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1
马原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资本主义国家经历了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 电子计算机、数控机床等自动化装置在生产中得到比较普遍的应用, 机器大工业发展到自动化阶段。
■生产自动化的主要表现有两点:一是工业机器人的开发和利用, 代替了工人大量的体力劳动和部分脑力劳动;二是自动化生产线的 广泛使用,直接从事生产操作的工人大大减少,甚至出现了少数的 所谓“无人工厂”。
“资本害怕没有利润或利润太少,就像自然界 害怕真空一样。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胆 大起来。如果有10% 的利润,它就保证到处被 使用;有20%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有50% 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 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的利润, 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如果 动乱和纷争能带来利润,它就会鼓励动乱和纷 争。走私和贩卖奴隶就是证明。”
■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自动化是 资本家获取高额剩余价值的手段, 而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仍然是这 种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三、资本积累
▼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者说,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就是资本 积累。
▼马克思关于资本积累的学说是剩余价值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 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下贫富两极分化的原因,揭示了资本主义失 业现象的本质,深刻地阐明了资本主义制度必然走向灭亡的历史 命运。
二、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
■资本家提高对工人的剥削程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最基本的 方法有两种,即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绝对剩余价值: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劳动日 的长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的劳动 日包括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两个部分。
■在必要劳动时间既定的条件下,工作日越长,剩余劳动时间越 长,资本家从工人身上榨取的剩余价值就越多,从而剩余价 值率就越高。这种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叫作绝对剩余价值生 产方法。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圈地运动
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 (一)资本的原始积累
15世纪末通往美洲和印度航道的新发现。 资本原始积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 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 程。 进行资本积累的途径: 二是用暴力手段掠夺财富。 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进行残酷的殖民掠夺 是资本原始积累的又一个重要方式。 马克思:“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 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第一节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以私有 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
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
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三、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意义
万物商品化——资本主义产生
一、“资本主义”一词的由来:
一般认为资本主义形成一种经济生活现象,首先在13世纪 -14世纪出现于意大利半岛。“资本主义”一词却产生在 几百年后。
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
交 换
共同的质
劳动产品
凝结着人类劳动
价值
体力 脑力 耗费
凝结
体力、脑力耗费
商品的二因素 商 品 二 因 素
使用价值
交换价值
物品能够满足人 们某种需要的属 性,是商品的自 然属性 凝结(或物化)在 商品中的一般人类 劳动,是商品的社 会属性
价
值
商品的二因素
商 品 二 因 素
二、什么是资本主义:
1、获取利益的私人雇佣关系。 2、特定的交易关系——市场关系。 3、一种特定的社会经济制度——马克思、恩格斯的解释。
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 (一)资本的原始积累
15世纪末通往美洲和印度航道的新发现。 资本原始积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 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 程。 进行资本积累的途径: 一是用暴力剥夺农民的土地;
马原课件第4章
❖ 第一节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 商品经济的矛盾
❖ 第二节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 第三节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
❖ 第一节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 商品经济的矛盾
❖ 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资本主义 生产方式的形成
❖ 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 三、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意义
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
❖ 资本原始积累的途径 ❖ 一是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 ❖ 二是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进行殖民地掠夺。
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
❖ (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 (二)资本的原始积累 ❖ (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
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
❖ (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并通过雇佣劳动实现剩 余价值生产的一种生产关系。 ❖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的两途径:
一是从小商品经济中分化出来; 二是从商人和高利贷资本转化而成。
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资本
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
❖ (二)资本的原始积累 资本原始积累,指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
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即新兴的资产阶级和 资产阶级化的封建贵族使用暴力,掠夺生产资料,加速封建 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转变的历史过程。 ❖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须具备两条件:一是大批有人身自 由而失去生产资料的劳动者;二是大批的货币资本。资本原 始积累的过程就是为这两个条件作准备的过程。 ❖ 资本原始积累是发生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之前,即初始 资本的形成过程,所以称作资本的原始积累。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4-6章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第一节资本主义的形成1.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的生产活动,就是商品生产。
商品经济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称。
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存在需要两个基本条件:第一个条件是社会分工的产生和存在;第二个也是决定性的条件,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2.商品具有使用价值(自然属性)和价值(社会属性)两个因素或两种属性。
价值是商品的最本质因素。
3.具体劳动创造出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了商品的价值。
4.物化劳动不能创造价值,只是转移价值;价值的唯一源泉是活劳动,即活的抽象劳动。
5.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6.形成商品价值的劳动,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的。
复杂劳动还原为倍加的简单劳动,是通过市场交换而自发实现的。
7.商品价值同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基本关系: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包含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而与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8.货币的产生和起源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
货币的本质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它体现着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在发达的商品经济中,货币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五种职能,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最基本的职能。
9.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10.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经济规律。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是:商品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为基础。
11.价值规律在私有制商品经济中的作用:①价值规律自身的作用,就是商品按照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进行交换的客观必然性的实现。
这种必然性越是得到贯彻和实现,越是表明价值规律在有效地发挥作用,也就意味着商品经济得到正常顺利的发展。
②价值规律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以下三方面作用:第一,价值规律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的比例,即调节社会资料的配置;第二,价值规律自发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第三,价值规律会引起和促进商品生产者的分化。
马克思主义原理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第一节、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以私有制
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
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生产 方式的形成
(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1.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的根本原因 生产关系同生产力的矛盾,引起了农村 自然经济和产生行会组织的瓦解,导致 城乡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2.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的途径 ⑴ 农村:从小商品经济分化出来
2.一旦劳动力成为商品,货币就转化为资本
“在流通中,劳动者和资本家分别以劳动力 的卖者和买者身份发生关系。从表面上看,这种 关系好像是自由、平等的,但当买卖双方一离开 这个流通领域或商品交换领域,这种自由、平等 的虚伪性就暴露无疑。劳动力的买者摇身一变, 成了资本家,昂首前行。劳动力的卖者则成了他 的工人,尾随于后。前者笑容满面,雄心勃勃; 后者战战兢兢,萎缩不前,就像在市场上卖了自 己的皮一样,只有一个前途——让人家来 鞣。”
“资本主义社会 的经济结构是从封 建社会和奴隶社会 的经济结构中产生 的,后者的解体使 前者的要素得到解 放。”
——马克思
⑵ 城市:由商人程
“商品贸易,即商品生产和发达的商品流通,是资本产生的前提和起 点。16世纪世界贸易和世界市场的发展,揭开了资本现代生活史。”
使用价值
商品
外化
(内在矛盾)
价值
商品生产者
(商品甲)
商品生产者
(商品乙)
交换价值 (价值形式的发展) 货币
(量上的比例) (从量变到质变) (两极矛盾)
“商品流通从物质内容来看,是各种使用价值的交换。如果撇开 商品流通的物质内容,只考察这一过程所造成的经济形式,我们就 会发现,货币是这一过程的最后产物。商品流通的这个最后的产物 就是资本的最初表现形式。”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第一节资本主义的形成一、商品经济1、商品经济及其产生几个概念:商品:为市场交换而生产的有用产品。
商品生产: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的生产活动。
商品交换:商品的相互让渡或以货币为媒介的买卖。
商品经济:以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为内容,直接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
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基本经济条件:社会分工是指社会生产划分为不同行业和不同部门,他们生产不同的产品。
这些行业和部门之间互相联系和依赖,进行着产品的必要交换。
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这是商品产生和存在的决定性条件。
不同的所有者都有自身的经济利益,并且在市场上处于权力平等的地位。
这样,产品便会按照对等的原则进行交换,商品经济由此产生。
2、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使用价值是一种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物品的有用性。
价值是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商品的价值没有质的差别,只有量的差别。
价值反应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而价值是商品最本质的因素。
3、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生产一定使用价值,具有特定性质、目的和形式的劳动。
抽象劳动: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体力和脑力的消耗。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过程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具体劳动是生产商品劳动的自然属性,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劳动的社会属性。
4、商品价值的构成和创造商品价值的构成:一是在生产该商品时所消耗掉的生产资料的原有价值,二是生产该商品时新创造的价值。
物化劳动:不能创造价值,只能将其已经凝结在生产资料中的原有价值通过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转移到新商品中。
活劳动:生产商品过程中劳动者所新消耗的抽象劳动。
(随着社会化的发展,活劳动的概念扩大,既包括体力劳动,也包括脑力劳动)5、商品的价值量(1)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因为商品价值是人类一般劳动的凝结,所以价值量的大小取决于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的多少。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第4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货币发展史
2、货币的本质
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
货币
价值
商品价值的直接代表
是
特殊 商品
使用价值
双重使用价值
商品二因素
自然属性
社会职能
金银的使用价值 反映别的商品价值
第一节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
3、货币的职能
价
流
贮
值
通
藏
尺
手
手
度
段
段
支
世
付
界
手
货
段
币
第一节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
关键词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价值规律 剩余价值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
第一节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以私有制为 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
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资本主义 生产方式的形成
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三、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意义
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资本主义 生产方式的形成
地位和作用 把握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 正确认识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实质
教学要点
资本原始积累及其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形成中的作用 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规律 劳动价值论及其意义 剩余价值论及其意义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其表现形式与经济危机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与意识形态的特点和本质
研究和认识的出发点变了 研究和认识的经济环境变了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丰富和发展劳动价值理论
研究和认识的出发点变了 研究和认识的经济环境变了 研究和认识的生产力基础变了
生产社会化及劳动分工处于较低水平 生产高度社会化及劳动分工深刻变化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PPT课件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45
2、所有制和所有权
经济意义上的所有制: 指事实上生产资料归谁所有、归谁支配,并 凭借这种所有和支配,实现生产和获得剩余 产品。 以实际占有为基础,体现现实生产过程中的 经济关系,并表现经济利益的实现形式。 生产资料拥有者成为生产、交换、分配和消 费环节的支配者,而劳动力的拥有者则成为 被支配、被统治的对象。
4、货币转化为资本 一旦货币所有者购买的劳动力带来剩余价值, 货币也就变成了资本。 货币与资本的根本区别: 货币只是商品交换的媒介,而资本能够带来 剩余价值。
39
4、货币转化为资本
货币与资本的区别: 两种流通公式: 商品流通公式(作为货币的货币运动) W-G-W (商品—货币—商品) 资本流通公式(作为资本的货币运动) G-W-G’ (货币—商品—货币) ( G’=G+△G )
36
一、劳动力成为商品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2、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及其特点 劳动力价值: 指劳动力的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 值。 劳动力价值构成的三部分: 包括劳动者本人和养育子女所需的生活资料 价值,以及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的费用。 劳动力价值的特殊性: 指劳动力价值的决定具有历史和道德的因素.
物品、产品、商品中都具有 商品中特有的本质属性 的共同属性
14
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 矛盾
3、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马克思的独创 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含义 劳动二重性的对立与统一 劳动二重性与商品二因素的关系 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的“枢纽”
15
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比较
5、商品价值量的决定 劳动时间与价值量的关系: 个别劳动时间——决定个别价值量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社会价值量 简单劳动、复杂劳动与价值量的关系: 简单劳动-形成的价值量小 复杂劳动-形成的价值量是倍加的简单劳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转次数。周转次数与周转速度成正比。
2、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
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就是社会总产 品的实现问题:价值补偿与实物替换。
价值补偿即指如何通过商品出售,将社会总产 品各个组成部分的价值以货币形式回流,用以 补偿在生产中预付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并 获得剩余价值。 实物替换即指社会总产品各个组成部分的价值 转化为货币以后,如何再转化为所需要的产品, 以补偿社会生产中消耗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第一节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以私有制为基
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
15
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世
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
纪 法
国
(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的 铁
匠
封建社会初期:与较低生产力
作
基本相适应的以铁器工具为特
坊
征的封建生产关系。
封建社会后期:手工业行会的 出现。
资本主义萌芽与14、15世纪在 地中海沿岸城市产生的途径。
的生产关系即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 关系。
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特征 资本是一种运动。
资本是一个历史范畴。
资本的总公式及其矛盾
G
W
G'
不同的使用价
值相交换
G' = G + G
从表面上看,资本的价值增值和价值规 律是矛盾的,即为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劳动力商品化,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也是解决G--W--G’矛盾的关键。
基本条件
社会分工 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的特质
的利益主体所有
(二)商品的二因素与生产商品的 劳动二重性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 使用价值与价值。
【思维导图】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1)-signed
内容
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受(供求关系影 响)
表现形式
价值规律及其作用
1、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 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2、自发的刺激社会生产的发展。
3、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作用
消极作用:1、可能导致垄断的发生,阻碍技 术的进步;2、可能引起商品生产的两极分 化;3、价值规律自发调节社会资源在社会生 产各个部门的配置,可能出现比例失调的状 况,造成资源浪费。
量的规定:价值的大小由什么决定和怎样决定
形成商品价值的劳动,是以简单劳动委尺度的。复杂劳 动等于自乘或多倍的简单劳动。
使用价值(自然属性) 二因素
价值(社会价值)
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 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 的关系或比例。决定商品交换比 例的,不是商品的使用价值,而 是价值。
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 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对立:价值和使用价值相互排斥,不可兼得
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对立统一
统一:作为商Leabharlann ,必须同时具有价值和使用 价值两个因素。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 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中。
3、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生
产者的命运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这种矛盾进一步发展成资本
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
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 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 成价值规律。它既支配商品生产,有支配商品流通。
劳动的两重性
私人性质(有生产资料私有制决定的)
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1、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经济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4、5章)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一)资本主义的形成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于14世纪末和15世纪初地中海沿岸,途径有两个:1、从小商品经济分化出来;2、从商人和高利贷者转化而来资本原始积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
资本原始积累的两个途径:1、暴力剥夺农民土地;2、暴力掠夺货币财富(利用国家政权进行殖民掠夺)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存在需要两个历史条件:第一,社会分工;第二,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所有者(这是商品经济存在的决定性条件)商品——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
商品是劳动产品,生产商品的劳动可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形成商品的使用价值。
抽象劳动即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它形成商品的价值。
劳动的二重性——任何一种劳动,一方面是特殊的具体劳动,另一方面是一般的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对立统一的:1、统一性表现在二者是同一劳动过程中的两个方面;2、具体劳动反映人于自然的关系,是劳动的自然属性;抽象劳动反映商品生产者的社会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首先,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统一的。
两者统一于商品之中,缺一不可。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就无价值,自然也就成不了商品;而价值是使用价值进行量的比较的基础,离开价值的使用价值也不成为商品的使用价值,因为它不是劳动产品。
其次,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又是对立的。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是指同一个商品对生产者和消费者来说不可能兼得,生产者生产商品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商品的价值,而要获取商品的价值,就必须让渡商品的使用价值。
这就是说,对于一个商品生产者或购买者来说他不可能既占有商品的使用价值又占有商品的价值,两者只能取其一。
货币——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它的本质就是在商品交换中的一般等价物,它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货币的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两大基本职能。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第一节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资本主义萌芽于14世纪末15世纪初在地中海沿岸的一些城市出现,其途径有两个:一是从小商品经济分化出来;二是从商人和高利贷者转化而成。
(二)资本的原始积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之后,新兴资产阶级便开始进行资本的原始积累,利用暴力手段为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创造条件。
所谓资本原始积累,就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
资本原始积累主要是通过两个途径进行的:一是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二是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
新兴资产阶级在国外进行疯狂掠夺的同时,还通过国债制度、课税制度和保护关税制度,加强对国内人民的剥削,积累起巨额货币资本。
这一切,大大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缩短了封建生产方式转变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过程。
资本原始积累的事实表明,资产阶级的发家史就是一部罪恶的掠夺史,正如马克思所说:“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对上层建筑的彻底变革提出了强烈要求,这就是:在政治上完成资产阶级革命,用资产阶级政权取代封建地主阶级的政权。
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一)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它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商品经济得以产生的历史条件有两个:一是社会分工的出现;二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二)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商品是劳动产品,生产商品的劳动可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形成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实体。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的两种规定。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思考题参考答案〔第四章〕、课堂练习及相关材料
一、课后思考题参考答案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一、如何理解“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答:(一)资本主义的发展史,就是资本剥削劳动、列强掠夺弱国的历史,这种剥夺的历史是用血和火的文字载入人类编年史的。
1、在自由竞争时代,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在世界范围开辟殖民地,贩卖奴隶,贩卖鸦片,依靠殖民战争和殖民地贸易进行资本积累和扩张。
2、发展到垄断阶段后,统一的、无所不包的世界市场和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逐步形成,资本家垄断同盟为瓜分世界而引发了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巨大浩劫。
(二)二战后,由于社会主义的胜利和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西方列强被迫放弃了旧的殖民主义政策,转而利用赢得独立和解放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大规模工业化的机会,扩大资本的世界市场,深化资本的国际大循环,通过不平等交换、资本输出、技术垄断以及债务盘剥等,更加巧妙地剥削和掠夺发展中国家的资源和财富。
(三)在当今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西方发达国家通过它们控制的国际经济、金融等组织,通过它们制定的国际“游戏规则”,推行以所谓新自由主义为旗号的经济全球化战略,继续主导国际经济秩序,保持和发展它们在经济结构和贸易、科技、金融等领域的全球优势地位,攫取着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好处。
资本惟利是图的本性、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还造成日益严重的资源、环境问题,威胁着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和生存。
(四)我们今天看到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繁荣稳定,是依靠不平等、不合理的国际分工和交换体系,依靠发展中国家提供的广大市场、廉价资源和廉价劳动力,通过向发展中国家转嫁经济社会危机和难题、转移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等方式实现的。
资本主义没有也不可能给世界带来普遍繁荣和共同富裕。
二、如何理解商品二因素的矛盾来自劳动二重性的矛盾?归根到底来源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答:(一)商品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
生产商品的劳动,一方面是具体劳动,另一方面又是抽象劳动。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试题及答案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其完备的外在表现是(D)A.商品与商品之间的对立B.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之间的对立C.资本与劳动之间的对立D.商品与货币之间的对立2.商品的二因素之所以是使用价值和价值,而不是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是因为(B )A.商品的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决定的B.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C.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着D.价值是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3.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它是在(A )A.同类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竞争中实现的B.不同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竞争中实现的C.商品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竞争中实现的D.商品生产者和销售者之间的竞争中实现的4.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区别在于(D )A.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是两个不同的劳动过程B.具体劳动是体力劳动,抽象劳动是脑力劳动C.具体劳动是简单劳动,抽象劳动是复杂劳动D.具体劳动生产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价值5.企业向职工发放工资时,货币执行的职能是(D)A.价值尺度B.流通手段C.贮藏手段D.支付手段6.在同一劳动时间内,由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生产出的商品的数量和单位商品价值量发生的变化是(C)A.商品数量增加,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不变B.商品数量减少,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增大C.商品数量增加,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减少D.商品数量减少,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不变7.作为商品的计算机软件,其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是(B )A.软件磁盘本身B.软件的有用性C.购买软件的货币D.应用软件的计算机8.马克思说:“一切商品对它们的所有者是非使用价值,对它们的非所有者是使用价值。
”这句话表明(D)A.有使用价值的不一定有价值B.商品不可能既有使用价值又有价值C.商品所有者同时获得使用价值和价值D.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9.某地连续干旱,农民采取各种措施,如深打井、扩大灌溉面积等,保证了蔬菜供应,但蔬菜价格普遍上涨,造成蔬菜价格普遍上涨的根本原因(C)A.蔬菜价格放开B.蔬菜供不应求C.蔬菜价值在增大D.蔬菜运费增加10.把生产资本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是(C )A.在生产过程中不同的价值转移方式B.在生产过程中不同的实物存在方式C.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不同作用D.在资本流通中的不同速度11.某资本家投入资本100万元,用于购买生产要素(生产资料80万元,劳动力20万元),经过生产过程生产出商品价值130万元,其剩余价值率为(B )A.100%B.150%C.200%D.250%12.在商品生产过程中,生产资料的价值是借助于生产的(B)A.具体劳动而升值B.具体劳动转移到新商品中C.抽象劳动而升值D.抽象劳动转移到新商品中13.资本主义条件下,部门之间的竞争形成(D)A.商品价值B.商品价格C.剩余价值率D.平均利润率14.产业资本划分为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的依据是资本的各个部分(D )A.在价值增值过程中的作用不同B.价值周转的方式不同C.存在的物质形态不同D.在循环中的职能不同15.资本的周转时间包括(C)A.产品的销售时间B.产品的购买时间和生产时间C.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D.劳动时间和流通时间16.考察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D)A.价值如何增值B.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形成C.剩余价值的实现D.社会总产品的实现17.假定第一部类的可变资本是2000,剩余价值也是2000,第二部类的不变资本是3000,这时社会总资本(B)A.只能进行简单再生产B.有可能进行扩大再生产C.既不能进行简单再生产,也不能进行扩大再生产D.只能进行萎缩的再生产18.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都是依靠(D)A.延长工人工作日而获得B.提高劳动生产率而获得C.降低工人的工资而获得D.增加剩余劳动时间而获得19.资本有机构成是指(D)A.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比例关系B.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关系C.预付总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例关系D.能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例20.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权采取的组织形式是(A)A.分权制衡形式B.股份制形式C.“参与制”形式D.垂直形式(二)多项选择题1.在商品经济中,使用价值、交换价值和价值的关系是(ABC)A.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两种使用价值交换时的量的比例B.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C.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不同质的,商品的价值是同质D.交换价值取决于供求关系,而价值则取决于使用价值2.决定和影响商品价格变动的因素有(ACD )A.商品本身的价值B.商品本身的使用价值C.货币的价值D.市场供求关系3.在商品经济运行中,价值、价格和供求三者的关系是(ABD)A.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B.价格由价值决定,受供求关系影响并制约供求关系C.价格由价值决定,反映价值,但不反映供求关系D.价格由价值决定,反映价值并反映供求关系4.同一劳动时间内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会(ACD )A.商品使用价值总量增加B. 商品的价值总量减少C.商品价值总量不变D. 单位商品价值量减少5.土地、设备、原材料等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ACD)A.它们的价值再现在产品价值中B.它们的价值由劳动者的劳动再生产出来C.它们的价值量不会发生变化D.是使用价值生产的不可缺少的物质因素6.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和超额剩余价值的关系是(ABC)A.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都是靠延长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生产出来的B.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物质基础不同,因而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时期所起的作用不同C.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的整个过程,在现实生活中表现为无数资本家不断地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过程D.相对剩余价值是超额剩余价值产生的前提,超额剩余价值是相对剩余价值产生的结果7.保证产业资本循环顺利进行的条件(CD)A.产业资本必须经过三个阶段的运动B.产业资本必须有三种循环形式C.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并存D.产业资本的三种循环形式在时间上继起8.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是(ACD)A.生产资本的构成B.平均利润率的大小C.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的长短D.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周转速度9.马克思分析社会总资本再生产问题的基本理论前提是(AC)A.社会总产品的价值由c、v、m三部分构成B.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是价值补偿和实物替换C.社会生产分为生产生产资料和生产消费资料两大部类D.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10.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ABCD)A.是资产阶级进行政治统治的手段和方式B.为资产阶级专政服务的C.是资产阶级进行社会管理的手段和方式D.具有历史的和阶级的局限性(三)简答题1.指出资本原始积累及其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形成中的作用?答:所谓资本原始积累,就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4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四、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产生
• 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简单的、偶然的价值形式 表现:一只羊=两把斧子 评价:价值的性质表现及不充分
第二阶段:扩大的价值形式
产生:人类第一次社会大分工
表现:
两把斧子
20斤粮食
一只羊=
一件上衣 2分黄金
其他商品
1分黄金=
两把斧子 20斤粮食 一只羊 一件上衣 其他商品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第一节 资本主义的形成以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
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 1、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小商品经济分化而来的;商人和高利贷 2、资本的原始积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 3、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机器代替手工劳动
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一、劳动力成为商品货币转化资本问题: 1、劳动力:劳动的能力 2、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 劳动者是自由人;没有别的商品 3、劳动力商品的特点: •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决定的
(本人、家属和培训费用) • 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可以创造新的价值
4、货币转换资本 货币在购买劳动力后不但可以收回成本还可以得到剩余价值——货币转化资本根源分析: • 首先,资本总公式的矛盾(G—W—G`;G`=G+△G) △G不可能产生于流通领域。
(一)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 1、自然经济是自给自足的经济 自然经济的特点: 第一,建立生产力水平低下和社会分工不发达的基础之上。 第二,劳动产品是为满足自然经济单位内部的需要而生产的 2、商品经济是商品经济是为他人进行生产的一种交换经济。 (1)商品经济的基本特征:以交换为目的 (2)商品经济的发展经历了两个历史条件: • 社会分工的出现 • 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马原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1.商品生产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的生产活动,商品交换是商品的相互让渡或以货币为媒介的买卖,以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为内容,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就是商品经济。
因此,商品经济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称。
2、资本主义经济是在商品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商品是资本主义的经济细胞。
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关系,需从分析商品和商品经济开始。
3、商品经济是以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为内容,直接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
多以商品经济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称。
4.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需要两个基本经济条件。
第一个条件是社会分工的产生和存在;第二个条件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这也是决定性的条件。
5.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存在需要两个基本经济条件:(1)社会分工的产生和存在;(2)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其中,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一般条件和基础。
6.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商品经济在社会经济中只处于从属的地位。
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经济成为占统治的、最普遍的经济形式。
7.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一种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物品的有用性。
它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由物品的物理、化学、生物等特性所决定的,它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不是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
8.价值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它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9.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或两种属性,但具有使用价值的物品并不一定就是商品,有用物品要成为商品,必须是通过市场交换满足他人需要的物品。
(为交换而生产的有用物品)10.有使用价值但没有价值的物品,也不是商品,价值是商品的最本质因素。
11.在商品生产过程中,只有活劳动才能创造出新的价值。
活劳动就是指在生产商品过程中劳动者所消耗的抽象劳动。
12.马克思的科学劳动价值论的核心就在于揭示了在商品生产过程中价值的创造是由活劳动实现的,价值的唯一源泉是活劳动,即活的抽象劳动。
马克思考试复习题4
B.没有价值的东西就不会有使用价值
C.具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就一定有价值
D.产品中只要有劳动就一定有使用价值
【正确答案是】:A
9、商品的价值量取决于( )
A.必要劳动时间
B.剩余劳动时间
C.个别劳动时间
D.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正确答案是】:D
10、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是( )
【正确答案是】:A
35、商品二因素中的价值是( )。
A.商品的自然属性
B.商品的社会属性
C.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D.交换价值的表现形式
【正确答案是】:B
36、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是( )。
A.剩余价值学说
B.生产价格理论
C.劳动二重性学说
B.可变资本
8
C.资本积累
D.剩余劳动
【正确答案是】:C
50、货币的本质是( )
A.价值符号
B.流通手段
C.支付手段
D.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正确答案是】:D
51、资本的有机构成可表示为( )
A.c∶v
B.m∶c
D.商品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正确答案是】:D
34、马克思指出:“如果物没有用,那么其中包含的劳动也就没有用,不能算作劳动。因此不形成价值。”这段话说明( )。
A.价值的存在以物的有用性为前提
B.价值的存在与物的有用性互为前提
C.只要物是有用的,它就有价值
D.物越是有用就越有价值
D.劳动力商品理论
【正确答案是】:C
37、劳动生产率的变化,( )。
A.与单位商品价值量成反比,与商品使用价值数量成正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劳动力是任何社会生产的基本要素,在特定的社会发展阶段和特定 的历史条件下,劳动力作为一种特殊商品,其价值的构成包括( ) (2009年真题)
A. 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B. 劳动者在必要时间 内创造的价值 C. 劳动者繁育后代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D. 培养和训练劳动者所需 要的费用
15、某企业有一台高精度磨床,价值为20000元,使用年限为10年,目 前已使用2年。这时由于生产该种设备的劳动生产率提高,所需社会必 要劳动时间减少,其价值降为15000元。此时,这台高精度磨床的物质 磨损是:(2005年真题)
A、1000元B、2000元 C、3000元D、4000元
【答案】D 本题考点:固定资本无形损耗。 题目中的说法表明,这台 磨床的物质磨损是4000元,精神磨损即价值的贬值为1000元=20000- (20000/10)×2-15000。
【答案】ADE 本题考点: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在三个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的表现形式:① 简单商品经济条件下和资本主义发展初期,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 商品的市场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②在自由竞争资 本主义阶段,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变为:商品的市场价格受供求关 系的影响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③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由于垄断 价格的出现,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市场价格围绕垄断价格上下波动。 据此分析,选项A、D、E正确。
A.法律名义上的平等掩盖着事实上的不平等 B.这种形式上的平等既 是资本主义的本质 C.它的实质是将劳资之间经济利益的不平等合法 化 D.这种平等的权利是建立在财产不平等基础之上的权利
【答案】ACD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本质上是资产阶级进行政治统治和社 会管理的手段和方式,是为资产阶级专政服务的,因此不可避免地有其 历史的和阶级的局限性。法律名义上的平等掩盖着事实上的不平等,由 于资本主义社会是建立在私有制和资本特权的基础上的,资本家和劳动 者之间、富人与穷人之间存在着事实上严重的不平等,资本主义法律的 实质是将这种不平等合法化。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CD选项。
20、G-W-G’之所以被称为资本的总公式,是因为它:(2003年真 题)
A.既包括买的过程,又包括卖的过程 B.既包括商品运动,又包括货 币运动C.概括了各种资本运动的一般特征 D.概括了资本流通与商品 流通的共同特征E.体现了资本运动的根本目的
【答案】CE 本题考点:资本的总公式及其矛盾。 资本总公式G-W- G’与商品流通公式W—G—W不同:前者概括了各种资本运动的一般特 征,其根本目的是获取更多的货币;而后者目的是获取新的商品,它没 有也不可能概括资本流通和商品流通的共同特征。但它们也有相同的地 方,即都包含了买和卖的过程、都有商品运动和货币运动。据此分析, 选项D错误, C、E两项正确。 选项A、B属于资本流通与商品流通的共 同性,不符合题意。
选项A是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B、D两项不能满足社会 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的需求,都不正确。
17、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其完备的外在表现是:(2003 年真题)
A.商品与商品的对立 B.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的对立
C.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对立 D.商品与货币的对立
【答案】D 本题考点:货币的起源。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 的产物,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货币的出现,使商品世界分 为两极:一极是商品,它们都是特殊的使用价值;另一极是货币,它是 一切商品价值的代表。这样,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就表现
1/20 1/10 1/4
3.4
根据上述材料该企业预付资本总周转次数为
A.1.0次 B.1.2次 C.1.3次 D.1.4次
【答案】B 本题考点: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 企业预付资本总周转 是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平均周转,预付资本一年中的总周转次数= (一年中固定资本周转的价值总额+一年中流动资本的年周转价值总 额)/预付资本总额。
资本有机构成越高,在剩余价值率和劳动力价值一定的情况下同量资本 中的可变资本就越小,所使用的劳动力就减少,从而剩余价值也越少, 导致利润率越低。反之,利润率就越高。所以,就整个生产部门而言, 利润率与资本有机构成成反比变化,因此B项不正确。
为商品与货币的对立。因此,选项D正确。 选项A中的提法错误,B项是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的表现,C项是简单 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均不符合题意。 18、(2003年真题)
生产资本构成 价值(单位:万元) 年周转次数 固定资本 其中:厂房 机器 小工具 流动资本 1000 300 600 100 500
6、同一劳动在同一时间内,当部门劳动生产率提高时会使:(2008年 真题)
A. 单位商品的价值量降低 B. 商品的使用价值量增加
C. 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不变 D. 单位商品的价值量提高 答案:AB
7、通过对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实现过程中交换关系的分析,可以看 出:(2007年真题)
A.Ⅰc是通过第Ⅰ部类内部交换实现的B. Ⅱ(v+m)是通过第Ⅱ部类内 部交换实现的
11、G-W-Gˊ是:(20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7年真题)
A、货币资本的循环公式 B、生产资本的循环公式 C、商品资本的循 环公式 D、资本总公式 答案:AD
12、某资本家投资100万元,资本有机构成4:1,m’=100%,一年周转4 次,其年剩余价值量和剩余价值率分别是:(2006年真题)
A.80万,100% B.40万,400% C.40万,100% D.80万,400%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1. 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这是因为( ) (2010年真题)
A.资本家购买的是劳动力的价值 B.劳动力商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 C.货币所有者购买的劳动力能够带来剩余价值 D.劳动力自身的价值 能够在消费过程中转移到新的商品中去
2、有一则寓言讲到:狐狸把鱼汤盛在平底的盘子里,请仙鹤来和它一 起“平等”的喝鱼汤,结果仙鹤一点也没喝到,全被狐狸喝去了。这个寓 言给人们的启示是,尽管资产阶级宣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但是( ) (2010年真题)
C、与商品的生产价格变化无关 D、与商品的供求变化有关 答案: BD
9、利润率表示全部资本的增值额度,提高利润率的途径有:(2007年 真题)
A、提高剩余价值率 B、提高资本有机构成 C、加快资本周转速度 D、节省不变资本 答案:ACD
10、生产要素市场包括:(2007年真题)
A、土地市场 B、商品市场 C、资本市场 D、劳动力市场 答案:ACD
是C选项。
4、某钢铁厂因铁矿石价格上涨,增加了该厂的预付资本数量,这使得 该厂的资本构成发生了变化,所变化的资本构成是( )(2009年真 题)
A.资本技术构成 B.资本价值构成 C.资本物质构成 D.资本有机构 成
【答案】B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第三章中的资本 构成。资本的构成可以从物质形式和价值形式两个方面考察。从物质形 式上看,由生产技术水平决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量的比例,叫 做资本的技术构成。另一方面,从价值形式上看,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之间的比例,叫做资本的价值构成。马克思把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且 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的价值构成,叫做资本的有机构成,通常 用c:v表示。题干中只涉及到预付资本的价值总量由于价格的涨落发生 了变化,并未涉及到资本的技术构成发生变化,所以也不会影响到有机 构成。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B选项。
3、流通中的货币需要量是考察经济生活运行的重要指标,假设某国去 年的商品价格总额为24万亿元,流通需要量为3亿元,若今年该国商品 价格总额增长10%,其他条件不变,今年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为( ) (2009年真题)
A.4.2亿元 B. 3.5亿元 C. 3.3亿元 D. 2.4亿元
【答案】C本题考查的是货币流通规律的公式。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 要的货币量=待实现的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速度。题干中给出商品价 格总额24万亿,货币量为3亿元,所以可求出当年货币流通速度为8次/ 年。根据题干,今年的商品价格总额为24+24×10%=26.4,在其他条件 不变的情况下,今年流通中的货币量为26.4/8=3.3次。所以,正确答案
应用到本题,该企业预付资本总周转次数
=(300×1/20+600×1/10+100×1/4+500×3.4)/(1000+500)
=(15+60+25+1700)/1500
=1800/1500
=1.2 因此选项B正确。
19、价值规律发挥作用的表现形式有:(2003年真题)
A.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B.价格围绕交换价值上下波动 C.价格围 绕成本价格上下波动 D.市场价格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 E.市场价格 围绕垄断价格上下波动
21、在其他条件不便的情况下,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会导致:(2003年 真题)
A.相对过剩人口的形成 B.利润率提高 C.可变资本在总资本中的比 例的降低D.资本周转速度的减缓 E.平均利润率下降
【答案】ACDE 本题考点: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后果。 资本有机构成 提高,表现为全部资本中不变资本所占比例增大,可变资本所占比例相 应减少,它必然导致:①可变资本吸纳的劳动力相对减少,相对过剩人 口出现;②由于可变资本减少,剩余价值量减少,导致利润率、平均利 润率下降;③由于不变资本所占比重增大,因而用于添加劳动资料的固 定资本比重增大,同时由于固定资本总体上周转较慢,导致资本周转速 度减缓。因此选项A、C、D、E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