椭圆的定义与标准方程(公开课)教案
椭圆的定义与标准方程教案
【课题】《椭圆的定义与标准方程》【授课类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椭圆的椭圆的定义与标准方程2.能力目标通过对椭圆的认识及其标准方程的推导,培养学生的分析、探究、抽象、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课堂学生的参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
【重点】椭圆的定义和椭圆的标准方程。
【难点】椭圆的标准方程的推导。
【教学方法】主要采用探究性教学法和启发式教学法。
以启发、引导为主,采用设疑的形式,即教师通过问题诱导→启发讨论→探索结果,引导学生直观观察→归纳抽象→总结规律,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能够掌握方法、提升能力。
【教具】多媒体课件微课【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和形式设计意图新课引入(3分钟)1、复习旧知识:圆的定义是什么?圆的标准方程是什么形式?如何推导圆的标准方程呢?2、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故事,引起学生对椭圆形状的好奇。
激活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为本课推导椭圆标准方程提供了方法与策略.引出课题。
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求知欲。
椭圆定义(7分钟)3、学习微课:椭圆是怎么画出来的?椭圆的定义是什么?4、思考(给学生足够得时间):改变细绳两端的距离,使其与绳长相等及小于绳长,画出的图形还是椭圆吗?还能画出图形吗?5、归纳:学生尝试归纳椭圆的定义,教师多媒体演示6、椭圆定义定义:在平面内,到两定点21,FF的距离之和等于常数a2(a2>21FF)的点的轨迹叫做椭圆。
这两个定点叫做椭圆的焦点,两焦点的距离叫做椭圆的焦距,记21FF=c2。
(2)椭圆定义的再认识:为什么要满足a2>c2呢?当a2=c2,a2<c2时,轨迹又是什么?结论:①当a2>c2时,是椭圆;②当a2=c2时,是线段;③当a2<c2时,轨迹不存在概念的理解上,先突出“和”,在此基础上再完善“常数”取值范围.在变化的过程中建立起用联系与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高中数学“椭圆的定义与标准方程”教学设计
精品案例高中数学“椭圆的定义与标准方程”教学设计文|景朝英一、教材分析对于本课内容,新课标提出要引导学生经历具体情境,并从中抽象出椭圆产生过程,概括并理解椭圆定义,并掌握标准方程。
椭圆的定义与标准方程的研究方法和之后需要学习的双曲线、抛物线并没有什么区别,而且教材对椭圆研究也非常重视,所以本部分知识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此外,本节内容还涉及数形结合意识、转化思想等,因此教师在对这部分内容进行教学时需要将这些数学思想融入其中。
二、教学目标1.理解椭圆概念,掌握椭圆标准方程,能够运用坐标法解决几何问题。
2.用坐标法推导椭圆标准方程,锻炼发现、概括、认知规律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感受椭圆具有的对称美和简洁美,并增强数形结合思想。
4.培养直观想象、数学建模和数学运算等数学学科素养。
三、教学重点椭圆定义和椭圆两种形式标准方程的理解、掌握,能够运用坐标法解决几何问题。
四、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经历椭圆标准方程推导过程,培养学生的直观想象、数学建模和数学运算等数学学科素养。
五、学情分析高二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圆锥曲线概念,如圆、椭圆等,但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数形结合意识还不太强,而椭圆的定义与标准方程这部分内容涉及的概念较为抽象,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而且本章学习重点是数形结合,需要学生建立代数方程与椭圆之间的联系,所以在本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意这一点。
根据教材内容、学生实际情况以及课本要求,本课教学可采用如下策略:1.用问题探索活动引起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思考。
2.借助实验探究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椭圆画图过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椭圆定义。
3.引导学生动手、动脑推导椭圆标准方程,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概念,掌握其标准方程。
4.引导学生回忆圆方程求解步骤,通过知识迁移建立椭圆直角坐标系,通过列式运算推导出椭圆标准方程。
5.对典型求解椭圆标准方程例题进行变式,引导学生采用不同的求解方法和思路,帮助学生掌握这类习题本质。
椭圆的定义与标准方程教案
椭圆的定义与标准方程教案教案标题:椭圆的定义与标准方程教案目标:1. 理解椭圆的定义及其特征性质。
2. 掌握椭圆的标准方程及其相关参数。
3. 能够应用椭圆的定义和标准方程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椭圆的定义、标准方程及其相关性质的教学材料、白板、白板笔、投影仪等。
2. 学生准备:笔、纸、教材等。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新知识(5分钟)1. 教师通过引入一个生活中的例子(如椭圆形的运动轨迹)引起学生对椭圆的兴趣。
2. 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你们对椭圆有什么了解?你们知道椭圆的定义吗?”步骤二:椭圆的定义与特征性质(15分钟)1. 教师向学生介绍椭圆的定义:椭圆是平面上到两个定点F1和F2的距离之和等于常数2a的点P的轨迹。
2. 教师解释椭圆的特征性质:椭圆的离心率小于1,焦点到椭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之和等于常数2a。
3. 教师通过图示和示例帮助学生理解椭圆的定义和特征性质。
步骤三:椭圆的标准方程(20分钟)1. 教师向学生介绍椭圆的标准方程:(x-h)²/a² + (y-k)²/b² = 1,其中(h, k)为椭圆的中心坐标,a和b分别为椭圆的长半轴和短半轴。
2. 教师解释标准方程中各参数的含义,并通过示例演示如何确定椭圆的中心、长短半轴等参数。
3. 教师提供一些练习题,让学生通过给定的标准方程确定椭圆的相关参数。
步骤四:应用与解决问题(15分钟)1. 教师提供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椭圆的定义和标准方程解决问题。
2. 学生个别或小组合作完成问题,并展示解决过程和结果。
3. 教师对学生的解答进行点评和总结。
步骤五: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1. 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
2. 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包括练习题和思考题。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椭圆的定义和特征性质,并能够应用椭圆的标准方程解决相关问题。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讲课教案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讲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椭圆的定义及其性质。
2. 引导学生掌握椭圆的标准方程及其求法。
3. 培养学生运用椭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椭圆的定义与性质2. 椭圆的标准方程3. 椭圆方程的求法4. 椭圆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椭圆的定义、性质、标准方程及其求法。
2. 难点:椭圆方程的求法及其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椭圆的定义与性质。
2. 利用图形演示法,让学生直观理解椭圆的标准方程。
3. 运用案例分析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采用小组讨论法,促进学生合作学习。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的椭圆实例,引导学生思考椭圆的定义。
2. 新课讲解:(1) 讲解椭圆的定义,引导学生理解椭圆的基本性质。
(2) 讲解椭圆的标准方程,让学生掌握椭圆方程的表示方法。
(3) 讲解椭圆方程的求法,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
3.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问题,运用椭圆知识解决问题。
4. 巩固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重点与难点。
6. 课后作业:布置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椭圆知识。
六、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椭圆的焦点和准线的概念。
2. 引导学生了解椭圆的离心率及其求法。
3. 培养学生运用椭圆的性质解决几何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内容:1. 椭圆的焦点和准线2. 椭圆的离心率3. 椭圆的参数方程4. 椭圆的图像特点5. 椭圆的应用八、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椭圆的焦点、准线、离心率的概念及其应用。
2. 难点:椭圆的参数方程及其图像特点。
九、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椭圆的焦点和准线。
2. 利用几何画图软件,演示椭圆的焦点和准线。
3.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运用椭圆性质解决几何问题。
4. 采用小组讨论法,促进学生合作学习。
十、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复习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椭圆的焦点和准线。
椭圆的定义及标准方程教案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长治八中 李玲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椭圆的定义,掌握椭圆的标准方程及推导过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椭圆定义概念的引入与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过程,培养学生分析探索能力,熟练掌握解决解析几何问题的方法——坐标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椭圆定义及标准方程的学习,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启发学生研究问题时,抓住问题本质,严谨细致思考,规范解答,体会运动变化、对立统一的思想.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椭圆的定义和椭圆的标准方程.2.难点: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椭圆定义中对常数加以限制的原因. 三、教学方法:启发引导,合作探究 四、教具:多媒体、三角板 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概念由嫦娥二号绕月飞行的运动轨迹,太阳系中行星的运行轨道等及现实生活中的多幅椭圆图片引入,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椭圆。
(二)实验探究,形成概念动手实验:学生分组动手画出椭圆。
试验一:把一根长为a 2的细绳的两端用图钉分别固定在图板的两点处,套上铅笔,拉紧绳子,移动笔尖,画出的是什么图形? (1)在这个运动过程中,什么是不变的?(2)在上面过程中,你能说出移动的笔尖(动点)满足的几何条件吗?思考:根据上面探究实践回答,椭圆是满足什么条件的点的轨迹? 概括椭圆定义引导学生概括椭圆定义椭圆定义:平面内与两个定点21,F F 距离的和等于常数的点的轨迹叫椭圆。
(三)归纳定义,完善定义试验二:保持绳长不变,改变两个图钉之间的距离,画出的椭圆有什么变化?(学生分组讨论)M 2F 1F当两定点间距离等于线段||AB 长度时的轨迹(为一条线段)和当两定点距离大于线段||AB 长度时的轨迹(不存在),由学生完善椭圆定义中常数的范围。
教师指出:这两个定点叫椭圆的焦点,两焦点的距离叫椭圆的焦距。
思考:焦点为21,F F 的椭圆上任一点M ,有什么性质? 令椭圆上任一点M ,则有)22(22121F F c a a MF MF =>=+定义的应用例1.已知定点F 1,F 2 ,且|F 1F 2 |=10,动点M 分别满足下列条件时的轨迹是什么? (1)|MF 1|+|MF 2| =10; (2)|MF 1|+|MF 2| =16; (3)|MF 1|+|MF 2|=6.(1)因为|MF 1|+|MF 2|=10= | F 1F 2 | ,所以动点M 的轨迹是线段F 1F 2.(2)因为|MF 1|+|MF 2| =16>10= | F 1F 2 | ,所以动点M 的轨迹是以F 1 , F 2为焦点的椭圆.(3)因为|MF 1|+|MF 2| =6<10= | F 1F 2 | ,所以动点M 的轨迹不存在. 变式练习1.若动点M 到定点F 1(-1,0), F 2 (1,0)的距离之和为2,则动点M 的轨迹是( ) A.椭圆 B.直线F 1F 2C.线段F 1F 2D.线段F 1F 2的垂直平分线 点拨:|MF 1|+|MF 2| =2= | F 1F 2 |,故M 的轨迹为线段F 1F 2(四)研讨探究,推导方程1、知识回顾:利用坐标法求圆的方程的一般方法和步骤是什么?(1)建系 (2)设点 (3)列式 (4) 化简2、研讨探究问题:如图已知焦点为21,F F 的椭圆,且21F F =2c,对椭圆上任一点M ,有a MF MF 221=+,尝试推导椭圆的方程。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教案(通用4篇)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教案(通用4篇)《椭圆及其标准方程》篇1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掌握椭圆的定义及其标准方程,能正确推导椭圆的标准方程.(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学习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类比、分类讨论、数形结合思想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教学重点:椭圆的定义和椭圆的标准方程.教学难点: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法,即教师通过问题诱导→启发讨论→探索结果,引导学生直观观察→归纳抽象→总结规律,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能够掌握方法、提升能力.教具准备:多媒体和自制教具:绘图板、图钉、细绳.教学过程:(一)设置情景,引出课题问题:XX年10月12日上午9时,“神州六号”载人飞船顺利升空,实现多人多天飞行,标志着我国航天事业又上了一个新台阶,请问:“神州六号”飞船的运行轨道是什么?多媒体展示“神州六号”运行轨道图片.(二)启发诱导,推陈出新复习旧知识:圆的定义是什么?圆的标准方程是什么形式?提出新问题:椭圆是怎么画出来的?椭圆的定义是什么?它的标准方程又是什么形式?引出课题:椭圆及其标准方程(三)小组合作,形成概念动画演示椭圆形成过程.提问:点m运动时,f1、f2移动了吗?点m按照什么条件运动形成的轨迹是椭圆?下面请同学们在绘图板上作图,思考绘图板上提出的问题:1.在作图时,视笔尖为动点,两个图钉为定点,动点到两定点距离之和符合什么条件?其轨迹如何?2.改变两图钉之间的距离,使其与绳长相等,画出的图形还是椭圆吗?3.当绳长小于两图钉之间的距离时,还能画出图形吗?学生经过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共同交流的探究过程,得出这样三个结论:椭圆线段不存在并归纳出椭圆的定义:平面内与两个定点、的距离的和等于常数(大于)的点的轨迹叫做椭圆.这两个定点叫做椭圆的焦点,两焦点的距离叫做椭圆的焦距.(四)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1.回顾:求曲线方程的一般步骤:建系、设点、列式、化简.2.提问:如何建系,使求出的方程最简?由各小组讨论,请小组代表汇报研讨结果.各组分别选定一种方案:(以下过程按照第一种方案)①建系:以所在直线为x轴,以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为y轴,建立直角坐标系。
椭圆的定义及其标准方程说课稿及教案
椭圆的定义及其标准方程说课稿及教案一、说课稿1. 椭圆的定义椭圆是一种平面内到两个固定点(焦点)距离之和为常数的点的轨迹。
这两个固定点称为椭圆的焦点,常数称为椭圆的长轴。
椭圆的焦点可以在平面上任意位置,但椭圆的对称轴必须通过焦点。
2. 椭圆的标准方程椭圆的标准方程为:\[ \frac{x^2}{a^2} + \frac{y^2}{b^2} = 1 \]其中,a是椭圆的长轴的一半,b是椭圆的短轴的一半。
椭圆的长轴和短轴分别与x轴和y轴平行。
3. 焦点与椭圆的关系椭圆的焦点到椭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之和等于椭圆的长轴的长度。
即\[ 2a = |PF_1| + |PF_2| \]其中,\( PF_1 \)和\( PF_2 \)分别是椭圆的两个焦点。
4. 椭圆的性质(1)椭圆的长轴和短轴互相垂直,且通过椭圆的中心点。
(2)椭圆的焦点在长轴上,且距离中心点的距离分别为\( c \)和\( -c \),其中\( c \)满足\( c^2 = a^2 b^2 \)。
(3)椭圆上任意一点到两个焦点的距离之和等于椭圆的长轴的长度。
(4)椭圆的面积为\( S = \pi ab \)。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椭圆的定义及其性质。
2. 掌握椭圆的标准方程及其求法。
3. 能够应用椭圆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内容1. 椭圆的定义及其性质。
2. 椭圆的标准方程及其求法。
3. 椭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解、演示、练习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
2. 使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设置实例分析,引导学生运用椭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椭圆形状物体,引导学生关注椭圆的形状特征。
2. 讲解椭圆的定义及其性质,引导学生理解椭圆的基本概念。
3. 推导椭圆的标准方程,让学生掌握椭圆方程的求法。
4. 结合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椭圆知识进行分析。
5. 课堂练习:设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椭圆的定义及标准方程教案
椭圆的定义及标准方程教案教案标题:椭圆的定义及标准方程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椭圆的定义及其特点。
2. 掌握椭圆的标准方程及其相关参数的含义。
3. 能够根据给定的条件写出椭圆的标准方程。
4. 通过练习和实例,培养学生解决椭圆相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学投影仪或白板。
2. 教材、教辅资料及练习题。
3. 尺子、铅笔等绘图工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教学投影仪或白板,展示一张椭圆的图像,引起学生的兴趣。
2. 提问:你们对椭圆有什么了解?请举例说明。
二、椭圆的定义及特点(10分钟)1. 讲解椭圆的定义:椭圆是平面上到两个定点的距离之和等于常数的点的集合。
2. 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a. 椭圆的特点有哪些?b. 椭圆的两个定点分别叫什么?c. 椭圆上的点到两个定点的距离之和等于什么?三、椭圆的标准方程(15分钟)1. 介绍椭圆的标准方程:((x-h)^2/a^2) + ((y-k)^2/b^2) = 1,其中(h, k)是椭圆的中心坐标,a和b分别是椭圆的半长轴和半短轴的长度。
2. 解释标准方程中各参数的含义及作用。
3. 指导学生通过观察标准方程的形式,理解椭圆的形状和位置。
四、练习与实例分析(20分钟)1. 给学生提供一些椭圆的标准方程,要求他们根据方程找出椭圆的中心、半长轴和半短轴的长度,并绘制出对应的图像。
2. 引导学生分析实例,让他们发现椭圆的特点和规律。
3. 给学生一些练习题,巩固他们对椭圆标准方程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五、拓展与应用(10分钟)1. 提出一些应用问题,如:已知一个椭圆的中心和一个焦点,求椭圆的标准方程等,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2. 引导学生思考椭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如天文学、建筑设计等领域。
六、小结与反思(5分钟)1. 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小结,并强调椭圆的定义及标准方程的重要性。
2. 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提问,及时解答他们的疑惑。
3. 总结教学过程,思考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的建议。
椭圆的定义与标准方程公开课
化设 建列 简点系式
方为程是定:椭值椭ax圆22,圆+的设上by标为的22 准=2点a1方,满程则足ay .>|2PabF>1>2|c0+| PF2 |
焦点为:|FP1F(1-|c=, 0 x)、+ cF22P(+(cyx2,, y0))
同 点
a、b、c 的关系
a2 = b2 + c2
焦点位置的判断 分母哪个大,焦点就在哪个轴上
相
定义
平面内到两个定点F1,F2的距离的和等 于常数(大于F1F2)的点的轨迹
同 点
a、b、c 的关系
a2 = b2 + c2
焦点位置的判断 分母哪个大,焦点就在哪个轴上
1.
x2 52
y2 32
1,则a=
5
,b= 3
;
2.
x2 42
y2 62
1,则a=
6
,b=
4
;
3. x2 y2 1,则a= 3 ,b= 2 ;
解:∵ 椭圆的焦点在y轴上,
∴ 设它的标准方程为 由椭圆的定义知,
y2 a2
x2 b2
1(a
b
0)
2a
3 2
2
5 2
2
2
3 2
2
5 2
2
2
2 10 a 10
又 ∵ c=2 b2 a2 c2 10 4 6
∴ 所求的椭圆的标准方程为 y2 x2 1 10 6
小结:求椭圆标准方程的步骤: ①定位:确定焦点所在的坐标轴; ②定量:求a, b的值.
椭圆的定义与标准方程教案
激活学生已有的认 知结构,为本课推 导椭圆的标准方程 提供了方法与策略
活动形式:师问生答
(教师作必要的补充、 纠正) 时间安排4-5 分钟
2 自主探究,启发引导
(1)将一条细绳的两端分别固定在平面内的两个定点 F1 , F 2 上,用
课上讲解:讲 授新课阶段
笔尖将细绳拉紧并运动, 在纸上你得到了怎样的图形? (2)如果调整细绳两端点的相对位置,细绳的长度不变,猜想你的椭圆
授课教师:XXX
椭圆的定义与标准方程 教学设计
课题
椭圆的定义与标准方程
教材名称
高中数学选修 2-1 授课对象
高二年级
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实验、证明等方法的应用,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椭圆的定义,掌握椭圆的标准方程的形式和推导
过程,能根据条件确定椭圆的标准方程。
教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生活中的椭圆和对历史上椭圆的来历以及代数和几何的连结关系引入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
↓ ↓ ↓ ↓ ↓
根据椭圆的定义推导出椭圆的方程,接下来探讨椭圆的图像,由图像 回顾性质,学会图像和性质的转换结合。
课上练习:知 识应用阶段
探究:焦点在 y 轴上时椭圆的标准方程的推导
x2 y2 1
(1)椭圆
4
的焦点坐标为:
(2)椭圆 x 2 y 2 1 的焦距为 4, 则 m 的值为: 9m
的中点为 y 轴,建立直角坐标系 XOY。设 M(x,y)是椭圆上的任一点, 设椭圆的焦距为 2c,点 M 与两焦点的距离之和为常数 2a。
椭圆的两焦点坐标分别为 F(-c,0)和(c,0),故由椭圆的定义得出
活动形式:点拨----板 演---点评 时间安排:10-15 分钟
|M F1 |+|M F 2 |=2a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讲课教案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讲课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椭圆的定义讲解椭圆的概念:椭圆是平面上到两个固定点(焦点)距离之和为常数的点的集合。
通过实际例子演示椭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直观理解椭圆的定义。
1.2 椭圆的性质介绍椭圆的基本性质:椭圆有两个焦点,两个半轴,对称性等。
通过图形和数学公式展示椭圆的性质,让学生理解椭圆的特性。
第二章:椭圆的标准方程2.1 椭圆的标准方程定义讲解椭圆标准方程的概念:椭圆的标准方程是\(\frac{x^2}{a^2} + \frac{y^2}{b^2} = 1\),其中\(a\) 是半长轴,\(b\) 是半短轴。
通过实际例子解释椭圆标准方程的含义和作用。
2.2 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讲解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过程:利用椭圆的定义和性质,通过几何方法和代数方法推导椭圆的标准方程。
分步解释推导过程,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椭圆标准方程的来源。
第三章:椭圆的长轴和短轴3.1 椭圆的长轴讲解椭圆的长轴的概念:长轴是椭圆上距离两个焦点最远的点的线段。
通过图形和数学公式展示椭圆长轴的性质和计算方法。
3.2 椭圆的短轴讲解椭圆的短轴的概念:短轴是椭圆上距离两个焦点最近的点的线段。
通过图形和数学公式展示椭圆短轴的性质和计算方法。
第四章:椭圆的焦点和焦距4.1 椭圆的焦点讲解椭圆的焦点的概念:焦点是椭圆上到两个固定点(焦点)距离之和为常数的点的集合。
通过图形和数学公式展示椭圆焦点的性质和计算方法。
4.2 椭圆的焦距讲解椭圆的焦距的概念:焦距是椭圆上两个焦点之间的距离。
通过图形和数学公式展示椭圆焦距的性质和计算方法。
第五章:椭圆的离心率5.1 椭圆的离心率定义讲解椭圆的离心率的概念:离心率是椭圆的焦距与长轴长度的比值,用\(e\) 表示。
通过图形和数学公式展示椭圆离心率的性质和计算方法。
5.2 椭圆的离心率的应用讲解椭圆的离心率的应用:离心率可以用来判断椭圆的形状和大小,以及与焦点和焦距的关系。
通过实际例子演示椭圆的离心率的应用,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椭圆离心率的重要性。
椭圆的定义及标准方程教案
《椭圆的定义与标准方程》的教案成都石化工业学校肖成芳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理解椭圆的定义,了解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2)掌握椭圆标准方程的两种形式,能根据方程判断焦点位置;(3)能熟练应用定义和标准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能力,渗透数形结合思想,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提高学生合作交流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椭圆的定义与椭圆标准方程”的理解和应用,椭圆焦点位置的判断。
2、难点:椭圆焦点位置的判断。
三、教学方法(1)创设情境法(2)多媒体与演示法(3)探究法四、教学过程1、认识椭圆给出生活中一些椭圆图形的例子2、椭圆的形成与定义(1)数学实验[1]要求:a.取一条细绳,b.把它的两端固定在板上的两点F 1、F 2c.用铅笔尖(M )把细绳拉紧,在板上慢慢移动看看画出的图形[2]观察做图过程思考:a.绳长与1F 、2F 之间的距离关系 ?b.在变化过程中,什么始终为定值?(2)从而得出椭圆的定义:3、椭圆的标准方程椭圆方程推导的准备:(1)建系 (2) 设点 (3) 列式 (4)化简椭圆的两种形式:a.焦点在x 轴上的标准方程:b. 焦点在y 轴上的标准方程:方程特点:4、例题与练习)0(12222>>=+b a b y a x )0(12222>>=+b a b x a y例1 写出适合下列条件的椭圆的标准方程(1) a =4,b =1,焦点在 x 轴(2) b =4,c = 5 ,焦点在 y 轴上(3)两个焦点的坐标是( 0 ,-2)和( 0 ,2),椭圆上的点到两个焦点的距离之和为例2.判定下列椭圆的焦点在?轴,并指明a2、b2,写出焦点坐标(1)(2)练习:已知椭圆的焦距为6,椭圆上的点到两个焦点的距离之和为10,求椭圆的标准方程。
教学比赛教案椭圆的定义与标准方程
教学比赛教案-椭圆的定义与标准方程教学目标:1. 了解椭圆的定义及其性质。
2. 掌握椭圆的标准方程及其求法。
3.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椭圆的定义2. 椭圆的性质3. 椭圆的标准方程4. 椭圆方程的求法5. 椭圆的应用教学准备:1. 教学PPT2. 教学素材(图形、例题等)3. 练习题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椭圆的概念,展示椭圆的图形。
2. 引导学生思考:椭圆有哪些特点?与圆有何区别?二、椭圆的定义与性质(15分钟)1. 给出椭圆的定义:椭圆是平面上到两个定点(焦点)距离之和为常数的点的轨迹。
2. 介绍椭圆的性质:椭圆的两个焦点距离、长轴、短轴等。
3. 通过PPT展示椭圆的性质示意图,引导学生理解并记忆。
三、椭圆的标准方程(15分钟)1. 引入椭圆的标准方程:\(\frac{x^2}{a^2} + \frac{y^2}{b^2} = 1\)。
2. 解释椭圆标准方程的含义:a为椭圆的长半轴,b为椭圆的短半轴。
3. 引导学生通过性质推导椭圆标准方程的求法。
四、椭圆方程的求法(15分钟)1. 给出椭圆方程的求法:根据椭圆的性质,列出方程组,求解得到椭圆的标准方程。
2. 通过例题讲解椭圆方程的求法,引导学生掌握解题思路。
五、椭圆的应用(10分钟)1. 介绍椭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地球绕太阳的运动、卫星绕地球的运动等。
2. 给出一些与椭圆相关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椭圆的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椭圆定义、性质、标准方程的理解。
2. 练习题:评估学生对椭圆方程求法的掌握。
3. 课后作业:布置与椭圆应用相关的问题,检验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六、椭圆的参数方程与图形变换(15分钟)1. 引入椭圆的参数方程:\(\begin{cases}x=a\cos t\\y=b\sin t\end{cases}\),其中\(t\)为参数。
2. 解释椭圆参数方程的含义:通过参数\(t\)的变化,可以得到椭圆上的点坐标。
高中数学椭圆的定义与标准方程教案
椭圆的定义与标准方程教案一、教学目标学习椭圆的定义,掌握椭圆标准方程的两种形式及其推导过程;能根据条件确定椭圆的标准方程,掌握用待定系数法求椭圆的标准方程.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椭圆的定义及椭圆标准方程,用待定系数法和定义法求曲线方程.(2)教学难点:椭圆标准方程的建立和推导.三、教学方法: 引导发现法、探索讨论法四、教学内容:(一)设置情景,引出课题问题:2008年9月28日上午9时,“神州七号”载人飞船顺利升空,实现多人航天天飞行,标志着我国航天事业又上了一个新台阶,请问:“神州七号”飞船的运行轨道是什么?多媒体展示“神州六七号”运行轨道图片和视频.请学生列举生活中椭圆的例子.(二)实验探索,建构新知1.玻璃杯装半杯水,适度倾斜,观察水面是个什么形状?2. 手工操作演示椭圆的形成:取一条定长的细绳,把它的两端固定在画图板上的21,F F 两点,当绳长大于两点间的距离时,用铅笔把绳子拉紧,使笔尖在图板上慢慢移动,就可以画出一个椭圆 分析:(1)轨迹上的点是怎么来的?(2)在这个运动过程中,什么是不变的?答:两个定点,绳长。
即不论运动到何处,绳长不变(即轨迹上的点与两个定点距离之和不变)(三)小组讨论,定义形成平面内与两个定点1F 、2F 的距离的和等于常数(大于||21F F )的点的轨迹叫做椭圆.这两个定点叫做椭圆的焦点,两焦点的距离叫做椭圆的焦距.椭圆定义的再认识:问题:假设与两定点的距离之和为d,为什么要满足d>2c 呢?(1)当d=2c 时,轨迹是什么?(2)当d<2c 时,轨迹又是什么? 结论:(1)、当d>|F 1F 2|时,是椭圆;(2)、当d=|F 1F 2|时,是线段;(3)、当d<|F 1F 2|轨迹不存在.(四)方程推导,学会建系取过焦点21,F F 的直线为x 轴,线段21F F 的垂直平分线为y 轴。
设),(y x P 为椭圆上的任意一点,椭圆的焦距是c 2(0>c ).则)0,(),0,(21c F c F -,又设M 与21,F F 距离之和等于a 2(c a 22>)(常数) {}a PF PF P P 221=+=∴221)(y c x PF ++= 又, a y c x y c x 2)()(2222=+-+++∴,化简,得 )()(22222222c a a y a x c a -=+-,由定义c a 22>,022>-∴c a令222b c a =-∴代入,得 222222b a y a x b =+,两边同除22b a 得 12222=+b y a x 此即为椭圆的标准方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1椭圆的定义与标准方程宁德二中高二(1)班马茂鸿 2010.11.26一、教材分析圆锥曲线是高中数学中十分重要的内容,它的许多几何性质在日常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节是《圆锥曲线与方程》的第一节课,主要学习椭圆的定义和标准方程。
它是本章也是整个解析几何部分的重要基础知识。
第一,在教材结构上,本节内容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前面学生用坐标法研究了直线和圆,而对椭圆概念与方程的研究是坐标法的深入,也适用于对双曲线和抛物线的学习,更是解决圆锥曲线问题的一种有效方法。
第二,对椭圆定义与方程的研究,将曲线与方程对应起来,体现了函数与方程、数与形结合的重要思想。
而这种思想,将贯穿于整个高中阶段的数学学习。
第三,对椭圆定义与方程的探究过程,使学生经历了观察、猜测、实验、推理、交流、反思等理性思维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思维方式,加强了运算能力,提高了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后续知识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学生情况分析1.在学习本节内容以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直线和圆的方程,初步了解了用坐标法求曲线的方程及其基本步骤,经历了动手实验、观察分析、归纳概括、建立模型的基本过程,这为进一步学习椭圆及其标准方程奠定了基础。
2.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椭圆定义的归纳概括、方程的推导化简对学生是一个考验,可能会有一部分学生探究学习受阻,教师要适时加以点拨指导。
三、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实验、证明等方法的运用,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椭圆的定义,掌握椭圆标准方程的两种形式,会根据条件求椭圆的标准方程。
2.通过对椭圆的认识及其方程的推导,培养学生的分析、探究、抽象、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加强用坐标法解决圆锥曲线问题的能力。
3.鼓励学生大胆猜想、论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感受建立曲线方程的基本过程,掌握椭圆的标准方程及其推导方法。
2.难点: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
五、教法与学法1.教法为了使学生更主动地参加到课堂教学中,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性学习和因材施教的原则,故采用自主探究法。
按照“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建立模型——拓展应用”的模式来组织教学。
2.学法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让他们经历椭圆图形的形成过程、定义的归纳概括过程、方程的推导化简过程,主动地获取知识。
3.教学准备(1)学生准备:一支铅笔、两个图钉、一根细绳、一张硬纸板。
(2)教师准备:用PPT及几何画板制作的课件。
六、教学过程设计(一)创设情境,复习引入由嫦娥二号绕月飞行的运动轨迹及现实生活中的多幅椭圆的图片引入。
(嫦娥二号绕月飞行、行星运行、国家大剧院、鸟巢、亚运场馆沙特馆、油罐车等)(二)动手实验,归纳概念问:自然界处处存在着椭圆,我们如何用自己的双手画出椭圆呢?引导:先回忆如何画圆(学生利用手中的细线画圆,教师再用几何画板画圆)画圆容易那如果要画椭圆该怎么画呢?(先介绍课前数学实验中的方法用几何画板作椭圆)让学生回忆起要画一个圆只要一定点和一定长就可以。
现在若把一点变成两点,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变成到两定点的距离之和等于定长。
再把笔紧贴细线画图,得到的图形是什么呢?(学生利用手中细线配合同桌共同完成,得到椭圆。
我将在黑板上借助多媒体生动、直观的演示,使学生明确学习椭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同时,激发他们探求实际问题的兴趣,使他们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来,为后面的学习做好准备。
用同一方法作图,并利用几何画板演示)提出问题:“在画图的过程中,哪些量发生了变化,哪些量没有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验,观察回答:“两定点间的距离没变,绳子的长度没变,点在运动。
”再问:“你们能根据刚才画椭圆的过程,类比圆的定义,归纳概括出椭圆的定义吗?”(多媒体给出圆的定义)先让学生独立思考一分钟,然后同桌交流,再进行全班交流,逐步完善,概括出椭圆的定义。
椭圆的定义: 平面上到两个定点F1, F2的距离之和为固定值(大于|F1F2|)的点的轨迹叫作椭圆.引导学生对定义中的关键词进行分析理解注意:椭圆定义中容易遗漏的三处地方:(1)必须在平面内;(2)两个定点---两点间距离确定;(3)绳长---轨迹上任意点到两定点距离和确定问:“为何‘固定值’要大于两定点间的距离呢?等于、小于又如何呢?”(学生动手验证并发表自己意见,我再用课件演示)总结:当大于时椭圆当等于时线段当小于时不存在(三)启发引导,推导方程问:怎么推导椭圆的标准方程呢?先回顾圆方程推导的步骤,给出求动点轨迹方程的一般步骤:1、建立适当的坐标系,用有序实数对(x,y)表示曲线上任意一点M 的坐标;2、写出适合条件 P(M) ;3、用坐标表示条件P(M),列出方程 ;4、化方程为最简形式。
♦探讨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方案启发学生类比求圆的方程的建系方法,建立适当的直角坐标系。
探讨几种建系方案。
最后采用以下两种方案方案一:以两定点的连线为X轴,其垂直平分线为Y轴;方案二:以两定点的连线为Y轴,其垂直平分线为X轴。
(原则:尽可能使方程的形式简单、运算简单)(一般利用对称轴或已有的互相垂直的线段所在的直线作为坐标轴.)体现“对称美”“简洁美”的特点♦写出动点P满足的条件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做”中学数学,通过画椭圆,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积累感性经验。
设P (x, y)是椭圆上任意一点, 椭圆的焦距|F 1F 2|=2c(c>0),则F 1、F 2的坐标分别是( c,0)、(c,0) . P 与F 1和F 2的距离的和为固定值2a(2a>2c)启发学生根据椭圆的定义,写出动点P 满足的条件,即:a PF PF 2||||21=+由于222221)(||,)(||y c x PF y c x PF +-=++=得到a y c x y c x 2)()(2222=+-+++问:下面怎样化简? 一般来说:①方程中只有一个二次根式时,需将它单独留在方程的一边,把其它各项移到另一边,平方一次;②方程中有两个二次根式时,需将它们分散,放在方程的两边,使其中一边只有一个根式,平方两次。
待大多数学生都有了结果:之后,指出:这个方程还不够简洁对称,让学生观察图形:问:“你们能从图中找出表示a 、c 、 的线段吗?”通过观察,学生容易得出结论,并理解了换元的合理性。
这样不仅使方程具有了对称性,而且使字母b 也有了明确的几何意义。
从而将方程简化为:(a>b>0)我们称它为椭圆的标准方程。
问:刚才我们得到了焦点在x 轴上的椭圆方程,如何推导焦点在y 轴上的椭圆的标准方程呢?启发:“除了用刚才的方法推导一遍处,还有别的方法吗?”学生经过观察思考会发现,只要交换坐标轴就可以了,从而得到了焦点在Y 轴上的椭圆的标准方程: (a>b>0)♦总结椭圆的标准方程的特点(1)椭圆标准方程的形式:左边是两个分式的平方和,右边是1 (2)椭圆的标准方程中三个参数a 、b 、c 满足a2=b2+c2。
(3)由椭圆的标准方程可以求出三个参数a 、b 、c 的值。
带根式的方程的化简,学生会感到困难,这也是教学的一个难点。
教学时,要注意说明这类方程的化简方法。
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数学的严谨,使他们的观察能力、运算能力、推理能力得到训练,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并感受椭圆方程、图形的对称美,获得成功的喜悦!(4)椭圆的标准方程中,x2与y2的分母哪一个大,则焦点在哪一个轴上。
♦再通过表格的形式,让学生对两种方程进行对比分析,强化对椭圆方程的理解。
(四)、例题教学口答:169.322=+y x147.422=+y x(课本33页例3)例3.求下列椭圆的焦点坐标,以及椭圆上每一点到两焦点距离的和。
例4. 求出刚才在实验中画出的椭圆的标准方程,10||||21=+PF PF 8||21=F F(五)、课堂小结: 一种方法:求椭圆标准方程的方法 二类方程: 12222=+b y a x ()0 12222>>=+b a b x a y三个意识:求美意识, 求简意识,前瞻意识通过填表,进行对比总结,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椭圆定义和标准方程的理解,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有层次的练习题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熟练利用椭圆的标准方程解题。
呼应前面所做实验呼应首张图片,嫦娥奔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标准方程不 同 点 相 同 点 图 形 焦点坐标 定 义 a 、b 、c 的关系焦点位置的判断22221.153x y +=,则a = 5 ,b = 3 ; 22222.146x y +=,则a = 6 ,b = 4 ;则a = 3 ,b =6 ; 则a = 7 ,b =2 .探索-嫦娥奔月2010年10月8日中国“嫦娥”二号卫星成功实现第二次近月制动,卫星进入距月球表面近月点高度约210公里,远月点高度约8600公里,且以月球的球心为一个焦点的椭圆形轨道。
已知月球半径约3475公里,试求“嫦娥”二号卫星运行的轨迹方程。
(六)、布置作业P40 习题1“学而时习之” 第1题《课堂新坐标》板书安排§2.1.1椭圆定义与标准方程 一、引入: 实验二、椭圆的定义: 1、定义2、标准方程:三、填表四、例 例3 例4五、小结六、布置 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