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检测技术教案

合集下载

《现代检测技术及仪表》孙传友高教电子教案第1章

《现代检测技术及仪表》孙传友高教电子教案第1章

第1章绪论1.1检测技术及仪表的地位与作用1.1.1检测仪表的地位与作用一、检测仪表检测――对研究对象进行测量和试验,取得定量信息和定性信息的过程。

检测仪表――专门用于“测试”或“检测”的仪表。

二、地位与作用:1、科学研究的手段诺贝尔物理和化学奖中有1/4是属于测试方法和仪器创新。

2、促进生产的主流环节3、国民经济的“倍增器”4、军事上的战斗力5、现代生活的好帮手6、信息产业的源头1.1.2 检测技术是仪器仪表的技术基础一、非电量的电测法――把非电量转换为电量来测量优越性:1)便于扩展测量的幅值范围(量程)2)便于扩宽的测量的频率范围(频带)3)便于实现远距离的自动测量4) 便于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 实现测量的智能化和网络化二、现代检测技术的组成:电量测量技术、传感器技术非电量电测技术。

三、仪器仪表的理论基础和技术基础――实质就是“检测技术”。

“检测技术”+“应用要求”=仪器仪表1.2 传感器概述1.2.1传感器的基本概念一、传感器的定义国家标准定义――“能感受(或响应)规定的被测量并按照一定规律转换成可用信号输出的器件或装置。

”(当今电信号最易于处理和便于传输)通常定义――“能把外界非电信息转换成电信号输出的器件或装置”或“能把非电量转换成电量的器件或装置”。

二、敏感器的定义――把被测非电量转换为可用非电量的器件或装置X=即被测非电量X正是传感器所能接受和转换的非电量(即可用非电1、当Z量)Z时,可直接用传感器将被测非电量X转换成电量Y。

X≠即被测非电量X不是传感器所能接受和转换的非电量(即可用非电2、当Z量)Z时,就需要在传感器前面增加一个敏感器,把被测非电量X转换为该传感器能够接受和转换的非电量(即可用非电量)Z。

若敏感器的转换关系为 )(x z φ=传感器的转换关系为 )(z y ϕ=则组成的复合传感器的转换关系为 [])()(x f x y ==φϕ1.2.2传感器的分类和命名法一、传感器的类型二、传感器的分类方法:按照被测的非电量分类,按照输出量的性质分类。

汽车使用性能和检测技术教案

汽车使用性能和检测技术教案

汽车使用性能和检测技术教案第一章:汽车使用性能概述1.1 教学目标1. 了解汽车使用性能的基本概念。

2. 掌握汽车使用性能的评价指标。

3. 了解汽车使用性能的影响因素。

1.2 教学内容1. 汽车使用性能的定义及重要性。

2. 汽车使用性能的评价指标:动力性、经济性、安全性、舒适性、可靠性。

3. 汽车使用性能的影响因素:汽车设计、制造、使用和维护。

1.3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汽车使用性能的基本概念、评价指标和影响因素。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加深对汽车使用性能的理解。

1.4 教学活动1. 导入:介绍汽车使用性能的概念,引发学生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汽车使用性能的评价指标和影响因素。

3. 讨论:分组讨论实际案例,分析汽车使用性能的影响因素。

第二章:汽车检测技术基础2.1 教学目标1. 了解汽车检测技术的基本概念。

2. 掌握汽车检测技术的分类和原理。

3. 了解汽车检测设备的使用和维护。

2.2 教学内容1. 汽车检测技术的定义及重要性。

2. 汽车检测技术的分类:视觉检测、仪器检测、无损检测。

3. 汽车检测设备的种类及使用维护。

2.3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汽车检测技术的基本概念、分类和原理。

2. 实践操作法:演示汽车检测设备的使用和维护。

2.4 教学活动1. 导入:介绍汽车检测技术的作用,引发学生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汽车检测技术的分类和原理。

3. 实践:演示汽车检测设备的使用和维护,让学生参与操作。

第三章:汽车动力性能检测3.1 教学目标1. 了解汽车动力性能检测的基本方法。

2. 掌握汽车动力性能检测设备的使用。

3. 学会分析汽车动力性能检测结果。

3.2 教学内容1. 汽车动力性能检测的方法:台架试验、道路试验。

2. 汽车动力性能检测设备:测功机、排放分析仪等。

3. 汽车动力性能检测结果的分析与评价。

3.3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汽车动力性能检测的方法和设备。

2. 实践操作法:演示汽车动力性能检测设备的使用。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教案NO6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教案NO6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教案NO6一、教案概述本教案是以传感器与检测技术为主题的教学内容,旨在帮助学生了解传感器的基本概念、分类、原理以及常见的检测技术和应用。

通过理论讲解和实例分析,培养学生对传感器的认知能力和应用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提供基础。

二、教学目标1. 了解传感器的基本概念、分类和工作原理;2. 掌握常见检测技术的原理和应用;3. 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传感器与检测技术问题;4.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能力。

三、教学重点1. 传感器的分类和工作原理;2. 常见检测技术的原理和应用;3. 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

四、教学内容与方法1. 传感器基础知识讲解a. 传感器的定义和作用;b. 传感器的分类和特点;c. 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参数。

2. 常见传感器分类与原理a. 接触式传感器和非接触式传感器;b. 模拟传感器和数字传感器;c. 主动传感器和被动传感器;d. 特殊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湿度传感器等)。

3. 常见检测技术原理与应用a. 光电检测技术;b. 电磁感应检测技术;c. 超声波检测技术;d. 激光雷达检测技术;e. 红外线检测技术;f. 微波雷达检测技术。

4. 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a. 利用传感器进行温度检测实验;b. 利用传感器进行压力检测实验;c. 利用传感器进行湿度检测实验;d. 实际应用案例分析和讨论。

五、教学步骤与安排1. 引入(5分钟)通过举例引入传感器的作用和应用领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传感器基础知识讲解(15分钟)详细讲解传感器的基本概念、分类和工作原理,引导学生理解传感器的本质和功能。

3. 常见传感器分类与原理(30分钟)分别介绍接触式传感器和非接触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应用,让学生了解不同传感器的特点及适用场景。

4. 常见检测技术原理与应用(40分钟)介绍光电检测技术、电磁感应检测技术、超声波检测技术、激光雷达检测技术、红外线检测技术和微波雷达检测技术的原理和应用,加深学生对各种检测技术的理解。

传感器及检测技术教案全

传感器及检测技术教案全

传感器及检测技术教案第一章:传感器概述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传感器的基本概念和作用。

让学生了解传感器的分类和特点。

让学生了解传感器在现代科技领域的应用。

1.2 教学内容传感器的定义和作用传感器的分类和特点传感器在现代科技领域的应用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传感器的定义、作用和分类。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传感器在现代科技领域的应用。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讨论传感器的特点和优缺点。

1.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传感器的基本概念和作用的理解。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传感器特点和优缺点的理解。

第二章:温度传感器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温度传感器的原理和结构。

让学生了解常见温度传感器的特点和应用。

让学生了解温度传感器的选择和安装。

2.2 教学内容温度传感器的原理和结构常见温度传感器的特点和应用温度传感器的选择和安装2.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温度传感器的原理和结构。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常见温度传感器的特点和应用。

采用实验演示法,展示温度传感器的安装和应用。

2.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温度传感器原理和结构的理解。

实验操作,评估学生对温度传感器的安装和应用的掌握。

第三章:压力传感器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压力传感器的原理和结构。

让学生了解常见压力传感器的特点和应用。

让学生了解压力传感器的选择和安装。

3.2 教学内容压力传感器的原理和结构常见压力传感器的特点和应用压力传感器的选择和安装3.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压力传感器的原理和结构。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常见压力传感器的特点和应用。

采用实验演示法,展示压力传感器的安装和应用。

3.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压力传感器原理和结构的理解。

实验操作,评估学生对压力传感器的安装和应用的掌握。

第四章:湿度传感器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湿度传感器的原理和结构。

让学生了解常见湿度传感器的特点和应用。

让学生了解湿度传感器的选择和安装。

4.2 教学内容湿度传感器的原理和结构常见湿度传感器的特点和应用湿度传感器的选择和安装4.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湿度传感器的原理和结构。

汽车性能与检测教案

汽车性能与检测教案

周次: 星期: 授课时间: 年月日1.反力式滚筒制动检验台的结构反力式滚筒制动检验台的结构简图如图1所示。

它由结构完全相同的左右两套对称的车轮制动力测试单元和一套指示、控制装置组成。

每一套车轮制动力测试单元由框架(多数试验台将左、右测试单元的框架制成一体)、驱动装置、滚筒组、举升装置、测量装置等构成。

(1)驱动装置驱动装置由电动机、减速器和链传动组成。

电动机经过减速器减速后驱动主动滚筒,主动滚筒通过链传动带动从动滚筒旋转。

减速器输出轴与主动滚筒同轴连接或通过链条、皮带连接,减速器壳体为浮动连接(即可绕主动滚筒轴自由摆动)。

日式制动台测试车速较低,一般为0.1~0.18km/h, 驱动电动机的功率较小,为2×0.7~2×2.2kW;而欧式制动台测试车速相对较高,为2.0~5km/h,驱动电动机的功率较大,为2×3~2×11kW。

减速器的作用是减速增扭,其减速比根据电动机的转速和滚筒测试转速确定。

由于测试车速低,滚筒转速也较低,一般在40~100r/min范围(日式检验台转速则更低,甚至低于10r/min)。

因此要求减速器减速比较大,一般采用两级齿轮减速或一级蜗轮蜗杆减速与一级齿轮减速。

理论分析与试验表明,滚筒表面线速度过低时测取协调时间偏长、制动重复性较差,过高时对车轮损伤较大,推荐使用滚筒表面线速度为2.5km/h左右的制动台。

(2)滚筒组每一车轮制动力测试单元设置一对主、从动滚筒。

每个滚筒的两端分别用滚筒轴承与轴承座支承在框架上,且保持两滚筒轴线平行。

滚筒相当于一个活动的路面,用来支承被检车辆的车轮,并承受和传递制动力。

汽车轮胎与滚筒间的附着系数将直接影响制动检验台所能测得的制动力大小。

为了增大滚筒与轮胎间的附着系数,滚筒表面都进行了相应加工与处理,目前采用较多的有下列5种:①开有纵向浅槽的金属滚筒。

在滚筒外圆表面沿轴向开有若干间隔均匀、有一定深度的沟槽。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的优秀教案范本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的优秀教案范本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的优秀教案范本一、引言电气自动化技术是现代工业领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则是该领域中的核心技术之一。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的教学对于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学生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提高这门课程的教学效果,本文将呈现一份优秀的教案范本,以供教师参考与借鉴。

二、教学目标1. 了解传感器的基本原理,包括测量原理、信号处理原理等;2. 掌握不同类型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应用场景;3. 熟悉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的常见应用领域,如工业自动化、环境监测等;4. 能够使用相应的仪器设备进行传感器的安装、调试和校准;5.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创新思维,通过实践探索新的传感器应用。

三、教学内容与安排1. 传感器概述- 传感器的定义和分类- 传感器的工作原理介绍- 传感器在电气自动化技术中的重要性2. 常见传感器及其工作原理- 光电传感器- 压力传感器- 温度传感器- 加速度传感器- 液位传感器- 等等(根据实际情况扩展)3. 传感器的应用案例- 工业自动化中的传感器应用- 环境监测中的传感器应用- 智能家居中的传感器应用- 等等(根据实际情况扩展)4. 传感器的安装与调试- 传感器的选型与试验- 传感器的安装与固定- 传感器信号的处理与校准5. 实验课程设计- 设计一套传感器实验平台- 学生进行实验操作与数据分析- 讨论实验结果与改进方案四、教学方法1. 理论讲解与案例分析:通过讲解传感器的理论知识以及实际应用案例,帮助学生理解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应用场景,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实验操作与实践探索:通过搭建传感器实验平台,让学生亲自进行传感器的安装、调试和校准,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3. 小组讨论与展示:鼓励学生形成小组进行案例研究和实验结果讨论,并组织学生进行展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五、教学评估1. 平时成绩评定:考察学生的听课情况、课堂参与程度、作业完成情况等。

奶牛健康监测与检测技术教案设计

奶牛健康监测与检测技术教案设计

奶牛健康监测与检测技术教案设计第一章:奶牛健康监测概述1.1 奶牛健康监测的重要性1.2 奶牛健康监测的基本方法1.3 奶牛健康监测的常用指标第二章:奶牛健康状况评估2.1 奶牛健康状况评估的方法2.2 奶牛健康状况评估的指标2.3 奶牛健康状况评估的实际应用第三章:奶牛健康监测技术3.1 奶牛健康监测的基本技术3.2 奶牛健康监测的高级技术3.3 奶牛健康监测技术的实际应用第四章:奶牛健康问题诊断与处理4.1 奶牛常见健康问题的诊断4.2 奶牛健康问题的处理方法4.3 奶牛健康问题处理的实际案例第五章:奶牛健康监测与检测技术发展趋势5.1 奶牛健康监测与检测技术的最新发展5.2 奶牛健康监测与检测技术在未来的应用前景5.3 奶牛健康监测与检测技术的发展挑战与机遇第六章:奶牛生理参数监测技术6.1 奶牛生理参数的重要性和监测方法6.2 体温、心率、呼吸率的监测技术6.3 奶牛生理参数监测设备的应用与维护第七章:奶牛营养与健康状况评估7.1 奶牛营养监测的方法和指标7.2 奶牛健康状况的营养评估技术7.3 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的实际应用案例第八章:奶牛繁殖健康监测技术8.1 奶牛繁殖健康的重要性和监测方法8.2 发情周期、妊娠诊断和分娩监控技术8.3 繁殖健康监测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与效果第九章:奶牛乳腺健康监测技术9.1 乳腺健康监测的重要性9.2 乳腺影像学、乳汁品质分析及乳腺温度监测技术9.3 乳腺健康监测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与效果第十章:奶牛常见疾病检测与预防10.1 奶牛常见疾病的检测方法10.2 奶牛疾病的预防策略10.3 奶牛疾病检测与预防的实际应用案例分析第十一章:奶牛健康状况的记录与数据分析11.1 奶牛健康状况记录的重要性11.2 健康状况记录的方法和工具11.3 数据分析技术在奶牛健康管理中的应用第十二章:奶牛健康监测与检测技术的法律法规12.1 奶牛健康监测相关的法律法规概述12.2 奶牛健康监测与检测技术的合规性要求12.3 违反法律法规的后果及应对措施第十三章:奶牛健康监测与检测技术的经济考量13.1 奶牛健康监测与检测技术的成本效益分析13.2 奶牛健康管理对养殖经济效益的影响13.3 奶牛健康监测与检测技术的市场前景分析第十四章:奶牛健康监测与检测技术的推广与应用14.1 奶牛健康监测与检测技术的推广策略14.2 奶牛健康监测与检测技术在不同养殖模式的中的应用14.3 成功案例分享:奶牛健康监测与检测技术的实施效果第十五章:未来视角下的奶牛健康监测与检测技术15.1 科技创新在奶牛健康监测与检测技术中的作用15.2 奶牛健康监测与检测技术的发展趋势预测15.3 面对未来挑战,奶牛健康监测与检测技术的准备与适应这的五个章节进一步深入探讨了奶牛健康监测与检测技术的实践应用、法律法规、经济影响、推广策略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汽车行业管理]汽车检测与诊断技术教案

[汽车行业管理]汽车检测与诊断技术教案

(汽车行业)汽车检测与诊断技术教案汽车检测诊断技术教案第1、2节课1.授课时间:08年3月10号第3周授课班级:汽检06-2地点:J32152.教学内容:单元壹概述汽车检测和诊断的目的和方法汽车技术状况的变化汽车检测和诊断的目的汽车诊断的方法要实现的教学目标:(1)了解汽车检测技术的发展概况(2)理解汽车检测诊断技术基础理论(3)理解汽车检测诊断的目的和方法的基础知识4.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普通课堂教学+多媒体教学5.本节课重点难点:汽车检测诊断基本术语的理解和识记。

汽车检测和诊断的目的和方法。

6.板书设计:教学讲稿部分第壹节汽车检测和诊断的目的和方法壹.汽车检测技术发展概况1、国外发展概况★20世纪40、50年代就研制成功壹些功能单壹的检测或诊断设备。

★20世纪60年代后,将单项检测、诊断设备联线建站,出现汽车检测站。

★20世纪70年代初实现了微机控制,出现了检测控制自动化、数据采集自动化、数据处理自动化、检测结果自动存储且可打印的现代综合检测技术。

★20世纪80年代后,壹些先进国家的现代检测诊断技术已达到广泛应用的阶段,发展出汽车自诊断系统。

2、国内发展概况★20世纪60、70年代,国家有关部门开始从国外引进过少量现代检测设备。

★20世纪80年代,科研单位和企业开始自行开发研制汽车检测设备,有计划地在全国公路交通运输系统筹建汽车综合性能检测站,公安部门在全国中等之上城市中,也建成了许多安全性能检测站。

★20世纪90年代,交通、公安俩部门的汽车检测站已建至县市级城市,逐渐形成全国性的汽车检测网。

二汽车检测诊断技术基础理论汽车自1886年诞生以来,已发展成为集机、电、液、气于壹体,且能及时、广泛地采用世界最先进技术的交通工具。

现代电子技术、微机技术等先进技术在汽车上的应用,使汽车的动力性、经济性、排放性、安全性、操纵稳定性、行驶平顺性、舒适性、通过性和可靠性等使用性能愈来愈完善,使用寿命也愈来愈高。

2024版年度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教学设计

2024版年度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教学设计
保障食品安全
通过食品微生物检验,可以及时发现并处理食品中的污染和变质问题,保障公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维护公众健康
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有助于提高食品质量和安全水平,推动食品产业的健康发展。
促进食品产业发展
食品微生物检验重要性
教学目标与要求
掌握基本理论和技能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食品微生物检验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技能,包括微生物学基础知识、检验方法和技术等。
涵盖食品微生物学基础知识、检验原理和方法、实验操作规范等方面。
考试内容
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情况,合理设置考试难度,既要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又要体现一定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难度把握
采用选择题、判断题、简答题、案例分析题等多种题型,全面评价学生的理论水平。
题型设置
理论考试内容设置及难度把握
安排一定学时的实验和实训课程,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实际操作,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
详细介绍食品微生物检验的常规方法和技术,如菌落总数测定、大肠菌群计数、致病菌检验等。
对课程内容进行总结和回顾,通过考核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和教学质量。
02
CHAPTER
基础知识与技能点梳理
了解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分类体系以及命名规则。
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教学设计
目录
课程背景与目标 基础知识与技能点梳理 实验操作技能培养方案设计 实验室安全与环保意识培养 案例分析与讨论环节设计 考核评价方式与标准制定 教学资源建设与利用策略 总结反思与持续改进计划
01
CHAPTER
课程背景与目标
食品微生物检验是确保食品安全的重要手段,能够及时发现和控制食品中的有害微生物,防止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培养基种类与选择

现代检测技术教案模板及范文

现代检测技术教案模板及范文

教学目标:1. 了解现代检测技术的概念和发展历程;2. 掌握现代检测技术的主要方法和应用领域;3. 培养学生运用现代检测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现代检测技术的概念和发展历程;2. 现代检测技术的主要方法和应用领域。

教学难点:1. 现代检测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问题与解决方案。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提问:同学们,什么是检测技术?它在我们生活中有哪些应用?2. 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新课讲授1. 现代检测技术的概念和发展历程(1)介绍现代检测技术的定义,强调其在各个领域的应用;(2)简要回顾现代检测技术的发展历程,从传统检测技术到现代检测技术;(3)分析现代检测技术的发展趋势。

2. 现代检测技术的主要方法和应用领域(1)介绍现代检测技术的主要方法,如光电检测、声波检测、电磁检测等;(2)分析各种检测方法的特点和适用范围;(3)举例说明现代检测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如工业、农业、医疗等。

三、案例分析1. 选择一个具体的应用案例,如工业无损检测;2. 分析案例中使用的现代检测技术及其原理;3. 讨论案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四、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现代检测技术的概念、方法和应用领域;2. 总结现代检测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实际应用,提高学生对现代检测技术的认识。

五、作业布置1. 阅读相关文献,了解现代检测技术在某个领域的应用;2. 结合所学知识,思考如何运用现代检测技术解决实际问题。

教案范文:一、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检测技术吗?它在我们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现代检测技术。

二、新课讲授1. 现代检测技术的概念和发展历程现代检测技术是指利用物理、化学、生物等原理,对物体、材料、环境等进行检测和分析的方法。

从传统检测技术到现代检测技术,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

现代检测技术具有精度高、速度快、应用范围广等特点。

2. 现代检测技术的主要方法和应用领域现代检测技术主要包括光电检测、声波检测、电磁检测等方法。

精密检测技术教案模板及范文

精密检测技术教案模板及范文

#### 教学目标1. 了解精密检测技术的定义、分类和应用领域。

2. 掌握常用精密检测方法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步骤。

3.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实践操作技能。

4. 激发学生对精密检测技术的兴趣,培养创新意识。

#### 教学内容1. 精密检测技术概述2. 常用精密检测方法- 光学检测- 电磁检测- 声波检测- 激光检测- 红外检测3. 精密检测设备的操作与维护4. 精密检测技术在工程中的应用案例####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案例分析法- 实践操作法- 讨论法####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1. 引入精密检测技术在现代工业中的重要性。

2. 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新课讲解1. 精密检测技术概述- 解释精密检测技术的定义。

- 介绍精密检测技术的分类。

- 列举精密检测技术的应用领域。

2. 常用精密检测方法- 光学检测:原理、操作步骤、应用实例。

- 电磁检测:原理、操作步骤、应用实例。

- 声波检测:原理、操作步骤、应用实例。

- 激光检测:原理、操作步骤、应用实例。

- 红外检测:原理、操作步骤、应用实例。

3. 精密检测设备的操作与维护- 介绍常用精密检测设备的种类。

- 讲解设备操作步骤。

- 强调设备维护的重要性。

4. 精密检测技术在工程中的应用案例- 列举典型应用案例。

- 分析案例中应用的检测技术。

三、实践操作1. 学生分组,每组选取一种精密检测方法进行实践操作。

2. 教师指导,确保学生掌握操作技能。

3. 学生汇报实践结果,教师点评。

四、课堂总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

2. 强调精密检测技术在工业中的重要性。

3. 鼓励学生课后进一步学习。

#### 教学评估- 学生对精密检测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的掌握程度。

- 学生操作精密检测设备的熟练程度。

- 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学生对精密检测技术的兴趣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 范文精密检测技术教案范文#### 一、教学目标1. 理解精密检测技术的概念、分类和应用领域。

pcr技术的原理与应用教案

pcr技术的原理与应用教案

PCR技术的原理与应用教案一、引言PCR(聚合酶链式反应)是一种重要的分子生物技术,它在基因工程、医学诊断、法医学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本教案将介绍PCR技术的原理与应用,并提供相应的实验教学指导。

二、PCR技术的原理PCR技术通过复制和扩增DNA片段,使得数量有大幅度增加,从而可以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研究。

它利用了酶的催化作用、DNA的双链结构和特定的引物,完成特定DNA片段的扩增。

PCR技术的步骤如下:1.变性:将反应体系中的DNA样本加热至94-96℃,使其双链解离为两条单链。

2.退火:降温至50-65℃,将引物与靶DNA序列互相结合。

3.延伸:升温至72℃,加入聚合酶,使酶在引物的引导下在模板上合成新的DNA链。

以上三个步骤组成了PCR的一个循环。

多次循环后,所需的DNA片段数量将成倍增加。

三、PCR技术的应用PCR技术在许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以下列举几个常见的应用:1.基因工程研究:PCR技术常被应用于基因工程研究中,如构建重组DNA、基因突变等。

通过PCR可以快速、精确地获取目标DNA片段。

2.疾病诊断:PCR技术在医学诊断中有重要的应用,可以进行疾病相关基因的检测和分析。

例如,PCR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病毒感染和遗传病的检测。

3.法医学:PCR技术可以在犯罪现场或受害者体液中检测DNA片段,对于刑事案件的调查和证据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4.种群遗传学:PCR技术可以用于分析种群间的遗传变异,研究物种的遗传多样性、亲缘关系和迁移等问题。

5.环境研究:PCR技术可以用于环境中微生物的检测和监测,帮助研究人员了解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和分布。

四、PCR实验教学指导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PCR技术的原理和操作步骤,以下是一份PCR实验的教学指导概要:实验目的:通过PCR实验,使学生掌握PCR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步骤,培养实验技巧和数据分析能力。

实验材料: - PCR仪 - PCR试剂盒 - 实验用DNA样本 - 引物 - 离心管、PCR管和PCR板 - 离心机和冰浴装置实验步骤: 1. 准备PCR反应混合液,包括DNA样本、引物、聚合酶和缓冲液等。

传感器及检测技术教案全

传感器及检测技术教案全

传感器及检测技术教案(一)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传感器的定义、作用和分类。

2. 使学生掌握常见传感器的原理与应用。

3. 培养学生运用传感器进行检测技术的实际操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传感器的定义与作用2. 传感器的分类3. 常见传感器的原理与应用4. 传感器的基本特性5. 传感器的选用与安装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传感器的定义、作用、分类;常见传感器的原理与应用。

2. 教学难点:传感器的基本特性;传感器的选用与安装。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传感器的定义、作用、分类和常见传感器的原理与应用。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应用中的传感器案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应用。

3. 采用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动手安装和选用传感器,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传感器在现代科技领域的重要性和广泛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讲解:讲解传感器的定义、作用、分类,以及常见传感器的原理与应用。

3.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应用中的传感器案例,加深学生对传感器工作原理和应用的理解。

4. 实践操作:安排学生进行传感器选用与安装的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传感器及检测技术教案(二)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传感器的基本特性。

2. 使学生掌握传感器的校准方法。

3. 培养学生运用传感器进行检测技术的实际操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传感器的基本特性2. 传感器的校准方法3. 传感器的故障诊断与维修4. 传感器的误差分析5. 传感器的数据处理与显示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传感器的基本特性;传感器的校准方法。

2. 教学难点:传感器的故障诊断与维修;传感器的误差分析;传感器的数据处理与显示。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传感器的基本特性和校准方法。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应用中的传感器故障案例,帮助学生掌握传感器的故障诊断与维修方法。

《汽车检测技术》教学大纲.doc

《汽车检测技术》教学大纲.doc

《汽车检测技术》教学大纲《汽车检测技术》是高等职业教育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职业核心课程之一,是培养学生职业岗位关键能力的必修课程。

一、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和主要任务1、培养学生掌握汽车检测与诊断技术的基木知识,学握汽车检测与诊断的目的和方法;培养学生正确选择诊断参数和正确使用汽不检测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

2、全面讲述汽车发动机、汽车底盘的检测与诊断技术和汽车整车的检测技术;使学生掌握汽车发动机、汽车底盘和整车的检测与诊断的慕木知识和职业技能。

3、通过实训的学习和锻炼,使学生学会汽车检测与诊断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正确选择和熟练使用检测与诊断仪器设备。

4、培养学生观察汽年常见故障现象的能力,正确分析检测结果和故障形成的原因,准确査找故障的部位并给予排除;5、使学生熟知汽车检测的工艺流程和技术要求;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徳和严谨的工作作风、严格遵守文明生产和安全生产规定,为职业岗位提供合格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

二、本课程内容选取的依据1、国家技能型紧缺人才“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培养培训计划;2、G B 7258-2004《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GA468-2004《机动车安全检验项目和方法》以及汽车借后技术服务企业对汽车检测诊断的作业内容和工艺流程。

3、汽车维修职业岗位技能的需求4、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及专业群专业教学计划。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本课程主要突出知识和能力的融合,强调以技术应用(职业岗位)能力为主线设计理论教学内容和实践教学内容及以职业岗位对汽车维修人员的职业素质、职业能力、职业技能的需要为依拥而设定的。

前导课程:在开设该门课程Z前,学生必须通过《汽车零部件识图》、《汽车机械基础》、《汽车材料》和《汽车电工电子基础》等专业基础课和《汽车发动机构造》、《汽车底盘构造》、《汽车电器与设备》、《汽不维护与保养》等专业课程的学习作为支撑;在修课程:并为后续《汽车典型电控系统构造与维修》、《汽车故障诊断》和《汽千维修质量检验》等课程打下基础。

三极管检测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

三极管检测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

三极管检测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三极管的基本结构和原理。

2. 培养学生掌握三极管的检测方法和技巧。

3. 引导学生运用三极管进行电路设计和应用。

二、教学内容:1. 三极管的基本结构:PNP型和NPN型三极管的结构特点。

2. 三极管的工作原理:放大原理和开关原理。

3. 三极管的检测方法:基极判定、发射极判定、集电极判定。

4. 三极管的参数读取:电流放大倍数、工作点电压等。

5. 三极管的应用实例:放大电路、开关电路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三极管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检测方法和应用。

2. 教学难点:三极管的检测方法和应用实例的设计。

四、教学准备:1. 教室环境布置,准备教学PPT和教学素材。

2. 准备三极管实物样品和检测仪器。

3. 准备相关电路图和应用实例。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介绍三极管在现代电子技术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三极管的基本结构:通过PPT和实物样品,讲解PNP型和NPN型三极管的结构特点。

3. 讲解三极管的工作原理:通过PPT和示例电路,讲解三极管的放大原理和开关原理。

4. 演示三极管的检测方法:通过实际操作,演示如何判定三极管的基极、发射极和集电极。

5. 练习检测三极管:让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检测给定的三极管样品。

6. 讲解三极管的参数读取:通过示例电路,讲解如何读取三极管的电流放大倍数和工作点电压。

7. 讲解三极管的应用实例:通过PPT和示例电路,讲解三极管在放大电路和开关电路中的应用。

8. 实践设计三极管应用电路:让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设计简单的三极管放大电路或开关电路。

10. 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课堂所学,课后完成相关的练习题目。

注意: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节奏,确保教学效果。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讲解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的正确性和对三极管知识的理解程度。

现代检测技术教案模板范文

现代检测技术教案模板范文

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现代检测技术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主要应用领域。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现代检测技术进行实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现代检测技术的兴趣,树立科学严谨的态度。

教学重点:1. 现代检测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2. 主要检测技术的原理和应用。

教学难点:1. 现代检测技术的实际应用和案例分析。

2. 学生运用现代检测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提问:同学们,什么是检测技术?它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应用?2. 回答问题,总结检测技术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二、新课讲授1. 现代检测技术的基本概念- 介绍现代检测技术的定义和发展历程。

- 讲解现代检测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2. 主要检测技术- 光学检测技术:介绍光学检测技术的原理、方法和应用。

- 声波检测技术:讲解声波检测技术的原理、方法和应用。

- 电磁检测技术:介绍电磁检测技术的原理、方法和应用。

- 红外检测技术:讲解红外检测技术的原理、方法和应用。

3. 案例分析- 通过实际案例,展示现代检测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 分析案例中的检测技术和实验方法。

三、实验操作1. 实验目的: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掌握一种现代检测技术的原理和方法。

2. 实验内容:选择一种检测技术,进行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

3. 实验步骤:a. 准备实验器材和样品。

b. 按照实验要求进行操作。

c. 对实验数据进行记录和分析。

d. 完成实验报告。

四、课堂总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的现代检测技术知识。

2. 强调学生在实验操作中应注意的问题。

3.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总结所学内容,并查找相关资料,了解其他现代检测技术。

五、课后作业1. 查找资料,了解一种现代检测技术的原理和应用。

2. 完成实验报告,总结实验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理论讲解和实验操作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了解了现代检测技术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主要应用领域。

《现代检测技术及仪表》孙传友高教出版社电子教案新部编本第4章

《现代检测技术及仪表》孙传友高教出版社电子教案新部编本第4章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第四章 阻抗型传感器4.1 电阻式传感器 4.1.1 电位器式传感器一、组成原理二、输入—输出特性1.线性特性——线性电位器x L R R x ⋅=x LUR R U U x x ⋅=⋅=式中L ——触点行程x ——触点位移⎩⎨⎧角位移线位移2.非线性特性——非线性电位器 )(x f R x = 非线性函数 )(x f RUU x ⋅= 三、结构形式2.非接触式――光电电位器 图4-1-2(c )五、用途:①测量位移;②测量可转化为位移的其他非电量4.1.2 电阻式应变传感器和固态压阻式传感器一、电阻式应变传感器(一)电阻应变效应——应变使电阻变化 1.应变:图4-1-3 纵向线应变l dl /=ε横向线应为με-=r dr / ldr rdr //-=μ泊松比 面应变 με22/-==r drA dA 体应变 εμ)21(/-=+=AdAL dl V dV2.导体电阻及其变化 AL R ⋅=ρρρεμd A dA L dL R dR ++=-=)21( 金属材料εμρρ)21(-==c vdvcd 半导体材料επρρE d = π——压阻系数 E ——弹性模量 3.应变效应表达式:ε00K R R=∆ ε0/R R K ∆=(应变材料的灵敏系数):金属材料 μμμ21)21()21(0+≈-++=c K 约1.0~2 半导体材料 E E K ππμ≈++=)21(0 约50~100(二)电阻应变片1、组成结构——图4-1-43、安装——粘贴在试件表面(应使应变片轴向与所测应变方向一致)4、应变片灵敏系数――应变片电阻相对变化与粘贴处试件表面应变之比εRR K /∆=y y x x k k RRεε+=∆x x H k εα)1(+=x k ε= x ε——试件表面纵向线应变 y ε——试件表面横向线应变)0(<-==αμεεαxyx k ——纵向灵敏系数,y k ——横向灵敏系数x y k k H /=——横向效应系数应变片灵敏系数小于应变电阻材料灵敏系数0)1(k k H k k x x <<+=α5、温度误差的产生及危害 1)温度误差产生原因 ①应变电阻随温度变化)1(0t R R t ∆+=ααt R R t ∆=∆αα0 t KK R R t ∆⋅=∆=αεαα0/ ②试件材料与应变法的线膨胀系数不一致)1(0t l L s st ∆+=β )1(0t l L g gt ∆+=β t l l l l s g st gt ∆-=-=∆)(0ββt l ls g ∆-=∆=)(0ββεβ 2)温度误差的危害――产生应变测量误差即“虚假视应变”温度变化产生的应变片电阻的相对变化可折算成的“虚假视应变”为t t ks g t ∆⋅-+∆⋅=+=)(ββαεεεβαt ks g ∆⋅-+=)(ββα二、固态压阻式传感器(一)半导体压阻效应——应力σ使半导体电阻率变化πσρρ=d(二)固态电阻式传感器特点:在半导体硅材料基底上制成扩散电阻,作为测量传感元件, 优点:无须粘贴,便于传感器的集成化 缺点:易受温度影响。

《现代信息检测》完整备课教案

《现代信息检测》完整备课教案

《现代信息检测》完整备课教案现代信息检测完整备课教案
教学目标
- 了解现代信息检测的基本概念和技术
- 研究信息检测的应用领域和作用
- 掌握信息检测的方法和技能
- 能够利用信息检测技术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
1. 现代信息检测的概述
- 信息检测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 信息检测的应用领域和作用
2. 信息检测的分类和方法
- 基于规则的信息检测
- 基于统计学的信息检测
- 基于机器研究的信息检测
3. 信息检测的工具和技术
- 常用的信息检测软件
- 信息检测的评估标准和指标
4. 信息检测的实践应用
- 垃圾邮件过滤
- 病毒检测
- 网络安全监控
教学方法
1. 讲授法:系统讲解信息检测的概念、分类和方法等内容
2. 实践法:通过使用信息检测工具和软件进行实践操作,掌握信息检测的技能
3. 讨论法:小组讨论,分析实际问题,探究信息检测的应用
教学评估
1. 考核方式:笔试、实践操作、展示报告
2. 考核内容:信息检测的基本概念、分类和方法,信息检测工具和技术的应用,实践操作和分析报告。

教学资源
- 教材:《现代信息检测技术》
- 软件:Snort、Wireshark、Kismet
- 视频:信息检测实验视频
教学时长
16学时,分为4次课程,每次4学时。

备注
本教案注重以实践操作为主,结合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

同时,建议学生提前了解相关基础知识,有助于更好地掌握教学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绪论➢教学要求1.掌握检测等基本概念。

2.了解工业检测技术涉及的内容。

3.掌握自动检测系统的组成。

4.明确本课程的任务。

5.了解检测技术的发展趋势。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实物演示➢教学课时1学时➢教学内容一.检测(Detection)的定义(联系具体、日常生活的例子,如举“操冲秤象”的例子过程来说明检测的定义)检测是利用各种物理、化学效应,选择合适的方法与装置,将生产、科研、生活等各方面的有关信息通过检查与测量的方法赋予定性或定量结果的过程。

能够自动地完成整个检测处理过程的技术称为自动检测与转换技术。

二.检测技术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举例说明:检测技术是现代化领域中很有发展前途的技术,它在国民经济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三.工业检测技术的内容(了解)四.自动检测系统的组成(掌握)1. 系统框图(0-1)2. 传感器(Transducer)及定义3. 显示器4. 数据处理装置5. 执行机构6. 自动检测系统举例(0-2)五.检测技术的发展趋势(举例介绍)当前,检测技术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不断提高检测系统的测量精度、量程范围、延长使用寿命、提高可靠性2.应用新技术和新的物理效应,扩大检测领域3.发展集成化、功能化的传感器4.采用计算机技术,使检测技术智能化5.发展网络化传感器及检测系统六.本课程的任务和学习方法本课程的任务是:在阐明测量基本原理的基础上,逐一分析各种传感器是如何将非电量转换为电量的,并介绍相应的测量转换电路、信号处理电路及各种传感器在工业中的应用。

本课程的学习方法是:要理论联系实际,要举一反三(演示光电开关,提问和讨论可以哪有几种用途,启发!),富于联想,善于借鉴,关心和观察周围的各种机械、电气等设备,重视实验和实训,这样才能学得活、学得好,才有利于提高今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留一个问题给学生回去思考:举出课堂上演示过的光电开关共有哪几种用途,第二次上课时,回答得越多越好。

第一章检测技术的基本概念➢教学要求1.掌握测量的基本概念和测量方法。

2.熟悉测量误差的分类和基本概念。

3.了解测量结果的数据统计处理。

4.掌握传感器的组成。

5.熟悉传感器分类。

6.掌握传感器基本特性➢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压力表演示➢教学课时2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测量的一般概念及方法对于测量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有不同的分类方法。

(须举例说明):1. 静态测量和动态测量2. 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3. 模拟式测量和数字式测量4. 接触式测量和非接触式测量5. 在线测量和离线测量第二节测量误差及分类测量值与真值之间的差值称为测量误差(Measuring error)。

测量误差可其不同特征进行分类。

一、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重要公式:1.绝对误差(Absolute Error)Δ=A x-A02.相对误差(Relative Error)(掌握基本概念!)(1) 示值(标称)相对误差γx(2)满度(引用)相对误差γm我国模拟仪表有下列七种等级:0.1、0.2、0.5、1.0、1.5、2.5、5.0。

表1-1 仪表的准确度等级和基本误差讨论:上表说明什么?在正常工作条件下,可以认为仪表的最大绝对误差是不变的,而示值相对误差γx随示值的减小而增大。

与同学一起做:例1-1:分析讨论仪表精度等级与量程范围及示值相对误差之间的关系。

二、粗大误差、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掌握基本概念)1.粗大误差(举例)2.系统误差(举例)3.随机误差(举例)分析正态分布的规律:(举例)(1)有界性(2)对称性(3)集中性三、静态误差和动态误差1.静态误差(Static Error)(举例)2.动态误差(Dynamic Error)(举例)第三节传感器及基本特性讨论传感器的组成及框图:传感器由敏感元件,传感元件及测量转换电路三部分组成。

分析:图1-3:传感器的组成框图结合电位器式压力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可将图1-4方框中的内容具体化。

图1-5:电位器式压力传感器原理框图(演示该传感器)二、传感器分类1)按被测量分类2)按测量原理分类三、传感器基本特性1.灵敏度(是否越大越好?)分析:图1-6,用作图法求取传感器的灵敏度(先看多媒体动画)2.分辨力(举例)3.线性度(数值大好还是小好?)图1-7:传感器线性度作图(先看多媒体动画)4.稳定性(Regulation)(举例说明重要性)5.电磁兼容性(EMC)(举例说明重要性)6.可靠性(Reliability)(1)故障平均间隔时间(MTBF)(2)平均修复时间(MTTR)(3)故障率或失效率( )图1-8:故障率变化曲线。

故障率的变化大体上可分成三个阶段:(以人的一生说明)1)初期失效期2)偶然失效期3)衰老失效期作业P143~7,课堂讨论:8第二章电阻传感器➢教学要求1.了解应变效应的原理。

2.了解应变片的类型、结构及其测量转换电路。

3.掌握应变效应的应用。

4.了解热电阻的工作原理及结构。

5.掌握热敏电阻的类型、特性和应用。

6.了解气敏电阻传感器的种类和工作原理。

7.了解大气的温度与露点的概念。

8.了解测量湿度的传感器的种类和特点。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应变演示及热敏电阻、气敏电阻、湿敏电阻的演示➢教学课时4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电阻应变式传感器从电阻丝的拉伸实验入手,观察电阻丝拉长时的阻值变化规律,讨论如何将这种原理用于测量应力、应变、力以及质量等非电量。

讨论电阻应变式传感器的组成。

一、工作原理应变效应:导体或半导体材料在外界力的作用下,会产生机械变形,其电阻值也将随着发生变化。

重要公式:(2-1)电阻丝及应变片的电阻相对变化量∆R ¤R与材料力学中的轴向应变εx的关系式:(2-1),分析它在应用中的意义。

∆R /R与所受的力及电阻丝的横截面面积、材料的关系式:(2-2),分析它在电子秤中的意义。

二、应变片的种类结构与粘贴1.应变片的类型与结构表2-1列出了一些应变片的主要技术参数。

(引导学生怎样看参数表)表2-1应变片主要技术指标2.应变片的粘贴(粘贴工艺简述,做示范):1)试件的表面处理2)确定贴片位置3)粘贴4)固化5)粘贴质量检查6)引线的焊接与防护三、测量转换电路分析为什么要采用桥路:金属应变片的电阻变化范围很小,如果直接用欧姆表测量其电阻值的变化将十分困难、且误差很大,必须使用电桥电路。

例2-1:求金属箔式应变片受拉后应变片的阻值R。

复习:电桥的结点、电桥的平衡条件、调零的方法,演示调零过程。

图2-4:桥式测量转换电路根据不同的要求,分析和比较应变电桥的三种不同的工作方式:1)单臂半桥工作方式2)双臂半桥工作方式3)全桥工作方式电桥的输出电压公式:(2-3)(说明什么)当各桥臂应变片的灵敏度K都相同时的输出电压公式:(2-4)(讨论有何意义)讨论:从温度自补偿和温漂的角度来分析采用双臂半桥或全桥的好处。

四、应变效应的应用1.应变式传感器(演示)(1)应变式力传感器(2)应变式扭矩(转矩)传感器(3)应变式加速度传感器(4)应变式荷重传感器(5)压阻式固态压力传感器(6)压阻式压力传感器在液位测量中的应用第二节测温热电阻传感器一、热电阻1.热电阻的工作原理及结构从用万用表测量灯泡的冷态阻值实验入手,比较热态电阻值与冷态电阻值,分析电阻不同的原因,再从热电阻传感器的微观角度来分析其工作原理。

2.热电阻的测量转换电路:引导学生想到也可以采用:图2-4的不平衡电桥二、热敏电阻1.热敏电阻的类型及特性(1)NTC热敏电阻NTC的分类:通过演示,来观察两种热敏电阻的在火焰加热时的阻值变化,总结:第一类用于测量温度,它的电阻值与温度之间呈严格的负指数关系。

第二类为突变型,又称临界温度型(CTR)。

当温度上升到某临界点时,其电阻值突然下降。

(2)PTC热敏电阻与学生一起分析:在不同的场合怎样选用不同的热敏电阻。

2.热敏电阻的应用(1)热敏电阻测温(2)热敏电阻用于温度补偿(3)热敏电阻用于温度控制及过热保护(4)热敏电阻用于液面的测量第三节气敏电阻演示酒精传感器,再讨论气敏电阻的分类,以及如何把某种气体的成分、浓度等参数转换成电阻变化量,再转换为电流、电压信号。

重点介绍:一、还原性气体传感器二、二氧化钛氧浓度传感器第四节湿敏电阻传感器一、大气的温度与露点1.绝对湿度与相对湿度(与学生一起讨论闷热天气的原因)2.露点(与学生一起讨论结露的原因)二、测量湿度的传感器1.金属氧化物陶瓷湿度传感器2.金属氧化物膜型湿度传感器3.高分子湿敏电阻传感器(拆开,让学生看内部结构)作业:P39:2~5,课堂讨论:9、11第三章电感式传感器➢教学要求1.了解几种电感式传感器的基本概念和工作原理。

2.熟悉电感式传感器的分类及测量对象。

3.掌握差动变压器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及主要性能。

4.掌握电感式传感器的应用。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4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自感式传感器从流过电感线圈的交流电流与气隙的关系演示实验入手,向学生说明电感传感器的基本工作原理:与公式(3-1)联系起来自感式电感传感器分类:变隙式、变截面式和螺线管式等三种,一、变隙式电感传感器的有关公式:(3-2)讨论变隙式电感传感器的电感L与气隙厚度δ的反比关系、输入输出的非线性关系、δ与灵敏度的关系等,分析为何只能用于微小位移的测量。

二、变截面式电感传感器论述变截面式电感传感器的电感量L与气隙截面积A的正比关系、输入输出的线性关系以及线性区较小、灵敏度较低的原因。

三、螺线管式电感传感器四、差动电感传感器(一)结构特点(拆开差动电感,让学生看内部结构)差动式电感传感器的结构特点:两个导磁体的几何尺寸完全相同,材料性能完全相同;两个线圈的电气参数(如电感、匝数、直流电阻、分布电容等)和几何尺寸也完全相同。

(讨论为什么需要相等)(二)工作原理和特性采用差动式结构的好处:可以改善线性、提高灵敏度外,对外界影响,如温度的变化、电源频率的变化等也基本上可以互相抵消,衔铁承受的电磁吸力也较小,从而减小了测量误差。

五、测量转换电路电感式传感器的测量转换电路:采用电桥电路。

转换电路的作用:是将电感量的变化转换成电压或电流信号,以便送入放大器进行放大,然后用仪表指示出来或记录下来。

(一)变压器电桥电路(二)相敏检波电路第二节差动变压器式传感器本节讨论差动变压器式传感器(Differential Transformer Transducer)的工作原理及结构型式(螺线管式差动变压器)主要性能。

重点在:性能和应用。

一、工作原理(演示工作过程)二、主要性能1.灵敏度影响差动变压器灵敏度的因素:行程越小,灵敏度越高。

还与哪些因素有关:激励源电压和频率;差动变压器一、二次线圈的匝数比;衔铁直径与长度,材料质量;环境温度;负载电阻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