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厦门大学海洋生态学老师所划重点题目整理
海洋生态学复习资料
1、海洋生态学:研究海洋生物有机体与其栖息地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分子生态学:以分子生物学方法研究分子进化,种群遗传,物种形成与进化生态学效应与规律的科学。
3、随着生态学的发展,关于生态学的定义有何新的内涵?现代生态学的发展已经不仅是生物科学中揭示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一门分支学科,而已经成为指导人类对自然的行为准则的一门学科。
提出了“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概念,高度概括为“人类生存的科学”。
研究生物生存条件、生物及其群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其目的是指导人与生物圈(即自然、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4、海洋生态学有哪些重要的研究成果?(1)在海洋初级生产力方面发现初级生产力是由再生产力和和新生产力两部组成,初步估计新生生产力在总初级生产力中所占比例,并且与海洋生物泵过程及海—气之间的CO2交换联系起来。
(2)在食物网结构研究中发现微型生物食物网结果及在海洋生态系统能流、物流中的作用。
(3)在生物地化循环方面对包括以碳为主的各种元素循环的源,汇集其与全球生态平衡的关系等方面都取得重要研究成果。
(4)发现热液口,冷渗口生态系统,对海底生物也有新的认识。
1、为什么说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单位?联系海洋主要分区说明海洋在纬度、深度和从近岸到大洋三大环境梯度特征。
1) 地球表面大部分为海水覆盖,海洋约占地球面积的71%,平均深度为3820m,最深处超过10000m。
海洋的空间总体积达1370 ×106km3,比陆地和淡水中生命存在空间大300 倍。
所以,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单位。
2) 大洋区是海洋的主体,包括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
海洋具有三大环境梯度,即从赤道到两极的纬度梯度,从海面到深海海底的深度梯度以及从沿岸到开阔大洋的水平梯度。
①纬度梯度主要表现赤道向两极的太阳辐射强度逐渐减弱,季节差异逐渐增大,每日光照持续时间不同,从而直接影响光合作用的季节差异和不同维度海区的温跃层模式。
海洋生态学复习题不完整版讲课讲稿
海洋生态学复习题不完整版一.名词解释1.海洋生态学:海洋生态学是研究海洋生物与各种海洋栖息地环境间相关关系的科学。
简单地讲就是研究海洋生物生存方式的科学。
(PPt Chapter 000 P25)2.可持续发展:在生存与不超过维持生态系统承载力的情况下,改善让人类的生活质量,发展不应以其他集团或后代为代价,也不应危机其他物种的生存。
P43.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处在最小量状况的必需物质”。
也就是说,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少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
P484.谢尔福德耐受性定律:生物对各种环境因子的适应有其生态学上的耐受限度,如某一因子的量增加或降低到接近或超过这个限度,生物的生长和发育就受到影响,甚至死亡,因此生物只能在该因子的最小量和最大量之间正常生存。
P485.生态位:是指一种生物在群落中(或生态系统中)的功能或作用,生态位不仅说明生物居住的场所(占据的空间),而且也要说明它吃什么、被什么动物所吃、它们的活动时间、与其它生物的关系以及它对群落发生影响的一切方面。
就是说生态位是某一物种的个体与环境(包括非生物的和生物的环境)之间特定关系的总和。
P956.生境或栖息地:某些特定的生物种群或群落栖息地的生态环境。
P477.碎屑食物链:海洋碎屑主要来源于死亡的海洋动、植物残体以及他们排除的粪团等颗粒有机物,这些颗粒有机物可被食碎屑的消费者利用。
以食碎屑为起点的食物链称为碎屑食物链P1486. 牧食食物链(植食食物链):通常从活体植物开始,然后是草食动物、一级肉食动物、二级肉食动物等组成的食物链。
8.种群(population):指特定时间内栖息于特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集合群。
种群内部的个体可以自由交配繁衍后代,从而与邻近地区的种群在形态和生态特征上彼此存在一定差异。
种群是物种在自然界中存在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群落基本组成单位。
P669.生物群落(biocoenosis:生物群落简称群落(community),指一定时间内居住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的生物种群的集合。
海洋生态学课后习题and解答
海洋生态学课后习题第一章生态系统及其功能1.生态系统概念所强调的核心思想是什么?生态系统是指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所形成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并具有自动调节机制的自然整体。
生态系统概念所强调的核心思想是自然界生物与环境之间具有不可分割的整体性。
2.生态系统有哪些基本组分?各自执行什么功能?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可以概括为非生物和生物两部分,包括非生物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①非生物成分:生态系统的生命支持系统,提供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栖息场所、物质条件,也是生物能量的源泉。
②生物成分:执行生态系统功能的主体。
三大功能群构成三个亚系统,并且与环境要素共同构成统一整体。
只有通过这个整体才能执行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基本功能。
(1)生产者:所有绿色植物、光合细菌、化能细菌等,制造的有机物是一切生物的食物来源,在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中居于首要地位。
(2)消费者:不能从无机物制造有机物的全部生物,直接或间接依靠生产者制造的有机物为生,通过摄食、同化和吸收过程,起着对初级生产者加工和本身再生产的作用。
(3)分解者:异养生物,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原生动物等。
在生态系统中连续进行与光合作用相反的分解作用。
每一种生物产生的有机物基本上都可以被已经存在于自然界的微生物所分解。
3.生态系统的能量是怎样流动的?有哪些特点?植物光合作用形成的有机物质和能量,一部分被其呼吸作用所消耗,剩下的才是可以供给下一营养级的净初级产量。
植食性动物只能同化一部分净初级生产量,其余部分形成粪团排出体外,被吸收的量又有一部分用于自身生命活动,还有一部分以代谢废物形式排出,剩下的才是能够提供给下一营养级的总能量。
服从热力学第一、第二定律,即能量守恒定律和能量转化定律。
能量单向流动,不循环,不断消耗和散失。
任何一个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不可能很长,陆地通常3-4级,海洋很少超过6级,因为能量随营养级增加而不断减少,意味着生物数量必定不断下降,而维持种群繁衍必须要有一定数量保证。
海洋生态学试题与参考答案(例)
《海洋生态学》试题与参考答案(例)1、 简要回答浮游生物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1)浮游生物数量多、分布广,是海洋生产力的基础;(2)浮游生物是海洋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最主要环节;(3)浮游动物既通过摄食浮游植物影响和控制初级生产力,其动态变化又影响许多鱼类和其他动物资源群体的生物量;(4)浮游生物在生源要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起重要作用。
2、 什么是赤潮?赤潮赤潮现象有哪些危害?赤潮(red tide)是海洋中某些微小的浮游生物在一定条件下暴发性增殖面引起海水变色的一种有害的生态异常现象。
赤潮是引起人们高度重视的海洋灾害之一,其危害的主要方式是:(1)赤潮生物大量繁殖,覆盖海面或附着在鱼、贝类的鳃上,使它们的呼吸器官难以正常发挥作用而造成呼吸困难甚至死亡;(2)赤潮生物在生长繁殖的代谢过程和死亡细胞被微生物分解的过程中大量消耗海水中的溶解氧,使海水严重缺氧,鱼、贝类等海洋动物因缺氧而窒息死亡;(3)有些赤潮生物体内及其代谢产物含有生物毒素,引起鱼、贝中毒或死亡。
如链状膝沟藻(Gonyaulax catenella)产生的石房蛤毒素就是一种剧毒的神经毒素;(4)居民通过摄食中毒的鱼、贝类而产生中毒。
3、 与陆地生态系统比较,海洋生态系统的能流有何特点?并简要说明原因。
海洋食物链平均可达4-5个环节,而陆地通常仅2-3个环节。
这是因为海洋的初级生产者和食植性动物多为小型种类,所以大型动物多是肉食性种类,比陆地的大型动物处于更高的营养级。
4、 K—对策者和R—对策者各有哪些生态特征?举出海洋动物中这两种对策者的例子。
并说明为什么人们必须更加重视K—对策者资源的保护工作。
r–对策者,种群密度很不稳定,因为其生境不稳定,种群超过环境容纳量不致造成进化上的不良后果,它们必然尽可能利用资源,增加繁殖,充分发挥内禀增长率(r)。
这类动物通常是出生率高,寿命短,个体小,常常缺乏保护后代的机制。
子代死亡率高,具较强的扩散能力,适应于多变的栖息生境。
海洋生态学总论-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
第一部分海洋生态学总论第一章生态系统及其功能概论生态系统生态学是现代生态学的核心,这是生态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本章扼要介绍生态系统的概念、组织结构和功能以及生态系统各种生态过程对人类提供的服务,作为全书内容的总概括。
第一节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与功能一、什么叫生态系统地球上的森林、草原、湖泊、海洋等自然环境的外貌千差万别,生物的组成也各不相同,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特征,即其中的生物与环境共同构成一个相互作用的整体。
生态系统(ecological system,ecosystem)就是指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物(一个或多个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所形成的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并具有自动调节机制的自然整体。
生态系统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其范围根据研究目的和研究对象而定。
一个湖泊、一片草地或一片森林都可以视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生态系统。
从大的范围来说,整个陆地或海洋也可视为两个巨大的生态系统。
同样的,海洋还包括沿岸浅海生态系统和深海生态系统两大相对独立又紧密联系的生态系统类型。
生物圈则是一个行星水平的巨大生态系统。
空气、水、土壤和岩石维持着地球表面层里生物的生命,地球上各种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互相作用,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生态系统概念是英国生态学家Tansley于1935年首先提出来的,强调系统中生物和非生物组分在结构上和功能上的统一。
他指出:“更基本的概念是……完整的系统,它不仅包括生物复合体,而且也包括人们称之为环境的全部物理因素的复合体。
”因此,生态系统这个概念主要在于强调生物与环境的整体性,它在生态学思想中的主要功能在于强调相互关系、相互依存和因果联系。
认识这种整体性概念对于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等全局性重大课题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生态系统概念的提出将生态学推上一个新的研究层次。
随后许多生态学家对生态系统的理论和实践作出巨大贡献。
例如,Thienemann有关营养阶层的论述,Leibing提出生态能量学的概念,Brige和Juday在20世纪40年代就提出“初级生产”的思想,并提出营养动力学的概念。
海洋生态学复习资料
海洋生态学复习资料海洋生态学第一章1.生命的最基本特征是?(1)细胞是生物的基本组成单位(病毒除外)(2)新陈代谢、生长和运动是生命的基本功能(3)生命通过繁殖而延续,DNA是生物遗传的基本物质(4)生物具有个体发育和系统进化的历史(5)生物对外界可产生应激反应和自我调节,对环境具有适应性2.性三个层次。
3.衡量物种多样性的指标:①物种总数;②物种密度;③特有种比例4.生态系统多样性主要指地球上生态系统组成、功能的多样性以及各种生态过程的多样性5.生态阈值:即环境容量,是指某一环境区域内对人类活动造成的影响的最大容纳量。
大气、土地、动植物等都有承受污染物的最高限制。
第二章1.海水的物理特性和生态学意义物理特性:溶解性、透光性、流动性、浮力及缓冲性能生态学意义:由于海水具有很强的溶解性,浮游植物可直接吸收光合作用所必需的氮、磷等无机盐。
同时海水具有透光性,为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提供必需的光照条件。
此外,海水中的二氧化碳和碳酸氢盐含量非常丰富。
有了上述这些条件,生活于海洋表层的浮游植物就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碳水化合物等有机物质。
而在海洋环境中,大量个体小、结构简单而脆弱的生物得以生存,这是由于海水浮力对这些生物具有支撑、传送和保护的作用。
海水较高的比热以及流动性使水温、pH值环境因素保持相对稳定和有利于生物的分布和扩散。
2.按浮游生活阶段在生活史中所占时间长短可分为以下3类。
①终生浮游生物:大多数浮游生物属于这一类。
②阶段性浮游生物:即在生活史的某个阶段营浮游生活的生物,成体则营底栖生活(或游泳生活)。
通常指底栖或游泳生物的卵和幼体。
在每年一定季节出现,具周期性。
③暂时性浮游生物:这类原非浮游生物,仅有时短暂地离开底层营浮游生活,如涟虫类、糠虾类、等足类和介形类等底栖生活。
3.浮游植物主要类别有①硅藻类②甲藻类③金藻类④原核自养生物4.底栖生物与底质关系划分底表生活型;固着生物、附着生物、匍匐生物底内生活型:管栖动物、埋栖动物、钻蚀生物5.污损生物:指附着在船底、浮标和一切人工设施上的动、植物和微生物的总称6.海洋的三大环境梯度①赤道到两极的纬度梯度②从海面到深海海底的深度梯度③从沿岸到开阔大洋的水平梯度第三章1.限制因子:一种生物要能在某环境中生存和繁衍,必须从环境中不断得到生长和繁殖所需的各种基本物质,同时还要有适宜的各种理化条件。
海洋生态学第十二章
❖ 由于实际现存的生物量 B 难以确定,将Y-B关系转换为Y-f 关系:
Y =f qB =f q(B∞-f q/r)=(qB∞)f-(q2 B∞ / r)f 2 设 a = q B∞ , b = q2 B∞/ r 则 Y =a f -b f 2 或 Y / f= a — bf
❖ 最大持续产量(MSY):在不损害种群本身再
生产能力的情况下,从种群资源中持续获得的最
B1
图 12.l 种群大小与渔业产量关系 示意图(引自 Pitcher & Hart 1982)
B 为种群生物量,B∞为最大种群生物量
大产量,是海洋渔业资源管理的目标 。
厦门大学精品课程之海洋生态学
(二)捕捞力量、网目大小与持续产量的关系
年龄(t)
就要使这种群保持平衡,即P2 = P1, 图 12.5 鱼类种群同龄群体在其生命期间数量和
必须:R + G = F + M
重量的变化
厦门大学精品课程之海洋生态学
2. 补充量
❖ 与种群数量变动有关的第一因子是补充量。
❖ 所谓补充,就是小鱼进入被开发区域成为容易与渔具接触的过程。
未补充 时期
厦门大学精品课程之海洋生态学
❖ 生长参数计算
由体重生长方程式可推导得:
厦门大学精品课程之海洋生态学
4. 鱼类的死亡
瞬时总死亡系数: Z=F+M (F:捕捞死亡;M:自然死亡) 为简化,模型假设M是常数,讨论如何控制F达到合理开发。 ❖ 自然死亡系数
表明平衡状态下,单位捕捞力量渔获量与捕捞力量为线性关系。
厦门大学精品课程之海洋生态学
二、持续产量模型 (cont.)
❖ MSY与fMSY
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海洋生态学试卷
一、选择题(20分,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1、种群是指A 一定空间内同种个体的集合B 不同空间内同种个体的集合C 一定空间内所有种的集会D 不同空间内所有种的集合2、阴性植物相对于阳性植物的特点是A 光补偿点较高,光饱和点较高B光补偿点较高,光饱和点较低C 光补偿点较低,光饱和点较高D 光补偿点较低,光饱和点较低3、一个种群内,不同年龄阶段的个体数量,幼年最多,老年最少,中年居中,这个种群的年龄结构型为A 稳定型B 增长型C 衰退型D 混合型4、群落演替在后期的成熟阶段A 总生产量与生物量的比值最高B 总生产量、净生产量达到最大C 总生产量大于总呼吸量D 总生产量与总呼吸量大体相等5、植物群落演替所导致的无机环境的变化主要是由于下列因素作用的结果A 气候的季节变化B演替系列的作用C 顶极群落的作用D动物类群的变化6、在群落演替中,先锋群落的大多数种群具有以下特征A 产生大量后代B快速发育成熟C 种群间竞争激烈D生长速度快7、下列各项属逻辑斯谛增长模型假设条件的为A 增长过程中种群增长率是常数B 随密度增加增长率成比例下降C 环境对种群有一最大负载量D 负反馈效应产生有一过程E 环境资源无限8、不同类型海区初级生产力大小一般有以下规律A 沿岸>上升流>外洋B 上升流>沿岸>外洋C 沿岸>外洋>上升流D 上升流>外洋>沿岸9、补偿光强所在位置的深度即补偿深度,下列可影响补偿深度的因素有A 纬度B 季节C 波浪D浊度10、下列观点中你认为正确的有A 一般食物越丰富,生态效率越高B 大洋群落食物链的平均生态效率比沿岸上升流区低C 变温动物的生长效率高于恒温动物D 海洋生态系统平均生态效率通常比陆地的高二、填空(20分)1、生态学是研究生物有机体与其栖息地的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它是以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甚至生物圈作为研究对象。
2、支持海洋新生产力的新氮主要来源包括上升流或梯度扩散;陆源供应(如径流);大气沉降或降水;N2固定(某些原核浮游植物的固N作用)。
海洋生态学 第九章
广义地说,河口湾除真正的河口外,还 包 括 半 封 闭 的 沿 岸 海 湾 、 潮 沼 ( tidal marshes)和在沿岸沙坝后面的水体。
图 9.3
不同河口类型盐度剖面图(引自 Kaiser et al. 2005)
厦门大学精品课程之海洋生态学
(二)环境和生物组成特征
1.盐度:
变化剧烈,有梯度性、周期性和季节性。
厦门大学精品课程之海洋生态学
二、生境特征及红树的适应机制
(一)生境特征:
温度:分布中心年平均水温约为24~27℃。
底质:细质冲积土,pH值常在5以下。往往在河口附近。
地貌:多分布于隐蔽的堆积海岸。
盐度:红树生物都不同程度具有耐盐特性;不同种类有相应的分带模式。
潮汐:潮汐及潮差决定潮水淹没时间,的强烈作用。这个水交换过程可以
2.温度:
水体体积小而表面积大,受陆地气候影响,变化较开阔海区和相邻的近岸区大。
3.底质:
基本上是柔软的泥质底 富含有机质,这些物质可作为河口生物的重要食物来源。 河口底质常有厚厚的一层还原带,常呈缺氧状态。
4.波浪和流:
水浅,由风产生的波浪较小,是个相对较平静的区域。 水流受潮汐和陆地径流的共同影响。在河道中央流速最大。 暴风雨与洪水可大量冲刷底质,对生物有极大破坏。
泥
图 9.2 按粒径大小划分的底质类型和相关生物(引自 Kaiser et al. 2005)
厦门大学精品课程之海洋生态学
(二)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带状分布(zonation)
对干露的适应 对温度、盐度变化的适应
藤壶
弹涂鱼
海藻
对波浪冲刷的适应
厦门大学课程之海洋生态学
质量摩尔浓度 (Fe)/nmol·kg-1
0.0 0.2 0.4 0.6 0.8 1.0 1.2 1.4
质量摩尔浓度 (O 2)/μ mol·kg-1
0 0.0
50
100
150 200 250 300
0.5
1.0
度/(km) 1.5
O2
深 2.0
2.5
Fe
NO
-
3
3.0
? 纬度、季节、天气、浊度、时间、 海况对补偿深度的影响
总初级生产和呼吸作用(任意单位)
1
2
3
4
0
10 用
作
20
吸
呼 度/m 30 深
40
光合作用
50
60
1
2
3
净初级生产
图 6.5 中纬度海区晴天的初级生产与深度的关系(引自 Tait 1981)
厦门大学精品课程之海洋生态学
二、营养盐
(一)浮游植物生长需要的营养物质
? 吸收半饱和常数(KN)
? 种群竞争限制性营养盐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 ? 相对保守、稳定 ? 沿岸与大洋种类的差异、季节演替
? Vm / Ks
厦门大学精品课程之海洋生态学
(三)铁限制假说
? C:Fe = 100000 :1 ? Fe在海水中的分布很不均匀,不同海区补充特点不同,从整
体上看,南大洋部分海区和赤道的广阔海区中 Fe含量最低。
厦门大学精品课程之海洋生态学
第六章 海洋初级生产力
第一节 海洋初级生产的基本过程 和生产力的有关概念
? 海洋初级生产的重要意义:
? 为海洋生态系统的运转提供能量来源; ? 估算渔业产量; ? 对全球的碳循环有重要影响。
海洋生态学考试复习
海洋生态学考试复习《海洋生态学》复习题一、绪论1、生态学定义:研究生物生存条件、生物及群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
二、生态学基本知识1、种群定义:特定时间内栖息于特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集合群。
2、自然种群基本特征(1)、空间分布特征:种群有一定分布范围,其中有各种环境资源条件。
(2)、数量分布特征:种群有一定的数量变动规律。
(3)、遗传特征:种群是一个基因库,种群通过交换遗传因子而促进种群的繁荣。
3、阿利氏规律:种群密度过疏或过密对种群的生存与发展都是不利的,每一种生物种群都有自己的的最适密度。
4、种群的空间分布模式:随机分布;规则分布;成群分布5、集群现象及其生态学意义:自然种群在空间分布上往往形成或大或小的群,它是种群利用空间的一种形式。
有利:(1)集群有利于个体交配与繁殖。
(2)集群对种群内各个体间起着很大的互助作用,当鱼类遇到外来袭击者时,可能立即结群进行防卫,往往只有离群的个体才被凶猛的袭击者所捕食。
(3)群体的集群索饵也显示出有利的作用,当鱼群中一部分遇到较好的食物环境时,会停留在这个区域,其余部分也将以更快的速度围绕这一地区环游,以便都能获得较好的食物。
(4)在游动时可形成有利于游泳的动力学条件,比单独行动时减低阻力,游泳的效率最高。
(5)集群可能改变环境的化学性质,已有研究证明,鱼类在集群条件下比营个体生活时对有毒物质的抵御能力更强,这可能与集群分泌黏液和其他物质以分解或中和毒物有关。
不利:(1)目标大,有造成大量被捕食的危险。
(2)具有争食和食物限制的不利影响。
6、最大出生率:当种群处于理想条件下,即无任何生态因子的限制作用,生殖只受生理因素所限制,此条件下的出生率称最大出生率。
生态出生率: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种群的出生率称实际出生率或称生态出生率。
7、生理寿命:生物在最适环境条件下,种群中的个体都达到生理上衰老而死亡的寿命,称生理寿命。
生态寿命:种群在自然环境下常受到一些不利生态条件的影响而死亡,这种在一个特定的生态环境条件下,种群内个体的平均实际寿命称为生态寿命。
海洋生态学复习重点
海洋生态学复习重点第一章:生态系统及其功能1.生态系统的概念(P9):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物与非生物环境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所形成的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并具有自动调节机制的自然整体。
2.正负反馈的判断(P16):正反馈是系统中的部分输出通过一定线路又变成输入,起到加强和促进作用;负反馈是输出反过来削弱和减低输入的作用。
3.生态系统服务的基本特征(P21):①生态系统服务是客观存在的;②生态系统服务是生态系统的自然属性;③自然生态系统在进化发展规程中,生物多样性越来越丰富。
第二章:海洋环境和海洋生物生态类群1.海洋环境的三大梯度(P26):①从赤道到两极的维度梯度;②从海面到深海海底的深度梯度;③从沿岸到开阔大洋的水平梯度。
2.海洋环境的特点(P27):①由于海洋水体大,海水有较高的比热,加上混合作用,使得热量分布相对均匀,因而海洋温差小,温度变化缓慢;②海水组分稳定,缓冲性能好,即使有生物活动,其pH也相对稳定;③由于海洋表面与大气接触,加上光合作用产生氧气,所以表层氧气含量基本上饱和,高纬度表层海水冷却下沉冰箱低维度运动,就把氧含量高的表层水带到底层。
3.海洋生物生态类群包括:浮游生物、底栖生物和游泳动物。
4.浮游生物(P31-P32):按体型①小型(<500um)②中型(500~1000um)③大型(>1000um);按浮游时间①终生②阶段性③暂时性。
5.很多海洋游泳生物有周期性的洄游,鱼类洄游通常包括三个类型(P37-P38):产卵洄游、索饵洄游、越冬洄游。
6.海洋浮游生物针对海洋环境的进化特征:P31-P36总结。
第三章:海洋主要生态因子及其对生物的作用1.谢尔福德耐受性定律(P48):如果某一因子的量增加或降低到接近或超过这个界限,生物的生长和发育就受到影响,甚至死亡。
生物只能在耐受限度所规定的生态环境中生存,我们把这种最大量和最小量限制作用称为谢尔福德耐受性定律。
厦门大学精品课程之海洋生态学
厦门大学精品课程之海洋生态学
lx = nx /n0
dx = nx - nx+1
q x = d x / nx
计算平均期望寿命ex : nx+n+1 x 先计算每年龄期的平均存活数目: L = x
2
其次计算“个体年”的累积 数:
Tx =
L
x
x
最后计算:
Tx ex = nx
ex 表示某年龄阶段(x期)开始平均还可能活多少时间的估计值。
厦门大学精品课程之海洋生态学
1、离散增长
2、连续增长(世代重叠)
N t=N t—1 λ =N0 λt 即: N t= N0ert
→ log10 N t =log10 N t—1 +t log10 λ
dN/dt=N log10 λ=rN(指数增长模型)
指数生长 趋于无限
如美洲兔和加拿大猞猁每隔9~10年,都可见到一个数量高峰年,平均 是9.6年 。
厦门大学精品课程之海洋生态学
厦门大学精品课程之海洋生态学
种群的年龄结构既取决于种的遗传特性,同时也取决于具
体的环境条件,表现出对环境的适应关系。
表 4.1 东海大黄鱼的种群数量与年龄结构 年份 1957 1967 1977 资源生物 量 (万 t) 57.6 49.9 15.6 资源尾数 (亿尾) 14.96 13.28 3.78 年龄范围 1~14 95.2% 1~14 97.8% 1~14 99.7% 优势年龄组 2~8 79.6% 2~7 81.8% 1~4 96.9% 平均年 龄 5.5 4.5 2.7 产量 (万 t) 17.8 19.6 8.9
海洋生态学习题集及答案
海洋生态学习题集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以下哪种环境梯度不属于海洋的重要梯度( )A 、纬度梯度B 、经度梯度C 、水平梯度D 、深度梯度2、以下各项不属于深海沉积物的是( ) A 、红黏土软泥 B 、钙质软泥 C 、硅质软泥 D 、有机质软泥3、下列海区中盐度最高的是( ) A 、赤道海区 B 、北纬30°海区 C 、南纬60°海区 D 、北冰洋4、不属于集群现象优势的行为是( ) A 、交配 B 、防御 C 、运动 D 、隐蔽5、鲸鱼的存活曲线类型是图中的哪条( )A 、aB 、bC 、cD 、d6、甲、乙两物海洋生物的生态位如图所示,其最终的结果不可能是( )A 、乙被淘汰B 、甲被淘汰C 、甲的生态位变窄D 、甲乙和谐共存7、以下不属于导致灭绝漩涡原因的是( )A 、数量波动B 、遗传漂变C 、资源溢出D 、近交衰退8、根据洛特卡—沃尔泰勒的种间竞争模型,物种甲和乙长期和谐共存,则( )A 、K 1>K 2/β,K 2<K 1/αB 、K 1<K 2/β,K 2>K 1/αC 、K 1<K 2/β,K 2<K 1/αD 、K 1>K 2/β,K 2>K 1/α9、以下各项属于生态系统成熟期特征的是( )A 、有机个体小B 、生活史简单C 、多样性低D 、生态位狭小10、下列各项属于珊瑚礁生态群落特征的是( )A 、物种贫乏B 、食物链短C 、生产力低D 、净生产力低11、下列食物链不是经典食物链类型的是( )A 、牧食食物链B 、微型生物食物链C 、植食食物链D 、碎屑食物链12、以下各区哪个位于陆架区( )A 、陆坡B 、潮下带C 、海沟D 、海脊13、下列哪种生物很难生活在河口区( )A 、广温性生物B 、狭盐性生物C 、淡水源生物D 、海洋源生物14、以下特征为r-选择生物的特征的是( )A 、生长率高B 、性成熟慢C 、扩散能力低D 、生命周期长15、根据洛特卡—沃尔泰勒的种间竞争模型,当( )时,出现不稳定的平衡。
海洋生态学重点汇总
海洋生态学复习重点汇总海洋技术111(老师画的名词解释应该是全的,作业大题有的没有,老师画的重点大部分有,仅供参考)绪论生态学:研究生物有机体与其栖息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生物圈:是地球上全部生物及与之发生相互作用的物理环境的总和。
第一章生态系统及其功能概论生态系统:指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物(一个或多个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所形成的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并具有自动调节机制的自然整体。
生产者(自养生物):包括所有绿色植物,它们具有光和色素,能利用太阳能进行光合作用,将CO2,H2O和无机营养盐类合成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核酸等有机物用于本身的生产,此外,还有包括光合细菌合化能合成细菌。
食物链:生物之间通过食与被食形成一环套一环的链状营养关系。
生物地化循环:生态系统之间各种物质或元素的输入和输出以及它们在大气圈、水圈、土壤圈、岩石圈之间的交换。
生态平衡:输入和输出在较长的时间趋于相等,系统的结构与功能长期处于稳定的状态(这时动植物的种类数量也保持相对稳定,环境的生产潜力得以充分发挥能流途径畅通)在外来干扰下能通过调节恢复到原处的稳定状态。
消费者:指不能从无机物制造有机物的动物,它们直接或间接依靠生产者制造的有机物为生,所以称为异养生物。
分解者:也属异养生物,主要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原生动物等微小动物,它们在生态系统中连续地进行着分解作用。
食物网: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纵横交错,形成网状营养结构,称为食物网。
能量流动:来自太阳的能量通过生态系统中各营养级生物时逐级减少、最终均以热能形式消失的单向流动。
生态系统有哪些基本组分?它们各自执行什么功能?答: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和生物两部分。
非生物成分是生态系统的生命支持者,它提供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活动的栖息场所,具备生物生存所必须的物质条件,也是生命的源泉。
生物部分是执行生态系统功能的主体。
可分为以下几类:生态系统的能量是怎么流动的?有什么特点?答: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是能量通过营养级不断消耗的过程。
Get清风厦门大学海洋生态学老师所划重点题目整理
厦门大学2014年海洋生态学老师所划重点题目整理海洋生态学复习思考题2021第一章绪论1.海洋生态学的十大主要研究内容是什么?请具体说明。
–海洋初级生产力总量的研究–微型和超微型浮游生物研究–海洋新生产力研究–海洋生态系统食物链、食物网的研究–海洋微型生物食物环研究–大海洋生态系统的研究–全球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研究–生物泵及海洋对大气二氧化碳含量的调节作用研究–热液喷口和冷渗口特殊生物群落的研究–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的研究(具体说明看课件〕2.什么是海洋生态学研究的重要任务?答:探讨人与环境的协调关系和对策,以到达可持续的生物圈的目的。
〔这是现代生态学开展的明显趋势。
也是海洋生态学的研究的重要任务。
〕3.哪三个研究领域为生态学优先开展的领域和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答:①全球变化(global change),包括气候、大气、陆地和水域变化的生态学原因和后果;②生物多样性(biodiversity),决定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因子和生态学意义,全球性和区域性变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③可持续的生态系统(sustainable ecosystern),探讨可持续生态系统的生态学原理和策略以及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的原理和技术。
以上三个优先研究领域实际上说明了生态学优先开展的领域和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4.厄尔尼洛现象和南方涛动如何影响海洋环境和全球气候,举例说明。
〔看文献,写作业,ppt〕〔作业,自整理〕第二章海洋与海洋生物间的相互关系1. 根本名词:温跃层——是位于海面以下100—500m之间、温度和密度有巨大变化的薄薄一层,是上层的薄暖水层与下层的厚冷水层间出现水温急剧下降的层。
热常数——指有效温度〔即高于生态学零度以上的温度〕和发育持续时间的乘积。
K=N(T-T0)K为该生物所需的有效积温,N为天数,T 为当地该时期的平均温度,T0为该生物生长活动所需的最低临界温度〔生物零度〕海洋生物的垂直移动——海洋动物在夜晚升到表层,随着黎明的来临又重新下降。
复习材料(海洋生态学)
一、填空题1、自然种群的基本特征包括空间分布特征、数量分布特征、遗传特征。
2、群落的稳定性包含弹性(resilience )或恢复力和抗性(resistance)或抵抗力两层含义。
3、海洋生态系统两类最典型的食物链是牧食食物链和碎屑食物链。
4、游泳动物的洄游类型主要包括产卵洄游(生殖洄游)、索饵洄游(摄食洄游)、和越冬洄游。
5、微型浮游生物的个体大小范围是 2-20um ,中型浮游生物的个体大小范围为 200-2000um 。
6、生物学过度捕捞的三种类型包括生长型过度捕捞、补充型过度捕捞和生态系统型过度捕捞。
7、种群的空间分布模式包括随机分布、均匀分布和成群分布三种类型。
8、根据观察一群同期出生的生物的存活情况所得数据而编制的生命表称为动态生命表。
9、鱼类洄游通常包括产卵(生殖)洄游、索饵(育肥)洄游和越冬洄游三种类型。
10、微型浮游生物的个体大小范围是 2-20um ,中型浮游生物的个体大小范围为 200-2000um ,大型浮游生物的个体大小范围 2-20mm 。
11、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12、种群调节的内源性因素主要包括行为调节、内分泌调节和遗传因子调节三种学说。
二、名词解释1、动态生命表:又称股群生命表和特定年龄生命表,是根据观察一群同期出生的生物的存活情况所得数据而编制的。
2、补偿深度:太阳辐射进入海水后,随深度的增大而减弱,当至一深度处,光合作用所产氧的量恰好等于其呼吸作用时消耗的量,这一光照强度即称为补偿点或称补偿光强度。
补偿点所在的深度即称为补偿深度。
3、饱和光强:在低光照条件下,光合作用速率与光强成正比关系。
随着光强的继续增加,光合作用速率逐渐达到最大值,这种光强称饱和光强。
4、最大持续产量:在不损害种群本身再生产能力的情况下,从种群资源中持续获得的最大产量,是海洋渔业资源管理的目标。
5、环境容量:在人类生存和自然生态不致受害的前提下,某一环境所能容纳的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包括绝对容量和年容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洋生态学复习思考题2014第一章绪论1.海洋生态学的十大主要研究内容是什么?请具体说明。
–海洋初级生产力总量的研究–微型和超微型浮游生物研究–海洋新生产力研究–海洋生态系统食物链、食物网的研究–海洋微型生物食物环研究–大海洋生态系统的研究–全球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研究–生物泵及海洋对大气二氧化碳含量的调节作用研究–热液喷口和冷渗口特殊生物群落的研究–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的研究(具体说明看课件)2.什么是海洋生态学研究的重要任务?答:探讨人与环境的协调关系和对策,以达到可持续的生物圈的目的。
(这是现代生态学发展的明显趋势。
也是海洋生态学的研究的重要任务。
)3.哪三个研究领域为生态学优先发展的领域和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答:①全球变化(global change),包括气候、大气、陆地和水域变化的生态学原因和后果;②生物多样性(biodiversity),决定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因子和生态学意义,全球性和区域性变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③可持续的生态系统(sustainable ecosystern),探讨可持续生态系统的生态学原理和策略以及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的原理和技术。
以上三个优先研究领域实际上阐明了生态学优先发展的领域和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4.厄尔尼洛现象和南方涛动如何影响海洋环境和全球气候,举例说明。
(看文献,写作业,ppt)(作业,自整理)第二章海洋与海洋生物间的相互关系1. 基本名词:温跃层——是位于海面以下100—500m之间、温度和密度有巨大变化的薄薄一层,是上层的薄暖水层与下层的厚冷水层间出现水温急剧下降的层。
热常数——指有效温度(即高于生态学零度以上的温度)和发育持续时间的乘积。
K=N(T-T0)K为该生物所需的有效积温,N为天数,T为当地该时期的平均温度,T0为该生物生长活动所需的最低临界温度(生物零度)海洋生物的垂直移动——海洋动物在夜晚升到表层,随着黎明的来临又重新下降。
光是影响动物昼夜垂直移动的最重要的生态因子。
生态位——指一个种群在生态系统中,在时间空间上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与作用。
补偿深度——:在某一深度层,植物24小时中光合作用所产生的有机物质全部为维持其生命代谢消耗所平衡了,没有净生产量,这样的深度为补偿深度临界深度(the critical depth):在这个深度上方整个水柱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总量等于其呼吸消耗的总量。
临界深度通常大于补偿深度。
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一“植物的生长取决于处在最小量状况的必需物质”。
当环境中某物质的量接近于植物所需的最低量时,该物质就对植物生长和繁殖起限制作用,成为限制因子,这就是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
只在稳定的条件下(即能量和物质的输入和输出处于平衡)才适用。
两极同源——海洋生物分布的两极性,就是说南北半球中高纬度的生物系统分类上表现有密切的关系,相应的种、属、科存在,这些种类在热带海区消失,但在热带海区的两侧均有分布。
热带沉降——指某些在两极或温带海域浅水区生活的冷水性动物,在热带海域沉降到较深水层找到它们所要求的生存温度。
这一现象多见于某些终生浮游动物。
生态幅——指环境因素对生物发生影响的范围,它与各种生物的代谢特点有关。
生殖元素——2. 海洋中的非生物因子及其生态学意义(光、温度、盐度、营养盐)答:光、温度、盐度、营养盐光:太阳光的能量可见光部分供光合作用,红外光部分对水环境产生热影响。
随着光强的继续增加,光合作用速率逐渐达到最大值,这种光强称饱和光强(Ik),这时光合作用速率不再随光强增加而上升。
如果光强继续增加,光合作用会因光照过度而收到抑制,光合作用速率将下降。
海水深度与浮游植物光合作用的关系补偿深度补偿光强度临界深度光照条件是引起海洋生物垂直分布的一项重要的生态因子。
许多海洋动物特别是浮游动物具有昼夜垂直移动的现象。
在光照条件或生活环境改变时,动物发生变色。
光是海洋环境的重要生态因子,海水中的光是太阳辐射的一种辐射能形态;与陆地一样,光是海洋中一切生命活动的能源,绿色植物依靠光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光对动物的发育、生长、行为分布都有影响;在自然海区,光照可通过与海水温度、氧含量等因素的相互关系而对生物产生影响。
温度:海洋水温分布(水平与垂直分布),海洋生物对温度的耐受限度及海洋生物的地理分布,温度对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的影响。
表层水温的变化:自低纬度到高纬度递减,海洋水温的变化范围比陆地的小,海洋水温变化异常:厄尔尼诺现象。
还衍生物对温度的耐受幅度比陆地或淡水的生物小得多,大多数海洋生物的声明最是温度是接近最大耐受温度界限。
海洋生物对外界温度的适应范围为:广温性种类和狭温性种类。
海洋生物的地理分布(暖水种、温水种、冷水种、两极同源、热带沉降)和迁移(鱼类的洄游)与海水温度密切相关。
温度的周期性变化对生长发育的意义:在适温范围内,周期性的变温对生命由积极的意义。
温度与海洋动物个体大小及寿命:生活在冷水中的生物个体通常要比生活在暖水中的同类生物个体大,变温动物的寿命在低温条件下通常较长。
温度与海洋生物体内钙质的积累:高温下,钙在动植物体内积累量远比在低温时多。
温度与海洋动物的行为与分布:趋性和避性温度和海洋生物的形态结构:同种暖水种和冷水种在形态上常差异明显。
温度是海洋环境的又一重要因子,它对海洋的很多物理、化学、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温度和盐度的变化决定海水的密度,从而成为决定海水垂直稳定度的主要因素;温度在海洋生物的生活中起重要的作用,海水温度与海洋生物的分布有直接的关系;温度也直接影响生物的新陈代谢,而新陈代谢是有机体所表现的各种生命活动的基础;温度还可通过与其他环境因子的关系而间接影响海洋生物的生活3. 海洋中海洋生物间的相互关系1.种间食物关系:洛特卡-沃而泰勒的捕食模型。
2.种间竞争关系:竞争的结果必然使竞争者种群发展都受到抑制,甚至其中一个被完全排除,这取决于各竞争者在食物竞争种生存的能力。
3.寄生现象:寄生现象在寄主种群的控制和数量波动上有重要作用。
寄生生活在海洋生物普遍的4.共生关系:共生现象的类别:共栖、互利、偏害和原始合作。
共栖:指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其中一方从联系中得到好处(分享食物,得到保护)。
共生或互惠共生:一些单细胞藻类与一些动物的共生。
在这些共生关系中,藻类以动物的代谢产物作为营养物质,动物则借以排出废物。
第三章1.珊瑚礁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是怎样流动的,有哪些特点?(1)分布在南北两半球20℃等温线范围内,一般热带海岸。
我国分布从台湾海峡南部至南海。
(2)珊瑚礁生物群落是“所有生物群落当中最富有生物生产力的、分类上种类繁多的、美学上驰名于世的群落之一。
”珊瑚虫是构成珊瑚礁的基本结构的主要生物。
在珊瑚礁生活的生物种类繁多,几乎所有海洋生物的门类都有代表生活在礁中各种复杂的栖息空间。
珊瑚礁的微环境很多,使得很多生物都可以找到自己的生态位。
(3)珊瑚虫一般与共生藻形成共生体系,使得营养物质的传递效率基本为100%,使得在营养盐浓度低的情况下,仍然可以有很高的初级生产力,进而有高的次级生产力。
珊瑚礁初级生产力范围为1,500~5,000 gC /(m2〃a),这个数字表明它是代表自然生态系统的最高初级生产力水平。
营养盐供应主要是依靠系统内的高效再循环机制,初级生产者的的呼吸消耗占总初级生产的比例很高,因此净初级生产力就比预料的低,人类可利用量并不高(4)珊瑚礁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的2.海洋底栖生物可以分成几种生态类群,它们是如何适应底栖生活的?答:根据底栖生物与底质的关系,可以区分为底表、底内和底游3种生活类型。
底表生活型1.固着生物:包括固定在基物上营固着生活的植物和动物。
它们自孢子或幼体固着变态后,终生不再移动。
固着动物包括几乎全部海绵动物、苔藓动物和大部分腔肠动物及其他门类的一些动物。
固着动物由于它们固着不动的生活方式,所以它们营被动的摄食方式,主要依靠海水流动带来的食物以供它们的营养。
它们的卵和幼虫也是依靠海流的携带而扩大它们的分布区域。
因此,这类生物的分布和生活与海水的流动有密切关系,往往在流速大的海区种数和密度都较大,如藤壶的幼体就有迎着水流附着而在静水中不附着的习性。
固着动物由于它们这种不活动的生活方式,引起了它们在形态上、生理上和生态上的一系列变化和适应。
这类动物身体的构造通常都较简单,除感觉器官(如触手、触丝)相对发达外,一些器官还有退化现象。
如壳菜的足完全消失;滕壶虽仍保持附肢,但已丧失运动功能,而成为捕食器官。
2.附着生物:这类生物附着生长后仍可移动。
例如贻贝、扇贝、珠母贝等。
常以发达的足丝附着在基底上,这些附着的贝类,可以把旧足丝放弃稍作移动,再分泌新的足丝附着在新的环境。
临时固着种类较多,方式也不同。
如蛭类用吸盘固定,某些摇蚊及石蛾幼虫则固定于底质上的巢、管等。
在水底表面或其突出物上营临时固着的水生生物,种类较多。
如蛭类用吸盘固定,某些摇蚊及石蛾幼虫则固定于底质上的巢、管等。
3.匍匐生物:指栖居于水底表面稍能移动的动物。
它们包括大部分腹足类软体动物、海星类、海胆类、一些蛇尾类和双壳类软体动物。
它们一般都具有宽大基部和扁平的体型,以便在海底上保持平衡状态。
4.污损生物(fouling organism)过去也称周丛生物、固着生物或附着生物,系指附着在船底、浮标和一切人工设施上的动、植物和微生物的总称。
污损生物是包括以固着生物为主体的复杂群落,其种类繁多,包括细菌、附着硅藻和许多大型的藻类以及自原生动物至脊椎动物的多种门类。
据统计,世界海洋污损生物约2000种左右,我国沿海主要污损生物约200种。
其中危害性最大的有藤壶、牡蛎、贻贝、盘管虫等种类。
4. 攀爬动物(climbing benthos)泛指爬行于底质表面和攀缘于水底突出物(包括水草) 上的动物。
种类组成复杂,一般而言,在底质表面爬行的类群个体都较大,常有较厚的贝壳或被甲。
如腹足类的环棱螺、圆田螺以及甲壳类的各种蟹类和螯虾等。
昆虫中的红娘华等。
在突出物和植物上攀缘的种类大都体形较小,贝壳也相对较单薄。
如寡毛纲的仙女虫科种类。
适应特性攀爬动物中有不少种类有营造负管或负囊的习性,负管由砂粒或植物种子构成,并随虫体而移动。
有厚重负管的种类多只在泥表爬行,而负管轻巧的种类则常见于水生植物上。
底内生活型•多数种类具有细长的体形,使之易于在底质中穿行。
如蠕虫。
蛏类的贝壳相当纵长。
为解决底质中氧气(或食物)供应不足问题,穴居动物常有部分身体暴露出于底质外。
如颤蚓类,常将尾部暴露出并不断摇摆,造成水流以获取氧气;有些种类如尾鳃蚓则在尾部各节有成对的指状鳃,以提高气体交流效率。
蛏类则有很长的进出水管,以便从水中取得氧气和悬浮食物颗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