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2溶解度教案及教学反思(第一课时)

合集下载

《溶解度》第一课时参考教案

《溶解度》第一课时参考教案

课题2 溶解度第一课时知识目标:通过实验探究,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的方法,了解结晶现象。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实验,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

知道影响气体溶解度的一些因素。

会利用有关气体溶解度的知识解释身边的一些现象。

情感目标:逐步建立用辩证的、发展的思想观点来看待事物的变化,和逐步培养由具体到一教学重点: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2.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的方法3.了解结晶现象教学难点: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的方法教学器材:烧杯、试管多个、NaCl、KNO3、酒精灯、火柴、胶头滴管、试管夹等。

教学方法:提出问题→ 建立假设→ 设计方案→ 动手实验→ 观察记录→ 分析现象→ 得出结论。

教学过程:[复习提问]什么叫溶液? 溶液由什么组成?我们知道食盐易溶于水而形成溶液,但在一杯水里能否无限地溶解食盐呢? 有没有一个限度呢?我们用什么方法来表示这种限度呢?下面我们就以氯化钠和硝酸钾为例探讨这个问题。

【引导】1.取装有20 mL水的烧杯NaCl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水中(师生互动)。

2.用硝酸钾代替氯化钠KNO3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水中。

1.在一定条件下,氯化钠不能无限溶解,当不能溶解时,加入水,又能继续溶解。

2.在一定条件下,硝酸钾也不能无限制溶解,当不能溶解时,升高温度,又能继续溶解。

上述活动的“一定条件”是什么?饱和溶液二要素:1.一定温度2.一定量的溶剂如果不指明这两个条件,能否说某物质的溶解量是有限的?不能。

因为我们可以改变温度、改变溶剂的量,使溶质无限制地溶解。

我们把一定条件下不能继续溶解溶质的溶液叫饱和溶液,相反,还能继续溶解溶质的溶液叫不饱和溶液。

请大家根据刚才的分析,总结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科学概念。

一、饱和溶液1.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②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核心素养】课题2第1课时《溶解度》教学设计

【核心素养】课题2第1课时《溶解度》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课题2溶解度》第1课时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溶解度》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课题2的内容。

在课题1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对溶液的概念,溶质和溶剂的概念,溶解的过程,溶液的用途有了一定的了解。

基于溶液在化学研究和生产、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本节课是在是定性的研究上进一步从定量的角度介绍物质在水中溶解的限度。

通过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定义的理解,以及它们之间相互转化,结晶等的学习,加深学生对物质溶解性和溶液的认识。

【学情分析】学生已了解了溶液的概念,溶质和溶剂的概念,溶液的用途,会从微观角度理解溶解的过程,定性地了解溶液的组成和基本特征。

学法上学生已经基本会通过实验现象推理出实验结论,但对问题缺乏科学全面的分析能力,容易将一般规律绝对化。

【教学目标】1.通过数据或实验现象判断某溶液是否达到饱和状态。

说明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方法。

2.知道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之间的关系。

3.通过理解饱和状态,举例说明结晶现象并根据实验过程辨别结晶的两种方法。

【教学重点】知道什么是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知道两者之间如何转化。

【教学难点】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问题衍生教学法、引导探究法、分组实验、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实验探究法、合作交流法【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氯化钠、硝酸钾、高锰酸钾、烧杯等。

学生准备:预习课本了解化学的内容。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温故而知新】1.溶液的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做乳浊液。

乳浊液_______,_______能够增强乳浊液的稳定性。

提出问题:一种物质在水里能不能无限制的溶解呢?引入新课【新知探究】一、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实验探究】:在室温下,向盛有20mL水的烧杯中加入5g氯化钠,搅拌,等溶解后,再加5g氯化钠,搅拌,观察现象。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 课题2 溶解度 初中九年级化学教案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人教版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 课题2 溶解度 初中九年级化学教案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人教版

第九单元溶液课题2 溶解度石家庄外国语教育集团马燕{教学分析}【教材分析】本节课建立在理解饱和溶液定义的基础之上,要理解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溶剂中溶质的溶解量是有一定限度的,从而引出固体溶解度的定义。

本节课的中心任务是建立溶解度的概念,并学会列表法和作图法两种数据处理的方法。

而在完成教材的课题三溶液的浓度学习之后,又要将溶液的浓度和溶解度曲线联系起来,所以本课前后知识关联紧密,地位重要。

【教方法分析】本课题中概念较难理解,知识前后逻辑性很强。

另外溶解度曲线的探究综合性较强。

在教学中要以有深度的问题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主动探究。

从而在探究中体会溶解度的定义,在探究中理解溶解度曲线。

难点部分要讲练结合。

【学法分析】1.通过设计实验比较氯化钠和硝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能力理解溶解度的定义;2.通过绘制氯化钠和硝酸钾的溶解度曲线体会溶解度曲线的来源,从而加深对溶解度定义的理解;3.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学会通过溶解度曲线判断某溶液是否饱和,以及如何通过溶解度曲线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互相转化。

【教学目标】1.理解溶解度的定义。

2.学会列表法和作图法两种数据处理的不同方法,体会各自的优点。

【教学重难点】1.理解溶解度的定义;2.能熟练运用列表法和作图法处理某物质在不同温度时溶解度的数据;3.掌握如何通过溶解度曲线判断溶液是否饱和以及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如何互相转化。

【教学流程】见后附图根据表中的数据能不能绘制溶解度曲线呢?请你以【板书设计】第九单元溶液课题2 溶解度一溶解度1 列表法。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 课题2 溶解度 初中九年级化学教案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人教版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 课题2 溶解度 初中九年级化学教案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人教版

第1课时饱和溶液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能区别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

了解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的关系。

了解结晶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溶液相互转化条件”的探究,加深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区分,同时根据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真正达到学以致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接受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量变可以引起质变的科学观。

重点:1、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涵义。

2、饱和(不饱和)溶液与浓(稀)溶液的关系。

3、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间的转化。

了难点: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理解。

教学准备:50ml小烧杯、试管、酒精灯、玻璃棒、托盘天平、药匙; 硝酸钾、蔗糖、熟石灰、蒸馏水。

学习过程:【投影】故事:“小花熊喝糖水的故事”一、导入新课:小花熊和小伙伴们在森林里玩累了,满头大汗地跑回家,一进门就喊:“妈妈,妈妈,我要喝糖水!”熊妈妈:“好,妈妈给你倒。

”熊妈妈将一玻璃杯放在桌上,向玻璃杯中倒水,然后向其中加一勺糖,搅拌,糖全部溶解。

小花熊喝了一口以后说:“不甜,不甜!”熊妈妈:“好,妈妈给你再加点糖。

”熊妈妈取了一勺糖放入水杯中,搅拌,糖全部溶解了,又取了一勺糖放入杯中,搅拌,杯底有糖剩余。

小花熊:“妈妈,再加点糖。

”熊妈妈:“傻孩子,已经很甜了,再加也不会更甜了。

”小花熊:“这是为什么呀?”【想一想】:在一定条件下,溶质能不能无限的溶解在溶剂里?溶剂能“吃饱”吗?二、探究发现:【演示实验】:一定量的水溶解食盐。

【设疑】实验说明什么问题?我们能得出什么结论?【展示活动一】溶质溶解的质量随溶剂质量变化的情况。

【展示活动二】溶质在定量溶剂中溶解的质量随温度变化的情况?【演示实验】:氯化钠与硝酸钾在水中的溶解【引导归纳】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得出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1、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做该溶质的饱和溶液。

第九单元 课题2 溶解度 第一课时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初中九年级化学教案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人教版

第九单元 课题2 溶解度 第一课时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初中九年级化学教案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人教版

【教学方法】实验导学、组织讨论、小组合作、多媒体微观展示
【学法指导】自主学习、动手实验、自主归纳
【教学媒体】多媒体 实验仪器
【教具准备】氯化钠、硝酸钾、高锰酸钾、水、烧杯、玻璃棒、酒精灯、石棉网
【授课教案】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问题 之前有这么一个神话故事,说之前 思考回答
激发兴趣,导入新
海水晒盐的流
10.总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结晶 程和原理。
的方法之一是冷却热饱和溶液。大
家都熟悉海水晒盐也能得到晶体,
那么这一种得到晶体的方法是什
么? 饱和溶液 11 .讲解海水晒盐的原理,让学生 让学生小组讨
和不 了解苦卤和海水晒盐的原理。
论整理饱和溶
饱和溶液 12.总结讲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 液和不饱和溶
浓溶液,溶质含量少的是稀溶液。 回答问题:饱
14.讲述:由于物质溶解能力的不 和溶液是否一
同,所以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 定是浓溶液,
液,浓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同 不饱和溶液又
理,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 是否一定是稀
稀溶液也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
溶液呢?
获?
还有哪些问题需要和大家一起交
设计意图
见的溶液是否是饱和溶液?
5.解答:当继续加入溶质,溶质不
再继续溶解时,说明溶液达到饱
和。
6.听取学生的回答,给予总结:上 饱和溶液和不
述两个实验说明,在指明“一定量 饱和溶液的定
溶剂”和“一定温度”下,溶液的 义,结合上述
“饱和”和“不饱和”才有确定的 实验现象,总
意义。
结饱和溶液和
7.提出问题:在硝酸钾的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在

溶解度(第一课时) 优秀教案

溶解度(第一课时) 优秀教案

根据生活经验判断
学生实验探究 1 分别盛有 10ml 水的两个烧杯中分 别加入 2gNCl 和 2gKNO3 充分搅 拌,溶解后再分别加入 2g 观察, 记录
设置情景 抛出溶质溶解的限 度问题
让同学观察实验的过程,溶解 形成“极限”的意识
获得温度和溶剂的量对溶液 的饱和与否有影响的概Fra bibliotek;获环节二
实验的探究 建立饱和溶液和
环节三 概念的总结 深化和理解
【提问 3】 溶液的浓稀与饱和溶 液、不饱和溶液有什么关系? 【教师演示实验】分别在 10ml 水中 2gNCl 和 0.1gCa(OH)2
利用前面 KNO3 溶液冷却后观察 结晶后的现象得出结晶的概念 讲解物质分离的两种方法
学生实验探究 2 向未溶解的 NaCl 烧杯中加入 10ml 水;给有未溶的 KNO3 的 烧 杯 加 热 , 溶 解 后 再 加 2g
学生回答:蒸发水分
通过热的 KNO3 的饱和 溶液的降温后结晶和海 水晒盐的图片了解物质
提纯的两种方法
结晶的概念(PPT)展示
二 结晶 热的饱和溶液冷却后,已溶解在溶液中的 溶质又从溶液中以晶体的形式析出,这一 过程叫结晶
析出晶体以后的溶液属于饱和溶液
结晶的应用 提纯物质的方法之一
如NaCl中混有少量的KNO3可用 蒸发结晶的方法 KNO3中混有少量的NaCl可用 降温结晶的方法
6
得饱和溶液需要指定“在一定 量的溶剂中”、和“在一定的 温度下”以及相互间的转化
认识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的转化方法通过流程图分析 使学生更加明确本节课知识
【演示实验 】向 KNO3 的饱和溶液中分 别加入一小粒 KNO3 和 KMnO4 晶体, 完善定义
学生观察回答: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 课题2 溶解度 初中九年级化学教案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人教版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 课题2 溶解度 初中九年级化学教案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人教版

课题2 溶解度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饱和溶液的涵义。

(2)了解溶解度的涵义,。

2.过程与方法: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涵义,并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饱和”与“不饱和”的相对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溶解度的学习,让学生关注与溶解度有关的日常现象,如:晒盐等,感受化学对改善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教学资源分析学生虽然对于一般物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现象比较熟悉,但是,从定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种种状态却很少思考。

上一课题从定性的角度研究了溶液,本课题将从定量的角度来研究物质在一定量水中溶解的限度问题。

本课题分为饱和溶液和溶解度两部分,以学生亲身参与的两个“活动与探究”和两个“讨论”为线索组织教学过程。

第一个活动后通过讨论引入溶解度概念。

策略分析做好活动探究一,让学生理解判断物质的溶解是否有限制,必须确定“一定量溶剂”和“一定温度”这两个条件,当两个条件不变时,多数物质的溶解就有一定的限度。

了解了这两点,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当物质溶解达到它的限度时,这种特殊的状态就是饱和状态,该溶液就是饱和溶液。

而如果条件改变,饱和溶液就有可能变成不饱和溶液了。

在建立溶解度概念时,一定要运用比较的方法,比较在不同的温度下、不同量的溶剂里,溶质溶解的情况。

在比较的基础上,得出溶解度的概念。

教学重难点重点:建立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概念。

难点:溶解度概念的形成。

课时建议1课时。

板书设计课题2 溶解度一、饱和溶液1.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的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饱和溶液。

2.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换:二、溶解度1.概念: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 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溶解度》第一课时教案

《溶解度》第一课时教案

第九单元溶液课题2溶解度(第1课时)【核心素养】通过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涵义及转化方法的探究,熟悉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提升在实验中的归纳总结能力。

【教材分析】本课题包括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及其转化关系,以及结晶的概念和方法。

本节课的内容是本章的重点,也是整个初中化学的重点内容之一,在中考中属于常考内容。

本课题的学习是在学生学习了溶液形成的基础上,以两个物质的实验探究为主线,引领学生对物质溶解的认识开始从质到量的过渡,也为下一章的教学构建了理论铺垫。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溶液的形成,对于一般物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现象比较熟悉,但是从定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状态却很少思考。

另外学生对生活中的现象虽熟悉却不一定会解释,如家里冲糖水时加到一定量时就不再溶解,所以本节课将通过一些生活中实验来引导学生从定量的角度研究物质在一定量的水中溶解的限度问题,从而使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课程目标】1、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及其相互转化的方法。

2、了解结晶的现象和方法。

【教学重点】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的方法。

3、结晶的方法。

【教学难点】1、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并充分理解概念中的“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和“这种溶质”。

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方法。

【教学方法】启发引导、实验探究、设疑讨论。

【学习方法】科学探究、合作学习、归纳总结。

【教学手段】科学实验探究、现象分析、问题讨论、归纳总结、反馈练习。

【教具准备】多媒体、实验仪器和药品。

【课前准备】学生完成教师发布的课前预习任务,教师通过预习反馈,了解学生的薄弱点。

【教学过程】设疑:同学们通常在一杯水中放几袋咖啡?如果多放几袋,咖啡都能溶解吗?溶质能无限制的溶解在水中吗?象。

解几袋咖啡,课,吸引提出疑问“咖啡能学生的注无限制的溶解吗?”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设置疑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溶解度》教学反思

《溶解度》教学反思

《溶解度》教学反思
《溶解度》教学反思
学习第九单元第二课题《溶解度》时,我的计划课时是安排2课时。

其中第一课时,我对具体的教学过程
反思如下:
溶液的形成进行学生自主发言式的简单复习,接
着老师提出问题我们通过实验,已经知道了溶液中溶质
的溶解能力与溶质和溶剂本身的性质有关。

即相同的溶
剂中,溶解的溶质不同,其溶解能力是不同的。

那么,
在一定量的溶剂中溶质的溶解量是否可以是无限量的呢?然后,请学生联系生活中冲糖水喝的事例,先进行思考
和讨论,再由演示实验,说明结论。

得出饱和溶液和不
饱和溶液的概念。

接着还是以学生熟悉的糖水为例,用打形象、贴
切的比方,平白的叙述等方式,让学生先从经验上去分析,对糖水进行加糖、加水、加热等操作,对所得糖水
溶液的影响变化。

有了形象的理解后,再由学生上台具
体演示以上几种操作的实验。

其他学生观看实验现象,
并试着说出结论。

最后,师生一起总结出温度和溶剂的
量对溶液的影响,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记忆。

进而对饱
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换方法进行归纳。

本课,我主要以学生熟悉的糖水为契机,由浅入深,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课堂上,
拉近了学生的情感,学生较易于接受和理解。

采问题式,鼓励学生思考并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

最后通过学生演
示实验,亲自用化学实验的方法验证结论。

学生掌握较好。

教学效果较好。

不足之处,我认为就是课堂上给做
的课堂练习量不是很充足。

2012部编版九年级化学下册《课题2溶解度》教案及教学反思

2012部编版九年级化学下册《课题2溶解度》教案及教学反思

2012部编版九年级化学下册《课题2溶解度》教案及教学反思引言溶解度是化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不仅和溶剂、溶质的性质有关,还与环境因素等有关。

本文将介绍2012年部编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的第二课题——溶解度,并结合实际教学反思和总结。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溶解的概念,掌握溶质、溶剂、溶液的定义,知道溶解度与温度、物质性质等因素有何关系。

2.过程目标:通过实验、讨论、小组合作等形式进行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让学生在实验中锻炼自己的耐心、仔细和负责任态度。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通过课件等形式呈现实际生活中的一些概念,如溶解、溶液、浓度等,引导学生思考并举例子说明。

第二步:实验本次实验前的准备工作:1.准备溶质、溶剂等材料;2.确定实验操作流程和次序;3.配置不同浓度的溶液。

实验操作步骤:1.测定室内湿度和温度;2.取等量的溶质、溶剂,进行固液、液液、气液混合物等实验;3.记录实验数据;4.分析实验结果。

第三步:讨论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总结实验中的重要数据和结论,并将其与课本知识进行联系和对比。

第四步:总结通过授课和提问,让学生对溶解度和实验进行总结和回顾,了解溶解度的应用及其意义。

教学反思本课设计了实验等形式,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但同时也存在以下问题:1.学生实验时的安全意识还需提高;2.实验室的条件和材料有限,限制了实验策略。

教师应在教学中进一步引导学生形成科学实验的习惯和思维方式,并在实验前进行安全教育和技能培训。

同时,通过进一步调整教学策略,让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和分析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结语化学是一门需要实验进行验证和呈现的学科。

通过引导学生在实验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还可以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

通过本课的教学,希望能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学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和自信心。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 课题2 溶解度 初中九年级化学教案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人教版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 课题2 溶解度 初中九年级化学教案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人教版

中的溶解的状态问题。
五、教学方法
分组实验探究 讨论法
六、实验准备 将全班学生分成 10 小组,每小组 3 人。每组准备器材:烧杯 1 个(各装 250mL 水)、
钥匙、1 g NaCl 三份(预先称好)1 gKNO3 三份、5ml 注射器,酒精灯、火柴、试管两支、 试管夹、试管架。
七.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发 现问题的能力。
【实验探究】 一.室温下一定量的溶 剂里能无限地溶解溶质 吗?增加溶剂的量溶解 情况如何?
二.室温下,向一定量 的溶剂中加入溶质,当 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 升高温度后溶质是否溶 解?冷却后又有什么现 象发生? 【归纳总结】
学生根据学案实验步骤设计实验简图。 白板展示实验简图。 动手实验 完成学案中的实验记录,得出结论。
一定是不饱和溶液吗?
Hale Waihona Puke 20℃时,在 100 克水中达到饱和时溶
解不同物质的质量:
碳酸钙 氢氧化 硝酸银 食盐

0.0013 0.165 222 克 36 克


判断:
1、 20℃时,在 100 克水中加入 0.165
克的氢氧化钙,充分溶解所得的溶液是
(浓溶液或稀溶液),是
(饱和溶液或不饱和溶液)。
2、 20℃时,在 100 克水中加入 0.1 克
1.
叫做饱和溶液, 做不饱和溶液。 2. 这一过程叫做结晶。 结晶包括 结晶。
在这过程中顺理成章的 叫 形成了饱和溶液的概
念。
结晶和
【理解运用】
巩固练习:1.上述实验过程中形成的溶
液哪些是饱和溶液,哪些是不饱和溶
液?依据是什么?
(1)室温下,在 5mL 水中加入 1gNaCl,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 课题2 溶解度 初中九年级化学教案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人教版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 课题2 溶解度 初中九年级化学教案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人教版

六、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第 38 页,知道气体溶
【指导阅读】教材第 38 页气体溶

解度的有关知识。
解度的有关知识。

根据定义总结要素并完成学案 培养学生的
根据学生回答总结要素

根据问题讨论并得出压强和温度 自学能力
气体溶解度的意义

对气体溶解度的影响。
【指导】学生讨论影响气体溶解

解释现象
度的因素
培养学生归
课 定量的比较。
二、讲故事,悟道理
讲故事:有一天,食盐和硝酸钠
在比谁的溶解能力强
一段拟人化
课件展示三幅图片 :
的故事,让
图一:食盐说:“我溶解能力
溶解度的学
评论:
大,200C 时,在每 50 克水中最
习平添了几

学生:没法比,食盐和硝酸钠的
多可以溶解 18 克。
分兴趣,使

比较没有一个共同起点。
图二:硝酸钠说:“那有什么了
外因:温度 内因:溶质、溶剂的性质 4、 含义 5、 表示方法
(1) 图像法 (2) 曲线法 二、 气体溶解度:通常讲的气体溶解度是指该气体在压强为 101KPa 和一定 温度时,溶解在 1 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体体积。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从定量的角度让学生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以学生亲身参与的“活动与探 究”、 “讨论”和“巩固练习”为线索组织教学过程。第一个活动后通过讨论引入溶解度概 念,再以练习巩固和应用溶解度概念。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有关信息,注重让学生学会利 用已取得的信息,运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认识定量研究对 于化学科学发展的重大作用,形成严谨、求真的科学态度,为将来学习打下厚实基础。整 节课的技能训练尤其溶解度曲线的数据分析,主要目的就是引导我们的教学要关注学生为 适应未来学习所必需的基础知识。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的不足之处根据上课的实际情况加以 改正。

溶解度教学反思(第一课时)

溶解度教学反思(第一课时)

溶解度教学反思(第一课时)
在本节教学内容中,虽然说难度不大,但在习题中,学生出现错误的时候很多,原因在于对饱和溶液和溶解度以及对溶解度影响因素的准确理解和掌握上,学生容易出现错误,在做题的时候,感觉难度不大,自己觉得是做对了,但实际上出现了错误。

在理解固体溶解度时,强调固体溶解度的四个条件:一定温度、100g溶剂(水)、达到饱和时溶解的溶质质量(所有单位是克)。

在此基础上,加上适当的练习,在练习时再强调知识点,多数学生能正确和准确分析题目。

个人认为在本节教材的处理和教学中,应该是基本成功的,望各位同仁提出指正意见和建议。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 课题2 溶解度 初中九年级化学教案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人教版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 课题2 溶解度 初中九年级化学教案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人教版

第九章 溶液课题2 溶解度(第一课时)教学目标:通过实验探究,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的方法,了解结晶现象。

初步培养活动与探究的一般程序: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方案(画出实验简图)→动手实验→观察记录→分析现象→得出结论。

通过实验条件的改变,让学生感受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存在和转化是有条件的,逐步建立用辩证的、发展的思想观点来看待事物的变化,和逐步培养由具体到一般认识事物过程的能力,并培养学生互相协作、友好相处的健康心态。

重点和难点:饱和溶液的涵义及“活动与探究”。

实验准备:将全班学生分成6小组,每小组6人。

每组准备器材:烧杯2个(各装20 mL 水)、玻璃棒1根、2 g NaCl (预先称好)、0.2 g Ca(OH)2(预先称好)、酒精灯、试管夹、火柴、量筒、胶头滴管。

课件、实验、板书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激趣设境,问题导入师生互动:先向两支试管中各加入约5 ml 水,然后分别向两支试管中缓缓加入氯化钠和硫酸铜固体,边加入边振荡。

同学们观察溶质能否在溶剂中无限度的溶解?问题探究,得出结论小组讨论,提出假设。

NaCl 能(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

阅读P33,确定方案(画出实验简图)。

以俗语作导语,由生活经验作铺垫,学生感到自然亲切,着力创设快乐课堂。

方案源于教材,形式却别于教材,更显直观、生动。

投影方案,交流共享。

动手实验,观察记录。

上台展示,投影结论。

①加少量NaCl 能溶解在5mL 水中;②再加入NaCl 不能溶解在5mL 水中,杯底有少许固体NaCl 。

即NaCl 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水中。

注重交流合作,掌握直观区分“溶”与“不溶”的依据──杯底是否有未溶固体溶质。

误导结论,延伸探究。

“NaCl 不能无限制增补方案,实验发现。

观察记录,感悟要素“一定量”。

通过追究教师“疏忽”增补方案,动手实溶解在水中”这句话是否正确?教师有意漏读“一定量”三个字,引起学生质疑猜想。

《溶解度》教案

《溶解度》教案

第九单元溶液课题2 溶解度〔第一课时〕教学目标通过实验探究,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的方法,了解结晶现象。

初步培养活动与探究的一般程序: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方案〔画出实验简图〕→动手实验→观察记录→分析现象→得出结论。

通过实验条件的改变,让学生感受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存在和转化是有条件的,逐步建立用辩证的、开展的思想观点来看待事物的变化,和逐步培养由具体到一般认识事物过程的能力,并培养学生互相协作、友好相处的健康心态。

重点和难点饱和溶液的涵义及“活动与探究〞。

实验准备将全班学生分成假设干小组,每小组不超过5人。

每组准备器材:烧杯2个〔各装20 mL水〕、玻璃棒1根、5 g NaCl〔预先称好〕、5 g KNO3 4包〔预先称好〕、酒精灯、铁架台〔带铁圈〕、石棉网、火柴、量筒、胶头滴管。

CAI课件、实物投影仪。

教学设计教学过程点评激趣设境,问题导入师生互动:俗话说:“饭前喝汤,苗条漂亮;饭后喝汤,肥胖晃晃。

〞妈妈在家为小槐同学准备了一碗汤,小槐一尝淡了,要妈妈加〔盐〕;小槐一尝还说淡了,又要妈妈加〔盐〕;小槐一尝还是说淡了,再要妈妈加〔盐〕……食盐是我们熟悉的物质,它是否无限制地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呢?以俗语作导语,由生活经验作铺垫,学生感到自然亲切,着力创设快乐课堂。

问题探究,得出结论小组讨论,提出假设。

NaCl能〔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

阅读P33,确定方案〔画出实验简图〕。

投影方案,交流共享。

动手实验,观察记录。

上台展示,投影结论。

①5 g NaCl能溶解在20 mL水中;②10 g NaCl不能溶解在20 mL水中,杯底有少许固体NaCl。

即NaCl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水中。

误导结论,延伸探究。

“NaCl不能无限制溶解在水中〞这句话是否正确?教师有意漏读“一定量〞三个字,引起学生质疑猜测。

方案源于教材,形式却别于教材,更显直观、生动。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 课题2 溶解度 初中九年级化学教案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人教版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 课题2 溶解度 初中九年级化学教案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人教版

《溶解度》第1课时于都县黄麟初中兰杨松一、指导思想本节课是学生学习溶液知识的基础,本课题所涉及的概念比较抽象,但学生的生活经验可以帮助他们理解有关概念。

因此本节课从模拟学生喝糖水的生活情境引入,提出问题,通过课本实验获得知识后,又去解释生活中的实例,这充分体现了新课程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理念。

通过实验培养了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又逐步培养了观察能力、实验能力、逻辑推断能力。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主动解决问题,主动参与课堂,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精神,体现了学生主体性的原则。

二、教学分析1. 教材分析本课题属于人教版化学下册第九单元课题2《溶解度》第1课时,是溶液基础知识学习的基础,是联系化学知识与生活实例的纽带。

本课题是在课题1溶液的基础上,定量研究溶质在水中溶解的限度。

本课题包括饱和溶液和溶解度两部分内容。

通过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学习,加深学生对溶解性和溶液的认识。

溶液→饱和溶液→溶解度,概念出现的先后顺序,符合化学学科的逻辑规律,又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本节课教学内容的功能与价值分析:本节课是第一课时的内容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的内容在化学知识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既加深对溶液的认识,又为理解溶解度的概念打下基础。

本节课的实验内容——氯化钠和硝酸钾的溶解实验,既能培养学生实验操作、现象观察、结论推断等能力,也能进行科学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的教育,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另外,通过实验认识溶质溶解是有限度的,饱和与不饱和的存在是有条件的,改变条件可使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结合海水晒盐加深对这种转化关系的认识,有利于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渗透。

本节课的设计基于课本实验,在课本实验基础上加以拓展,既体现了对比实验法的魅力,又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物质溶解性受温度影响情况的认识,为下节课定量比较不同物质的溶解性做铺垫。

2. 学情分析通过上一课题的学习,学生对溶液的的组成和基本特征有了定性的认识。

本课题以溶解度为核心,展开对溶液的定量研究。

人教版化学九下《课题2 溶解度(第一课时)》实录全章教案全章练习反思整体规划(刘老师)

人教版化学九下《课题2 溶解度(第一课时)》实录全章教案全章练习反思整体规划(刘老师)

9.2溶解度教学反思溶解度我设计了三个课时,第一课时饱和溶液,第二课时固体溶解度,第三课时气体溶解度,三个课时教学反思如下:(一)饱和溶液本节课内容是从物质能不能无限溶解在一定量溶剂里入题,介绍了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本节课的学习重点是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难点是对一定温度和一定量溶剂两个条件的分析,以及对饱和与不饱和的辩证关系的理解,为溶解度及结晶的学习作了铺垫。

概念的理解总是显得枯燥,设计了几个情景在顺利引出概念的同时让学生重点突破了一些概念上的难点,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在引出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后,要重点理解概念中的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这种溶质这三个前提,于是就设计了三个问题“1、硝酸钾饱和溶液是不是指试管里的所有物质?2、为什么要强调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能否去掉?3、硝酸钾饱和溶液里是否还可以溶解其他物质?最后实验演示:1、硝酸钾饱和溶液加热变为不饱和溶液2、食盐饱和溶液加水变为不饱和溶液3、食盐在硝酸钾饱和溶液中溶解。

此设计并不复杂,但课后学生的反应及掌握情况很好,我想这是与提问具有很好的针对性有关,且结论容易得出,使所有学生在认为自己正确的情况下,愿意参与设计实验方案。

又因为学生对实验的兴趣,对实验现象记忆较深刻。

(二)固体溶解度溶解度概念一直是初中化学教学的难点,学生难于理解,且这个概念也是初高中衔接不上的一个点,初中新课程中对溶解度的计算不作要求,老师也讲得浅显,但到了高中,又有对溶解度的直接计算,所以很多同学不能适应。

因此,初中老师要让学生充分理解溶解度这个概念的实质。

以前是老师讲授,然后生硬地给出溶解度的概念,不符合新课标理念,今年我改变了教学思路,设计了如下教学过程:教师:我们把一种物质在另一种物质中的溶解能力,叫做这种物质的溶解性,通过实验验证,在相同条件下(温度相同),同一种物质在不同的溶剂里,溶解性是各不相同的,但溶解性只能粗略地表示物质的溶解能力的大小,要定量地描述溶解能力的大小,就要用到溶解度,在讲溶解度之前,先请同学们设计一个实验:若在家里,你如何来比较白糖和食盐的溶解能力的大小?学生讨论提出了一些方案:方案1:取大小相同的两玻璃杯,放入等量同温度的水,再放入相同的白糖和食盐,充分搅拌,使其充分溶解,再比较两杯中剩余固体的多少,剩余多的溶解能力差,剩余少的溶解能力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章溶液
课题2 溶解度(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实验探究,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的方法,了解结晶现象。

初步培养活动与探究的一般程序: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方案(画出实验简图)→动手实验→观察记录→分析现象→得出结论。

通过实验条件的改变,让学生感受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存在和转化是有条件的,逐步建立用辩证的、发展的思想观点来看待事物的变化,和逐步培养由具体到一般认识事物过程的能力,并培养学生互相协作、友好相处的健康心态。

重点和难点:
饱和溶液的涵义及“活动与探究”。

实验准备:
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小组不超过4人。

每组准备器材:烧杯2个(各装20 mL水)、玻璃棒1根、5 g NaCl(预先4包(预先称好)、酒精灯、铁架台(带铁圈)、石棉网、火称好)、5 g KNO
3
柴、量筒、胶头滴管。

CAI课件、实物投影仪。

本节课以了解“饱和溶液涵义”为中心目标,以活动与探究为载体,以问题为主线,围绕一定温度、一定量溶剂“两个要素”大胆取舍,进行了有个性、有创意的快乐探究之旅。

教师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教材中素材亲历探究过程,给学生活动提供了许多机会和空间,让课堂成为展示学生自我的舞台,突出了学生主体作用。

另外教师有意制造错误,让学生产生顿悟,设计巧妙。

教师设置问题群、应用多媒体动画、分步突破难点,使环节紧扣、层层递进,师、生及教材编写者思维同步,形成共鸣,高潮迭起,延展了“涵义”──结晶现象,很好演绎了“组织者”“参与者”“首席”的角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