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金融理论及实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域金融理论及其实践

摘要:区域金融作为独立的研究课题,其研究价值近几年刚刚引起理论界的关注。对区域金融理论的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都相当滞后。作者在综合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尝试进行区域金融的系统分析和深层研究,对主要的金融理论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浅析区域金融理论的实践性。

关键字:区域金融理论金融发展评价实践性

目前,国内外关于区域金融的研究不在少数,但尚未形成一套独立的区域金融理论,这方面的研究主要建立在金融发展理论和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的基础上。一方面,金融发展的一般理论和分析方法构成了区域金融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基础,是研究区域金融问题的理论根基。另一方面,区域金融发展又可以看作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侧面,区域经济有其特殊的运动规律,该理论在区域问题上的特有研究视角,对区域金融的研究很有借鉴意义。

一、主要的区域金融理论

1、区域金融结构理论。广义金融结构概念,用金融结构制度的有效性来定义金融结构的健全性。在健全金融结构的基础上,引入外在宏观经济设控、金融风险控制和金融制度环境安排等因素,提出金融可持续发展实质上是在上述的适当外在条件下,健全金融结构的均衡变化。由此,总结出健全金融结构和金融可持续发展主导原则。

2、区域金融深化理论。在金融深化与区域发展关系理论的基础上,区域金融深化理论考察了区域发展差距的金融成因,构建金融深化影响区域发展的理论分析框架。

3、区域金融约束理论。区域金融约束是区域经济、金融发展中所出现的金融约束经济发展的理论。这种约束与金融管制密切相关。在区域金融约束理论看来,一个区域的快速发展要求解除这种金融约束。否则,区域经济是不能快速发展的。

4、区域金融内生理论。区域金融内生理论是内生增长理论在区域金融发展的表现。在区域金融内生理论看来,一个区域的经济、金融发展在于其内生增长的结果。也就是说,一个地区的快速发展是自身造血功能强大的结果。

5、区域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区域金融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旨在通过对区域金融结构和金融发展的实证分析,肯定金融发展理论中的积极成果,弥补金融发展理论在新兴市场经济和转轨经济中应用的不足,进而提出实现区域金融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6、其他区域金融理论。区域金融合作理论、区域金融政策理论、区域资金

流动理论、区域金融成长差异理论。

二、区域金融理论研究综述

1、国外区域金融理论研究

经济学家格利和肖曾经发表《经济发展的金融方面》,开启了金融发展学说的先河。其后,戈德斯密斯于1969年发表了《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一书,创造性地提出了金融机构和金融发展的概念。但其理论侧重于研究发达国家的金融状态,对发展中国家涉足不多,这显然有些缺憾。对于这点不足,两位经济学家麦金农与肖很好地弥补了这点。20世纪90年代后,在反思“金融深化”和“金融自由化”后,以赫尔曼、穆尔多克和斯蒂格利茨等为首的经济学家发表了《金融约束:一个新的分析框架》,提出了“金融约束论”的思想,认为金融约束是在放开“金融抑制”走向“金融深化”的一个中间环节,也是与金融渐进改革相适应的,是任何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经济改革的必经之路。

2、国内区域金融理论研究

一是区域金融发展差异的研究。周立和胡鞍钢利用金融资产相关比率等指标,通过相关数据分析了金融发展差别,得出了中国区域金融的显著差异性,并存在差异的波动性,即在不同的客观条件下,差异程度显示出非规律性变化运动。汪兴隆认为,货币配置的区域化差异是区域经济差异化的重要因素,这需要在央行统一货币政策执行的前提下,实施区域货币政策的浮动化和灵活化,优化金融机构和体系,促进各区域的资本市场协调发展,并提出发展政策性金融的措施。

二是区域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研究。周立和胡鞍钢以金融相关比率、经济增长率和投资增长为模型元素,通过模型实证分析,结果显示,金融发展差距是各地区经济增长差异的主要原因。他们利用金融发展量化的手段解决宏观的经济问题,指出了经济发展的实质要求提高金融发展水平。但金融发展水平不是影响经济发展水平的惟一因素,郭金龙和王宏伟利用GDP和资本流动量作计量研究,得出区域金融发展的特点与差异,提出了对中西部应实行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赵伟和马瑞永利用泰尔指数对区域金融指标进行分析,认为区域间的金融差异是区域金融增长的主要方面,而非区域内的金融增长差异,主要是区域间金融发展差异造成了区域经济增长的差异。

诸多学者对区域金融问题进行了颇多的研究,区域金融理论也正成为一门新兴的经济学科。但仍有待改进,包括如下几个方面:一是理论体系的统一性。由于区域金融学作为独立学科诞生并不久,学术界对于其研究内涵的认定还存在分歧,研究内涵的统一性是任何一门学科需要重视的,这需要在日后的经济实践中去完善。二是研究方法的科学性。众多学者对区域金融理论的研究往往是把宏观金融学微观化的过程,任何武断和孤立地研究都是苍白的,只有综合运用交叉学科的科学方法才是合理的。三是研究选材的全面性。前面提到,国外的金融学家重点研究发达国家的区域金融问题,对发展中国家涉足不多,我们国内的学者对国外的区域金融问题的研究也甚少。

三、简评金融深化论

金融深化理论强调金融体系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认为经济落后国家应当促进金融深化,这无疑是正确的,然而,金融体系和金融交易是复杂的,如何促进金融深化却没有简单的政策药方,仅仅“金融自由化”并不足以建立高效稳健的金融体系并推动实体经济发展。

金融深化论未能将金融资源及其配置效率列入其研究的视野,对应着缺失的金融效率观。一方面,量性增长并不能自动带来金融效率的提高;另一方面,金融深化论完全竞争的假设背离现实,必然推出金融效率的帕累托有效配置。新古典经济模式下得出的政策建议――金融自由化也与经济发展无法协调。金融约束论的核心思想是,“适度的”金融压制是必要的。尽管金融约束论也未能揭示出金融的资源属性,但与金融深化论相比,其蕴含的金融效率观更加成熟。其一,由于金融约束论考察了金融深化论假定不变的“外部条件”,其假设条件更加接近现实;其二,理论模型因考虑了更多因素而更加全面,政策主张因广泛采用实证研究,更能经得起实践的检验。该理论的主要缺陷是忽视了对金融脆弱性和金融效率的全面研究。

四、简评金融约束论

“金融约束”理论,其核心论点是,给定宏观经济环境稳定,通货膨胀率较低且可预测等前提条件,由存款监管、市场准入限制等组成的一整套金融约束政策有助于促进经济增长。认为在金融体系比较落后的经济中,政府应当在宏观经济稳定、尤其通货膨胀率较低等前提条件下,通过存贷款利率控制、市场准入限制等一组金融约束政策为金融部门和生产部门创造获取剩余的机会,以缓解金融机构和企业部门由于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激励问题,从而推动金融深化和经济发展;政府的这种选择性干预应当是动态的,随着金融深化程度的加深,政府应当逐步放松上述金融约束,以促进经济向自由市场经济过渡。金融约束论的核心思想是强调政府干预金融的作用,提出对发展中国家而言,金融自由化并一定是实现金融深化的最优政策选择,适度的金融压制是必要的。

金融约束论尽管也未揭示出金融的资源属性,但与金融深化论相比,其理论模型更加完善,政策建议更加符合发展中国家的实际,其蕴含的金融效率观更加成熟。其一,由于金融约束论考察了金融深化论假定不变的“外部条件”,其假设条件更加接近现实;通过扬弃金融深化论所倡导的“阿罗・德布鲁”范式,为传统的最优理论帕累托有效配置加入了约束条件,符合“次优理论”的逻辑;其二,理论模型因考虑了更多因素而更加全面,政策主张因广泛采用实证研究更能经得起实践的检验。金融约束论的缺陷主要是忽视了对金融脆弱性和金融效率的全面研究,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对该理论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五、简评内生理论

区域内生发展成为国外农村、贫困地区区域发展成功模式,对我国农村、西部地区和集中连片贫困区区域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区域内生发展目标包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资源科学利用以及经济、社会和环境效应。区域内生发展内容包括区域内生发展力量、资源科学利用与实现综合效益。区域内生发展以实现区域内部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共同发展为目标,以当地政府、当地企业和当地居民为区域内生发展单元和内生发展力量,科学利用当地资源,自力更生,自我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区域内生增长向区域内生发展转变。区域内生发展是区域发展特别是农村地区和贫困地区发展的一种最优方式,需要从利益相关者、产业与二元结构等方面探索区域内生发展机理与路径依赖,选择“造血”式发展,自下而上,培育区域自我发展能力,寻求区域科学发展之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