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图》与《太极图说》之“五行说”比较研究(一)

合集下载

周敦颐《太极图》及《太极图说》

周敦颐《太极图》及《太极图说》

周敦颐《太极图》及《太极图说》先谢过御剑兄的《太極圖說--朱熹解附;並附朱熹辯及注後記》,让我有幸得此文章,今研习之,已有所得,感激之至,因周敦颐的《太极图》与《太极图说》是两种可合为一、可分为二的著作,图离开了说,就不能明其意,说离开图,则无以立其象。

我在网上搜索,幸而得之,今附于此.第一节周敦颐作《图》及《图说》考周敦颐,字茂叔,号濂溪。

宋真宗天禧元年至宋神宗熙宁六年(公元1017—1073年)间人。

生于道州营道县之营乐里。

原名惇实,后避英宗旧讳改敦颐。

他是一位顺应三教合流思潮的儒家学者。

他以儒家的社会伦理哲学为主体,吸取佛教的“禅定”思想及道教陈抟《无极图》的宇宙观,开创了道(理)学体系。

他把儒家的《周易》思想与阴阳五行说、道教的内丹理论相结合,论证宇宙的本原——“无极而太极”,并制作了描绘宇宙形成和发展变化的宇宙生成图式,还著作了阐发《太极图》的《太极图说》。

元脱脱撰《宋史·列传·道学》载:至宋中叶,周敦颐出于舂陵,乃得圣贤不传之学,作《太极图说》、《通书》,推明阴阳五行之理,命于天而性于人者,瞭若指掌。

《宋史·周敦颐传》也说他:博学力行,著《太极图》,明天理之根源,究万物之终始。

按《太极图说》为《太极图》之阐发,《太极图》为《太极图说》之图象。

朱熹说:“先生之精,因图以示,先生之蕴,因图以发”。

虽然,《宋史》肯定周敦颐曾作《太极图》及《太极图说》⑴,但从宋代至清代,对《图》及《图说》是否出自周敦颐,均有争议。

如宋时朱熹与陆九渊反复辨难,朱熹作肯定,陆九渊则疑其非周之作;迨至清代,黄宗炎作肯定,而朱彝尊则疑其出之于程颢(明道)。

同时,认为出自周敦颐者,又有分岐,宋代朱震等认为周敦颐乃受之于穆修,而朱熹等则认为是周敦颐所自作。

自宋以来,仍属悬案。

关于周敦颐哲学著作的最早记载,为周敦颐至友潘兴嗣所撰《濂溪先生墓志铭》:尤善谈名理,深于易学,作《太极图》、《易说》、《易通》数十篇。

周敦颐《太极图说》之分析

周敦颐《太极图说》之分析

智库时代 ·269·智库论坛周敦颐《太极图说》之分析王 宁(河北大学,河北保定 071000)摘要:周敦颐,宋明理学之开端者,其学术被称为“濂学”。

著有《太极图》,《太极图说》,《易说》,《通书》等。

《太极图说》一文乃其思想的纲领,共249字,是为其《太极图》所写的一篇说明。

全文讲了大致两部分的内容,从开始至“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一句所讲的是”宇宙生成论“,其后半部分讲的则是道德伦理思想。

关键词:太极图说;核心思想;儒家中图分类号:B22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4609(2018)27-0269-002一、《太极图说》的内容(一)《太极图说》原文如下:“自无极而为太极。

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

一动一静,互为其根。

分阴分阳,两仪立焉。

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

五气顺布,四时行焉。

五行,一阴阳也。

阴阳,一太极也。

太极本无极也。

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

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

乾道成男,坤道成女。

二气交感,化生万物。

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

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

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

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

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

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

故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又曰,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

大哉易也,斯其至矣。

”全文讲了两部分的内容,从开始至“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一句所讲的是”宇宙生成论“,其后半部分讲的则是道德伦理思想。

有《太极图说》则必然先有《太极图》,《太极图说》是为了解图,周敦颐在构筑其哲学思辩结构时,是沿着“出入于释老“而”反求诸六经“这样的三教合一路数来的。

追溯《太极图》的渊源,也并非是他自己独作,而是以《道藏。

太极先天之图》为蓝本,吸收佛教禅师的《阿赖耶识图》,并依照陈抟的《无极图》而制造出来的,这也反映了宋代时儒释道三教合一的趋势和周敦颐出入释老的实际情况。

太极图说浅解

太极图说浅解

太极图说浅解作者:杨哲来源:《资治文摘》2017年第01期【摘要】《太极图说》吸收了《易经》和老庄道家的智慧,提出了无极太极等概念,在阐述了宇宙观的同时,又提出了人生道德论,主张人们守静去欲,顺其自然。

【关键词】《太极图说》;无极;主静一、《太极图说》概述最初认识周敦颐,是在语文课本里学到他的《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

”[1],这两句诗至今令我记忆犹新。

后来接触了哲学后才发现,周敦颐不仅是个诗人,更是一个理学家,是宋明理学的开创者。

他的《太极图说》,吸收了《易经》中的太极阴阳等概念和老庄的智慧,融摄佛道学说于儒,阐释了他的宇宙观和人生论。

1.无极而太极哲学最基本的三个问题无非就是“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原始反终,探究人的起始与归途,探寻人的本质。

周敦颐在《太极图说》中把宇宙万物生成的规律总结为无极—太极—阴阳—五行—万物,把太极比作道家所说的“一”。

太极这个名词最早见于《系辞》:“易有太极,是生两仪。

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2]周敦颐又融合了老子的有生于无的观点,提出了“无极”的概念,即“无极而太极。

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

”[3]《参同契》中讲:“幽潜沦匿,变化于中。

包囊万物,为道纪纲。

”[4]幽潜沦匿是指静的状态,就像是在昏蒙蒙的夜晚,什么都看不到,在静极当中,万物已经开始悄悄地发生变化,生命的开始本身就是静的状态,所以生命从形成到出生,是由静到动的过程。

而生命的归途也是静的状态,所以从出生到死亡,是由动到静的过程。

邵雍有一首诗说:“冬至子之半,天心无改移。

一阳初动处,万物未生时。

”冬至,相当于一天中的子时的一半,即晚上十二点钟。

此时万籁俱寂,就像是黎明前的黑暗,一切都蓄势待发。

冬至是阴历十一月,在十二辟卦中属于复卦,一阳来复。

十月属于坤卦,六爻全是阴爻,阴极复动,所以到了十一月最下面一爻由阴爻变化为阳爻,而且逐月上升。

一年可以按照冷和热分为两部分,从十一月到四月,是复卦到乾卦,阳气渐渐上升,气温逐渐变热。

太极阴阳五行八卦图

太极阴阳五行八卦图

太极阴阳五行八卦图阴阳五行学说作源于我国春秋战国时代,而八卦源于中国古代对基本的宇宙生成、相应日月的地球自转(阴阳)关系、农业社会和人生哲学互相结合的观念。

店铺在此整理了太极阴阳五行八卦图的资料,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太极阴阳五行八卦图介绍太极,中国古代哲学用以说明世界本原的范畴,“太极”一词,出于《庄子》:“大道,在太极之上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

太,即大;极,指尽头,极点。

物极则变,变则化,所以变化之源是太极。

关于太极的含义,有以下几种解释:(1)指宇亩最初浑然一体的元气。

唐颖达《周易正义》:“太极谓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

”《易纬·乾凿度》认为“有形生于无形”,提出“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四阶段来解释“易有太极”。

以未见气时为太易,气初为太初,形之始为太始,质之始为太素。

气形质混然一体而未分离的状态,称之为浑沌。

浑沌之物即是古人所说的元气。

以元气未分状态为太极,斌以其原始物质的含义。

这种观点在两汉较为普遍,如刘歆:“太极中央元气”;王充引易学家的话说:“元气未分,混沌为一”。

郑玄则以“淳合未分之气”解释大极。

(2)以虚无本体为太极,如王弼解释“大衍之数,其一不用”说“不用而用以之道,非数而数以之成,斯易之太极也。

”以“一”为太极,认为此“一”不是数,而是“无”,“无”为四十九之策数形成的根据。

韩康伯注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说:“夫有必始于无,故太极生两仪也。

”(3)大衍之数的四十九数未分为太极。

崔憬说:“四十九数合而未分,是象太极也。

今分而为二,以象两仪矣。

分揲其蓍,皆以四为数。

一策一时故四策以象四时也。

”(李鼎祚《周易集解》引,据《黄氏逸书考》本)崔憬对大衍之数的论述及其太极说,不以不用之一为虚无实体,以四十九数未分为大极,并且认为八卦涵蕴在大衍之数中。

此种观点,在易学哲学史上有其重要意义,为宋易将汉易的宇宙生成论转为本体论提供了方法。

从阴阳五行、天人合一谈《太极图说》

从阴阳五行、天人合一谈《太极图说》

从阴阳五行、天人合一谈《太极图说》作者:朱高正来源:《船山学刊》2017年第05期摘要:周敦颐的《太极图说》提到“太极动而生阴”,其实太极是一个不曾静止的圆圈,就像太极拳的缠丝功一样,要先学会画圈,先是右手护裆在下,象征阳气进入闭藏;然后是一阳来复,右手顺时针画圈而护头在上,象征阳气生发已极,因而转关生阴,阳气转入收敛,右手顺时针画圈到裆部,象征阳气进入闭藏。

下为阴(),上为阳(),这是太极生两仪,如果以四象来说,下为老阴(),左为少阳(),上为老阳(),右为少阴(),也就是五行的水、木、火、金。

然后以方位配时相,从而以二十四山配二十四节气,而人就在天地之间,要效天法地,随着阴阳二气的屈伸、往来、消息、盈虚,而调整自己的作息时间,从而体现天人合一。

关键词:太极、阴阳、四象、天人合一、太极图说有人用1-2-5来解释濂溪先生的《太极图说》,也就是以太极(1)、阴阳(2)、五行(5)来取代《周易·系辞》的太极(1)、两仪(2)、四象(4)。

其实,朱熹晚年在《玉山讲义》中就说:“大凡天之生物,各付一性。

性非有物,只是一个道理之在我者耳。

故性之所以为体,只是仁、义、礼、智、信五字,天下道理不出于此。

”①又说:“五者之中,所谓信者,是个真实无妄底道理,如、仁、义、礼、智,皆真实而无妄者也。

故信字更不须说。

”②仁、义、礼、智、信,其实就讲仁、义、礼、智四德就可以了。

如果只要讲两个,那讲仁、义二字就可以了。

而如果只要讲一个,那就是仁。

朱子说:“仁字是个生底意思,通贯周流于(仁、义、礼、智)四者之中。

”③五行观念里面,水、火、木、金分主北、南、东、西四方,而土则居天下之中,土为中位,分旺四时而为五行之主。

就其基本上而言,信是实有其德,所以不必特别讲信,只讲仁、义、礼、智四德就可以了,因而不必刻意强调1-2-5与1-2-4的区别。

周敦颐在《太极图说》中特别提到“气”,所谓“二气交感,化生万物”,这个“二气”就是指阴阳与五行。

太极图

太极图

易理经数之象学占河图洛书阴与阳八经卦八卦天干地支五行年月日时六十甲子天干五合地支六合天干相冲地支相冲地支三合地支相刑地支相害地支三会太极图太极图一、太极图中国古代概括阴阳易理和反映世界发生、发展变化规律的图式。

世传太极图出自陈抟之手,陈氏传有三种图式:一为先天太极图,一为龙图,一为无极图。

宋朱熹:“先天图传自希夷,希夷又自有所传。

盖方士技术用以修炼,《参同契》所言是也。

”(《语类》卷一百)后世所绘太极图很多,大致可分二类:一类为数层图组合的图式,如无极图、太极先天之图、周氏太极图等,形式基本相同,最上一圈以单圆表示术极,二圈分黑白三层,标有阳动阴静字样,表示阴阳交错,运动变化;中分金木火水土五行,表示阴静阳动产生世界基本构成特质;下面再有二圈,分别标有“乾道成男,坤道成女”或“万物化生”字样,以示产生万物,此图概括了无极——太极——阴阳——五行——万物生生不息变化无穷的宇宙演变过程。

另一类为以阴阳鱼图为主的图式,如古太极图、先天太极图、来氏太极图等,其图外圆象征太极,内以S曲线分黑白环弧形,白中有一黑点,黑中有一白点。

白为阳黑为阴,象征阴阳互根;环弧形如两鱼交游状,以示阴阳变化循环不已。

可见二类图式,形式有异,内涵类同。

今流行太极图为阴阳鱼图式,此图各部分原有固定位置且赋以特定含义,但现代所绘太极图无严格方位标准,多着重提示阴阳变化循环之义。

对于太极图起源及内涵,历来有不同认识。

今人多结合现代科技理论加以阐述,如有人认为,太极图是对波粒二象性的准确概括,太极图圆形是粒子性,中间S曲线是波动性,太极图是波粒二象性的统一;还有人认为,太极图为宇宙天体球在水平面内的平面投影,其中两个小点为定南北向之用,S形贡线是日、月、五大行星等天体周运轨道在水平面内投影的图示。

此类探讨,目前尚有较多争议。

二、太极图源说关于太极图起源的学说。

太极图一般分为两类,一类为数层组合图式,一类为阴阳鱼互纠图式。

关于数层组合太极图渊源,有多种说法:(1)北宋周敦颐所作。

【黄老哲学】《太极图说》原文及说解

【黄老哲学】《太极图说》原文及说解

【黄老哲学】《太极图说》原文及说解篇一 : 周敦颐《太极图说》原文[导读]周敦颐的《太极图说》是1个言简意赅的宇宙发生发展论纲。

全文仅二百余字,却在后来被奉为“有宋理学之宗祖”,因为它是中国思想史上第一次系统、完整地论述宇宙发生、发展的著作,它对尔后儒家学说的更新与发展产生了极其重大的推动作用。

《太极图说》原文[宋]周敦颐无极而太极。

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

一动一静,互为其根。

分阴分阳,两仪立焉。

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

五气顺布,四时行焉。

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

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

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疑。

乾道成男,坤道成女。

二气交感,化生万物。

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

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

形既生矣,神发知矣。

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

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

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

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

故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

立地之道,曰柔与刚。

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又曰:“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

大哉易也,斯之至矣。

周敦颐太极图篇二 : 周敦颐:太极图说太极图说周濂溪无极而太极。

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

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

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

五气顺布,四时行焉。

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

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

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

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

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

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

形既生矣,神发知矣。

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

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自注:圣人之道,仁义中正而已矣)而主静(自注:无欲故静),立人极焉。

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

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

故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又曰:“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

周敦颐《太极图说》原文翻译注释与鉴赏

周敦颐《太极图说》原文翻译注释与鉴赏

周敦颐《太极图说》原⽂翻译注释与鉴赏摘要:《太极图说》由“图”和“说”两部分构成。

周敦颐根据中国传统的《周易》阴阳哲学原理绘出⼀个易象图,然后以⾮常简洁的⽂字对图中的易理加以解说。

太极图说 周敦颐⽆极⽽太极。

太极动⽽⽣阳,动极⽽静,静⽽⽣阴。

静极复动。

⼀动⼀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焉。

阳变阴合⽽⽣⽔⽕⽊⾦⼟,五⽓顺布,四时⾏焉。

五⾏⼀阴阳也,阴阳⼀太极也,太极本⽆极也。

五⾏之⽣也,各⼀其性。

⽆极之真,⼆五之精,妙合⽽凝。

“乾道成男,坤道成⼥。

”⼆⽓交感,化⽣万物,万物⽣⽣⽽变化⽆穷焉。

唯⼈也得其秀⽽最灵。

形既⽣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善恶分,万事出矣。

圣⼈定之以中正仁义,⽽主静⽴⼈极焉。

故圣⼈“与天地合其德,⽇⽉合其明,四时合其序,⿁神合其吉凶”,君⼦修之吉,⼩⼈悖之凶。

故⽈:“⽴天之道,⽈阴与阳。

⽴地之道,⽈柔与刚。

⽴⼈之道,⽈仁与义。

”⼜⽈:“原始反终,故知死⽣之说。

”⼤哉易也,斯其⾄矣!〔注释〕⽆极:中国古代哲学中认为形成宇宙万物的本原。

以其⽆形⽆象,⽆声⽆⾊,⽆始⽆终,⽆可指名,故⽈⽆极。

太极:最原始的混沌之⽓,是宇宙万物最⾼存在的范畴。

互为其根:相互依存。

根,根基。

两仪:指天地。

五⽓:五⾏之⽓。

布:流传、流布。

各⼀其性:各有其属性。

真:精诚、精粹的东西。

真与“⼆五之精”的精同义。

⼆五之精:阴阳⼆⽓和五⾏的精粹。

⼆,阴阳⼆⽓;五,五⾏。

交感:相互感应。

⼈极:指做⼈的最⾼标准。

悖:违背。

(张剑光)〔鉴赏〕说起北宋的周敦颐,⼈们很⾃然就会想到他的那篇中学语⽂必选的传世名作《爱莲说》。

但是,稍稍了解⼀点中国哲学史的⼈都知道,周敦颐之出名主要不是因为他的《爱莲说》,⽽是因为他是宋明理学的重要开⼭⼈物之⼀。

⽽周敦颐之所以能成为理学的开⼭⼈物,在很⼤程度上⼜是因为他写了《太极图说》。

《太极图说》由“图”和“说”两部分构成。

周敦颐根据中国传统的《周易》阴阳哲学原理绘出⼀个易象图,然后以⾮常简洁的⽂字对图中的易理加以解说。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册)复习笔记 (周濂溪、邵康节) 【圣才出品】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册)复习笔记 (周濂溪、邵康节) 【圣才出品】

第11章周濂溪、邵康节一、周濂溪1.简介周濂溪,名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

卒于宋神宗熙宁六年,年五十七。

著有《太极图》等。

2.《太极图说》(1)思想无极而太极。

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

静极复动。

一动一静,互为其根。

分阴分阳,两仪立焉。

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乾道成男,坤道成女。

二气交感,化生万物。

(2)来源①此图并非全根据于《易》。

②道藏中之《上方大洞真元妙经品图》中有太极先天之图,与周濂溪的太极图略同。

③周濂溪太极图中第二图取《参同契》水火匡廓图,第三图取《参同契》三五至精图。

3.《太极图说》与《通书》(1)太极阴阳五行①《太极图说》认为太极一动一静,可以同时而有。

《通书》认为“物则不通,神妙万物”。

②《太极图说》认为五行是“五气”,《通书》认为阴阳是“二气”。

(2)人性本善①《太极图说》认为人是万物之灵,禀太极之理,具五行之性,人性本善。

②《通书》认为人性没有善恶之分。

(3)圣人之道①《太极图说》认为“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

”②《通书》认为“圣人之道,仁义中正而已矣。

”二、邵康节1.简介邵雍,字尧夫,范阳人。

雍年三十游河南,葬其亲伊水之上,遂为河南人。

后师从李之才学《河图》《洛书》与伏羲八卦,学有大成。

熙宁时年卒,年六十七。

元祐中,赐谥康节。

2.太极与八卦(1)天生于动者也,地生于静者也。

一动一静交,而天地之道尽之矣。

动之始则阳生焉。

(2)太极既分,两仪立矣。

阳下交于阴,阴上交于阳,四象生矣。

阳交于阴,阴交于阳,而生天之四象。

(3)刚交于柔,柔交于刚,而生地之四象。

于是八卦成矣。

八卦相错,然后万物生焉。

3.先天图与六十四卦圆图方位图(1)先天图①将经世衍易图横排之八卦,自中间断之,复将此两半各折成半圆,更将此两半圆,合为一圆,即得先天八卦方位图,或名先天图。

②所以名为先天图者,因此图所表之八卦方位,与《说卦》所说不同。

故康节以此为伏羲之先天八卦,而以《说卦》所说之八卦方位,为文王之后天八卦。

太极图解说

太极图解说

太极图解说(二)太极图含义荐271郭顺红原创 | 2010-3-15 22:47 | 投票关键字:易经哲学文化太极图解说(二)太极图的含义作者:郭顺红 2007年10月太极图是中国文化中特有的以“图像”的方式阐释阴阳哲理的图形,是探索宇宙社会人生变化发展规律的图式。

千百年来,悠悠流传,博大精深。

世传太极图的种类有很多,主要有北宋周敦颐的周氏太极图、明朝来知德的来氏太极图、古太极图(又名天地自然河图)、现代阴阳环互太极图(即阴阳鱼太极图)等,流传最广的太极图应当是以阴阳相互环抱交感的阴阳鱼图案。

一、周氏太极图周氏太极图作于北宋,是五层结构的立式太极图(见图示),周敦颐著有《太极图说》对该太极图进行阐释,其含义大致如下:周氏太极图最上一个圆圈代表“无极”,是无极至极、无边无际、圆融周遍、无有终始的意思,这个圏也代表阴阳未分的混沌,其大无外,其小无内。

第二圈为三轮黑白(阴阳)环互交合图(该图示类似于《周易》八卦中的坎离环交结构),“无极而太极”,太极是无极的显现之机,是阴阳过程的展开与动静变化,环互结构象征阴阳互变流转,周而复始;坎离结构象征阴阳互含互依,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正如周敦颐在《太极图说》中所述:“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

一动一静,互为其根。

”第三圏为五行变合图,由阴、阳、阴中阳、阳中阴变化交合而生化出了水、火、木、金、土五行要素。

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五行之间相互联系、生化制约循环往复,生生不息。

五行之气顺布,四时更迭而有序,水火木金成四象,土居中而和,五行下的一小圈表示五行之气汇聚而凝和。

第四圏为阴阳五行凝聚显化,形成阴阳两类相互对立、互补的事物。

秉受阳气而形成的事物而呈阳性特征,秉受阴气而形成的事物呈阴性特征。

故曰“乾道成男,坤道成女”。

最下一圈象征万事万物皆由阴阳而出,生生不息,变化无穷,无有终期。

周氏太极图以阴阳、五行理论依立式多层次形象地描绘了宇宙万物的生成演化模式,该图示得到后世许多学者的推崇,周敦颐也被奉为宋明理学的开山祖师。

太极图详解 太极图

太极图详解 太极图

太极图详解太极图所属栏目:太极图> 中国文化> 西方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太极图详解传统太极图是以相互环抱的两个阴阳鱼组成的圆形图案,故称阴阳鱼太极图。

一、何为太极?“太极”一词最早见于《周易?span="LINE-HEIGHT:22px">系辞》:“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它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专门术语,意为化生万物的本源,是万物(包括我们人)存在、成长与变化的总根源。

古人发现,在自然界中的万物都有一种内在生命力,一颗种子只要给于其适当的条件,它就能发芽、生根,并成长为植株,并开花结果。

正是这种生命力造就了万物各具形态、成长繁育、生长化收,使树木的幼苗长成参天大树,使我们的幼儿长大成人,能够使我们身体内部、社会乃至宇宙天体维持自然的平衡与更新;在自然界中这种生命力能够使天地按照昼夜、四季的规律不停运转,能够产生冰霜雨雪、雷电风云、暑寒燥湿的作用,是这种力量带给自然界多姿多彩的勃勃生机。

这种“能力”(古人也称之为“气”)它缈无形象却又无处不在,它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却又遍布所有有形无形的事物与生命体,这种能力在《易经》中叫做“生生”,它就是“太极”。

这个“太极”就是我们的生命之本,是我们的文明之源,它难以言表,难以形容,但是古人还是用各种语言将它的变化进行描述。

有学者则根据《周易?/span>系辞》中的:“易有太极,是生两仪”章句创立了各式各样的太极图式,以表述太极的变化原理。

周敦颐在《太极图说》中说:“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

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这是周敦颐对其太极图形阴阳关系的最简要的说明。

世传的太极图有多种多样,其中传播最广泛,在民间最具影响力的当是传统阴阳鱼环抱太极图(见下图所示),这个太极图代表什么意义呢?这个阴阳鱼太极图的最外圈为圆形(象征太极),一是表示万物的变化周流不息、无始无终;二是表示无所不包、无处不在;三是表示圆融畅顺、圆满法界。

李养正的《太极图》、《无极图》、《太极先天图》蕴义及源流考辨4

李养正的《太极图》、《无极图》、《太极先天图》蕴义及源流考辨4

李养正的《太极图》、《无极图》、《太极先天图》蕴义及源流考辨4李养正的《太极图》、《无极图》、《太极先天图》蕴义及源流考辨42009-02-04 06:55:37| 分类:太极研究 |字号订阅第四章《参同契》及五代內丹道第一节《周易参同契》为“无极”等图式之源据宋空同道人邹訢 (朱熹) 《周易参同契注·⒃序》:伯阳《参同契》,恐希夷之学,有些自其源流。

……邵子发明先天图,图传自希夷,希夷又有所传,盖方士技术,用以修炼,《参同契》所言是也。

这说明朱熹早巳觉察到陈抟(希夷)之学,源出东汉魏伯阳《周易参同契》。

清胡渭在所撰《易图明辨》中说:或问朱子:谓希夷之学源出《参同契》,何以知其然乎 ?曰:即其阴阳盛衰之数,以推晦弦望之气而知其理有合符节者矣。

……举《参同》千言万语之元妙,而括之以一图,微而著,约而赅……。

又说:自种放之后,佛者受此图,皆有所变通恢廓,而非复希夷之旧。

唯蜀之隐者,得本真,私相授受,以为丹家之要诀篾叟酱翁之徒是也。

故虽朱子之博洽,亦不得见,而必属季通入峡求之,盖即酷爱《参同契》之意。

胡渭说明只有十分理解《参同契》的涵义的人,才能画出《太极图》,换句说话,《太极图》乃是依据《参同契》的涵义画出的。

朱熹很喜爱钻研《参同契》,他派蔡季通入蜀求得陈希夷传入西蜀的诸种图式,正因为朱熹对《参同契》有深研,因此他能够判断《太极图》等端绪于《参同契》。

清朱彝尊《太极图授受考》中说:按陈子昂感遇诗云:“太极生天地,三元更废兴。

至精谅斯在,三五谁能征”。

三元本律历志阴阳至神之数,三五本魏伯阳《参同契》,要之太极图说,唐之君臣已先知之矣。

……《无极图》,乃方士修炼之术尔,相传抟受之吕岩,岩受之钟离权,权得其说于伯阳,伯阳闻其旨于河上公。

也认为《无极图》及《太极图说》的“三五至精”之说源自魏伯阳《参同契》;还认为陈抟受之于吕岩。

清毛奇龄《太极图说遗议》也曾说:……或云陈抟师麻农。

麻衣即寿涯也。

则时稍相去,濂溪或不能从学,然其说则从来有之,乃其所传者,则又窃取魏伯阳《参同契》中“水火匡郭”与“三五至精”两图而为一图。

太极图就是阴阳五行之初始

太极图就是阴阳五行之初始

太极图就是阴阳五行之初始太极图就是阴阳五行之初始。

太极图到底是什么呢?太极图就是先天八卦的本源,太极图就是阴阳五行。

太极图又叫阴阳图,太极图符合大道至简原理,乃《先天易学》之理论根基。

从古自今,有《先天易学》与《后天易学》二种易学体系,真易学是以先天八卦为理论指导思想,伪易学是以后天八卦为理论指导思想。

一、目前流传下来的都是《后天易学》体系,《先天易学》体系已经失传,弘扬先天易学,已经刻不容缓。

太极图符合能量守恒定律《后天易学》体系都是伪易学,都是古代术士杜撰乱造而用于谋生之手段。

后天八卦更是古代术士更改了先天八卦的顺序。

二、太极图就是阴阳五行之鼻祖,先天八卦是阴阳五行之细分太极图就是阴阳鱼眼图,配先天八卦完美无缺,都指向一个意思,都符合能量守恒定律。

太极图是转动的、立体的,并不是乾卦一直在上,坤卦一直在下,但是乾坤一定处于对待的位置,这是不会改变的。

太极图就是先天八卦之本源太极图告诉我们三大定律,奥妙无穷,也符合万事万物周而复始的走向。

定律一:真太阳时是变速递增或递减,昼长夜短和昼短夜长的变化规律【S形代表变速,轨道为椭圆】。

定律二:世界上没有纯阴或纯阳的事物,阳气强大【阴气衰落】和阴气强大【阳气衰落】的曲线图。

定律三:能量守恒定律【白昼为正数,黑夜为负数】,正加负【白加黑】归零。

太极图S形蕴意:地球绕日轨道是椭圆,真太阳时是变速递增或递减的。

太极图曲线:左半圆是阳气上升的过程,到9宫是顶点;右半圆是阴气上升的过程,到1宫为顶点。

太极图以9宫和1宫为分界线,9宫是阳气最旺盛的时间点,1宫是阴气最旺盛的时间点。

太极图就是万事万物周而复始的规律一:中间的S形曲线寓意着真太阳时是变速递增或递减的,也叫时间曲线。

二:物质世界时间流逝的顺序,从坤卦开始顺时针旋转回到坤卦。

三:一年中昼长夜短和昼短夜长的变化曲线。

四:万事万物从萌芽到发展到旺盛到衰落的一个顺时针过程。

五:能量守恒定律,白色的区域和黑色的区域对等,相加归零。

《太极图》与《太极图说》之关系再考察

《太极图》与《太极图说》之关系再考察

《太极图》与《太极图说》之关系再考察《太极图》(下文简称为《图》)是否出于周敦颐自作,它与《太极图说》(下文简称为《说》)是一体的关系吗?这一问题自从周敦颐去世后不久即开始争论,至今也没有定论。

此前,笔者曾有《(太极图)与(太极图说>之“五行说”比较研究》一文讨论过此问题,本文则拟从文献考察的角度人手,集中讨论与此相关的三个问题,希望为此问题的最终解决再做努力。

一展开讨论前,先要辨明一个问题。

很久以来,就有不少学者“把图与说视为一体,传图者必传说,决不可能前人创图,后人作说。

”但是,一千多年来,几乎无人怀疑《说》的著作权问题,直接把《图》与《说》视为一体,那就等于取消了这个问题。

而实际上,关于周敦颐的种种疑案,主要是围绕《图》(而不是《说》)是否为周敦颐所自作而展开,故我们在讨论《图》与《说》的“著作权”问题时,仍需要区别对待此二者。

从这个角度说,“把《图》与《说》视为一体”不应该成为我们讨论此问题的逻辑起点。

再者,也没有什么特别充分的证据表明,“以《图》与《说》为一体”是被所有人严格遵守的金律。

基于此,我们在分析史料时,就不能一概而论,把话说的太绝对。

当然,杨柱才先生也提出了另外一种情况:“明确以《太极图》和《太极图说》并称,是朱熹首先提出……另一种情形是,长期以来人们习惯单提《太极图》或《太极图说》,实际所指确实互相包含,即提《太极图》则包含《太极图说》,提《太极图说》则包含《太极图》,这个习惯在朱熹那里也常见。

”我们应该注意到上述现象,但是同样也不能把它绝对化。

其实,即使是在朱子那里,也偶有例外的情况。

如他在《再定太极通书后序》(此为“南康本”《通书》的后序)中开篇即云:“右,周子《太极图》并《说》一篇……”,文中简单一个“并”字,就很能说明问题。

上述分辨看似简单,却非常必要。

因为一旦把上述主张绝对化,就可能使我们忽略一些非常重要的史料。

比如:比朱子略早的祁宽曾在作于绍兴甲子年(1144年)的《通书后跋》中提到:“逮卜居九江,得旧本于其家(周敦颐家),比前所见,无《太极图》,或云:《图》乃手授二程,故程本附之卷末也。

从《太极图说》看中国哲学的思维模型和哲学方法

从《太极图说》看中国哲学的思维模型和哲学方法

从《太极图说》看中国哲学的思维模型和哲学方法中国古代哲学注重师法自然,取象类比,以向世人揭示宇宙之中无处不在的“道”为已任。

而太极图就是师法自然过程中,为揭示“道”的内涵所设立的一种具象思维模型,在丰富和完善认识论及方法论方面具有无与伦比的地位。

一、《太极图说》的要义解释在中国揭示太极图学说的各门各派中,具有代表性的著作当推宋代思想家周敦颐的《太极图说》。

其原文为:“自无极而为太极。

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

一动一静,互为其根。

分阴分阳,两仪立焉。

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

五气顺布,四时行焉。

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

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

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

乾道成男,坤道成女。

二气交感,化生万物。

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

唯人也得其秀而最灵。

形既生矣,神发知矣。

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

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

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

故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

立地之道,曰柔与刚。

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又曰:“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

”大哉易也,斯其至矣!”原文虽然不长,却完整地阐述了中国哲学的思维模型和哲学方法,具有定调定格的作用。

原文开篇说,“自无极而为太极”,被朱熹改为“无极而太极”,显示了朱熹总是一知半解、喜欢篡改圣贤典籍的习性。

周敦颐的《太极图说》整篇文章充满了能量灵动的意象,表达了“天道”运行不衰的客观事实,也揭示了能量变化中的形态、层次和结构特性。

太极图作为一种思维模型与真实的世界密切契合,借以揭示事物的发展变化规律。

即任何事物的生成和发展都存在着运动的规律,其运动的基本形式是旋转。

太极图揭示了事物发展变化中具有二大特点和五大特性,即整体上以旋转和融合作为基本特质,内部以对称和平衡作为其基本价值。

衍生出五大特性:结构(阴阳分明,互寓互根)、融合(阴阳合体,互抱互参)、平衡(阴阳平衡,此消彼长)、旋转(阴阳转换,周而复始)、循环(盛极必衰,否极泰来)。

太极图说

太极图说

太极图说●《太极图说》[宋]周敦颐无极而太极。

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

一动一静,互为其根。

分阴分阳,两仪立焉。

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

五气顺布,四时行焉。

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

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

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疑。

乾道成男,坤道成女。

二气交感,化生万物。

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

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

形既生矣,神发知矣。

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

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

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

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

故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

立地之道,曰柔与刚。

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又曰:“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

大哉易也,斯之至矣。

●太极图是以黑白两个鱼形纹组成的圆形图案,俗称阴阳鱼。

该词最早出现在《易传·系辞上》中。

太极是中国古代的哲学术语,意为派生万物的本源。

太极图形象化地表达了它阴阳轮转,相反相成是万物生成变化根源的哲理。

太极图形展现了一种互相转化,相对统一的形式美、和谐美。

它以后又发展成中国民族图案所特有的“美”的结构。

如“喜相逢”、“鸾凤和鸣”、“龙凤呈祥”等都是这种以一上一下、一正一反的形式组成生动优美的吉祥图案,极受民间喜爱。

●导读:《太极图说》是中国宋代周敦颐为其《太极图》写的一篇说明。

全文249字。

该文认为,“太极”是宇宙的本原,人和万物都是由于阴阳二气和水火木金土五行相互作用构成的。

五行统一于阴阳,阴阳统一于太极。

文中突出人的价值和作用,该文主张:“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

”在人群中,又特别突出圣人的价值和作用,认为“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

该文对后世影响很大,版本很多,朱熹《近思录》、黄宗羲等所编《宋元学案》等尽皆收入。

●太极图解:太:初始、宗源、无上。

极:最端之位、结构之元。

太极的字面含义:最高级、最标准、最完美之义;太极的真实含义:事物存在与运动的机理,以旋机为运动形式,以圆融为运动品质。

以《说》证《图》:周子《太极图》试析

以《说》证《图》:周子《太极图》试析

Trace back from the Explanation of the “Diagram of Taiji” to the Diagram of Taiji:An Analysis of Zhou Dunyi’s Diagram of Taiji 作者: 白发红[1]
作者机构: [1]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北京100084
出版物刊名: 周易研究
页码: 65-73页
年卷期: 2019年 第2期
主题词: 无极;太极;阳动;阴静;五行;人极
摘要:周濂溪的《太极图》与《太极图说》是不可分割的整体,而研究者多将《图》与《图说》割裂开来,形成了对周子思想纷繁复杂的众多解释。

从渊源上看,周子《太极图》的确受到了道家-道教易学的影响,但其义理是儒家的。

在对《太极图》的诠释中,无极生太极、太极元气说的论说有其自身的困境;而"无极而太极"、太极本体说的理论则相对来说较契合周子的思想,这以朱子的诠释为代表。

朱子的诠释要点有二:其一,认为《太极图》首圈为"无极而太极",无极乃是对太极的形容,太极才是本体;其二,认为《太极图》是周子自身思想的表达,并以《太极图说》的思想规范《太极图》。

朱子的诠释至今仍然是正确打开周子思想世界不可或缺的钥匙。

与传统五行与太极图对应的六行太极图

与传统五行与太极图对应的六行太极图

与传统五行与太极图对应的六行太极图通过多篇涉及六行及来氏太极图的数理推理及演示,我正式确立六行太极图示,这是在传统五行与太极图的基础上延伸出来的新图案,其图示如下:它与五行的最大区别就是增加了“风”这个元素,这个元素最直观的表示方式烟尘此类物质,如果元素周期表中就是指代多种气态的物质,这是传统五行中没有涉及到的,它代表的就是扩散,它与五行的最根本区别如下:五行是一个以圆形五角星构成的生克系统图示如下:实际上它以“土”为中心,以“金”“木”“水”“火”四种元素组成的结构。

而六行则是一个以正边角星构成的六合对应系统:图示如下:,实际上它是以“水”和"火”作为上下元素,以“风“”木”和“土”“金”四种元素组成的相生对立系统,它有相生关系,却没有相克的关系,但多了一种对立的关系。

对于传统太极图,它是以一组对称黑白阴阳鱼缠绕而成的传统图示,它体现了太极中阴阳相生,阴中有阳,阳中有阳,阴阳以螺线方式相生相对的一种理念,它图示如下:而来氏太极,它却是以一种中空结构代表无极,以红与黑螺线缠绕方式组成的类似于三色中空铜钱的图案其图示如下:它与传统太极图的最根本区别是去掉了黑白阴阳鱼的鱼眼,但却增加了中空的白色代表了无极,但它却保留了传统太极阴阳鱼6和9弧线形状,但因为中空,于是形成了一个由609组成的类似于台风标志的简图。

六行与来氏太极图存在着天然的联系,来氏太极图出现了上太阴下太阳的结构,这正是六行中“水”与“火”所在的位置,而在上下之间,左右两边出现阴阳交合的状态,而左边阴阳交合的情况出现了上阳下阴的未济状态,正好是“风”位置,左阳右阴的状态正好是“木”的位置,而右边阴阳交合的情况出现了左阴右阳的状态正好是"金“的位置,而上阴下阳的既济状正,正好是“木”的位置,于是我用太极阴阳的圆圈方式分别代表,并把它与来氏太极组合,就出现第一幅图示的情况。

于是我把来氏太极图与六行的图示进行简化及合并,至此,六行太极的图示如下:这是一个外框类似于螺母的结构,而中间的来氏无极则更近螺栓的结构,所以我给他取了个简名,叫“螺丝六行太极图”,这就是六行太极图的全部,它不高深,却最贴近生活,但是却可以涵盖多个方面,高深的道理本应如些简单,这就是大道至简,请列各自行品味。

论朱熹《太极图说解》的两种五行次序

论朱熹《太极图说解》的两种五行次序

论朱熹《太极图说解》的两种五行次序
刘邦栋
【期刊名称】《上饶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22(42)2
【摘要】朱熹的《太极图说解》,以“质而语其生之序”“气而语其行之序”阐释周敦颐《太极图说》“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的五行次序。

朱子后学对此多有不同解释。

现代学者的解释皆未能越出叶采之说,然叶采亦未理解朱熹两种五行次序的义理结构。

朱熹阐释阴阳五行循环错综的义理时,始终将太极置于本源之理的绝对性地位,阴阳五行化生万物之所以然是由于太极生生之理。

通过对《太极图》图像及《太极图解》义理的分析,两种五行次序的义理结构和内涵可以得到更加直观、更加深刻的展现。

【总页数】6页(P37-42)
【作者】刘邦栋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248.2
【相关文献】
1.《太极图》与《太极图说》之"五行说"比较研究
2.从阴阳五行、天人合一谈《太极图说》r——纪念周敦颐诞辰1000周年
3.先秦子学到宋明国学的诠释理路——朱熹《太极图说解》的理学述略
4.《太极图说解》的理学思想述略——兼论朱熹
与周敦颐的思想渊源5.周敦颐《太极图说》哲学阐释的三条路径——以朱熹、黄宗羲、伊藤仁斋为代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极图》与《太极图说》之“五行说”比较研究(一)摘要:本文旨在对《太极图》的作者问题提出个人的看法。

首先,本文从比较《太极图》与《太极图说》对“五行”思想的不同表达入手,指出二者所论的“五行”思想分别属于不同的流传系统。

其次,本文较深入的比较了这两种“五行”思想的异同之处,进而指出:基于这一矛盾可以初步判断,《太极图》与《太极图说》决非一人所做。

关键词:周敦颐;太极图;太极图说;五行Acomparisonbetweenthe“five-element”theoryinTaijiTuandTaijiTuShuo Abstract:ThispaperaimsatsettingforthopinionsontheissueoftheauthorofTaij iTu.Atfirst,departingfromthedifferentexpressionsofthe“five-element”theor yinTaijiTuandTaijiTuShuo,thi spaperpointsoutthatthe“five-element”thought softhetwobooksareattributedtodifferenttransmittingsystems.Secondly,byd eeplycomparingthesimilaritiesanddissimilaritiesbetweenthetwo“five-elem ent”thoughts,thepaperfurtherpointsoutthat,bythiscontradiction,wemaypr eliminarilyjudgethatthesetwobookswereabsolutelynotwrittenbythesamea uthor.Keywords:ZHOUDun-yi;TaijiTu;TaijiTuShuo《太极图》是否出于周敦颐之手?这个问题讨论了近千年,至今未有定论。

似乎论战双方都没有提出一锤定音的证据。

不但认为其本源出自道教者的所谓“真脏实据”每每令人怀疑,而且认为《太极图》系出自周敦颐本人之手者的证据同样不能让人信服。

前人多已指出,周的好友潘兴嗣所做的《濂溪先生墓志铭》更应该是被读为“……作《太极图易说》、《易通》数十篇……”,而不是“……作《太极图》、《易说》、《易通》数十篇……”,即它恰好说明周只是写了《太极图易说》(即《太极图说》)、《易通》(即《通书》)两书,而不是像朱熹、李申先生所说的那样是《太极图》、《易说》、《易通》三书。

同时,《宋史·道学传》则更为明确的说:“千有余年,至宋中叶,周敦颐出于春陵,乃得圣贤不传之学,作《太极图说》、《通书》,推明阴阳五行之理。

〔1〕显然,这些证据都倾向于认为《太极图》是为周敦颐之外的人所做。

那么,到底《太极图》是否出于周敦颐之手?本文拟从比较《太极图》与《太极图说》对“五行”思想的不同表达这一内证入手,为解决《太极图》的渊源问题提供一个新的研究思路。

一认为“《太极图》乃周敦颐自己的作品”,那也就认定了《太极图》与《太极图说》出自一人之手,则它们两者之间就不会有思想表达上的矛盾之处:“度正把图与说视为一体,传图者必传说,决不可能前人创图,后人作说……这个意见,是可取的。

因为《周氏太极图》的意义并不在于那几个圈,而在于那些圈所表达的内容。

”〔2〕(第14页)。

但事实上,虽然《太极图》和《太极图说》都涉及到了对“五行”思想的表述,但在这同一个问题上它们的表述却有很大的差异,甚至可以说是有不可调和的矛盾。

显然,这是我们推断《太极图》作者问题的一个真正的突破点。

最早提出《太极图》与《太极图说》在对“五行”思想的表述上有很大差异的是朱熹的弟子胡广仲,他在给朱熹的信中首次提及:“《太极图》旧本,极蒙垂视,然其意终未能晓……及五行相生先后次序,皆所未明。

”〔3〕(卷二,第15—16页)。

朱的回信对胡的其它疑问都有明确回答,但对其改动旧图的五行问题却只字未提,颇为耐人寻味。

其实《太极图》与《太极图说》在对“五行”思想的表述上的不同始终是困绕朱熹的难题,乃至于朱熹不得不绞尽脑汁的通过对朱震在其《汉上易传》所录之“旧本《太极图》”(见附图一)的改动来调和这些矛盾,而他这一改动的目的无非是要使新图能够迁就和迎合《太极图说》对“五行”思想的表述,从而弥合二者之间的原有矛盾。

要找出《太极图》与《太极图说》在对“五行”思想的表述上的差异,不妨先从旧本《太极图》说起。

本文同意毛奇龄的观点,以为朱震在其《汉上易传》所录之“旧本《太极图》”(见附图一)最接近周敦颐所传之原图,而经过朱熹改定的通行本《太极图》(见附图二)则融进了朱熹的个人思想,不能代表《太极图》的原貌。

这是因为,尽管朱熹一再声明他在对“旧本《太极图》”的改动时都“皆有据依”(同上),但朱熹显然对旧本《太极图》的改动根本没有任何的直接证据。

这不仅是因为他的改动并没有任何版本上的依据,而且还因为旧本《太极图》所表述的“五行”理论从本身来说是自足的、没有改动的必要。

他关于旧本《太极图》“阴静”图先于“阳动”图的序列是不合理的观点(同上),就只是其基于儒家立场的一家之言,其立论的前提是《太极图》一定代表儒家的立场(这无形中是在承认《太极图》就是周敦颐本人所作)。

事实上,这一立论前提恰恰有待证明。

相反,该图与道家(包括玄学在内)静体动用的基本思想的一致性却是一个明显的事实。

由于并没有任何有力证据表明朱熹对《太极图》的改定确实忠实于原图的基本思想,本文仍以旧本《太极图》作为比较《太极图》与《太极图说》之五行理论异同的底本。

同时,本文也力图指出朱熹对旧本《太极图》的改动仍然没有彻底的弥合《太极图》与《太极图说》在对“五行”思想的表述上的差异,反而制造出了一些新的矛盾。

旧本《太极图》的第二、三层图专论“五行”,而要准确把握该图的“五行”思想,需要确立的一条重要原则是:该图的第三层图所表达的思想只是对其第二层图蕴涵思想的具体展开,二者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

这也是我们把握《太极图》所表达“五行”思想的基本立足点。

在该图的第二层图中(被后人称为水火匡廓图),其左半部的阳抱阴(为二)的半环与右半部的阴抱阳(也为二)半环再加上中间的虚无圈子这五者共成一个整体,而这正是第三层图中“五行”的雏形。

显然,该图中的上述五者之间是彼此共在的关系,一损俱损,一存俱存。

尽管它们之间又存在着不同层次上两两之间的相互蕴涵、相互转化的关系:就每一半图而言,生者为母,成者为子,母子之间又总是在此消彼长,相互转化;而在整体上左右两半环又形成了更高层次上的此消彼长,相互转化的关系,乃至于循环无端。

进而,在作为这层图进一步展开的第三层图中,上一层图中左半部的阳抱阴在此图中演化为火与木的相互蕴涵与转化的关系;而上一层图中右半部的阴抱阳在此图中则演化为金与水的相互蕴涵与转化的关系;上一层图中心的虚无圈子则对应着第三层图中居无定位,寄体于另外四者之中的土。

因此,在第三层图中,在整体上,同作为母的木与金和同作为子的火与水分别两两对待;而在各自的一侧,则是母子之间(木与火、金与水)的各自蕴涵,各自相互转化;而土则把它们相互联系为一个整体。

应该说,《太极图》对“五行”思想的表述还是相当清楚的。

至少有一点很明显,该图的“五行”之间不能被理解为是从此到彼的单线传承关系。

该图以连线的形式把木火金水都与中央土直接连成一个整体是有重要象征意义的。

因为在这里,土本身就只是一个虚位,它就寄身在其它四者中。

可是,作为对《太极图》的解说,《太极图说》中论“五行”的内容则为:“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

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同上,卷一,第2页)在这段文字中,“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这句话颇值得注意,也是明显与《太极图》本身有矛盾的所在。

这句话讲到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确认五行之间存在着合顺序的单线流变关系,一是在强调这种五行流变与四时更替有内在的联系。

这种把五行顺次流变与四时更替相联系的做法其实还是渊源有自的。

据白奚先生考证,早在稷下学派兴起时就已有了“五行说同四时教令的阴阳学说的结合”的说法〔4〕(第257—268页),见《管子》的《幼官》(即《玄宫》)、《四时》、《五行》、《轻重己》诸篇。

该理论后经《吕氏春秋》、《淮南子》的发展,直至《春秋繁露》、《白虎通义》乃趋于定型。

它的核心思想就是以木→火→土→金→水的顺次流变所体现出的生→长→化→收→藏的属性来对应春夏秋冬时间上的自然流变节律,进而把这种顺序绝对化。

为了处理四季与五行之间不搭配的矛盾,它又认为“土”为“五行之主”而“兼有四时”,不主一季(五行与四时搭配问题的具体演变过程非常的复杂,也始终是困绕前人的难题。

本文只取《春秋繁露》、《白虎通义》的说法为定论)。

以图表示,则木→火→土→金→水分别对应东→南→中→西→北,仁→礼→信→义→智(在这里,五德与五行的对应排序有多种说法,本文只取为后世所接受的《白虎通义》中的说法)和春→夏→(季夏)→秋→冬。

至此,该理论在经过反复的变动中已经相当完善。

我们有理由相信,古人确实真诚地以为,五行与四时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而以上理论是说明五行与四时相配合的唯一“合理”的固定模式。

然而,《太极图说》以此理论作为对《太极图》中“五行”思想的解说却显然是不成功的:原图中“五行”所“展现出”的顺序却是水→火→木→金→土(诚如上文所反复指出的,这一“顺序”,本来也并不表示五者之间一种单线式的先后顺序),这应该是说:该图中水火、火木、金木、土水之间都两两相克,难说是“顺布”。

当然,它们在整体上也绝不存在与“四时行焉”有什么必然的联系。

恰如冯友兰先生所指出的:“不过照数目的次序,每年的四季,应该先冬(水),次夏(火),次春(木),次秋(金)。

为什么五行的次序与四时的次序不合?关于这点,他们没有解释。

”〔5〕(第312页)事实上,并不是他们没有解释,而是这种五行理论本身就与四时流变无关。

在《太极图说》之前也没有人将该五行模式与四时更替进行比附。

显然,旧本《太极图》所要表达的思想原本就与“五气顺布,四时行焉”的说法无关,《太极图说》以“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来解说《太极图》中的“五行”思想似乎是关公战秦琼,不着边际。

这一矛盾提示我们,《太极图》与《太极图说》不会出于同一个人之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