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变法材料题

合集下载

商鞅变法材料题.docx

商鞅变法材料题.docx

商鞅变法材料题目1、下列材料:材料一:秦孝公任商鞅。

鞅以三晋地狭人,秦地广人寡,故草不尽,地利不尽出。

于是三晋之人,利其田宅,复三代无知⋯⋯(使其)本于内,而使秦人于外。

故井田,制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

数年之,国富兵,天下无。

——《通典●食》材料二:之技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士。

——《荀子● 兵》(1)根据材料一,并合所学知,分析商鞅什么要" " 三晋之人,三晋之人什么会受商鞅之" " ,果如何?( 6 分)(2)根据材料一,并合所学知,分析材料二法的原因。

( 4 分)「答案要点」( 1)因要展生,增力; " 利其田宅 " ,井田,开阡陌,励耕,免除徭役;几年的努力,秦国达到了国富兵的目的。

(2)是商鞅法行的二十等爵制,除世卿世禄制等励功措施的果;使三晋之人秦所用,而秦得以心于外。

2、下列材料材料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故、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巡礼者不足多。

---------商鞅材料二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之,非古道,犹以本之故,国而雄侯。

然王制遂,僭差亡度。

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者食糟糠;有国者兼州城,而弱者社稷。

---------《 . 食志》材料三孝公用商鞅之法,移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百姓用,侯服,楚、魏之,地千里,至今治。

-------《史 . 李斯列》回答:( 1)商鞅法的理基是什么?据材料一、二明法法令推行的原因是什么?( 2 分)(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商鞅法的主要内容。

(逐条列出,不得摘抄原文)(4 分)( 3)材料二、三的作者商鞅法各持什么度?材料二中的“ 本”、“王制遂”各指什么?( 4 分)答案: (1) 法家秦孝公的支持(2分)(2)A、井田,开阡陌 B 、励耕,重抑商( 4 分)( 3)材料二持否定度,材料三持肯定度“ 本”指重生“王制遂”指奴隶制度被除( 4 分)3、下列材料:材料一商鞅“ 罪重”,主“以刑去刑”,此非子道:“公鞅之法也重罪。

高中历史选修1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习题及答案

高中历史选修1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习题及答案

第二单元检测(共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20题50分)春秋战国时期改革变法风潮迭起。

请回答1~5题。

1.这是春秋战国时期贵族使用的酒容器。

这一容器的使用反映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与进步,与这一相关的是()A.铁农具B.牛的使用C.手工业技术的进步D.商业的繁荣2.相传孔子的学生冉耕伯牛、司马耕字子牛,这反映出()A.孔子的弟子注重务农B.当时牛耕开始普及C.当时牲畜是财富的象征D.农本思想基本确立3.齐国管仲“相地而衰征”和鲁国“初税亩”,实质都是要()A.建立地主阶级专政B.发展封建经济C.逐步承认土地私有D.消灭奴隶制残余4.在春秋战国时期,其思想符合当时统治者要求并被提倡的是()A.儒家B.道家C.墨家D.法家5.商鞅变法最根本的前提条件是()A.封建土地所有制发展B.新兴地主阶级已形成一股强大的政治势力C.秦孝公审时度势取变法强国之路D.争霸战争的形势迫使秦国改革内政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实行最彻底、最全面,为期最长久,影响最深远的变法。

请回答6~10题。

6.商鞅变法哪些内容直接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①奖励军功②重农抑商③为田开阡陌封疆④废分封行县制⑤实行连坐法A. ①③④B. ①②⑤C.②③⑤D.②③④⑤7.商鞅变法中提到“燔诗书而明法令”,这一措施的实质是()A.宜传法家思想B.以法治国C.富国强兵D.思想文化上的专制8.商鞅变法的措施中对后世影响最深的一项是()A.奖励耕织B.推行县制C.为田开阡陌封疆D.重农抑商8.商鞅推行变法,以立法形式确立的封建制度是()A.中央集权制B.土地私有制C.赋税制度D.郡县制10.商鞅变法中为加强对基层民众的管理与统治而设立的制度是()A.“为田开阡陌封疆”B.“世卿世禄制”C.行县制D.连坐法发展农业生产,增强经济实力是商鞅变法的主要措施之一。

请回答11~12题。

11.下图是出现于商鞅变法之后的砖画,反映的内容与商鞅变法中哪一条相关()A为田开阡陌封疆 B.奖励耕织C.统一度量衡D.推行县制12.秦国商鞅变法提出“重农抑商”的主观目的是()A.确立土地私有制度B.建立地主阶级统治C.发展封建地主经济D.限制旧贵族的权力商鞅变法是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战争在政治上的反映。

初一上册历史商鞅变法试题及答案

初一上册历史商鞅变法试题及答案

初一上册历史商鞅变法试题及答案商鞅变法是中国历史上影响极为深远的一次具有深远的政治、军事、经济、科技文化意义的伟大改革!接下来,店铺就和大家分享初一上册历史商鞅变法试题,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初一上册历史商鞅变法试题1.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纷纷掀起变法运动,曾在秦国进行变法的是 ( )A.管仲B.吴起C.李悝D.商鞅2.战国前期,标志着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是 ( )A. 铁器的普遍使用和牛耕的推广B.农业技术的进步C.水利工程的兴修D.农业产量的提高3.战国前期,七个诸侯国中,相对落后的是 ( )A.秦国B.魏国C.燕国D.赵国4.商鞅变法发生在 ( )A. 商朝B. 西周C. 春秋D.战国5.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的一次重要的政治和社会变革。

任用商鞅进行变法的是( )A.秦穆公B.齐桓公C.楚庄王D.秦孝公6.商鞅变法的时间是在 ( )A.公元前359年B.公元前356年C.公元356年D.公元359年7.下列内容中不属于战国时秦国商鞅变法内容的是 ( )A.废除土地国有制,不认为私有B.重农抑商C.严明法令,实行“连坐法”D.推行县制8.战国时期比较彻底的变法运动是 ( )A.管仲改革B.周世宗改革C.商鞅变法D.王安石变法9.与右图所反映的史实直接相关的改革家是A.管仲B.商鞅C.王安石D.康有为10.秦国成为战国七雄实力最强的国家,其主要原因是 ( )A.进行了比较彻底的改革B.正确的军事策略C.正确的外交策略D.重视水利,发展生产11. 战国后期,秦国修建的两大水利工程有 ( )①灵渠②都江堰③郑国渠④白渠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12.商鞅变法后,秦国的都城迁到 ( )A.邯郸B.大梁C.咸阳D.郢都13.下列对商鞅变法的作用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 )A.使秦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B.是春秋时期一项重要的政治和社会改革C.秦军的战斗力大大提高D.秦国的社会经济得到发展14.战国时期,农业生产以经开始广泛使用 ( )A.青铜农具B.铁制农具C.石制农具D.木制农具15.我们说春秋战国是大变革的时期,是因为 ( )A.. 战争频繁B. 诸候争霸C. 新旧制度更替D. 百家争鸣16.商鞅变法措施中,对当代行政管理制度也有重要影响的是 ( )A.允许土地私有B.重农抑商C.实行“连坐法”D.推行县制17.《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

历史商鞅变法试题

历史商鞅变法试题

历史商鞅变法试题1.(10分)【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商鞅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

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平斗桶、权衡、丈尺。

——《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二男子授露田40亩、桑田20亩;妇女授露田20亩,不授桑田。

死亡者或年满70岁后免课者,露田归还国家。

桑田为世业,身死不还官,桑田须种一定数量的桑、榆、枣树等。

不适合桑蚕的地方,改授麻田,男子10亩、女子5亩。

露田、麻田均不得买卖,桑田也限制买卖。

——据《魏书》卷一百一十译编材料三魏孝文帝的文化习俗改革是从婚俗改革开始的,……拓跋贵族与汉族高门建立了广泛的姻亲关系。

……太和二十年改鲜卑复姓,在把宗族十姓改为汉姓的同时,还特别规定十姓百世不通婚。

——史仲文《中国全史》(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在土地制度和政权建设方面采取的措施。

(6分)(2)从文明史观的角度来看,材料二实行的制度有何作用?(2分)(3)依据材料三谈谈你对婚俗改革作用的认识。

(2分)【答案】(1)商鞅变法:变土地国有制为土地私有制,土地可自由买卖;政治上建立县制,中央集权制度建设由此开始。

(3分)北魏实行均田制,露田、麻田均不得买卖,桑田限制买卖;政治上实行俸禄制、三长制。

(3分)(2)从物质文明演进的角度看,均田制的实行推动着鲜卑族从游牧文明向农耕文明的转变,促进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

(2分)(3)婚俗改革是政治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政治联姻是处理政治矛盾的一种有效策略;婚俗变化反应时代变化并推动社会进步。

(2分)【解析】(1)回顾所学知识,概括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在土地制度和政权建设方面采取的措施。

(2)为了缓和社会矛盾,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国家收入,孝文帝推行均田制,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平均分给农民耕种,受田农民向国家缴纳赋税,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均田制的推行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同时大片荒地被开垦,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促进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

高二历史商鞅变法试题

高二历史商鞅变法试题

高二历史商鞅变法试题1.世人对战国时期秦国人有着“薄恩礼,好生分”的印象,造成这一印象的主要原因是商鞅变法采取了()A.奖励军功B.奖励耕织C.焚烧诗书D.什伍连坐和告奸制度【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商鞅变法的认识与理解。

依据所学可知,商鞅变法的措施“薄恩礼,好生分”造成人与人的关系陌生,“什伍连坐制”就使人与人之间相互防范、相互监视,从而造成关系紧张。

所以应选D。

【考点】中国古代的变法与改革·商鞅变法·商鞅变法的内容2.假设丁一是秦国某县县令,下列相关叙述明显有误的是()A.他负责主持该县的县政B.他是由朝廷直接任命的地方官C.其助手的官职名称是“丞”D.他提拔弟弟担任县尉以负责军事【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秦国县制的理解。

秦国早在春秋的时候就已实行县制,商鞅变法时普遍推行县制,县的长官由国君直接任命,进行管理。

分析选项,A、B、C均合史实,D表述错误,所以应选D。

【考点】中国古代的变法与改革·商鞅变法·商鞅变法的内容3.(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商鞅的成功,在于他的改革抓住了问题的核心,那就是帝道、王道的理想境界,秦孝公等不及,因而必须用简单的、易于操作的、见效快的办法,像魔术师一样,变出一个生龙活虎的秦国。

抓农业,等于让国家经济有了保障;抓军事,这是那个崇尚丛林法则的年代里,最硬的硬道理。

——聂作平《秦国是怎样崛起的?》材料二孝文引见朝臣,诏断北语,一从正音,禧赞成其事。

于是诏:“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卒革。

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不听,不允许)仍旧。

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

”——《北史》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概括作者认为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

(4分)结合所学知识,商鞅变法成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孝文帝的改革政策并说明其历史意义,(4分)该项改革政策的具体规定体现了孝文帝怎样的政治智慧?(2分)【答案】(1)抓住秦孝公富国强兵的需要,得到他的全力支持。

部编版:七上历史《关于“商鞅变法”的3道材料题》

部编版:七上历史《关于“商鞅变法”的3道材料题》

部编版:七上历史《关于“商鞅变法”的3道材料题》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群雄逐鹿,山河日变的“大争之世”,在英雄辈出的战国时代,华夏大地的西陲——秦国,正经历着一场亘古未有的“黑色裂变”,以期改变落后的状态。

(1)材料一中的“黑色裂变”指的是什么事件?联系所学知识说说这一“裂变”的直接目的是什么?材料二商鞅变法明确规定:“廖力本业(努力搞好农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

”……极大地调动了民众务农和作战的积极性。

——刘玉峰《商鞅变法农战政策和抑商政策之得失》(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商鞅变法“调动了民众务农的积极性”,这是基于变法中哪一措施的实施?材料反映了商鞅变法的经济主张是什么?材料三商鞅一方面极力否认道德教化对人的劝导意义,主张唯有重刑才是禁奸止过的最好办法。

另一方面又背离了罪刑相应的原则,主张轻罪重刑,甚至罪及无辜。

——《商鞅刑法思想及变法实践》(3)材料三中商鞅的主张属于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的哪一家思想?你如何看待他的“重刑”思想。

材料四“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富强。

”——李斯《谏逐客书》(4)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商鞅变法给秦国带来了什么变化?材料五国一的兄长嬴虔、长史公孙贾、上大夫甘龙等这些前朝权倾朝野的大臣,对商鞅刻骨仇恨……商鞅在带领弟子们最后一次修订秦法后,坦然被捕,被五马分尸。

(5)材料五中商鞅的悲惨结局说明了什么?2.战国时期,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革。

请结合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看百家讲坛,品胜败兴衰】材料一历史进入战国时期,大兼并的残酷现实导致了诸侯国之间弱肉强食的残酷竞争格局……在战国七雄的竞争中,秦国一开始并没有表现出胜人一筹的实力,直到商鞅变法后……秦国最终奠定了统一天下的基础和实力。

(1)战国时期,“大兼并”是通过战争实现的。

请说出这一时期战争的特点以及三次著名的战役。

关于商鞅变法的习题

关于商鞅变法的习题

关于商鞅变法的习题一、选择题1. 商鞅变法发生的年代是:a) 春秋时期b) 戰國時期c) 元朝时期d) 明朝时期2. 商鞅变法的目的是:a) 解决国家财政困难b) 解决国家军事弱势c) 解决国家政治腐败d) 解决国家道德沦丧3. 下列哪一项不是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之一?a) 实行郡县制b) 推行法治c) 开展军事改革d) 保留封建等级制度4. 商鞅变法的一个重要成果是:a) 解决了国家的贫富差距b) 解决了国家的外交问题c) 解决了国家的内忧外患d) 解决了国家的弱势经济5. 商鞅变法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是:a) 对中国历史产生了负面影响b) 对中国历史产生了积极影响c) 对中国历史没有产生任何影响d) 对中国历史产生了中立影响二、判断题6. 商鞅变法是指商鞅发起的改革运动。

(对/错)7. 商鞅变法的实施导致了秦国的强盛。

(对/错)8. 商鞅变法是秦国第一次改革封建制度。

(对/错)9. 商鞅变法的失败导致了商鞅被贬谪。

(对/错)10. 商鞅变法的实施使秦国成为了统一中国的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帝国。

(对/错)三、简答题11. 商鞅变法的目的是什么?商鞅变法采取了哪些具体的措施来实现这一目的?商鞅变法的目的是解决国家的财政和军事问题,以实现国家的强盛和统一。

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商鞅变法采取了一系列具体措施:- 实行郡县制,将国家行政区划重新划分为郡县,以便更好地管理和控制。

- 推行法治,制定一系列法律法规,强化法律的执行力度,建立起稳定的社会秩序。

- 开展军事改革,增强国家的军事实力,提高军队的战斗力,以确保国家的安全和统一。

- 取消兼并制,使土地流转自由,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

12. 商鞅变法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是什么?商鞅变法对中国历史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商鞅变法不仅解决了当时国家的财政和军事问题,而且为后来的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商鞅变法构筑了中央集权的体制,为秦国成为统一中国的第一个中央集权帝国奠定了基础。

商鞅变法练习题

商鞅变法练习题

商鞅变法练习题一、选择题1. 商鞅变法发生在我国的哪个朝代?A. 周朝B. 春秋战国C. 秦朝D. 汉朝2. 商鞅变法的主要目的是什么?A. 加强中央集权B. 发展农业生产C. 提高军队战斗力D. ABC都是A. 连坐法B. 轻罪重罚C. 废除井田制D. 统一度量衡A. 韩国B. 赵国C. 魏国D. 楚国5. 商鞅变法后,秦国的军事制度发生了哪些变化?A. 建立县制B. 实行军功爵制C. 废除世袭制D. BC都是二、填空题1. 商鞅变法的时间大约在公元前____年至公元前____年。

2. 商鞅变法中,废除井田制,实行______制度。

3. 商鞅变法期间,为了鼓励农业生产,实行了“______”政策。

4. 商鞅变法后,秦国实行了严格的______制度,以加强中央集权。

5. 商鞅变法中,为了统一度量衡,制定了______标准。

三、简答题1. 简述商鞅变法的背景。

2. 商鞅变法对秦国社会经济发展有哪些积极影响?3. 商鞅变法中的“法治”与“德治”有何区别?4. 请举例说明商鞅变法中的“重农抑商”政策。

5. 商鞅变法对我国历史发展产生了哪些深远影响?四、论述题1. 试论述商鞅变法的成功原因及其历史意义。

2. 分析商鞅变法对我国封建社会制度形成的影响。

3. 从商鞅变法看战国时期各国变法运动的共同特点及其历史作用。

五、判断题1. 商鞅变法中,商鞅本人因变法有功而被封为贵族,享尽荣华富贵。

()2. 商鞅变法时,实行了土地私有制,允许土地买卖。

()3. 商鞅变法中,取消了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是变法的主要内容之一。

()4. 商鞅变法期间,秦国实行了严格的户籍制度,禁止人民自由迁移。

()5. 商鞅变法后,秦国的军队战斗力显著下降,导致秦国在战国时期的地位一落千丈。

()六、匹配题措施:1. 废除井田制2. 实行军功爵制3. 统一度量衡4. 建立县制5. 重农抑商效果:A. 提高了军队战斗力B. 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C. 加强了中央集权D. 方便了商品交换E. 稳定了社会秩序七、连线题人物:1. 商鞅2. 秦孝公3. 公孙衍4. 惠施5. 张仪角色:A. 变法的支持者B. 变法的反对者C. 变法的执行者D. 提出连横策略E. 提出合纵策略八、案例分析题材料一:“商鞅变法,使秦国强盛一时,但也因变法过于激进,导致民怨沸腾,最终商鞅本人也遭到车裂之刑。

商鞅变法 (1)

商鞅变法 (1)

商鞅变法练习题一、单选题(本大题共9小题,共9.0分)1.《秦律•法律答问》记载:“父盗子,不为盗。

今假父(即继父)盗假子(即继子),何论?当为盗。

”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A.秦朝用法律来规范经济关系B.继子未被当做家庭成员看待C.体现秦律尊卑不同罚的原则D.秦律保护继子的私有财产权2.商鞅变法规定:私自移动田界,将被处以“赎耐”之刑(强制剔去须鬓,以羞辱之)。

此规定的目的是A.奖励耕织B.重农抑商C.维护井田制D.保护私有财产3.秦律•厩苑律》规定:借用官府的铁制农具,因原器破旧而损坏,农民以文书上报官府即可,官府回收原农具而不令赔偿。

这一规定主要说明了A.秦国力雄厚疆域辽阔B.秦律规定覆盖面广C.秦政府鼓励发展农业D.秦铁农具储备充足4. 《商君书•画策》载:“国之乱也,非其法乱也,非法不用也。

国皆有法,而无使法必行之法。

……故善治者,刑不善,而不赏善,故不刑而民善。

刑重者,民不敢犯,故无刑也。

”这说明商鞅A.主张立法为民B.强调有法可依C.关注法律实施D.重视赏罚并重5.公元前685年管仲在齐国进行改革,实行粮食“准平”的政策,即“民有余则轻之,故人君敛之以轻;民不足则重之,故人君散之以重凡轻重敛散之此时,则准平.…故大贾富家不得豪夺吾民矣”.(《汉书•食货志》下).这种“准平”制()A.维护了奴隶主经济利益B.违背了市场的价值规律C.实质为了发展封建经济D.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6. 汉初一篇文章记载:昔日秦人家中稍富且子弟身强体壮者往往分居自立门户,家中贫困但子弟身强体壮者往往为女方所招赘。

对该现象原因分析最合理的是( )A.土地兼并日益严重B.商鞅变法的影响C.战争频繁兵役沉重D.“休养生息”政策推行7.商鞅变法强调“轻罪重刑”,韩非子对此评价“夫小过不生,大罪不至,是人无罪而不生也”。

这说明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商鞅这一规定A.反映了当时法律制度不完善B.影射了地主阶级不重视人权C.旨在是强化人民的法律意识D.肯定商鞅对贵族不妥协的精神8.战国至秦汉,实行新的军功爵制。

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1.(2014•辽宁大连高三双基测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商鞅变法)其中究竟有哪些新东西呢?第一次变法条令,其中只有关于什伍连坐、奖励耕织,以及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实行严厉处罚的内容,算是独创的。

其他如奖励军功、发展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确立等级爵位制的改革,当初齐、楚、燕、赵、魏、韩亦各皆然。

商鞅的第二次变法条令,也是各国都已实行过了的。

——程念祺《国家力量与中国经济的历史变迁》材料二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有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

——列宁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的“独创性措施”对秦国的贡献。

(2)运用材料二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商鞅变法。

解析第(1)问,直接依据材料信息整合归纳,但必须注意回答角度是“独创性措施”,不要把商鞅变法所有内容都答上;第(2)问,首先提炼材料的观点,即历史地看待商鞅变法,不要以后人的观点苛求商鞅变法,即从商鞅生活的时代的状况回答其变法的作用。

答案(1)实行连坐法,加强了对民众的控制,维护了国家的稳定;奖励耕织,调动了人民生产的积极性,从而增加了国家的经济实力;抑制商业,有利于农业发展和社会稳定。

(2)评价:商鞅变法促进了秦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壮大了国力,为后来统一奠定基础;变革了生产关系,加快了封建化的进程。

2.(2014•陕西榆林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商鞅很清楚秦国羸弱的根源在哪里,简单地说是三个“低下”,一个“落后”。

三个“低下”,一是生产率低下,二是行政效率低下,三是军队战斗力低下。

一个“落后”是生产关系落后。

要改革的话,肯定要从这四个方面下重手。

——编自《“商鞅变法”精神实质的再思考》材料二商鞅变法的主要手段就是从三个方面来弱民,通过弱民使国家崛起。

这三个方面分别是愚民、辱民和穷民。

——摘编自《秦国是怎么崛起的——重读商鞅变法》请回答:(1)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商鞅是如何解决三个“低下”、一个“落后”的。

初一上册历史商鞅变法试题及答案

初一上册历史商鞅变法试题及答案

初一上册历史商鞅变法试题及答案1.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纷纷掀起变法运动,曾在秦国进行变法的是()A.管仲B.吴起C.李悝D.商鞅2.战国前期,标志着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是()A.铁器的普遍使用和牛耕的推广B.农业技术的进步3.战国前期,七个诸侯国中,相对落后的是()A.秦国B.魏国C.燕国D.赵国4.商鞅变法发生在()A.商朝B.西周C.春秋D.战国5.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的一次重要的政治和社会变革。

任用商鞅进行变法的是()A.秦穆公B.齐桓公C.楚庄王D.秦孝公6.商鞅变法的时间是在()A.公元前359年B.公元前356年C.公元356年D.公元359年7.下列内容中不属于战国时秦国商鞅变法内容的是()A.废除土地国有制,不认为私有B.重农抑商C.严明法令,实行“连坐法”D.推行县制8.战国时期比较彻底的变法运动是()A.管仲改革B.周世宗改革C.商鞅变法D.王安石变法9.与右图所反映的史实直接相关的改革家是A.管仲B.商鞅C.王安石D.康有为10.秦国成为战国七雄实力最强的国家,其主要原因是()A.进行了比较彻底的改革B.正确的军事策略C.正确的外交策略D.重视水利,发展生产11.战国后期,秦国修建的两大水利工程有()①灵渠②都江堰③郑国渠④白渠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12.商鞅变法后,秦国的都城迁到()A.邯郸B.大梁C.咸阳D.郢都13.下列对商鞅变法的作用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A.使秦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B.是春秋时期一项重要的政治和社会改革C.秦军的战斗力大大提高D.秦国的社会经济得到发展14.战国时期,农业生产以经开始广泛使用()A.青铜农具B.铁制农具C.石制农具D.木制农具15.我们说春秋战国是大变革的时期,是因为()A..战争频繁B.诸候争霸C.新旧制度更替D.百家争鸣A.允许土地私有B.重农抑商C.实行“连坐法”D.推行县制17.《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

商鞅变法习题及答案

商鞅变法习题及答案

第二单元商鞅变法单元测试一、选择题(每小题分,共20题50分)春秋战国时期改革变法风潮迭起。

请回答1~5题。

1.这是春秋战国时期贵族使用的酒容器。

这一容器的使用反映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与进步,与这一相关的是()A.铁农具B.牛的使用C.手工业技术的进步D.商业的繁荣2.相传孔子的学生冉耕伯牛、司马耕字子牛,这反映出()A.孔子的弟子注重务农B.当时牛耕开始普及C.当时牲畜是财富的象征D.农本思想基本确立3.齐国管仲“相地而衰征”和鲁国“初税亩”,实质都是要()A.建立地主阶级专政B.发展封建经济C.逐步承认土地私有D.消灭奴隶制残余&4.在春秋战国时期,其思想符合当时统治者要求并被提倡的是()A.儒家B.道家C.墨家D.法家5.商鞅变法最根本的前提条件是()A.封建土地所有制发展B.新兴地主阶级已形成一股强大的政治势力C.秦孝公审时度势取变法强国之路D.争霸战争的形势迫使秦国改革内政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实行最彻底、最全面,为期最长久,影响最深远的变法。

请回答6~10题。

6.商鞅变法哪些内容直接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①奖励军功②重农抑商③为田开阡陌封疆④废分封行县制⑤实行连坐法A. ①③④B. ①②⑤C.②③⑤D.②③④⑤7.商鞅变法中提到“燔诗书而明法令”,这一措施的实质是()?A.宜传法家思想B.以法治国C.富国强兵D.思想文化上的专制9.商鞅推行变法,以立法形式确立的封建制度是()A.中央集权制B.土地私有制C.赋税制度D.郡县制10.商鞅变法中为加强对基层民众的管理与统治而设立的制度是()A.“为田开阡陌封疆”B.“世卿世禄制”C.行县制D.连坐法发展农业生产,增强经济实力是商鞅变法的主要措施之一。

请回答11~12题。

11.下图是出现于商鞅变法之后的砖画,反映的内容与商鞅变法中哪一条相关()A为田开阡陌封疆 B.奖励耕织 C.统一度量衡 D.推行县制12.秦国商鞅变法提出“重农抑商”的主观目的是()·A.确立土地私有制度B.建立地主阶级统治C.发展封建地主经济D.限制旧贵族的权力商鞅变法是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战争在政治上的反映。

高二历史选修1_材料题:“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_

高二历史选修1_材料题:“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_

材料题:“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1.(2014·山东潍坊一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次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汉书·食货志》材料二商君治泰。

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法及太子,黥劓(注黥、劓,古代的两种刑罚)其傅(注博,指太子的师博公子虔、公孙贯)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

——《战国策·秦一》材料三商鞅变法不顾人言,虽能骤致富强,亦以召怨天下,使其民知利而不知义,见那而不见德,虽得天下,旋踵而亡。

——苏轼《东坡文钞》(1)据材料一、二,概括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2)据材料一、二分析,商鞅变法产生了哪些主要的社会影响(3)据材料三,概括并评价苏轼的主要观点。

参考答案1.解析:第(1)问,由材料一中的“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可概括出商鞅变法的内容有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战,由材料二中的“商君治泰,法令至行”可概括出严刑峻法。

第(2)问,由材料一中的“倾邻国而雄诸侯”可总结出使秦国国力增强,由材料二中的“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可总结出社会各阶层的地位发生变化,由“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可总结出稳定社会秩序,由“兵革大强”可总结出军事强大。

第(3)问,概括材料三可知苏轼的观点是商鞅变法导致秦朝迅速灭亡,结合商鞅变法和秦朝的相关史实从正反两面辩证评价苏轼观点即可。

参考答案:(1)内容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战;实行严刑酷法。

(2)影响:增强国力;壮大军事力量;稳定社会秩序社会各阶层的地位发生变化。

(3)观点:商鞅变法导致秦朝迅速灭亡。

评价:苏轼认为商鞅变法使秦国富强,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是符合史实的;但认为商鞅变法导致了秦朝的灭亡是错误的,秦朝的灭亡是由于统治者暴政,并非商鞅变法;苏轼夸大了个人对历史的作用。

高一历史商鞅变法试题

高一历史商鞅变法试题

高一历史商鞅变法试题1.商鞅变法中废除了许多旧制度,实行了社会性质的转变,其中得以保留的是A.井田制B.分封制C.王位世袭制D.奴隶主贵族世袭特权【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商鞅变法强调加强以国王为核心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因此王位世袭制得意保留,A项商鞅变法中井田制被废除,B分封制和D奴隶主贵族世袭特权遭到极大的削弱,所以答案选C。

【考点】商鞅变法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商鞅变法的具体举措的重要影响,高考对其的考查角度多样,主要突出其对秦国统一中国的奠基作用和对后世的深远影响,它实现了社会经济制度的根本变革,是一定程度上的经济革命和社会革命,对后世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也成功地实现了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型。

2.“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博。

斯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

”该历史事件记载于A.《诗经•国风•秦风》《春秋•鲁桓公十八年》B.《诗经•国风•秦风》《战国策•秦策》C.《战国策•秦策》《史记•秦始皇本纪》D.《战_策•秦策》《史记•商君列传》【答案】D【解析】略3.秦国商鞅变法的内容中体现了“重农抑商”政策的是A.奖励军功B.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度C.废除奴隶主的特权D.鼓励耕田织帛,生产多的,免除徭役【答案】D【解析】略4.从法律上明确废除井田制,对土地私有制给予全面肯定的是()A.晋国的税制改革B.齐国“相地而衰征”C.鲁国的“初税亩”D.商鞅变法【答案】D【解析】略5.战国时期各国在变法后大都实行了县制,这与分封制相比大大强化了中央集权,主要表现在A.地方实行分权,官员间相互监督B.地方官员由国君直接任免C.地方行政体系独立,有高度的自治权D.县的统治区域一般都比封国小【答案】B【解析】略6.商鞅变法规定“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擎。

”材料中的“本业”指的是A.工业B.手工业C.农业D.商业【答案】C【解析】略7.阅读下列材料:(11分)材料1: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

商鞅变法作用材料题

商鞅变法作用材料题

商鞅变法作用材料题
商鞅变法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变革,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商鞅变法的作用材料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战国策》和《史记》等史书记录了商鞅变法的过程和结果,提供了变法的历史证据和相关资料。

2.史料中记载了商鞅变革时期的社会状况,揭示了当时的种种
问题,如封建制度导致的社会不公和地方割据,使得人民对改革抱有期望。

3.商鞅的《管子》是商鞅变法的理论基础,通过阐述法治的重
要性和必要性,影响了后世法家思想,奠定了中国政治文化的基石。

4.商鞅变法时期的政策实施情况和变法的结果对后世产生了影响,其中包括改革秦国的行政制度、强化中央集权、壮大军队、推行法治、改革土地制度等重要措施。

5.商鞅变法对秦国的强盛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为秦统一六
国奠定了基础,对推动中国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通过上述材料,我们可以了解商鞅变法对中国历史的重要作用和影响,以及改革的目标和实施策略,为我们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

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

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
• 废井田、开阡陌
允许土地自由买卖,维护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提高了 他们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极大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秦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 强,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物质基础。但也奠定了中 国此后一千多年对商业发展抑制的总体趋势,成为以后商 品经济发展的阻力
材料一:“商君为法于秦,战斩一首赐爵一级,欲 为官者五十石„„官爵之迁与斩首之功相称 .”
材料二: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有功者 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材料三:谬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 除徭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 奴婢)。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提高战斗力的军事改革
加强集权的政治改革
• 普遍推行县制
巩固了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
• 轻罪重刑,实行连坐制度
保证了社会统治秩序,强化了对基层民众 的管理和统治
焚 烧 诗 书
加强思想文化控制的思想改革
• “燔诗书而明法令”(焚烧诗书)
加强了思想控制但极端压制了人民的思想,对于 我国文 化典籍也是一种摧残。实质是文化专制
商鞅变法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商鞅
材料一 :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 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 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材料二: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 民得卖买,富者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材料三: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 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 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
• 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废除“世 卿世禄制
打击了奴隶主旧贵族,大大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也扩大了统治基础
改革旧俗
• 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强行推行一夫一 妻小家庭政策

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

39. 论从史出,读史料,请回答:(9分)材料一:立木为信舌战群臣材料二: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汤、武之王也,不循而兴。

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

——《商君书•更法》材料三:(新法)“行五年,秦人富强”“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

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史记》请回答:(1)材料一中“立木为信”和“舌战群臣”的人是谁?(1分)(2)材料一中的历史人物主持进行了一场重要的变法,请写出主要内容。

(4分)(3)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谈谈这次变法的作用?(2分)(4)结合材料,说一说从这位历史人物身上可以学到什么精神?(2分)39.论从史出,读史料,请回答:(9分)1、商鞅2、(1).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2).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3)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

(4).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3、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了发展,军队的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4、言之有理即可得分42.阅读下列材料: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

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

——《战国策·秦策》请回答:(1)材料中的“商君”是谁?其变法时期的秦国国君是谁(2分)(2)“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和“决裂阡陌”各指什么?(4分)(3)“教民耕战”的具体措施有哪些?(2分)其作用是什么?(2分)(4)从商鞅的结局中,你怎样看待商鞅变法?(2分)42. (12分)(1)“商君”:商鞅(公孙鞅、卫鞅) (1分),秦孝公。

(1分)(2)“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统一度量衡;(2分) “决裂阡陌”: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

(2分)(3)措施:奖励生产(奖励耕织、重农抑商);奖励军功(按军功封爵)。

(每点l分,共2分。

)作用:激发生产者积极性;促进农业发展;提高军队战斗力;削弱贵族世袭特权;富国强兵;为兼并六国打下坚实基础。

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
材料一: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实,国以 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 至今治强。——《史记.李斯列传》 材料二:秦孝公用商鞅,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 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 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而 有强国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汉书. 食货志》 1、材料一、二对商鞅变法的评价有何共识?理论基础 2、从上述材料中,找出一句原话,概括商鞅变法的历史 作用。
①变法触及旧贵族的利益,遭到他们的阻挠反对;② • 秦孝公死去,商鞅失去支持和依靠。
4、韩非子为什么说“秦法未败”?“秦法未败”的根本原因是什? • 因为商鞅变法深入人心,在秦国得以延续,增强了秦国的国力, 为后来秦灭六国实现统一奠定了基础。变法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 利益,顺应了时代潮流。 • (5)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试对商鞅作一整体评价。 商鞅变法顺应了生产力发展和新兴地主阶级的需要,克服重重 困难,最终用封建是参观系取代了奴隶制生产关系,推动了封 建制度的确立、巩固和发展。商鞅不愧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 治家、改革家、思想家。
Hale Waihona Puke 变法使得秦国富强起来 倾邻国而雄诸侯
法家思想
• 《韩非子 和氏》记载:“(商鞅之法)孝公行之,主以尊安, 国以富强。……(公元前338年孝公死,惠王即位)商君车裂于 秦。” • 《战国策 秦策一》记载:“秦妇婴儿皆言商君之法。” • 《韩非子 定法》记载:“秦法未败。” • (3)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商君车裂于秦”的原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商鞅变法材料题目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秦孝公任商鞅。

鞅以三晋地狭人贫,秦地广人寡,故草不尽垦,地利不尽出。

于是诱三晋之人,利其田宅,复三代无知……(使其)务本于内,而使秦人应敌于外。

故废井田,制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

数年之间,国富
兵强,天下无敌。


—《通典●食货》
材料二: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


—《荀子●议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为什么要"诱"三晋之人,三晋之人为什么会受商鞅之"诱",结果如何?(6分)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说法的原因。

(4分)
「答案要点」(1)因为要发展农业生产,增强经济实力;"利其田宅",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织,免除徭役;经过几年的努力,秦国达到了国富兵强
的目的。

(2)是商鞅变法实行的二十等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等奖励军功措施的结果;使三晋之人为秦所用,而秦得以专心应敌于外。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
反古者不可非,而巡礼者不足多。

---------商鞅
材料二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

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
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
《史记.李斯列传》
请回答:
(1)商鞅变法的理论基础是什么?据材料一、二说明变法法令推行的原因
是什么?(2分)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逐条列出,不得摘抄原文)
(4分)
(3)材料二、三的作者对商鞅变法各持什么态度?材料二中的“务本”、“王
制遂灭”各指什么?(4分)
答案:(1)法家秦孝公的支持(2分)(2)A、废井田,开阡陌 B、奖励耕战,重农抑商(4分)(3)材料二持否定态度,材料三持肯定态度“务本”
指重视农业生产“王制遂灭”指奴隶制度被废除(4分)
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商鞅强调“轻罪重罚”,主张“以刑去刑”,对此韩非子评论道:“公孙鞅之法也重轻罪。

重罪者人之所难犯也,而小过者人之所易去也,使人去其所易无离春所难,此治之道。

夫小过不生,大罪不至,是人无罪而乱不生也。


--------------《韩非子》
材料二“连坐”也称相坐,随坐、缘坐,是一种存在已久的株连政策。

商鞅变法使该政策更加确定化,并将其与什伍制度相结合,以后代代相传。

秦始皇时,百姓不堪统治的残暴,在陨石上刻“始皇死而地分”等字。

秦始皇抓不到案犯,便将在陨石附近居住的百姓全部诛杀,这也是一种“连坐”。

材料三商鞅认为以诗书礼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是于国有害的寄生虫。

他把礼乐、诗书、修善、孝悌、诚信、仁义、贞廉、非兵和羞战统称为“六虱”,认为
应统统毁灭。

请回答:
(1)韩非子对商鞅“轻罪重罚”持何种态度?(1分) (2)材料二所反映的连坐法有何特点?其直接目的是什么(3分)
(3)材料三中商鞅认为“六虱”应该统统毁灭的原因是什么?其实质是什么?
(3分)
(4)以上三则材料反映商鞅变法的措施对秦国以后历史发展造成了怎样消极影
响?(3分)
答案:(1)赞扬态度(1分)(2)与什伍制度相结合强化对基层民众的管理与统治(3分)(3)是其推行耕战政策和富国强兵的大敌,不利于新法的推行实质上是一种思想文化专制政策(3分)(4)使秦的法律严酷苛刻,文化专制严重,从而激化了阶级矛盾,是导致秦朝灭亡的重要原因。

(3分)
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故汤、武不循古而王,
夏、殷不易礼
而亡。

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秦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

为私斩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

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

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二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

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前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后五月而秦孝公卒,太
子立,公子
虔之徒告商君欲反,发吏捕商君……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遂灭商君之家。

——
《史记?商君列传》
回答:
(1)据材料一、二概括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并指出变法的理论基础。

(2)据材料二、三分析商鞅变法产生了哪些社会影响?
答案
①按军功授爵;②重农抑商,奖励耕织;③鼓励贵族建立军功,削弱旧贵族的
特权;
④废井田,开阡陌(废除井田制度,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
理论基础(2分):法家思想。

(2)加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制度,促进了秦国封建经济的发展,增强了国力,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2分);变法触犯了旧贵族利益,遭到他们
的强烈反对(2分)。

5、阅读下列材料(11分)
材料一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
殷不易礼而
亡。

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材料二观察下列商鞅变法时期的三幅图:
图一铁制农具图二奖励耕织图三商鞅铜方升
材料三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

虽非古道,犹
以务本之故,
倾邻国而雄诸侯。

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汉
书?食货志》
请回答:⑴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的理论基础是诸子百家中哪一派别的思想。

(2
分)
⑵从材料二图一和图二中的牛耕图中你能吸取哪些历史信息?这些信息说明的
问题是什么?(2分)
⑶据材料二图二中的牛耕图,史学家一般认为这是农民在私田上进行耕作,你认
为这种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3分)
⑷引用材料三中的一句话,概括商君所为的历史作用(2分)
⑸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试述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2分)
答案:⑴变法的理论基础是法家思想。

(2分)
⑵说明铁农具和牛耕技术出现并逐步推广,说明了当时社会生产力得到发展。

(2
分)
⑶正确。

因为当时通过商鞅“为井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了井田制度,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

(或由于当时生产力的提高,在井田以外的私田越来越多。


(3分)
⑷倾邻国而雄诸侯。

(2分)
⑸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一次变法,推动了秦国的社会进步,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秦国以致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
用。

(2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