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教案

合集下载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主题班会教案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主题班会教案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主题班会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和危害性。

2. 培养学生自觉遵守法律,增强法制观念。

3. 提高学生自我防范意识,预防违法犯罪。

二、教学重点1. 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和原因。

2.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方法和措施。

三、教学难点1. 如何使学生理解并自觉遵守法律。

2. 如何提高学生的自我防范意识。

四、教学方法1.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对未成年人犯罪的认识和看法。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使学生深入了解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和危害。

3. 讲座法:邀请法制副校长或专业律师讲解法律知识,提高学生的法制观念。

五、教学内容1. 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和原因1.1 特点:盲目性、冲动性、模仿性、报复性等。

1.2 原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社会因素、个人因素等。

2. 法律知识普及2.1 刑法相关规定:刑事责任年龄、未成年人犯罪的法律责任等。

2.2 民法相关规定:民事行为能力、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等。

3.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方法和措施3.1 家庭关爱:家长关注子女成长,营造和谐家庭氛围。

3.2 学校教育:加强法制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法制意识。

3.4 个人修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自觉抵制不良诱惑。

4. 自我防范意识培养4.1 认识自身优势:发挥未成年人好奇心强、接受能力强等特点,主动学习法律知识。

4.2 增强自制力:学会控制情绪,避免冲动行为。

5. 班会活动设计5.1 开场:观看未成年人犯罪短片,引发学生思考。

5.2 主题演讲:邀请法制副校长或专业律师进行主题演讲。

5.3 分组讨论:组织学生围绕主题进行分组讨论,分享看法。

5.4 小组代表发言:邀请各小组代表向全班同学分享讨论成果。

5.5 总结发言:教师对班会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性。

教学评价:通过课后问卷调查、学生表现、课堂互动等方面,评估学生对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认识和自我防范意识的提高。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教案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教案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教案一、背景介绍未成年人犯罪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对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和社会稳定造成为了巨大的威胁。

为了保护未成年人的权益,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的发生,制定和实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教案是十分必要的。

二、目标1. 加强对未成年人犯罪预防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教育,提高未成年人犯罪预防意识;2. 培养未成年人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预防犯罪行为的发生;3. 建立完善的未成年人犯罪预防体系,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匡助。

三、教案内容1. 了解未成年人犯罪预防法律法规- 介绍相关法律法规,如《未成年人保护法》、《刑法》等;- 解释法律法规的主要内容和目的;- 强调法律对未成年人犯罪预防的重要性。

2. 培养未成年人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引导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培养未成年人的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 提倡未成年人积极参预社会公益活动,培养社会责任感。

3. 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匡助- 建立健全的未成年人犯罪预防机制,包括公安机关、学校、社区等多方合作;- 提供心理咨询和支持服务,匡助未成年人解决问题和压力;- 加强家庭教育,提供家庭和亲子关系的指导和支持。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律法规知识- 通过讲座、教材、PPT等方式,向未成年人普及未成年人犯罪预防法律法规的知识;- 结合具体案例分析,引起未成年人的思量和讨论。

2. 讨论和互动- 组织小组讨论,让未成年人就犯罪行为的原因和后果进行思量和交流;- 进行角色扮演,让未成年人体验犯罪行为带来的后果。

3. 实践活动- 组织未成年人参预社区服务、公益活动等,提升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匡助未成年人解决心理问题。

五、教案评估1. 知识测试- 设计未成年人犯罪预防法律法规的知识测试题目,检验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2. 行为观察- 观察未成年人的行为变化,包括是否遵守法律法规、是否参预社区服务等。

3. 反馈调查- 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未成年人对教案内容的反馈和意见。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主题班会教案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主题班会教案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主题班会教案一、教案背景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原因及危害。

2. 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

3. 培养学生自觉遵守法律、积极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的意识。

4.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三、教学内容1. 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2. 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3. 未成年人犯罪的危害4. 法律知识普及5.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措施四、教学过程1. 导入:讲解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原因及危害,引导学生关注这个问题。

2. 新课内容:讲解法律知识,让学生了解法律的重要性,增强法制观念。

3.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认识到未成年人犯罪对自己、家庭、社会的危害。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如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引导学生提出具体的措施。

5. 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学生要自觉遵守法律,积极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未成年人犯罪特点、原因、危害的了解程度。

2. 学生对法律知识的掌握情况。

3. 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性和提出的措施的可行性。

4. 学生自觉遵守法律、积极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的意识。

六、教学策略1. 案例教学:通过生动的案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未成年人犯罪的情况,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2.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互动问答: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激发学生的思考,巩固所学知识。

4. 视频教学:播放相关视频,增加学生的直观感受,提高课堂效果。

七、教学准备1. 案例材料:收集相关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例,用于教学演示。

2. 视频资料:寻找适合的预防未成年人犯罪视频,用于课堂播放。

3. 教学PPT:制作精美的教学课件,辅助教学。

4. 法律知识资料:整理相关的法律知识,便于学生学习。

八、教学实施1. 课堂导入:简要介绍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案例展示:呈现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关注未成年人犯罪问题。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主题班会教案】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主题班会教案】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主题班会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未成年人犯罪的相关法律法规,增强法律意识。

2.培养学生自觉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预防未成年人犯罪。

3.增强学生自我保护意识,提高防范能力。

二、教学重点1.未成年人犯罪的相关法律法规。

2.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方法和措施。

三、教学难点1.如何让学生深刻理解法律法规的重要性。

2.如何引导学生自觉遵纪守法,预防犯罪。

四、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通过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未成年人犯罪是什么意思吗?”引导学生思考。

2.课堂讲解教师讲解未成年人犯罪的相关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

教师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危害及法律后果。

3.互动环节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如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学生讨论后,每组派代表发言,分享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方法和措施。

4.视频观看教师播放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相关视频,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犯罪对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危害。

5.课堂小结教师提醒学生要自觉遵纪守法,预防犯罪。

6.课后作业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结合本节课的内容,写一篇关于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感悟。

具体教学步骤如下:一、导入1.教师通过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未成年人犯罪是什么意思吗?”引导学生思考。

二、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未成年人犯罪的相关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

2.教师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危害及法律后果。

案例1:某市一名初中生因抢劫手机,被判处有期徒刑1年。

案例2:某县一名小学生因盗窃,被判处拘役2个月。

三、互动环节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如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2.学生讨论后,每组派代表发言,分享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方法和措施。

方法1:加强家庭教育,父母要关心孩子的成长,教育孩子遵纪守法。

方法2:学校要加强法制教育,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

预防未成年犯罪法主题班会活动教案

预防未成年犯罪法主题班会活动教案

预防未成年犯罪法主题班会活动教案一、活动背景随着社会发展,未成年犯罪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为了加强未成年人的法律意识,预防未成年犯罪行为,本班决定开展以预防未成年犯罪法为主题的班会活动。

二、活动目标1.增强未成年学生对法律的理解和尊重;2.提高未成年学生的法律意识,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法治观念;3.阐释未成年犯罪的危害性及其后果,引导学生远离犯罪行为。

三、活动内容1. 主题班会•主持人开场介绍活动目的和意义;•法律老师讲解未成年犯罪法律知识,重点讲解未成年犯罪的法律责任和处罚;•学生互动环节:提问、讨论,让学生深入了解未成年犯罪问题。

2. 视频播放•播放未成年犯罪案例视频,让学生通过实例了解未成年犯罪的危害性;•班主任辅导员点评视频内容,引导学生从中汲取教训。

3. 法律知识小测验•设计未成年犯罪法律知识的小测验,通过学生参与的形式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活动实施计划•活动时间:XX月XX日•活动地点:XX班教室•活动流程:主题班会(40分钟)→ 视频播放(20分钟)→ 法律知识小测验(10分钟)五、活动评估•通过问卷调查、班主任考察等方式,对活动效果进行评估和总结,为今后的活动改进提出建议。

以上为预防未成年犯罪法主题班会活动教案,希望能够有效提升未成年学生的法治意识,预防未成年犯罪行为。

特殊应用场合及相应条款增加1. 针对特殊学生群体的班会活动在面对具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学生群体时,应增加以下内容:•个性化辅导安排:根据特殊学生的特点,制定个性化的辅导计划,以确保活动的顺利进行;•专业支持人员参与:邀请心理医生、特殊教育老师等专业人员参与活动,提供专业意见和指导。

2. 针对家长参与的班会活动针对家长参与的活动,应增加以下内容:•关于家长教育的内容:增加关于家长如何引导孩子遵守法律、如何正确教育孩子的内容;•家长互动环节:设置家长互动环节,让家长分享育儿经验,促进家校合作。

相关问题及解决方案1. 学生参与度不高问题:部分学生对法律教育缺乏兴趣,导致参与度不高。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主题班会教案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主题班会教案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主题班会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未成年人犯罪的基本情况及其危害性。

2. 培养学生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增强法治意识。

3. 提高学生自我防范意识,预防违法犯罪。

二、教学内容1. 未成年人犯罪的基本情况a. 未成年人犯罪的概念及特点b. 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原因c. 未成年人犯罪的类型及危害2. 法律法规教育a. 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的相关内容b. 未成年人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c. 学生应知的法律法规常识3. 自我防范与自我保护a. 识别违法犯罪行为的方法b. 面对违法犯罪时的自我保护技巧c. 日常生活中如何预防违法犯罪4. 良好道德品质的培养a. 诚信、友善、尊重他人的重要性c. 积极向上的心态和团队协作精神5. 成功案例分享与启示a. 未成年人成功戒矫案例b. 未成年人犯罪预防成功经验c. 从中得到的启示和借鉴三、教学方法1. 采用案例分析法,以真实案例为素材,引导学生了解未成年人犯罪的情况,提高学生的法治意识。

2. 运用讨论法,让学生积极参与,分享自己的看法和经验,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 采用情景模拟法,让学生模拟违法犯罪场景,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4. 运用讲授法,系统地传授相关法律法规知识,使学生掌握必要的生活技能。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未成年人犯罪的认识和理解程度。

2. 学生对法律法规的掌握情况。

3. 学生自我防范和自我保护能力的提升。

4. 学生道德品质的提高及行为规范的养成。

五、教学课时本教案共5课时,每课时45分钟。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主题班会教案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未成年人犯罪的相关新闻报道,引发学生对主题的关注和思考。

2. 未成年人犯罪基本情况讲解:教师详细介绍未成年人犯罪的概念、特点、原因及危害。

3. 法律法规教育:学生自学未成年人保护法相关内容,教师进行讲解和答疑。

4. 自我防范与自我保护:学生分享识别违法犯罪行为的方法和面对违法犯罪时的自我保护技巧。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主题班会教案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主题班会教案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主题班会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未成年人犯罪的概念、类型及其危害。

2. 引导学生认识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原因和预防措施。

3. 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和法律意识,树立远离犯罪、珍爱生命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一)未成年人犯罪的概念和类型1. 概念:未成年人犯罪是指未满18周岁的自然人违反国家法律、法规规定,侵害国家、社会、集体和他人合法权益,触犯刑法并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2. 类型:包括盗窃、抢劫、故意伤害、寻衅滋事、聚众斗殴、贩卖毒品等。

(二)未成年人犯罪的危害1. 对个人:影响学业、前途,造成心理压力,甚至可能导致自我毁灭。

2. 对家庭:给家庭带来经济负担,破坏家庭和谐,影响家庭成员的身心健康。

3. 对社会:破坏社会秩序,影响社会稳定,降低公众安全感。

(三)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原因1. 家庭因素:家庭教育缺失、家庭关系不和、家庭经济困难等。

2. 学校因素:学校教育管理不到位、教师素质不高、学生受不良同学影响等。

3. 社会因素:社会不良风气、网络负面影响、就业压力等。

(四)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措施1. 家庭层面:加强家庭教育,注重孩子心理健康,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2. 学校层面:加强法制教育,提高学生法律意识,强化学生自我管理能力。

3. 社会层面:加强社会监管,净化网络环境,提供就业指导和帮助。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相关案例和图片,引导学生直观感受未成年人犯罪的危害。

2. 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形式,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提高学习效果。

3. 邀请法律专家或警察进行讲座,为学生提供专业的法律知识和安全知识。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例和图片,引导学生进入课堂主题,了解未成年人犯罪的危害。

(二)讲授新课1. 讲解未成年人犯罪的概念和类型,让学生明确犯罪行为的范围。

2. 分析未成年人犯罪的危害,引导学生认识犯罪的严重性。

3. 探讨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原因,引导学生从多方面思考问题。

《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主题班会教案

《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主题班会教案

《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主题班会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危害性和严重性。

2.掌握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方法和技巧。

3.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定义和种类。

2.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可能带来的后果。

3.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常见方法。

4.学习案例分析和讨论。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了解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现状和危害。

2.难点:如何有效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四、教学过程1.开场引入:通过相关案例或新闻报道引起学生思考,引发对主题的兴趣。

2.知识讲解:教师介绍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定义、危害性和预防方法。

3.案例分析:学生分组讨论并呈现一些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案例,并进行分析讨论。

4.活动设计:设置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互动环节,加深学生对主题的理解和认识。

5.总结提升:教师对本次班会进行总结,强调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重要性,鼓励学生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

五、教学资源1.相关案例和资料。

2.多媒体设备和投影仪。

六、教学评估1.参与度评分:根据学生在讨论和活动中的表现进行评分。

2.作业评价:要求学生撰写一份关于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心得体会。

七、教学反思1.教案的设计是否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和需求。

2.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法治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通过本次主题班会的教学,希望能够引导学生认识到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危害性,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从而有效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发生。

特殊应用场合1. 学校法治教育课程在学校的法治教育课程中,可以结合本主题班会教案进行深入讲解和讨论。

针对该场合,可以增加以下条款:1.课程整合:将本主题班会教案中的内容融入法治教育课程,形成系统完整的法治教育体系。

2.专业支持:邀请相关法律专家或警务人员参与课程,提供专业支持和指导。

注意事项及解决办法: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师生资源不足、课程整合难度大等问题。

预防未成年犯罪专题教育教案

预防未成年犯罪专题教育教案

预防未成年犯罪专题教育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和危害,增强对犯罪行为的警惕性。

2、帮助学生认识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提高自我防范意识。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法律意识,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和常见类型。

(2)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分析。

(3)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方法和措施。

2、难点(1)如何让学生深刻理解犯罪行为的危害性,并内化为自觉的守法意识。

(2)如何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有效预防犯罪行为的发生。

三、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分析犯罪原因和后果,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法律意识。

2、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在交流中分享观点,加深对预防犯罪的理解。

3、角色扮演法: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亲身体验犯罪行为带来的后果,增强自我约束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1)播放一段关于未成年人犯罪的新闻报道或视频片段,引起学生的关注和兴趣。

(2)提问学生对未成年人犯罪的看法和感受,引导学生思考未成年人犯罪的严重性。

2、知识讲解(1)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通过数据和案例,介绍当前未成年人犯罪的总体情况,包括犯罪数量、类型、年龄分布等。

(2)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①犯罪年龄低龄化:越来越多的未成年人在较小的年龄就开始犯罪。

②犯罪手段成人化:受到社会不良影响,未成年人犯罪手段趋于成人化。

③犯罪类型多样化:涵盖盗窃、抢劫、故意伤害、强奸等多种类型。

(3)未成年人犯罪的常见类型①盗窃犯罪:因贪图财物而实施盗窃行为。

②抢劫犯罪:以暴力手段强行夺取他人财物。

③故意伤害犯罪:因冲突或情绪失控而伤害他人身体。

④网络犯罪:利用网络进行诈骗、传播不良信息等。

(4)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①家庭因素:家庭教育不当、家庭关系不和谐等。

②学校因素:学校教育缺失、校园欺凌等。

③社会因素:不良社会风气、网络不良信息等。

④个人因素:法律意识淡薄、心理不成熟、交友不慎等。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主题班会教案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主题班会教案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主题班会教案通过主题班会的形式,增强学生对于犯罪的危害性和预防方法的认识,提高防范犯罪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目标1.了解未成年人犯罪的概念及其危害性;2.掌握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常见方法;3.提高未成年人对于犯罪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1. 什么是未成年人犯罪未成年人犯罪是指未满18周岁的人犯下的违法犯罪行为。

这些犯罪行为可能涉及财产损失、身体伤害等,严重的可能会危及他人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2. 未成年人犯罪的危害性如果未成年人犯罪行为不能及时纠正,会对其自身和社会造成极大的危害。

这些危害可能包括:•影响未成年人的人生规划;•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损害社会的公共利益。

3.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方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加强教育宣传,提高未成年人的防范意识;•引导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建立健全的法律体系,加强刑罚的威慑力;•加强对未成年人精神健康的关注,预防出现心理问题;•增加未成年人的娱乐活动,减少其时间在不良环境中的消磨。

4. 活动设计•内容:通过PPT展示、视频播放等形式,向学生介绍未成年人犯罪的危害性、预防方法等相关知识;•时间:30分钟;•方式:班会形式。

教学评估通过班会形式,听取学生对于本次主题班会的反馈意见,评估本次班会的效果并进行总结。

1.面向多元化群体的学校主题班会。

2.面向家长的社区教育活动。

对于面向多元化群体的学校主题班会,可以增加以下条款:•针对特殊少数民族学生,增加相关法律法规宣传,如少数民族裁判员在职经验交流等,提供针对性的法律咨询服务;•针对特殊需要的学生,如特殊教育学生、单亲家庭学生、留守儿童等,增加相关心理健康指导和咨询服务,以及关注其特殊需求。

在实际操作中,可能会遇到参与学生本身的异质性较高,对于未成年人犯罪的认知程度和熟悉度不一,会影响教学效果。

为此,可以采用以下解决办法:•在教学过程中,举例说明具体的案例,并要求学生针对性地展开对话和讨论,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自主思考和启发式学习;•采用反哺式教学,邀请熟悉本领域的学生志愿者,进行同领域内的知识传授,强化教学效果。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教案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教案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教案一、背景介绍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日益突出,给社会治安和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带来了严重影响。

为了加强对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和教育,提高社会对未成年人的关注度和保护力度,制定《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教案》是必要的。

二、目标与原则1. 目标:- 提高未成年人犯罪预防意识和能力;- 加强未成年人犯罪预防教育体系建设;- 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降低未成年人犯罪率。

2. 原则:- 综合施策,多部门合作;- 以预防为主,管理为辅;- 依法管理,科学引导;- 社会共治,家庭参预;- 个案辅导,群体教育。

三、教案内容1. 建立完善的未成年人犯罪预防教育体系:- 制定全国统一的未成年人犯罪预防教育大纲;- 在学校、社区、家庭等场所普及未成年人犯罪预防教育;- 建立未成年人犯罪预防教育师资培训机制。

2. 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法律教育:- 在学校教育中加大法律知识的普及力度;- 开展未成年人法律知识竞赛等活动;- 举办法律讲座,邀请法律专家为未成年人进行法律教育。

3. 加强家庭教育和家长的法律意识:- 通过家庭教育指导手册等形式,普及家庭教育知识;- 加强对家长的法律知识培训,提高家长的法律意识;- 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衔接,形成合力。

4. 加强社区的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工作:- 建立健全社区未成年人犯罪预防网络,加强信息共享;- 加大对社区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 加强社区对未成年人的关爱和指导,提供心理咨询和匡助。

5. 加强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宣传:- 制作宣传片、海报等宣传材料,广泛传播未成年人犯罪预防知识; - 利用互联网、社交媒体等渠道,开展线上宣传活动;- 开展未成年人犯罪预防主题活动,吸引公众的关注。

四、实施与评估1. 实施:- 成立未成年人犯罪预防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各项工作;- 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和时间表,明确责任分工;- 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合作,共同推进未成年人犯罪预防教育工作。

防未成年人犯罪安全教育主题班会教案

防未成年人犯罪安全教育主题班会教案

防未成年人犯罪安全教育主题班会教案一、教育目标•了解未成年人犯罪的危害性•掌握防范未成年人犯罪的方法和技巧•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二、教学内容1.未成年人犯罪的危害性2.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分析3.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方法和技巧4.培养正确的道德和价值观三、教学流程第一部分:了解未成年人犯罪的危害性1.观看宣传片《小脑袋大未来》2.小组讨论:未成年人犯罪对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危害第二部分: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分析1.分析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原因2.讨论社会环境、家庭教育等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影响第三部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方法和技巧1.学习“三不原则”:不违法、不违规、不违纪2.角色扮演:面对不良诱导时如何拒绝第四部分:培养正确的道德和价值观1.分析身边正能量的例子2.设计小组活动:传递正能量四、教学方法•设计小组活动五、教学评价1.学生态度表现2.小组讨论表现3.角色扮演表现4.设计活动方案表现六、延伸阅读•《未成年人法律法规》•《青少年心理健康指导书》•《家庭教育指南》通过以上教学内容和活动,希望能够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未成年人犯罪,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树立正确的道德和价值观,从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发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特殊应用场合特殊场合一:社区未成年人犯罪防范宣传活动•增加内容:加强社区法律法规宣传,提醒未成年人不违法、不违规。

•详细说明:在教学内容中增加针对社区环境的法律法规宣传,让未成年人了解社区规章制度,避免因不了解法律而犯错。

特殊场合二:学校联合家长开展防范未成年人犯罪安全教育•增加内容: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帮助家长培养孩子正确的道德和价值观。

•详细说明:在教学内容中增加针对家长的亲子交流活动,鼓励家长加入学校的未成年人犯罪安全教育工作,共同关注孩子的成长和教育。

相关问题及注意事项及解决办法1.问题:学生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危害性认知不足,缺乏警示意识。

–解决方法:在教学内容中增加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未成年人犯罪的危害性,增强其警示意识。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法制课知识教案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法制课知识教案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法制课知识教案《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法制课知识教案 1教学目的:1、使广大学生了解本法内容;2、使每一位同学远离本法中所列的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3、理论联系实际,防微杜渐,自省自律,弘扬正气,作品学兼优的好青少年。

教学重点: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预防教学课时:二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揭题同学们!今天的法制教育让我们一起学习1999年6月28日由第九届全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第十次会议通过的,1999年11月1日起开始实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二、颁布和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意义党和政府历来十分重视对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长,对青少年一代寄予了无限的希望,给予了无微不至的关怀。

国家出台诸多的法律法规以法律的形式保障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颁布和实施具有重大和深远的意义。

这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是保护青少年成长的需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一共八章,分别为:总则;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教育;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预防;对未成年人严重不良行为的矫治;未成年人犯罪的自我防范;对未成年人重新犯罪的预防;法律责任和附则。

三、讲授新课今天我们重点学习本法中的第三章;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预防。

1、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前兆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又有俗话说:风是雨的头。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并非一朝一夕的事,而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积累、渐变过程。

此间必然会出现诸多前兆与信号。

小错不断,大错必犯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一些青少年违法犯罪就是由于他们长期养成了不良行为,放任自己而又没有及时有利的得到矫正而发展形成的。

根据常见的违法犯罪征候、迹象,根据外部表象的差异其前兆分成8类6种。

言语:经常骂街、谈男论女、隐语黑话、好说谎话、缄口不言、脏话不断。

举止:衣帽不整、精神不振、吊儿郎当、蛮横无理、顶撞师长、爱打群架、强行索物、哥们义气、逞强跋扈、轻佻放纵、坐卧不安、行踪诡秘、大把花钱,喜怒无常。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主题班会教案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主题班会教案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主题班会教案一、背景介绍未成年人犯罪问题一直备受社会关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已成为当前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

本次主题班会旨在通过专题教育,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法律和道德,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提高他们的法治观念和自我保护意识。

二、主要内容与活动安排1. 主题引导•介绍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和危害•引导学生思考未成年人犯罪背后的原因2. 法律知识普及•讲解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行为的法律后果•引导学生了解有关法律法规,提高法律意识3. 道德教育与价值引导•引导学生认识道德与法律的关系•强调诚实守信、友爱互助等道德价值4. 实例分析与讨论•分析未成年人犯罪案例,引导学生思考行为后果•讨论学生在类似情况下应该如何自我保护和避免犯罪5. 角色扮演与情景模拟•安排学生分组进行未成年人犯罪情景模拟•角色扮演引导学生身临其境,体会犯罪带来的后果三、教学方法与手段•主讲教师授课结合互动提问,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利用PPT、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增强教学效果•运用案例分析、讨论、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促进学生深入思考和吸收四、教学目标与评价•目标:使学生了解未成年人犯罪的严重性,增强其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培养正确的法治观念和道德观念•评价:通过教学活动的参与情况、讨论表现、角色扮演表现等多方面评价学生的掌握情况和思考深度以上是本次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主题班会教案的详细内容,希望通过这次主题班会的开展,能够对学生的思想教育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为未成年人犯罪防范工作贡献力量。

特殊应用场合及相应条款调整1. 学校法制教育活动在学校法制教育活动中,可以针对未成年人的特点和学生群体进行更具体的法律知识普及和案例分析。

具体调整如下:•条款调整:增加实际发生在校园中的未成年人违法行为案例,引导学生认识校园内犯罪行为的严重性和后果。

•注意事项:在引导学生讨论和分析校园内未成年人犯罪案例时,要注意避免过于恐吓和压抑学生情绪,需以理性和冷静的态度进行讨论。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主题班会教案精选全文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主题班会教案精选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主题班会教案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主题班会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相关法律知识,树立法制观念。

2,使每一位同学远离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3,联系实际,防微杜渐,自省自律,弘扬正气,做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1、案例叙述,学生讨论发言导入本课:学生杨某,15岁。

学习较好,但贪慕虚荣,片面追求物质享受,常因没钱花而发愁。

一天中午12点左右,他到某市201中学后巷,见该校某男生一人回家,就手持小刀威胁该男生,迫使其交出财物。

勒索了该男生300元人民币,后被抓住。

杨某的行为构成勒索罪,被人民法院依法判处有期徒刑100天。

2、讨论明确:未成年人违法也判刑二、理论讲解,法律是治国的工具。

以法治国,是我们D和国家在新的历史时期,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重要方针,是社会进步,社会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必然要求。

三、联系生活1,你知道的法律有哪些(《宪法》《刑法》《民法通则》《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婚姻法》《继承法》《兵役法》《经济合同法》《环境保护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交通管理法规》)2,常见的违法行为有哪些(1),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行为包括:扰乱公共秩序妨害公共安全侵犯公私财物妨害社会管理秩序(2),违反交通管理法规的行为(3),违反义务教育法的行为(4),违反环境保护法的行为(5),民事侵权的行为3,现身说法,谈谈自己的一件违法小事。

四,学法用法1,小品表演:情景一:近几天,王威感到非常苦恼,在放学的路上,总有几个高年级的学生拦住他,向他索要钱物,并且威胁说,如果交不出钱来,就让他尝尝拳脚的厉害。

王威把这事告诉了中学刚毕业的表哥。

第二天,表哥带了几个同学,埋伏在路上,把那几个小“路霸“狠狠地揍了一顿,并且逼着他们交出了身上所有的钱。

[讨论]王威错在哪里报复心理怎样产生的除了像王威那样直接受到伤害还有哪些情况容易使人萌发报复心理情景二:王丽在过往行人的帮助下躲过了坏人的抢劫,找同学玩的心情已经没有了,王丽想到去商场买些东西,可就在买好东西离开商场准备回家时,被几位店员拦住了,说她偷了商场的东西,要搜她随身携带的物品。

2024年《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主题班会教案内容

2024年《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主题班会教案内容

2024年《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主题班会教案内容一、教学目标本次《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主题班会旨在通过教育引导,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使学生能够认识到犯罪行为的危害性和预防犯罪的重要性。

同时,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让学生掌握预防犯罪的基本方法,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为成为遵纪守法、有担当的公民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犯罪行为的定义和分类,认识到犯罪的严重性和危害性。

让学生掌握预防犯罪的基本方法,包括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道德水平等。

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使学生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识别犯罪行为,并能积极预防。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深刻认识到犯罪的严重性和危害性,形成自觉抵制犯罪的意识。

如何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掌握预防犯罪的基本方法,并能在实际生活中运用。

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例,引发学生对犯罪行为的关注和思考,进而导入本次班会的主题。

法律知识普及详细讲解未成年人犯罪的定义、分类及危害,让学生全面了解犯罪行为的严重性。

同时,结合具体案例,分析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和后果,帮助学生认识到预防犯罪的重要性。

预防犯罪方法探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预防犯罪的基本方法。

通过小组讨论,学生能够相互交流想法,形成更全面的预防犯罪策略。

同时,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情况,给予适当的引导和补充。

案例分析与实践选取一些典型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例,进行深入剖析。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犯罪行为的具体表现和影响,提高识别犯罪的能力。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预防类似犯罪行为的发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总结与反思在班会结束前,教师对本次班会进行总结,强调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性。

同时,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检查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是否存在不良行为或疏忽之处,并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本次班会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包括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互动问答法等。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主题班会教案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主题班会教案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主题班会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未成年人犯罪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提高学生对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认识和意识。

3. 培养学生遵纪守法、自律自强的良好品质。

二、教学重点1. 未成年人犯罪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方法和策略。

三、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正确面对诱惑和压力。

2. 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律自强意识。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未成年人犯罪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从中吸取教训。

3.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探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方法和策略。

4. 经验分享法:邀请相关专家或警察来校讲解预防犯罪的经验和技巧。

五、教学内容1. 未成年人犯罪的基本概念和特点a. 未成年人犯罪的定义b. 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类型c. 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2.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方法和策略a. 家庭教育的引导b. 学校教育的引导c. 社会教育的引导d. 未成年人自我防范的方法和技巧3. 典型案例分析a. 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例b. 分析案例中的原因和教训c. 引导学生从中吸取教训,提高自我防范意识4.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实际行动a. 遵守法律法规,遵纪守法c. 增强自律自强意识,拒绝不良诱惑5. 总结与反思a. 回顾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b. 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和体会c. 教师总结发言,强调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性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关于未成年人犯罪的新闻报道,引起学生的关注和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未成年人犯罪的基本概念和特点,让学生了解未成年人犯罪的现象。

3. 案例分析:分享一些真实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的原因和教训。

4. 分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探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方法和策略。

5. 经验分享:邀请警察或者相关专家来校讲解预防犯罪的经验和技巧。

6. 总结发言:教师总结学生讨论的成果和专家的经验,强调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导入:同学们,前面几堂课我们学习了法律基础的一部分,那我请问同学们一个问题:作为学生,为什么要学习法律?生答:师:我们介绍法律知识,不仅是为了学法,更重要的是通过学法来提高自己行为的约束能力,自觉预防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

根据江苏省高等法院的统计显示,青少年的罪犯数占据全部刑事犯罪人员的35%,每年都在1万多人。

其中,已满14周岁到18周岁的未成年罪犯的上升势头,非常迅猛。

2004年比上年上升43.82%,2005年上半年比同期上升了35.58%。

所以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非常重要。

新授:三、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叫未成年人犯罪:未成年人犯罪,是指14周岁至18周岁(不含已满18周岁)的特定年龄阶段的公民实施了危害社会、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

可以看到:我们所讨论的未成年人的年龄在14-18周岁,那么根据上节课我们所学习的刑事责任年龄的相关内容,请同学们想一想,未成年人犯罪是否要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生答:要师:明确了这一点,我们接下来一起来了解一下,未成年人犯罪的一些情况。

首先,请同学们看这样一个案例:日前抚顺市东洲区人民法院不公开开庭审理宣判了一起只因为篮球场上的几句口角,两个班的多名男生就大打出手,导致一名本就患有脑血管病的男孩死亡的学生暴力伤害案,6名涉案少年全部被判刑,并处罚金16万元。

事件的经过是这样的:事发的早晨,东洲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中学两个班的多名男生因篮球场上的几句口角发生厮打。

在厮打中,杨某、袁某、冯某、宋某、白某、郭某将二年级一班的张某一阵拳打脚踢,并将其踹倒在地后扬长而去,致张某死亡。

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为什么仅仅几句口角,就会导致这样的惨剧?生答:我们可以从这个案例中看出来:大多数未成年人犯罪动机简单,多属一时感情冲动,而在我们生活当中也有很多这样的案例:例如某某听说朋友被打,认为很失面子,遂赶到现场,不问青红皂白,将对方暴打一顿,造成对方重伤等等。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未成年人犯罪的第一个特点:1)犯罪动机的偶发性强另外一点,未成年人的模仿能力比较强,很多犯罪情节都模仿了网络游戏、电影电视中一些暴力、色情的因素。

尤其是网络游戏,网络游戏创造了一个独立于现实之外的虚拟社会,在这个虚拟世界里面对的都是敌人最好的办法就是出击把别人打倒,久而久之必然形成一种攻击性行为这种攻击性行为就是造成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的诱因。

所以犯罪动机的偶发性、模仿性强。

接下来,请大家看这样一组数据:我们可以看到,如图所示,抢劫与盗窃犯罪人数占未成年罪犯总数的76.18%;抢劫、故意杀人、故意伤害、强奸、绑架等暴力犯罪占未成年罪犯总数的65.55%。

所以,我们可以看出,未成年人犯罪的第二个特点:在涉案类型中,暴力侵害、偷盗侵财的案件居多。

这是一个关注未成年人犯罪的专题网站上,一些案例的截图:犯罪的青少年中,相当多的人狂热的追求吃喝玩乐,把享乐看作人生的最大乐趣和目的。

一旦手里有钱,就挥霍一空,没有钱了,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去偷、去抢。

还有一些犯罪青少年欲壑难填,必将导致犯罪的加剧。

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他们往往在犯罪过程中不择手段,极端野蛮、狠毒和残忍。

常常制造骇人听闻的恶性案件。

除了以上的两个特点,未成年人犯罪还有第三个特点:我们首先来看几个案例:案例二:2004年9月4日凌晨,岳阳市公安局刑侦支队城北大队干警成功抓获一涉嫌持刀抢劫的犯罪团伙。

该团伙成员最大的17岁,最小的15岁,他们多次深夜在商业城、马壕铁路段、南湖广场、火车站立交桥附近抢劫,一名乞讨者身上仅有的3块钱也曾被他们抢走。

劫来的钱物,都用来买烟、吃饭、上网,被挥霍一空。

从这两个案例和同学们在预习时,看到的书上P115页上的案例可以发现,未成年人犯罪的第三个特点是:3)团伙犯罪较多,社会危害增大。

未成年人基于生理特点,往往结伙成群,相互壮胆、相互依存。

近几年,未成年人团伙性犯罪或者未成年人加入成年人团伙犯罪有增多的趋势,特别引人注意的是,在校学生与社会不法分子相互结伙犯罪的情况屡见不鲜,社会危害性更大。

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除了1)犯罪动机的偶发性、模仿性强2)涉案类型中,暴力侵害、偷盗侵财的案件居多3)团伙犯罪较多,社会危害增大这三点特点外,我们还可以发现,未成年罪犯文化素质较低,法律意识淡薄。

在未成年罪犯中,绝大多数被告人初中未毕业即辍学,有的小学都未读完。

某省2003年的未成年罪犯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90.81%,他们文化素质低,是非观念差,法制意识淡薄,对自己的行为后果的严重性根本意识不到。

如一起抢劫案件,被告人刚满十四周岁,问他为什么抢劫时,他回答:给别人要点钱很好玩、很开心,怎么是抢劫呢?可见,他对自己行为的违法性根本不清楚,是一个十足的法盲。

那么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1)社会因素:受一些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有些青少年形成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消极人生观,在不良因素的影响下极易走上犯罪的道路。

还有,受社会不良文化的影响。

不良文化主要是指不良的音像作品、书刊杂志以及可浏览不良内容的网吧等。

未成年人正处于生理心理发育期,对事物缺乏正确分析判断,对色情暴力不能正确认识,往往出于好奇而模仿、尝试,这是未成年人实施性犯罪、暴力犯罪的主要原因。

2)此外,还有家庭因素的影响那请同学们想一想:有没有自身因素的影响呢?快速浏览教材P116生答:师小结:法律意识淡薄,不懂法,不守法;自控力弱,行为不稳定,好冲动;在经济方面有严重的攀比心理。

产生心理不平衡;对社会上不良风气、各种诱惑,存在试一试的心理;交友不慎。

所以,预防未成年人犯罪除了社会、家庭各方面要做好工作外,更重要的,是要认真做好我们自身的预防工作。

刚才我们分析了,未成年人犯罪的自身的原因之一是:法律意识淡薄、不懂法、不守法。

那么,我们首先要做的一点就是:树立牢固的法制观念。

在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例中,我们总能看到由于对法律一无所知、或者法律意识比较淡薄所引发的犯罪。

如一起抢劫案件,被告人刚满十四周岁,问他为什么抢劫时,他回答:跟别人要点钱很好玩、很开心,怎么是抢劫呢?可见,他对自己行为的违法性根本不清楚,是一个十足的法盲。

但是,懂法也并不一定就意味着不会触犯法律,因为更重要的除了懂法我们还要守法。

要在思想上警钟长鸣,把学法、守法、护法成为一种习惯!这是我们首先要做到的,另外,我们还会发现,有些未成年人罪犯,在犯罪之前,本身就存在着一些不良行为,例如:从娇生惯养到称王称霸到稍有不满意就行凶杀人(伤人);从小偷小摸发展到偷盗抢劫;从仅仅是成绩不好到逃学逃课进而结伙斗殴;等等,这些都是从不良行为、恶作剧发展到违法犯罪的让我们一起来看以下三个案例PPT:看完这三个案例,我们先不急着分析,大家先来了解一下我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关于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的规定。

资料卡片P118过去,人们认为这些不良行为只是一些小问题,不是什么大问题,而现在,这些行为已经被法律明文禁止。

所以,我们必须上升到法律的高度来重新认识。

如果我们不能警钟长鸣,使这些行为得到有效的控制,那么很可能会像刚才三个案例当中的未成年人一样,因为平时的不良行为而最终走上犯罪的道路。

所以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我们要做的第二点是:自觉预防不良行为的发生。

希望我们的同学能够把自己平时的一些行为对照刚刚我们在分析原因的时候,有同学提到,有些青少年存在一些像攀比、对不良事物好奇想试一试之类的心理等等,所以我们预防犯罪要从自身做起的话,还需要做的是:3)自觉控制不良心理的影响。

一般而言,在未成年人的成长过程中,有以下几种心理需要及时调控逆反心理:我们上学期学过青春期心理,知道青春期心理有自主性的特征,在这个时期很多同学自我意识增强了。

但是如果对家长、老师的规劝完全听不进去,跟校纪校规对着干。

这样的心理如果不及时加以控制,很可能会诱发犯罪。

模仿心理:刚才我们在讨论未成年人犯罪特征的时候,看到了一些案例就是因为这些我们的同学对生活中的一些不良信息缺乏是非辨别能力,一味模仿,而走上犯罪的道路的。

意气心理:刚才我们看到,在未成年人犯罪的特征中,团伙犯罪比较多,那在这些团伙犯罪中,很多未成年人就是抱着一种“哥们义气”胜过一切的信念,而没有自己对是非对错的判断能力。

报复心理:很多未成年人故意伤害、故意杀人的主要动机之一,就是报复。

青春期的同学们自我控制能力不强,容易冲动,一旦遇到挑衅,往往会缺乏理智。

强烈的报复心理很可能会引发犯罪。

利己心理:在目前“421”模式的家庭中,很多青少年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娇惯着长大的,占有欲特别强烈,一旦自己喜欢的不能得到满足,很可能会使用不法手段来获取。

寻求刺激的心理:有着这样心理的未成年人对物质和精神生活有着畸形的追求,会不顾法律和道德所允许的范畴,做出一些令人发指的案件。

例如02年就有三个未成年人在网吧包夜之后空虚无聊,为了寻求刺激,三人用尽各种方法将公园边的以为乞讨老人活活虐待死的案子。

从以上这些不良心理的表现上来看,我们要真正从自身来预防犯罪,需要增强大家调控不良心理的能力。

好,这就是我们今天所学的全部内容,我们一起来小结一下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能够树立牢固的法制观念,自觉预防不良心理和不良行为的产生。

跟汶川大地震之后,在废墟之上的帐篷里继续读书的孩子们相比,我们是如此的幸福。

希望我们的同学们能够珍惜这份幸福,远离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