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人版-语文-高二-高中语文第9课《垓下之战 》教案 鲁人版选修《史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9课《垓下之战》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鉴赏人物形象
2、进一步学习积累文言知识,掌握重点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3、了解各种特殊句式的形式和特点,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感受古代仁人志士的刚毅品格和浩然之气。
【教学重点】
1、进一步学习积累文言知识,掌握重点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了解各种特殊句式的形式和特点,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教学难点】
感受古代仁人志士的刚毅品格和浩然之气。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鲁迅说过“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在他们身上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刚毅品格和浩然之气。《陋室铭》中所表现的安贫乐道的情操,《岳阳楼记》所展现的以天下为己任的价值取向,《捕蛇者说》流露的对民生疾苦的同情,《出师表》呈现的对国家的耿耿忠诚……这些所学过的古代优秀作品无一不给我们以精神滋养,人格启迪,可以说,古代文学作品就是我们中华民族大人格,大魅力的一个载体。我们通过这个载体感受古代仁人志士的人格魅力,传承中华民族的浩然之气。
今天,我们通过《垓下之战》去感受项羽的浩然之气。
二、作者、背景简介:
司马迁(约前145-前86?),宇子长,阳夏龙门(今陕西韩城县北)人,我国古代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其父司马谈,汉武帝时作太史令。司马迁10岁时,就在父亲的指导下诵读古文,曾向儒学大师董仲舒、孔安国学习。青年时代曾两次漫游祖国,走遍大江南北、黄河上下,足迹几遍全国。他饱览名山大川,收集传说史迹,考察风土人情,接触下层人民,积累了珍贵的史料。父死后,承袭父职任太史令,开始《史记》的写作。五年后,因替李陵辩护,被捕入狱,遭受腐刑。三年后被赦,担任中书令,他发愤著书,经十几年艰苦努力,
终于完成了《史记》这部不朽的著作。
《史记》记述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约三千年的历史。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130篇,有12本纪(记载历代最高统治者的政绩),30世家(是先秦各诸侯国和汉代有功之臣的传记)、70列传(为历代有影响人物的传记,另外还有少数列传为国史和少数民族史),10表(是多个历史时期的大事记),8书(是关于天文、历法、水利、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专史),计52万多字,不论在文学还是史学方面,司马迁都给我们留下了巨大的财富。宋人郑樵评曰:“使百代而下,史官不能易其法,学者不能舍其书。六经之后,唯有此作。”鲁迅评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项羽本纪》是《史记》中最精美的一篇。全文主要描写了三大战役,巨鹿之战,勇冠三军,成为天下注目的英雄;鸿门宴上,坐失良机,埋了悲剧的种子;垓下之围,慷慨悲歌,留下末路英雄之悲怆。课本节选了第三战役的部分文字。
三、写作背景
项羽(前232—前202),秦末农民起义军领袖。名籍,字羽,下相(今江苏宿迁西南)人。出身楚国贵族。秦二世元年(前209),从叔父项梁在吴(今江苏苏州)起义。项梁战死后,秦将章邯围赵,项羽率兵破釜沉舟渡漳水救赵,在巨鹿之战中摧毁秦军主力。秦亡后,自立为西楚霸王,并大封诸侯王。在楚汉战争中,被刘邦击败。最后从垓下(今安徽灵璧南)突围到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自杀。
司马迁《史记》中的《项羽本纪》;是《史记》人物传记中写得最富文学色彩的篇章之一。全文依次描述了起义反秦;巨鹿之战、坑杀秦卒、鸿门宴、杀义帝、封诸侯、楚汉纷争、垓下之围和乌江自刎等一系列重要场景,记录了项羽一生的主要业迹,情节生动,形象鲜明;本文所节选的,是《项羽本纪》的最后几个章节。
四、鉴赏人物形象
(一)出示京剧脸谱图片,引出“悲剧英雄”
师:这是京剧中的项羽形象,这是项羽的脸谱。京剧中的脸谱象征人物的性格,品质,表现人物的忠,奸,善,恶。项羽是黑色花三块瓦脸,寿字立眉和如斗星目掩盖不了眉宇间的愁肠百结。我们看他的脸谱带有哭相,同时又表现出超凡脱俗的伟力和气质。这个脸谱特别符合项羽在人们的心目中的形象,那就是悲剧英雄。
(二)鉴赏形象
1、人物是立体的,多侧面的,作为悲剧英雄的项羽一生战绩累累,他兴于巨鹿之战,转折于鸿门宴败于垓下之围。作者在不同的阶段塑造的项羽是有所侧重的。思考:①请同学结
合三个场面看司马迁笔下垓下之围中的项羽是怎样的人?
②作者是如何刻画的?
(学生选取不同的场面讨论研究,回答,教师引导)
2、三个场面要点说明:
东城快战
(1)语言描写
A、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活用“亡”,使动用法,他认为是天要使之灭亡,是时运不济,而非自己作战无能,又用了一个肯定的判断句,强调责任在天,又用了一个否定的判断句指出并非自己无能,这种不服气的表现尽管有些自负,无奈的成分,但却反映了他心有不甘的心态。死到临头不服输,恰恰是英雄之气的表现。
B、“愿为诸君快战,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吾为公取彼一将”“何如”
体现了英雄的本色,临死还陶醉在宁死犹勇的自我满足中,宁死也要保住大丈夫的浩然之气,一方面印证了他的霸王之称,见证了他的勇猛无畏,同时这也是他豪爽,刚直性格的表现。
(2)动作描写
“大呼驰下,斩,复斩,嗔目叱之,自刎”——树英雄形象。
(3)侧面烘托
“项羽嗔目叱之,赤全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把西楚霸王的巨大声威表露无疑
这一场面,侧重展露英雄勇猛善战的英姿。把一个勇猛无畏,豪爽刚直,气盖一世的大英雄形象树立读者的面前。
乌江自刎
(1)语言描写
A、“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籍独不愧于心乎”
王:使动用法,拥我为王,
做了一个假设,又用了一个反问句,表达了无颜见江东父老的羞愧之情,这说明他心里装着江东父老,深感自己责任重大。这是他知耻重义,纯朴率真的表现。这更是他浩然之气的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独……乎:难道……吗反问句,加强反问语气,强调羞愧之情。
B、天之亡我,我何渡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