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探索小学数学教学

合集下载

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践探索

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践探索

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践探索一、培养数学思维数学思维是指学生在数学学习和解决问题中所表现出来的思维活动。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是数学教学的核心任务之一。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我们可以通过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在学习面积和周长的概念时,我们可以设计一道问题:“一个正方形的面积是36平方厘米,求其周长是多少?”要解决这个问题,学生不仅需要运用所学的知识,还需要灵活运用数学运算的方法,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还可以通过让学生进行“数学探究”的形式,让他们主动参与到问题的解决过程中。

我们可以在课堂上给学生设计一些实际问题,鼓励他们结合所学的知识,进行数学建模和问题求解。

让学生通过测量班级同学的身高,设计一个统计图表,分析身高的分布规律等。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使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思考、探索,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培养数学交流能力在核心素养的理念下,培养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我们可以通过一些课堂活动,促进学生之间的数学交流和合作。

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共同完成一个数学问题或者课堂练习,这不仅可以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还可以通过开展数学思维导向的讨论课,让学生在交流中形成自己的见解,拓展思维,提高思维质量。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还可以通过“学生教学生”、“学生展示”等形式,让学生在公开场合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激发他们的自信心,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

让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解题过程和答案,引领其他同学进行思考和发言,这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还可以促进他们之间的数学交流,丰富学习氛围。

核心素养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这在数学教学中尤为重要。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设计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或者游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培养他们的数学创新能力。

我们可以组织数学游戏活动,让学生通过游戏的方式来体验数学的乐趣,激发他们的数学兴趣。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探索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探索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探索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教学是一种多向、多角度、多手段、变被动为主动学习的发散型教学模式。

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教学要根据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进行教学,注重激活学生主动地去发现、去想像、去探索,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充分凸现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它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展示学生的个性,使每个学生都可以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观点,有利于培养不同水平层次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实践能力。

如何构建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教学?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索:一、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什么是教育?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小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才会把精力集中在学习活动的最重要方面,提高学习效果,也有利于学生健康的发育成长。

反之,坏习惯不仅降低学习效果,而且有损于身心健康。

小学是儿童形成各种习惯的最佳时期,在这一阶段重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在一定程度上还影响其能力、性格的发展。

所谓学习习惯,学习习惯是指学习活动中形成的固定态度和行为。

学习习惯对学生的学习有直接的影响,良好学习习惯是促进学生取得较好学习成绩的重要因素。

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了,学生将受用终生,而良好习惯要从小培养,”从娃娃抓起”。

不良习惯一旦形成再纠正,那将是件很困难的事情。

我以前认为学习习惯的养成无非就是上课认真听讲、课后认真完成作业,其实这种想法、是很不全面的。

教师还应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反思质疑等学习习惯,学生也只有养成了独立思考的好习惯才能在小组内进行交流,才能谈出不同的想法,有了这些想法才能进行实践创造。

二、游戏式的课堂教学人人都知道孩子们最喜欢的是游戏,在游戏中学习也是孩子们所向往的,在以往的教学我采用了游戏的形式进行教学,但受到的学习效果不是很理想,课上孩子们的游戏设计要具有挑战性、趣味性和竞赛性等等,教师的竞赛式游戏可以在课间进行,把无意变有意注意,使学生在精力旺盛时能学到很多知识,在游戏的过程中立足于趣是能够激起学生动脑思考问题,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小学数学教学实践的探索(3篇)

小学数学教学实践的探索(3篇)

第1篇摘要:本文旨在探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的创新方法,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兴趣。

通过对教学理念、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探索,本文提出了以下观点: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实践操作;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多元化评价,关注个体差异;运用信息技术,拓展教学空间。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实践;创新方法;学生素养一、引言小学数学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空间想象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往往以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数学素养难以提高。

因此,探索新的教学实践方法,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

二、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实践操作1. 教学理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教学策略(1)设计实践操作活动:通过设计有趣的数学实验、游戏、竞赛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感受数学的魅力,提高数学素养。

(2)创设问题情境:以生活实例为背景,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3)小组合作学习:将学生分成小组,通过合作交流,共同完成数学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三、创设情境,激发兴趣1. 教学理念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

2. 教学策略(1)运用多媒体技术:利用图片、动画、视频等手段,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设计趣味数学活动: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富有创意的数学活动,如数学故事会、数学趣味运动会等。

(3)关注学生生活经验: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设计贴近生活的数学问题,让学生感受数学的价值。

四、多元化评价,关注个体差异1. 教学理念评价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小学科学和数学教学有效融合的实践探索

小学科学和数学教学有效融合的实践探索

小学科学和数学教学有效融合的实践探索
小学科学和数学教学的有效融合,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进行探索:
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科学问题:在科学课堂中,可以让学生利用已经学过的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的科学问题。

比如,学生可以利用分数、小数或图形的知识,来解决长度、面积、体积等问题。

将科学知识转化为数学模型:在数学课堂中,可以让学生通过科学知识来理解数学模型的概念和应用。

比如,学生可以通过研究物质的浓度、温度、压强等因素,来掌握相关的数学模型。

在实验活动中结合数学和科学:在进行实验活动时,可以让学生在观察和测量的过程中,使用数学方法来分析和推理科学问题。

在科学和数学教材中寻找联系: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帮助学生发现科学和数学教材中的联系,并通过联系来加深对科学和数学知识的理解。

利用数学游戏和科学探究的方式进行融合教学:可以通过利用数学游戏和科学探究的方式,来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科学和数学知识。

比如,可以设计一些数学益智游戏,让学生通过解决游戏中的问题来学习数学知识;也可以通过让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推理能力。

总的来说,小学科学和数学教学的有效融合,需要教师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和方法,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过程中,通过科学和数学的交叉学习,来加深对科学和数学知识的理解。

对小学数学教学的几点实践探索

对小学数学教学的几点实践探索

对小学数学教学的几点实践探索摘要:随着小学数学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和实施,作为小学数学教师,要想实现数学新课改的目标就应在教学中不断改进和完善教学方法。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策略;研究随着小学数学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实施,作为老师应如何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要求,让我们的数学教学变得更加有效呢?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应不断审视自己的教学,改进和完善教学方法,提高数学教学有效性。

以下是本人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探索的几点教学建议。

一、针对学生的疑点,提出有效问题随着新课程教学目标的不断深入与推进,教师的教学观念也逐渐发生了改变,提问意识也逐步增强,但是有些教师往往不能掌握好提问的“度”,从而导致数学课堂从“一言堂”走向了“满堂问”。

因此,教师在设计和提问问题时,一定要审时度势、把握时机、切中要害,以达到提问式教学应有的效果。

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认识”这一课的时候,可以首先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分别测量出大圆、中圆和小圆的周长,当学生采取“滚动测量”的方法测量圆的周长时,教师再指着黑板上的圆形问学生:“黑板上的大圆能运用滚动法来测量吗?”学生不得不另找办法,从而想出了“绳测法”,然后抓住这个机会,教师再指着教室转动的吊扇问学生:“吊扇在转动过程中所形成的圆形还能用绳测的方式来测量吗?”从而引导学生进一步的发现,“滚动测量法”和“绳测法”均有局限性,从而使他们自己产生“能否找到一种计算圆周长的普遍规律”的疑问,当学生们通过观察、分析、操作、测量、思考、实践等一系列步骤,最终发现“圆周长总是它直径的三倍多一些”这一规律时,内心的成就感是无与伦比的。

二、合理选择教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要多采用研究性教学法与发现教学法,让教学过程成为学生自主探究、积极发现新知的过程。

如探究圆周率相关知识的时候,我提前布置让学生准备大小不同的圆、一把直尺还有一些细线。

在课堂上让学生根据我的问题进行了分组操作,探索圆周长与直径的关系。

小学数学课自主探索的教学策略

小学数学课自主探索的教学策略

小学数学课自主探索的教学策略在新课程改革的进程中,自主探索逐渐成为小学数学教学里一种常用的教学方式。

然而教学内容不同、课型不同,所使用的自主探索学习方式也会随之而发生变化。

那么,如何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施用自主探索的教学策略呢?一、在概念教学中运用自主探索,让数学课堂有趣起来1、变灌输为验证。

形成概念是概念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步,是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感知、辨别而抽象概括的过程。

现代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发现不限于那种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的行为,正确的说,发现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形式。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猜想的基础上进行验证、发现,最终形成正确的概念。

以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为例,学生做出种种猜想之后进行操作:小组合作把平行四边形剪、拼成一个学过的会求面积的平面图形(长方形),再通过小组讨论,自己自主探索出新图形和原图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长方形的长、宽与平行四边形的底、高的关系,再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从而验证出刚才有的猜想成立,有的猜想不成立。

激发了学生在求知过程中主动创造的潜在能力以及学习积极性。

2、变静态为动态。

静态是指数学概念是静止的,这样的课堂教学也容易陷入静态。

之所以能够变成动态,是因为概念背后通常含有丰富的背景和内容,这需要在实践操作中来获得。

以“倍数和因数”为例,这两个概念是从整除算式或乘法算式中衍生出来的,概念的背景不是很丰富,有些教师为了节约教学时间,直接出示简单的除法算式引入新知进行教学,课堂显得生硬而没有活力。

而如果让学生自主探索,先用12个完全一样的小正方形来拼长方形,看有哪些不同的情况,学生因为动起来了,参与的热情也就高涨起来,教学的效率也随之提高了。

当然,有了这样的自主探索活动,更容易使学生对倍数和因数有深刻的理解,如倍数和因数是关联的、因数和因数也是随之变化的,与生活实际有着密切的联系等。

二、在计算教学中运用自主探索,让数学课堂深刻起来1、变说理为操作。

浅谈小学数学探索规律的教学方式及重要性

浅谈小学数学探索规律的教学方式及重要性

浅谈小学数学探索规律的教学方式及重要性小学数学探索规律是小学阶段数学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探索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将从教学方式和重要性两个方面进行浅谈。

探索规律的教学方式可以采取多种形式。

启发式教学是一种常见的方式。

这种教学方式通过提供一些启示性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思考、实践和合作来发现问题的规律。

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些数列,要求他们找出数列的规律,并给出相应的解释。

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

探索规律的教学方式还可以通过游戏和实践来进行。

老师可以设计一些趣味性的数学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探索规律。

学生也可以通过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来进行数学探索,例如通过测量、组织数据等方式。

通过游戏和实践,学生可以将数学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学理论。

探索规律在小学数学学习中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探索规律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数学思维是一种整体思维方式,它包括逻辑思维、抽象思维、归纳思维等多种思维方式。

通过探索规律的学习,学生可以培养这些思维方式,提高他们的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

探索规律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

数学知识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和规律性,通过探索规律,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各个数学概念之间的联系,并形成知识体系。

探索规律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抽象概念,提高他们对抽象数学概念的认识和理解能力。

探索规律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探索规律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主动思考、独立探索和合作学习,这些过程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随着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他们可以更好地应对复杂的数学问题和实际生活中的数学应用问题。

探索规律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教师可以通过启发式教学、游戏和实践等方式来引导学生进行探索规律的学习,帮助他们培养数学思维能力、建立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和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探索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的有效策略

探索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的有效策略

探索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的有效策略在小学一年级的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孩子的数学能力、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一直是教师们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探索一些有效的策略,帮助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小学一年级的数学教学应该注重创设情境,通过生活实际问题来引导学生。

比如,在讲解加法时,教师可以用一些直观的实物,如水果和玩具,让学生参与集体游戏,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对数学的好奇心。

二、强化基本概念,打下坚实基础在小学一年级的数学教学中,基本概念是必不可少的。

教师应该在教学中重点强调数字、形状、排序和计量等基本概念。

通过大量的实际操作和练习,让学生深入理解这些概念,并能够熟练运用。

三、多种教学方法结合,灵活运用在数学教学中,单一的教学方法可能会导致学生的学习效果不佳。

因此,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例如,在讲解数学问题时,可以通过讲解、示范、合作学习和游戏化教学等方式来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四、注重巩固和扩展,循序渐进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有限,因此,教师应该注重知识的巩固和扩展。

通过复习和练习,巩固已学知识的同时,还要适当扩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内容的循序渐进,使学生能够逐步建立起数学的整体认知。

五、鼓励互动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小学一年级的学生通常都很喜欢与同学进行互动和合作。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创造机会,让学生进行小组活动或合作探究。

这种互动和合作可以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

六、及时反馈,推动学生进步在教学中,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及时反馈非常重要。

教师可以通过个别辅导、课堂练习和作业批改等方式,帮助学生及时发现自己的问题,并及时纠正。

这样可以激励学生,推动他们在数学学习中不断取得进步。

结语综上所述,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的有效策略包括创设情境、强化基本概念、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注重巩固和扩展、鼓励互动和合作以及及时反馈。

小学高年级数学有效教学的策略探索

小学高年级数学有效教学的策略探索

小学高年级数学有效教学的策略探索小学高年级数学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关键阶段,也是学生数学基础打牢的阶段。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采取一定的策略来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数学学习观念,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本文将探讨小学高年级数学有效教学的策略,并提出一些可行的方法和措施。

一、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往往受到外部环境和内在因素的影响,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数学教学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数学游戏、数学竞赛等。

教师要注重挖掘数学知识的内在魅力,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的美妙和神奇,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教师还可以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来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数学知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设置情境化的教学任务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开始逐渐发展,教师可以通过设置情境化的教学任务,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他们的数学解决问题能力。

可以通过真实生活中的问题,设计情境化的数学教学任务,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开放性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数学学习方法对他们今后的数学学习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的数学学习方法。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及时复习、积极思考、勤于总结等。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解题方法,教会他们如何正确理解问题、合理分析问题、有效解决问题。

教师还可以通过示范和讲解,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数学学习方法,提高他们的数学学习效率。

四、差异化教学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学习水平各不相同,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差异化教学,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

教师可以通过分层教学,将学生按照不同的学习水平分组教学,量身定制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

教师可以通过个性化辅导,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难点和错误,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和指导。

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思想的培养探索

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思想的培养探索

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思想的培养探索数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它不仅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围绕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思想的培养展开探索。

一、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是首要任务。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对数学感兴趣,才能更好地培养他们的数学思想。

在教学中,老师可以利用有趣的数学游戏、实际问题、数学竞赛等活动,来吸引学生对数学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老师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他们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体会到快乐和成就感,从而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

二、关注数学思维的培养数学思维是数学学习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的关键。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创造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数学问题的启发性设计、数学实践活动和数学探究课程来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训练,让他们在实际问题中进行思考和探索。

教师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好奇心和数学想象力,让他们在数学学习中能够自由地表达和展示自己的思维方式,从而进一步提升他们的数学思维水平。

三、注重数学知识和方法的整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除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还要注重数学知识和方法的整合。

数学是一个系统的学科,各个学科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数学知识和方法的整合。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综合性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灵活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和方法,从而提升他们的数学综合能力。

教师还可以通过跨学科的教学活动,将数学与其他学科进行整合,从而拓展学生的数学视野,拓宽他们的数学思维空间。

四、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探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合作探讨。

独立思考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的重要手段,只有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和发现问题的解决方法,才能真正提升他们的数学思维水平。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适时地给学生提供自主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机会,让他们在实际问题中进行独立思考和解决,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自主探究式学习的实践探索与尝试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自主探究式学习的实践探索与尝试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自主探究式学习的实践探索与尝试数学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

而自主探究式学习是一种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知识的教学模式。

本文将探讨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实践自主探究式学习,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的提高。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学习几何的时候,可以引入小学生喜欢的玩具积木,让学生自主组合出不同的几何形状,从而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几何形状的特征和性质。

通过这样的情境创设,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探索欲望。

二、引导问题探究自主探究式学习的核心是引导问题探究。

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可以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和思考。

在学习数的性质时,可以提问:“两个奇数之和是偶数吗?为什么?”这样的问题可以让学生主动思考,并通过实践和验证得出结论。

通过这样的问题探究,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数的性质,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培养合作学习意识在自主探究式学习中,合作学习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让学生相互合作、交流和探讨。

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相互交流思路和解题步骤,互相帮助和鼓励。

通过合作学习,学生能够共同探究问题,提高互动合作能力,培养团队合作意识。

四、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在自主探究式学习中,教师要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可以采用游戏、故事、实物模型等多种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在教学分数的时候,可以让学生通过配比食材制作蛋糕,通过实际操作来理解和掌握分数的概念和性质。

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学生可以更加主动地参与学习,提高学习的效果。

五、持续跟踪和评估在实施自主探究式学习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持续跟踪和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

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学习表现、听取学生的思考过程和解题思路,并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通过持续跟踪和评估,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展,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促进学生的学习成长。

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探索

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探索

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探索将数学与生活、学习、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将学生运用数学的过程趣味化、生活化,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欲望,是上好一节数学课的有效途径。

一、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资源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世界密不可分,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资源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一)合理充分地利用校园生活教学资源多媒体等设施在教学过程中的综合利用不仅提高教师素养与专业素养的能力,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也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质量、学生的学习质量。

用模型、幻灯、录像以及计算机在数学教学中把抽象和枯燥的数学概念变得形象、直观,可以把学生吸引到数学的世界之中,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魅力无穷。

充分利用校园中的各种场所和设施。

从学生眼前熟悉的事物入手,在生活中找出抽象数学知识的相关原型,便于学生的理解;引导学生自主观察发现身边事物与数学存在着密切联系,懂得利用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事物、生活经验中学习新知识,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把数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的意识。

(二)合理充分地利用家庭生活教学资源家庭生活教学资源是学生熟悉的资源,是对校园生活教学资源的延伸。

教师在课堂上所利用到的学生家庭生活中熟悉的教学资源,学生自然会不由自主地发现原来自己生活的周围环境中存在着这么多的数学,数学与生活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新课标强调学会综合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这就要求不仅要“学”,而且要“学以致用”,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当中。

而家庭生活资源给教师学生提供了方便地利用,比如家庭收入、存款等问题的解决,学生遇到问题时懂得结合自己所学的数学知识试着独立去解决,既改变了学生以往的学习方式,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质量。

(三)合理充分地利用社会生活教学资源学生的生活离不开社会,社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数学教学资源,社会生活中的许多问题与数学知识息息有关。

当学生假期在社会上的各个场所游玩时,遇到的实际问题通过数学知识得以解决,发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小学数学教学实践及探索(3篇)

小学数学教学实践及探索(3篇)

第1篇一、引言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培养小学生逻辑思维、抽象思维、空间想象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小学数学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小学数学教学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

本文从实践和探索的角度,对小学数学教学进行探讨,以期提高教学效果。

二、小学数学教学实践1. 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教学活动的灵魂。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应具有明确性、可操作性和可检测性。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教学目标可设定为:使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的表示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数运算。

2. 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学方法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积极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情境教学、游戏教学、合作学习等。

以下列举几种具体的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

例如,在教学“长方形的面积”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将长方形分割成若干个小正方形,从而理解长方形的面积。

(2)游戏教学:利用游戏活动,使学生在游戏中学习数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例如,在教学“加减法”时,教师可以设计“抢答”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巩固加减法运算。

(3)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例如,在教学“图形的面积”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组,共同探讨如何计算图形的面积。

3. 教学评价的多元化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改进教学方法。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课堂观察、作业批改、学生自评、互评等。

以下列举几种具体的教学评价方法:(1)课堂观察:教师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掌握程度。

(2)作业批改:教师通过批改作业,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数学毕业论文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探索论文4篇

数学毕业论文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探索论文4篇

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探索论文4篇第一篇一、创设数学研究情境,提出探究问题1.创设趣味研究情境.数学本就属于一门逻辑性较强、思维要求高的学科,如果单纯的只讲理论知识,课堂必然会单调无聊,缺乏一定的活跃生气,因此老师在教学中可以开展一些有益的教学活动,如,猜谜语、讲笑话、做游戏、演角色等形式,让学生在活动发现数学的原身,从而将抽象化的数学从活动中抽离并提出.2.创设日常生活情境.数学来源于生活,并融入于生活,它不似艺术形式般高贵,却也足够生活化、平易化,隐藏在商品的买卖中、日常的计算中和多样的形状里,是需要我们自己去发现、去寻找的,进而调整学生的学习状态,然他们乐于也善于在生活中发现数学的踪迹.3.创设矛盾冲突情境.某一确定的数学知识点,可能并不具有普遍性,而是受一定的条件限制,但是小学生可能根本不会注意到这一点,他们潜意识的认为知识点均具有普遍性,所以在出现不适宜的情况时可能会表现得手足无措,对此,老师需要常常为学生制造这样的冲突情境,在冲突问题中引发他们思考,提出一些值得探究的问题.二、深入探究所提问题,寻找内在规律探究所提出的数学问题,是探究式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构成的一个重要程序,也是整个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的核心所在,所以老师和学生两者都需要重视此问题.对于老师来说,他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得他们在观察到某一数学知识点时,能够从中发现问题并提出值得探究的问题;对学生来说,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善于提问,培养自己不懂就问的良好学习习惯,并乐于去完成问题探究的过程,乐于解决问题.如,老师在讲“三角形”这一内容时,必然会涉及到“三角形内角和为180°”这一定理,但应该注意的是,这一定理只适用于平面图形,立体图形并不适用,也就是说在立体图形中根本无法运用此定理,但学生并不清楚这一点.因此,老师可以将此问题的探究分成三个步骤,分别是个体独自探究、小组沟通交流、全班论辩解决,首先带领学生将符合原理的平面图形先行探究,再将立体图形计算探究,便于清楚地对照;其次,将此计算结果在自己小组中进行沟通交流,分享学生各自的看法,在小组中达成统一意见;最后,由老师作为主持,给学生足够的自由空间在全班进行探究论辩,在想与说的过程中渐渐理清思路,在论辩中激起思想的火花和知识的冲突,创造出新的知识态度.而且,这种探究式的学习方法,不但有利于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而且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并找到了知识的内在规律,为他们进一步的知识探索做好了铺垫.三、概括数学探究结论,力求学以致用概括学生数学探究结论,这是老师所要完成的一项重要工作,主要是要求老师将各小组学生提出的问题、探究的结果予以统计,自己在课下的时间里进行整理分析,总结概括出探究问题的最终合理结果,于下次课堂教学中给学生详细讲解这个探究问题,在二次教学、二次探究中升华数学知识、学习能力.例如,在学习“有限小数”这一节内容时,老师必然会把无限小数和有限小数进行对比,从而解释清楚两者的差别和异同,还会提及到有限小数的基本分数特征这一知识点,通过列举一系列可以化为有限小数的分数作为范例,像“分母可以整除10、100…”“分母中只有2和5这两种质因数”……教师可以利用这些有效地举例迅速发现这其中的规律,为学生概括总结出一条具体的数学理论,即“已经化为最简分数的一个分数,如果它的分母除了2和5以外没有别的质因数,那么这个分数就可以转化为有限小数”.这样的探究后总结的工作,是老师辛苦所得,他融会了老师缜密的思维和严密的语言,相当于二次增强了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力,同时也明白了知识之间具有某些奇妙的规律,便于学生在以后的日常生活中将数学知识学以致用.纵观全文,笔者主要从三方面对小学数学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具体开展做了详细研究,力求通过此种探究式课堂模式的建构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为学生学习兴趣的启发、学习思想的开放、学习能力的提升做了充分的准备,希望对于此课题的研究有所建树,对于读者也有所帮助.第二篇一、探究式教学的介绍传统的教学方式相对落后,尤其是小学生,缺少专注力和控制能力,教师长时间讲课,会让学生对课堂产生厌倦,而数学又是比较理论的知识,如果教师总是以“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学生就会觉得数学比较枯燥无聊,使学生的学习效率提不上来。

小学数学教学实践探索(3篇)

小学数学教学实践探索(3篇)

第1篇摘要:本文从小学数学教学实践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改进策略,并对小学数学教学实践进行了探索,旨在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一、引言小学数学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空间想象、问题解决等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小学数学教学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兴趣不足、教学效果不理想等。

为了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本文从教学实践的角度出发,对小学数学教学进行探索。

二、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1. 教学方法单一当前,许多小学数学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即教师讲解,学生被动接受。

这种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

2. 学生兴趣不足由于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内容枯燥,导致学生对小学数学学习兴趣不足。

许多学生认为数学枯燥无味,不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学习数学。

3. 教学效果不理想受教学方法单一和学生兴趣不足的影响,小学数学教学效果不理想。

部分学生数学成绩较差,甚至出现厌学情绪。

三、改进策略1. 创新教学方法(1)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情境教学法、探究式学习、合作学习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利用多媒体技术,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3)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数学。

2. 调动学生学习兴趣(1)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结合生活实际,设计生动有趣的教学案例,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实用性。

(3)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3. 提高教学效果(1)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2)加强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3)开展课外活动,拓宽学生的数学视野。

四、小学数学教学实践探索1. 情境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情境教学法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探索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新模式

探索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新模式

探索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新模式探索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新模式随着教育现代化的不断深化,教育教学也在向着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方向不断推进。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新模式的探索成为当前最为热门的话题之一。

2023年的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深入探讨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的新模式。

一、数字化教学平台的使用随着数字化时代的来临,数字化教学平台成为了小学教学的重要工具。

2023年的今天,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已经基本实现了数字化教学平台的覆盖。

这些平台包括小学数学教育网站、数字化题库、在线作业发布平台等。

其中,小学数学教育网站为小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数学学习资源,包括数学课件、数学视频、数学游戏等。

数字化题库提供了大量可供练习的数学题目,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

在线作业发布平台让老师可以随时发布数学作业,学生可以在此处完成作业,并提交作业。

二、AI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逐渐成熟,AI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也在不断扩展。

在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中,AI技术主要应用于智能化题目推荐、智能化作业评估以及智能化学习跟踪。

其中,通过AI技术的智能化题目推荐,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得到最适合自己的练习题目,帮助学生更快地掌握数学知识。

通过AI技术的智能化作业评估,老师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更好地指导学生。

通过AI技术的智能化学习跟踪,学生的学习情况可以被准确地反馈给老师,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更好地教学。

三、移动设备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在移动设备的普及下,学生开始更多地使用移动设备进行学习。

在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中,移动设备也成为了学生的学习工具之一。

学生可以通过移动设备随时随地地学习数学知识,并且可以进行数学游戏的玩耍。

同时,移动设备也带来了很多数学学习软件。

这些软件包括数学练习APP、数学游戏APP等。

学生可以在这些软件中得到更加轻松和有趣的数学练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多媒体教学课件制作和应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已经成为小学教学中重要的一部分。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探索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探索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探索新课改提出了许多新理念、新要求,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要想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必须掌握这些新理念,遵循学生心理规律,把改革课堂教学作为重点,以下浅谈几点体会与思考:一、正确认识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是优化课堂教学的重要因素。

吃透教材、理解教材是重要的,但是对教材有了较透彻的了解。

并不能保证一定有成功的课堂教学,还应正确认识师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

一般说来大家都承认“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但是对主体与主导所发挥的作用往往有不同的认识,特别在实践上往往有较大差别。

甚至有的过分强调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形成“主导”只顾灌输知识,要求“主体”全面接受,或者是只见教师提问学生,而不见学生提出问题,也有的过分强调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上学生说什么,教师都用一个“好”字来回答,而不是正确引导学生去伪存真,这样就模糊了是非界限,削弱了求真思维,实质上是放弃了“主导”,放任自流。

只有做到有引导有交流,有质疑,有传授,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灵活多变因地制宜的选择教学方法,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关键。

教学方法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败,直接影响到能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因此,教学方法的选择既要根据教材的内容又要适合教师和学生的特点,决不能千篇一律,千人一面,更不能一以贯之,而是应该尽量综合运用,但是其原则应该注意到以下几方面:1.能激发兴趣,使学生乐学: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探索的一种动力和成功的诱因。

”在教学中不断引发学生兴趣,创设乐学情境,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内驱力。

2.丰富表象,循序渐进,使学生易学: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在大量感知的基础上形成丰富的表象,并在充分掌握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自然地进入新知识的领域。

3.发挥创造性,培养想象力,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的一切,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一切可供想象的空间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挖掘发展想象力的因素,发展学生的想象力,例如,一题多解之类问题,引导学生由单向思维向多向思维拓展。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自主探究式学习的实践探索与尝试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自主探究式学习的实践探索与尝试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自主探究式学习的实践探索与尝试一、为什么需要自主探究式学习传统的教师主导式教学,往往是教师将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被动接收。

这种教学方式容易造成学生对知识的机械记忆,缺乏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而自主探究式学习则更加注重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索欲望,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践探索与尝试的内容与方法1. 创设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为了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可以创设情境。

在教学面向小学三年级数的整数时,可以设计以下情境:小明去商店买东西,他手上有100元,他买了一件50元的衣服,还剩下多少钱?通过这个情境,引发学生思考整数的概念和运算。

2. 提问题在自主探究式学习中,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

在上述情境中,可以问学生:“小明买了一件50元的衣服,还剩下多少钱?请你们想一想,怎么计算?”通过这样的问题,学生可以自主思考,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3. 引导学生合作在自主探究式学习中,合作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学生可以在小组内合作,相互交流和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通过合作学习,学生可以互相促进,共同发现问题的解决方法。

4. 总结和分享在自主探究式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思考,得出结论。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自己得到的结论进行总结,并和其他小组分享。

这样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

在实践探索与尝试中,我们发现自主探究式学习对小学数学教学有着显著的成效。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培养了自己的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他们不仅对知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还能够将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

我们也从实践中得到一些经验教训。

在自主探究式学习中,教师的角色不再是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引导者和促进者。

教师需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帮助他们解决遇到的问题。

自主探究式学习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在课堂上,学生需要感受到教师的支持和鼓励,同时也需要和同学们进行积极的合作和交流。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探索规律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探索规律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探索规律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探索规律数学教学探索规律一1、提高“探索规律”在数学教学中的地位既然探索规律性内容是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组成部分之一,教师就需要重视起这类内容的作用。

首先,在公式、法则或计算方法这类知识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发现与探索中,发现数学知识的正确性。

其次,将探索规律类知识作为数学中数与代数中间的独立体,有利于探索规律教学内容重要地位的明确。

小学数学教学中,规律大都是通过数与形的方法展示出来的,比如在学习“表面涂色的正方体”时,规律探索内容就展示在图形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图形中分析出公式类的结论,会大大提高学生数学学习成就感,促进学生更加喜数学。

2、加强探索规律教学内容设计教学内容的科学程度,对于小学数学教学的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

新时代的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应当更多地取自于,教师可以利用生活情境的有效创设,给小学生呈现多样化的课堂氛围。

教师要多联系和融合小学生身边的事物,从实际入手,利用学生可以感受到的具体事例,组织学生去探究与发现规律。

比如在学习“间隔排列”知识时,教师可以利用生活中的场景进行举例,描述一个小学生可以感知的场景,从而促进学生形象地了解知识。

教师可以说:“工人设计树木栽种时,为了美观,做出了这样的设计,不同树木的栽种设计不同”,同时为学生展示一个生动形象且真实的图片,让学生去发现其中的规律,促使小学生成为规律的主要探究者。

数学教学探索规律二一、“探索规律”的教育价值审视数学中探索规律的过程,实际上是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综合运用的过程。

过去我们比较强调演绎推理,弱化了合情推理,影响到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合情推理是丰富多彩的,归纳推理、类比推理是两种用途最广的合情推理。

合情推理常常要借助于直觉。

因此,在探索数学规律的思维活动中,既要用合情推理发现数学规律,又要用演绎推理加以论证,以保证结论的正确性,两者缺一不可。

这就好比人在迷雾中前行的眼睛与双腿,既要用眼睛观察方向、探寻道路,又要靠双腿循序渐进、达到目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怎样探索小学数学教学
发表时间:2016-06-16T11:30:35.073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6年6月总第244期作者:钟金兰
[导读] 欲增强小学数学教学质量,课堂就一定要改革,用创新式的教学方法来替换传统的教学形式。

南康区逸夫小学江西赣州341400
摘要:新课改后要求一堂课要有质量,这也是所有老师的追求,但是这一点往往很难做到,劳心劳力效果却并不是很好。

究其原因,其实就是教学方法问题。

就我这么多年的小学数学教学经验来看,欲增强小学数学教学质量,课堂就一定要改革,用创新式的教学方法来替换传统的教学形式。

那么这种高效率的教学方式怎样去实施呢?
关键词:数学教学小学生课堂改革
一、精心创造教学情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
传统教学中,学生所要解决的数学问题基本都是教师在上课之前就已经设计好了的,机械化地提问学生,但是学生也不能理解这个问题到底该怎么解决,或者说怎样去寻找解决这个问题的价值,只是被动地被教师牵着走,然后乖乖地去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

时间久了,学生就会把发现问题的意识能力丧失掉,更别说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发展创新能力。

有人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来的重要。

”确实,问题是探索的出发点,缺少对问题的发现就没办法把问题的探索进展下去。

而大多数问题往往都和生活息息相关,所以,教师在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时,应该让学生可以融入进情境中探索和学习,这一点显得更重要。

设计教学情境还要注意和教学内容的结合,然后结合生活实际,创造出启发性和挑战性。

情境创设的形式要多样性,可以和生活情境相互结合起来、利用多媒体来创造情境、让学生现场进行演示情境等等。

教学过程中一个好的问题设计对激发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以及探索动力有着很大的作用。

比如在教学“余数”这一课时,可以这样创设情境:教师让各个小组长分别领取8根铅笔和9根铅笔,再提出这样的问题:如果要把这些礼物分给小组的每个成员(每组成员3个人),你会怎样分?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探索,最后解决问题。

学生还可以根据已有的知识列出相应的算式,并且探究为什么这样列算式以及怎样产生余数的过程,在探索的过程中让学生自己理解了余数的意义。

用这种创设情境的教学方法增强了数学和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体会到了“数学即生活、生活即数学”的趣味性。

二、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发展思维能力
“学习数学是唯一正确方法的实行的再创造”,这是一位数学家说的。

教师的任务应该以引导学生进行再创造,而不是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把固定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强制性地让他吸收。

在过去的传统教学模式中,很多老师为了急于求成,只是用一些简单的方式让学生跟着教师已经设计好的数学问题以及信息去达到知识的目的,这样做法的最终结果就是牺牲了小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从而获得你认为的教学目的。

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其实就是在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让学生行成一种知识提升的能力,从而让学生得到一种理性的认识,让学生从“迷惑”的知识中得到“解决”,达到思维发展的目的。

所以学生在探索知识时,要运用自己的思维能力去发现知识、解决问题,然后进行创造。

比如我在教学“能被5整除数的特点”这一课时,先让学生用0、2、5三张数字卡分别摆出能被5整除以及能被2整除的三位数之后,再进行数学提问:能被2整出的数有什么特点?能被5整除的数又有什么特点?让全体学生进行分小组讨论,因为思维定势的影响,很多学生都是从10以内的数去观察,但是猜想还是不能被认可,因为10以内的数任何一个都可能会被2整除或者不能被整除。

这时候学生就会陷入一种困境,百思不得其解。

最后有些学生胆子比较大,敢于去探索,寻找各个数字之和的特点。

经过学生大胆的探讨和猜测,最后论证,得到了正确结论,这时学生就会因为问题的解决而开心。

在学生亲身经历了知识的探索和思考之后,小组完成了各自的猜想并且论证了自己的猜想是正确的,教师也就达到了知识的再拓展,掌握了数学思想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这个知识探索的过程中小学生不仅体会到了失败的滋味,也感受到了成功解决问题的喜悦感,学习数学知识的能力也就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在探索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探索生活中的数学,还要培养小学生将学到的数学知识运用于生活,探索数学知识的前因后果。

教师还要对学生所学数学知识进行查缺补漏,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留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探索数学知识。

比如在探索三角形特征时,让学生自己选择解决的办法,比如自己制作三角形进行剪、折,然后思考观察三角形角的关系、边的关系,让小学生在探索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体会到同一个问题其实有很多种不同的方法来解决,让每个学生都可以观察思考、动手操作、分析总结,给孩子们提供一个充分自由的发展空间。

三、发展数学思维,培养解决数学问题的创新精神
新课改指出,让学生解决数学问题其实就是一个探索新知识的过程,有效果的探索不仅仅是简单地回答问题,也不只是追求一个答案,探索新知识意味着要在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下发展探究能力,养成一种良好的学习态度,让学生在拥有良好习惯的前提下不断地寻求知识、探索真理。

比如在认识长方形后设计练习:如果长方形的长为5厘米,宽为3厘米,计算长方形的周长。

学生通过计算能得出三种方法:1.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也就是(3+5)×2=16(厘米);2.长方形的周长=长×2+宽×2,也就是5×2+3×2=16(厘米);3.长方形的周长=长+长+宽+宽,也就是3+3+5+5=16(厘米)。

通过计算学生就能得出结论,长方形周长计算方法有三种,而且每一种表达的方式不同但最后答案还是会一样。

这个结论不就是学生经过认真探索和发现,最后得出结论的结果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