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古代原始的军事辩证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中国古代原始的军事辩证法

王怀远

我们知道要论辩证法,可能更多的人会谈及德国黑格尔的辩证法。但是,中国古代先人同样创造极为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成书于春秋时期,老子所著的《道德经》。可以说中国自古便不缺少辩证法,相比于西方的抽象的理论总结,中国古人则更为注重现实,将辩证法运用于具体的事物当中。中国古人通过自身的学习与实践,形成自己的辩证法思想,而中国古人又往往以具体的事物来表现,所以说是原始的辩证法,而中国自上古以来,尤其是春秋战国时期,可谓征战纷繁,古代军事家和将军(尤其是春秋战国时代,这是一个社会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百家争鸣,诸侯争霸兼并,战争频繁),通过正规的知识学习和战场实践,他们形成自己的军事哲学,其中即包括朴素的唯物主义和原始的军事辩证法。

而他们的丰富的原始军事辩证法,则蕴含在他们的兵书和指挥的战例,而其中,最为重要的时代,首推春秋战国时期,这是中国兵学的奠基成形阶段,出现了众多的兵家著作,《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吴子兵法》、《六韬》、《荀子·议兵》、《尉缭子》、《墨子》中的《备城门》、《备高临》、《备水》等篇,《商君书》中的《战法》、《兵守》和《立法》等篇,《吕氏春秋.秋纪》中除《月令》外十二篇以及《管子》中《兵法》、《霸言》、《重令》等篇,可谓汗牛充栋,不可胜数。更涌现了孙武、孙膑、吴起、司马穰苴、乐羊、乐毅、田单、赵奢、匡章、王廖、儿良、白起、王翦王贲父子、蒙骜蒙武蒙恬三代、李牧、廉颇、司马错、甘茂、秦开、樗里疾等等一大批著名军事家和将领。更有许多双方兵力达数十万乃至上百万的战役,以及许许多多的以弱胜强的经典战例。

当然后世也不乏优秀的兵家著作,西汉淮南王刘安主编的《淮南子》中的《兵略训》,唐代李靖的《李卫公兵法》,明代刘伯温的《百战奇略》和戚继光的《纪效新书》,近到清末民初的蔡锷的《曾胡治要》和蒋百里的《国防论》,都是极为不错的军事著作,晚清曾国藩的《曾国藩家书》和魏源的《海国图志》中,也都提出了许多优秀的兵学思想。从秦代至清朝,中国历代也都涌现出许多杰出的将领和优秀的军事指挥家和谋略家,秦末汉初的韩信、张良、项羽、章邯、英布等,西汉中后期的卫青、霍去病、李广、杨仆、陈汤等,东汉的邓禹、冯异、马援、班超等,三国时期的曹操、诸葛亮、姜维、陆逊、邓艾、钟会等,西晋的杜预、王濬等,东晋的桓温和刘裕,西魏的宇文泰,北齐的斛律光和兰陵王高长恭,南梁的陈庆之,北周的韦孝宽,隋朝的高颖、韩擒虎、贺若弼、杨素等,唐代的李靖、李勣、苏定方、尉迟敬德、郭子仪、张巡、李愬等,五代十国的后周的郭威柴荣父子等,北宋的杨业、狄青、范仲淹等,南宋的岳飞、韩世忠等,元代的张纮范、王保保等,明代的刘伯温、常遇春、徐达、蓝玉、于谦、李自成等,清代的多尔滚、岳钟琪、年羹尧、曾国藩、左宗棠、冯子材,以及太平天国的将领,翼王石达开、忠王李秀成、英王陈玉成等等,可以说是名将倍出,同时其间,也拥有许多经典战例,不仅有像赤壁之战这样交战双方达数十万的战例,也有像淝水之战这样交战一方便达百万的大规模战役。而无论是先秦时期的春秋战国,还是秦代至清朝,中国古代原始的军事辩证法,一直为中国军事家和将领所掌握,并且运用于他们所著的兵书和指挥的战役的始终。众所周知辩证法包括联系观、发展观、矛盾观、辩证否定观这四个部分,而其中首推矛盾观最为重要,尤其是为中国兵家重视和推崇,但是还需依次论述。

首先,从军事辩证法中的联系观来看中国兵家思想,《吕氏春秋·季秋纪·审己》曾言:“凡物之然也,必有故。而不知其故,虽当,与不知同,其卒必困。”,此句的意思是,但凡事物之所以这样,一定有其原因。如果不知道它的原因,即使行为符合

外物的变化,也和不懂相同,最终一定会被外物所困。此句可以说有着丰富的联系观,它以因果关系为例,指出了联系的普遍性,看待军事现象要反思找出其缘由,同时,也指出了联系的客观性,即观察事物(如敌军动向和实力等等)一定不能只看表面,要从事物的固有的联系来考察,切忌主观臆测。正如孙武在《孙子兵法·谋攻篇》中所云:“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已,每战必殆。”,中国古家兵家作战,往往是先仔细探察敌情(包括敌军兵力部署,军队数量,敌统兵将领的身份及个人性格喜好和优缺点,粮草屯积地点及防卫兵力等等。),再对敌情虚实做出冷静的分析,得出其深层的因原,进行敌我双方实力等情况进行分析对比,再做出决策,制定相应的作战计划。古代军事家可以说深谙军事联系观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最典型的战例当数烛之武退秦师,当时作为小国的郑国,面对秦国和晋国两个春秋时期的大国的进攻,硬碰硬的战场撕杀,毫无胜算,必亡国无疑,烛之武深明此理,但是他看出了秦晋两国之间,不过是短时间的利益联盟关系罢了,晋文公与郑国有仇,所以一心想灭了郑国,而秦国不过是为了些好处,想拥有些郑国领土,为了利益而结盟,一旦无利可图,必定不攻自破,于是他面见秦穆公,利用秦晋郑三国特殊地理位置,指出灭郑后,秦国根本是毫无利益可图,反而是被晋文公戏弄了一番罢了,好处都让晋国给占了,结果终于劝动穆公与郑国合作,率师回国,晋文公知道后已为时已晚,只得率三军返回,郑国之围遂解,烛之武可谓深明辩证法了。

同时要指出的是古代兵家对于联系的普遍性,在战争与国家、人民之间密切的关系的深刻认识,长卿在《孙子兵法·始计篇》中言道:“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其意思是说,战争,是一个国家的头等大事,它关系到百姓的生死和国家的存亡,所以不能不认真地审察和研究。而其后人,战国的孙膑也在其著作《孙膑兵法·见威王》中提出:“战胜,则所以在亡国而继绝世也;战不胜,则所以削地而危社稷也。是故兵者不可不察也。”,他们明确指出战争与国家人民的关系,因此,必须谨慎地审察研究。

谈到联系观中联系的多样性,讲究的是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名种原因和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成书于战国的《六韬·龙韬·军势》曰:“势因敌家之动,变生于两阵之间,奇正发于无穷之源。”。指出要因情用兵,奇正相正,不拘于常法。而孙子在其《孙子兵法·兵势篇》中强调“势”和“造势”,做到出奇制胜,应该善于因时、因地、因事制宜,根据情况的变化,改变奇正的战法,造成有利态势,因势利导。孙膑也在《孙膑兵法·行篡》中说过:“私公之财壹也,长民有不足于寿而有余于货者,有不足于货而有余于寿者,椎明王圣人智之,故能留之。死者不毒,夺者不温,此无穷。”,孙膑通过人民中有贪财怕死的,也有不贪财不怕死的,因此,要满足他们的喜好,因势利导,为自己所用,这正有异曲同工之妙。

明代刘伯温在《百战奇略·选战》中说道:“凡与敌之战,须要选拣勇将锐卒,使为先锋,一则壮我志,一则挫敌威。法日:‘兵无选锋日北。’”,刘基强调要组建精锐部队,这与《尉缭子》中所表达的观点是一致的,通过建立精锐部队,往往能起到巨大的效果,带领全军取得取得胜利,战国时期的魏国名将吴起便曾选拔壮士组成魏武卒,多次击败秦军,更曾以五万士卒击败秦五十万大军,荀子曾称其为精锐之师。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表现出部分在关键时刻甚至起着决定性作用。

同时,中国兵家十分注重将领的作用,这在《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六韬》、《尉缭子》、《吴子兵法》中都有所体现,中国兵家认为将帅是全军的灵魂和核心。孙膑在《孙膑兵法·八阵》中说过:“夫安万乘国,广万乘王,全万乖之,民命看,惟知道。”,而《六韬·论将》中言道:“故兵者,国之大事。存亡之道,命在于将。将者,国之辅,先王之所重也。”,则明确指出将经在全军作战取胜的关键性作用。纵观中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