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概论(T)
合集下载
骨折概论【84页】
组织修复
骨折固定 重要软组织的修复 创口引流
闭合创口
直接缝合 减张缝合或植皮术 延长闭合创口 皮瓣移植
术后联合应用广谱抗生素 及注射破伤风抗毒素
八 骨折延迟愈合、不愈合和 畸形愈合的处理
骨延迟愈合:骨折经过治疗,超过一般愈合所用的时 间,断端仍未出现骨连接。
X线片显示:骨折端骨痂少,轻度脱 钙,骨折线仍清晰,但无骨硬化表现
4.0kpa有手术指征
7.治疗
① 非手术治疗
a. 抬高患肢 b. 制动 c. 脱水(甘露醇)
② 手术治疗
根据有以下体征者应行减压术 a. 肢体明显肿胀与疼痛 b. 骨筋膜室张力大,压痛剧烈 c. 被动牵拉痛阳性 d. 测压大于4.0kpa
• 关节僵直(最常见)
晚 • 损伤性骨化
• 创伤性关节炎
期 • 缺血性骨坏死、肌挛缩
BO新概念
Palmar(1999)指出:“骨折的治疗必须着重于寻 求骨折稳固和软组织完整之间的一种平衡,特别是对 于严重粉碎的骨干骨折。过分追求骨折解剖学的重 建,其结果往往是既不能获得足以传到载荷的固定, 而且使原已损伤的组织血运遭到进一步破坏。” 不可错认为AO已被BO取代
功能锻炼
早期(1-2周) 肌肉收缩为主 中期(3-4周)锻炼肌肉 较多关节活动 后期(4-8周)全面锻炼 但不负重
骨折临床愈合标准
局部无压痛及纵向扣击痛 局部无反常活动 X线片显示骨折线模糊,有连续性骨痂通过骨折线 外固定解除后伤肢能满足以下要求:上肢向前平举 1kg达1分钟;下肢能不扶拐平地连续步行3分钟,并 不少于30步 连续观察2周,骨折处不变形
影响骨折愈合的因素
全身因素
➢ 年龄 ➢ 健康状况
局部因素
➢ 骨折类型和数量 ➢ 骨折部位的血供 ➢ 软组织损伤程度 ➢ 软组织嵌入 ➢ 感染
骨折概论_精品文档
保护患肢、迅速转运,以便尽快得到妥善 处理。
33
骨折的急救
1.抢救休克
2.包扎伤口 加压包扎止血。止血带止血。减少再污染。 若骨折端已戳出伤口,并已污染,不应将其复位,以免 将污物带到伤口深处。
3.妥善固定凡疑有骨折者均按骨折处理
目的 ①避免骨折端对血管、神经、内脏的损伤;②减 少骨折端的活动,减轻病人疼痛。③便于运送。固定可 用特制的夹板、木板、木棍、树枝等。上肢骨折可将患 肢固定于胸部,下肢骨折可将患肢与对侧健肢捆绑固定。
36
三、康复治疗
是在不影响固定的情况下,尽快 地恢复患肢肌、肌腱、韧带、关节囊 等软组织的舒缩活动。是恢复患肢功 能的重要保证。
37
骨折的复位
38
复位标准
1.解剖复位 骨折段通过复位,恢复了 正常的解剖关系,对位(两骨折端的 接触面)和对线(两骨折段在纵轴上 的关系)完全良好时,称解剖复位。
39
11
骨折移位
侧方移位:以近侧骨折段为准,远侧骨折段向前、 后、内、外的侧方移位。
缩短移位:两骨折段相互重叠或嵌插,使其缩短。 分离移位:两骨折段在纵铀上相互分离,形成间隙。 成角移位:两骨折段的纵轴线交叉成角,以其顶角
的方向为准有向前、后、内、外成角。 旋转移位:远侧骨折段围绕骨之纵轴旋转。
12
13
16
(三)骨折的X线检查
X线检查对骨折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价 值。凡疑为骨折者应常规进行X线拍片检查, 可以显示临床上难以发现的不完全性骨折、深 部的骨折、关节内骨折和小的撕脱性骨折等。
骨折的X线检查一般应拍摄包括邻近一个 关节在内的正、侧位片,必要时应拍摄特殊位 置的X线片。如掌骨和跖骨拍正位及斜位片, 跟骨拍侧位和轴心位,腕舟状骨拍正位和蝶位。
33
骨折的急救
1.抢救休克
2.包扎伤口 加压包扎止血。止血带止血。减少再污染。 若骨折端已戳出伤口,并已污染,不应将其复位,以免 将污物带到伤口深处。
3.妥善固定凡疑有骨折者均按骨折处理
目的 ①避免骨折端对血管、神经、内脏的损伤;②减 少骨折端的活动,减轻病人疼痛。③便于运送。固定可 用特制的夹板、木板、木棍、树枝等。上肢骨折可将患 肢固定于胸部,下肢骨折可将患肢与对侧健肢捆绑固定。
36
三、康复治疗
是在不影响固定的情况下,尽快 地恢复患肢肌、肌腱、韧带、关节囊 等软组织的舒缩活动。是恢复患肢功 能的重要保证。
37
骨折的复位
38
复位标准
1.解剖复位 骨折段通过复位,恢复了 正常的解剖关系,对位(两骨折端的 接触面)和对线(两骨折段在纵轴上 的关系)完全良好时,称解剖复位。
39
11
骨折移位
侧方移位:以近侧骨折段为准,远侧骨折段向前、 后、内、外的侧方移位。
缩短移位:两骨折段相互重叠或嵌插,使其缩短。 分离移位:两骨折段在纵铀上相互分离,形成间隙。 成角移位:两骨折段的纵轴线交叉成角,以其顶角
的方向为准有向前、后、内、外成角。 旋转移位:远侧骨折段围绕骨之纵轴旋转。
12
13
16
(三)骨折的X线检查
X线检查对骨折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价 值。凡疑为骨折者应常规进行X线拍片检查, 可以显示临床上难以发现的不完全性骨折、深 部的骨折、关节内骨折和小的撕脱性骨折等。
骨折的X线检查一般应拍摄包括邻近一个 关节在内的正、侧位片,必要时应拍摄特殊位 置的X线片。如掌骨和跖骨拍正位及斜位片, 跟骨拍侧位和轴心位,腕舟状骨拍正位和蝶位。
《骨折概论》PPT课件
功能康复训练
早期康复训练
中后期康复训练
在骨折愈合的早期阶段,进行关节活动度 、肌肉力量和平衡协调的训练,以预防关 节僵硬和肌肉萎缩。
随着骨折愈合的进展,逐渐增加训练强度 和难度,包括负重训练、耐力训练和特定 的功能性训练,以促进全面恢复。
物理治疗
心理支持
通过物理因子如电刺激、超声波等,促进 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加速骨折愈合和功 能恢复。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02
骨折通常会导致疼痛、肿胀、畸 形和功能障碍,需要及时就医诊 治。
分类:开放性骨折与闭合性骨折
开放性骨折
骨折处皮肤或粘膜破裂,骨折端 与外界相通。易感染,需及时清 创和固定。
闭合性骨折
骨折处皮肤和粘膜完整,骨折端 不与外界相通。不易感染,但可 引起内部组织损伤。
骨折的严重程度分类
01
02
03
轻度骨折
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提供必要的心理支 持和辅导,帮助患者克服焦虑、抑郁等情 绪障碍,积极面对康复过程。
05
骨折的预防与护理
安全教育:避免摔倒、注意交通安全等
安全教育
家长和学校应加强对儿童的安全教育,教育他们注意交通安全,避免在马路上奔跑、玩耍 ,以及在有安全隐患的环境中逗留。同时,家长也应该教育孩子如何正确地走路、跑步和 跳跃,以减少摔倒的风险。
家庭环境安全
家长应确保家庭环境的安全,例如将家具、电器等物品固定在墙上或地板上,避免孩子攀 爬时发生意外。同时,家庭中的楼梯、阳台等区域也应该安装安全护栏或围栏,以防止孩 子跌落。
运动安全
在孩子参与体育活动时,家长和教练应该强调正确的运动姿势和技巧,以减少骨折和其他 运动伤害的风险。此外,应该给孩子选择合适的运动装备,例如合适的运动鞋和防护装备 ,以增加安全性。
骨折概论
右侧耻骨上下支骨折,分离移位
骨折移位发生的因素
★ ★ ★ 二节 骨折的临床表现及X线检查
骨折的临床表现
全身表现
休克 , 体温改变
局部表现
骨折的专有体征:畸形、反 常活动、骨擦音或骨擦感
疼痛与压痛、局部肿胀与 瘀 斑、功能障碍
a 小夹板难于固定的某些部位的骨折,如脊柱骨折 b 开放性骨折经清创缝合后,创口尚未愈合,软组 织不宜受压,不适于用小夹板固定 c 某些骨、关节手术后, d 畸形矫正后,为了维持矫形后的位置,必须用石 膏绷带塑形,才能达到矫形和固定的目的 e 治疗化脓性骨髓炎、关节炎,用石膏绷带固定患 肢,有助于控制炎症
骨折不愈合
●骨折不愈合(骨折不连):骨折后8 个月骨折两端未达到骨性连接的骨折。 ●骨折不愈合治疗方法:植骨,内固 定,外固定,电刺激,诱导成骨等。
骨折畸形愈合
骨折畸形愈合是指愈合的位置未到功能复位的要 求,有成角、旋转或重叠畸形。
畸形较轻,不影响功能时,不需治疗
畸形较重,影响功能,可行手力折骨,将畸形愈 合处折断后,重新复位、固定;无法折断时, 可行截骨矫形手术
一、手法复位与外固定
手法复位
1解除疼痛 2肌松弛位 3对准方向 (远折端对近折端) 4拔伸牵引 5手摸心会 反折、回旋 端提、捺正 分骨、扳正
外固定
A、小夹板固定
指征:
a 四肢闭合性管状骨骨折 b 四肢开放性骨折,创面小,经处理 后创口已愈合者 c 陈旧性四肢骨折适合于手法复位者
B.石膏绷带
指征:
1闭合性骨折
2开放性骨折
(耻骨骨折伴膀胱或尿道破裂 尾骨骨折伴直肠破裂)
根据骨折的程度及形态可分为
1.不完全骨折
(1)裂缝骨折(颅骨、肩胛骨)
外科学课件:骨折概论
晚期并发症
• 1.坠积性肺炎 • 2.褥疮 • 3.DVT • 4.感染:骨髓炎 • 5.损伤性骨化(骨化性肌炎):肘、髋 • 6.创伤性关节炎 • 7.关节僵硬:最常见,早期功能锻炼
• 8.急性骨萎缩:反射性交感神经性骨营养不良): Sudeck ’s atrophy血管舒缩紊乱——骨质疏松
• 9.缺血性骨坏死: • 10.缺血性肌挛缩:最严重
及开放性骨折的处理方法。 • 4. 了解手法复位的基本要求,开放复位的适应证
及常用外固定(皮牵引、骨牵引、石膏绷带及小夹 板)的操作方法。
一、骨折的定义、成因、分类及骨折 段的移位
骨折的定义
• 定义:骨的完整性和连续性中断。
骨折的定义
• 完整性破坏
• 连续性中断
•完 •整 •性 •破 •坏
成因
• 创伤性骨折 • 直接暴力:骨折发生于暴力直接作用的部位 • 间接暴力:暴力通过传导、杠杆或旋转作用使远处
发生骨折 • 肌肉拉力(牵引暴力):撕脱骨折肌肉突然猛烈收
缩,致肌肉附着处骨质折断
• 积累性劳损(疲劳性骨折)、:长期、反复、轻微 的直、间接力集中作用于某一点上发生骨折
• 病理性骨折 • 骨骼疾病:病理性骨折有病骨骼(骨髓炎、肿瘤),
不 稳 定 性 骨 折
不 稳 定 性 骨 折
不 稳 定 性 骨 折
骨折移位
移位种类及相关因素:
移位种类
• 成角移位:两骨折段之轴线交叉成角,方 向确定——顶角方向
• 侧方移位:远侧骨折段移向侧方。方向— —远段的移位方向
• 缩短移位(重叠移位) • 分离移位:骨折段在同一纵轴上互相分离
(强调:最严重的移位、后果:骨不连, 原因:医源性、牵引过度) • 旋转移位:骨折段围绕骨的纵轴而旋转
骨折概论课件
上骨折伤及腘动静脉。
5.缺血性肌挛缩:筋膜间隔区综合征产生旳严重后果。 6. 脊髓损伤:多发生在颈段、胸腰段脊柱骨折时脱位时。 7.周围神经损伤:肱骨髁上骨折伤及桡神经、正中神经。 8.脂肪栓塞:成人骨干骨折易发生,肺脑心脏栓塞。
骨化性肌炎
骨折旳愈合过程
原
骨
血
始
痂
肿
骨
改
机
痂
造
化
形
塑
期
成
形
期
二、根据骨折旳损伤程度
1.单纯骨折 2、复杂骨折 3、不完全骨折
裂缝骨折 青枝骨折 4、完全骨折
三、按骨折线旳形态
横形骨折 斜形骨折 螺旋形骨折 粉碎性骨折 青枝骨折 嵌插骨折 裂缝骨折 骨骺分离 压缩性骨折
四、根据骨折整复后旳稳定程度
五、根据骨折后就诊旳时间
1、新鲜性骨折:伤后2-3周以内就诊者。 2、陈旧性骨折:伤后2-3周后来就诊者。
1、成角移位 2、侧方移位 3、缩短移位 4、分离移位 5、旋转移位
骨折断端旳移位原因
外界暴力旳性质,大小和作用方向 肌肉旳牵拉力 骨折远侧段肢体旳重量 不恰当旳搬运和治疗
一、根据骨折处是否与外界相通
1.闭合性骨折:皮肤或黏膜完整,骨折断端 不与外界相通。
2.开放性骨折:皮肤或黏膜破裂,如耻骨 骨折伴膀胱或尿道破裂、尾骨骨折致直肠 破裂。
骨折旳骨性愈合原则
1、具有临床愈合原则旳条件。
2、X线片显示骨小梁经过骨折线。
影响骨折愈合旳原因
1、全身原因 2、局部原因 3、治疗措施不当
1、全身原因 年龄 健康情况 2、局部原因 断面旳接触 断端旳血供 损伤旳程度 感染旳影响 固定和运动
3、治疗措施不当 反复屡次旳手法复位 不合适旳切开复位 固定不牢固 清创不当 不合适旳功能锻炼
5.缺血性肌挛缩:筋膜间隔区综合征产生旳严重后果。 6. 脊髓损伤:多发生在颈段、胸腰段脊柱骨折时脱位时。 7.周围神经损伤:肱骨髁上骨折伤及桡神经、正中神经。 8.脂肪栓塞:成人骨干骨折易发生,肺脑心脏栓塞。
骨化性肌炎
骨折旳愈合过程
原
骨
血
始
痂
肿
骨
改
机
痂
造
化
形
塑
期
成
形
期
二、根据骨折旳损伤程度
1.单纯骨折 2、复杂骨折 3、不完全骨折
裂缝骨折 青枝骨折 4、完全骨折
三、按骨折线旳形态
横形骨折 斜形骨折 螺旋形骨折 粉碎性骨折 青枝骨折 嵌插骨折 裂缝骨折 骨骺分离 压缩性骨折
四、根据骨折整复后旳稳定程度
五、根据骨折后就诊旳时间
1、新鲜性骨折:伤后2-3周以内就诊者。 2、陈旧性骨折:伤后2-3周后来就诊者。
1、成角移位 2、侧方移位 3、缩短移位 4、分离移位 5、旋转移位
骨折断端旳移位原因
外界暴力旳性质,大小和作用方向 肌肉旳牵拉力 骨折远侧段肢体旳重量 不恰当旳搬运和治疗
一、根据骨折处是否与外界相通
1.闭合性骨折:皮肤或黏膜完整,骨折断端 不与外界相通。
2.开放性骨折:皮肤或黏膜破裂,如耻骨 骨折伴膀胱或尿道破裂、尾骨骨折致直肠 破裂。
骨折旳骨性愈合原则
1、具有临床愈合原则旳条件。
2、X线片显示骨小梁经过骨折线。
影响骨折愈合旳原因
1、全身原因 2、局部原因 3、治疗措施不当
1、全身原因 年龄 健康情况 2、局部原因 断面旳接触 断端旳血供 损伤旳程度 感染旳影响 固定和运动
3、治疗措施不当 反复屡次旳手法复位 不合适旳切开复位 固定不牢固 清创不当 不合适旳功能锻炼
中医骨伤科骨折概论课件
27
七 骨折的治疗
28
骨折治疗的原则
• 动静结合: 固定与活动相结合。
• 筋骨并重: 骨与软组织并重。
• 内外兼治: 局部与全身兼治。
• 医患合作: 医疗措施与患者的主观能动
•
性相结合。
29
骨折的治疗
• 复位: 将移位的骨折段恢复到正常的或接近正常的 解剖关系,重建骨骼的支架作用。
• 固定: 采用某种方法用以维持复位后的位置。 • 练功: 在不影响稳定的前提下,通过合理的运动,
(一)按骨折处是否与外界相通 闭合性骨折(Closed fracture): 骨折处皮肤或粘膜完整,不与外界相通 开放性骨折(Open fracture): 骨折附近的皮肤或粘膜破裂,骨折处与 外界相通
12
(二)按骨折的损伤程度
• 单纯骨折 • 复杂骨折 • 不完全骨折 • 完全骨折
13
(三)按骨折线的形态
35
切开复位
切开骨折部的软组织, 暴露骨折端, 在直视 下将骨折复位。
36
骨折的固定
• 外固定 • 内固定
37
外固定
• 小夹板固定 • 石膏绷带固定 • 持续牵引 • 骨外固定器 • 外展架
38
39
40
41
牵引架(布朗氏架)
42
床头牵引架
43
44
45
骨折的内固定
• 螺丝钉 • 接骨板 • 髓内钉
• 功能复位: 骨折复位虽尽了很大努力,仍未 达到解剖复位,骨折在此位置下愈合,对 肢体功能无明显妨碍者。
32
功能复位的标准
• 旋转、分离移位: 必须完全纠正 • 成角移位: 对于下肢,与关节活动方向一致的,可
以轻微成角移位,与关节活动方向垂直的侧方成 角,必须完全矫正。对于上肢,肱骨干可稍有畸 形,前臂双骨折不能有成角畸形。 • 短缩移位: 成人不超过1cm,儿童不超过2cm。 • 侧方移位(横形骨折): 骨干部位对位达1/3,干 骺端对位达3/4。
七 骨折的治疗
28
骨折治疗的原则
• 动静结合: 固定与活动相结合。
• 筋骨并重: 骨与软组织并重。
• 内外兼治: 局部与全身兼治。
• 医患合作: 医疗措施与患者的主观能动
•
性相结合。
29
骨折的治疗
• 复位: 将移位的骨折段恢复到正常的或接近正常的 解剖关系,重建骨骼的支架作用。
• 固定: 采用某种方法用以维持复位后的位置。 • 练功: 在不影响稳定的前提下,通过合理的运动,
(一)按骨折处是否与外界相通 闭合性骨折(Closed fracture): 骨折处皮肤或粘膜完整,不与外界相通 开放性骨折(Open fracture): 骨折附近的皮肤或粘膜破裂,骨折处与 外界相通
12
(二)按骨折的损伤程度
• 单纯骨折 • 复杂骨折 • 不完全骨折 • 完全骨折
13
(三)按骨折线的形态
35
切开复位
切开骨折部的软组织, 暴露骨折端, 在直视 下将骨折复位。
36
骨折的固定
• 外固定 • 内固定
37
外固定
• 小夹板固定 • 石膏绷带固定 • 持续牵引 • 骨外固定器 • 外展架
38
39
40
41
牵引架(布朗氏架)
42
床头牵引架
43
44
45
骨折的内固定
• 螺丝钉 • 接骨板 • 髓内钉
• 功能复位: 骨折复位虽尽了很大努力,仍未 达到解剖复位,骨折在此位置下愈合,对 肢体功能无明显妨碍者。
32
功能复位的标准
• 旋转、分离移位: 必须完全纠正 • 成角移位: 对于下肢,与关节活动方向一致的,可
以轻微成角移位,与关节活动方向垂直的侧方成 角,必须完全矫正。对于上肢,肱骨干可稍有畸 形,前臂双骨折不能有成角畸形。 • 短缩移位: 成人不超过1cm,儿童不超过2cm。 • 侧方移位(横形骨折): 骨干部位对位达1/3,干 骺端对位达3/4。
骨折-骨折概论
4、重要周围组织损伤: 重要血管损伤:多见于股骨髁上骨折、胫骨上端骨折、伸直型肱骨髁
上骨折。 周围神经损伤:肱骨中下1/3交界处骨折、腓骨颈骨折。 脊髓损伤:为脊柱骨折脱位的严重并发症,多见于脊柱颈段和胸腰段,
出现损伤平面以下的截瘫。
5、骨筋室综合征(Osteofacial compartment symdrome):由骨、 骨间膜、肌间隔和深筋膜形成的骨筋膜室内肌肉和神经因急性缺血而 产生的一系列早期征候群。多见于前臂掌侧和小腿。
间接暴力
骨折疲劳
(好发于第二、三跖骨 和腓骨下1/3)
病理性骨折
分类
(一)骨折处皮肤、粘膜完整性 1、闭合性骨折(Closed Fracture) 骨折处皮肤粘膜完整,骨折端不与外界相通。 2、开放性骨折(Open Fracture) 骨折处皮肤粘膜破裂,骨折端与外界相通。
闭合性骨折
开放性骨折
• 缺血性骨坏死 骨折使某一骨折段血液供应被破坏,而发生该骨折段缺血性坏死。 常见于舟骨骨折和股骨颈骨折。
骨折愈合过程
骨折愈合是一个复杂而连续的过程,从组织学和 细胞学的变化,通常将其分为三个阶段。但三者之 间又不可截然分开,而是互相交织逐渐演进。
1、血肿炎症机化期:这一过程约在骨折后2周完成 2、原始骨痂形成期:一般约需4-8周,此时X线片上可见骨折处四周
临床上出现呼吸功能不全,发绀,胸部拍片有广泛性肺实变。动脉 低血氧可致烦躁不安、嗜睡,甚至昏迷和死亡。
3、重要内脏器官损伤:
肝脾破裂:由严重的下胸壁损伤所致。 肺损伤:由肋骨骨折所致,出现气胸、血胸或血气胸。 膀胱和尿道损伤:由骨盆骨折所致,出现尿外渗、血尿、排尿困难。 直肠损伤:由骶骨骨折所致,出现下腹部疼痛和肛门出血。
骨折概论课件
骨折概论
58
• 切开复位 – 手术指征 • 骨折端有软组织嵌入(肌肉、骨膜等)、 手法复位失败者 • 骨折线累及关节面 • 手法复位未达到功能复位标准者 • 并发主要血管、神经损伤 • 多处骨折为了便于护理及治疗
骨折概论
59
– 切开复位优缺点 • 优点: – 复位效果好, – 固定可靠, – 早期活动 • 缺点: – 破坏血运, – 可能感染, –内固定器材如选择不当术中困难或固 定不当, – 需要二次手术
➢5)嵌插骨折: 骨折片相互嵌插,多 见于干骺端骨折。即 坚质骨嵌插于松质骨 内。(见右图)
骨折概论
12
三、骨折分类
(根据骨折的程度和形态分)
➢6)压缩性骨折: 骨质因压缩而变形。 多见于松质骨。如 脊椎骨,跟骨。 (见右图)
骨折概论
13
三、骨折类型
(根据骨折的程度和形态分)
➢7)凹陷性骨折: 骨折片局部下陷,多见于颅骨。
肉附着处骨折(髌骨
在未直接着地发生的
骨折) 。
骨折概论
4
• 积累性劳损:
长期、反复、轻微外力,应力积累发生骨折, 如远距离行军易致第二、三跖骨骨折及腓骨下1/3 骨折称为疲劳性骨折。
❖ 以上三种骨折是健康骨在外力作用下发生 的,称为外伤性骨折
• 病理性骨折:
骨骼疾病,轻微外力即可发生。(肿瘤、感染)
骨折概论
52
第七节 治疗骨折的原则
骨折概论
53
❖ 治疗骨折的三大原则
复位 固定 功能锻炼
骨折概论
54
一、复位
• 手法复位
– 基本准备 :局麻镇痛、松弛肢位、远端对近端
– 基本手法
• 拔伸牵引:贯穿于复位过程中的基本手法(缩短、成 角、旋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