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6单元 20曹刿论战 课后作业(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曹刿论战 》同步练习(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曹刿论战 》同步练习(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798baeb683c4bb4cf7ecd1ae.png)
20 曹刿论战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曹刿.请见(guì) 又何间.焉(jiān) 小惠未遍.(biàn)B.小信未孚.(fú) 牺牲玉帛.(bó) 遂.逐齐师(suí)C.肉食者鄙.(bǐ) 登轼.而望之(shì) 望其旗靡.(mí)D.夫.战,勇气也(fú) 下视其辙.(zhé) 弗.敢专也(fú)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又何间.焉 (2)小惠未遍.(3)神弗福.也 (4)衣食所安.(5)弗敢专.也 (6)必以信.(7)小信未孚. (8)虽不能察.(9)望其旗靡. (10)彼竭.我盈(11)齐师.伐我 (12)牺牲..玉帛(13)公将鼓.之 (14)忠之属.也3.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彼竭我盈,故克之.B.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C.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D.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肉食者谋.之肉食者鄙,未能远谋.B.又何间.焉其间.千二百里C.弗敢加.也万钟于我何加.焉D.忠之属.也属.予作文以记之5.下列对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B.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C.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D.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6.下列句子在语序上与现代汉语习惯一致的一项是( )A.何以战?B.虽不能察,必以情。
C.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D.微斯人,吾谁与归?7.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2)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3)彼竭我盈,故克之。
(4)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8.填空。
(1)本文选自《左传》,《左传》旧传为时期所作,是根据鲁史写的体史书。
(2)《曹刿论战》记载了历史上著名的长勺之战,曹刿利用了作战中“,, ”的特点,趁敌军士气衰竭之际一举战胜了敌军。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曹刿论战》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曹刿论战》课后习题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025e55de6c85ec3a86c2c546.png)
参考答案:
本文紧扣“论战”来写,详写曹刿的言论,如第1段中与鲁庄公论“何以战”的两次对话,将其“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第3段论述取胜原因,则把他的作战必须抓准时机、谨慎而又果断的战略思想表现出来。这两段文字,完整地表现了曹刿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对于无助于表现人物性格的事,如战争起因、战斗状况、战后处理等一概不提,这样的剪裁,叙事清楚,详略得当,有力地突出了中心。
鲁庄公同曹刿共乘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庄公(一上阵)就要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齐军擂过三通战鼓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大败。庄公正要下令追击,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向下察看车轮碾出的痕迹,登上车前的横木眺望齐国军队,(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战胜齐军后,鲁庄公询问取胜的原因。曹刿答道:“打仗,要靠勇气。第一次击鼓能够鼓起士气,第二次击鼓时士气减弱,第三次击鼓时士气已经穷尽了。敌方的士气已经穷尽而我方的士气正盛,所以打败了他们。(齐是)大国,难以摸清(它的情况),怕的是有埋伏,我发现他们的车印混乱,军旗也倒下了,所以才下令追击他们。”
四、熟读并背诵课文。
点拨:本题旨在引导同学们熟悉并深入理解文言文名篇。
五、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体会其古今意义的不同。
1.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2.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3.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参考答案:
1.指古代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牲畜。2.可以凭借。3.第二次。
六、课文篇幅不长,却展示了曹刿多方面的品质。结合课文的具体内容,谈谈你对曹刿这个人物的认识。
1.借助课文注释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汇与特殊句式,理解词语古今意义的差别。
部编2020九年级语文下册20《曹刿论战》同步练习附答案解析
![部编2020九年级语文下册20《曹刿论战》同步练习附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a214811b102de2bd9705881c.png)
部编 2020 九年级语文下册20《曹刿论战》同步练习附答案分析第一课时同步练习一、累积运用1.给以下加点字注音。
曹刿(.又何间(.))焉小惠未遍().公与之乘().小信未孚(.长勺().)2.解说以下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今义。
()又何间焉1.(2)肉食者鄙.()牺牲玉帛3..(4)小大之狱.古义:古义:古义:古义:今义:今义:今义:今义:3.下边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同样的一项为哪一项().其村夫曰A.B.故克之.公问其故.公将鼓之..登轼而望之C.再而衰.D.何以.战能够.一战4.与“小大之狱”中“之”字用法同样的一项为哪一项()A.肉食者谋之B.此诚紧急生死之秋也C.公将驰之D.登轼而望之5.与“其村夫曰”中“其”字用法不同样的一项为哪一项()A.其妻献疑曰B.寂然乎此间C.增其旧制D.其如土石何6. 依据要求填空。
( 1)曹刿请见鲁庄公的根来源因是“,”。
( 2)曹刿以为“能够一战”的条件是“,,”。
( 3)曹刿不让鲁庄公追击齐军的原由是“( 4)曹刿判断敌方确系溃败的依照是“,,,”。
”。
第二课时同步练习二、课内精读阅读全文,回答以下问题。
7.把下边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肉食者谋之 , 又何间焉 ?(2)夫大国 , 难测也 , 惧有伏焉。
8.文中鲁庄公的“将鼓”“将驰”表现了他如何的性格特点?曹刿的“未可”“可矣”表现了什么 ?9.俗语说“不在其位 , 不谋其政” , 而曹刿并不是“肉食者” , 却要参加战事 , 对此 , 你如何评论 ? 10.曹刿论战“论”了哪些问题?此中最重要的是哪一个?三、拓展阅读阅读下边的文字,回答以下问题。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村夫日:“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日:“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日:“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日:“小惠未稿,民弗从也。
”公日:“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日:“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20 《曹刿论战》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20 《曹刿论战》课后习题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5b3bda9e26fff705cc170a6d.png)
部编版20 《曹刿论战》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阅读课文,梳理故事情节,仿照示例,完成下面的图表,并据此复述课文。
请见→→参战→参考答案:论战、释疑。
二、齐鲁长勺之战,鲁国能够以弱胜强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试结合课文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1.政治上取信于民:鲁庄公和曹刿的战前对话说明曹刿的军事思想是以民心向背为基础的。
2.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时机。
曹刿根据齐军来势凶猛、人数占优的实际情况,采取坚守不出、挫其锐气的策略。
通过双方勇力的此消彼长,很快就扭转了双方力量对比的优劣关系,结果一举溃敌。
取胜之后,曹刿并不马上追击,深知兵不厌诈之道,唯恐中了齐国诱敌伏击的圈套,表明他在极善用计的同时,也时刻保持高度警惕,防备对方运用计谋。
曹刿在战争中可谓是知己知彼,运筹帷幄。
三、课文仅用二百多字就叙述了长勺之战的全过程。
说说课文是怎样安排详略的,这样安排好在哪里。
参考答案:本文紧扣“论战”来写,详写曹刿的言论,如第1段中与鲁庄公论“何以战”的两次对话,将其“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第3段论述取胜原因,则把他的作战必须抓准时机、谨慎而又果断的战略思想表现出来。
这两段文字,完整地表现了曹刿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
对于无助于表现人物性格的事,如战争起因、战斗状况、战后处理等一概不提,这样的剪裁,叙事清楚,详略得当,有力地突出了中心。
四、熟读并背诵课文。
点拨:本题旨在引导同学们熟悉并深入理解文言文名篇。
五、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体会其古今意义的不同。
1.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2.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3.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参考答案:1.指古代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牲畜。
2.可以凭借。
3.第二次。
六、课文篇幅不长,却展示了曹刿多方面的品质。
结合课文的具体内容,谈谈你对曹刿这个人物的认识。
参考答案:曹刿具有卓越的军事识见和高超的作战指挥才能。
他非常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认为“民从”才是战争取胜的重要保证,具备了“民从”这个条件,“可以一战”,否则,不可以战。
九年级语文(下)《曹刿论战》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九年级语文(下)《曹刿论战》练习题及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8ea0f661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8f52e3e.png)
九年级语文(下)《曹刿论战》练习题及参考答案九年级语文(下)《曹刿论战》练习题及参考答案1、给加粗的字注音①曹刿请见()②又何间焉()③小信未孚()④牺牲玉帛()⑤小惠未徧()⑥登轼而望之()⑦夫战,勇气也()⑧望其旗靡()2、解释下列句子加粗的词①小惠未徧,民弗从也()()②小信未孚,神弗福也()③公将鼓之()④衣食所安,弗敢专()()3、下列句子中“之”的含义与其他三句不同的是()A、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B、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C、公将驰之。
D、彼竭我盈,故克之。
4、解释下列相同词语的古今意义。
肉食鄙,未能远谋()小大之狱()为人卑鄙()牢狱之灾()虽不能察()必以情()虽是犯错()真情实感()忠之属也()牺牲玉帛()为人忠实()为国牺牲()5、翻译下面的句子。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夫战,勇气也。
6、《曹刿论战》选自,这部书传说是时期根据鲁国史料编写的编年体史书。
7、根据要求默写课文。
(1)战前鲁庄公在曹刿启发下,采取取信于民的措施是:“,,。
”(2)曹刿在齐军三鼓之后才下令鲁军发动进攻的原因:“,,。
”(3)曹刿在齐军败退后不立即下令追击的原因:“,,。
”8、选出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将字母填入括号中。
()A、曹刿和鲁庄公在战前的三问三答,足见鲁庄公的“鄙”。
B、用对话的方式记载历史事件,叫做“记言”。
《曹刿论战》就是采用的这种方式叙述史事件的。
C、《曹刿论战》中的“论”字,指的是曹刿与鲁庄公讨论问题。
D、“长勺之战”的特点是以劣胜优,以弱胜强,常被历代军事家所引用。
曹刿论战《左传》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 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偏,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曹刿论战》同步练习附答案解析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曹刿论战》同步练习附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6916f041bb4cf7ec4afed0ae.png)
20《曹刿论战》同步练习第一课时同步练习一、积累运用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曹刿.()小惠未遍.()小信未孚.()又何间.()焉公与之乘.()长勺.()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今义。
(1)又何间.焉古义:今义:(2)肉食者鄙.古义:今义:(3)牺牲..玉帛古义:今义:(4)小大之狱.古义:今义:3.下面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其.乡人曰公问其.故B.故克之.公将鼓之.C.登轼而.望之再而.衰D.何以.战可以.一战4.与“小大之狱”中“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肉食者谋之B.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C.公将驰之D.登轼而望之5.与“其乡人曰”中“其”字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其妻献疑曰B.颓然乎其间C.增其旧制D.其如土石何6.根据要求填空。
(1)曹刿请见鲁庄公的根本原因是“,”。
(2)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条件是“,,”。
(3)曹刿不让鲁庄公追击齐军的原因是“,,”。
(4)曹刿判定敌方确系溃败的依据是“,”。
第二课时同步练习二、课内精读阅读全文,回答下列问题。
7.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2)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8. 文中鲁庄公的“将鼓”“将驰”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特征?曹刿的“未可”“可矣”表现了什么?9. 俗话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而曹刿并非“肉食者”,却要参与战事,对此,你如何评价?10.曹刿论战“论”了哪些问题?其中最重要的是哪一个?三、拓展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列问题。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日:“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日:“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日:“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日:“小惠未稿,民弗从也。
”公日:“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日:“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日:“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节选自《左传》)【乙】长勺之役,曹刿问所以战于庄公。
第20课《曹刿论战》同步练习2022-2023学年度部编委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20课《曹刿论战》同步练习2022-2023学年度部编委语文九年级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8974d9c4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56a27b5.png)
20《曹刿论战》同步练习(后附答案)一、基础积累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又何间.焉()小信未孚.()下视其辙.()夫.战()望其旗靡.()肉食者鄙.()2.重点实词解释。
(1)齐师伐我师:(2)又何间焉间:(3)肉食者鄙鄙:(4)小惠未遍遍:(5)弗敢加也加:(6)必以信信:(7)小信未孚孚:(8)虽不能察察:(9)战则请从从:(10)公将驰之驰:(11)既克既:(12)一鼓作气作:(13)三而竭竭:(14)彼竭我盈盈:(15)难测也测:(16)惧有伏焉伏:(17)望其旗靡靡:3.解释一词多义。
(1)故公问其故()故克之()(2)以何以战()必以分人()必以情()(3)从战则请从()民弗从也()4.解释加点词的古今义。
(1)又何间.焉今义:古义:参与(2)小大之狱.今义:监狱古义:(3)牺牲..玉帛古义: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牲畜今义:(4)肉食者鄙.古义:今义:语言品行恶劣不道德5.指出加点词的用法并释义。
(1)神弗福.也名词作动词,(2)公将鼓.之名词作动词,6.重点句子翻译(1)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二、课内探究7.用课文原句填空。
(1)曹刿身为一介草民,却能冲破阻挠,坚持拜见鲁庄公去进谏的原因是“,”,这正印证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道理。
(2)曹刿认为,要想取得战争的胜利,就要取信于民。
鲁庄公“,,”的回答则表明他终于领悟到了这个道理。
(3)曹刿不让鲁庄公追击齐军的原因是:,。
(4)曹刿在对战争的论述中提出追击敌兵时机的句子是:,。
8.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一致的一项是()A.齐师伐.我伐.薪烧炭南山中B.忠之属.也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C.遂逐齐师.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D.公问其故.温故.而知新9.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分析不当的一项是()A.鲁庄公看重衣食、祭祀等因素对战争胜负的影响,由此可以看出其人格的卑鄙。
B.曹刿对人心向背的重视,对进攻和追击时机的把握,都表现出他的深谋远虑。
《曹刿论战》习题带答案(部编版九下)
![《曹刿论战》习题带答案(部编版九下)](https://img.taocdn.com/s3/m/aeed4a1931126edb6e1a1015.png)
《曹刿论战》精品练习题带答案(部编版九下)班级:姓名:说明:照新部编版教材整理的资料,新颖实用。
已排好版,A4纸打印使用即可。
打印时删除此段话。
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①节选自②【师】③【肉食者】④【间】⑤【鄙】⑥【何以战】以,⑦【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安,专,⑧【必以分人】⑨【对】⑩【遍】⑪【牺牲玉帛】牺牲,玉帛,⑫【加】⑬【信】⑭【小信未孚】孚,⑮【福】⑯【狱】⑰【察】⑱【情】⑲【忠之属也】忠,属,⑳【可以一战】㉑【从】㉒【公与之乘】之,㉓【鼓之】之,㉔【败绩】㉕【驰】㉖【下视其辙】㉗【登轼而望之】㉘【既克】既,㉙【夫战,勇气也】㉚【一鼓作气】作,㉛【再】㉜【竭】㉝【盈】㉞【测】㉟【伏】㊱【靡】二、重点句子翻译: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3、何以战?4、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5、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6、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7、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8、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9、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10、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三、重点知识积累:1、一词多义①、解释下列句中“间”的含义。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②、解释下列句中“故”的含义。
公问其故.:彼竭我盈,故.克之:③、解释下列句中“属”的含义。
忠之属.也:神情与苏黄不属.:有良田美池之属.:④、解释下列句中“以”的含义。
可以.一战:必以.情:必以分人:以.中有足乐者:以.衾拥覆:⑤、解释下列句中“伐”的含义。
十年春,齐师伐.我:伐.竹取道,下见小潭:⑥、解释下列句中“请”的含义。
曹刿请.见:战则请.从:⑦、解释下列句中“从”的含义。
战则请从.:民弗从.也:⑧、解释下列句中“之”的用法及含义。
肉食者谋之.:小大之.狱:公与之.乘:忠之.属也:公将鼓之.:2、指出下列加点字的用法并解释。
①、小惠未徧.:②、牺牲..玉帛:③、小大之狱.:④、必以情.:⑤、忠.之属也:⑥、又何间.焉:⑦、可以..一战:⑧、肉食者鄙.:⑨、再.而衰:⑩、神弗福.也:⑪、公将鼓.之:⑫、下.视其辙:3、判断下列句子的特殊句式。
部编九下语文20 《曹刿论战》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部编九下语文20 《曹刿论战》课后习题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7c6ef74bf78a6529647d53d0.png)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20 《曹刿论战》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阅读课文,梳理故事情节,仿照示例,完成下面的图表,并据此复述课文。
请见→→参战→参考答案:论战、释疑。
二、齐鲁长勺之战,鲁国能够以弱胜强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试结合课文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1.政治上取信于民:鲁庄公和曹刿的战前对话说明曹刿的军事思想是以民心向背为基础的。
2.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时机。
曹刿根据齐军来势凶猛、人数占优的实际情况,采取坚守不出、挫其锐气的策略。
通过双方勇力的此消彼长,很快就扭转了双方力量对比的优劣关系,结果一举溃敌。
取胜之后,曹刿并不马上追击,深知兵不厌诈之道,唯恐中了齐国诱敌伏击的圈套,表明他在极善用计的同时,也时刻保持高度警惕,防备对方运用计谋。
曹刿在战争中可谓是知己知彼,运筹帷幄。
三、课文仅用二百多字就叙述了长勺之战的全过程。
说说课文是怎样安排详略的,这样安排好在哪里。
参考答案:本文紧扣“论战”来写,详写曹刿的言论,如第1段中与鲁庄公论“何以战”的两次对话,将其“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第3段论述取胜原因,则把他的作战必须抓准时机、谨慎而又果断的战略思想表现出来。
这两段文字,完整地表现了曹刿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
对于无助于表现人物性格的事,如战争起因、战斗状况、战后处理等一概不提,这样的剪裁,叙事清楚,详略得当,有力地突出了中心。
四、熟读并背诵课文。
点拨:本题旨在引导同学们熟悉并深入理解文言文名篇。
五、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体会其古今意义的不同。
1.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2.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3.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参考答案:1.指古代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牲畜。
2.可以凭借。
3.第二次。
六、课文篇幅不长,却展示了曹刿多方面的品质。
结合课文的具体内容,谈谈你对曹刿这个人物的认识。
参考答案:曹刿具有卓越的军事识见和高超的作战指挥才能。
他非常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认为“民从”才是战争取胜的重要保证,具备了“民从”这个条件,“可以一战”,否则,不可以战。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20《曹刿论战》课后作业试题(含答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20《曹刿论战》课后作业试题(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aeb1f12b02768e9950e73811.png)
年级:九年级册次:下册单元:六单元一、语基达标训练1.文学常识填空。
(1)《曹刿论战》选自《》,所写是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
(2)《左传》又称《》、《》,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著作,相传为春秋鲁国的史官所作。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齐师伐我。
伐:(2)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间:(3)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徧:(4)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牺牲:。
(5)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狱:(6)既克,公问其故。
既:(7)彼竭我盈。
盈:(8)夫大国,难测也。
测:3.翻译下列句子。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译:。
(2)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译:。
(3)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译:。
(4)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译:。
4.曹刿说的“忠之属也”指的是什么?答:。
5.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什么?答:。
6.请分析“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
答:(1)。
(2)。
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今义。
(1)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古义:。
今义:(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古义:。
今义:8.比较并解释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安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②安能辨我是雄雌。
()(2)伐①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②十年春,齐师伐我。
()9.文中写道鲁国获胜,给人启示最深的一点是什么?请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答:。
10.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曹刿阻止鲁庄公追击的原因是“”。
11.曹刿的“远谋”体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从政治和军事两方面简要说说。
答:政治方面:。
军事方面:。
12.一直以来,长勺之战中的鲁庄公被人认为是“肉食者鄙”的形象。
其实他并不“鄙”。
他不“鄙”在哪里?请简要说说你的感悟。
答:二、课文内容回顾1.翻译下列句子。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译文:?(2)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译文:。
(3)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译文:。
(4)夫大国,难测也,具有伏焉。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曹刿论战》课后练习题(附答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曹刿论战》课后练习题(附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8d290af0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33.png)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曹刿论战》课后练习题(附答案)⊙收获平台一、积累与运用1.解释下边各组加点字的意思。
⑴牺牲..玉帛()⑵小大之狱.()作出牺牲..()越狱.逃跑()⑶虽不能察,必以情.()⑷忠.之属也()以情.动人()忠.于人民()2、解释下列句子中“以”的含义,如有省略,在括号内补出省略的词。
⑴何以()战?___________ ⑵必以()分人。
____________⑶必以()情。
___________ ⑷可以()一战。
____________3、用课文原句填空:⑴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成语“一鼓作气”出自本文的原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曹刿主动求见鲁庄公最主要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曹刿所以让鲁军追逐齐军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鲁国以弱胜强,打败齐国主要原因有哪些?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答:*三、比较阅读:甲: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乙: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1.这两段文字所表现的思想相同的一项是( )A.国家兴亡,匹夫有责B.吃苦在前,享受在后C.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D.实行仁政,取信于民2.甲文中最能表现曹刿“取信于民”战略思想的一句是___________。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20课《曹刿论战》 知识点+图文解读+同步练习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20课《曹刿论战》 知识点+图文解读+同步练习](https://img.taocdn.com/s3/m/a2cec5ab4b73f242326c5f32.png)
一、作者简介《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各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相传是春秋时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所写。
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
《左传》是重要的历史文献,对后世史学产生了很大影响,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
二、故事背景春秋时期,齐与鲁是邻国,齐大鲁小,齐强鲁弱。
齐襄公即位后,政令无常,国内危机四伏,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分别逃到莒国和鲁国避难。
后齐国两个国君齐襄公和公孙无知相继被杀,国内无君。
公子小白抢先回到齐国夺得君位(就是后来的齐桓公)。
即位后,他立即出兵打败鲁军,公子纠被逼死。
但齐桓公仍不甘心,于鲁庄公十年春天,借口鲁国曾帮助公子纠争夺齐国君位,再次兴兵攻鲁,两军战于长勺。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以弱胜强的“长勺之战”。
三、注释1.曹刿(guì):春秋时鲁国大夫。
著名的军事理论家。
2.十年: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
3.齐师:齐国的军队。
齐,在今山东省中部。
师,军队。
4.伐:攻打。
5.我:指鲁国。
《左传》根据鲁史而写,故称鲁国为“我”。
6.公:诸侯的通称,这里指鲁庄公。
7.肉食者:吃肉的人,指当权者。
8.谋:谋议。
9.间(jiàn):参与。
10.鄙:鄙陋,目光短浅。
11.乃:于是,就。
12.何以战:就是“以何战”,凭借什么作战?以,用,凭,靠。
13.衣食所安,弗敢专也: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享用。
安:有“养”的意思。
弗:不。
专:独自专有,个人专有。
14.必以分人:省略句,省略了"之",完整的句子是“必以之分人”。
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以,把。
人:指鲁庄公身边的近臣或贵族。
15.遍:一作“徧”,遍及,普遍。
16.牺牲玉帛(bó):古代祭祀用的祭品。
牺牲,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玉,玉器。
帛,丝织品。
17.加:虚报夸大。
18.小信未孚(fú):(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古文习题带答案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古文习题带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b337bd33fe4733687e21aaa1.png)
部编版九年级下第六单元古文习题【分篇带答案】班级:姓名:第六单元目录:20.曹刿论战/《左传》21.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22.陈涉世家/《史记》23.出师表/诸葛亮说明:2020版部编版语文九下加了一篇《陈涉世家》。
每篇古文根据难易度分了AB两种试卷类型,有答案解析。
一、A卷:夯实基础类题型:【重点课下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课文内容理解简答题】二、B卷:能力提升类题型:【理解性默写】【文言现象积累】【赏析辨识选择题】【课外阅读训练】20.《曹刿论战》精品练习题带答案(部编版九下)班级:姓名:A卷:夯实基础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①节选自《左传·庄公十年》②【师】军队。
③【肉食者】吃肉的人。
这里指当权者。
④【间】参与。
⑤【鄙】浅陋。
这里指目光短浅。
⑥【何以战】即“以何战”,凭借什么作战?以,凭、靠。
⑦【衣食所安,弗敢专也】衣食这类用来安身的东西,不敢独自享受。
安,指安身。
专,独自享有。
⑧【必以分人】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⑨【对】回答。
一般用于下对上的回答。
⑩【遍】遍及、普遍。
⑪【牺牲玉帛】古代祭祀用的祭品。
牺牲,指祭祀用的牛、羊、猪等。
玉帛,祭祀用的玉和丝织品。
⑫【加】虚夸,夸大。
⑬【信】实情。
⑭【小信未孚】(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
孚,使信服。
⑮【福】赐福,保佑。
⑯【狱】指诉讼事件。
⑰【察】明察。
⑱【情】诚,诚实。
这里指诚心。
⑲【忠之属也】(这)是尽职分之类的事情。
忠,尽力做好分内的事。
属,类。
⑳【可以一战】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㉑【从】跟随。
㉒【公与之乘】鲁庄公和他共乘一辆战车。
之,指曹刿。
㉓【鼓之】击鼓进军。
之,起补足音节作用。
㉔【败绩】大败。
㉕【驰】驱车追赶。
㉖【下视其辙】向下查看车轮碾出的痕迹。
㉗【登轼而望之】登上车前的横木眺望齐国军队。
㉘【既克】战胜齐军后。
既,已经。
㉙【夫战,勇气也】作战,靠的是勇气。
㉚【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能够鼓起士气。
作,鼓起。
㉛【再】第二次。
部编版九年级下《曹刿论战》作业本答案
![部编版九年级下《曹刿论战》作业本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1d99abc25ef7ba0d4a733b32.png)
中的作用。善于观察敌情,采取“敌疲我打”的方针,最终大败齐军
拓展
• [示例]我认为鲁庄公并不“鄙”。 • 身为一国之君,他对乡人身份的曹刿能够予以接见,且不厌其
在握,急躁冒进,导致失败。 • 合作 交流结果:影响战争胜负的原因有很多、战争性质(正义或非正义)是重要因素之一,
战略战 术的是否合理安排以及是否分析敌我双方实力、知己知彼也是影响战争胜负的因素。
导学四
• [示例](1) ①摇了摇头,不以为然,斩钉截铁 • ②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 ③捋 了捋胡子,沉吟片刻 • ④牺牲 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 (2)战前:具有政治远见,预见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主动请见国君,明确指
曹刿论战
作业本
预学一
• [示例一]淝水之战:前秦出兵伐晋, 于淝水交战,东晋谢安沉 着指挥,采用先发制人、转守为攻的战术,击溃前秦的先锋部 队。东晋最终以八万军力大胜八十余万前秦军。
• 示例二 • 官渡之战:东汉末年,曹操与袁绍两军相峙于官渡。曹操派兵
突袭、大烧袁军在乌巢的粮仓,并击溃袁军主力,使得袁军军 心动摇,内部分裂,全军溃败。
导学三
• [示例]自主探究: • ①政治 上师出无名。长勺之战是齐国发起的一场非正义战争。 • 一个“伐”字,可以看出齐桓公因王位之争对鲁国一直心存 芥蒂,故派遣军队越界进攻,在
鲁国境内长勺挑起战争。 • ②战斗时齐军没有把握进攻的最佳时机。齐军盲目进攻,三次冲锋都没有获得胜利、士气耗
尽最后战败。 • ③齐国轻视鲁国。在乾时之战中齐国取得了胜利,紧接着齐国又发动长勺之战,自以为胜券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 20曹刿论战同步练习讲义(含答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 20曹刿论战同步练习讲义(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b5608083b52acfc788ebc92f.png)
20 曹刿论战同步练习讲义基础导练1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曹刿.()又何间.焉()肉食者鄙.()牺牲玉帛.()小信未孚.()登轼.而望之()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2.古今异义。
(1)齐师伐.我古义:今义:(2)肉食者鄙.古义:今义:(3)牺牲..玉帛古义:今义:(4)小大之狱.古义:今义:(5)必以信.古义:今义:(6)忠.之属也古义:今义: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出自本文的一个成语是:,意思:。
(2)有利于反攻的时机是“”之时。
(3)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4)追击开始的时机是“”之时。
4.翻译下列句子。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3)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5.从曹刿总结战争胜利的经验内容看,为什么他仅就如何选择反击时机作了议论?你认为他总结得全面吗?能力提升6.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
灞上秋居马戴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
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①。
【注释】①致此身:意即以此身为国君报效尽力。
(1)这首诗颈联写园中露滴、壁邻野僧,有什么作用?(2)唐代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写道:“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分析这两首诗的情感有何不同?7.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梁君①出猎,见白雁群。
梁君下车,彀弓②欲射之。
道有行者,梁君谓行者止。
行者不止,白雁群骇。
梁君怒,欲射行者。
其御③公孙袭下车抚矢曰:“君止!”梁君忿然作色怒曰:“袭不与其君而顾他人,何也?”公孙袭曰:“昔齐景公之时,天大旱三年,卜④之,曰:‘必以人祠,乃雨。
’景公下堂顿首曰:‘凡吾所以求雨者,为吾民也;今必使吾以人祠,乃且雨,寡人将自当之。
’言未卒,而天大雨方千里者,何也?为有德于天而惠于民也。
今主君以白雁之故而欲射人,袭谓主君言无异于虎狼!”梁君援其手与上车归,入庙门,呼万岁,曰:“幸哉今日也!他人猎皆得禽兽,吾猎得善言而归。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曹刿论战》课后练习题(附答案解析)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曹刿论战》课后练习题(附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3b0f3126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9ee9bbe.png)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曹刿论战》课后练习题(附答案解析)一、基础知识:1、文学常识。
《左传》相传是时期所作,《左传》原名或,是根据鲁史写的体史书,与、合称《春秋》三传。
2、下列句子中“之”的含义与其他三句不同的是()A、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B、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C、公将驰之。
D、彼竭我盈,故克之。
3、解释下列词语的古今意义。
(1)又何间焉:古义:今义:(2)小大之狱:古义:今义:(3)弗敢加也:古义:今义:(4)必以信:古义:今义:(5)牺牲玉帛:古义:今义:(6)肉食者鄙,古义:今义:4、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与“忠之属也”中的“属”意义相同的一项()A.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B. 神情与苏、黄不属C. 在骨髓,司命之所属D. 属予作文以记之二、阅读训练(一)《曹刿论战》节选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1、“十年春,齐师伐我”这句话除了交代战争发生的时间外,还指出了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
2、曹刿主动求见鲁庄公的原因是什么?3、文中“忠之属也”具体指的是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
4、这段文字写的重点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这段文字运用的主要描写人物的方法是()A.肖像描写B.动作描写C.语言描写D.侧而描写6、读完这段文字,曹刿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项是()A. 又何间.焉立有间.B. 公问其故.并驱如故.C. 肉食者鄙.顾不如蜀鄙.之僧哉D. 何以.战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二)阅读下面甲、乙两个文言文选段,完成第1-4题。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曹刿论战》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曹刿论战》课后习题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718a81e2c1c708a1294a4427.png)
20 《曹刿论战》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阅读课文,梳理故事情节,仿照示例,完成下面的图表,并据此复述课文。
请见→→参战→参考答案:论战、释疑。
二、齐鲁长勺之战,鲁国能够以弱胜强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试结合课文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1.政治上取信于民:鲁庄公和曹刿的战前对话说明曹刿的军事思想是以民心向背为基础的。
2.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时机。
曹刿根据齐军来势凶猛、人数占优的实际情况,采取坚守不出、挫其锐气的策略。
通过双方勇力的此消彼长,很快就扭转了双方力量对比的优劣关系,结果一举溃敌。
取胜之后,曹刿并不马上追击,深知兵不厌诈之道,唯恐中了齐国诱敌伏击的圈套,表明他在极善用计的同时,也时刻保持高度警惕,防备对方运用计谋。
曹刿在战争中可谓是知己知彼,运筹帷幄。
三、课文仅用二百多字就叙述了长勺之战的全过程。
说说课文是怎样安排详略的,这样安排好在哪里。
参考答案:本文紧扣“论战”来写,详写曹刿的言论,如第1段中与鲁庄公论“何以战”的两次对话,将其“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第3段论述取胜原因,则把他的作战必须抓准时机、谨慎而又果断的战略思想表现出来。
这两段文字,完整地表现了曹刿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
对于无助于表现人物性格的事,如战争起因、战斗状况、战后处理等一概不提,这样的剪裁,叙事清楚,详略得当,有力地突出了中心。
四、熟读并背诵课文。
点拨:本题旨在引导同学们熟悉并深入理解文言文名篇。
五、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体会其古今意义的不同。
1.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2.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3.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参考答案:1.指古代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牲畜。
2.可以凭借。
3.第二次。
六、课文篇幅不长,却展示了曹刿多方面的品质。
结合课文的具体内容,谈谈你对曹刿这个人物的认识。
参考答案:曹刿具有卓越的军事识见和高超的作战指挥才能。
他非常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认为“民从”才是战争取胜的重要保证,具备了“民从”这个条件,“可以一战”,否则,不可以战。
2022年部编版初中《曹刿论战》课后练习题(附答案)
![2022年部编版初中《曹刿论战》课后练习题(附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523d61e2c5da50e2534d7f62.png)
20曹刿论战知能演练活用夯基达标1.解释以下句中加点的词。
(1)肉食者鄙.()(2)弗敢加.也()(3)战那么请从.()(4)惧有伏.焉()2.以下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何以..战(怎么) B.必以信.(实情)C.小大之狱.(监狱)D.虽.不能察(虽然)3.以下各组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A.虽/不能察B.弗敢/加也C.公问其/故D.肉食者/谋之4.以下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A.本文语言简练生动。
“公将战〞“公将鼓〞“公将驰〞中的“将〞字传神地刻画了鲁庄公急躁冒进、驽钝鄙陋的形象。
B.本文记录了曹刿对战争的论述。
他强调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把握战机详察敌情,是以弱胜强的关键。
C.本文剪裁详略得当。
文章详尽地表达了交战双方的对峙与交锋,而对曹刿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那么写得比拟简略。
D.作者善于用衬托手法刻画人物。
如写乡人的劝阻,就衬托出曹刿抗敌御侮的责任感和爱国热情。
5.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和“〞两句表现了鲁庄公的急躁冒进;“〞和“〞的结局证明了曹刿卓越的军事才能。
(2)与《孙子兵法》中“以逸待劳〞战术相近的《曹刿论战》中的句子是“,,。
,〞。
(3)《曹刿论战》中,表达曹刿主动参与国家大事的语句是“,〞。
(4)《曹刿论战》中能表达曹刿军事思想的句子是“,〞。
(5)《曹刿论战》中曹刿先下车观察齐军车印,再登高望齐军队形的原因是“〞。
课内品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6~8题。
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那么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 曹刿论战
夯实基础巩固知识
预习自测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
又何间焉(jiàn) 肉食者鄙(bǐ)
牺牲玉帛(bó)望其旗靡(mǐ)
小信未孚(fú)登shì(轼)而望之
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何以战 以: 凭、靠
(2)弗敢专也专: 独自享有
(3)必以情情: 诚,诚实。
这里指诚心
(4)忠之属也忠: 尽力做好分内的事
(5)公将鼓之鼓: 击鼓进军
(6)下视其辙辙: 车轮碾出的痕迹
(7)既克,公问其故既: 已经
故: 原因,缘故
(8)难测也测: 推测,估计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注意体会其与今义的区别。
(1)十年春,齐师伐我 军队
(2)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指祭祀用的牛、羊、猪等
(3)小大之狱 指诉讼事件
(4)可以一战 可以凭借
4.下列句子中,“以”的含义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C)
A.何以战
B.必以情
C.必以分人
D.可以一战
【解析】C项“以”译为“把”,其他为“凭借”。
5.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之类,不敢虚报数目,一定报以实情。
(2)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
(3)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件件都明察,但一定以实情诚心判断。
(4)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第一次击鼓能够鼓起士气,第二次击鼓时(士气)减弱,到第三次击鼓时(士气已经)枯竭了。
(5)彼竭我盈,故克之。
敌方的士气已经枯竭而我方的士气正盛,所以打败了他们。
(6)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我看到他们的车轮碾出的痕迹混乱,军旗也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6.根据要求填空。
(1)曹刿请见鲁庄公的根本原因是“ 肉食者鄙 , 未能远谋 ”。
(2)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条件是“ 小大之狱 , 虽不能察 , 必以情 ”。
(3)曹刿不让鲁庄公追击齐军的原因是“ 夫大国 , 难测也 , 惧有伏焉 ”。
(4)曹刿判定敌方确系溃败的依据是“ (吾)视其辙乱 , 望其旗靡 ”。
7.理解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1)曹刿认为作战取胜的决定条件是什么?(用自己的话概括)
取信于民。
(2)根据文章内容,说说曹刿的“远谋”表现在哪些方面。
深谋远虑;指挥若定;谨慎果断;能详察敌情,把握战机。
(3)本文详细描写了曹刿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而对于交战的具体过程则略写,这样安排的原因是什么?
因为文章的主要内容不是记叙这次战役的过程,而是紧紧围绕“论战”展开,其他内容与中心关联不大。
这样处理,表现出了曹刿的军事才能和远见卓识,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4)一直以来,长勺之战中的鲁庄公都被认为是“肉食者鄙”的形象,其实他并不“鄙”。
请结合文章内容,探究他不“鄙”的表现。
①尽职尽责,执政为民,取信于民。
②“公与之乘”表现他广开言路,礼贤下士。
③知人善用,用人不疑。
④“公问其故”表现他虚心求教,不耻下问。
基础运用
8.班级正在开展以“勇于担当,兼济天下”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相关任务。
(1)【故事链接】“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下图与我国古代一位在国难面前勇于担当的历史人物有关。
请根据提示,简要叙写这个故事。
(60字左右)
鲁庄公十年,齐国军队以强凌弱,攻打鲁国。
关键时刻,曹刿挺身而出,随战于鲁庄公,在战场上指挥得当、把握战机,最终打败了齐军。
(2)【对联续写】下面有两副未完成的对联,请围绕活动主题,续写下联。
①上联:能文能武迎挑战
下联: 敢说敢做有担当
②上联:苏武牧羊不辱臣子使命
下联: 曹刿论战无愧匹夫之责
(3)【论述修改】李明同学在观看纪录片《大国工匠》第八集“大任担当”后写了一篇心得,请你帮助修改。
本集介绍了三位大国工匠:焊接火箭发动机的高级技师高凤林,拼接兵马俑的文物修复师马宇,手工打造飞机弧线的高级钣金工王伟。
[甲]纪录片播出后发生了广泛影响。
[乙]人们不仅深深折服于他们“精雕细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也为他们精湛的技艺而震惊。
他们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担起了国之重任,担当需要能力,需要技术,更需要奉献精神。
作为炎黄子孙,我们都应该勇于担当,忠诚奉献,做一个有担当的人,为民谋福,为国出力。
①[甲]处画线句中有搭配不当的语病,应将“ 发生 ”改为“ 产生(或:引起) ”。
②[乙]处画线句中有语序不当的问题,修改意见: 将“深深折服于他们‘精雕细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与“为他们精湛的技艺而震惊”互换位置 。
阅读探究拓展延伸
课内精读
(新疆中考改编)阅读《曹刿论战》,回答下面的问题。
9.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肉食者鄙 鄙: 浅陋。
这里指目光短浅
(2)乃入见乃: 于是,就
(3)弗敢加也加: 虚夸,夸大
(4)神弗福也福: 赐福,保佑
(5)再而衰再: 第二次
10.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当权者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呢?
(2)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齐国是)大国,很难推测(它的实情),(我)怕(他们)在此地设有埋伏。
11.文中鲁庄公的“将鼓”“将驰”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特征?曹刿的“未可”“可矣”表现了什么?
“将鼓”“将驰”表现了鲁庄公急躁冒进的性格特征。
“未可”“可矣”表现了曹刿面对战场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
12.俗话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而曹刿并非“肉食者”,却要参与战事,对此,你如何评价?
示例:我赞赏曹刿的做法。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虽然他为一介布衣,非“肉食者”,但高度的爱国精神和责任感促使他积极参战,协助鲁庄公战胜强敌,扭转战局。
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主人翁意识值得我们学习。
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
(节选自《左传》)
【乙】长勺之役,曹刿问所以战于庄公。
公曰:“余听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断之。
”对曰:“是则可矣。
知夫苟中心图民①,智虽弗及,必将至焉。
”
(节选自《国语》)
[注]①中心图民:内心为百姓考虑。
13.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又何间焉 间: 参与
(2)小惠未遍遍: 遍及,普遍
(3)必以信信: 实情
(4)必以情断之之: 代指“狱”,案件
(5)智虽弗及及: 到,达到
1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居高位、享厚禄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2)是则可矣。
这(样)就可以了。
15.【甲】【乙】两段文字在刻画人物上主要运用了 对话(或:语言) 描写,【甲】在写作手法上还使用了 衬托(或:对比) 。
【解析】这两篇短文主要是记言的,通过人物的对答来表现人物性格,所以第一空应填“对话”或“语言”。
此外,【甲】文作者还巧妙地运用了比照、映衬的手法,把曹刿与“乡人”进行对比,突出了曹刿抗敌御辱的责任感和护卫国家的政治热忱;把曹刿与鲁庄公进行对比,以庄公的鲁钝反衬出曹刿的机敏。
所以第二空应填“衬托”或“对比”。
16.长勺之战最终鲁国大胜,请结合选段简要分析取胜的原因。
①鲁庄公取信于民(有民本意识),善于听取意见;②曹刿敢于担当(有家国情怀),富有谋略。
【参考译文】
【乙】长勺之战,曹刿问鲁庄公(与齐国)作战依靠的是什么。
庄公说:“我处理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一定会凭实情裁决。
”(曹刿)回答说:“这(样)就可以了。
如能在内心为百姓考虑,智慧即使有不够的地方,也必定会达到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