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全套课件1029P)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文学史ppt课件

中国古代文学史ppt课件

一、神话的艺术规则为后世文学的发展提示了方向。
神话所开创的为人生的主题,成为我国文学发展
的主流。神话富于情感、富于形象、富于想象的特征,
影响着后世文学的发展。
二、成为后世文学创作取之不尽的题材源泉。
16
17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
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
诗歌305篇
先秦称为《诗》 或《诗三百》
能力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做出符合实际的解释之时代的
产物。
10
神话与传说的区别与联系:
一、一般说来,神话的产生要比传说早;
二、神话是传说的故事原型,传说是神话的社会
历史化;
三、神话具有明显的非理性的神异色彩,传说则内含
着人间的行为准则;
四、实际上,每一个神话系统中往往都是神话和传说
交织并存的。
先秦文学——是指殷、周到秦统一这一历史时期。
原始文学 上古歌谣
神话传说
先秦文学 《诗经》
先秦散文
楚辞
5
6
一、原始歌舞诗、乐、舞合一的综合性。
歌唱和舞蹈是初民天然的表现和抒情方式。
初民每天都在创造新的歌舞,同时传唱已有的歌谣。
如: 纬书·《河图玉版》
《吕氏春秋·古乐》
《宋书·符瑞志》
7
二、上古歌谣的产生与初民切身的生活密切相关。
1
前言
古代文学的基本品性: 一、“杂文学”的观念与“大文学”的实践 二、绵远而发达的诗歌传统 三、雅俗文学交融互补 四、重“情”传统 五、深切的人文关怀
2
中国古代文学史
先秦文学 秦汉文学 魏晋南北朝文学 隋唐五代文学 宋代文学 辽金元文学 明代文学 清代文学 近代文学
3

中国文学史(全)课件

中国文学史(全)课件

学习交流PPT
29
•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品,我国古典文 学中最长的抒情诗,也是一篇光耀千古的 浪漫主义杰作。
• 《离骚》共分三段。第一段首先叙述了诗 人自己的家事出身,以及自己的天赋、修 养和抱负。通过追述古代史事,回顾自己 辅佐楚怀王革除弊政的过程,以及受谗被 逐的遭遇。
• 第二段,诗人发挥想象力,进行了大量超 现实的描写。上天入地,涉水登山,来表 达自己的愿望和对理想的执著追求,“路 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学习交流PPT
23
• 总的来看,诗经里的爱情诗,昵而不亵, 诗
谑而不虐,乐而不淫,洋溢着积极健康的 审美情趣。

• (4)《诗经》中有许多作品直接反映了 阶级对立的社会现实。如《魏风·伐檀》、 《魏风·硕鼠》等。也有反映征夫思妇的作 品。
• 《东山》写的是一个士兵幸得期满还乡, 在归家途中的见闻、感受和思念与家人团 聚的复杂心情,描述了农村的荒凉,从而 揭示了战争带给人民的苦难,表达了人民 对和平安定生活的向往。
• 2.秦汉:三国两晋文学:文学的大发展时期,各种文体相继 出现,诗歌、散文、辞赋、乐府、民歌、文学批评,汉(唐) 雄风,建安风骨、(魏)晋遗韻
• 3.唐宋文学:文学的全面繁荣期,代表唐诗、宋词,当然散 文、小说、戏曲也有很多发展
• 4.元明清文学:是对以上几个朝代代表性文学的总结
• “古代”是一个悠久而漫长的历史阶段,从中国文学发生至 封建社会结束,庶几占去了中国文学史十分之九的篇幅,故 中国古代文学史习惯上也称之为“中国文学史”,近代文学 是“古代“与”现代”之间过渡阶段的文学与现代文学比仍 属旧式文学,因而习惯上将古代文学和近代文学合称“古典 文学”。
学习交流PPT
中国传统文化讲义|2008级国际文化交流专业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精讲12课件[79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精讲12课件[79页]

散文精品
2. 代表作:永州八记,即《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g ǔ mǔ潭记》

《钴姆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
23.2第二节 韩、柳散文
23.2 韩、柳散文23.来自.2 柳宗元韩、柳散文
韩愈 柳宗元
3.柳宗元文学散文的艺术风格: (1)寓言散文大都结构短小而极富哲理意味。例如《黔之驴》。 (2)山水游记善于选取深奥幽美的小景物,精心刻画,极具艺术之美。有时采用直接象 征手法,移情于景,寄寓身世之感。例如《始得西山宴游记》。 (3)总体艺术风格沉郁凝练,冷峻峭拔、具有凄幽、愤激、冷峻的色彩和浓郁的诗意。
真题演练
韩愈提出“ 文以明道” 的观念是在哪篇文章中()
A、 《答李翊书》 B、 《送孟东野序> C、 《送李愿归盘古序》 D、 《争臣论》
真题演练
韩愈提出“ 文以明道” 的观念是在哪篇文章中()
A、 《答李翊书》 B、 《送孟东野序> C、 《送李愿归盘古序》 D、 《争臣论》
正确答案:D
本题考查韩愈的文学观念。韩愈在《争臣论》中明确提出:“ 君子居 其 位,则死思其官;未得位,则修其辞以明其道,我将以明道也。”
真题演练
韩愈的古文包括多种文体,其中有(

A.杂文 B. 赠序文 C. 祭文 D. 碑志 E. 传记
真题演练
韩愈的古文包括多种文体,其中有(
A.杂文 B. 赠序文 C. 祭文 D. 碑志 E. 传记
ABCDE )
23.2 韩、柳散文
23.2.2 柳宗元
韩、柳散文
韩愈 柳宗元
1. 文体:主要有人物传记、山水游记和寓言等文学散文,其中 山水游记 是其

中国古代文学史ppt课件

中国古代文学史ppt课件

产物。
10
神话与传说的区别与联系:
一、一般说来,神话的产生要比传说早;
二、神话是传说的故事原型,传说是神话的社会
历史化;
三、神话具有明显的非理性的神异色彩,传说则内含
着人间的行为准则;
四、实际上,每一个神话系统中往往都是神话和传说
交织并存的。
11
一、创世神话
盘古开天辟地
女娲造人
12
二、自然灾害神话
《芣苢》、《十亩之间》艺术水平较高:
以简练浅白的词语反复咏唱,各章之间只是
更换了几个近义词,能够引发丰富的联想,情韵
悠长。
29
六、礼俗、观念诗
《齐风·南山》表现婚俗。
《周南·螽斯》反映多子多孙观念。
《小雅·斯干》反映重男轻女思想:
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
其泣喤喤,朱芾斯皇,室家君王。
的艺术形象。
(3)用一系列的物象作比,
如《小雅·鹤鸣》
33
3.兴,就是起兴或发端,一般处在开头位置。
(1)兴与诗歌情思相关时,起到烘托氛围或与诗歌
意义发生某种联系的作用。
如《溱洧》、《关雎》
(2)兴与诗歌情思不相关的,起到起韵的作用。
如《唐风·山有枢》
34
三、四言诗的典范
1、四言诗是在二言歌谣基础上的新突破 。
1.赋是《诗经》中运用最多的表现手法。
(1)直接叙事,如《七月》。
(2)直接刻画描写,如《溱洧》。
(3)直言其志和直抒胸臆,
如政治讽喻诗、婚恋诗。
32
2.比,一般说就是比喻。
(1)最常见的是修辞意义上的手法,
如《卫风·硕人》中连用六个比喻描摹
卫庄公夫人庄姜的美丽。

《中国古代文学史》PPT课件

《中国古代文学史》PPT课件

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 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 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 王的疏远。
楚怀王十五年(前 304),张仪由秦至楚, 以重金收买靳尚、子兰、郑袖等人充当内奸, 同时以“献商於之地六百里”诱骗怀王,致 使齐楚断交。怀王受骗后恼羞成怒,两度向 秦出兵,均遭惨败。于是屈原奉命出使齐国 重修齐楚旧好。
其它作品如《九歌》、《九章》、《天 问》、《招魂》等,也都有很高的艺术独创性。 他在自己的诗歌创作中,以当时楚国的民歌为 基础,创造了一种新的文学体裁--骚体诗, 即楚辞。这种新体诗,句子长短不一,自由灵 活。它打破了《诗经》以四言为主的限制,大 大提高了诗歌的表现能力,创造了十分富于个 性的诗歌。屈原是楚辞创作的奠基人。此外尚 有宋玉、唐勒、景差等人也是楚辞作家,但成 就不及屈原。
屈 原
《楚辞》的代表人物屈原(前340?- 前278年),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出现 的爱国诗人。
在《楚辞》初本的16卷中,屈原的作品 占绝大部分,共收他的诗作8卷20余篇。包 括《离骚》、《九歌》(11篇)、《天问》、 《九章》(9篇)、《远游》、《卜居》、 《渔父》、《招魂》等。其它8卷是,宋玉 的《九辩》,景差的《大招》,及汉代贾谊 的《惜誓》、淮南小山的《招隐士》、东方 朔的《七谏》,严忌的《哀时命》、王褒的 《九怀》、刘向的《九叹》等。
此间张仪又一次由秦至楚,进行瓦解齐楚 联盟的活动,使齐楚联盟未能成功。怀王二 十四年,秦楚黄棘之盟,楚国彻底投入了秦 的怀抱。屈原亦被逐出郢都,到了汉北。
楚怀王三十年,屈原回到郢都。同年,秦 约怀王武关相会,怀王遂被秦扣留,最终客 死秦国,顷襄王即位后继续实施投降政策, 屈原再次被逐出郢都,流放江南,辗转流离 于沅、湘二水之间。

中国古代文学史PPT

中国古代文学史PPT
第三十九页
《春 秋》
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儒家称,如史籍所
载《夏殷春秋》、《百国春秋》、《周春秋》、《燕春
秋》、《宋春秋》、《齐春秋》等。
《孟子·离娄》说:“晋之乘,楚之梼杌,鲁之春秋
,一也”。《礼记·坊记》也言及《鲁春秋》,似乎《春
秋》又是鲁国史籍的专名。
《尚 书》
上古历史文献集。 汉人改称《尚书》,意即“上古帝王之 书”。 《史记·孔子世家》说到孔子修《书 》。但近代学者多以为《尚书》编定于 战国时期。 《尚书》是中国古代散文已经形成的 标志。
第三十六页
《尚书》的内容
自汉以来,《尚书》一直被视
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哲学经典
,既是帝王的教科书,又是贵族子 弟及士大夫必遵的“大经大法”, 在历史上很有影响。
伏羲神话
伏羲又叫太昊伏羲,属文化创造神。据说他是华胥 氏踩了雷泽中雷神的足印生出的儿子。他能够沿着 生长在都广之野的作为天梯的建木“上下于天”。
伏羲有许多创造发明, 他听了八方风的乐音,便 画出“八卦”,以代表天地间的种种事物。他又模 仿蜘蛛结网,制作了捕鱼的网。他的臣子句芒,据此
做了捕鸟的罗。伏羲还制作了瑟,创造了《驾辩》的乐 曲。上古文明的曙光,在传说中的伏羲时代就开始显露 出来了。
三个历史阶段。
先秦文学:时间跨度大,指上古至秦始皇统一中国 (前221)时期的文学 ,是中国文学产生和发展的最 初阶段。
先秦散文:主要指夏、商、周三代奴隶制社会和封
建社会初期秦朝的散文。
第三十二页
二、先秦散文的产生和发展
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 1、散文的萌芽至早期历史散文《 尚书》的出现。 2、春秋时期。 3、战国时期至秦初。
第四十八页
屈原

明代文学明前中期诗文《中国古代文学史》 ppt课件

明代文学明前中期诗文《中国古代文学史》 ppt课件
▪ 1.高启、刘基等人作于元末与明初的诗在风格上存在较大不 同,结合文学史知识,谈谈你对这一现象的看法。
▪ 2.明代前期台阁文风的形成原因是什么? ▪ 3.前后七子同倡复古,二者在理论主张上有什么区别? ▪ 4.明代前中期八股文体制的定型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 赋闲家居,可以随意行止,不受任何拘束;出入官场,则危 险无处不在,“发言恐有忤,蹈足虑近危”。洪武七年(1374 ),高启因受魏观案牵连被处斩。
ppt课件
二、刘基的诗
▪ 刘基(1311- 1375),字伯温, 处州青田县南田乡 (今属浙江省温州 市文成县)人,故 称刘青田,元末明 初军事家、政治家、
ppt课件
二、王鏊、钱福与八股文的成熟
▪ 成化、弘治是明代八股文演变的重要时期。一方面,八股文 的体制与格式在这一时期趋于成熟;另一方面,这一时期的 八股文醇深典雅,被视为八股文“正体”。
▪ 成化、弘治间的八股文作家以钱福、王鏊为代表,其中王鏊 被誉为“一代之俊英,斯文之宗主”(俞长城《百二十名家 制义序》),所作八股文开创了一代文风。
ppt课件
《王冕传》
▪ 冕既归越,复大言天下将乱。时海内无事,或斥冕为妄。冕 曰:“妄人非我,谁当为妄哉!”乃携妻孥隐于九里山。种豆 三亩,粟倍之,树梅花千,桃杏居其半,芋一区,薤韭各百本。 引水为池,种鱼千余头。结茅庐三间,自题为梅花屋。尝仿 《周礼》著书一卷,坐卧自随,秘不使人观。更深人寂,辄挑 灯朗讽。既而抚卷曰:“吾未即死,持此以遇明主,伊吕事业 不难致也。”当风日佳时,操觚赋诗,千百不休,皆鹏骞海怒 ,读者毛发为耸。人至,不为宾主礼,清谈竟日不倦,食至辄 食,都不必辞谢。善画梅,不减杨补之,求者肩背相望,以缯 幅短长为得失之差。人识之,冕曰:“吾藉是以养口体,岂好 为人家作画师哉!”

中国古代文学史 PPT

中国古代文学史 PPT

三.《尚书》
1.史,“记事者也”。史原是神职, 是沟通人、神之间的一种职位。
2.《尚书》即上古的书。“尚”即 上代,“书”是历史简册,它是属 于最早的几个王朝——夏、商、周 等的历史文献汇编,主要是记载帝 王的命令和言论。
3.《尚书》的流传、辩伪。
4.《尚书》的文学特色: ①《尚书》的文体包括誓、命、训、 诰等,即帝王和诸侯的文诰、誓词、 命令、谈话记录之类,大多为上古 言体散文,文字艰深、古奥拙朴、 晦涩难懂。 ②大量运用比喻说明问题。
、 风 、
容 。王 有


朝地


直方

接色


统彩

治的

地音

区乐

的。








第二节 雅 颂
一. 颂诗
1.《周颂》三十一篇,全部是西周初年的作品,它们是周王 朝祭祀宗庙的舞曲,具有很浓厚的宗教气氛。 2.“鲁颂”和“商颂”是春秋前期鲁国和宋国用于朝廷、宗 庙的乐章,庙堂文学。
二. 雅诗
3
后羿射日
远古时代,大地出现了严重的旱灾。原来,帝 俊与羲和生了10个孩子都是太阳。有天,10 个太阳一齐出来给人类带来了灾难。为了拯救 人类,大羿张弓搭箭,向那9个太阳射去。最 后,天上只留下一个太阳。
2
黄帝擒蚩尤
黄帝战蚩尤的故事,出自中国上古奇书《山海 经》。这是历史上最早和最有名的大战之一。 中国神话学者将这场黄帝战蚩尤的大战神化, 双方都动用了神仙法力,最后黄帝击败九黎部 落,杀死蚩尤。
•又 名 《 淮 南 鸿 烈》、《刘安 子》。该书在继 承先秦道家思想 的基础上,综合 了诸子百家学说 中的精华部分, 对后世研究秦汉 时期文化起到了 不可替代的作用。

马工程《中国古代文学史》下册第八编清前中期文学 全套PPT课件

马工程《中国古代文学史》下册第八编清前中期文学 全套PPT课件

第二节 钱谦益、吴伟业与 清初诗坛的新变
一、钱谦益的诗歌理论与创作
▪ 钱谦益(1582—1664),字受 之,号牧斋,江苏常熟人。于明 朝官至礼部右侍郎,南明弘光朝 为礼部尚书,顺治初降清,授职 礼部右侍郎,不久以病辞归。晚 年曾秘密参与抗清活动。编辑有 明诗总集《列朝诗集》,著有 《初学集》《有学集》和《投笔 集》。
▪ 李邺嗣受黄宗羲的影响,向宋代苏轼学习,突破了明七子设 置的樊篱,风格上自成一家。
▪ 嘉门蜚雨后,夕浪卷龙雷。怒鬼乘潮出,惊鸿斗日来。千 烽衰眼逼,万鼓竖毛催。天地疮痍满,何人血战回?
三、风格多元的屈大均
▪ 屈大均(1630—1696),字 翁山,号泠君、华夫等,番禺 人。曾参加反清军队,失败后 削发为僧,法名今种。著有 《道援堂诗集》《翁山诗略》 等。他与梁佩兰、陈恭尹并称 “岭南三大家”。因作者坚持 遗民立场,略无顾忌,触怒清 朝统治者,因而雍正、乾隆年 间其诗集曾两度遭禁。
第二节 清代的人文思潮与 文学
▪ 清初的思想家们一致批判、反对宋明理学空谈心性的空疏学 风。他们深慨于明代覆亡的教训,力图改变明代的虚浮学风, 提倡经世致用的实学。这批学者在各自的学术领域做出了卓 异的贡献,提出许多具有启蒙意义的新思想。
▪ 清中叶,启蒙思潮虽然受到扼制而一度有所消沉,但随着商 品经济的繁荣,社会矛盾的激化,文化学术领域的启蒙思潮 又重新抬头,这表现为汉学的裂变。汉学家戴震由古籍文字 的训诂进入对理学问题的研讨和对宋代理学的批判
▪ 钱谦益的诗歌创作在明末已基本摆脱七子派的影响,风格呈现为 多元状态,带有唐、宋兼学的倾向。其中古体诗学宋的倾向更明 显一些,表现为散文化的笔法和自由畅达的辞气。
▪ 不仅否定七子派的模拟之风,而且推出了自己的学诗主张

中国古代文学史(全套课件1029P)

中国古代文学史(全套课件1029P)

中国古代文学史(全套课件1029P)第一章先秦文学概述从上古到秦统一以前即是所谓的“先秦时期”。

中国文学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先秦文学为其源头,是中国文学上古期的第一段。

首先,中国文学的各种体裁几乎都孕育于这个时期(诗歌、散文、小说、戏曲),同时在诗歌和散文方面,还出现了蓬勃发展的第一个高峰。

其次,中国文学的思想基础也是孕育于这一时期。

特别是儒、道两家的思想影响着此后几千年作家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三,中国的文学思潮以儒、道两家为主,儒家注重文学的社会功能,道家注重文学的审美价值,也已经在上古期形成。

影响着整个中国文学的一些观念,如“诗言志”、“法自然”、“思无邪”、“温柔敦厚”等等,都是在这个时期提出来的。

第一节先秦文学的形态及其特征伴随着文字的产生而出现的先秦文学,以诗歌和散文为主。

由于先秦时期,文学尚未独立为科,即尚未从混沌一体的文化形态中分离出来,因而先秦文学的特征与这时特殊的文化形态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诗、乐、舞相结合《吕氏春秋?古乐》云: “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遂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达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万物之极。

”《礼记?乐记》云: “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

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

”二、文、史、哲不分所谓文史哲不分,是就散文这个领域而言的。

先秦散文并非后世那种纯文学性的散文,基本上是一些史学和哲学著作,同时,这些史学和哲学著作又富有较强的文学性。

三、作者和时代难以确定先秦有些文学作品,并非一时一人所作。

它们或由集体创作,或经过后人加工修改,原始作者和创作年代大都难以指实。

2、散文《尚书》所录《禹贡》和《甘誓》两篇,据说是夏代的遗文; 《商书》中的《盘庚》是可信的殷人作品。

二、西周春秋文学礼乐文化自周公“制礼作乐”到孔子“克己复礼”,旧的巫术宗教文化逐渐被取代,礼乐文化成了主流。

进入了以礼乐为标志的理性文明阶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文学史(全套课件1029P)第一章先秦文学概述从上古到秦统一以前即是所谓的“先秦时期”。

中国文学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先秦文学为其源头,是中国文学上古期的第一段。

首先,中国文学的各种体裁几乎都孕育于这个时期(诗歌、散文、小说、戏曲),同时在诗歌和散文方面,还出现了蓬勃发展的第一个高峰。

其次,中国文学的思想基础也是孕育于这一时期。

特别是儒、道两家的思想影响着此后几千年作家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三,中国的文学思潮以儒、道两家为主,儒家注重文学的社会功能,道家注重文学的审美价值,也已经在上古期形成。

影响着整个中国文学的一些观念,如“诗言志”、“法自然”、“思无邪”、“温柔敦厚”等等,都是在这个时期提出来的。

第一节先秦文学的形态及其特征伴随着文字的产生而出现的先秦文学,以诗歌和散文为主。

由于先秦时期,文学尚未独立为科,即尚未从混沌一体的文化形态中分离出来,因而先秦文学的特征与这时特殊的文化形态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诗、乐、舞相结合《吕氏春秋?古乐》云: “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遂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达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万物之极。

”《礼记?乐记》云: “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

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

”二、文、史、哲不分所谓文史哲不分,是就散文这个领域而言的。

先秦散文并非后世那种纯文学性的散文,基本上是一些史学和哲学著作,同时,这些史学和哲学著作又富有较强的文学性。

三、作者和时代难以确定先秦有些文学作品,并非一时一人所作。

它们或由集体创作,或经过后人加工修改,原始作者和创作年代大都难以指实。

2、散文《尚书》所录《禹贡》和《甘誓》两篇,据说是夏代的遗文; 《商书》中的《盘庚》是可信的殷人作品。

二、西周春秋文学礼乐文化自周公“制礼作乐”到孔子“克己复礼”,旧的巫术宗教文化逐渐被取代,礼乐文化成了主流。

进入了以礼乐为标志的理性文明阶段。

“史官文化”也因此而成熟。

? 1、散文(1)历史散文:《春秋》、《左传》、《国语》(2)诸子散文:《论语》、《墨子》、《老子》:2、诗歌―――《诗经》周代文学在精神和风格上都体现为一种和谐、典雅的特质,一种婉而多讽的特征。

三、战国文学(百家争鸣)1、散文诸子散文:《孟子》、《荀子》、《庄子》、《韩非子》历史散文:《战国策》2、诗歌:《楚辞》??《诗经》之后的又一个诗歌高峰战国文学突破了春秋时温文尔雅的风尚,时常表现出强烈的个性和激情,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孟子》和《庄子》。

总而言之,战国时期思想文化领域十分活跃, 百家争鸣的局面促进了文学的繁荣,产生了不同于前代而又风格各异的散文和诗赋。

清人章学诚说:“盖至战国而文章之变尽,至战国而著述之事专,至战国而后世之文体备。

故论文于战国,而升降盛衰之故可知也。

”(《文史通义》内篇《诗教上》)第二章《诗经》第一节《诗经》概说《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诗三百”,共有305篇,另有6篇笙诗,有目无辞。

全书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

最后编定成书,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

第二节《诗经》的编集一、采诗说班固《汉书?食货志》:“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动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

故曰王者不窥牖户而知天下。

”何休《春秋公羊传解诂》:“男女有所怨恨,相从而歌。

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

男年六十、女年五十无子者,官衣食之,使之民间求诗。

乡移于邑,邑移于国,国以闻于天子”。

二、献诗说《国语?召公谏弭谤》:“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诵”。

三、删诗说《史记?孔子世家》:“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

第三节《诗经》的分类《诗经》按照音乐的不同分为风(160)、雅(105)、颂(40)三类。

“风”即音乐曲调,国是地区、方域之意。

十五国风即指十五个地区的地方土乐。

“雅”即正,指朝廷正乐,西周王畿(ji)的乐调。

雅分为大雅(31)和小雅(74)。

“颂”是宗庙祭祀之乐,许多都是舞曲,音乐可能比较舒缓。

(颂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第四节《诗经》的应用和流传一、赋诗言志:吴楚交战,申包胥到秦国求援,秦伯使辞焉,曰:“寡人闻命矣。

子姑就馆,将图而告。

”对曰:“寡君越在草莽,未获所伏。

下臣何敢即安?”立,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入口七日。

秦哀公为之赋《无衣》,九顿首而坐,秦师乃出。

(《左传?定公五年》)齐庆封来聘,其车美。

孟孙谓叔孙曰:“庆季之车,不亦美乎?”叔孙曰:“豹闻之:‘服美不称,必以恶终。

’美车何为?”叔孙与庆封食,不敬。

为赋《相鼠》,亦不知也。

(《左传?襄公二十七年》)二、四家诗秦火以后,《诗经》以其口耳相传、易于记诵的特点,得以保存,在汉代流传甚广,出现了今文的鲁、齐、韩三家诗。

三家诗在西汉被立为博士,成为官学。

鲁诗出自鲁人申培,齐诗出自齐人辕固,韩诗出自燕人韩婴,三家诗兴盛一时。

鲁人毛亨和赵人毛苌的古文“毛诗”晚出,在西汉虽未被立为学官,但在民间广泛传授,并最终压倒了三家诗,盛行于世。

后来三家诗先后亡佚,今本《诗经》,就是“毛诗”。

三、古代《诗经》研究简说《诗经》的传授和研究,自汉以下,主要用于经学。

经学是开始于汉代、绵延至清代的一门专攻儒家经典的学问。

大致说来,汉学重“美、刺”,宋学重“义理”,清代“朴学”重“考据”。

? 1、汉学是汉、唐经学研究的主流。

汉学研究《诗经》的典型著作有《毛诗序》、《毛诗郑笺》、《毛诗正义》等。

《诗大序》总论《诗经》,认为诗歌反映政治:“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2、宋学是宋、元、明经学研究的主流。

宋学不满汉学只讲美刺的毛、郑《诗》学,集中批判《毛诗序》。

代表性的是朱熹的《诗集传》。

宋学以理说《诗》,主性情、主义理。

“凡诗之言,善者可以感发人之善心,恶者可以惩创人之逸志,其用归于使人得其性情之正而已。

”(《四书集注》)宋学的功劳在于指出了《诗经》中存在着大量的与“美刺”无关的民间歌谣。

3、清代朴学:汉学复兴,宗汉而攻宋其宗毛攻宋的武器就是发扬汉代“汉学”重视考据的朴实学风,认真地做音韵、文字和词义的工作。

清代朴学的贡献在于:专心的考据,对于《诗经》训诂,贡献良多。

但其弊端在于:只敢拿《诗经》做往古的学问,不敢拿《诗经》作当世的鞭策,背离了复兴“汉学”“引古筹今”,用之于“国家治乱之原,生民根本之计”(顾炎武)的初衷。

第五节《诗经》的内容一、祭祖颂歌周族史诗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五篇作品,赞颂了后稷、公刘、太王、王季、文王、武王的业绩,反映了西周开国的历史。

二、农事诗《诗经》中的《臣工》、《噫嘻》、《丰年》、《载芟》、《良耜》等作品,就是耕种藉田,春夏祈谷、秋冬报祭时的祭祀乐歌。

《七月》是风诗中最长的一篇,其最伟大的价值是史料价值,研究古代农业发展状况、古代气候的学者都必须参考。

艺术上,也受到很多的称誉。

清代崔述:“读《七月》,如入桃源之中,衣冠朴古,天真烂漫,熙熙乎太古也”。

? 三、燕飨诗《诗经》中以君臣、亲朋欢聚宴享为主要内容的燕飨诗,更多地反映了上层社会的欢乐、和谐。

如:《小雅?鹿鸣》? 四、怨刺诗西周中叶以后,出现了大量反映丧乱、针砭时政的怨刺诗。

这些诗被后人称为“变风”、“变雅”。

如:小雅中的《节南山》、《雨无正》,国风中的《魏风?伐檀》、《魏风?硕鼠》、《邶风?新台》、《?风?墙有茨》、《?风?相鼠》、《齐风?南山》、《陈风?株林》五、战争徭役诗战争与徭役为主要题材的叙事和抒情诗称为战争徭役诗,这类诗大概有30首。

《小雅?采薇》《秦风?无衣》《大雅?常武》《大雅?江汉》《豳风?东山》《卫风?伯兮》《王风?君子于役》从总体上看,战争和徭役诗,大多表现为对战争、徭役的厌倦,含有较为浓郁的感伤思乡恋亲的意识。

从而凸现了较强的周民族农业文化的心理特点。

六、婚恋诗婚恋诗中写得最多的是情歌,例如:《周南?关雎》《邶风?静女》《王风?采葛》朱熹“《郑》、《卫》之乐,皆为淫声”,而“《郑》声之淫,有甚于《卫》。

”(《诗集传》卷四) 在婚恋诗中,最能反映社会问题的是“弃妇诗”。

以《卫风?氓》和《邶风?谷风》为代表。

第六节《诗经》的艺术特点一、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是中国现实主义的开端)二、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关于赋、比、兴的意义,历来说法众多。

(东汉郑玄、西晋虞挚……)南宋朱熹从“诗言志”的观念出发,认为: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诗集传》)。

关于赋、比、兴的意义,历来说法众多(东汉郑玄、西晋虞挚……)。

南宋朱熹从“诗言志”的观念出发,认为: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诗集传》)。

其中,赋是最基本、最常用的表现手法。

明?谢榛说:“予尝考之《三百篇》,赋七百二十,兴三百七十,比一百一十。

”(《四溟诗话》卷二) 《诗经》中比的用法也很广泛。

如:《卫风?淇奥》:“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陈风?出其东门》:“出其东门,有女如云。

”《卫风?硕人》:“手如柔荑,,肤如凝脂。

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兴在《诗经》中运用也很广泛,通常用于一首或一章的开头。

《小雅?鸳鸯》:“鸳鸯在梁,戢其左翼,君子万年,宜其遐福。

”《小雅?白华》 :“鸳鸯在梁,戢其左翼。

之子无良,二三其德。

”《周南?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中赋、比、兴手法运用得最为圆熟的作品,已达到了情景交融、物我相谐的艺术境界,对后世诗歌意境的创造,有直接的启发,如《秦风?蒹葭》,三章兴句写景物的细微变化,不仅点出了诗人追求“伊人”的时间地点,渲染出三幅深秋清晨河滨的图景,而且烘托了诗人由于时间的推移,越来越迫切地怀想“伊人”的心情。

三、体裁(句式)、章法、语言1、《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其间杂有二言至八言不等。

二节拍的四言句带有很强的节奏感,是构成《诗经》整齐韵律的基本单位。

2、重章叠句的章法特征(如:《??》、《蒹葭》)。

章,音乐名称。

“乐竟为一章”(许慎《说文解字》),即乐曲奏一遍为一章。

《??》采采??,薄言采之。

采采??,薄言有之。

采采??,薄言掇之。

采采??,薄言捋之。

采采??,薄言?之。

采采??,薄言?之。

方玉润《诗经原始》卷一:“读者试平心静气,涵咏此诗,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秀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若断若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

则此诗可不必细绎而自得其妙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