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动脉血栓抽吸临床应用专家共识》要点
血栓抽吸控制系统技术要求
4.10
使用培训
支持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4.11
工程师培训
支持
2.9
参数9
防除颤CF型装置
2.10
参数10
密封型脚踏开关控制
2.11
★参数11
通过FDA、CE和CFDA认证
3
配置需求
(一行只写一个配置)
3.1
配置1
控制台(带有万向轮)
3.2
配置2
脚踏开关
3.3
配置3
控制台操作手册
4
售后服务
4.1
保修年限
23年
4.2
出现故障回应时间
维修到达现场时间≤6小时(本地)
血栓抽吸控制系统技术要求
技术和性能参数名称
技术参数和性能要求
备注
1
设备使用需求
1.1
设备用途
与血栓去除术装置(简称导管)配合使用,临床上用于清除外周动脉、外周静脉、冠状动脉、隐静脉桥、血透通路内血栓
1.2
特殊功能需求
可控制和选择性地将医师指定的溶栓药物注入外周血管系统。
2
主要技术参数
(一行只写一个参数)
2.4
▲参数4
可在血栓内直接喷射溶栓药剂,且可与导管抽吸模
式之间进行切换
2.5
参数5
导管自动识别:控制台上安装导管的泵后,将读取泵上的条形码上信息,自动识别出导管型号,并显示在控制台面板上。
2.6
参数6
中文操作系统
2.7
参数7
控制台一键启动自检。
2.8
参数8
具有逻辑备用电源,电源中断持续时间260s
2.1
★参数1
适用于23mm内径的动、静脉血管和22mm内径的冠状动脉血管
冠脉微循环疾病的诊治(完整版)
冠脉微循环疾病的诊治(完整版)1.概述2013年ESC指南表明心肌缺血的三种发病机制,包括:心外膜冠状动脉狭窄、微血管功能障碍、心外膜冠脉痉挛。
可以发现冠脉微循环病变是稳定性冠状动脉疾病的基本发病机制之一。
1.1冠脉微循环定义冠脉微循环由直径<300μm的微动脉、5-8μm的毛细血管和<500μm的微静脉构成,占冠脉树的95%以及冠脉阻力的75%,是冠脉系统主要阻力血管床和心肌代谢的场所,决定心肌血流灌注及氧供[1]。
1.2 冠脉微循环疾病定义冠脉微循环疾病(coronary microcirculatory diseases,CMD)诊断和治疗的中国专家共识将CMD定义为多种致病因素的作用下,冠状前小动脉和小动脉的结构和(或)功能异常所致的劳力性心绞痛或具有心肌缺血客观证据的临床综合征。
这类患者有明显的冠心病心绞痛症状但冠脉造影结果正常。
1.3 CMD按发病机理分类(1)无冠脉疾病和心肌病的CMD,见于吸烟、高脂血症、糖尿病、微血管型心绞痛等。
(2)存在心肌病的CMD,见于肥厚型心肌病、扩张型心肌病、高血压病、主动脉瓣狭窄和浸润性心肌病等。
(3)存在阻塞性心外膜冠状动脉疾病的CMD,见于稳定型冠心病、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和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
(4)医源性CMD,见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或冠状动脉搭桥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后的冠脉无复流。
2.常见CMD患者的临床特点2.1 阻塞性冠脉疾病PCI后阻塞性冠脉疾病患者直接PCI后可出现冠脉微循环障碍,表现为心外膜冠脉再通,但心肌再灌注未恢复,即无复流。
对于PCI后无复流,可使用血栓抽吸或保护装置,同时可应用尼可地尔、腺苷、CCB、硝普钠、硝酸酯类等药物治疗[2,6]。
2.2 非阻塞性冠心病是指具有明确的心肌缺血证据,但冠脉造影发现冠脉无明显狭窄或狭窄小于50%的冠心病类型。
急诊PCI操作与规范
结论及指南推荐
a)2012ESC和2013ACCH/AHA指南均认为 STEMI患者急诊PCI时实施人工血栓抽吸术是合 理的(IIa,B),但不应作为常规应用 b) 对缺血时间短且血栓负荷大,血管较大较直,病 变位于近端的患者,可以采用人工血栓抽吸装臵 。 c) 血栓保护装臵和机械血栓抽吸未能使STEMI患者 获益,故不推荐 d) 与单纯血栓抽吸相比,血栓抽吸后联合抽吸导管 内灌注替罗非班,可以增加PCI术后罪犯血管 TIMI血流3级的比例,而不增加出血事件
急诊PCI操作及规范
程自平
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治疗
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
再灌注治疗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首选,且越早越好
药物溶栓的缺点
• 20%的梗死相关动脉(IRA)仍然闭塞 • 再通后还有45%的IRA的前向血流仅为 TIMI≤Ⅱ级 • 血管再通的中位数为45分钟 • 缺乏快速预测再灌注的指标 • 0.5%-1.5%的患者发生致命性颅内出血
STEMI患者就诊于不能行直接PCI的医院时,如 果存在溶栓禁忌症或者转运的相对延误时间( D2B-D2N)预计小于1小时,应尽可能转运到介 入中心行直接PCI,而不要就地溶栓。 PRAGUE-1/PRAGUE-2/AIRPAMI/DANAMI-2/LIMI5等6个转运相关的研究 发现,转运至PCI中心进行直接PCI组的复合终点 事件较就地溶栓组降低了42%,再梗死的发生率 降低了68%,中风的发生率降低了56%。特别对 于发病>3h、年龄>75岁、血液动力学不稳定的 患者,急诊PCI的获益更明显。
术中抗凝
1.普通肝素:
PCI术前用过普通肝素者,PCI术中必要时追加普 通肝素 应用普通肝素剂量的建议:与GPⅡb/Ⅲa受体拮 抗剂合用者,围术期普通肝素剂量应为50-70 u/ kg,使活化凝血时间(ACT)>200s;如未与血小板 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合用,围术期普通肝素 剂量应为60-100 U/kg,使ACT达到250-350 s或 300-350s。(I、C)
关于临床指南和专家共识的认识
证据水平分级及其含义
证据水平A:数据来源于多个随机临床试验或 荟萃分析。(高质量数据) 证据水平B:数据来源于单个随机临床试验或 大规模非随机试验。(质量中等) 证据水平C:专家共识和(或)数据来源于小 规模研究、回顾性研究、注册研究。(有设 计缺陷可能)
虽然提倡指南指导实践,但是在实际应用中要注意2 个问题。 第一:欧美指南是根据欧洲和北美地区人群的临床 实践而制订,不一定适合中国人群。一个典型例子 是目前欧美指南均不建议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直接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时常规应用血栓抽吸术,而 在中国血栓抽吸术的比例实际上很高。 第二:由于制订指南耗时,因此所参考的文献相对 “过时”。例如,2015年ACC/AHA急性心肌梗死直接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指南更新于2015年10月在线发表, 2016年3月正式发表,但是参考的文献全部发表在 2015年8月以前。
一级预防
一级预防(Primary Prevention)亦称为病因预防,是在疾病尚未发生时针对致病因素(或危险因素)采取措施, 也是预防疾病和消灭疾病的根本措施。WHO提出的人类健康四大基石"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 衡"是一级预防的基本原则。
二级预防
二级预防 (Secondary Prevention)亦称"三 早"预防,三早即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是防止或减缓疾病发展而采取的措施。 慢性病大多病因不完全清楚,因此要完全做 到一级预防是不可能的。但由于慢性病的发 生大都是致病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因此做 到早发现、早诊断并给予早治疗是可行的。 可采用普查、筛检、定期健康检查来实现。 它是在疾病初期采取的预防措施。 对于慢性病,"三早"预防的根本办法是做好 宣传和提高医务人员的诊断、治疗水平。通 过普查、筛检和定期健康检查以及群众的自 我监护,及早发现疾病初期(亚临床型)患者, 并使之得到及时合理的治疗。由于慢性病常 是经过致病因素长期作用后引起的,给"三早 "预防带来一定困难。
中国PCI指南之临床篇
•
对CHA2DS2-VAS评分≥2分、HAS-BLED≤2分的SCAD合并 心房颤动患者,建议置入BMS或新一代DES后,口服抗凝 药物加阿司匹林100mg/d、氯吡格雷 75 mg/d 至少1个月, 然后口服抗凝药物加阿司匹林100 mg/d或氯吡格雷75mg/d 持续至1年(Ⅱa,C)。
SYNTAXⅡ评分:是在 SYNTAX 评分的基础上,新增是 否存在无保护左主干病变,并联合 6 项临床因素(包括年龄 、肌酐清除率、左心室功能、性别、是否合并慢性阻塞性 肺疾病和周围血管病)的风险评估法,在预测左主干和复 杂三支病变血运重建的远期死亡率方面,优于单纯的 SYNTAX 评分。
评分意义: <22分 PCI; 22-32分 PCI or CABG; >32分 CABG
1.1%、 2.3%
和5.8%。
•
五、PCI围术期抗栓治疗
抗血小板治疗 抗凝治疗 特殊人群的抗栓治疗
•
抗血小板治疗
目前国内常用抗血小板药物:口服阿司匹林、氯 吡格雷和替格瑞洛及静脉注射替罗非班。
替格瑞洛是一种直接作用、可逆结合的新型P2Y12 受体拮抗剂,相比氯吡格雷,具有更快速、强效 抑制血小板的特点。
•
冠心病合并高血压
进行有效的血压管理(包括药物和非药物治疗措施) ,控制血压<140/90 mmHg(Ⅱa,A)。
ACS患者降压药物建议首选ACEI(不耐受者可用 ARB代替)和β受体阻滞剂。
β受体阻滞剂可改善心肌梗死患者生存率,应结合 患者的临床情况采用最大耐受剂量长期治疗。
经远端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中国专家共识
经远端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中国专家共识《经远端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中国专家共识》专家组 大拇指俱乐部【关键词】 桡动脉; 介入治疗; 专家共识【中图分类号】 R541.4·专家共识·DOI : 10. 3969/j. issn. 1004-8812. 2020. 12. 002通信作者:葛均波,Email : ge.junbo@股动脉入径为冠状动脉造影(c o r o n a r y angiography , CAG )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 PCI )的经典入径,也是最初的冠状动脉介入诊疗入径。
随着冠状动脉诊疗技术的不断更新发展,目前桡动脉入径(transradial artery access , TRA )已经被证实优于股动脉入径[1-2]。
相比于股动脉入径,TRA 能显著降低出血等血管相关并发症,增加患者的舒适度,甚至能降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死亡率[2-4]。
因此,目前国内90%以上的CAG 及PCI 手术由TRA 完成[5-6]。
但TRA 导致的桡动脉闭塞问题也逐渐被临床认识,0~33%报道不等的闭塞发生率限制了患者术侧桡动脉的反复使用[7-8],左侧TRA 操作相对不便的缺陷也常被提及[9]。
2017年Kiemenei j 等[9]首次报道经左侧鼻烟窝部远端桡动脉入径(distal transradial artery access , dTRA )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的临床研究后,dTRA 逐渐受到关注。
之后的一些临床观察也发现其有较好的患者体验、相对短的术后压迫时间,明显降低的桡动脉闭塞发生率等特点[9-12],越来越多的冠状动脉诊疗中心开始在冠状动脉介入时选择dTRA 。
目前,上海、北京、天津、广东、河北、浙江、新疆、河南、福建、山东、安徽、江西、黑龙江、辽宁、内蒙古、江苏、河南、贵州、四川、湖北、云南等省市的多家医院相继开展dTRA ,积累了初步经验。
血栓抽吸导管在血栓负荷过重急性心肌梗死冠脉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诊PI C 治疗 的临 床效 果 , 表现 出获 益 的趋势 。我 院 自 2 0 08 年 1月至 2 1 0 2年 1 月底应用血栓抽 吸导管联合 P I C 治疗急 性心 肌梗死 , 取得 良好效 果 , 现将其 安全 性及有 效性报 告如
无 复 流 的风 险 , 显 降 低 血栓 负 荷 过 重 急 性 心 肌 梗 死 冠 脉 介 明
准: ①既往 有急性心 肌梗死 病史 ; 既往有 P I ② C 或冠 脉旁路 移植术 ; ③伴 有心脏骤 停史 ; ④伴 有心房颤 动 ; 并发 肝 、 ⑤ 肾
疾病 。
12 方 法 .
12 1 术前 常规 给予 阿司 匹林肠 溶片 30 g 氯吡 格雷 片 .. 0m 、 60 g 0 m 嚼服 , 注盐 酸异 丙嗪 2 rg地西 泮 1 m 。术 中按每 肌 5a 、 0g 公斤体重 给予 10 0 U肝素静脉推注。手术每超过一小 时追加 20 0 0 U肝素 。常规 消毒 , Sligr 进行 穿刺 , 人 6 用 e ne 法 d 送 F 鞘管 , 在导丝引导下送入造影导管 , 冠脉进行 常规造影 , 对 找 到梗死 相关 血管 。把导丝送入相关 血管远端 , 抽吸导管 沿着
指引导管送 至病 变部 位 , 其尾端 外接 3 r 负压注 射器 , 0a l 然后
缓慢地前送及后撤抽 吸导管 , 过负压 作用 , 吸冠脉 内血 通 抽 栓 。反复抽 吸 2— 5次后 , 根据再次 造影结果选择 球囊 , 扩张 后置人支架或直 接置入 支架 。常 规 P I 为直接 球囊 扩张 C组
后 置 入 支 架 。术 后 口 服 阿 司 匹 林 肠 溶 片 30 g d 3个 月 后 0m/ , 减 量 至 10 g d和 氯 吡 格 雷 片 7 m / , 据 患 者 的 症 状 给 0m / 5 gd根
2020版:药物球囊应用国际专家共识解读(全文)
2020版:药物球囊应用国际专家共识解读(全文)目前药物洗脱支架(DES)仍然是冠心病的主流介入治疗方法,但药物球囊(DCB)已成为某些冠脉病变新的治疗措施之一,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其在一些特殊病人群体及特殊部位的病变中具有更大的优势。
除了指南推荐的DCB可用于支架内再狭窄(ISR)外,最近的随机临床研究显示,DCB治疗原位小血管病变和伴高出血风险患者具有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此外,对于冠脉其它原位病变可能亦具有良好的治疗前景(例如,分叉病变、大血管疾病、急性冠脉综合征、糖尿病)。
根据最近发布的大量临床试验数据,DCB国际共识小组对DCB使用建议进行了阐述,总结了DCB 的历史背景及发展历程、技术建议、可能的适应症和未来前景。
由于在输送球囊的设计、所用药物的剂量、制剂和药物释放动力学之间有非常重要的相关性,因此不同的DCB之间具有“类效应”现象似乎并不存在。
文章于近期发表在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的心血管病介入治疗子刊上,以下对共识的主要内容进行阐述及讨论。
该国际共识较既往DCB共识更新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不存在DCB 之间的“类效应”:由于球囊的设计、药物种类、药物剂量剂型、药物释放动力学及塑形剂不同,不同DCB之间疗效存在差别;2.DCB使用适应症的拓展:首次提出每例PCI从开始都应该以使用单纯DCB策略为目标,提出了从病变到临床两种适应症范畴,但目前DCB除应用于ISR和小血管原位病变外的其它病变尚需更多的临床证据;3.强调更加充分的病变预处理的重要性:预处理球囊与血管直径比有原来的0.8:1提高到1:1,以达到即刻的最大管腔获得;4.双联抗血小板(DAPT)时程大大缩短:对于稳定性冠心病或仅基于病变因素考虑,术后仅需要1个月DAPT。
对于出血极高危病人或需要近期外科手术患者,可考虑术后即采用单联抗血小板治疗(SAPT);5.雷帕霉素类DCB产品已获欧盟审批上市,但其临床疗效尚待进一步验证。
鉴于DES远期仍有较高的不良事件发生率及需要较长的DAPT时程,如能在不使用永久植入物的情况下防止再狭窄,应该是一种最佳的治疗方式。
冠状动脉微血管疾病诊断和治疗的中国专家共识
• 原发性不稳定型微血管心绞痛:(1)定义: 原发性不稳定 型微血管心绞痛是指临床表现为不稳定型心绞痛或非ST 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并伴有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异常的 实验室证据,同时排除心外膜下阻塞性和痉挛性冠状动脉 病变、一过性冠状动脉血栓形成、心肌病变或其他心血管 疾病的综合征。
(2)临床表现:主要临床表现为反复发生的胸痛,常出现 在静息状态,相当一部分患者可于凌晨痛醒,亦可表现为
(2)临床表现:主要症状是劳力相关的胸痛发作主要症状 是劳力相关的胸痛发作,很难与严重冠状动脉狭窄患者的 胸痛症状相区分,但以下特点提示CMVD的可能性:①女 性多见,约占 CMVD 患者的 56%~79%,多数发生在绝 经期后;②胸痛绝大多数系劳力诱发,单纯表现为静息性 胸痛的冠状动脉微血管病患者较少;③单次胸痛持续时间 较长,半数以上超过10 min,停止运动后胸痛症状仍持续 数分钟;④胸痛发作时含服硝酸甘油效果不佳甚至恶化。
• 【专家建议一】
• (1)在临床疑诊 CMVD 的患者,在排除心外膜下冠状动 脉狭窄和痉挛病变后,应首先采用静脉注射腺苷或双嘧达 莫的方法并选用TTDE、CMR或PET等无创性影像技术测 量CFR,目前PET是测量CFR的无创性技术金标准。(2 )在上述患者中,如无创性技术测量的CFR ≥ 2.0,可在 冠状动脉注射腺苷前后,采用冠状动脉内多普勒血流导丝 技术测量CFR和CMR,目前冠状动脉内多普勒血流导丝 是测量 CFR 的创伤性技术金标准。(3)如临床疑CMVD 但冠状动脉内多普勒血流测量的CFR≥2.0, 应选择冠状动 脉内注射乙酰胆碱的方法,如心外膜下冠状动脉无痉挛但 出现心绞痛症状和缺血型ST-T改变,可诊断为CMVD,同 时应立即冠状动脉内注射硝酸甘油或尼可地尔对抗冠状动 脉微血管的痉挛。
冠状动脉血栓抽吸临床应用专家共识(最全版)
冠状动脉血栓抽吸临床应用专家共识(最全版)冠状动脉血栓抽吸临床应用专家共识(最全版)概述1912年,Herrick[1]首次阐述冠状动脉血栓与心肌梗死发生的关系。
1980年DeWood等[2]证实,在4h内接受冠状动脉造影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中,88%的梗死相关血管存在血栓。
2007年Sianos等[3]也发现,在接受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AMI患者中,91.6%可见冠状动脉血栓。
AMI血栓机制确立,推动了再灌注治疗的快速发展。
随着直接PCI的广泛开展,由冠状动脉血栓导致的微循环栓塞等问题日渐突出,血栓抽吸和栓塞防护装置由此应运而生。
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有血栓抽吸装置用于处理冠状动脉血栓的个案报道。
2002年,第一项评价机械抽吸导管用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随机对照试验发表[4]。
2003年,美国XXX批准第一款带有远段封堵球囊的手动血栓抽吸装置。
2005年,第一项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直接PCI时使用手动抽吸导管的随机对照试验发表[5]。
2008年发布的TAPAS试验进一步推动了血栓抽吸的临床应用与研究进程[6]。
然而,近年发表的TASTE试验[7]和TOTAL试验[8]却使血栓抽吸的疗效与安全性面临质疑。
目前,冠状动脉血栓抽吸在临床上存在较多争议与困惑,亟需统一认识,规范技术操作,指导合理应用,进而提高AMI介入治疗的水平。
冠状动脉血栓的病理与病理生理按照血栓发生时间的长短,可将血栓分为早期血栓(<1d)、中期血栓(1~5 d)和晚期血栓(>5 d)。
按照病理特征一般将其分为三种类型:(1)白色血栓:首要由血小板和纤维蛋白构成,又称为血小板血栓或析出性血栓。
多发生于血流较快的部位(如动脉、心瓣膜、心腔内)或血栓形成于血流较快的时期。
(2)红色血栓:一般发生在血流极度缓慢乃至停止之后,其形成进程与血管外凝血进程相同。
(3)混合血栓:多发生于血流缓慢的部位,在结构上可分为头、体、尾三个局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冠状动脉血栓抽吸临床应用专家共识》要点冠状动脉血栓抽吸术(thrombus aspiration)是一种用于缺血性心
血管病患者的介入治疗方法。
近期,中国心血管病学会、中国心脏病学杂
志和中国循环杂志三家专业机构共同发布了《冠状动脉血栓抽吸临床应用
专家共识》。
该共识着重介绍了冠状动脉血栓抽吸术的适应症、操作步骤、并发症预防等方面的内容。
下面将对该专家共识的要点进行阐述。
首先,在适应症方面,冠状动脉血栓抽吸术适用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
征(ACS)患者,包括急性心肌梗死和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尽管之前
不少研究认为冠状动脉血栓抽吸术在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中也具有一定的益处,但目前尚未有充足的证据支持其应用于稳定型心绞痛的患者。
其次,在操作步骤方面,冠状动脉血栓抽吸术应由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术医生进行操作。
首先,需要进行适当的麻醉和消毒,然后通过适当的导
丝和导管将抽吸器导入到冠状动脉栓子所在的位置,进行血栓抽吸。
其中,抽吸前需要先进行造影,以明确血栓位置和大小。
血栓抽吸时,应将抽吸
器放置在栓子上方,避免血栓碎片进入微小血管内。
抽吸后,需要进行再
次造影,以确保血管通畅。
然后,在并发症预防方面,专家共识指出了一些可以预防或减少并发
症的措施。
其中包括,选择合适的导丝和导管,避免对血管造成损伤;选
择合适的抽吸器,避免抽吸器太粗导致血管损伤;在进行抽吸之前,应激
活泵,以减少初始抽吸时的负压;抽吸时应遵循抽吸-推出-冲洗的循环操作,以减少血栓碎片进入肺动脉。
另外,专家共识还提到了对抽吸术效果评估的方法。
可通过冠状动脉
造影、造影剂被冲洗出来的速度和血栓溶解程度等指标来评估冠状动脉血
栓抽吸术的效果。
此外,还可以根据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状态来评估术后预后。
总体而言,该专家共识强调了冠状动脉血栓抽吸术在ACS患者中的应用。
通过适当的操作步骤和并发症预防措施,可以提高抽吸术的安全性和
有效性。
但需要强调的是,血栓抽吸术并非适用于所有冠状动脉病变患者,应根据具体病情进行判断和选择。
同时,还需要进一步的临床研究来支持
该共识的指导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