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长江三角地区》说课稿
七年级地理下册《“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案(第1课时)(新版)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案(第1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读图,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位置、范围、地形、气候等自然环境。
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被称为“鱼米之乡”的原因。
长江三角洲地理位置的优越性体现在哪里。
学会分析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分析、资料分析,了解长江三角洲的江海交汇的地理位置及优越性。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会如何评价一个地区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评价长江三角洲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分析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教学难点】分析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3课时(第1课时)【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南方地区,提到南方地区,你的脑海里是怎样的一番景象?(“红土地”、“紫色盆地”、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油菜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南方地区的代表——“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
二、新课学习拓展延伸:长江三角洲的形成长江三角洲是长江携带大量的泥沙进入河口区沉积发育形成的。
大约7000多年前,长江的入海口在现在的江苏扬州附近,随后大量的长江河流输出泥沙进入到河口区,并因为入海,河道加宽,水流扩散,河水不再能够携带泥沙而发生沉积。
沉积的泥沙形成现在长兴岛、横沙岛这样的岛屿心滩,并随着水流受科氏力的作用,河道逐步南偏。
心岛心滩逐步背靠,最后与陆地合并,河道则不断南转,逐步堆积形成现在这样的长江河道不断南偏的陆地格局。
据研究,7000余年以来,长江三角洲经历了6期这样的心滩岛屿北偏靠陆的发育过程。
(一)江海交汇之地1.位置从图中找出:长江、黄海、东海。
描述长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
(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上,位于长江的下游地区,濒临黄海和东海,地处江海交汇之地)2.范围从图中找出:江苏省、浙江省、上海市和南京、杭州、上海。
描述长江三角洲包括的范围。
(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南部和浙江省北部)3.地形、气候看看本区地形以什么为主?(平原)本区属于什么气候?(温暖湿润的亚热带季风气候)4.鱼米之乡思考:长江三角洲为何被称为“鱼米之乡”?(地形以平原为主,气候温暖湿润,土壤肥沃,是国我传统的粮食产区;河网密布,湖泊众多,又是我国的淡水鱼产区。
2024鲁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7.2《“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设计
2024鲁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7.2《“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2024鲁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7.2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主要介绍了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点、经济发展、农业特色、城市分布等方面的内容。
本节内容是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全面阐述,旨在让学生了解我国这一重要经济区域的特色和发展状况。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我国的地形、气候、经济等方面有所了解。
但针对长江三角洲这一特定区域,学生可能较为陌生,因此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对长江三角洲地区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长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点;掌握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发展、农业特色、城市分布等基本情况。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观察、资料查询、讨论分析等方法,提高学生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重要经济区域的关注,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长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点;经济发展、农业特色、城市分布等情况。
2.难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形成原因及其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五. 教学方法1.地图观察:让学生通过观察地图,了解长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点。
2.资料查询:引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了解长江三角洲的经济发展、农业特色、城市分布等。
3.讨论分析: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形成原因及其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4.案例分析:选取典型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分析其发展特点。
六. 教学准备1.教材:《2024鲁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2.地图:长江三角洲地区地图3.资料: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农业特色、城市分布等相关资料4.课件:制作相关课件,用于辅助教学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长江三角洲地区地图,引导学生关注这一地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长江地理说课稿模板人教版
长江地理说课稿模板人教版尊敬的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将为大家带来一节关于长江地理的说课。
在这节课中,我们将一起探索中国最长的河流——长江的地理特征、生态环境、经济意义以及它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首先,让我们从长江的基本情况开始。
长江,全长6,300多公里,不仅是我国最长的河流,也是亚洲第一、世界第三大河。
它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脉,流经青海、西藏、四川、云南、重庆等11个省市自治区,最终注入东海。
长江流域面积约占中国陆地总面积的五分之一,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和独特的地理环境。
接下来,我们将探讨长江的地理特征。
长江流域可分为上游、中游和下游三个部分。
上游地区地形复杂,峡谷众多,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三峡地区。
中游地区湖泊众多,水网密布,素有“千湖之省”美誉的湖北省就位于这一区域。
下游地区则是长江三角洲,这里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是中国最重要的经济区之一。
长江不仅是中国的母亲河,也是众多生物的家园。
长江流域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包括特有的鱼类、水禽以及珍稀的长江江豚等。
然而,近年来,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长江的生态环境面临严峻挑战。
过度捕捞、水污染和栖息地破坏等问题,都对长江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构成了威胁。
因此,保护长江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已成为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
在经济方面,长江流域是中国的重要经济带。
长江水道是中国内陆最重要的水上运输通道之一,对于连接内陆与沿海地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长江三角洲地区更是中国的经济重心,拥有众多的工业基地和经济中心城市,如上海、南京、杭州等。
长江经济带的发展,对于推动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长江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也占有重要地位。
沿江众多的历史遗迹和文化景观,如赤壁古战场、三峡大坝、武当山等,都是中国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见证。
长江还孕育了丰富的民间艺术和传统习俗,如川剧变脸、龙舟竞渡等,这些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公开课教案【七年级地理下册鲁教版】第1课时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节南方地区的第二节,在学完南方地区概况后,由本节进入南方地区具体区域的学习。
根据我国近十年来区域的发展状况和地理热点地区,教材选择了长江三角洲地区为南方地区的代表区域。
第1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长江三角洲的位置、范围、地形、自然条件特征、发展的优势。
2.学生初步了解河流带动经济的发展进而影响人的生活方式。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长江三角洲的位置、范围、地形、自然条件特征、发展的优势,及上海的三重身份、作用和作用的体现。
【教学难点】1、上海的辐射带动作用;2、经济的发展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课前准备:卡片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课件展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油菜花、繁忙的京杭运河段、夫子庙、杭州西湖和东方明珠塔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学生谈从图文资料中获得的信息。
[师] 这是长江三角洲地区,大家有什么感受?[生]谈感受。
[过渡]是什么机遇,使这些城市在经济、经济、环境、城市建设等社会各项事业获得巨大的发展?今天我们一起来走进为其提供发展机遇的地区—长江三角洲,来了解那里的自然环境以及经济状况。
【讲授新课】一、优越的自然环境[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长江三角洲的自然环境,读图找出长江、太湖、东海、南海,上海、南京、杭州,说一说长江三角洲的范围和自然环境特征。
并且思考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发展有哪些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提示学生思考一个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主要从气候、地形、水系等角度回答。
)[生]地理范围:上海、江苏省南部、浙江省北部气候:长江三角洲的气候类型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温和少雨,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
地形:长江三角洲以平原为主,地势平坦河湖:河网密集、湖泊众多。
[师]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板书并总结:结合地图以及以往学习过的知识,我们知道长江三角洲地区地形以平原为主,气候温和湿润,土壤肥沃,是我国传统的粮食产区;同时河网密集、湖泊众多,又是我国重要的淡水鱼产区。
长江三角洲说课稿
课题:第七章南方地区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说课稿)各位领导、老师: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初二地理第七章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下面我从以下几个个方面谈谈我对这节课的认识和处理方法。
【说教材】《“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是南方地区的第二节,在学完南方地区概况后,由本节进入南方地区具体区域的学习。
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近十年来区域发展的地理热点地区。
也是南方地区的区域代表。
1、本节第一个框题“江海交汇之地”:教材介绍了长江三角洲特殊的江海交汇位置,并从地形、气候、河流、湖泊等方面介绍长江三角洲地区优越的自然条件。
突出了长江三角洲地区鱼米之乡的形成。
举例说明河流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中的作用。
由长江三角洲地区位置的优越性,重点突出了长江三角洲地区地处江海交汇之地的便利交通条件,说明了长江、京杭运河、黄海和东海,以及支流水系等对于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的作用。
2、本节第二个框题“我国最大的城市群”:主要是讲长江三角洲地区作为我国最大的城市群,其城市的发展不仅体现在城市规模的增大、城市人口的增多等方面,也体现在交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
经济、交通、城市的发展所带来的生活质量的改变。
本节第三个框题“水乡的文化特色与旅游”:结合有关资料说明我国地方文化特色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本区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丰富,对国内外游客有着很大的吸引力,旅游业发达。
【说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运用长江三角洲地区地图,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2)了解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是我国最大的城市群,并能利用资料说出上海对长江三角洲对其他区域的带动作用。
2、能力目标(1)分析同城效益对生活方式的影响。
能够举例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对人们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2)分析河流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中的作用,并能迁移运用到其他区域。
3、情感目标联系实际生活,说出长江三角洲地区丰富的旅游资源及发展旅游业的优势。
7.2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说课稿(精选5篇)
7.2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说课稿(精选5篇)第一篇:7.2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说课稿各位领导、老师: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八年级地理第七章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下面我从以下几个个方面谈谈我对这节课的认识和处理方法。
【说教材】《“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是南方地区的第二节,在学完南方地区的概况后,由本节进入南方地区具体区域的学习。
长江三角洲地区涉及上海市和浙江省、江苏省的部分地区,是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水平领先、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是我国近十年来区域发展的地理热点地区, 也是南方地区的区域代表。
【说学生】本节课框架清晰,包含的上海、杭州等城市的旅游资源学生也较为熟悉,涉及到的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在上册中也有过点拨,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的影响贴近实际生活,易于接受。
但是,在问题设置和启发上,教师仍需要多加引导。
【说目标】1、知识与能力(1)认识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的优越性;(2)知道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3)理解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的影响;(4)了解江南水乡的文化特色。
2、过程与方法(1)运用长江三角洲地区地图,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2)举例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对人们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3、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关心、重视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的意识;(2)通过“同城效应”,引导学生畅想长江三角洲的未来发展。
【说重难点】1、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2、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3、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的分布特点及旅游资源的优势。
【说教法】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准备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是教师指导、归纳为辅,学生讨论、自主学习为主的教学方式。
具体做法是:借助PPT 课件把涉及教材内容的图片和相关信息依次呈现,这样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
同时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或单独完成问题,或以小组为单位讨论问题并积极发表意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人教版初中地理长江说课稿
人教版初中地理长江说课稿尊敬的评委老师、各位同仁: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初中地理教材中的“长江”一课。
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六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教材分析“长江”一课位于人教版初中地理教材的第七章,主要介绍了长江的概况、流域特点及其对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长江作为我国最长的河流,不仅是中国的母亲河,也是亚洲的第一大河,对于培养学生的国情意识和地理知识具有重要意义。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了解长江的基本情况,包括源头、流向、主要支流、流域特点等;掌握长江流域的地理知识及其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贡献。
2.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通过阅读地图、收集资料、分析数据来探究长江流域的地理特征和经济价值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增强保护河流环境、合理利用水资源的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长江的概况、流域特点及其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贡献。
2. 教学难点:长江流域的综合治理和可持续发展策略。
教学方法本课将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和探究式学习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案例分析等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长江的影像资料,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长江的地理特征及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2. 讲授新知:详细介绍长江的源头、流向、主要支流、流域特点等基础知识,并通过地图、图片等辅助教学工具,帮助学生形成直观印象。
3. 探究活动:分组讨论长江流域的经济发展及其对全国经济的贡献,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长江的经济价值。
4. 案例分析:选取长江流域的典型治理案例,分析其成功经验和存在的问题,探讨长江流域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5. 总结提升:总结长江的地理特征和经济价值,强调保护河流环境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6.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收集长江流域的相关资料,准备下一节课的分享和讨论。
七年级地理上册《长江》说课
CONTENTS
1 教学分析 2 教学策略 3 教学过程 4 教学反思
01
教学目标
1.运用地图和资料,了解长江的源流概况, 认识长江的巨大作用及开发利用现状,说出 长江不同河段突出的开发或防治问题。
2.运用地图和相关水文资料,描述长江的主 要水文特征。
教材分析
本节课教材选自鲁教版第二章第三节河流的 第二课时,是本单元也是本册课本中的重难 点,要熟练掌握。而本册教材是第一次使用, 对于知识点的补充,把握不是很到位。
学生分析
学生为七年级学生,经过一年地理课程的学 习,掌握了学习地理的基本方法和基础的读 图技巧,但是受疫情影响,还有本节课难度 较大,试讲过程中发现学生接受有难度,效 果不是特别理想。
02
同桌交流自主学习源自小组合作03课前准备
熟读教材,完成全部 练习题,把握重难点
搜寻资源,制作课件;同组老师听课,不 断改进
课堂实施
04
初中地理《“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案
第一课时《“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案教学目标1.运用地图简要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
2.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举例说出长江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运用地图简要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
2.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说出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1.运用地图简要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
2.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说出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教学策略充分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展示点评、指导小结,达到学会分析、比较、归纳的学习目的,形成区域地理的学习能力。
教学准备地理图片、地图、多媒体课件、划分学习小组。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静静欣赏歌曲:《江南水乡》。
师:花桥碧水弯/江堤柳丝长/微风轻吻荷塘/醉我江南水乡/竹篙轻轻点/小船入画廊/一曲丝竹小唱/醉我江南水乡/江南水乡人间天堂/香喷喷的日子/粉嘟嘟的船娘/仿佛幽梦弥漫唐宋清香/染你一身芬芳……同学们,一曲《江南水乡》,你醉了吗?未到江南,心到江南。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长江三角洲,领略这片令人梦牵魂绕的人间天堂。
【新课教学】一、位置与范围【探究一】读“长江三角洲地区范围”图(如下图),描述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范围。
小组合作、探究交流、发言展示、师生点评。
小结:长江三角洲位于长江下游,主要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南部、浙江省北部等地区。
【探究二】读“长江三角洲在我国的地理位置”示意图(如下图),探究:长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有什么优越性?小组合作、探究交流、发言展示、师生点评。
(教师根据课堂需要适时提示:从沟通东西、联系南北和对外交流几方面展开讨论。
)小结:长江三角洲位于长江下游,东临黄海、东海,地处江海交汇之地,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该地区可以依托长江水运,沟通东西部地区;依靠沿海航运,联结南北方地区;通过远洋航线,加强对外经济交流。
2长江三角洲的地形气候【承转】水是生命之源。
初中地理长江说课教案
初中地理长江说课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 了解长江的源流概况和各段的自然特征,识记长江流经的省级区;2. 了解长江在水能、灌溉、航运等方面的巨大作用及其开发利用的现状。
能力目标:1. 学会阅读长江水系和干流剖面图,了解长江水利资源最丰富的河段;2. 通过学生对长江开发的探讨,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创新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 通过讲述我国在长江水利建设上取得的成就,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2. 通过对长江面临问题的讨论,强化忧患意识,加强保护长江、保护资源的责任意识;3. 树立人地协调观念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 长江的源流概况、河段特征、水能开发利用与航运;2. 长江水系的空间分布。
难点:1. 读图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2. 长江水利资源最丰富的河段的确定。
三、教学过程1. 新课导入教师出示长江流域地图,引导学生观察长江的流向和流经的省份,激发学生对长江的兴趣,从而引入新课。
2.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长江的源流概况,包括长江的发源地、全长、流域面积等基本信息。
(2)教师讲解长江各段的自然特征,如上游、中游、下游的特点,以及长江三峡的地理位置和景观。
(3)教师讲解长江在水能、灌溉、航运等方面的巨大作用,如长江上游的水力资源丰富,下游的航运价值高等。
(4)教师讲解长江的开发利用现状,如三峡水利枢纽的建设、长江流域的农业发展等。
3. 课堂互动(1)学生分组讨论长江水利资源最丰富的河段,教师巡回指导。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归纳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长江的源流概况、河段特征、水能开发利用与航运等方面的知识点。
5. 课堂练习教师出示长江水系和干流剖面图,学生阅读图示,回答相关问题。
6. 课后扩展学生课后调查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如水土流失、污染等,并结合所学知识提出解决措施。
四、教学评价本节课通过课堂讲解、课堂互动、课堂练习等环节,全面考察学生对长江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对长江水能、灌溉、航运等方面作用的认知。
鲁教版(五四制)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说课稿2
鲁教版(五四制)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说课稿2一. 教材分析鲁教版(五四制)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主要介绍了长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自然特征、人文特征以及经济发展等内容。
本节内容是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深入理解和实际应用,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长江三角洲的特点和优势,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地理现象和地理概念有一定的认识。
但长江三角洲地区作为一个具体的地理区域,其自然特征、人文特征和经济发展等方面需要学生进一步学习和理解。
此外,学生对于地理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也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得到提高。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长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自然特征、人文特征以及经济发展等内容,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观察、资料查询、小组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实际应用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热爱和自豪感,增强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兴趣。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长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自然特征、人文特征以及经济发展等内容。
2.教学难点:长江三角洲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地图观察、资料查询、小组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资料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教学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长江三角洲的美丽风景图片,引导学生关注长江三角洲地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学新课:a.地理位置: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长江三角洲的位置示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长江三角洲的位置特点。
b.自然特征:展示长江三角洲的自然景观图片,引导学生分析长江三角洲的自然特征,如水网密布、土地肥沃等。
c.人文特征:展示长江三角洲的人文景观图片,引导学生分析长江三角洲的人文特征,如城市密集、产业发达等。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鲁教五四学制版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 1. 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 2. 熟悉三角洲区域的农业发展情况和扬子江下游的港口城市群建设; 3. 掌握区域发展的基本模式和未来展望。
教学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 1. 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自然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 2. 三角洲区域的农业发展和扬子江下游的港口城市群建设。
教学难点本节课的难点是: 1. 学生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e区域发展模式和未来展望理解; 2. 学生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农业发展和港口城市群建设的关系理解。
教学内容一、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特征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指长江入海口玄武湖口至洛阳江口之间的地带,包括江苏、浙江、安徽三省和上海市。
全长约1,000公里,面积约16.5万平方公里,总人口近3000万。
长江三角洲地区是全国重要的农业区,也是中国最重要的经济区之一。
这个地区一直以来都是“鱼米之乡”,以丰富的水资源和肥沃的土地著称。
而且,这里靠近海洋,气候温和湿润,条件非常适宜农业生产。
此外,由于这里地形低平,还容易发生洪涝灾害。
二、长江三角洲的人文地理特征长江三角洲地区因为区位优势和宏观经济政策的支持,已经成为全国最有活力和最有竞争力的地区之一。
这个地区同时也是中国最重要的现代化工业基地和现代服务业中心之一。
除了经济上的传统优势,长江三角洲地区的重要性还体现在它所拥有的一大批历史和文化遗址。
包括苏州古城、扬州瘦西湖、杭州西湖、南京明清建筑和革命历史遗址等等。
三、港口城市群——扬子江下游地区的发展扬子江下游地区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中心区域,包括上海、南京、苏州、杭州等城市。
这个地区是全球工业和供应链体系的重要连接成员,也是中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
扬子江下游地区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以城市群为主体的区域协调发展,以经济、人口、资源等要素流动为核心,通过一系列的产业分工、合作、协调和集聚,实现区域发展的协调和整体水平的提升。
长江三角洲地区说课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河流 对区域发展的作用
怎么样2:中国最大的城市群
人2人、口教观密 版察度八城(年市人级与下/平交地方通理公干教里线材)的相比区对较,位置河:,长流你又江对发上区现了游域什和发么?下展游影地响
教学活动
教 学 过 阅读“中国主要城市群基本情况比较”表,知道长三角城市群成为我国最大城市群的原因。
了解长三角城市群的主要城市成员; 人教版八年级下地理教材
程 学生讨论并回答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展示长江三角洲地区地形图、中国主要气候类型图
说 引导学生从地形、气候、水文三门方面概括该地自然环境特征,并分析该地盛产稻米、淡水鱼的原因。
6. 知道不同等级的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不同。 7. 结合实例,分析交通方式的进步对区域发展以及对人们生
活方式的影响。
8. 通过虚拟旅游活动,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特色旅游资源。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2、教学手段与方法
教
学
目
多媒体辅助教学(视频、PPT)
标 与
地图教学法
方
案例分析法
法
说
比较法
明
角色扮演法
环节二:学习新课 在哪里2:评价位置条件
教 学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过 程
教师展示中国主要国际航 空线和远洋航线图,和长
说
江沿岸主要港口分布图
使学生直观感受长江三角洲 地区与国内外的密切联系
明
长江沿岸主要港口分布图
学生讨论并回答三角洲地
培养学生讨论交流的意识和
区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能力
地理教案模板范文初中
教案标题:初中地理《长江三角洲》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长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范围、形成原因及特点。
2. 使学生掌握长江三角洲的主要城市、经济发展状况及资源利用。
3. 培养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教学内容1. 长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和范围2. 长江三角洲的形成原因和特点3. 长江三角洲的主要城市和经济特点4. 长江三角洲的资源利用和可持续发展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长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范围、形成原因、特点、主要城市及经济发展状况。
2. 难点:长江三角洲的形成原因、特点及可持续发展策略。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直观展示长江三角洲的地理特点和经济发展状况。
2. 利用地图和图片,帮助学生掌握长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3.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深入了解长江三角洲的主要城市和经济特点。
4.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长江三角洲的美丽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简要介绍长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2. 讲解长江三角洲的形成原因和特点:结合多媒体课件,详细讲解长江三角洲的形成原因,如河流携带泥沙、海水顶托等,并分析其地理特点,如平坦的地形、丰富的水资源等。
3. 分析长江三角洲的主要城市和经济特点:以上海、南京、杭州等城市为例,讲解其在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并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特点,如是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
4. 探讨长江三角洲的资源利用和可持续发展:介绍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资源利用状况,如水资源、土地资源等,然后讨论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如加强环境保护、优化产业结构等。
5.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总结长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范围、形成原因、特点、主要城市及经济发展状况。
6. 布置作业:设计一些有关长江三角洲的地理问题,让学生课后思考和探究。
初中地理教案长江三角洲
初中地理教案长江三角洲【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长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范围和自然环境特征。
2. 让学生认识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发展的特色和区域经济联系。
3. 通过阅读地图和图表,培养学生对地图信息的认定、获取、分析及评价能力。
4. 培养学生分析和归纳的地理思维能力。
5. 使学生初步树立区域内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1. 长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范围和自然环境特征。
2. 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发展的特色和区域经济联系。
【教学难点】1. 让学生认识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发展的特色和区域经济联系。
【教学方法】1. 读图分析法2. 谈话法3. 讲解法【教学准备】1. 有关课本插图和图像资料2. 多媒体教学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展示长江三角洲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这是我国的哪条河流,我们能从中感受到它的哪些气息?2. 板书:长江三角洲二、探究长江三角洲的范围和位置特点1. 引导学生读图7-30,个人思考分析,小组合作讨论,代表答复,师生评价。
2. 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三、探究长江三角洲城市间交通联系的特点1. 引导学生读图7-31,结合课文,小组讨论:长江三角洲城市间交通联系有什么特点?2. 师生归纳总结。
四、分析长江三角洲区域的经济发展1. 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发展的特色和区域经济联系。
2. 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五、案例分析1. 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长江三角洲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案例。
2. 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六、课堂小结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2. 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七、作业布置1. 让学生课后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做好笔记。
2. 完成课后练习题。
八、教学反思1. 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所学知识。
2. 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长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范围和自然环境特征,认识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发展的特色和区域经济联系,培养学生对地图信息的认定、获取、分析及评价能力,以及分析和归纳的地理思维能力,使学生初步树立区域内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七年级地理下册 7.2《“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案1 鲁教版五四制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我国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运用长江三角洲图评价长江三角洲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2.以长江三角洲地区和成都平原为例,认识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读图分析和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处于江海交汇之地的地理位置优越性。
课前准备课前收集有关长江三角洲的视频资料,制作本课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创设情境,明确任务展示一段关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风光片,激发学生关注。
问:影片中所描述的区域在哪里?长江是我国的第一大河,万里长江由西向东奔向大海,江水滔滔直下,所携带的泥沙在入海口不断淤积,沧海桑田,历经千万年,终于形成坦荡、宽阔的三角形的陆地——长江三角洲。
长江三角洲是长江中下游平原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里自然环境优越物产富饶,经济繁荣发达在全国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被誉为中国的“金三角”,本课就让我们走进这里来一个深度了解。
一、江海交汇之地1、学生观察图7.13“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形”,⑴说说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范围和位置(长江几角洲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濒临黄海和东海,地处江海交汇之地。
长江三角洲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南部、浙江省北部地区。
)⑵该地区的地势如何?(大部分地区地势低平,河网密布,湖泊星罗)⑶该地区的气候属于什么类型?有何特点?(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暖湿润)2、结合图7.14“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景观”,说说为什么长江三角洲地区被称为“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位于南方亚热带地区,地势低平,气候湿润。
最适合种植的粮食作物是水稻,大米产量高,加上这里河网密集水域面积大,淡水养殖在生产中占有较大的比例,这里的人们生活主食以大米为主,喜食水产,因此自古就有“鱼米之乡”之称。
)3、结合图7.13读图找到“海”“江”,理解“江海交汇之地”的含义,结合图7.15,说出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依托长江干支流发达的水运,可以联系广大的内陆地区;同时又是我国南北海上航运的中枢,并通过远洋航线通往世界的主要港口。
教案《长江三角洲》
教案《长江三角洲》第一篇:教案《长江三角洲》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七章《南方地区》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第二课时嵩县大章镇中张柏换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长江三角洲的位置和自然环境,理解长江三角洲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2.知道长江三角洲是我国最大的城市群,及重要城市如上海、南京、杭州、苏州等具体位置。
3.举例说明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对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通过读图,大致描绘长江三角洲水运线路,评价长江三角洲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2.通过讨论,理解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并能迁移运用到其他区域。
3.通过生活实例分析,理解同城效应的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养成合作意识,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学生有发现身边的美的地理眼光。
2.培养热爱家乡的自豪感,使学生树立爱护家园保护环境的和谐的人地观。
学情分析通过七年级和八年级一年半的地理学习,学生对地理的学习方法已基本掌握。
八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随年龄的增长也有大幅度的进步。
因此学习中国地区域理相对世界地理比较容易。
由于是借班上课,班级性别构成均为女生,因此一方面要拉近师生距离,另一方面要突出空间能力、人地关系和家国情怀的地理核心素质的培养,让每一个学生都“学会地理,会学地理”,并且进一步会运用地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评价长江三角洲地理位置的优越性并对城市经济的发展产生的影响。
2.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教学难点:1.评价长江三角洲地理位置的优越性并对城市经济的发展产生的影响。
2.同城效应的含义。
教学过程全课设计思路地理新课程标准一直提倡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本节课最大的亮点,就是利用学生身边的地理,苏州市刚刚成功举办第九届江苏省园艺博览会,我校刚组织完学生去园博会春 1 游,学生有这样的生活体验。
利用这一契机,结合此活动,设计本课主线,以园博会的吉祥物园园为导游,带领同学们畅游长江三角洲,一路游览,一路完成任务,在愉悦的心情中完成本节课的学习,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热情,更利于师生间的教学互动,从而构建有效的、最优化的地理课堂。
七年级地理下册《“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案(第2课时)(1)(新版)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节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七章南方地区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
在学完南方地区概况之后,有本节进入南方地区具体区域的学习。
根据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本节教材侧重介绍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人文地理内容,选取了区域发展的相关主题,设计了“江海交汇之地”“我国最大的城市群”“谁想到文化特色与旅游”三个标题来介绍长江三角洲地区。
根据学生现有水平及为保证授课内容的完整性,我截取了课本第一个标题“江海交汇之地”和第三个标题“水乡的文化特色及旅游”“江海交汇之地”对应课程标准中的“运用地图简要评价区域的地理位置”和“举例说出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教材在叙述式课文中描述了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的优越性,重点突出来长江三角洲地区地处江海交汇之地的便利交通条件,说明了长江、京杭运河、黄海和东海,以及支流水系等对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的作用。
活动式课文则选取成都平原作为知识迁移的案例,让学生比较长江三角洲,认识河流不同河段对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水乡的文化特色与旅游”对应课程标准中的“结合有关资料说明我国地方文化特色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长江三角洲地区旅游资源丰富,无论是自然风光,还是人文景观,都对国内外游客有着很大的吸引力,旅游业十分发达。
叙述式课文只介绍了有关长江三角洲地区文化特色的一部分,更多的文化特色则安排在活动式课文中,让学生自己收集资料,进一步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文化特色及其对旅游业的影响。
【学情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是在学生学习了南方地区的第二节,学生已经具备了南方地区一些相关的地理常识,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只要明白区域间有联系也有差异,对于很多知识的探究已具备了基础条件。
在学生的内心已经知道了很多有关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相关知识,只要稍加梳理形成体系即可。
经过对北方地区的学习,以及中国地理上册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很多地理学习的方法,能从图表、文字中提取信息解决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地理《长江三角地区》说课稿
一、课程标准依据
1.运用地图简要评价某区域的地理位置。
2.举例说出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3.以某区域为例,说明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二、说教材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是南方地区的第二节,在学完南方地区概况后,由本节进入南方地区具体区域的学习。
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近十年来区域发展的地理热点地区。
也是南方地区的区域代表。
1.本节第一个框题“江海交汇之地”。
教材介绍了长江三角洲特殊的江海交汇位置,并从地形、气候、河流、湖泊等方面介绍长江三角洲地区优越的自然条件。
突出了长江三角洲地区鱼米之乡的形成。
??举例说明河流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中的作用。
由长江三角洲地区位置的优越性,重点突出了长江三角洲地区地处江海交汇之地的便利交通条件,说明了长江、京杭运河、黄海和东海,以及支流水系等对于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的作用。
2.本节第二个框题“我国最大的城市群”。
主要是讲长江三角洲地区作为我国最大的城市群,其城市的发展不仅体现在城市规模的增大、城市人口的增多等方面,也体现在交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
经济、交通、城市的发展所带来的生活质量的改变。
3.本节第三个框题“水乡的文化特色与旅游”。
结合有关资料说明我国地方文化特色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本区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丰富,对国内外游客有着很大的吸引力,旅游业发达。
三、说学情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学习区域时,要引导学生用科学的发展观理解不同区域的差异,认识区域发展及其存在的.问题。
本章选学我国部分区域,旨在使学生通过认识所学区域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主要特征,进一步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
学习内容要体现
区域地理的地域性、综合性特点,注重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内在联系,具体的学习内容要从所选区域的实际出发,不要求面面俱到,这是根据八年级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特点对教材内容的选取。
通过前面两章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了我国部分地区的区域特点以及区域经济发展的优势,对学习本节长江三角洲区域做了铺垫,打好了基础。
本节课的学习只不过侧重点不同而已。
四、教学目标
基于上述教材特点的分析和学生学情,确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读图使学生明确长江三角洲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2.读图分析长三角便利的交通条件以及人口众多、城市密集的状况。
3.了解区域发展对人们学生活方式的影响。
4.了解本区丰富的旅游资源,发达的旅游业。
5.认识区域内各地理要素之间彼此联系、相互影响,共同组成一个整体。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开展多种课堂活动,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热情。
2.通过对图文资料的分析,培养学生从图文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及综合分析能力,掌握区域分析的一般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相互讨论、合作探究,使学生养成团结合作意识。
2.通过对本地区经济文化的学习,使学生初步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培养民族自豪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五、说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1.长江三角洲优越的地理位置、范围、便利的交通。
2.人口稠密,城市众多。
3.水乡文化特色对旅游的影响。
确立依据:抓住区域“特色”,
(二)教学难点
1.对长江三角洲地理位置作出评价。
根据课程标准中“运用地图简要评价某区域的地理位置”和“以某区域为例,说明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要求来确定。
2.对比成都平原和长三角地区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确立依据:根据课程标准中“运用地图简要评价某区域的地理位置”要求来确定。
六、说教法、学法
1.教法:复习法、实例分析法、图片感悟法。
2.学法:欣赏图片法、阅读材料感悟法、联系生活感悟法。
七、说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新闻材料摘选:日前,xxxx中国城市群排名和xxxx世界六大城市群分别出炉,引发人们的关注。
在国内,六个城市群综合指数水平的排名依次为: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山东半岛、中原经济区、成渝经济区。
而在世界六大城市群中,中国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上榜。
教师:同学们,在这则新闻材料中,最值得关注的城市群是哪一个?
学生:长江三角洲城市群。
教师: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什么能够位居xxxx年中国城市群首位和入选世界六大城市群之一呢?这与我们泰州的发展有关系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领略它的与众不同!
设计意图:通过时事新闻材料,让学生学习与生活有关的地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课堂氛围。
(二)新课学习
江海交汇之地
学生活动:
教师(出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形图)请大家读图,结合P50——
51图文资料,完成下列活动。
(多媒体或导学案呈现)
1.指图说出长三角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
2.对本区的地理位置作简要的评价。
3.指图说出本区的范围和地形特点。
4.本区为什么被称作“鱼米之乡”?
5.本区交通状况如何?
设计意图:
第一环节学习的是长三角的概况,问题难度都不大。
学生读图看教材基本上都能解决。
通过自学,学生对长三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