,他是有理想,有抱负,渴望建功立业的。
不能站着生,决不跪着死,,磊落,坦荡,不畏缩,不苟且。
②八千子弟战死疆场,他无颜见江东父老。
重情义,知羞耻。
(2)动作行为:拒渡,赠马,献头在这一场景中,项羽在生与死之间毅然选择了死,而且是笑对死亡,他维护了自己的尊严,不能堂堂正正地活,他宁愿悲壮地死,后世人对项羽不渡乌江不能理解,但这恰恰就是他英雄豪气的最后表现。
霸王别姬(1)语言描写虞兮虞兮奈若何:奈……何:固定句式,表现项羽看到大事已去的无奈及与虞姬分别的痛苦。
:男儿有泪不轻谈,项羽身高八尺,力能举鼎,坑降卒,灭秦族,杀义帝,不曾流过半滴眼泪,而垓下被围,四面楚声,穷途末路,竟呜咽悲歌,发出“力拔……”的感叹。
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有情有义,仁义多情的项羽,应了一句话“无情未必真豪杰”。
(三)教师总结归纳项羽的性格勇猛无畏率真刚直;知耻重义,真诚多情;语言描写渲染悲剧气氛;动作描写透露英雄心态;侧面烘托,展示英雄性格;场面描写塑造英雄形象。
总结:透过这段文字,我们领略了项羽在东城快战以一当百的豪气,自刎乌江,笑迎死神的从容,别姬之时的重义多情,他既刚烈如火又柔情似水,他的勇敢,豪放,率真,磊落,仁义令他周身洋溢着人性之美。
尽管他失败了,但他是失败的英雄;刘邦尽管成功了,但他也只是成功的政客。
刘邦多的是手腕,狡诈,但项羽多的是豪气,真诚。
他为了理想,报复,信念,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他的这种英雄之气给今天奋斗中的人们以精神力量。
三、分析司马迁把项羽写成可歌可泣的悲剧英雄的原因(教师出示影视中的项羽,简笔画中的项羽,史实记载的比较真实的项羽)发现:艺术作品中的项羽更加的英武,器宇轩昂,人们把项羽当作一个大英雄来塑造。
因而艺术创作中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文学作品也是如此,如:《题乌江亭》杜牧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分析:杜诗针对项羽兵败的事实,批评他不能忍辱负重,能屈能伸,致使英雄大业失败。
杜牧有政治理想,但由于秉性刚直,屡受排挤,一生仕途不得志,杜写这首诗是借题发挥,自我激励,宣扬百折不挠的精神。
《绝句》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分析:李清照后期适逢金兵入侵中原,大宋采取苟且偷安的政策,李流寓南方,丈夫病死,境遇孤苦。
因而在诗中赞扬项羽誓不渡江的英雄气概,以不肯过江东讽刺南逃苟安的大宋统治者。
看来,人们对项羽的评价褒贬不一是受主观感情的影响。
思考:司马迁为何把项羽写成可歌可泣的悲剧英雄这是由于司马迁的个人遭遇,他遭受宫刑痛不欲生,为完成史记活了下来,他的作品许多就是歌颂那些勇于进取,建功立业的英雄,如屈原,荆柯,廉颇,在司马迁心理有着强烈的英雄情结,因而,司马迁笔下含情,时露惋惜。
四、布置作业1、进一步学习积累文言知识,掌握重点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感受古代仁人志士的刚毅品格和浩然之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