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能定理教案精华版
动能定理教案
动能定理教案教案:动能定理教学目标:1. 理解动能定理的含义和相关概念;2. 掌握动能定理的公式和应用方法;3. 能够通过动能定理计算物体的动能或速度;教学重点:1. 动能定理的原理和公式;2. 各种情况下动能定理的应用。
教学难点:1. 理解动能定理的物理意义;2. 掌握不同情况下动能定理的应用方法。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件、演示器材、实验器材;2. 学生准备:教科书。
教学过程:Step 1 知识引入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动能?如何计算物体的动能?Step 2 理论讲解1. 动能的定义:动能是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
2. 动能定理的含义:当物体在力的作用下沿着力的方向做功的时候,物体的动能发生改变。
3. 动能定理的公式:物体的动能的变化等于物体所受外力所做的功。
∆E_k = W其中,∆E_k 表示物体动能的变化,W 表示外力所做的功。
Step 3 应用讲解教师通过具体的例子,讲解动能定理的应用方法:1. 初始速度为0的情况下,利用动能定理计算物体的动能:E_k = 1/2 mv^2。
2. 已知物体的动能和速度,利用动能定理计算物体所做的功:W = ∆E_k。
3. 初始位置和末位置之间存在高度差的情况下,利用动能定理计算物体的速度变化:∆v = √(2g∆h)。
Step 4 实验演示教师设计一个与动能定理相关的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测量,验证动能定理的正确性。
Step 5 小结与拓展教师对本节课内容进行小结,并与学生一起回顾和总结重点概念和公式。
同时,布置拓展作业,要求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拓展所学知识。
Step 6 课堂练习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巩固和运用所学知识。
Step 7 课堂讨论与解答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答案,并解答学生的疑问。
Step 8 Homework布置作业,要求学生通过计算题巩固所学知识。
Step 9 课堂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和学生的表现进行总结,对下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预告。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第一章:引言1.1 课程背景本节课将介绍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动能,并引入动能定理。
动能是物体运动时所具有的能量,它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
动能定理则揭示了物体在受力作用下动能的变化规律。
1.2 学习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理解动能的概念,掌握动能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动能定理分析实际问题。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结合示例和练习,引导学生掌握动能和动能定理的相关知识。
第二章:动能的概念2.1 动能的定义动能是指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
它的计算公式为:动能= 1/2 m v^2,其中m为物体的质量,v为物体的速度。
2.2 动能的性质动能是一种标量,没有方向,只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
动能随着物体速度的增加而增加,速度减小而减小。
2.3 动能与势能的转化物体在运动过程中,动能可以与势能相互转化。
例如,在抛体运动中,物体上升时势能增加,下降时势能减少,动能增加。
第三章:动能定理3.1 动能定理的表述动能定理指出,物体所受外力的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变化。
即:外力所做的功= 物体动能的增加量。
3.2 动能定理的应用动能定理可以用来分析物体在受力作用下的运动状态。
通过计算外力所做的功和物体动能的变化,可以判断物体的速度、质量和加速度等参数。
第四章:动能定理的实际应用4.1 抛体运动以抛体运动为例,运用动能定理分析物体在抛出和落回时的动能变化,以及重力所做的功。
4.2 碰撞问题运用动能定理分析碰撞过程中动能的转移和转化,以及碰撞前后物体的速度和质量变化。
4.3 摩擦力对动能的影响分析摩擦力对物体动能的影响,如摩擦力做功导致物体动能的减少。
第五章:总结与拓展5.1 动能和动能定理的概念和应用本节课介绍了动能和动能定理的概念,以及它们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5.2 动能和动能定理的拓展研究引导学生思考动能和动能定理在其他领域中的应用,如航空航天、汽车运动等。
5.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学生对动能和动能定理的理解和应用。
动能动能定理教案
三.动能动能定理教学课题三.动能动能定理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掌握动能和动能定理的表达式。
2.理解动能定理的确切含义,应用动能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3.理解动能定理与其推导过程,知道动能定理的适用范围。
(二)过程与方法1.运用演绎推导方式推导动能定理的表达式。
2.理论联系实际,学习运用动能定理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动能定理的演绎推导,感受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同时增加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新课教学内容(一)引入新课1.问:什么是物体的动能物体的动能与什么因素有关2.学生答: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物体的动能跟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系.3.引入则,物体的动能跟物体的质量速度有什么关系呢本节课我们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进行新课1.演示实验:(黑板画图)①介绍实验装置:让滑块A从光滑的导轨上滑下,与木块B相碰,推动木块做功.②演示并观察现象a.让同一滑块从不同的高度滑下,可以看到:高度大时滑块把木块推得远,对木块做的功多。
b.让质量不同的滑块从同一高度滑下,可以看到:质量大的滑块把木块推得远,对木块做的功多。
③从功能关系定性分析得到:物体的质量越大,速度越大,它的动能就越大。
则动能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之间有什么定量关系呢2.教师活动:在以下简化的情景下求出力对物体做功的表达式。
例1 设物体的质量为m,在与运动方向相同的恒定外力F的作用下发生一段位移 l ,速度由v1增加到v2,如图所示。
试用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公式,推导出力F 对物体做功的表达式。
例题:如图所示,一个物体的质量为m,初速度为V 1,在与运动方向相同的恒力F 的作用下发生一段位移s ,速度增大到V 2 ,则: (1)F 对物体所做的功多大= (2)物体的加速度多大(3)物体的初速、末速、位移之间有什么关系 2- V02=2 (4)结合上述三式你能综合推导得到什么样的式子 W =*(2- V02)/21/222-1/2123教师分析概括:合力F 所做的功等于这个物理量的变化;又根据功能关系,F 所做的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变化,所以在物理学中就用这个量表示物体的动能. 讲述动能的有关问题:a.物体的动能等于物体质量与物体速度的二次方的乘积的一半.b.公式E k=1/22c.动能是标量 d.动能的单位:焦(J) (三)动能定理1.我们用E k来表示物体的动能,则刚才得到的表达式可以改写为:W =E k2 -E k1 ( W 总=21=Δ )2.学生叙述上式中各个字母所表示的物理量:合力对物体所做的功;物体的末动能;物体的初动能。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第一章:引言1.1 课程背景物理学是一门研究自然界规律的科学,其中力学是物理学的重要分支之一。
动能是力学中的基本概念,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1.2 学习目标了解动能的概念及其物理意义。
掌握动能的计算方法。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
通过实例分析,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
第二章:动能的概念与计算2.1 动能的定义动能是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
动能的计算公式为:动能= 1/2 m v^2,其中m为物体的质量,v为物体的速度。
2.2 动能的物理意义动能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
动能反映了物体运动的强度和能力。
2.3 动能的计算实例通过具体实例,讲解动能的计算方法。
学生进行动能计算的练习。
第三章:动能定理3.1 动能定理的表述动能定理指出,物体动能的变化等于物体所受外力做的功。
动能定理的数学表达式为:ΔKE = W,其中ΔKE为物体动能的变化量,W为外力做的功。
3.2 动能定理的应用动能定理可以用来计算物体在力的作用下速度的变化。
动能定理也可以用来计算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位移的变化。
3.3 动能定理的实例分析通过具体实例,讲解动能定理的应用。
学生进行动能定理应用的练习。
第四章:动能与势能的转化4.1 势能的概念势能是物体由于位置或状态而具有的能量。
势能包括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等。
4.2 动能与势能的转化关系动能与势能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当物体从高处下落时,势能转化为动能;当物体被弹起时,动能转化为势能。
4.3 动能与势能转化的实例通过具体实例,讲解动能与势能的转化关系。
学生进行动能与势能转化练习。
学生进行动能和动能定理的测试。
5.2 动能和动能定理的拓展讨论动能和动能定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学生进行动能和动能定理相关的综合练习。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第六章:动能和能量守恒6.1 能量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指出,在一个封闭系统中,能量不能被创造或销毁,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
动能定理教案大学物理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动能的概念,掌握动能的表达式和计算方法。
(2)掌握动能定理的表述和推导过程,能够运用动能定理分析实际问题。
(3)了解动能定理在物理学中的应用,如运动学、动力学等领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体会动能定理的物理意义。
(2)运用数学工具,推导动能定理的表达式。
(3)通过实例分析,提高学生运用动能定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培养学生严谨的学术态度,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引导学生关注物理现象,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动能定理的表述和推导过程。
(2)动能定理的应用。
2. 教学难点:(1)动能定理的推导过程。
(2)动能定理在复杂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回顾动能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提出问题:如何解释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下动能的变化?2. 动能定理的推导(1)回顾功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2)通过实验探究,验证功与动能变化的关系。
(3)运用数学工具,推导动能定理的表达式。
3. 动能定理的应用(1)分析动能定理在运动学中的应用,如速度、加速度、位移等。
(2)分析动能定理在动力学中的应用,如牛顿第二定律、能量守恒定律等。
(3)通过实例分析,提高学生运用动能定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课堂小结(1)总结动能定理的表述和推导过程。
(2)强调动能定理在物理学中的应用。
(3)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后作业(1)完成课后习题,巩固动能定理的基本概念和推导过程。
(2)分析实际问题,运用动能定理解决问题。
四、教学反思1. 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 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实验探究、实例分析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注重培养学生运用动能定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4. 课后及时反思,总结教学经验,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了解动能的概念。
2. 理解动能与物体运动状态的关系。
教学内容:1. 动能的定义:介绍动能的定义,即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
2. 动能的单位:解释国际单位制中动能的单位,即焦耳(J)。
3. 动能与速度的关系:阐述动能与物体速度的关系,即速度越大,动能越大。
教学活动:1. 引入动能的概念,让学生初步了解动能的概念。
2. 通过示例或实验,让学生观察和体验动能与物体运动状态的关系。
作业与评估:1. 让学生回答动能的定义和单位。
2. 让学生解释动能与速度的关系,并给出实例。
第二章:动能的计算教学目标:1. 学会计算物体的动能。
2. 理解动能计算公式的含义。
教学内容:1. 动能计算公式:介绍动能计算公式,即动能等于物体的质量乘以速度的平方的一半。
2. 动能与质量和速度的关系:解释动能与物体质量和速度的关系,即质量越大,速度越大,动能越大。
教学活动:1. 讲解动能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2. 通过示例或练习,让学生运用动能计算公式计算不同物体的动能。
作业与评估:1. 让学生回答动能计算公式及其含义。
2. 让学生运用动能计算公式计算给定物体的动能。
第三章:动能定理教学目标:1. 理解动能定理的概念。
2. 学会应用动能定理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1. 动能定理的定义:介绍动能定理的定义,即外力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变化。
2. 动能定理的应用:解释如何应用动能定理解决问题,例如计算物体在受力作用下的动能变化。
教学活动:1. 讲解动能定理的概念和推导过程。
2. 通过示例或练习,让学生应用动能定理解决问题。
作业与评估:1. 让学生回答动能定理的定义及其应用。
2. 让学生应用动能定理解决给定的问题。
第四章:动能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教学目标:1. 学会将动能定理应用于实际问题。
2. 理解动能定理在物理学和工程学中的应用。
教学内容:1. 动能定理与实际问题的关系:介绍如何将动能定理应用于实际问题,例如计算物体在碰撞、抛射和摩擦力作用下的动能变化。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章节一:引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动能的概念和意义。
2. 让学生理解动能定理的基本原理。
教学内容:1. 动能的定义和计算公式。
2. 动能定理的内容和表达式。
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讨论物体的运动和它的能量。
2. 介绍动能的概念:解释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
3. 讲解动能的计算公式:KE = 1/2 mv^2,其中m为物体的质量,v为物体的速度。
4. 引入动能定理:动能的变化等于物体所受的合外力做的功。
5. 讲解动能定理的表达式:ΔKE = W,其中ΔKE为动能的变化量,W为合外力做的功。
章节二:动能的计算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动能的计算方法。
2. 让学生能够运用动能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1. 动能的计算公式:KE = 1/2 mv^2。
2. 动能的单位:焦耳(J)。
教学步骤:1. 回顾动能的概念和计算公式。
2. 讲解动能的单位:1 J = 1 kg·m^2/s^2。
3. 举例说明动能的计算方法:给定物体的质量和速度,计算动能。
4. 练习题:计算不同质量和速度的物体的动能。
章节三:动能定理的应用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动能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 让学生能够运用动能定理解决动力学问题。
教学内容:1. 动能定理的应用场景:物体在力的作用下的运动。
2. 动能定理的解题步骤:确定物体的初、末动能和外力做的功。
教学步骤:1. 回顾动能定理的内容和表达式。
2. 讲解动能定理的应用场景:物体在力的作用下的运动。
3. 讲解动能定理的解题步骤:确定物体的初、末动能和外力做的功。
4. 举例说明动能定理的应用:计算物体在力的作用下的位移或力的做功。
5. 练习题:运用动能定理解决实际的动力学问题。
章节四:动能和动能定理的实验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验证动能的概念和动能定理。
2. 让学生掌握实验方法和技巧。
教学内容:1. 动能和动能定理的实验原理。
2. 动能和动能定理的实验方法和步骤。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第一章:引言1.1 课程背景本节课将介绍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动能,以及动能定理。
动能是物体运动时所具有的能量,它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通过学习动能和动能定理,同学们将能够更好地理解物体运动的规律。
1.2 学习目标1. 了解动能的定义及表示方法;2. 掌握动能定理的内容及其应用;3. 能够运用动能和动能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第二章:动能的概念2.1 动能的定义动能是指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
它的表达式为:\[ E_k = \frac{1}{2}mv^2 \]其中,\( E_k \) 表示动能,\( m \) 表示物体的质量,\( v \) 表示物体的速度。
2.2 动能的单位动能的单位是焦耳(J),1焦耳等于1牛顿·米。
在国际单位制中,动能的单位也可以表示为千卡(kcal)或电子伏特(eV)。
第三章:动能的计算3.1 动能的计算公式根据动能的定义,我们可以用质量、速度来计算物体的动能。
具体步骤如下:(1)确定物体的质量和速度;(2)将质量、速度代入动能公式;(3)计算得出动能的大小。
3.2 动能计算实例假设一个物体质量为2kg,速度为10m/s,求该物体的动能。
解:将质量和速度代入动能公式:\[ E_k = \frac{1}{2} \times 2kg \times (10m/s)^2 = 100J \]该物体的动能为100焦耳。
第四章:动能定理4.1 动能定理的内容动能定理指出:物体所受外力做的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变化。
即:\[ W = \Delta E_k \]其中,\( W \) 表示外力做的功,\( \Delta E_k \) 表示物体动能的变化量。
4.2 动能定理的应用动能定理可以用来计算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下动能的变化。
例如,一个物体从静止开始加速,最终达到一定速度,我们可以根据动能定理计算出物体在这个过程中所受外力做的功。
第五章:动能定理解决实际问题5.1 实例一:抛物线运动假设一个物体做抛物线运动,求物体在最高点的动能。
高三物理教案动能定理5篇
高三物理教案动能定理5篇高三物理教案动能定理篇1一、教学任务分析匀速圆周运动是继直线运动后学习的第一个曲线运动,是对如何描述和研究比直线运动复杂的运动的拓展,是力与运动关系知识的进一步延伸,也是以后学习其他更复杂曲线运动(平抛运动、单摆的简谐振动等)的基础。
学习匀速圆周运动需要以匀速直线运动、牛顿运动定律等知识为基础。
从观察生活与实验中的现象入手,使学生知道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归纳认识到匀速圆周运动是最基本、最简单的圆周运动,体会建立理想模型的科学研究方法。
通过设置情境,使学生感受圆周运动快慢不同的情况,认识到需要引入描述圆周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再通过与匀速直线运动的类比和多媒体动画的辅助,学习线速度与角速度的概念。
通过小组讨论、实验探究、相互交流等方式,创设平台,让学生根据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对几个实际问题进行讨论分析,调动学生学习的情感,学会合作与交流,养成严谨务实的科学品质。
通过生活实例,认识圆周运动在生活中是普遍存在的,学习和研究圆周运动是非常必要和十分重要的,激发学习热情和兴趣。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2)知道圆周运动;理解匀速圆周运动。
(3)理解线速度和角速度。
(4)会在实际问题中计算线速度和角速度的大小并判断线速度的方向。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匀速圆周运动概念的形成过程,认识建立理想模型的物理方法。
(2)通过学习匀速圆周运动的定义和线速度、角速度的定义,认识类比方法的运用。
3、态度、情感与价值观(1)从生活实例认识圆周运动的普遍性和研究圆周运动的必要性,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2)通过共同探讨、相互交流的学习过程,懂得合作、交流对于学习的重要作用,在活动中乐于与人合作,尊重同学的见解,善于与人交流。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匀速圆周运动概念。
(2)用线速度、角速度描述圆周运动的快慢。
难点:理解线速度方向是圆弧上各点的切线方向。
四、教学资源1、器材:壁挂式钟,回力玩具小车,边缘带孔的旋转圆盘,玻璃板,建筑用黄沙,乒乓球,斜面,刻度尺,带有细绳连接的小球。
动能定理教案模板
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动能定理的概念,并能用动能定理进行相关计算;(2)掌握动能定理的表达式,能够区分动能定理与其他物理定律的区别;(3)学会运用动能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2)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交流能力;(3)通过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2)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3)让学生认识到物理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1. 动能定理的概念和表达式;2. 动能定理的应用。
教学难点:1. 动能定理的表达式的推导;2. 动能定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实验器材,如小车、斜面、传感器等;2.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展示实验现象和理论推导;3.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笔。
一、导入新课1. 复习初中物理中的功和能量转化知识;2. 提出问题:如何描述物体运动过程中的能量变化?二、新课讲授1. 动能定理的概念:力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变化;2. 动能定理的表达式:W = ΔEk;3. 动能定理的应用:(1)举例说明动能定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2)引导学生分析动能定理在曲线运动、变力做功等特殊情况下的应用。
三、实验探究1. 实验目的:验证动能定理的正确性;2. 实验步骤:(1)准备实验器材,如小车、斜面、传感器等;(2)进行实验,记录数据;(3)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四、课堂讨论1. 讨论动能定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2. 分析动能定理与其他物理定律的区别;3. 总结动能定理的物理意义。
五、巩固提高1. 出示例题,让学生运用动能定理进行计算;2. 引导学生分析例题,加深对动能定理的理解。
六、小结作业1. 小结:动能定理的概念、表达式、应用;2. 布置作业:完成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优秀4篇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优秀4篇动能定理教学设计篇一一、教材分析:动能定理是本重点,也是整个力学的重点。
动能定理是一条适用范围很广的物理定理,但教材在推导这一定理时,由一个恒力做功使物体的动能变化,得出力在一个过程中所做的功等于物体在这个过程中动能的变化。
然后逐步扩大几个力做功和变力做功及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情况。
这个梯度是很大的,为了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动能定理,教师可以设置一些具体的问题,让学生寻找物体动能的变化与那些力做功相对应。
二、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动能的符号和表达式和符号,理解动能的概念,利用动能定义式进行计算。
2、理解动能定理表述的物理意义,并能进行相关分析与计算3、深化性理解动能定理的物理含义,区别共点力作用与多物理过程下动能定理的表述(二)过程与方法:1、掌握利用牛顿运动定律和动学公式推导动能定理2、理解恒力作用下牛顿运动定律与动能定理处理问题的异同点,体会变力作用下动能定理解决问题的优越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物理学中定性分析与定量表述的关系,学会用数学语言推理的简洁美。
2、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方法。
教学重点:理解动能的概念,会用动能的定义式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会推导动能定理的表达式,理解动能定理的含义与适用范围,会利用动能定理解决有关问题。
三、教学过程:(一)提出问题、导入新通过上节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功与速度变化的平方成正比。
问:动能具体的数学表达式是什么?(二)动能表达式的推导1、动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动能是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所以动能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质量越大、速度越大,物体的动能越大2、例;有一质量为的物体以初速度V1在光滑的水平面上运动,受到的拉力为F,经过位移为X后速度变为V2.。
根据以上,可以列出的表达式:3、动能1.定义:由于物体运动而具有的能量;2.公式表述:;3.理解⑴状态物理量→能量状态;→机械运动状态;⑴标量性:大小,无负值;(三)动能定理1、表达式:2、内容:合外力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物体动能的该变量。
高中物理《动能定理》教案
高中物理《动能定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o理解动能的概念和动能定理的物理意义。
o掌握动能定理的数学表达式和应用方法。
o能够运用动能定理解释和计算有关物理现象和问题。
2.过程与方法:o通过实验和理论推导,让学生感受动能定理的适用条件和重要性。
o引导学生通过逻辑推理和数学计算,深入理解和应用动能定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o激发学生对动能定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o通过小组合作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动能定理的理解和应用。
2.教学难点:动能定理的推导和复杂问题的分析。
三、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小车、弹簧、斜面、光电门等。
2.多媒体课件:包含动能的概念、动能定理的推导、实验演示、例题解析等。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o通过回顾功和能的关系,引出动能的概念和动能定理的重要性。
o提问学生:“你们知道物体为什么能够运动吗?动能是如何影响物体的运动状态的?”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新课内容讲解o动能的概念:解释动能是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物理量,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
o动能定理的推导:通过理论推导,让学生理解动能定理的物理意义和数学表达式。
强调外力对物体所做的总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变化。
o动能定理的应用:通过举例和实验演示,让学生感受动能定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求解变力做功、分析物体运动过程等。
3.实验探究o利用小车、弹簧、斜面等实验器材,设计实验验证动能定理的正确性。
o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并进行分析和处理。
4.课堂练习与讨论o出示相关练习题,让学生运用动能定理解答有关问题。
o讨论动能定理在日常生活和科技发展中的应用,如机械能守恒、碰撞问题等。
5.课堂小结o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动能定理的理解和应用方法。
o提醒学生注意动能定理的适用条件和限制,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
6.布置作业o要求学生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动能定理教案精华版
动能定理教案精华版教学过程⼀、动能1.定义:物体由于________⽽具有的能.2.公式:______________,式中v为瞬时速度.3.⽮标性:动能是________,没有负值,动能与速度的⽅向______.4.动能是状态量,动能的变化是过程量,等于__________减初动能,即ΔEk=__________________.思考:动能⼀定是正值,动能的变化量为什么会出现负值?正、负表⽰什么意义?⼆、动能定理1、内容:运动质点的动能的增量等于其他物体对它所作的功2、表达式:各字母代表的物理量是。
3、对动能定理的理解:(1)合⼒对物体做的功的理解① W合=W1+W2+…=F1·s+F2·s+…② W合=F合·S。
(2)适⽤范围既适⽤于直线运动,也适⽤于曲线运动。
既适⽤于恒⼒做功,也适⽤于变⼒做功。
(3)对定理中“变化”⼀词的理解ΔE k=E k2-E k1①W合>0, E k2__ _E k1 ,ΔE k_ __0②W 合<0, E k2____E k1 ,ΔE k_ __0 (4)是⼀种求功的⽅法.三、动能定理的基本应⽤ 1.应⽤动能定理解题的步骤(1)选取研究对象,明确并分析运动过程. (2)分析受⼒及各⼒做功的情况,求出总功.受哪些⼒→各⼒是否做功→做正功还是负功→做多少功→确定求总功思路→求出总功 (3)明确过程初、末状态的动能Ek1及Ek2.(4)列⽅程W =Ek2-Ek1,必要时注意分析题⽬潜在的条件,列辅助⽅程进⾏求解.例1.两个物体质量⽐为1∶4,速度⼤⼩之⽐为4∶1,则这两个物体的动能之⽐() A .1∶1 B .1∶4 C .4∶1 D .2∶1例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物体受到的合⼒为零,则合⼒对物体做的功⼀定为零B .合⼒对物体做的功为零,则物体受到的合⼒为零C .物体的动能不变,说明物体所受合⼒的功为零D .物体的动能不变,说明物体所受的合⼒⼀定为零例3 在h ⾼处,以初速度v 0向⽔平⽅向抛出⼀个⼩球,不计空⽓阻⼒,⼩球着地时速度⼤⼩为()A. gh v 20+B. gh v 20-C.gh v 220+ D.gh v 220-例4.(2010·晋江⾼⼀检测)质量为m 的物体从地⾯上⽅H ⾼处⽆初速度释放,落在⽔平地⾯后砸出⼀个深为h 的坑,如图7-7-4所⽰,则在整个过程中()A.重⼒对物体做功为mgHB.物体的重⼒势能减少了mg(h+H)C.外⼒对物体做的总功为零D.地⾯对物体平均阻⼒⼤⼩为mg(h+H)/h例5、某⼈⽤恒⼒F 使⼀个质量为m 的物体由静⽌开始沿⽔平地⾯移动的位移为l ,⼒F 跟物体前进的⽅向的夹⾓为α,物体与地⾯间的动摩擦因数为µ,求:(1)⼒F对物体做功W的⼤⼩;(2)地⾯对物体的摩擦⼒Ff的⼤⼩;(3)物体获得的动能Ek.针对训练1.如图所⽰,物体从A处开始沿光滑斜⾯AO下滑,⼜在粗糙⽔平⾯上滑动,最终停在B处。
2023最新-《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精选3篇】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精选3篇】问学必有师,讲习必有友,本文是可爱的帮大家收集的《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精选3篇】,欢迎参考阅读。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篇一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物理》必修二第七章机械能守恒定律,第七节动能和动能定理的内容,此内容为本节的第1课时。
一、教材分析:本课时内容主要包括动能和动能定理等两部分,属于掌握的范围,是在学习了探究功与速度的关系的基础上的知识。
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过动能的概念,可结合初中学习经验来帮助学生理解动能及动能定理的涵义。
动能定理贯穿于这一章教材,是这一章的重点。
课本在讲述动能和动能定理时,没有把二者分开讲述,而是以功能关系为线索,同时引人了动能的定义式和动能定理,这样叙述,思路简明,能充分体现功能关系这一线索,1、知识与技能(1)理解动能概念,能进行相关计算;(2)理解动能定理的物理意义,能进行相关分析与计算;2、过程与方法(1)掌握恒力作用下动能定理的推导;(2)通过小组讨论,体会利用动能定理解决实际问题的优越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学习,学生从中领略到物理等自然学科中所蕴含的严谨的逻辑关系,反映了自然界的真实美。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对动能公式和动能定理的理解与应用教学难点:动能定理的理解和应用根据以上教学目标将详讲动能和动能定理,以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
二、说教法:动能定理是本章的重点之一,也是整个力学的重点之一,对学生以后的学习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学生对动能定理的适用条件的清楚认识,知道不论外力是否为恒力,也不论物体是否做直线运动,动能定理都成立,是本节教学过程中的难点之一,要突破学生思维上的这一难点,设计实验是关键。
分析例题之后,让学生做一道题,大家使用的方法不同,通过比较,学生体会到应用动能定理解题比较方便、灵活。
三、说学法:学生在学习这一节时,对动能公式比较容易掌握,但是要真正意义上理解动能定理,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完整版)高一物理动能动能定理教案
动能动能定理一、教学目标1.理解动能的概念:(1)知道什么是动能。
中动能的单位是焦耳(J);动能是标量,是状态量。
(3)正确理解和运用动能公式分析、解答有关问题。
2.掌握动能定理:(1)掌握外力对物体所做的总功的计算,理解“代数和”的含义。
(2)理解和运用动能定理。
二、重点、难点分析1.本节重点是对动能公式和动能定理的理解与应用。
2.动能定理中总功的分析与计算在初学时比较困难,应通过例题逐步提高学生解决该问题的能力。
3.通过动能定理进一步加深功与能的关系的理解,让学生对功、能关系有更全面、深刻的认识,这是本节的较高要求,也是难点。
三、教具投影仪与幻灯片若干。
四、主要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初中我们曾对动能这一概念有简单、定性的了解,在学习了功的概念及功和能的关系之后,我们再进一步对动能进行研究,定量、深入地理解这一概念及其与功的关系。
(二)教学过程设计1.什么是动能?它与哪些因素有关?这主要是初中知识回顾,可请学生举例回答,然后总结作如下板书: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它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
下面通过举例表明:运动物体可对外做功,质量和速度越大,动能越大,物体对外做功的能力也越强。
所以说动能是表征运动物体做功的一种能力。
2.动能公式动能与质量和速度的定量关系如何呢?我们知道,功与能密切相关。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做功来研究能量。
外力对物体做功使物体运动而具有动能。
下面我们就通过这个途径研究一个运动物体的动能是多少。
用投影仪打出问题,引导学生回答:光滑水平面上一物体原来静止,质量为m,此时动能是多少?(因为物体没有运动,所以没有动能)。
在恒定外力F作用下,物体发生一段位移s,得到速度v(如图1),这个过程中外力做功多少?物体获得了多少动能?由于外力做功使物体得到动能,所以mv2就是物体获得的动能,这样我们就得到了动能与质量和速度的定量关系:物体的动能等于它的质量跟它的速度平方的乘积的一半。
用E k表示动能,则计算动能的公式为:由以上推导过程可以看出,动能与功一样,也是标量,不受速度方向的影响。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第一章:引言1.1 课程背景1.2 动能的概念介绍1.3 动能定理的介绍1.4 学习目标与意义第二章:动能的计算2.1 动能的定义公式2.2 动能与速度、质量的关系2.3 动能的单位与量纲2.4 动能的计算实例第三章:动能的转换与守恒3.1 动能与其他形式的能量转换3.2 动能守恒定律的原理3.3 动能守恒定律的应用实例3.4 动能守恒定律的解释与应用第四章:动能定理4.1 动能定理的表述4.2 动能定理的证明4.3 动能定理的应用实例4.4 动能定理在其他物理学领域的应用第五章:动能与碰撞5.1 弹性碰撞与非弹性碰撞5.2 动能守恒在碰撞问题中的应用5.3 动能的损失与能量转化5.4 动能定理在碰撞问题中的应用实例第六章:动能与势能的相互转化6.1 重力势能与动能的转换6.2 弹性势能与动能的转换6.3 能量守恒在动能与势能转换中的应用6.4 动能与势能转换的实例分析第七章:动能与功的关系7.1 功的定义与计算7.2 动能的变化与外力做功的关系7.3 动能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7.4 动能与功的实例分析第八章:动能定理在机械运动中的应用8.1 机械能守恒的条件8.2 动能定理在直线运动中的应用8.3 动能定理在曲线运动中的应用8.4 动能定理在复杂机械系统中的应用第九章:动能定理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9.1 火箭推进原理与动能定理9.2 汽车动力学与动能定理9.3 动能定理在体育运动中的运用9.4 动能定理在其他工程技术领域的应用10.1 动能和动能定理的主要概念回顾10.3 动能定理在科学研究和工程应用中的重要性10.4 拓展阅读和学习资源推荐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1:动能的概念介绍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包括动能的定义、计算公式以及动能与速度、质量的关系。
补充和说明:动能是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其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的平方成正比。
动能的计算公式为K = 0.5mv^2,其中K表示动能,m表示物体的质量,v表示物体的速度。
高中物理教案动能定理
高中物理教案动能定理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动能的定义,并能够运用公式计算动能;
2. 掌握动能定理的概念,能够运用公式解决相关问题;
3. 掌握动能定理的应用,能够分析物体运动中的动能变化情况。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动能定理的概念和公式;
2. 动能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准备:
1. 教材:高中物理教科书;
2.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弹簧、小车等;
3. 多媒体教学设备。
四、教学过程:
引入: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引入动能定理的概念,并解释动能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展示: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物体在不同速度下的动能变化,并引入动能定理的公式。
练习:让学生进行动能定理相关的计算题目练习,加深对概念和公式的理解。
应用:通过实际问题案例,让学生应用动能定理解决物体运动中的动能变化问题。
总结:回顾动能定理的概念、公式和应用,帮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知识。
五、课堂讨论和解答:
六、作业布置:
七、课堂小结:本节课主要学习了动能定理的概念和公式,以及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希
望同学们能够熟练掌握相关知识,并能够灵活运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第一章:引言1.1 课程背景本节课将介绍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动能,并引入动能定理。
动能是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它在物理学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通过学习动能和动能定理,学生将能够理解物体运动时的能量转换和守恒。
1.2 学习目标了解动能的定义及其物理意义掌握动能的计算公式理解动能定理的内容及其应用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互动讨论法和实验演示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实验观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动能和动能定理。
第二章:动能的定义和计算2.1 动能的定义动能的定义: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
2.2 动能的计算公式单质点物体动能的计算公式:K = 1/2 mv^2,其中m为物体的质量,v为物体的速度。
2.3 动能的物理意义动能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质量越大、速度越快,动能越大。
第三章:动能定理3.1 动能定理的内容动能定理:外力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变化。
3.2 动能定理的数学表达式W = ΔK,其中W为外力对物体所做的功,ΔK为物体动能的变化量。
3.3 动能定理的应用动能定理可以用来计算物体在力的作用下速度的变化,或者物体重心的移动距离。
第四章:动能和动能定理的实验验证4.1 实验目的验证动能的计算公式和动能定理的正确性。
4.2 实验原理利用实验装置,通过测量物体的质量和速度,计算动能,并测量外力对物体所做的功。
4.3 实验步骤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按照实验指导书进行操作。
4.4 实验结果与分析分析实验数据,验证动能的计算公式和动能定理的正确性。
第五章:动能和动能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5.1 实际问题举例举例说明动能和动能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汽车行驶、运动员投掷等。
5.2 解题步骤引导学生运用动能和动能定理解决实际问题,讲解解题步骤和方法。
5.3 总结本节课通过学习动能和动能定理,使学生能够理解物体运动时的能量转换和守恒,并能够运用动能和动能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物理高中动能定理讲解教案
物理高中动能定理讲解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动能的定义和计算公式;2. 掌握动能定理的内容和公式;3. 能够运用动能定理解决相关问题。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动能的概念和计算方法;2. 动能定理的理解和应用。
三、教学内容:1. 动能的定义和计算公式:动能是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通常表示为K,其计算公式为:K = 1/2 * m * v^2其中,m为物体的质量,v为物体的速度。
2. 动能定理:动能定理指出,物体的动能变化等于物体所受外力的功。
即,ΔK = W其中,ΔK表示动能的变化量,W表示外力所做的功。
四、教学方法:1. 讲解动能概念和计算方法;2. 引导学生理解动能定理的含义和公式;3. 练习相关问题,加深学生对动能定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一个例子引导学生了解动能的概念和计算方法;2. 讲解:介绍动能定理的内容和公式,引导学生理解动能定理的含义;3. 演示:通过实验演示动能的变化和外力的功;4. 练习:让学生进行相关练习,掌握动能定理的应用;5. 总结:对动能定理进行总结,强调学生需要掌握的重点和难点。
六、课堂检测:1. 一个质量为2kg的物体,速度为4m/s,求其动能;2. 如果外力对该物体做功20J,求物体的动能变化量;3. 一辆汽车质量为1000kg,速度由10m/s加速到20m/s,求汽车所受的外力功。
七、拓展延伸:1. 学生可通过实验验证动能定理的正确性;2. 学生可尝试应用动能定理解决更复杂的问题,如碰撞、弹簧等情况。
八、课后作业:1. 自主进行动能定理相关练习;2. 思考如何通过动能定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以上为动能定理讲解教案范本,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和改进,以提高教学效果。
高中物理《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高中物理《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掌握动能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了解动能定理,理解动能定理的含义。
3. 能够解决动能定理的基本计算题,掌握动能定理的应用。
二、教学重点:1. 动能概念。
2. 动能定理的含义和应用。
三、教学难点:1. 利用动能定理计算物体的加速度和速度。
2. 运用动能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识通过图片或实验向学生介绍动能的概念。
2. 课堂讲解1)动能的概念及计算:动能是物体由于运动所具有的能量,记作K。
动能的大小和物体的速度和质量有关,公式为:$K=\frac{1}{2}mv^2$,单位是焦耳(J)。
2)动能定理当力F对物体做功W后,物体动能的增加量ΔK等于所做的功W,即ΔK = W。
可以用公式表示成:$ΔK=W=\int_{s_1}^{s_2}Fds$3.练习与讲解1)动能定理应用:- 做功变动能:物体所受的力沿着位移方向做功,就会消耗这个力所具有的能量,将它转化为物体的动能- 一定量的功可以产生不同的动能变化:不同的物体大小和速度,需要不同的功- 动能定理可以解决相关问题,如物体的速度和加速度等。
举个例子:某人以6.0m/s的速度跨过一段1.8 m宽的小溪,落差为0.8 m.假设这个人质量为70kg,他跨过溪流的时间为1.0s,求其从空中下落到地面时所具有的平均动能,势能的变化,其速度与动能的变化。
解:从老师的讲解中,我们知道动能定理可以解决相关问题,因此我们采用动能定理进行解答。
先看一下给出的已知条件:v=6.0m/s,d=1.8m,h=0.8m,m=70kg,t=1.0s。
首先,我们计算物体从空中下落到地面时所具有的平均动能,公式 $K=\frac{1}{2}mv^2$ 可以给出答案:$K_1=\frac{1}{2}mv^2=\frac{1}{2}\times70kg\times(6.0m/s)^2=1260J$接着,我们计算势能的变化,公式$ΔU=mgh$ 可以给出答案:$U_1=mgh=70kg\times9.8m/s^2\times0.8m=548.8J$最后,我们计算其速度与动能的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过程一、动能1.定义:物体由于________而具有的能.2.公式:______________,式中v为瞬时速度.3.矢标性:动能是________,没有负值,动能与速度的方向______.4.动能是状态量,动能的变化是过程量,等于__________减初动能,即ΔEk=__________________.思考:动能一定是正值,动能的变化量为什么会出现负值?正、负表示什么意义?二、动能定理1、内容:运动质点的动能的增量等于其他物体对它所作的功2、表达式:各字母代表的物理量是。
3、对动能定理的理解:(1)合力对物体做的功的理解① W合=W1+W2+…=F1·s+F2·s+…② W合=F合·S。
(2)适用范围既适用于直线运动,也适用于曲线运动。
既适用于恒力做功,也适用于变力做功。
(3)对定理中“变化”一词的理解ΔE k=E k2-E k1①W合>0, E k2__ _E k1 ,ΔE k_ __0②W 合<0, E k2____E k1 ,ΔE k_ __0(4)是一种求功的方法.三、 动能定理的基本应用1.应用动能定理解题的步骤(1)选取研究对象,明确并分析运动过程.(2)分析受力及各力做功的情况,求出总功.受哪些力→各力是否做功→做正功还是负功→做多少功→确定求总功思路→求出总功(3)明确过程初、末状态的动能Ek1及Ek2.(4)列方程W =Ek2-Ek1,必要时注意分析题目潜在的条件,列辅助方程进行求解.例1.两个物体质量比为1∶4,速度大小之比为4∶1,则这两个物体的动能之比( )A .1∶1B .1∶4C .4∶1D .2∶1例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物体受到的合力为零,则合力对物体做的功一定为零B .合力对物体做的功为零,则物体受到的合力为零C .物体的动能不变,说明物体所受合力的功为零D .物体的动能不变,说明物体所受的合力一定为零例3 在h 高处,以初速度v 0向水平方向抛出一个小球,不计空气阻力,小球着地时速度大小为( ) A. gh v 20+ B. gh v 20- C. gh v 220+ D. gh v 220-例4.(2010·晋江高一检测)质量为m 的物体从地面上方H 高处无初速度释放,落在水平地面后砸出一个深为h 的坑,如图7-7-4所示,则在整个过程中( )A.重力对物体做功为mgHB.物体的重力势能减少了mg(h+H)C.外力对物体做的总功为零D.地面对物体平均阻力大小为mg(h+H)/h例5、某人用恒力F 使一个质量为m 的物体由静止开始沿水平地面移动的位移为l ,力F 跟物体前进的方向的夹角为α,物体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求:(1)力F对物体做功W的大小;(2)地面对物体的摩擦力Ff的大小;(3)物体获得的动能Ek.针对训练1.如图所示,物体从A处开始沿光滑斜面AO下滑,又在粗糙水平面上滑动,最终停在B处。
已知A距水平面OB的高度为h,物体的质量为m,现将物体m 从B点沿原路送回至AO的中点C处,需外力做的功至少应为A.12mgh B.mgh C.32mgh D.2mgh2.一架喷气式飞机,质量为m=5×103kg,起飞过程中从静止开始滑跑,经过的路程为s=5.3×102m时,达到起飞速度v=60m/s,在此过程中飞机受到的平均阻力是飞机重量的0.02倍,求飞机受到的牵引力.3.某人用拉力F是以质量为m的木箱由静止开始在水平冰道上移动了l,拉力F跟木箱前进方向的夹角为a,木乡合并到江的动摩擦因数为μ,求木想获得速度。
四、利用动能定理求功由于功是标量,所以动能定理中合力所做的功既可通过合力来计算(W总=F合lcosα),也可用每个力做的功来计算(W总=W1+W2+W3+…).这样,原来直接利用功的定义不能计算的变力的功可以利用动能定理方便的求得,它使得一些可能无法进行研究的复杂的力学过程变得易于掌握和理解.例6.下面有关动能的说法正确的是()A.物体只有做匀速运动时,动能才不变B .物体做平抛运动时,水平方向速度不变,物体的动能不变C .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时,重力做功,物体的动能增加D .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是变速运动,所以其动能也改变例7.一质量为2kg 的滑块,以4m/s 的速度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向左滑行,从某一时刻起,在滑块上作用一向右的水平力,经过一段时间,滑块的速度方向变为向右,大小为4m/s ,在这段时间里水平力做的功为( ) A .0 B .8 J C .16 J D .32 J五、利用动能定理求变力功例8. 一质量为 m 的小球,用长为l 的轻绳悬挂于O 点。
小球在水平拉力F 作用下,从平衡位置P 点很缓慢地移动到Q 点,如图2-7-3所示,则拉力F 所做的功为( )A. mgl cos θB. mgl (1-cos θ)C. Fl cos θD. Flsin θ答案:1. ★解析:⑴若用F 缓慢地拉,则显然F 为变力,只能用动能定理求解。
F 做的功等于该过程克服重力做的功。
选D⑵若F 为恒力,则可以直接按定义求功。
选B⑶若F 为恒力,而且拉到该位置时小球的速度刚好为零,那么按定义直接求功和按动能定理求功都是正确的。
选B 、D在第三种情况下,由θsin FL =()θcos 1-mgL ,可以得到2tan sin cos 1θθθ=-=mg F ,可见在摆角为2θ时小球的速度最大。
实际上,因为F 与mg 的合力也是恒力,而绳的拉力始终不做功,所以其效果相当于一个摆,我们可以把这样的装置叫做“歪摆” 例9、将质量m=2kg 的一块石头从离地面H=2m 高处由静止开始释放,落入泥潭并陷入泥中h=5cm 深处,不计空气阻力,求泥对石头的平均阻力。
(g 取10m/s2) 提示 石头的整个下落过程分为两段,如图5—45所示,第一段是空中的自由下落运动,只受重力作用;第二段是在泥潭中的运动,受重力和泥的阻力。
两阶段的联系是,前一段的末速度等于后一段的初速度。
考虑用牛顿第二定律与运动学公式求解,或者由动能定理求解。
(用两种方法做)图5—452-7-3例10.如图所示,AB为1/4圆弧轨道,半径为0.8m,BC是水平轨道,长L=3m,BC处的摩擦系数为1/15,今有质量m=1kg的物体,自A点从静止起下滑到C点刚好停止。
求物体在轨道AB段所受的阻力对物体做的功。
针对训练1.一个人从同一高度以相同的速率向不同方向抛出三个质量相等的小球,不计空气阻力,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A、三个小球落地时,速度大小相等;B、三个小球落地时,重力的瞬时功率相等;C、从抛出到落地,重力对三个小球做功相等;D、从抛出到落地,三个小球动能的增加量相等。
2.如图所示,两个质量相同的物体在同一高度沿倾角不同的斜面加速下滑,设a1>a2,两个斜面均光滑,当物体由顶端滑到底端的过程中,有( )A.重力对物体所做的功相等B.物体的势能变化量相等C.到达斜面底端时,重力的瞬时功率相等;D.到达斜面底端时,物体动能相等。
3.如图所示,倾角θ=37°的斜面底端B平滑连接着半径r=0.40m的竖直光滑圆轨道。
质量m=0.50kg的小物块,从距地面h=2.7m处沿斜面由静止开始下滑,小物块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0.25,求:(sin37°=0.6,cos37°=0.8,g=10m/s2)(1)物块滑到斜面底端B时的速度大小。
(2)物块运动到圆轨道的最高点A时,对圆轨道的压力大小。
B C4.推杯子游戏是一种考验游戏者心理和控制力的游戏,游戏规则是在杯子不掉下台面的前提下,杯子运动得越远越好.通常结果是:力度不够,杯子运动得不够远;力度过大,杯子将滑离台面.此游戏可以简化为如下物理模型:质量为0.1 kg的空杯静止在长直水平台面的左边缘,现要求每次游戏中,在水平恒定推力作用下,沿台面中央直线滑行x0=0.2 m后才可撤掉该力,此后杯子滑行一段距离停下.在一次游戏中,游戏者用5 N的力推杯子,杯子沿直线共前进了x1=5 m.已知水平台面长度x2=8 m,重力加速度g取10 m/s2,试求:(1)游戏者用5 N的力推杯子时,杯子在撤掉外力后在长直水平台面上运动的时间;(结果可用根式表示)(2)游戏者用多大的力推杯子,才能使杯子刚好停在长直水平台面的右边缘.巩固提高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运动物体所受的合外力、合外力做的功、运动物体动能的变化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运动物体所受的合外力不为零,合外力必做功,物体的动能一定要变化B.运动物体所受的合外力为零,则物体的动能一定不变C.运动物体的动能保持不变,则该物体所受合外力一定为零D.运动物体所受合外力不为零,则该物体一定做变速运动2.在h高处,以初速度v0向水平方向抛出一个小球,不计空气阻力,小球着地时速度大小为( )A.v0+2gh B.v0-2ghC.v20+2ghD.v20-2gh3、如图,物体A、B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相同质量也相同,在斜向力F的作用下,一起沿水平面运动,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A.摩擦力对A、B两物体所做功相等B.外力对A、B两物体做功相等C.力F对A所做功与A对B所做功相等D.A对B所做功与B对A所做功大小相等4.子弹的速度为v,打穿一块固定的木块后速度刚好变为零.若木块对子弹的阻力为恒力,那么当子弹射入木块的深度为其厚度的一半时,子弹的速度是( )A.v2B.22vC.v3D.v45.质量为m的物块始终静止在倾角为θ的斜面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A.若斜面向右匀速移动距离S,斜面对物块没有做功B.若斜面向上匀速移动距离S,斜面对物块做功mgsC.若斜面向左以加速度a匀加速移动距离S,斜面对物块做功masD.若斜面向下以加速度a匀加速移动距离S,斜面对物块做功m(g+a)s6.车作匀加速运动,速度从零增加到V的过程中发动机做功W1,从V增加到2V的过程中发动机做功W2,设牵引力和阻力恒定,则有A、W2=2W lB、W2=3W1C、W2-=4W lD、仅能判断W2>W17.用100N的力将0.5千克的足球以8m/s的初速度沿水平方向踢出20米,则人对球做功为( D)A.200J B.16J C.2000J D.无法确定8物体与转台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与转轴间距离为R,m随转台由静止开始加速转动,当转速增加至某值时,m即将在转台上相对滑动,此时起转台做匀速转动,此过程中摩擦力对m做的功为A.0 B.2πμmgR C.2μmgR D.μmgR/29..m从高H处长S的斜面顶端以加速度a由静止起滑到底端时的速度为V,斜面倾角为θ,动摩擦因数为μ,则下滑过程克服摩擦力做功为A.mgH-mV2∕2 B.mgsin θ-masC.μmgscos θD.mgH10.子弹以水平速度V射人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的木块M,并留在其中,则(D)A.子弹克服阻力做功与木块获得的动能相等B.阻力对于弹做功小于子弹动能的减少C.子弹克服阻力做功与子弹对木块做功相等D.子弹克阻力做功大于子弹对木块做功11.有两个物体其质量M1>M2它们初动能—样,若两物体受到不变的阻力F1和F2作用经过相同的时间停下,它们的位移分别为S1和S2,则A.F1>F2,且S1<S2 B.F1> F2,且S1>S2C .F1< F2,且S1<S2D.F1> F2,且S1>S212.如图所示,倾角θ=37°的斜面底端B平滑连接着半径r=0.40m的竖直光滑圆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