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教学几点尝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词教学的几点尝试
摘要:古诗词的语言生动凝练,韵味优美,意境广袤深邃,是学生接触祖国优秀文化遗产的好教材。但是古诗词在形式及遣词用句等方面与现在的用语习惯有很大的差别,因此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是个难点。而且有很多教师对于古诗词的教学也免不了千篇一律,毫无新意,学生对古诗词也没有兴趣。针对这一现象,本人结合教学实践,做了一些方法上的尝试,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充分感受到古诗词的魅力。
关键词:替换词语改变体裁比较阅读画画写写
古诗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也是古代文化史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它生动凝练的语言,优美的韵味,广袤深邃的意境,是学生接触祖国优秀文化遗产的好教材。但是古诗词在形式及遣词用句等方面与现在的用语习惯有很大的差别,因此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是个难点。而且有很多教师对于古诗词的教学也免不了唱三步曲“读—理解—背诵”,千篇一律,毫无新意。日子久了,学生懒于思考,对诗词提不起兴趣,只是一味的接受。在他们的脑海中,古诗词只要会背会默写就行,其他的无所谓。那如何在教学中改变这一现象,让学生充分感受古诗词的魅力呢?为此,我在教授《次北固山下》和《天净沙·秋思》时,作了如下尝试:
方法一:替换词语,读读比比
古人写诗词是很讲究推敲字句和字斟句酌的。有些字词反复推敲,讲究炼字,很见功力。如果只是教师做讲解、分析,学生就很
能体会到其中优美的韵味。但如果我们让学生将原句中的有关字句进行替换,让学生在替换后读读、比比,学生便能很快发现其中的妙处。例如,我在教授《次北固山下》一诗时,就让学生把原诗中“风正一帆悬”中的“正”字换成“顺”或其它字,试着比一比。将“海日生残夜”一诗中的“生”字进行替换,再比比。在学生将原字换成“升”、“出”等字后,自然能品出原字的妙处。另外在学生的反复换读中,学生还会有许多新的发现,这会让他们更加兴奋和激动。
方法二:改变体裁,想象体会
古诗词的语言非常的精练,可说是字字珠玑。但对于初中生,特别是初一的学生来说,要读出感情,了解诗歌大意是基础。只有如此,学生才能把握和处理好诗歌的情感。在我的教学实践活动中,我没有让学生逐字逐句地翻译文本。而是让学生结合注释和自己的有关工具书,了解诗歌大意。我更多的时间花在指导学生,让学生发挥想象,对古诗词进行体裁的改变,用散文化的语言把诗词中所描写的东西串成一篇优美的散文。通过对改变后的散文体会,再对照原诗进行对照品读,讲解诗词语言的特点,学生也就能突破狭窄的诗词翻译的空间,通过想象和联想,进一步在脑海中展现出诗歌的优美意境,从而读出感情,品出诗歌的美,得到另一番美的享受、美的熏陶。例如在教授《天净沙·秋思》时,我让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展开联想和想象,将诗歌中描绘的画面在脑海中展现出来。我举例说:“假如你喜欢‘枯藤老树昏鸦’一句,那么你想
想,这根枯藤是一根什么样的藤呢?树上还有没有叶子?藤是怎样缠绕在树上?就像你在生活中见到的哪一幅画面?乌鸦又是怎样的?”经过学生的联想和拓展,就会将一幅幅画面展现在学生眼前,从而体会出诗歌所描写的意境,进而更喜欢我国的古代诗词。
方法三:比较阅读,理解品味
比较阅读也是新课标所倡导的一种阅读方式。学生在比较的过程中能自觉提高自己的鉴赏水平。所以在古代诗词的教学中,如能适时地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既能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又将有利于对古代诗词地理解和品读。例如,在教《次北固山下》和《天净沙·秋思》时,我就让学生进行了以下比较:“这两首诗既然都是写乡愁的,那么两首诗所表现的愁绪的程度一样吗?”学生经过比较会发现不同。接着,我又进一步引导“那么,是什么使得两首诗所表现的愁绪程度不同呢?”学生经过阅读自然会发现不同的景物描写在诗歌里面起到不同的烘托作用。这就使得景物描写的烘托作用这一教学难点得到了突破。
方法四:画画写写,其乐无穷
常言“诗如画”,根据古诗词的这一大特点,我在教学中也让学生根据理解,发挥想象,把自己认为最好的图景用他们的笔表现出来。学生们异常的兴奋,异常的投入。在画《次北固山下》一诗时,学生用绿粉笔画下了青山、绿水,用红粉笔画出了一轮从海面升起的红日,绿水中,一只挂帆小舟顺风飘行,诗人站立船头,仰望北归的大雁……通过画画,学生的兴趣进一步提高了,同时他们也喜
欢根据所画的画进行背诵,并且效果奇好,真是一举两得。另外,学生经过课上的学习,获得了景物描写烘托感情色彩的相关知识,我设计了以下作业:即不同的景物描写可以烘托出不同的感情色彩,请同学们试着描写一段景物,用这段景物来表达自己的感情。从而使学生将景物描写的烘托作用这一知识自觉地运用到写作练
习之中,既练了笔,又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由此看来,只要我们教师找到了适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才能真正地让学生满眼诗意、满怀诗情、满口诗香,在生活中品诗,在品诗中生活,让古诗词成为学生毕生的精神追求和宝贵的精神财富。
(河北保定一中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