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考试真命题选练(二)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教师版)
高考历史春秋战国测试
![高考历史春秋战国测试](https://img.taocdn.com/s3/m/05826fb0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d22f16b.png)
高考历史春秋战国测试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而动荡的时期,也是中国古代史中的一个重要分水岭。
在这个时期,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的重要性以及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一、政治变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政治经历了巨大的变革。
传统的封建制度逐渐瓦解,诸侯国的实力渐渐增强,成为实际统治者。
这导致了政治上的分裂与混乱,各国相互间的争斗与战争层出不穷。
在这种背景下,孔子提出了“仁政”、“礼制”等思想,成为了春秋时期政治变革的重要指导。
二、经济变化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经济也发生了重大变革。
农业生产力的提高,技术的进步,使得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升。
同时,商业、手工业也蓬勃发展,城市也逐渐兴起。
这些变化不仅造就了中国古代史上众多的商业巨头和手工业大户,也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封建经济的格局。
三、文化繁荣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文化也达到了一个高峰。
诸子百家的思想纷纷涌现,各种学派兴起,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思想流派的形成,为中国古代思想史奠定了基础。
同时,古代文化的各个方面也呈现出多样性与包容性。
四、战国七雄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出现了七个强大的诸侯国,被称为“战国七雄”。
分别为齐、楚、燕、赵、韩、魏、秦。
这些国家之间的争斗与战争十分激烈,但也培养了一批杰出的政治家、将领和思想家。
他们的活动与思想作品,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对中国历史的影响也是深远而持久的。
首先,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变革,为中国历史上封建制度的变革奠定了基础。
其次,经济变革与社会变迁,为中国古代经济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最后,百家争鸣的思想纷争,为中国古代哲学与思想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契机。
综上所述,春秋战国时期的重要性与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这一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为以后中国历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高考历史春秋战国时期测试
![高考历史春秋战国时期测试](https://img.taocdn.com/s3/m/46408a5e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61f2902.png)
高考历史春秋战国时期测试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重要的时期,它标志着古代中国各个诸侯国间的割据混战。
本文将从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进行探讨,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个时期的历史背景和重要性。
一、政治上的变革春秋战国时期,以周朝为中心的封建体制逐渐崩溃,取而代之的是各个诸侯国之间的割据局面。
其中,春秋时期是分封制渐微的时期,这一时期的诸侯争霸、互相攻伐,为后来战国时期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战国时期,中国进入一个分权分治、拥有强大实力的中央政权的衰落时期。
二、经济上的变化社会制度的变革带来了经济结构的调整。
在春秋战国时期,农业成为主导经济形式,手工业也开始逐渐发展。
随着各个诸侯国的相互竞争,各个国家开始加大对农业技术、商业贸易的重视,同时也促进了货币的出现和发展。
三、文化上的变迁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的繁荣和多样化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不同诸侯国之间的交往和借鉴,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这一时期出现了众多的历史文献、兵书以及哲学家的著作,这些作品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春秋战国时期的重大事件1. 春秋五霸春秋时期出现了五位霸主,他们分别是吴国的夫差、越国的勾践、晋国的文公、楚国的穆王和鲁国的文公。
他们在各自国家的统治下实行一系列的改革和政策,为各国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2. 邯郸学派的兴起邯郸学派以韩非子为代表,提出了很多新的政治主张,主张法治和重视实际情况的治国方法。
这对后来的中国政治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
3. 著名的战争事件春秋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之间的战争层出不穷。
其中最重要的战役有齐桓公对抗楚国的牧野之战、晋文公攻打郑国的城濮之战以及秦国攻打韩国的长平之战,这些战役标志着那个时期的政治剧变和国力竞争。
五、春秋战国时期的影响春秋战国时期的变革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为后来统一中国的秦朝奠定了基础,还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们提出的各种政治主张和哲学思想,直接导致了后来诸子百家思想的出现。
高考历史 第一单元第2讲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
![高考历史 第一单元第2讲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https://img.taocdn.com/s3/m/c70093441ed9ad51f01df25c.png)
第2讲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在中国,很多省市区有一些独特的别称,这些别称浸染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下列地方的别称与战国时期政治状况不符的是() A.河北——燕赵大地B.山东——齐鲁大地C.湖北——荆楚大地D.山西——三晋大地2.右图为中央电视台电视剧制作中心拍摄的《东周列国·春秋篇》的剧照。
关于那场持续几百年争霸战争的性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打击了奴隶制,推广了封建制B.“尊王攘夷”,维护了周王室的统治C.春秋无义战,阻碍了社会进步D.是一场争夺土地与人口的兼并战争,客观上促进了局部统一3.《史记·楚世家》记载:(春秋时期)“(楚庄王)八年,伐陆军戎(在洛阳西南),遂至洛,观兵于周郊。
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楚王问鼎大小轻重。
”这反映了当时() A.王权衰落,王命不行B.尊王攘夷,天子独尊C.周室衰微,大国争霸D.列国内乱,诸侯兼并4.古代军事谋略“三十六计”如今被广泛用于军事、政治、经济等领域,其中“围魏救赵”一计源于() A.牧野之战B.城濮之战C.桂陵之战D.马陵之战5.春秋战国时期,对促进民族融合起直接作用的因素是() A.兼并战争B.铁器使用C.各国变法D.商业兴盛6.伴随着2009年春节钟声的敲响,中国步入了农历牛年,右图是一幅《牛耕图》。
牛耕这种耕作方式最早出现于()A.春秋战国时期B.秦朝时期C.西汉时期D.隋唐时期7.下列生产技术的出现,推动了社会生产关系发生了质的飞跃的是() A.春秋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推广B.明朝时引进玉米、甘薯等新农业物种C.筒车和曲辕犁的发明与使用D.铸铁柔化处理技术的发明8.喜爱武侠小说的同学都知道龙泉宝剑的创始人欧冶子,他首次发现了铜和铁性能的不同,冶铸出第一把铁剑“龙渊”,开创了中国冷兵器的先河。
欧冶子可能生活于()A.春秋战国B.西周C.秦汉D.隋唐9.图示反映了商鞅变法中的一项措施,该措施最重要的意义在于()A.促进了中国古代灌溉农业的发展B.从法律上废除井田制,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C.提高了农民开垦荒田的积极性D.确立了以男耕女织为主要特征的小农经济10.下面描述的是古代生活在关中地区的一个人发迹的故事。
春秋战国时期考试题目及答案
![春秋战国时期考试题目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de4a4c42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242a8ae.png)
春秋战国时期考试题目及答案一、选择题1. 春秋战国时期的起始时间是:- A. 公元前221年- B. 公元前475年- C. 公元前770年- D. 公元前221年- 答案:C2. 春秋时期的国家分裂成多少个诸侯国?- A. 7个- B. 9个- C. 12个- D. 14个- 答案:C3. 战国时期的国家分裂成多少个诸侯国?- A. 7个- B. 9个- C. 12个- D. 14个- 答案:D4.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哪个时期?- A. 战国时期- B. 春秋时期- C. 秦朝时期- D. 唐朝时期- 答案:B5. 春秋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是:- A. 儒家- B. 道家- C. 法家- D. 墨家- 答案:C二、判断题1.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封建时代。
- 答案:正确2.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是君主专制制度。
- 答案:错误3. 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以农业为主导。
- 答案:正确4.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发展得到了很大的推动。
- 答案:正确5. 春秋战国时期的军事技术相对落后。
- 答案:错误三、简答题1. 请简述春秋战国时期的国家分裂原因。
- 国家分裂的原因主要有:诸侯割据、权力争夺、内外战争等。
其中,春秋时期由于诸侯国内部权力的割据和争夺,导致国家分裂为多个小国;而战国时期则因为战争频繁、国家间势力争夺激烈而进一步分裂为更多的诸侯国。
2. 春秋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有哪些?请简要介绍其中一个学派的主要思想。
- 春秋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有儒家、道家、法家和墨家等。
以儒家为例,其主要思想是以仁爱、礼制、忠诚和孝道为核心,提倡人际关系的和谐、社会秩序的稳定和君臣之间的忠诚。
儒家强调个人修养和道德修养的重要性,认为通过教育和道德规范可以达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3.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发展有哪些特点?-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发展具有多样性和繁荣性的特点。
在这个时期,各个诸侯国之间的交流和竞争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和创新。
高考历史高效学习方案考点专项突破 1-2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教案 新人教版
![高考历史高效学习方案考点专项突破 1-2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教案 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20b40e21cc1755270722086a.png)
①齐桓公称霸:管仲改革“尊王攘夷”葵丘会盟。
②晋楚争霸:城濮之战,晋大败楚晋文公称霸;公元前6世纪初,楚大败晋楚庄王称霸。
③吴越争霸:吴灭楚吴灭越越灭吴①齐魏交战: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魏被削弱;②秦国东扩:长平之战秦胜赵2.民族融合由于经济文化交流和频繁的争霸兼并战争,中原的华夏族与周边各民族的交流频繁,民族融合的趋势加强。
民族融合一方面为汉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也为秦朝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提供了条件。
春秋战国历史发展的三种趋势及其结果(1)趋势:①从分裂到统一。
从春秋五霸到战国七雄,前者为争霸而战,后者为统一而战。
在战争中,诸侯国的数目由多变少,其规模由小变大,最后由秦国统一全国。
②各民族相互融合。
在战争环境中,华夏族同其他各民族接触频繁,缩小了各民族间的差异和隔阂,客观上促进了民族之间的融合。
③从奴隶制转变为封建制。
在错综复杂的战争和动荡形势下,贯穿着新旧两种社会制度交替变革和为之斗争这一历史发展的主线。
(2)结果:三种发展趋势互相交织在一起,相互促进,互相影响。
其发展的影响是形成了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第一种趋势)多民族的(第二种趋势)封建(第三种趋势)国家——秦朝。
【例1】(2009·郑州市高中毕业班第一次质量预测试卷)成语“是可忍,孰不可忍”出自《论语》。
当时宫廷的舞乐队,按制度是天子八佾(八人为一行,叫一佾;八佾是八八六十四人),诸侯六佾,卿、大夫四佾,季氏只能用四佾,却用了八佾。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诸侯势力强大B.周王室势力衰微C.分封制趋于崩溃D.诸侯与周天子具有同等的政治地位【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和分析材料的能力,难度较大。
考生容易误选B,要注意周王室势力衰微只是表象,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分封制趋于崩溃。
【答案】 C1.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1)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表现为铁制农具的使用、牛耕的推广。
第2讲(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1)
![第2讲(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1)](https://img.taocdn.com/s3/m/1792bd7a4028915f814dc264.png)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 经济和文化
分期
平王迁都洛邑
西周
东周
前1046
春秋
战国
前771
前476 前256
前770
前475
前221
“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 因其时间起止与鲁国编年体史书《春秋》所记载的 时间基本一致而得名。
“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因这一时期主要的诸侯国之间不断相互攻战而得名。
处在大变革时期的基本特征 1)奴隶社会瓦解(春秋), 封建社会形成(战国) 2)诸侯争霸,民族融合
3)从分裂逐渐走向统一 4)井田制瓦解,分封制趋于崩溃
原因
东周王室势力衰落 各诸侯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春秋:诸侯争霸 目的: 掠夺土地、人民,争做霸主 概况:春秋五霸
性质:
春 秋
出现
三家分晋:晋 田氏代齐:
春秋争霸战争是为了掠夺土地、人口和对其他诸 侯国的支配权,为了满足奴隶主贵族扩张和掠夺的私 欲,因此战争没有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战争给人民 带来灾难痛苦,因此“春秋无义战”有其合理的一面
拓展2
有人说:“春秋无义战”。有的人引用列宁的一段话作评: “历史上常常有这样的战争,它们虽然像一切战争一样不 可避免地带来种种惨祸、暴行、灾难、痛苦,但它们仍然 是进步的战争,它们促进了人类的发展,加速破坏极端有 害和反动的制度。”联系春秋争霸史实,评述以上观点。 1)大国兼并小国,实现区域统一,有利全国统一
①七雄的地理位置按顺时针方向:齐楚秦 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央。
②七雄中的齐楚燕都是西周初年的封国。
③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中都有的国家是: 齐、楚。
④战国七雄的七个大国是同时并存的, 而春秋五霸的五个霸主是先后出现的。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2课 春秋战国的政治与经济习题精练 新人教版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2课 春秋战国的政治与经济习题精练 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f6376b45b0717fd5370cdcab.png)
应用:习题精练一、选择题巩固篇1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生产有了重大发展,其突出标志是①青铜农具的普遍使用②铁制农具的出现和推广③棉花种植的逐步普及④驭牛耕地的产生和推广A①③B②④C①②③D①②④解析:生产力发展在春秋战国时期的重要表现是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
答案:B2(2021江苏南通九校联考)春秋战国时期,四川地区出现的水利灌溉工程是A桔槔B都江堰 C芍陂 D郑国渠解析:桔槔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灌溉工具,芍陂是楚国的水利工程,郑国渠是秦国的水利工程,只有B项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项。
答案:B3读《春秋战国时期水利工程图》,郑国渠是图中的()解析:首先要明确郑国渠在秦国境内,再根据秦国的统治范围判断。
答案:A4(2021天津河西一模)形成“商君虽死,秦法未败”历史现象的最根本因素是商鞅变法A得到新兴地主阶级的支持和拥护B顺应了封建制代替奴隶制的历史潮流C顺应了从诸侯割据走向全国统一的需要D促进了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解析:本题为最佳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解题的关键是明确“最根本因素”的含义:即导致历史现象发生变化的本质原因。
四个备选项都是“商君虽死,秦法未败”的原因,但最根本的原因应是B项,因为商鞅变法遭到奴隶主贵族的强烈反对,商鞅被施以车裂之刑,但他的政策或措施顺应了封建制代替奴隶制的历史潮流,所以在秦国延续下去,他的法家思想在秦国也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思想。
答案:B5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冶铸业的重要发明是()A青铜造型艺术 B百炼钢技术和灌钢法C金银错技术 D铸铁柔化处理技术答案:D提高篇6齐桓公最先称霸的主要原因是()A得到周王的支持 B提出“尊王攘夷”深得民心C齐国地理位置优越 D进行改革,发展生产解析:B项有很强的干扰性,“尊王攘夷”的口号只是齐桓公进行兼并战争时打的旗号,最主要的原因还是要从齐国实力增长的方面考虑,即齐桓公任用管仲改革,使齐国成为东方强国。
答案:D7(2021江苏南京期末调研)历史典故“楚王问鼎”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诸侯对分封制提出了公开挑战B诸侯争霸斗争激烈C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难以动摇D西周的冶铸水平高解析:关键是明确“鼎”的含义,古代的鼎是王位的象征,“楚王问鼎”说明楚庄王有替代周王号令天下的野心,据此可判断A项符合题意。
02高考真题选练(二)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教师版)
![02高考真题选练(二)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教师版)](https://img.taocdn.com/s3/m/fc8e19750066f5335a8121b4.png)
高考真题选练(二)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一、选择题1.(2013·广东文综·12)战国以前,“百姓”是对贵族的总称;战国以后,“百姓”成为民众的通称。
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分封制的加强B.宗法制的衰落C.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D.井田制的推行【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解析】从题意可知,百姓一词从称呼贵族到称呼民众,从贵族专有到与平民共有,说明贵族地位下降,只有宗法制的衰落符合。
【答案】B2.(2013·全国新课标卷I文综·24)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
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
这表明()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解析】解读材料信息,战国时期东方六国的墓葬仍然存在明显的等级差别,而秦国仅君主墓葬明显高于其余墓葬,这充分表明战国时期秦国率先由等级序列明显的分封制走向了中央集权统治,选择C项。
由于铁器牛耕的推广导致分封制瓦解,A项表述错误;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表现的是分封制下的等级序列,B项表述错误;战国时期分封制走向瓦解,D项表述错误。
【答案】C3.(2015·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24)《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
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小农经济【解析】战国时期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收益增加,使得以家庭为单位,自给自足的生产成为可能,从而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故A项正确;战国时期的重农抑商政策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与农业收益的增加无直接关系,故B项错误;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导致农业收益的增加,故C项错误;国家抑制土地兼并的措施,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与农业收益的增加无直接关系,故D项错误。
(完整版)高三历史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同步练习旧人教
![(完整版)高三历史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同步练习旧人教](https://img.taocdn.com/s3/m/8c7055aa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7225eee.png)
(完整版)高三历史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同步练习旧人教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同步练习一、选择题1、相传孔子的学生冉耕字伯牛、司马耕字子牛,这反映出A孔子的弟子注重务农B当时牛耕开始普及C当时牲畜是财富的象征D农本思想基本确立B2、春秋时期,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是指A铁器的使用B牛耕的使用C桔锄的使用D水利工程的兴修B3、关于战国时期商业发展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前提条件是农业手工业的发展B导致了封建城市的兴起C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封建社会的形成D有益于各诸侯国的重商政策的形成D4、公元前7世纪,鲁国某贵族有封地300亩,另辟新荒地200亩,按规定他应向国家交税的田亩数是A300亩B500亩C200亩D100亩A5、春秋时期,齐国管仲“相地而衰征”和鲁国的“初税亩”,实质都是A建立地主阶级专政B发展封建经济C逐步承认土地私有D消灭奴隶制残余C6、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开展变法运动的深刻根源是A法家政治改革主张的影响B封建土地私有制的产生和发展C新兴地主阶级的大力推动D各国君主为巩固统治支持变法B7、下列哪一历史现象,最能从根本上反映春秋时期历史发展的趋势A公田转化为私田B分封制崩溃C铁器和牛耕的使用D周王室的衰弱A8、我国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主要方式是A争霸战争B变法运动C百家争鸣D统一措施B9、春秋与战国时期的改革的不同之处主要是A改革的内容不同B改革的方式不同C改革的性质不同D改革的结果不同C10、商鞅推行变法,以立法形式确立的封建制度是A中央集权制B土地私有制C赋税制度D郡县制B11.战国时期战争连绵不断,但社会经济却得到较快发展,其根本原因是( B )A.各国实行重农抑商政策B.封建制的确立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C.各国重视兴修水利工程D.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减弱12、春秋战国时期,封建制度逐步取代奴隶制度的因素有①奴隶的反抗斗争②井田制的瓦解③生产力的发展④地主阶级的政治改革A①②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C二、史料解析题1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孝公用商鞅变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高三历史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例题解析 旧人教
![高三历史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例题解析 旧人教](https://img.taocdn.com/s3/m/7845cf24b52acfc789ebc9a2.png)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例题解析【经典题】例1.(2003江苏卷考题)我国古代用木炭冶炼生铁始于A.西周B.春秋时期C战国时期D.西汉B【解析】本题考查社会经济发展史专题知识。
主要考查再认和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
冶铁业出现是我国古代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性事件,理应重视,但这一知识点在旧教材有讲述,而在新教材则强调春秋战国时期人民创造铸铁柔化处理技术,是世界冶铁史上的一大成就。
本题不难,但因新旧教材的问题,可能会出现答题的失误。
【答案】B例2 (2000年春季高考题)下列各项,作为中国奴隶制开始瓦解标志的是A使用铁器和牛耕B鲁国实行按亩收税C商业繁荣,城市兴起D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解析】本题对再认历史事实和分析历史事实作为综合考查。
所谓奴隶制瓦解是社会性质的变化,其主要标志在于生产关系的变革,以此来分析,符合这一标准的只有B和D,这就是“分析历史事实的能力”;所谓开始瓦解的标志,就B和D项而言,需要确定孰早孰晚,谁是开始,这就是“再现历史事实”。
题看似平淡,但要求的能力层次却很高。
【答案】B例3.(1999 广东卷考题)商鞅以“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精神推行变法。
请论述商鞅变法的内容及历史作用。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以及归纳、比较、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题目具体考查商鞅变法的内容和意义,所考内容是教材重点,也是有明确叙述的。
本题启示我们:复习时不能忽视史实,能力和知识要并重。
【答案】改变土地制度,承认土地私有和买卖;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按军功授爵赐田宅,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奖励耕织,禁止弃农经商,促进了封建经济发展;改革行政制度,建立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
秦国逐渐成为强国。
【原创题】例4.史载:孔子的学生子贡“废(发,卖出)著(买进)鬻财于曹、鲁之间,……结驷连骑,束帛之币以聘享诸侯。
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
”对这种现象分析不正确的是A春秋时商业经济已较为活跃B商人政治上非常活跃C春秋时部分工商业已逐渐摆脱政府控制,开始转入私营D商人社会地位普遍提高【解析】春秋、战国历史是高考命题热点,近年来多着眼于政治和文化史,而对经济史涉及较少。
02高考真题选练(二)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教师版)讲课稿
![02高考真题选练(二)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教师版)讲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17cde4f63c1ec5da51e2706d.png)
02高考真题选练(二)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教师版)高考真题选练(二)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一、选择题1.(2013·广东文综·12)战国以前,“百姓”是对贵族的总称;战国以后,“百姓”成为民众的通称。
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分封制的加强B.宗法制的衰落C.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D.井田制的推行【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解析】从题意可知,百姓一词从称呼贵族到称呼民众,从贵族专有到与平民共有,说明贵族地位下降,只有宗法制的衰落符合。
【答案】B2.(2013·全国新课标卷I文综·24)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
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
这表明()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解析】解读材料信息,战国时期东方六国的墓葬仍然存在明显的等级差别,而秦国仅君主墓葬明显高于其余墓葬,这充分表明战国时期秦国率先由等级序列明显的分封制走向了中央集权统治,选择C项。
由于铁器牛耕的推广导致分封制瓦解,A项表述错误;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表现的是分封制下的等级序列,B项表述错误;战国时期分封制走向瓦解,D项表述错误。
【答案】C3.(2015·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24)《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
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小农经济【解析】战国时期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收益增加,使得以家庭为单位,自给自足的生产成为可能,从而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故A项正确;战国时期的重农抑商政策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与农业收益的增加无直接关系,故B项错误;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导致农业收益的增加,故C项错误;国家抑制土地兼并的措施,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与农业收益的增加无直接关系,故D项错误。
春秋战国的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2024年高考一轮精品课件(统编版)
![春秋战国的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2024年高考一轮精品课件(统编版)](https://img.taocdn.com/s3/m/6a7f2732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300f721.png)
吴起在楚国实行变法,“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
之士”
打击旧贵族势力, 改革侧重军事
知识点: 02 战 国 变 法 运 动 : 商 鞅 变 法 最 为 彻 底
时间
公元前356年
经济: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废井田、开阡陌”,推动土地私有制发展
内容 特点
军事: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 政治: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在民间实行什伍连坐,互相纠察告发; 普遍推行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 商鞅变法顺应历史潮流,集列国变法之长,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 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
影响 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知识点: 02 战 国 变 法 运 动
唯物史观——战国时期诸侯国变法的必然性 (1)生产力发展是各国变法风潮出现的根本原因: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与推广推动了生 产力发展。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进一步削弱了人身依附关系,引起了 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 (2)经济基础的变化对上层建筑提出了新的要求:新兴地主和自耕农要求打破束缚,进 一步解放生产力,变法是满足他们要求的最有效的途径。 (3)法家思想的推动:法家提倡顺应形势进行变革,主张以法治国,合乎当时社会发展 的需求,为各国推行变法改革提供了思想理论武器。
知识点:
05 法 律 : (1)中国最早的成文法出现在春秋时期。郑国子产的铸刑书,把刑法浇筑 在金属器皿上,制定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法,子产“铸刑书”引发了一 场辩论。邻国一位名叫叔向的官员写信为子产,反对他刊布法律,理由是刑 罚适用于乱世,公布邢书会使得老百姓更注重争端,而不顾道德礼义。这是 早期的德治与法治之争。 (2)《法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法典,封建性质,维护地主阶级的利益。
高考历史课时训练:二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doc
![高考历史课时训练:二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doc](https://img.taocdn.com/s3/m/773ff8dbccbff121dc36839d.png)
课时训练2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群雄兼并,社会动荡不安,同时也是我国民族融合的一个高潮时期。
完成1—4题。
1.西周实行分封制使统治得到巩固,疆域扩大;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遭到破坏,各国纷纷放弃这一制度。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A.西周结束后,天下战乱不断B.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生产技术有了很大提高C.人们的思想没有西周时淳朴D.各国纷纷效仿商鞅变法答案:B解析:分封制的破坏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主要表现在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出现,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出现则表明生产技术有了很大的提高。
2.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兼并战争连绵不断。
下列属于春秋时期争霸战争的是()A.长平之战B.城濮之战C.桂陵之战D.马陵之战答案:B解析:城濮之战是春秋时期晋楚之间发生的争霸战事,晋国获胜,晋文公的霸业得以确立。
其他三项是发生于战国时群雄兼并的战事。
3.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为了取得对其他诸侯国的支配权,对内注重发展实力,对外采取多种灵活策略。
齐桓公“尊王攘夷”的实质是()A.尊重周王,打退周边少数民族的进攻B.发展齐国的势力,争当诸侯中的霸主C.保护中原地区华夏族先进的经济、文化D.维护诸侯国国君与周王之间的从属关系答案:B解析:齐桓公对内改革内政,发展实力,齐国成为当时比较强大的一个诸侯国。
为了争霸需要,他采纳了管仲的“尊王攘夷”的策略,这种策略通过表面的尊重周王,也进行了一些攘夷的活动,其实质是为争霸的需要而服务。
4.春秋时期大国兼并小国、强国吞并弱国,到春秋晚期,诸侯国的数目大为减少。
“战国七雄”中的韩、赵、魏源于()A.齐国B.宋国C.晋国D.越国答案:C解析:战国形成的标志是“田氏代齐”“三家分晋”。
“三家分晋”指的是晋国内三家新兴地主阶级代表取代了原晋国统治者,晋国一分为三,韩、赵、魏建立。
春秋战国时期,一方面社会动荡不安;另一方面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政治经历了划时代的变革。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练习:1.2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练习:1.2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80cb5ba7e53a580216fcfef8.png)
1.2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政府自诸侯出。
”请问“礼乐征伐”由“自天子出”变为“自诸侯出”主要发生在哪一时期() A.夏B.商C.西周D.东周解析:周王室东迁后,势力一落千丈,诸侯不再听从天子的命令,不再朝觐和纳贡。
答案:D2.右图为中央电视台拍摄的《东周列国传·春秋篇》的剧照。
关于那场持续了几百年的争霸战争的性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打击奴隶制,推广封建制B.“尊王攘夷”,维护周王室的统治C.春秋无义战,阻碍社会进步D.争夺土地与人口的兼并战争解析:春秋时,各诸侯争霸战争的目的在于掠夺土地和人口,客观上促进了局部统一,所以D项说法正确。
答案:D3.(2011·眉山模拟)春秋时期,赵简子说:“……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庶人工商遂。
”这表明春秋时()A.世卿世禄的分封关系受到冲击B.以郡统县的体制普遍建立C.工商皆本的思想出现D.血缘政治隶属关系得到空前加强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克敌者”依据功劳的大小被授以官职和土地,可判断自夏、商、西周以来的世卿世禄的分封关系已遭到破坏。
答案:A4.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道:“东周时期(公元前771~公元前256年)……是一个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从而决定而且永久地决定中国发展进程的时期。
”这里“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的根本原因是()A.私有土地的出现B.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C.小农经济的产生D.租佃关系的形成解析:推动社会变革的根本动力在于生产力的发展,而生产力的发展是由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决定的,因此答案为B。
答案:B5.最近考古学家在陕西、河南等处发现了“长角铜公牛”,该物品约五英尺长,四英尺高,形态极象在拉犁耕地。
据右图判断,这幅“长角铜公牛”最早可能是哪个时期的物品()A.夏朝B.商朝C.西周D.春秋解析:牛耕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因此答案为D。
第02讲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讲)-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专用)
![第02讲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讲)-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专用)](https://img.taocdn.com/s3/m/55dcc0f9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d9.png)
五年全国卷考点统计
年份
试卷
考题
考点
主题
2018
1卷
24题
先秦科技
唯物史观-人民群众
2019
2卷
24题
先秦国家经济职能
国家治理-大一统
2020
3卷
24题
先秦到秦汉的货币演变
大一统
2021
甲卷
24题
百家争鸣-反思礼乐
核心知识点
乙卷
24题
铁犁牛耕带来社会转型
唯物史观-生产力
2022
甲卷
24题
百家争鸣-老子
典例精练
A
按周朝各国仍保留这一分田标准,而商鞅变法则“改制二百四十步为亩,百亩给一夫矣”。这主要表明当时( )A.税制改革尚未普及 B.秦国改革更加彻底C.中原经济比较发达 D.礼乐制度影响深远
典例精练
A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材料表明孔子主张( )A.用礼来规范民众的行为 B.礼法结合C.以教化养成对法的敬畏 D.外儒内法
(2021天津卷)孔子认为“身正”是为政者的重要品质,“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韩非子主张立法者“不游意于法之外,不为惠于法之内”。他们这是倡导统治者A.推行仁政 B.以法治国 C.规范行为 D.监督民众
典例精练
C
(2021全国甲卷)老子认为,“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孔子则说,“不学礼,无以立”,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反映出,当时他们A.反思西周的礼乐文化 B.迎合封建贵族政治诉求C.主张维护夏商周制度 D.得到统治者的积极支持
02高考真题选练(二)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教师版)
![02高考真题选练(二)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教师版)](https://img.taocdn.com/s3/m/31882f3b7375a417866f8fd0.png)
高考真题选练(二)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一、选择题1.(2013·广东文综·12)战国以前,“百姓”是对贵族的总称;战国以后,“百姓”成为民众的通称。
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分封制的加强B.宗法制的衰落C.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D.井田制的推行【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解析】从题意可知,百姓一词从称呼贵族到称呼民众,从贵族专有到与平民共有,说明贵族地位下降,只有宗法制的衰落符合。
【答案】B2.(2013·全国新课标卷I文综·24)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
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
这表明()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解析】解读材料信息,战国时期东方六国的墓葬仍然存在明显的等级差别,而秦国仅君主墓葬明显高于其余墓葬,这充分表明战国时期秦国率先由等级序列明显的分封制走向了中央集权统治,选择C项。
由于铁器牛耕的推广导致分封制瓦解,A项表述错误;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表现的是分封制下的等级序列,B项表述错误;战国时期分封制走向瓦解,D项表述错误。
【答案】C3.(2015·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24)《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
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小农经济【解析】战国时期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收益增加,使得以家庭为单位,自给自足的生产成为可能,从而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故A项正确;战国时期的重农抑商政策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与农业收益的增加无直接关系,故B项错误;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导致农业收益的增加,故C项错误;国家抑制土地兼并的措施,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与农业收益的增加无直接关系,故D项错误。
高三历史 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社会变革和文化同步检测
![高三历史 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社会变革和文化同步检测](https://img.taocdn.com/s3/m/96bbe973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9f.png)
高三历史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社会变革和文化同步检测说明:本试卷分为第Ⅰ、Ⅱ卷两部分,请将第Ⅰ卷选择题的答案填入题后括号内,第Ⅱ卷可在各题后直接作答。
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产技术的提高和生产工具的改进,生产力迅速发展。
据此回答1~8题。
1.下图为春秋时期铸造的牛尊,许多历史学家以它来证明春秋时期我国生产力有了很大提高。
持这一观点的学者在观察此器时,必然要把注意力集中在()A.牛尊的制作材料上B.牛尊的腿上C.牛尊的鼻子上D.牛尊的背部解析此题考查观察能力及分析能力。
牛尊的鼻子上有鼻环,这说明人们对牛的驾驭及使用,背上驮有东西,结合教材叙述:“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用牛犁耕并逐渐推广……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
”判断正确答案应为C项。
答案C2.春秋时期,齐国实行了“相地而衰征”的新税制,其主要目的是()A.促使耕地转向私有B.增加国家财政收入C.减轻农民负担D.确立封建制度解析古代史上,统治者进行赋税改革一般有两个目的:一是增加国家财政收入,二是减轻农民负担以缓和阶级矛盾。
春秋时期新税制实施主要是为了第一个目的,即B项。
答案B3.春秋后期,鲁国实行“初税亩”和齐国实行“相地而衰征”的结果有()①增加了国家收入②承认了土地私有③促进了生产关系的变化④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解析考查“初税亩”和“相地而衰征”的作用。
作为赋税制度,①符合题意,按实有土地或土质好坏征税,在实行井田制的奴隶社会起了②④的作用,而②从理论上讲属于生产关系的X畴,证明③正确。
答案A4.2005年10月22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年度“全国百强县”。
我国最早建立县制是在()A.春秋B.战国C.秦朝D.汉朝解析考查对基础史实的再认再现。
最早的县制是秦国商鞅变法时推行的,是在战国时期,注意秦朝不同于秦国。
高二历史-春秋战国政治经济文化(答案版)
![高二历史-春秋战国政治经济文化(答案版)](https://img.taocdn.com/s3/m/17948068bceb19e8b9f6ba34.png)
高二历史练习第一单元(2) 春秋战国政治经济文化第一部分(选择题,48分)本部分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古书记载,“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
”该材料实质上反映了A.诸侯国纷纷变法图强B.社会性质发生变革C.封建宗法制趋于瓦解D.边疆诸侯争霸中原2.战国时期已开始形成职业官僚制度,下列材料能够佐证这一观点的是A.“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地以为固,礼仪以为纪。
”B.“天子之制,地方千里;公侯皆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C.“岁终奉其成功,以效于君,当则可,不当则废。
”D.“先王制法,使刑不上于大夫,礼不下于庶人”3《史记·商君传》中说“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
……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商鞅这项变法措施的积极意义在于A.承认土地私有B.否定贵族制度C.革除陈风陋习D.强化基层控制4.以下各项与井田制的瓦解无关的是A.西周分封了一些异姓诸侯B.铁器的使用和牛耕出现C.秦孝公时的秦国变法活动D.按田亩的实有数目收税5.在先秦时期的农业生产中,金属工具取代石制工具是在A.夏朝B.商朝C.西周D.东周6.以下关于春秋时期诸侯混战的认识,正确的是①分封制的秩序已经无法维持②诸侯凭借武力获得土地的控制权③改革变法派向旧贵族发动进攻④周王室力图恢复日益失落的权力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②③④7.公元前221年,秦完成统一大业。
读右图判断,符合秦灭六国先后顺序的部分排列是A. ①③⑤④B.②①⑤⑥C. ②③①⑤D.④③⑤⑥8.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和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有①“学在官府”局面被打破②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③民间的学术活动逐渐兴起④士受到统治者的重用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9.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朱熹注为:“无为而治者,圣人德盛而民化,不待其有所作为也。
第02讲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解析版)
![第02讲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解析版)](https://img.taocdn.com/s3/m/b58bece8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8fa4ae3.png)
第02讲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核心考点01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1.(2022·山东聊城高二下期中·13)春秋后期,诸侯国中卿大夫势力崛起,他们在经济上掌握了大量的私田和隐民,政治上有自己的独立行政机构和所属官吏,在军事上有自己的军队、甲兵和徒兵,这种现象反映出()A.原有统治模式的瓦解B.周天子势力开始衰微C.血缘纽带关系的强化D.诸侯国内部更趋稳定【答案】A【解析】春秋中后期,各大国诸侯均被连绵不断的战争消耗得筋疲力尽,这为诸侯国内部的卿大夫提供了绝好的发展机会,卿大夫专权以至夺取政权后,为了巩固自己的胜利成果,必然不能再沿袭原有的统治模式,而需要采用新的统治方式,故选A项;周平王东迁后,王畿的土地日益缩小,政治、经济实力大大衰落,从此,周王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排除B项;此时血缘关系纽带进一步松弛,而非强化,排除C项;诸侯国中卿大夫势力崛起,冲击诸侯国内部的稳定,排除D项。
2.(2022·福建省福州市八县(市)一中高二下期中·1)春秋前期,盟誓(结盟立约)是诸侯之间实现互信的重要方式;春秋中后期,质子(将王子或世子派到他国做人质)作为盟誓的补充大量出现;战国时期,起到事实作用的盟誓寥寥无几,质子成为国家间邦交的重要手段。
这表明()A.社会伦理由血缘纽带转向契约纽带B.传统社会准则和行为规范逐渐式微C.儒学调和社会矛盾的功能逐渐增强D.以信义为核心的信用体系得到重建【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内容可知,在战国时期,盟誓(结盟立约)对于诸侯之间来“实现互信”的作用已经“寥寥无几”,而质子(将王子或世子派到他国做人质)则成为诸侯之间实现邦交的“重要手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之所以出现上述情况,其主要原因在于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盟誓”互信的程度大大降低,说明春秋时期所制定的传统社会准则和行为规范的作用逐渐式微,故选B项;根据题干内容中“盟誓”的含义,即结盟立约,可知其不属于“血缘纽带”,排除A项;根据题干内容中“质子”的含义,即将王子或世子派到他国做人质,可知该方式与“儒学”无关,排除C项;根据题干内容中“战国时期,起到事实作用的盟誓寥寥无几,质子成为国家间邦交的重要手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真题选练(二)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一、选择题1.(2013·广东文综·12)战国以前,“百姓”是对贵族的总称;战国以后,“百姓”成为民众的通称。
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分封制的加强B.宗法制的衰落C.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D.井田制的推行【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解析】从题意可知,百姓一词从称呼贵族到称呼民众,从贵族专有到与平民共有,说明贵族地位下降,只有宗法制的衰落符合。
【答案】B2.(2013·全国新课标卷I文综·24)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
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
这表明(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解析】解读材料信息,战国时期东方六国的墓葬仍然存在明显的等级差别,而秦国仅君主墓葬明显高于其余墓葬,这充分表明战国时期秦国率先由等级序列明显的分封制走向了中央集权统治,选择C项。
由于铁器牛耕的推广导致分封制瓦解,A项表述错误;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表现的是分封制下的等级序列,B项表述错误;战国时期分封制走向瓦解,D项表述错误。
【答案】C3.(2015·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24)《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
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小农经济【解析】战国时期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收益增加,使得以家庭为单位,自给自足的生产成为可能,从而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故A项正确;战国时期的重农抑商政策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与农业收益的增加无直接关系,故B项错误;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导致农业收益的增加,故C项错误;国家抑制土地兼并的措施,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与农业收益的增加无直接关系,故D项错误。
【答案】A4.(2013·江苏单科·1)现代考古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铁铸造的农具。
1950~1951年河南辉县发掘了5座大型魏墓,1号墓出土铁器65件,其中农具占58件,包括钁、锄、铲、镰、犁铧等一整套铁农具。
材料说明战国时期( )A.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B.成套铁农具有利农业精耕细作C.铁制农具成为随葬必备品D.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河南辉县【考点】中国古代农业经济【解析】本题考查对材料信息的提炼和所学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
据题干材料信息,铁农具出土于秦魏等国故地,故AC错误;D单纯从题干材料信息不能得出这个结论。
从题干河南辉县魏墓出土的农具成套来看,成套的农具有利于农业生产的精耕细作,故符合题意的是B【答案】B5.(2013·海南单科·8)图1反映的是( )A.“小国寡民”的生活图景B.小农经济的生产形式C.儒教“夫为妻纲”的伦理观念D.“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关系图1【考点】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解析】读图分析,图片上面铁犁牛耕,下面是女子纺织,放在一起就是男耕女织的小农生产形式,故选B。
【答案】B6.(2011·北京文综·12)在北京曾经发现一处战国时期的遗址,从中出土了燕、韩、赵、魏等国铸币3876枚。
辽宁、吉林和内蒙古等地也有燕国货币出土。
根据以为信息可以得出的正确认识有( )①燕国与北方游牧地区有贸易往来②各诸侯国的货币可以相互流通③诸侯国之间商业贸易往来频繁④燕国都城是战国时期唯一的商业中心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能力。
战国时期的北京地区属于燕国统治。
从材料可以得出当时北方的燕国与韩、赵、魏等国贸易往来频繁,各诸侯国的货币可以相互流通,辽宁、吉林和内蒙古等地出土燕国货币说明北方游牧地区有与燕国贸易往来。
而战国时期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形成了诸多的商业中心。
【答案】A7.(2010·四川文综·16)“重农抑商”的观念与政策对中国传统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下列理解错误的是( )A.重农抑商政策并不禁止商人追求利润B.重农抑商观念是中国农耕社会的产物C.重农抑商政策提升了战国时秦国国力D.重农抑商观念在明清时期已基本瓦解【解析】本题考察的是重农抑商政策。
所谓"重农抑商",就是通过采取贬低、压制商人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的政策及措施,限制从商人数。
其目的是防止农民大量弃农从商,保护农业的优先发展地位。
即使到了明清,重农抑商政策仍然不时推出。
明清两代都还曾重申商人不得穿丝绸衣服及不得仕宦的旧规。
【答案】D8.(2015·安徽文综·12)据《史记》载:一日,魏太子下车,向一位新贵——宫廷文士田子方致意,竟未得到回礼。
太子问:“究竟富贵者还是贫贱者应当骄傲?”田子方答:“贫贱者。
”并解释,他随时都能在别国宫廷被派上用场。
这反映了( )A.士人为诸侯国所重用B.士人轻视功名利禄C.诸侯国内部等级森严D.忠君思想已经形成【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士阶层的崛起【解析】据“《史记》、魏”可以判定是战国时期,“太子”首先向“新贵”“文士”致意这一与常规不同的行为反映了魏国对田子方的敬重,而田子方在解释自己失礼行为时所提供的论据——“随时……在别国……被派上用场”,则从侧面反映了重视士人不是个别国家对待个别人物的单独行为,而是普遍现象,故A项正确;“新贵”的身份、对自己可能的未来工作的预想——“别国宫廷”,都不能表明对功名利禄的轻视,故B项错误;太子率先致意、“贫贱者”未回礼并自信地给予解释,这些关键信息不能证明等级森严,故C项错误;忠君思想在材料中没有反映,故D项错误。
【答案】A9.(2015·四川文综·1)战国中后期,思想领域出现融合倾向。
下列选项最能反映这一倾向的是( ) A.克已复礼B.礼法兼用C.民贵君轻D.选贤举能【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与儒家思想的形成——荀子思想主张【解析】“克己复礼”是春秋时期孔子所提出的主张,而题干所给出的时间是“战国中后期”,故A项错误;“礼法兼用”是战国末期儒家代表人物荀子所提出的思想主张,该思想将儒家与法家的观点相融合,故B 项正确;“民贵君轻”是战国时期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孟子所提出的思想主张,该观点没有融合其他学派的思想,故C项错误;“选贤举能”是战国时期墨家的创始人墨子所提出的思想主张,该观点也没有融合其他学派的思想,故D项错误。
【答案】B10.(2015·海南单科·1)先秦诸子百家既相互辩难,也相互影响。
儒家与法家主张的共通之处是( ) A.重农抑商B.强调制度与秩序C.厚古薄今D.重视道德与人伦【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解析】重农抑商是我国古代基本的经济政策,主要是由法家提出,故A项错误;法家主张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倡导实行法治,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儒家倡导“为政以德”,在治国方面强调“仁”“礼”注重贵贱有序的等级秩序,故B项正确;“厚古薄今”主要是儒家的思想主张,法家主张进行社会变革,反对儒家的厚古薄今,故C项错误;重视道德与人伦是儒家的主张,不符合法家的思想,故D 项错误。
【答案】B11.(2014·山东文综·13)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学生来自士农工商各阶层。
这一做法( ) A.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特权B.瓦解了宗法分封制度C.动摇了周王室的统治基础D.适应了诸侯争霸战争的需要【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孔子思想主张(教育思想)【解析】孔子创办私学,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故A项正确;兴办私学对教育的发展,与宗法制和分封制度关系不大;故B项错误;动摇周王室统治的基础应该是井田制破坏,故C项错误;儒家思想不适应于在战争年代统一的思想,故D项错误。
【答案】A12.(2014·上海单科·12)“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此段文字出自( )A.《孟子》B.《庄子》 C.《韩非子》D.《道德经》【考点】先秦儒家与两汉经学——孔孟之道【解析】此段文字是孟子的四端说,是他性善论的依据,故A项正确;《庄子》是庄子的著作,属于道教,故B项错误;《韩非子》是韩非子的著作,属于法家,故C项错误;《道德经》是老子的著作,属于道家,故D项错误。
【答案】A13.(2016·海南单科·4)孟子发扬孔子开创的儒学,主张涵养“浩然之气”,倡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后世影响极大。
孟子这些言论所强调的是( )A.努力完善个人品德B.坚持个人独特性格C.勇于突破礼制束缚D.敢于反抗专制暴政【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孟子思想主张【解析】“浩然之气”是一种个人的品质,并由此成为民族品德,故A项正确;孟子儒学的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可以推动了民族品德的形成,与“个人独特”不符,故B项错误;孟子的学说是在继承孔子学说的基础之上形成的,通过个人品德的修养来更好的维护社会秩序,故C项错误;修养“浩然之气”的主要目的是个人品德,其根本目的是维护维护统治,与反抗暴政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A14.(2011·广东文综·12)“夫仁政,必自经界(土地的分界)始,……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
”孟子的这段话认为( )A.轻徭薄赋是实施仁政的手段B.均贫富是实施仁政的障碍C.解决土地问题是实施仁政的前提D.贵民轻君是实施仁政的途径【解析】解题的关键在于理解孟子这句话的意思,即“行仁政,一定要从划分、确定田界开始。
田界划分正确了,那么分配井田,制定俸禄标准,就可轻而易举地办妥了。
”从材料意思上看,孟子的主张主要解决“田界”即土地问题,并没有涉及到“轻徭薄赋”、“均贫富”、“贵民轻君”等问题故排除A、B 、D 三项,故选C项。
【答案】C15.(2009·海南历史·1)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其思想与法家共通的( )A.天行有常B.人性本恶C.礼法并用D.民水君舟【解析】本题的关键词是“共通”,即荀子和法家思想的共同点。
A、C、D都是荀子的思想主张,从表面上看,B项“人性本恶”似乎也是荀子的观点,但仔细比较,荀子提出“性恶论”,主张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法家则主张用严刑峻法来约束和规范臣民的行为,实际上也是相信人性本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