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应对翻译中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

合集下载

对翻译可译性及不可译性的探讨

对翻译可译性及不可译性的探讨

2011-06高教前沿对翻译可译性及不可译性的探讨文/杨渊艺王翡摘要:翻译的可译性简单来说是指一种语言转换为另一种语言的可能程度,它开创性地将语言学与哲学结合,对翻译中遇到的语言现象进行分析研究,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关键词:可译性;不可译性;翻译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是交流的工具。

随着跨文化交流的展开,语言之间的转换活动更加频繁。

翻译在世界各国文化交流活动中日益增长的地位促使人们投入到对翻译的研究与讨论当中,由此翻译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理论化的专业学科。

各种翻译理论相继诞生,既顺应了时代的潮流,又对翻译实践发挥着导向作用。

可译性与不可译性便是翻译理论发展过程中颇有争议的观点之一,长久以来翻译家们对此争执不休,对它的研究从未停止。

本文将从可译性及不可译性的主要内容、理论依据及理解价值方面进行探讨。

一、可译性及不可译性语言的可译性及不可译性并不是绝对的泛指两种语言之间能否相互传译的问题,简单来说它是指一种语言转换为另一种语言的可能程度。

可译性及不可译性涉及的问题很多,如思维认识论、语义系统同构原理、思维形式问题以及可译性限度等。

18世纪末,德国著名语言学家威廉·洪堡特首次提出了可译性及不可译性的概念,拉开了这一理论的讨论大门。

他认为各种语音在精神实质上是独一无二的,在结构上也是独特的。

这些结构上的特殊性不能抹杀,因而翻译在原作上是不可能的。

但同时他也认为,翻译是一种做解释的过程,包括所谓的原始语言在内的一切语言都有一种可从多方面发展的表达能力。

随后越来越多的学者加入可译性和不可译性的讨论当中。

尤金·奈达在他的《对等的原则》一文中说:“即便是同一语言内,语言交际中的绝对等同形式也是不可能存在的。

”这指出了语言的不可译性。

而卡特·福特不但认同语音具有不可译性,而且根据不可译性的内容将不可译性分为“语言上的不可译性”和“文化上的不可译性”,从语言和文化的差异上进行探讨。

二、理论依据从语言学角度来说,语际之间存在着基本的、广泛的意义转换条件和手段,使语际转换变得可能,但这种条件并不时刻存在,又使可译性具有一定的限度。

翻译中的不可译性因素及解决方法

翻译中的不可译性因素及解决方法

管理创新○翻译中的不可译性因素及解决方法□李知娜延边大学吉林延吉133000摘要:由于不同的语言在语言特征、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差异,翻译中难免存在不可译性因素。

本文对不可译性存在的原因及翻译中的方言、诗歌的不可译性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解决方法。

关键词:不可译性;语言差异;文化差异;方言;诗歌不同语言之间存在语言特征、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差异。

翻译时,如果不考虑语言特征和地区、环境、制度、规则等不同性质的生活方式,就无法进行正确的翻译。

一个属于特定文化的人,理解其他文化,并翻译其语言的过程中,必然存在不可译性因素。

通过对不可译性存在的原因及翻译中的不可译性因素进行分析来探讨其解决方法。

一、不可译性存在的原因不可译性现象存在的原因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即语言上的差异和文化上的差异。

翻译是跨语言的活动。

由于不同的语言都在字形、语音、词汇、句法、文体风格等不同层面上表现出差异,若原语中的某些因素,在译语中无法找到对应的或相似的表达方式,此时则会产生不可译性。

翻译又是跨文化的活动。

由于受不同的社会制度、历史文化、地理环境、自然生态等的影响,文化之间存在着诸多不同之处。

若原语中所要表达的文化现象,在译语中不存在表达这类文化现象的词语,表达这些文化词汇或文化观念就会变的非常困难,此时会产生不可译性。

二、方言的不可译性方言是指一种语言中根据其使用地区或社会阶层而分化的语言体系或只在某地区使用而不是普通话的语言。

方言一般分为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

地域方言是语言因地域方面的差别而形成的变体;社会方言是由社会群体的不同性质而形成的语言变体。

方言作为一种语言现象和社会现象,被广泛应用于诸多文学作品当中。

文学作品中出现的方言是作者根据特定的意图构思出来的,因此在作品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如果不考虑原文中方言所表现出来的语言、社会的意义而进行翻译,那么其译文的效果达不到原文所表现出来的效果。

且在原文所使用的语言和译文所使用的语言的方言体系不同的情况下,很难做到原文的特定方言与译文的方言相对应。

英汉互译中不可译问题的处理对策与效果

英汉互译中不可译问题的处理对策与效果
taking pictures of many interesting spots there.”则 结 构 紧 凑 , 层 次 分 明 ,体 现 了 英 语 “形 合 ” 的 特 点 。译 文 后 面 还 用 了个 冒号 ,后 面 的 句 子 用 于 解 释 说 明前 面 的 内 容 。 汉 英 翻 译 中 常 常 涉 及 标 点 符 号 的 改 变 , 我 们 在 练 习 过 程 中可 以 多加 体 会 。)
参 考文 献 [1] 何 刚 强 笔 译 理 论 与 技 巧 lM 1.北 京 :外 语 教 学 与 研 究 出版
社 ,2010. [2] 卢 敏 .英 语 笔译 实 务 [M].北 京 :外 文 出版 社 ,2004. [3] 张 春 柏 .英 汉 汉 英 翻 译 教 程 『M 】.北 京 :高 等 教 育 出 版 社 ,
f此 处 不 能 把 “一 口牙 全 掉 了 ,嘴 瘪 瘪 地 努 着 ” 按 原 文 直 译 ,可 行 的 方 序 :主 语 “瘪 嘴 唇 ”,her blighted lips;谓 语 “努 着 ”,pursed up;一 口牙 全 掉 了 ,against her toothless mouth,此 处也 能看 出介 词 短 语 的强 大 生 命 力 。)
ahank ofsparsewhitehairhardly coveredher scalp,herblighted lipspursed up against her toot hless m outh,herface crisscrossed w 亡hwrinklesa n dherback bent抽 the shapeofa bow.
英 汉互译 中不可译
口 周 佳
武 汉 大 学外 国语 言 文 学 学院

英汉互译中不可译现象原因分析及对策

英汉互译中不可译现象原因分析及对策

英汉互译中不可译现象原因分析及对策英汉互译中的不可译现象是指在翻译过程中,一些语言或文化特有的表达无法直接用对应的词语翻译出来,因此无法准确传达原文的意思。

这种现象主要存在于语言结构、文化差异和习惯用语等方面。

以下是对不可译现象原因的分析及对策。

一、语言结构差异中英两种语言的语法结构存在差异,导致一些语法现象无法直接翻译。

例如,英语中的时态变化较多,而汉语的时态变化较少,因此英语的时态在汉语中难以准确体现。

另外,一些句式和成语在中英两种语言中也不完全对等,无法直接翻译。

例如,英语中常用的“习惯句式”如“have a good day”、“take care”等在汉语中往往无固定对应。

对策:1.加强对两种语言的语法结构的了解,提高对语法差异的敏感度,避免错误的翻译。

2.学习并熟悉常见的句式和成语,在具体翻译中灵活运用,找到最合适的对应表达。

二、文化差异英汉文化之间存在差异,导致一些文化内涵在翻译中难以传达。

比如英国人的绅士风度和幽默,中国人的礼仪和尊重,这些文化差异常常无法直接用译文准确表达出来。

对策:1.加强对两国文化的了解和研究,了解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提高对文化内涵的把握。

2.采用文化转换的策略,通过适当调整翻译语言和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意思。

3.结合文化背景进行说明或注释,帮助读者更好的理解翻译作品。

三、习惯用语和文化惯例英汉两种语言中都存在大量的习惯用语和文化惯例,这些表达方式往往是基于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而产生的,因此无法直接进行翻译。

对策:1.关注两种语言中的习惯用语和文化惯例,了解其背后的意义和用法,提高对其特殊性的认识。

2.建立翻译记忆库,记录和整理常用的习惯用语和文化惯例的翻译方法,方便在后续翻译中的参考和使用。

四、音、形、义不对称中英两种语言的音、形、义方面存在差异,使得一些单词或短语无法直接在对方语言中找到准确的对应。

对策:1.学习两种语言的发音和音标,提高对音的敏感度,准确把握单词的发音。

翻译的可译性和不可译性精品PPT课件

翻译的可译性和不可译性精品PPT课件

经天纬地一点通 黑白纵横三千里
诗歌可译与不可译事实上,诗歌翻译大体上有五种 情形: (1)全可译因素 (2)大半可译因素; (3)半可译因素; (4)小半可译因素; (5)不可译因素;
青 衣
■全可译因素。如诗歌的行数,一些等值词汇、短 语等,某些人名,地名(音译法),基本情节 (叙事诗),一些句法结构及诗的基本思想等。
5、代换法
代换法是指保留原文交际意义的基础上,用译文中某个概念意义不同但 文化意义相近的词代换原文词的方法。在实际的翻译实践中,译者可以 根据中英文化差异和译者读者的审美心理,采取转换形象法,例如: the black sheep 害群之马 spring up like mushrooms 雨后春笋 to laugh one's head off 笑掉大牙 to spend money like water 挥金如土
■半可译因素。上述的情形若不能全译,或虽可译 而不能工者,多属于半可译、大半可译或小半可 译因素,如很大一部分词汇、短语、句法形式、 修辞手法、文体风格等。
■不可译因素。韵律、节奏、音节发音、特殊的修 辞手法等。也就是凡属语言本身的固有属性的东 西(区别于他语言)往往都不可译。
青 衣
Night Max Webber
●小半可译因素:“now night" 中的"now"用得十分 机智,它可以指“现在”,也可以表示一种突然 发现的心情,一种结论性的东西,或是一种感叹 式的东西。上面一行拖得很长,一个过程在缓慢 单调中进行,而”now"一出,似乎一切戛然而止, 上下衔接,天衣无缝。所以要把其含义全译出或 大半青译出是不可能的,只能译出一小部
“Thanks to the economic reform across the country, farmers in China have smashed the "common big rice pot" system that exists for decades.( i.e.the absolute equalitarianism whereby everyone gets the usual pay and benefits irrespective of his performance.)

翻译中的不可译现象及相应的对策

翻译中的不可译现象及相应的对策

翻译中的不可译现象及相应的对策
不可译现象:
1.语言间句法不同:源语言和译语言之间会有句法上的差异,比如英
语句子以主语-谓语-宾语的顺序排列,而汉语句子则以主语-宾语-谓语的
顺序出现,此类句法上的差异是不可译的。

2. 语言间文化不同:源语言和译语言之间会有文化上的差异,比如
英语中有“spend one’s last pennies”这样的习语,而汉语中却没有,此类文化上的差异是不可译的。

3. 语言间表达方式不同:源语言和译语言之间会有表达方式上的差异,比如英语可以用单词“black”以及“white”来表达“黑白”的概念,而汉语则可以用“黑白”这一词来表达,此类表达方式上的差异是不可译的。

相应的对策:
1.语言间句法不同:可以采取拟态翻译等处理方式,将源语句子的句
法结构翻译成与译语句法结构相似的句子,从而达到翻译的目的。

2.语言间文化不同:可以采取引申翻译等处理方式,将源语中的习语
通过合理的理解和抽象概括,通过引申和形象化的方式,表达出相同的意思,从而翻译成与译语相对应的习语或表达。

3.语言间表达方式不同:可以采取固定短语翻译等处理方式,将源语
中的固定短语及表达方式翻译成译语中的固定短语及表达方式,从而达到
翻译的要求。

浅谈翻译中的可译性问题

浅谈翻译中的可译性问题

浅谈翻译中的可译性问题今日的翻译无疑是文化的传播和交流的重要桥梁,也极大地丰富着世界各民族的文化资源,随着世界的多元文化的渗透,翻译的质量和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翻译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翻译中的可译性问题。

可译性问题实质上是指翻译作品中,能不能按照译者计划的方式,将原文信息完整、以正确的表达方式转化到译文中,译文中的信息和原文信息是否一致,准确表达出原文的涵义,以及原文的文化内涵能不能准确的被转化到译文中,改变不了原文的性质特征,如此可以称之为“可译性”。

可译性在文本翻译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它关乎翻译质量的高低,它是文本翻译过程中,译者必须要考虑和加以研究。

但如何才能保证一篇翻译文本具有较高的译文质量呢?答案就是在翻译之前,译者就要对原文有一定的了解,把握其主旨,再进行翻译,这样译文才能得到改善。

首先,译者应该在翻译前,了解原文的文体特点,鉴别原文的信息类型,识别文中的文化内涵,判断原文讲述的是一般性的还是特定性的问题,并从不同角度出发思考文本信息,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原文,为翻译打下基础。

其次,译者在翻译时要明确原文的有效信息,这是提高翻译质量的前提,译者要做到不翻译无用的信息,以免让译文拖沓乏味,而只翻译有效、主要的信息,这样,翻译的可译性才能得到提高,翻译质量就会有所改善。

然后,重要的是要考虑语言的特点,比如汉语和英语,它们的词汇类型大体上有一定的差别,汉语中以词素为基本单位,英语则以词根及其变体为基本单位,因此,汉语和英语的灵活运用是翻译过程中,可译性的重要保证,译者要对语言的特点深入研究,把握语言间的联系,才能把原文的意思较好的体现在译文中。

此外,译者还要了解原文的文化背景,从文化层面出发,仔细挖掘原文中的文化内涵,这样才能得到正确的译文,通过挖掘原文中的文化信息,译者就可以更加灵活地运用一些富有文化内涵的表达法,增强原文的表达效果,使译文更加精致,从而改善翻译的可译性。

可见,译者在翻译之前,必须要将翻译的可译性作为重要的准则,充分掌握语言的特点,全面考察文化的差异,多联系实际,有意识地把握原文的有效信息,抓住文化的内涵,客观地识别原文的文体特征,审慎地把握译文的可译性,才能完成一篇质量较高的翻译文本。

浅谈翻译中的可译性问题

浅谈翻译中的可译性问题

浅谈翻译中的可译性问题翻译是跨界的文化交流的重要工具,一个国家的文化传播到另一个国家,两个文化之间的沟通,都离不开翻译的作用。

毋庸置疑,翻译的核心任务就是完成文化的传播,让人们理解和接受外部文化。

但是,当翻译家遇到可译性问题时如何做呢?可译性是指翻译中源语和目标语之间语言、文化和表达形式等差异所带来的问题。

换句话说,可译性指的是源文和目标文之间的“可翻译性”。

每当翻译家遇到可译性难题时,就需要细心的去寻找解决方法。

因此,本文将探讨如何在翻译中处理可译性问题。

首先,要解决可译性问题,必须掌握源语和目标语的语言特点及特殊性。

比如,中国有很多不同的方言地区,每个地区都有独特的文化和方言,并且语法和词汇也有所不同。

在这种情况下,翻译家就要考虑地区差异,对每个地区的特殊性进行准确的理解和翻译。

另一方面,中国文化也具有较强的时空特色,文化的变化是由于历史的影响的。

因此,翻译家要特别注意历史文化的变化,合理地识别和理解源文和目标文之间的差异。

其次,翻译家要善于运用替换方法、语义方法和叙述方法来处理可译性问题。

替换方法包括完全替换法、反身法和改写法等,这样可以将源语的意义能够精准地传达到目标语中。

语义方法包括使用近义词、反义词和同义词等,以此避免因词义不同而影响翻译效果。

叙述方法包括转换语句结构、运用反问句、缩写句等,以便保持源语句子的有效性并使之意义明确。

再次,翻译家要注意做到审视源语、重点记忆句子特性、识别句子功能类型和视角。

审视源语是指深入理解源语的语言和文化特点;重点记忆句子特性是指把握句子的关键词,看懂此句的内涵;识别句子功能类型是指不同句子类型所承担的功能不尽相同,因此要正确理解和表达;视角是指要考虑句子的背景,看清句子的意图和方向。

最后,翻译家要注意遵守可译性原则,以便能够正确理解源文的内涵并进行准确的翻译。

可译性原则包括保持原意原样原貌原位原形原状、字面译法原则和独特性原则等。

这些原则要求翻译家要尽量保留源文的语法、句子结构和特殊用语,以便使译文保持最大的一致性。

对可译和不可译与中西互译可行性的认识

对可译和不可译与中西互译可行性的认识

对可译和不可译与中西互译可行性的认识作者:王彩苹来源:《新教育时代》2015年第10期摘要:本文主要分为三个方面讲述,分别是翻译的三对矛盾、翻译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和对中西互译可行性的认识。

本文旨在使读者能够正确对待和处理可译性与不可译性这一对翻译矛盾,并且对中西互译可行性有系统地认识,因为这将会直接关系到译者从事翻译活动的效果和翻译质量的好坏。

关键词:三对矛盾可译性不可译性中西互译可行性一、翻译的三对矛盾翻译的三对矛盾,即,可译与不可译之矛盾,异与同之矛盾和形与神之矛盾,三者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都是翻译活动中的基本矛盾(许钧,2009:195)。

翻译是一个充满各种各样理论的领域,而在翻译活动出现的矛盾中,可译性与不可译性就是其中一个古老的命题。

纵观几千年的中西翻译史,翻译家们通过大量且多方面的实践,得到一系列的翻译实践经验,也摸索和总结出一系列翻译规律,为翻译事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当然,在这一过程中,他们也遇到了诸多困难和问题,于是,持不同观点的翻译家们就各持己见,形成了不同的翻译学派。

由此,有关翻译的各种各样的理论、矛盾、悖论等便出现了。

许多学者和学派,如乔治·穆南、布隆菲尔德、新洪堡学派、奎因、德里达等,都对可译性与不可译性做过详细地阐述和论证,但都是各执一词。

二、可译性与不可译性可译与不可译是人们在探索翻译奥秘的思考中一种自然的对分。

它们是矛盾对立的辩证统一。

可译论内在地包含着对不可译性的思考,不可译论内在地兼容着对可译性的承认。

他们相辅相成,推动着翻译理论研究不断向前发展。

可译论与不可译论的每一次论辩,都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螺旋式地向新的更高水平的提升(杨衍松,2009:53)世界上没有绝对的事物,可译性与不可译性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没有绝对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

它们两者相对性地存在,相对性地联系,且相对性地区别。

许钧认为:翻译是可行的,但存在着一定的限度。

在翻译者看来,不可译因素的存在并不意味着翻译在根本上就“不可能”。

英汉互译中不可译现象原因分析及对策

英汉互译中不可译现象原因分析及对策

英汉互译中不可译现象原因分析及对策
英汉互译中不可译现象原因分析及对策
【摘要】:英汉两种语言在结构和文化上存在着很大差异,因此在英汉互译过程中存在着大量不可译现象。

针对这个问题,通过具体分析不可译现象,探讨不可译现象的原因,进而寻找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关键词】:不可译原因;分析补偿
随着中西文化的交流日渐增多,翻译也变得也越来越重要。

对于翻译的定义,美国当代翻译理论家奈达(Eugene A.Nida)阐述如下:“所谓翻译,是指从语意到文体在译语中用最贴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文的信息。

”“最贴近”就说明二者不可能完全对等,完全对等是在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产生的两个文本永远只能无限趋近却无法达到的绝对值。

能对等的部分即为可译,不对等的地方理论上即是不可译。

一、英汉翻译中存在的不可译现象
1.英译汉
——“What makes the road broad?”
——“The letter B.”
把这则谜语翻译成汉语是这样子的:
——“什么使得马路变宽?”
——“字母‘B’。


相信很多中国读者看了这个译文会觉得奇怪,因为这则谜语是根据英语单词的拼写规则编成的,译成中文自然显得不伦不类。

2.汉译英
拆字是汉语特有的玩艺,几乎翻译不了。

请看下联:
人曾为僧,人弗可以成佛;
女卑为婢,女又何妨为奴。

如照字面意义译为:。

浅谈翻译中的可译性问题

浅谈翻译中的可译性问题

浅谈翻译中的可译性问题以《浅谈翻译中的可译性问题》为标题,写一篇3000字的中文文章翻译是一项复杂的技能,对翻译任务中的可译性问题需要特别关注。

因为在翻译过程中,可译性经常是翻译的关键,无论是将源文本从一种语言翻译成另一种语言,还是将源文本从一个文化翻译成另一个文化。

如果可译性不能得到恰当处理,翻译作品就会变得不够准确,也就无法发挥出最大的意义和效果。

首先,有关可译性问题,有许多方面和原则,必须考虑到。

其中一个主要原则是文化可译性。

翻译不仅需要语言能力,还应该考虑到文化的不同。

因为文化可以影响一个语言的使用,也可以影响翻译结果的准确性。

另一个原则是形式可译性,它是指翻译者需要考虑源语言文本的形式,并将其翻译成目标语言文本的正确形式,以消除歧义和错误。

最后,还有语种可译性,这是指翻译者需要考虑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不同,以便翻译出准确的文本。

其次,当翻译可译性问题时,翻译者可以利用多种方法来解决。

首先,翻译者可以借助语言学的基础知识,如词汇、语法、句法、口语表达等,来提高翻译质量。

其次,翻译者还可以利用语言学上的一些研究方法,如句法分析、篇章结构分析、词汇搭配分析等,来帮助理解源文本,给出准确的翻译结果。

此外,翻译者还可以利用一些翻译辅助工具,如翻译软件、翻译词典等,以加速翻译的过程,提高翻译的效率。

最后,希望翻译者能够正确处理翻译可译性问题。

在翻译过程中,翻译者首先要充分理解源文本,并考虑文化、形式和语种可译性等因素,确定最适合的翻译方式。

其次,翻译者要利用语言学知识和翻译辅助工具,提高翻译质量。

最后,翻译者要认真审查翻译结果,以确保翻译准确无误,翻译作品能够实现最佳效果。

总之,翻译可译性问题是翻译任务的关键,必须加以重视。

翻译者应该做到仔细理解源文本,并考虑到文化、形式和语种可译性等因素,使用语言学知识和翻译辅助工具,认真检查翻译结果,以期实现最佳的翻译效果。

英汉翻译第三讲可译性与不可译性

英汉翻译第三讲可译性与不可译性

传达
结合
在翻译过程中,应尽可能地传达原文 中的文化因素,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 解原文的含义。
在处理文化因素时,应将传达和补偿 结合起来,以确保译文既能传达原文 的含义,又能让读者领略到原文的文 化魅力。
补偿
对于无法直接传达的文化因素,可以 采用解释、注释或替代等方式进行补 偿,以弥补因文化差异造成的语义损 失。
可译性的程度受到语言、文化、语境 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不同的语言之间 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可译性。
不可译性的定义
不可译性指的是由于语言、文化、语境等方面的差异,一种 语言中的信息无法被准确、完整地转换成另一种语言中的信 息。
不可译性通常出现在涉及文化特有词汇、表达方式、修辞手 法等方面,这些在另一种语言中可能没有对应的表达方式。
例如,英语中的“ice cream”在中文中没有完全对应的词汇,可以翻译为“冰淇淋”,但“ice cream”和“冰淇淋”在口感、 质地和用途上存在细微差别,这种差异无法在中文中找到完全对应的表达。
文化不可译
文化不可译是指由于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的 差异,导致某些概念、习俗或表达方式在另 一种语言中无法找到对应的表达。
例如,英语中的“knight”在中文中没有完 全对应的词汇,可以翻译为“骑士”,但
“knight”所代表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在 中文中并不存在,因此无法完全传达其文化
意义。
表达习惯不可译
表达习惯不可译是指由于两种语言的 语法结构和表达习惯存在差异,导致 某些句子或短语的翻译无法保留原有 的增译、减译等。译者应 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技巧,以实现原文信息的准确传 递。同时,译者还需要根据目标读者的文化背景和阅读习 惯调整语言表达方式,以使译文更加自然流畅。
03 不可译性的表现形式

翻译的不可译性和可译性

翻译的不可译性和可译性

翻译的不可译性和可译性赵云龙刘慧玲翻译中遇到不可译性的问题是常有的事。

翻译是搞语言文字的转换工作,所谓可译性和不可译性也完全是针对语言文字而官的。

世界各民族语言文字的共同特征形成了翻译中的可译性,而各区城民族因地理条件和文明程度等方面的迥异形成了讲言文字方面的隔腆性、冷僻性和不可理解性,也造成了翻译中的不可译性。

本文从语言文化的角度谈谈翻译中的不可译性和可译性问题。

一、不可译性在翻译过程中,原文的某些语言现象在译文中无法表达,属不可译性。

不可译是语际转换中永远存在的一种现象.原因为任何语言都带有很大的实在性和局限性,它从来也没有考虑到如何翻译其他文化的问题。

应该说翻译中语言本身出现不可译现象是完全正常的和客观的。

不可译性大致可分为两种。

第一种是;译入语言缺乏对等的表达形式。

一种语言用某一形式表达了语义场内的某一意义,同时表达了该形式的某些特征,而另一种语言又恰好缺乏相应的形式既能表达出该意义又能表达出所要求的该形式的某些特征,不可译的问题就必然会出现.这是不可译性产生的语言学原因。

翻译中的绝对不可译现象一般都是与语言文字形式相关的一些现象。

如下面的两句:1) A: What makes a road broad?B: The letter B.2) A: Why is the letter D like a bad boy?B: Because it makes ma mad.句中“road,broad,ma,mad”不仅起一般词形的形式作用,而且是作为内容出现的.句中“road”,“broad”和“B”都无法译成汉语.如当英语语言形式本身充当内容时.不可译现象就可能出现.此外,还有与语言父字的形式特点有关的不可译现象。

这类现象大多是利用语言文字的形式特点达到某种修辞效果。

属于这类现象的有韵(尤其是头韵)、文字游戏(双关语)和某些实用意义等。

汉语中那些依赖语言音形义结构的修辞手法(如双关、拆词、仿词等)几乎都是不可译的。

翻译中的不可译现象及其解决策略

翻译中的不可译现象及其解决策略

翻译中的不可译现象及其解决策略摘要:翻译的可译与不可译取决于翻译文本的内容, 是否能在源语与译语间找到相对应的翻译。

文章主要探讨哪些情况下翻译不可译以及不可译之原因, 有哪些策略来解决翻译不可译的现象。

但在现实翻译实践过程中, 总能找到相适应的翻译方法对文本进行翻译, 以满足译文读者和原文读者都能准确理解原文的含义。

关键词:翻译的可译性; 不可译性; 实例;一、翻译可译性与不可译性产生的原因对于源语言和源语文化, 有其独特性。

文化作为社会背景, 是受历史因素影响的。

不同国家、不同的民族有其独特的文化, 呈现方式也各不相同。

语言作为外在的表达方式之一, 也是最为清晰明了的方式, 在不同使用者之间会有相当大的差异。

文字, 作为一种书面语言, 是口头语言的衍生, 自然也保留了语言的这些差异性。

而我们在这里探讨的, 无论是口头语还是书面语, 最终都是落实在字面上呈现出来的, 所以都可以归属于文字一类的翻译。

我们在使用语言文字表达时, 会有几种表达功能上的分类:一类是cognitive and expressive function;一类是culture function;还有一类是aesthetic function。

第一类认知表达功能类的语言文字, 在翻译实践中, 通常认为是可译的。

因为它指的是人类社会中共有的事物和共同的情感, 不同民族间都有相同的对等语与之对应。

人类在某些方面普遍存在着相同的对等语, 例如:感情方面、历史方面、社会经济方面等等。

因为这些相同点的普遍存在, 不同民族间的文化交流才可以顺利进行。

第二类文化功能类的语言文字, 在翻译实践中, 通常认为是部分可译的。

文化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 它包含着信仰、法律、道德、风俗等以及与人相关的方方面面。

这一复杂体在不同的文化圈之间有一部分是共通的, 另外一部分则是某一特定文化圈层所独有的。

正因如此, 翻译这类文本时就会产生障碍。

最后一类艺术功能类的语言文字, 在翻译实践中, 往往是不可译的。

英汉翻译可译性与不可译性

英汉翻译可译性与不可译性
【译文1】 关于增税的谈论让许多选民看到了红旗。 【译文2】 关于增税的谈论激怒了许多选民。
【例 3】 In China men usually wear the trousers at home. 【译文1】 在中国,男人通常是一家之主。 【译文2】 在中国,男人在家通常穿裤子。
【例 4】 He is as pleased as a dog with two tails. 【译文1】他高兴得像只长着两条尾巴的狗。 【译文2】 他高兴得手舞足蹈。 【例 5】 He came safe from the East Indies, and was drowned
【译文1】----法官:你怎么想到把车停在那里? ----游客:啊,那里有个牌子,上面写着:停车的好地 方!
【译文2】----法官:你怎么想到把车停在那里? ----游客:啊,那里有个牌子,上面写着:适于泊车!
(注:英语单词fine既有“好”的意思,也可表示“罚 款”。)
【例9】She made an oath that she would scratched Jim’s eyes out.
汉语亦有不可英译的成分
1. 护士:小心肝! 病人:小宝贝!
2. 上海自来水来至海上 黄山落叶松叶落山黄
3. 爆竹声声辞旧岁 梅花点点迎新春
4. 一去二三里,村烟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5. 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6. 黑化肥挥发会发黑,灰化肥发黑会挥发。 7. 知道不知道知道就知道不知道就不知道不要知道说不知道不
知道说知道到头来知道变成不知道不知道还是不知道天知道 地知道若要问我知道不知道知道不知道也不知道。
由于各民族的文明化进程大致相同, 思维方式和生活 内容也大同小异, 衣食住行本质上也没有太大的差别, 语 言的生成原理也都是一致的, 这就决定了语言之间的互 译互通是可能的。否则,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将是不可 想象的,人类的相互交流也就无从谈起。

如何应对翻译中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

如何应对翻译中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

时 态 的不 同 , 们 都 很 难 通过 译 文 看 得 出 来 。 我 ( ) 辞 的不 可译 性 三 修
在 IS e r 首 歌 里 ,有这 么 一 句 歌 词 : s te t e trs w a这 A h i u n m te p g , o e w n ta e 这 里 用 到 了英 文 的押 尾韵 和修 辞 h a e my lv o ’ g 。 方 法 。而 我 们 在 翻译 时 , 可能 也 最 多 只 能 传递 出意 思 . 无 法 去 而
似 之 处 。普 遍 语 法 的 一 个 主 要 的涵 义 是 第 一语 言与 第 二 语 言 之
间有 很 多 的共 性 , 管两 者 也 有 很 多 的 不 同之 处 。 是 因 为这 种 尽 正
说 法 。 里 面有 两 个 谐 音 词 。而谐 音 、 这 押韵 不 管 在 什 么语 言 当
兼 顾 尾 韵 。再 比如 , 万 圣节 ( l we n 里 有 “ra rtik 这 在 Hal e ) o t to r ” e c

这 样英 语就 违 背 了 以上 三 个 范畴 之 间 同一 性 。 不管 这两 种 语 言
的 语 言 符号 有 多 么 的 不 一 样 ,两 者 之 间至 少 在 这一 点 上 是 一 致 的。 应该 说 . 与 乔姆 斯 基 的普 遍 语 法 ( nvma G a ma ) 类 这 Ui e l rm r有
v01 . No 3
LⅡ; ERAL ARTS F ANS
轰斜鼗 右 £
Ma c 2 0 rh 0 9
如 何 应 对 翻 译 中的 可译 性 与不学 外语 系 焦 河 南 焦 作 440 ) 5 0 3
【 要 】翻 译 是 两种 语 言 的 互相 转 换 , 摘 它对 传 播 不 同民 族 的 文化 起 到 重要 作 用 。 是 , 但 两种 语 言的 可译 性 只 是 相 对 的 , 不 可译 性 却 而

浅谈翻译的可译性限度及相应对策

浅谈翻译的可译性限度及相应对策
息 的 目的 。 关键 词 :翻 译 ;可 译 性 限 度 ;文 化
篇好 的翻译作 品,应该使译 文在读 者阅读 之后 获得与原文读 者等 量的信息与艺术感 。但是无 数的翻译实践 表明 ,这只是 翻译实践 的一个 理想 目标 ,要 达到这一 目标 绝非 易事。 尤金 ・ 奈达 和梅 娜 利 德 ・ 麦克所说的 “ 基本一致”和 “ 大 致 相 同” 。明确地指 出了在翻译 中存在 着可译 性限度 的问题 。因为翻译 不仅 仅是一种跨语 言交 际活动 ,更是一种跨文 化交 际活动 。 不可译现 象存在 的原因 1 .语 言与语言之间的差别 从语言 主体来看 ,语言 与语 言之间存 在着共性 ,可以相互转化 ,通 过转化形成互相沟通 的通道 。但是也有很 多不 能对等 转换的情况 。特别 是涉及到表示语言 的符号特点 、音声特 点时 ,较常 出现不 可译 的情 况。 例如 曾经有一家理发店 门前贴 的一 副对联 :发长发长 发长长 ,长发 长发 长长发 。就利用 了 “ 长” 多音字 的特点 ,既可 以读 成 “ C h a n g ”又 可以 读成 “ Z h a n g ” 。既可以做动词又能做名词。做成了- - N对仗工整 ,意思 明了的一副极其经典 的对联 。但却很难将其 同样工整并 且正确 的翻译 成 1 3语 。再例如 : “ 八 ” 字没一 撇 、 “ 臭 ”就 是 自大 多一点 等拆字句 子 , 用字形说 明问题 。 日语 中虽也用汉字但是此类说法较 少 ,很难从意 义和 形式上都完全对应 。还有像 以下这样 的拆字对联 : 品泉茶 ,三口白水 ;竺仙庵 ,二个 山人 。 闲看 门中木 ,思耕心上 田。
,五 岳 各 丘 山 。 踏破磊桥三块石 ,分开 出路两重 山。 以上对联巧妙 的利用汉字字形 的特点 ,非常巧妙 的达到了对称 的效 果。另外还 由于表达方式 、语言 习惯 、比喻联想等方 面也有差异 。在 翻 译的时候往往也会遇到 限度 。例如 1 3语 中较常用 到 r<扎 为 ・南c 于为 ・ 屯岛’ j J等授受动词 ,有实物授受关系 的时候用 ,可 以对应到汉语里 的 “ 给 ~” 等。但 是 日语中没有实物授受 关 系的时候 也用 。例 如 : r <扎 为? J要 翻译成 “ 给我吃 h E?/ 为我 吃吧” 就容 易产 生歧义 ,也 不符 合汉语说话习惯 ,比较 不妥 。翻译 成 “ 你 吃 了可 以吗?/ 麻烦你 吃 了这些东西吧 ?/ 你能为 了我吃点吗 ? ”等等是可 以的 ,但多少跟原本 的 话语意思有些差别 。在 比喻联想方 面较常表现 的是谚 语 ,惯用句 等。例 如 :腐 屯 鲷 、岛 墨里 蝙蝠 。用汉语 表达它们 的意思就成 了 : 瘦 死的骆驼 比马大 ,山中无老虎猴子称霸王 。 2 .语 言 的 不 准 确 性 语言作为传递信息 的载体 ,虽然在很大程度上是准 确的 ,但是也受 到一些影响 ,难 以确定翻译 的单一性 。这些影 响主要来 自两个方 面。一 是词汇语言 ,例如 日语 中 的 r 足J,可 以 翻译成 “ 脚 ” 又可 以 翻译成 “ 腿” 。r 扫; 芑尢J更是对应汉语 中的多个称 呼 ,在汉语 中的 比说话人 长一辈的女性都可 以称作 r 挡{ 誊允 J ,例如 :阿姨 、婶婶 、舅母 、姑 姑等。另一种是语境 。语境是限定句义 的另一要素 。有些句 子在一定 的 语境 中发挥着 的意思和作用是在字典 中查不到 的,往往 由于语言 习惯不 同而导致不可译现象 。 3 .文 化 与思 维 方式 的 不 同 每个国家或 民族 的语言都承载着该 国或该 民族的历史 文化。语言 的 背后 可能包含有著 名 的传 说 、典 故 ,如汉 语 中 的 “ 说 曹操 ,曹操 到 ” “ 半路杀 出个程咬金” “ 司马昭之心 ”等 等 ,表达 中设计 到 的人 物是 中 国历史 上有名的人物 ,此类语言表达所表现的意思即使不直 接说 明,对 于中国人来 说也能很好 的理 解和交 流。而翻译 到 日 本 ,如果直译 的话 , 对大部分 日 本 人来说 这些 “ 曹 操 ,程 咬金 ,司马 昭” 等 名字 都是 陌生 的,更别说历 史事迹 , 很 可能从 未耳闻过。这样简单 的直译达不 到交流

英汉互译中的不可译性及其有效性应对策略

英汉互译中的不可译性及其有效性应对策略

英汉互译中的不可译性及其有效性应对策略
蔡其伦
【期刊名称】《河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8(023)001
【摘要】不可译性一直是翻译研究领域中被关注的理论话题,而英汉互译中的不可译性更是其中焦点.不可译性主要表现在双语的语言与文化差异方面.本文旨在通过实例探讨英汉互译中的语言与文化差异的不可译性及其应对策略.
【总页数】5页(P24-27,52)
【作者】蔡其伦
【作者单位】邯郸学院外语系,河北,邯郸,05600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046
【相关文献】
1.英汉互译中的不可译性及其有效性应对策略 [J], 蔡其伦;;
2.浅析英汉互译中的不可译性及其应对策略 [J], 王斌
3.从符号学视角看英汉互译中的不可译性问题 [J], 朱凤琼
4.从符号学视角看英汉互译中的不可译性问题 [J], 朱凤琼
5.浅析英汉互译中的不可译性及其应对策略 [J], 王斌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应对翻译中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
发表时间:2009-09-23T14:56:09.263Z 来源:《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09年第3期供稿作者:张连亮
[导读] 翻译是两种语言的互相转换,它对传播一个民族的文化起到重要作用
(焦作大学外语系河南焦作 454003)
【摘要】翻译是两种语言的互相转换,它对传播一个民族的文化起到重要作用。

但是,可译性只是相对的,而不可译性却是绝对的。

翻译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引起源语信息的流失。

我们不能把翻译的功能看得过高,同时也要不断加强文字能力去努力呈现原文的风貌. 【关键词】翻译;可译性;不可译性
【中图分类号】 H 315.9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1-1270(2009)3-0004-02
一、翻译中的可译性
翻译中的“可读性”是针对译文而言的,而“可译性”是针对原文而言的。

“可译性”是“可读性”的存在的前提。

如果翻译能够进行的话,那么源语(source language)与目的语(target language)之间至少是存在着一定的可译性的。

应该说,这一定的“可译性”在大部分时候是存在的,因为人类表达概念和思维时存在着广泛的同一性。

比如说近义与反义的概念。

高(high)的反义是低(low),安静(quiet)的近义是沉默(silent)····例子不胜枚举。

正是因为在内涵、情景、逻辑三个范畴间的同一性,任何两种不同的语言之间才具有了翻译的可能。

如果说英国人没有把“high”与“low”看成是一对反义词的话,那么英语里的“低”或“高”就应该是另有其词,否则英汉之间就不存在可译性了。

因为这样英语就违背了以上三个范畴之间同一性。

不管这两种语言的语言符号有多么的不一样,两者之间至少在这一点上是一致的。

应该说,这与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Universal Grammar)有类似之处。

普遍语法的一个主要的涵义是第一语言与第二语言之间有很多的共性,尽管两者也有很多的不同之处。

正是因为这种共性的存在,使得学习者在学习第二语言之前头脑中就有了所有语言共同的本质的东西,而这些东西是不需要去学的,是天生的。

他的学习重点应该是在参数(parameter)即两种语言在语法上的不一致之处。

二、翻译中的不可译性但是,任何两种语言之间的可译性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

因为,这两种语言在结构、语法、词汇、发展状况、文化背景乃至所暗含的心理因素、民族情感等方面有着太多的不同之处。

这就使得可译性是一个相对的东西。

即使是反复雕琢出来的佳作,它也不可免的在语言的转换过程中流失了很多的东西。

如果说“He is a student”这句话算得上是百分之百的可译的话,那么这种情况在英语与汉语两种语言的转换之间又有多少呢?下面,我们从几个小的例子来看一看这两者之间的不可译性的一些主要表现。

(一)词汇的不可译性
英语是以字母为载体的符号系统,而汉语是以汉字为载体的。

两种不同的系统之间有很多的地方是不能够——对应的。

比如说,英语里的助动词是非常丰富,这一点是汉语所没有的。

那么在英汉翻译当中,有时英语中的几个不同的单词翻译成汉语都可能是一个意思。

“is, am, are, were, was”这几上词都可以译成“是”,但他们却有不同的用法,用于不同的时态与人称。

这个时候我们往往没有办法通过汉语来传递出英文单词之间内涵的微妙差异。

同样,英汉的称呼很多时候不可译。

英语中的uncle 在汉语中的等值成分有“叔父”、“伯父”、“舅父”、“姨父”及对一般长辈的尊称,若无特定的语境,uncle是不可译的。

(二)情态、语气的不可译性
英语的情态变化也较汉语复杂,这样就为表达意思的微妙差异提供了可能。

而汉语译文相对来说就不能很好的体现这种差异。

试比较下面两句话。

a) We should not tell falsehoods. b) We ought not to tell falsehoods. Should 与ought to在这两句话中都可以翻译成“应该”,然而前者强调的是说话人在主观上觉得对方应做某事,后者突出的是客观上的要求。

如果我们仅仅看汉语翻译的话,是不能够体会出这种差异的。

同样,英语里的语气也有丰富的变化。

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英语虚拟语气的变化。

它的语气强弱或者时态的不同,我们都很难通过译文看得出来。

(三)修辞的不可译性
在I Swear这首歌里,有这么一句歌词:As the time turns the page, my love won’t age。

这里用到了英文的押尾韵和修辞方法。

而我们在翻译时,可能也最多只能传递出意思,而无法去兼顾尾韵。

再比如,在万圣节(Halloween)里有“treat or trick”这一说法。

这里面有两个谐音词。

而谐音、押韵不管在什么语言当中出现,一般来说都是不可译的。

我们只好将其散文化(prosaim)。

毕竟这涉及到了两种不同的符号系统。

同样,一些有汉语特色的修辞方式也很难译成英语。

这在汉语的歇后语中可见一斑。

比如说“小葱拌豆腐——清(青)二白”,“孔夫子搬家——尽是输(书)”。

这都是汉语所独有的,若想翻译成英语,我们最多也只能是把意思传达到就不错了。

一个不懂汉语的人是不会知道其中的味道的。

而汉语中的双关、回文、拆字、对偶、顶真等待修辞手法以及诗歌、词等都天然的是属于汉语的独有的,这些东西一旦离开了它的载体,那我们就无从谈起它们的独有的内在魅力了。

三、如何面对不可译性
既然英汉是两种不同的语言,那么不可译性则是不可避免的。

翻译不是万能的,它仅仅只是一种信息传递的介质而已。

那么,我们该怎么样去面对不可译性呢?
我们以中国的古诗为例。

柳宗元的《江雪》中写道“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它在语音、词汇、句子和篇章等方面所体现的言内意义都是汉语所特有的。

当翻译遭遇“民族特色”时,做好译文是一件相当麻烦的事。

但是许渊冲将之译成“From hill to hill no bird in flight, From path to path no man in sight”。

在原文中,“绝”和“灭”押韵,在译文中,flight 和sight押韵,再现了词语在语音方面的关系。

同时,译文中的两句话在结构上也是完全对应的,可以说已经基本上还原了原文意境。

译者能够做到这一步已经相当的不容易了。

同样,翻译汉语里的歇后语时,对于大多数喻义歇后语,由于比喻部分生动形象,喻义部分逻辑推理合乎情理,通常采用直译法,既传达源语的内容,又维持源语的形象。

然而,一旦涉及到了双关或谐音,那就难翻译了。

“拿锄头刨黄连——挖苦”有人把他翻成“To dig Coptis with a hoe——dig”。

我们知道,汉语里的“挖苦”有两层意思,同样,dig既表示挖苦,同时在口语里也可指挖苦。

总之,翻译是一门非常深奥的学问,一篇好的译文十分考验译者的文字功力。

一方面,一种广泛使用的语言是另一种语言所不能替代的。

很多属于本民族、本语言的特征是不能完全通过翻译去传递给说不同语言的人。

另一方面,我们要不断提高对文字的把握能力,加强
自身的修养,争取在最大限度内让读者体会到原文的特色首先,尽最大努力去还原原文的风貌,从而减少因为文化差异而给文化的传播带来的障碍。

【参考文献】
[1]刘宓庆.文体与翻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2]陈宏薇.汉英翻译基础[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3]赵金东.浅议汉语“歇后语”的翻译[J].英语辅导报大学二年级版,2004-2005,(3).
【作者简介】张连亮(1969-),男,焦作大学外语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英语教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