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数学课程论课后习题答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列举了课程概念的六种观点,实际上,对课程概念还可以有很多侧面的解释。例如……。每种见解都是对课程的不同侧面本质的深化。进一步查阅资料,对这些观点给以评述。

作为“课程”的基本课题,无非是“在学校里教学什么、何时教与学、如何教与学”的问题。由于课程的多层构造的关系,它还牵涉到教育行政与政策、学习心理学、教学方法等教育科学的广泛领域。

a.课程即教材(这是对课程概念的最传统的理解)

这种观点主要源于把课程看成学校所教的学科内容。教材确实是育人的关键载体,但从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看,学科内容无法涵盖学生的智力发展、情感陶冶、个性培养、创造力培养等对学生成长有实质性影响的维度。即使对一门学科课程而言,由于它从某一特殊方面承担了育人的任务,其计划中包含了许多隐性目标(如“理性精神”),也是显性的教材不能全部呈现的。因此把课程等同于教材的观点失之于简单化。

b.课程即“活动计划”

强调为学生设计学习框架,把学习的目标、内容及其组织结构、教学资源、具体的任务、教材的讲解以及评价的策略等都包罗在内。把课程理解为一种育人计划是有道理的,但这种观点涵盖了教学活动,没有对课程与教学做必要的区分,因此,这种观点失之于宽泛。

c.课程是预期的学习结果

这种观点把课程的内涵放在“目的”上。预期的学习结果以年级(学段)为单位渐次列出,形成了课程的序列;学习结果依照单元、主题等分组就形成了课程的范围。这种观点把目的和手段明确区分,认为这样就可以把课程与教学区别开来,使得课程处于指导教学和评价决策的地位。

d.课程是有计划的经验

这是以杜威为代表的进步主义教育家的观点,他们主张把课程看成手段——结果的连续统一体。这种观点认为,由教材的编者、学校管理者、校医、勤杂工、宿舍管理员、餐厅服务员等所提供的经验,与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语文、历史、地理等课一样,都是课程的一部分。学校规划的学生的一切经验都是课程,因此校园里出现的人物、各种活动甚至是校舍、教室的布局以及周边环境,都要事先设计,并要根据进展情况进行调控,以使每个学生都能达到预期的结果。

从人的发展角度看,把课程看作是人的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实际经验,有它的合理性。但在现实的学校教学中,这种理想化的课程是无法实施的,因为在班级授课制下,一个教师无法给有个性的学生个体单独设计课程,学校只能给学生提供具有普适性的课程。

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学校里的学习内容应以间接经验为主,而不是直接经验,这样才能使学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并超越前人,这样的课程才有实质意义。所以,过分注重直接经验的课程定义不能全面反映学校课程的本质。

e.课程是“标准”

这种观点认为,学校的每门课程都有相应的《标准》所决定。《标准》描述了学生应该能做什么,有时还描述了达到学习结果的途径。学校和教师都要根据《标准》规定的内容和要求,设计教学计划,开展课堂教学,进行教学评价。因此,课程就是要求所有学生都完成的一系列知识、技能。与其它观点比较,《标准》的确凸显了学科的基本观点以及核心概念及其相互联系所反映的学科结构体系。例如《美国学校数学教育的原则和标准》就提出了5个“内容标准”和5个“过程标准”,确定了数学教学应该让学生学什么样的数学,涵盖了从学前到12年级的整个基础教育阶段。它不仅从整体上确定了数与运算、代数、几何、度量和数据分析的学习内容,并从问题解决、推理与证明、交流、关联和表征等强调了获得和应用知识的方法;而且还分4个学段确定了每一“内容标准”的要求,讨论了每一“过程标

准”的内涵以及教师在促进该过程发展中的作用。

由此可见,标准不仅更好地反映了学科的本质,而且还具体指明了各类相关人员,如教育行政长官、校长、教师、学科专家、学科教育专家以及培训机构等,如何利用《标准》的内容,使所有学生获得良好的学科教育。另外,《标准》对所有学生都提出了“高要求”。f.课程是文化的传承和再创造

这种观点是基于这样一种认识:学校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传承和发展人类已有文化成果。因此,在任何社会和文化环境下,课程都应当反映这种文化。学校教育的任务就是要把人类已有的知识、技能和欣赏力都变成课程,用以教育学生,使他们获得身心的发展。

当前这种观点有一定的影响力。例如,在2003年开始实验的《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中就提出:数学课程应反映数学的历史、应用和发展趋势,数学对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数学的社会需求,社会发展对数学发展的推动作用,数学科学的思想体系,数学的美学价值,数学家的创新精神。数学课程应帮助学生了解数学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作用,逐步形成正确的数学观。为此,还专门设置了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的内容,提出了对“数学文化”的学习要求。

讲这种观点是合理的。但是从某种意义上讲,任何科研、生产、文学、艺术创作等都具有文化传承和创造的特质,因此这种观点并没有真正抓住课程概念的核心。另外,许多人类文化“产品”并不能直接地变为课程。

2.你认为数学课程的本质内涵是什么?

课程是学校借以实现教学目标、完成育人任务的主要媒介和手段;它不是动态的活动,而是一种静态的客体;不是教育活动的结果,更不是学生的主观性自我意识的产物,而是有意识地预设的育人载体;不是一种目标体系,而是一种系统的知识、经验。

程本质内涵的界定(数学课程本质内涵体现在)

⑴数学课程是一种用于指导学校数学教育的方案(育人计划)。

⑵数学课程是人类对数学科学的已有认识成果,是数学科学的启蒙内容(静态的)。

⑶数学课程的结构是精心设计的、内容是精心挑选的,是有意预设的育人信息载体(有意的、预设的)。

⑷数学课程是一种系统的知识、经验,其物化形式就是数学课程标准与教材(有系统的、可物化的)。

……以上引自课本……

奥利佛对课程本质观进行了归纳和总结。

1.课程是在学校中所传授的东西;

2.课程是一系列的学科;

3.课程是教材内容;

4.课程是学习计划;

5.课程是一系列的材料;

6.课程是科目顺序;

7.课程是一系列的行为目标;

8.课程是学习进程;

9.课程是在学校中所进行的各种活动,包括课外活动、辅导及人际交往;

10.课程是在学校指导下,在校内外所传授的东西;

11.课程是学校全体职工所设计的任何事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