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眶肿瘤多模态磁共振分析思路

合集下载

多模态成像技术在肿瘤诊断中的应用

多模态成像技术在肿瘤诊断中的应用

多模态成像技术在肿瘤诊断中的应用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医学技术的不断更新,肿瘤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手段也在不断的完善。

多模态成像技术,就是这样一种新颖的医学成像技术。

它可以同时提供多种成像信息,让医生能够更加全面、准确地了解病变部位的病情,从而更好地制定治疗方案,提高诊断和治疗的准确性和效率,减少误诊率和漏诊率。

因此,多模态成像技术在肿瘤诊断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多模态成像技术可以同时提供多种成像信息,如 X 光、核磁共振、超声等等。

其中,核磁共振是其最主要的成分之一。

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利用磁场和电磁波的相互作用原理,通过检测人体组织中的水分子所产生的信号,形成呈现人体内部组织结构的图像,从而使用非常方便。

例如,由于各种原因,肿瘤病变细胞数量多,其他病变组织密度也不均匀。

这种局面就可通过核磁共振来解决。

此外,多模态成像技术还可以通过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检测人体内各个部位的代谢活性,使医生在肿瘤诊断中更准确、更彻底地了解病变的程度。

此外,多模态成像技术在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不仅在组织学上有重要作用,还可以引导肿瘤治疗,如放疗和化疗。

例如,在放疗过程中,多模态成像可以对放疗中肿瘤的控制情况进行监测,如果控制不佳,即可对放疗进行调整,以达到最佳效果。

同时,化疗过程中,多模态成像技术可通过肿瘤域和代谢活跃程度的变化,来判断是否需要加强化疗,防止癌细胞再生的风险。

在肿瘤诊断中,多模态成像技术还可以进行稳态、动态、定量等多种成像模式,利用磁共振多参数等比率判定(MRI-RSI)可以得到很多生物学特征,并由此对肿瘤的临床治疗决策提出更具有针对性的建议。

通过这种方法,医生能够更加全面、准确地了解病变部位的病情,从而更好地制定治疗方案,提高诊断和治疗的准确性和效率,减少误诊率和漏诊率,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效果和生存率。

总之,在肿瘤学领域中,多模态成像技术是一个相对成熟和有效的诊断方法。

它可以提供全面而准确的医学图像,以帮助医生更加准确地诊断病变位置、判断病变的性质以及确定病变的范围。

多模态磁共振成像技术原理

多模态磁共振成像技术原理

多模态磁共振成像技术原理磁共振成像(MRI)是一种利用磁场和射频脉冲来获取人体内部结构和功能信息的无创性医学影像技术。

磁共振成像可以提供高分辨率、高对比度、多参数的图像,适用于各种器官和系统的检查。

然而,磁共振成像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如信号强度低、扫描时间长、成像质量受运动和磁场不均匀等因素影响等。

为了克服这些局限性,多模态磁共振成像技术应运而生,即将磁共振成像与其他成像技术相结合,以实现互补和增强的效果。

本文将介绍多模态磁共振成像技术的一些原理和优势。

原理多模态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磁共振成像:磁共振成像的基本原理是利用磁场和射频脉冲来激发人体内部的氢原子核(即质子)的磁共振,然后检测质子在磁场中回复平衡时释放的信号,从而重建出图像。

磁共振成像可以根据不同的参数,如质子密度、T1、T2、弥散、灌注等,来反映不同的组织特征和功能状态。

其他成像技术:其他成像技术是指与磁共振成像相结合的成像技术,如 X 射线、超声、光学、电生理等。

这些成像技术的原理各不相同,但都可以提供一些磁共振成像所不能或不易提供的信息,如解剖结构、代谢活动、血流动力学、电信号等。

多模态成像:多模态成像是指将磁共振成像与其他成像技术进行融合和分析,以实现多种信息的整合和呈现。

多模态成像可以根据不同的目的和需求,选择不同的成像技术和成像模式,如同步或异步、同轴或非同轴、同模或异模等。

多模态成像可以通过硬件、软件或混合的方式,来实现多种信号的采集、校准、配准、融合、可视化等。

优势多模态磁共振成像技术的优势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信息丰富:多模态磁共振成像技术可以提供多种类型和维度的信息,如解剖、生理、功能、代谢、分子等,从而实现对人体内部的全面和深入的了解。

信息互补:多模态磁共振成像技术可以利用不同成像技术的优势,来弥补磁共振成像的不足,如提高信噪比、降低扫描时间、增加对比度、减少伪影等,从而提高成像的质量和精度。

信息增强:多模态磁共振成像技术可以利用不同成像技术的相关性,来增强磁共振成像的信息,如提供先验知识、增加参数敏感性、增加信号特异性、增加信号强度等,从而提高成像的灵敏度和特异度。

医学影像学专业优秀毕业论文范本多模态医学影像融合技术在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医学影像学专业优秀毕业论文范本多模态医学影像融合技术在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医学影像学专业优秀毕业论文范本多模态医学影像融合技术在诊断中的应用研究在医学领域中,影像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多模态医学影像融合技术逐渐在临床诊断中得到应用。

本文将通过对多个优秀毕业论文的研究,探讨多模态医学影像融合技术在诊断中的应用情况,为医学影像学专业的学生提供范本与参考。

第一部分:多模态医学影像融合技术的基本原理多模态医学影像融合技术是指将来自不同类型的医学影像数据进行融合和综合分析的方法。

它能够提供更全面、准确的医学信息,为医生的诊断和治疗决策提供重要依据。

具体而言,多模态医学影像融合技术通常包括以下步骤:1. 影像数据获取:通过不同的医学影像设备,如CT、MRI、PET 等,获取多个不同类型的医学影像数据。

2. 影像数据注册:将不同类型的医学影像数据进行空间或时间上的配准,使得它们能够在同一坐标系下进行对比分析。

3. 影像数据融合:将来自不同类型的医学影像数据进行融合,形成一幅或多幅综合的影像,以提供更全面的信息。

4. 影像数据分析:通过对融合后的影像数据进行分析,提取和量化潜在的病变特征,为医生的诊断和治疗决策提供帮助。

第二部分:多模态医学影像融合技术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在众多疾病的诊断中,多模态医学影像融合技术发挥着重要作用。

以下几个方面是其主要应用领域的范例:1. 肿瘤诊断:多模态医学影像融合技术可以将CT、MRI、PET等不同类型的影像数据融合起来,通过结构与功能信息的综合分析,提高肿瘤的诊断准确度。

研究表明,多模态融合可以更好地定位肿瘤、评估其浸润程度以及预测其生长趋势,为肿瘤的治疗方案制定提供重要依据。

2. 脑部疾病诊断:在脑部疾病的诊断中,多模态医学影像融合技术可以将结构、功能和代谢等信息融合在一起,提供更全面的脑部图像。

通过融合不同类型的影像数据,医生可以准确地定位病灶、评估其大小和形态,以及病变对周围组织的影响程度,为脑部疾病的治疗方案制定和手术导航提供重要参考。

多模态磁共振成像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多模态磁共振成像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多模态磁共振成像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随着医疗科技的不断发展,各种影像学技术在细胞、组织和器官层面上提供了越来越多的信息。

其中,磁共振成像(MRI)作为非侵入性、无线辐射的成像手段,在现代医学诊断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多模态MRI技术能够同时分析多种成像信号,可提供多维度的医学信息,对于一些常规检查无法识别的疾病,多模态MRI技术的应用非常有优势。

一、多模态MRI技术多模态MRI技术是指在磁共振成像过程中,使用多种成像技术,对同一对象进行多维度的成像和分析。

这种成像技术的优点在于其可以更全面、准确地对疾病进行诊断和评估。

当前主流的多模态MRI技术包括了扫描剩余时间、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磁共振波谱成像和磁共振弹性成像等。

例如,在脑功能区图像研究方面,多模态MRI技术广泛应用于各种神经学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在磁共振弹性成像方面,该技术能够精确量化组织的弹性变形和刚度,帮助医生识别许多疾病,如肝硬化、脑萎缩等。

在动态对比增强MRI方面,该技术可以提供更多关于血流动态性质的信息,帮助医生更准确地区分炎症、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区域。

另外,磁共振波谱成像技术可以最大限度地使用磁共振信号,提供关于肝脏、脾脏癌等器官化学成分和物理状态的信息,并能帮助医生更快地对诊断进行实现。

二、多模态MRI技术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多模态MRI技术的应用在许多不同领域都能取得显著的成果。

其中,在神经学、肿瘤学、肝脏疾病学、心脏病学和骨科疾病学等领域中更是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1. 多模态MRI技术在神经学中的应用多模态MRI技术是神经学领域中最常见的成像技术之一。

它可以帮助神经科学家了解神经连接的密集区域,并可提供促进功能再建的信息。

在脑部疾病的诊断中,多模态技术可帮助我们更准确地区分出炎症、出血、占位性病变等,对于癫痫和阿尔茨海默病等神经生理学领域的研究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2. 多模态MRI技术在肿瘤学中的应用多模态MRI技术在肿瘤学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多模态MRI技术介绍

多模态MRI技术介绍

多模态MRI技术介绍多模态MRI技术是在常规MRI的基础上,对多种功能MRI技术的一种柔性组合[1]。

目前用于神经外科手术的多模态MRI主要有常规MRI、血氧水平依赖功能磁共振成像(blood oxygenation level dependent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BOLD-fMRI)、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DTI)、灌注加权成像(perfusion-weighted imaging, PWI)等,多模态MRI技术结合神经导航已经成为神经外科手术的重要辅助工具之一。

2012年1月—2014年11月我们利用多模态MRI技术结合神经导航及术中超声对20例大脑枕叶视觉功能区胶质瘤进行显微外科手术,取得了很好的疗效,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4年11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20例大脑枕叶视觉功能区胶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例经病理证实为脑胶质瘤,临床、病理资料完整。

患者均知情同意并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同意(批文号201212)。

其中男9例,女11例;年龄27~72岁,平均49.9岁。

主要症状为视物模糊9例,癫痫5例,头晕3例,头痛、呕吐等高颅压症状3例。

复发胶质瘤3例。

均采用多模态MRI技术结合神经导航进行显微外科手术。

病例纳入标准:(1)肿瘤位于大脑枕叶视觉功能区,且术后病理确诊为胶质瘤;(2)能配合完成所需要的多模态影像检查,图像质量具有分析价值;(3)临床资料和随访资料完整。

排除标准:(1)不能配合多模态影像检查者;(2)图像有运动伪影和其他因素造成质量降低而影响分析者。

1.2多模态影像检查方法扫描设备为荷兰Philips公司Achieva 3.0T超导型MR扫描仪,16通道标准头线圈进行头部扫描,扫描前佩戴标准3M除噪耳机。

1.2.1常规导航扫描序列采用FSE序列。

多模态脑影像数据分析与处理研究

多模态脑影像数据分析与处理研究

多模态脑影像数据分析与处理研究多模态脑影像数据分析及处理是神经科学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神经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人类对脑功能及其异常的研究日益深入,多个影像模态数据的组合分析成为了一个热门的研究方向。

该方法利用多个独立的神经影像数据源,通过交叉分析并获得更加准确而全面的信息,不仅可以提高诊断准确率,而且可以为治疗方法的设计提供指导。

本文旨在探讨多模态脑影像数据的处理方法及应用。

一、多模态脑影像数据的来源和技术目前,神经影像学技术包括结构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功能脑影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电生理仪(Electroencephalogram,EEG)、磁放大器(Magnetoencephalography,MEG)等,它们各有所长并补充了彼此的信息。

MRI基于对身体组织对磁场的反应进行图像化,提供了脑组织结构的详细信息;fMRI可以根据血氧水平的变化来测量脑区的活动性;EEG和MEG可以直接记录神经元的电或磁脉冲物理事件。

这些技术结合应用,不仅可以获取脑结构和功能的多重特征,同时也可以及时识别疾病、指导治疗等,对于神经科学领域的研究及临床诊断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多模态脑影像数据的整合与融合多模态数据处理中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如何将多个影像模态的信息整合在一起,满足不同模态下其对应脑区的空间匹配,并确定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对于不同的影像模态数据,常用的集成方法有空间转换、相互对准、特征提取和模态融合等。

空间转换方法常用于经过旋转、缩放、平移等Affine变换之后,通过分组相似性变换(Groupwise similarity transformation)等优化方法将不同模态数据对齐,即空间匹配问题。

在顶点网格的设置下,相互对齐方法可将功能脑成像(fMRI)和脑电图(EEG)相互对齐,以实现它们之间的高维链接和统一的分析框架。

生物医学中的多模态成像技术

生物医学中的多模态成像技术

生物医学中的多模态成像技术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不断更新和人们对生命科学的深入研究,多模态成像技术在生物医学领域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多模态成像技术是通过不同的影像设备和成像手段,来获取不同方面的信息,从而对生物体进行全方位观察和分析,具有较高的分辨率、高效的速度和更为全面的信息,是现代生物医学科学所必不可少的核心手段之一。

多模态成像技术包括多种成像手段,其中主要包括核磁共振成像(MRI)、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等。

这些技术各有其优缺点,在特定领域和应用范围内拥有不同的应用价值。

下面将以此为基础,对这些成像技术展开深入探讨。

一、MRI成像技术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常用于对人体器官、脑部神经系统和肌肉骨骼系统的成像。

它通过磁场对原子核的核磁共振现象进行检测,然后获取生物体内部以及外部器官的详细结构信息。

这项技术有着非常高的分辨率和准确性,可用于检测人体组织的变化,如癌症和肿瘤。

然而,这项技术需要昂贵的设备,且需要比其他成像技术更费时,不适用于对急救病患和需要激活反应的病例进行应用。

二、CT成像技术CT成像技术是利用X射线成像,通过结构重建技术再制成具有不同密度和形状的组织和器官的三维影像图像。

其分辨率和速度较高,可以有效地检测肺癌、脊柱损伤和内脏损伤等问题。

然而,由于它使用的是X射线,具有较高的照射量和辐射风险,对暴露出来的人体存在一定的损害风险。

因此需要尽可能的减少成像频率和剂量。

三、PET成像技术PET成像技术是通过注射放射性药物来追踪生物体内组织和器官的新陈代谢活动状况。

该技术使用少量的放射性药物进行显影,能够检测出某些疾病的早期迹象,如心脏病、癌症和神经系统疾病。

该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领域,不仅具有高分辨率和高灵敏度,而且能够实时观察组织和器官的变化情况。

但是,由于它使用的是放射性药物,可能导致一些潜在的辐射损伤和安全隐患。

因此,在使用这种技术时应该权衡利弊,选择适当的方案和防护措施。

眼及眶区的MR检查

眼及眶区的MR检查

眼及眶区的MR检查
正常值
1.眼眶前病变。

2.肌圆锥外病变。

3.肌圆锥内病变。

4.眼外肌病变。

5.视神经及其鞘病变。

6.眼球病变:主要是球内肿瘤。

临床意义
1.检查无损伤,病人无痛苦又无辐射损害,尤其适合于小儿眼疾,可作多次随访。

2.软组织对比度好,眼眶解剖显示清晰,可作平行于视神经的倾斜扫描。

3.有一些眼眶疾患,具有特征性信号强度,如皮样囊肿、黑色素瘤、血管畸形,均易于定性。

4.很少使用造影剂,检查安全。

5.无骨伪影,图像清晰。

注意要点
1.可疑眼球及眶内金属异物者,禁忌作MR检查。

2.眼眶、眼球病变:可先选用头表面线圈扫描,若病变很小或需要观察细微结构时,再加用眼眶表面线圈作必要的扫描,以提高影像的分辨力。

3.扫描时,嘱病人闭目或注视一个目标,防止因眼球活动而产生伪影。

4.先取矢状方位定位,然后再取平行于视神经方向的斜位及冠状位T1加权扫描。

核磁室五官及头颈部磁共振检查技术操作规范

核磁室五官及头颈部磁共振检查技术操作规范

核磁室五官及头颈部磁共振检查技术操作规范一、眼部磁共振检查技术【适应证】1.眶部肿瘤,包括眼球,视神经与眶的各种肿瘤。

2.眼肌疾病,如格氏眼病等。

3.血管性病变,包括眶内静脉曲张、血管畸形、颈内动脉海绵窦屡等。

4.外伤5.非金属性眼内和眶内异物。

6.眶内炎症包括炎性假瘤与眶内感染【操作方法及程序】1.平扫(1)检查体位:病人仰卧在检查床上,取头先进,头置于线圈内,人体长轴与床面长轴一致,双手置于身体两旁或胸前。

头颅正中矢状面尽可能与线^纵轴保持一致,并垂直于床面。

嘱病人检查中双眼平视前方或闭眼,使眼球保持不动。

(2)成像中心:眶间线位于线圈横轴中心,移动床面位置,使十字定位灯的纵横交点对准线圈纵、横轴中点,即以线圈中心为采集中心,锁定位置,并送至磁场中心。

(3)扫描方法①定位成像:采用快速成像序列同时采集冠、矢、轴三方向定位图,在定位片上确定扫描基线、扫描方法和扫描范围。

②成像范围:扫描范围上F包括眶上、下壁,前后包括眼险至眶尖。

③推荐成像序列:采用SE序列或适宜的快速序列,常规行横断面T:WI、T=>W1.冠状面T3WI或沿检查侧视神经走向设定斜状面必要时可根据病情以及磁共振设备条件辅以其他成像序列。

如脂肪抑制技术等。

④成像野(FoV):18-25cmo也可根据眼眶大小及病变范围设定扫描范围。

⑤成像间距:为相应层厚的10%-20%o⑥成像层厚:2~5mm。

⑦矩阵1128X256或256X512等。

(1)快速手推注射方法:注射完对比剂后即开始增强后扫描,成像程序一般与增强前T1.W1.程序相同,可加扫T1.WI-FS序列。

常规做横断面、斜状面及冠状面T1.WI (2)磁共振注射器注射方法:注射完对比剂后即开始增强后扫描,成像程序一般与增强前TIW1.程序相同,常规做横断面、矢状面及冠状面TIWI。

二、鼻及鼻旁窦磁共振检查技术【适应证】1.鼻咽部肿瘤,如鼻咽癌、纤维血管瘤和脊索瘤等。

2.鼻咽部肉芽肿性病变。

基于多模态数据的医学影像分析与诊断

基于多模态数据的医学影像分析与诊断

基于多模态数据的医学影像分析与诊断一、多模态数据在医学影像中的应用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医学影像技术也在不断地革新和发展。

其中,多模态数据成为了医学影像领域中的一个热门话题。

所谓多模态数据,就是指在医学影像中通过多种不同的成像技术获得同时含有不同信息的多种数据,这些数据包括但不限于CT (computed tomography)、MRI(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PET(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等。

多模态数据对于医学影像的分析和诊断具有重要的作用,其应用在医学领域广泛。

二、基于多模态数据的医学影像分析与诊断技术1. 多模态数据融合技术多模态数据融合技术是将来自不同成像设备的多种数据加以整合,从而获取更加全面、准确的医学信息。

通过将CT、MRI、PET等多种成像技术的数据融合,可以增强影像的准确性、增加影像的分辨率和增强对病灶的识别能力。

融合算法目前广泛使用的方法包括基于刚性配准和非刚性配准的多模态配准算法、基于统计模型的数据融合算法、基于深度学习技术的多模态数据融合算法等。

2. 多模态数据分类与识别技术多模态数据分类与识别技术是医学影像分析与诊断中的一项关键技术。

对于同一部位的不同成像方式的多种数据,医生需要在这些数据中找到与疾病相关的信息,以便更好地诊断患者,从而实现精准医疗。

因此,多模态数据的分类和识别技术在人工智能辅助下的研究和应用具有重要的作用。

3. 基于深度学习的多模态影像分析与诊断技术目前,基于深度学习技术的多模态影像分析与诊断技术成为了医学影像领域中发展最为迅速的技术之一。

深度学习技术的优点在于其快速、准确地帮助医生发现和分析疾病,并帮助他们进行判断。

例如,通过深度学习技术处理融合后的多模态影像数据,可帮助医生进行疾病的诊断和分析。

三、多模态数据医学影像分析与诊断过程1. 数据采集采集来自不同成像设备的多种不同的医学影像数据,包括但不限于CT、MRI、PET等。

常见眼眶内肿瘤的影像诊断分析

常见眼眶内肿瘤的影像诊断分析

【MRI】
MRl显示神经鞘瘤内部特点最佳。
1、AntoniA型瘤细胞区呈等T1等T2信号,AntoniB型瘤细 胞 区信号与黏液类似,呈长Tl,长T2信号;
2、增强后病变实性部分(AntoniA细胞分布区)明显强 化, 囊变区(AntoniB细胞分布区)无强化或轻度强化。
3、肿瘤可向经眶上裂向颅内蔓延,形成颅眶沟通瘤。
【病理】
毛细血管瘤由大量毛细血管和内皮细胞增生而 成,无包膜,生长缓慢,长期存在的肿瘤样毛细 血管扩张。
【CT】
一般位于眼脸的低密度肿块,少数肿瘤可累及眶 内,肿瘤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晰,密度不均匀 ,极少数可有钙化。 增强扫描:肿瘤血管丰富,呈I】
肿块在T1WI 上呈中等信号,T2WI 上呈高
5. 眼眶神经鞘瘤是一种神经鞘细胞形成的良性肿瘤。可位于 肌锥外间隙,也可位于肌锥内间隙。 CT表现为眼眶内边缘光滑、边界清楚,肿瘤密度与眼 外肌和视神经接近,多数密度均匀,可有片状的囊变区。 增强扫描显示均匀强化,但囊变区不强化
6、横纹肌肉瘤:病变早期多位于肌锥外,多为不规则的软组 织肿块,多呈浸润性生长,晚期可破坏眼眶骨质,增强扫描 呈均匀或不均匀强化。
④CT平扫显示肿瘤呈密度均匀的等或稍高密度块影; MR T1WI 呈均质性等或稍低信号强度,T2WI 呈均质性稍 低或略高信号强度。增强扫描常为中度或明显均匀性强化 。
⑤眼眶淋巴瘤常无眶骨骨质破坏。
图1~3 双侧眼眶原发淋巴瘤。 MRI T1WI( 图1)、T2WI (图2)示肿瘤与眼外肌信号相比 呈等信号,并沿着眶内结构浸润性生长,呈铸型包绕眼 环前部,累及泪腺及泪道,并沿肌锥外间隙向后球后蔓 延,眼环无变形增厚。 增强后示病灶轻度强化,与眼外肌相比呈等信号( 图3)

医学影像中的多模态特征提取与分析

医学影像中的多模态特征提取与分析

医学影像中的多模态特征提取与分析第一章:引言医学影像在现代医学诊断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它能够提供医生们可视化的信息,帮助医生诊断以及制定治疗方案。

然而,在医学影像中,多模态数据的特征提取和分析一直是一个挑战。

近年来,随着深度学习技术的发展,多模态医学影像的特征提取和分析变得更加容易和高效。

本文将就多模态医学影像的特征提取和分析进行深入探讨。

第二章:多模态医学影像的基础知识多模态医学影像指的是不同的医学影像具有多种不同的模式,比如CT影像、MRI影像和PET影像等。

这些影像通常包含了不同的特征信息,比如形态、结构、代谢和功能等。

在医学影像中,如何从这些不同的影像模态中提取和分析有用的特征信息是一个挑战。

第三章:特征提取方法目前,特征提取是多模态医学影像分析的热点研究领域。

一般而言,特征提取的方法可以分为基于经典方法和基于深度学习方法两大类。

基于经典方法的特征提取方法包括了很多种,比如像素值、灰度共生矩阵、小波变换、主成分分析等等。

这些经典方法在多年的应用中已经被证实是有效的特征提取手段。

在近年来,基于深度学习的方法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深度学习算法可以通过卷积神经网络(CNN)自动提取对任务有用的特征。

在医学影像中,一些研究者也已经使用了深度学习模型,比如Inception V3和ResNet等。

第四章:特征融合方法提取出的特征信息需要进行融合,来实现全面的医学影像分析任务。

目前,特征融合方法可以分为两种:基于特征级的融合和基于决策级的融合。

基于特征级的特征融合方法是将从每个医学影像模态提取出的特征信息进行结合。

这种方法旨在生成一个更全面的特征集来提高分类准确率。

特征级融合方法包括矢量拼接、矢量乘法、特征加权和特征堆栈等。

基于决策级的融合方法是在分类任务中直接融合不同模态的决策,以最终确定患者的类别。

这种方法往往需要一个跨模态的决策模型,比如投票法、融合规则或集成模型。

第五章:应用案例多模态医学影像的特征提取和分析已经应用于很多不同的医疗诊断任务中,比如乳腺癌检测、癫痫分类、脑卒中诊断和肝癌预测等。

多模态磁共振成像及融合技术在颅脑恶性肿瘤放疗靶区勾画中的应用

多模态磁共振成像及融合技术在颅脑恶性肿瘤放疗靶区勾画中的应用

多模态磁共振成像及融合技术在颅脑恶性肿瘤放疗靶区勾画中的应用王长福;王斌杰;王智;周彦汝;贺祥;石晓莹;姜澳田【期刊名称】《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年(卷),期】2018(021)019【摘要】目的通过CT-MRI图像融合技术结合磁共振多模态成像对瘤区进行精确勾画,探讨该技术对颅脑恶性肿瘤在放疗中的作用及价值.方法将14例颅脑恶性肿瘤患者的CT平扫图像及MR平扫和增强图像传送至后处理工作站,并结合MR多模态图像在CT-MRI融合图像上对肿瘤进行勾画,比较勾画区的肿瘤边界,分析瘤周水肿和神经纤维对肿瘤勾画的影响.结果利用CT-MR图像融合技术并结合磁共振多模态成像勾画的计划放疗范围明显精确于单纯在CT图像上勾画的计划放疗范围,并能有效避开重要神经纤维、海马及脑干结构,减少了因单纯CT图像显示的肿瘤边界不清导致与放疗靶区较实际靶区的误差,从而使肿瘤放疗的局控率有了较大的提高.结论利用CT-MR图像融合技术结合磁共振多模态成像可明显提高颅脑恶性肿瘤放疗靶区勾画的准确性及精确性,减少主观因素差异性.【总页数】7页(P2118-2124)【作者】王长福;王斌杰;王智;周彦汝;贺祥;石晓莹;姜澳田【作者单位】河南大学淮河医院影像科河南大学医学影像研究所 ,河南开封475000;河南大学淮河医院影像科河南大学医学影像研究所 ,河南开封 475000;河南大学淮河医院影像科河南大学医学影像研究所 ,河南开封 475000;河南大学淮河医院影像科河南大学医学影像研究所 ,河南开封 475000;河南大学淮河医院影像科河南大学医学影像研究所 ,河南开封 475000;河南大学淮河医院影像科河南大学医学影像研究所 ,河南开封 475000;河南大学淮河医院影像科河南大学医学影像研究所 ,河南开封 475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9.41【相关文献】1.CT-磁共振成像图像融合技术在脑胶质瘤术后放疗靶区勾画中的应用价值 [J], 陈慧兵;范琴2.对多模态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应用于乳腺癌诊断中的临床价值进行分析 [J], 刘丹3.多模态磁共振成像在乳腺良恶性肿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J], 阿布都克尤木江·阿布力孜;戴国朝;马依迪丽·尼加提4.多模态磁共振成像在乳腺良恶性肿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J], 阿布都克尤木江·阿布力孜;戴国朝;马依迪丽·尼加提5.分析乳腺良、恶性肿瘤鉴别诊断中多模态磁共振成像的应用优势 [J], 王用文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复旦眼科学课件05常见眼眶肿瘤的影像诊断

复旦眼科学课件05常见眼眶肿瘤的影像诊断
晶体变形 ❖ CT 晶体后方线状或三角形较高密度影,无钙
化可轻度强化 ❖ MRI 晶体后方条索状影,T1WI稍高信号
T2WI中等偏低信号,可轻度强化
F/10月,发现右 眼白瞳
鉴别诊断要点
❖ 儿童多见
RB Coats PHPV
❖ 成人多见
黑色素瘤 转移瘤
有突眼表现
多发
❖ 甲状腺相关性眼病(眼外肌) ❖ 炎性假瘤(眼外肌、巩膜、泪腺等)
神经鞘瘤
❖ 约占眼眶肿瘤的5% ❖ 起源于Ⅲ、Ⅳ、Ⅴ、Ⅵ、交感、副交感等多
见于三叉神经眼支 ❖ 眶顶多于眶底,外侧多于内侧 ❖ CT 眶内梭形或哑铃形占位,密度多均匀,典
型时不均匀有囊变区,较早期强化 ❖ MRI T1WI略低信号T2WI不均匀略高信号和高
信号,不均匀强化有囊变。
视N胶质瘤
常见眼眶肿瘤的影像诊断
CT优的优点
❖ 断层影像,能避免影像重叠,而且没有层外结构的 模糊影像,可以显示许多细微结构
❖ 密度分辨率高,影像层次多;可以调节窗宽窗位以 突出显示某种结构,脂肪、肌肉、骨骼等
❖ 增强扫描有助于占位性病变的鉴别诊断 ❖ 影像后处理,有利于诊断 ❖ 便于图像的存储、传输和远程教学、医疗
甲状腺相关性眼病
❖ 中年女性多见,Graves眼病,眼型Graves病 ❖ 约15%-28%单眼突出80%双眼突出由此引起 ❖ 常累及下直肌内直肌,其次上直肌上睑提肌 ❖ CT表现为肌腹增粗肥厚、MRI示T1WI低信号
T2WI高信号,轻中度强化。晚期纤维化改变 ❖ 少数类似眼性假瘤改变,脂肪内密度增高影、
F/2y
病灶有强化
F/3 右眼前突5月余
黑色素瘤
❖ 中老年多见 ❖ 成人最常见的恶性肿瘤 ❖ 常单侧 ❖ CT-无钙化、强化明显 ❖ MR特征:T1WI高信号,T2WI低信号,有强

眼眶疾病影像诊断

眼眶疾病影像诊断

眼部肿瘤:恶性黑色素
malignant melanoma of choroids
• 成人最常见的眼球内恶性肿瘤。 • 85%发生于脉络膜, • MRI信号具特征性,T1WI呈高信号,T2WI呈
低信号,是因为黑色素的顺磁性致T1、T2值 缩短。少数不含黑色素T1及T2像均为中等信 号。增强扫描肿瘤均匀一致强化。 • MR因具有特征性信号,优于CT。 • 部分肿瘤缺少黑色素,需与视网膜母细胞瘤、细胞瘤
★视网膜母细胞瘤 retinoblastoma
二、CT诊断
眼球内见不规则形高密度肿块 绝大多数(95%)可见钙化,呈斑点状或大
片状。 增强扫描肿瘤不均匀强化。 早期肿瘤局限于球内,眼球大小正常。
后期引起眼球增大、眼球突出,形态不 规则,肿瘤可沿视神经向后生长进入颅内 视神经增粗,视神经管扩大。
正常眼球、视神经、眼外肌
正常眼球、视神经、眼外肌
正常眼球、眼外肌
正常眼球、视神经、眼外肌
正常眼球、视神经、眼外肌
眼及眼眶 正常影像表现
四、MR
1眼眶:骨皮质T1、T2像均呈低信号 2眼球及球内结构:球壁,晶状体,房水及玻璃体。
视网膜与脉络膜紧密相连不易区分,巩膜T1及 T2WI均为低信号,可区分 3视神经:T1及T2WI均为软组织等信号,34mm 4眼外肌:T1及T2WI均为中等信号 5眶内脂肪:多位于球后,T1及T2像均为高信号 6 血管:T1及T2WI均呈管状低信号 7 泪腺:外上象限,T1中等信号,T2略高信号。
2 多单侧发病,少数双侧同时/先后发病。
3 早期眼部不适、疼痛、红肿、畏光,后期 可出现突眼、复视、视力下降、眼球运动 障碍。检查于眶下缘或内缘触及质硬、边 界不清肿块。
4 激素治疗有效。

磁共振多模态影像在脑胶质瘤诊断及其分级中的应用分析

磁共振多模态影像在脑胶质瘤诊断及其分级中的应用分析

磁共振多模态影像在脑胶质瘤诊断及其分级中的应用分析王恩力【摘要】Multi modality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was a new imaging technique for the diag-nosis and examination of patients with different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Because of its high accuracy, high resolution image, check the invasion of advantages, also can provide brain tissue anatomy, brain metabolism and cell function etc. information, multi modality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technology has been widely using to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various brain lesions and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s. This paper reviews the application of multi modality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in the diagnosis of cerebral gliomas and its classification.%多模态磁共振是将不同功能的磁共振技术融合到为患者进行诊断和检查的一种新兴颅脑成像技术。

由于具有精确度高,图像分辨率高,检查侵入性低等优势,同时还可以提供颅脑组织解剖、脑部代谢、细胞功能等信息,多模态磁共振技术已被广泛的运用到各种脑组织病变和神经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

多模态医学图像识别算法研究

多模态医学图像识别算法研究

多模态医学图像识别算法研究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多模态医学图像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例如CT、MRI、PET、SPECT等图像技术。

而多模态医学图像的识别算法则是多项研究的热点方向。

本文将介绍多模态医学图像识别算法的研究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一、多模态医学图像的特点多模态医学图像指的是多种医学成像技术产生的图像。

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数据复杂:多模态医学图像数据来源众多,且一次成像往往会产生多张图像,因此数据量较大。

同时,这些图像通常具有复杂的空间和时间结构。

2. 非线性特征:多模态医学图像反映的是生物体内部的复杂结构和不同组织之间的关系。

因此,图像特征的非线性性和复杂性较高。

3. 噪音和伪影:在多模态医学图像中,噪音和伪影是普遍存在的。

这些因素会对图像特征提取和分析造成干扰,降低识别精度。

因此,针对多模态医学图像的识别算法需要考虑上述特点,充分利用不同成像技术的优势,以准确地识别和分析图像中的信息。

二、多模态医学图像识别算法的研究现状1. 特征提取多模态医学图像的特征提取是多模态医学图像识别算法的关键步骤之一。

特征提取算法的主要任务是将原始图像数据转换为高维度的特征向量,以提高分类准确性。

目前,常用的特征提取算法包括传统的形态学、纹理、颜色和形状特征,以及深度学习方法中的卷积神经网络(CNN)。

2. 分类算法多模态医学图像的分类算法是将图像数据划分到不同类别的过程。

常见的分类算法包括支持向量机(SVM)、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和深度神经网络(DNN)等。

SVM是一个基于间隔最大化的分类算法,它可以处理高维数据,并且具有较高的分类准确性。

随机森林是基于决策树的一种分类算法,它具有较好的鲁棒性和生长速度。

DNN是近年来兴起的深度学习算法,它可以自动提取高级特征,并具有较高的分类准确性。

三、多模态医学图像识别算法的未来发展趋势1. 基于深度学习的特征提取目前,深度学习算法已经在多模态医学图像识别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且在一些任务中已经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 ime(s)
CI
转移瘤
TIC
1.6 1.4 1.2
1 0.8 0.6 0.4 0.2
0 0 26 52 78 104 130 156 182 208 234 260 286
均匀
良性 恶性
62%
31% 不均匀
5% 0% 周边强化
特征性“渐进性强化”
TIC类型有显著性差异
CI CI CI
T IC
T IC
T IC
良性
100%
90%
0
80% 26 52 78 104 130 156 182 208 234 260 286 T ime(s)
70%
60% 50%
47%
40%
30%
TIC与ADC联合诊断
ADC
≤0.7505 × 10‐3mm2/s
>0.7505 × 10‐3mm2/s
CI≤0.9686
CI>0.9686
lymphoma
lymphoma
inflammatory lesions
Sensitivity 90%, specificity 86.96% , accuracy 88.68%
Sun B, et al. J Magn Reson Imaging,2016 Sep 20, doi: 10.1002/jmri.25480.
淋巴瘤:四项基本原则
• 肌锥外或眶隔前间隙不规则肿块 • T1和T2均匀等信号,均匀强化 • ADC值小于1 .0× 10-3 mm2/s • TIC曲线类型为流出型或平台型
• 骨膜下间隙、眶壁病变:先除外恶性
肌锥内间隙病变
• 肌锥内间隙:95%以上为良性病变
– 常见病变:海绵状血管瘤、神经鞘瘤
肌锥外或眶隔前间隙病变
• 肌锥外或眶隔前间隙: 恶性略多
– 常见:淋巴瘤、炎性假瘤、淋巴管瘤
泪腺窝病变
• 泪腺窝病变:良性略多,当心恶性
– 多形性腺瘤、恶性上皮肿瘤、淋巴瘤
T ime(s)
CI
T IC
0.45 0.4
0.35 0.3
0.25 0.2
0.15 0.1
0.05 0 0 26 52 78 104 130 156 182 208 234 260 286
T0.6 0.5 0.4 0.3 0.2 0.1
0 0 26 52 78 104 130 156 182 208 234 260 286
眼眶肿瘤多模态MR诊断分析思路
病例
T IC
0.6 0.5 0.4 0.3 0.2 0.1
0 0 26 52 78 104 130 156 182 208 234 260 286
T ime(s)
CI
MR分析思路与要点
• 良恶性肿瘤鉴别
– 部位 – 信号强度与均匀度 – 形态边界 – 强化方式 – 动态强化曲线 – DWI与ADC值
20%
10%
0%
0 26 52 78 104 130 156 182 208 234 260 286
T ime(s)
0 26 52 78 104 130 156 182 208 234 260 286
T ime(s)
恶性 83%
30%
17%
23%
0%
持续强化型
平台型
流出型
ADC值有显著差异
• ADC=1.13×10‐3mm2/s Sepahdari AR, et al. Radiology, 2010, 256: 554‐564. • ADC=0.464×10‐3mm2/s
骨膜下间隙病变
• 骨膜下间隙和眶壁病变:先除外恶性
– 转移瘤、脑膜瘤、脓肿、血肿等
T2强度与均匀度
100%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10% 2%
低信号
84% 35% 等信号
55% 14%
高信号
74% 38% 均匀
良性 恶性 62%
26%
不均匀
形态、边界及包绕
T ime(s)
CI
T IC
0.9 0.8 0.7 0.6 0.5 0.4 0.3 0.2 0.1
0 0 26 52 78 104 130 156 182 208 234 260 286
T ime(s)
泪腺腺样囊性癌
T IC
1.8 1.6 1.4 1.2
1 0.8 0.6 0.4 0.2
0 0 26 52 78 104 130 156 182 208 234 260 286
别忘了年龄、病史长短和骨质改变
肿瘤部位与良恶性
100%
90%
80%
74%
70%
67%
60%
50% 45%
40%
30%
23%
20%
10%
0% 肌锥外间隙 眶隔前间隙
82% 62%
单发病变
良性 恶性
38% 18% 多发病变
淋巴瘤占眼眶所有肿瘤的10-12%
Diagnostic Imaging: Head and Neck
ADC 值: 0.753 × 10-3 mm2/s
Sun B, et al. J Magn Reson Imaging. 2016 Sep 20. doi: 10.1002/jmri.25480.
ADC 值 1.150 × 10-3 mm2/s
Sun B, et al. J Magn Reson Imaging. 2016 Sep 20. doi: 10.1002/jmri.25480.
100%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57% 19% 规则
81% 80% 43%
33%
不规则 清楚
良性 恶性 83% 67%
30% 20%
不清楚 包绕
强化方式
100%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69% 33%
头颈部影像诊断必读
Diagnostic Imaging: Head and Neck
头颈部影像诊断必读
眼眶间隙发生病变
• 肌锥内间隙:95%以上为良性病变
– 常见病变:海绵状血管瘤、神经鞘瘤
• 肌锥外或眶隔前间隙: 恶性略多
– 常见:淋巴瘤、炎性假瘤、淋巴管瘤
• 泪腺窝病变:良性略多,当心恶性
– 多形性腺瘤、恶性上皮肿瘤、淋巴瘤
CI
T IC
2 1.8 1.6 1.4 1.2
1 0.8 0.6 0.4 0.2
0 0 26 52 78 104 130 156 182 208 234 260 286
T ime(s)
CI
T IC
1.8 1.6 1.4 1.2
1 0.8 0.6 0.4 0.2
0 0 26 52 78 104 130 156 182 208 234 260 28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