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教学设计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4》教学设计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4》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f466b1ee9ec3d5bbfd0a748e.png)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
2.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
一、教材简析:
本课主要由三部分组成,首先让学生认识古人对地球的认识的三种观点:“天圆地方说”、“盖天说”和“浑天说”,然后指导学生加以否定这些观点;接着,指导学生认识“地心说”和“日心说”,找出这两种学说的主要观点,并对应着找出这两种学说各个观点的解释,通过可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运用相对运动、参照物、模拟实验再现等原理和方法进行推理、论证,让学生通过对比理解到这两种学说谁的证据更充分些,然后,在对“地心说”不充分的观点进行否定,对“日心说”的观点再进一步讨论,看其是否充分;最后,利用本课学到的知识,对上节课关于昼夜交替现象的解释进行修正,看保留哪些和否定哪些。
这样,让学生经历过:认识——否定——再认识——再否定——和肯定一些的过程,在这过程中培养学生利用可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运用相对运动、参照物、模拟再现等原理和方法进行推理、论证的能力。
二、教学背景
学生已经在本单元第一课对太阳东升,白天来临;太阳落山,夜幕降临的昼夜交替现象进行了合理的假设。
通过模拟实验知道了1、地球不动,太阳围绕地球转动;2、太阳不动,地球围绕太阳转动;3、地球自转,太阳不动;4、地球围绕太阳转动,同时地球自转等都能形成昼夜交替现象。
因此,这节课为学生提供了有关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有关史料,继续研究昼夜现象的成因。
三、教学设计:。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四单元)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四单元)](https://img.taocdn.com/s3/m/fdda4f2a941ea76e58fa04f0.png)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第四单元教学设计第1课《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第1课。
为什么地球上昼夜会不断地交替呢?对这个问题学生一般都能回答的出来,是因为地球在自转.但是不是只有地球的自转才能造成昼夜的交替实际上,引起地球上昼夜交替的可能性有好几种,虽然结合生活的实际,一些昼夜交替的解释是不合理的,但只从地球自转这个角度来阐述昼夜的交替显然也是不客观,不科学的.但要清楚地解释地球上的昼夜交替现象,还要运用到地球的自转,公转等方面的知识。
《昼夜交替的解释》中的"解释"是指学生要根据自己对各种地球和太阳之间的不同运动方式可能引起昼夜交替的不同假设,设计模拟实验对自己假设进行验证后,根据验证结果做出的解释.这样目的是想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加深对地球运动的认识.让学生知道对地球上昼夜交替的解释有很多种,并不是只有地球自转才会产生昼夜交替的现象。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经历小学五年系统化的学习后,思维发展开始逐步从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过度,经过两年多的科学探究学习后,学生初步掌握了科学探究的方法,可以进行独立的科学探究活动。
对地球运动也有初步的认识,大多数知道地球在自转并且围绕太阳公转,但如果让学生说出自转或公转的证据,那就很少,甚至会有错误的观点:如,认为月球的运动也会使地球产生昼夜交替现象、不清楚地球自转与公转的方向等。
【教学目标】(一)科学概念:1、昼夜交替现象有多种可能的解释;2、昼夜现象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圆周运动有关。
(二)过程与方法:1、提出地球产生昼夜现象的多种假说,并且进行验证;2、做好模拟实验和运用实验收集证据;3、根据实验的情况修正自己的解释。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到积极参与讨论,并发表有根据的解释是重要的;2、认识到同一现象,可能有多种不同的解释,需要用更多的证据来加以判断;3、培养主动探究,积极合作的态度。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4.2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24-教科版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4.2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24-教科版](https://img.taocdn.com/s3/m/c32d15cd650e52ea54189844.png)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教学设计【教材简析】本课内容是让学生回顾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教材主要呈现了托勒密和哥白尼的学说和观点,学生通过阅读并用小球模拟地球运动来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的主要观点和证据,并在学习过程中经历:认识—否定—再认识—再否定—和肯定一些的认证过程,培养利用可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进行推理、论证的能力,尝试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问题,学习用真理来看待问题。
本课在教材中是宇宙单元的第2课过渡课,但本人将它单独提出来进行教学,淡化了对昼夜交替现象的解释,深化了学生重演人类对地球运动的探究过程,让学生寻找科学家的证据,建立观点和证据之间的联系,并解释这些证据的意思。
在理解证据的基础上,学生的思维空间在认识上有了上升。
【教学目标】科学知识: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体会证据对于科学真理的重要性。
科学探究:阅读并分析历史上有关地球及其运动的假说,找出相应证据支持或批判其中的观点。
科学态度:认识到科学真理在证据的支持下不断完善,推动着人类历史的前进。
尝试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问题。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培养学生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体会科学的观点是建立在证据之上的。
教学难点:认识科学观点和证据之间的联系。
【器材准备】教师:教学课件、太阳模型、地球仪。
学生:“地心说”和“日心说”阅读资料、小球、任务单等。
【教学过程】时间分配,各教学环节的具体设计,包含教师活动内容和学生活动内容,设计意相关阅读资料——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一、地心说托勒密,是古希腊天文学家,约生于公元100年,建立了“地心说”。
托勒密在全面继承了亚里士多德提出的“地心说”基础上,利用前人积累和他自己长期观测得到的数据,写成了《天文学大成》。
在书中,他提出自己的观点,并用反证的方法进行了解释:1.地球是球体。
如果大地是平面的话,所有的人都会同时看到太阳或星辰的出没,但事实并非如此。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 地球的运动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公开课教案_8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 地球的运动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公开课教案_8](https://img.taocdn.com/s3/m/3327d5ec360cba1aa811da95.png)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教学内容:本课是小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主要探究“日心说”和“地心说”中有关地球及其运动的观点,并对历史上有关地球运动的假说进行分析,批判和借鉴,认识到同一现象,可能导致有不同的解释,需要用更多的证据来加以判断。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日心说”和“地心说”中有关地球及其运动的观点都可以解释昼夜交替现象。
过程与方法对历史上有关地球运动的假说进行分析,批判和借鉴其中的观点,修正自己对昼夜的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到科学的观点是建立在证据之上的。
2.认识到同一现象,可能导致有不同的解释,需要用更多的证据来加以判断。
3.认识到在资料分析和交流中,大胆质疑和虚心接受同样重要。
教学重点: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两种观点。
教学难点:认识科学观点和证据之间的联系。
教学方法:探究法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有关“地心说”和“日心说”的图片、课件及文本资料;篮球。
2.学具准备:收集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屏幕上是什么画面?(微信)这个创意表达了什么思想?所表现出来的情境在现实中可以做到吗?1、师:要解释昼夜现象,首先必须对地球的形状和运动方式进行探索,古时候,人们对地球的形状和运动方式提出了很多种说法。
你知道哪些说法?你们赞同这些观点吗?2、揭示课题: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
二、古代人类对地球的认识大屏幕出示相关资料,学生自由学习了解。
(指名一学生朗读,师相机讲解)第一类:盖天说中国古代的一种宇宙学说。
在我国,早在二千多年前的周朝,就存在这一种“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的盖天说。
意思是说,蓝天就象是一个半球状的圆盖,大地则象一块四方的棋盘,并认为蓝天与大海相连。
这种“天圆地方”的盖天说在我国古代一直占有主导地位,并且流传极广,直到今天我们还可以看到这种认识的影响。
例如:北京天坛的建筑是圆的,地坛则是方的,就是这种思想的反映。
类似的传说,在世界其他民族中也曾广泛流传。
古代俄罗斯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古代俄罗斯人认为大地象一块圆饼,被三条巨大的鲸鱼驮在背上,而这三条鲸鱼则漂游在茫茫无际的海洋里。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基础性)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基础性)](https://img.taocdn.com/s3/m/01c29601ccbff121dd36838c.png)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2课《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教学设计设计者:杭州临安市东天目中心学校邢锋【教材分析】“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地球的运动”单元的第二课。
本单元是要让学生踏着科学家的足迹,重演人类对地球运动的认识过程,而本课则是让学生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过程中最具代表性的两个学说:“地心说”和“日心说”,并讨论两种学说当中证据的充分性,同时很好地衔接了下一课《证明地球在自转》,可以说第三课也是在为哥白尼“日心说”中的观点寻找证据。
因此,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是本课的重点。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意识到对同一种现象可能有许多不同的解释,科学的观点是建立在证据的基础上的,进而体会托勒密与哥白尼在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进程中作出的伟大贡献,是本节课的难点。
【学情分析】通过第一节课的学习,旨在使学生能对一种现象提出自己的假说,并具有一定的空间思维能力,同时树立一定程度上的大宇宙观。
本节课则是通过了解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继续为昼夜现象的产生寻找原因。
而对于“地心说”和“日心说”的认识上,学生对后者的观点比较了解、认同,潜意识中会肯定“日心说”而否定“地心说”,也就是会肯定哥白尼的伟大而否定托勒密在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中的贡献。
学生对这两种学说也只是单纯的认同与不认同,并没有去验证其中观点的充分性,没有在观点与证据之间建立很好的联系。
其中“地心说”与“日心说”当中的观点很多来自理性的推理而非天文的客观证据,带有很强的思辨色彩,这些都是学生比较难明白的。
因此需要引领学生通过本堂课的研讨验证两个学说的观点,并对提供的证据提出自己的看法,在体会托勒密与哥白尼为人类认识地球作出的贡献的基础上,形成通过证据来探究昼夜现象及其研究宇宙的兴趣与意识。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知道“地心说”和“日心说”的观点,并能找证据解释观点。
过程与方法:➢对历史上有关地球运动的假说进行分析,借鉴和批判其中的观点,促进更理性的思考。
五年级下册科学说课教案-4.2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 教科版
![五年级下册科学说课教案-4.2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 教科版](https://img.taocdn.com/s3/m/00cdc65458fafab068dc0208.png)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说课稿(一)、教学内容分析本单元要让学生重演人类对地球运动的探究过程。
基于可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运用相对运动、参照物、模拟再现等原理和方法进行推理、论证,最终认识地球是如何运动的。
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学生多角度地、持续地收集地球运动的证据,如:资料、理论、模拟实验的结果等,需要对证据进行批判性的逻辑加工,还需要具有一定的空间想象力。
这些都对学生的探究能力提出了一个全面的挑战。
而本课“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是科学课中唯一一节研究科学史的课程。
主要让学生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中最具代表性的观点:地心说和日心说,关注并讨论两种学说所使用的证据及其充分性,反思自己有关昼夜现象的解释。
在这课的教学中,并不对两种学说进行简单的评价,希望这两种学说和学生的认识产生积极的碰撞,促进学生更理性的思考地球是如何运动的。
但光只了解两位科学家的成就还是不够的,学生学习会感到突兀,所以想要达成教学目标有必要增加与他们相关联的另外两位极具代表性并且学生相对熟知的科学家: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
在本课的教学中,首先让学生逐步通过资料了解,在这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曾有无数位科学家在研究关于地球及其运动的知识。
除了让学生了解哥白尼和托勒密两位著名的人物在研究中所提出的观点之外,还让他们知道了在托勒密之前的人物和哥白尼之后一些科学家的伟大成就。
通过可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运用相对运动、参照物、模拟实验再现等原理和方法进行推理、论证,让学生通过对比理解到这些科学家为人类认识地球所做出的卓越贡献,同时激发学生体会科学家们是怎样进行观察研究的。
而本课重点最主要的是要突出情感教育,体会到只有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精神才能有所成就,严谨的科学态度是我们今后学习的重要守则。
(二)、教学目标通过提供的阅读资料和多媒体演示的动态现象知道几位科学家在研究中提出的观点以及证据。
“日心说”和“地心说”中有关地球及其运动的观点都可以解释昼夜交替现象。
《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科学教科版2017》
![《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科学教科版2017》](https://img.taocdn.com/s3/m/c41c8656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275c714.png)
《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的运动对人类生活的影响;2.掌握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并能够进行简单的总结;3.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提高他们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二、教学内容: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2.古代人类对地球运动的认识;3.科学革命对地球运动认识的影响;4.现代人类对地球运动的认识。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及其影响;2.古代人类对地球运动的认识;3.科学革命对地球运动认识的影响;4.现代人类对地球运动的认识及其意义。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教师讲解,让学生掌握地球运动的基本概念;2.实验法:通过实际观察地球运动现象,加深学生对地球运动的理解;3.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探讨地球运动的认识历史;4.综合法:结合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对地球运动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五、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段视频或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的运动对人类的影响;2.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并介绍古代人类对地球运动的认识;3.分组讨论古代人类对地球运动的认识,并总结归纳;4.讲解科学革命对地球运动认识的影响,并让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5.实验观察地球运动现象,加深学生对地球运动的理解;6.讲解现代人类对地球运动的认识及其意义,并引导学生探讨相关问题;7.总结本节课内容,并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地球运动认识历史的小结。
六、教学手段:1.多媒体教学设备:用于播放视频和图片,增强学生的视觉效果;2.实验器材:用于进行地球运动现象的实验观察;3.教学课件:包括关于地球运动的基本概念和历史认识的课件。
七、教学评价:1.学生课堂表现:对学生课堂表现进行评价,包括思维活跃度、积极参与度等;2.作业评价:对学生完成的作业进行评价,包括文字表达能力、总结归纳能力等;3.课堂互动评价:对学生小组讨论和课堂互动情况进行评价,包括交流能力、合作能力等。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李锡珍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李锡珍](https://img.taocdn.com/s3/m/718556e30975f46527d3e125.png)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教学设计衢江实验小学李锡珍【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知道地球是不规则球体。
2、知道"地心说"和"日心说"的观点,并能找证据解释观点。
过程与方法:对历史上有关地球运动的假说进行分析,批判和借鉴其中的观点,修正自己对昼夜的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到科学的观点是建立在证据之上的。
2、认识到同一现象,可能导致不同的解释,需要用更多的证据来加以判断。
3、认识到在对资料分析和交流中,需要大胆质疑和虚心接受同样重要。
【教学过程】课前活动:出示一张办公室生活照,让孩子找关于教师的信息,并说出它的证据是什么?(设计意图:通过课前活动让学生明白,在学习科学室不仅要做到仔细观察,还要学会用证据说话,让他们在课前就明白,任何结论的得出必须建立在证据之上的。
)引课:简要回顾上节课的关于昼夜交替现象的五种假说(1、地球不动,太阳绕着地球转;2太阳不动,地球绕着太阳转;3、地球绕着太阳转,地球自转;4、地球自转;5、地球自转,太阳绕着地球转),并用图文结合的方式呈现在黑板上。
到底哪一种假说更接近客观事实呢?过度:让我们一起来继续研究,出示课题《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
(设计意图:本章节探究的核心是:地球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真正原因。
这节课提供了有关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史料,希望学生认真对证据进行比较并根据所学内容,说说哪些假说可以被排除或保留。
因此,用复习引课,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对于地球,人类的思考一直没有停止过——为什么太阳每天会东升西落,为什么会出现昼夜交替现象?地球是方的还是园,或许是天圆地方?一直困扰着人类,让我们一起踏上探索解密之旅吧!(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公元140年,也就是1900年前,古希腊的天文学家托勒密通过长期的天文观测,提出了地心说,这就是地心说的示意图。
根据这幅图,你知道地心说的主要观点是什么?(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粗步了解地心说理论。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人类认识地球极其运动的历史》教学设计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人类认识地球极其运动的历史》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dacfc2ad0242a8956aece432.png)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
【教学目的】
1.知道“地心说”和“日心说”的观点及其内容。
2.认识到对同一种现象可能有许多不同的解释。
科学的观点是建立在证据的基础上。
3.对收集到的资料能进行批判和借鉴。
4.通过认识科学家对昼夜现象的解释,修正自己对昼夜现象的认识。
【教学重点】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两种观点。
【教学难点】认识科学观点和证据之间的联系。
【教学准备】有关“地心说”和“日心说”的图片、课件及文本资料。
【教学过程】
一、引入学习:
1.谈话:我们通过实验已经知道,教科书上提出的四种假设有可能使地球上出现昼夜交替的现象。
对昼夜交替的现象,人类经历了怎样的认识过程呢?
2..阅读教科书,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两种观点。
二、认识“地心说”和“日心说”两种观点及其证据:
1.全班交流:托勒密的“地心说”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他怎样解释他的观点?你怎样看待他的观点
及其解释?他的观点能解释昼夜现象的成因吗?
2.全班交流:哥白尼“日心说”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他怎样解释他的观点?你怎样看待他的观点及
其解释?他的观点能解释昼夜现象的成因吗?
3.讨论交流:“地心说”和“日心说”两种观点有什么相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日心说”是
怎样反驳“地心说”的?“日心说”的证据充分吗?
4.思考:如果按照这两种观点来做模拟实验,都能发生昼夜交替的现象吗?
三、修正自己的观点:
1.小组交流:根据以上的资料,我们对昼夜现象的解释有什么变化?
2.全班交流:要排除哪一种解释?保留哪一种解释?为什么?
板书设计: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
地心说日心说。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教学设计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691ad1b058f5f61fb6366662.png)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教学设计成都市龙泉驿区洛带二小江旭东一、教学设计意图本课的教学活动设计指导思想是:以新课程教学理念为指导,以科学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思想做指导。
本单元要让学生重演人类对地球运动的探究过程。
基于可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运用相对运动、参照物、模拟再现等原理和方法进行推理、论证,最终认识地球是如何运动的。
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学生多角度地、持续地收集地球运动的证据,如:资料、理论、模拟实验的结果等,需要对证据进行批判性的逻辑加工,还需要具有一定的空间想象力。
这些都对学生的探究能力提出了一个全面的挑战。
而本课“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主要让学生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中最具代表性的观点:地心说和日心说,关注并讨论两种学说所使用的证据及其充分性,反思自己有关昼夜现象的解释。
在这课的教学中,并不对两种学说进行简单的评价,希望这两种学说和学生的认识产生积极的碰撞,促进学生更理性的思考地球是如何运动的。
在本课的教学中,首先让学生认识古人对地球的认识的三种观点:“天圆地方说”、“盖天说”和“浑天说”,然后指导学生加以否定这些观点;接着,指导学生认识“地心说”和“日心说”,找出这两种学说的主要观点,并对应着找出这两种学说各个观点的解释,通过可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运用相对运动、参照物、模拟实验再现等原理和方法进行推理、论证,让学生通过对比理解到这两种学说谁的证据更充分些。
然后,在对“地心说”不充分的观点进行否定,对“日心说”的观点再进一步讨论,看其是否充分;最后,利用本课学到的知识,对上节课关于昼夜交替现象的解释进行修正,看保留哪些和否定哪些。
这样,让学生经历过:认识——否定——再认识——再否定——和肯定一些的过程,在这过程中培养学生利用可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运用相对运动、参照物、模拟再现等原理和方法进行推理、论证的能力。
二、教学设计(一)学情分析:学生在上一节课对太阳东升,白天来临;太阳落山,夜幕降临的昼夜交替现象进行了合理的假设。
小学科学_小学科学4.2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教学课件设计
![小学科学_小学科学4.2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教学课件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2dfe3425fab069dc5122016a.png)
托勒 密的
地心 本轮
示意 图
哥白尼
波兰天文学家。他 不辞劳苦,克服困 难,每天坚持观测 天象,30年如一日 ,终于取得可靠数 据,提出“日心说 ”,临终出版了他 的伟大著作《天体
运行论》。
哥白尼的“日心说 ”的主要观点有哪 些?每个观点的证 据是什么?
“日心说”
“日心说”观点
“日心说”证据
地球的形状
1、托勒密和哥白尼为了证明各自的观点,都
提出了一些证据,你们认为他们的证据充分 吗?
2、想一想,托勒密的观点相当于模拟实验 中的哪一种解释?哥白尼的观点相当于模拟实 验中的哪一种解释?通过学习,这两种学说能 否合理解释昼夜交替现象?
3、上节课的昼夜交替的四种假说,我们可以 排除哪些?保留哪些?为什么?
地球是球形的。
如果在船桅顶放一个光源, 当船驶离海岸时,岸上的 人们会看见亮光逐渐降低, 直至最后消失,这说明地
球表面是球形的。
地球的运动
其它天体的运 动
因为天空比大地大得太多,
地球是在运动,并且24小时 如果无限大的天穹在旋转,
自转一周。
而地球不动,实在不可想
象。
太阳是不动的,而且处于宇
宙的中心,地球以及其他的
行星都一起围绕太阳做圆周
运动。
木星
金星
太阳 水星
地球 火星
土星
哥白尼的 “日心说” 示意图
心说的比较
地心说
相同点
不同点
地球处于宇宙的 中心,地球不动, 太阳围绕地球转。
日心说
地球是球体
太阳处于宇宙的 中心,地球在自 转,并且围绕太 阳转动。
地球是球体。
所有的人都会同时看到 太阳或星辰的出没,但
4.2《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教学设计
![4.2《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5340606d336c1eb91a375d67.png)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教学内容】本课是小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主要探究“日心说”和“地心说”中有关地球及其运动的观点,并对历史上有关地球运动的假说进行分析,批判和借鉴,认识到同一现象,可能导致有不同的解释,需要用更多的证据来加以判断。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日心说”和“地心说”中有关地球及其运动的观点都可以解释昼夜交替现象。
过程与方法对历史上有关地球运动的假说进行分析,批判和借鉴其中的观点,修正自己对昼夜的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到科学的观点是建立在证据之上的。
2.认识到同一现象,可能导致有不同的解释,需要用更多的证据来加以判断。
3.认识到在资料分析和交流中,大胆质疑和虚心接受同样重要。
【养成教育训练点】1.培养学生认识到科学的观点是建立在证据之上的意识。
2.培养学生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3.培养学生愿意与人合作,乐于交流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两种观点。
【教学难点】认识科学观点和证据之间的联系。
【教学方法】探究法【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有关“地心说”和“日心说”的图片、课件及文本资料;篮球。
2.学具准备:收集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谈话:我们上节课通过模拟实验知道了哪几种情况下地球上会出现昼夜交替现象?2.谈话:要解释昼夜现象,首先必须对地球的形状和运动方式进行探索,古时候,人们对地球的形状和运动方式提出了很多种说法。
如“盖天说”、“浑天说”。
你们赞同这些观点吗?揭示课题: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
二、两种观点大碰撞。
(一)谈话:后来又出现了两个著名的观点和学说:“地心说”和“日心说”。
1.整体感知:小组讨论:请用直线在书上勾出托勒密“地心说”的主要观点和哥白尼“日心说”的主要观点。
分组讨论。
小组汇报交流。
2.逐条剖析:思考1:“地球是球体”托勒密的证据是什么?“地球是球体”哥白尼的证据是什么?思考2:“地球处于宇宙的中心,而且静止不动。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教案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a38d832a58da0116c1749fa.png)
五年级学生的好奇心强,对“地心说”和“日心说”现象已经有了一些知识基础,他们还有一些生活经验,对于“地心说”和“日心说”也有一定的联想。但五年级的学生还没有足够的知识积淀和空间想象能力,利用这些学生认知基础,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让他们在探究活动过程中不断产生问题——解决问题——又产生新问题。从而达到进行持续的长时间观察和尼是如何来证明他的观点的?
你们如何看待他的观点和证据?
他的观点能解释昼夜交替现象吗?
(三).对两种学说进行分析比较
学生了解了两种主要学说之后,分别对他们相应的内容进行比较分析:
“日心说”和“地心说”有哪些相同点,哪些不同点?
日心说”是如何反驳“地心说”的观点的?
你们认为‘旧心说”的证据充分吗?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科学概念“日心说”和“地心说”中有关地球及其运动的观点都可以解释昼夜交替现象。
过程与方法:对历史上有关地球运动的假说进行分析,批判和借鉴其中的观点,修正自己对昼夜的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到科学的观点是建立在证据之上的。
2、认识到同一现象,可能导致有不同的解释,需要用更多的证据来加以判断。
板书设计: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
地心说日心说
如果按这两种学说的观点来做实验,昼夜交替现象都能发生吗?
你们还有哪些新的资料或证据要和大家交流吗?
(四).修正昼夜现象的解释
回忆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帮助学生修正自己对昼夜交替现象做出的解释。希望修正解释的结果,学生还能保留他们的多种解释:如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同时自转、太阳围绕地球转、太阳围着自转的地球公转等。也就是说,希望学生明白,在没有新证据时,不能轻易对解释加以否定。如果学生只想保留一、两种解释,那么就必须寻找更多的证据,如更多其他天文学家和科学的话,看看他们对地球运动的观点和证据。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研究课)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研究课)](https://img.taocdn.com/s3/m/07caee3dff00bed5b9f31d3d.png)
教科版第十册第四单元第2课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教学设计
执教:杭州市普通教育研究室徐春建【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的相关内容,知道两者都有局限性。
过程与方法:
尝试利用文本阅读的方式,逐步完善对“地心说”和“日心说”的认识。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经历多个否定之否定的思维过程,认识到科学是建立在证据之上的,随着证据的更新,科学也会随之发展。
【教学重点】
认识到科学观点是建立在证据之上的。
【教学难点】
知道“地心说”和“日心说”都有局限性。
【教学准备】
教师:ppt课件、时间箭头贴纸、科学家头像、太阳模拟球1个、船的模型、铅画纸1张;
学生(四人组):记录表(每人一份)。
【教学流程】
【板书设计】
2、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
证据
时间轴(科学家头像)
【记录单】
自学书本75-76页,找出“地心说”和“日心说”的异同点:。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4.2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教学课件)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4.2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教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99f1645dd88d0d232d46a40.png)
如果地球转动,就必然会带动其他物体(如云彩等) 一起转动,人们看见的却是云彩、鸟类在自由运动。 3、地球所有的日月星辰都绕着地球旋转,并且每天做一 次圆周运动,因为人们看到的是这些天体每天都在有规律 地东升西落。
新课学习
想一想,托勒密的观点相 当于模拟实验中的哪一种 解释?
托勒密的“地心说” 相当于模拟实验中的地球 不动,太阳围着地球转。
地心说示意图
日心说
新课学习
哥白尼提出的主要观点是:
1、地球是球形的。 如果在船桅顶放一个光源,当船驶离海岸时,岸上 的人们会看见亮光逐渐降低,直至最后消失,这说 明地球表面是球形的。 2、地球是在运动,并且24小时自转一周。
因为天空比大地大得太多,如果无限大的天穹 在旋转,而地球不动,实在不可想象。 3、地球太阳是不动的,而且处于宇宙中心,地球以及其
新课学习
“地心说”和“日心说”能否合理地解释昼夜 交替现象呢?
能,因为日、地两个天体的相对圆周运动都可 能出现昼夜交替的现象。
新课学习
修正对昼夜交替现象的解释
如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同时自转、太阳围绕地 球转、太阳围着自转的地球公转等等。
课堂小结
“日心说”和“地心说”中有关地、 日两个天体的相对运动都可能出现 昼夜交替的现象。
日月星辰围绕地球运动 代表人物:哥白尼 主要论点:太阳是宇宙的中心,
地球是围绕太阳运动的行星
课外作业
查阅资料说明,从地球上 观察月亮,为什么只能看到月。
新课学习 想一想,哥白尼的观点相当于 模拟实验中的哪一种解释?
哥白尼的“日心说”相 当于模拟实验中太阳不动, 地球围着地球转。
日心说示意图
新课学习
思考: “地心说”和“日心说”这两种
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科学六年级上册教科版
![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科学六年级上册教科版](https://img.taocdn.com/s3/m/8136758b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57d3512.png)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一段关于宇宙和地球的视频,视频中展示了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昼夜交替现象等内容。
视频播放结束后,提问学生:“同学们,通过观看这段视频,你们对地球在宇宙中的运动有了哪些新的认识?你们知道人类是如何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的吗?”引导学生思考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过程。
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在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上,有过两个非常有代表性的学说,即‘地心说’和‘日心说’。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探索地球运动的奥秘。
”(板书课题: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二)知识讲解,认识“地心说”和“日心说”教师讲解“地心说”的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总结了前人的观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地心说’。
‘地心说’认为地球是宇宙中心,是静止不动的,太阳及其他天体都是绕着地球在转。
这种学说在欧洲影响了一千多年。
”教师展示一些与“地心说”相关的图片和资料,如古代的星图、托勒密的著作等,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地心说”的内容和历史背景。
教师讲解“日心说”的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一千多年后,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
‘日心说’认为太阳是宇宙中心,是静止不动的,地球围绕着太阳公转同时还自转,自转一周24 小时。
‘日心说’将人类对地球运动的认识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教师展示一些与“日心说”相关的图片和资料,如哥白尼的画像、《天体运行论》的书籍封面等,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日心说”的内容和历史背景。
(三)小组讨论,对比分析两种学说教师布置任务:“现在,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对比阅读‘地心说’和‘日心说’的相关资料,找出两种学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记录关键信息。
同时,思考两种理论模型的科学证据有哪些,小组内交流阅读心得。
”学生分组阅读资料,进行讨论和记录。
教师巡视各小组的讨论情况,适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例如,教师可以提醒学生注意两种学说的观点、证据、推理过程等方面的差异。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4.2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12-教科版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4.2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12-教科版](https://img.taocdn.com/s3/m/255ce8e13968011ca2009144.png)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二节,《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科学教育出版社)【设计理念】课前收集资料,通过查阅资料,解读资料了解人类探究地球的过程,了解科学家的相关的学说,不仅要让学生理解他们的主要观点和证据,及建立观点和证据之间的联系,采用质疑解释法、资料分析法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养成科学研究的态度,为学生提供了有关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有关史料,并继续研究昼夜现象的成因。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日心说”和“地心说”中有关地球及其运动的观点都可以解释昼夜交替现象。
2.过程与方法对历史上有关地球运动的假说进行分析,批判和借鉴其中的观点,修正对昼夜交替现象的解释。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认识到科学的观点是建立在证据之上的。
(2)认识到同一现象,可能有不同的解释,需要用更多的证据来加以判断。
【教学重点】“日心说”和“地心说”的观点。
【教学难点】通过认识地球及其运动方式对地球昼夜交替的现象进行解释。
【教学方法】资料分析法【教学准备】收集有关“地心说”和“日心说”的资料,教学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回顾导入1.地球是哺育我们的母亲,是我们共同的家园。
上节课对这个美丽的星球进行了一些研究,我们知道地球会出现昼夜交替的现象,知道了昼夜交替现象和什么有关?(太阳和地球的运动有关)。
今天,我们穿过这条长长的时光隧道,回到很远的过去,去了解古代人类研究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
2.时光轴上标注今年2019年,公元元年,明白公元前。
3.提问:在这段历史中,你知道哪些研究地球的科学家?二、探求新知(一)哥白尼及其“日心说”1.学生阅读资料2.汇报从资料中获得的信息(1)哥白尼简介。
(板贴哥白尼头像)哥白尼是波兰的天文学家。
他提出了“日心说”的重要理论,并出版了不朽名著《天体运行论》。
(2)哥白尼提出的主要观及证据:(3)师生归纳,明确哥白尼的观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
动的历史》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意图
本课的教学活动设计指导思想是:以新课程教学理念为指导,以科学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思想做指导。
本单元要让学生重演人类对地球运动的探究过程。
基于可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运用相对运动、参照物、模拟再现等原理和方法进行推理、论证,最终认识地球是如何运动的。
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学生多角度地、持续地收集地球运动的证据,如:资料、理论、模拟实验的结果等,需要对证据进行批判性的逻辑加工,还需要具有一定的空间想象力。
这些都对学生的探究能力提出了一个全面的挑战。
而本课“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主要让学生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中最具代表性的观点:地心说和日心说,关注并讨论两种学说所使用的证据及其充分性,反思自己有关昼夜现象的解释。
在这课的教学中,并不对两种学说进行简单的评价,希望这两种学说和学生的认识产生积极的碰撞,促进学生更理性的思考地球是如何运动的。
在本课的教学中,首先让学生认识古人对地球的认识的三种观点:“天圆地方说”、“盖天说”和“浑天说”,然后指导学生加以否定这些观点;接着,指导学生认识“地心说”和“日心说”,找出这两种学说的主要观点,并对应着找出这两种学说各个观点的解释,通过可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运用相对运动、参照物、模拟实验再现等原理和方法进行推理、论证,让学生通过对比理解到这两种学说谁的证据更充分些。
然后,在对“地心说”不充分的观点进行否定,对“日心说”的观点再进一步讨论,看其是否充分;最后,利用本课学到的知识,对上节课关于昼夜交替现象的解释进行修正,看保留哪些和否定哪些。
这样,让学生经历过:认识——否定——再认识——再否定——和肯定一些的过程,在这过程中培养学生利用可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运用相对运动、参照物、模拟再现等原理和方法进行推理、论证的能力。
二、教学设计
(一)学情分析:
学生在上一节课对太阳东升,白天来临;太阳落山,夜幕降临的昼夜交替现象进行了合理的假设。
通过模拟实验知道了1、地球不动,太阳围绕地球转动;
2、太阳不动,地球围绕太阳转动;
3、地球自转,太阳不动;
4、地球围绕太阳转动,同时地球自转等都能形成昼夜交替现象。
能对一种现象提出自己的假说,具有一定的空间思维能力。
因这节课所教的学生是农村学生,他们知识面较城市学生要窄些,要查找的书籍或上网等手段要比城市学生缺乏些,因此,这节课为学生提供了有关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有关史料,并继续研究昼夜现象的成因。
其中托勒密的“地心说”和哥白尼“日心说”的观点很多是来自理性的推理而非天文的客观观察,带有很强的思辨色彩,这些都是小学生很难明白的。
这希望学生能认真的对证据进
行比较,自由地对提供的证据提出个人的看法,并将这些证据和他们关于昼夜现象的解释结合起来,从而进一步认识昼夜现象的成因。
(二)、学习目标设计:
1、知道“地心说”和“日心说”的观点,并能找证据解释观点。
2、认识到对同一种现象可能有许多不同的解释,科学的观点是建立在证据的基础上的。
3、通过认识科学家对昼夜现象的解释,修正自己对昼夜现象的认识。
(三)学习重难点设计:
教学重点: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两种观点。
教学难点:认识科学观点和证据之间的联系。
(四)学习准备设计:
知识技能准备:对昼夜交替现象的成因能有多种假设,并有一定的空间思维能力和逻辑判断能力。
学习资源准备:
教师:教学课件、昼夜交替现象假说的简图、地球仪、透明塑料盒。
学生:记录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