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意识形态》读后感_百度文库.
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章读后感
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章读后感费尔巴哈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可以说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一次重要补充。
在阅读完这本书后,我深受启发,对费尔巴哈的思想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首先,费尔巴哈在书中深刻地分析了德意志人的意识形态,并将其与经济基础联系起来。
他认为意识形态是由生产方式和经济关系决定的,而不是独立存在的。
这一观点使我对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我们不能仅仅从意识形态本身去理解问题,而要把它放在社会发展的历史条件下去分析,才能得出更准确的结论。
其次,费尔巴哈对宗教的批判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认为宗教是人类意识的产物,是对现实的幻想和追求。
通过对宗教的批判,费尔巴哈揭示了宗教的社会根源,并希望人们能够从迷信和盲从中解脱出来。
这让我对宗教问题有了新的思考,使我更加明白宗教在社会中的作用和影响。
此外,费尔巴哈在书中对哲学的分析也非常深入。
他批判了德国现存的哲学体系,并提出了建设性的改进意见。
他强调哲学应该是人类实践的理论指导,而不仅仅是纸上谈兵的学问。
这使我对哲学的理解有了新的突破,认识到哲学的任务不仅仅是解读世界,更重要的是改变世界。
最后,我想说费尔巴哈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是一本思想深邃、触动人心的著作。
通过这本书,我对马克思主义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对社会现象和意识形态问题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费尔巴哈的思想对我个人来说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让我更加坚定了追求真理、改造社会的信念。
总之,费尔巴哈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是一本思想精深的著作,它的理论深入浅出、言简意赅,给我带来了很多思考和启示。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于社会、宗教、哲学等方面的理解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刻的认识。
我相信,在今后的学习和实践中,我将积极运用和发展费尔巴哈的思想,为实现真正的自由和社会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章读后感
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章读后感说实话,一开始翻开《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费尔巴哈章,我心里是有点犯怵的。
毕竟,这种哲学著作听起来就挺高深莫测的,感觉会是那种充满晦涩术语和复杂逻辑的书。
但真正读进去之后,我发现还挺有意思的。
这部分内容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意识的产生和作用等方面的探讨,让我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它让我重新审视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种种现象和观念。
就拿我们每天都在进行的交流来说吧。
我们跟朋友、家人聊天,分享自己的想法和经历,这看似简单平常的行为,其实背后有着深刻的道理。
我们的语言、我们表达的思想,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受到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我们的经历和我们的物质生活条件的影响和制约。
比如说,我有个朋友特别喜欢谈论时尚。
一开始我不太理解,觉得不就是穿个衣服嘛,有啥好说的。
但后来了解到她的成长环境,她从小就生活在一个注重外表和时尚的家庭,周围的人都对时尚有着独特的见解和追求。
所以对她来说,时尚不仅仅是外在的装饰,更是一种表达自我、融入社交圈子的方式。
这让我意识到,我们每个人的兴趣爱好、观念想法,其实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我们的生活环境紧密相连。
再说说工作吧。
我之前在一家小公司实习过,公司的规模不大,但是工作氛围特别紧张。
老板总是强调业绩和效率,大家每天都忙得晕头转向。
那时候我就想,为什么不能轻松一点呢?读了这部分内容后,我明白了,这其实是由公司的生存环境和发展需求决定的。
小公司在市场竞争中面临着很大的压力,如果不拼命努力,可能很快就会被淘汰。
所以,那种紧张的工作氛围并不是老板故意要为难大家,而是为了适应外部的环境,为了生存和发展。
还有我们对于爱情的观念。
现在很多人都在追求那种浪漫的、理想化的爱情,希望找到一个完美的伴侣,拥有一段刻骨铭心的感情。
但是,这种观念是怎么来的呢?其实也是受到社会文化、媒体宣传等因素的影响。
我们看到的电影、小说、广告,都在向我们传递着某种关于爱情的标准和模式,久而久之,我们就把这些当成了自己追求的目标。
《德意志意识形态》心得体会
《德意志意识形态》心得体会德意志意识形态是指德国人民在不同历史时期中形成的一系列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观念和信仰。
这些意识形态塑造了德国社会的特点,并在国内外发挥了重要影响。
通过学习和研究德意志意识形态,我对德国社会及其发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从中获得了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德意志意识形态在德国历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历史上,德国经历了许多政治和社会动荡的时期,例如魏玛共和国时期、纳粹德国以及二战后的东西德分裂等。
在这些时期,不同的意识形态如自由主义、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等相互对峙。
这些意识形态的碰撞与交流塑造了德国的命运,并对欧洲乃至全球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次,德意志意识形态表现出德国民族特点。
德国人民具备积极进取的精神,强调理性和效率。
他们善于创新,推崇科学和技术的发展。
德国以其对教育的重视而闻名,这种精神在大学教育和职业培训方面体现得淋漓尽致。
同时,德国人还重视社群感和集体主义,注重社会公平和福利制度的建设,这种特点体现了德国人民对整体利益的关注。
另外,德意志意识形态也反映了德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和角色。
德国是欧洲最大的经济体之一,具备强大的工业基础和创新能力。
德国人民崇尚合作与包容,积极承担起国际责任。
他们支持欧洲一体化进程,并与其他国家加强合作,以应对共同的挑战。
德国的对外政策也强调多边主义和国际秩序的维护,这与他们长期积累的意识形态是一致的。
最后,通过学习德意志意识形态,我意识到了文化交流和对话的重要性。
德国的意识形态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不仅源于德国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也受到国际环境的影响。
通过与德国人民和其他国家的交流,我们可以相互学习,增进理解和友谊。
只有通过开放和包容的对话,我们才能够更好地面对挑战和机遇,推动世界的和平与繁荣。
综上所述,德意志意识形态在德国历史和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通过深入学习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德国社会的特点和发展,并从中获得一些有益的启示。
同时,德意志意识形态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考文化交流和对话的机会,以推动世界的发展和进步。
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章读后感
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章读后感在接触《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费尔巴哈章之前,说实话,我对这类哲学著作心里是有点犯怵的。
总觉得会是一堆晦涩难懂的理论,让人摸不着头脑。
但真正读进去之后,却发现其中别有一番天地。
这部分内容对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的探讨,让我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它就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我理解人类社会和历史发展的新大门。
书中提到,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
这让我想起了生活中的一件小事。
有一次,我和几个朋友一起去一个偏远的乡村游玩。
那是一个相对贫困的地方,人们的生活条件比较艰苦。
我们在那里遇到了一位老人,他一辈子都在这片土地上辛勤劳作。
老人住的房子很破旧,家里几乎没有什么像样的家具。
但他每天依然早起晚睡,忙着种地、养鸡。
我们和他聊天,问他为什么不尝试去外面的世界看看,找一份更好的工作。
他笑着说:“娃呀,俺们这儿的人,世世代代都这么过,俺没念过啥书,出去能干啥?再说了,这地总得有人种,不然大家吃啥?”当时我只是觉得老人的想法有些局限,现在想来,这正是生活决定意识的一个典型例子。
老人所处的环境、他所接受的教育、他的生活经历,决定了他的想法和选择。
他没有更多的机会去接触外面的世界,没有接受过新的思想和观念,所以他认为种地养鸡、守着这片土地就是他生活的全部。
再想想我们自己,生活在城市里,接受着良好的教育,有着各种各样的信息渠道。
我们的意识和观念,不也是由我们的生活环境所塑造的吗?我们追求更好的教育、更高的收入、更舒适的生活,这些想法并非凭空产生,而是基于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和生活条件。
费尔巴哈章中还强调了分工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这让我联想到了现代社会的职场。
在公司里,不同的部门有着不同的分工,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岗位上忙碌着。
销售部门负责拓展市场,研发部门负责开发新产品,财务部门负责管理资金……大家各司其职,共同推动着公司的发展。
但有时候,过度的分工也会带来一些问题。
就像我有个朋友在一家大公司工作,他所在的部门只负责一个很小的环节,每天重复着几乎相同的工作。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读后感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读后感《<德意志意识形态>读后感》《德意志意识形态》这部著作,初读时感觉如同在迷雾中摸索,可随着深入研读,仿佛拨云见日,让我对社会、历史和人类的发展有了全新的认识。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书中所阐述的观点,并非是那种高高在上、难以触及的理论,而是深深扎根于现实生活,对我们所处的世界进行了深刻剖析。
书中对于生产力、生产关系、社会分工等方面的论述,让我联想到了日常生活中那些看似平常却蕴含深意的现象。
就拿我们每天都离不开的工作来说吧。
在现代社会,工作分工越来越精细。
有人坐在办公室里对着电脑处理文件,有人在工厂车间操作机器,有人穿梭于城市的大街小巷送外卖,还有人在农田里辛勤劳作。
这种分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生产效率,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比如说,那些在流水线上工作的工人,他们每天重复着相同的动作,仿佛是机器的一部分,很少有机会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而那些从事脑力劳动的人,也常常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竞争,身心疲惫。
这让我不禁思考,这种分工到底是解放了我们,还是束缚了我们?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生产力的发展会推动生产关系的变革。
想想看,以前我们的祖辈大多以种地为生,靠天吃饭,生产力水平低下。
后来,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机器生产逐渐取代了手工劳动,工厂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人们纷纷离开农村,走进城市,成为工人。
这一变化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了社会的结构和关系。
再说说我们的消费观念。
如今,广告无处不在,它们不断地向我们灌输着各种消费理念,让我们觉得只有拥有更多的物质财富才能幸福。
于是,我们拼命工作赚钱,购买各种各样的商品,甚至很多时候是为了消费而消费。
可当我们拥有了这些东西之后,真的就变得更快乐了吗?或许在短暂的满足之后,是更深的空虚和迷茫。
这是不是也是社会意识形态在不知不觉中对我们产生的影响呢?书中还提到了阶级和阶级斗争。
在历史的长河中,不同阶级之间为了自身的利益不断斗争。
而在当今社会,虽然阶级的表现形式可能有所变化,但贫富差距、社会不公等问题依然存在。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观后感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观后感最近读了《德意志意识形态》这本书,让我有了很多思考和感悟。
说实话,一开始读的时候,感觉有点晦涩难懂,那些复杂的概念和理论,让我一度想要放弃。
但耐着性子读下去,竟也慢慢品出了一些滋味。
书中对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的阐述,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它让我想起了生活中的一件小事。
有一次,我和几个朋友一起去参加一个公益活动,去帮助贫困山区的孩子们捐赠物资。
我们一群人带着大包小包的书籍、文具和衣服,兴冲冲地赶到了那个偏远的小山村。
那地方,真的是穷啊!房子破破烂烂的,孩子们的衣服也都是补丁摞补丁。
但他们的眼神,却透着一种纯净和对知识的渴望。
我们把东西发给他们的时候,他们那种开心和感激的样子,我到现在都忘不了。
其中有个小女孩,拿到一本崭新的故事书,紧紧地抱在怀里,脸上绽放出如同春天花朵般的笑容。
在和他们交流的过程中,我发现他们对于外面的世界几乎一无所知。
他们不知道城市里的高楼大厦,不知道游乐场里的旋转木马,甚至不知道手机和电脑是什么。
但他们却有着自己对于生活的理解和期待。
这让我深刻地意识到,他们所处的社会存在——贫困的环境、匮乏的资源,极大地限制了他们的社会意识——对世界的认知和想象。
而我们这些生活在相对优越环境中的人,因为有着丰富的物质和信息资源,我们的社会意识自然也就更加多元化和广阔。
再回到《德意志意识形态》这本书,它让我明白了,我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其实都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由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经济状况、生产方式等各种因素塑造的。
比如说,在一个竞争激烈的工作环境中,人们可能会更加注重个人能力的提升和业绩的表现,因为这直接关系到他们的生存和发展。
而在一个相对宽松和和谐的社区里,人们可能会更关注人际关系的维护和社区的共同利益。
书中还提到了分工的问题,这也让我颇有感触。
想想我们现代社会,分工越来越细,每个人都像是大机器上的一颗小螺丝钉,只负责自己那一小块的工作。
这在提高效率的同时,也让人变得越来越片面和狭隘。
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章读后感
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章读后感费尔巴哈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是一部具有深远意义的著作,通过对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批判性分析,揭示了现代社会存在的问题和矛盾。
在阅读这本书后,我深感费尔巴哈在对德意志意识形态进行剖析时的深刻和准确,让我对社会现实产生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和理解。
费尔巴哈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首先揭示了德意志意识形态对个体的影响。
他指出,德意志意识形态使个体认同和附和集体利益成为一种强迫性的行为,从而使个体丧失了自我意识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在现代社会中,个体往往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笼罩下,成为被操控的工具,缺乏独立思考和创造能力。
费尔巴哈对这一现象进行了深刻的剖析,揭示了德意志意识形态对个体意识形态的控制和束缚。
其次,费尔巴哈在书中对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本质进行了分析和评价。
他认为,德意志意识形态是一种基于虚假理念和幻象的权力工具,通过对个体进行意识形态的灌输和塑造,达到控制和统治的目的。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本质是虚假的,不仅掩盖了现实中的矛盾和问题,还为统治者的利益服务。
这种虚假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使得个体无法真正认识和理解社会的本质,继续维持着现存的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
此外,费尔巴哈还对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历史和特点进行了深入分析。
他指出,德意志意识形态是历史和社会条件的产物,是特定阶级的意识形态,它通过对个体进行意识形态的传播和灌输,以维护其统治地位和经济利益。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特点是强大而具有欺骗性,它通过操纵个体的思想和行为,使其服从于统治阶级的意志和利益。
费尔巴哈对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历史和特点的分析,为我们认识和理解现代社会的意识形态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在读完《德意志意识形态》后,我深感费尔巴哈对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批判是十分深刻和准确的。
他揭示了现代社会中德意志意识形态对个体的控制和束缚,分析了其本质和历史特点。
这使我对社会现实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深刻地意识到个体应该具备独立思考和创造能力,不盲目从众,不被德意志意识形态所左右。
德意志意识形态读后感大学生
德意志意识形态读后感大学生篇一德意志意识形态读后感大学生嘿,朋友们!最近读了《德意志意识形态》这本书,真的是让我脑袋里像开了一场激烈的辩论赛。
说实话,刚开始读的时候,我那叫一个晕头转向,这书里的理论和观点复杂得让我一度怀疑自己的智商。
也许是我水平有限,也许是它太深奥,反正我是费了好大劲才慢慢有点头绪。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书中阐述的那些关于社会结构、意识形态的东西,让我觉得好像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比如说,他们指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让我开始反思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种种观念到底是从哪里来的。
难道真的只是我们自己想出来的?可能不是吧,也许是受到周围环境、经济状况等各种因素的影响。
读着读着,我就想,要是按照他们的观点,那我们现在追求的那些梦想和目标,是不是也受到了社会大环境的左右呢?我觉得吧,这既让人有点沮丧,又让人觉得有希望。
沮丧的是,感觉自己好像没那么自由;有希望的是,如果我们能看清这些影响,是不是就能更好地把握自己的人生方向呢?不过,话说回来,这书里的一些观点也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应用到现实生活中的。
毕竟,时代不同了,社会也变得越来越复杂。
但不管怎么说,《德意志意识形态》还是给了我很多思考的素材,让我这个大学生对社会和自己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
这一路读下来,虽然磕磕绊绊,但真的挺好!篇二德意志意识形态读后感大学生哇塞,《德意志意识形态》,这可真是一本让我又爱又恨的书!刚开始接触它的时候,我满心期待,想着能从中获取一些超级厉害的知识,让自己瞬间变得高大上。
可谁能想到,读起来那叫一个费劲!我不停地问自己:“我能读懂吗?”也许能,也许不能,谁知道呢!书里讲的那些关于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内容,让我仿佛置身于一个迷雾重重的森林。
我努力想要看清前方的路,却总是被错综复杂的树枝挡住视线。
不过,慢慢地,我好像摸到了一点门道。
马克思和恩格斯说,社会的发展是由生产力推动的。
这让我想到了我们现在的科技发展,智能手机、互联网,这些不都是生产力进步的体现吗?但反过来想想,难道只有生产力重要吗?文化、思想这些东西难道就不重要吗?我觉得不是这样的。
德意志意识形态读后感大学生
德意志意识形态读后感大学生篇一德意志意识形态读后感大学生嘿,朋友们!最近我读了《德意志意识形态》这本书,哇塞,那感觉就像是被卷入了一场思想的风暴!说实话,一开始翻开这本书,我心里还犯嘀咕:这能好看吗?可看着看着,我就发现自己完全被吸引进去了。
马克思和恩格斯这两位大神的观点,真的是让我脑洞大开。
也许有人会说,这书太枯燥,都是些大道理。
但我觉得吧,那是因为他们没真正读进去。
对于咱们大学生来说,这本书里的好多观点就像是给我们迷茫的脑袋来了一记清醒的巴掌。
比如说,关于社会分工和生产力的关系,我以前可能根本没想过那么深。
但读了这本书,我突然意识到,我们所处的社会结构和经济模式,可能在不知不觉中就决定了我们的命运。
这难道不可怕吗?也许有人觉得我危言耸听,可仔细想想,难道不是吗?书里还提到了意识形态的作用,这让我想到我们在大学里接受的各种观念和信息,难道都是真实和有益的吗?我觉得不一定!说不定有些就是为了某种目的而灌输给我们的呢。
不过,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也有很多疑惑和纠结。
比如那些复杂的理论,我可能理解得还不够透彻。
我就在想,我是不是太笨了,还是说这书本身就太难懂?但后来又一想,不懂就不懂呗,慢慢琢磨呗,谁能一下子就全搞明白呢?总之,读《德意志意识形态》让我又兴奋又苦恼,兴奋的是接触到了这么深刻的思想,苦恼的是自己还不能完全消化。
但这一路读下来,真的挺好,让我对这个世界有了更多的思考。
你们觉得呢?篇二德意志意识形态读后感大学生同学们,咱今天就来聊聊《德意志意识形态》这本书。
说真的,刚拿到手的时候,我心里那叫一个忐忑,这能看懂吗?不过,硬着头皮读下去,我发现还挺有意思。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文字,就像是一把犀利的剑,直接戳破了社会的种种假象。
我觉得吧,这本书对于我们大学生来说,简直就是一份宝贵的精神大餐。
它让我明白,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不是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
也许我们每天忙着上课、参加活动,觉得日子过得挺充实,但这本书提醒我们,可能我们正处在某种无形的束缚之中。
德意志意识形态》读后感
《德意志意识形态》读书心得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发展史上, 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是一部里程碑式的重要著作。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当中, 马克思和恩格斯基本上完成了对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和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哲学的批判, 清算了以往的主流哲学思想, 实现了人类哲学史上最伟大的革命变革, 创立了科学的实践观点, 揭示了社会发展包括共产主义运动发展的一般规律, 阐述了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为核心的唯物史观基本原理。
其中也阐述一些伦理学的思想,例如经济伦理中的分工原则,在这里就得到了较细的阐述。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这部著作中, 做了分工及其作用的分析。
分工是生产力水平的标志。
分工越发达, 说明生产力越发达。
分工起初是以家庭中的自然产生的分工和社会分裂为单独的、互相对立的家庭这一点为基础的, 同时出现的还有劳动及其产品的不平等的分配。
这就产生了所有制。
所以, 分工和私有制其实是同义语, 分工是就活动而言的, 而私有制是活动产品而言的。
因此, 在一个民族内部, 分工的发展, 会引起民族内部成员的差别与分化, 导致所有制的出现, 最终有的人占有了生产资料, 成为统治阶级;有的人被迫依附于生产资料占有者, 成为被统治阶级。
分工的不同阶段, 就是所有制的各种不同形式。
文章阐述了部落所有制、古代公社所有制和国家所有制、封建的或等级的所有制的特点, 通过分析他们特点, 马克思得出结论, 认为: 以一定的方式进行生产活动的一定的个人, 发生了一定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
而一定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是现实中的个人的生活过程中产生的。
这就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规律。
正是由于特殊利益和共同利益之间的这种矛盾, 共同利益才采取国家这种与实际的单个利益和全体利益相脱离的独立形式, 在这种形式下进行着各个不同阶级间的真正的斗争。
分工是异化存在的前提。
只要特殊利益和共同利益之间还有分裂, 也就是说, 只要分工还不是出于自愿,而是自然形成的, 那么人本身的活动对人来说就成为一种异己的、同他对立的力量, 这种力量压迫着人, 而不是人驾驭着这种力量。
德意志意识形态读后感
德意志意识形态读后感《德意志意识形态》这本书是由意大利墨索里尼撰写的,书中阐述了墨索里尼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思想。
读完这本书,我产生了许多深刻的感想。
首先,我对墨索里尼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思想表示担忧。
书中阐述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强调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强调民族至上。
尽管在书中墨索里尼试图对德意志意识形态进行美化和辩护,但我仍然担心这种思想会引发种族主义和民族主义的复苏。
历史上,正是这种思想导致了纳粹德国的兴起,并带来了世界范围内的混乱和悲剧。
因此,我认为我们应该慎重对待这样的思想,并更多地关注人类的共同利益和和平发展。
其次,我对墨索里尼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思想表示质疑。
在书中,墨索里尼试图通过德意志意识形态来解释社会经济问题,但我认为这种解释过于简单和片面。
社会经济问题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不是单纯由意识形态决定的。
墨索里尼将人们的行为和思想都归结为意识形态的影响,忽视了其他因素的重要性。
我认为我们应该更加关注社会、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的因素,从多角度去解析问题,而不仅仅局限在意识形态的范围内。
另外,我认为墨索里尼对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理解存在偏差。
在书中,墨索里尼将德意志意识形态定义为一种整合了国家利益、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思想体系,他试图通过这种思想体系来统一国家和民族。
然而,在实际的历史发展中,德意志意识形态并没有带来民族和谐与统一,而是导致了纷争和混乱。
墨索里尼似乎忽略了意识形态的局限性和复杂性,过于理想化和美化了德意志意识形态。
因此,我认为我们应该对意识形态保持理性和客观的态度,不过分追求意识形态的纯粹性和绝对性。
最后,我认为墨索里尼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出的一些观点值得我们深思。
例如,他强调了国家的重要性,强调了民族的团结与自豪,这些观点确实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启发性。
然而,我们必须更加全面地看待国家和民族的问题,不能提出片面的、偏激的观点。
我们应该摒弃种族主义和民族主义的思想,追求多元化和包容性的社会,推动人类共同进步和发展。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读后感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读后感《德意志意识形态》读后感说实话,刚开始翻开《德意志意识形态》这本书的时候,我着实被它的厚度和密密麻麻的文字给吓到了。
心里想着,这得是多高深的学问才能写成这样啊。
但是硬着头皮读下去,却发现其中别有一番天地。
书中对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的论述,让我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它就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认知之门。
让我给您讲讲我在生活中的一段亲身经历,或许能更好地体现我从这本书中获得的一些感悟。
前阵子,我去了一个小乡村旅行。
那是一个相对偏远、经济不太发达的地方,但那里的人们却有着一种简单而纯粹的快乐。
在村子里,大家的生活节奏很慢,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白天,男人们扛着锄头去田里劳作,女人们则在家里操持家务,或者一起在溪边洗衣服,一边洗一边唠着家常。
孩子们在田间地头嬉笑玩耍,他们的笑声在空旷的田野上回荡。
我住在村子里的一户人家里。
这家人非常热情好客,对我这个外来的陌生人没有丝毫的防备和生疏。
每天晚上,我们都会围坐在院子里,一边乘凉,一边聊天。
他们跟我讲述村子里的故事,讲述他们的喜怒哀乐。
有一天,我和这家的男主人一起去田里干活。
他一边熟练地摆弄着农具,一边跟我聊天。
他说,他们世世代代都在这片土地上生活,靠着种地养活一家人。
虽然日子过得不富裕,但是心里踏实。
他不知道什么大道理,也不懂什么高深的理论,但是他知道,只要勤劳肯干,就能有饭吃,就能让家人过上安稳的日子。
我看着他被太阳晒得黝黑的脸庞,还有那双粗糙但有力的手,心中不禁感慨万千。
在他们的生活中,社会存在就是那片土地,就是他们每天辛勤劳作的农田。
而他们的社会意识,就是对这片土地的深深眷恋,就是对勤劳致富的坚定信念。
他们的生活方式和观念,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由他们所处的环境和生活条件所决定的。
这里没有繁华的都市,没有先进的科技,他们只能依靠土地生存。
所以,他们对于土地的重视,对于家族的传承,对于邻里之间的互助,都成为了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德意志意识形态》心得体会
《德意志意识形态》心得体会当我第一次翻开《德意志意识形态》这本书的时候,说实话,我心里是有点犯嘀咕的。
毕竟,这可不是那种能轻松读下来的通俗读物。
但随着深入阅读,我却发现自己仿佛走进了一个充满思考和探索的奇妙世界。
在书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进行了深刻的剖析。
这让我想起了生活中的一件小事,一件看似微不足道,却让我对这些抽象的理论有了更具体感受的小事。
有一次,我去参加一个朋友的聚会。
聚会上,大家来自不同的行业,有着不同的背景和经历。
刚开始,大家都还比较拘谨,只是简单地聊聊工作、天气之类的表面话题。
可随着几杯酒下肚,气氛渐渐热络起来,话题也变得深入和丰富。
有个做销售的朋友,一直在强调人脉的重要性,他说在他的工作中,只要能积累足够多的人脉资源,业绩就不是问题。
他觉得这就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因为他所处的工作环境和面临的压力,让他形成了这样的想法。
而另一个从事科研工作的朋友则不太认同,他认为知识和创新才是关键。
在他的世界里,不断探索新的理论和技术,才能够推动自己的事业发展。
他觉得自己的社会意识是由他所从事的科研工作这种社会存在所塑造的。
我在一旁静静地听着,心里却思绪万千。
这不就是《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所探讨的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在现实生活中的生动体现吗?每个人的观点和想法,都深深受到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职业、经历等因素的影响。
就像那个做销售的朋友,他每天面对的是客户的需求、市场的竞争,所以他的意识里人脉是至关重要的。
而科研朋友,整天泡在实验室和数据里,追求的是知识的突破和创新,自然就把这当成了成功的关键。
再想想我自己,我从事的工作相对比较稳定,按部就班的成分多一些。
这也导致我在看待问题的时候,可能会更倾向于保守和稳妥。
我意识到,我的这种思维方式,也是由我所经历的这种特定的社会存在所塑造的。
聚会结束后,我在回家的路上一直在回味着大家的讨论。
我发现,我们每个人都像是生活在一个小小的社会圈子里,这个圈子里的一切,包括我们的工作、朋友、家庭,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想法和观念。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观后感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观后感《<德意志意识形态>观后感》在翻开《德意志意识形态》这本书之前,我对它的印象仅仅停留在那是一部充满深刻思想和理论的巨著。
然而,当我真正深入其中,却仿佛走进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一个充满着对人类社会、历史和意识的洞察与思考的世界。
这部著作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让我对我们所生活的这个社会有了全新的认识。
他们指出,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
这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却蕴含着无比深刻的道理。
让我给您讲讲我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吧,或许能更好地说明这个观点。
去年夏天,我所在的小区要进行老旧小区改造。
这本来是一件好事,大家都盼着小区能焕然一新,环境能变得更好。
可是,在改造的过程中,却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
一开始,施工队进驻小区,轰轰烈烈地开始拆除旧的设施,准备修建新的道路和停车位。
这动静可不小,每天早上天不亮就能听到各种机器的轰鸣声,尘土飞扬,让住在附近的居民苦不堪言。
有一天,我出门买菜,正好碰到几个大妈在楼下议论纷纷。
一个大妈说:“这改造啥呀,吵得人没法睡觉!”另一个大妈附和道:“就是,而且听说停车位规划得也不合理,咱们家车都没地方停!”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充满了抱怨和不满。
这时候,社区的工作人员来了,他们耐心地听取大家的意见,并解释说这次改造是为了提升小区的整体品质,改善大家的生活环境,虽然短期内会有一些不便,但长远来看是好事。
可大妈们并不买账,依然觉得自己的生活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过了几天,小区里贴出了新的改造方案,说是根据居民的意见进行了调整。
停车位重新规划了,施工时间也做了限制,尽量减少对居民的干扰。
可即便如此,还是有一些居民不满意,觉得改造的进度太慢,影响了正常生活。
这件小事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小区改造是社会存在的一部分,而居民们的各种意见和想法则是社会意识的体现。
居民们的意识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由小区改造这个实实在在的事情所决定的。
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章读后感
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章读后感《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合作撰写的一部重要著作,其中的费尔巴哈章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理论价值。
读完这一章节,我深受启发,对诸多哲学和社会问题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
费尔巴哈作为德国古典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哲学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对马克思和恩格斯产生了影响。
然而,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这一章节中对费尔巴哈的哲学进行了批判性的分析和超越。
费尔巴哈强调了人的自然属性,认为人是感性的存在。
他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为人的本质,指出宗教是人的本质的异化。
这一观点在当时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它冲击了传统宗教神学的统治地位,使人的地位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
然而,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费尔巴哈仅仅看到了人的自然属性,而没有看到人的社会属性。
人不仅仅是孤立的个体,更是处于社会关系之中的存在。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
他们认为,实践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基础。
费尔巴哈的哲学是一种直观的唯物主义,他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事物,而没有从主体方面去理解,没有把事物当作实践去理解。
相比之下,马克思和恩格斯主张从实践出发去理解人类社会和历史的发展。
这种以实践为基础的观点,让我们认识到人类的社会生活是在不断的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
费尔巴哈在考察历史时,陷入了唯心主义的误区。
他没有看到物质生产在历史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而是把历史看作是一些孤立的、偶然的事件的堆积。
马克思和恩格斯则指出,物质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推动着社会的发展。
这一观点为我们理解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此外,马克思和恩格斯还强调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费尔巴哈的哲学忽视了社会存在对人的意识的决定作用,而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
人的思想、观念和意识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存在中产生的,并且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
通过阅读这一章节,我深刻认识到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解释力。
《德意志意识形态》读后感
《德意志意识形态》读后感《德意志意识形态》读后感在本学期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门课中,我有幸阅读到了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
起初阅读时有很多不懂之处,通过研读原著、查找解读资料,终于对这本书有了一个粗浅的认识。
这本著作一共分为两卷,第一卷批判了费尔巴哈、鲍威尔和施蒂纳的唯心主义历史观,第二卷批判了当时流行于德国的“真正的社会主义”或“德国社会主义”的哲学观点。
这本著作中提出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方式决定历史”、“人类的物质生产是整个历史发展的出发点”等主要观点以及关于现实的个人、分工、市民社会、异化概念以及唯物史观的本质。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说道:“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
”这就清楚的阐明了本书的观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我觉得单单这一句话对于我这种并不是特别了解哲学知识的人有理解上的困难。
于是我从根本概念上出发想找到能够阐明这个观点的例子,“社会存在”是指构成人类社会的一切存在,包括人、社会组织、社会活动、各种财产、知识等。
“社会意识”是指存在在社会精神领域中的反映,是精神现象的总和,包括社会的人的一切意识要素和观念形态。
根据概念便可以举出例子来印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个观点,例如唐代国力强盛,人们以胖为美因为他们认为丰腴的体态体现了“盛唐气象”。
而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人们发现肥胖会引 - 1 -发许多疾病,而且现代的服饰普遍修身,如果胖了穿起来就缺乏美感,因此现代的审美眼光是以匀称为美。
这就是典型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例子。
生产方式是指社会生活所必需的物质资料的谋得方式,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与自然界之间和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的体系。
根据概念便不难理解为何“生产方式决定历史”了,采用先进的技术,则能发展生产,提高经济效益,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推进历史的进程,经济发展稳定了,人们就会安居乐业,政治才能稳定,整个国家才有强盛可言。
远古时代,先祖们只能用简陋的石器工具进行生产活动,生产的物质往往不能维持基本生存的需要,那时的人因为不懂火的运用,因此只能吃生食,这样会造成传染病。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读后感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读后感当我翻开《德意志意识形态》这本书,就仿佛走进了一个充满思想火花的奇妙世界。
说实话,一开始读的时候,真有点云里雾里的感觉。
那些密密麻麻的文字,复杂的论述,让我有点头疼。
但随着深入其中,慢慢琢磨,竟也品出了一些滋味。
书中对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的探讨,让我想起了生活中的一件小事。
有一次,我和几个朋友一起去参加一个志愿者活动,去帮助贫困山区的孩子们改善学习条件。
那是一个偏远的小山村,交通不便,经济落后。
我们带着书本、文具和满满的爱心来到了那里。
当我们走进那所破旧的学校,看到孩子们那一双双充满渴望和好奇的眼睛时,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滋味。
那些孩子,穿着打补丁的衣服,用着短得不能再短的铅笔,但是他们对知识的渴望却无比强烈。
我们开始给他们分发书本和文具,孩子们那种欣喜若狂的表情,我至今都难以忘怀。
其中有个小女孩,小心翼翼地接过一本崭新的画册,轻轻地抚摸着封面,脸上绽放出如同春天花朵般灿烂的笑容。
她对我说:“姐姐,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漂亮的画册。
”那一刻,我深切地感受到,物质的匮乏并没有磨灭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知识的追求。
这让我想到,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但社会意识又有着相对的独立性。
这些孩子生活在艰苦的环境中,这是他们的社会存在。
但他们心中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对学习的热爱,这种社会意识却无比强大,支撑着他们努力前行。
而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书中所阐述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也在这个小山村中有了生动的体现。
村子里的人们大多以务农为生,生产方式简单而落后,生产力水平很低。
这就导致了他们的生产关系相对单一,经济发展缓慢。
我们在和村民交流的过程中了解到,他们也渴望改变现状,希望能够引进新的农业技术,提高农作物的产量,改善生活质量。
但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他们很难实现这些愿望。
这让我明白,生产力的发展对于改变生产关系,推动社会进步是多么的重要。
再说说分工吧,在这个小山村里,分工也比较简单。
男人大多负责种地,女人则操持家务、照顾孩子。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观后感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观后感说实话,读《德意志意识形态》这书可真是费了我一番功夫。
这可不是那种能轻轻松松就读懂、读透的书。
一开始翻开这本书,我就感觉自己像是走进了一个充满迷雾的森林,到处都是复杂的概念和理论。
但我告诉自己,别退缩,得硬着头皮读下去。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发现马克思和恩格斯所阐述的关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真的是太深刻了。
他们指出,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
这让我想起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种种现象。
比如说,现在大家都热衷于在社交媒体上展示自己美好的一面。
有人天天晒美食,有人秀恩爱,有人分享自己的旅行经历。
这看似是个人的意识和选择,但其实背后是受到了整个社会环境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我们生活在一个物质相对丰富、信息传播极为迅速的时代,社交媒体成为了大家展示和交流的重要平台。
而这种展示,又反过来影响着其他人的意识和行为,形成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
再说说工作吧。
我们每天为了生计奔波,选择什么样的工作,往往不是完全由我们的个人兴趣和理想决定的。
更多的时候,是社会的需求、经济的形势在左右着我们的选择。
就像我有个朋友,特别喜欢画画,梦想是成为一名自由画家。
可现实是,他找不到稳定的能支持他纯画画的工作,最后不得不去做一份跟画画毫无关系的办公室工作,只为了能有一份稳定的收入。
你看,这就是社会存在对个人意识和选择的制约。
书中还提到了分工的问题。
这让我想到了工厂里的流水线工人。
他们每天重复着同样的动作,做着极其细分的工作。
这种分工在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也让工人变得越来越像机器的一部分,失去了对整个生产过程的全面了解和掌控。
而且,长期从事单一的、枯燥的工作,对他们的身心健康也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还有关于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论述。
这让我联想到了社会上的贫富差距现象。
富有的人拥有更多的资源和机会,能够为自己和子女创造更好的条件;而贫困的人则往往在为了基本的生活需求苦苦挣扎,他们的子女可能也因为缺乏良好的教育资源而难以改变命运。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观后感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观后感《德意志意识形态》观后感说实话,刚翻开《德意志意识形态》这本书的时候,我心里是有点犯嘀咕的。
这书名听起来就感觉充满了深奥的哲学思辨和复杂的理论架构,让我担心自己能不能啃得下来。
但真正读进去之后,我发现它带给我的冲击和思考,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
书中对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的探讨,让我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以前吧,我总是对身边的一些现象感到困惑,比如说为什么大家对于同一件事情会有截然不同的看法和反应。
读了这本书,我好像找到了一些答案。
它让我明白,我们的想法、观念,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由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生活条件所决定的。
就拿我身边的一个小事儿来说吧。
我有个朋友,暂且叫他小李。
小李家里是做生意的,经济条件挺不错。
他从小就生活在一个物质丰富的环境中,对于消费的观念和我这个普通家庭出身的人那是完全不一样。
有一次,我们一起去逛街,看到一双价格不菲的运动鞋。
我一看那价格标签,心里就打起了退堂鼓,觉得太贵了,没必要花这么多钱买一双鞋。
可小李呢,眼睛都不眨一下,直接就买了下来。
我当时就很不理解,问他为啥这么舍得。
他说,他觉得喜欢就买,钱嘛,花了再赚。
后来我仔细想想,这其实就是我们所处的社会存在不同导致的社会意识的差异。
小李从小生活富裕,对于金钱的概念和我这种从小要精打细算过日子的人肯定不一样。
他没有经历过那种为了几块钱而纠结的日子,所以在消费观念上会更加大胆和随意。
而我呢,每一分钱都要花在刀刃上,买东西首先考虑的是性价比。
书中还提到了分工的问题,这也让我感触颇深。
想想我们现在的社会,分工越来越细,每个人都像是大机器上的一个小零件,各司其职。
就说我工作的单位吧,有的人负责市场推广,有的人负责产品研发,有的人负责客户服务。
每个人都专注于自己的那一小块领域,力求做到最好。
但有时候我也会想,这种过度的分工是不是也会带来一些问题呢?比如说,大家都只关注自己手头的工作,对于整个公司的运作和发展缺乏全面的了解。
德意志意识形态读后感
德意志意识形态读后感篇一:德意志意识形态读后感1德意志意识形态读后感一书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于1845-1846年完成创作的。
众所周知,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历史唯物体系的一部巨著。
在这部巨著中,马克思、恩格斯对费尔巴哈、鲍威尔和施蒂纳为代表的各式各样唯心史观的思想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批判,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
这部巨著标志着唯物史观的创立。
在此书中,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生产力、生产关系(交往形式)、生产方式、经济基础(市民社会)及社会革命、人民群众等唯物史观的基本范畴,并运用这些范畴系统阐释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第一,人类的物质生产是整个历史发展的出发点。
人类社会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有机体,其历史发展的出发点在哪里呢?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看法是绝然不同的。
唯心史观把从头脑中产生出来的范畴、观念做为历史发展的出发点,唯物史观则把人类的物质生产做为历史发展出发点。
我们认为唯心史观是一种对社会历史的错误想象,对人类社会及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根本错误的,而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是社会有机体普遍本质的理论再现,其原因,就在于对历史发展的出发点的理解不同。
由此,马、恩特别重视并在对唯物史观的表述中首先明确指出考察社会历史要“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
第二,人们在生产中结成的物质关系是整个社会历史的基础,它决定了整个社会的基本结构和基本矛盾的形成。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理论告诉我们,社会现象是复杂的,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所结成的关系是多种多样的,而人们在生产中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即生产关系,则是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它决定了人与人之间的一切社会关系,决定了整个社会历史的发展,决定了历史发展的各个不同阶段的性质。
只有以这样一种物质关系、经济关系作为整个历史的基础,作为一种历史观,才能再现社会有机体的普遍本质,才能揭示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才能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意志意识形态》读后感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奠基之作。
它借批判德国哲学,批判费尔巴哈、鲍威尔和施蒂纳为代表的各式各样唯心史观的思想,明确阐释和表述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方式在社会生活中起决定作用、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的发展等,从人类的物质生产出发考察社会历史发展。
在第1 卷第1 章(即《费尔巴哈》章),曾有一段话说:“在我们对这个运动的个别代表人物进行专门批判之前,提出一些能进一步阐明他们的共同思想前提的一般意见。
这些意见足以表明我们在进行批判时所持的观点,而表明我们的观点对于了解和说明以后各种批评意见是必要的。
我们这些意见正是针对费尔巴哈的,因为只有他才多少向前迈进了几步,只有他的著作才可以认真地加以研究。
”由此可见,《费尔巴哈》章不仅是针对着费尔巴哈的批评文字,而且更重要的是具有从正面阐明唯物历史观的作用。
马克思称费氏及后来的青年黑格尔派为“玄想家”、“满口讲着震撼世界词句的保守派”,他认为青年黑格尔派沿袭了老年黑格尔派在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把宗教、概念、普遍的东西统治着现存世界”,人们之间的关系、一切举止行为、受到的束缚和限制都是人们意识的产物。
因此,人的解放,就是把人们从意识、观念和词句的统治下解放出来。
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如果观念真的是作为这个世界的本原而独立存在的,那么同意识、观念和词句展开斗争,改变意识就必然带来世界的改变。
那我们可以推论,人们之所以溺死,是因为他们被重力的思想迷住了。
如果他们头脑中抛掉这个观念,宣称它是迷信观念,是宗教观念,他们就会避免任何溺死的危险。
这显然是可笑的,事实是,如果没有蒸汽机和珍妮走锭精纺机就不能消灭奴隶制;如果没有改良的农业就不能消灭农奴制;将
观念作为逻辑的起点,再以纯粹的逻辑方式进行从观念到观念的批判,这种方式无法解决任何现实问题。
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
一当人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的时候,人本身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
人们在劳动中不仅生产出物质生活资料,而且生产出人与人之间“物质联系”的方式,即生产关系,并且间接地生产出其他一切社会关系。
人们在生产中结成的物质关系是整个社会历史的基础,马克思认为,“个人是怎么样的,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生产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为前提,而又决定着这种生产关系的产生、发展。
从个人到民族,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则取决于每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分工和内部交往的发展程度。
这个公理是公认的。
然而不仅一个民族与其他民族的关系,而且
这个民族本身的整个内部结构也取决于自己的生产以及自己内部和外部的交往的发展程度。
”
分工是迄今为止历史的主要力量之一。
分工发展的各个不同阶段,同时也就是所有制的各种不同形式。
这就是说,分工的每一个阶段还决定个人的与劳动材料、劳动工具和劳动产品有关的相互关系。
马克思将分工发展分为三个阶段,也就是三种不同的所有制形式。
第一种所有制形式是部落所有制。
第二种所有制形式是古典古代的公社所有制和国家所有制。
第三种形式是封建的或等级的所有制。
三种形式代表了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同的社会生产关系,不同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则是由通过一定的生产方式进行生产活动的一定的个人构建的。
生产力发展必然出现分工,而分工促使了所有制与阶级、个人利益与共同利益、物质劳动与精神劳动等矛盾的产生,并建立起整个社会结构和国家组织形式。
生产力是整个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动力,生产力以及由此生成的交往方式即生产关系则是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它决定了人与人之间的一切社会关系,决定了整个社会历史的发展,决定了历史发展的各个不同阶段的性质。
(三)
《德意志意识形态》打印出来是21 页,正反面。
相对于以往看的大本厚本的超长的小说,这一点点字对我不算什么。
以为很快可以读完,多少都会有一些感想可写。
可事实是读第一页我就用了三天,很难读进去,总是看看放下,看看再放下。
脑中总是一片空白。
最终我只坚持读完了前面15 页,但却被深深的吸引了。
哲学带给我的思考,让我有些慌乱,太多的信息一时难以消化。
要想弄明白绝非一日之功。
我读懂的只有两块内容。
第一是观念不是作为这个世界的本原而独立存在的,用词句来发对词句,仅仅只是反对这个世界的词句名绝不是反对现实的现存世界。
只有在现实的世界中并使用现实的手段才能实现真正的解放。
第二点则是分工。
生产力发展必然出现分工,而分工促使了所有制与阶级、个人利益与共同利益、物质劳动与精神劳动等矛盾的产生,并建立起整个社会结构和国家组织形式。
文中,还是大量引用了原著,也借鉴了百度文库中关于原著的部分见解。
通过读其他人的读书报告,让我也更好的理解了原著。
在此谢谢老师,带我走进了一个新的思想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