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医学实验技术2
生物医学工程实验技术的应用及发展

生物医学工程实验技术的应用及发展生物医学工程是一个较新的交叉学科领域,涉及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工程学、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的交叉应用。
这种学科通过理论建模、仿真计算和实验验证,探究生物系统的生理学、病理学、病因学等问题,寻求新的医学诊断、治疗方法和医疗设备。
生物医学实验技术是生物医学工程的基础,它的应用范围包含了生物成像、生物检测、生物组织材料、生命科学等多个领域,本文将介绍生物医学工程实验技术的应用和发展现状。
一、生物成像技术随着生物光子学、光电子学、分子纳米技术等新技术的发展,现代生物成像技术已经涵盖了大部分生物体的亚细胞及组织结构,例如:核磁共振成像、CT 影像、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摄影、数字造影、超声波成像、电子显微镜等。
这些技术为医生提供了患者的详细解剖图像,从而能够更好地诊断疾病、进行疾病辅助诊断、制定治疗计划。
纳米粒子标记的光学成像是一个正在快速发展的领域,利用金、银、二氧化硅等纳米粒子的磁性、光学、声学等性质,可进行多种高分辨率成像,为小分子药物的治疗提供了很大的潜力。
二、生物检测技术生物检测技术是一种快速、高灵敏、高选择性的检测手段,主要包括传统的免疫检测技术、分子诊断技术、微流体技术等。
这些技术基于生物学的特异性,借助生物反应体系、特异性识别分子,通过对特异物质的分析,实现病原微生物、肿瘤、代谢、免疫等检测。
光学生物传感器是新近发展的检测技术,其以光学波导、光子晶体、表面等离子共振等技术为依托,通过光学反应实现对物质的敏感、特异检测。
三、生物组织材料技术生物组织材料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生物医学工程领域之一,它主要涉及人工材料和杂种材料,包括生物可降解聚合物、生物玻璃、生物陶瓷、生物合金等。
这些材料多用于人工器官、组织修复等医学领域。
此外,三维打印技术已被应用于生物材料创造,能够将人体CT数据转化为三维模型,进而打印出患者自身的生物组织,为治疗患者提供更为精准的解决方案。
四、生命科学技术生命科学技术是生物医学工程的基础理论,涵盖了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细胞学、免疫学等多个学科。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技术

咽拭子、粪便、血液等。
样品保存与运输
03
采集后尽快送检,如需暂存,应选择合适的保存条件和运输方
式,避免样品变质或污染。
分离与纯化方法选择依据
微生物种类与特性
不同微生物具有不同的生长特性和营养需求,需选择适合的分离 与纯化方法。
样品来源与污染程度
样品来源和污染程度不同,需采用不同的分离与纯化策略。
实验目的灭菌
对实验器材、培养基等进行严 格消毒或灭菌处理,防止微生 物污染。
废弃物处理
对实验废弃物进行分类、收集 和处理,避免对环境和人员造
成危害。
03
微生物分离与纯化技 术
微生物样品采集与处理方法
采集工具与容器选择
01
无菌棉签、无菌吸管、无菌容器等,确保采集过程中不污染样
品。
采集部位与方法
02
根据微生物种类和感染类型,选择合适的采集部位和方法,如
利用PCR技术可以特异性地扩 增微生物的某个或某些基因片 段,实现快速、灵敏的微生物 检测和鉴定。
将大量的微生物基因探针固定 在芯片上,通过与待测微生物 样品的杂交反应,可以一次性 检测多种微生物的存在和种类 。
通过直接提取环境样品中的全 部微生物DNA进行测序和分析 ,可以研究微生物群落的组成 、结构和功能,为微生物生态 和进化研究提供新视角。
的利用能力和酶活性。
应用领域
生理生化鉴定技术广泛应用于临 床微生物学、食品微生物学、环 境微生物学等领域,用于检测和 鉴定病原微生物、食品污染菌等
。
分子生物学鉴定技术进展
基因测序技术
聚合酶链式反应(PCR)
生物芯片技术
宏基因组学技术
通过测定微生物的基因组序列 ,可以准确鉴定微生物的种类 和遗传特征,为微生物分类和 进化研究提供有力手段。
临床医学生物化学检验复习指导:第二章临床生物化学实验技术

第二章临床生物化学实验技术一、光谱检验技术利用各种化学物质都具有发射、吸收或散射光谱谱系的特征,以此来确定物质性质、结构或含量。
在临床生物化学检验中,光谱分析是一类十分重要的技术,应用极为广泛。
它既可以研究物质的结构分析,也可以对特定物质进行定性或定量的分析根据物质对光谱响应特征的不同,可把光谱检验技术分为发射光谱分析技术、吸收光谱分析技术和散射光谱分析技术三大类。
可见-紫外光分光光度法利用朗伯-比尔定律作为化学反应定量的基础,应重点掌握该定律的应用、使用条件和各个变量间的关系,从而根据已有的结果计算需要的变量。
吸光系数是表示物质特性的常数,是物质鉴定的基础,根据物质的吸光系数可以进行定量测定,但应注意其使用的条件。
在化学反应中尽量选择吸光系数大的物质,可以提高测定的灵敏度。
在分光光度法的建立中,应掌握波长的选择、双波长测定的原理和抗干扰的原理。
在可能的情况下应选择灵敏度高、选择性好的显色剂,同时需要应用适当的校准方式和计算方程式。
在定量分析中,大量使用分光光度计。
该类仪器属于比较精密的分析计器,使用要求比较严格。
其中单色光的纯度和波长的准确性直接影响到测定结果的准确性和精密度。
在使用前和使用过程中应进行光源的检查和波长的校正。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是基于光源辐射出具有待测元素特征谱线的光,通过原子化器,被其中待测元素的基态原子所吸收,根据吸收而导致辐射特征谱线光被减弱的程度来测定待测元素的含量。
与其它分析方法比较,它具有灵敏、准确、分析速度快、干扰少、无需化学反应和测量元素含量范围较广等优点。
由于其检测灵敏度较高,操作环节比较多,而且每种元素需要一种的光源灯,因此在临床实验室一般较少应用于常规分析。
荧光分析法是利用某些物质吸收了一定波长的光能后,分子从基态跃迁到激发态,此类电子经与同类分子或它种分子相互碰撞,消耗相当,而下降至第一电子激发态的最低振动能阶。
最低能阶下降到基态,同时发射出比原来所吸收的频率较低,波长较长的光能,称为荧光。
生物医学常用实验技术

生物医学常用实验技术生物医学是研究生物学与医学交叉领域,旨在理解生物学过程与人类健康之间的关系,探索疾病的机制并开发新的治疗方法。
在这一领域,研究人员和医生经常使用各种实验技术来收集数据、验证假设和探索新的疾病治疗途径。
以下是几个生物医学常用的实验技术。
1. 基因编辑技术:CRISPR-Cas9(CRISPR-associated nuclease-9)是一种最新且广泛应用的基因编辑技术。
它可以精确地修改DNA序列,使研究人员能够研究基因与疾病之间的关系,并开发新的治疗方法。
2. 克隆技术:克隆技术通过复制DNA序列来研究基因的功能和表达。
其中一个重要的克隆技术是重组DNA技术,它使用酶切和拼接方法将不同的DNA片段组合在一起,构建新的基因组或质粒。
3. PCR(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使研究人员能够扩增DNA序列,从而能够在微量DNA样本中检测和研究基因。
PCR是一种快速、准确且高效的方法,被广泛用于DNA 的定性和定量分析、基因突变检测等。
4. 蛋白质分离和鉴定技术:SDS-PAGE(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是一种常用的蛋白质分离方法,能够将复杂的蛋白质样本按照分子量大小进行分离。
在分离后,研究人员可以使用质谱仪来鉴定和定量分析蛋白质。
5. 细胞培养技术:细胞培养是在体外培养细胞以便于研究其生物学功能和作用的方法。
细胞培养技术使得研究人员能够研究细胞的增殖、分化、转化以及其与疾病之间的关系,并且可以用来测试新药物的效果。
6. 分子影像技术:分子影像技术使用放射性同位素或荧光标记的物质来研究生物体内分子过程。
例如,放射性同位素技术(如PET和SPECT)可以用来观察体内生物分子的分布特点,从而帮助诊断疾病和监测治疗效果。
7. 组织切片和染色技术:通过组织切片和染色技术,研究人员可以观察和分析组织结构和细胞形态的变化。
例如,免疫组化染色技术使用抗体来检测特定蛋白质的表达,从而揭示组织和细胞的分子特征。
生物医学检测技术实验报告总结

生物医学检测技术实验报告总结
生物医学检测技术实验报告总结
近年来,生物医学检测技术在医学领域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本次实验旨在探究生物医学检测技术在疾病诊断、药物研发和个性化医疗方面的应用。
首先,在疾病诊断方面,我们使用了PCR技术来检测某种传染病的致病菌。
通过PCR技术,我们能够快速、准确地检测出致病菌的存在,从而帮助医生进行早期诊断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此外,我们还使用了流式细胞术来检测某种癌症的早期标志物。
流式细胞术可以对细胞进行精确的分类和计数,帮助医生判断病变程度和预测疾病进展速度,为临床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其次,在药物研发方面,我们利用高通量筛选技术对大量药物进行快速筛选。
通过这一技术,我们能够在短时间内测试多种药物的活性和副作用,从而帮助研发人员找到更有前景的候选药物。
此外,我们还使用了基因测序技术来研究药物对基因的影响。
通过对基因组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药物作用的特点和机制,为个性化药物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最后,在个性化医疗方面,我们采用了基因组学技术来进行基因检测
和分析。
通过对患者的基因组进行测序,我们可以发现患者潜在的遗传风险和疾病倾向,从而为医生提供个性化的治疗建议。
此外,我们还利用蛋白质组学技术来研究个体的蛋白质组成和表达水平,帮助医生了解疾病的发展机制和个体的健康状况。
综上所述,生物医学检测技术在疾病诊断、药物研发和个性化医疗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通过不断地创新和发展,我们相信生物医学检测技术将为医学领域带来更多的突破和进步。
生物医学研究方法学习生物医学研究的方法和实验技术

生物医学研究方法学习生物医学研究的方法和实验技术生物医学研究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需要掌握一系列的研究方法和实验技术。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生物医学研究方法和实验技术,并探讨它们在生物医学研究中的应用。
一、细胞培养技术细胞培养技术是生物医学研究中最基础、最常用的实验技术之一。
通过培养细胞,我们可以研究细胞的生长、分化、凋亡等现象,探索其与疾病发生和发展的关系。
在细胞培养实验中,我们需要注意细胞的培养基选择、无菌操作技术以及细胞的传代等问题,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二、分子生物学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在生物医学研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中,常用的技术包括核酸提取、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凝胶电泳、克隆和测序等。
这些技术可以帮助我们分析基因结构、功能以及其在疾病中的变化,为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基础和实验依据。
三、动物模型技术动物模型技术是生物医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建立适合研究的动物模型,我们可以模拟人类疾病的发展过程,开展药物筛选和治疗研究。
构建动物模型需要合理选择动物品种和实验方案,并进行严格的实验操作和数据收集,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可重复性。
四、免疫学技术免疫学技术是研究免疫系统和疾病机制的重要手段。
常用的免疫学技术包括免疫组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流式细胞术等。
这些技术可以帮助我们研究细胞和分子水平上的免疫反应,了解免疫系统在疾病中的作用,并寻找新的免疫治疗方法。
五、生物信息学技术生物信息学技术是生物医学研究中的新兴领域。
通过生物信息学技术,我们可以对大量的生物数据进行整合和分析,挖掘其中的潜在规律和关联,为疾病的研究和治疗提供重要的支持。
生物信息学技术需要掌握基本的生物信息学工具和数据库的使用方法,以及相关的统计学和编程知识。
总结起来,生物医学研究方法包括细胞培养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动物模型技术、免疫学技术和生物信息学技术等。
这些方法和技术在生物医学研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帮助我们深入了解疾病的发生机制,开发出更有效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手段。
生物医学实验技术教学设计

03
细胞培养技术及应用
细胞培养基本原理与方法
细胞培养基本概念
细胞培养条件
细胞培养是指在人工模拟体内环境的 条件下,使细胞生长、繁殖并维持其 结构和功能的技术。
细胞培养需要适宜的温度、湿度、pH 值、渗透压及无菌环境等,以保证细 胞的正常生长。
培养基成分与选择
培养基是细胞生长的基础,包括基础 培养基、血清、生长因子等,需根据 细胞类型和实验需求进行选择。
课程内容
涵盖生物医学实验的基本原理、实验 设计、实验操作、数据分析等方面, 通过实验课程的学习和实践,提高学 生的实验技能和科研能力。
教学目标与要求
知识目标
掌握生物医学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了解实验设计 和数据分析的基本知识。
能力目标
能够独立完成生物医学实验,具备实验设计和数据分 析的能力。
素质目标
实验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
数据记录与整理
掌握实验数据记录、整理和归档 方法,确保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和 完整性。
数据分析方法
了解常用的数据分析方法,如描 述性统计、方差分析、回归分析 等,能够运用适当的方法对实验 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实验报告撰写
熟悉实验报告的基本格式和撰写 要求,能够准确、简洁地表达实 验结果和结论。
未来发展趋势及挑战
技术创新与应用拓展
随着生物医学领域的快速发展,新的实验技术将不断涌现,如单细 胞测序、基因编辑等,为生物医学研究提供更多可能性。
多学科交叉融合
生物医学实验技术将与计算机科学、工程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推 动生物医学工程的创新发展。
伦理与法律挑战
随着生物医学实验技术的广泛应用,涉及的伦理和法律问题将更加 突出,需要加强相关法规和伦理准则的制定与实施。
医学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建筑技术标

医学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建筑技术标随着生物科学研究的不断发展,对实验室建筑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医学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是进行生物医学研究的重要场所,其建筑技术标准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实验室建筑的设计、结构、设备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以期对医学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建筑技术标准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一、实验室建筑设计1.1实验室功能划分医学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应根据实验需要划分为不同的功能区域,包括生物实验区、办公区、试剂准备区、设备准备区等。
这些区域应按照规定的标准进行布局,确保实验室内部的工作流畅有序。
1.2实验室通风系统通风系统是医学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符合相应标准,确保实验室内空气的流通和洁净度。
通风系统应具备高效的空气过滤能力,并能够在实验室发生意外情况时快速排除有害气体。
1.3实验室安全出口医学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的安全出口应设置合理,能够迅速疏散实验室内的人员,并且需要考虑到紧急情况下的安全保护措施。
二、实验室建筑结构2.1实验室建筑材料医学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建筑材料应具有耐腐蚀、易清洁、防火等特点,能够在特殊环境下长时间保持稳定的物理和化学性能。
2.2实验室防护设施实验室的防护设施包括安全门、隔离区域、抗压墙体等,应该具备高强度和稳定性,确保实验室内安全操作。
2.3实验室地面和排水系统实验室地面应选择无缝防滑的地板材料,排水系统应设计合理,能够迅速排除实验室内的污水。
三、实验室建筑设备3.1实验室工作台医学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的工作台应具备稳固性和易清洁性,能够满足不同实验的需求。
3.2实验室搅拌设备实验室搅拌设备应具备精确的调节功能,能够满足实验中对物质混合的要求。
3.3实验室冷冻设备医学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的冷冻设备应具备高效、低温、稳定的性能,以确保实验样本的保存。
总结:医学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的建筑技术标准涉及到实验室的设计、结构、设备等方方面面。
符合标准的建筑能够为实验室提供稳定、安全的工作环境,为生物医学研究提供有力的支持。
生物医学常用实验技术

生物医学常用实验技术(原创实用版)目录1.实验技术的重要性2.常用实验技术简介a.光学显微镜技术b.电子显微镜技术c.色谱技术d.质谱技术e.PCR 技术f.基因编辑技术g.动物实验技术h.细胞培养技术正文生物医学领域中的实验技术在推动科学发展、解决疾病问题以及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实验技术是生物医学研究的基石,有助于科学家们深入了解生物体的结构、功能和疾病机制。
本文将简要介绍一些常用的生物医学实验技术。
1.光学显微镜技术光学显微镜技术是一种使用光学原理来观察微小生物体或生物组织结构的实验技术。
它可以让我们观察到细胞、组织的形态和结构,甚至可以实时动态观察它们的功能和活动。
2.电子显微镜技术电子显微镜技术(包括透射电子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是一种利用电子束替代光束来观察生物样品的实验技术。
相较于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可以提供更高的分辨率,使我们能够清晰地观察到细胞和生物大分子的详细结构。
3.色谱技术色谱技术是一种分离和检测生物样品中各种化合物的方法。
根据分离原理的不同,色谱技术可以分为气相色谱、液相色谱、薄层色谱、离子交换色谱、凝胶渗透色谱等。
这些技术在生物医学领域中被广泛应用于分析生物样品中的蛋白质、核酸、代谢物等。
4.质谱技术质谱技术是一种测量生物分子质量的方法,通常与色谱技术联用。
通过质谱技术,我们可以准确地测量生物分子的质量和组成,有助于研究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和功能。
5.PCR 技术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是一种在体外快速扩增特定 DNA 片段的方法。
PCR 技术在基因克隆、基因表达分析、基因突变检测等方面具有广泛应用。
6.基因编辑技术基因编辑技术(如 CRISPR/Cas9 系统)是一种可以精确地对生物体基因进行添加、删除或替换的方法。
这种技术在基因治疗、遗传疾病研究以及基因功能研究等方面具有巨大潜力。
7.动物实验技术动物实验技术在生物医学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
生物医学实验技术

04
盲法原则
在实验过程中采用盲 法,以避免主观因素 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数据收集与处理方法
数据收集
确保数据收集的准确性和 完整性,包括实验记录、 数据整理和数据存储等方 面。
数据处理
对数据进行清洗、整理、 转换和标准化等处理,以 便进行后续分析。
统计分析
运用适当的统计方法对数 据进行分析,包括描述性 统计、推断性统计和多元 统计等方法。
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
利用生物医学实验技术,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 、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为药物剂量和用药时 机提供指导。
基因编辑与细胞治疗研究
基因编辑技术
利用CRISPR-Cas9等基因编辑技 术,对目标基因进行精确编辑, 研究基因功能及与疾病的关系。
细胞重编程技术
通过细胞重编程技术,将成体细胞 转化为具有多能性的干细胞,用于 再生医学和组织工程等领域的研究 。
活体成像技术
利用荧光标记或其他成像手段, 对活体动物进行实时、动态的成 像观察。
03
生物医学实验设计与方法
Chapter
实验设计原则与策略
01
随机化原则
确保实验对象被随机 分配到不同组别,以 消除潜在偏倚。
02
重复性原则
确保实验可以重复进 行,以验证结果的稳 定性和可靠性。
03
对照原则
设置对照组以比较实 验组和对照组之间的 差异,从而确定实验 效应。
发展历程
生物医学实验技术经历了从简单观察、形态描述到 微观分析、分子水平探索的发展历程,随着科技的 不断进步,实验技术手段也不断更新和完善。
研究领域及应用范围
研究领域
生物医学实验技术涉及生物学、医学 、药学、遗传学、免疫学等多个学科 领域。
现代生物医学研究技术实验教程

现代生物医学研究技术实验教程现代生物医学研究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为实验研究提供了诸多高效、精准的技术手段。
本教程将为您详细介绍现代生物医学研究技术的基本原理、实验方法和操作技巧,帮助您在实际研究过程中更好地运用这些技术。
一、现代生物医学研究技术概述1.常用技术分类- 分子生物学技术- 细胞生物学技术- 生化与分子生物学技术- 生物信息学技术2.技术应用领域- 基因组学研究- 蛋白质组学研究- 代谢组学研究- 疾病模型研究二、分子生物学技术1.PCR技术- 原理与操作步骤- 应用案例:基因克隆、基因突变检测2.基因测序技术- 第一代、第二代和第三代测序技术- 应用案例:基因组组装、基因突变分析3.荧光定量PCR技术- 原理与操作步骤- 应用案例:基因表达分析、病原体检测三、细胞生物学技术1.细胞培养技术- 基本操作方法- 应用案例:细胞株建立、细胞功能研究2.免疫细胞化学技术- 原理与操作步骤- 应用案例:细胞内蛋白质定位、细胞信号通路研究3.流式细胞术- 基本原理与操作方法- 应用案例:细胞周期分析、细胞表面标志物检测四、生化与分子生物学技术1.Western Blot技术- 原理与操作步骤- 应用案例:蛋白质表达分析、蛋白质相互作用研究2.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原理与操作步骤- 应用案例:抗原/抗体定量检测、疾病标志物研究五、生物信息学技术1.基因组数据分析- 常用软件与工具- 应用案例:基因注释、变异分析2.蛋白质结构预测- 常用方法与工具- 应用案例:蛋白质功能预测、药物设计3.系统生物学研究- 基本概念与方法- 应用案例:信号通路分析、疾病网络研究本教程旨在帮助读者掌握现代生物医学研究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方法,为实际研究工作提供指导。
医学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建筑技术标

医学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建筑技术标医学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是进行医学实验和研究的重要场所,建设合格的二级实验室对保障医学实验的安全和有效进行具有重要意义。
建设医学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需要遵循一定的技术标准和规范,本文将从实验室建筑技术标准的要求、实验室建设的设计原则、实验室建设中的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医学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建筑技术标准的要求1.实验室建筑结构医学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的建筑结构应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抗震性能。
建筑结构应符合国家相关的建筑技术标准,确保实验室在自然灾害发生时能够安全运行。
2.实验室布局设计实验室的布局设计应该合理科学,确保不同实验区域之间能够有效隔离,避免交叉污染。
同时,合理的布局设计也能够提高实验室的工作效率和安全性。
3.通风系统医学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的通风系统应该符合国家相关的卫生标准,确保实验室内空气清新,无臭气、有害气体等污染。
通风系统应具有良好的过滤和排风功能,排风口的设置也应考虑到周边环境和人员密集区域的影响。
4.实验室装修材料医学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的装修材料应具有较高的防腐蚀性能,能够有效抵抗化学药品、生物试剂等的侵蚀。
同时,装修材料的选择也应符合环保要求,不应造成室内空气污染。
5.紧急应急设施医学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应具备完善的紧急应急设施,包括紧急出口、安全疏散通道、紧急喷淋系统等。
这些设施能够在意外发生时迅速启动,保障实验人员的安全。
6.安全监控系统实验室应安装合格的安全监控系统,包括视频监控、燃气泄漏报警、火灾报警等设备,及时监测实验室内的安全状况,避免潜在的安全隐患。
以上是医学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建筑技术标准的主要要求,建设实验室时要严格遵守上述规定,确保实验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二、医学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建设的设计原则1.安全性原则实验室的设计应本着保障实验人员的生命安全为首要目标,确保实验过程中不会造成人身伤害和安全事故。
2.高效性原则实验室的设计应该做到高效率,提高实验室工作的效率,减少浪费和冗余,提高实验室的使用价值。
生物医学实验新技术的介绍与应用

生物医学实验新技术的介绍与应用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生物医学实验技术也在不断更新,涌现出许多新技术。
这些新技术,既能帮助科研人员更方便地开展实验工作,又能更精准地获得实验结果,同样也在临床医学领域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一些生物医学实验新技术的基本原理、技术优势以及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
一、CRISPR-Cas9技术CRISPR-Cas9技术是一种现在非常流行的基因编辑技术。
它通过人为地导入一个编码靶向特定基因的RNA序列来指导Cas9限制酶,从而切割目标DNA序列,实现基因精准编辑。
CRISPR-Cas9技术在基因治疗、动物模型建立、疾病诊断和治疗等方面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与过去的其他基因编辑技术相比,CRISPR-Cas9技术更加精准、高效和便捷。
二、单细胞测序技术单细胞测序技术是从单个细胞中获得整个基因组信息的技术。
与之前常用的获得多个细胞混合物数据的测序技术不同,单细胞测序技术能够帮助科学家们更好地了解细胞的多样性和异质性,对研究细胞发育、疾病发展、干细胞研究等领域将有较大的推动作用。
三、光遗传学技术光遗传学技术是一种通过光线对特定基因的选择性操纵来控制生物机制的技术。
这种技术通过导入光感蛋白和相应器官,使得科学家们可以通过光线控制生物组织的细胞细胞活动,从而更好地探索细胞活动的本质及其相关疾病的治疗机制。
四、蛋白质互作组技术蛋白质互作组技术是一种用于研究蛋白质互作网络和识别与细胞组分相关的蛋白质的技术。
通过结合质谱和蛋白质芯片等技术,可以对生物样品中的多个蛋白质进行同时分析,从而更好地理解蛋白质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对生命活动的影响。
五、晶体学技术晶体学技术是一种用于探索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大分子结构的技术。
通过X射线衍射和核磁共振等技术,科学家们可以研究不同生物大分子的结构、构象以及相互作用等细节,从而更好地了解生物大分子的功能及其在相关医学领域中的应用。
总的来说,这些新的生物医学实验技术无论在基础科研还是临床应用上,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
细胞生物学及医学遗传学实验指导

细胞生物学及医学遗传学实验指导实验一:拔毛细胞的制备和观察实验目的:掌握拔毛细胞制备技术和显微镜观察方法,了解细胞形态和结构。
实验方法:1.取一只小鼠或大鼠,用消毒剂擦拭身体,用镊子夹住一根毛发,在其生长的初始位置拔下。
2.将拔下的毛发放入离心管中,用10%无菌牛血清(FCS)悬浮液离心10分钟,将上清液放入新的离心管中。
3.向上清液中加入PBS,离心5分钟,去掉上清液,留下沉淀。
6.视觉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
实验注意事项:1.任何时候要保持洁净操作,避免细菌、真菌污染。
2.镊子、离心管、试管等实验器材要事先消毒,并在操作过程中保持无菌状态。
3.离心速度、时间要准确掌握,避免将细胞过度打碎。
4.视觉显微镜观察时,要准备好适合的目镜、物镜和照明条件。
实验结果:拔下的毛发通过制备,可得到细胞悬液。
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细胞的形态和结构,可以发现其形状不规则,细胞质浅染,细胞核染色体呈现边缘离散的状态。
实验二:细胞凋亡的检测实验目的:掌握细胞凋亡的信号转导机制和检测方法,了解其在细胞生命过程中的作用。
3.向沉淀中加入PBS,磨碎细胞,使细胞悬液更均匀。
4.加入Annexin V-fluorescein染色剂和PI(荧光素愈创木酸盐)染色剂,共同检测细胞凋亡。
5.在20-30分钟的暗室中保护细胞悬液充分染色。
6.在流式细胞仪下检测细胞凋亡情况。
1.试剂和仪器准备要充分,以保证实验的重复性和可靠性。
2.在实验操作过程中,要避免样品接触光线,影响检测结果。
3.试剂染色剂使用要防止交叉污染,减少假阳性率。
通过Annexin V-fluorescein和PI染色法,可以区分细胞凋亡和坏死。
在流式细胞仪下,可以检测到细胞凋亡和坏死的数量和比例,并得出相应的结果。
医学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建筑技术2020

, 医学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建筑技术20201 总则1.0.1 为规范医学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建筑的设计、施工以及验收,满足生物安全防护要求,制定本标准.1.0.2 本标准适用于新建、改建和扩建医学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的设计、施工、检测与验收. 其他相关实验设施也可按本标准执行.1.0.3 医学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的设计、施工、检测与验收除应执行本标准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2 术语2.0.1 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国家标准《实验室 生物安全通用要求》GB19489—2008 所规定生物安全防护水平为二级的实验室.2.0.2 医学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医学检验、实验和研究领域使用的符合国家标准《实验室 生物安全通用要求》GB19489—2008所规定生物安全防护水平为二级的实验室,简称医学BSLG2实验室.2.0.3 加强型医学BSLG2实验室指在医学BSLG2实验室中,设置缓冲间、机械通风系统、排风高效过滤等措施且有明确负压或压力梯度要求的实验室.其余为普通型医学BSLG2实验室.2.0.4 移动式实验室可变换地点使用的实验室.2.0.5 一级屏障操作者和被操作对象之间的隔离,也称一级隔离.2.0.6 二级屏障生物安全实验室和外部环境的隔离,也称二级隔离.2.0.7 实验室防护区实验室的物理分区该区域内生物风险相对较大,需对实验室的平面设计、围护结构的密闭性、气流,以及人员进入、个体防护等 进行控制的区域.2.0.8 核心工作间指防护区中从事病原微生物及样本操作的高风险区域.2.0.9 辅助工作区指医学BSLG2实验室中除实验室防护区以外的区域.2.0.10 工效学研究人在工作环境中效率的学科. 学、模拟人体学和人G机界面.包括生物力学、劳动生理3 技术指标3.0.1 医学BSLG2实验室应根据风险评估与实际需求识别并实施一级屏障和二级屏障.3.0.2 医学 BSLG2 实验室主要技术要求和指标应符合表3.0.2的规定.表3.0.2 实验室主要技术要求和指标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736的有关要求.2. 加强型医学 BSLG2实验室核心工作间不应设可开启的外窗.3. 可根据操作人员穿着防护设备适当调节医学 BSLG2实验室温度4. 负压房间应在入口显著位置安装压力显示装置,并标识压力合格范围.5. 加强型医学 BSLG2实验室核心工作间应对大气保持负压状态.6. 本表中的噪声不包括生物安全柜、通风柜等设备的噪声,当生物安全柜、通风柜等设备开启时,最大不应超过68dB(A).3.0.3 当移动实验室在高原、沙漠和严寒等特殊环境下开展工作时,应能适应相应极端环境要求.4 建筑、装修和结构4.1 普通型医学BSLG2实验室4.1.1 普通型医学BSLG2实验室的建筑应符合下列规定:(1)实验室的设计应保证对生物、化学、辐射和物理等危险源的防护水平控制在经过评估的可接受程度,为关联的办公区和邻近的公共空间提供安全的工作环境,及防止危害环境;(2)实验室规模的评估与计算方法可按现行国家标准《临床实验室设计总则》GB/T20469的有关规定执行;(3)实验室应设可自动关闭的房门,除更衣室外的门体上应有可视窗.门锁及门的开启方向不应妨碍室内人员逃生;(4)实验室核心工作间入口宜设置缓冲间,缓冲间可兼做个体防护装备更换间;(5)实验室在入口处应有更衣的条件;(6)实验室防护区及辅助工作间的面积以及高度应满足实验室设备、生物安全柜等的安装、使用、维护以及清洁要求,保证工作流程顺畅并符合工效学的原则和要求,避免相互干扰、交叉污染, 并不应妨碍逃生和急救. 实验室应满足大型仪器设备搬运的需求,并为特殊需求设备设置局部隔离、防振、排热、排湿设施;(7)实验室应设计并明确标识紧急撤离路线,紧急出口应有明显的标识.标识应能在黑暗中清晰可辨;(8)实验室应设有防止节肢动物和啮齿动物进入措施,当设有可开启外窗时应设置防虫纱网;(9)实验室应配备对物体表面消毒的技术措施,并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医院消毒卫生标准》GB15982和《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WS/T367的有关规定;(10)实验室入口应有标识,明确说明生物防护级别、操作的致病性生物因子、实验室负责人、紧急联系方式和国际通用的生物危险符号;适用时,应同时注明其他危险;(11)应在实验室所在建筑物内配备压力蒸汽灭菌器或其他适用的消毒灭菌设备. 移动式实验室内应配备便携的消毒灭菌设备,需要时,应配置压力蒸汽灭菌器或其他适当消毒灭菌设备.4.1.2 普通型医学BSLG2实验室的装修应符合下列规定:(1)实验室墙壁、顶板和地板应光滑、易清洁、防渗漏并耐化学品和消毒剂的腐蚀.地面应防滑,不应在实验室内铺设地毯及使用织物窗帘等装饰品.对使用液氮的实验室,地面尚应耐受低温;(2)实验室台(桌)柜和座椅等应稳固和坚固,边角应圆滑.实验台面应防水,并应耐受中等程度的热、有机溶剂、酸碱、消毒剂及其他化学剂;(3)实验室的地板、墙壁和天花板表面的贯穿件、墙体交接处G 阴阳角应可靠密封;(4)实验室的灯具、风管和水管等内部设施附件的设置应便于清洁;(5)移动式实验室在移动时,应有可靠机制和措施固定仪器设备、实验器材和座椅等物品.4.1.3 普通型医学BSLG2实验室的结构应符合下列规定:(1)实验室的结构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的有关规定;(2)实验室的抗震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 的有关规定.对于测序仪、荧光定量 PCR 仪、荧光显微镜等有特殊防震要求设备的实验室,应符合设备防震要求;(3)实验室的地基基础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的有关规定.4.1.4 移动实验室刚性结构(方舱)性能评价应符合下列规定:(1)围护结构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军用方舱通用规范》GJB6109的有关规定,根据空间布局需要,可采用扩展舱结构,但应保证结构安全、可靠;(2)方舱舱体设计、制造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移动实验室实验舱通用技术规范》GB/T29477的有关规定,在满足移动特性的基础上,合理布局,突出可操作性、可维护性,符合工效学原理;(3)方舱应具备可维修性,宜采用标准件、通用件,易损件应便于维修与更换;(4)方舱的外廓尺寸及质量限值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汽车、挂车及汽车列车外廓尺寸、轴荷及质量限值》GB1589 或《军用方舱通用规范》GJB6109的有关规定;(5)方舱应设置进舱和上舱顶的辅助设施,在承受1.8kN 垂直向下静载荷时,应无塑性变形或损坏,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军用方舱通用试验方法》GJB2093的有关规定;(6)方舱应具备防雨密封性,在门、窗、孔口关闭,经强度为5mm/min~7mm/min,方向与侧壁成450,历时30min 的淋雨试验后,舱内顶蓬与侧壁无渗漏现象,门窗、孔口处不应有漏水现象.4.1.5 移动实验室柔性结构实验室性能评价应符合下列规定:(1)帐篷支撑结构应满足在负压环境下的刚度、强度及稳定性要求;(2)帐篷成型工艺应保证成型后的密封性能及连接面的力学性能满足现行行业标准《塑料薄膜包装袋热合强度试验方法》QB/T2358的有关要求.4.2 加强型医学BSLG2实验室4.2.1 加强型医学 BSLG2 实验室除应符合本节规定外,适用时尚应符合本标准第4.1节的有关规定.4.2.2 核心工作间不应设置可开启外窗.4.2.3 加强型医学BSLG2实验室的核心工作间入口应设置缓冲间,当缓冲间的门设置互锁时,应在互锁门的附近设置紧急手动解除互锁开关.4.2.4 加强型医学BSLG2实验室的围护结构应能承受送风机或排风机异常时导致的空气压力载荷.4.2.5 加强型医学BSLG2实验室应在实验室内配备压力蒸汽灭菌器以及其他适用的消毒设备.5 空调、通风和净化5.1 普通型医学BSLG2实验室5.1.1 普通型医学 BSLG2 实验室的空调、通风和净化系统应符合下列规定:(1)实验室通风空调方式的设置应根据实验室所处气候区域, 操作对象的危害程度、平面布置、风险评估结果等情况经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并应采取有效措施避免污染和交叉污染. 通风空调方式的设置应有利于实验室消毒灭菌、自动控制系统的设置和节能运行;(2)实验室应依据风险评估、依据所操作病原微生物样本及材料的感染性及危害性选择自然通风或机械通风.有明确负压设计要求的房间应设置机械通风系统.当采用机械通风系统时,应避免气流流向导致的污染和避免污染气流在实验室之间或与其他区域之间串通而造成交叉污染;(3)有负压要求的实验室其机械通风系统应独立于所在建筑的通风系统,以防止空气传播的感染因子、气态污染物或气味向其他工作区扩散.不同防护区应设置各自独立的通风系统;(4)实验室应在操作病原微生物及样本的实验间内配备生物安全柜.应按产品的设计要求安装和使用生物安全柜.排风在室内循环的生物安全柜,室内应具备通风换气的条件;需要管道排风的生物安全柜,应通过独立于建筑物其他公共通风系统的管道排出;(5)当涉及使用有毒、刺激性、挥发性物质时,应配备排风柜(罩);(6)实验室机械通风系统的设计应保障生物安全柜、排风柜(罩)等的正常使用条件;(7)移动实验室仪器设备应适应不同海拔低气压环境条件,按现行国家标准《移动实验室仪器设备通用技术规范基本信息》GB/T29476要求至少应保证在气压值不低于84kPa 环境中正常工作.5.1.2 当医学 BSLG2 实验室设有机械通风系统时,送风系统新风口应符合下列规定:(1)新风口应采取有效的防雨措施;(2)新风口处应安装防鼠、防昆虫、防挡绒毛等的保护网,且易于拆装;(3)新风口应高于室外地面2.5m 以上,且附近不应设置排风口和其它污染源.5.1.3 医学BSLG2实验室应根据所使用生物安全柜的类型以及实验操作风险合理选择生物安全柜排风连接方式,当使用IIA2 型生物安全柜时,宜通过排风罩连接至医学 BSLG2 实验室排风系统.使用密闭排风管道时,安全柜排风管道应独立于建筑物其他公共通风系统的管道.5.1.4 普通型医学BSLG2实验室内气流组织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避免对生物安全柜等设备的窗口气流流向产生干扰. 在生物安全柜操作面或其他有气溶胶产生地点应远离门窗、实验室人员活动区域和其他可能干扰气流组织或实验活动位置,其上方附近不应设送风口;(2)采用机械通风系统的实验室防护区内送风口和排风口的布置应符合定向气流的原则,减少房间内的涡流和气流死角. 排风口应设在室内被污染风险最高的区域,其前方不应有障碍. 采用上送下排方式时,排风口下边沿高地面不宜低于0.1m,且不宜高于0.15m.排风口排风速度不宜大于1m/s.5.1.5 普通型医学BSLG2实验室通风空调系统的部件与材料应符合下列规定:(1)实验室通风空调系统所使用送、排风过滤器均不应使用木制框架;(2)实验室通风空调系统中需要消毒的通风管道应采用耐腐蚀、耐老化、不吸水、易消毒灭菌的材料制作;(3)排风机外侧的排风管上室外排风口处应安装保护网和防雨罩.5.1.6 普通型医学BSLG2实验室空调设备的选用应符合下列规定:(1)不应采用淋水式空气处理机组.当采用表面冷却器时,通过盘管所在截面的气流速度不宜大于2.0m/s;(2)各级空气过滤器前后应安装压差计,测量接管应通畅,安装严密;(3)宜选用干蒸汽加湿器;(4)加湿设备与其后的过滤段之间应有足够的距离;(5)在空调机组内保持1000Pa的静压时,箱体漏风率不应大于2%;(6)消声器或消声部件的材料应能耐腐蚀灰尘;、不产尘和不易附着(7)送、排风系统中的中效、高效过滤器不应重复使用.5.2 加强型医学BSLG2实验室5.2.1 加强型医学 BSLG2 实验室除应符合本节规定外,适用时尚应符合本标准第5.1节的有关规定.5.2.2 加强型医学BSLG2实验室排风应经高效空气过滤器过滤后排出.6 给水排水和气体供应6.1 普通型医学BSLG2实验室6.1.1 普通型医学BSLG2实验室的给水排水和气体供应系统应符合下列规定:(1)普通型医学 BSLG2 实验室应设洗手池,水嘴开关宜为非手动式并设置在靠近出口处;(2)普通型医学 BSLG2 实验室工作区应配备洗眼装置,风险较大时应设紧急喷淋装置;(3)给水排水干管、气体管道的干管,应敷设在技术夹层内. 实验室防护区应少敷设管道,与本区域无关管道不应穿越;(4)进出实验室防护区的给水排水和气体管道系统不应渗漏, 应耐压、耐温、耐腐蚀;(5)移动实验室仪器设备应适应不同海拔低气压环境条件,按现行国家标准《移动实验室仪器设备通用技术规范基本信息》GB/T29476要求至少应保证在气压值不低于84kPa 环境中正常工作.6.1.2 普通型医学BSLG2实验室的给水系统室内给水管材宜采用不锈钢管、铜管或无毒塑料管等,管道应可靠连接.6.1.3 普通型医学BSLG2实验室的排水系统应符合下列规定:(1)实验室防护区内水槽存水弯、地漏应保持畅通、装满水或适当消毒剂. 存水弯的水封高度不得小于 50mm,且不得大于100mm;(2)实验室防护区排水系统的通气管口应单独设置空调通风系统排风管道,不应接入6.1.4 普通型医学BSLG2实验室的气体供应系统应符合下列规定:(1)实验室专用气体宜由高压气瓶供给,气瓶应有内容物的明确标识以及颜色等区分措施,气瓶宜设置于辅助工作区,应有固定措施,通过管道输送到各个用气点,并应对供气系统进行监测;(2)实验室用气点应根据工艺要求设置过滤器;(3)若使用高压气体和可燃气体,应有安全措施,应符合国家、地方的相关规定和要求.6.2 加强型医学BSLG2实验室6.2.1 加强型医学 BSLG2 实验室除应符合本节规定外,适用时尚应符合本标准第6.1节的有关规定.6.2.2 加强型医学BSLG2实验室洗手池水嘴应为非手动式.6.2.3 加强型医学BSLG2实验室防护区的给水管道应采取设置倒流防止器或其他有效的防止回流污染的装置,并且这些装置应设置在辅助工作区.6.2.4 加强型医学BSLG2实验室的供气管穿越防护区处应安装防回流装置.7 电气7.1 普通型医学BSLG2实验室7.1.1 普通型医学BSLG2实验室电气应符合下列规定:(1)实验室应保证用电的可靠性,设计用电负荷不宜低于二级;(2)实验室需要持续供电维持功能的温湿度监控设备、培养箱、生物安全柜、冰箱等应设置备用电源.长时间运行且无断电记忆的检测设备应设置不间断电源;(3)实验室应设专用配电箱,专用配电箱应设置于辅助工作区内;(4)实验室内应设置足够数量的固定电源插座,避免多台设备使用共同的电源插座.重要设备应单独回路配电,且应设置漏电保护装置;(5)移动实验室仪器设备应适应不同海拔低气压环境条件,按现行国家标准《移动实验室仪器设备通用技术规范基本信息》GB/T29476要求至少应保证在气压值不低于84kPa 环境中正常工作.7.1.2 普通型医学BSLG2实验室照明应符合下列规定:(1)实验室内的采光或人工照明应保证室内人员安全工作,避免不必要的强光、反光和闪光;(2)实验室内应设应急照明装置,同时考虑合适的安装位置, 以保证人员安全离开实验室.7.1.3 普通型医学BSLG2实验室自动控制应符合下列规定:(1)当空调机组设置电加热装置时应设置送风机有风检测装置,并在电加热段设置监测温度的传感器,有风信号及温度信号应与电加热连锁;(2)空调通风系统未运行时,防护区送风、排风管上的风阀应处于常闭状态;(3)实验室有对温湿度敏感的设备时,应设置监测温湿度的传感器,温湿度信号应与空调控制系统连锁.7.1.4 普通型医学BSLG2实验室安全防范应符合下列规定:(1)实验室的关键部位应设置监视器,需要时,可实时监视并录制实验室活动情况和实验室周围情况.监视设备应有足够的分辨率并保存影像数据;(2)实验室入口的门应有进入控制措施,进入实验室应仅限于获得授权的人员.正在检验高风险样本时应有进入限制.存放高风险样本、培养物、化学试剂或供应品还需采取可锁闭的门、可锁闭的冷冻箱、特殊人员的进入限制等其他的安全措施. 应评估生物材料、样本、药品、化学品和机密资料被偷盗和被不正当使用的危险,并采取相应措施防范其发生.7.1.5 普通型医学 BSLG2 实验室通信与信息化应符合下列规定:(1)实验室应配备适用的通信与信息化设备,保证实验数据、影像等资料安全传输;(2)实验室应配备适用的通讯设备,当安装对讲系统时,宜采用向内通话受控、向外通话非受控的选择性通话方式.7.1.6 移动实验室方舱应配备漏电保护装置及接地装置,当环境温度15℃~35℃,相对湿度45% ~75%时,电气回路间及对地的冷态绝缘电阻不应小于2MΩ.7.2 加强型医学BSLG2实验室7.2.1 加强型医学 BSLG2 实验室除应符合本节规定外,适用时尚应符合本标准第7.1节的有关规定.7.2.2 加强型医学BSLG2实验室空调净化自动控制系统应能保证实验室压力和压力梯度稳定,并可对异常情况报警.7.2.3 加强型医学 BSLG2 实验室送排风系统应设置连锁,排风机先于送风机启动,后于送风机关闭.8 消防8.0.1 医学BSLG2实验室耐火等级应与所在建筑相同且不宜低于二级.8.0.2 医学BSLG2实验室的所有疏散出口都应有消防疏散指示标志和消防应急照明措施.8.0.3 医学BSLG2实验室应设置火灾自动报警装置和合适的灭火器材.9 施工9.1 普通型医学BSLG2实验室9.1.1 普通型医学BSLG2实验室的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1)以生物安全防护为核心,编制施工方案;(2)各道施工程序均应进行记录,验收合格后方可进行下道工序施工;(3)施工安装完成后,应进行单机试运转和系统的联合试运转及调试,做好调试记录,并应编写调试报告.9.1.2 普通型医学BSLG2实验室的建筑装修应符合下列规定:(1)医学 BSLG2 实验室中各种台、架、设备应采取防倾倒措施,相互之间应保持安全距离.当靠地靠墙放置时,应用密封胶将靠地靠墙的边缘密封;(2)移动式实验室固定设备、台柜、壁柜应坚固并与舱体可靠连接,连接处应圆滑,便于清洁.9.1.3 普通型医学 BSLG2 实验室的空调、通风和净化系统应符合下列规定:(1)空调机组安装时应调平,并作减振处理. 各检查门应平整,密封条应严密.表冷段的冷凝水排水管应设置水封和阀门;,(2)送、排风管道的材料应符合设计要求,加工前应进行清洁处理,去掉表面油污和灰尘;(3)风管加工完毕后,应擦拭干净,并应采用薄膜把两端密封住,安装前不得去掉或损坏;(4)技术夹层里的任何管道和设备穿过防护区时,贯穿部位应可靠密封.灯具箱与吊顶之间的孔洞应密封不漏;(5)送、排风管道咬口连接的咬口缝均应用胶密封;(6)各类调节装置应严密,调节灵活,操作方便.9.1.4 普通型医学BSLG2实验室的实验室设备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1)生物安全柜背面、侧面与墙的距离不宜小于300mm,顶部与吊顶的距离不应小于300mm;(2)传递窗、双扉压力蒸汽灭菌器等设施与实验室围护结构连接时,应保证箱体的严密性;(3)传递窗、双扉压力蒸汽灭菌器等设备与轻体墙连接时,应在连接部位采取加固措施;(4)具有消毒功能的传递窗和药液传递箱的内表面不宜使用有机材料;(5)医学BSLG2实验室内配备的试验台面应光滑、不透水、耐腐蚀、耐热和易于清洗;6 医学BSLG2实验室的试验台、架、设备的边角应以圆弧过渡不应有突出的尖角、锐边、沟槽.9.2 加强型医学BSLG2实验室9.2.1 加强型医学 BSLG2 实验室除应符合本节规定外,适用时尚应符合本标准第9.1节的有关规定.9.2.2 加强型BSLG2实验室的排风高效过滤器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高效空气过滤器》GB/T13554 的有关规定.直到现场安装时方可打开包装.排风高效过滤器的室内侧应有保护高效过滤器的措施.10 检测和验收10.1 普通型医学BSLG2实验室10.1.1 工程验收的内容应包括建设与设计文件、施工文件和必要的检测报告等.10.1.2 普通型医学 BSLG2 实验室防护区宜采用目测方法对围护结构接缝、设施设备及管道穿越围护结构处、电气面板开关等的密封情况进行检查,应无可见泄漏.10.1.3 工程验收应由具有资质的质检部门进行并出具工程验收报告,并应根据下列规定作出验收结论:(1)对于符合本标准要求的,判定为合格;(2)对于存在问题,但经过整改后能符合本标准要求的,判定为限期整改;(3)对于不符合本标准要求,又不具备整改条件的,判定为不合格.10.2 加强型医学BSLG2实验室10.2.1 加强型医学BSLG2实验室除应符合本节规定外,适用时尚应符合本标准第10.1节的有关规定.10.2.2 加强型医学 BSLG2 实验室建设完成后应对室内环境控制参数进行检测,检测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检测方法和要求宜按现行国家标准《洁净室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591 的有关规定执行.10.2.3 装备有生物安全柜、排风柜等对房间送、排风量平衡以及压力梯度有影响设备的加强型医学 BSLG2 实验室,首先应进行生物安全柜等设备的现场检测,确认性能符合要求后方可进行性能检测.10.2.4 加强型医学 BSLG2 实验室宜采用发烟法对围护结构接缝、设施设备及管道穿越围护结构处、电气面板开关等的密封严密性进行检查,所有缝隙应无可见泄漏.10.2.5 当加强型医学BSLG2实验室有多个运行工况时,除应分别对每个工况进行工程检测,并验证工况转换时系统的安全性,尚应包括系统启停、备用机组切换、备用电源切换以及电气、自控和故障报警系统的可靠性验证.1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蕭長春
19:30~21:30
2hr
Immunohistochemistry
免疫組織化學染色
楊敏瑜
6
102/04/01
17:30~19:30
2hr
Basic tumor biology基礎腫瘤生物學
楊敏瑜
19:30~21:30
2hr
Application of gene transfection in biomedical research
田祐霖
19:30~21:30
2hr
Final exam期末考
楊敏瑜
※以上師資與課程內容時間場地等僅供參考,若有異動以各系所公告為主。
17:30~19:30
2hr
Vaccine development (I)
疫苗的發展(一)
楊敏瑜
19:30~21:30
2hr
Vaccine development (II)
疫苗的發展(二)
楊敏瑜
4
102/03/18
17:30~19:30
2hr
Bioinformation-application of proteomic studies
(3)CarlsonB.M.,HumanEmbryologyandDevelopmentBiology,2000,MosbyInc.,MO,
(4)QuesenberryP.J.,SteinG.S.,ForgetB.G.,WeissmanS.M.,StemCellBiologyandgenetherapy,2000,JohnWileyandSonsInc.
實驗課課程為實際實驗操作,授課老師從旁解說與指導。
■演講 □問答 □團體討論 ■分組討論 □個案研討 ■示範 □研習會 □角色扮演 □視聽教學 □腦力激盪 □活動教學■其他實際實驗操作
成績考核
期中考及期末考(30%)實驗操作考核(30%)出席及上課表現(40%)
教科書
(1)Benjamin Lewin. Genes IX. Jones andBartlettPublishers, 2007.
基因轉染在生物醫學研究之應用
中野敏明
8
102/04/15
17:30~19:30
2hr
Midterm exam期中考
楊敏瑜
19:30~21:30
2hr
Flow cytometry: cell cycle and cell surface marker analysis
流式細胞分析細胞週期及表面標誌
中野敏明
教師簡介
楊敏瑜/長庚大學醫學院臨床醫學研究所助理教授/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研究所博士
中野敏明/長庚大學醫學院臨床醫學研究所助理教授/日本廣島大學尖端物質科學研究科分子生命機能科學專攻博士
蕭長春/長庚大學醫學院臨床醫學研究所副教授/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博士
田祐霖/高雄長庚紀念醫院兒童內科部助理教授/美國佛羅里達大學生理學博士
楊敏瑜
19:30~21:30
2hr
Cellular and plasma microRNA detection* ( II )
細胞與血漿中微小RNA之檢測( II )
楊敏瑜
18
102/06/24
17:30~19:30
2hr
Application of free radical study in biomedical research
生物醫學實驗技術(2)
一、招生班別:臨床醫學研究所碩士學分班
二、課程簡介:
課程簡介
介紹生物醫學研究中細胞生物學及分子生物學之技術原理與應用,並以實驗課程讓學生實際演練目前常用的細胞生物學及分子生物學技術。
教學目標
介紹生物醫學研究相關之實驗原理與應用,以做為學生日後研究之基礎。
教學方法
(可複選)
正課課程內容以講述為主輔以網路及應用軟體之操作。
生物時鐘調控Study design for
楊敏瑜
19:30~21:30
2hr
microRNA research
微小RNA研究設計
楊敏瑜
16
102/06/10
17:30~19:30
2hr
Cellular and plasma microRNA detection* ( I )
細胞與血漿中微小RNA之檢測( I )
(5)姚富洲.新編生物技術.合記圖書出版社,2007.
參考書(講義)
(1)Arthur Kornbery and Tauia A. Baker, DNA Replication, 1997, W. H. Freeman and Company,New York,
(2)LodishH,andBerkA,MolecularCellBiology,4thedition.W.H.FreemanandCompany,NewYork,,2000.
血液疾病之分子診斷( I )
楊敏瑜
19:30~21:30
2hr
Molecular diagnosis of hematological diseases* ( II )
血液疾病之分子診斷( II )
楊敏瑜
13
102/05/27
17:30~19:30
2hr
Biological clock regulation
10
102/04/29
17:30~19:30
2hr
Basic molecular diagnostic techniques
基礎分子診斷技術
楊敏瑜
19:30~21:30
2hr
SNP單一核苷酸多形性
楊敏瑜
12
102/05/13
17:30~19:30
2hr
Molecular diagnosis of hematological diseases* ( I )
(2)SJeffery,JBooth,SMyint.Moleculardiagnosis.BIOSScientificPublishersLimited,1999.
(3)JSambrook,DRussell.MolecularCloning:ALaboratoryManual(ThirdEdition).ColdSpringHarborLaboratoryPress,2002.
三、收費標準:每學分每人2,500元,報名費每人500元
四、上課時間:102年03月04日起隔週星期一 17:30~19:30 (雙數週)
五、上課地點:高雄長庚兒童醫院12樓長庚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高雄縣鳥松鄉大埤路123號)
六、授課大綱:
பைடு நூலகம்週次
上課日期
開始/結束時間
時數
授課大綱
授課教師
2
102/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