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剧

合集下载

中国主要戏曲简介

中国主要戏曲简介

中国主要戏曲简介 谈到戏剧,不能不谈到戏剧理论中重要的“三⼀律”。

“三⼀律”⼜称三整⼀律,是⼀种关于戏剧结构的规则,意指⼀出戏只能表现单⼀的⾏动,情节只能在⼀天之内和⼀个地点展开。

下⾯是店铺收集整理的中国主要戏曲简介,仅供参考,⼤家⼀起来看看吧。

(1)京剧。

京剧由清代中叶的微调、汉调相继传⼈北京合流)演变⽽成。

腔调以西⽪、⼆黄为主,⽤胡琴和锣⿎等伴奏,形成于1840年前后,盛⾏于20世纪三四⼗年代,时有“国剧”之称。

它的⾏当全⾯、表演成熟、⽓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戏曲的代表。

京剧是中国的“国粹”,已有⽔00年历史。

唱、念、做、打是京剧表演的四种艺术⼿段,也是京剧表演的四项基本功。

唱,指歌唱;念,指具有⾳乐性的念⽩。

唱、念⼆者相辅相成,构成歌舞化的京剧表演艺术两⼤要素之⼀的“歌”,做,指舞蹈化的形体动作;打,指武打和翻跌的技艺。

做、打⼆者相互结合,构成歌舞化的京剧表演艺术两⼤要素之⼀的“舞”。

京剧的主要⾓⾊名称有⽣、旦、净、丑。

京剧脸谱的分类有整脸、英雄脸、六分脸、歪脸、神仙脸、丑⾓脸等。

“四⼤名旦”为梅兰芳、程砚秋、尚⼩云、荀慧⽣。

(2)越剧。

越剧起源于浙江,发展于杭州、上海等地。

越剧唱调优美动听,颇能反映江南地区民间丝⽵⾳乐的特⾊。

(3)黄梅戏。

黄梅戏起源于安徽。

以抒情见长,韵味丰富,唱腔优美动听,如⾏云流⽔,载歌载舞,表演朴实细腻。

(4)评剧。

评剧是我国第⼆⼤戏曲剧种,仅次于京剧。

产⽣于河北省东部,系由流⾏于滦县、迁安、⽟⽥、三河及宝坻(今属天津)⼀带农村的曲艺莲花落发展⽽成,在北⽅流传深远。

评剧的艺术特点是以唱⼯见长,吐字清楚,唱词浅显易懂,演唱明⽩如诉,表演⽣活⽓息浓厚,有亲切的民间味道。

(5)豫剧。

豫剧起源于河南省。

其节奏鲜明,⾳调⾼亢活泼,低回婉转,语⾔纯正,感情丰富,乡⼟⽓息浓郁。

(6)秦腔。

秦腔起源于西北地区的陕西、⽢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

唱腔⾳⾊⾼亢激昂,要求⽤真嗓⾳演唱,所以保持了原始、豪放的特点。

中国戏剧的类型

中国戏剧的类型

中国戏剧的类型
中国戏剧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历史悠久,不仅有及其丰富的内容,而且其分类
也十分繁复。

根据其表演方式和场所的不同,可以将中国戏剧归类为京剧、越剧、昆曲、粤剧和评剧五大类,其中的演出形式是不同的,体现出中国戏剧的多样性。

京剧是由粤剧、越剧和昆曲发展而来,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清朝,最早是楚腔,后来发展成包括了京派话,旦角和二人戏等形式,此外,还渗入了了粤剧、河北腔、汉语话剧等中国传统戏曲,而京剧的主要演出形式是歌舞联演,其舞台一般是戏楼。

越剧是形成于唐代的流行剧。

它以中原方言为主,以及徽剧为补充,采用故事
性的编排形式,展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特色。

它以歌舞为主,加之独特的形象,如脸谱、服饰、妆容及舞蹈,突出了越剧的艺术魅力。

昆曲以中原吴越方言为主,以江南曲艺为补充,多以朴实易懂的文字和独特的
表演方式展现给观众,表现出浓郁的江南文化气息。

粤剧以粤语为主,由于它的定位低,所以其表演的时尚也比较久远。

其特点是
表演简单,只讲说剧情,但舞台效果丝毫不亚于京剧。

最后是评剧,它是由多种文学体裁的各种剧本经过改编和融合而成,以其紧凑
的收尾,编剧式的节奏,兼具小说、戏剧和歌舞的特点,是中国南方的重要戏剧流派。

中国戏剧类型众多,各异,其表演形式也各不相同,京剧严谨繁复、越剧紧凑
轻盈、昆曲略显集中、粤剧活泼简短、评剧朴实丰富。

它们体现着中国不同文化地域的特色,有淳朴、古朴、活泼等特征,开启着一场中国独特的戏曲之旅。

中国戏剧主要种类及特点

中国戏剧主要种类及特点

中国戏剧主要种类与特点京剧主要流派与其代表人物1、谭派。

代表人物谭鑫培,专演老生。

2、余派。

代表人物余叔岩,演老生,以唱腔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

3、刘派。

代表人物刘鸿声,演老生,以嗓音高亢著名。

4、杨派。

代表人物杨小楼,演武生,讲究“武戏文唱”。

5、梅派。

代表人物梅兰芳,“四大名旦”之一,擅演青衣、花旦、刀马旦各种角色。

6、程派,代表人物程砚秋,“四大名旦”之一,演青衣。

他根据自己嗓音的特点,创造出一种幽怨婉转、若继若续的唱腔。

7、盖派。

代表人物盖叫天,以短打武生为主,武戏文唱。

8、言派。

代表人物言菊朋。

9、金派。

代表人物金少山,演花脸。

10、麒派。

代表人物周信芳(艺名麒麟童),演老生。

11、荀派。

代表人物荀慧生,“四大名旦”之一,演花旦。

12、尚派。

代表人物尚小云,“四大名旦”之一,主要演青衣。

13、马派。

代表人物马连良,三十年代同谭富英、杨宝森、奚啸伯合称“四大须生”。

主要地方剧种与其代表人物京剧:全国流行最广的剧种,有近二百年历史。

昆剧:也叫XX腔、昆曲、昆腔。

编演《十五贯》、《墙头马上》、《李慧娘》等剧目,得到新生。

著名演员有俞振飞、华文漪、李淑君、张继青等。

越剧:流行于XX、XX等地,约有五、六十年历史。

《西厢记》、《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等剧目流传很广。

著名演员有袁雪芬、范瑞娟、傅全香、徐玉兰、王文娟、张桂凤、徐天红、金采凤等。

XX梆子:流行于XX省以与XX、XX、XX、XX的部分地区,清代乾隆年间由XX梆子传入XX逐渐演变而成。

著名演员有韩俊卿、银达子、金宝环、张淑敏、裴艳玲、张惠云、赵鸣岐、周春山、齐花坦等。

评剧:流行于市、XX自治区和华北、东北各省。

著名演员有小白玉霜、喜彩莲、新凤霞、魏荣元、席宝昆、李忆兰、马泰等。

豫剧:也叫河南梆子、河南高调,流行于河南全省和陕西、XX、XX、XX、XX、湖北的部分地区。

著名演员有常香玉、陈素贞、崔兰田、马金凤、牛得草等。

秦腔:流行于西北各省。

介绍中国四大古典戏剧

介绍中国四大古典戏剧

介绍中国四大古典戏剧《西厢记》、《牡丹亭》、《窦娥冤》、《桃花扇》并称中国四大古典戏剧。

《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作者王实甫。

它的曲词华艳优美,富于诗的意境,可以说每支曲子都是一首美妙的抒情诗。

是我国古典戏剧的现实主义杰作,对后来以爱情为题材的小说、戏剧创作影响很大。

《牡丹亭》全名《牡丹亭还魂记》,作者汤祖显。

它歌颂了青年男女大胆追求自由爱情,坚决反对封建礼教的精神,揭露、批判了程(程頣、程颢)朱(朱熹)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虚伪和残酷,有力地冲击了封建社会“末世”思想、文化专制。

《窦娥冤》全称《感天动地窦娥冤》,是元朝关汉卿的杂剧代表作,悲剧剧情取材自“东海孝妇”的民间故事。

《窦娥冤》是中国十大悲剧之一的传统剧目,是一出具有较高文化价值、广泛群众基础的名剧,约八十六个剧种上演过此剧。

《桃花扇》是清初作家孔尚任经十余年苦心创作,三易其稿写出的一部传奇剧本,历来受到读者的好评。

近代戏剧家欧阳予倩对《桃花扇》情有独钟,曾分别在话剧、京剧、电影等领域涉猎过这一题材。

剧情以明代才子侯方域来江南创“复社”邂逅秦淮歌妓李香君,两人陷入爱河并赠题诗扇为主线,揭露了魏忠贤的亲信阮大铖陷害侯方域,并强将李香君许配他人,李不从而撞头欲自尽血溅诗扇,侯方域的朋友杨龙友利用血点在扇中画出一树桃花……一、“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西厢记》(上)。

1、唐代元稹《会真记》(《莺莺传》)乃元代王实甫《西厢记》的蓝本,《会真记》又起源于元稹与崔小迎的爱情故事。

沁园(东汉汉明帝刘庄为其五女刘致建造的园林,现在河南省博爱县太行博竹苑内)景区的东北角,原是沁水公主的烟粉作坊,前边有一片斑竹林,当地人叫做竹马林。

据说唐朝晚期,大诗人元稹,出生在河内县清化镇的赵后村,赵后村的邻村是崔庄村,崔庄里有一女崔小迎,两人从小一起玩耍,青梅竹马,两小无猜。

元稹八岁时父亲逝世,小迎一家更把他当亲人看待。

中国戏剧主要种类及特点

中国戏剧主要种类及特点

中国戏剧主要种类及特点京剧主要流派及其代表人物1、谭派。

代表人物谭鑫培,专演老生。

2、余派。

代表人物余叔岩,演老生,以唱腔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

3、刘派。

代表人物刘鸿声,演老生,以嗓音高亢著名。

4、杨派。

代表人物杨小楼,演武生,讲究“武戏文唱”。

5、梅派。

代表人物梅兰芳,“四大名旦”之一,擅演青衣、花旦、刀马旦各种角色。

6、程派,代表人物程砚秋,“四大名旦”之一,演青衣。

他根据自己嗓音的特点,创造出一种幽怨婉转、若继若续的唱腔。

7、盖派。

代表人物盖叫天,以短打武生为主,武戏文唱。

8、言派。

代表人物言菊朋。

9、金派。

代表人物金少山,演花脸。

10、麒派。

代表人物周信芳(艺名麒麟童),演老生。

11、荀派。

代表人物荀慧生,“四大名旦”之一,演花旦。

12、尚派。

代表人物尚小云,“四大名旦”之一,主要演青衣。

13、马派。

代表人物马连良,三十年代同谭富英、杨宝森、奚啸伯合称“四大须生”。

主要地方剧种及其代表人物京剧:全国流行最广的剧种,有近二百年历史。

昆剧:也叫昆山腔、昆曲、昆腔。

编演《十五贯》、《墙头马上》、《李慧娘》等剧目,得到新生。

著名演员有俞振飞、华文漪、李淑君、张继青等。

越剧:流行于浙江、上海等地,约有五、六十年历史。

《西厢记》、《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等剧目流传很广。

著名演员有袁雪芬、范瑞娟、傅全香、徐玉兰、王文娟、张桂凤、徐天红、金采凤等。

河北梆子:流行于河北省以及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的部分地区,清代乾隆年间由山西梆子传入河北逐渐演变而成。

著名演员有韩俊卿、银达子、金宝环、张淑敏、裴艳玲、张惠云、赵鸣岐、周春山、齐花坦等。

评剧:流行于北京市、内蒙古自治区和华北、东北各省。

著名演员有小白玉霜、喜彩莲、新凤霞、魏荣元、席宝昆、李忆兰、马泰等。

豫剧:也叫河南梆子、河南高调,流行于河南全省和陕西、山西、河北、山东、安徽、湖北的部分地区。

著名演员有常香玉、陈素贞、崔兰田、马金凤、牛得草等。

秦腔:流行于西北各省。

中国九大戏曲剧种

中国九大戏曲剧种

中国九大戏曲剧种1.昆曲昆曲是明朝中叶至清代中叶戏曲中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很多剧种都是在昆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被称为“百戏之祖,百戏之师”,有“中国戏曲之母”的雅称。

昆曲中有影响而又经常演出的剧目有:王世贞的《鸣凤记》,汤显祖的《牡丹亭》、《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沈璟的《义侠记》,高濂的《玉簪记》,李渔的《风筝误》,朱素臣的《十五贯》,孔尚任的《桃花扇》,洪升的《长生殿》。

另外还有一些著名的折子戏,如《游园惊梦》《阳关》《三醉》《秋江》《思凡》《断桥》等。

昆曲名家:1.俞振飞,卓越的昆曲艺术家,以富有“书卷气”驰誉剧坛。

2.周传瑛,以主演《十五贯》驰名。

3.张娴,昆曲当家花旦,后任教师。

如今全国各大昆剧团里所有演杨贵妃的闺门旦都是她的学生。

2.京剧京剧是“国粹”,中国第一剧种。

新中国成立后,通过整理修改,好多优秀的京剧优秀剧目被保留下来。

这类剧目据估计大约有200 余出,例如《宇宙锋》《玉堂春》《长坂坡》《群英会》《打渔杀家》《五人义》《挑滑车》《打金枝》《拾玉镯》《三击掌》《六月雪》《四进士》《搜孤救孤》《秦香莲》《打严嵩》《挡马》《金玉奴》《樊江关》《野猪林》《八大锤》《空城计》《霸王别姬》等。

京剧名家辈出,流派众多。

最著名的有梅尚程荀“四大名旦”,谭鑫培,马连良等。

3.越剧中国第二大剧种,是“流传最广的地方剧种,”在国外被称为“中国歌剧”。

它发源于浙江上海,繁荣全国,流传世界。

越剧长于抒情,以唱为主,声音优美动听,极具江南灵秀之气。

20世纪50至60年代前期是越剧的黄金时期,创造出了一批有重大影响的艺术精品,如《梁山伯与祝英台》《西厢记》《红楼梦》《祥林嫂》等,在国内外都获得巨大声誉,《情探》《李娃传》《追鱼》《春香传》《碧玉簪》《孔雀东南飞》《何文秀》《彩楼记》《打金枝》《血手印》《李秀英》等成为优秀保留剧目,其中《梁山伯与祝英台》《情探》《追鱼》《碧玉簪》《红楼梦》还被摄成电影,使越剧进一步风靡大江南北。

中国戏剧经典10篇

中国戏剧经典10篇

中国戏剧经典10篇01《茶馆》:“东方舞台上的奇迹”当代中国话剧舞台最享盛名的保留剧目,老舍后期创作中最为成功的作品,被外国专家誉为“东方舞台上的奇迹”。

当话剧后辈们不断以仰望的姿态回望这部经典时发现,剔除庞杂的情节转合、剔除特有时代的立场判断,游走于老舍笔端的其实是一种“大写意”式的蓄势而发的经典东方美学。

1980年9月,《茶馆》应邀赴前西德、法国和瑞士三国演出,中国话剧第一次走出国门。

到2004年5月27日,《茶馆》公演500场……一部三幕话剧,世俗百态、小人物的悲欢离合,浓缩了中国半世纪的沧桑沉浮,为后世留下一个巨大的文化背影。

02《上海屋檐下》:抗战戏剧的嚆矢创作于抗日战争前夕的《上海屋檐下》,通过一群生活在上海弄堂中的小人物的悲惨遭遇,和他们的喜怒哀乐,揭露了国民党统治下的黑暗现实,暗示出雷雨将至的前景,力图使观众“听到些将要到来的时代的脚步声”。

作者夏衍说这是一出悲喜剧。

《上海屋檐下》因“八一三”中日在沪开战而失去了上演的机会,直至1939年1月,才由怒吼剧社在重庆首演。

1962年,天津人民艺术剧院排演了这部话剧。

该剧的产生,是中国抗战戏剧的嚆矢,奠定了夏衍在中国话剧史上的重要地位。

03《雷雨》:中国话剧百年第一戏中国话剧史的一座丰碑,它使24岁的曹禺一鸣惊人,使中国话剧走向成熟。

中国话剧这一百年来,如果只选一部戏作为代表,则非《雷雨》莫属。

它是中国第一部可读、可演的话剧,它的诞生打破了此前中国只能演国外话剧的局面;它是中国话剧史上演出最多、演出团体最多的杰作,是中国话剧百年史的神话和奇迹;《雷雨》几十年的演出史,同时也是一部中国话剧导演艺术史和社会接受史,更是中国话剧表演的发展史。

天津人民艺术剧院至今共排演了八版《雷雨》,闪耀过几代演员,成就了方沉和丁小平两位知名夫妻导演,让《雷雨》在天津舞台上“雷声”不断。

更难得的是天津人艺怀着敬畏之心,每次新排、复排、重排都不断探索、大胆创新。

中国戏剧概论汇总

中国戏剧概论汇总

一、学生演剧与戏曲改良

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西方戏剧是涌入中国之 时,中国传统的戏曲也经历着变革思潮的冲击, 掀起一股戏曲改良的热潮,遂有了“时事新 戏”,已溶入了话剧的形式。1899年,上海圣 约翰书院的中国学生编演了一出名为《官场丑 史》的新戏,演出方式同传统经曲迥然不同, 其中一些情节是从传统戏曲中化用过来,为后 来以文人演剧活动奠定了基础。所以,人们把 学生演时事新 剧.ppt作为中国早期话剧 的先驱。

春柳社(早期)
李叔同、欧阳予倩诸人创办的春柳社于1907年春, 在东京演出了法国小仲马的名剧《茶花女》的第 三幕,获得了在东京的中外人士的称赞。他们的 演出“全部用的是口语对话,没有朗诵,没有加 唱,还设有独白、旁白”。这种演出形态,可以 说已是话剧。不久,又演出了根据斯托夫人的小 说《汤姆叔叔的小屋》改编的话剧《黑奴吁天 录》。此剧在内容上很有现实性,采用分幕方法 以及对话的动作演绎故事的特点,有接近生活真 实的舞台形象,确立了中国前所未有的新剧形态, 即后来才定名的话剧艺术形态。新民晚报-数字报 纸.htm 李叔同.ppt
概说 中国戏剧
中国戏剧主要包括戏曲和话剧:戏
曲是中国固有的传统戏剧,话剧则 是20世纪引进的西方戏剧形式。
中国戏曲
中国古典戏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 要组成部分,她以富于艺术魅力的表演 形式,为历代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而 且,在世界剧坛上也占有独特的位置, 与古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 三大古剧。 中国戏曲(一).ppt


学生演剧.ppt
清末的戏曲改良运动.ppt
二、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宣传的驱动
“日本之变法,赖俚歌与小说之力” “你看从前法国路易十四的时候,那人心风俗不是和中 国今日一样吗?幸亏有一个文人叫做福禄特尔的,做了 许多小说戏本,竟把一国的人从睡梦中唤起来了。” (《劫灰梦》) “欧美学校,常有于休业时学生会演杂剧者。盖戏曲为 优美文学之一种,上流社会喜为之,不以为贱也。” (《饮冰室诗话》) “采用西法,戏中有演说,可长人见识”(《论戏曲》) “以改革恶俗,开通民智,提倡民族主义,唤起国家思 想,为唯一之目的”,“以翠玉明珰,唤醒钧天之梦; 清歌妙舞,招还祖国之魂”(《<二十世纪大舞台>发 刊词》)

中国戏剧的简短介绍

中国戏剧的简短介绍

中国戏剧的简短介绍
中国戏剧起源于古代祭祀活动和民间舞蹈,经过漫长的发展和演变,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表现形式。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中国戏曲,它是中国戏剧的重要形式之一。

中国戏曲有多个流派,包括京剧、豫剧、越剧、黄梅戏等。

每种流派都有自己独特的表演风格、音乐特色和剧目题材。

京剧是最为著名的一种流派,它以唱念做打的表演方式,通过脸谱和动作来表达人物性格和情感。

中国戏曲注重舞台表演,演员们需要通过精湛的技巧和独特的唱腔,将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生动地呈现给观众。

戏曲的表演要求演员有高度的身体协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音乐感知能力。

除了戏曲,中国还有话剧和舞剧等现代戏剧形式。

话剧受西方戏剧的影响,注重对话和舞台剧情的展现。

舞剧则更加注重舞蹈和身体表达,通过舞蹈动作和编排来传达情感和故事。

中国戏剧的剧目题材丰富多样,涵盖了历史、文学、传说、神话等各个领域。

经典剧目如《红楼梦》、《西游记》、《雷雨》等被广泛演出和传承。

中国戏剧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也是一种文化传统和社会现象。

它承载着中国人民的情感、价值观和审美观念,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变迁和历史的演进。

通过戏剧,人们可以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多元魅力。

总之,中国戏剧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多样的形式和题材。

它通过独特的表演方式和艺术手法,展现了中国的历史、文化和人民的情感。

中国戏剧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也是一种文化传统和社会现象,对于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16种戏曲及其代表作

16种戏曲及其代表作

1、京剧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被视为中国国粹,是中国影响力最大的戏曲剧种,分布地以北京为中心,遍及全国各地。

代表剧目:《贵妃醉酒》《霸王别姬》《白蛇传》《定军山》《借东风》《空城计》《穆桂英大破天门阵》《苏三起解》《让徐州》等。

2、越剧越剧是中国五大剧种之一,发源于浙江,繁荣于全国,流传于世界!代表剧目:《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西厢记》《梅兰芳》等。

3、黄梅戏黄梅戏唱腔淳朴流畅,起源于湖北省黄梅县,发展壮大于安徽省安庆市。

代表剧目:《天仙配》《女驸马》《牛郎织女》《罗帕记》《夫妻观灯》《打猪草》等。

4、评剧评剧是广大人民喜闻乐见的剧种之一,又称为“唐山落子”。

代表剧目:《花为媒》《杨三姐告状》《秦香莲》《花为媒》《刘巧儿》《小女婿》。

5、豫剧豫剧唱腔铿锵大气,抑扬有度,流行于河南省、流传中国各地的传统戏剧。

代表剧目:《花木兰》《穆桂英挂帅》《拷红》《花打朝》《断桥》《花枪缘》《大祭桩》《秦雪梅》《宇宙锋》《桃花庵》《打金枝》等。

6、昆曲昆曲被誉为“百戏之祖”,发源于14世纪中国的苏州昆山,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珍品。

代表剧目:《牡丹亭》《鸣凤记》《长生殿》《浣纱记》《游园惊梦》《玉簪记》《桃花扇》《南柯记》《琵琶记》《风筝误》《刀会》《西厢记》《断桥》《思凡》《清忠谱》《邯郸梦》《狮吼记》7、粤剧粤剧又称为“广东大戏”,在岭南地区非常流行。

代表剧目:《紫钗记》《帝女花》《西楼错梦》《白燕迎春》《三笑姻缘》《李后主》《昭君公主》《梦断香销四十年》《柳毅传书》《九天玄女》。

8、淮剧淮剧是一种古老的戏曲剧种,流行于江苏、上海和安徽等地。

代表剧目:《孔雀东南飞》《莲花庵》《金龙与蜉蝣》《牙痕记》《哑女告状》《三女抢板》《玉杯缘》《太阳花》《西楚霸王》《水漫泗洲》《九件衣》《马陵道》。

9、川剧川剧流行于川贵高原地区,川剧脸谱是中国传统艺术瑰宝。

代表剧目:《旧正楼》《望娘滩》《秋江》《巴山秀才》《皮金滚灯》《易胆大》《刺目劝学》《乔子口》《御河桥》《肖方杀船》。

中国古代戏剧及代表作品介绍

中国古代戏剧及代表作品介绍

中国古代戏剧及代表作品介绍中国古代戏剧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和演变,形成了独特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

古代戏剧包括戏曲、杂剧和话剧等多种形式,每一种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代表作品。

戏曲是中国古代戏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歌唱、舞蹈和表演为主要手段,通过演员的表演来传达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京剧、豫剧和越剧。

京剧是中国最著名的戏曲剧种之一,它起源于北京,流行于全国各地。

京剧以其独特的唱腔、舞蹈和表演风格而闻名于世。

代表作品有《红楼梦》、《白蛇传》和《长生殿》等。

这些作品通过精湛的表演和美丽的服饰,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

豫剧是中国北方的一种戏曲剧种,它以其豪放的唱腔和激情四溢的表演风格而著称。

豫剧的代表作品有《刘海砍樵》、《白毛女》和《沙家浜》等。

这些作品通过生动的表演和深入的情感描写,展现了中国农民的生活和命运。

越剧是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一种戏曲剧种,它以其婉转的唱腔和细腻的表演风格而受到广泛的喜爱。

越剧的代表作品有《窦娥冤》、《西施》和《红楼梦》等。

这些作品通过精心编排的舞台和服饰,展现了中国古代女性的美丽和智慧。

除了戏曲,中国古代还有其他形式的戏剧,如杂剧和话剧。

杂剧是一种以歌舞、杂技和表演为主要手段的戏剧形式,它通常以喜剧为主题,通过夸张的表演和滑稽的情节来取悦观众。

代表作品有《白蛇传》、《牡丹亭》和《西华山》等。

话剧是中国古代戏剧的一种现代形式,它以对话为主要手段,通过演员的表演来传达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

话剧的代表作品有《茶馆》、《雷雨》和《白毛女》等。

这些作品通过真实的对话和细腻的表演,展现了中国社会的变迁和人物的命运。

中国古代戏剧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表达方式。

通过戏剧,人们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化和社会风貌。

戏剧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遗产,应该得到更多的保护和传承,让更多的人能够欣赏到其中的美妙和魅力。

总之,中国古代戏剧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它通过唱腔、舞蹈和表演等多种手段,展现了丰富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

中国四大古典戏剧指的是哪四部

中国四大古典戏剧指的是哪四部

中国四大古典戏剧指的是哪四部?我国四大古典戏剧是:王实甫的《西厢记》、汤显祖的《牡丹亭》、孔尚任的《桃花扇》、洪升的《长生殿》。

《西厢记》《西厢记》的故事出自唐代元稹(779-831)的小说《莺莺传》。

小说叙述书生张生游学蒲州,与寄居普救寺的崔相国之女莺莺相恋,后入京赴试,将她遗弃。

王实甫改写了这个始乱终弃的悲剧,让张生与莺莺相互爱慕,为争取爱情自由,在婢女红娘的热情帮助下,共同向崔老夫人进行斗争,最后相偕出走。

剧中对青年男女幽会、私奔行为的大胆描绘,以及剧终时愿“天下有情人终成了眷属”的祝福,都明确宣告了自主婚姻的合法性,尽管它仍属于才子佳人式的一见钟情。

在封建正统观念看来,一见钟情的本身,也是十足的叛逆。

颇具说服力的团圆结局,成为中国戏曲的常用模式。

它体现了中国人热爱生活,追求理想的精神气质,对民族的文化心理构成,有着重要意义。

戏剧性与抒情性的完美结合,使《西厢记》成为一部文学价值很高的作品,被视是古代剧的一个范本。

在诗情画意的氛围中,矛盾起伏跌宕。

张生的热烈执著、莺莺的含蓄蕴藉,红娘的锋利俏皮,都写得活灵活现。

尤其是作者怀着民主思想刻划的红娘,以自已的聪明机智、泼辣爽朗,不但为莺莺张生穿针引线,传书递简,而且在私情败露的紧要关头,不畏家法挺身而出,维护着他们的爱情。

所以红娘这个晶莹亮丽的形象,在后世成了热心撮合男女恋爱婚姻者的共名。

《牡丹亭》《牡丹亭》是汤显祖的代表作。

剧情是这样的:福建南安太守杜宝的女儿杜丽娘到花园游玩,梦中与书生柳梦梅幽会。

梦醒后她为相思所苦,伤情而死。

三年后,柳梦梅去临安应试,经过杜丽娘的墓地,拾得她的自画像,和杜丽娘的鬼魂相会,并掘墓开棺,使杜丽娘起死回生,二人结为夫妇。

但杜宝不承认他们的结合,直至柳梦梅中了状元,由皇帝作主,事情才获得圆满解决。

女主人公杜丽娘不甘心做循规蹈距的闺阁典范,而大胆披露自己的内心欲望,“一生儿爱好是天然”,要求过“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酸酸楚楚无人怨”的自由生活。

中国文化概论作业——中国戏剧

中国文化概论作业——中国戏剧

• (华东地区)
• • • • 江苏省 越剧、昆曲、淮剧、扬剧、通剧、锡剧、苏剧等 安徽省 黄梅戏、徽剧、青阳、腔沙河调 、岳西高腔、安徽目连戏、安徽傩戏 庐剧、安徽端 公戏、泗洲戏、 坠子戏、含弓戏等 上海市 京剧 、沪剧、淮剧、昆剧、越剧、滑稽戏、奉贤山歌剧 等 江西省 赣剧、东河戏、 宁河戏、 宜黄戏、南昌采茶戏、赣南采茶戏、萍乡采茶戏、 赣东 采茶戏、九江采茶戏、景德镇采茶戏武宁采茶戏高安采茶戏 等 福建省 莆仙戏、梨园戏、高甲戏、平讲戏、闽剧、 庶民戏、词明戏 、大腔戏、闽西汉剧 、 北路戏等
生老生、Biblioteka 小生、 武生旦老旦 青旦 武旦 花旦


• 文丑 武丑
中国戏剧发展现状与前景略谈
戏剧,旧时专指戏曲,后为戏剧、话剧、歌剧、舞剧、诗剧等的总称。现今在我 国台湾地区也指电视剧。在这里所述专指中国的戏曲。 首先来看看中国戏曲在世界上的地位:中国是世界闻名的戏剧大国,中国的戏曲 是世界戏剧的三大渊源之一,作为国粹的梅兰芳的京剧体系和布莱希特的柏林剧团与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莫斯科大剧院并称世界三大戏剧体系。而另一种剧种昆曲则是世 界文化遗产之一。历史与经验足以说明中国戏曲在世界范围不可忽略的影响与无法替 代的地位。因此来看,戏剧在中国社会中应该是辉煌与繁荣的。但是那也许只能是上 个世纪八十年代以前的事实了。从当今中国的表象上来看,中国戏曲在中国社会中走 入了它的发展低谷中,而且前所未有,这是何原因造成的呢?在此笔者将就个人见解 来谈一谈中国戏剧的发展现状及其发展前景。 戏剧属于“八大艺术”之一,在文学、音乐、电影等艺术形式不断发展壮大,并 且被称为第九艺术的电视兴起并不断发展的同时,戏剧却逐渐淡出普通观众的欣赏范 围。这就引出戏剧发展到低谷的一个原因:观众群的失落。在戏剧本质的争论中存在 一种叫做“观众说”的观点,他们认定观众是戏剧的必要条件,也是戏剧的本质所在。 法国戏剧理论家F· 萨赛断言:不管是什么样的戏剧作品,都是为了给观众看的。“没 有观众,就没有戏剧”,因而,戏剧的一切器官都必须与观众的欣赏相适应。 其实不论是何种艺术形式,都必须依存于观众,任何无人欣赏的东西都是无法存在 和发展的。那么,造成戏剧观众缺失的原因都有哪些呢? 其一,改革开放以后,社会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人们的生活节奏不 断加快,这就致使很多人接受不了戏剧这种以慢节奏为主的艺术形式,而像音乐、电 影等则更容易成为人们的主要消遣、欣赏对象。

中国戏剧的历史

中国戏剧的历史

中国戏剧的历史中国戏剧起源于上古原始社会的民间舞蹈奴隶社会:祭祀性歌舞,“优孟衣冠”封建社会:汉代“百戏”盛唐:“参军戏”、“歌舞戏”、训练艺人的组织—梨园宋金:多种形式歌舞杂戏融合产生“宋杂剧”,中国戏剧基本形成。

元代:戏剧史上的黄金时代,元杂剧也称“元曲”。

明代:南戏发展成为传奇。

清代:四大徽班进京,形成京剧。

京剧1、形成:清乾隆五十五年,三庆班、四喜班、春台班、和春班进京。

徽班以唱徽调(以二黄调为主腔调)为主。

清嘉庆道光年间,以唱西皮腔为主的湖北汉调艺人进京,与徽班演员同台演出,出现徽汉合流。

道光十四年前后,皮黄腔即京剧形成。

2、虚拟性的程式化特点规律性;规范性3、流派、名家咸丰同治年间:“老三鼎甲”: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等光绪年间:“后三鼎甲”:谭鑫培(孙菊仙、汪桂芬)等民国初年:“四大须生”:余叔岩、言菊朋、高庆奎、马连良海派:王鸿寿、盖叫天、周信芳等4、京剧的角色、脸谱等(1)角色:生——扮演男性角色的行当旦——表演女性人物的行当净——演性格、品质或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男性人物(花脸)丑——在鼻梁上抹以小块白粉,扮演人物种类繁多(2)脸谱面部化妆的一种程式,主要用于净角,用夸张的手法表现剧中的人的性格、心理和生理上的特征,为剧情服务。

(3)“四功五法”四功——唱(唱功)、念(道白)、做(表演)、打(武打)五法——手(手势)、眼(眼神)、身(身段)、步(台步)、法(上述四种技艺的规格和方法)(4)四大名旦4、京剧的角色、脸谱等(1)角色:生——扮演男性角色的行当旦——表演女性人物的行当净——演性格、品质或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男性人物(花脸)丑——在鼻梁上抹以小块白粉,扮演人物种类繁多(2)脸谱面部化妆的一种程式,主要用于净角,用夸张的手法表现剧中的人的性格、心理和生理上的特征,为剧情服务。

(3)“四功五法”四功——唱(唱功)、念(道白)、做(表演)、打(武打)五法——手(手势)、眼(眼神)、身(身段)、步(台步)、法(上述四种技艺的规格和方法)(4)四大名旦。

中国戏剧经典10篇

中国戏剧经典10篇

中国戏剧经典10篇中国戏剧是中国文明古老历史上极富创造性地发展起来的一种传统文学艺术形式。

它经历了由古老的传统戏剧发展到今天流行的现代戏剧的漫长历程,融合了诗词、音乐、舞蹈等艺术构成,结合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展现出各种精彩的艺术效果,不仅博取了中国观众的喜爱,也深受国际观众的青睐。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中国戏剧发展的精彩篇章,中国戏剧经典的10篇作品:一、《赵氏孤儿》《赵氏孤儿》是元末明初一部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传统戏剧,由中国现代戏剧之父袁宝桢所著,以宋朝赵氏家族的今生今世、今人今事为背景,揭示了古代封建社会中妇女被压迫和奴役的现实,是中国戏剧史上重要的一部佳作。

二、《窦娥冤》《窦娥冤》是明清时期经典戏剧之一,剧中描写了窦娥的悲惨遭遇,表现了一个乞丐女子被高层社会特权者欺负的画面,使古代国家法律、法官、教士、官吏等的腐败及其严重后果深深铭记在观众心中,使观众对司法正义有一种强烈的认知和关切。

三、《天净沙秋思》《天净沙秋思》是袁宝桢所著的一部传统话剧,被封为中国戏剧史上的经典作品,以宋末苏东坡的悲伤秋思为背景,生动的呈现了一个知音人与诗人的传神描绘,脍炙人口。

四、《江城子登京口北固亭怀古》《江城子登京口北固亭怀古》是明清话剧的代表作之一,由程颢著笔,以明末清初江城子游记为背景,讲述了当时流传的江苏京口北固亭及其怀古伤情的故事,运用抒情性语言,交织政治及文化元素,为戏剧赋予了浓厚的中国特色。

五、《西厢记》《西厢记》是一部古代人物剧,也是中国戏剧史上最具流传度的经典之作,由施耐庵著作,以宋朝的社会现实为背景,反映了一个主观意志决定自己人生走向的真理,它也成为中国戏剧艺术发展传统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六、《红楼梦》《红楼梦》是清末文学家曹雪芹笔下的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古典小说,也是中国文学史上重要的一部作品。

它表现出了清末封建社会的社会现实,把自然、封建观念、价值观以及先进的文化思想有机的融合在一起,有着深厚的中国文化底蕴。

中国戏剧剧目

中国戏剧剧目

中国戏剧剧目
1.《白蛇传》里白素贞说:“许仙,我一定会找到你的!”哎呀,就像我找我丢失的铅笔一样着急,我把家里翻了个底朝天,嘴里一直嘟囔着:“我的铅笔呀,你到底在哪儿呀?”
2.《梁山伯与祝英台》里祝英台喊:“山伯,你不要走!”这就好像我的好朋友要转学走了,我拉着她的手说:“你不要走嘛,留下来和我一起玩呀!”
3.《穆桂英大破天门阵》里穆桂英说:“我就不信破不了这阵!”哇,就像我做一道很难的数学题,我也会咬着牙说:“我就不信我做不出来!”
4.《霸王别姬》里项羽说:“虞姬,我该怎么办?”这多像我考试没考好,问我同桌:“我该怎么办呀,回家要挨骂了。


5.《窦娥冤》里窦娥哭着说:“我好冤啊!”跟我被冤枉了的时候一样,我也会哭着喊:“我好冤呀!”
6.《西厢记》里崔莺莺说:“张生,你可知我的心?”嘿嘿,就像我偷偷喜欢班上的一个同学,心里想着:“他知不知道我喜欢他呀?”
7.《桃花扇》里李香君说:“这扇子可不能丢!”就如同我最心爱的笔记本,我也会说:“这个可不能丢呀!”
8.《长生殿》里杨贵妃说:“陛下,不要离开我。

”就好像我不想妈妈去上班,拉着妈妈说:“妈妈,不要离开我嘛。


9.《狸猫换太子》里的刘妃说:“我一定要成功!”这就好像我参加比赛,心里暗暗说:“我一定要赢!”
10.《铡美案》里秦香莲说:“陈世美,你这个没良心的!”哇,就像我看到有人欺负弱小,会气愤地说:“你怎么这么坏呀!”
我觉得中国戏剧剧目真的太精彩啦,每一个都有独特的魅力和故事,能让我们感受到不同的情感和人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要包括戏曲和话剧,戏曲是中国传统戏剧,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逐步形成了以“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为核心的中华戏曲百花苑。

话剧则是20世纪引进的西方戏剧形式。

中国古典戏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堪称国粹,她以富于艺术魅力的表演形式,为历代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

而且,在世界剧坛上也占有独特的位置,起源戏曲的形成,最早可以追溯秦汉时代。

但形成过程相当漫长,到了宋元之际才得成型。

成熟的戏曲要从元杂剧算起,经历明、清的不断发展成熟而进入现代,历八百多年繁盛不败,如今有360多个剧种。

中国古典戏曲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曾先后出现了宋元南戏、元代杂剧、明清传奇、清代地方戏及近、现代戏曲等四种基本形式。

宋元南戏宋元南戏大约产生在北宋末年和南宋初年,浙江的温州以及福建的泉州、福州一带,是戏曲的成型时期。

[5]南戏是中国较早成熟的戏曲形式。

它熔歌唱、舞蹈、念白、科范于一炉,表演一个完整的故事。

由于故事情节比较曲折,剧本一般都是长篇,数倍于北曲杂剧。

它用南方曲调,韵律、宫调均无严格规定。

其唱法富于变化,有独唱、对唱、轮唱、合唱等。

乐器以鼓板为主。

由于南曲声腔与北曲不同,因而二者风格迥异。

钱南扬《戏文概论》考得宋元戏文238 种,其中绝大多数为元代作品,实际当不止此数。

这些戏文中今存全本者仅《张协状元》(一般认为是南宋时作品),《宦门子弟错立身》、《小孙屠》、《琵琶记》、《白兔记》、《荆钗记》、《拜月亭》、《杀狗记》等。

[6]元代杂剧元代杂剧也叫北曲杂剧,元杂剧最早产生于金朝末年河北真定、山西平阳一带。

盛行于元代,元杂剧是中国戏曲的第一个黄金时代。

它达到了很高的文学水准,以至单从诗体而言,古人早就将唐诗、宋词、元曲并称。

王国维说:"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

"元杂剧取得了与唐诗宋词并称的崇高地位,其杰出成就主要表现在它深厚的思想内容和高度的艺术造诣两方面。

元杂剧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深刻,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和斗争精神。

元杂剧作家为避文祸,多借历史传说故事反映现实,直接取材于现实生活的也常涂上一层"历史传说"的保护色。

但许多作品生动地展现了元代社会广阔的生活面貌,有着强烈的时代感和重要的现实意义:1、揭露社会黑暗,反映人民疾苦。

如《窦娥冤》,《鲁斋郎》,《陈州粜米》等,大胆抨击了元代的专制统治和蹰败政治,使人们看到在民族、阶级双重爪迫下的黑暗社会现实和人民的深重苦难。

2、表现英雄主义,歌颂人民的反抗斗争。

有的正面歌颂人民起义英雄,如《双献功》、《李营负荆》等。

有的赞颂历史豪杰,如《单刀会》等。

有的表现各种弱小人物的反抗斗争,如《窦娥冤》写寡妇窦娥大骂官府,沮咒天地;《陈州粜米》写农民张撇古对权豪的谴责与反抗;《救风尘》写妓女赵盼儿智斗花花太岁等。

3、描写爱情婚姻,反映妇女问题。

有的描写青年男女真诚相爱和追求婚姻自主的斗争,如被誉为"四大爱情剧"的《西厢记》、《拜月亭》、《墙头马上》、《倩女离魂》以及神话剧《张生煮海》、《柳毅传书》等,都有着共同的反封建主题,表现了妇女的愿望和追求。

有的揭露男子背义负心,反映妇女不幸遭遇,如《潇湘夜雨》和《秋胡戏妻》。

有的反映妓女的悲惨命运和生活斗争,如《救风尘》、《金线池》等。

4、歌颂忠良,鞭挞奸佞。

如《吴天塔》、《东窗事犯》、《赵氏孤儿》等,或寄寓民族感情,或歌颂正义。

不少公案剧揭露了官场腐败,赞扬了某些清官。

这类作品寄寓理想,也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在艺术方面,元杂剧形式新颖独特,在结构情节、人物塑造、戏剧语言等方面显示了很高的造诣,标志着我国戏曲艺术的成熟,有着鲜明的艺术特色:1、现实主义是元杂剧创作的主流,但也不乏积极浪漫主义的描写。

不少优秀的杂剧作品在描写了人民苦难的同时,还表现人民的反抗斗争,并往往让他们获得胜利;而对那些气焰嚣张的权豪势要、奸佞之徒,则给予应有的惩罚,让他们以失败而告终,从而表达人们的理想。

2、在结构方面,优秀的杂剧作家多能从"填词之设,专为登场"出发,精心地设置关目,使戏剧矛盾集中,主线突出,情节紧凑而富于变化,因而许多杂剧作品都有强烈的戏剧效果。

3、元杂剧成功地塑造了一大批个性鲜明的典型人物形象,这是它艺术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

关汉卿、王实甫、康进之、纪君祥等优秀作家,都能遵循人物性格发展的必然性去安排情节,然后又通过尖锐激烈的戏剧冲突,运用丰富多样的艺术手段去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从而使人物形象血肉丰满,栩栩如生。

4、元杂剧的语言丰富多彩,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元杂剧作品吸收了大量的民间语言并使之与文学语言融为一体,形成通俗流畅,质朴直率、生动活泼的特色。

这是我国文学创作从文言向白话发展的一个显著变化。

元杂剧多数作家的语言重本色,如关汉卿、康进之等,部分作家如王实甫、马致远等则较重文采。

明清传奇明清传奇是由宋元南戏发展而成的戏曲形式。

它在产生于元末,在明初流传,到了明嘉靖年间兴盛,至万历而极盛,并延至明末清初,作品之多号称“词山曲海”。

由于明代社会各阶层对戏曲的普遍爱好,昆山腔和弋阳诸腔流行于广大的城镇与乡村。

皇室宫廷、贵族与士大夫的府邸以及民间的庙会草台,对有频繁的演出活动。

明代宫廷的演出,前期主要由“教坊”承应;到万历间,内廷专设“四斋”、“玉熙宫”等演剧机构。

有时也召市井戏班进宫演出,以资调剂。

贵族与士大夫府邸多私蓄“家班”,有的还演出自己编写的剧本。

他们为争奇斗胜,往往亲为演员解说指点,精心排练,在表演方面对演员提出极严格的要求,艺术上达到较高的水平,对戏曲舞台艺术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民间的演出,有水陆舞台;戏班中拥有不少技艺高超的昆、弋诸腔艺人。

此时戏曲的演出,远远超越宋元阶段勾栏瓦舍与路歧作场的规模。

在音乐方面,不同的声腔具有不同的特色。

如昆山腔集南北曲之大成,充分发挥了南曲流丽悠远、委婉细腻的特长,又适当吸取北曲激昂慷慨的格调。

各种官调曲牌的搭配,场次的安排,更加规范,同时广泛地运用借宫与集曲,使曲牌联套体的结构方法,更加完整和富有表现力。

演员的演唱技巧日益讲究,要求“唱出各样曲名理趣”,达到性格化、戏剧化的高度。

这些都是剧作家、艺术家们长期在昆曲演唱实践中总结出的经验,并成为中国民族声乐的重要遗产。

昆山腔伴奏乐器的配置和乐队场面的组织,也更为丰富、完备,使演出能在规定情景和节奏中进行,为后世戏曲声腔与剧种的乐队伴奏,树立了楷模。

弋阳诸腔的音乐,则是在“字多音少,一泻而尽”的基础上,创造出“帮腔”和“滚调”。

“帮腔”是独唱与合唱结合的声乐艺术,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弋阳诸腔演唱时无乐器伴奏的不足,同时也丰富了演唱的形式,起渲染人物感情、烘托环境气氛的作用。

“滚调”是以“流水板”,诵唱通俗易懂的唱词,既增加了音乐节奏的变化,也有助于更加酣畅地表达曲情。

弋阳诸腔绝大多数只用锣、鼓等音响效果强烈的打击乐器作为衬托,这同多在村镇庙宇、广场为人数众多的下层群众演出的条件有关,也与弋阳腔前期作品内容偏重于人物众多、场面热闹的历史剧有密切的联系,所以弋阳诸腔在整体风格上显得高昂奔放。

这些对后来高腔腔系剧种的音乐有深远的影响。

在表演艺术方面,脚色分工的细致,无疑是这一时期表演艺术丰富与提高的重要关键。

特别是昆山腔,从南戏的7 个脚色发展为“江湖十二脚色”,使演员得以专心致力于某种类型和某个人物的创造,探索内心,揣摩性格。

各行脚色的表演艺术都有独特的发挥,艺术家们创造了许多鲜明的典型形象。

总结昆山腔表演艺术经验的《梨园原》(《明心鉴》)所提出的“身段八要”、“艺病十种”等,标志着昆山腔表演艺术的严格要求。

弋阳诸腔的表演虽不如昆山腔那么精致,却也有它们不容忽视的成就与风格。

如演唱时重视观众的接受能力,努力运用生动的念白活跃舞台的气氛,加强表演的戏剧性和动作性,避免某些传统南戏剧目中单一的抒情。

从祁彪佳《远山堂曲品》中若干条目的记载说明,弋阳诸腔的演员也很重视人物内心的刻画,往往“能令观者出涕”。

而因历史剧演出的需要采用民间武术与杂技展示的战争场面,更以炽烈粗犷的色调,别具一格。

[6]清地方戏清代地方戏是古典戏曲的第三个阶段。

它和近、现代戏曲有着共同的艺术形式。

清康熙末叶,各地的地方戏蓬勃兴起,被称为花部,进入乾隆年代开始与称为雅部的昆剧争胜。

至乾隆末叶,花部压倒雅部,占据了舞台统治地位,直至道光末叶。

这150多年就是清代地方戏的时代。

1840年1919年的戏曲称近代戏曲,内容包括同治、光绪年间形成的京剧以及20世纪初出现的一段戏曲改良运动。

清代地方戏有着强劲、凄切的主体风格,它创建了以板式变化体为主导的音乐体制和由此带来的新的剧本文学形式。

另外,戏剧文本的结构形式由传奇的分出转变为分场的结构形式,从而型制不再像传奇那样拖沓繁冗、结构松散,而是有着结构严谨、适宜观众接受的特色。

不过,清代地方戏也存在着不足之处,如语言芜杂、准确度不高等。

清代地方戏的剧目数量之巨,堪称历史之最。

史料载:1956年全国第一次戏曲剧目统计时,统计出传统戏曲剧目共51867个,属清代地方戏的剧目、剧本有上万个。

清代地方戏多为出身于农民或农村的手工业者、城市社会底层的艺人集体创作出来,所以就形成了清代地方戏贴近民众的特色,具有广泛的群众性。

清代地方戏主要是根据历代演义、小说改编而成的。

另外,也有根据杂剧、传奇、话本、曲艺等形式改编、移植的。

清代地方戏的题材可分为历史戏、妇女戏、爱情婚姻戏、公案戏、神话戏和诙谐小戏以及无法归类的戏。

其中,历史戏有《如意钩》、《清河桥》、《阳平关》等,妇女戏有《花木兰》、《樊江关》等,爱情婚姻戏有《买姻脂》、《何文秀》等,公案戏有《探阴山》、《奇冤报》等,神话戏有《画中人》、《琵琶洞》等,诙谐小戏有《老换少》、《祭头巾》等。

近现代戏剧中国话剧从西方引入中国,20世纪初到“五四”前称“文明新戏”,这种早期话剧仍具有一些戏曲的特点。

文明戏作为一种外来的艺术形式,要想植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土壤,必然要经历一个磨合、适应的过程。

在其初期、‘艺既要面对本土文化的排异性,又必须寻求一定的依托物,作为中国话剧立足之点;但是,它又要防止被民族文化所融化,丧失其独立的品性。

因此,在中两文化的激烈碰撞中,文明戏的形态成为一种“不中不西,亦中亦西,不新不旧,亦新亦旧,糅杂混合的过渡形态”它在艺术形式上,既不像西方戏剧,又杂以戏曲的表演;在内容上,往往也是中西杂取并收,缺乏自己的东西。

同时,也没有找到自己的文化定位。

尽管它曾兴盛一时,但却犹如漂在水面的浮萍,还没有扎下根来。

“五四”以后重新照原样引进西方戏剧,形式是现实主义戏剧,称“新剧”。

1928年起称“话剧”,沿用至今。

1919年,中国发生了一场震惊中外的“五四”运动,它是爱国运动,也是一场旨在解放思想的新文化运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