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区社会矛盾解决具体分析
藏区社会矛盾解决具体分析
论藏区社会矛盾的主要表现及其治理策略让么西南民族大学(政治学院,四川,成都,610041)摘要: 正确治理藏区社会矛盾事关当地的经济发展和西南地区的稳定和谐。
当前,藏区面临的矛盾主要表现在如下三方面:一是落后的经济条件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间的矛盾;二是独特的藏族文化与其他外来文化间的矛盾;三是地方冲突。
化解这些矛盾,一要坚持从藏区的实际民情出发,利用好地区资源丰富的特点,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引进外资;二要坚持提高少数民族教育教学水平,促进科技进步;三要利用本民族地区的资源优势,开发旅游业等第三产业;优势互补,促进藏区经济快速发展。
关键词:藏区;社会矛盾;治理策略藏区的安宁对于维护整个藏民族聚居区,社会安定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藏区是指藏族与其他民族共同聚居的民族自治地方,包括西藏自治区、青海、四川、云南、甘肃省等。
)藏区有着浓厚的藏族文化氛围,各个地方有其地方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不仅地方的经济文化发展存在差异,其他的风俗、民俗等也存在差别,以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为例,区域内藏族居多,占藏区总人口一半以上并且是一个全民信教的民族,其次是羌族,汉族和回族。
以藏族居多的地区来看,产生社会矛盾的原因主要有:贫困问题、三农问题、地区差异问题。
所以,要解决好藏区的这些社会矛盾是势在必行的,是促进藏区发展的关键因素。
以我本人所在的四川省阿坝州阿坝县来讲,从08年以来,阿坝县持续多年的稳定局势被打破,维稳工作代替了发展经济文化。
县区治理中的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突出出现在县党委和政府面前,维护社会稳定便成为了他们重中之重的工作,形成巨大的工作压力。
可见,社会的稳定是经济文化各方面迅速发展的基础. 藏区社会矛盾的主要表现:藏区社会矛盾的存在有其客观的原因,跟其所处的地理环境恶劣、当地人文环境、多民族聚居以及长期以来的落后生产力等相关联。
在当前社会转型时期,主流文化和外来文化对其本身传统文化的冲击更是各个地方都面临的问题,给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带来很大的压力。
中国蔵回矛盾全面分析(原标题:回藏民间贸易的特殊性与回藏民族关系的和谐发展)
中国蔵回矛盾全面分析(原标题:回藏民间贸易的特殊性与回藏民族关系的和谐发展)【内容摘要】在青藏高原地区少数民族之间的商贸交往活动中,回藏民间贸易当属历史最悠久、交往最频繁、关系最密切的两个民族。
之所以形成这样的民族关系,是由这两个民族的地理经济文化类型和民族经济文化类型的特殊性所决定的。
然而,近十多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推进,回藏民间贸易关系在长足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亚垄断贸易、资本流动、外生矛盾内生化、婚姻关系等引发的回、藏矛盾。
而且,从目前趋势来看,有愈演愈烈之势。
本文就这些问题产生的背景、原因作了初步的分析,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建议。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大杂居小集聚。
这是我们国家民族的地域分布特性。
特别是我国西部地区,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大杂居小集聚显得尤为突出。
而且各民族小聚区由于其所处自然地理环境的不同,经济文化类型也呈现出不同的特性;同时,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民族文化类型,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甚至决定着其不同的经济行为方式。
这种不同的地理经济文化类型和民族经济文化类型,为不同区域、不同民族之间进行经济上的相互交往、相互联系、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奠定了文化基础。
由基于此,在我国被称为“民族贸易”的不同区域、不同民族之间的商贸交往活动,在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回藏民间贸易的特殊性与回、藏民族关系回藏民间贸易历史悠久,早在吐蕃(唐代)时期就有波斯“回族”在西藏的拉萨等地进行麝香、金、银、丝绸等商品贸易活动○1。
宋朝时期回族在湟州、河州、洮州等地设与藏族进行着茶马贸易和绢毛交易。
明朝时期回族进入青海腹地、甘南和川西北藏区收购畜产品。
清朝时期在青海循化、化隆、西宁、贵德等地开设商号,并移居拉萨等地经商。
民国时期在青海形成了其强大的商业实力,马步芳家族的发家史可谓典型实例。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推行,回族商人在青藏高原地区无处不在,回藏民间贸易的交往异常活跃。
团结稳疆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
团结稳疆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团结稳疆成为了我们国家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任务。
然而,团结稳疆工作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去认真思考和有效整改。
本文将就团结稳疆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展开深入探讨。
一、存在的问题1. 社会融合不到位在一些地方,由于社会文化的差异和民族群体的存在,社会融合工作不到位。
不同民族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隔阂和矛盾,这给团结稳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2. 经济发展不平衡一些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与内地的发达地区存在明显的差距。
这种经济发展不平衡也是团结稳疆工作面临的一大挑战。
3. 文化认同问题少数民族地区存在着一些文化认同问题,一些民族群体对于自身的文化传统和习俗感到不满,这也给团结稳疆工作带来了困难。
4. 恐怖主义和特殊思想滋生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恐怖主义和特殊思想得到滋生和传播。
这对于团结稳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安全隐患。
二、整改措施1. 加强社会融合工作对于社会融合不到位的问题,我们可以加强宣传教育,增进不同民族之间的了解和认同。
可以推动多元文化的交流,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融合和交流。
2. 促进经济发展为了解决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我们可以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支持力度,加强对当地经济的扶持和帮助,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缩小与内地发达地区的差距。
3. 加强文化交流在文化认同问题上,可以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宣传和交流,推动各民族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增进对于少数民族文化的了解和认同。
4. 打击恐怖主义和特殊思想针对恐怖主义和特殊思想的滋生问题,我们可以加强地方治安的力度,打击恐怖主义和特殊思想的传播。
还可以加强宣传教育,引导当地群众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团结稳疆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面对存在的问题,我们需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整改措施,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稳定和发展,实现国家的团结和统一。
相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一定能够取得团结稳疆工作的更大成就。
西藏边境治理的一些社会问题思考——以隆子县玉麦乡为例
案例研究理论版53西藏边境治理的一些社会问题思考——以隆子县玉麦乡为例文/文韬 李珂(通讯作者)(西藏大学..西藏自治区拉萨..850000)摘要:边境治理是我国社会治理的重要部分。
近几年来我国进行了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城市建设趋于现代化。
然而在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是乡村发展的衰落问题,尤其是在边境地区。
边境地区在维护国家安全,拱卫核心地区和腹地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如何推动边境地区的发展,充分发挥好边境居民在守土固边的职责,使边境地区在城市化进程中不至于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使我们值得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边境治理 乡村发展 国家安全前言影响一个地区发展有诸多因素。
首先是地形地貌、自然气候等先天形成且长时间无法改变的自然因素;其次是社会的文化传统,生活习惯等在一段时间影响下可以发生变化的社会因素;最后是国家政策的引导和扶持的政治因素,能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一个地区的发展。
西藏地处我国西部边陲,青藏高原上群山连绵形成了多样的地貌,各地气候还是存在细微差别。
高原山地的气候环境在历史上形成了以藏族分散于各地河谷平原聚居的情况。
在改革开放的时代潮流下,东部沿海地区凭借着优势的沿海港湾,发展远洋贸易,逐步拉大了与东西部的发展差距。
在改革开放取得成果的基础上,全国开始了大规模的城市化进程,大范围经济点如雨后春笋的出现,乡村这在这种情况下,逐渐衰落甚至空心化的困境。
边境乡村作为国家疆域的边缘性地带,是国与国之间的过渡性区域。
俞潇枫认为:边疆安全是近现代民族国家间冲突与融合难以回避的问题,我国边疆地区大多数为信仰、文化和语言不同的多民族聚居地,这给边疆问题增加了多变性与复杂性,而边疆安全的保障则是发展的前提。
从地缘属性的角度来看,很大程度上发挥着拱卫内陆与辐射周边的战略功能。
边境是国家安全的第一道屏障,是捍卫国家主权权益和发展利益的前沿区域。
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总体国家安全观”和“一带一路”背景下,借助“乡村振兴”战略,如何在保证边境乡村充分发挥好守土固边,守卫国家领土主权权益前提下,使乡村摆脱城市化浪潮中边境乡村面临的衰落窘境,促进边境乡村社会各方面的发展,是一个一体两面、双向互动的过程。
青海涉藏维稳工作总结报告
青海涉藏维稳工作总结报告
青海是我国西部地区的重要省份,也是藏区地域较广的省份之一。
近年来,随
着西部大开发的推进,青海涉藏地区的稳定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为了加强对青海涉藏地区的维稳工作,各级政府和公安机关不断加大力度,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强化基层治理,巩固社会稳定。
在青海涉藏地区,基层治理是维稳工作的基础。
各级政府加强了对藏族地区的
基层组织建设,完善了村级自治组织和管理体制,加强了基层干部队伍建设,提高了基层治理水平。
通过加强基层治理,有效地维护了当地社会的稳定。
二、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民众意识。
政府和有关部门加大了对青海涉藏地区的宣传教育力度,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
活动,提高了当地民众的法治意识和国家认同感。
同时,加强了对宗教、文化等方面的宣传教育工作,引导民众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
三、依法打击犯罪,确保社会安全。
公安机关加大了对青海涉藏地区的治安管控力度,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
同时,加强了对边境地区的管控,有效地防范了境外恐怖势力和非法移民的渗透,确保了边境地区的安全稳定。
四、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和谐发展。
政府和有关部门积极开展了各项民族团结活动,加强了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和
交往。
通过加强民族团结,促进了青海涉藏地区的和谐发展,为维护社会稳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总的来说,青海涉藏维稳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面临着一些新的挑战。
未来,我们将继续加大对青海涉藏地区的维稳力度,不断完善工作机制,确保青海涉藏地区的长期稳定和安宁。
青海涉藏维稳工作总结
青海涉藏维稳工作总结
近年来,青海涉藏地区维稳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稳定了社会秩序,保障了人
民群众的生活安宁。
在这个过程中,政府部门、公安机关、军队以及广大干部群众共同努力,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有效应对了各种复杂局面,为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作出了积极贡献。
首先,青海涉藏地区加强了对边境地区的管理和监控,严密防范了境外势力对
当地社会秩序的影响。
同时,加强了对边境线的巡逻和防控,有效遏制了一些非法越境活动,保障了边境地区的安全稳定。
其次,针对一些极端分子和分裂势力的活动,青海涉藏地区加大了打击力度,
严厉打击了一批境内外分裂势力的渗透和破坏行为。
同时,加强了对宗教活动的管理和引导,确保了宗教活动的正常进行,防止了一些极端宗教势力的渗透。
此外,青海涉藏地区还注重了对民族团结的宣传和教育工作,加强了对藏族群
众的思想政治工作,增强了他们对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同时,加大了对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支持力度,改善了当地群众的生活条件,增强了他们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总的来看,青海涉藏地区维稳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要清醒地认识到,面
临的挑战依然严峻,维稳工作任重道远。
我们需要继续保持高度警惕,加强对各种风险的防范和应对,不断完善维稳工作体系,确保青海涉藏地区的长期稳定和安宁。
同时,也需要加大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力度,增强当地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为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作出更大的贡献。
加强反分裂斗争维护西藏社会局势稳定剖析
加强反分裂斗争维护西藏社会局势稳定汪德军西藏日报2006.6.24 (2)中央第三次、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从战略全局高度制定了反对分裂、维护祖国统一、保持社会稳定的方针、政策。
区党委书记张庆黎在全区党员领导干部大会上所作的重要讲话,深刻总结了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我区发展稳定工作取得的主要成绩,全面分析了当前我区社会稳定工作面临的严峻形势,系统部署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区反分裂斗争和维护稳定工作,明确提出了反分裂斗争的目标任务、政策措施和工作要求。
他的讲话代表了西藏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具有很强的思想性、针对性和指导性,完全符合西藏的实际。
我们要认真贯彻会议精神,在统一思想上下功夫,在综合治理上下功夫,切实担负起党和人民交给我们的历史重任。
一、不断操离对反分裂斗争,维护杜会稳定的认识当前,我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边防巩固,民族团结,人民安居乐业,总体形势很好。
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仍然存在,维护社会稳定工作还面临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
自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特别是在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后,中国成了世界上仅存的社会主义大国,世界人民寄希望于社会主义中国:中国政局稳定、经济高速发展,展示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生命力。
在西方反华势力看来,由于历史、社会、地理等方面的原因,西藏经济基础薄弱,发展落后于全国其它地区,是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薄弱环节;西藏地广人稀,交通不便,远离内地,是中国国家安全方面的薄弱环节;民族、宗教方面的特殊性,又是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方面的薄弱环节。
在这种国际背景下,达赖集团在国际反华势力的支持下分裂活动不断升级,成为影响西藏社会局势稳定的主要因素。
近段时间,在西方敌对势力的挑动和支持下,达赖集团在我区连续制造了几起事件,充分说明了达赖集团分裂祖国的活动一刻也没有停止过。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日益提高,西藏形势越来越好,达赖集团倍感恐慌。
浅析藏区维护稳定面临的形势
浅析青海藏区维护稳定面临的形势社会稳定状况是经济、政治、文化等多种人类活动因素相互作用的综合表现形式,与时代背景、社会结构和发展状况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青海是我国主要藏区之一,多民族聚居、多宗教并存,长期以来一直处于反分裂、反渗透、反破坏斗争的前沿,维护社会稳定始终是青海全省人民的首要政治任务。
一、我省不稳定的因素青海地处西北内陆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
青海藏区幅员占全省总面积的96.6%,是藏传佛教的重要传播区。
现有藏传佛教寺院和活动点719座,僧尼3-2万人,藏族人口达122.38万人,而信奉藏传佛教的人口约占全省总人口的27.5%。
由于政治、经济、文化和民族、宗教等方面的特殊性,青海一直是达赖集团进行分裂、破坏、渗透活动的重点地区,是各种国际反华势力力图施加影响和重点渗透的地区。
青海局势事关整个藏区和西北、西南地区的全局稳定,维护青海稳定须臾不可放松。
青海藏区不稳定因素主要来自境外,同时境内因素与之相互交织,经济问题与其他问题、敌我矛盾与人民内部矛盾、虚拟社会和现实社会等问题的相互交织使得不稳定因素相对集中。
尤其是达赖集团等境内外敌对势力的渗透分裂和煽动破坏活动始终没有停止,来自境内外、传统和非传统的不稳定因素相互影响,藏区大致稳定但暗流涌动,维稳工作面临着很多难题。
达赖集团、多股分裂势力、美欧敌对势力、宗教极端势力等加紧勾结主要从人权、宗教、民族等几个方面对我进行渗透破坏力形成反华、遏华的国际统一战线。
一方面加剧破坏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另一方面百般污蔑攻击中国的民族理论和政策试图煽动民族仇恨把矛头对准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打乱中国的发展部署。
各种敌对势力干扰破坏活动的范围越来越广泛、方式越来越多样、手段越来越隐蔽,打着“维权”旗号到处插手利用人民内部矛盾和群体性事件借助互联网、电话、手机短信等途径误导社会舆论利用民族宗教问题制造事端通过渗透策反组织实施情报窃密活动等。
二、维护藏区稳定采取的对策省委、省政府对面临的严峻形势有明确而深刻的认识,他们以防止危害、消除影响为目标,对境外敌对势力的渗透严密监控,对境内外敌对势力策划、组织、实施等严重影响社会稳定的政治性闹事、伴有严重暴力犯罪行为事件果断处置,把防范和打击达赖集团的分裂破坏活动作为对敌斗争的主攻方向,严密防范和严厉打击境内外敌对势力插手人民内部矛盾、利用民族宗教问题制造事端、利用非政府组织向基层渗透、利用互联网误导社会舆论等各种渗透破坏活动,抓住影响社会稳定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题,以扩大就业、完善社保体系、发展社会事业、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为着眼点,及时排查和消除各种不稳定因素,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积极开展思想教育和法制教育,努力加强社会管理创新,从而实质性地确保了青海藏区的大局稳定。
西藏自治区考研社会学复习资料社会结构与社会变迁分析
西藏自治区考研社会学复习资料社会结构与社会变迁分析社会结构是社会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它探讨了社会中各种组织、机构和群体之间的关系,以及这些关系如何影响社会发展和变迁。
在考研社会学的复习中,了解西藏自治区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变迁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对西藏自治区的社会结构与社会变迁进行分析和讨论。
一、西藏自治区的社会结构西藏自治区是中国的一个自治区,位于中国西南边陲,人口分布相对集中,以藏族为主体。
在西藏自治区的社会结构中,藏族人口占据主导地位,其他少数民族群体也有一定比例。
由于长期的地理和政治环境,西藏的社会结构相对封闭,特殊的地域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与内地地区不同的社会结构特点。
1.1 藏族社会结构藏族是西藏自治区最大的民族群体,也是西藏社会结构的核心。
传统上,藏族社会采用家族和部落制度,族内以父系血缘为基础,世袭职位和资源分配权。
这种社会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社会等级制度,贵族和平民的差距较大。
同时,藏族社会也有宗教制度的影响,佛教对藏族社会的组织和价值观念有深远影响。
1.2 少数民族社会结构在西藏自治区,除了藏族以外,还有一些其他少数民族群体,如羌族、土族、门巴族等。
这些少数民族群体在社会结构中占有一定比例,他们的社会组织形式和文化特点也各不相同。
少数民族社会结构的多元性和复杂性,是西藏自治区社会结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3 农牧社会与城市化西藏自治区经济以农牧业为主,农牧社会在西藏的社会结构中占据重要地位。
农牧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直接影响着社会结构的形态和功能。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与农牧社会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这也给社会结构带来了一系列变化。
二、西藏自治区的社会变迁社会变迁是社会结构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它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方面的变化。
在西藏自治区的社会变迁中,有以下几个重要方面值得关注。
2.1 经济变迁近年来,随着西藏自治区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与内地地区的经济联系逐渐加强,西藏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青海青南藏区社会变革进程中的乡村治理与建设
青海青南藏区社会变革进程中的乡村治理与建设青海青南藏区位于中国青海省南部,这里的自然风光优美,人文历史悠久,是著名的藏地旅游胜地。
在长期的社会变革进程中,青南藏区的乡村治理与建设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与机遇。
本文将探讨青南藏区社会变革进程中的乡村治理与建设情况,以期能够更好地了解和关注这一地区的发展现状。
一、青南藏区乡村治理的现状青南藏区的乡村治理目前仍存在一些问题。
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青南藏区的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影响了乡村治理的效率和便捷性。
由于农村劳动力外流、人口减少等原因,乡村治理的人力资源较为紧缺,导致乡村社会管理、服务和治理能力不足。
青南藏区的生态环境脆弱,农村社会治理面临着资源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双重挑战。
在这样的情况下,青南藏区的乡村治理急需进行改革与建设。
针对上述问题,可以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人力资源配置、推行生态环境保护政策等方式,来提高乡村治理的水平和效率。
二、青南藏区乡村建设的现状青南藏区的乡村建设也面临诸多挑战。
由于地广人稀,土地资源有限,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条件相对较差,乡村建设的质量和水平较低。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人口涌向城市,导致乡村的产业结构不完善,村庄规模小,基础设施配套不齐全。
受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冲突影响,乡村社会发展与乡村文化保护之间存在相互制约。
三、青南藏区乡村治理与建设的发展趋势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青南藏区的乡村治理与建设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与提升。
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政府下大力气修建公路、铁路等交通设施,提高了农村的交通便利性。
在人力资源配置方面,政府通过招商引资、技能培训等举措,加强了乡村社会管理、服务和治理的人力资源。
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政府加大了对环境污染的治理力度,推行了一系列生态保护政策。
在乡村建设方面,政府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扶持农民创业、保护乡村文化等,来提高乡村的经济状况和生活质量。
青南藏区的乡村治理与建设正朝着规范、高效、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新疆矛盾排查情况汇报
新疆矛盾排查情况汇报近期,针对新疆地区出现的一些矛盾和问题,我们进行了深入排查和调查,现将情况进行汇报如下:一、矛盾排查情况。
针对新疆地区出现的矛盾问题,我们进行了全面的排查和调查。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社会稳定问题,针对新疆地区社会稳定问题,我们深入了解了当地居民的生活状况、就业情况以及社会治安等方面的情况,发现了一些社会矛盾和问题。
2. 宗教极端问题,我们对新疆地区的宗教极端问题进行了排查,深入了解了宗教活动的开展情况、宗教极端思想的传播情况等,发现了一些潜在的安全隐患。
3. 经济发展问题,针对新疆地区的经济发展问题,我们调查了当地的经济发展情况、产业结构、就业状况等,发现了一些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二、问题原因分析。
针对上述发现的矛盾和问题,我们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主要原因包括:1. 社会稳定问题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地区居民的生活水平不高,就业机会不足,社会治安状况不稳定等因素导致的。
2. 宗教极端问题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一些极端宗教思想的传播和宣扬,导致了一些人的思想受到了极端宗教影响。
3. 经济发展问题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地区的资源禀赋不足,产业结构单一,经济发展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
三、解决措施建议。
针对上述发现的矛盾和问题,我们提出了以下解决措施建议:1. 加大对新疆地区社会稳定问题的投入,提高地区居民的生活水平,增加就业机会,加强社会治安管理,确保社会稳定。
2. 加强对宗教极端问题的宣传教育工作,引导居民理性对待宗教信仰,抵制极端宗教思想的传播,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3. 加大对新疆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优化产业结构,加强对地区经济的扶持和帮扶,推动地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四、结语。
通过以上的排查和调查,我们对新疆地区出现的矛盾和问题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建议。
我们将继续密切关注新疆地区的动态变化,全力推动解决新疆地区出现的矛盾和问题,确保地区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西藏社会情况分析报告
西藏社会情况分析报告西藏是中国的一个自治区,位于中国的西南部地区。
自古以来,西藏一直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地区之一,拥有壮丽的自然风景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然而,由于历史原因和地理环境的限制,西藏的社会情况一直备受关注。
首先,西藏的社会情况受到经济发展的影响。
长期以来,由于地理位置偏远和交通条件不便,西藏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然而,近年来,中国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促进西藏的经济发展,包括改善基础设施、提高教育水平、推动旅游业等。
这些举措有助于改善西藏人民的生活条件,促进社会稳定。
其次,西藏的社会情况受到各族人民的和谐相处的影响。
西藏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藏族是主要的民族群体,同时还有汉族、回族等其他民族。
多民族之间的和谐相处是西藏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
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加强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保护各民族群众的合法权益。
此外,西藏的社会情况还受到宗教信仰的影响。
佛教是西藏的主要宗教信仰,对藏族人民的生活和思想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中国政府一直积极推动宗教信仰的自由,保护佛教的传承和发展。
同时,政府也加强对极端宗教势力的打击,维护了社会的稳定。
最后,西藏的社会情况还受到教育和医疗等公共服务的影响。
中国政府大力发展西藏的教育事业,提高教育水平,并为西藏农牧民提供免费的基本医疗保障。
这些举措有助于提升西藏人民的素质和生活水平,增强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
综上所述,西藏的社会情况在经济发展、民族团结、宗教信仰、公共服务等方面都得到了积极改善。
中国政府通过一系列的政策和举措,致力于实现西藏的长期稳定和繁荣发展,提升西藏人民的福祉和幸福感。
然而,西藏社会情况的改善仍面临一些挑战和困难,需要持续的努力和支持来推动整体进步。
藏族习惯法在藏区草山纠纷解决中的作用与困境
藏族习惯法在藏区草山纠纷解决中的作用与困境第l6卷第4期(2Ol1)甘青离奸拒V o1.16No.4(2011)藏族习惯法在藏区草山纠纷解决中的作用与困境李虹(甘肃民族师范学院,甘肃合作747000)摘要:藏区草山纠纷的解决方式中存在着各种法律资源,文化传统和知识体系的博弈争斗的流动场域,同时也是各种纠纷解决方式和制度进行博弈争斗的过程.对于藏区草山纠纷的解决,任何纠纷解决方式都是既有优点又有缺点的,它们分别代表了不同的文化传统和知识体系,有自己的适用空间和发挥作用的社会基础.针对实际,解决问题的出路在于实现各种解决纠纷方式的相互协调和分工合作,从而形成有效的多元化纠纷解决的运行机制.关键词:藏族习惯法;草山纠纷;民间调解;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中图分类号:D9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9020(2011)04—136—04在当前藏区的各类社会冲突中,草场资源纠纷一直引起各方的高度关注.这是因为草场纠纷不仅多发易发.而且在一些地方反复发生,很难彻底根除.草场纠纷经常成为村落之间的群体性武装冲突,造成伤人,死人和巨大财产损失等恶性后果,严重破坏藏区社会的稳定与和谐.迄今为止,草场资源纠纷仍旧是影响部分藏区稳定与发展的重大社会问题.在藏区存在着多元化的纠纷解决方式,这是民众对本土化资源的需要和利用,其中围绕藏族习惯法或藏传佛教的影响,以达成纠纷双方的和解和民间调解是较为常见的,还存在行政调解与民间调解相结合,司法审判与民间调解结合的纠纷解决方式.藏区草山纠纷的解决方式也是多元的,以民间调解和行政调解为主.民间调解机制在解决藏区草山纠纷过程中发挥着一定的优势,但由于调解协议缺乏一定的强制力,违背协议而使纠纷反复的事件或通过调解而"以罚代刑" 的违法行为屡见不鲜,行政调解同样存在缺乏强制力的问题.如何发挥好各种纠纷解决方式的优点,协调各种纠纷解决方式是当前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一,理论分析:藏区草山纠纷的特殊性1.藏区草山纠纷的成因及危害在藏区,草场纠纷集中表现出高原上各种冲突中最为极端的形式.此类事件一直如同宿命一般在藏区重复上演.【t碱区的草场纠纷多发生在分界不明的地方.一方面,纠纷容易导致暴力冲突;另一方面,解决草山草界纠纷时,调解人员构成的多元性,凸显出问题本身的复杂性.纠纷是社会主体基于资源稀缺的客观事实,在相互交往中为追求或维护利益从而产生矛盾进而引起社会秩序失衡的行为.纠纷产生的客观根源在于人类生存的一个基本事实,即资源的稀缺性.资源的稀缺性及由此而产生的对资源的排他性使用要求产生了人们对维持其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利益的追求,从而使相关人群之间的关系处于紧张状态.造成藏区草山纠纷的主要原因就是草场资源的相对稀缺.与农业社会的土地纠纷,用水纠纷一样,草场资源纠纷自古以来就是藏区重大社会问题之一.因为在藏区除了单纯经营畜牧业的牧民之外,多数农区居民也兼营畜牧业,因此草场作为生产资料对所有农牧民都是有价值的,而草场不可能增长,扩大的特性注定了它具有稀缺的性质.除了草场资源的稀缺性的因素之外,面对这些冲突与暴力问题,各方都在探索,而几乎所有的公共草场问题都不约而同地指向了产权.D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在中央政府和省级政府的干预下,草场开始承包到户.阶段性的产权改革对农牧民群众的生产方式产生了作用,财富增长迅速.但是,由过去的集体游牧共同保护草场变为现在的一家一户定居定点放牧后,草场和农田之间本质的区别得到了体现.但名义上的承包到户并不能保证承包者对所承包草场的收益权,承包人相互之间混放混用是非常普遍的.草场纠纷经常会演变成为村落之间的群体性武装冲突,造成伤人,死人和巨大财产损失等恶性后果,严重破坏藏区社会的稳定与和谐,社会治安恶化,人民生命安全得不到保障.这些年来,农牧区枪支增多,草山纠纷的暴力程度增强,在纠纷中对人员,牲畜的伤害增多,草山资源也遭到严重破坏.由于边界双方群众对草山资源权属不明确,造成双方群众只顾掠夺,抢占,破坏对方草原基础设施,而谁都不去保护,建设草山.草山资源得不到有效的合理利用,掠夺性的放牧,乱牧,混牧,偷牧加剧了人与资源的矛盾,生态环境不断恶化,陷入恶性循环.2.从个案分析藏区草山纠纷解决方式的实践收稿日期:2011-05—16基金项目:甘肃省教育厅2010年度甘肃省高等学校研究生导师科研项目"和谐社会视野下藏族习惯法化解纠纷作用的实证研究——以甘南藏族自治州为例"(项目编号:1012—08)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李虹(1976一),女,藏族,甘肃临潭人,讲师.研究方向:法理学和藏族习惯法.136第16卷第4期(2011)李虹:藏族习惯法在藏区草山纠纷解决中的作用与困境:!鱼: 藏区草山纠纷的解决方式主要是通过民间调解和行政调解.整个藏区游牧地带,半农半牧地带和不少的农垦地带,对草场纠纷的调解遵循着一定的习惯,遗风和民间权威.这种调解方式除了具有混合性,简约性和任意性的特点之外,还具有明显的地域性,氏族性和宗教性特征.现通过以下案例具体进行分析:案例1:A村与B村的草山相邻,2005年B村以该片草场为本村所有为由,发生数次越界放牧行为,后经当地活佛进行调解,两村均认可原来的界限.2006年7月中旬-,A村牧民到该片草场上放牧,B村不允许他们放牧并进行了阻拦,双方互相投掷石块,差点发生大的纠纷.B村的老年人都认可原来的界线和活佛的调解结论,而年轻人不承认界线,故意闹事挑起事端.由于藏族传统法律文化的影响,以及当地特殊地理环境,经济条件决定了藏族地区有自己特有的民间调解机制,尤其宗教人士参与调解民间纠纷已成为习俗和传统.宗教人士尤其是活佛借助群众对藏传佛教的信仰和自己在当地的威望而作为中间人调解纠纷,能及时有效地解决矛盾和问题,通过一种"风俗的统治",发挥着干预社会生活,调节人际关系的功能.案例2:2007年7月14日,C村组织牧户和畜群驻扎进行放牧,引起D村的反对,双方集结人员,准备发生群体械斗.事情发生后,乡政府和寺管会的僧人一道深入现场疏导集结群众,稳定群众隋绪,防止了纠纷或群体械斗事件的发生. 案例3:2007年1O月,E村和F村因两村边界铁丝围栏被盗,出现越界放牧而引发矛盾纠纷.F村抓获E村的八只羊,并要求E村负责重新围拉铁丝围栏后可以返回八只羊.之后双方就此次纠纷进行多次协商未果,矛盾有进一步恶化的可能.乡政府为了双方群众的长期睦邻友好和维护本地区的稳定,特召集两村负责人和群众代表,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就此纠纷进行了调解并达成了调解协议.协议中为保证本村村民不偷盗边界铁丝围栏,由双方指定15名村民代表按藏族习俗以发誓的方式对此予以保证.两个案例反映出国家和政府对民间传统纠纷解决机制和宗教习俗的认可,反映出国家力量与当地习俗,宗教的结合是符合藏区实际的有效解决方式.费孝通先生曾说:"法治秩序的建立不能单靠制定若干法律条文和设立若干法庭,重要的还得看人民怎样去运用这些设备.更进一步讲,在社会结构和思想观念上还得先有一番改革,如果这些方面不加以改革,单把法庭推行下乡,结果法治秩序的好处未得,而破坏礼治秩序的弊病却已发生了."[51"以罚代刑"以及两村的集体械斗是藏区解决草山纠纷的违法方式.在现实中杀人,伤害等犯罪经司法机关追究其刑事责任后,双方当事人对民事赔偿部分仍存在请求喇嘛,活佛出面进行调解的情况,以求习惯层面道义的伸张.还有一些案件, 群众要求直接进入民间调解程序.在藏区草山纠纷的解决中也存在着非法的私力救济,即针对对方当事人的一种以牙还牙的报复做法,经常导致民族间和村落间的集体械斗.二,藏区草山纠纷解决方式的优势及困境1.草山纠纷解决方式的优势.通过分析以上案例可以看出,传统的调解机制尤其是藏族习惯法在解决藏区草山纠纷时仍然具有一定的优势.传统机制在最后的裁决出台之前有充分的商谈,博弈过程.充分协商不仅是寻求公正,争取权益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妥协退让并说服公众的过程.在这种讨价还价中形成了公众合意,这种优势是政府裁决所不具有的.还有传统调解机制利用宗教力量对民众进行约束的方法有其灵活,及时的特点.传统机制具有很强的宗教色彩,调解协议不仅包括对草场归属和事件责任的裁定,还通过举行宗教仪式,宣扬对违背协议者的精神惩罚.纠纷解决方式中的调解主持人多数为当地有名望,有影响的民间精英和深得村民信赖和拥护的宗教人士,他们多了解当地的风俗习惯,通晓本民族的传统文化.由这些人解决民间纠纷,最容易获得村民的认同,因为他们清楚村民所讨的"说法"是否合理,并作出正确的判断.人们持续地同时维持着社会控制的非正式体系和法律体系,并以一种很精细的方式将之混合起来了.行政力量作为解决民间纠纷的一种方式是非常灵活的,它既可以以一种非常民主的方式,即行政调解的方式解决纠纷,在调解过程和结果中为当事人的意志和习惯规则留下足够的空间,也可以以一种非常原则的方式,即行政裁决的方式解决纠纷,在处理过程和结果中尽量体现国家法律的要求和偏好.行政调解较之行政裁决更容易实现国家法和民间法的互相磨合,是行政机关解决发生在少数民族村落中民间纠纷的较为理想的方式.行政裁决是后盾,有了这一刚性的解决纠纷的方式在手,行政调解会更容易成功.2.草山纠纷解决方式的局限性.民间调解的纠纷解决方式由于缺乏必要的规范性和程序限制,加上没有自己的监督措施,纠纷的解决很容易受到一些因素,如血缘关系,裙带关系等的消极影响,从而使解决的结果缺乏可预测性和确定性.调解以后纠纷有反复发生的情况.在藏区草山纠纷的解决中有的民间调解依据的风俗,习惯规范有些与现行法律法规相冲突.比如说关于赔命价的案件,本来已经构成了刑事犯罪,犯罪嫌疑人应该在受到司法审判后按判决执行刑罚,但在实行赔命价,赔血价的习惯法的过程中,像这样的刑事案件有的是经过司法审判后又在民间作"二次判决",有的则是根据习惯法的标准赔钱了事,根本不采取法律手段.显然,这样的一些做法加重或者减轻了犯罪人的刑事责任,彻底违背了刑法罪刑相适的基本原则. 在某些情况下,受害方或者说受赔付方的权利被放大,而加害方或者说赔偿方的义务被放大.尤其在精神损害需要赔偿的场合,由于没有确定的赔偿标准,通常用受害方提出的要求和调解人的意见作主要参考,然后予以裁定.出于传统观念中对弱者的同情和对加害人的憎恨,通常会在调解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偏袒受害人,从而使受害人得到比实际损害多的赔偿,同时,加害人的正当权利也就在无形中被剥夺了.171 草山纠纷中的"二次司法"说明国家法仅是完成了国家的权威,并没有完成对社会纠纷的调整,导致被告在双重处理下人财两空的结果.现行的司法制度在乡间发生了特殊的副作用,它破坏了原有的礼治秩序,但是又不能有效地建立137第16卷第4期(2011)甘音高旰拒V o1.16No.4(2011)起法治秩序,这是法治建设中的尴尬的景象.[81在涉及命案的草山纠纷中,纠纷双方都愿意选择调解来解决.受害方家属选择调解而不是诉讼,是因为担心到了法院判了刑就得不到命价,会落得人财两空.而凶手自然会选择调解,在有些草山纠纷中真凶不清时由全村每户平摊命价.调解一般耗时长,费用高,两村要负担调解人的吃喝,下来会高达几万.可见当地群众对效率不高的调解机制的选择也是出于一种无奈. 三,完善藏区草山纠纷解决方式的出路在藏族地区既有国家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所赋予的地方自治的权力,也有藏族习惯法在社会日常生活中起规范作用的社会自治.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和偶然性决定了法律过去不是,将来也不可能是社会秩序惟一的规范基础,无论国家在制定法中对社会发展寄予了怎样的期望,它都不能完全取代社会自身运行所产生的自然秩序,法治也不能排斥民间自发秩序的存在和合理性.藏区多元化的纠纷解决方式中存在的是各种法律资源,文化传统和知识体系的博弈争斗的流动场域,同时,也是各种纠纷解决方式和制度进行博弈争斗的过程.对于藏区草山纠纷的解决,任何纠纷解决方式都是既有优点又有缺点的, 它们分别代表了不同的文化传统和知识体系,有自己的适用空间和发挥作用的社会基础.实践中,各种纠纷解决方式和制度之间还存在着相互冲突,脱节和不统一的地方.藏区草山纠纷的解决方式很难单靠某一种权威,某一套自规则,某一个固定不变的程序和方法得到解决,这就需要各种解决纠纷制度和方法的相互协调和分工合作,从而形成有效的多元化纠纷解决的运行机制.首先,增强多元化纠纷解决方式的层次性和结构性.藏区的社会关系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开始日益复杂化和多样化.社会主体对于纠纷解决方式的需求也是多样的.藏族地区的牧区正在走向多元化,这在客观上要求用来解决草山纠纷的制度和方式也应当是多元的,以适应各种不同的社会关系的要求.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权利的多元化使得人们在利益分配和调整过程中的矛盾和纠纷相应增加并呈现多元化的变化,面对多元化的纠纷人们需要解决矛盾和纠纷的手段,方式的多样化.建立一个功能互补,多层次,全方位的满足社会主体多种需求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是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的必然选择.多元化纠纷解决方机制的建构并不是把各种纠纷解决方式放在同一个平台上讨论.在多元化的大前提下,应该把代表国家力量的司法审判和行政调解作为核心,以非正式纠纷解决方式作为重要的补充.可以说在藏区,失去了国家权力的干预,很多问题是很难得到解决的.非正式的纠纷解决方式都应当置于国家法律的规范之下,排除械斗,报复等违法的私力救济方式和"以罚代刑"的调解方式.其次,明确各个纠纷解决方式的范围.每一种纠纷解决方式作为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系统中的要素,应该合理地划定国家正式纠纷解决制度与民间非正式纠纷解决制度之间, 行政调解与民间调解,人民调解之间的范围.要克服它们之间的矛盾和冲突,避免发生同时解决同一个纠纷或都不去解138决纠纷的情况.争议者双方关系的性质会对他们如何解决纠纷有重大影响.处于一种持续的多重关系中的两位个体通常会拥有相互的力量,并且对各自以往的行为有很不错的信息,社会群体因此会大力鼓励亲密者使用非正式控制体制. 选择控制者的规范会更宽容那些针对陌生人提出的诉讼.[91 涉及命案的草山纠纷只能由国家正式的审判方式解决,不能靠民间调解,否则出现使真凶逃避刑罚或使无辜第三人受到牵连的不公现象.对于一般的草山纠纷,乡镇一级的行政机关可以主动介入调解或经当事人选择来解决,这样更能积极有效地保护当事人的利益,具有很大的灵活性.最后,要保证民间调解协议的效力和行政调解的强制执行力.对于民间调解达成协议的可以通过公证获得契约效力或通过司法审查程序获得法律效力.做好行政调解与诉讼程序之间的衔接是解决好行政调解缺乏强制执行力的关键.行政调解成功的可以通过司法审查获得判决效力,调解不成功的可以由主管行政部门进行调解或仲裁,调解不成的可以进行行政复议或直接提起行政诉讼.每一种第三方执行者——社会力量,私人组织以及政府都可以施加制裁,影响博弈者的选择.博弈者知道如果作了某种选择就可能会受某种制裁,那么他就会恰当地调整与这一选择相关联的收益.如果一个制裁很大,而且足够确定,那么一个制裁就可能使合作成为一位理性行动者(如果没有这一制裁,他也许会受到背叛的诱惑)的优势战略.[1ol四,结束语经过对藏区草山纠纷解决方式实践的认识以及对它的理论分析,在藏区解决草山纠纷时,国家正式制度所代表的精英文化和民间非正式制度所代表的世俗文化都是不可或缺的.在某些境遇中,诸多个人是能够合作的,无需政府诱导他们如此行为;在另外一些境遇中,他们则需要国家的一臂之力.【ll烬管二者之间有冲突,但在总体上可以经过努力实现功能互补.正如埃里克森所说:"法律制度者如果对那些促进非正式合作的社会条件缺乏眼力,他们就可能造就一个法律更多但秩序更少的世界."【对藏区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建构中我们也应该以此为鉴.政府部门始终认为建立现代法治是藏区社会的发展方向,因为只有法治才能为市场经济提供所需要的安全预期.随着经济,社会的一体化进程,藏区也必然地与外部世界融为一体,在这种条件下仍然坚持当地民间调解机制就可能成为扩大交往的障碍.因此,坚持国家法优先不仅被认为是必须的而且还是可能的.但当两种不同方向的拉力相互牵扯时,混乱与迷茫则在所难免.相信只要经过努力和磨合,藏族地区的草山纠纷就会逐渐减少,社会秩序就会更加稳定.'参考文献:[1】张济民.草林纠纷案例(六条)[M】.2002.227-238.【2】扎洛.社会转型期藏区草场纠纷调解机制研究U】.民族研究,2007,(3).【3】【4】杨多才旦.藏区草山纠纷的成因,危害及对策【J】.西藏研究,2001,(2).第16卷第4期(2011)李虹:藏族习惯法在藏区草山纠纷解决中的作用与困境V o1.16No.4(2011)【5】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三联书店,1985.50-59.【6】方慧.少数民族地区习俗与法律的调适【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87.f7】张晓蓓,康晓卓玛.论民族自治区域少数民族纠纷调解机制的建构——来自四川少数民族自治地区的调研[J].中央民族大学,2007,(3).【8]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58.【9】【10】【1l】【12Ⅱ美]罗伯特?C?埃里克寐无需法律的秩序一邻人如何解决纠纷【M】.苏力,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o3.316,298,166,354. TheTibetanCustomaryLawEffectionandProblems intheGrassyDisputeResolution_ThecaseofGannanTibetanAutonomousPrefectureasanexampleVillageLIHong(GansuNormalUniversityforNationalities,HezuoGansu747000)Abstract:Tibetansettlementofdisputes,thewaythegrassthereisavarietyoflegalresources,c ulturaltraditionsandknowledgesys—ternsofthegamefightingtheflowfielddomain,andalsotherangeofdisputesettlementmetho dandsystemoftheprocessoffightinggame.ThegrassfortheTibetansettlementofthedispute,anydisputeresolutionmeansthereay ebothadvantagesanddisadvantages, andtheyrepresentdifferentculturaltraditionsandknowledgesystemshavetheirOWllspace andtoplayaroleintheapplicationofthesocialfoundation.Forthepracticalsolutiontotheproblemistoachieveavarietyofwaystor esolvedisputes,coordinationanddi—visionoflabor,Diversifiedtoformaneffectiveoperationalmechanismfordisputesettlement .Keywords:theTibetancustomarylaw;grassmountaindisputes;civilmediation;administrat ivemediation;disputesettlementofmechanismsmediatediverse责任编辑:李锦煜(上接第125页)集团左右政府[EB/OU.http:news201004122040799.shtm1.[14][151[美】拉雷?N?格斯顿.公共政策制定的程序和原理[M].朱子文译.重庆:重庆出版社.2001.148,152.[16][17]唐日新,李湘舟,邓克谋.价值取向与价值导向【M】.长沙: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1996.306~307.[18】孙立平,沈原,郭于华,晋军,应星,毕向阳,等.以利益表达制度化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J].领导者,2010,(33):11. TheLossofPublicPolicyFormulationandRemodelinginTransitionalPeriod JIANGYueng(DepartmentofPoliticsandHistory,LongnanTeachers'College,ChengxianGansu742500) Abstract:Publicpolicyhasthepublicinterestsasthebasicvalueorientation,theformulationa ndimplementationofwhichshouldabidebythepublicity,justice,fairnessandotherbasicprinciples.Incurrentprominentcontra dictionsofsocialtransformation,the formulationofpublicpolicylacksofsubjectivevalue,theprocesslacksofthevalueofprocedu raljusticeandtheoutcomelacksofthevalueoffairness,andmanyothervalueissues.Measuresliketherecognitionofsubjectivevalu e,theconcernoftheprocessofpolicy formulationandthedialecticalunderstandingofpolicyvalue—orientedandvalueofinterestmustbetakentoremodelthevalueofpublicpolicy.Keywords:publicpolicy;value0rientati0n;mi8singvalue;valueofremodeling责任编辑:蒲向明139。
青海涉藏维稳工作总结报告
青海涉藏维稳工作总结报告
青海作为西部地区重要的边疆省份,长期以来一直面临着涉藏维稳工作的重大
挑战。
为了维护国家统一和边疆稳定,青海省政府始终高度重视涉藏维稳工作,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
首先,青海省政府加强了对涉藏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
通过加大投入,改善了
当地的交通、通讯、水电等基础设施条件,提高了藏区居民的生活水平,增强了他们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其次,青海省政府加强了对涉藏地区的民生保障。
在教育、医疗、就业等方面,积极推动政策落实,保障了藏区居民的基本权益,提高了他们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有效减少了社会矛盾和动荡因素。
再次,青海省政府加强了对涉藏地区的宗教管理和宗教和睦。
通过加强宗教界
人士的培训和管理,加强宗教场所的建设和管理,有效维护了宗教和睦,遏制了极端宗教势力的蔓延,保障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最后,青海省政府加强了对涉藏地区的边境管理和安全防范。
通过加大警力投入,加强边境巡逻,建设边境防护设施,有效防范了非法出入境活动,维护了国家边境安全。
总的来说,青海省政府在涉藏维稳工作中取得了显著成效。
但同时也要清醒地
认识到,涉藏维稳工作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难,需要持续加大力度,巩固成果,不断完善工作机制,确保边疆稳定和国家统一。
希望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青海省政府能够进一步加强涉藏维稳工作,为实现国家长治久安作出更大的贡献。
如何做好藏区维稳工作
如何做好藏区维稳工作
一、发挥各级机关职能作用,保持藏区维稳常态机制
继续密切关注有关动态,准确研判维稳形势,坚持“处早、处孝处了”的指导思想,保持藏区维稳常态化。
一是进一步加大社会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力度,利用县乡村三级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网络机构职能作用,严密做好外部渗透防范工作,力争把问题解决在源头、解决在基层。
二是严格落实信息报送制度和工作通报制度,建立健全情报信息共享、会商研判机制,在情报搜集上抢占第一制高点,打好主动仗。
三是加强对宗教活动场所和教职人员的管理,加强对宗教领域重点、难点问题的调查研究和协调解决,及时调处宗教领域的各种矛盾纠纷。
二、切实加强维稳工作力量,提高处突防范能力
整合统-战、政法、民宗、公安等部门的力量,认真落实对重点部位、重点环节、重点人群的三级管控措施,严密做好外部渗透的防范工作,强化工作部署,完善细化应急预案,确保出现问题能够快速反应、迅速平息。
加强互联网和手机信息的监管,发现问题及时汇报,果断处置,确保不漏管失控。
加大对街面和重点领域的巡查力度,确保社会面治安稳定。
组织警力对重点部位、重点区域进行24小时巡逻,相
关部门通力配合,切实形成工作合力。
三、切实履行工作组职责,深入寺院开展法制宣传教育
在宗教界人士、僧尼和信教群众中开展民族宗教政策、法律法规和“三增强、四热爱”教育活动,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
积极加强与少
数民族代表和宗教界代表人士的联系,鼓励和支持他们在维护寺院正常秩序、参加法制宣传教育、提高佛学造诣、带头守法持戒等方面发挥示范作用。
充分发挥宗教界代表人士和寺管会的作用,教育引导僧尼和信教群众遵纪守法,自觉抵制各类非法宗教活动。
防范应对涉藏工作方案
防范应对涉藏工作方案一、背景介绍。
涉藏工作是指涉及藏族地区的各项工作,包括文化、经济、教育、社会等各个领域。
在当前社会发展的背景下,涉藏工作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然而,由于藏区地理环境复杂,民族特色鲜明,社会矛盾较为突出,因此在开展涉藏工作时需要做好充分的防范和应对工作。
二、涉藏工作的重要性。
1. 维护民族团结。
涉藏工作是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工作之一。
藏族是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其文化传统、宗教习俗等与汉族有着较大的差异。
因此,开展涉藏工作可以促进汉藏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
2. 促进经济发展。
藏区地理环境复杂,自然资源丰富,具有巨大的经济开发潜力。
开展涉藏工作可以促进藏区的经济发展,提高藏族群众的生活水平,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双赢。
3. 保护生态环境。
藏区地理环境独特,生态环境脆弱。
开展涉藏工作可以加强对藏区生态环境的保护,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三、涉藏工作的挑战与风险。
1. 地理环境复杂。
藏区地理环境复杂,交通不便,气候恶劣,地质灾害频发。
这给涉藏工作带来了很大的挑战,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应对。
2. 民族宗教矛盾。
由于藏族地区的宗教信仰较为复杂,存在着一些民族宗教矛盾。
这些矛盾可能会影响到涉藏工作的开展,需要做好防范和化解工作。
3. 社会稳定问题。
由于藏区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社会矛盾较为突出。
一些群众可能会因为生活困难而产生不满情绪,这可能会对涉藏工作的开展造成影响。
四、涉藏工作方案。
1. 加强组织领导。
在开展涉藏工作时,需要加强组织领导,形成工作合力。
各级政府部门要加强协调,明确工作职责,形成工作合力,确保涉藏工作的顺利开展。
2. 健全工作机制。
建立健全的涉藏工作机制,明确工作流程和工作责任,确保各项工作有序开展。
同时,要加强对涉藏工作的监督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工作中的问题。
3. 加强宣传教育。
开展涉藏工作需要加强宣传教育工作,增强藏族群众对涉藏工作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对西藏特殊矛盾的几点认识
对西藏特殊矛盾的几点认识
孙勇
【期刊名称】《西藏发展论坛》
【年(卷),期】2010(000)006
【摘要】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确定西藏社会的"两个矛盾"是理性认识西藏历史任务的关键所在,从西藏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六大特征和西藏发展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两个方面研判"两个矛盾",促使我们要增强实现西藏跨越式发展目标的紧迫感,增强促进西藏实现长治久安的责任感.从国际边疆战略问题看,西藏社会存在特殊矛盾是敌对势力国家压制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有着深刻的大国战略背景.西藏社会特殊矛盾要求必须推进长治久安,"两个矛盾"要求推进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要互为基础.
【总页数】4页(P9-12)
【作者】孙勇
【作者单位】西藏自治区社会科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对西藏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几点认识 [J], 王春焕
2.西藏水利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几点认识 [J], 岳彩芹;
3.西藏水利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几点认识 [J], 岳彩芹
4.西藏的特殊矛盾与民族区域自治政策 [J], 孟亚伟
5.把握西藏阶段性特征推进主要矛盾和特殊矛盾的解决 [J], 房玉国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藏区社会矛盾的主要表现及其治理策略让么西南民族大学(政治学院,四川,成都,610041)摘要: 正确治理藏区社会矛盾事关当地的经济发展和西南地区的稳定和谐。
当前,藏区面临的矛盾主要表现在如下三方面:一是落后的经济条件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间的矛盾;二是独特的藏族文化与其他外来文化间的矛盾;三是地方冲突。
化解这些矛盾,一要坚持从藏区的实际民情出发,利用好地区资源丰富的特点,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引进外资;二要坚持提高少数民族教育教学水平,促进科技进步;三要利用本民族地区的资源优势,开发旅游业等第三产业;优势互补,促进藏区经济快速发展。
关键词:藏区;社会矛盾;治理策略藏区的安宁对于维护整个藏民族聚居区,社会安定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藏区是指藏族与其他民族共同聚居的民族自治地方,包括西藏自治区、青海、四川、云南、甘肃省等。
)藏区有着浓厚的藏族文化氛围,各个地方有其地方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不仅地方的经济文化发展存在差异,其他的风俗、民俗等也存在差别,以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为例,区域内藏族居多,占藏区总人口一半以上并且是一个全民信教的民族,其次是羌族,汉族和回族。
以藏族居多的地区来看,产生社会矛盾的原因主要有:贫困问题、三农问题、地区差异问题。
所以,要解决好藏区的这些社会矛盾是势在必行的,是促进藏区发展的关键因素。
以我本人所在的四川省阿坝州阿坝县来讲,从08年以来,阿坝县持续多年的稳定局势被打破,维稳工作代替了发展经济文化。
县区治理中的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突出出现在县党委和政府面前,维护社会稳定便成为了他们重中之重的工作,形成巨大的工作压力。
可见,社会的稳定是经济文化各方面迅速发展的基础. 藏区社会矛盾的主要表现:藏区社会矛盾的存在有其客观的原因,跟其所处的地理环境恶劣、当地人文环境、多民族聚居以及长期以来的落后生产力等相关联。
在当前社会转型时期,主流文化和外来文化对其本身传统文化的冲击更是各个地方都面临的问题,给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带来很大的压力。
而其他的因素也并存,地方冲突等仍旧不间断存在,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不便,都使得社会发展面临重重困难。
总体来说,当前藏区的社会矛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落后经济与日益增长的人民物质文化需要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物质上去了,意识才能跟上,而当前的藏区却处于经济文化较为落后的状况,城乡间,地区间差距过大问题没得到很好的解决;地理环境恶劣,交通不便,制约了城镇化建设进程;经济发展的滞后和教育文化的落后使得藏区现代化进程更为艰难,也使得影响社会不稳定的因素更加凸显。
所以说,经济文化落实是引起社会矛盾的重要原因,要想根本上改变地区矛盾的发生,就要首先解决最根本的物质问题,物质提高了,精神也将自然而然的提高上去,这里也是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矛盾分析法,坚持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矛盾具有普遍性,解决矛盾就要抓住矛盾是什么,在哪里,怎么引起的,如何解决等重要问题。
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都在经济领域,藏区不例外,以阿坝自治州为例,除了马尔康市、县等城区经济水平较高,其他大部分地带处于农牧区,经济文化较为落后,很多地区孩子上不了学,或上学极其艰苦,都普遍存在,解决这些问题是解决当地社会矛盾的重要事业。
(二)文化冲突文化上的冲突乃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长期积累的传统的文化生态在人们心中已根深蒂固,突出的文化冲突阻碍城镇化步伐。
城镇化的发展必然会对传统文化意识形态带来强烈的冲击,这种冲击不仅强烈而且影响范围极广,无论是经济方式还是社会组织,无论是行为方式还是生活方式,无论是主题意识还是文化观念,都会面临冲击。
在缺乏城市化生活习惯和观念的四川藏区,城镇化带来的冲击将会更加强烈,引起的冲突更加激烈,这种冲突势必会成为城镇化的阻力,阻碍城镇化建设步伐。
却受着主流文化的冲击,一边接受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受主流文化或是外来文化的影响。
这就使人们的一些传统观念发生改变,也会引起对外来文化的抵触,从而引发一些问题,波及到其他领域,这也是社会矛盾的由来因素。
“长时间的共同文化的熏陶造就了少数民族共同的心理素质,这也让民族地区的人民‘从众’心理明显。
”1当今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地球村的概念越来越接近人们的现实生活,随着高科技的发展与运用,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也更加便捷,使得很多的外来文化被认识,通过网络电视等媒体工具传播世界各国的文化,一些地方文化较强的地区受到的冲击就更是明显,尤其是藏区等一些民族地区,本身文化和地方文化浓厚,受到的冲击也就越大。
在藏区,藏族是一个全民信教的民族,佛教在藏人心目中已经有了不可动摇的地位。
这可以说是家庭,社会决定的。
在藏族人家里,几乎每家每户都有经堂,当然因家庭条件不一,经堂的装修档次也有较大的差距。
经堂内供养着各种唐卡或者金雕银雕的佛像,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神秘之感。
在藏族家庭中,几乎全家人都是虔诚的信徒,在父母的熏陶之下孩子也信仰藏传佛教。
藏区有很多的寺庙,佛教文化很浓厚,民族底蕴很深,佛教看破今生,追求解脱的教义与儒家传统的忠君孝亲的政治伦理观念必然发生冲突;而佛教与土生土长的道教作为两种不同的宗教,为了争夺思想文化阵地,也必然要互相排挤。
佛教与中国传统儒道对抗和冲突,主要表现为佛教的信仰资源被无限放大和非宗教性利用问题普遍间的冲突,此外还有神灭论与神不灭论的争论。
佛教宣扬人生一切皆苦,世界一切皆空,只有皈依信仰佛教,熄灭一切欲望,才能脱离苦海,达到涅粲的理想境界,而道教鼓励人们追求幸福。
强调修身养性。
而通过学校教育或电视网络等使主流文化和一些外来文化受到冲击,从而对人们的观念产生影响,导致其他问题的发生,甚至会引发对其他文化的排斥等,这些都会引发社会矛盾的发生,影响地区的和谐稳定。
(三)地方冲突在当前社会,不可避免的在大趋势环境的影响下,地方会出现一些社会问题,这是普遍存在,也是有其客观根源的。
“由于转型期社会经济结构多样化和利益主体多元化,社会异质性增大,社会矛盾也日趋复杂。
”2特别是这几年,国内经济发展上去了,人民生活日益提高了,而社会矛盾却没有减少,比如以阿坝县为例,大部分农牧民靠上山挖药来维持生活,但自己县又没有虫草,贝母,只能去果洛,而果洛的牧民要收取草山费(每人1500元),否则将禁止挖药材。
家庭条件较差的人就会四处偷挖,并与当地的牧民起冲突,甚至丢掉了性命。
久而久之。
这种冲突引起了两地间的冲突且越来越厉害。
就是因为在转型期间,随着市场经1王仁燕.民族地区矛盾化解主客观研究.[J].市场研究.2014年4月(上)2马仲荣.转型期藏区社会矛盾及其治理研究——以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为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1济的运行,会出现一系列不可预知的社会问题,这是正常的现象,关键是但如何去化解。
而藏区本身地方经济较为落后,少数民族地区条件又艰苦,加上这几年受到地方冲突的影响,使得社会矛盾更是呈现复杂性,地方冲突不可避免,是导致社会矛盾来源的因素,也是影响地方发展的障碍物,所以有效化解地方冲突极为关键。
二、化解藏区社会矛盾要抓主要矛盾:因地制宜发展经济是最关键在藏区的各种社会矛盾中,要化解的重点是先找到主要矛盾,化解主要矛盾是关键。
矛盾分析法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而主要矛盾是其变化的根据,要解决事物的矛盾,主要矛盾是关键。
当前藏区的主要矛盾是经济文化落后,人们物质生产力低,导致其他方面也跟着落后。
“转型期民族地区社会矛盾产生的原因,从理论上说,是由当前的社会矛盾即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决定的。
”3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只有经济提上去了,其他的文化教育等也才有资本提上去。
所以,因地制宜地发展经济是关键,这也是将认识与实践具体到地方的体现。
因地制宜的关键是先知道本地区的优势资源,利用该地区优势资源进行发挥。
而一直以来,藏区少数民族都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发展着本民族地区经济的,基于藏区大部分地区经济文化较为落后,以传统的农牧业为主,却蕴含着丰富的开发资源的地区优势,积极发展放牧业等。
以阿坝为例,全州面积8万多平方公里,人口却不到百万,可以说是幅员辽阔、地广人稀。
大部分地区海拔较高,适合放牧牦牛、羊等,发展畜牧业,这是利用本地区优势资源进行经济建设的有效方式。
对于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民族,他们很懂得如何从大自然索取需要的东西,又怎么去养护它。
和其他民族一样,藏区少数民族大部分都是处在利用传统农牧业和接受现代化信息的转型过渡期,在发挥本地区优势的同时也借鉴其他地区的优秀方法,进行发展本地区经济建设。
以蒙古族为例,蒙古族也是很懂得利用自身的优势去开发资源,促进本地区经济发展的民族,他们生活在有广阔草原的内蒙古高原地区,操场资源极为丰富,所以他们选择了放牧,圈养大量的牛羊,获得丰富的牧业资源。
而且他们的放牧也是很尊重自然发展规律的,不是随意一个地方就可以放牧,为防止草场不被大量的破坏。
他们每到一个地方就要换一个地方,每天放牧的地点也是有计划的,赶牛羊去一个地方,吃的差不多马上换一个地方,这种方式有效地保护了草场。
目前藏区有些地方生态破坏现象仍然存在,部分地区植被破坏较为严重,要发展当地畜牧业又不以牺牲环境作为代价,可以借鉴蒙古族的蓄养方式。
可以看出,藏区是一个有很大发展潜力的地区,只是很多资源没有被开发出来,开发好了将极大地促进西部该地区的经济发展,带动西南地区的发展,将有利于“西部大开发”的顺利完成。
在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下,我们一定要坚持因地制宜的发展理念,根据藏区的实际情况,结合当地的风俗习惯,积极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应坚持以下方法:一是坚持从藏区的实际民情出发,利用好地区资源丰富的特点,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引进外资。
在哪里开发什么资源都要和当地的实际情况相挂钩,不能乱添加一些不合理的、不利于本地区经济发展的条件。
积极引导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民共同奋斗,为本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做贡献。
3马仲荣.转型期藏区社会矛盾及其治理研究——以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为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1二是坚持提高少数民族教育教学水平,促进科技进步。
藏区教育教学水平偏低,是有历史缘由的。
所以要加强教育方面的投入,好多少数民族地区经济落后,较为闭塞,只能靠教育走出大山,去看外面的世界。
少数民族地方人才较为稀少,多培养民族学者,多挖掘民族人才极为关键,要从孩子小时候抓起,一方面不能遗失本民族的优秀文化,另一方面要不断提升自我教育水平,将来为家乡做贡献。
藏区也是同样的道理,一方面要积极提高本地区的教育,另一方面也要保留传统民族文化,继承与发展本地区优秀文化,与现代化事业相接轨,三是利用本民族地区的优势资源,开发旅游业等第三产业。
很多少数民族地区民族风情极为浓厚,地区风景很独特,吸引着其他地方的游客前来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