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灰质炎病因

合集下载

脊髓灰质炎

脊髓灰质炎

流行模式
随着预防接种的推广,可见“疫苗相关 病例”。疫苗相关病例见于两种人:① 接种疫苗者;②他们的接触者。
接种疫苗病例绝大多数发生于4岁以下儿 童,其中约15%存在某种免疫缺陷。大 多于口服疫苗后7~21天发病。接触者病 例则多见于青年,大多数于口服疫苗后 20~29天。疫苗相关病例发生率约为 1/260万剂,病死率约为10%
临床表现:瘫痪期
瘫痪分布可因个体不同而有很大差别,可 为单肢瘫、截瘫和四肢瘫。瘫痪呈不对称 分布,下肢比上肢易受累,远端比近端易 受累。约3~5天肌无力发展至高峰。肌萎 缩出现在肌无力发生的3周内。
无感觉异常。 成年患者可有短暂的尿潴留。
脑干型常在脊髓受累同时出现延髓受累症
状,脑神经支配肌均可发生无力,但以吞
全部感染者的90%~95%。
临床表现:前驱期
表现为发热、疲乏、头痛、嗜睡、咽痛、 恶心、呕吐、便秘等症状,而无中枢神经 系统受累的症状。1-4天后体温正常,症状 消失,病情不进展,则为顿挫型。
隐性感染和顿挫型脊髓灰质炎均为机体具 有较强免疫力,阻止了病毒进一步侵入中 枢神经系统的结果。
临床表现:瘫痪前期
临床表现:后遗症期
发病1年以上,瘫痪肌肉功能未恢复进入后 遗症期。
实验室检查
周围血白细胞可正常或增高。
血清学检查若能测到IgM型病毒特异抗体, 或感染早期和3~4周后双份血清特异抗体 效价,后者增高4倍以上,则有临床意义。
近年来采用病毒cDNA作核酸杂交及用RTPCR检测病毒RNA,均具有快速诊断的作 用
前驱期体温正常2~3天后,再次出现高烧 (双峰热)并出现神经系统症状。肌肉酸痛及 颈、背部疼痛明显,出现易激惹、不安及 情感不稳。

脊髓灰质炎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知识

脊髓灰质炎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知识

脊髓灰质炎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一)发病原因脊髓灰质炎病毒(poliomyelitis virus)为小核糖核酸病毒科的肠道病毒属。

电子显微镜下观察病毒呈小的圆球形,直径为24~30nm,呈圆形颗粒状。

内含单股核糖核酸,核酸含量为20%~30%。

病毒核壳由32个壳粒组成,每个微粒含四种结构蛋白,即VP1~VP4。

VP1与人细胞膜受体有特殊亲和力,与病毒的致病性和毒性有关。

1.抵抗力脊髓灰质炎病毒对一切已知抗生素和化学治疗药物不敏感,能耐受一般浓度的化学消毒剂,如70%乙醇及5%煤酚皂液。

0.3%甲醛、0.1mmol/L盐酸及(0.3~0.5)×10-6余氯可迅速使之灭活,但在有机物存在时可受保护。

加热至56℃ 30min可使之完全灭活,但在冰冻环境下可保存数年,在4℃冰箱中可保存数周,在室温中可生存数日。

对紫外线、干燥、热均敏感。

在水、粪便和牛奶中可生存数月。

氯化镁可增强该病毒对温度的抵抗力,故广泛用于保存减毒活疫苗。

2.抗原性质利用血清中和试验可分为Ⅰ、Ⅱ、Ⅲ三个血清型。

每一个血清型病毒都有两种型特异性抗原,一种为D(dense)抗原,存在于成熟病毒体中,含有D抗原的病毒具有充分的传染性及抗原性;另一种为C(coreless)抗原,存在于病毒前壳体内,含C抗原的病毒为缺乏RNA的空壳颗粒,无传染性。

病毒在中和抗体的作用下,D抗原性可转变为C抗原性,失去再感染细胞的能力。

加热灭活的病毒即失去VP4和核糖核酸,而成为含有C抗原的病毒颗粒。

应用沉淀反应与补体结合试验可检出天然D抗原及加热后的C抗原。

3.宿主范围和毒力人类是脊髓灰质炎病毒的天然宿主和储存宿主,猴及猩猩均为易感动物。

病毒与细胞表面特异受体相结合并被摄入细胞内,在胞质内复制,同时释出抑制物抑制宿主细胞RNA和蛋白质的合成。

天然的脊髓灰质炎病毒称为野毒株,在实验室内经过减毒处理的病毒株称为疫苗株。

疫苗株仅当直接注射到猴中枢神经系统时才能引起瘫痪,而对人神经细胞无毒性。

脊髓灰质炎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脊髓灰质炎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脊髓灰质炎(poliomyelitis)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临床特点为发热、咽痛、肢体疼痛,少数病例出现肢体弛缓性瘫痪。

因本病多发于小儿,故称“小儿麻痹症”。

自从服用减毒活疫苗后,发病率明显降低。

【病因和发病机制】脊髓灰质炎病毒属肠道病毒,是一种微小核糖核酸病毒。

按其抗原性不同分为Ⅰ、Ⅱ、Ⅲ3型,以I型发病较多,型间很少交叉免疫。

本病毒在外界生活力强,对低温稳定,高温、干燥及氧化消毒剂敏感,在粪便中可存活半年,污水中存活3~4个月,奶制品或食品中存活2~3个月,煮沸立刻灭活,紫外线、2%碘及高锰酸钾均可使其灭活。

病毒侵入人体后。

首先在鼻咽部淋巴组织及胃肠淋巴组织内增殖,若机体能及时将病毒清除,可不发病而呈隐形感染。

若病毒进人血流,导致病毒血症,此时如果体内抗体能中和病毒则不侵犯中枢神经系统,患者仅有上呼吸道和肠道症状,形成顿挫型。

若病毒致病力强或抗体产生过迟或不足,病毒进一步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引起无瘫痪型或瘫痪型。

病变主要在脑干及脊髓前角运动神经细胞,从而引起下运动神经原性的肌肉软瘫。

腰、颈段脊髓前角细胞受损最重,细胞坏死,故四肢瘫多见。

患病期间,一些因素如劳累、肌内注射、手术等可促使瘫痪的发生。

脊髓灰质炎

脊髓灰质炎

临床分期
四.恢复期:
瘫痪后1 瘫痪后1-2周肢体功能逐渐恢复,由远及近,由小及大 肌群恢复,腱反射也渐恢复,轻者1 月,重者6 18月, 肌群恢复,腱反射也渐恢复,轻者1—3月,重者6—18月, 甚至更长时间恢复。
五.后遗症期:
神经组织严重损害,某些肌群功能不能恢复, 形成永久性瘫痪及肌肉萎缩, 并导致肢体或躯体畸形。
Polio ‘Last Cases’
Americas Region Luis Fermin Tenorio Peru 1991
Western Pacific Region Mum Chanty Cambodia 1997 European Region Melik Minas Turkey 1998
脊髓灰质炎
脊髓灰质炎(Polilmyelitis) 脊髓灰质炎(Polilmyelitis)
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所致的主要侵犯人体 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所致的主要侵犯人体 脊髓前角的灰、白质部分的急性传染病, 脊髓前角的灰、白质部分的急性传染病, 临床表现以发热、肢体弛缓性麻痹为特征, 临床表现以发热、肢体弛缓性麻痹为特征, 好发于婴幼儿,故又称为小儿麻痹症。
脊髓灰质炎的流行病学
易感者: 4个月以下婴儿很少得病,1-5岁 小儿发病者最多。二次发病者罕见。
流行特征: 散发式流行,夏秋季发病率最 散发式流行, 高,无明显规律。
脊髓灰质炎的临床表现
潜伏期:一般5 14日(3 35日) 潜伏期:一般5—14日(3-35日) 临床分型:无症状型(隐形感染) 顿挫型 无瘫痪型 瘫痪型
脊髓灰质炎的临床分期
前驱期(第一次病毒血症期): 1.主要症状:起病缓急不一,大多有低热或中等热,伴乏
力、咽痛、咳嗽及纳差、腹痛等病毒血症症状。 2.持续时间:数小时—3、4日 2.持续时间:数小时— 3.转归: 3.转归

脊髓灰质炎病史护理PPT课件

脊髓灰质炎病史护理PPT课件

护理措施
保持呼吸道通畅,预防感染 保持皮肤清洁,预防褥疮 保持营养均衡,预防营养不良 保持肢体功能,预防肌肉萎缩 保持心理健康,预防心理障碍 保持家庭支持,预防家庭压力过大
护理效果评估
01 患者症状改善程度 02 患者生活质量提高程度 03 患 者 康 复 速 度 04 患 者 满 意 度 05 护理人员专业素质提升程度
护理展望
1 预防为主:加强疫苗接种,提高人群免疫力 2 早期发现:加强监测,及时发现疑似病例 3 及时治疗:针对不同病情,采取相应治疗措施 4 康复护理:关注患者心理和生理需求,提供全面康复支持 5 健康教育:提高公众对脊髓灰质炎的认识,增强预防意识
谢谢
康复护理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饮 食、作息等
定期进行康复训练,如肢体 功能锻炼、语言训练等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如保 持乐观、积极的心态
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如监测 病情变化、预防并发症等
关注家庭护理,如家庭环境、 家庭氛围等
关注社会支持,如社会资源、 社会活动等
心理护理
01
保持乐观心态,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主要症状包括发热、 头痛、肌肉疼痛、
肢体无力等
严重者可导致瘫痪, 甚至死亡
主要通过粪口途径 传播,也可通过空
气飞沫传播
脊髓灰质炎的病因
01
01
病毒感染:脊髓灰质炎病毒通 过消化道传播,主要感染儿童
02
02
传播途径:粪-口途径,通过 污染的食物和水传播
03
03
易感人群:儿童,特别是5岁 以下的儿童
04
02
学会自我调节,避免焦虑和抑郁
03
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获得社会支持
04
学会放松和休息,保持良好的作息规律

脊髓灰质炎

脊髓灰质炎

脊髓灰质炎症状体征视病变的程度与范围不同,本病的临床表现及症状的轻重程度和范围相差悬殊,轻者可无症状,重者则可引起严重瘫痪,甚至危及生命。

临床上一般将其分为四期。

1.潜伏期平均为7~14天,短者2~3天,长者可达3~5周不等。

在此期间一般并无明显症状,属隐性病例,但本期末有传染性。

2.病变发展期有三个发展阶段。

(1)第一阶段——前驱期:此时患者出现低热或中等热度,常伴有头痛、困倦、多汗及全身疲乏不适等症状,并可出现食欲不振、呕吐、腹泻或便秘等胃肠道症状,甚至有咽痛、咽红及轻咳等呼吸道症状。

此期一般持续1~4天。

大多数病例发展到此期为止,属顿挫型,又称为幸运型。

(2)第二阶段——瘫痪前期:在前者基础上,患儿体温恢复正常,一般性症状消失,但经1~3天后体温又上升,并且体温较高,常在38~39℃之间,个别患儿可高达40℃。

此时,其一般症状亦随之加重。

患儿烦躁不安,有头痛、呕吐、嗜睡、肢体疼痛及感觉过敏。

项背部可有肌强直征,且可见婴幼儿囟门紧张饱满,并可出现“脊髓征”,对诊断有意义。

此期一般持续3~5天,但也有短至几小时或长达2~3周者。

在这一阶段仍可有部分病例不出现肢体瘫痪而逐渐康复,称为无瘫痪型病例,亦属幸运型。

另一部分患儿病情继续发展,并进入瘫痪期。

(3)第三阶段——瘫痪期:一般在瘫痪前期的第3~4天时进入本期,大约有5%的病例可不经过瘫痪前期而直接进入本期。

瘫痪症状多在热度下降时出现,也有在退热后发生者。

开始常伴有肢体疼痛及肌肉压痛,之后突然发生瘫痪。

瘫痪可见于任何部位,但以肢体瘫痪最为多见。

视病理改变的部位不同,瘫痪可分为以下4种类型,其后果相差甚大。

①脊髓型:最常见,主要引起四肢及躯干肌麻痹,其中以下肢麻痹者最多,上肢与下肢之比约为1∶19。

此型麻痹具有下列特点:A.弛缓:呈弛缓性麻痹,并伴有肌肉萎缩及受累肌肉的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B.仅运动受累:只有运动麻痹而无感觉障碍。

C.差别大:肌肉麻痹的程度不一,自仅可察觉的肢体软弱至全瘫可在同一病例,甚至同一肢体存在。

脊髓灰质炎(4.10)

脊髓灰质炎(4.10)

27
神经系统检查
• • • • 运动检查 感觉检查 反射检查 脑膜刺激征
28
运动检查
神经系统疾病常出现运动障碍。在神经 系统检查中,运动检查是一重要项目。 运动检查包括: 肌萎缩检查 肌张力检查 肌力检查
29
(1)肌萎缩
是指肌肉体积变小。可与邻近的及对侧 相同的肌肉比较。并可用带尺测量肢体 的周胫。
14
诊 断
诊断原则: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症状与 体征、实验室检查以及随访结果等进行综 合分析做出诊断。
15
诊 断
诊断依据:
1 流行病学史 1.1 与确诊的脊髓灰质炎患者有接触史或近期曾 经到过脊髓灰质炎流行地区。
1.2 经过3d~35d(一般为5d~14d)的潜伏期。
16
诊 断
诊断依据:
2 临床表现 2.1 早期可有发热、呕部不适、婴幼儿可烦躁不安、 腹泻/便秘、多汗、恶心、肌肉酸痛等症状。
是指肌肉收缩时的力量。肌力一般按六级记录:
0级(全麻痹) : 刺激肌肉时,毫无收缩现象 1级(次全麻痹):刺激肌肉时,肌腱或肌体略见收缩或触 之有收缩感,但不引起动作 2级(重度麻痹) :肢体不能向上抬举,只能在平面上移动 3级(中度麻痹) :可自动向上抬举,但不能承受任何压力 4级(轻度麻痹) :可自动向上抬举,亦能承受一定压力, 但不能对抗阻力 5级: 肌力正常
10
临床表现
• 顿挫型(轻型)
约占4%~8%。病毒未侵袭中枢神经组织。
①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如发热,咽部不适、充血 及咽后壁淋巴组织增生,扁桃体肿大等。 ②胃肠道症状,恶心、呕吐、腹泻或便秘,腹部不 适等 ③流感样症状,头痛、乏力、关节、肌肉酸痛等。
11
临床表现

脊髓灰质炎的名词解释-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脊髓灰质炎的名词解释-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脊髓灰质炎的名词解释-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脊髓灰质炎,是一种由脊髓前角灰质受到病毒侵害而引起的传染病。

该疾病主要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主要传播途径为经由口腔进入人体后经脑脊髓膜扩散,引起神经系统病变。

脊髓灰质炎的发病率较高,主要影响儿童和青少年群体。

本文将对该疾病进行详细解释,包括定义、病因、传播途径、症状和治疗等内容,旨在增加对脊髓灰质炎的了解,提高对该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意识。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围绕脊髓灰质炎这一疾病展开讨论,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脊髓灰质炎的定义、病因和传播途径、症状和治疗。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深入解释和分析,读者能够更全面地了解这种疾病的特点、危害与对策,从而提高对脊髓灰质炎的认识和应对能力。

在正文部分,我们将逐一分析这些方面的内容,并给出详细的解释和论述。

最后,在结论部分,将对整个文章进行总结,探讨脊髓灰质炎对社会的影响,并展望未来在预防和治疗方面的发展方向。

整个文章结构清晰明了,逻辑严谨,旨在为读者提供准确全面的信息,引起对脊髓灰质炎这一疾病的高度重视和关注。

1.3 目的:脊髓灰质炎是一种严重的传染病,对人类健康和社会稳定构成了严重威胁。

本文的目的是通过对脊髓灰质炎的名词解释,帮助读者更加深入了解这种疾病。

通过对病因、传播途径、症状和治疗等方面的介绍,读者可以更好地了解脊髓灰质炎,并且增强对于预防和控制这种疾病的认识和意识。

同时,本文也旨在呼吁政府、医疗单位和社会各界关注脊髓灰质炎疫情,加强预防措施和宣传教育工作,为保障人民健康和社会稳定贡献力量。

2.正文2.1 脊髓灰质炎的定义:脊髓灰质炎是一种由脊髓灰质中的神经元受到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

该病主要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是一种急性传染病。

脊髓灰质炎主要发生在儿童和青少年身上,成年人也可能感染。

疾病的流行季节通常是夏秋季节。

脊髓灰质炎病毒主要通过食物和水传播,也可以通过接触病人的呼吸道分泌物传播。

患上脊髓灰质炎后,病毒会攻击脊髓灰质中的运动神经元和前角细胞,导致神经元的破坏和功能受损。

脊髓灰质炎

脊髓灰质炎

脊髓灰质炎简介脊髓灰质炎(Poliomyelitis、Polio)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由病毒侵入血液循环系统引起,部分病毒可侵入神经系统。

临床表现主要有发热、上呼吸道症状、肢体疼痛为主,部分患者可发生弛缓性神经麻痹并留下瘫痪后遗症。

流行时以隐匿感染和无瘫痪病例为多,儿童发病较成人为高,普种疫苗前尤以婴幼儿患病为多,故又称小儿麻痹症(Infantile paralysis)。

病原学脊髓灰质炎病毒是属于小核糖核酸病毒科的肠道病毒,病毒呈球形,直径约20~30nm,核衣壳为立体对称20面体,有60个壳微粒,无包膜。

根据抗原不同可分为Ⅰ、Ⅱ、Ⅲ型,Ⅰ型易引起瘫痪,也最容易引起流行,各型间很少交叉免疫。

脊髓灰质炎病毒对外界因素抵抗力较强,但加热至56℃以上、甲醛、2%碘酊、各种氧化剂如双氧水、漂白粉、高锰酸钾等,均能使其灭活。

流行病学(一)传染源:人是脊髓灰质炎病毒唯一的自然宿主,本病通过直接接触传染,是一种传染性很强的接触性传染病。

隐性感染(占99%以上)和轻症瘫痪型病人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瘫痪型因症状明显而在传播上意义不大。

隐性感染(最主要的传染源)在无免疫力的人群中常见,而明显发病者少见;即使在流行时,隐性感染与临床病例的比例仍然超过100:1。

一般认为,瘫痪性病变在发展中国家(主要是热带)少见,但近来对跛行残疾的调查发现这些地区的发病率达到美国接种疫苗以前的高峰发病年份。

(二)传播途径:本病以粪-口感染为主要传播方式,发病前3~5天至发病后1周患者鼻咽部分泌物及粪便内排出病毒,少数病倒粪便带毒时间可长达3~4月;密切生活接触,不良卫生习惯均可使之播散。

这些地区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都很差,病毒传播广泛,终年发病,因而小儿在生后几年内就获得感染和免疫,而不发生大流行。

(三)人群易感性:人群具有普遍易感性,感染后获持久免疫力并具有型的特异性。

<4个月婴儿有来自母体的抗体,故很少发病,以后发病率逐渐增高,至5岁以后又降低。

脊髓灰质炎

脊髓灰质炎



瘫痪肢体畸形的预防 矫形手术 运动疗法 物理疗法 作业疗法 矫形器 心理治疗
瘫痪肢体畸形的预防


防止肌肉变形,促使功能恢复 保持关节功能位 坚持瘫痪肢体的运动 矫形器的应用
矫形手术

手术的目的纠正 畸形、均衡肌力、
运动疗法

被动运动 主动运动 矫形手术后的运动疗法
矫形器的应用儿麻后遗症用KAFO
站立时膝关节自锁, 坐下时膝铰链易打 开 碳纤维、高分子材 料的运用,更加轻 便


托马斯支架
股骨头无菌性坏死 坐骨承重 健肢补高鞋 可行走 易穿戴

心理治疗
前期、瘫痪期、恢复期和后遗症期。
二 康复评定


一般状况的评定:全身状态、心理 麻痹肢体的评定:肌力、ROM、关节畸形的测量、 肢体长度的测量、肢体周经检查、步态评定(臀 大肌步态、鸭步步态、股四头肌步态、小腿三头 肌步态、胫前肌步态、疼痛步态、短腿步态) A 机 制
病毒经口入人体, 在扁桃体及肠道淋 巴组织繁殖。 无症状型(隐性感染)
进入血液循环形成 病毒血症,出现前 驱期症状。 通过血脑屏障侵入 中枢神经系统引起 瘫痪前期症状。
顿挫型
无瘫痪型
病情进一步发展
瘫痪型
(二)临床表现
表现有无症状型、顿挫型、无瘫痪型及瘫痪 型4种。
瘫痪型为本病之典型表现,分前驱期、瘫痪
Dr Alber Sabin
疫苗使用的效果
(一)病因
脊髓灰质炎病毒电镜照片
流行病学
传染源 传播途径 易感性 流行特征 人是唯一贮存宿主,显性、隐性感染者都是传染源。 主要经粪-口传播。 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可获同型病毒持久免疫力。 6月-5岁小儿发病率90%。流行时以隐性感染及无瘫 痪型病例多,瘫痪型仅占1/1000。

脊髓灰质炎课件

脊髓灰质炎课件

02
头痛:头痛、头晕、恶 心、呕吐
03
肌肉疼痛:肌肉酸痛、 无力
04
关节疼痛:关节疼痛、 肿胀
05
皮肤红疹:皮肤出现红 疹,瘙痒
06
神经系统症状:肢体无 力、瘫痪、呼吸困难
2
脊髓灰质炎的预 防与治疗
预防措施
接种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是 预防脊髓灰质炎最有效的方法
保持个人卫生:勤洗手,保持 室内通风,避免接触感染者

04 接种后注意事项:避
免剧烈运动,注意饮 食卫生,保持良好的 生活习惯。
疫苗安全性
01
脊髓灰质炎 疫苗的安全 性:经过严 格临床试验,
安全性高
02
疫苗副作用: 可能引起轻微 发热、红肿等 反应,但通常 不会引起严重
不良反应
03
04
疫苗有效期: 脊髓灰质炎 疫苗有效期 较长,可提 供长期保护
疫苗储存条件: 脊髓灰质炎疫 苗需要低温储 存,以保证疫 苗质量和有效
脊髓灰质炎病因
病毒感染:脊髓灰质炎病
毒通过消化道、呼吸道等 01
途径进入人体
03 病毒复制:病毒在体内复 制,导致神经细胞损伤
免疫系统:病毒侵入人体
02 后,免疫系统产生抗体,
但抗体不能完全清除病毒
神经损伤:病毒损伤神经
04 细胞,导致肌肉无力、瘫
痪等症状
脊髓灰质炎症状
01
发热:体温升高,持续 数天
脊髓灰质炎课件
演讲人
目录
01. 脊髓灰质炎概述 02. 脊髓灰质炎的预防与治疗 03. 脊髓灰质炎疫苗
1 脊髓灰质炎概述
脊髓灰质炎定义
01
脊髓灰质炎是一种由脊髓灰 质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脊髓灰质炎的概述

脊髓灰质炎的概述

脊髓灰质炎的概述脊髓灰质炎(Poliomyelitis、Polio)是急性传染病,由病毒侵入血液循环系统引起,部分病毒可侵入神经系统。

患者多为一至六岁儿童,主要症状是发热,全身不适,严重时肢体疼痛,发生瘫痪。

俗称小儿麻痹症。

1.脊髓灰质炎又称小儿麻痹症,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

2.90%发生在5岁以下小儿,病变主要在脊髓灰质,表现为弛缓性肌肉麻痹,可留下瘫痪后遗症。

3.脊髓灰质炎是一种古老的疾病,早在3500多年前古埃及的石刻上就有记载。

4.历史上最著名的一位脊髓灰质炎病人莫过于富兰克林・罗斯福。

5.本病是人类决定消灭而即将消灭的疾病(1988年世界卫生大会提出2000年全球消灭脊髓灰质炎),每年12月为消灭脊髓灰质炎强化疫苗接种月。

6.急性驰缓性麻痹(AFPAcuteFlaccidParalysis)(1)定义急性起病,以肢体运动障碍为主,并伴有肌肉驰缓性麻痹(软瘫)的一组疾病。

(2)AFP病例:任何15岁以下出现急性软瘫的儿童。

(3)目的:通过对高危人群的监测活动,极大限度地发现真正由脊灰野病毒引起的病例。

【注意事项】大家在用药的时候,药物说明书里面有三种标识,一般要注意一下:1.第一种就是禁用,就是绝对禁止使用。

2.第二种就是慎用,就是药物可以使用,但是要密切关注患者口服药以后的情况,一旦有不良反应发生,需要马上停止使用。

3.第三种就是忌用,就是说明药物在此类人群中有明确的不良反应,应该是由医生根据病情给出用药建议。

如果一定需要这种药物,就可以联合其他的能减轻不良反应的药物一起服用。

大家以后在服用药物的时候,多留意说明书,留意注意事项,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本文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脊髓灰质炎

脊髓灰质炎

脊髓灰质炎1.什么是脊髓灰质炎?脊髓灰质炎(简称脊灰,俗称为小儿麻痹)是由脊灰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影响年幼的儿童。

病毒通过受污染的食物和水传播,经口腔进入体内并在肠道内繁殖。

90%以上受感染的人没有症状,但他们排泄的粪便带有病毒,因此传染给他人。

少数感染者出现发热、疲乏、头痛、呕吐、颈部僵硬以及四肢疼痛等症状。

仅有极少数感染者,由于病毒侵袭神经系统导致不可逆转的瘫痪。

在瘫痪病例中,5%—10%的患者因呼吸肌麻痹而死亡。

本病属乙类法定传染病类型。

2.脊髓灰质炎分期或分型。

在出现症状者中可分为顿挫型、无瘫痪型和瘫痪型。

瘫痪型占全部感染者的1%~2%。

典型瘫痪病人的病程可分为前驱期、瘫痪前期、瘫痪期、恢复期及后遗症期。

3. 脊髓灰质炎的传染源。

为病人及无症状带病毒者。

后者及无瘫痪型病人不易被发现,且人数众多,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

4. 脊髓灰质炎的传播途径。

病毒随粪便排出体外,污染手、用具、水和食物等,经口摄入为主要传播途径。

病初病人咽部分泌物可排出病毒,故亦可经飞沫传播,但为时短暂。

5. 脊髓灰质炎的潜伏期和传染期。

病毒由口进入胃肠道,潜伏期为3~35天,一般7~14天。

90%以上呈隐性感染,病人可无症状,但可从鼻咽部及粪便中排出病毒,并可产生特异性抗体。

6. 脊髓灰质炎的人群易感性。

人群普遍易感,以1~5岁儿童为多。

感染后对同型病毒可获持久免疫力,对异型病毒的免疫力弱。

7. 脊髓灰质炎的临床表现。

①.无症状性感染:表现有轻度疲倦或无任何症状,这占脊髓灰质炎病毒感染后的大多数。

②.顿挫型(流产型)脊髓灰质炎:病人只有轻度发热、疲倦、嗜睡或伴以头痛、恶心、呕吐、便秘、咽痛等一般症状。

病人在数天内可完全恢复,这类病人不易正确诊断。

③.无菌性脑膜炎(非瘫痪型脊髓灰质炎):开始的症状与顿挫型相似,继之或痊愈数日,或好转数日或相继出现背痛,颈部强直等脑膜刺激症状。

病日持续2~10天,一般预后良好。

病人脑脊液压力正常或稍高,淋巴细胞稍有增加,总细胞数在10~500/ml,蛋白质浓度稍有升高或正常,糖含量在正常范围。

脊髓灰质炎知识点总结

脊髓灰质炎知识点总结

脊髓灰质炎知识点总结1. 病因脊灰病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poliovirus)引起的。

该病毒主要通过口-粪传播途径传播。

当感染者排泄病毒时,如果不注意个人卫生,他们的粪便中的病毒可能通过食物、水或表面传播给他人。

2. 症状脊灰病的症状包括发烧、头痛、咽喉痛、肌肉无力和瘫痪。

最常见的病例是肢体瘫痪,尤其是小儿麻痹症。

除了肌肉无力和瘫痪,部分患者还会出现呼吸困难,甚至可能导致死亡。

3. 预防脊灰病可以通过接种疫苗来预防。

目前市场上有两种脊髓灰质炎疫苗,分别是口服脊髓灰质炎疫苗(OPV)和注射脊髓灰质炎疫苗(IPV)。

定期接种疫苗是最有效的预防措施。

4. 检测与诊断如果怀疑患者感染了脊灰病,需要进行相关检测来确认诊断。

血液或咽拭子检测可以检测是否存在脊髓灰质炎病毒的感染。

脊灰病的诊断还包括通过脊髓脑脊液检查。

5. 治疗目前尚无特效的抗病毒药物来治疗脊灰病。

治疗的主要方式是支持疗法,包括休息、营养支持和物理治疗。

对症治疗也是重要的,如控制疼痛、维持呼吸功能等。

对于肌肉无力和瘫痪患者,可能需要接受康复治疗。

6. 疫情监测与控制由于脊灰病主要通过病毒传播,疫情监测与控制是非常重要的。

一旦出现病例,需要及时采取隔离措施,并对密切接触者进行观察和检测。

同时还需要对社区进行宣传教育,加强环境清洁和个人卫生,遏制病毒的传播。

7. 心理与社会支持脊灰病患者和其家人可能会面临心理和社会方面的问题。

由于疾病的严重性,患者可能感到沮丧和焦虑。

此外,瘫痪可能会给患者的家庭和社会生活带来很大影响。

因此,提供心理和社会支持是治疗过程中的重要一环。

家庭、社区和医疗机构都可以提供支持和帮助。

综上所述,脊髓灰质炎是一种严重的传染病,对患者的健康和生活造成严重影响。

预防是最为重要的措施,而疫情监测和控制也是不可忽视的。

在治疗过程中,除了对症治疗外,心理和社会支持也是非常关键的。

通过全面的措施,我们有望最终控制脊髓灰质炎疫情,保护人们的健康。

脊髓灰质炎概述

脊髓灰质炎概述

弛缓性瘫和痉挛性瘫鉴别诊断
鉴别项目 病变部位 肌张力 腱反射 病理反射 弛缓性瘫 大脑皮质运动 区或锥体束 增强 亢进 阳性 痉挛性瘫 脊髓前角细胞, 脊髓前角细胞,脑神经运动 神经核及其发出的神经轴突 降低 减低或消失 阴性
病 原 学
1、微小核糖核酸病毒科肠道病毒属。 、微小核糖核酸病毒科肠道病毒属。 2、单股RNA,无包膜。 、单股 ,无包膜。 3、分I II III3个血清型,型间少有交叉免疫。 、 个血清型, 个血清型 型间少有交叉免疫。 4、耐寒冷,低温下长期存活,但对热、干燥及氧化消 、耐寒冷,低温下长期存活,实验室检查 2.3实验室检查 发病后从粪便、 咽部、脑脊液、 2.3.1 发病后从粪便、 咽部、脑脊液、脑或脊髓组织中分离 到病毒,并鉴定为脊髓灰质炎野毒株者。 到病毒,并鉴定为脊髓灰质炎野毒株者。 麻痹后60d仍残留弛缓性麻痹者,未发现其它病因( 60d仍残留弛缓性麻痹者 2.2.2 麻痹后60d仍残留弛缓性麻痹者,未发现其它病因(后 期可呈现肌萎缩)。 期可呈现肌萎缩)。 疑似病人死亡,不能提供否定脊髓灰质炎诊断依据。 2.2.3 疑似病人死亡,不能提供否定脊髓灰质炎诊断依据。 疑似病人60d后失访。 60d后失访 2.2.4 疑似病人60d后失访。
脊髓灰质炎概述
概述
1、脊髓灰质炎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脊髓灰质炎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2、临床表现为发热、咽痛及肢体疼痛,部分发生肢体 、临床表现为发热、咽痛及肢体疼痛, 弛缓性瘫。严重病人因呼吸麻痹而死亡。 弛缓性瘫。严重病人因呼吸麻痹而死亡。 3、多发生于小儿,故俗称“小儿麻痹症”。 、多发生于小儿,故俗称“小儿麻痹症”
1-2年不恢复则为后遗症,可导致肌肉萎 年不恢复则为后遗症, 缩及畸形,如脊柱弯曲、足内翻、 缩及畸形,如脊柱弯曲、足内翻、足外翻及足 下垂等。 下垂等。

《脊髓灰质炎》课件

《脊髓灰质炎》课件

流行病学
高发季节
脊髓灰质炎多发生在夏秋季节。
易感人群
儿童、孕妇和免疫系统较弱的成人更容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感 染。
传播途径
通过粪-口途径传染,尤其是水源和食物受 污染。
全球范围
脊髓灰质炎在全球范围内都有发生,但在一 些地区较为普遍。
症状
1 肌肉无力
表现为四肢肌肉无力,导致行走困难。
2 脊髓损伤
引起脊髓损伤,可能导致瘫痪。
根据疫苗接种计划来决定接种时间, 通常在儿童时期进行。
结语
注意事项
注意个人卫生和食物卫生,避免接触患者。
教育宣传
加强脊髓灰质炎预防和治疗知识的普及。
疾病预防意识
提高公众对脊髓灰质炎的预防意识,减少发病率。
《脊髓灰质炎》PPT课件
脊髓灰质炎是一种儿童常见的传染病,本课件将介绍脊髓灰质炎的定义、病 因、流行病学和症状。让我们一起了解这个疾病!
定义
脊髓灰质炎是一种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影响儿童,导致 运动神经元损伤和肌肉无力。
病因
脊髓灰质炎主要由脊髓灰质炎病毒感染引起,该病毒通过粪-口途径传播,特别是在卫生条件不佳的地 区更易流行。
3
康复治疗
通过物理治疗、言语治疗等方法促进
预防措施
4
肌肉恢复和功能改善。
加强个人卫生和饮食卫生,避免接触 可能受污染的食物和水源。
疫苗接种
1
目的
通过接种疫苗来提高人群对脊髓灰质
抗体产生
2
炎的免疫力。
疫苗可以激发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
增强免疫防御。
3
副作用
接种疫苗可能出现轻微的不适反应,
接种时间

脊髓灰质炎

脊髓灰质炎

面临问题和挑战3
外来人口方面 1994年以来历年强化免疫活动数据统计:
每年7岁以下外来儿童有16万人, 每年脊灰疫苗零剂次免疫儿童有1000020000人(既往未服过疫苗 + 服过疫苗无接 种记录 + 服过苗接种记录遗失)。
北京市消灭脊灰监测要求
脊灰疑似病例定义
定义:任何<15岁儿童发生的急性弛缓性麻痹(AFP) 病例及任何年龄怀疑为脊灰的病例。
消灭脊髓灰质炎
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内科
王新高
概述
脊髓灰质炎(简称脊灰)系由脊 灰病毒引起,主要通过粪-口 途径传播的急性传染病。人受 该病毒感染后多数没有症状, 为亚临床型经过,约1%-1‰ 的感染者出现急性单侧性(或 双侧的)弛缓性麻痹。因本病 多发生在儿童时期,故俗称为
小儿麻痹症。
引起脊灰的病原体为单链、正链的RNA病毒。 病毒粒含有五种结构蛋白,分别为VP1、VP2、 VP3、VP4和VPg。按免疫性可分为三种血清型, 称为I型、II型和III型,每个型别的脊灰都可 引起致病。各型之间缺少交叉保护作用。其中 Ⅰ型最容易导致瘫痪,也最容易引起流行.
%;
标本检测及时性标准
麻痹
标本送至 采集粪便 省实验室
报告细胞培养结果
阳性标 本送至 国家实 验室
报告型 内鉴定 结果
14 天
4.恢复期及后遗症期 急性期过后瘫痪肢 体大多从远端起逐渐恢复,腱反射也逐渐复 常。最初3~6个月恢复较快,以后仍不断进 步,但速度减慢,1~2年后仍不恢复成为后 遗症。若不积极治疗,则长期瘫痪的肢体可 发生肌肉痉挛、萎缩和变形。
预防
脊髓灰质炎没有特效药,只能采取预防措 施。多次注射脊髓灰质炎疫苗,可使儿童 终身免疫。

诱发急性脊髓前角灰质炎的病因有哪几种

诱发急性脊髓前角灰质炎的病因有哪几种

诱发急性脊髓前角灰质炎的病因有哪几种
一、概述
大家知道平时的生活习惯是不是健康对大家的身体是非常重要的,这样才能尽量的去避免疾病的出现,因为疾病对于任何一位健康的朋友都是一种伤害,尤其是在面对一些非常复杂的疾病,更是需要大家特别的注意才行,你像是急性脊髓前角灰质炎就是这样的疾病,多去了解急性脊髓前角灰质炎病因,就能更好的预防疾病,那么诱发急性脊髓前角灰质炎的病因有哪几种?
二、步骤/方法:
1、首先一个就是在这种疾病高发的地方,随着卫生条件的改善,儿童感染这种疾病的机会越来越少,隐形感染和轻型患者也减少很多,所以平时的环境以及个人的卫生,是非常关键的,一定要注意。

2、再有就是因为水电解质紊乱,以及呼吸肌瘫痪患者长期使用
人工呼吸机时,特别容易导致水和电解质紊乱,这个时候如果补液过多就可引起水肿和低钠血症,慢慢的就会出现急性脊髓前角灰质炎。

3、还有就是这种疾病主要通过生活接触传播,而日常生活接触
被污染的手,以及食物和玩具都可传播这种疾病。

在一些托儿所已经学校内很容易传播这种疾病,另外这种疾病也可通过空气飞沫而传播。

三、注意事项:
最后大家要说的是人是脊髓灰质炎惟一的传染源,由于隐性感染者症状不是特别的明显,因而无症状的带病毒者是最重要的传染源,
一定要特别注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概念
Fig.1 急性脊髓灰质 炎导致的肢体畸形
Fig.1脊髓灰质炎病毒
脊髓灰质炎(poliomyelitis 以下简称 polio)又名小儿麻痹症,是由脊髓灰质炎 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
Fig,2 脊髓灰质炎病毒模式图
» 脊髓灰质炎病毒属于微小核糖核酸病毒科 (picornaviridae)的肠道病毒属(enterovirus)。 脊髓灰质炎病毒侵犯人体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
第一次病毒血症
病毒进一步侵入血流(第一次病毒血症),在 第3天到达各处非神经组织,如呼吸道、肠道、 皮肤粘膜、心、肾、肝、胰、肾上腺等处繁殖, 在全身淋巴组织中尤多。Fra bibliotek 第二次病毒血症
病毒于第4日至第7日再次大量进入血循环, 如果此时血循环中的特异抗体已足够将病 毒中和,则疾病发展至此为止,形成顿挫 型脊髓灰质炎,仅有上呼吸道及肠道症状, 而不出现神经系统病变。
人体血循环中是否有特异抗体,其出现的时 间早晚和数量是决定病毒能否侵犯中枢神经 系统的重要因素。 多种因素可影响疾病的转 归,如受凉、劳累、局部刺激、损伤、手术 (如预防注射、扁桃体截除术、拨牙等), 以及免疫力低下等,均有可能促使瘫痪的发 生,孕妇如得病易发生瘫痪,年长儿和成人 患者病情较重,发生瘫痪者多。儿童中男孩 较女孩易患重症,多见瘫痪。
病毒对神经系统的侵袭
此时病毒可突破血脑屏障侵犯中枢神经系统, 故约有1%患者有典型临床表现,其中轻者有神 经系统症状而无瘫痪,重者发生瘫痪,称瘫型。 偶尔病毒也可沿外周神经传播到中枢神经系统。 特异中和抗体不易到达中枢神经系统和肠道, 故脑脊液和粪便内病毒存留时间较长。
病毒在神经系统中复制导致了病理改变,复 制的速度是决定其神经毒力的重要因素。病 变主要在脊髓前角、脑髓质、脑桥和中脑, 开始是运动神经元的尼氏体变性,接着是细 胞核变化,最后被吞噬细胞破坏而消失。但 并不是所有受累神经元都坏死,损伤是可逆 性的,起病3~4周后,水肿、炎症消退,神 经细胞功能可逐渐恢复。
» 电镜下呈球形颗粒相对较小,直径20~30nm,呈立 体对称12面体。
» 根据抗原不同可分为Ⅰ、Ⅱ、Ⅲ型,Ⅰ型易引起瘫痪, 各型间很少交叉免疫。
发病机制
脊髓灰质炎病毒自口、咽或肠道粘膜侵入人体 后,一天内即可到达局部淋巴组织,如扁桃体、 咽壁淋巴组织、肠壁集合淋巴组织等处生长繁 殖,并向局部排出病毒。 若此时人体产生多量特异抗体,可将病毒控 制在局部,形成隐性感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