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心理学 知觉的自上而下及自下而上的加工论文
知觉的生理心理学基础
2. 知觉信息流
• 信息流(information stream) • 自上而下信息流与自下而上信息流 • 循环信息流(recurrent stream) • 串行(serial processing) • 并行(pararall processing)
2.1 底顶加工的信息流
• 2.1.1 初级知觉通路 皮层下通路:神经节C→LGN中的NC →V1(M、P、K通路) 皮层通路:V1 →V2(MD、BD、ID通路)
2.1 底顶加工的信息流
• 2.1.2 高级知觉通路 背侧通路:V1 →V2、V3 →MT 腹侧通路:V1 →V2、 V3 →IT
Dorsal and Ventral Visual Pathways
• 精神盲(psychic blindness)现象:颞下回
1.2.2 多模式感知细胞
• 还见于:颞上沟、顶叶5,7区、额叶8,9, 46区
1.2.3 特异性知觉区
• 四个知觉区
LOC(lateral occipital complex)
Z.Kourtzi分离形状和轮廓特征的 fMRI实验
FFA (fusiform face area)
返回
自上而下的知觉加工
自上而下的知觉加工模式将知觉者的 期望整合到关于如何解释感觉信息的模型 中去。对于变化盲的最近研究提示:人们 对于日常视觉信息的加工仅仅限于概要水 平,而忽略了许多细节。
《普通心理学》第四章 知觉
二、知觉中的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加工
1. 自下而上的加工,也叫数据驱动加工; 2. 自上而下的加工,也叫概念驱动加工; 3. 根据感觉信息的多少,两种加工所起的作用大
小不同。
自
上
而
下
的
加
工 ( 概 念 驱 动 )
自 下 而 上 的 加 工
(
数
据
驱
动
)
A.知觉的选择性 B.知觉的整体性
C.知觉的恒常性 D.知觉的理解性
无论在中午或傍晚,一支粉笔总是被看成白色,这是由于 ( A.知觉适应 B.明度恒常性 C.知觉的理解性 D.颜色恒常性
)所致。
不管是在昏黄的灯光下还是偏蓝的光下,我们总是把苹果看成红 色的,这是由于 ( )所致。 A.知觉适应 B.明度恒常性 C.知觉的理解性 D.颜色恒常性
(二)单眼线索
指仅凭一只眼睛的视觉即可提供的线索,它以视 觉所反应的环境及对象的物理特性或现象为内容, 包括: 物体重叠(遮挡) 线条透视 空气透视 相对高度 纹理梯度(结构级差) 运动视差与运动透视
对象重叠(遮挡)
线条透视
空气透视
纹理梯度(结构级差)
运动视差
戴镜后的头三天,网像颠倒,伸手取物时的方向和实际方向相反。三 天后,他可以开始看到自己的手在写字;第四天,两手能做正确的知 觉选择;第五天,能在房间从容散步;第七天,能欣赏散步途中景色。
这说明,经过学习和适应,视觉和触觉、前庭觉之间建立了新的联系, 空间定向能力得以恢复。
等到第八天,他摘下反转镜,这时看到的每样东西都上下、左右颠倒 了。几个钟头后,空间定向恢复正常。
(一)形状的特征分析:
普通心理学 知觉 大纲
定义:知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在头脑中产生的对事物整体的认识1.觉察:发现物体的存在知觉过程 2.分辨:一个事物的属性与其他事物的属性区别开来 感知觉的关系3.确认:人们利用已知的知识经验和当前获得的信息,确定知觉对象1.自下而上的加工:知觉依赖于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物的特性,由外界刺激物引起的加工即为自下而上的加工,亦称数据驱动加工知觉的加工方式 2.自上而下的加工:知觉加工头脑中已存储的信息,及自上而下的加工,1.视知觉2.听知觉感觉器官 3.触知觉4.嗅知觉知觉的 5.味知觉种类 1.空间知觉认识事物 2.时间只觉知 的特性 3.运动知觉觉1.人在知觉客观世界时,总是选择性的把少数事物当 知觉的对象 成知觉的对象,而把其他事物当成知觉的背景 与背景 2.支配注意选择性的规律,也就是知觉的对象从背景中 分离出来的规律知觉的 3.知觉的对象与背景不仅相互转换,而且相互依赖 特性,互相依存的,个别部分综合成知觉整体与 部分的关系1.理解帮助把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分离出来理解在知觉中 2.理解有助于知觉的整体性的作用 3.理解能够产生知觉期待和预测 知觉的特性 界定:当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的范围内改变时,我们的 知觉映像在相当程度上却保持着它的稳定性知觉的恒常性 形状恒常性大小恒常性明度恒常性界定:对物体空间关系的认识,包括了形状、大小、深度与距离,方位与定向知1.对形状的识别开始于对原始特征的分析与检测(自动的) 觉 空间主观轮廓 (轮廓不仅受其他物 知觉轮廓 体轮廓的影响,还受客观轮廓 时间的影响 轮廓与图形 1.邻近性图形的组成 2.相似性原则 3.对称性4.良好连续性形状 5.共同命运知觉 6.封闭性7.线条朝向8.简单性原则2.注意在图形知觉中的作用3.眼动与形状知觉1.大小、距离不变假设:物体大小=网像大小x距离(a=A/D)2.物体熟悉性对大小知觉的作用大小 3.邻近物体的大小对比知觉4.体态变化与大小知觉的1.调节肌肉线索2.幅合1.对象重叠2.线条透视深度知觉和单眼线索3.空气透视空间距离知觉 4.相对高度知觉 5.纹理梯度知 6.运动视差和运动透视觉双眼线索界定:指对物体的空间关系、位置和对机体自身所在空间位置的知觉 1.来自身体两侧的声源最易分辨方向定位听觉的方向2.头部中切面上的声音最易混淆定位 3.如果以两耳连线的重点为顶点作圆锥,从圆锥各面上的点发出的声音最易混淆视觉的方向定位定义:我们知觉到的客观事物和事件的连续性和顺序性,就是时间知觉1.对时间的分辨四种 2.时间确认形式 3.对持续时间的估量时间知觉 4.时间预测时间知觉 1.时间知觉不同于空间知觉与空间知觉 2.时间知觉与空间知觉有紧密联系的关系 3.时间知觉依赖于人脑杜事物或事件的连续性或顺序性的分析和综合,他的发生和广大脑区紧密相连1.根据自然界的周期性现象时间知觉 2.根据有机体的各种节律性活动的各种依据借助计时工具1.感觉通道的性质:听觉最好,触觉其次,视觉最差影响时间知觉 2.一定时间内时间发生的数量和性质的各种因素 3.兴趣和情绪界定:物体的运动特性知觉作用于人脑,为人们所认识网像运动系统生理基础知头眼运动系统觉 1.真正运动1.动景运动运动知觉种类 2.诱发运动缪勒—莱耶错觉似动 3.自主运动潘卓错觉4.垂直水平错觉加斯特罗错觉多尔波夫错觉月亮错觉界定:知觉不能准确的表达外界事物的特性,出现种种歪曲。
自上而下加工控制的视觉工作记忆机制
自上而下加工控制的视觉工作记忆机制摘要通过像联系,相近或相似等原理将多种特征组合成单一表现可以使视觉工作记忆有限的容量扩大化。
在这项研究中,我们得知视觉工作记忆是怎样通过研究关联线索和相近的线索是如何在既不是单独使用又不是在另一个组合线索出现时使用的情况下组成信息的。
此外,我们还研究在一个线索上的另一个线索是否是受意志控制的。
被试需要记住呈现的没有组织线索的客体,只有关联线索的客体,只有相近线索的客体,或者关联性和相近线索都有的客体。
我们发现尽管在两个线索在相互竞争的时候关联性线索可能趋于主导地位,可是它可能关联性线索和相近性线索两个都不使用。
然而,根据任务目标的情况,如果两种线索都存在的时候,他可能关联性和相似性线索都不使用。
引言视觉工作记忆在一个很短的时间(几秒,Zhang&Luck, 2009)内可以回忆少量的信息(三四个单元,Luck&Vogel,1997)。
为了扩大视觉工作记忆的容量,一些特征(比如,红色,圆圈)会被搜集到一起组成一个单元储存在视觉工作记忆中(Luck&Vogel,1997)。
这些特征的组合可以通过多种感知组合的原则来实现,比如,关联性原则((Luck&Vogel,1997;Xu,2006),相似性原则(Woodman,Vecera,&Luck,2003),特征相似原则(Peterson&Berryhill,2013)等。
但是,当两个线索相互竞争的时候视觉工作记忆是如何组织或者什么范围的机制是受自下而上加工控制的还不是很清楚。
我们假设一些线索可能在其他线索上占主导地位,这决定于知觉线索的相对强度。
但是它可能会根据任务目标的强度在组织策略间灵活的转换。
如果两个知觉可以允许知觉地组合情况下,尤其是如果在统一的视觉特性的关系结果,比如,像有关联的的颜色或纹理的的情况下,关联线索是个很有力的线索((Palmer & Rock, 1994; Watson & Kramer, 1999)。
知觉的加工机制
一、什么是知觉知觉(perception)是个体把来自感觉器官的信息转化为有意义对象的心理过程。
通过第六章的学习,我们知道在正常人的日常生活中,纯粹的感觉是不存在的,感觉信息一经感觉系统传达到脑,知觉便随之产生。
以视觉为例,来自感觉器官的信息为我们提供了某种颜色、边界、线段等个别属性,经头脑的加工我们认出了“这是一个香蕉”,“那是一个墨水瓶”。
这种把感觉信息转化为有意义的、可命名的经验过程就是知觉。
知觉是个体借助于过去经验对来自感受器的信息进行组织和解释的过程。
知觉是个体对感觉信息的组织过程。
外部世界的大量刺激冲击我们的感官,我们倾向于有选择地输入信息,把感觉信息整合、组织起来,形成稳定、清晰的完整印象。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的头脑总是不断地对感觉信息加以组织。
例如,一个复杂的听觉刺激序列,被我们知觉为言语,或流水声,或汽车声,即组织成有意义的声音。
对于其他感觉信息,我们也是将其组织成有意义的事物。
这种组织功能主要依靠于我们的过去经验。
人类学家特恩布尔(Turnbull,1961)曾调查过居住在刚果枝叶茂密热带森林中的俾格米人的生活方式,描述过下面的一个实例:有些俾格米人从来没有离开过森林,没有见过开阔的视野。
当特恩布尔带着一位名叫肯克的俾格米人第一次离开居住地大森林来到一片高原时,他看见远处的一群水牛时惊奇地问:“那些是什么虫子?”当告诉他是水牛时,他哈哈大笑,说不要说傻话。
尽管他不相信,但还是仔细凝视着,说:“这是些什么水牛会这样小。
”当越走越近,这些“虫子”变得越来越大时,他感到不可理解,说这些不是真正的水牛。
知觉是人对感觉信息的解释过程。
在知觉一个客体时,我们总是根据自己的经验把它归为某一类,说出它的名称或赋予它某种意义。
我们对感觉信息的解释,通常采取假设检验的方式,即从提出假设到检验假设的过程。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现在请看图7-1b并回答是什么。
绝大多数人可能会回答:“左半部是三齿,是一个三齿叉?不像,因为右半部是两齿的。
普通心理学 知觉的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加工论文
知觉的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加工论文教育科学学院11级教育班温馨每个人都要靠知觉认识客观世界。
而我们在头脑中建构或解释现实世界的方式有两种:自下而上的加工和自上而下的加工。
知觉中的自下而上的加工指的是,知觉的产生是基于大量的感觉信息。
例如,当你打开收音机,调到你爱听的音乐台,你经常能听到一些音符或一段有特色的音乐,把它们综合在一起,你就能知道是哪首歌。
知觉也包含自上而下的加工过程。
大脑中的观念和期望会影响哪些刺激会被注意,如何将刺激组织起来,大脑如何解释它们。
大脑中的印象或观念能对刺激的解释有引导作用。
例如,假设你坐在公园的长椅上等朋友,你不必把每个走过来的人的身高、体重、年龄、眼睛形状、头发颜色、下巴、鞋子大小与你的朋友的特征相比较,相反,你头脑中有一个你朋友的整体形象,你只要寻找与你头脑中的那个整体形象相匹配的人。
一旦某个走过来的人符合那个整体形象,你会在近处看清细节,以便确定这个人是不是你的朋友。
有时,我们知觉过程中既运用自下而上的加工,也运用自上而下的加工。
例如,当你努力想听清某个人说话,你既运用了自下而上的加工──努力辨别每个词语,也运用了自上而下的加工──努力把你听到的内容与你了解的某个话题进行匹配。
认知心理学说明人在知觉过程中对知觉信息加工的一种方式,又称概念驱动加工。
认知心理学认为,知觉是确定人们所接受到的刺激物的意义的过程。
知觉有赖于两种不同形式的信息,即来自环境的信息和来自知觉者自身的信息。
所谓知觉者自身的信息是指知觉者已有的知识、概念,自上而下的加工过程,便是人在从事知觉活动时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概念去加工当前的信息的过程,例如,设想人们要知觉“13”这样一个图形,如果它是出现在“12、13、I4”这种系列中,人们便运用头脑中关于阿拉伯数字的知识进行自上而下的加工,把它知觉为“十三”;如果它是出现在“A、13、C”这种系列中,人们便运用头脑中关于英义字母的知识,把它知觉为英文字母“B”。
最新-中学生《普通心理学》知觉的规律 精品
《普通心理学》:知觉的规律一、知觉的选择性客观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在每一时刻里,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刺激也是非常多的,但人不可能对同时作用于他的刺激全部都清楚地感受到,也不可能对所有的刺激都作出相应的反应。
我们总是把某些事物作为知觉的对象,其他事物作为知觉的背景。
这就是知觉的选择性,即我们总是选择某些事物或事物的某些特性作为我们知觉的对象。
知觉的对象能被我们清晰地感知,知觉的背景只是被我们模糊地感知。
例如,上课时,当我们注意看黑板上的字时,黑板上的字成为我们知觉的对象,而黑板、墙壁、老师的讲解、周围同学的翻书声等便成为知觉的背景;当我们注意听教师的讲解时,教师的声音便成为我们知觉的对象,而周围同学的翻书声、进入视野的一切便成为我们知觉的背景。
知觉的对象和背景之间的关系是相对的,这表现在知觉的对象和背景可以互相转换。
如图3-5左图所示,当我们把图中白色部分作为知觉的对象,黑色部分作为知觉的背景时,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杯子;当我们把图中黑色部分作为知觉的对象,白色部分作为知觉的背景时,我们看到的是两个侧面人头。
如图3-5右图所示,如果以白色为背景,则易知觉为男人,如果以黑色为背景,易知觉为一个少女。
在大多数情况下,从知觉的背景中分出对象来并不困难,但在某些情况下,要迅速地知觉除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把对象从背影中区别出来,一般要取决于三种条件。
(1)当对象与背景的差别越大、对比越大时,对象越容易被感知,如万绿丛中一点红、用白粉笔在黑板上写的字、夜深人静时隔壁的电话铃声;反之,则不容易被感知,如冰天雪地中的白熊、穿着迷彩服藏在草地中的士兵、喧闹集市中的呼机声。
(2)当对象是相对活动的而背景是相对不动的,或对象是相对不动的而背景是相对活动的,对象也容易被感知,如夜空中的流星、大合唱时不张嘴的人。
(3)当对象是自己熟悉的、感兴趣的内容时,或与人的需要、愿望、任务相联系时,也容易被感知,如在嘈杂的环境中听见有人喊自己的名字,在书店对所需要书籍的迅速发现等。
关于普通心理学的论文
关于普通心理学的论文《浅谈普通心理学》心理学有许多分支,除普通心理学外,还有生理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和医学心学理等.每一分支从不同的角度来研究心理现象.但是任何一个分支都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对心理和生理现象的总的看法,如心理学的对象和方法,心理的裨和心理现象的规律性等.对这些心理学一般理论问题的阐述,构成了普通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即心理学基本原理的研究.其研究成果对其他心理学分支有重大的意义.在普通心理学中,心理学基本原理与心理现象一般规律的研究是两个重要方面.心理学基本原理的研究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以心理裨的问题为核心,涉及心理与客观现实的关系,心理与脑心理与社会心理与实践的关系以及心理活动的层次组织,心理现象的分类,如各种心理现象的联系等.这两类研究是相互联系的,有时统称为心理学的方法论问题.对这些问题的不同观点表现出不同的心理学的理论倾向.在近代心理学史上上,出现过许多重要的心理学思潮,如早期的构造心理学机能心理学以及行为主义心理学、精神分析、格式塔心理学和巴甫洛夫学说等,它们对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各有不同的论述,都对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普通心理学对心理学基本原理的研究与一定的哲学思想紧密地联系着,同时也依赖于心理学的具体研究的发展,并常受到邻近学科的影响。
心理学的发展离不开基本原理的研究,而随着心理学的科学材料的积累,某些心理学基本原理也将发生变化。
心理学的历史表明,只有在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下,充分占有心理学的具体研究成果,心理学基本原理的研究才能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在普通心理学中,心理现象一般规律的研究常分为几个领域:①感觉与知觉;②学习与记忆;③思维与言语;④情感与意志,⑤人格与个别心理特征。
这些领域包括了人的心理活动的极为重要的方面。
许多心理学家认为,普通心理学以正常成人的心理活动为研究对象。
正常成人能够积极地参与社会生活,进行各种创造性活动。
从整体上看,正常成人的心理活动达到心理发展的高级水平,体现出人类心理活动的特征,具有典型性。
篇章阅读过程中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交互心理建构过程
篇章阅读过程中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交互心理建构过程摘要笔者从“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交互心里构建过程分析如何针对不同难度的篇章有效提高阅读技能,以及提高阅读效率的具体方法,通过了解阅读过程中的心理活动过程,把认知理论运用到英语阅读之中,学习者能更好地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从而提高英语阅读水平。
关键词认知心理学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外语阅读方法一.引言阅读是阅读主体对所读材料的认知、理解、吸收和应用的过程,是人们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
同时,英语阅读对于我们获取和掌握英语知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认知心理学家们对阅读的过程也有不同的认识, 进而提出了不同的阅读过程模式。
把这些模式归结起来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即自下而上模式、自上而下模式和相互作用模式。
“自下而上”模式即对每一个词句的理解,“自上而下”即读者运用已有的材料阅读背景知识与在阅读进程中所建构关于文章本身的意义,理解词句意义、段落意义、篇章意义等。
目前,国内的一些研究主要着眼于这两种模式在阅读上的应用,但针对不同难度的语篇所采取的不同技巧方面研究较少。
笔者将从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交互心理建构过程方面谈谈针对不同难度的篇章所采取的不同阅读技巧,以及提高阅读效率的有效方法。
二.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英语阅读模式及应用认知心理学家对阅读的过程有着不同的认识,进而提出了不同的阅读过程模式,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即自上而下的加工(top-down model)、自下而上的加工(down-top model)及相互作用模式(interactive activation model)。
认知心理些认为人对事物的识别和理解就是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这两个过程的综合与分离。
(1)自上而下的阅读方法自上而下的加工又称建构知觉(constructive perception)加工, 运用这一方法阅读理解文章时,读者一般先是建构全文的语义图像,理解文章的背景和作者的意图,从宏观层次上分析文章。
普通心理学-4知觉(已完)
四、经验与知觉
经验、动机、期望等都会影响知觉。
五、阈下知觉与超感知觉 阈下知觉是指对未觉察到的信息的知 觉。目前尚无有力证据表明阈下信息可以 以任何实质性的方式改变我们的态度或行 为。 对于超感知觉,心理学家普遍认为它 并不存在。
第二节 知觉的特征 一、知觉的选择性
少 女 与 老 妇
人在知觉客观世界时,总是有选择地 把少数事物当成知觉的对象,而把其他事 物当成知觉的背景,以便更清晰地感知对 象,知觉的这种特性称为知觉的选择性。
虽然我们通常会区分对象和背景。但 在二可图形中这种区分不是绝对的,它表 明对象与背景之间的关系受刺激的空间组 合的影响,可以相互转化。我们可以从多 种途径看待同一图形,这一事实也正说明 了我们并不是消极地对投射在视网膜上的 视觉刺激做出反应,而是积极地试图对自 己看到的东西进行组织并使其有意义。
二、知觉的整体性
1、线条透视
它是指刺激物本身的面积大小、线 条长短以及线条之间距离远近等特征上, 所显示出的能引起深度知觉的单眼线索。 两条向远方延伸的平行线看起来趋于接 近,即是线条透视。这是由于物体在视 网膜上的投影大小不同造成的。近处物 体所占视角大,在视网膜上的投影大; 而远处物体则相反。
2、纹路梯度(结构级差)
知觉与感觉的关系如何呢?感觉和知 觉同属于认识过程的初级阶段,即感性认 识阶段,都是对当前事物的直接认识。但 感觉是较低层次的简单心理过程,是人脑 对事物个别属性的认识,而知觉为较高层 次的复杂心理过程,是对事物整体属性的 认识。
但二者间是连续的,知觉以感觉为基 础,是多种感觉的有机综合,而不是个别 感觉信息的机械相加。感觉是普遍现象, 正常人都会有视觉、听觉等,而知觉是按 一定方式来整合个别的感觉信息,并根据 个体以往的经验来解释感觉信息的,因此 具有很大的个体差异。
知觉规律论文
知觉规律知觉是对感觉经验的加工处理,是认识、选择、组织并解释作用阈我们的刺激过程。
知觉被分为三个阶段:感觉、知觉组织、辨别与识别客体。
知觉是具有理解力的,即知觉本身具有能动性,能积极地搜索、选择、组织、识别物体。
知觉组织一切知觉经验,都必定是某种分门别类的加工过程的最终产品。
这种分门别类的工作及局势将感觉信息组织到一起使人们能形成连续知觉的过程。
知觉组织的一般规律包括:1.简洁律人们的知觉有一种“简化”的倾向,比如一些很著名的雕塑或建筑,它们并不是样子简单,但是给人一种简洁的感觉,这些规则的形能给人带来愉悦。
这种知觉简化的特性给人的认知产生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方面,一方面它自身的力使它呈现向最简化的结构或紧张力减少的状态发展的倾向,体现为人们对于简洁、对称、规则图形的喜好;另一方面,简化、规则的倾向使人们的活动变得简单、程序化,这样就会有相反的力则对它起到抑制的作用。
2.恒常律恒常律指人的知觉具有恒常性,恒常性之客观事物本身不变,但其给人们的感觉刺激由于某些外界条件变化而在一定限度内变化,人对它的知觉不变。
视觉恒常性中最长见到的就是大小、形状、方向恒常性。
是指即使物体在视网膜成像事实上已经发生了这些变化,人们仍然能正确的感知物质的实际形状。
例如,白衬衣不管是在屋里看还是屋外看,我们总是把它知觉为相同的白色;在强光下煤块反射的光量远远大于暗处粉笔所反射的光量,但我们仍把煤块知觉为黑的,粉笔知觉为白的。
形状恒常性指的是,当我们从不同的角度看物体时,物体在我们眼中的成像会发生变化,但我们实际知觉到的物体的形状不会改变。
例如,一个圆盘,无论如何倾斜旋转,而事实上所看到的可能是椭圆,甚至线段,我们都会当它是圆盘;一辆公共汽车,不论从正面看,还是侧面看,我们知觉到的公共汽车的形状不会改变。
大小恒常性指的是,物体离我们近时在视网膜上的成像要大于物体离我们远时在视网膜上的成像,但我们实际知觉到的物体的大小不会因此而改变。
普通心理学心理学考研名词解释(6)
自下而上加工(bottom-up processing):亦称“数据驱动加工”。
与“自上而下加工”相对。
信息加工的方式之一。
指个体在对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物进行知觉时,由外部刺激开始的加工方式。
通常是先对较小的知觉单元进行分析,再转向较大的知觉单元,经过一系列连续阶段的加工,而达到对感觉刺激的解释。
信息加工理论(information processing theory):认知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亦是第一代认知心理学的核心理论。
该理论的核心是从机能上,即从行为水平上将人的大脑与计算机进行类比,主张人脑是类似于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
人的认知过程就是对信息的加工过程,力图建立心理活动的计算机模型;涉及人如何注意、选择和接收信息;如何对信息进行编码、内在化和组织;如何利用这些信息作出决策和指导自己的行为。
信息加工理论在阐明人类的认知过程方面的研究成果,对心理学科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推动了知觉、记忆、语言和问题解决方面的实验研究,成为当代心理学中重要的理论之一。
信息加工模型(information processing model):用信息加工理论解释人的认知过程的理论模型。
假定人的认知活动(即信息加工)是一个由若干连续阶段构成的过程。
每个阶段是一个对输入信息进行某些特定操作的单元,即发生在刺激与反应之间的整个事件的一个子过程。
反应则是这一系列阶段性操作的产物。
用语言、流程图或数学术语来表述信息从一个阶段到另一个阶段的加工,借助计算机即构成人类行为的信息加工模型。
如,司机看见红色信号灯就会停车,用信息加工模型来表示就是:(1)灯光记录在司机的视觉系统中;(2)司机提取和利用存储在记忆中的相关信息,识别出这是红色信号灯;(3)提取存储在记忆中的一条规则,即遇红灯就停车;(4)执行这条规则。
信息加工模型能直观地描述人类行为背后的内部心理过程。
并行分布加工模型(parallel distributedprocessing model):现代认知心理学和人工智能中利用联结主义思想解释信息加工和知识表征方式的模型。
(完整版)彭聃龄《普通心理学》第04章知觉
在知觉活动中,人们对整 体的知觉通常优先于对个 别成分的知觉。
内温实验(Navon, 1977): 局部反应和整体反应;整 体优先
陈霖(1980, 1982)的实 验:在视觉加工的早期, 人的视觉系统对刺激的整 体性质(拓扑性质)更敏 感。在整体加工后,才进 行局部成分或特征的分析。
知觉恒常性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其中视觉线索有重要的作用。
视觉线索指环境中的各种参照物,它们给人们提供了物体距 离、方位和照明条件的信息。这些信息对维持知觉的恒常性 有重要的意义。
知觉活动中,两种加工互相补充;感觉输入越充分,需 要的非感觉信息越少;感觉输入越少,需要的非感觉信 系统的不同水平上,存在着各种特征觉 察器,它们分别对客观事物的各种特性或属性作出 反应,即把不同刺激模式分解成组成部分。
在进行特征觉察的同时,人的神经系统也在不同水 平和不同层次上实现着对刺激性质的整合和综合, 即完成“特征捆绑”。
明度恒常性
在照明条件改变时,物 体的相对明度或视亮度 保持不变。如月色下粉 笔,阳光下的煤块。
明度恒常性也处于完全 恒常性与无恒常性之间。
颜色恒常性:一个有颜色的物体在色光照明 下,它的表面颜色并不受色光照明的严重影 响,而是保持相对不变。例如,室内的家俱 在不同灯光照明下,它的颜色相对保持不变。
知觉对象的理解,以个体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 础。
理解帮助对象从背景中分出。例 如,两可图形的解释。
理解还有助于知觉的整体性。人 们对自己理解和熟悉的东西,容 易当成一个整体来感知。相反, 在不理解的情况下,知觉的整体 性常受到破坏。
理解还能产生知觉期待和预测。 例如,在读到字母"WOR…"后。
知觉恒常性
知觉加工在阅读理解中的应用
知觉加工在阅读理解中的应用作者:周玉霞来源:《启迪与智慧·教育版》2018年第02期【摘要】认知心理学(Cognitive Psychology)是以信息加工观点为核心的心理学,又可称作信息加工心理学。
本文通过对认知心理学中的两种知觉加工理论进行分析和阐释,得出“自下而上加工”和“自上而下加工”都对阅读学习有指导意义,在阅读过程中,将两种加工模式相结合,能更好地促进阅读过程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知觉加工;阅读理解认知心理学(Cognitive Psychology)是以信息加工观点为核心的心理学,又可称作信息加工心理学(王甦,汪安圣,2013)。
它揭示了认知过程中的内部心理机制,并能对人的各种心理活动、言语行为做出某种解释。
认知心理学在本身迅猛发展的同时也影响了其他相关学科(董时雨,2009)。
认知心理学的许多现存理论、观点同样会对学习产生积极影响。
一、知觉加工理论知识简介(王甦,汪安圣,2013)知觉过程包含相互联系的“自下而上(Bottom-Up)和自上而下(Up-Bottom)”两种加工。
自下而上加工和自上而下加工两个术语是由计算机科学引来的。
1.自下而上加工自下而上加工方式是由外部刺激开始的,通常是说“先对较小的知觉单元进行分析,然后再转向较大的知觉单元,经过一系列连续阶段的加工而达到对感觉刺激的解释”(王甦,汪安圣,2013:25)。
例如,当看一幅完整的图时,视觉系统先确认构成图片的各个特征,如颜色,形状,字迹等,然后通过思维联系各个子特征再结合起来才确认并识别各个图片,再结合起来形成一幅完整的图。
由于“信息流程是从构成知觉基础的较小的知觉单元到较大的知觉单元,或者说从较低水平的加工到较高水平的加工”,这种类型的加工因而成为自下而上加工。
2.自上而上加工自上而下加工过程是从一般知识出发,对知觉对象形成期望或假设,进而影响并制约所有的加工阶段和水平,从“调整特征察觉器到引导对细节的注意”等一系过程。
面孔认知中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加工的作用研究
面孔认知中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加工的作用研究目录1 引言 (1)2 研究背景 (2)2.1 面孔认知加工系统的自下而上加工 (2)2.2 面孔认知加工系统的自上而下加工 (3)2.2.1 面孔自上而下加工的行为研究 (4)2.2.2 面孔自上而下加工的神经机制研究 (6)3 研究构思 (10)3.1 问题的提出 (10)3.2 研究假设 (10)3.3 研究框架 (11)3.4 研究意义 (12)3.5 研究创新点 (12)4 实验研究 (14)4.1 实验一:自上而下信息对面孔识别的作用研究 (14)4.1.1 实验目的 (14)4.1.2 实验方法 (14)4.1.3 实验结果 (16)4.1.4 讨论 (18)4.1.5 结论 (19)4.2 实验二:自下而上信息对面孔识别的作用研究 (20)4.2.1 实验目的 (20)4.2.2 实验方法 (20)4.2.3 实验结果 (22)4.2.4 讨论 (24)4.2.5 结论 (25)4.3 实验三:自上而下信息和自下而上信息在面孔识别中的交互作用研究 (26)4.3.1 实验目的 (26)4.3.2 实验方法 (26)4.3.3 实验结果 (28)4.3.4 讨论 (31)4.3.5 结论 (33)5 总讨论 (34)5.1 自上而下信息对面孔识别具有促进作用 (34)5.2 自下而上信息对面孔识别具有促进作用 (35)5.3 面孔认知中自上而下加工和自下而上加工的交互作用 (35)6 总结论 (37)7 研究展望 (38)参考文献 (39)附录 (43)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45)致谢 (46)浙江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引言面孔是人类生活中一种极为特殊又极其常见的视觉刺激,可以为人们提供丰富的信息,如种族、性别、年龄、身份、情绪等等,我们需要快速而准确对面孔所包含的各类信息进行加工才能满足社会生活和人际交往的需要。
鉴于面孔的重要性,对它的感知和识别就成为一项基本认知能力,因此,人类如何对这一特殊的视觉刺激进行加工就成为了各个领域不同学科的焦点问题之一。
知觉的加工过程
知觉知觉是个体把来自感觉器官的信息转化为有意义对象的心理过程。
在正常人的日常生活中,感觉信息一经感觉系统传达到脑,知觉便随之产生。
以视觉为例,来自感觉器官的信息为我们提供了某种颜色、边界、线段等个别属性,经头脑的加工我们认出了“这是一个香蕉”,“那是一个墨水瓶”。
这种把感觉信息转化为有意义的、可命名的经验过程就是知觉。
知觉是个体借助于过去经验对来自感受器的信息进行组织和解释的过程。
从感觉到知觉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但感觉与知觉在性质上是不同的。
感觉是感性认识的初级阶段,各种感觉都是刺激作用于感受器所产生的神经冲动的表征。
知觉虽然以感觉为基础,但不以现实的刺激为限,它还牵涉到记忆、思维等多种心理成分。
知觉属于高于感觉的感性认识阶段。
知觉使我们周围的世界变得有意义,它包含了若干相互联系的作用或过程,如检测、分辨和识别等。
我们是如何将刺激的个别部分或属性组合在一起,形成特定知觉物的心理表征的呢?从信息加工的观点看,主要通过自下而上的加工和自上而下的加工及其交互作用来解释。
自下而上的加工也称数据驱动加工,I是指知觉者从环境中一个个细小的感觉信息开始,将它们以各种方式加以组合便形成了知觉。
持这种理论的心理学家认为,感受器所获得的感觉信息就是我们知觉所需要的一切,无须复杂的思维推理等高级认知过程的参与,我们就直接知觉到了周围环境。
而这种直接知觉环境的能力是由人的生物性决定的,这可以由视崖实验中很小的婴儿就能够形成深度知觉而知。
这种直接知觉理论又如何解释我们对感觉环境的识别呢?主要有这样几种理论假说。
第一种假说称为模板论,认为人们在头脑中储存有无数的模板集,这些模板非常详细,从而使我们有可能辨认出各种客体。
也就是说,把观察到的客体模式与头脑中的模板集进行比较并选出与之匹配的最佳模板,我们就识别了该客体。
但是模板匹配理论难以解释字母知觉中的问题。
这个假设显然是很不经济的。
第二种假说称为原型论,认为原型不同于模板,它不是一个具体的特定样式,而是一类事物最典型(最常见)的例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觉的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加工论文
教育科学学院11级教育班
温馨
每个人都要靠知觉认识客观世界。
而我们在头脑中建构或解释现实世界的方式有两种:自下而上的加工和自上而下的加工。
知觉中的自下而上的加工指的是,知觉的产生是基于大量的感觉信息。
例如,当你打开收音机,调到你爱听的音乐台,你经常能听到一些音符或一段有特色的音乐,把它们综合在一起,你就能知道是哪首歌。
知觉也包含自上而下的加工过程。
大脑中的观念和期望会影响哪些刺激会被注意,如何将刺激组织起来,大脑如何解释它们。
大脑中的印象或观念能对刺激的解释有引导作用。
例如,假设你坐在公园的长椅上等朋友,你不必把每个走过来的人的身高、体重、年龄、眼睛形状、头发颜色、下巴、鞋子大小与你的朋友的特征相比较,相反,你头脑中有一个你朋友的整体形象,你只要寻找与你头脑中的那个整体形象相匹配的人。
一旦某个走过来的人符合那个整体形象,你会在近处看清细节,以便确定这个人是不是你的朋友。
有时,我们知觉过程中既运用自下而上的加工,也运用自上而下的加工。
例如,当你努力想听清某个人说话,你既运用了自下而上的加工──努力辨别每个词语,也运用了自上而下的加工──努力把你听到的内容与你了解的某个话题进行匹配。
认知心理学说明人在知觉过程中对知觉信息加工的一种方式,又称概念驱动加工。
认知心理学认为,知觉是确定人们所接受到的刺激物的意义的过程。
知觉有赖于两种不同形式的信息,即来自环境的信息和来自知觉者自身的信息。
所谓知觉者自身的信息是指知觉者已有的知识、概念,自上而下的加工过程,便是人在从事知觉活动时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概念去加工当前的信息的过程,例如,设想人们要知觉“13”这样一个图形,如果它是出现在“12、13、I4”这种系列中,人们便运用头脑中关于阿拉伯数字的知识进行自上而下的加工,把它知觉为“十三”;如果它是出现在“A、13、C”这
种系列中,人们便运用头脑中关于英义字母的知识,把它知觉为英文字母“B”。
捕获对揭示两种控制过程一一自下而上的加工与自上而下的加工之间的关系有着重要的研究意义。
在当前对注意捕获的研究中,主要存在两大类的实验范式:线索化范式与视觉搜索范式;涉及以下几个方面:刺激驱动的注意捕获与自上而下控制的关系:注意捕获是否涉及注意的空间转移;刺激的显著性对注意捕获的影响;实验范式对注意捕获的影响。
总的来说,没有任何一种视觉刺激能绝对的独立于自上而下的控制之外来捕获注意,因此也可以这样认为,注意捕获被默认为是一种自动化的过程,但这个自动化的过程可以被内源性的调节所抑制或者易化。
知觉的信息加工理论:
外部刺激或信息经由感觉器官进入人的大脑,大脑根据感觉材料的性质及贮存在记忆中的原有知识和经验,对这些材料进行加工,然后形成印象或知觉。
那么,大脑又是如何对知觉信息进行加工的呢?
数据驱动加工与概念驱动加工:
现代心理学认为,过去的知识、经验和现实刺激都是产生知觉所必需的。
一些心理学家进一步认为,总体上说,过去的知识和经验主要是以假设、期望、图式的形式在知觉中起作用的。
人在知觉时,接受感觉信息的输入,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关于当前刺激是什么的假设和期待。
知觉就是在这些假设、期待的引导和规划下进行的。
人的大脑对外部信息的知觉,包含相互联系的两种加工:数据驱动的加工和概念驱动的加工。
数据驱动的加工又叫自下而上的加工,它是指知觉加工开始于外部刺激,通常是先对较小的知觉单元进行分析,然后再转向较大的知觉单元,经过一系列连续阶段的加工而达到对感觉刺激的解释。
例如,当看一个英文单词时,视觉系统先确认诸字母的各个特征如垂直线、水平线、斜线
等,然后将这些特征加以结合来确认一些字母,再结合起来形成单词。
在这种形式的加工过程中,信息是从构成知觉基础的较小的知觉单元流向较大的知觉单元的,或者说,加工是从较低水平迈向较高水平的。
由于较高阶段依赖较低阶段输入信息,所以,这种加工特别强调外界刺激的作用,强调外部输入信息对加工过程的驱动。
同时,较低阶段加工后的信息交由较高阶段进一步加工和处理,较低阶段如何输入信息似乎并不受后续阶段的影响。
与数据驱动的加工不同,概念驱动的加工或称自上而下的加工,是从有关知觉对象的一般知识开始的。
在输入有关外部信息之后,人脑即形成对知觉对象的期待与假设。
这种期待、假设制约着加工的每一阶段,同时也影响着加工的程度和水平。
这种形式的加工,强调的是较高阶段的加工制约着较低阶段的加工,强调人的原有知识和已有概念对组织、解释新的输入信息的影响。
现在一般都承认,知觉过程中既有数据驱动的加工,又有概念驱动的加工。
因为如果只有前者,加工负担必将太重,甚至使人无法承担;同样,如果只有后者,没有刺激的作用,信息加工所产生的只能是幻觉。
应当指出的是,在不同情况下,知觉过程对这两种加工形式也可能有不同的侧重,即在有的情况下更依赖于数据驱动的加工,而在另外的情况下更多地采用概念驱动的加工。
关于这两种加工形式及其联系,目前仍有不少细节没有弄清楚。
例如,现在一般设想,数据驱动的加工和概念驱动的加工似乎是同时进行的,但也不排除两者在启动时间上存在先后。
在概念驱动的加工中,人的期望、假设可能在开始时是一般的、粗略的,但随着更多的刺激信息的获得,期望可能会变得更加具体。
这些问题均有待进一步研究。
知觉是外界刺激作用于感官时人脑对外界的整体的看法和理解,它为我们对外界的感觉信息进行组织和解释。
在认知科学中也可看作一组程序,包括获取感官信息、理解信息、筛选信息、组织信息。
知觉研究的早期理论有赫姆霍兹的无意识推理,和格式塔学
派的完形心理学。
20世纪70年代,吉布森提出了一个很有影响的生态光学理论,强调环境对知觉的作用。
知觉有这样几个特性:整体性、恒常性、意义性、选择性,知觉适应。
整体性是指我们对物体整体的认识通常要快于对局部的认识。
恒常性是指尽管作用于我们感官的刺激在不断的变化,我们所知觉到的物体却保持着相当程度的稳定性。
意义性是我们对事物的知觉通常是和我们赋予它的意义联系在一起的。
选择性是我们在观察两歧图形时常常会在不同的两个图形知觉中来回转换,这说明知觉过程中存在着竞争。
知觉适应是指在刺激输入变化的情况下,我们仍然能够调整知觉返回到原来的状态。
知觉如何把各个元素整合为一个整体,格式塔学派提出了几条知觉组织的规律:相邻律、相似律和共同命运原则。
现在的心理学认为知觉加工过程是自上而下的加工和自下而上的加工一起作用的结果。
而吉布森提出直接知觉的观点,认为环境对知觉起绝对的支配作用。
知觉的研究通常和错觉联系在一起,这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
心理学经常通过研究一种机制失效的情况来研究这种机制的规律。
知觉包括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
知觉与感觉通常是无法完全区分的,感觉是信息的初步加工,知觉是信息的深入加工。
现在的趋势是把感觉和知觉放在一切论述,统称为感知觉。
把信息加工过程分为感觉、组织、知觉与辨认三个阶段。
感觉与知觉的区别与联系:
首先,知觉以感觉为基础,刺激物一旦从感官所涉及的范围消失,感觉和知觉都停止了。
其次,知觉是对感觉材料的加工和解释。
最后,知觉则要借助过去发经验,知觉过程中还有思维,记忆等的参与,因而知觉对事物的反映比感觉要深入,完整。
教育科学学院11级教育班
温馨
2011年11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