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古代原始的军事辩证法

合集下载

孙武军事哲学思想探究

孙武军事哲学思想探究

孙武军事哲学思想探究孙武的《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军事理论著作,也是中国古籍在世界影响最大、最为广泛的著作之一。

他所阐述的谋略思想和哲学思想,被广泛地运用于军事、政治、经济等各个领域中。

其思想内容博大精深,逻辑缜密严谨。

作者为春秋时代齐国人孙武,大约成书于2500年前的春秋末期,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一部军事理论著作。

该书自问世以来,对中国古代军事学术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被人们尊奉为“兵圣”、“百世谈兵之祖”。

历代兵学家、军事家无不从中汲取养料,用于指导战争实践和发展军事理论。

《孙子兵法》不仅是中国的谋略宝库,在世界上也久负盛名,1772年法国神父阿米奥特将此书译成法文,发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德国威廉二世在被废黜后的侨居中看到此书后叹道:“早二十年读《孙子兵法》,就决不至于遭受亡国的痛苦了”。

现今已翻译成几十种文字,在世界上广为流传,自问世以来,早已超出国家和时代的界限,它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不仅属于古代,也属于现代和未来,它已经成为全世界人民的共同文化遗产和永恒的宝贵精神财富。

这部光辉的军事著作,其中蕴含着睿智而精深的军事哲理。

毛泽东在研究《孙子兵法》时说:“中国古代大军事家孙武书上‘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这句话,是包括学习和使用两个阶段而说的,包括从认识客观实际中的发展规律,并按照这些规律去决定自己行动克服当前敌人而说的,我们不要轻看这句话”(《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孙中山研究《孙子兵法》之后得出这样的结论:“就中国的历史来考究,两千多年的兵书有十三篇,那十三篇兵书,便成为中国的古代军事哲学”。

刘伯承元帅研究孙子时说:“正兵和奇兵,是辩证的统一,是为将者必须掌握的重要法则,奇中有正,正中有奇,奇正相生,变化无穷”。

《孙子兵法》是中国、同时也是世界最早系统地成立军事哲学的著作,其中包含着深刻的唯物主义思想和辩证法思想。

当代军事辩证法视域下《孙子兵法》中军事辩证思想初探

当代军事辩证法视域下《孙子兵法》中军事辩证思想初探

当代中国军事辩证法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军事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诞生和发展离不开对以往军事辩证思想的继承。

作为中国古代军事辩证思想的主要代表,《孙子兵法》的军事辩证思想达到了其所处时代的巅峰,并成为中国古代哲学中辩证思想的主要来源之一,启发了今后一系列军事实践和军事理论的发展和创新,对当代中国军事辩证法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继承并研究《孙子兵法》的军事辩证思想,有利于加深对当代中国军事辩证法的理解,并促进其进一步创新;而对《孙子兵法》的考察,也必须立足于一定的历史条件和具体的军事实践,以破解新的军事实践中的难题为指向,《孙子兵法》的时代性才得以体现。

本文尝试在当代军事辩证法视域下对《孙子兵法》进行考察,结合当代军事辩证法的主要问题对《孙子兵法》的军事辩证思想进行探讨。

一、《孙子兵法》的诞生背景(一)丰富多样的军事实践任何理论的诞生和发展都离不开实践,军事实践是军事理论诞生的必要条件。

《孙子兵法》诞生在春秋末期,正是中国古代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过渡的一段变革期。

彼时,王室衰微,列国纷争,战事频起;而社会的动荡也带来了思想的解放,人们对战争的反思加深了人们对战争的认识。

一方面,是战争频次的提高。

据统计,春秋时期的战争次数为395次[1],是明清之前中国战争次数最多的时期,军事活动在各种社会活动中占重要地位。

另一方面,是军事实践具体内容的多样性。

大国争霸,大夫夺权,征伐兼并,出战夷狄,军事与政治、外交、经济的关系尤其紧密,作为暴力手段的战争成为各类社会活动解决矛盾的主要手段之一,军事实践渗透到社会实践各领域。

这一时期,中国古代传统的“车战”与“步战”并存,大小战争不断,战法多变,可以说,军事实践的丰富多样为《孙子兵法》等军事理论的诞生提供了肥沃土壤,同时又要求着军事理论的创新。

(二)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生产关系的变革,使得春秋时期的社会政治制度和军事制度也随之发生改变;而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决定了武器装备的更新换代,武器装备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军事制度的变革。

军事理论 古代军事思想

军事理论 古代军事思想

一、我国古代军事思想概述 二、《孙子兵法》简介
二、《孙子兵法》简介
(一)《孙子兵法》的作者 (二)《孙子兵法》的影响 (三)《孙子兵法》的主要军事思想
《孙子兵法》的作者
孙武
孙武,字长卿,春秋 末期齐国乐安(今山东惠 民)人,出生于公元前五 百年前后的世袭贵族家庭。
陈妫满 …… 陈他 —— 陈完—()—()—()—— 田无宇 (厉公) (田)
(三)《孙子兵法》的主要军事思想
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分析中日双方情况
国别 经济力 军力 政治组织力 国度 人口 正义性 国际态度
中国 弱 弱 弱
大多 是
支持
日本 强 强

小少

反对
结论:中国必胜,不能速胜,故持久战。
1990年8月2日
入 侵科威特
联合国紧急会议
玩 火
1991年 1月17日至2月28日
也有着广泛的影响
(二)《孙子兵法》的影响
军事家称之为“兵学圣典” 哲学家颂之为“人生的哲学” 医学家赞之为“治病之法尽之矣” 文学家评之为“不朽不灭的大艺术品” 政治家视之为“政治秘诀”、“外交教科书” 商人和管理学家视之为市场竞争的必读教材
你想成为管理人才吗? 必须去读《孙子兵法》。
——美国的著名管理学家乔治
全民旨兵 —— 瑞士
面积:41300平方公里 人口:625万人 兵力: 常规军 3500人
瑞 48小时可动员50万人 士
600年无战争
湖北
宜昌
三峡大坝 枝城
荆州
湖南
二、《孙子兵法》简介
2、知彼知已,百战不殆的战争指导思想 —— 知彼知已,百战不殆;不知彼 而知已,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已, 每战必殆。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中国古代军亊思想中国古代军亊思想源进流长,博大精深,异彩绚烂,在世界军亊思想収展史上具有杰出地位,这是战争经验的总结,血染的理论财寈,智慧的结晶。

中国古代军亊思想是中国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时期,各阶级、集团及其中国古代军亊思想军亊家和军亊论著者对于战争与军队问题的理性认识。

它随着社会的前迚、战争的収展而不断深化。

公元前21世纪(一说公元前22世纪),中国建立了奴隶制的夏王朝,仍此战争成为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

此时,尽管人们对于战争的认识处于低级阶段,还是产生了以靠天命观指导战争为中心内容的军亊思想。

奴隶主对外族収动掠夺战争,或用武力镇压本族奴隶的反抗,都是以征讨“远天命者”、“吊民伐罪”、“敬天保民”相号召,幵用占卜手段,假借神的旨意和严刑厚赏驱使士卑作战。

作战方式是集团列阵正面冲杀。

到商代以后,作战逐渐以车兵为主。

对军队指挥,要求行动统一,严厉管理。

这种思想,指导着夏、商、西周几个王朝的军亊斗争。

通过这一时期的战争实践,人们已刜步认识到审势而动,量力而行,众可以胜寡,强可以胜弱,反映了朴素的唯物主义观念。

传在西周时期,已出现《军志》、《军政》等军亊著作,虽早失传,但在后来问世的《左传》、《孙子兵法》等乢中,还保留着一些片断的引文。

约仍公元前8世纪刜至前3世纪末,即春秋战国时期,中国逐渐由奴隶社会迚入封建社会。

生产力的収展,社会制度的变革,引起了士兵成分的变化和兵器的改迚,军亊制度和作战方式也随乊变化。

为适应这些新情冴的需要,产生了统率军队的专职将帄,涌现了许多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军亊家和兵乢著作。

著名的《孙子兵法》,标志着封建统治阶级军亊思想的成熟。

它是世界上最早的系统而全面的军亊理论著作,揭示了一系列指导战争的觃律,幵奠定了中国军亊思想的基础,指导着后代的战争实践和军亊理论的研究,在国际上也享有极高的声誉。

《孙子兵法》提出,军亊斗争必须巧妙地运用权谋,即“上兵伐谋”,“必以全争于天下”,认为“不战而屈人乊兵”是高明的军亊家所期求的最理想的战争结局。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一)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一)

(四)《六韬》(战国:吕尚) 六韬》 战国:吕尚)
传说姜太公子牙( 传说姜太公子牙(助武王灭商纣的功 臣),与周文王、周武王对话形式编 ),与周文王、 与周文王 成六韬: 成六韬:
文韬—论充实国家力量及战争准备; 文韬—论充实国家力量及战争准备; 武韬—论军事战略; 武韬—论军事战略; 龙韬—论军事布局和指挥; 龙韬—论军事布局和指挥; 虎韬—论宽阔地域作战战术; 虎韬—论宽阔地域作战战术; 豹韬—论狭窄地域作战战术; 豹韬—论狭窄地域作战战术; 犬韬—论军队协同战术。 犬韬—论军队协同战术。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一)
一、概述: 概述: (一)军事思想 关于战争和军事问题的理性认识。 关于战争和军事问题的理性认识。
(二)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从奴隶社会至封建社会时期( 从奴隶社会至封建社会时期(公 元前21世纪至1840年 的军事理论。 元前21世纪至1840年)的军事理论。 21世纪至1840
(4)冷热兵器并用的军事理论形成: 冷热兵器并用的军事理论形成: 元末,热兵器出现——火药、 元末,热兵器出现——火药、火器装备部 ——火药 队。 主要著作: 主要著作: 《车营扣答合编》(明:孙承宗) 车营扣答合编》 孙承宗
基本特点: 基本特点:
(1)火力准备与短兵相接相结合的作战方法 (戚继光); 戚继光); (2)疏散队形,灵活机动的作战阵式; 疏散队形,灵活机动的作战阵式; (3)将帅主要任务不是亲自冲杀,而是组织 将帅主要任务不是亲自冲杀, 指挥的理论。 指挥的理论。
基本特点: 基本特点:
(1)形成较完整的战争观; 形成较完整的战争观; 战争的实质:“争名”、“为利”、 战争的实质: 争名” 为利” “为义”、“为忿”; 为义” 为忿” 义战、不义战。 义战、不义战。 (2)朴素的战争致胜因素——“五事七计”; 朴素的战争致胜因素——“五事七计” —— (3)提出了一系列战争指导原则: 提出了一系列战争指导原则:

军事辩证思想

军事辩证思想

毛泽东军事辩证法思想,以中国革命战争为主要实践基础。

当时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错综复杂,异常尖锐,而维护旧制度的统治者对人民革命采取了极其残酷的镇压手段。

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方式和组织形式只能是革命战争和革命军队。

中国共产党领导以农民为主体的革命军队和人民大众,进行了长期的艰苦卓绝的革命战争,其中既有国内阶级革命战争,也有反侵略的民族革命战争。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为指导,批判地继承了历史上优秀军事思想的精华,科学地总结了中国革命战争的丰富实践经验,形成了毛泽东军事辩证法思想。

其发展大体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

早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就发表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和《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重要论著,对中国革命的性质、任务和前途以及革命的主力军、同盟军、领导阶级等重大问题做了科学的分析,并且认识到武装农民的必要性。

1927年8月7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召开的紧急会议上提出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揭示了夺取政权与武装斗争的必然联系。

同年9月,毛泽东领导湘赣边界秋收起义部队转进井冈山地区,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武装斗争道路。

在开创和保卫红色根据地的游击战争中,他先后撰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重要论著,揭示了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规律,科学地分析了中国的特殊国情和战争双方的实际情况,初步形成了关于中国革命战争的特点和规律的思想。

他与朱德一起创造性地提出并实行了“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分兵以发动群众,集中以应付敌人”“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等一系列游击战作战原则和战法,蕴涵着敌与我、进与退、打与走、分散与集中等诸多作战指导中的矛盾范畴及其辩证关系。

同时,他还论述了人民军队的性质、宗旨、根本任务以及建军的基本原则,涉及党与军队、军与民、官与兵、政治工作与军事工作等诸多人民军队建设方面的辩证关系。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编辑词条分享目录1 产生时期 2 迅速发展时期 3 丰富和提高时期4 在革新与守旧的矛盾中继续前进的时期5 基本内容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异彩绚烂,在世界军事思想发张史上具有杰出地位,这是战争经验的总结,血染的理论财富,智慧的结晶。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是中国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时期,各阶级、集团及其军事家和军事论著者对于战争与军队问题的理性认识。

它随着社会的前进、战争的发展而不断深化。

正文 公元前21世纪(一说公元前22世纪),中国建立了奴隶制的夏王朝,从此战争成为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

此时,尽管人们对于战争的认识处于低级阶段,还是产生了以靠天命观指导战争为中心内容的军事思想。

奴隶主对外族发动掠夺战争,或用武力镇压本族奴隶的反抗,都是以征讨“违天命者”、“吊民伐罪”、“敬天保民”相号召,并用占卜手段,假借神的旨意和严刑厚赏驱使士卒作战。

作战方式是集团列阵正面冲杀。

到商代以后,作战逐渐以车兵为主。

对军队指挥,要求行动统一,严厉管理。

这种思想,指导着夏、商、西周几个王朝的军事斗争。

通过这一时期的战争实践,人们已初步认识到审势而动,量力而行,众可以胜寡,强可以胜弱,反映了朴素的唯物主义观念。

传在西周时期,已出现《军志》、《军政》等军事著作,虽早失传,但在后来问世的《左传》、《孙子兵法》等书中,还保留着一些片断的引文。

约从公元前8世纪初至前3世纪末,即春秋战国时期,中国逐渐由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

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制度的变革,引起了士兵成分的变化和兵器的改进,军事制度和作战方式也随之变化。

为适应这些新情况的需要,产生了统率军队的专职将帅,涌现了许多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军事家和兵书著作。

著名的《孙子兵法》,标志着封建统治阶级军事思想的成熟。

它是世界上最早的系统而全面的军事理论著作,揭示了一系列指导战争的规律,并奠定了中国军事思想的基础,指导着后代的战争实践和军事理论的研究,在国际上也享有极高的声誉。

我国古代军事思想主要

我国古代军事思想主要

1.我国古代军事思想主要内容有哪几方面?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内容极为丰富,大致涉及战争观、谋略、战法、阵法、军队组织、训练和纪律、将帅修养、作战指挥等方面。

战争是关系到国家存亡、民族生死的大问题,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在战争的问题上,军事从属于政治;军事是现象,政治是本质。

在解决国内外矛盾时,如果政治措施达不到目的,就必须使用军事战略。

战争的指导思想大致有以下八项内容:1.先发制人2.速战速决3.力争主动4.集中兵力5.出其不意6.奇正互变7.兵贵其和8.先戒为宝治军如何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重要内容。

1.将帅修养2.以治为胜3.教戒为先2.《孙子兵法》在理论上的主要贡献是什么?一、揭示了以“道”为首的战争制胜条件二、揭示了“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普遍军事规律。

三、提出了以“致人而不致于人”为核心的一系列作战原则。

四、反映了战争问题上的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

3.简述中国近代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夕,封建社会制度已是强弩之末,又面临西方国家的威胁,许多有识之士开始以新的视角,探讨拯救国家与民族的道路。

林则徐、魏源是他们的代表人物。

他们自觉地收集外国军事资料,研究敌情,提出了组织民众,军民配合,沿海各省协力筹防和以守为战,以逸待劳,在沿海、陆地歼灭敌人的方针。

鸦片战争后,洋务派代表奕忻、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主张“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整顿军队,创练新军,筹办海防,兴办学堂,选派出国留学人员。

同时,随着西式武器陆续装备军队,出现了步骑、步炮协同作战,海军独立作战、陆海协同作战等战术的变革。

战斗中的阵形由密集向疏散发展。

中国近代军事思想形成了。

19世纪50年代爆发的太平天国起义,在武器装备建军和作战指导思想以及战略战术等方面,超过了以往历代农民起义军的水平。

另外,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中,湘军、淮军等领导人曾国藩、胡林翼、李鸿章等人也积累了一套建军理论和作战原则,对以往的军事思想有所发展。

兵法中的十大辩证关系

兵法中的十大辩证关系

兵法中的十大辩证关系一、胜与利“胜利”是由“胜”、“利”两个字组成。

兵法讲究的是“全胜”,“曲胜言非全也,非全胜者无权名”。

(《尉缭子•攻权》)“全胜”是中国战略的一个重要概念,它表现出中国战略对“胜”的深刻理解和一种更高的境界。

求胜是一种战略,争利是一种战术或者叫做策略。

《孙子》开篇即提出“夫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所谓“庙算”本意指兴师作战前,先在庙堂(朝廷)举行会议,谋划作战大计,预见战争的结局。

这是就战略决策而言的。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在求胜的战略统领下制定各种战术,比如“利以诱之”,在具体的战术运用中,对“利”的争与不争服从于求胜的战略。

“胜”是目的,体现的是一种状态,“利”是具体的,衡量是否取胜是以双方所获“利”的多少而定。

战争总是要带来损失,“灭敌三千,自损八百”。

要以最少的代价达到全胜的战略目的。

《孙子•谋攻篇》提出“全争”的思想,“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所谓“不战而屈人之兵”,达到了“胜”与“利”的统一。

二、君与将“君”是指国君、国家,“将”是代表战略的制定者和执行者,“将受命于君,合军聚合”。

《孙子》把“将”的作用拔高到决定国家安危的高度,“故知兵之将,民之司命。

国家安危之主也。

”国君对将的选择实际上就是一种战略的选择,因为每一个“将”的战略思维是不一样,能力有高低之分;“将”也可以选择适合实施战略的“君”,知兵之将是“君”之幸事,知将之“君”是将之大幸。

“三顾茅庐”是“将”与“君”互相选择的结果,奠定了三足鼎的战略。

明君贤将是一种理想的搭档,有利于国家的持久发展。

三、虚与实虚实这对范畴指的是,军队作战所处的两种基本态势——力弱势虚和力强势实之间的辩证关系。

《孙子•虚实篇》体现了避实击虚的思想,面对强大的敌人打击其薄弱的地方。

军事辩证法

军事辩证法

军事辩证法
军事辩证法亦称“军事哲学”。

研究军事领域各种矛盾运动的一般规律的学科。

军事科学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

主要内容:揭示科学的战争观,研究和指导战争的方法论,战争力量诸因素相互对立、依存、渗透和转化的辩证关系,以及战争力量的建设和使用的一般规津。

中国古代兵书,特别是《孙子兵法》和 19 世纪德国军事理论家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均包含军事辩证法思想。

马列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原理,为军事辩证法奠定理论基础。

军事辩证法的内容大体上涉及以下几个方面:①关于如何认识战争这种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现象的问题。

其中包括战争的起源,战争的发生、发展、消亡的原因和条件,战争的性质,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战争与政治、经济、科学技术的关系,战争与和平,战争与革命,无产阶级对待战争的态度等一系列问题。

②关于解决武装力量建设中各种矛盾关系的问题。

首先是军队、军队建设中的各种矛盾关系。

还有战争准备的各个方面的关系,比如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战时与平时,军用与民用,常备军与后备力量等方面的矛盾与问题。

③关于战争规律和战争指导的问题。

其中包括战争本身的发展规律,即敌我双方矛盾运动军事测绘的规律,对于这些规律的认识和掌握,以及如何运用这些规律指导战争,等等。

这是军事辩证法内容的核心部分。

简述《孙子兵法》中的唯物辩证法

简述《孙子兵法》中的唯物辩证法

简述《孙子兵法》中的唯物辩证法【最新版3篇】目录(篇1)1.引言2.《孙子兵法》中的唯物辩证法思想3.唯物辩证法在《孙子兵法》中的应用4.结论正文(篇1)一、引言《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的一部著名的兵书,它主要讲述了如何通过军事策略来获得战争的胜利。

该书不仅对军事战略有深远的影响,而且对现代社会的各个领域也有着广泛的影响。

二、唯物辩证法思想《孙子兵法》中的唯物辩证法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物质决定意识:孙子强调,在制定战略和战术时,必须考虑到敌人的实际情况,不能盲目地照搬别人的经验。

2.联系和发展的观点:孙子认为,战争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考虑到各种因素之间的联系,以及敌人的行动和发展趋势。

3.矛盾的观点:孙子认为,在战争中存在着各种矛盾,如敌我双方的实力、地形、天气等,必须通过灵活的策略来应对这些矛盾。

三、唯物辩证法在《孙子兵法》中的应用1.物质决定意识:孙子在制定战略和战术时,充分考虑了敌人的实际情况,如敌人的实力、地形、天气等。

他认为,在战争中,物质决定意识,因此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战略和战术。

2.联系和发展的观点:孙子认为,战争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考虑到各种因素之间的联系,以及敌人的行动和发展趋势。

他认为,在战争中,必须灵活地运用各种策略,以应对各种情况的变化。

3.矛盾的观点:孙子认为,在战争中存在着各种矛盾,如敌我双方的实力、地形、天气等,必须通过灵活的策略来应对这些矛盾。

目录(篇2)1.《孙子兵法》的背景和简介2.孙子辩证法的主要观点和应用3.孙子辩证法的现代意义和价值正文(篇2)一、《孙子兵法》的背景和简介《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兵书,由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军事家孙武所著。

该书以辩证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强调战争的本质是政治的和经济的,而不是单纯的军事冲突。

它认为,正确的战略决策应该基于对敌我双方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地理等各个方面的深入了解和分析。

二、孙子辩证法的主要观点和应用1.战争的本质是政治的和经济的,而不是单纯的军事冲突。

黄老学派的古代战争辩证法思想

黄老学派的古代战争辩证法思想

黄老学派的古代战争辩证法思想作者:李飞来源:《青年时代》2019年第28期摘要:黄老学派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对战争问题作出了深刻的探讨。

这些战争思想里面包含着一系列辩证法的思想因素。

主要包括兴兵时机问题中的辩证法思想,战争性质与军事实力的辩证关系,军人素质中所包含的矛盾因素,将领与士兵之间的辩证关系,军队素质与军人数量的辩证关系,战术中的诸多矛盾因素,战术中的内因与外因关系等问题。

关键词:黄老学派;战争;辩证法一、引言黄老学派是形成于战国时期,鼎盛于汉初的道家学派的一个分支,《黄帝四经》《鹖冠子》是它的代表作。

另外《吕氏春秋》就其主体而言,也是黄老学派的著作,它的思想体系和基本观点与《黄帝四经》《鹖冠子》是一致的,汉初的道家集大成之作《淮南子》也包含了许多黄老学派的思想资料。

二、黄老之学与战争思想黄老之学讲求治道,即所谓“君人南面之术”,主要是一种政治哲学。

它的政治理想是对内实现国家强盛,对外实现王霸政治。

所谓王霸政治就是维护旧的分封制的政治,国家之间的攻伐不是为了兼并他国,而是为了恢复理想的政治社会秩序,而这个秩序是以西周的分封制为蓝本的。

实现王霸政治,离不开战争手段。

黄老学派对战争的讨论,没有仅仅停留在把它作为国家对外活动的一种手段,而是进一步把战争作为一个独立的领域进行自觉的研究。

黄老学派可以说具有自己独立的成体系的战争思想,这些战争思想里包含着一些辩证法的思想因素。

战争的直接目的是取得胜利。

黄老学派认为要取得胜利,必须注意兴兵的时机。

《黄帝四经》说:“圣人之功,时为之庸,因时秉宜,兵必有成功。

”又说:“天固有夺有予,有祥福至者也而弗受,反随以殃。

”抓住了时机,战争就会成功,贻误了时机,反而要遭受祸乱。

可见,时机是决定战争胜败转化的一个重要因素。

把握兴兵的时机要做到两方面,一个是时机没有到来时,要安心等待。

《黄帝四经》云:“不旷其众,不为兵邾,不为乱首,不为怨媒,不阴谋,不擅断疑,不谋削人之野,不谋劫人之宇。

《军事辩证法》学习考试大纲

《军事辩证法》学习考试大纲

《军事辩证法》绪论1、军事辩证法的涵义答案:军事辩证法是一门研究军事领域里矛盾运动的普遍本质及其一般规律的科学,它是对军事实践经验和其他军事科学成果的概括和总结,是关于军事观和军事方法论的理论体系,是研究和指导战争的科学理论基础。

军事辩证法的内容主要包括五个方面:1、唯物辩证的战争观2、战争规律和战争指导规律3、军事力量建设的辩证规律4、军事认识的辩证规律5、作战指导的辩证法2、军事辩证法的研究对象答案:军事辩证法处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军事科学的交叉点上,是在两者相互融合的边缘地带生长、发育和壮大起来的,因此,军事辩证法可看作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军事学的边缘学科。

军事辩证法以军事运动整体的本质和规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

军事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军事观和军事方法论相统一的科学体系。

3、毛泽东军事辩证法思想答案:1、阐述了无产阶级的战争观,创立了人民战争的学说。

2、提出了实事求是的战争方法论,为中国革命战争提供了正确的方法论指导。

3、确立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战争认识论。

4、揭示了科学的战争指导规律。

论述了国防和军队建设的辩证法。

4、邓小平军事辩证法思想答案:1、强调对敌斗争是文韬武略全副本领的斗争,必须文武兼备。

2、创造性的提出了当今世界战争与和平发展的辩证关系。

3、作出了军队和国防建设指导思想要实行战略性转变的重大决策,强调要处理好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关系。

4、强调要辩证地看待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之间的关系,坚持三者的辩证统一和全面发展。

5、论述了人与技术的关系,强调必须坚持战斗力标准。

6、制定了未来反侵略战争的作战方针原则,强调必须坚持现代条件下的人民战争和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

5、江泽民军事辩证法思想答案:1、指出要用“两个武装”相统一的思想全面提高军队的素质。

2、提出按照“政治合体、军事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保障有力”的总要求全面建设部队。

3、确立国防和军队建设必须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并反映时代特征的现代化建设道路。

军事辩证法思想的产生和历史发展

军事辩证法思想的产生和历史发展

军事辩证法思想的产生和历史发展宫锡准“军事辩证法”这个概念是毛泽东于1936年首先提出的,至今已有50多年了,但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则是近几年的事。

现实的东西是历史的东西的合理发展,军事辩证法是由历史上军事辩证法思想发展而来的。

为了对军事辩证法有个历史的、整体的了解,我想简要回顾一下军事辩证法思想的产生和发展是有必要的。

然而要从几千年来的战争和军事史中把军事辩证法思想那怕是做一最粗浅的描述,也是一件非常困难的工作。

好在,若干年来我国军事理论界的同志在这方面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特别是由林伯野同志主编的《军事辩证法思想史》,可以说是集多年来研究的新成果,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基础。

这里我也把学习和研究的一些看法提供出来,以求教于大家,望批评指正。

(一)军事的客观辩证法是军事主观辩证法思想产生和发展的源泉战争或其它军事实践活动同任何其它事物一样,是辩证的矛盾运动,这就是军事客观辩证法。

“事物的辩证法创造观念的辩证法”(1),军事客观辩证法在人们头脑中的正确反映,就是军事主观辩证法。

军事客观辩证法是军事主观辩证法的基础和源泉,因而作为一门科学的军事辩证法,只能从战争和其它军事活动的实践中去寻找,而不能从观念自身中产生,这就是军事辩证法科学的唯物主义基础。

当然,一种理论一旦产生,理论本身又有着继承性,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

军事辩证法思想的发展也是如此,因此,我们学习军事辩证法就必须重视了解军事辩证法思想发展的历史。

从原则上讲,自从原始社会母系氏族的发展繁荣期有了战争之后,在战争中就产生了某些关于战争的辩证思考。

战争形式和方法来源于狩猎。

人们关于战争指导的某些辩证思想在那时就已经萌芽了,虽然没有文字记载,给我们的研究带来了困难,但是我们从古代传说中,从后来的某些片断文字记载中,还是可以发现其端倪。

在中国,夏禹伐三苗的战争,可以认为是最初的阶级战争。

在那之前的黄帝部落联合炎帝部落同蚩尤部落的涿鹿之战,黄帝率领以熊、罴、貔、、、虎为图腾的部落同炎帝的阪泉之战,也是不乏谋略的。

朱德同志军事辩证法思想研究

朱德同志军事辩证法思想研究

朱德同志军事辩证法思想研究作者:高原来源:《法制与社会》2012年第29期摘要朱德同志军事辩证法是朱德同志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中表现在朱德同志的战争观、军事认识论、战略战术、政治战争和人民战争等思想中。

朱德同志的军事辩证法思想是朱德同志在运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领导与指挥中国革命和军队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军事辩证法与中国革命战争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军事辩证法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中国古代军事辩证法思想的传承和发扬。

关键词军事辩证法战略战术政治战争作者简介:高原,中共开封市委党校,硕士,助教,研究方向:中国共产党历史。

中图分类号:A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2)10-221-02一、朱德同志军事辩证法思想形成的必然性朱德同志军事辩证法思想的产生并非偶然,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条件。

20世纪中前期战争与革命成为时代的主题,各种矛盾日益加剧,中国革命与敌对势力的武装斗争异常激烈,是朱德同志军事辩证法思想产生、形成的时代背景;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近现代军事思想和德国、苏联等国家的军事理论著作,是朱德同志军事思想的主要理论来源。

关于朱德同志的军事实践基础则应该是从他考入陆军讲武堂那个时期开始的学习。

1909年的学习只是一个开端,后来又经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双重实践,则逐渐形成了自成一家的军事辩证法思想。

二、朱德同志军事辩证法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在20世纪前中期,革命与战争成为了世界性的话题。

马列主义思想开始传入中国,是在俄国进行了十月革命之后。

在马列主义的先进思想的启发下,以及当时中国工人运动的爆发,产生了一个伟大的党派,中国共产党。

马列主义的许多先进思想,尤其是里面的社会革命思想和阶级斗争的普遍性,这让朱德同志的军事辩证法似乎在茫茫黑夜中遇到了一盏明灯。

为朱德同志提供了可靠的理论基础。

“革命是不能‘制造出来’的,革命是发展起来的,是一步步从客观上的历史危机和转折中逐步壮大起来的。

中国传统文化与毛泽东“军事辩证法”的形成

中国传统文化与毛泽东“军事辩证法”的形成

中国传统文化与毛泽东“军事辩证法”的形成在毛泽东军事辩证法的形成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提供了充足的思想资源与养料。

毛泽东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吸收利用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1)对中国古代兵书中朴素军事辩证法思想的直接汲取和利用;(2)对中国古代典籍中具有谋略意味的朴素辩证法思想中的合理因素进行改造、利用;(3)对记载于史籍的有关中国古代战争史上的战争谋略和智慧进行摄取并加以灵活运用;(4)对中国古代文艺作品、历史典故、民谚俗语、棋艺戏曲中的生活智慧加以提炼萃取,并用于对军事辩证法思想的阐释与说明。

正是注重汲取中国传统智慧,从而使毛泽东军事辩证法具有中国特点和中国气派。

在毛泽东军事著作中,作为中国兵学奠基之作的《孙子兵法》确实是被反复引证和阐发③,其中被引用最多的是:“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7](谋攻)毛泽东认为,这句话“是包括学习和使用两个阶段而说的,包括从认识客观实际中的发展规律,并按照这些规律去决定自己行动克服当前敌人而说的;我们不要看轻这句话。

”[8](P182)这里,毛泽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术语阐述了其中所包含的客观性、全面性和特殊性中的普遍性。

他还说道:“战争不是神物,仍是世间的一种必然运动,因此,孙子的规律,‘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仍是科学的真理。

”[9](P490)除此之外,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毛泽东还引证了《孙子兵法》中关于“避其锐气,击其惰归”[7](军争)和“示形”④等的论述。

他指出,“孙子说的‘避其锐气,击其惰归’,就是指的使敌疲劳沮丧,以求减杀其优势。

”[8](P209)他还指出,在退却中不仅可以发现敌军的过失,“而且我们可以人工地造成敌军的过失,例如孙子所谓‘示形’之类(示形于东而击于西,即所谓声东击西)”[8](P209)。

可以说,《孙子兵法》提出的关于“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我专而敌分”、“以众击寡”等战争指导规律,关于“因敌而制胜”、“避其锐气,击其惰归”等作战原则,是毛泽东最为看重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中国古代原始的军事辩证法王怀远我们知道要论辩证法,可能更多的人会谈及德国黑格尔的辩证法。

但是,中国古代先人同样创造极为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成书于春秋时期,老子所著的《道德经》。

可以说中国自古便不缺少辩证法,相比于西方的抽象的理论总结,中国古人则更为注重现实,将辩证法运用于具体的事物当中。

中国古人通过自身的学习与实践,形成自己的辩证法思想,而中国古人又往往以具体的事物来表现,所以说是原始的辩证法,而中国自上古以来,尤其是春秋战国时期,可谓征战纷繁,古代军事家和将军(尤其是春秋战国时代,这是一个社会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百家争鸣,诸侯争霸兼并,战争频繁),通过正规的知识学习和战场实践,他们形成自己的军事哲学,其中即包括朴素的唯物主义和原始的军事辩证法。

而他们的丰富的原始军事辩证法,则蕴含在他们的兵书和指挥的战例,而其中,最为重要的时代,首推春秋战国时期,这是中国兵学的奠基成形阶段,出现了众多的兵家著作,《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吴子兵法》、《六韬》、《荀子·议兵》、《尉缭子》、《墨子》中的《备城门》、《备高临》、《备水》等篇,《商君书》中的《战法》、《兵守》和《立法》等篇,《吕氏春秋.秋纪》中除《月令》外十二篇以及《管子》中《兵法》、《霸言》、《重令》等篇,可谓汗牛充栋,不可胜数。

更涌现了孙武、孙膑、吴起、司马穰苴、乐羊、乐毅、田单、赵奢、匡章、王廖、儿良、白起、王翦王贲父子、蒙骜蒙武蒙恬三代、李牧、廉颇、司马错、甘茂、秦开、樗里疾等等一大批著名军事家和将领。

更有许多双方兵力达数十万乃至上百万的战役,以及许许多多的以弱胜强的经典战例。

当然后世也不乏优秀的兵家著作,西汉淮南王刘安主编的《淮南子》中的《兵略训》,唐代李靖的《李卫公兵法》,明代刘伯温的《百战奇略》和戚继光的《纪效新书》,近到清末民初的蔡锷的《曾胡治要》和蒋百里的《国防论》,都是极为不错的军事著作,晚清曾国藩的《曾国藩家书》和魏源的《海国图志》中,也都提出了许多优秀的兵学思想。

从秦代至清朝,中国历代也都涌现出许多杰出的将领和优秀的军事指挥家和谋略家,秦末汉初的韩信、张良、项羽、章邯、英布等,西汉中后期的卫青、霍去病、李广、杨仆、陈汤等,东汉的邓禹、冯异、马援、班超等,三国时期的曹操、诸葛亮、姜维、陆逊、邓艾、钟会等,西晋的杜预、王濬等,东晋的桓温和刘裕,西魏的宇文泰,北齐的斛律光和兰陵王高长恭,南梁的陈庆之,北周的韦孝宽,隋朝的高颖、韩擒虎、贺若弼、杨素等,唐代的李靖、李勣、苏定方、尉迟敬德、郭子仪、张巡、李愬等,五代十国的后周的郭威柴荣父子等,北宋的杨业、狄青、范仲淹等,南宋的岳飞、韩世忠等,元代的张纮范、王保保等,明代的刘伯温、常遇春、徐达、蓝玉、于谦、李自成等,清代的多尔滚、岳钟琪、年羹尧、曾国藩、左宗棠、冯子材,以及太平天国的将领,翼王石达开、忠王李秀成、英王陈玉成等等,可以说是名将倍出,同时其间,也拥有许多经典战例,不仅有像赤壁之战这样交战双方达数十万的战例,也有像淝水之战这样交战一方便达百万的大规模战役。

而无论是先秦时期的春秋战国,还是秦代至清朝,中国古代原始的军事辩证法,一直为中国军事家和将领所掌握,并且运用于他们所著的兵书和指挥的战役的始终。

众所周知辩证法包括联系观、发展观、矛盾观、辩证否定观这四个部分,而其中首推矛盾观最为重要,尤其是为中国兵家重视和推崇,但是还需依次论述。

首先,从军事辩证法中的联系观来看中国兵家思想,《吕氏春秋·季秋纪·审己》曾言:“凡物之然也,必有故。

而不知其故,虽当,与不知同,其卒必困。

”,此句的意思是,但凡事物之所以这样,一定有其原因。

如果不知道它的原因,即使行为符合外物的变化,也和不懂相同,最终一定会被外物所困。

此句可以说有着丰富的联系观,它以因果关系为例,指出了联系的普遍性,看待军事现象要反思找出其缘由,同时,也指出了联系的客观性,即观察事物(如敌军动向和实力等等)一定不能只看表面,要从事物的固有的联系来考察,切忌主观臆测。

正如孙武在《孙子兵法·谋攻篇》中所云:“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已,每战必殆。

”,中国古家兵家作战,往往是先仔细探察敌情(包括敌军兵力部署,军队数量,敌统兵将领的身份及个人性格喜好和优缺点,粮草屯积地点及防卫兵力等等。

),再对敌情虚实做出冷静的分析,得出其深层的因原,进行敌我双方实力等情况进行分析对比,再做出决策,制定相应的作战计划。

古代军事家可以说深谙军事联系观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最典型的战例当数烛之武退秦师,当时作为小国的郑国,面对秦国和晋国两个春秋时期的大国的进攻,硬碰硬的战场撕杀,毫无胜算,必亡国无疑,烛之武深明此理,但是他看出了秦晋两国之间,不过是短时间的利益联盟关系罢了,晋文公与郑国有仇,所以一心想灭了郑国,而秦国不过是为了些好处,想拥有些郑国领土,为了利益而结盟,一旦无利可图,必定不攻自破,于是他面见秦穆公,利用秦晋郑三国特殊地理位置,指出灭郑后,秦国根本是毫无利益可图,反而是被晋文公戏弄了一番罢了,好处都让晋国给占了,结果终于劝动穆公与郑国合作,率师回国,晋文公知道后已为时已晚,只得率三军返回,郑国之围遂解,烛之武可谓深明辩证法了。

同时要指出的是古代兵家对于联系的普遍性,在战争与国家、人民之间密切的关系的深刻认识,长卿在《孙子兵法·始计篇》中言道:“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

其意思是说,战争,是一个国家的头等大事,它关系到百姓的生死和国家的存亡,所以不能不认真地审察和研究。

而其后人,战国的孙膑也在其著作《孙膑兵法·见威王》中提出:“战胜,则所以在亡国而继绝世也;战不胜,则所以削地而危社稷也。

是故兵者不可不察也。

”,他们明确指出战争与国家人民的关系,因此,必须谨慎地审察研究。

谈到联系观中联系的多样性,讲究的是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名种原因和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成书于战国的《六韬·龙韬·军势》曰:“势因敌家之动,变生于两阵之间,奇正发于无穷之源。

”。

指出要因情用兵,奇正相正,不拘于常法。

而孙子在其《孙子兵法·兵势篇》中强调“势”和“造势”,做到出奇制胜,应该善于因时、因地、因事制宜,根据情况的变化,改变奇正的战法,造成有利态势,因势利导。

孙膑也在《孙膑兵法·行篡》中说过:“私公之财壹也,长民有不足于寿而有余于货者,有不足于货而有余于寿者,椎明王圣人智之,故能留之。

死者不毒,夺者不温,此无穷。

”,孙膑通过人民中有贪财怕死的,也有不贪财不怕死的,因此,要满足他们的喜好,因势利导,为自己所用,这正有异曲同工之妙。

明代刘伯温在《百战奇略·选战》中说道:“凡与敌之战,须要选拣勇将锐卒,使为先锋,一则壮我志,一则挫敌威。

法日:‘兵无选锋日北。

’”,刘基强调要组建精锐部队,这与《尉缭子》中所表达的观点是一致的,通过建立精锐部队,往往能起到巨大的效果,带领全军取得取得胜利,战国时期的魏国名将吴起便曾选拔壮士组成魏武卒,多次击败秦军,更曾以五万士卒击败秦五十万大军,荀子曾称其为精锐之师。

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表现出部分在关键时刻甚至起着决定性作用。

同时,中国兵家十分注重将领的作用,这在《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六韬》、《尉缭子》、《吴子兵法》中都有所体现,中国兵家认为将帅是全军的灵魂和核心。

孙膑在《孙膑兵法·八阵》中说过:“夫安万乘国,广万乘王,全万乖之,民命看,惟知道。

”,而《六韬·论将》中言道:“故兵者,国之大事。

存亡之道,命在于将。

将者,国之辅,先王之所重也。

”,则明确指出将经在全军作战取胜的关键性作用。

纵观中国古代战例,无论是楚汉战争的韩信,还是长平之战的白起,我们可以看出往往都是将帅在其中起着中坚作用。

而《孙膑兵法·兵法》中指出:“若欲知兵之情,驽矢其法也。

矢,卒也,驽,将也,发者,主也。

”,孙膑指出用兵取胜,是将帅士卒君主,三者齐心协力的结果,缺少任何一个,都是难以取胜的,这表明了,整体统率着部分,居于首要地位,必须要有整体意识,统筹兼顾。

中国古代历来讲究完善军制,军队有军、旅、卒、伍等编制,《六韬》、《司马法》、《管子》等书,便记述了古代军队编制和军队统帅部的构成,这是一种联系观中系统优化的表现。

通过统一的编制来统领军队,作战时便不会慌不择乱,为敌所破,能有序作战,展现强大战力。

至于辩证法的发展观,《孙膑兵法·见威王》中说过:“夫兵有者,非士恒势也。

”说的不错,战争,没有永恒不变的有利形势可以依赖。

任何事物都是处于不断发展变化当中的,战争,也不例外,而《韩非子·五蠹》中曾言道:“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战争具有突发性和不确定性,因此,必须时刻准备,《左传》中亦曾说过:“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中国兵家亦明此道,故孙膑亦曾说过:“事备而后动”,作战必须做好充足的准备,然后才能采取行动。

古人正是认识到发展具有普遍性,所以中国兵家亦是用发展的现念,在看待战争问题。

所以《六韬》中提出“寓兵于农”的观点,以随时应对战争的爆发,被称为“东亚之杰”的清末民初的河北保定军校的校长蒋百里将军,曾在其著作《国防论》中,便高度称赞这种备战方略。

然而,事物的发展具有前进性与曲折性,从不会一帆风顺,必然会遇到挫折,而这时,是需要坚定的信念和勇气的,对于此,中国兵学著作没有进行过多说明,但是,我国古代名将更多的通过,他们自身的军事实践成果,向我们进行了展示,《后汉书·邓寇列传》:“于是王匡、成丹、刘均等合军十余万,复共击禹,禹军不利,樊崇战死,会日幕,战罢,军师韩歆及诸将见兵势已摧,皆劝禹夜去,禹不听。

明日癸亥,匡等以六甲穷日不出,禹令军中无得妄动,既至营下,因传发诸将鼓而并进,大破广。

匡等皆弃军亡走,....遂定河东。

”东汉开国第一名将邓禹,在这方面为我们提供了借鉴,面对短暂的失败,我们也应该抱着必胜的信念,即使面对长久的失败,也不可放弃,春秋时期秦穆公派军跨国远征,长途奔袭郑国,消息泄露,在返回途中,于崤山被晋军伏击,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三将仅以身免,全军覆没,后秦晋再次交战,秦依然大败而归,但穆公及三位秦将始终未曾失去信心。

最终大败晋军,来到崤山山谷,为当年为国牺牲将士收尸,可以说,只要我们抱着必胜和不放弃的信念,终将取得最后的胜利。

然而事物的发展,并非一朝一夕的,它需要量的积累,抓住时机,促成质,实现事物的发展,战争的胜利,同样如此,《六韬·武韬·文伐》中便论述了通过纵容敌君,拉拢近臣,收买臣民,贿赂讨好,分化内臣,离间外臣,削弱敌备,分化联盟,使其狂妄,取信对方,麻痹对方,引诱对方,从而扩大敌国的内部矛盾,进行分化,瓦解削弱,通过这些,做好量的积累,为最后军事行动,攻灭敌国的质变,创造了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