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理论重点

合集下载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整理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整理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绪论一:概念1、中医学:是以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气、阴阳、五行学说为科学方法论,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医学理论体系。

2、中医基础理论:是关于中医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学科,也是阐述和介绍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课程。

3、中医学理论体系主要特点:①整体观念②辨证论治4、辨证论治: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处理疾病的基本原则。

5、整体观念:指人体自身的整体性和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两个方面6、中医“四诊”:病因、病位、病性、病势7、辩证论治——病、证、症①病:指有特定病因、发病形式、病机、发展规律和转归的一种完整过程。

②证:指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③症:指症状,疾病的临床表现,主要是主观异常感觉和某些病态变化二、中医基础理论的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历代名医和代表著作)1、中医基础体系形成标志——“四大经典”《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2、隋唐时期——中医基础补充时期代表《针灸甲乙经》、《脉经》、《诸病源候论》3、“金元四大家”①刘完素(刘河间)——寒凉派——火热论,《河间六书》②张从正(张子河)——攻邪派——病由邪生,《儒门事亲》③李东垣(李杲)——补土派——内伤脾胃学说,《胃脾论》④朱震亨(朱丹溪)——滋阴派——相火论,《格致余论》4、“温病四大家”①叶桂(叶天士)——《温热论》②薛雪(薛生白)——《温热条辨》③吴瑭(吴鞠通)——《温病条辨》④王士雄——《温热经纬》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第一节精气学说一:精、气、神的概念1、精: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既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又是脏腑器官生理活动的产物。

精的来源由二,一为先天之精,它是与生俱来,禀授予天,为生命的原物质;二为后天之精,是饮食水谷化生之精微;后天之精可养先天之精。

2、气:指生命机能的动力和能量运动,气原属哲学范畴,被古代哲学家认为是宇宙万物的本原物质。

中医基础理论 重点总结

中医基础理论 重点总结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总结(全)(总9页)-本页仅作为预览文档封面,使用时请删除本页-《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总结11.中医学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辩证论治。

2.证,也叫证候,是机体在疾病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3.辨证,就是将四诊所收集的症状和体征等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的过程。

4.论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5.“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患者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以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就各异。

6.“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证,因而就采取同一方法治疗。

7.人体是有机的整体。

以五脏为中心,配合六腑,联系五体、五官九窍等,并通过经络纵横广泛地分布,以贯通内外上下,运行气血津液,滋养并调节各组织器官的活动。

8.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并含有对立统一的内涵。

阴和阳,既可以代表两种相互对立的事物和势力,又可以代表和用以分析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9. 阴阳的对立制约:正常者如“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反常者,则如“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虚则阴盛”、“阴虚则阳亢”等。

10. 阴阳的互根互用:“阳根于阴,阴根于阳”、“阳生于阴,阴生于阳”、“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阳生阴长,阳杀阴藏”等。

11. 阴阳的转化:“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甚则热,热甚则寒”。

12.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①阴阳的对立制约;②阴阳的互根互用;③阴阳的交感互藏;④阴阳的消长;⑤阴阳的转化;⑥阴阳的自和与平衡。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总结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总结

1. 中医学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辩证论治。

2. 证,也叫证候,是机体在疾病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3. 辨证,就是将四诊所收集的症状和体征等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的过程。

4. 论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5. “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患者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以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就各异。

6. “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证,因而就采取同一方法治疗。

7. 人体是有机的整体。

以五脏为中心,配合六腑,联系五体、五官九窍等,并通过经络纵横广泛地分布,以贯通内外上下,运行气血津液,滋养并调节各组织器官的活动。

8.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并含有对立统一的内涵。

阴和阳,既可以代表两种相互对立的事物和势力,又可以代表和用以分析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9. 阴阳的对立制约: 正常者如“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反常者,则如“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虚则阴盛”、“阴虚则阳亢”10. 阴阳的互根互用:“阳根于阴,阴根于阳”、“阳生于阴,阴生于阳”、“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阳生阴长,阳杀阴藏”等。

11. 阴阳的转化:“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甚则热,热甚则寒”。

12.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①阴阳的对立制约;②阴阳的互根互用;③阴阳的交感互藏;④阴阳的消长;⑤阴阳的转化;⑥阴阳的自和与平衡。

13. “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总结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总结

【下载本文档,可以自由复制内容或自由编辑修改内容,更多精彩文章,期待你的好评和关注,我将一如既往为您服务】《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总结A1.中医学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辩证论治。

2.证,也叫证候,是机体在疾病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3.辨证,就是将四诊所收集的症状和体征等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的过程。

4.论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5.“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患者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以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就各异。

6.“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证,因而就采取同一方法治疗。

7.人体是有机的整体。

以五脏为中心,配合六腑,联系五体、五官九窍等,并通过经络纵横广泛地分布,以通内外上下,运行气血津液,滋养并调节各组织器官的活动。

8.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并含有对立统一的内涵。

阴和阳,既可以代表两种相互对立的事物和势力,又可以代表和用以分析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9. 阴阳的对立制约:正常者如“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反常者,则如“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虚则阴盛”、“阴虚则阳亢”等。

10. 阴阳的互根互用:“阳根于阴,阴根于阳”、“阳生于阴,阴生于阳”、“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阳生阴长,阳杀阴藏”等。

11. 阴阳的转化:“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甚则热,热甚则寒”。

12.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①阴阳的对立制约;②阴阳的互根互用;③阴阳的交感互藏;④阴阳的消长;⑤阴阳的转化;⑥阴阳的自和与平衡。

中医基础理论山东中医药大学ppt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山东中医药大学ppt课件

心气
血脉
全身
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
C. 脉管 通畅
A.
心气 充沛
血液 充盈 B.
血脉
心主血脉功能的临床观察
面色
舌色
心主血脉功能正常
脉象
胸部的感觉
1.面色红润 2.舌色淡红滋润有光泽 3.脉象和缓而有力 4.胸部感觉舒畅
心主血脉 功能异常
心气虚(阳虚或暴脱)、心血虚、心阴虚、 心火亢盛、心脉瘀阻
相生治法 相克治法
滋水涵木法 益火补土法 培土生金法 金水相生法
抑木扶土法 培土制水法 佐金平木法 泻南补北法
滋肾阴以养肝阴 温肾阳以补脾阳 健脾气以补肺气 养肺阴以滋肾阴
疏肝健脾 补脾利水 泻肝清肺 泻心火滋肾阴
第四节 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 强调功能联系
从宏观的角度观察事物
运用哲学的思维
注重整体上的研究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五脏属阴,六腑为阳
(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正常的生命活动——阴阳平衡;病态——阴阳失衡
(三)说明疾病的病理变化 阴阳偏胜、阴阳偏衰
阴阳 偏盛
阴 阳 失 调
阴阳 偏衰
阴盛 伤阳
实寒证(阴胜则寒) 兼阳虚(阴胜则阳病)
阳盛 伤阴
实热证(阳胜则热) 兼阴虚(阳胜则阴病)
具体思维方法
一、比较(发现异同点)
举例:实证与虚证 脏与腑
二、演绎(一般到个别)
举例:肝—木—升发喜舒畅条达; 水肿(土克水、脾属土,故健脾利水)
三、类比(援物比类)
举例:病因—风;治疗—“釜底抽薪”
四、以表知里(有诸内,必形诸外)
举例:咳嗽、气喘、咯血—肺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总结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总结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总结11.中医学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辩证论治。

2.证,也叫证候,是机体在疾病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3.辨证,就是将四诊所收集的症状和体征等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的过程。

4.论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5.“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患者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以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就各异。

6.“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证,因而就采取同一方法治疗。

7.人体是有机的整体。

以五脏为中心,配合六腑,联系五体、五官九窍等,并通过经络纵横广泛地分布,以贯通内外上下,运行气血津液,滋养并调节各组织器官的活动。

8.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并含有对立统一的内涵。

阴和阳,既可以代表两种相互对立的事物和势力,又可以代表和用以分析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9.阴阳的对立制约:正常者如“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反常者,则如“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虚则阴盛”、“阴虚则阳亢”等。

10.阴阳的互根互用:“阳根于阴,阴根于阳”、“阳生于阴,阴生于阳”、“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阳生阴长,阳杀阴藏”等。

11.阴阳的转化:“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甚则热,热甚则寒”。

12.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①阴阳的对立制约;②阴阳的互根互用;③阴阳的交感互藏;④阴阳的消长;⑤阴阳的转化;⑥阴阳的自和与平衡。

13.“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总结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总结

1. 1.中医学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辩证论治。

2. 2.证,也叫证候,是机体在疾病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3. 3.辨证,就是将四诊所收集的症状和体征等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的过程。

4. 4.论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5. 5.“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患者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以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就各异。

6. 6.“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证,因而就采取同一方法治疗。

7.7.人体是有机的整体。

以五脏为中心,配合六腑,联系五体、五官九窍等,并通过经络纵横广泛地分布,以贯通内外上下,运行气血津液,滋养并调节各组织器官的活动。

8.8.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并含有对立统一的内涵。

阴和阳,既可以代表两种相互对立的事物和势力,又可以代表和用以分析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9.9. 阴阳的对立制约:10.正常者如“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反常者,则如“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虚则阴盛”、“阴虚则阳亢”等。

11.10. 阴阳的互根互用:12.“阳根于阴,阴根于阳”、“阳生于阴,阴生于阳”、“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阳生阴长,阳杀阴藏”等。

13.11. 阴阳的转化:14.“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甚则热,热甚则寒”。

15.12.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①阴阳的对立制约;②阴阳的互根互用;③阴阳的交感互藏;④阴阳的消长;⑤阴阳的转化;⑥阴阳的自和与平衡。

16.13. “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挂线图版简要重点)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挂线图版简要重点)

中医基础理论绪论一、中医学的学科属性含义:是发祥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学。

是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体、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相交融的科学知识体系。

1.中医学中医基础理论内容中医预防医学中医临床医学含义:是研究阐发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想方法的学科中医学的哲学基础2.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对正常人体的认识内容中医对疾病的认识中医养生和诊疗疾病的原则属于自然科学范畴3.中医基础理论具有社会科学特性中医学是一门以自然科学为主体、多学科学科属性受到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相交融的医学科学多学科交互渗透的产物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社会背景医药知识的积累1.形成基础直接观察与整体观察哲学思想(精气、阴阳、五行学说)的渗透(1)大体年代:战国至秦汉时期包括《素问》《灵书》两部分人体自身的整体性1)《黄帝内经》注重整体观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统一性将精气、阴阳、五行学说运用于中医学领域构建藏象、经络理论体系2)《难经》对脉学有较详细的论述和创见(一)中医学理论提出81个问题,故称《黄帝八十一难经》体系的形成2.确立(2)标志:《黄帝3《伤寒《伤寒论》—六经辨伤寒创立辩证内经》《伤寒杂病论》杂病论》《金匮要略》以脏腑论杂病论治理论难经》《神农本草经》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奠定中医学基础4)《神农本草经》书中载药365种,分上中下三品提出“四气五味”的药性理论(1)晋。

皇普谧:著《针灸甲乙经》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2)晋。

王叔和:著《脉经》是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载24部脉1.魏晋隋唐时期(3)隋。

巢元方:著《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专著(4)唐。

孙思邈:著《千金方》是我国第一部医学百科全书1)陈无择:著《三因极一病症方论》系统阐述三因理论(2)钱乙:著《小儿药证直诀》,发展了脏腑辨证理论刘完素:倡导火热论,认为六气皆从火化,治疗以寒凉清热,为“寒凉派”,代表作为《素问玄机原病式》张从正:认为“邪去正安”,治病以汗、吐、下三法,为“2.宋金元时期(3)金元四大家攻邪派“,代表作为《儒门事亲》李杲:认为“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善用温补脾胃之法,(二)中医学为“补土派”,代表作为《脾胃论》理论的朱丹溪:认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治疗上倡导滋阴降发展火,为“滋阴派”,代表作为《格致余论》明。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总结(全)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总结(全)

1.中医学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辩证论治。

2.证,也叫证候,是机体在疾病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3.辨证,就是将四诊所收集的症状和体征等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的过程。

4.论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5.“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患者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以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就各异。

6.“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证,因而就采取同一方法治疗。

7.人体是有机的整体。

以五脏为中心,配合六腑,联系五体、五官九窍等,并通过经络纵横广泛地分布,以贯通内外上下,运行气血津液,滋养并调节各组织器官的活动。

8.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并含有对立统一的内涵。

阴和阳,既可以代表两种相互对立的事物和势力,又可以代表和用以分析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9. 阴阳的对立制约:正常者如“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反常者,则如“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虚则阴盛”、“阴虚则阳亢”等。

10. 阴阳的互根互用:“阳根于阴,阴根于阳”、“阳生于阴,阴生于阳”、“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阳生阴长,阳杀阴藏”等。

11. 阴阳的转化:“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甚则热,热甚则寒”。

12.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①阴阳的对立制约;②阴阳的互根互用;③阴阳的交感互藏;④阴阳的消长;⑤阴阳的转化;⑥阴阳的自和与平衡。

13. “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

山东省考研中医学复习资料中医基础理论要点梳理

山东省考研中医学复习资料中医基础理论要点梳理

山东省考研中医学复习资料中医基础理论要点梳理一、中医基础理论概述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习的重要基础,它包括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思想、基本理论和方法,是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本文将对山东省考研中医学复习资料中的中医基础理论要点进行梳理。

主要包括中医的起源与发展、中医基本理论、中医与西医的区别等方面。

二、中医的起源与发展中医起源于中国,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和实践,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

中医注重整体观念和辩证思维,与西医的解剖生理学等以分析和独立研究为主的特点有所区别。

三、中医基本理论1. 阴阳五行理论:阴阳学说是中医理论的基础,它指的是宇宙万物的两个对立面,包括阴阳在内的五行学说是用来揭示事物相互作用规律的基本理论。

2. 五脏六腑理论:五脏指的是心、肝、脾、肺、肾,六腑指的是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它们相互关联,各司其职,相互合作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运行。

3. 经络理论:经络是人体内血液、气、营养等物质运行的通道,中医理论认为,在经络中存在着一定的气血循环规律,经络的畅通与否直接影响着人体的健康状况。

4. 病因与病机:中医理论强调人体和外界环境的关系,认为疾病是由于内外因素的作用导致的,而病机则是疾病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四、中医与西医的区别中医与西医在看待健康与疾病、诊断与治疗等方面存在差异。

中医更注重整体观念和辩证思维,强调平衡和调节,而西医注重局部观察和分析,强调病因病机的具体解释。

五、中医基础理论的应用中医基础理论在中医诊断与治疗中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对病人的望闻问切等方法进行综合分析,以及根据中医理论给出相应的治疗方案,从而达到调节阴阳、调理气血、促进身体健康的目的。

六、结语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习的重要内容,对于理解中医学的核心思想、基本理论和实践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考研的学生来说,理解中医基础理论要点,加强知识点的梳理和掌握,具有重要的复习价值。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总结(全)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总结(全)

1.中医学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辩证论治。

2.证,也叫证候,是机体在疾病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3.辨证,就是将四诊所收集的症状和体征等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的过程。

4.论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5.“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患者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以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就各异。

6.“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证,因而就采取同一方法治疗。

7.人体是有机的整体。

以五脏为中心,配合六腑,联系五体、五官九窍等,并通过经络纵横广泛地分布,以贯通外上下,运行气血津液,滋养并调节各组织器官的活动。

8.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并含有对立统一的涵。

阴和阳,既可以代表两种相互对立的事物和势力,又可以代表和用以分析同一事物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9. 阴阳的对立制约:正常者如“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反常者,则如“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虚则阴盛”、“阴虚则阳亢”等。

10. 阴阳的互根互用:“阳根于阴,阴根于阳”、“阳生于阴,阴生于阳”、“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在,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阳生阴长,阳杀阴藏”等。

11. 阴阳的转化:“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甚则热,热甚则寒”。

12. 阴阳学说的基本容包括:①阴阳的对立制约;②阴阳的互根互用;③阴阳的交感互藏;④阴阳的消长;⑤阴阳的转化;⑥阴阳的自和与平衡。

13. “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总结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总结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总结《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总结A1?中医学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辩证论治。

2?证,也叫证候,是机体在疾病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3?辨证,就是将四诊所收集的症状和体征等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的过程。

4?论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5. 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患者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以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就各异。

6. 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证,因而就采取同一方法治疗。

7?人体是有机的整体。

以五脏为中心,配合六腑,联系五体、五官九窍等,并通过经络纵横广泛地分布,以通内外上下,运行气血津液,滋养并调节各组织器官的活动。

8.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并含有对立统一的内涵。

阴和阳,既可以代表两种相互对立的事物和势力,又可以代表和用以分析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9. 阴阳的对立制约:正常者如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 阴秘,精神乃治”反常者,贝S如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 阳虚则阴盛” 阴虚则阳亢”等。

10. 阴阳的互根互用:阳根于阴,阴根于阳” 阳生于阴,阴生于阳” 孤阴不生,独阳不长” 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 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阳生阴长,阳杀阴藏”等。

11. 阴阳的转化: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甚则热,热甚则寒”。

12.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①阴阳的对立制约;②阴阳的互根互用;③阴阳的交感互藏;④阴阳的消长;⑤阴阳的转化;⑥阴阳的自和与平衡。

13. 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

山东省考研中医学复习资料中医基础理论与中医诊断学重难点整理

山东省考研中医学复习资料中医基础理论与中医诊断学重难点整理

山东省考研中医学复习资料中医基础理论与中医诊断学重难点整理一、中医基础理论重难点整理1. 中医基本理论概述中医基本理论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气血津液理论等,是中医学的基础。

其中,阴阳学说强调了事物的对立统一性,五行学说着重了事物间相互制约和相互转化的关系,气血津液理论介绍了生命活动中的重要物质。

2. 中医诊断方法中医诊断方法主要包括四诊合参、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

其中,四诊合参是中医诊断的核心方法,通过望、闻、问、切四种方法来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

3. 中医病因病机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与病因病机密切相关。

病因包括外感、内因等,病机则是指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和规律。

4. 中医病证分类与辨证施治中医将疾病分为内伤、外感、六淫、七情等不同类别,针对不同类别的疾病进行辨证施治。

辨证施治是中医治疗的核心方法,强调因证施治。

二、中医诊断学重难点整理1. 中医四诊合参四诊合参是中医诊断的核心方法,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

望诊是通过观察患者的外观、目光等,了解其身体状况;闻诊是通过听患者的声音、呼吸等,了解其气味和音响情况;问诊是通过询问患者的病情、病史等,了解其主诉以及伴随症状;切诊是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皮肤等,了解其脉象和组织状况。

2. 望诊方法与技巧望诊主要包括面色望诊、舌诊、目诊和体态仪表诊等。

面色望诊是通过观察患者面部的色泽、血管等,了解其气色和血液循环情况;舌诊是通过观察患者舌苔、舌体等,了解其脏腑功能情况;目诊是通过观察患者眼神、目色等,了解其精神状态和眼部病变情况;体态仪表诊是通过观察患者的体态、步态等,了解其身体的协调性和活动情况。

3. 闻诊方法与技巧闻诊主要包括听力闻诊和嗅觉闻诊。

听力闻诊是通过听患者说话的声音、呼吸的声音等,了解其声音的音响情况和呼吸的畅通性;嗅觉闻诊是通过嗅闻患者的气味,了解其气味的正常与异常情况。

4. 问诊方法与技巧问诊主要通过询问患者的病情、病史、症状等,了解其主诉以及伴随症状的出现时间、病情变化等。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总结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总结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总结A1.中医学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辩证论治。

2.证,也叫证候,是机体在疾病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3.辨证,就是将四诊所收集的症状和体征等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的过程。

4.论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5.“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患者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以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就各异。

6.“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证,因而就采取同一方法治疗。

7.人体是有机的整体。

以五脏为中心,配合六腑,联系五体、五官九窍等,并通过经络纵横广泛地分布,以通内外上下,运行气血津液,滋养并调节各组织器官的活动。

8.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并含有对立统一的内涵。

阴和阳,既可以代表两种相互对立的事物和势力,又可以代表和用以分析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9. 阴阳的对立制约:正常者如“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反常者,则如“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虚则阴盛”、“阴虚则阳亢”等。

10. 阴阳的互根互用:“阳根于阴,阴根于阳”、“阳生于阴,阴生于阳”、“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阳生阴长,阳杀阴藏”等。

11. 阴阳的转化:“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甚则热,热甚则寒”。

12.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①阴阳的对立制约;②阴阳的互根互用;③阴阳的交感互藏;④阴阳的消长;⑤阴阳的转化;⑥阴阳的自和与平衡。

13. “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

最新整理《中医基础理论》重点笔记学习资料

最新整理《中医基础理论》重点笔记学习资料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笔记(1)李本强1.中医学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辩证论治。

2.证,也叫证候,是机体在疾病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3.辨证,就是将四诊所收集的症状和体征等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的过程。

4.论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5.“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患者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以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就各异。

6.“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证,因而就采取同一方法治疗。

7.人体是有机的整体。

以五脏为中心,配合六腑,联系五体、五官九窍等,并通过经络纵横广泛地分布,以贯通内外上下,运行气血津液,滋养并调节各组织器官的活动。

8.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并含有对立统一的内涵。

阴和阳,既可以代表两种相互对立的事物和势力,又可以代表和用以分析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9. 阴阳的对立制约:正常者如“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反常者,则如“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虚则阴盛”、“阴虚则阳亢”等。

10. 阴阳的互根互用:“阳根于阴,阴根于阳”、“阳生于阴,阴生于阳”、“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阳生阴长,阳杀阴藏”等。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笔记(2)李本强11. 阴阳的转化:“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甚则热,热甚则寒”。

12.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①阴阳的对立制约;②阴阳的互根互用;③阴阳的交感互藏;④阴阳的消长;⑤阴阳的转化;⑥阴阳的自和与平衡。

13. “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总结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总结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总结《中医基础理论》可以使学生掌握中医学认识、辨析事物的方法,掌握中医学藏象、精气血津液、经络、体质、病因、病机、五运六气与防治原则等中医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

以下是由店铺整理关于《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总结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总结(一)1、中医学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辩证论治。

2、证,也叫证候,是机体在疾病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3、辨证,就是将四诊所收集的症状和体征等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的过程。

4、论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5、“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患者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以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就各异。

6、“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证,因而就采取同一方法治疗。

7、人体是有机的整体。

以五脏为中心,配合六腑,联系五体、五官九窍等,并通过经络纵横广泛地分布,以贯通内外上下,运行气血津液,滋养并调节各组织器官的活动。

8、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并含有对立统一的内涵。

阴和阳,既可以代表两种相互对立的事物和势力,又可以代表和用以分析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9、阴阳的对立制约:正常者如“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反常者,则如“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虚则阴盛”、“阴虚则阳亢”等。

10、阴阳的互根互用:“阳根于阴,阴根于阳”、“阳生于阴,阴生于阳”、“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阳生阴长,阳杀阴藏”等。

11、阴阳的转化:“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甚则热,热甚则寒”。

山东中医药大学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

山东中医药大学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

1.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于战国至两汉时期2.战国至两汉时期的《黄帝内经》(灵枢,素问)、《难经》(补充内经不足)、《伤寒》(辨证论治的诊治原则,《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最早的药物学专著,“四气五味”的药性理论,“七情和合”的药物配伍理论,为组方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等医学典籍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确立。

3.晋·王叔和《脉经》,第一部脉学专著4.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最早的针灸学专著5.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6.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第一部医学百科全书7.南宋·陈言(无择)《三因方》,将病因概括为三类(内因,外因,不内外因)8.寒凉派,刘完素,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为热甚9.攻邪派,邪去正自安10.补土派,李杲,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11.滋阴派,朱震亨,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滋阴降火《格致余论》12.张介宾(景岳),阳非有余,真阴不足13.吴有性(又可),《瘟疫论》,创戾气说14.叶桂(天士,号香岩),《温热论》,创立了温热病的卫气营血辩证理论15.薛雪(生白),《温热条辨》16.吴瑭(鞠通)《温病条辨》,创立三焦辩证理论17.王清任《医林改错》,发展瘀血理论18.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19.中医学的整体观念,主要体现在人体自身的整体性和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两个方面20.病,疾病,是致病邪气作用于人体,人体正气与之抗争而引起的机体阴阳失调、脏腑组织损伤、生理机能失常或心理活动障碍的一个完整的生命过程21.证,证候,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一般由一组相对固定的、有内在联系的、能揭示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病变本质的症状和体征构成22.症,症状和体征的总称,是疾病过程中变现出来的个别,孤立的现象,也可以是病人异常的主观感觉或行为表现23.辩证,是在认识疾病的过程中确立证候的思维和实践过程,即将四诊所收集的有关资料,包括症状和体征,运用中医学理论进行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及发展趋向,然后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的过程24.论治,是在通过辩证思维得出证候诊断的基础上,确立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选择适当的治疗手段和措施来处理疾病的思维方法和实践过程25.同病异治,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域不同,或所处的疾病的阶段或类型不同,或病人的体质有异,故反应出的证候不同,因而治疗也就各异26.异病同治,几种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出现了大致相同的证,故可用大致相同的治法和方药来治疗27.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28.阴阳的特性:阴阳属性相互转化,阴阳即使相对的,又是绝对的,阴阳之中复有阴阳,阴阳具有普遍性29.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对立制约,阴阳互根互用,阴阳交感与互藏,阴阳消长,阴阳转化30.心属火,主温通,为阳中之阳;肺属金,主肃降,为阳中之阴31.五行,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32.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33.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五行的相生相克,无形的制约与胜复,五行的相乘相侮,五行的母子相及34.五行相克,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有序的递相克制、制约的关系35.五行相乘,五行中一行对其所胜的过度制约或克制,又称“倍克”36.五行相侮,五行中一行对所不胜之行的反向制约和克制,又称“反克”37.精,是禀受于父母的生命物质于后天水谷精微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精华物质,是人体生命的本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38.精的功能:繁衍生命、濡养、化血、化气、化神39.气是人体内活力很强运行不息的极精微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40.人体之气来源于先天之精所化生的先天之气(元气)、水谷之精化生的水谷之气和自然界之清气,后两者合成后天之气(宗气),三者结合而成一身之气41.气机:气的运动称作42气化: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43.气的作用:推动与调控作用,温煦与凉润作用,防御作用,固摄作用,中介作用44.元气,是人体最根本、最重要的气,是人体活动的原动力宗气,由谷气与自然界清气相结合而积聚胸中的气,属后天之气的范畴45.营气,行于脉中具有营养作用的气46.卫气,行于脉外具有保卫作用的气47.血是行于脉中而具有营养的红色液态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48.水谷精微和肾精是血液化生的基础,血液以水谷之精化生的的营气,津液以及肾精为其化生之源49.血液的正常运行,与心肺脾等脏腑的功能密切相关50.血的功能:濡养,化神51.津液:是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52.津液的输布主要依靠脾,肺,肾,肝,三焦等脏腑生理机能的协调配合来完成53.津液的生理机能:滋润濡养,充养血脉54.气与血的关系:(一)气为血之帅①气能生血②气能行血③气能摄血(二)血为气之母①血能养气②血能载气55.气与津液的关系:①气能生津②气能行津③气能摄津④津能生气⑤津能载气56.藏象,是指藏于体内的内脏及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及与自然界相同应的事物和现象57.心的主要生理机能:主血脉(指心气具有推动和调控血液在脉道中运行,流注全身,发挥营养和滋润作用.心主血脉包括心主血和主脉两个方面),主藏神(心具有统帅全身脏腑,经络,形体,关窍的生理活动和主司意识,思维,情志等精神活动的作用)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在窍为舌在志为喜在液为汗与夏气相通应58.肺的主要生理机能:1.主气司呼吸①主呼吸之气②主一身之气2.主行水(指肺气的宣发肃降运动和调节全身水液的输布和调节全身水液的输布和排泄)3.朝百脉,主治节(朝百脉,是指全身的血液都通过百脉流经于肺,经肺的呼吸,进行体内外清浊之气的交换,然后再通过肺气宣降作用,将富有清气的血液通过百脉输送到全身)(主治节;调节呼吸运动;调理全身气机;调节血液运行;之力调节津液代谢)肺为华盖肺为娇脏肺气宣降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在窍为鼻,喉为肺之门户在志为忧在液为涕与秋气相通应59.脾的主要生理机能:1.主运化2.主统血(脾气具有统摄,调控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而不逸出脉外的功能)生理特性1.脾气主升(升清,升举内脏)2.喜燥恶湿在体合肉,主四肢在窍为口,其华在唇在志为思在液为涎与长夏相通应60.肝的主要生理机能:1.主疏泄(肝气具有疏通,畅达全身气机,进而促进精血津液的输布、脾胃之气的升降、胆汁的分泌排泄以及情志舒畅等作用)2.主藏血(肝脏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和防止出血的机能)肝藏血的生理意义:涵养肝气、调节血量、濡养肝及筋目、为经血之源、防止出血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在窍为目在志为怒在液为泪与春气相通应61.肾主要生理机能1.藏精(具有贮存、封藏精的生理机能)2.主水(肾气具有主司和调节全身水液代谢的功能)肾气对水液代谢的调节作用:肾气对参与水液代谢的脏腑的促进作用;肾气的生尿和排尿作用3.主纳气(指肾气有摄纳肺所吸入的自然界清气,保持呼吸的深度,防止呼吸表浅的作用)在体合骨,生髓,其华在发在窍为耳及二阴在志为怒在液为唾与冬气相通应62.天癸,是肾精及肾气充盈到一定程度而产生的一种精微物质,具有促进人体生殖器官的发育和维持人体生殖机能的作用63.胆又称奇恒之腑,主要生理机能是贮藏排泄胆汁和主决断64.胃:主要生理机能①主受纳水谷②主腐熟水谷生理特性:胃气通降;喜润恶燥65.小肠:主受盛化物;主泌别清浊66.大肠:主传化糟粕;大肠主津67.三焦:上焦(膈以上的胸部,包括心、肺两脏,以及头面部)如雾,中焦(膈以下、脐以上的腹部,包括脾胃和肝胆等脏腑)如沤,下焦(脐以下的部位,包括小肠、大肠、肾、膀胱、女子胞、精室等脏腑以及两下肢)如渎68.奇恒之腑,是指脑、髓、骨、脉、胆、女子胞的总称,都是贮藏精气的脏器,似脏非脏,似腑非腑69.心与肺:血液运行与呼吸吐纳之间的协同调节关系心与脾:血液生成方面的相互为用及血液运行方面的相互协同70.心与肝:行血与藏血以及精神调节两个方面71.心与肾:水火相济、精神互用、君相安位72.肺与脾:气的生成与水液代谢73.肺与肝:人体气机升降的调节方面74.肺与肾:水液代谢、呼吸运动、阴阳互资75.肝与脾:疏泄与运化的相互为用、藏血与统血的相互协调关系76.肝与肾:精血同源、藏泄互用、阴阳互滋互制77.脾与肾: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脾肾两者首先表现为先天与后天的互促互助关系;脾主运化水液,肾为主水之脏,脾肾的关系还表现在水液代谢方面78.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系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感应传导信息的通路系统,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二经脉走向交接规律:举手直立,阴升阳降82. 奇经八脉的主要作用:①进一步密切了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于战国至两汉时期2.战国至两汉时期的《黄帝内经》(灵枢,素问)、《难经》(补充内经不足)、《伤寒》(辨证论治的诊治原则,《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最早的药物学专著,“四气五味”的药性理论,“七情和合”的药物配伍理论,为组方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等医学典籍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确立。

3.晋·王叔和《脉经》,第一部脉学专著4.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最早的针灸学专著5.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6.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第一部医学百科全书7.南宋·陈言(无择)《三因方》,将病因概括为三类(内因,外因,不内外因)8.寒凉派,刘完素,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为热甚9.攻邪派,邪去正自安10.补土派,李杲,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11.滋阴派,朱震亨,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滋阴降火《格致余论》12.张介宾(景岳),阳非有余,真阴不足13.吴有性(又可),《瘟疫论》,创戾气说14.叶桂(天士,号香岩),《温热论》,创立了温热病的卫气营血辩证理论15.薛雪(生白),《温热条辨》16.吴瑭(鞠通)《温病条辨》,创立三焦辩证理论17.王清任《医林改错》,发展瘀血理论18.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19.中医学的整体观念,主要体现在人体自身的整体性和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两个方面20.病,疾病,是致病邪气作用于人体,人体正气与之抗争而引起的机体阴阳失调、脏腑组织损伤、生理机能失常或心理活动障碍的一个完整的生命过程21.证,证候,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一般由一组相对固定的、有内在联系的、能揭示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病变本质的症状和体征构成22.症,症状和体征的总称,是疾病过程中变现出来的个别,孤立的现象,也可以是病人异常的主观感觉或行为表现23.辩证,是在认识疾病的过程中确立证候的思维和实践过程,即将四诊所收集的有关资料,包括症状和体征,运用中医学理论进行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及发展趋向,然后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的过程24.论治,是在通过辩证思维得出证候诊断的基础上,确立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选择适当的治疗手段和措施来处理疾病的思维方法和实践过程25.同病异治,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域不同,或所处的疾病的阶段或类型不同,或病人的体质有异,故反应出的证候不同,因而治疗也就各异26.异病同治,几种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出现了大致相同的证,故可用大致相同的治法和方药来治疗27.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28.阴阳的特性:阴阳属性相互转化,阴阳即使相对的,又是绝对的,阴阳之中复有阴阳,阴阳具有普遍性29.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对立制约,阴阳互根互用,阴阳交感与互藏,阴阳消长,阴阳转化30.心属火,主温通,为阳中之阳;肺属金,主肃降,为阳中之阴31.五行,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32.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33.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五行的相生相克,无形的制约与胜复,五行的相乘相侮,五行的母子相及34.五行相克,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有序的递相克制、制约的关系35.五行相乘,五行中一行对其所胜的过度制约或克制,又称“倍克”36.五行相侮,五行中一行对所不胜之行的反向制约和克制,又称“反克”37.精,是禀受于父母的生命物质于后天水谷精微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精华物质,是人体生命的本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38.精的功能:繁衍生命、濡养、化血、化气、化神39.气是人体内活力很强运行不息的极精微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40.人体之气来源于先天之精所化生的先天之气(元气)、水谷之精化生的水谷之气和自然界之清气,后两者合成后天之气(宗气),三者结合而成一身之气41.气机:气的运动称作42气化: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43.气的作用:推动与调控作用,温煦与凉润作用,防御作用,固摄作用,中介作用44.元气,是人体最根本、最重要的气,是人体活动的原动力宗气,由谷气与自然界清气相结合而积聚胸中的气,属后天之气的范畴45.营气,行于脉中具有营养作用的气46.卫气,行于脉外具有保卫作用的气47.血是行于脉中而具有营养的红色液态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48.水谷精微和肾精是血液化生的基础,血液以水谷之精化生的的营气,津液以及肾精为其化生之源49.血液的正常运行,与心肺脾等脏腑的功能密切相关50.血的功能:濡养,化神51.津液:是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52.津液的输布主要依靠脾,肺,肾,肝,三焦等脏腑生理机能的协调配合来完成53.津液的生理机能:滋润濡养,充养血脉54.气与血的关系:(一)气为血之帅①气能生血②气能行血③气能摄血(二)血为气之母①血能养气②血能载气55.气与津液的关系:①气能生津②气能行津③气能摄津④津能生气⑤津能载气56.藏象,是指藏于体内的内脏及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及与自然界相同应的事物和现象57.心的主要生理机能:主血脉(指心气具有推动和调控血液在脉道中运行,流注全身,发挥营养和滋润作用.心主血脉包括心主血和主脉两个方面),主藏神(心具有统帅全身脏腑,经络,形体,关窍的生理活动和主司意识,思维,情志等精神活动的作用)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在窍为舌在志为喜在液为汗与夏气相通应58.肺的主要生理机能:1.主气司呼吸①主呼吸之气②主一身之气2.主行水(指肺气的宣发肃降运动和调节全身水液的输布和调节全身水液的输布和排泄)3.朝百脉,主治节(朝百脉,是指全身的血液都通过百脉流经于肺,经肺的呼吸,进行体内外清浊之气的交换,然后再通过肺气宣降作用,将富有清气的血液通过百脉输送到全身)(主治节;调节呼吸运动;调理全身气机;调节血液运行;之力调节津液代谢)肺为华盖肺为娇脏肺气宣降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在窍为鼻,喉为肺之门户在志为忧在液为涕与秋气相通应59.脾的主要生理机能:1.主运化2.主统血(脾气具有统摄,调控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而不逸出脉外的功能)生理特性1.脾气主升(升清,升举内脏)2.喜燥恶湿在体合肉,主四肢在窍为口,其华在唇在志为思在液为涎与长夏相通应60.肝的主要生理机能:1.主疏泄(肝气具有疏通,畅达全身气机,进而促进精血津液的输布、脾胃之气的升降、胆汁的分泌排泄以及情志舒畅等作用)2.主藏血(肝脏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和防止出血的机能)肝藏血的生理意义:涵养肝气、调节血量、濡养肝及筋目、为经血之源、防止出血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在窍为目在志为怒在液为泪与春气相通应61.肾主要生理机能1.藏精(具有贮存、封藏精的生理机能)2.主水(肾气具有主司和调节全身水液代谢的功能)肾气对水液代谢的调节作用:肾气对参与水液代谢的脏腑的促进作用;肾气的生尿和排尿作用3.主纳气(指肾气有摄纳肺所吸入的自然界清气,保持呼吸的深度,防止呼吸表浅的作用)在体合骨,生髓,其华在发在窍为耳及二阴在志为怒在液为唾与冬气相通应62.天癸,是肾精及肾气充盈到一定程度而产生的一种精微物质,具有促进人体生殖器官的发育和维持人体生殖机能的作用63.胆又称奇恒之腑,主要生理机能是贮藏排泄胆汁和主决断64.胃:主要生理机能①主受纳水谷②主腐熟水谷生理特性:胃气通降;喜润恶燥65.小肠:主受盛化物;主泌别清浊66.大肠:主传化糟粕;大肠主津67.三焦:上焦(膈以上的胸部,包括心、肺两脏,以及头面部)如雾,中焦(膈以下、脐以上的腹部,包括脾胃和肝胆等脏腑)如沤,下焦(脐以下的部位,包括小肠、大肠、肾、膀胱、女子胞、精室等脏腑以及两下肢)如渎68.奇恒之腑,是指脑、髓、骨、脉、胆、女子胞的总称,都是贮藏精气的脏器,似脏非脏,似腑非腑69.心与肺:血液运行与呼吸吐纳之间的协同调节关系心与脾:血液生成方面的相互为用及血液运行方面的相互协同70.心与肝:行血与藏血以及精神调节两个方面71.心与肾:水火相济、精神互用、君相安位72.肺与脾:气的生成与水液代谢73.肺与肝:人体气机升降的调节方面74.肺与肾:水液代谢、呼吸运动、阴阳互资75.肝与脾:疏泄与运化的相互为用、藏血与统血的相互协调关系76.肝与肾:精血同源、藏泄互用、阴阳互滋互制77.脾与肾: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脾肾两者首先表现为先天与后天的互促互助关系;脾主运化水液,肾为主水之脏,脾肾的关系还表现在水液代谢方面78.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系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感应传导信息的通路系统,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二经脉走向交接规律:举手直立,阴升阳降82. 奇经八脉的主要作用:①进一步密切了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

②调节十二经脉的气血,正经气血有余时,则流注于奇经八脉蓄以备用,而当十二经脉气血不足时,则可由奇经溢出,予以补充。

③奇经八脉与肝、肾等脏及女子胞、脑、髓奇恒之腑关系较为密切,在生理、病理方面有一定的联系。

83.督脉称“阳脉之海”。

任脉称“任主胞胎”。

冲脉称“十二经脉之海”,又称“血海”。

84. 跷脉的基本功能:一是主司下肢运动,可使下肢运动灵活矫捷。

二是司眼睑的开合。

85.十二经别,是从十二正经别行分出,深入躯体内部,循行于胸腹及头部的重要支脉。

经别的特点:一是多分布于肘膝、脏腑、躯干、颈项及头部。

二是其循行特点可用“离、合、出、入”来概括。

三是阴经的经别合于相表里的阳经经别,一并注入阳经,成为一“合”,共为“六合”。

86.经别可加强十二经脉表里两经在体内的联系;别络可加强十二经脉表里两经在体表的联系。

87.经筋的特点:其循行起于四肢末端,结聚于关节,布散于胸背而终于头身。

多呈向心性循行。

具有约束骨骼、主司关节运动的功能。

88.经络的生理功能:①沟通联系作用;②运输渗灌作用;③感应传导作用;④调节机能平衡。

89.体质是指人类个体生命过程中,由遗传性和获得性因素所决定的表现在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活动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征90.病因:凡能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即称病因91.风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①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②风性善行而数变;③风性主动;④风为百病之长。

92.寒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①寒为阴邪,易伤阳气;②寒性凝滞;③寒性收引。

93.暑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①暑为阳邪,其性炎热;②暑多升散,扰神伤津耗气;③暑多挟湿。

94.湿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①湿为阴邪,易损伤阳气易,阻遏气机;②湿性重浊;③湿性黏滞;④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95.燥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①燥性干涩,易伤津液;②燥易伤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