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角色游戏情境中的性别差异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幼儿角色游戏情境中的性别差异分析
摘要:幼儿时期是性别角色社会化的关键期,如果幼儿在这一关键期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和发展,在他们以后的生活中会出现一定程度的性别角色认同障碍,不利于他们身心健康发展,甚至会影响到一生的幸福,游戏是幼儿性别角色社会化的重要途,双性化是现代人的性别化发展的主要趋向。针对角色游戏中幼儿性别差异分析,讨论了影响幼儿性别角色认同的因素,建议家庭改变传统的性别教育观念,教师突破自身性别角色的局限,树立正确的性别观念,并且以角色游戏为载体对幼儿实施性别双向化教育。
关键词:角色游戏,性别角色,性别刻板化,性别双向化教育
一.角色游戏
角色游戏是幼儿通过扮演角色,通过模仿、想象、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游戏。他们扮演的角色大多是来源于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人物情节,模仿的对象主要是教师、父母、同伴等这些他们熟悉的、了解的人物。角色游戏反映的主题一般是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加以想象和创造的,如医院、商店、娃娃家。当物品缺乏时,还可以以物代物,用假象来反映角色中的身份。角色游戏,一般由主题、角色、材料、情境、规则等组成,幼儿角色游戏结构具有扮演角色的多样性、游戏物品中的假想性、游戏规则的内隐性、游戏主题的社会性等特点。角色游戏是幼儿最典型、最有特色的一种游戏,幼儿对现实生活的印象是角色游戏的源泉。角色游戏是幼儿对现实生活的一种积极主动的再现活动,游戏主题、角色、情节、材料的使用均与幼儿的社会生活经验息息相关。当他们生活经验越丰富,他们角色游戏的水平也就越高。
二.游戏情境中的性别差异
(一)幼儿性别角色的相关研究
雷拜彻和菲格特(1993)研究表明,18个月大的幼儿在玩具的选择上就表现出了性别刻板印象,如女孩比较偏爱布娃娃而男孩偏爱汽车,到学前阶段,幼儿可以很轻松地辨别性别适宜玩具和玩具的特征,男孩更倾向于具有坚硬边缘的玩具,而女孩偏爱柔软的东西;ThomPson(1975)表明幼儿大约2岁时就有了性别意识,可以辨别男性和女性;范珍桃(2006)的研究表明小班幼儿通常能正确分辨出常态下儿童的性别,但不会对这种知识加以论证,当问他们为什么将画片中长头发花
裙子的小孩判断成女孩时,他们均说不出原因;中班幼儿已经能清楚地分辨出图片中儿童的性别,但常常把性别同诸如服饰、发型这样的外部标志联系在一起;大班幼儿基本上能清楚地辨别图片中小孩的性别,而且能把服装、发型等外部标志统一起来与性别相联系"
(二)影响幼儿性别角色的因素
1、家庭教育因素。家庭是幼儿早期生活的主要场所,也是幼儿的第一所学校,父母以及亲人的行为态度会影响幼儿性别的认知与发展。其中,父母由于受传统性别角色价值观的影响,他们不自觉地会根据幼儿性别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教养方式,因为女孩一般体格娇小,瘦弱所以会得到父母相对细心与体贴的照顾;而男孩体格较大,肌肉强壮,常被认为是勇敢、坚强的,父母对他们的照顾就少些。在玩具的选购上,父母常会给男孩买一些手枪、汽车之类的电子玩具,而给女孩买的较多的是布娃娃一类的玩具。在游戏类型方面,父母经常带男孩玩一些运动量大的活动,如踢球、开车、假打游戏;对于女孩,父母就会多鼓励她们玩布娃娃、餐具等较为安静、静态的玩具。在受教育的程度上,父母对女孩要求不高,有一定的文化知识,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就可以了;而对男孩抱有很大的希望,渴望他们成才。在家务的分配方面,把细致的家务分配给女孩,把需要体力的家务分配给男孩。其实,父母在各方面不同的要求和教育方式有意或无意地促进了幼儿性别定向和性别角色的形成,使他们逐渐具有了特定的活动倾向,父母会继续通过各种方式予以强化。他们对孩子做出的符合性别的行为报以赞许和鼓励;而对他们不符合性别的行为则会加以阻拦和制止,这样使男女两性的活动倾向越加明显。
2、学校因素。这里主要就教师和教材两方面论述。教师的性别观念和意识决定对学生的性别期待和指导。教师更倾向于幼儿遵守传统的性别角色,幼儿教师用性别刻板印象来引导与幼儿的互动。一般女性教师倾向于安静的游戏,并且多强调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性,而男性教师更注重身体的发展,倾向于娱乐性,他们共同强调创造支持性、鼓励性的室内游戏和室外游戏。而现实中教师性别不平衡,以女教师居多;同时教材对儿童性别角色发展有重要影响,儿童性别角色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形成的,他们在学习教科书的过程中会潜移默化地接受其感染和暗示并进行模仿,许多研究表明:语文教材中男性角色远远多女性,对在角色地位方面,教材中的男性大多为主角,而女性大多作为配角出现。
3、大众传媒。如今,电视、电脑、广播等大众传媒对人们的生活影响越来
越大,也是性别角色传播的重要渠道。进一步研究发现,儿童的媒介接触常常表现出显著的性别差异,男孩比女孩更喜欢接触参与性较强的媒介,而且男孩比女孩更喜欢接触理性和进攻性较强的媒介内容,女孩则偏好温和快乐为主的儿童戏剧类和偏重情感的成人戏剧。儿童从媒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了性别角色定型,然后又以这种定型指导自己的媒介接触行为。
三.应对策略与建议
(一)改变传统的性别刻板印象
1、改变家庭中的传统教养方式,充分发挥父亲在幼儿性别角色化中的作用
或许在幼儿未出生前,家长就按现行的社会性别价值观对他们的性别产生了期待,在出生后更是按不同的性别给以不同的教养方式,小到穿着打扮大到做人处世,处处按社会所规范的标准来培养自己的孩子,使男孩更像男孩,女孩更像女孩。在家庭生活和幼儿的交往中,要多重视和发挥父亲在幼儿性别形成中的作用,在游戏活动中,爸爸总是比妈妈更多地鼓励孩子的独立自主精神,从事探索活动。在这些游戏活动中逐渐培养了男孩子的阳刚之气,也使女孩子逐渐摆脱了只能进行安静游戏的传统束缚,使她们在温顺的性格中增添了开朗、果敢、自信等优良
2、教师应该改变自身性别角色的局限,树立正确的性别观念。
女性教育模式下的女性思维对幼儿性别角色的社会化也容易产生不利影响。这时,幼儿教师突破自身性别角色的局限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可以让女教师在学习、生活上给予幼儿不同的引导,如引导男孩子细心、体贴,引导女孩勇敢、创造;经常组织一些户外活动和游戏活动,让幼儿在活动中体验力量、安全感等,从而达到因缺少男性教师的引导的两性互补,使幼儿顺利地完成性别角色认同能力的发展。也可以增加男教师在幼儿园中比重,重要是,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性别观念,消除已有的性别刻板意识,才能在行动上把性别双向化教育理念应用于日常教学和游戏指导中,培养具有性别双向化品质的幼儿。
(二)以游戏为契机,培养幼儿正确的性别角色观
游戏是幼儿最主要的也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之一,在游戏中,幼儿发展认知、情感是幼儿性别社会化的重要目标之一,在游戏中,可以在尊重幼儿性别差异的基础上,克服幼儿性格偏差,为培养幼儿完善人格提供契机"
(三)提倡对幼儿的双性化教育
现代心理学认为,心理双性化是指作为心理特质的被刻板化的男性化和女性化的平衡或混合,它与性无关,也与生理特点无关,如果双性化是一个有意义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