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化学性质说课稿
《碳单质的多样性》说课稿
《碳单质的多样性》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一、说教材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碳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元素,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这一课题主要讲述碳单质的多样性,包括金刚石、石墨、C60等。
通过学习这些不同的碳单质,学生能够了解到同一种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这有助于拓宽学生的化学视野,为后续学习碳的化学性质以及碳和碳的氧化物之间的相互转化等知识奠定基础。
2. 教材内容分析教材首先介绍了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这两种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差异非常大,像金刚石是自然界中最硬的物质,而石墨很软且有滑腻感。
然后引入了C60这种新型的碳单质,让学生感受到化学科学的不断发展。
同时,教材还通过“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这一化学观念,将碳单质的结构、性质和用途紧密联系起来,这是化学学科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思维方式。
3.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①了解金刚石、石墨、C60等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②知道不同的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同一种元素也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
(2)过程与方法目标①通过对金刚石、石墨、C60等碳单质结构和性质的对比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②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小组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①感受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体会化学在改善人类生活方面的重要作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②通过对新型碳单质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4.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①金刚石、石墨、C60等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②结构与性质、性质与用途之间的关系。
(2)教学难点①理解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化学观念,并能运用这一观念解释一些化学现象。
②对C60分子结构的理解。
二、说学情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比如对元素、物质的分类等概念有了初步的了解。
他们也已经学习了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操作,具有一定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初中化学《碳的单质》说课稿
初中化学《碳的单质》说课稿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今天的××号考生,我说课的题目是《碳的单质》。
接下来,我将以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么教为思路,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始我的说课。
(过渡: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条件,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我要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一、说教材该部分属于xx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6单元课题1的内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于石墨和钻石有所了解,同时对于煤炭燃烧,以及冶炼金属也略知一二,这些对于学生学习本节课的知识与生活联系的构建起到了很大的帮助。
本节课内容源于生活,了解碳元素组成不同的物质,体现元素的统一性和物质的多样性。
能够借助碳元素组成的金刚石、石墨和C60的结构不同,明确三者物质的性质不同,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也有区别,理解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这一道理。
学生学完本课,不仅对碳元素组成的三种物质有了充分的认知,同时能够提升学生抽象逻辑思维,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渡:教师不仅要对教材进行分析,还要对学生的情况有清晰明了的掌握,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接下来我将对学情进行分析。
)二、说学情学生在生活中常见铅笔芯、钻石、玻璃刀等等物品,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储备,便于学生更好的了解和学习本节课的内容,同时学生在此之前学习过碳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知识储备也能够帮助学生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但是学生并不能系统概括金刚石、石墨以及C60的物理性质以及其他碳元素单质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和用途,因此在讲课期间可以应用大量的图片视频和相关材料,加深学生对于这部分知识点的认知。
(过渡: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三、说教学目标1.了解金刚石、石墨和C60的物理性质,以及生活中对应的用途。
2. 通过对金刚石、石墨和木炭以及C60的相关图片和实体物品观察与分析,提高观察与总结能力。
3.提高思考能力,增强对化学现象的探究欲望,感受化学的奇妙和谐。
碳的化学性质教(学)案及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或课题〕的特点是实验较多,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的容也较多。无论是讲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都应尽可能地从演示实验引出;对一些不能在课堂演示的实验,可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使学生听起来倍感亲切,承受起来比拟自然,这样便于学生从它们的性质了解它们的用途。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实验和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与分析,掌握碳在常温下的稳定性和高温时的化学活动性。
2、过程与方法:会对演示或、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开展的眼光看待碳单质;树立物质的组成、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观点。
教学重点: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碳与某些氧化物的反响;学生分析能力的培养。
二、学情分析
在本单元之前,学生已学习了氧气,并对氢气有所认识,知道了碳、氢、氧是组成
3C+2Fe2O3 3CO2↑+4Fe
倾听、思考、
分析。
联系实际教学,培养学生能力。
加深理解碳的复原性。
【练习】:1、以下反响中,碳不表达复原性的是………………………………………〖〗
A.CO2+C 2COB.2Mg+CO2 2MgO+C
C.C+H2O〔气〕 CO+H2D.2C+Fe3O4 2CO2↑+3Fe
强调反响条件对反响产物的影响。
练习
1、碳原子的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最外层电子数?〔解释碳的稳定性〕
2、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中碳元素的化合价各为多少?〔预测一氧化碳性质〕
强调结构、性质、用途间的密切关系。
为以后学习一氧化碳知识做好铺垫。
演示
※演示木炭复原氧化铜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分析实质。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能力;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九年级化学说课稿 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课题1金刚石、石墨和C60课题1金刚石、石墨和C60 第一课时说课稿一、说教材本课题是九年级化学第六单元课题1,它在本册书中是一个重要的课题,一方面是学生通过学习可以培养一些意识,另一方面它的位置非常重要。
九年级化学一开始就让学生能接触到物质,使他们对物质有一定地感官认识。
但分子、原子、元素、化合价等内容,让他们进入了抽象的世界。
这一课的到来,使学生回到了物质世界,回到了直观感受,回到了实验探究,所以就其位置来看,它是很重要的一课。
从其内容上看,本课分为两部分,一个是碳单质的介绍,另一个是碳的化学性质,从课时安排上,分为两课时,今天我要说的是第一课时:碳的单质。
这部分内容,主要介绍了金刚石,石墨的一些重要的物理性质和C60分子的结构特点,并穿插了木炭、活性炭的吸附性及其用途,从而使学生能够认识物质结构、性质、用途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学中,我对教材进行了适当地增减,加入了大量的媒体素材,从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归纳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认识结构、性质、用途三者的相互关系都是我的教学目标,同时达到让学生自主认识金刚石和石墨用途的目的。
其中,通过素材的展示来培养学生各项能力是本节课的重点。
对于C60分子,课本只作了简要的介绍,必须还要通过素材拓宽学生的视野,树立物质的发展观,这部分也是教学难点。
二、说方法1、教法:通过情景的创设,媒体素材的展示,引导问题的设计,逐渐让学生发现问题,并再次从媒体素材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而找出答案。
2、学法:通过实验的体验和观察并从媒体素材上获得信息,在教师的指导下,捕获信息,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最后归纳比较,从中体验物质结构、性质与用途的相互关系,树立物质发展观。
三、说策略这是一个信息量大,图片多,文字少的课题。
在教学中,我主要是以媒体的展示来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究,比较。
在金刚石和石墨内容的教学中,我主要是以两者的比较为主,通过物质组成的元素相同,用途却不同,启发学生发现问题,然后再通过视频和图片的展示,让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从中通过比较、归纳进一步认识物质的结构、性质、用途三者的相互关系,同时也了解了石墨、金刚石的用途。
碳的多样性说课稿
高中化学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碳的多样性,选自新课程鲁科版必修一的第章第一节。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展示这节课。
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碳的多样性是学生在中学阶段所学习的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中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
前面已经学习了物质的分类、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理论,本节内容可以对这部分内容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并将这些理论学以致用,并且为下一步学习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律知识奠定基础。
同时教材在知识安排上尽量是知识与生产生活相联系,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这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各项能力。
体现了“从生活中走进化学,再用化学去指导生活”的理念。
在08年的高考中全国卷第七题、重庆理综卷第六题、北京理综卷十二题分别考察了这个知识点,更说明这节课的重要性。
2、教学目标在《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对本节内容有以下要求:通过实验了解碳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认识其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结合我校的教学条件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了解碳单质的多样性,碳在自然界中的循环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掌握碳的重要化合物的性质。
(2)、、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能够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化学问题,敢于质疑,勤于思索,逐步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
(3)、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乐于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
这三个目标有机结合,相互依存,共同构建了本节课的三维目标。
3、重点难点、本节课的重点:碳单质的同素异形体和主要化合物的性质难点是:碳酸钠及碳酸氢钠的性质二、教法针对本节教学内容,我拟采用问题式教学和实验导学五步教学法。
以问题为中心,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实现师生之间教学互动。
对于碳酸钠及碳酸氢钠的化学性质的教学采取实验导学五步教学法即学生质疑—→学生实验—→分析诱导—→反馈练习—→小结发散。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6.1碳单质的多样性说课稿
1.教学重点:
-碳的化学性质及其应用。
-碳的存在形式及其特点。
2.教学难点:
-理解碳单质的多样性,认识到不同形式碳的优缺点。
-掌握碳的化学性质,并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二、学情分析导
(一)学生特点
本节课面向的是九年级的学生,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具备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在认知水平上,他们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化学概念和实验技能,能够进行简单的观察、分析和推理。在学习兴趣方面,学生对新鲜事物和实际应用有较高的兴趣,喜欢通过实验、探究等方式学习。然而,他们的学习习惯仍有待培养,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加以引导和规范。
(二)新知讲授
在新知讲授阶段,我将逐步呈现知识点,引导学生深入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解:
1.采用PPT展示碳单质的性质、存在形式等基本概念。
2.结合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碳单质的性质,如燃烧、还原等,引导学生从实践中总结规律。
3.通过案例分析,讲解碳单质在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了解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的联系。
(三)巩固练习
为了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提升应用能力,我计划设计以下巩固练习或实践活动:
3.互联网资源:利用网络资源,拓展学生对碳单质的认识,了解最新研究成果。
这些媒体资源在教学中的作用是: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直观地展示碳单质的多样性,帮助学生形成清晰的认识;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
(三)互动方式
我将设计以下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环节,以促进学生的参与和合作:
1.设计实验题目,让学生自主选择合适的碳单质进行实验,观察其性质,并撰写实验报告。
《碳的化学性质》教案及说课稿
《碳的化学性质》教案及说课稿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碳的基本化学性质,如可燃性、还原性和稳定性。
2. 使学生掌握碳单质和碳的化合物之间的转化关系。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第一章:碳的基本化学性质1.1 碳的可燃性1.2 碳的还原性1.3 碳的稳定性第二章:碳单质之间的转化2.1 碳的氧化反应2.2 碳的还原反应2.3 碳的置换反应第三章:碳的化合物之间的转化3.1 碳酸盐的与分解3.2 碳酸的与分解3.3 碳氢化合物的转化第四章:碳的氧化物4.1 一氧化碳的与性质4.2 二氧化碳的与性质4.3 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鉴别方法第五章:碳的卤化物5.1 碳卤化物的制备与性质5.2 碳卤化物的结构与命名5.3 碳卤化物的反应特点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碳的化学性质。
2. 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 利用多媒体教学,生动展示碳的化学反应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碳的化学性质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 课后作业:巩固学生对碳的化学性质的知识点。
教学资源:1. 实验仪器和试剂:进行碳的化学性质实验。
2. 多媒体教学设备:展示碳的化学反应过程。
3. 教材和参考书:提供碳的化学性质的相关知识。
教学步骤:第一章:碳的基本化学性质1.1 碳的可燃性1. 介绍碳的可燃性概念。
2. 进行碳的可燃性实验,观察实验现象。
3. 分析碳的可燃性原因。
1.2 碳的还原性1. 介绍碳的还原性概念。
2. 进行碳的还原性实验,观察实验现象。
3. 分析碳的还原性原因。
1.3 碳的稳定性1. 介绍碳的稳定性概念。
2. 进行碳的稳定性实验,观察实验现象。
3. 分析碳的稳定性原因。
第二章:碳单质之间的转化2.1 碳的氧化反应1. 介绍碳的氧化反应概念。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6.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一氧化碳化学性质说课稿
在教学过程中,我预见到可能会出现学生对实验现象观察不仔细、对实际应用实例理解不深入的问题。为应对这些问题,我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验观察和分析,提供实际的案例进行讲解和讨论,以加深他们的理解和认识。课后,我将通过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和学生的反馈,评估教学效果。如果发现学生存在问题,我将采取针对性的讲解和辅导,以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知识点。同时,我也会根据学生的反馈和教学实际情况,不断反思和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二)媒体资源
为了丰富教学手段,我将使用多媒体课件、实验视频和虚拟实验室等资源。多媒体课件能够直观地展示实验现象和化学反应过程,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实验视频则能够将实验过程详细呈现,方便学生反复观察和分析;虚拟实验室则能够提供给学生一个模拟实验操作的平台,提高他们的实验操作能力。这些资源在教学中的作用是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
4.对学生的成果进行及时的反馈和肯定,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进步和成长,增强他们的学习动力。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一)教学策略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以实验探究法和案例分析法为主。实验探究法能够直观地展示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使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操作亲身体验化学反应的过程,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案例分析法则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实际意义。这两种方法的选择是基于现代教育理念,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习障碍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如对酸、碱、盐的概念的理解,对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认识。学生可能存在的学习障碍主要有:对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理解不深,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有待提高,对实际应用中的相关实例理解不够。
碳的化学性质教案及说课稿
碳的化学性质教案及说课稿教学目标:1. 了解碳的化学性质,包括稳定性、可燃性和还原性。
2. 能够运用碳的化学性质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3. 学会使用实验仪器进行碳的化学性质实验,并能够正确书写实验报告。
教学重点:1. 碳的化学性质:稳定性、可燃性和还原性。
2. 实验操作技能:使用实验仪器进行碳的化学性质实验。
教学难点:1. 实验操作技能:使用实验仪器进行碳的化学性质实验。
2. 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解释。
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试管、酒精灯、镊子、滴管等。
2. 实验试剂:木炭、氧气、澄清石灰水等。
3. 实验药品:石灰石、稀盐酸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碳的物理性质,如碳的黑色固体、不易溶于水等。
2. 提问:你们认为碳还有哪些化学性质呢?二、教学内容与活动(20分钟)1. 稳定性实验:a. 学生分组,每组领取一块木炭。
b. 指导学生用酒精灯点燃木炭,观察燃烧过程。
c. 引导学生讨论木炭燃烧后的气体是什么,并解释原因。
2. 可燃性实验:a. 学生分组,每组领取一小块石灰石。
b. 指导学生将石灰石放入试管中,加入稀盐酸,观察产生的气体。
c. 引导学生讨论产生的气体是什么,并解释原因。
3. 还原性实验:a. 学生分组,每组领取一小瓶澄清石灰水。
b. 指导学生将澄清石灰水倒入试管中,加入少量氧气。
c. 引导学生观察澄清石灰水的变化,并解释原因。
三、巩固练习(10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领取一小瓶澄清石灰水。
2. 指导学生将澄清石灰水倒入试管中,加入少量二氧化碳。
3. 引导学生观察澄清石灰水的变化,并解释原因。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学习的碳的化学性质:稳定性、可燃性和还原性。
2. 强调实验操作注意事项和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解释。
五、作业布置(5分钟)1. 完成实验报告:记录实验过程、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
2.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碳的化合物的性质。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了碳的化学性质。
《碳单质的化学性质》 说课稿
《碳单质的化学性质》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碳单质的化学性质》。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碳单质的化学性质”是初中化学教材中的重要内容。
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了解了碳单质的物理性质,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同时,本节课的知识也为后续学习碳的化合物以及化学变化的本质等内容做好了铺垫。
通过对碳单质化学性质的学习,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物质的性质与用途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包括碳单质的稳定性、可燃性和还原性三个方面的化学性质。
二、学情分析(一)知识基础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氧气、氢气等物质的化学性质,具备了一定的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对化学实验有着浓厚的兴趣。
(二)学习能力初中学生的思维活跃,好奇心强,但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较弱。
在教学中,需要通过实验、多媒体等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化学概念。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碳单质在常温下的稳定性。
2、掌握碳单质的可燃性,能够写出相关的化学方程式。
3、理解碳单质的还原性,能够描述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现象,并写出化学方程式。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让学生感受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碳单质的可燃性和还原性。
2、碳还原氧化铜实验的原理和现象。
(二)教学难点1、碳还原氧化铜实验的操作和注意事项。
2、对碳单质还原性的理解。
五、教法与学法(一)教法1、实验探究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碳单质的化学性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碳的单质说课稿(非师范专业教师资格证)
碳的单质说课稿说课人:徐斌一、教学目标的确定与实施途径1.知识传授目标:了解碳的单质(金刚石、石墨)的物理性质,并联系性质了解它们的主要用途;了解无定形碳(木炭、焦炭、活性碳、炭黑等)和C60。
2.能力培养目标:通过单质的性质学习有关实验(如让学生亲手割一下玻璃,学会如何割玻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3.思想教育目标:通过对金刚石、石墨和常见炭的学习,对学生进行共性、个性关系的认识和学习方法的培养与教育。
4.目标的实施途径:教师指导学生演示,学生动手操作,共同归纳。
二、重点、难点的确定与突破:1.对教材所处地位的理解:本节课位于《第五章碳和碳的化合物》的第一节,教材内容贴近生活实际。
学生在第一章里了解了氧气与碳的反应,对碳物质认识比较模糊,木条、木炭燃烧都当作碳燃烧。
通过本节的学习,真正对碳单质有本质上的了解,也为下一节进一步学习单质碳的化学性质作准备。
2.重点、难点的确定:重点是金刚石、石墨的重要物性和用途;难点是金刚石和石墨物性差异很大的原因,也就是结构、性质和用途之间的关系。
3.处理重点、难点的手段与途径:在教师演示和学生动手操作的基础上,对金刚石、石墨的性质和用途进行观察、分析,比较。
三、学法指导:1.对学生情况的了解:学生对铅笔芯、玻璃刀、钻石、防毒面具、黑火药等特别感兴,不但对书上的知识感兴趣,还有跃跃欲试的想法,能让学生亲手割一下玻璃,学会如何割玻璃,做家庭小实验如石墨的导电性、用铅笔芯粉开久末开的锁、做个简易的净水器等对于好动手的学生来说比较容易,主要难处是如何让学生从原子的排列不同来理解它们性质上的差异。
2.对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的预见及采取的措施:为了让学生感受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在预习课文时,可以让学生削一支铅笔,观察铅笔芯(含石墨)的颜色、状态,触摸铅笔芯的粉末,体会一下感觉。
利用电池中的碳棒作导电性实验,找几块木炭认真观察,留意木炭中的空隙。
对于碳单质和无定形碳的用途的理解,要结合具体物质抓住关键的性质,如金刚石主要是硬度及特有的光泽,木炭是吸附性,石墨是导电性。
《碳的多样性》 说课稿
《碳的多样性》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碳的多样性》。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
碳及其化合物在自然界和人类生产生活中广泛存在,碳的多样性是自然界中物质多样性的重要体现。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从物质的组成、性质和转化等方面认识碳的多样性,为后续学习元素周期律、化学反应原理等知识奠定基础。
教材首先介绍了碳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如单质碳(金刚石、石墨、C₆₀等)、含碳化合物(碳酸盐、有机物等),让学生对碳的存在有一个宏观的认识。
接着,教材重点阐述了碳的几种常见氧化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通过实验探究和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最后,教材简单介绍了碳酸盐和碳酸氢盐的性质及相互转化,让学生了解含碳化合物之间的转化关系。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了碳单质(金刚石、石墨)和二氧化碳的部分性质,对碳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
但对于碳的多样性以及含碳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等知识还比较陌生。
此外,高一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但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还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和分析讨论来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碳单质的多样性,掌握金刚石、石墨、C₆₀等的结构和性质。
(2)掌握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能书写相关的化学方程式。
(3)理解碳酸盐和碳酸氢盐的性质及相互转化,能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碳及其化合物性质的讨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让学生感受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碳的多样性》 说课稿
《碳的多样性》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碳的多样性》。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碳的多样性》是高中化学必修 1 第三章《自然界中的元素》中的第一节内容。
本节内容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对前面所学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延续和深化,又为后面学习氮、硫等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奠定基础。
从教材的编排来看,本节内容首先介绍了碳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包括单质、化合物等,然后重点探讨了碳的几种常见化合物的性质和用途,如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钠、碳酸氢钠等。
通过对这些物质的学习,让学生了解碳元素的多样性,认识到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用途反映性质的化学学科思想。
二、学情分析在知识储备方面,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了碳的部分知识,如碳的单质、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质等,对碳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对于碳的化合物的性质和相互转化关系还缺乏系统的认识。
在能力方面,高一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但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还有待提高。
在心理特点方面,学生对化学实验充满兴趣,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畏难情绪,需要教师给予适当的引导和鼓励。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碳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认识同素异形体的概念。
(2)掌握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
(3)理解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差异,学会鉴别它们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碳及其化合物之间转化关系的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让学生感受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的性质。
碳的多样性说课稿
碳的多样性(第一课时)说课稿姓名:林景学校:漳州师范学院系别:化学与环境科学系专业:07级化学教育(3)班指导老师:蔡文联老师联系方式:E-mail:碳的多样性(第一课时)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的内容、地位和作用:本节内容选自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三章的碳的多样性第一课时,主要涉及到碳单质的性质、同素异形体概念以及含碳化合物,尤其是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性质等内容。
本节课属于元素化合物知识的范畴,而元素化合物知识是化学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化学基本原理和基础理论的基础,是学生赖以进行科学抽象的依据和出发点。
在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的知识,为本知识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同时对于碳及其化合物的学习,旨在向学生介绍非金属元素的学习方法为以后硫、氮元素的学习奠定基础;同时也将为学习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律的知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各种碳单质的介绍,了解同素异形体的概念,知道碳的三种常见同素异形体及导致物理性质相异的主要原因是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2)了解广泛存在自然界中的碳的化合物,通过活动探究认识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主要性质,初步体会它们性质的差异。
(3)根据碳及其化合物的相关知识了解生产生活以及环境变化等现象,能够解释与含碳物质有关的现象和解决简单的问题,以及关注环境问题,当今社会热点(低碳生活、温室效应、军事、科技……)具备多方位看待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碳单质、以及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性质的探究,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体会实验、观察、分类、比较、归纳、合作等方法在研究物质性质中的应用,进一步理解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程序。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性质的探究,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2)通过C60和碳纳米管知识体会化学之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3)通过对碳与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之间的关系,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以及让学生应用化学的眼光理解、看待当今时政热点低碳、环保、国防、科技等问题,以及用化学的角度关注各个领域的化学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
碳的化学性质说课稿(23张PPT)
活动三
氧化铜失去氧,发生了还原反应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法分析
高温
教学过程
C+2CuO
还原性
2Cu+CO2↑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碳得到氧 , 发生了氧化反应
设计意图:
1、通过分析、讲解,突破难点。
导 活活 入 动动 新 探探 课 究究
课当 堂堂 小练 结习
活动三
设计意图:通过动画,从微观的角度让学生
3、重点和难点
重点
碳单质的化学 性质
教材分析
难点
碳与某些氧化物的 反应
学情分析 教法分析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学习兴趣浓厚
推理能力不足
实际应用 能力较差
学生特点
实验分析 能力欠缺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法分析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对物质的化学性 质有一定的认识
渴望获得化学知识
类比推理法
2C+O2 点燃 2CO(O2不足)
教学反思
作燃料导 活
入动 新探
度 下
②还原性
高温
2CuO +C
2Cu + CO2
课
冶炼 课课
金属
堂堂 小小
结结
究
当 堂 练 习
教材分析
1、具有保存价值的档案等都使用碳素墨水书写, 学情分析
这是因为墨汁中的碳 (
)
教法分析
A.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 B.常温下被氧化成稳定性的物质
入 新 课
动点。 堂 堂
2、通过类比得出:量变引起质变。
小练
结习
活动二
设计意图:结合新闻实例,提高安全常识。
教材分析
九年级(初三)化学 碳多样性的说课稿
碳多样性的说课稿一、教材分析碳是新教材中第一个具体学习的元素,而且碳也是自然界中非常常见的物质,因此学好碳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就显得非常重要。
本课时主要在学生初中对金刚石、石墨、C60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从结构上来分析它们性质不同的原因,循序渐进地使学生在知识上能很好地做到初中和高中的衔接。
同时拓展了碳的化合物的相关知识,重点研究了碳酸盐和碳酸氢盐的性质。
二、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等多种教学手段,以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直观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开展讨论式教学,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积极开展实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和观察能力。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通过介绍各种碳单质,使学生了解同素异形体的概念,知道碳有三种同素异形体,它们的物理性质有较大的差别,导致物理性质相异的主要原因是碳原子的排列不同。
(2)知道含碳元素的化合物种类繁多,一般分为含碳的无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两大类,通过活动探究认识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主要性质,初步体会它们性质的差异。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主要性质,进一步熟悉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程序,培养学生利用实验科学探究的能力。
(2)体会将自然界中的转化与实验室中的转化统一起来的科学思维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探究化学的兴趣,发扬合作学习的精神,养成严谨科学的学习习惯。
(2)了解人们经常利用科学知识实现碳元素的转化,为人们服务的案例,体会化学科学的伟大,增强求知的欲望。
(3)通过介绍人类的活动破坏了自然界中碳转化的平衡所造成的后果,激发学生应用化学知识,维护生态平衡的热情和责任。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碳元素之间的转化,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性质。
难点:碳元素之间的转化,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性质。
三、教学方法实验探究、自主归纳,多媒体教学四、教学过程。
《碳的化学性质》教案及说课稿
《碳的化学性质》教案及说课稿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碳的基本化学性质,包括碳的燃烧、还原、氧化等反应。
2. 使学生掌握碳的化学符号、分子式以及相关的化学方程式。
3. 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提高学生对化学实验的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碳的燃烧反应及其化学方程式。
(2)碳的还原反应及其化学方程式。
(3)碳的氧化反应及其化学方程式。
2. 教学难点:(1)碳的燃烧反应中氧气与碳的化学计量比。
(2)碳的还原反应中碳与氧化物的化学计量比。
(3)碳的氧化反应中碳的氧化态变化。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碳的化学性质。
2. 利用实验演示法,让学生观察碳的化学反应现象。
3. 采用分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
4. 运用案例分析法,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熟练掌握碳的化学性质及相关知识,准备相关教学案例。
2. 学生准备:预习碳的化学性质相关内容,了解基本概念。
3. 实验器材准备:实验室用具、碳源、氧化剂、还原剂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碳的单质形态(石墨、金刚石等)引出碳的化学性质,激发学生兴趣。
2. 知识讲解讲解碳的燃烧反应、还原反应和氧化反应,引导学生掌握相关化学方程式。
3. 实验演示进行碳的燃烧、还原、氧化反应的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4.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现象,分析碳的化学性质,引导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问题。
5.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生活中的碳的化学性质应用,如碳的燃烧在锅炉中的应用,碳的还原在冶炼金属中的应用等。
6. 课堂小结7. 作业布置布置有关碳的化学性质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8. 课后反思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调整教学方法,为后续课程做好准备。
六、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探讨碳的同素异形体之间的转化关系,如石墨转化为金刚石的化学反应。
《结构多样的碳单质》 说课稿
《结构多样的碳单质》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结构多样的碳单质》。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化学教材必修一的内容。
碳单质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同时也是学习碳的化合物的基础。
通过对结构多样的碳单质的学习,学生能够深入理解物质的结构决定性质这一重要化学思想。
教材首先介绍了金刚石、石墨和 C₆₀这三种常见的碳单质,然后从微观结构的角度分析了它们性质差异的原因,为后续学习碳的同素异形体以及有机物的结构奠定了基础。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已经对碳单质有了初步的了解,知道金刚石、石墨的部分物理性质。
但对于物质的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还缺乏深入的认识。
此外,高一年级的学生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但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较弱,需要通过直观的实验和形象的模型来帮助理解。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金刚石、石墨和 C₆₀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2)理解物质的结构决定性质这一化学基本观念。
(3)掌握同素异形体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通过模型搭建,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感受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金刚石、石墨和 C₆₀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2)物质的结构决定性质这一化学基本观念。
2、教学难点物质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
五、教法与学法1、教法(1)讲授法:讲解碳单质的相关知识,使学生形成系统的认识。
(2)实验法:通过演示实验,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促进学生思维的碰撞,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2、学法(1)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获取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三江化学教师
“说讲评”活动
碳的化学性质说课稿
单位:大兴农场学校
姓名:杨丽丽
时间:2012年11月5日
电话:5756387
第六单元:“碳的化学性质”——九年级化学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级化学上册的第六单元课题1《碳的化学性质》第二课时,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来谈谈我们小组对这节课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在本单元之前,学生已学习了氧气、氢气等气态非金属单质的化学性质,知道了碳、氢、氧是组成物质世界的三大元素。
通过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探究碳及其氧化物的知识,对非金属单质的通性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认识,也为今后的金属的化学性质的学习做好铺垫。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与分析,掌握碳在常温下稳定和高温时活泼的化学性质。
2、过程与方法:会对展示的资料进行分析、归纳;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探究等
方式得出实验结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发展的眼光看待碳单质;树立物质的结构决定物质的
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观点
教学重点: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碳与某些氧化物的反应;学生分析能力的培养。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标志着学生已经进入初中学习的最后阶段,引进适应了初中的学习生活,课前我对我们学校的学生学习状况做了调查,通过前面知识的学习大部分学生对物质的化学性质有一定的认识,渴望获得化学知识,学习兴趣也比较浓厚,但同时也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如学生的推理能力,实际应用能力较差,实验分析能力也存在欠缺。
受原有的学习方式影响,许多学生习惯跟着老师走,缺乏创新意识,需要改变学习方式来引导和培养其创新思维与能力。
三、教学方法
本节课基本方法是以生活中实例和实验为先导,综合启发式教学。
资料展示法,类比推理法,探究式实验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这些方法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自主学习的原则。
四、学法指导
教是为了不教。
教师在教知识的同时,关键是教学生方法。
本节课教给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主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分析归纳、合作探究、巩固提升等学习方法,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五、教学设计
六、板书设计
设计意图:既加深了对整个教学过程的印象和体验,同时又是对这节课的总结和梳理。
总之本节课通过精心设问、导入新课、合作探讨、演示实验,引导学生,强调把学生当成发现者、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自行探究,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互助、参与合作意识,实现了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真正实现了知识与能力的同步提高,教学效果很好。
一句话:只要教师转变观念,大胆的放手把课堂还给学生,满足他们好奇、好动、好说的特点,教学效果一定会事半功倍。
C
常温下比较稳定
可燃性} C+O 2
CO
2
点燃 点燃
C+O 2
C+金属氧化物 金属+CO ↑
高温
还原剂:被氧化
氧化剂:被还原 }
指反应物
C+2CuO
2Cu+CO ↑ 高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