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变化之饮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十年代:饕餮时代的来临 家庭饮食——饭店饮食
从这个时代初期开始,富裕起来的中国人吃 风大长,一年在餐桌上甚至能吃掉上千亿元 人民币。与此同时,国人把牛奶从特种营养 品的位置摆上了普通的餐桌,中国乳业于是 开始高歌猛进,进入一个超常发展时期。 随 着生活的富裕,中国菜已经难以满足人们的 口味。俄罗斯西餐、法国大菜、意大利比萨、 日本料理、韩国烧烤、美国麦当劳等纷纷进 军中国,中国人不出国门便能吃遍世界。
七十年代:吃的像个人样 粗粮——细粮
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使 社会物资丰富不少, 1952-1978年居民消费水 平和食物结构明显改善。
70时代的符号很相似:推开不同的门,每张餐桌上 的菜肴是相似的;每个房间家具摆设是相似的;人 们的穿戴是相似的;对生活的渴望也是相似的。他 们的理想很简单:吃的像个人样。
粮票分某省通用粮票和 全国通用粮票两种,以至 于,同样面值的粮票,全 国通用粮票要比各省通用 粮票受欢迎得多。
虽说粮油副食的品种很单一,但供应数量都是 经过精密计算的,男的、女的、劳动量大的、 劳动量小的分别供应不同量的粮食,这样可以 保证所有人都可以获得最基本的能量。所以, 虽然那段“有啥吃啥”的时光,对很多人来说 是苦涩的回忆
第一次不用粮票,想买啥买啥: 1987年9月,广西玉林市取消粮票, 成了当时中国第一个买粮不用粮票 的地方。从此人们可以想吃啥就吃 啥。 第一家肯德基进入中国:1987 年11月12日,美国著名快餐品牌 “肯德基”设在北京前门地区的餐 厅正式开业。这是肯德基在中国内 地的第一家餐厅,从此之后,中国 有了洋快餐。
第一瓶色拉油:1991年, 嘉里粮油旗下的“金龙鱼” 品牌生产出中国第一瓶色 拉油,第一年就售出3000 万吨。
第一个饮水机:1991年, 在大城市的高档场所出现 了可以将自来水净化为饮 用水的设备。
人们不再为吃喝发愁,但坚持了2000多年谷类为 的饮食模式,却在逐渐改变 • 油吃得越来越多了,没有了每月半斤油的限制, 现在中国人平均每天吃将近一两油,血脂异常、 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逐年攀升; • 肉吃得越来越多了,西式饮食的入侵,使许多人 的脂肪、能量摄入大大超标;蔬菜越吃越少了, 以前每人每天能吃上1斤菜,现在只有这一半了; • 主食越吃越少,粗粮更是越吃越少,现在人肠胃 里累积的脂肪比以前多得多,饭量自然小了。
1978-1985年——饮食结构多样化 主粮替代时期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 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此后,国 民经济进入调整时期。分配制度的改 变(从干多干少一个样,干与不干一 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到多劳多得) 大大增加了人民劳动的积极性,人民 的的经济条件和生活条件不断改善。
改革开放以来,绝大部分 人的饮食结构正在发生变 化。主要是饮食多样化, 主食的比例逐渐下降,副 食和果品的比例逐渐增加。 主食的内容也在变化,以 大米和面粉等细粮为主食,吃玉米面 和高粱面的人在逐渐减少。肉类食品、 各种新鲜的水产品、新鲜蔬菜、饮料 到处都能买到 。
在这个物质匮乏的年代,萝卜、大白菜一度 成为老百姓餐桌上的主菜,并代替了粮食。家 家户户都在腌制咸菜,似乎只有逢年过节时才 会“几近无限量”地包顿饺子。 偶尔有重要的客人,也会 安排杀鸡杀鸭招待。一般 的家庭中,女性仍然没有 习惯上桌同客人一道吃饭。 尤其是中小型城市,餐桌 上只有家里的长辈和男人 们。所以人们常把那点珍 贵的细粮和粗粮掺和在一 起,这样才不会让明天的 生活和今天比起来有落差。
这个时代,从温饱走向小康的中国人, 餐桌上“逐渐”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丰盛。 过去限量供应的大白菜,已经让位于芥兰、 木耳菜、丝瓜、西红柿、鲜蘑和荷兰豆。 尤其到了中后期,在城市居民的菜篮子中, 一年四季都可以装满各种各样时令蔬菜水 果。 从初期的粮油、副食品敞开供应开始, 许多从前未闻的东西成了佳肴。所有的票 证都被逐出历史舞台时,也预示着一个新 “饮食”时代的到来。
吃食堂-下馆子
中-西
1980年9月30日,北京市 东城区翠华胡同里一家名 为悦宾饭店的餐馆开张营 业,这便是中国改革开放 之后的第一家个体饭店。
1984年2月,改革开放后中国 首家西式快餐店——义利快餐 厅在北京西单西绒线胡同内开 张。
1986-2000年——主副食品替代时期
物质的极大丰富,满足了人们“吃啥有啥” 的腹之欲:宝宝们喝上了牛奶;学生们尝 了肯德基麦当劳;对中青年人来说,每周 一次 馆子不再是什么新鲜事;老年人也吃 了以前不敢奢望的补品。
中国社会变化
饮食的变化
饮食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第一需 要,也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形式之一, 中国饮食文化的历史源远流长,古 人就有:民以食为天"的说法的重 要性.从饮食文化的变化也可看出 中国社会的变迁.
建国初期,我们国家刚经 历了战争,在困窘的情况 下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国家, 但长年的战争以及其他某 些原因是国家财务状况窘 迫,人民生活贫困。
添加剂的使用和重 口味的食品使人们 的口腹之欲愈加强 烈,也使得他们泛 滥盛行。
二十一世纪:吃并选择着
麻辣小龙虾、香辣蟹、水煮鱼,都是这个 时代的餐桌文化。但在世纪初突如其来的 一场SARS,以及层出不穷的诸多“黑幕” 曝光,让很多都市人群的腹中馋虫都被杀 死。人们开始呼应健康主题,对回归自然 的“水果蔬菜”重新重视,并开始讲究食 用富于营养的鲜活食品。牛奶的发展进入 颠峰时期,纯牛奶、脱脂牛奶、加钙牛奶 应有尽有,数不胜数。
粮食消费主要特征
• 粮食消费需求上升; • 人均粮食消费趋于下降; • 粮食消费得地域差异,从 人均消费来看南方高于北 方约20公斤; • 粮食消费的城乡差异,城 镇粮食消费量较低与农村。
新世纪后我国食品现状及特点
1.生态食品,有机食品,自然食品地开发和 消费取得了长足发展,无公害,无污染,卫 生,营养,保健食品形成了时尚的消费热点; 2.消费者的健康与安全心理 对食品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
食品消费类型:吃饱-吃好
• 雪糕、保健品、蜂王浆等 各色产品陆续传入中国并 开始在国内生产。大大丰 富了国民的饮食文化。
• 1979年1月1日中美建交三个小 时后,可口可乐宣布进入中国。 之后的第三个星期,第一批可 口可乐产品从香港经广州运到 了北京。
八十年代:小康——黎明前的曙光 从单一蔬菜-多样蔬菜
在贫穷且饥荒的年代, 粮食匮乏,人们食不 果腹,只得吃树根, 树皮,鞋带,泥土等 各种能够吞下的东西, 因此,饥饿与疾病盛 行。 而在二十世纪50 年代前,健康的标准 是“只要求不生病”
Fra Baidu bibliotek
1949-1978年——粮食为主 粗杂粮替代时期
由于生产力的落后,改革开放 前的物资及其匮乏,表现之一 就为粮食的缺乏,为了解决这 一问题,政府实行了以票换取 所需物品的决策。在上个世纪 九十年代初期以前,粮票的功 用与钞票是难分伯仲的。除了 在自己家里吃饭派不上用场外, 到其他公共场所用餐,没有钞 票可以用粮票换,没有粮票可 是万万行不通的。
1978年中秋佳节,上海各 食品店月饼上市。今年上 海中秋月饼的供应数量多, 质量高,品种丰富。1979 年中秋前夕,上海市50多 家生产中秋月饼的工场, 已从月初开炉生产各自的 特色月饼。这是上海利男 居工场正在生产各种广式 月饼。1980年9月9日,北 京市中秋月饼即将大量上 市。北京市食品加工部门 为首都人民生产的月饼品 种多达105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