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铁路桥梁减震技术研究
高速铁路桥梁的抗震性能研究
高速铁路桥梁的抗震性能研究1. 引言高速铁路桥梁的抗震性能一直是工程设计的重要考虑因素之一。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高速铁路的日益普及,如何保证桥梁在地震发生时的安全性成为了工程师们亟需解决的问题。
本文旨在探讨高速铁路桥梁抗震性能的研究成果及相关工程设计方法。
2. 高速铁路桥梁的地震破坏机理高速铁路桥梁在地震作用下的破坏机理主要包括桥梁本体结构的变形和地基土壤的液化。
地震力对桥梁结构产生的影响取决于桥梁的自振周期、初始振幅以及地震波的特征。
桥梁结构的地震反应可以通过弹性响应分析、非线性分析以及结构动力试验等方法进行评估。
3. 高速铁路桥梁抗震性能的优化设计为了提高高速铁路桥梁的抗震性能,设计阶段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3.1 结构抗震设计准则:按照地震烈度等级确定结构的设计参数,采用适当的地震准地加速度、地震能量和峰值加速度等参数进行设计。
3.2 结构抗震形式:采用适当的结构形式,如刚性框架、悬索桥、钢箱梁桥等,以提高结构的刚度和耐震能力。
3.3 结构抗震增强措施:采用加筋、加强节点连接、增加减震装置等措施,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
3.4 土壤改良措施:通过加固地基、降低地基液化风险等措施,减小地基对桥梁结构的不利影响。
4. 高速铁路桥梁抗震性能的研究方法4.1 数值模拟方法:借助有限元、离散元、边界元等数值方法,对桥梁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响应进行仿真。
4.2 结构动力试验方法:通过对实际桥梁结构进行地震振动试验,观测结构的响应,验证数值模拟结果的准确性。
4.3 土壤液化模型试验方法:模拟桥梁地基土壤的液化行为,揭示液化对桥梁结构的影响规律。
5. 高速铁路桥梁抗震性能研究的应用实例以某高速铁路桥梁为例,结合实际工程,对桥梁的抗震性能进行分析和设计。
利用数值模拟方法,计算土壤液化风险和桥梁结构的地震反应,优化设计方案,提高桥梁的抗震性能。
6. 结论本文对高速铁路桥梁的抗震性能研究进行了综述。
通过对桥梁抗震性能的分析和设计,可以提高桥梁在地震发生时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高速铁路桥梁的风振响应与减振控制研究
高速铁路桥梁的风振响应与减振控制研究随着高速铁路的快速发展,桥梁结构的稳定性和舒适性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其中,风振响应与减振控制成为桥梁工程中的一个关键问题。
本文将探讨高速铁路桥梁的风振响应原理、影响因素以及减振控制技术。
▪风振响应原理高速铁路桥梁的风振响应是指由于风的作用而引起的桥梁结构振动现象。
风振响应的原理主要涉及风荷载特性、结构振动特性以及风-结构相互作用三个方面。
首先,风荷载特性是指风对桥梁的作用力以及力的大小和方向随风速变化的规律。
通常,风荷载由静风力和动风力组成。
静风力是指风对桥梁的垂直和水平作用力,而动风力则是指由风引起的震荡力。
其次,结构振动特性是指桥梁结构对风荷载的响应情况。
桥梁结构在受到风荷载作用时,会出现振动。
振动通常分为横向振动和纵向振动两种。
横向振动是指桥梁垂直方向的振动,而纵向振动则是指桥梁沿风向的振动。
最后,风-结构相互作用是指风与桥梁结构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
风荷载会引起桥梁结构的振动,而桥梁结构的振动又会影响风的流动,从而形成了风-结构相互作用。
▪影响因素分析高速铁路桥梁的风振响应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风的特性、桥梁结构的特性以及外界环境的影响等。
首先,风的特性对桥梁的风振响应具有重要影响。
风的特性包括风速、风向、风荷载等。
风速越大,风荷载越大,桥梁的风振响应也越强烈。
此外,风的风向也会影响桥梁的风振响应。
垂直风向和沿风向对桥梁的振动影响程度是不同的。
其次,桥梁结构的特性也是影响风振响应的重要因素。
桥梁的自振频率和阻尼比决定了其对风荷载的响应程度。
当桥梁的自振频率接近风的激励频率时,桥梁易受到共振的影响,振幅会增大。
而阻尼比越大,桥梁的振幅越小,抑制共振效应。
此外,外界环境的影响也不能忽视。
例如,桥梁周围的地形、建筑物和植被等都会对风的流动产生阻碍。
这些阻碍物会影响桥梁结构所受到的风荷载以及风-结构相互作用效应。
▪减振控制技术为了降低高速铁路桥梁的风振响应,人们提出了许多减振控制技术。
高铁桥梁减隔震设计研究现状与进展
高铁桥梁减隔震设计研究现状与进展摘要:随着大地震的不断发生,结构的抗震设计越来越多的受到设计者的重视,抗震设计方法也在不断丰富和进步。
传统的抗震设计,利用结构自身来吸收地震能量,结构及构件产生的损伤是不可避免的,震后对桥梁结构的修复工作也大大增加。
近年来,减隔震技术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青睐,得到不断发展,各种合理的减隔震约束体系相继被提出,并运用于高铁桥梁工程实践当中。
本文将对高铁桥梁减隔震设计的研究现状与进展进行总结和梳理,为今后桥梁抗震设计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铁桥梁;减隔震;现状与进展1 引言大地震的发生,必然带来建筑物、构筑物及基础设施的破坏和人员的伤亡。
人类历史上经历的数次大地震,给人们带来灾难的同时,也逐渐让人们意识到抵抗地震的重要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各国抗震规范也在不断进步和完善。
桥梁是交通工程中最重要的基础设施,一旦在地震中倒塌破坏,相当于救援的路被阻断,必然加重次生灾害。
因此对桥梁结构的有效抗震研究,是极有意义的工作。
传统的抗震设计,利用增大尺寸、优化配筋、设置塑性铰等方式来增强结构的强度和刚度,利用结构自身来吸收地震能量,从而抵抗地震的作用。
在大地震过后,这种“硬抗”式抗震设计虽然可以确保结构继续使用且不倒塌,让灾后救援工作顺利展开,但结构及构件产生的损伤是不可避免的,震后对桥梁结构的修复工作量及强度大大增加。
后来,研究者们提出了减隔震设计方法,其原理是在结构与桥墩之间设置减隔震装置,将结构与基础分离,通过延长结构的自振周期、消耗地震的能量,减小传到上部结构的地震作用。
近年来,减隔震技术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青睐,得到不断发展,各种合理的减隔震约束体系相继被提出,并运用于高铁桥梁工程实践当中。
2.减隔震技术的提出和发展最早提出隔震概念的研究者是日本学者河合浩藏,随后美国、德国、新西兰等发达国家便开始大规模的研究并编制相关规范,减隔震技术在桥梁结构领域得到快速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各国开始研发更多不同类型的减隔震支座,并设置在新建桥梁结构上。
《2024年高速铁路列车—线路—桥梁耦合振动理论及应用研究》范文
《高速铁路列车—线路—桥梁耦合振动理论及应用研究》篇一摘要:随着高速铁路的飞速发展,列车—线路—桥梁耦合振动问题成为了工程界和学术界关注的焦点。
本文以高速铁路列车—线路—桥梁耦合振动理论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其理论基础、数学模型、数值模拟及实际应用,旨在为高速铁路的安全、平稳、高效运行提供理论支持和技术指导。
一、引言高速铁路作为现代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安全性和舒适性直接关系到旅客的出行体验和铁路运输的效率。
列车在高速运行过程中,与线路和桥梁的相互作用会产生耦合振动,这种振动不仅影响列车运行的平稳性,还可能对线路和桥梁的结构安全造成威胁。
因此,研究高速铁路列车—线路—桥梁耦合振动理论及其应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耦合振动理论基础1. 列车动力学模型列车的动力学模型是研究耦合振动的基础。
通过建立列车各部分(如车体、转向架、轮对等)的力学模型,分析列车在运行过程中的受力情况和运动状态,为后续的耦合振动分析提供依据。
2. 线路动力学模型线路是列车运行的基础,其动力学模型主要考虑轨道几何形状、轨道不平顺、轨道刚度等因素对列车运行的影响。
建立合理的线路动力学模型,有助于分析线路对列车振动的影响。
3. 桥梁动力学模型桥梁作为支撑线路的重要结构,其动力学模型需考虑桥梁的刚度、阻尼、自振频率等因素。
通过建立桥梁动力学模型,可以分析桥梁在列车通过时的振动响应。
三、数学模型与数值模拟1. 建立数学模型基于列车、线路和桥梁的动力学模型,建立列车—线路—桥梁耦合振动的数学模型。
该模型综合考虑了列车运行过程中的各种力和运动状态,以及线路和桥梁的动态响应。
2. 数值模拟与分析利用数值模拟方法,对数学模型进行求解和分析。
通过输入不同的列车运行参数、线路条件、桥梁结构参数等,可以获得列车、线路和桥梁的振动响应数据,进而分析耦合振动的规律和特点。
四、实际应用1. 工程设计与优化通过对列车—线路—桥梁耦合振动理论的研究,可以为高速铁路工程设计和优化提供依据。
铁路桥梁抗震性能研究与优化方法
铁路桥梁抗震性能研究与优化方法铁路桥梁作为铁路运输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抗震性能直接关系到铁路运输的安全和稳定。
在地震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背景下,对铁路桥梁抗震性能的研究和优化显得尤为重要。
一、铁路桥梁抗震性能的影响因素(一)桥梁结构形式不同的桥梁结构形式在抗震性能上存在差异。
例如,简支梁桥结构简单,但在地震作用下的变形能力相对较弱;连续梁桥和刚构桥整体性较好,能够更好地抵抗地震力。
(二)桥梁材料桥梁所使用的材料性能对其抗震能力有着关键影响。
高强度、高韧性的材料能够提高桥梁的承载能力和变形能力,从而增强抗震性能。
(三)墩柱的设计墩柱是桥梁结构中承受地震力的主要构件。
墩柱的高度、直径、配筋等设计参数直接影响其抗震能力。
(四)基础类型基础的稳定性对于桥梁在地震中的表现至关重要。
良好的基础能够有效地传递地震力,减少桥梁结构的振动。
二、铁路桥梁抗震性能的研究方法(一)理论分析通过建立数学模型,运用力学原理和结构动力学知识,对桥梁在地震作用下的响应进行计算和分析。
(二)实验研究包括振动台实验和拟静力实验。
振动台实验可以模拟真实的地震作用,观察桥梁结构的动态响应;拟静力实验则用于研究桥梁构件在反复荷载作用下的力学性能和破坏模式。
(三)数值模拟利用有限元软件等工具,对桥梁结构进行建模和分析,预测其在地震中的行为。
三、铁路桥梁抗震性能的优化策略(一)优化结构设计合理选择桥梁的结构形式,如采用减隔震设计,通过设置减隔震装置来吸收和耗散地震能量。
(二)改进材料性能研发和应用新型高性能材料,提高桥梁结构的强度和韧性。
(三)加强墩柱设计优化墩柱的尺寸、配筋和构造,提高墩柱的抗弯、抗剪能力。
(四)优化基础设计选择合适的基础类型,确保基础具有足够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
(五)设置抗震防线在桥梁结构中设置多道抗震防线,当第一道防线失效时,后续防线能够继续发挥作用,保证桥梁的整体安全。
四、实际案例分析以某铁路桥梁为例,该桥在设计时充分考虑了抗震性能。
高速铁路桥梁的抗震设计与施工
高速铁路桥梁的抗震设计与施工随着高速铁路的快速发展,高速铁路桥梁的建设变得越来越重要。
然而,地震作为自然灾害中的一种,给高速铁路桥梁的抗震设计与施工带来了巨大挑战。
本文将探讨高速铁路桥梁的抗震设计与施工,以及目前的技术发展和挑战。
高速铁路桥梁的抗震设计是确保列车运行安全的重要环节。
地震时,桥梁结构会受到水平和垂直方向的地震力作用。
因此,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需要考虑桥梁在地震中的抗震性能,保证其不会倒塌或发生严重破坏。
首先,在高速铁路桥梁的设计中,需要合理选择桥梁类型和结构形式。
不同的桥梁类型和结构形式具有不同的抗震性能。
例如,钢筋混凝土梁桥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能够承受一定程度的地震力。
而悬索桥等特殊桥梁类型则需要更加精细的抗震设计。
其次,在高速铁路桥梁的施工中,需要遵循相关的抗震设计规范和施工要求。
抗震设计规范包括桥梁的抗震设计参数、设计验算方法、荷载组合等内容,施工要求包括桥梁施工过程中的监测和控制要求。
只有严格按照规范和要求进行设计和施工,才能确保桥梁的抗震性能。
然而,高速铁路桥梁的抗震设计与施工仍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地震活动的复杂性使得抗震设计变得困难。
地震活动的强度、频率和方向等因素都会对桥梁的抗震性能产生影响。
因此,设计师需要对地震活动进行准确的评估和分析,以便合理确定桥梁的抗震设计参数。
其次,高速铁路桥梁的施工过程中可能存在施工质量不合格的问题。
施工质量不合格可能会导致桥梁的抗震性能下降,甚至可能引发桥梁的倒塌。
因此,在施工过程中,施工方需要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工程施工,并进行质量控制和监测。
此外,高速铁路桥梁的维护与管理也是确保其抗震性能的重要保障。
随着桥梁使用寿命的增加,桥梁的结构性能可能会逐渐衰减。
因此,定期检查和维护桥梁,及时处理损坏和老化问题,对于保证桥梁的抗震性能非常关键。
总之,高速铁路桥梁的抗震设计与施工是确保高速铁路安全运行的基础。
针对地震活动的复杂性和施工质量控制的挑战,设计师和施工方需要共同努力,遵循相关规范和要求,采取有效的抗震设计措施和施工控制措施,确保高速铁路桥梁的抗震性能。
高铁桥梁的振动与减振控制
高铁桥梁的振动与减振控制高铁桥梁作为现代交通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人们出行的重要任务。
然而,随着高铁建设的不断推进,桥梁振动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
桥梁振动不仅会影响列车的运行安全,还会对桥梁结构造成损伤。
因此,对高铁桥梁的振动及其减振控制问题进行研究,对于确保高铁运行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高铁桥梁在运行过程中受到多种外界因素的作用,比如列车的冲击力、风载荷、地震等。
这些外界因素都会引起桥梁的振动,进而对列车和桥梁结构造成不利影响。
其中,列车的冲击力是桥梁振动的主要来源之一。
由于高铁列车速度较快,车体的振动会传递到桥梁上,形成共振现象,引起桥梁的大幅振动。
这种振动如果得不到有效控制,将对列车乘客的安全造成威胁。
为了解决高铁桥梁振动问题,科学家、工程师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提出了一系列的减振控制方法。
其中,最常见的方法是使用减振器。
减振器能够吸收和消散桥梁的振动能量,从而减缓桥梁的振动幅度。
目前市场上常用的减振器有液压减振器、摩擦减振器等。
液压减振器通过改变内部的油液流动状态,达到吸收振动的效果。
而摩擦减振器则是利用了摩擦力的原理,通过在桥梁构件之间增加摩擦材料,来减缓振动的传递。
此外,振动源的控制也是减振的重要手段。
例如,通过调整高铁列车的车轮和轨道的间隙来减小列车的冲击力,从而减小桥梁的振动。
此外,还可以采用隔振措施,例如在桥梁与地基之间增加橡胶隔振垫,能够降低振动的传递效率,从而减小桥梁的振动幅度。
需要注意的是,减振措施的选择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判断。
不同桥梁的结构和振动特性各不相同,因此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应针对具体情况选择减振措施。
此外,减振控制不仅仅是一次性的工作,还需要进行定期的维护和检修。
只有确保减振措施的有效性,才能够持续减小高铁桥梁的振动幅度,保障高铁运行的安全可靠。
在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减振控制技术也将不断创新和完善。
例如,利用智能材料和传感器技术,可以实时监测高铁桥梁的振动状况,并根据需要自动调整减振措施,提高减振的效果。
高速铁路车辆避震与减振技术研究
高速铁路车辆避震与减振技术研究高速铁路作为一种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其运行速度和效率得到了广泛的赞誉。
然而,高速铁路列车在高速运行时会面临许多技术挑战,其中之一就是如何确保乘客的舒适度和安全性。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高速铁路车辆的避震与减振技术被广泛研究和应用。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高速铁路车辆的避震与减振技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最早的高速列车避震技术是采用机械弹簧和液压缓冲器的方式进行的。
这种技术能够一定程度上减少列车在行进过程中的晃动,提高乘客的乘坐体验。
然而,由于机械性能限制,这种技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不能完全适应高速铁路列车的运行需求。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高速铁路车辆避震与减振技术得到了革命性的变革。
磁悬浮技术的引入,使得列车在运行过程中完全摆脱了机械弹簧的约束。
磁悬浮技术采用了磁力推动列车前进,同时利用磁场对列车进行悬浮,大大降低了列车与轨道的摩擦和震动。
这种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高速列车的乘坐舒适度,还可以显著提高列车的运行效率和安全性。
不仅如此,现代高速铁路车辆避震与减振技术还采用了电磁波制动技术。
这种技术通过电磁力来制动列车,从而减少列车在制动过程中产生的震动和振动。
与传统的机械制动相比,电磁波制动技术的优势在于对列车制动距离的精确控制,能够提高列车的制动性能,减少事故的发生。
除了创新技术的引入,高速铁路车辆避震与减振技术的研究也需要对列车运行过程中的各种力学现象进行综合分析。
例如,对列车的振动特性进行全面的分析与测试,了解列车在高速行驶时的振幅、频率等参数,进一步优化车体结构和悬挂系统的设计。
同时,对列车运行过程中的振动传递和减振效果进行模拟与研究,为实际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此外,高速铁路车辆避震与减振技术的研究还需要考虑到列车在不同气候和环境条件下的运行特点。
例如,在曲线行驶、过桥或行经恶劣天气等情况下,列车的振动和减震效果可能会有所不同。
因此,对于这些特殊情况,需要进一步研究并针对性地改进车辆避震与减振技术。
《2024年高速铁路列车—线路—桥梁耦合振动理论及应用研究》范文
《高速铁路列车—线路—桥梁耦合振动理论及应用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高速铁路的快速发展,列车—线路—桥梁的耦合振动问题已成为该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
这一问题的深入研究不仅对保障列车运行的安全性、平稳性和舒适性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高速铁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
本文将详细探讨高速铁路列车—线路—桥梁耦合振动的理论及其实用性研究。
二、高速铁路列车—线路—桥梁耦合振动理论(一)理论基础高速铁路列车—线路—桥梁耦合振动理论主要包括动力学理论、振动传递理论以及系统动力学模型等方面。
在列车运行时,其动力学行为与线路、桥梁的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复杂的动力学系统。
在这个系统中,各组成部分的振动相互影响,形成耦合振动。
(二)系统模型为了更好地研究高速铁路列车—线路—桥梁的耦合振动,需要建立相应的系统模型。
该模型应包括列车、线路和桥梁的动态特性,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耦合振动的机理和特性。
三、高速铁路列车—线路—桥梁耦合振动的应用研究(一)安全性保障通过深入研究高速铁路列车—线路—桥梁的耦合振动理论,可以有效地保障列车的运行安全性。
通过对系统的动态特性进行分析,可以预测可能出现的故障和危险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防范。
(二)平稳性和舒适性提升通过对高速铁路列车—线路—桥梁的耦合振动进行优化,可以提高列车的运行平稳性和乘客的舒适性。
这不仅可以提高乘客的满意度,同时也有助于提高铁路企业的形象和声誉。
(三)工程实践应用在工程实践中,应用高速铁路列车—线路—桥梁的耦合振动理论,可以对实际工程进行指导。
例如,在设计和施工阶段,可以通过该理论对线路和桥梁的布局、结构和材料进行优化选择,以减小振动对列车和乘客的影响。
同时,在运营阶段,可以通过实时监测和分析系统的振动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问题。
四、结论与展望(一)结论本文通过对高速铁路列车—线路—桥梁的耦合振动理论进行研究,探讨了其理论基础、系统模型以及实际应用等方面的内容。
新型减震装置在高速铁路应用中的研究
新型减震装置在高速铁路应用中的研究一、引言随着高速铁路的不断发展,减震装置的研究和应用变得越来越重要。
减震装置在铁路运行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能够有效地减轻铁路车辆在行驶过程中所产生的冲击和振动,提高列车的运行稳定性和乘坐舒适度。
本文将重点研究和探讨新型减震装置在高速铁路应用中的研究。
二、传统减震装置的不足传统减震装置通常采用弹簧、减振橡胶等材料制成,但这些材料的减振效果相对较弱,且容易受到温度、湿度等环境因素的影响,从而影响减震效果。
因此,采用高效的、能够适应不同环境的新型减震装置显得尤为重要。
三、新型减震装置的种类1. 液压减震器液压减震器是一种通过液压控制阻尼来实现减振的装置,其阻尼力随着速度和油液粘度变化而变化。
与传统的弹簧减震器相比,液压减震器的减振效果更为明显,且其精度和稳定性也更高。
因此,在高速铁路上应用液压减震器能够提高列车的行驶稳定性和乘坐舒适度。
2. 电液减震器电液减震器是一种通过电力和液压相结合来实现减振的装置。
其特点是在进行减震的同时能够反馈实时的运行状态信息,实现准确的调节和控制。
在高速铁路运行中,采用电液减震器能够更好地协调列车的运行状态和路况变化,提高列车的运行安全性和稳定性。
3. 磁流变减震器磁流变减震器是一种通过磁流变材料的粘度来实现减振的装置,其特点是可以通过调节磁场大小和方向来改变液体的粘度,从而实现精确的控制。
在高速铁路运行中,磁流变减震器能够更好地适应不同的路况变化,并且减震效果更为明显。
四、新型减震装置的应用前景新型减震装置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高速铁路的发展,提高了列车的运行安全性和行驶稳定性,同时也提高了乘客的乘坐舒适度。
未来,随着新型材料和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型减震装置的应用前景将更加广阔,能够更好地适应不同的环境变化,并且具备更高的减震效果和稳定性。
五、结论本文重点研究和探讨了新型减震装置在高速铁路应用中的研究。
通过对液压减震器、电液减震器和磁流变减震器的介绍,可以看出,新型减震装置相对于传统装置具备更高的效率、更好的适应性和更高的控制精度。
基于位移的高速铁路连续梁桥抗震设计方法研究的开题报告
基于位移的高速铁路连续梁桥抗震设计方法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随着高速铁路建设的不断推进,高速铁路桥梁作为铁路系统中最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其抗震性能在地震灾害中显得尤为重要。
近年来,由于地震灾害的不断发生,特别是我国强震灾害频繁的局面,高速铁路桥梁的抗震设计愈发引起人们的关注。
基于位移的高速铁路连续梁桥抗震设计方法是近年来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之一。
其设计方法将桥梁结构抗震设计思路从强度设计转化为位移限制设计,即通过控制桥梁结构的最大位移,从而在地震作用下保证桥梁结构的安全性。
该抗震设计方法能够提高桥梁的抗震性能,减小地震灾害对铁路交通的影响,具有很高的实际应用价值。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本论文旨在研究基于位移的高速铁路连续梁桥抗震设计方法。
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基于位移的桥梁抗震设计理论与方法;2)高速铁路连续梁桥结构性能分析及优化;3)承载力、位移与约束限制条件下的桥梁结构位移响应分析;4)具有不同抗震水平的桥梁在不同地震动作用下的动力响应分析。
本论文采用有限元分析方法,以ANSYS为建模分析工具,建立高速铁路连续梁桥三维模型,分析桥梁结构的动态特性及抗震性能,根据位移限制,通过参数调整来提高桥梁的抗震性能。
通过参数矩阵法对模型进行不同参数组合的对比分析,选取合适参数组合,得到基于位移的高速铁路连续梁桥抗震设计方法的最优解。
三、预期研究结果1)基于位移的高速铁路连续梁桥抗震设计方法,包括相关参数的选取和具体设计方案,能够提高桥梁的抗震性能,满足安全性、经济性、实用性等要求。
2)通过参数矩阵法,得到高速铁路连续梁桥抗震设计方法的最优解,其抗震性能达到最优状态。
3)通过模型分析,可以得到具有不同抗震水平的桥梁在不同地震动作用下的动力响应规律,为实际工程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四、研究进度计划第一阶段:文献综述和理论分析(两个月)1)查阅相关文献,研究位移限制理论、高速铁路连续梁桥抗震设计方法等方面的研究成果。
土木工程专业优秀毕业论文范本高速铁路桥梁抗震性能研究及优化设计
土木工程专业优秀毕业论文范本高速铁路桥梁抗震性能研究及优化设计第一章:引言高速铁路桥梁作为土木工程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交通建设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随着我国高速铁路网络的日益完善和铁路线路的不断延伸,对于桥梁的抗震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本文旨在对高速铁路桥梁的抗震性能进行研究,并通过优化设计方法提高桥梁的抗震能力。
第二章:桥梁抗震性能分析2.1 地震力分析在研究桥梁的抗震性能之前,首先需要了解地震力的作用。
地震力是地震产生的振动传递到桥梁结构上的作用力,是桥梁结构抗震设计的重要依据。
2.2 桥梁结构特性分析桥梁结构的特性对于其抗震性能具有重要影响。
本节将分析桥梁的结构类型、构件形式、横纵向刚度等参数对于抗震性能的影响。
第三章:桥梁抗震性能评估方法3.1 传统评估方法传统的桥梁抗震性能评估方法主要基于经验公式和统计数据,通过对桥梁进行静力分析和模态分析来评估其抗震能力。
然而,传统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无法全面准确地评估桥梁的实际抗震性能。
3.2 高级评估方法为了克服传统评估方法的局限性,学者们提出了一系列高级评估方法,如基于非线性时程分析的性能评估、基于概率理论的可靠度评估等。
这些方法以更精细的计算模型和更准确的数据为基础,能够更全面地评估桥梁的抗震性能。
第四章:桥梁抗震性能优化设计4.1 参数优化设计通过参数优化设计方法,可以调整桥梁结构的关键参数以提高其抗震性能。
例如,优化桥墩的尺寸和布置方式,改变桥梁的纵横向刚度等。
4.2 结构优化设计结构优化设计方法通过改变桥梁结构的拓扑形态来提高其抗震性能。
例如,采用新型的结构形式,增加结构的层级刚度,优化支座的布置等。
第五章:案例分析与结果讨论本章将选取几座高速铁路桥梁为案例,使用前述提到的抗震性能评估方法和优化设计方法进行分析,并讨论不同设计方案的效果。
第六章:结论本文通过对高速铁路桥梁抗震性能的研究和优化设计,总结了以下几点结论:(此处写明几个结论,不超过300字)参考文献[1] 张三, 李四. 高速铁路桥梁抗震性能研究报告[J]. 土木工程学报, 20XX, XX(X): XX-XX.[2] 王五, 赵六. 高速铁路桥梁抗震优化设计方法初探[J]. 结构工程师, 20XX, XX(X): XX-XX.注:本文仅为范本,具体的内容和格式请根据实际研究进行适当调整。
《2024年高速铁路列车—线路—桥梁耦合振动理论及应用研究》范文
《高速铁路列车—线路—桥梁耦合振动理论及应用研究》篇一摘要:随着高速铁路的飞速发展,列车、线路、桥梁三者之间的耦合振动问题成为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高速铁路列车—线路—桥梁耦合振动的基本理论,分析其影响因素,并探讨其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本文首先概述了国内外研究现状,接着详细介绍了耦合振动的基本理论,并通过实例分析验证了理论的正确性,最后总结了该理论的应用价值与前景。
一、引言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高速铁路已经成为我国交通运输的重要方式之一。
高速铁路的运行不仅需要高效的列车技术,还要求有良好的线路和桥梁设施作为支撑。
然而,随着列车运行速度的不断提高,列车、线路、桥梁三者之间的耦合振动问题日益凸显,这不仅影响着列车运行的安全性和平稳性,也对线路和桥梁的使用寿命造成了威胁。
因此,对高速铁路列车—线路—桥梁耦合振动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高速铁路列车—线路—桥梁耦合振动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国内研究主要侧重于通过实验研究和数值模拟分析的方法来探索三者之间的耦合规律;国外研究则更注重理论建模和工程实际应用的研究。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大型计算模拟软件的出现,这一领域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三、高速铁路列车—线路—桥梁耦合振动基本理论(一)基本原理高速铁路列车—线路—桥梁耦合振动是一个复杂的动力学问题,涉及到列车动力学、线路动力学和桥梁动力学等多个方面。
其基本原理是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描述列车在运行过程中与线路和桥梁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从而揭示其耦合振动的规律。
(二)理论模型为了研究这一耦合振动问题,需要建立相应的理论模型。
目前常用的模型包括多刚体动力学模型、连续弹性体模型以及多刚体与连续弹性体相结合的混合模型等。
这些模型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和研究目的进行选择和调整。
四、影响因素分析(一)列车因素列车的运行速度、轴重、编组等因素都会对耦合振动产生影响。
高速铁路隧道结构体系的抗震研究与设计
高速铁路隧道结构体系的抗震研究与设计随着高速铁路的快速发展和不断扩大的交通网络,高速铁路隧道的建设变得越来越重要。
在地震多发的地区,高速铁路隧道的抗震能力成为设计中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
本文将探讨高速铁路隧道结构体系的抗震研究与设计,从地震荷载的评估和结构优化的角度进行分析。
一、地震荷载评估将地震荷载评估作为高速铁路隧道设计的第一步,旨在确定合适的地震荷载参数,以保证隧道结构在地震发生时能够承受地震力的作用。
1. 地震活动性评估地震活动性评估的目的是确定隧道所处地区地震的频率和强度。
根据地震历史记录、地震地质和构造特征等资料,可以确定适用于该地区的地震活动性参数,如峰值加速度、地震波频率内容和持时等。
2. 地震响应谱分析地震响应谱分析是一种常用的地震荷载评估方法,可以通过振动加速度-频率的关系曲线来计算结构的地震响应。
通过对所选地震动强度和结构响应特征进行分析,确定隧道结构所需的合理设计参数。
二、结构优化设计在地震荷载评估的基础上,进行隧道结构的优化设计是为了提高结构的抗震能力和减小地震对结构的破坏程度。
1. 结构类型选择选择适合于高速铁路隧道的结构类型是设计过程中的关键步骤。
常见的隧道结构类型包括双圆形隧道、单圆形隧道和洞室式结构。
根据地质条件和工程要求,选择最适合的结构类型,并进行相应的设计分析。
2. 梁柱设计梁柱设计是高速铁路隧道结构优化设计的重要部分。
合理设计梁柱的几何尺寸和布置,可以提高结构的刚度和稳定性。
在地震作用下,通过梁柱的合理布置和刚度调整,将地震荷载合理分配到各个部位,提高结构的整体抗震性能。
3. 隧道支护结构设计隧道支护结构的设计不仅要保证结构的稳定和安全,还要具备良好的抗震性能。
常见的隧道支护结构包括钢拱架、混凝土衬砌和锚喷支护等。
支护结构的设计要考虑地质条件、地震力和隧道内部应力等因素,以提供最佳的抗震性能。
4. 基础设计隧道结构的基础设计是确保整个结构在地震发生时能够保持稳定的重要环节。
铁路摇摆隔震桥墩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铁路摇摆隔震桥墩抗震性能试验研究铁路摇摆隔震桥墩抗震性能试验研究随着人们对交通运输系统安全性能的日益关注,铁路摇摆隔震桥墩作为一种新型抗震结构在近年来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它通过采用特殊的摇摆装置,能够在地震发生时有效减小地震对桥墩的影响,提高桥梁的抗震性能。
本文将针对铁路摇摆隔震桥墩进行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铁路摇摆隔震桥墩的原理和结构。
铁路摇摆隔震桥墩主要由摇摆支座、固定支座以及桥墩组成。
其中,摇摆支座能够随着地震的力作用而进行旋转,从而减小地震对桥墩的冲击力;固定支座则用于固定桥墩的位置。
通过这样的结构设计,铁路摇摆隔震桥墩能够在地震发生时发挥其减震和隔震的作用,保障桥梁的安全性能。
其次,我们需要进行抗震性能试验。
抗震性能试验是验证结构的抗震能力和性能的重要手段。
我们可以通过设置地震模拟器和相关传感器,模拟地震条件,并记录下桥墩的受力情况和位移响应。
通过对试验数据的分析和对比,我们可以评估铁路摇摆隔震桥墩在地震条件下的抗震性能,并进一步优化设计。
在进行抗震性能试验时,我们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确保试验条件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我们需要尽可能接近真实地震条件,包括地震波形的选择、振动频率和振幅的设置等。
其次,要选择合适的试验方法和参数。
我们可以采用静力试验、动力试验或者混合试验等方法,并通过设置不同的试验参数来研究其对桥梁抗震性能的影响。
最后,要充分利用试验数据进行分析和总结。
我们可以通过绘制受力-位移曲线、加速度谱和振动频谱等图表,来直观地展示试验结果,并结合理论分析对桥梁的抗震性能进行评估。
通过抗震性能试验研究,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第一,铁路摇摆隔震桥墩能够显著减小地震对桥墩的影响,有效提高桥梁的抗震性能。
第二,桥墩的结构参数对抗震性能具有一定的影响,比如摇摆支座的旋转角度和刚度等。
第三,合理的隔震设计可以提高桥梁的抗震性能,减小损伤和维修成本。
总之,铁路摇摆隔震桥墩的抗震性能试验研究是提高交通运输系统安全性能的重要环节。
高速铁路桥梁抗震设计理论研究
高速铁路桥梁抗震设计理论研究近年来,高速铁路的建设在我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然而,伴随着高速铁路的建设,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和问题。
其中,抗震是一项重要的设计考虑因素。
特别是在桥梁方面,抗震问题尤为突出。
有关高速铁路桥梁抗震设计理论研究的文章层出不穷,本文旨在对相关的问题进行探讨。
一、高速铁路桥梁抗震设计的背景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高速铁路的建设越来越重要。
高速铁路桥梁是高速铁路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由于我国地震常见,地震对高速铁路桥梁的毁坏具有很大的隐患。
为了保证高速铁路桥梁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必须进行抗震设计。
二、高速铁路桥梁抗震设计的背景高速铁路桥梁设计中最主要的问题之一就是抗震性。
由于地震是我国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因此,高速铁路桥梁首先必须考虑抗震问题。
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是通过构造布置、材料选择、节点设置等措施,使结构呈现出一定的韧性,以减小地震所造成的损伤。
而针对高速铁路桥梁这一特殊的构造形式,需要通过不断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才能制定出有效的抗震设计方案。
三、高速铁路桥梁抗震设计的重要性高速铁路桥梁的抗震设计关系到高速铁路的安全性与可靠性。
如果高速铁路桥梁抗震设计不当,地震发生后,桥梁将很容易受到损坏,造成不可弥补的经济和社会损失。
因此,进行高速铁路桥梁抗震设计显得尤为重要。
四、高速铁路桥梁抗震设计的理论研究方向1、高速铁路桥梁的动力分析高速铁路桥梁动力分析的关键在于确定桥梁的自然频率和振动模态,以及在地震作用下的响应。
对高速铁路桥梁进行动力分析,可以为其抗震设计提供基础支撑。
2、桥梁结构的非线性分析对高速铁路桥梁结构非线性分析是抗震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结构位移、应变、载荷等参数的非线性计算。
3、桥梁结构参数的模型试验实际的设计中,通过研究高速铁路桥梁结构的模型试验,可以更好的了解地震对桥梁的作用、振动特性等。
五、高速铁路桥梁抗震设计的建议通过以上的理论分析,可以得出以下几点高速铁路桥梁抗震设计的建议:1、加强高速铁路桥梁的设计技术水平,提升其抗震能力。
高速铁路车辆避震及稳定性分析研究
高速铁路车辆避震及稳定性分析研究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高速铁路逐渐成为人们出行的首选,因为其速度快,舒适度高和安全性能好。
然而,高速铁路车辆在行驶过程中,需要面对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其中避震及稳定性成为制约高速铁路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因此,本文将就高速铁路车辆避震及稳定性这一问题进行分析研究。
一、高速铁路车辆的避震问题1. 定义避震是指高速铁路车辆在行驶过程中通过一定的机械结构和控制系统,降低车辆与轨道之间的震动幅度,保证车内乘客的舒适度和安全性。
2. 常见避震方案(1)钢板弹簧式车体这种车辆避震方案采用多个钢板弹簧支撑车体,减少了车轮与轨道之间的冲击。
同时,在驾驶室和乘客区之间设置橡胶减震器,有效减轻了车厢内部的震动,提高了车辆的舒适性。
(2)空气弹簧式车体这种车辆避震方案采用气压式弹簧支撑车体,具有较好的减震效果,并且可以根据不同路况和客流情况,自适应调整车辆的行驶高度、均衡车重,从而提高车辆的安全稳定性。
(3)电磁悬浮式车体这种车辆避震方案采用了电磁悬浮技术,通过电磁感应原理将车辆悬浮在轨道上,以消除车轮与轨道之间的摩擦力,从而降低了车辆的震动幅度,提高了车辆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3. 避震效果评价避震效果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来评价:(1)车辆的稳定性:车辆行驶过程中是否稳定,在高速行驶和急刹车情况下是否失去控制。
(2)舒适度:乘客在车厢内感受到的震动幅度是否小,在起动和刹停的瞬间是否感到颠簸。
(3)安全性:车辆行驶过程中是否能够快速反应,保证乘客的生命安全。
二、高速铁路车辆的稳定性问题1. 定义高速铁路车辆的稳定性指车辆在各种路况和客流情况下,保持一定速度行驶的能力。
2. 稳定性问题原因(1)车辆设计与制造过程不合理:因为缺乏经验和技术的限制,很多车辆在设计和制造过程中存在不合理之处,如车体重心过高,框架屈曲问题等。
(2)轨道状态不良:受到气候影响或轨道设备老化等原因,轨道表面可能会出现凹陷或磨损,从而对车辆的运行稳定性造成影响。
高速铁路结构体系稳定性与抗震性能研究
高速铁路结构体系稳定性与抗震性能研究当前,随着交通需求的不断增长,高速铁路在各国都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应用。
高速铁路的安全稳定性以及抗震性能一直是工程领域的研究重点,对于确保高速铁路的正常运行和乘客的安全至关重要。
本文将重点探讨高速铁路结构体系的稳定性与抗震性能的研究进展。
高速铁路结构体系的稳定性一直是工程设计的核心问题之一。
稳定性是指高速铁路结构在各种荷载下能够保持原有的形状和结构完整性,不会发生破坏或倒塌。
高速铁路的结构体系主要由路基、路基处理、桥梁、隧道和车站等组成。
在设计和施工中,需要综合考虑土壤力学、结构力学、抗震设计等多个因素,以确保高速铁路的稳定性。
目前,工程领域采用了多种技术手段来提升高速铁路结构体系的稳定性,如采用高强度材料、加固土壤、改进构造等。
同时,利用现代计算机模拟和仿真技术也可以对高速铁路结构体系进行全过程的力学分析和优化设计,从而确保其稳定性。
抗震性能是高速铁路设计中的另一个关键问题。
地震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如果高速铁路缺乏足够的抗震性能,可能会导致严重的灾害事故。
高速铁路抗震性能的研究主要包括地震荷载分析、结构抗震设计和振动控制等方面。
在地震荷载分析方面,需要根据当地地质条件和历史地震数据,对高速铁路结构所受地震荷载进行准确预测和评估。
结构抗震设计主要包括确定设计参数、选择适当的结构形式和构件材料,并进行合理的结构布置和节点设计,以提高高速铁路的抗震能力。
振动控制则通过采用减振器、隔震装置等技术手段,可以减小地震对高速铁路结构的影响,降低灾害风险。
综合应用这些技术手段可以有效提升高速铁路的抗震性能。
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和工程界对高速铁路结构体系稳定性与抗震性能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例如,国内外研究者通过实验室试验、现场监测和数值模拟等手段,系统地研究了高速铁路结构体系的受力机理、破坏机制和稳定性评价方法。
同时,结合工程实际,采用新材料、新技术和新方法,取得了一些具有创新性的成果。
高速铁路或客运专线、城际、市域(郊)铁路减震降噪技术研发及应用方案(一)
高速铁路或客运专线、城际、市域(郊)铁路减震降噪技术研发及应用方案1. 实施背景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高速铁路、客运专线、城际及市域(郊)铁路等轨道交通系统逐渐成为人们出行的首选。
然而,这些铁路系统在运行过程中产生的震动和噪音问题日益凸显,不仅影响周边居民的生活质量,还可能对铁路沿线的生态环境产生不利影响。
因此,从产业结构改革的角度出发,开展减震降噪技术研发及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2. 工作原理减震降噪技术研发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减震技术:通过优化列车悬挂系统、轨道结构及材料,降低列车运行时的震动。
同时,引入地震预警系统,提前感知地震波,减少地震对列车运行的影响。
•降噪技术:通过改进列车气动设计、优化轮轨接触方式,降低列车运行时的空气动力噪声。
同时,采用新型隔音材料和吸音结构,对沿线居民区进行隔音改造。
•智能控制技术:利用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对列车运行状态、线路状况的实时监控和智能调控,以最优的运行状态实现减震降噪。
3. 实施计划步骤•技术研究:成立专业研发团队,进行减震降噪技术的基础研究。
•方案设计:根据技术研究结果,制定具体的减震降噪方案。
•实验室测试:在实验室中对方案进行模拟测试,验证其有效性。
•现场试验:选择合适的线路进行现场试验,进一步验证技术的实际效果。
•推广应用:经过验证有效的技术方案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推广应用。
4. 适用范围本方案适用于高速铁路、客运专线、城际及市域(郊)铁路等轨道交通系统。
同时,也可适用于其他类似的轨道交通系统。
5. 创新要点•综合解决方案:本方案不仅关注单一的减震或降噪问题,而是提供综合的解决方案,全方位降低轨道交通对周边环境和居民的影响。
•智能控制技术: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实现列车运行状态和线路状况的实时监控和智能调控,保证减震降噪效果的同时,提高了运行效率。
•绿色环保理念:注重环保理念在方案中的应用,如采用新型环保材料、节能设计等,实现绿色出行。
高速铁路车体减振技术研究
高速铁路车体减振技术研究一、前言高速铁路已经成为了现代化交通领域的一个重要的交通方式,对于经济发展和人们的出行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然而,高速铁路在运行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的问题,比如高速铁路车体在运行时会受到很大的震动和噪音,不仅影响了列车的运行效率,还影响了列车的行驶安全以及乘客的舒适性。
因此,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研究高速铁路车体减振技术显得非常重要。
二、高速铁路车体减振技术的概述高速铁路车体减振技术是指在高速铁路运行过程中采用各种有效措施,降低车体在运行过程中受到的震动和噪音,从而保证车辆的运行安全和乘客的舒适性。
车体减振技术是高速铁路技术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列车运行和乘客出行安全的关键技术之一。
高速铁路车体减振技术主要分为主被动减振技术和半主动减振技术两大类。
主被动减振技术指采用一些机械装置和材料来降低车体的震动和噪音。
比如采用空气悬挂、弹性中间层以及轮轴减振等方法来减少车体的振动和噪音。
半主动减振技术则是指采用一些控制算法和智能装置来进行车体运动的控制,比如采用减振控制阀门和压电陶瓷来进行车体减振控制。
三、高速铁路车体减振技术的研究现状目前,高速铁路车体减振技术已经成为了高速铁路技术中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目前,国内外在高速铁路车体减振技术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重要的成果。
下面分别从国内外两个方面进行介绍。
1. 国内研究现状在国内,高速铁路已经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相关技术的研究和实践正迎来一个重要的发展期。
近年来,我国在高速铁路车体减振技术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些重要的成果。
在主被动减振技术方面,我国采用了一系列的措施来降低车辆在运行过程中受到的震动和噪音,其中,采用弹性中间层和轮轴减振等技术成为了常用的方法。
在半主动减振技术方面,我国的研究也得到了长足的进展,比如采用减振控制阀门、主动控制软件等技术来进行车体减振控制。
2. 国外研究现状在国外,高速铁路也已经成为了一个普遍和重要的交通方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 2006-11-12;修回日期2006-11-24[作者简介] 李承根(1950-),男,甘肃会宁县人,铁道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长期从事桥梁勘察设计及科研工作,E -mail:lichenggen0@;高 日(1959-),男,内蒙古兴和县人,北京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桥梁结构工程,E -mail:rigao@bjtu .edu .cn高速铁路桥梁减震技术研究李承根1,高 日2(1.铁道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西安710043;2.北京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北京100044)[摘要] 结合高速铁路桥梁抗震设计的需要,提出支座功能分离的设计理念,利用减震榫的塑性变形能力实现桥梁减震目的,建立了以材料应力、应变性能与抗震设防目标匹配的设计准则,并分析了高速铁路简支箱梁桥采用减震榫后的减震效果。
[关键词] 高速铁路桥梁;减震设计;支座功能分离;材料性能准则;减震榫[中图分类号] U442.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1742(2009)01-0081-061 汶川地震的思考汶川大地震是我国近30年来最为严重的自然灾害,其影响范围大,震区的房屋建筑、公用设施、道路、桥梁均遭受损伤或破坏,直接损失与间接损失难以估量。
据实测地震动参数和烈度评估统计表明,汶川地震的影响烈度大都在7度以上(江油市震区实测烈度为7~9度,彭州市震区实测烈度为8~11度),动峰值加速度也都高于规范数值。
在抗震救灾过程中,进入灾区的道路若能早一天抢通,都可能多挽救成百上千条生命,从中人们深刻地体会到了交通运输通道对抢险救灾的重要性。
因此,认真反思以往在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得失,进一步提高基础设施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已成为国人的共识。
在这次汶川地震中,铁路设施经受了地震的考验,相对损失较小,并在抗震抢险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和巨大贡献。
说明铁路以往的设计理念及采用的规范标准是基本合理的,与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水平是相一致的。
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需要引起重视和解决,根据成都、西安、兰州铁路局汶川地震灾后的调查资料来看,铁路桥梁出现的病害与破坏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1)支座破坏:主要破坏形式有支座螺栓被剪断、拔出(见图1、图2),支座限位装置破坏失去功能,钢滚轴支座上、下盘错位等(见图3、图4)。
图1 桥梁支座固定螺栓被拔出F i g .1 Bolts are sheared图2 支座螺栓被剪坏F i g .2 Bolt is pulled out2)桥墩台损坏:主要形式有墩身出现贯通的环状裂缝、墩身混凝土局部崩裂、桥墩侧倾移位、桥台图3 盆式支座限位器被破坏F i g .3 Fa ilure of restra i ner图4 固定支座被剪坏F i g .4 F i xed bear i n gs are sheared移位等。
铁路桥梁以往均采用素混凝土的重力式桥墩结构,当地震发生时,上部结构的地震力全部由支座传给桥墩,在巨大的地震力作用下,或者使桥墩受损开裂,或者使连接梁体与桥墩的薄弱环节支座发生破坏。
但从另一角度看问题,支座破坏后梁体产生位移,释放了地震力,避免桥墩遭到更大的破坏,可能反而是件好事。
由于铁路桥梁设计中一贯重视防落梁设施的设置,汶川地震铁路桥梁几乎未发生桥梁坠落的事件。
但是,由于铁路运输的特点,桥梁支座破坏后的修复与更换仍然十分困难,所以应当广泛收集震害资料,深入总结和分析汶川地震铁路桥梁震害的经验与教训,推进铁路桥梁设计理论、设计方法的发展。
2 高速铁路桥梁的抗震设计我国正处于高速铁路建设大发展的时期,在建和待建的高速铁路总里程将达到上万公里。
为了充分贯彻节约土地的基本国策,加快铁路建设速度以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在高速铁路建设中大量采用了以桥代路,桥梁比例已达到线路总长度的70%~80%,而其中绝大部分都是简支箱梁桥。
因此,高速铁路桥梁抗震设计应重点研究解决简支箱梁桥所存在的问题。
新颁布的铁路抗震规范[1,2],提出了三水准两阶段设计的原则,在多遇地震下,桥梁结构按弹性理论设计,不允许结构产生大的损伤和破坏。
罕遇地震下,桥梁结构按弹塑性理论设计,引入延性设计方法,允许结构产生可修复的损伤和破坏,但结构物不得倒塌。
从而使“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设计原则在规范标准体系中得以体现。
与旧规范相比,新规范较大幅度地提高了桥梁的抗震设防水准。
测算结果表明,普速铁路桥梁在多遇地震下设计水平地震力一般要提高40%~120%。
对于高速铁路桥梁又进一步提高了设计时重要性系数的取值。
为了满足高速列车运行的安全性和舒适度指标,高速铁路桥梁设计时,从上部梁体到下部桥墩、基础都十分重视提高结构的刚度。
但从结构抗震的角度来看,刚度大,基频高,结构相应产生地震力就更大,尤其在以桥代路的低矮桥墩中更为突出,往往成为高地震烈度区控制桥梁设计和工程投资的主要因素。
郑西客运专线华山至西安段,8度地震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25g,),线路走行于渭河二级阶地,大部分采用了“以桥代路”,桥梁高度普遍在10m 左右。
据统计,多遇地震下32m 简支箱梁桥的地震水平力就高达2000kN,该段桥梁桩基础设计均由地震力检算控制,平均桩长因此而增加5~7m 。
粗略估计,该段桥梁设计因此而增加的工程投资就超过了2.0×108元。
而在罕遇地震条件下,由于重力式桥墩墩身刚度很大,难以出现塑性铰,以致在高速铁路桥梁工程中无法采用延性设计方法。
一旦发生超出设计地震烈度的强烈地震,结构几乎会不可避免地将产生严重的损伤和破坏。
因此,传统的高速铁路桥梁抗震设计方法存在许多严重弊端,应当引入减震设计方法,探寻和研究适合高速铁路桥梁减震设计的措施,增强高速铁路桥梁抵御地震灾害的能力。
3 支座功能分离的减震设计理念减隔震设计方法及技术措施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减隔震技术和延性抗震设计。
减隔震技术主要通过采用减隔震装置来尽可能地将上部结构与可能引起破坏的地面运动分离开来,从而大大减小了传递到上部结构的地震力和能量。
延性抗震设计则是通过结构的延性来提高结构的抗震能力。
这两种方法均已在日本、美国、新西兰等国的桥梁抗震设计规范中得到体现[3]。
我国铁路抗震规范给出的延性设计方法,是利用墩身出现塑性铰后,桥墩产生较大的延性变形达到减小地震响应的目的,这种方法的弊端在于,一旦静定结构的简支梁桥墩出现塑性铰,就形成了一个接近于机动体系的不稳定结构,尽管桥墩塑性铰仍具有一定的承弯能力。
因此,必须采用有限延性的概念严格控制桥墩的塑性变形,况且这种方法并不适用于高速铁路桥梁设计。
桥梁减隔震技术,在梁体与墩台的连接处安装减隔震支座,如板式橡胶支座、盆式橡胶支座、铅芯橡胶支座等,通过改变结构周期和阻尼来减小结构的地震反应。
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曾研究过利用铅芯橡胶支座的减隔震原理,在南疆铁路高烈度地震区的布谷孜大桥进行了铁路实桥的减隔震设计与工程实践,试验结果与实践均表明,在高烈度地震区采用减隔震设计取代传统的抗震设计是一种理想的选择。
但由于橡胶支座横向刚度较弱,难以满足铁路桥梁动力性能方面的要求。
双曲面球型减隔震支座是对普通球型支座的改进,由于这种支座采用双曲面,地震时,固定支座剪断其水平约束后,在发生水平位移的同时,会产生一定的竖向位移,并具有一定的复位功能。
但是这种支座价格昂贵,不适用于在简支梁桥中大面积推广,再者,固定支座水平约束的剪断便意味着支座发生了损伤破坏,震后的修复仍然存在很多实际问题。
国内外大量研究和工程实践表明,理想的减隔震支座或装置应具备3个基本功能。
1)正常使用功能:即正常使用条件下的竖向和水平刚度可以保障桥梁正常工作。
2)周期延长功能:即在地震作用下可通过延长结构基本周期,避开地震能量集中的频率范围,从而减小结构的地震响应。
3)能量耗散功能:即通过能量耗散来减小地震作用下结构的响应。
如何实现上述基本功能呢?特别是对于铁路桥梁来说,既要求有足够的刚度保证列车高速平稳运行,又要求有足够的变形能力来有效降低地震力的作用水平,应该说是铁路桥梁减隔震技术的最关键问题之一。
经过反复研究,笔者提出了支座功能分离的减震设计思路,该设计理念是将桥梁固定支座改为活动支座,在正常使用状态下,梁体传来的竖向反力及梁端的转角仍由支座实现,但梁体的水平反力及水平位移则由减震榫支撑和控制。
地震发生后,梁体地震水平力将通过减震榫传至桥墩。
通过对减震榫构造的精细化设计,在正常运营下满足列车对桥梁刚度的使用要求,在强震下有足够的延性以达到减小地震力的目的。
支座功能分离的减震设计方法相对于传统的抗震设计方法有了本质的变化[4]。
传统的结构抗震设计方法都是使结构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以达到抗震设防目标。
这种“以强制强”的设计方法,不但增大了结构的地震反应,而且还将付出沉重的经济代价。
支座功能分离的减震设计方法通过对支座体系水平和竖向功能的分离,具有传力路径明确、各部件功能单一、横向和竖向变形不耦联、易于精细化设计和控制的特点,从而实现减震目的。
4 减震榫的结构形式研究将减震榫下端锚固于桥墩顶帽上,上端伸入梁体底面一个预埋的钢盒中,用橡胶或沥青砂胶填塞减震榫与钢盒之间的缝隙,使其与梁体实现理想的铰接传力,同时,将固定支座改为活动支座,于是实现了支座功能的分离。
由图5可以看到,就受力行为而言,减震榫是典型的悬臂梁结构,属于弯剪构件。
当上端作用水平力为p时,减震榫弯矩分布为三角形,根部最大弯矩由下式决定:M=p・h(1)式(1)中,M为减震榫根部弯矩,k N・m;p为减震榫端部作用水平力,kN;h为减震榫高度,m。
图5 减震榫F i g.5 Absorber4.1 对减震榫刚度的要求由于梁体与桥墩通过减震榫连为一体,桥墩的线刚度将发生变化,如下式:K =K d K s K d +K s(2)式(2)中,K 为合成后的桥墩线刚度;K d 为原桥墩线刚度;K s 为减震榫线刚度。
为了满足桥上铺设无缝线路的需要,桥墩纵向线刚度不能因为与减震榫组合而有较大的削弱,对于32m 简支箱梁,桥墩线刚度要求不小于400kN /c m ,因此减震榫的刚度应当大于2000kN /c m ,方可保证桥墩与减震榫的组合线刚度能满足要求。
通过上面的分析,得到的结论是:一方面在使用状态下的弹性阶段,希望减震榫具有较大的刚度;另一方面,又希望在地震发生时减震榫提供较大的塑性变形。
这一矛盾,需要在减震榫设计中妥善解决。
4.2 对减震榫延性性能的要求结合桥梁抗震设计的要求,减震榫应当在多遇地震、设计地震、罕遇地震3种不同条件下,呈现不同的变形性能,实现抗震与减震的作用。
减震榫设计时应当合理选择其材料的最大应变范围,图6显示的是钢材的典型应力应变曲线关系,其中,σb 为钢材的极限强度,σs 为钢材的屈服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