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课后习题答案

合集下载

【精编】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 三国鼎立 习题 含答案【推荐】.doc

【精编】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 三国鼎立 习题 含答案【推荐】.doc

第课三国鼎立知识点一官渡之战1.背景:东汉末期,政局混乱。

占据河南一带的________把________从都城洛阳接到许,并招揽各种人才。

在经济上,曹操采用________的措施,势力逐渐壮大起来。

当时占据黄河以北的________,实力强大。

双方都想吞并对手,称雄北方。

2.官渡之战时间交战双方战术结果特点意义____年曹操和______曹操采取声东击西、各个击破的战术______胜利以少胜多为统一______打下基础知识点二赤壁之战1.背景:208年,曹操挥师南下,准备进而消灭________的割据势力,统一全国。

刘备派诸葛亮联络孙权,共谋抗曹之计。

孙权听从将军________和诸葛亮的意见,决定与刘备联合迎战曹军。

2.赤壁之战时间交战双方结果特点意义____年______对孙刘联军孙刘联军胜利火攻;以少胜多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知识点三三国鼎立1.三国鼎立2.经济发展: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________。

孙吴开发江东,__________发达,发展海外贸易。

230年,孙权派将军________率领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________与内地的联系。

蜀汉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了________地区的开发。

1.春秋时期的齐桓公通过“尊王攘夷”确立了自己的政治优势。

东汉的曹操采取的哪一项措施也达到了相似的目的( )A.把汉献帝接到许 B.招揽人才C.发动官渡之战 D.实行屯田2.“袁绍的10万大军败于曹操的4万兵马,为曹操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这是对哪次战役的描述( ) A.长平之战 B.巨鹿之战C.官渡之战 D.赤壁之战3.明朝人罗贯中写的小说《三国演义》中有以下两个典故,与这两个典故直接相关的人物是( )A.曹操 B.刘备C.孙权 D.诸葛亮4.东汉末年,经过长期的军阀混战,相互兼并,形成了三国鼎立局面。

其中,政权“魏”的建立者是( )A.曹操 B.刘备 C.孙权 D.曹丕5.东汉末年,曹操在封建军事集团割据混战中取得政治优势地位的原因是( )A.挟持汉献帝,“挟天子以令诸侯”B.采用屯田的措施,势力不断增强C.奖励农耕,得到劳动人民的支持D.官渡之战,打败强敌袁绍6.207年,曹操曾写诗明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精编】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习题 含答案.doc

【精编】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习题 含答案.doc

第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知识点“推恩令”的实施1.背景:西汉初,__________势力强大,各自独霸一方,生活骄奢淫逸,政治上甚至公开反抗朝廷派来的官吏,有的还企图__________。

地方上的__________也发展起来,兼并土地,聚敛财富,横行乡里,与官府分庭抗礼。

这两股势力导致社会秩序混乱。

2.过程:汉武帝采纳__________的“推恩”建议,下诏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由________制定封号;汉武帝又找各种借口__________、夺地甚至除国,严厉镇压诸侯王的叛乱;建立__________制度,监视州部内的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子弟,严禁他们为非作歹。

3.作用:中央对__________的控制大大加强。

知识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背景:西汉初,朝廷对地方的控制很弱。

许多士人四处游说,依附诸侯王,对抗__________。

2.过程:汉武帝接受__________“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以儒家学说立为__________思想,使儒家__________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在长安兴办__________,以儒家的《诗》《__________》《礼》《__________》《春秋》作为教材。

3.作用:__________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

知识点盐铁专卖1.背景:私人铸币还没有完全禁绝,盐铁经营权也大都掌握在豪强手中,因此社会上出现了许多富商大贾,控制了国家重要的__________命脉。

2.经过: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__________;还在全国各地实行盐铁官营、专卖;又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__________物价。

213.作用:使国家的__________状况有了很大改善,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经济基础。

知识点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影响汉武帝从政治、思想、经济等方面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3课《远古的传说》练习题(含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3课《远古的传说》练习题(含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3课《远古的传说》练习题(含答案)一、选择题1.“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

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这是孙中山对“人文初祖”黄帝的评价。

与“平定蚩尤乱”有关的战役是()A.牧野之战B.涿鹿之战C.城濮之战D.巨鹿之战2.(2021益阳)历史传说中蕴含着很多历史信息。

相传教民耕种,传播农业技术,为民治病,遍尝百草的英雄人物是()A.黄帝B.炎帝C.蚩尤D.大禹3.下图是炎帝、黄帝、蚩尤三个部落发展演变的历程,其中③、④位置应该分别填写的内容是()A.黄帝、炎帝B.炎帝、黄帝C.炎黄部落、华夏族D.华夏族、汉族4.下列哪一时期的社会状况与“天下为公,选贤与能”的情况相符()A.北京人时期B.山顶洞人时期C.半坡居民时期D.传说中的尧、舜、禹时期5.国庆节期间,小明同学一家去浙江绍兴会稽山旅游,游览了一座祭祀中国古代历史人物的陵墓和庙宇,其中有一副歌颂这位历史人物的对联:“三过其门,虚度辛壬癸甲;八年于外,平成河汉江淮。

”这副对联歌颂的是()A.炎黄大战蚩尤B.炎帝发明历法C.神农尝百草D.大禹治水6.中国被称为“丝绸的故乡”,传说中发明养蚕缫丝的是()A.黄帝B.炎帝C.仓颉D.嫘祖7.“蚩尤作兵伐黄帝,黃帝乃令应龙(古代传说中一种有翼的龙)攻之冀州之野。

应龙吞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传说中能引起旱灾的鬼怪),雨止,遂杀蚩尤。

”上述材料()A.没有任何历史研究的价值B.记述涿鹿之战的真实历史C.是否与历史吻合尚待考证D.说明古代曾存在神仙鬼怪8.著名学者费孝通指出:“距今三千年前,在黄河中游出现了一个若干民族集团汇集和逐步融合的核心,被称为华夏。

”在这一汇集和逐步融合的过程中,被尊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的是()A.炎帝和黄帝B.仓颉和嫘祖C.尧和舜D.隶首和大禹9.梁启超在《饮冰室合集》中写道:“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

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这段话表述的是()A.汉族的形成B.华夏族的形成C.少数民族的形成D.古代各民族相互对立10.尧年老时,根据推举和他对舜的考察,由舜继承其位。

【精编】初一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学期第8课 百家争鸣 习题 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doc

【精编】初一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学期第8课 百家争鸣 习题 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doc

第课百家争鸣知识点老子1.人物简介:老子是春秋后期楚国人,________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做过________的史官,学识渊博。

2.思想成就:人们应顺应自然;世间的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对立的双方是可以相互__________的。

老子善于从________两方面思考问题。

老子在政治上主张“__________”,人们与世无争,天下就能太平。

他的学说集中在《__________》一书。

这部书成为道家的经典。

知识点孔子和儒家学说1.人物简介:孔子是春秋后期鲁国人,________家学派创始人,是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

2.思想成就:孔子的核心思想是“________”,将这一思想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____________。

在政治上推崇________的制度,主张____________,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体察民意。

他反对__________,认为统治者只有实行德政,使人民心悦诚服,社会才会稳定。

他的思想后来由其弟子整理成《__________》一书。

3.教育成就:创办__________,打破了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主张“____________”。

在教学中,注重__________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发现和总结出许多教育原则和方法。

晚年整理古代重要的文献资料,对传承中国古代__________经典和学术思想作出巨大贡献。

知识点百家争鸣1.战国时期,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各陈其说,史称“__________”。

2.主要思想派别、代表人物及思想学派代表人物思想内容墨家墨子主张“兼爱”“____________”,提出要选__________的人治理国家,提倡__________儒家________主张实行“__________”,提出“民为贵,__________次之,君为轻”的思想,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荀子主张实行“__________”,明确尊卑等级,以维系社会秩序道家________ 强调治国要__________自然和民心。

历史部编版(2024版)七年级初一上册第12课 大一统王朝的巩固 课时练含答案01

历史部编版(2024版)七年级初一上册第12课 大一统王朝的巩固 课时练含答案01

一、选择题1.文景之世,诸侯王的势力急剧膨胀,公元前154年发生了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个诸侯王对抗中央的叛乱。

到汉武帝时,为避免这种局面,采取的措施是()A.分封制B.禅让制C.推恩令D.杯酒释兵权2.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中使诸侯王从此一蹶不振,中央大大加强对地方的控制的是()A.推恩令B.罢黜百家,尊崇儒术C.铸币权收归中央D.派卫青霍去病反击匈奴3.秦始皇、汉武帝都是我国历史上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两人都曾()A.修筑灵渠B.加强中央集权C.在长安设立太学D.统一文字4.“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西汉时期迫使匈奴单于仓皇逃遁,再也无力与西汉对抗的战役是()A.漠北战役B.马陵之战C.巨鹿之战D.长平之战5.“西汉初,朝廷对地方的控制很弱,统治者奉行“无为而治”的政策,诸子百家的学说在社会上很流行,诸侯王门下聚集许多宾客,常常批评皇帝的政策。

”为解决这一问题,汉武帝实施()A.焚书坑儒,尊崇法家B.黄老学说,无为而治C.罢黜百家,尊崇儒术D.百家争鸣,共同发展6.汉初宽松的文化政策为诸子百家之学的恢复发展提供了新契机,但百家异论,旨意不同,常常有学者以本学派思想批评国家政策。

为此,汉武帝()A.设置刺史,监视地方B.罢黜百家,尊崇儒术C.盐铁专卖,打击商贾D.北击匈奴,开通丝路7.游士本是奔走于诸侯之间,宣扬自己政治主张的特殊阶层。

但西汉武帝后,游士之游从汉初时政治性很强的社会活动逐步发展成为结伴交游,欣赏自然景观的游览活动。

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社会阶层流动的加速B.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C.中央集权的逐步强化D.传统礼乐制度的瓦解8.下图所示为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的力量对比,为解决该问题,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是()A.恢复郡县制B.实行休养生息C.颁行推恩令D.设立三省六部9.翦伯赞在《中国史十五讲》中说:“华夏民族大一统的伟业,到了汉武帝时代完成了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

”对上述说法解读正确的是,汉武帝时()A.建立了第一个统一封建国家B.消除了诸侯国对中央的威胁C.结束了西汉末年长期的混战D.造就了民族的政治文化认同10.“这是一招釜底抽薪之计,把原来的诸侯国割裂成了若干个小国,小国的实力自然不能跟大国比,要对抗中央那就难了。

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课后习题答案

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课后习题答案

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课后习题答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课后习题答案第一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1.问题思考:化石是怎么形成的?对于我们研究早期人类有什么作用?生物死亡以后,埋在泥沙里,随着时间的推移,动植物尸体会随着泥沙的沉积,慢慢被埋在地层深处,在极少数特殊的情况下,那里的压力相当大,温度十分高,沉积的泥沙慢慢变成了一层岩石,地质学上叫做地层,而生物的坚硬部分,如骨骼、贝壳等,也伴随着泥沙慢慢的变成地层,且像岩石一样坚硬,生物中的那些柔软的部分,如叶子等,也会在地层中留下印痕,这种伴随地层而形成的,留有原生物遗迹的石头就叫做化石。

化石形成后,无论地球上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她都几乎不会改变,所以化石成了记录地球历史的特殊文字,依据这些特殊文字,人们能够了解地层的年龄及当时的一些情况。

2.课后活动:(1)比较一下大猩猩,北京人和现代人的头骨,看看它们的区别在哪?可以从脑的容量,血管的粗细,血管分布的疏密等角度进行分析(2)想一想下列北京人制作的石器有什么用途??第一个是砍砸器,用来砍伐木材和狩猎用的木棒,B是刮削器,用来刮削木棒,C是尖状器用来割剥兽皮,也可以用来挖取树木中的昆虫。

第二课原始农耕生活1.问题思考:河姆渡人与半坡人在生活上有什么不同??河姆渡人与半坡人的不同之处在于:处于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一个在长江流域,一个在黄河流域;两者的房屋建筑样式不同,河姆渡人是干栏式房屋,半坡人是半地穴式房屋;种植的主要作物也不同,一个是水稻一个是粟;河姆渡人会挖井,半坡人会使用弓箭;他们制造的陶器艺术风格也不相同。

2.课后活动(2)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耜是用于什么劳动的?如果让你来使用骨耜,应该在上面添加什么?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耜主要用于挖土,如果我们使用骨耜,需要在骨耜上添加木柄,使用时手持骨耜上的木柄,用脚踏插入横孔的木棍,推骨耜入土,然后手腕一翻就能掀起土来。

第三课,远古的传说1.材料研读: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华夏民族的形成有什么特点?答:由材料可知,华夏族由错居杂处的众多民族在不断的交往、交流中逐渐融合而成、2.问题思考(1)传说中的炎帝和黄帝有很多发明创造,你认为这些发明创造反映出当时人们生活的哪些变化?你认为有关先民的传说是否有科学根据呢?答:炎帝和黄帝的发明虽说都是古人的传说,有些内容还近乎神话,但无一不有社会历史的近似事实作为根据。

【精选】初一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学期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习题 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

【精选】初一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学期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习题 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

第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知识点战国七雄1.形成:战国初年,晋国被韩、__________、魏三家大夫瓜分,齐国由大夫__________取代。

当时的诸侯国有十几个,其中齐、楚、__________、韩、赵、__________、秦七国的势力较强,史称“战国七雄”。

2.兼并战争(1)战争特点:规模很大,参战兵力多,交战__________广,持续__________长。

(2)著名战役:桂陵之战、马陵之战、__________之战。

(3)战争结果:地处西部的__________,逐渐成为实力最强大的诸侯国,对东方六国构成威胁。

知识点商鞅变法1.背景:战国时期,__________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

2.时间:公元前356年,__________任用商鞅主持变法。

3.内容:政治上,确立__________,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废除__________的世袭特权;改革______________,加强对人民的管理;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经济上,废除__________,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鼓励__________,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统一__________。

军事上,奖励__________,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4.作用: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__________的诸侯国,为以后秦__________奠定了基础。

5.各国经过变法改革,政治、经济、军事、法治等多方面都发生了大的变革,整个社会前进的步伐加速了。

知识点造福千秋的都江堰1.概况:公元前256年,__________蜀郡郡守__________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

都江堰由__________和灌溉网两大系统工程构成。

2.作用:发挥出防洪、__________、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

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______________”。

【精编】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 习题 含答案【精品】.doc

【精编】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 习题 含答案【精品】.doc

第课动荡的春秋时期知识点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1.农业:春秋后期,出现了__________农具和牛耕,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__________创造了条件。

21·世纪*教育网2.手工业:手工业的规模不断扩大,青铜业、__________业、纺织业、煮盐业以及漆器制作等都有所发展。

3.商业:很多城市出现了商品交换__________,__________货币被更多地使用。

知识点王室衰微1.原因:春秋时期的社会处于动荡的状态,__________的各种制度在春秋时逐渐遭到破坏。

一些诸侯国不再把__________分封给卿大夫,而是设置__________、郡,委派官员管理,职位也不__________,由此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这样就使__________逐步瓦解。

2.表现:周__________东迁后,周王室的统治势力大减,直接管辖的地区仅在洛邑一带。

周王虽然在名义上仍是天下“__________”,但已无力控制诸侯。

诸侯国势力崛起,不再听从王命,各自为政,也不再定期向天子__________。

3.结果:周王室地位下降,大的诸侯势力崛起。

他们竞相__________,操控政治局面,实际上取代了周天子的地位。

知识点诸侯争霸1.背景:由于__________、经济发展不平衡,各诸侯国为了自身的利益,相互之间展开激烈的争斗。

当时,__________间的矛盾也有所发展。

一些强大的诸侯为取得优势,以“__________”的名义进行征战,争夺__________的地位。

2.经过:齐桓公、__________、楚庄王、__________等先后称霸中原,号令诸侯。

到春秋末期,长江下游的吴国和__________国也先后北上争霸。

3.结果:在春秋争霸的过程中,有的诸侯国被灭掉,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__________不断扩展。

与此同时,中原的“诸华”“诸夏”在同周边的戎、__________、蛮、夷等族长期交往和斗争中,出现了大规模的__________交融。

部编人教版七上历史课后练习参考答案

部编人教版七上历史课后练习参考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课本习题参考答案第三课P13材料研读:华夏族由错居杂处的众多民族,在不断的交往、交流过程中逐渐融合而成。

P14问题思考:反映了人民生活衣、食、住、行、医的变化。

有依据。

第四课P18材料研读:指帝王把国家政权据为己有,把国家当作一家的私产,世代相传。

P21问题思考:分封制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

P22课后活动2:三朝的末代国君夏桀、商纣王是暴君,周幽王是昏君,由于他们这样的统治激起人民的反抗,导致了三朝的灭亡。

第六课P28材料研读:诸侯各自为政,相互攻伐,国家处于分裂割据状态。

P30课后活动1:反映了王室的衰微,诸侯势力的崛起。

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瓦解,这里主要反映了西周礼乐制度的破坏。

第七课P32问题思考:反对战争,希望结束战争;渴望国家的统一、和平、安定的生活。

P33材料研读:不畏强权,敢于同守旧势力斗争;公平无私,严格执法。

P35材料研读: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建成,既解决了洪水泛滥的问题,也保障了周边地区的农业灌溉,为周边农业丰收提供了有利条件。

第八课P37材料研读:“为政以德”即反对苛政,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同时以道德教化天下。

这体现了民本思想,有利于减轻压迫,改善民生。

道德教化思想,有利于社会风化,弘扬正气。

这些对于今天提倡以德治国,建设和谐社会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P39材料研读:高官厚禄收买不了,贫穷困苦折磨不了,强暴武力威胁不了的人,才算真正的大丈夫。

这是在强调做人不卑不亢,应具有坚定的立场,坚强的意志和不屈不饶的精神。

P40课后活动1:孔子在学习上强调,要抱着诚实求学和虚心请教的态度,向能者学习,甚至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要把经常复习旧知和探求新知相结合,要把学习和思考相结合。

这对于我们今天的学习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在面对生死义利的时候,要学会取舍,善于抉择。

一定要权衡价值,守住道德底线。

第九课P45材料研读:文字材料和图片材料介绍的是秦始皇统一文字、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统一车轨的措施。

历史部编版(2024)版七年级初一上册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 课时练 含答案02

历史部编版(2024)版七年级初一上册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 课时练 含答案02

第3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一、选择题1.黄帝时代结束了混沌蛮荒,开启了中华民族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先河,成为中华文明的源头。

这一时期被后人尊奉为“人文初祖”的传说人物是()A.黄帝和炎帝B.黄帝和大禹C.黄帝和蚩尤D.炎帝和蚩尤2.黄帝和炎帝,共同被后人尊崇为()A.治水英雄B.一代天骄C.兵家鼻祖D.人文初祖3.2024年4月4日,来大陆参访的中国国民党前主席马英九参加了甲辰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活动。

这是他首次实地祭拜中华人文始祖,在此之前他已多次在台北主持“遥祭”典礼。

《史记》提出“祖黄帝说”,认为黄帝是华夏始祖……也是夏朝人、商朝人、周朝人、秦朝人的祖先……。

这两则材料体现的共同观念是()A.民族认同B.华夷有别C.民族差异D.国家统一4.考古研究发现,中原地区彩陶向周围地区施加影响的年代和达到的区域,与传说中教民制作陶器的炎帝所处的部落联盟兴盛的时间、空间一致。

这表明()A.中原地区文化领先B.远古传说即为真实历史C.彩陶工艺技术成熟D.考古发现印证远古传说5.传说我们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是()A.尧B.舜C.禹D.黄帝和炎帝6.据《史记•夏本纪》记载:为了治水,大禹曾13年三次路过家门而不入。

“三过家门而不入”被传为美谈,至今仍为人们所传颂。

这体现的是中华民族的()A.艰苦奋斗精神B.无私奉献精神C.爱国主义精神D.民族主义精神7.千年传诵的神话传说,体现了我们先祖的创造力和智慧。

以下搭配错误的是()A.伶伦﹣﹣制作音律B.黄帝﹣﹣发明算盘C.仓颉﹣﹣创造文字D.嫘祖﹣﹣养蚕缫丝8.2024年6月2日,炎帝诞辰纪念日,在湖北随州举行了“炎帝神农大典”。

追溯历史,与炎帝并称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的是()A.黄帝B.嫘祖C.大禹D.秦始皇9.据《史记·夏本纪》记载:为了治水,大禹曾13年三次路过家门而不入。

“三过家门而不入”被传为美谈,至今仍为人们所称颂。

大禹治水的事迹体现的是中华民族的()A.英雄主义精神B.无私奉献精神C.爱国主义精神D.民族主义精神10.中国人自称龙的传人。

初一七年级历史部编版上册课后作业第三单元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含答案)

初一七年级历史部编版上册课后作业第三单元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含答案)

答卷时应注意事项1、拿到试卷,要认真仔细的先填好自己的考生信息。

2、拿到试卷不要提笔就写,先大致的浏览一遍,有多少大题,每个大题里有几个小题,有什么题型,哪些容易,哪些难,做到心里有底;3、审题,每个题目都要多读几遍,不仅要读大题,还要读小题,不放过每一个字,遇到暂时弄不懂题意的题目,手指点读,多读几遍题目,就能理解题意了;容易混乱的地方也应该多读几遍,比如从小到大,从左到右这样的题;4、每个题目做完了以后,把自己的手从试卷上完全移开,好好的看看有没有被自己的手臂挡住而遗漏的题;试卷第1页和第2页上下衔接的地方一定要注意,仔细看看有没有遗漏的小题;5、中途遇到真的解决不了的难题,注意安排好时间,先把后面会做的做完,再来重新读题,结合平时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解答难题;一定要镇定,不能因此慌了手脚,影响下面的答题;6、卷面要清洁,字迹要清工整,非常重要;7、做完的试卷要检查,这样可以发现刚才可能留下的错误或是可以检查是否有漏题,检查的时候,用手指点读题目,不要管自己的答案,重新分析题意,所有计算题重新计算,判断题重新判断,填空题重新填空,之后把检查的结果与先前做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亲爱的小朋友,你们好!经过两个月的学习,你们一定有不小的收获吧,用你的自信和智慧,认真答题,相信你一定会闯关成功。

相信你是最棒的!3.12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一、选择题1.汉武帝时期,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此措施()A.是汉初“休养生息”政策的体现B.有利于大一统局面的形成C.恢复和发展了社会经济D.削弱了皇权.下侧卡片内容是汉武帝统治时期采取的措施。

他实施这些措施的共同目的是2A.强化君权神授思想B.繁荣思想文化C.扩大地方权力D.巩固大一统3.据《史记》记载,“汉大兴兵伐匈奴,山东水旱,民多饥乏,于是天子遣使者虚郡国仓廪以赈贫民。

犹不足,又募富人相贷假。

富商大贾……冶铸煮盐,财或累万金,而不佐国家之急,黎民重困。

”这表明,当时()A.官营盐铁积弊严重B.经济政策亟需调整C.重农抑商政策松弛D.王国势力不断加强)4.下图是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货币。

【精编】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3课 远古的传说 习题 含答案.doc

【精编】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3课 远古的传说 习题 含答案.doc

第课远古的传说知识点炎黄联盟1.传说人物:我国古代流传着有关人类起源的神话与传说,也有关于早期社会的很多传说。

其中,________、________等是最为著名的传说人物。

212.时间:__________千年前。

3.概况:相传,当时______________活动着几个较大的部落,如炎帝、黄帝、蚩尤等部落。

4.经过:黄帝在__________之战中打败炎帝,炎帝归顺黄帝,这两个部落结成联盟;后来,炎黄部落在__________一战中打败蚩尤部落。

5.结果:炎黄部落逐渐形成日后的__________。

因此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__________,海内外的华人也以“__________”自称。

知识点传说中炎帝和黄帝的发明1.炎帝贡献:传说炎帝教民开垦__________,制作生产工具,种植五谷和__________;还制作________,发明纺织,学会__________,教人们通商交换。

传说他还制作乐器__________,并具有最早的天文和__________知识。

2.黄帝贡献:相传黄帝已能建造宫室以避寒暑,制作__________,挖掘__________,制造船只,学会__________,并发明了弓箭和__________。

相传在黄帝时期,仓颉创造文字,伶伦制作__________,隶首发明__________。

黄帝的妻子嫘祖擅长纺织,并会__________。

3.影响:这些远古传说,反映出当时的社会发展水平。

考古发现印证了我国原始社会晚期的社会发展水平。

知识点尧舜禹的禅让1.禅让:为抵御共同的灾难,黄河流域的陶唐氏、有虞氏、夏后氏三个部落走向了联盟,尧、______、禹依次成为部落联盟的首领。

当时实行__________制,即将部落首领位子传给__________之人。

2.大禹治水:禹的父亲鲧曾主持治理黄河水患,没有成功。

禹改用__________的方法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解除了水患。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练习题(含答案)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练习题(含答案)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练习题(含答案)一、选择题1. 周平王东迁后,周王室的统治力大减,诸侯国势力崛起且操控政治局面,由春秋时期的众多诸侯国变为战国时期的十几个诸侯国,主要的只有7个。

春秋时期到战国时期发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该时期长期爆发兼并战争B.该时期产生了新兴地主阶级C.该时期各国都进行了改革D.该时期各国疆域得到拓展2. “春秋一霸谢幕去,战国三雄傲世立。

风云际会龙虎斗,华夏进入战国期。

”这首历史歌谣中的“春秋一霸谢幕去,战国三雄傲世立”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A.三家分晋,赵、魏、韩建立B.田氏代齐,中国历史进入战国时期C.晋国灭亡,春秋结束D.战国七雄形成,中国进入封建社会3. 某中学刚调来一位风趣的历史老师,她在自我介绍时说:“我与战国有缘,我的姓是战国七雄中最西边的一个诸侯国的名称,我的名是战国七雄中最北边的一个诸侯国的名称。

”由此可知,这位老师的名字是()A.秦燕B.秦楚C.齐楚D.齐燕4. 春秋时期,晋楚城濮之战,晋军最多不超过2万,楚军也不超过4万。

而至战国时期,魏国在马陵之战中动用“十万之军”,长平之战中秦国坑杀赵军俘虏40多万。

这直接反映了战国时期()A.人口迅猛增长B.战争规模很大C.武器更加先进D.周王权威下降5.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

圣人执要,四方来效”出自《韩非子》,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中最符合这一主张的是()A.确立县制B.允许土地自由买卖C.按军功授爵赐田D.改革户籍制度6.下图是上海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该文物是商鞅变法推行哪一措施的历史见证()A.鼓励生产B.加强刑罚C.统一度量衡D.推行县制知识点3造福千秋的都江堰7.举世闻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在“5·12”汶川大地震中,除鱼嘴部分有轻微损坏外,其余基本完好。

该工程建造于()A.春秋时期B.战国时期C.秦朝时期D.西汉时期8.作家余秋雨曾经写道:“就在秦始皇下令修建长城的数十年前,四川成都平原上已经完成了一个了不起的工程……它至今还为无数民众输送涓涓清流。

历史部编版(2024)版七年级初一上册第1课 远古时期的人类活动 课时练 含答案01

历史部编版(2024)版七年级初一上册第1课 远古时期的人类活动 课时练 含答案01

第1课远古时期的人类活动1.经专家推测,在我国安徽省芜湖市繁昌区人字洞发现的繁昌人可能生活在距今约240万—200万年。

如果这一结论确凿的话,我国境内人类的历史可以向前推进约( )A.20万60万年B.100万年C.30万—70万年D.130万年2.人类发展的各个阶段,在中国境内都有丰富的遗存。

云南元谋人遗址、陕西蓝田人遗址、北京周口店遗址、山西襄汾丁村遗址等2000多处旧石器时代遗址的发现,涵盖距今210万年至1万年的各个阶段。

这表明( )A.古人类起源于中国B.我国疆域广袤是孕育众多古人类原因C.古人类会制作工具D.我国是世界人类起源的主要地区之一3.“郧县人”遗址位于湖北郧阳。

经1990年以来的多次发掘,在其文化层上共出土各类石器241件,以及大量打击碎片和带有打击痕的砾石,据此可知郧县人( )A.处于旧石器时代B.已经懂得人工取火C.处于新石器时代D.开始从事农业耕种4.1975年,在湖北郧县发现古人类牙齿化石。

1990年以来的多次发掘,在其文化层上共出土各类石器241件以及大量打击碎片和带有打击痕迹的砾石。

郧县人的年代非常古老,甚至与蓝田人的年代相当。

据此可知,郧县人、蓝田人( )A.会制作和使用工具B.会使用火C.已经从事农业生产D.能够直立行走5.比较“古猿头像”“北京人头部复原像”“现代人头像”图片可知,北京人( )A.仍然保留猿类特征B.能够使用磨制石器C.完全具备现代人特征D.开始了原始农耕生活6.下面示意图说明( )A.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70万—20万年B.狩猎是北京人主要的生活方式C.北京人脑容量比现代人略小D.化石是了解北京人特征的主要证据7.如下表所示,该资料可用来说明()A.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重要证据B.元谋人和北京人都会保存火种C.元谋人和北京人生活方式一样D.中国是原始人类的最早发源地8.在辽宁省博物馆“古代辽宁”展厅中有关于海城仙人洞遗址的介绍,有一幅图片(下图)是穿孔项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课后习题答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课后习题答案第一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1.问题思考:化石是怎么形成的?对于我们研究早期人类有什么作用?生物死亡以后,埋在泥沙里,随着时间的推移,动植物尸体会随着泥沙的沉积,慢慢被埋在地层深处,在极少数特殊的情况下,那里的压力相当大,温度十分高,沉积的泥沙慢慢变成了一层岩石,地质学上叫做地层,而生物的坚硬部分,如骨骼、贝壳等,也伴随着泥沙慢慢的变成地层,且像岩石一样坚硬,生物中的那些柔软的部分,如叶子等,也会在地层中留下印痕,这种伴随地层而形成的,留有原生物遗迹的石头就叫做化石。

化石形成后,无论地球上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她都几乎不会改变,所以化石成了记录地球历史的特殊文字,依据这些特殊文字,人们能够了解地层的年龄及当时的一些情况。

2.课后活动:(1)比较一下大猩猩,北京人和现代人的头骨,看看它们的区别在哪?可以从脑的容量,血管的粗细,血管分布的疏密等角度进行分析(2)想一想下列北京人制作的石器有什么用途??第一个是砍砸器,用来砍伐木材和狩猎用的木棒,B是刮削器,用来刮削木棒,C是尖状器用来割剥兽皮,也可以用来挖取树木中的昆虫。

第二课原始农耕生活1.问题思考:河姆渡人与半坡人在生活上有什么不同??河姆渡人与半坡人的不同之处在于:处于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一个在长江流域,一个在黄河流域;两者的房屋建筑样式不同,河姆渡人是干栏式房屋,半坡人是半地穴式房屋;种植的主要作物也不同,一个是水稻一个是粟;河姆渡人会挖井,半坡人会使用弓箭;他们制造的陶器艺术风格也不相同。

2.课后活动(2)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耜是用于什么劳动的?如果让你来使用骨耜,应该在上面添加什么?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耜主要用于挖土,如果我们使用骨耜,需要在骨耜上添加木柄,使用时手持骨耜上的木柄,用脚踏插入横孔的木棍,推骨耜入土,然后手腕一翻就能掀起土来。

第三课,远古的传说1.材料研读: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华夏民族的形成有什么特点?答:由材料可知,华夏族由错居杂处的众多民族在不断的交往、交流中逐渐融合而成、2.问题思考(1)传说中的炎帝和黄帝有很多发明创造,你认为这些发明创造反映出当时人们生活的哪些变化?你认为有关先民的传说是否有科学根据呢?答:炎帝和黄帝的发明虽说都是古人的传说,有些内容还近乎神话,但无一不有社会历史的近似事实作为根据。

近年来大量的考古材料证实了古代传说并非完全无据,这些发明创造主要体现了人民衣、食、住、行、医的变化,总之先民的传说是有一定根据的。

(2)从大禹治水的事迹中,可以看出大禹什么样的精神?答:创新精神,不屈不挠,坚持不懈的斗争精神,无私奉献的精神,敬业的精神,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等等,3.课后活动(1)说说远古传说与真实历史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两者之间既有联系:远古传说中有某些比较可靠的历史资料,是真实的历史.并已被考古发掘所证实。

两者之间又有区别:远古传说,是在文字发明以前人们口耳相传的神话传说,是一种对上古时代历史的夸张;历史事实,则完全真实存在的客观事实。

第四课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1.材料研读:材料中的天下为家的家指的是什么?答:这里的家是指帝王,把国家政权是代替为己有,把国家作为一家的私产2.问题思考(1)西周分封制的作用是什么?答案:分封制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3.课后活动(1)下图显示的是西周实行的什么制度,在对应的横线上填写图中人物相应的身份答案:西周实行的是分封制,自上而下的分别是国王、诸侯、卿大夫、士。

(2)总结一下夏商西周三朝灭亡的共同原因答:夏商西周的灭亡都是因为出现了暴君,他们的残暴统治激起了人民的反抗。

第五课青铜器与甲骨文1.课后活动(1)仔细观察下图中的夏商西周时期的青铜器,它们的用途可能是什么?答案:酒器、炊具、礼器(2)你能辨认出下列的甲骨文是什么字吗?试试看答案:第一个:人,第二个:水,第三个:亥(猪)第六课动荡的春秋时期1.材料研读:想一想春秋时期,诸侯取代周王室操纵了国家政治,使国家处于什么样的状态?答:诸侯各自为政,相互攻伐,国家处于分裂状态。

2.问题思考: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有何利弊?答: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给社会带来了种种灾难,但在争霸过程中,一些诸侯国被消灭,国家出现了走向统一的趋势。

3.课后活动(1)按照西周时期的规定,周天子可以享有九鼎,诸侯只可用七鼎。

但春秋时期,郑庄公却使用了九个鼎,以后一些诸侯竞相效仿。

想一想,这种情况反映出了什么问题呢?答:这反映出了王室衰微,诸侯势力崛起。

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瓦解。

这里主要反映出西周礼乐制度的破坏。

第七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1.问题思考:设想一下,当时的人民对连绵不断的战争会有怎样的想法?他们最渴望的是什么呢,答案;反对战争,希望结束战争,渴望国家统一,和平安定的生活。

2.材料研读: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商鞅是怎样推行改革?答案:不畏强权,敢于同守旧势力斗争,公平无私,严格执法.3.材料研读:想想都江堰的建成,对周边地区的农业发展有什么影响呢?答案;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建成,既解决了洪水泛滥的问题,也保障了周边地区的农业灌溉,为周边农业丰收提供了有利条件4.课后活动(1)查一查下列成语的典故哪些是出自春秋时期,哪些是出自战国时期?答案:出自春秋时期的,有老马识途、退避三舍、唇亡齿寒、一鼓作气、三令五申、卧薪尝胆;出自战国时期的有百发百中、朝秦暮楚、完璧归赵、纸上谈兵(2)支持商鞅变法的秦孝公死后商鞅被害,然而新法却没有被废止,您认为这说明了什么?答案:变法改革必然会遭到旧势力的强烈反对,要付出代价,但只要顺应了历史潮流,改革终将会被推行下去,并取得成功,得到后世的肯定。

第八课百家争鸣1.材料研读(1)你认为孔子提倡为政以德,道之以德有什么积极的意义?为政以德,反对苛政,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同时以道德教化天下,这体现了民本的思想,有利于减轻压迫,改善民生。

道德教化思想,有利于社会风气,弘扬正气,这些对于我们今天提倡以德治国,建设和谐社会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2)你认为孔子的这段话体现了什么思想?答案:这段话的意思是说,高官厚禄收买不了;贫困困苦折磨不了,强暴武力威胁不了的人才算是真正的大丈夫,在这里强调做人要不卑不亢,应具有坚定的立场,坚强的意志和不屈不挠的精神2.问题思考:为什么说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呢?答案:春秋战国时期,各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聚众讲学,研讨学术,著书立说,探讨自然,社会和人性,提出了各种治国方略和政治思想,直接促成了思想的空前繁荣,在这百家争鸣中形成的大胆思考,自由讨论的学术风气也有力的促进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发展。

总之百家争鸣,形成了我国思想文化史上第一个高峰。

3.课后活动(1)请说出下列孔子言论,对于我们今天学习有什么指导意义?答:指导意义:孔子在学习上强调,要抱着诚实求学和虚心请教的态度向能者学习,甚至要向那些不如我们的人请教,要经常将复习旧知和探索新知相结合,要把学习和思考相结合,这对我们今天的学习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2)请你谈一谈对下列孟子言论的感想。

答案;在面对生死毅力的时候,要学会取舍,善于抉择,一定要权衡价值,守住道德底线。

第9课:秦统一中国,1.问题思考:想一想,国家统一对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有什么好处?答:在同一环境下,国家能够制定并实施统一的政策和措施,减少阻隔,促进国内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2.材料研读:想一想材料中包含了秦始皇巩固统一的哪些措施?这些措施对国家的发展有什么重要意义?我达文字材料和图片材料介绍的是秦始皇统一文字,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和车轨的措施,文字的统一便利,国家政令的发布和民间文化的交流,并直接影响汉字的演进和发展,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文化的发展,货币的统一解决了赋税征收和流通的困难,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便利了商品的交换和或物质的交换,促进各地经济的发展,度量衡的统一解决了各地换算之间的困难,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修筑贯通全国的道路,有利于全国各地交通的畅通,秦始皇实行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有利于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有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其进步作用对后世深远影响。

3.课后活动我国幅员辽阔,各地都有自己的方言,那么文字上的统一对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有什么重要作用呢?请谈一谈你的看法.答,: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流工具,文字的统一便利于国家政令的发布和贯彻执行,有利于政治上巩固统一;文字的统一,有利于各地经济的交流与发展;文字的统一便利于各地的文化交流,并直接影响到汉字的演进与发展,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总之,文字的统一对统一多民族的国家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1.材料研读,(1)这一记载说明秦代的刑法有什么特点,说明秦朝的法律非常的残酷,(2)依据材料归纳刘邦战胜项羽的重要原因,刘邦,重视人才,善于用人,得到萧何,韩信,张良等人的辅佐;项羽刚愎自用,不重人才,不采纳范增的建议。

2.问题思考陈胜吴广起义与秦朝的措施有怎样的关系?秦的暴政导致了陈胜吴广农民起义,陈胜吴广农民起义是对秦朝措施的反抗。

3.课后活动,Q:想一想陈胜吴广领导的起义虽然失败了,但这起具有什么样的历史意义?A:陈胜吴广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其沉重的打击了秦王朝,陈胜,吴广的起义虽然失败了,但他们的首创精神在我国历史上闪耀着,永不磨灭的光辉,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

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1.材料研读:根据材料说一说当时的社会处于什么样的情况答:由于秦朝暴政以及多年战乱,西汉刚刚建立时,人民流离失所,大片土地荒芜,饥荒,战乱导致人口锐减,社会动荡。

二,课后活动(1)想一想为什么要实行以农为本的政策?一方面,土农业是主要生产部门,为当时社会之根本,农业收入是国家主要的财政来源,另一方面大量土地荒芜,人民处于饥荒,国库亏空,为保证人民的基本生存,社会安定,必须实行以农为本政策。

(2):与秦朝的政策相比,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对社会的安定和发展有怎样的好处?能与民休息,安居乐业,提高生产积极性,使农业生产逐步恢复起来,粮价大大降低,农民能够稳定的提供赋税徭役,也促进了其他行业的发展,经济得到恢复与发展,汉朝统治进一步巩固起来。

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1.问题思考:汉武帝在位时,西汉王朝国力强盛,版图拓展,想一想,这与汉武帝强化中央权力有什么关系?汉武帝继位以后,在思想文化,行政权力和经济等方面采取多种有效措施,消除了诸侯国对抗中央的能力,完全控制了国家的经济命脉,形成了以儒家学说为核心的正统思想,巩固加强了中央集权,在国家强力的,在国力强盛的基础上,汉王朝的影响力远达边地少数民族地区,形成了以中原汉文化为核心的汉王朝版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