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中怎样理解“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的目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目五:在教学中怎样理解“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的目标
【要点】(1)情感是一种心理体验,反映的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2)
态度是对一定对象的评价和所持的心理倾向,是对人、事、物的简化概括的看法或反映;(3)价值观是指人们在处理普遍性价值问题上所持的立场、观点和态度的总和,其中理想、信念、信仰是最深层次的价值观,道德观是价值观的重要方面。
【资源链接】
[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案例式解读:初中化学》教育科学出版社,林志强主编
[2]《三维目标整合教学策略》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李亦菲着译
【学习心得】
。。情感是一种心理体验,反映的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态度是对一定对象的评价和所持的心理倾向,是对人、事、物的简化概括的看法或反映;价值观是指人们在处理普遍性价值问题上所持的立场、观点和态度的总和,其中理想、信念、信仰是最深层次的价值观,道德观是价值观的重要方面。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既是科学课学习的动力因素,影响着学生对科学课学习的投入、过程与效果,又是科学教育的目标。科学课要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科学素养所涵盖的目标主要有: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科学知识、科学、技术、社会、环境四方面。因此,在课程活动中,作为教师,就有责任、有义务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从而为他们形成正确的科学价值观打下基础。
。。。联系实际教学,想到学生固有的情感态度及生活、学习习惯,使我们感到在科学课教育中,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所涵盖的诸多教学目标中,实施
起来最困难的、成效最不显着的,但最具价值的也就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象课标中所说,它不像传授知识一样直接“教”给学生,而是要创设机会,通过亲自参与活动,去日积月累,感受、体验、与内化,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达成,并且不是孤立进行的。
。。。能积极参与科学活动,对科学课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在科学课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学好科学的信心;初步认识科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体验科学活动充满着探索和创造,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丰富的情感,积极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基础。对于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投入,你投入多少也不会算多,因为它没有量化的结果,但它却能通过被学生感受、体验、内化后显现出来,成为一种积极推动学生学习发展的内在动力因素。因此,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应作为学科教育的优先目标。那怎样在科学课中渗透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呢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情感,激励浓厚的科学志趣
。。。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学习动机,更是指爱、快乐、审美情感等丰富的内心体验和心灵世界,它伴随着人的一切活动之中。在学习过程中,认知因素与情感因素是密切相关、相互作用的。因此,在科学教学中,培养儿童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和求知欲,引导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的同时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方法与乐趣使他们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性的关系,乐于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为将来的科学学习、为小学学科的学习,为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打下知识基础。
。。。另外,课堂上学生参与学习的程度与学生产生的情感因素密切相关。在
教学上,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设计的教学活动,营造的课堂氛围等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满足学生求知欲的需要时,学生就会产生愉快、喜爱的情感。反之,则是苦恼、厌烦,势必会影响学习效率。这就要求教师在每一节科学课上,都要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来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情绪,并且要精心设计科学活动,给学生提供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探索、发现科学知识和掌握科学知识的内在规律的过程中,不断获得成功,积累愉快的体验,不断增进学习科学的兴趣。
。。。科学兴趣产生之后,有的可能只是短暂的兴趣,属于浅层动机,所以我们必须研究如何使学生产生的对某一个实验、对某一堂课的短暂兴趣加以强化,发展成为持久、稳定的科学志趣,成为一种深层理性的内驱力,从而对学生的一生学习和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
。。。科学课的课前准备与课后延伸对学生科学志趣的形成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1、积极参与课前准备。以往的自然课常识课,大多数是老师准备一些材料,然后在课上,学生按老师的指导对这些材料进行操作。现在,我们提倡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一切活动的开展都要以发展学生为宗旨。所以我们现在让学生参与到课前材料的准备工作中来。其原因之一:学生自己去准备了,这种亲历的过程学生一定很难忘,这其中必然使学生获得许多知识以及能力得到发展;其原因之二:也是最主要的一点,因为这些材料是学生自己准备的,上起课来一定比老师给他们准备的有劲的多,他们本能地就有一种驾驭这些材料的意愿,当然,我们相信他们有这种能力。研究起来就会比较
自由、开放,由此,他们也会对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以及强烈的探索愿望,久而久之,也就形成一种对科学的持久的志趣。
。。。2、使课外延伸落到实处。科学课不仅注重课上内容,还注重课外延伸,而且小学科学教材中有很多课外拓展的内容。如果老师现在仍然穿新鞋走老路,对课外延伸只是蜻蜓点水式的讲一下,事后又不过问,或不采取某种激励、评价的手段,势必使课外延伸只成为一种形式。我在科学课上努力使课外延伸到学生心灵深处,使学生兴致勃勃地搞自己的小科学。如,上完《种子》一课,我让学生把种子带回去继续研究,看看哪些种子在秋天能发芽。一周后,同学们喜气洋洋地带来了自己的劳动成果。此时,学生探究的热情完全被激发了,也容易使学生形成比较稳定的科学志趣。如教学《常见的植物》,不必追求学生对植物的知识究竟知道多少,而是让学生通过活动体会和领悟什么是“观察”,“观察”和“看”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确定观察内容和充分利用各种感官进行观察,学习如何收集信息,如何交流汇报。学生在活动中通过看、闻、摸、听等多种方式全身心地感受和体验;用测量的方式知道植物的粗、细、高、矮等有关信息;用文字、图画、采集标本等方法记录收集到的信息;用形象的语言和动作向大家描述植物。这些活动不仅使学生对自己所观察的植物有了直接的认识,对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和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也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对科学的兴趣,科学素养也就在这样的活动中逐渐形成。这样,学生在学习科学的过程中,经历了“感到学习科学有趣——感受学习科学的乐趣——萌发学习科学的志趣”,使学生的学习情感健康发展。
二、端正学生学习的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